浅谈山西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

浅谈山西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

一、浅谈山西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论文文献综述)

白玉凤[1](2021)在《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对高速公路隧道段行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限速类标志、标线以及视线诱导设施等隧道段主动防护设施;被动类防护设施,主要是隧道入口段护栏的过段优化设计,有效警示行驶车辆和减轻事故严重程度,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段安全设施设计改造和设计提出建议。

魏宇[2](2021)在《中国风景道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由长期以来注重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转变,交通运输领域开始更多地关注安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业被列为幸福产业之首,为适应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自驾游、自助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促进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旅游游憩、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成为时代趋势,旅游交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以风景道为代表的新型道路突破了传统交通固有的建设理念,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具有景观、游憩、旅游、生态和保护等复合功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成为交通与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受到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明确提出,建设25条国家旅游风景道,加快中国风景道体系建设。为满足这一蓬勃发展的实践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道评价理论体系,建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风景道遴选与等级划分标准,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学术界对传统道路评价的研究关注较多,但针对风景道等新型道路的评价关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风景道评价体系为核心科学问题;在对已有研究系统分析基础之上,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立足我国风景道发展现实,构建中国风景道评价体系,建立风景道评价指标及定量化评价模型,并在河北省国家一号风景道开展评价应用,进一步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而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按照“研究基础-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模型-评价应用”几个板块展开。第一,研究基础。该板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现有风景道评价相关国内外研究分析。全面梳理国内外泛风景道评价与传统道路相关评价研究,回顾已有研究现状、不足,对比分析研究异同;系统梳理风景道评价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为风景道评价体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对国际视野下风景道评价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对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开展研究,总结其对于我国风景道评价体系构建的可借鉴之处及可改进之处。第二,评价体系。该板块重点构建风景道评价体系。第一,厘清风景道评价的概念、功能作用等基础性问题;明确风景道评价体系构建目的与原理,从理论基础、概念体系、评价体系、分等定级等方面构建了风景道评价概念模型;第二,分析风景道评价机构、职能划分,以及评价程序;第三,明晰风景道评价指标设计思路,确立风景道评价指标;第四,阐明风景道评价方法选取的考量,确定风景道评价方法;第五,明确风景道评价分等定级依据,并对国家级和省级风景道进行等级划定。第三,评价指标。首先对既有与风景道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通过统计梳理,从宏观层面提炼出风景道四个评价维度,从微观上,梳理出了各维度下的相关指标;其后,阐明风景道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与流程,进行评价指标机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景观、设施、服务和管理四个维度,确立风景道评价指标。第四,评价模型。在深入分析现有评价方法及其存在局限性基础上,就风景道评价的特点,引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对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评价指标值获取进行优化改进,实现对风景道量化评价;同时,重点就评价数据采集及预处理、评价指标值获取、权重计算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过程进行详细阐释。第五,评价应用。对河北省国家一号风景道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构建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体系,提出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明确评价指标;其后,将风景道评价模型应用于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中,对其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评价指标值获取、权重计算和评价总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划定国家一号风景道等级,分析评价结果;同时,就各评价指标对国家一号风景道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影响程度和存在问题提出国家一号风景道优化提升路径。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第一,系统探讨并构建风景道评价体系。通过对泛风景道评价和传统道路相关评价研究的深入分析,以及国家与行业规范、标准、相关政策性文件的系统梳理,理性透视当前国内外泛风景道及道路评价相关研究热点与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景道评价概念、功能作用、评价程序及机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风景道评价分等定级,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道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建立风景道定量评价模型。风景道评价选取了以模糊综合评价为评价主模型,同时,引入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方法,对模糊综合评价权重求解和风景道评价指标值获取进行改进和优化,进而形成了风景道定量化评价模型。评价模型对于解决多维度、模糊性强、不易量化的风景道指标综合评价具有优势,同时,为分散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处理及评价提供了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主观性,为实现对风景道进行客观和科学的量化评价提供了可能性。第三,实证研究检验风景道评价体系具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以国家一号风景道为例进行了评价实证分析,验证了风景道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规范我国蓬勃发展的风景道实践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可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风景道建设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鲁淑华[3](2021)在《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养护维修策略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其中在出行方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可以推动各个地方的发展。但是在高速公路中,一些交通安全设施经常容易受到损伤,影响着后续的使用。因此就需要对当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进行定期的养护和维修,进一步延长高速公路中交通安全设施的使用寿命。本文对当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养护和维修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对应的养护和维修措施,从而促进我国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

杨健民[4](2020)在《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养护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交通设施安全对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受到损坏,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车辆行驶以及人员出行安全,对区域交流及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作用。因此,应该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养护管理给予高度重视,从而为车辆行驶以及人们安全出行提供有力保障,以确保区域的协调发展。对此,本文主要对高速公路安全设施养护管理的相关事项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旨在为提高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水平,确保人们出行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李佳妮[6](2020)在《道路交通路形与气象动态耦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撑体系,它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物资和人员流动、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道路交通事故是当今社会非自然死亡的“第一杀手”,是人员、车辆、路形、自然环境以及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由于风险受体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针对“车-路”系统这类研究太局限,无法满足现代交通监管的需求。随着数字化建设,“大云物移智”新技术的发展,基于现代物联网、监测系统,本文从“路形-环镜”系统出发,耦合路形因素安全风险与气象因素安全风险,以此研究道路交通动态耦合风险。为建立科学、全面的道路交通路形安全风险分级评估模型与气象安全风险分级评估模型,本文研究了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相关特点及规律,阐述风险相关概念及评估方法,整理收集事故资料、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事故特点、道路路形特征、气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确定“弯、坡、桥、隧道”四种道路路形安全风险分级模型以及“雨、雪、雾”三类气象风险分级模型,从可能性、严重性、敏感性角度,分别分析评估对象的主要风险影响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筛选指标,构建判断矩阵,确定例如车流量饱和度、纵坡度、道路等级、安全设施、能见度等二级指标权重,建立“急弯、陡坡、桥梁、隧道”交通路形安全风险分级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雨、雪、雾”气象条件下交通风险分级评估指标体系。借助风险矩阵法的思想,构建“重大、较高、中、低”四级道路交通动态耦合风险分级模型。情景假设,假设不同时段、不同车流量、不同时期、不同气象条件下,对北京市北四环西路、八达岭高速部分路段进行实证应用,确定实际道路交通风险等级,并对相关部门和车辆驾驶员提出应对措施。

万航[7](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平行式避险车道设置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实践证明,避险车道作为制动失效车辆尽快驶离行车道、减速停车、自救的专用车道,是减轻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大货车制动失灵事故严重程度最主要的工程技术措施之一,也是保障制动失效车辆驾乘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最为有效的手段。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平行式避险车道,它的纵坡与主线保持一致,承继了下坡制动坡床型避险车道能较好地适应地形条件、填方工程量较小、选址相对容易等优点,并在制动车道后增设返回车道,弥补下坡制动坡床型避险车道救援清障困难的缺点,提高了避险车道的救援效率。该类型避险车道甘肃省正在试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鉴于其自身优点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从平行式避险车道的设置条件、技术参数设计和安全性评价模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平行式避险车道的含义、特点、设置条件、设置原则、设置间距等进行了分析说明,提出了山区高速公路考虑设置平行式避险车道必要性的分析流程图以及新建、运营高速公路设置平行式避险车道的选址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建立模型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平行式避险车道的平、纵、横三方面几何设计指标进行研究,并给出各指标建议值;结合避险车道应用成果分析,给出了制动车道各结构层应选用的材料类型、铺设方式及铺设厚度,并提出了平行式避险车道排水设施、防护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视线诱导设施和监控照明设施等附属设施设置的技术要求;结合运营公路避险车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平行式避险车道的事故救援工作流程图及注意事项,并提出管养部门应做好避险车道的日常养护和沿途载重车的管理工作要求。基于AHP-TOPSIS方法,建立了平行式避险车道的安全性评价模型,并依托国家高速G30(永山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的三条平行式避险车道具体设计,对安全模型进行了应用,并提出改善其安全性的措施建议。

蒋锦港[8](2020)在《基于驾驶人因的公路隧道轮廓带设计理论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高发且多为追尾、撞壁事故,其主要是不良隧道视觉环境,驾驶人超速行为、疲劳驾驶、车距不足等诱发的。而公路隧道轮廓带设计作为改善隧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设计理论不完善,现状应用混乱,故本文从驾驶人因角度出发研究高速公路隧道轮廓带设计理论和评价方法。以隧道轮廓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隧道事故与驾驶人因的相关性,采用视错觉、视区、视认性作为驾驶人因分析评价层次;然后结合隧道诱导度、边缘率、注视重心变化和视觉参照系等理论,针对设计速度为80km/h的高速公路隧道长直路段设计隧道轮廓带方案。通过模拟驾驶实验采集驾驶人心理生理指标,以视觉综合指标并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分级评价隧道内轮廓带方案的诱导作用,以视认距离作为指标分级评价隧道特殊路段轮廓带的视认性,以兴趣区注视率作为指标评价隧道接近段轮廓带方案诱导性。实验评价结果为:(1)四种高速公路隧道内轮廓带方案最适用条件,分别为隧道长度<500m时,采用安全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满足驾驶安全需求,提升驾驶人的速度感和距离感。长度为500m-1000m时,采用舒适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满足驾驶舒适性需求,进一步提升驾驶人的方向感。长度为1000m-3000m时,采用韵律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满足驾驶美观需求,进一步缓解疲劳效应。长度>3000m,采用加强韵律型隧道轮廓带方案,满足驾驶美观性需求,进一步缓解特长隧道中突出的疲劳问题。(2)隧道接近段洞门立面标记方案:矩形块方案的平均视认距离为146.2±1.5m,评价等级为及格。环形块方案的平均视认距离为237.0±1.5m,评价等级为良好。表明环形块方案能有效提高隧道洞门的视认距离;隧道紧急停车带立面标记方案:无立面标记方案的平均视认距离为101.5±1.5m,评价等级为不及格。条形与箭头组合方案的平均视认距离为307.4±1.5m,评价等级为优秀。表明条形与箭头组合方案能够提高驾驶人对紧急停车带的视认距离。(3)隧道接近段轮廓带方案:环形块立面标记方案和40m间距警示型线形诱导标组合方案的视区改善效果最好,能够起降低行车负荷和有效的低位诱导作用。在夜间帮助驾驶人获取行车信息,提高对中央区的关注;在白天约束视区,减少无用信息的关注,提高对中央区的关注。

牛彦峰,刘艳强,戎浩[9](2019)在《山西省高速公路团雾影响路段分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山西省高速公路由团雾引发的交通事故逐年增加,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团雾影响路段分级评价方法,导致在其应对措施方面难以做到有规可依,实施效果不甚理想。依据山西省内高速公路各路段团雾发生频率和风险程度,提出了团雾影响路段的判定指标,并建立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为团雾预警和车辆安全行驶保障措施的选布提供科学依据。

李璇[10](2019)在《雾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山区高速公路走廊带受小区域环境影响易形成相对固定的雾区路段,其受限的可视空间对安全行车非常不利,且交通事故多为连环追尾,死亡率高、社会负面影响广。当前雾区交通安全控制存在限速方案效果量化评估与车距控制标准较笼统、雾区交通安全设施选型与布设经验成分较大等不足,雾区行车管理理论的丰富和保障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更加合理、有效、低成本地落实行车安全对策。论文首先明晰了雾区路段的一般特征,分析了典型雾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和机理,研究了能见度仪观测获得的气象光学距离与人眼能见距离的关系;以停车视距模型为约束确定不同雾况水平下的自由流车速,选择基于M/M/1排队理论的流量—速度曲线得到不同雾况水平、不同交通量下的理论建议限速值;然后以优化《雾天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控制条件》(GB/T 31445—2015)中的限速方案为目标,能见度>100m时(相邻车道限速差≥15km/h),以150m/250m能见度下的限速值为例,在VISSIM中模拟4车道高速公路中低等交通水平下大车率分别为10%、20%、30%、40%时的分车道限速、分车型限速和分车道分车型速3种限速方案,选取中小客行程时间、断面交通量、车速带平均值和最小安全距离达标率K等指标并采用基于AHP的加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评价限速方案的优劣;能见度≤100m时,基于限制大型车驶入的车辆管理方案,以50m能见度下的限速值为例,分别模拟6种不同交通量水平时的限制车型方案,依据达标MSDE均值R和车辆冲突率F两类指标随交通量的变化规律提出当入口交通量>2500vph3000vph,可采取限流措施;最后建立简化的汽车制动距离模型并采用Carsim/Trucksim车辆动力学仿真技术获得不同初始车速、制动系压力下的汽车制动距离验证其有效性,并基于此构建雾区安全车距计算模型,得到雾区安全车距控制标准。以云南宜毕高速公路为依托,依据20152017年9处路段的的能见度观测数据(大小和频率)将其划分为5级,在一/二/三/四级响应雾区路段制定了交通诱导标志和视线引导设施布设方案,并基于实时能见度提出宜毕高速公路雾区路段交通安全控制措施以及初步建立了雾区交通安全保障联动系统。研究成果为宜毕高速公路雾区路段运营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丰富了雾区行车安全控制理论与保障技术体系。

二、浅谈山西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山西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隧道段行车特征分析
    1.1 横断面不同宽,侧向宽度不一
    1.2 黑洞-白洞效应
    1.3 路面抗滑性降低
2 隧道段交通安全设施现状
    2.1 主动引导设施的问题
    2.2 被动防护设施的问题
3 隧道交通安全设施优化设计
    3.1 限速设施
    3.2 视线诱导设施
    3.3 被动防护设施
        3.3.1 护栏过渡段长度计算
        3.3.2 路基接隧道
        3.3.3 桥梁接隧道
        3.3.4 隧道接隧道
4 结语

(2)中国风景道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基本概念与研究概况
        2.1.2 泛风景道评价研究
        2.1.3 传统道路评价相关研究
        2.1.4 国内外比较研究
        2.1.5 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风景道相关理论
        2.2.2 公路景观评价相关理论
        2.2.3 廊道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2.2.4 旅游资源评价理论
        2.2.5 深度神经网络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风景道评价先行实践与经验借鉴
    3.1 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概述
        3.1.1 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
        3.1.2 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形成
        3.1.3 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特点
    3.2 美国风景道评价指标
        3.2.1 国家级风景道评价指标
        3.2.2 州级风景道评价指标
    3.3 美国风景道评价方法
    3.4 美国风景道评价案例
        3.4.1 概述
        3.4.2 评价标准
        3.4.3 评价方法
    3.5 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借鉴与启示
    3.6 本章小结
4 风景道评价体系构建
    4.1 概念与功能
        4.1.1 概念界定
        4.1.2 功能作用
    4.2 构建目的与原理
        4.2.1 构建目的
        4.2.2 构建思路
        4.2.3 评价概念模型
    4.3 评价机构及程序
        4.3.1 评价机构
        4.3.2 评价程序
    4.4 评价指标
        4.4.1 指标设计思路
        4.4.2 评价指标构建
    4.5 评价方法
        4.5.1 评价方法考量
        4.5.2 评价方法应用
    4.6 评价分等定级
        4.6.1 分等定级依据
        4.6.2 评价等级划分
    4.7 本章小结
5 风景道评价指标
    5.1 既有评价指标分析
        5.1.1 评价维度分析
        5.1.2 评价指标分析
    5.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与流程
        5.2.1 构建原则
        5.2.2 构建流程
    5.3 评价指标机理分析
    5.4 评价指标构建
        5.4.1 景观维度评价指标
        5.4.2 设施维度评价指标
        5.4.3 服务维度评价指标
        5.4.4 管理维度评价指标
    5.5 本章小结
6 风景道评价方法及模型
    6.1 现有评价方法分析
        6.1.1 评价方法总体分析
        6.1.2 风景道相关评价方法
    6.2 评价方法选取与适用性分析
        6.2.1 评价方法选取与优化
        6.2.2 评价方法适用性
    6.3 风景道评价模型构建
        6.3.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6.3.2 评价指标值获取
        6.3.3 权重计算
        6.3.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风景道评价体系中国实践:国家一号风景道为例
    7.1 研究区概况
    7.2 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指标构建
        7.2.1 构建目标
        7.2.2 构建原则
        7.2.3 评价指标构建
    7.3 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方法及模型
        7.3.1 数据及实验环境
        7.3.2 评价指标值获取
        7.3.3 权重计算
        7.3.4 评价总分计算
    7.4 国家一号风景道分等定级及评价结果
        7.4.1 评价分等定级
        7.4.2 评价结果分析
    7.5 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7.6 国家一号风景道优化提升路径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局限与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风景道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B 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养护维修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高速公路安全设施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2 当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中养护和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2.2 养护和维修的工作不到位
    2.3 当前高速公路安全设施养护管理工作的内部体制不健全
    2.4 当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养护和维修中缺少对新技术的使用
    2.5 高速公路安全设施养护人员素质较低
3 当前高速公路中交通安全设施的养护和维修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养护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2 建立安全设施建管养一体化机制
        3.2.1 严格执行并落实安全设施的“三同时”管理与监督机制
        3.2.2 夯实安全设施建管养一体化的运行基础
        3.2.3 逐步推广交通安全设施建管养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3.3 促进交通安全设施的监控系统方面的发展
    3.4 高速公路中安全设施的具体养护和维修措施
        3.4.1 护栏的养护和维修措施
        3.4.2 交通标志及路面标线的养护和维修措施
        3.4.3 中央分隔带的养护与维修措施
        3.4.4 防眩设施的养护与维修措施
        3.4.5 隔离栅的养护和维修措施
        3.4.6 路面标线的养护和维修措施
4 结语

(4)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养护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重要作用
    1.1 防撞护栏
    1.2 交通标志
    1.3 交通标线
    1.4 防眩设施
    1.5 隔离栅
2 养护管理对策及其注意事项
    2.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安全养护管理措施
        2.1.1 防撞护栏的养护管理措施
        2.1.2 交通标线的养护管理措施
        2.1.3 防眩设施的养护管理措施
        2.1.4 隔离栅的养护管理措施
    2.2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养护管理作业警告区最小长度
3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养护管理的效果
4 结论

(6)道路交通路形与气象动态耦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1.2.1 交通路形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1.2.2 交通气象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1.2.3 道路交通动态耦合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现状评述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理论与方法基础
    2.1 安全风险的概念及定义
    2.2 风险评价理论方法
        2.2.1 风险评价方法
        2.2.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3 道路交通风险分级管控方法
3 路形因素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评估方法
    3.1 路形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3.1.1 急弯路段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3.1.2 陡坡路段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3.1.3 隧道路段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3.1.4 桥梁路段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3.2 路形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权重设计方法
        3.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3.2.2 构造判断矩阵
        3.2.3 确定权重系数
        3.2.4 一致性检验
    3.3 路形道路交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3.1 弯道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3.2 陡坡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3.3 隧道运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3.4 桥梁运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4 路形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分级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气象因素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评估方法
    4.1 不同气象因素下交通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1 降雨天气交通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2 降雪天气交通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3 雾天交通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2 不同气象因素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2.1 降雨因素道路交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2.2 降雪因素道路交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2.3 雾天因素道路交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3 本章小结
5 路形与气象因素动态耦合风险评估方法
    5.1 道路交通动态耦合风险定义
    5.2 耦合风险矩阵图
        5.2.1 识别风险
        5.2.2 绘制风险矩阵图
        5.2.3 沟通决策与持续监测
    5.3 本章小结
6 实证应用
    6.1 北四环西路交通耦合风险实证应用
        6.1.1 北四环功能定位及基本信息
        6.1.2 北四环西路道路安全风险分级实践
    6.2 八达岭高速部分路段动态耦合风险分级实证研究
        6.2.1 八达岭高速部分路段基本信息
        6.2.2 八达岭高速部分路段安全风险分级情况
    6.3 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7)山区高速公路平行式避险车道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平行式避险车道设置条件研究
    2.1 避险车道类型
    2.2 平行式避险车道
        2.2.1 含义
        2.2.2 特点
        2.2.3 设置条件
        2.2.4 设置原则
    2.3 平行式避险车道的设置位置分析
        2.3.1 平行式避险车道选址方法
        2.3.2 平行式避险车道设置间距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行式避险车道技术参数设计
    3.1 平行式避险车道几何参数设计
        3.1.1 平面设计指标研究
        3.1.2 纵断面设计指标研究
        3.1.3 横断面设计指标研究
    3.2 平行式避险车道结构参数设计
        3.2.1 制动车道结构层材料选取
        3.2.2 制动车道材料铺设厚度
    3.3 平行式避险车道附属设施设计
        3.3.1 排水设施设计
        3.3.2 防护设施设计
        3.3.3 交通标志标线设计
        3.3.4 视线诱导设施设计
        3.3.5 监控照明设施设计
    3.4 平行式避险车道配套的管理措施
        3.4.1 事故救援
        3.4.2 避险车道养护
        3.4.3 超载治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行式避险车道安全性评价模型
    4.1 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确定
    4.3 安全评价模型
        4.3.1 AH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3.2 TOPSIS法确定评价方案相对贴近度
    4.4 工程实例
        4.4.1 工程概况
        4.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3 安全等级评定
        4.4.4 安全性改善建议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创新点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山区高速公路平行式避险车道安全性评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驾驶人因的公路隧道轮廓带设计理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隧道轮廓带研究与应用
        1.2.2 驾驶人因特性研究
        1.2.3 交通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1.2.4 现有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流程
        1.4.1 章节安排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公路隧道事故及轮廓带理论分析
    2.1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
        2.1.1 重大公路隧道交通事故案例分析
        2.1.2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主要特征
        2.1.3 隧道交通事故与驾驶人因相关性分析
    2.2 隧道轮廓带基本理论研究
        2.2.1 轮廓带定义及特点
        2.2.2 轮廓带典型设施
        2.2.3 隧道轮廓带应用现状与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驾驶人因的高速公路隧道轮廓带方案设计
    3.1 高速公路隧道驾驶人因基本理论
        3.1.1 人因基本概念阐述
        3.1.2 高速公路隧道相关驾驶人因
    3.2 高速公路隧道轮廓带设计依据
        3.2.1 隧道诱导度构建
        3.2.2 轮廓带设施间距选取
        3.2.3 公路隧道具体分段
        3.2.4 视觉参照系重构
    3.3 高速公路隧道内轮廓带设计技术方案
        3.3.1 安全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
        3.3.2 舒适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
        3.3.3 韵律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
        3.3.4 加强韵律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
    3.4 特殊路段隧道轮廓带技术方案
        3.4.1 隧道接近段隧道轮廓带方案
        3.4.2 隧道内紧急停车带隧道轮廓带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公路隧道轮廓带评价模型建立
    4.1 隧道内轮廓带评价模型建立
        4.1.1 隧道内视区诱导评价指标
        4.1.2 基于不同长度的隧道轮廓带诱导评价分级
    4.2 隧道特殊路段轮廓带评价模型
        4.2.1 视认性评价模型建立
        4.2.2 公路隧道接近段视区诱导评价模型
    4.3 综合构建高速公路隧道轮廓带评价模型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高速公路隧道轮廓带评价模型应用
    5.1 模拟驾驶实验设计
        5.1.1 实验方法
        5.1.2 各实验方案场景设计
    5.2 不同类型隧道内轮廓带适用隧道长度评价
        5.2.1 隧道内轮廓带诱导等级确定
        5.2.2 不同类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评价
        5.2.3 实验评价结果验证
    5.3 特殊路段不同隧道轮廓带方案评价
        5.3.1 特殊路段轮廓带视认性评价
        5.3.2 隧道接近段视区诱导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9)山西省高速公路团雾影响路段分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山西省高速公路团雾路段特征
2 团雾影响路段风险判定指标
    2.1 年平均发生次数
    2.2 每公里年平均发生次数
    2.3 年平均日交通量
    2.4 年平均交通事故起数
    2.5 风险较高路段占比
    2.6 货车占比
3 团雾影响路段判定指标赋值
4 团雾影响路段分级标准
5 应用示例
6 结语

(10)雾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雾区限速值及限速方案的确定
        1.2.2 雾区车辆安全间距控制标准
        1.2.3 雾区交通安全设施的应用
        1.2.4 雾区路段雾况风险分级方法
        1.2.5 雾区行车安全分级控制及监控系统建立
        1.2.6 研究综述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雾区交通事故形态与机理分析
    2.1 雾的基本知识
        2.1.1 雾的形态
        2.1.2 雾的时空分布特征
    2.2 雾区路段的一般特征
    2.3 雾区交通事故典型案例与特征分析
        2.3.1 包茂高速公路
        2.3.2 京珠高速公路
        2.3.3 滁新高速公路
        2.3.4 雾区交通事故特征总结
    2.4 雾区交通事故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雾区驾驶人能见距离
    3.1 气象光学距离
        3.1.1 定义
        3.1.2 测量方法
    3.2 雾区驾驶人静态能见距离
        3.2.1 白天环境驾驶人静态能见距离
        3.2.2 夜间环境驾驶人静态能见距离
    3.3 雾天驾驶人动态能见距离
        3.3.1 车速与动视力
        3.3.2 不同车速下的动态能见距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雾区车速管理方法
    4.1 限速值确定方法
        4.1.1 基于停车视距模型的自由流车速
        4.1.2 基于流量—速度模型的限速值
    4.2 限速方案总体设计与仿真实现
        4.2.1 限速方案总体设计
        4.2.2 限速方案仿真实现
    4.3 限速方案确定——能见度>100m
        4.3.1 评价指标选取
        4.3.2 评价指标计算
        4.3.3 基于AHP的加权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4.3.4 限速方案比选
    4.4 限速方案确定——能见度≤100m
        4.4.1 评价指标选取
        4.4.2 评价指标计算
        4.4.3 入口限流界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雾区安全车距控制标准
    5.1 跟车状态下的安全距离
    5.2 汽车制动距离模型
        5.2.1 汽车制动过程
        5.2.2 汽车制动距离模型建立
    5.3 制动距离模型有效性验证
        5.3.1 模拟软件介绍
        5.3.2 软件可靠性说明
        5.3.3 汽车制动过程模拟
        5.3.4 制动距离模型计算
        5.3.5 制动距离模型误差分析
    5.4 雾区安全车距控制标准
        5.4.1 安全车距模型
        5.4.2 模型参数
        5.4.3 安全车距控制标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宜毕高速公路雾区行车安全技术对策
    6.1 工程概况
    6.2 雾区路段调查与分级
        6.2.1 沿线雾况调查
        6.2.2 雾区路段程度分级
    6.3 雾区路段交通诱导标志及视线引导设施布设
        6.3.1 交通诱导标志调研
        6.3.2 交通诱导标志布设
        6.3.3 视线引导设施调研
        6.3.4 视线引导设施选型
        6.3.5 视线引导设施布设
    6.4 基于实时能见度的交通安全控制措施
        6.4.1 车速管理方法
        6.4.2 安全车距控制实现
        6.4.3 雾区路段交通安全控制措施
    6.5 雾区交通安全保障联动系统
        6.5.1 系统单元构成
        6.5.2 信息采集设备选型及布设
        6.5.3 系统外场设备及安全设施布置举例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过程
    附录二:限速方案仿真数据计算
    附录三:小客车/货车制动距离模拟及模型计算表
    附录四:宜毕高速公路2015~2017 年雾况观测点数据统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浅谈山西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优化设计研究[J]. 白玉凤. 山东交通科技, 2021(03)
  • [2]中国风景道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实证研究[D]. 魏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养护维修策略分析[J]. 鲁淑华. 城市建筑, 2021(14)
  • [4]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养护管理研究[J]. 杨健民. 四川建材, 2020(08)
  • [5]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 [6]道路交通路形与气象动态耦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李佳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7]山区高速公路平行式避险车道设置研究[D]. 万航. 长安大学, 2020(08)
  • [8]基于驾驶人因的公路隧道轮廓带设计理论与评价研究[D]. 蒋锦港.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9]山西省高速公路团雾影响路段分级评价研究[J]. 牛彦峰,刘艳强,戎浩. 山西交通科技, 2019(06)
  • [10]雾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对策[D]. 李璇.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浅谈山西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