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糊化粮麦食品生产工艺探讨

预糊化粮麦食品生产工艺探讨

一、预糊化谷麦食品的生产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玉[1](2020)在《全麦面团的改良及对全麦食品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麦粉包含了胚乳、麸皮与胚芽,含有丰富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但由于全麦粉中存在着大量纤维,致使全麦食品的口感质地及消费者可接受度降低。为了改善全麦食品的品质,首先,通过向全麦粉中添加木聚糖酶、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DATEM),利用混合实验仪(Mixolab)、质构仪、动态流变仪、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和SDS-PAGE等研究了酶和乳化剂对全麦面团的混合特性、流变特性、拉伸特性和微观结构、蛋白质变化以及对全麦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木聚糖酶使得全麦面团吸水率降低,形成时间降低,稳定时间先降低后升高,峰值黏度降低,面团拉伸强度降低,弹性模量(G’)和黏性模量(G")降低,但面团延伸性增加。TG酶使得全麦面团吸水率下降,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先升高后降低,峰值黏度升高,回生值降低。DATEM使得全麦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与回生值均升高,峰值黏度降低。TG酶与DATEM添加增加了面团拉伸强度,G’和G",但降低了面团延伸性。木聚糖酶通过降解水不溶性多糖,而TG酶和DATEM主要通过诱导蛋白质分子发生聚集和交联,使面筋结构更加连续,全麦面团微观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木聚糖酶和DATEM的添加显着降低了全麦馒头硬度,增大比容,有效改善了全麦馒头的品质。其次,通过向全麦粉中添加蛋清粉(EW,07.0%)和酪蛋白酸钠(SC,07.0%)研究外源蛋白添加对全麦面团的混合特性、流变特性、微观结构及全麦面包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EW添加量的增加,全麦面团的吸水率逐渐降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逐渐增加,蛋白弱化度整体低于全麦对照但高于3.0%谷朊粉(G3.0)对照,在加热和降温过程中,面团的峰值黏度与回生值逐渐增加;随着SC添加量的增加,全麦面团的吸水率逐渐升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增加,但SC当添加量高于3.0%时,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蛋白弱化度在添加量高于5.0%时高于全麦对照,面团的峰值黏度逐渐减低,回生值升高;流变特性结果显示,EW降低了全麦面团的黏弹性,而SC在添加量高于1.0%时提高了全麦面团的黏弹性;EW和SC均明显改善了全麦面团的微观结构,使面团结构变得均匀连续,从而有效降低了全麦面包的硬度,但在SC添加量过高时,反而会使得面团强度过高,使得面包比容降低,硬度增大。最后,利用挤压技术改性马铃薯淀粉,设定挤压温度为60℃和90℃,水分为30%、42%和54%,并测定单位机械能耗(SME)以及改性马铃薯淀粉糊化度、吸水性指数(WAI)、水溶性指数(WSI)、静态流变和糊化特性(RVA),并通过向全麦粉中添加10%挤压改性马铃薯淀粉,研究改性马铃薯淀粉对全麦面团的混合特性、拉伸特性、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及对全麦油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改性后的马铃薯淀粉与原马铃薯淀粉相比具有较高糊化度、吸水性和水溶性,易形成凝胶;静态流变结果显示,高温或低水分挤压条件下,改性淀粉-水混合液具有较高的冷糊黏度;同一挤压温度下改性马铃薯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随着物料的水分含量升高而升高。添加挤压改性马铃薯淀粉(10%)后,面团的吸水率升高,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降低,峰值黏度和回生值显着降低。改性淀粉的黏性和凝胶作用使得全麦面团拉伸阻力增大,拉伸距离减小;添加高温挤压改性淀粉的全麦面团,其弹性模量(G’)和黏性模量(G")高于低温挤压处理。挤压条件为60-30、60-42、90-42三种改性淀粉可以有效降低全麦油条硬度,增大全麦油条比容。通过改变不同挤压加工条件,可以获得不同黏度和凝胶性质的改性马铃薯淀粉,并可能应用于全麦面团以及全麦食品的品质改良。

袁添瑨[2](2020)在《藜麦面条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指出藜麦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资源,因其营养和功能特性在我国推广种植。将藜麦引入面条是拓宽藜麦食品的深加工及应用领域,促进藜麦产业的发展,减少慢性疾病危害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研究了藜麦面条的制作工艺(藜麦粉添加量为5%、10%、15%、20%、25%、30%),并分别通过挤压膨化和分级筛分对藜麦粉进行了预糊化和微细化处理,明确预糊化藜麦粉的比例(10%、20%、30%、40%、50%)和藜麦粉粒度大小(过100目、120目、140目、160目、180目筛)对面粉特性和面条品质的影响规律,初步探索其影响面条品质的机理,得到以下结论:随着藜麦粉含量的增加,面片L*值减小,即亮度变暗;面条吸水率降低,蒸煮损失升高,添加量15%-30%时蒸煮特性无明显差异;熟面条硬度显着增大(P<0.5),弹性、内聚性、拉断力、拉伸距离均减小。推荐藜麦粉的合适添加量为20%,此时面条硬度3965.01 g,内聚性0.72,拉断力15.67 g,拉伸距离44.35 mm,干物质吸水率163.88%,干物质损失率7.93%。随着预糊化藜麦粉含量的增加,面粉L*值减小,a*值和b*值逐渐增大,即色度变暗,偏红发黄;面条吸水率显着降低(P<0.5),损失率显着升高(P<0.5);熟面条硬度先减后增,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回复性、拉断力、拉伸距离逐渐减小。推荐预糊化藜麦粉的合适添加量为30%,此时面条硬度3723.62 g,弹性0.84,拉断力15.08 g,拉伸距离58.81 mm,干物质吸水率148.60%,干物质损失率11.08%。随着藜麦粉粒度的减小,面粉L*值和a*没有明显变化,b*值增大,即色度偏黄;面条蒸煮特性没有显着性差异;熟面条硬度、弹性、咀嚼性、拉伸距离逐渐增大,拉断力先减小后增大。低场核磁共振结果表明,藜麦粉、预糊化藜麦粉的添加均使得水分子流动性增强,面条持水性减弱,粒度减小可以提高面条固定水的能力。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CLSM)图像显示,藜麦粉的添加破坏了面筋网络结构,蛋白质与淀粉不能紧密结合;预糊化藜麦粉的添加使得面条内部结构更加连续、致密;藜麦粉粒度过大,面筋网络结构呈松散的片状,粒度过小时面筋会变薄。从傅里叶红外结果可以看出,藜麦粉、预糊化藜麦粉的添加对面条蛋白质二级结构无显着性影响。

张倩[3](2020)在《高添加青稞挂面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青稞富含β-葡聚糖等多种功能性成分,营养均衡,是一种优质健康的食品原料。然而,由于青稞全粉中面筋蛋白含量低,面团成型困难,限制了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为开发营养全面的高添加青稞挂面,本文以青稞全粉为原料,在筛选适合于杂粮面带加工的小麦粉和谷朊粉品种的基础上,优化谷朊粉和预糊化淀粉的添加比例,确定51%青稞挂面的配方,并进一步优选适合青稞挂面的干燥工艺条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抗拉能力为指标,分析了不同品质小麦粉、谷朊粉对青稞面带加工品质的改善效果,并明确了高添加青稞挂面筛选小麦粉、谷朊粉的核心指标,进一步通过面带中GMP(谷蛋白大聚体)和游离巯基含量测定,微观结构及水分状态分布分析,确定了改善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小麦粉F2和谷朊粉G1对面带抗拉能力的改善效果最佳;小麦粉的面筋指数和干面筋含量与面带抗拉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和0.983,谷朊粉的面筋指数和吸水率与面带抗拉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98;小麦粉为F2、谷朊粉为G1时面带抗拉能力、GMP含量和PMV值(面筋网络部分在总面积中的占比)最高,游离巯基含量最低,且面筋网络结构更为均匀致密。由此可见,小麦粉F2和谷朊粉G1是制作青稞挂面的最佳配料;面筋指数或干面筋含量可作为筛选小麦粉时的核心指标,面筋指数或吸水率可以作为筛选谷朊粉时的核心指标;而面带中GMP、游离巯基含量及面筋网络的不同导致面带抗拉能力产生差异。(2)通过分析面带质地特性,确定了谷朊粉和预糊化淀粉添加比例对其加工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复配粉理化特性和面带水分分布,研究了其影响机制;并通过分析挂面品质,验证了基于面带质地评价所得配方的优越性。结果表明,面带抗拉能力随谷朊粉添加比例增大而升高,添加8%可使其高于300 g;面带黏附能力随预糊化淀粉添加比例增大而增加,仅在1%时低于600 g?sec。谷朊粉添加比例自3%至9%,复配粉的吸水性指数增加9.60%,面带A21(强结合水所占比例)升高0.57%;预糊化淀粉添加比例自1%至5%,复配粉室温粘度显着升高,面带A21增大0.38%。与添加6%谷朊粉相比,添加9%时煮后面条的弹性显着减小,其他指标无显着变化;添加1%预糊化淀粉时,面条蒸煮损失率最低,咀嚼性和硬度最高。由此可见,谷朊粉和预糊化淀粉的最佳添加比例分别为8%和1%;谷朊粉的过量添加对面条品质的改善作用受限,而预糊化淀粉的过量添加会导致面条品质下降。(3)设置青稞面条干燥过程中各阶段的温湿度,测定了不同干燥条件下面条的含水率和干燥速率,以及干面条的力学特性和蒸煮品质,并采用LF-NMR(低场核磁共振仪)测定了在不同干燥条件下面条的水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面条含水率随干燥温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干燥速率在前80 min随相对湿度增大而减小,80 min后随相对湿度增大而增大,干燥温度仅在前70 min对干燥速率有明显影响。面条的蒸煮损失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显着减小,随干燥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干燥工艺为T3M2(三个阶段干燥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时间:预干燥:30℃、85%、35 min;主干燥:40℃、80%、35 min,50℃、75%、35 min,60℃、70%、45 min;完成干燥:35℃、65%、20 min,25℃、60%、20 min)时,挂面的弹性模量和断裂应力最高。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T22(弱结合水横向弛豫时间)、T23(自由水横向弛豫时间)和A22(弱结合水所占比例)逐渐减小;相对湿度和干燥温度分别在40 min后和50 min后开始对T22产生显着影响,但对T23的影响较小;此外,干燥温度越高,A22越小,A23(自由水所占比例)越大;相对湿度越高,A22越大,A23越小。由此可见,干燥过程中,相对湿度对青稞面条干燥速率的影响比温度大,最优干燥工艺为T3M2;干燥过程中相对湿度对T22的影响大于温度,且温度和相对湿度对A22和A23的影响呈相反趋势。

时超[4](2019)在《湿热处理协同疏水改性藜麦淀粉的制备及其在皮克林乳液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藜麦淀粉颗粒较小,可作为构筑食品级的皮克林(Pickering)乳液的颗粒乳化剂,但淀粉分子表面的亲水性不利于其形成乳液,需要进行辛烯基琥珀酸(OSA)疏水改性。慢消化淀粉(SDS)为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品,长期食用可降低餐后胰岛素分泌,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综合症。湿热处理(HMT)是形成SDS的有效手段,且OSA改性淀粉本身就具有慢消化特性。本文用碱法提取藜麦淀粉,通过对原淀粉进行HMT、OSA单独及协同改性,研究这两种处理方式及改性顺序对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这些改性颗粒对Pickering乳液乳化性及储藏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布拉班德粘度分析仪和体外消化性的测定等手段分析对比了不同水分含量(15%30%)对湿热处理淀粉颗粒形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含量越高,淀粉颗粒越容易产生粘连,团聚等现象。粘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增加,峰值粘度、终止粘度下降,崩解值降低,淀粉耐剪切性能提高。体外消化性分析结果表明,原淀粉抗性淀粉含量较高,湿热改性后SDS含量随水分含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水分含量为20%时达到最佳效果。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等分析手段,对协同改性颗粒性质进行研究。对比研究发现,OSA改性对淀粉颗粒形貌影响不大,湿热处理协同OSA改性处理会使淀粉颗粒发生轻微粘连,但不破坏其基本形貌。FT-IR结果表明,辛烯基琥珀酸基团成功接入到淀粉分子上,协同改性淀粉的非结晶区比例增大,结晶区比例减小。XRD结果表明,湿热改性或OSA改性对淀粉晶型无影响,仍为A型结构,湿热处理的样品结晶度下降,协同改性淀粉结晶度略有升高。体外消化性分析结果表明,OS-HMT协同改性淀粉的SDS含量增加显着。通过对接触角、表面张力、乳化指数的测定,对改性淀粉颗粒稳定的乳液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OSA改性使颗粒表面张力降低,接触角增大,具有较好的表面活性,湿热改性后淀粉颗粒的润湿性与OSA改性淀粉基本相同无差异;不同改性顺序对颗粒表面张力,接触角影响较大,OS-HMT样品的整体颗粒特性好于HMT-OS。协同改性颗粒表现出更好地储藏稳定性,以HMT-OS样品的效果较好。

张振辉[5](2017)在《挤压处理对麸质物料粉碎特性及全麦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全麦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麸质物料的引入导致全麦食品口感粗糙、货架期短、制作特性差,且麸质物料中纤维成分居多,难以粉碎到一定粒度,也限制了全麦粉的工业化生产。因此,探索适宜的全麦粉生产工艺,提升全麦粉各项品质,对全麦食品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普通麸皮和3B麸片物料为原料,探究挤压回添法制备全麦粉的工艺。首先,以膨化度为指标,优化得出两种物料的挤压工艺参数。然后,研究挤压膨化效果对物料粉碎性能以及分子结构的影响,并探索辊式磨粉机研磨挤压后麸质物料的研磨工艺。最后,按国家行业标准制备全麦粉,对比分析它们的流变学特性、风味物质,以及馒头和酥性饼干成品特性的差异。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立3B麸片最佳挤压工艺参数为模口温度160℃,物料含水量19%,主机频率为20 HZ;综合考虑挤压过程中所出现的堵料、爆料等现象,确立普通麸皮最佳挤压工艺参数为:模口温度160℃,物料含水量23%,主机频率为15 HZ。通过对比挤压后的膨化度可知,普通麸皮远低于3B麸片,几乎不发生膨化现象,且在挤压过程中极易发生堵料、爆料等现象,挤压过程极不稳定。通过探究挤压膨化效果对麸质物料粉碎性能以及分子结构的影响可以得出,3B麸片膨化度与其粉碎后的过筛率呈现极显着相关的关系;挤压处理可以显着降低3B麸片与普通麸皮中的半纤维素含量,而纤维素含量变化不明显,木质素含量略有波动;游离型阿魏酸、可溶共价型阿魏酸、束缚型阿魏酸含量都发生了显着性变化。其中膨化度高的3B麸片,游离型阿魏酸以及可溶共价型阿魏酸含量显着高于膨化度低的物料,而束缚型阿魏酸含量规律相反;两种物料部分物质的特征吸收峰在挤压前后有显着变化,其中3B麸片变化趋势更加明显。根据特征峰变化情况,可知挤压后,两种物料蛋白质变性、木质素、半纤维等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部分酯键发生断裂;挤压处理前后3B麸片微观结构变化更为显着。通过优化得到的辊式磨粉机研磨挤压后麸质物料的工艺,将研磨粉碎后麸质物料按全麦粉国家行业标准回添制备全麦粉。通过对比全麦粉之间的品质差异,可以得到:不同全麦粉之间的各糊化特性指标差异显着,两种物料挤压后全麦粉的各粘度值、回生值均显着高于未挤压物料;3B麸片挤压后所得全麦粉吸水率最高,稳定时间最低。两种物料稳定时间变化趋势与粉质指数相似,与弱化度相反。全麦粉的拉伸指标与粉质指标趋势基本吻合,3B麸片挤压后所得全麦粉总体拉伸性能最弱,普通麸皮挤压后的各拉伸指标均高于其他全麦粉。从粉质拉伸特性来看,普通麸皮挤压后所得全麦粉的各项指标介于中筋粉与低筋粉之间,而3B麸片则与低筋粉粉质要求相近。挤压后全麦粉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显着增加,但麸质物料中原有的一些风味物质消失或含量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未挤压麸质物料中的不良气味。以馒头和酥性饼干作为成品,对比所得全麦粉的品质差异,可以得出:未挤压物料的全麦馒头比容较高;挤压后全麦馒头L*较低,而a*与b*值较高;未挤压全麦馒头的感官评分要低于挤压后的馒头,挤压后的全麦馒头之间感官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两种物料全麦馒头硬度和咀嚼性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挤压后物料高于未挤压物料,且锤式磨硬度和咀嚼性最高,挤压后物料的弹性和回复性显着高于未挤压物料;3B麸片挤压后的酥性饼干感官评分最高,而未挤压的酥性饼干评分值最低。3B挤压后物料所得全麦粉酥性饼干的酥脆性较好,该类型全麦粉更适宜做酥性饼干。

王乐[6](2017)在《马铃薯面团特性及面条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全粉保留了原薯的营养,耐储藏便于运输加工,以其制作马铃薯煮制面品是马铃薯主食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由于马铃薯全粉中不含面筋蛋白,将其与小麦粉复配是解决产品成型难、品质差等问题的方法。当前较为成熟的是马铃薯全粉占总粉质量比约30%的面条,但高占比马铃薯面条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本课题从不同品牌小麦粉及马铃薯全粉中筛选出原料,研究不同比例复配马铃薯面团糊化特性、流变特性、湿面筋含量,马铃薯面条的品质、质构、微观结构,分析马铃薯面团及面条品质形成机理。并以40%马铃薯面条为研究对象,添加改良剂提升品质。最后研制了马铃薯饸饹及麻食。从6种品牌小麦低筋、中筋、高筋粉及2种品牌马铃薯全粉中,通过测试马铃薯全粉占比为30%的面条蒸煮特性、感官评价及质构,筛选出相对较优的正阳牌马铃薯雪花全粉及爱菊牌小麦中筋粉为复配原料粉。测定两种原料组分及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原料微观结构表明,相对于小麦粉而言,马铃薯全粉中淀粉含量高,颗粒破损明显,总蛋白含量低且不含面筋蛋白。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及混合实验仪(Mixolab)测定结果表明,相对于小麦粉而言,马铃薯全粉起始冷糊黏度高,面团吸水率高,但峰值黏度低。对马铃薯全粉占比0%-60%(梯度10%)的复配粉、面团及面条性质和结构进行研究。复配粉糊化特性、流变学特性及湿面筋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全粉占比的提升,复配粉糊化温度、热糊黏度、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降低,起始冷糊黏度升高,面团吸水率增加,耐机械热搅拌能力降低。面条质构、感官评价、蒸煮特性研究表明,随着马铃薯全粉占比的上升,面条的硬度、弹性及内聚性逐渐增加,但损失率上升,微观网络结构均匀性下降。当马铃薯全粉占比达到50%,面条断面分层严重,裂缝明显,网状结构难以形成,感官品质较差。综上确定40%马铃薯面条为本阶段研制目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40%马铃薯面条工艺为:复配粉(小麦粉:马铃薯全粉=5:2)100 g,加水量44 g、和面温度45℃、熟化时间30 min。利用感官评价从18种面团改良剂中筛选出谷朊粉及魔芋粉(添加比例以复配粉质量计)。添加谷朊粉主要提升了面团湿面筋含量,当添加量达到2%时,马铃薯面条的硬度、弹性、内聚性达到最大,感官评分最高,面条断面网状结构更均匀。添加2%魔芋粉的马铃薯面条硬度、弹性和内聚性上升,粘着性降低,口感进一步改善。因此40%马铃薯面条改良剂配方:2%谷朊粉+2%魔芋粉。工艺:称料→谷朊粉+水→混合原辅料→和面→熟化→压片→切条→整理。与全小麦面条相比,40%马铃薯面条具有硬度大、耐咀嚼、口味独特等特点。依据陕西特色煮制面品饸饹及麻食的制作工艺,研制出马铃薯饸饹原料配比为荞麦粉:马铃薯全粉:小麦粉=1:4:5,改良剂配方:1%谷朊粉+2%魔芋粉。40%马铃薯麻食改良剂配方:3%谷朊粉+1%魔芋粉。相对于全小麦饸饹和麻食,马铃薯饸饹口感筋道、有韧性,马铃薯麻食口感爽滑,且具有独特的薯香味。三种马铃薯煮制面品,饸饹成型难度低,且口感更好,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王芳婷[7](2016)在《微波稳定化对全麦粉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课题以瑞星8998小麦为研究材料,以不同润麦水分和微波处理时间对小麦籽粒进行稳定化处理,采用全籽粒磨粉法制备全麦粉。研究微波稳定化对全麦粉酶活性(包括脂肪酶活性、脂肪氧化酶活性及?-淀粉酶活性)、营养品质(包括总蛋白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加工品质(包括面筋特性、粉质特性及糊化特性)、食用品质、微观结构及挥发性物质等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微波处理对全麦粉酶活性及储藏特性的影响微波敏感性:脂肪氧化酶>脂肪酶>?-淀粉酶,微波能有效提高全麦粉的储藏时间。随着微波处理时间的延长,酶活性下降。润麦水分为20%样品在处理60s后,脂肪酶活性从1.95u下降到0.17u,脂肪氧化酶活性从15.7u下降至0u,降落数值由280s升高至409s。润麦水分为20%的小麦微波处理60s后制得的全麦粉于35℃储藏4周,脂肪酸值从32mgKOH/100g增加到66mgKOH/100g,而润麦水分20%未使用微波处理的样品脂肪酸值从47mgKOH/100g增加到124mgKOH/100g。(2)微波处理对全麦粉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影响微波对总蛋白质含量、总淀粉含量无影响。微波对面筋特性、沉降值、粉质特性影响明显,微波处理时间大于等于30s时,面筋被完全破坏。糊化特性指标中低谷粘度、峰值粘度及最终粘度随微波处理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衰减度随之下降,抗剪切能力和热稳定性随之降低,初始糊化温度和回生值不受影响。(3)微波处理对全麦粉食用品质的影响处理0-20s时,微波对样品馒头品质影响不大,大于20s时微波样品馒头品质影响明显。微波样品制作的全麦酥性饼干在感官评价和质构均得到较好的结果,饼干质地均匀,色泽和口感都很好。随微波处理时间的增加,0-40s时饼干品质较好,大于等于50s时饼干口感较好,硬度和韧性显着降低,脆性增加,但香味下降。(4)微波处理对小麦籽粒微观结构的影响微波处理时间小于等于20s时小麦籽粒所受的影响小,处理时间超过30s时小麦籽粒胚乳微观结构和胚细胞超微结构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胚乳淀粉粒破损,胚细胞空泡化,脂质体破裂并聚集成团,线粒体嵴结构消失。(5)微波处理对全麦粉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随微波处理时间的增加,阈值高挥发性物质中,烷烃类总含量先降低再增加然后降低,醇类总含量先降低后增加;阈值低挥发性物质中,酮类总含量变化不明显,2-戊基呋喃、醛类、酸类和酯类总含量均降低,最终使得全麦粉风味降低。

张博[8](2014)在《淋饭酒母—喂浆法酿制清爽型山兰黄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兰黄酒是以海南黎族传统的山兰早稻为原料酿制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一种黄酒。清爽型黄酒是一种新兴品种黄酒,它的开发和生产刚刚起步,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消费者所喜爱的品种,并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以海南特有的山兰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淋饭酒母-喂浆法开发清爽型山兰黄酒,为山兰黄酒新工艺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为了降低传统黄酒酿制过程中酸浆水的排放,将山兰米粉调成淀粉乳,加入淀粉酶,根据山兰米乳的粘度及碘液颜色的变化,山兰米乳液化适宜的条件为:淀粉酶量9.5U/g,液化8.5min,液化温度100℃。为了使淀粉更加彻底地转化成为可发酵性糖,采用添加糖化酶的方法,应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山兰米乳的糖化工艺,确定各因素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次序为:糖化温度>糖化时间>糖化酶用量,还原糖得率最佳的工艺参数为:糖化时间6h,糖化温度58℃,糖化酶用量174.0U/g。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还原糖得率平均为25.47%。为了使得清爽型山兰黄酒具有鲜爽淡雅的特性,采用淋饭酒母取代纯种酒母进行发酵。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淋饭酒母,我们在制曲过程中添加了蒌叶。研究发现萎叶对根霉菌和酵母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制曲过程中添加适量的蒌叶对根霉菌和酵母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米曲中分别添加3.5%和7%-10.5%的蒌叶,加水量为90%,27℃-30℃的温度下培养4d,制成的糖化曲的糖化力最强,干酵母数最大。小曲中糖化曲占96%-98%、干酵母占2%-4%组合配比,能满足生产清爽型山兰黄酒淋饭酒母制作的要求。利用淋饭酒母取代纯种酒母发酵,山兰米糖化液流加至3%淋饭酒母中,发酵平缓,所得山兰黄酒香气浓郁;通过电子鼻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因子分析,能很好区分纯种酒母发酵及淋饭酒母发酵的酒样,纯种酒母发酵的酒样香气与3%淋饭酒母发酵的酒样香气差异显着;通过氨基酸成分分析,淋饭酒母发酵的山兰黄酒游离氨基酸总量更低,口感更加清爽。经过实验室放大试验,证明淋饭酒母-喂浆法酿造清爽型山兰黄酒具有可行性。该法酿造的清爽型山兰黄酒同传统山兰黄酒风格差异明显,清雅醇香,清爽新鲜,具有清爽型黄酒的特色。为了使得清爽型山兰黄酒具有更好的贮存稳定性,利用PVPP皂土、壳聚糖及101澄清剂对清爽型山兰黄酒进行澄清,发现4种澄清剂皆有较好的澄清效果,透光率都可以达到92%以上;4种澄清剂中,皂土是最好的山兰黄酒澄清剂,其最佳处理条件为:用量0.5g/L,处理时间30h,处理温度为25℃,透光率可达99%。为了降低热杀菌后残余的热量对清爽型山兰黄酒品质的影响,采用冷水喷淋的方式有助于保持清爽型山兰黄酒鲜爽淡雅的特征。

苏日娜[9](2013)在《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燕麦是中国优质的粮饲兼用作物,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增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燕麦产业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与市场空间,但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产业运行效率的提高,需要从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寻求解决途径。本文以中国燕麦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链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通过对152户农民、649名消费者和典型加工企业的实地调查以及二手统计数据分析,考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燕麦加工业的营销管理实践和农户的生产行为,剖析燕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提出促进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全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燕麦产业快速发展,但产业链自身不完善。表现为燕麦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市场需求旺盛,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也在扩张。但燕麦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少,优质原料供应严重不足。高新技术应用比率小,燕麦开发利用处于初级阶段,高附加值的燕麦产品品类有限。(2)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显示,燕麦市场规模及潜力较大,形成规模需求的条件尚不具备,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者对燕麦产品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燕麦产品的保健功能、营养价值、安全属性重视程度较高。企业营销因素中品牌、价格、包装、卖场的促销活动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不大,购买地点的便利性影响较强。说明燕麦产品需求处在市场导入期,属于预期型需求。(3)消费者燕麦燕麦产品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显示,女性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已婚的消费者、对营养价值和口感关注度越高的消费者购买意愿越强。消费者对品牌关注度越高燕麦产品购买意愿越低。表明还没有行业领导品牌,品类市场仍未形成。(4)燕麦加工业发展迅速,市场进入壁垒不高。存在加工层次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代营销理念淡薄、缺少协同组合等制约因素。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集中度低,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实现规模经济。(5)农户燕麦生产行为分析显示,燕麦种植比较效益低,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微弱,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生产规模越大,燕麦的商品化程度越高。目前燕麦种植商品化程度低。(6)农户燕麦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农业劳动力越多的农户燕麦种植意愿越低,显示燕麦在家庭经营中还处于副业地位。农户采用优良品种的意愿较强,但缺乏技术培训和补贴政策,实际使用率较低,说明科技支持不足。燕麦价格的上升、产量的提高以及离中心城市距离越近,农户燕麦种植意愿越强,表明市场信息不够充分,市场环境还需要优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促进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的如下政策建议:(1)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实现燕麦生产的规模化。发展燕麦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燕麦的商品化率。(2)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引导消费,提高燕麦产品营养保健功效的认知度。注重市场营销管理,创建区域品牌,运用市场细分手段,形成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提升燕麦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利用后发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利润。强化科技创新,建立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开拓燕麦消费市场。(4)健全燕麦种植技术支持体系,把燕麦纳入良种补贴项目,提高燕麦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户燕麦种植的收益。

左乃北[10](2012)在《改良挤压技术制备全谷物质构米及其品质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糙米为原料采用新型的改良挤压技术这一物理加工手段处理制备全谷物质构米,以质构特性为指标确定制备全谷物质构米的最佳挤压工艺参数,并得到全谷物质构米产品;研究热风干燥温度对全谷物质构米品质的影响;同时,以糙米原料为参考,研究了改良挤压技术对全谷物质构米食用品质、营养性能和储藏特性的影响。以糙米(松-237)为原料,采用改良挤压技术处理制备全谷物质构米。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物料水分含量(24%-36%)、螺杆转速(22.5-28.5rpm)和螺杆挤压机四区温度(90-110℃)对全谷物质构米的质构特性中的硬度和黏性的影响,并以普通精白米的质构特性为参考,得到制备全谷物质构米的最佳挤压工艺条件:当物料水分含量为33%、螺杆转速为25.5rpm、挤压机四区温度为100℃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全谷物质构米的硬度为763.01N,黏性为-70.85N,接近于普通精白米的硬度769.68N,黏性-76.12N。在最佳挤压参数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全谷物质构米样品,分别在干燥温度为40℃、50℃、60℃、70℃、80℃条件下干燥至水分含量为13%以下,并对干燥后样品的营养特性、食用品质和热力学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全谷物质构米中的脂肪含量从0.83%降低至0.56%,游离脂肪酸含量在干燥温度低于50℃时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于60℃时,随温度升高而又下降趋势,干燥温度在40-80℃范围内对植酸、膳食纤维和γ-谷维素无明显影响;在低于50℃条件下干燥的全谷物质构米样品具有糊化温度低、易消解和黏性较大的食味品质,同时通过经过蒸煮后表现出米饭软、黏弹性大和良好口感的质构品质;通过DSC实验发现,在干燥温度低于50℃时制备得到的全谷物质构米样品在蒸煮过程中的糊化温度低、糊化时间缩短,同时具有较低的糊化焓。以精白米作为参考,通过比较全谷物质构米与原料糙米之间的理化指标、质构特性、热力学性质和糊化性能的影响,考察改良挤压技术处理对全谷物质构米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谷物质构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水吸收度和水溶解性都有提高,其中水吸收度和水溶解度分别提高了2.71倍和1.64倍;全谷物质构米的硬度明显要低于原料糙米,黏性和弹性则有一定提高,并且接近精白米的质构指标;全谷物质构米的糊化温度要高于原料糙米,糊化焓较糙米明显的更低;在RVA测试中,全谷物质构米的峰值粘度、最低粘度、最终黏性、崩解值都明显的低于原料糙米和精白米。以原料糙米(BR)为参考,通过研究全谷物质构米(WGR)的膳食纤维、植酸、Y-谷维素、粗脂肪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同时结合SEM和X-衍射等手段考察改良挤压技术处理对全谷物质构米营养性能和储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GR中的植酸含量从BR原有的1.03%降低至0.68%;粗脂肪含量从2.10%降低至0.69%;膳食纤维含量则从BR的5.48%增加至6.79%;但是,γ-谷维素的含量从66.85mg100g降低至43.91mg/100g,这个损失率较传统挤压法有明显的降低。同时,经改良挤压技术处理后,WGR的粗脂肪含量从2.10%降低至0.69%;游离脂肪酸含量从BR原有的18.26ml KOH/g下降到15.89ml KOH/g,经过两个月的常温储藏后,WGR和BR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分别从15.89m1KOH/g和18.26ml KOH/g上升至22.811ml KOH/g和33.62ml KOH/g,即BR在两个月的储藏中游离脂肪酸的增加量是WGR的2.8倍;借助扫描电镜观察到全谷物质构米的表面光滑、结构紧密、颗粒大小较原料糙米小、无明显裂缝并且表面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小颗粒被包裹在新形成的凝胶结构中;通过X-衍射实验发现,全谷物质构米的XRD图谱的峰强度有一定的减弱,并且由于在20=17°处有特征衍射峰,晶型较原料糙米发生了改变,属于B型淀粉,说明在全谷物质构米制备过程中发生了淀粉的老化,存在老化淀粉。同时在20=20.03°出有特征衍射峰,说明全谷物质构米中含有直链淀粉与脂肪复合物的结晶产生的Vh型结晶。全谷物质构米的相对结晶度较糙米有明显的降低,从21.96%下降到12.94%,说明全谷物质构米的淀粉分子较原料糙米更趋于无序状态,糊化焓更低。

二、预糊化谷麦食品的生产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糊化谷麦食品的生产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全麦面团的改良及对全麦食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麦食品研究进展
        1.2.2 酶制剂在面制品改良中的应用
        1.2.3 乳化剂在面制品改良中的应用
        1.2.4 外源蛋白在面制品改良中的应用
        1.2.5 淀粉或改性淀粉在面制品改良中的应用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1 酶及乳化剂对全麦面团及全麦食品品质的研究
        1.3.2 外源蛋白添加对全麦面团及全麦食品品质的研究
        1.3.3 挤压改性马铃薯淀粉对全麦面团及全麦食品品质的研究
2 酶和乳化剂对全麦面团和全麦食品品质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制备
        2.3.2 热机械学特性测定
        2.3.3 拉伸特性测定
        2.3.4 流变特性测定
        2.3.5 扫描电镜(SEM)
        2.3.6 激光共聚焦(CLSM)
        2.3.7 蛋白质分子量变化(SDS-PAGE)
        2.3.8 全麦馒头制作
        2.3.9 全麦馒头品质测定(TPA)
        2.3.10 全麦馒头比容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木聚糖酶对全麦面团混合特性的影响
        2.4.2 木聚糖酶对全麦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2.4.3 木聚糖酶对全麦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
        2.4.4 TG酶对全麦面团混合特性的影响
        2.4.5 TG酶对全麦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2.4.6 TG酶对全麦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
        2.4.7 DATEM对全麦面团混合特性的影响
        2.4.8 DATEM对全麦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2.4.9 DATEM对全麦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
        2.4.10 酶或乳化剂对全麦面团微观结构(SEM)的影响
        2.4.11 酶或乳化剂对全麦面团微观结构(CLSM)的影响
        2.4.12 酶或乳化剂对全麦面团中蛋白质分子量变化的影响(SDS-PAGE)
        2.4.13 酶或乳化剂对全麦馒头品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外源添加蛋白对全麦面团和全麦面包品质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热机械学特性测定
        3.3.2 流变特性测定
        3.3.3 微观结构(SEM)
        3.3.4 全麦面包制作
        3.3.5 全麦面包品质(TPA)测定
        3.3.6 全麦面包比容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外源蛋白对全麦面团混合特性的影响
        3.4.2 外源蛋白对全麦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
        3.4.3 外源蛋白对全麦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SEM)
        3.4.4 外源蛋白对全麦面包比容的影响
        3.4.5 外源蛋白对全麦面包品质特性的影响(TPA)
    3.5 本章小结
4 改性淀粉对全麦面团和全麦食品品质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挤压改性马铃薯淀粉
        4.3.2 单位机械能耗SME
        4.3.3 改性马铃薯淀粉糊化度测定
        4.3.4 改性马铃薯淀粉水溶性指数(WSI)和吸水性指数(WAI)测定
        4.3.5 改性淀粉-水混合液的静态流变测定
        4.3.6 改性马铃薯淀粉糊化特性(RVA)测定
        4.3.7 热机械学特性测定
        4.3.8 拉伸特性测定
        4.3.9 流变特性测定
        4.3.10 微观结构(SEM)
        4.3.11 全麦油条的制备
        4.3.12 全麦油条品质特性测定
        4.3.13 全麦油条比容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挤压过程SME变化
        4.4.2 改性马铃薯淀粉糊化度变化
        4.4.3 改性马铃薯淀粉水溶性指数和吸水性指数变化
        4.4.4 改性淀粉-水混合液的静态流变特性
        4.4.5 改性马铃薯淀粉糊化特性变化
        4.4.6 改性马铃薯淀粉对全麦面团热机械学特性的影响
        4.4.7 改性马铃薯淀粉添加对全麦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4.4.8 改性马铃薯淀粉添加对全麦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
        4.4.9 改性马铃薯淀粉添加对全麦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4.4.10 改性马铃薯淀粉添加对全麦油条品质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藜麦面条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藜麦的成分与营养
        1.2.2 藜麦食品的研究现状
        1.2.3 杂粮面条品质改良研究
        1.2.4 预糊化处理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1.2.5 粒度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藜麦面条的制作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混合粉的配制
        2.3.2 原料基本指标的测定
        2.3.3 蛋白质营养评价
        2.3.4 混合粉湿面筋含量的测定
        2.3.5 混合粉粉质特性的测定
        2.3.6 混合粉膨胀特性的测定
        2.3.7 混合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2.3.8 面条制作
        2.3.9 色度的测定
        2.3.10 面条蒸煮特性的测定
        2.3.11 面条质构和拉伸特性的测定
        2.3.12 面条水分分布的测定
        2.3.13 面条微观结构观察
        2.3.1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15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基本理化指标
        2.4.2 藜麦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2.4.3 藜麦粉含量对混合粉面筋特性的影响
        2.4.4 藜麦粉含量对混合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2.4.5 藜麦粉含量对混合粉膨胀特性的影响
        2.4.6 藜麦粉含量对混合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4.7 面粉及面片色度
        2.4.8 藜麦粉含量对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2.4.9 藜麦粉含量对面条质构和拉伸特性的影响
        2.4.10 面条水分分布状态
        2.4.11 面条微观结构观察
        2.4.12 面条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糊化藜麦粉对混合粉及面条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预糊化藜麦粉的制备
        3.3.2 原料基本指标的测定
        3.3.3 混合粉的配制
        3.3.4 面粉色度的测定
        3.3.5 混合粉湿面筋含量的测定
        3.3.6 混合粉粉质特性的测定
        3.3.7 混合粉膨胀特性的测定
        3.3.8 混合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3.3.9 面条制作
        3.3.10 面条蒸煮特性的测定
        3.3.11 面条质构和拉伸特性的测定
        3.3.12 面条水分分布的测定
        3.3.13 面条微观结构观察
        3.3.1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3.15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基本理化指标
        3.4.2 预糊化藜麦粉对混合粉色度的影响
        3.4.3 预糊化藜麦粉对面筋特性的影响
        3.4.4 预糊化藜麦粉对混合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3.4.5 预糊化藜麦粉对混合粉膨胀特性的影响
        3.4.6 预糊化藜麦粉对混合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4.7 预糊化藜麦粉对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3.4.8 预糊化藜麦粉对面条质构和拉伸特性的影响
        3.4.9 面条水分分布
        3.4.10 面条微观结构观察
        3.4.11 面条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藜麦粉粒度对混合粉性质及面条品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藜麦粉分级筛分
        4.3.2 破损淀粉的测定
        4.3.3 混合粉的配制
        4.3.4 面粉色度的测定
        4.3.5 混合粉粉质特性的测定
        4.3.6 混合粉膨胀特性的测定
        4.3.7 混合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4.3.8 面条制作
        4.3.9 面条蒸煮特性的测定
        4.3.10 面条质构和拉伸特性的测定
        4.3.11 面条水分分布的测定
        4.3.12 面条微观结构观察
        4.3.13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粒度对损伤淀粉含量的影响
        4.4.2 粒度对面粉色度的影响
        4.4.3 藜麦粉粒度对混合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4.4.4 藜麦粉粒度对混合粉膨胀特性的影响
        4.4.5 藜麦粉粒度对混合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4.6 藜麦粉粒度对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4.4.7 粒度对面条质构和拉伸特性的影响
        4.4.8 面条水分分布状态
        4.4.9 面条微观结构观察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高添加青稞挂面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青稞及其产品概述
        1.1.1 青稞简介
        1.1.2 青稞产品的开发现状
    1.2 青稞挂面加工品质的改良研究进展
        1.2.1 小麦粉
        1.2.2 谷朊粉
        1.2.3 预糊化淀粉
    1.3 挂面加工品质的评价方法
        1.3.1 常用挂面加工品质评价方法
        1.3.2 常用方法在杂粮挂面加工品质评价上的局限性
    1.4 挂面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1.4.1 干燥原理及过程控制
        1.4.2 影响挂面干燥效果的主要因素
        1.4.3 核磁共振技术在挂面干燥领域的应用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1.5.1 立题依据
        1.5.2 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面带质地分析的高添加青稞挂面配料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青稞全粉的制备
        2.3.2 试验设计
        2.3.3 小麦粉和谷朊粉品质的测定
        2.3.4 小麦粉面团粉质特性的测定
        2.3.5 小麦粉面团拉伸特性的测定
        2.3.6 青稞面带、面片的制备
        2.3.7 面带质地特性的测定
        2.3.8 GMP(谷蛋白大聚体)含量的测定
        2.3.9 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2.3.10 面带微观结构观察
        2.3.11 面带水分分布的测定
        2.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小麦粉对青稞挂面加工品质的影响
        2.4.2 谷朊粉对青稞挂面加工品质的影响
        2.4.3 不同品质小麦粉、谷朊粉导致面带质地差异的原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面带质地与面条品质分析的高添加青稞挂面配方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青稞全粉的制备
        3.3.2 试验设计
        3.3.3 面带及挂面的制备
        3.3.4 面带质地特性的测定
        3.3.5 室温粘度的测定(25℃)
        3.3.6 吸水性指数和水溶性指数的测定(25℃)
        3.3.7 面带水分分布的测定
        3.3.8 挂面力学特性的测定
        3.3.9 挂面蒸煮品质的测定
        3.3.10 熟面条质地的测定
        3.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谷朊粉及预糊化淀粉添加比例的优化
        3.4.2 谷朊粉与预糊化淀粉改善青稞面带质地的原因分析
        3.4.3 不同配方的青稞挂面力学质地、蒸煮与食用品质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干燥特性及品质分析的青稞挂面干燥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青稞全粉的制备
        4.3.2 干燥工艺条件方案设计
        4.3.3 青稞面条的制作
        4.3.4 面条含水率和干燥速率的测定
        4.3.5 挂面力学特性的测定
        4.3.6 挂面蒸煮品质的测定
        4.3.7 面条水分分布的测定
        4.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青稞挂面干燥工艺条件的优化
        4.4.2 干燥工艺对青稞面条干燥过程中水分状态分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4)湿热处理协同疏水改性藜麦淀粉的制备及其在皮克林乳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藜麦概述
        1.1.1 藜麦的营养成分
        1.1.2 藜麦淀粉
        1.1.3 藜麦淀粉的应用
    1.2 淀粉的改性
        1.2.1 物理改性
        1.2.2 化学改性
        1.2.3 生物酶改性
        1.2.4 复合改性
    1.3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OSA淀粉)
        1.3.1 OSA淀粉的特性
        1.3.2 OSA淀粉在乳液中的应用
    1.4 皮克林乳液
        1.4.1 颗粒乳化剂
        1.4.2 Pickering乳液稳定机理
    1.5 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藜麦淀粉及单独改性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质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藜麦淀粉的提取及其成分含量测定
        2.3.2 湿热改性藜麦淀粉的制备
        2.3.3 OSA改性藜麦淀粉的制备及其取代度的测定
        2.3.4 改性淀粉理化性质的测定
        2.3.5 体外消化性质的测定
        2.3.6 数据统计及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藜麦淀粉纯度及OSA取代度分析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3 湿热处理淀粉粘度分析
        2.4.4 湿热处理淀粉的体外消化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湿热协同OSA改性淀粉的制备及其消化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改性顺序淀粉样品的制备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4 X射线衍射(XRD)分析淀粉的晶体结构
        3.3.5 改性淀粉体外消化性分析
        3.3.6 数据统计及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4.3 X-射线衍射图谱(XRD)分析
        3.4.4 体外消化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颗粒在皮克林乳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颗粒接触角的测定
        4.3.2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4.3.3 表面张力的测定
        4.3.4 乳液乳化性的测定
        4.3.5 粒径的测定
        4.3.6 数据统计及分析
    4.4 结果与结论
        4.4.1 颗粒的接触角与表面张力
        4.4.2 乳液储藏稳定性
        4.4.3 乳液乳化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论文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挤压处理对麸质物料粉碎特性及全麦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全麦粉生产工艺
    1.3 挤压工艺
        1.3.1 挤压技术分类及其机理
        1.3.2 挤压过程中主要物料组分的变化
        1.3.3 主要物料组分对挤压效果的影响
    1.4 课题研究内容
        1.4.1 原料选择及原因
        1.4.2 研究内容
    1.5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普通麸皮与小麦 3B麸片挤压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膨化度测定
        2.3.2 基本指标测定
        2.3.3 单因素及正交实验设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单因素实验
        2.4.2 正交实验
        2.4.3 普通麸皮与 3B麸片膨化度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挤压膨化效果对麸质物料粉碎性能以及分子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基本指标测定
        3.3.2 物料粉碎性能测定
        3.3.3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测定
        3.3.4 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类型阿魏酸含量
        3.3.5 红外光谱分析
        3.3.6 微观结构观察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麸质物料挤压前后粉碎性能变化趋势及与膨化度之间关系
        3.4.2 挤压前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变化分析
        3.4.3 挤压前后各类型阿魏酸含量变化
        3.4.4 挤压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3.4.5 挤压前后微观结构观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挤压前后不同物料不同粉碎工艺对全麦粉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基本指标测定
        4.3.2 烷基间苯二酚(ARs)的含量测定
        4.3.3 糊化特性测定
        4.3.4 粉质特性测定
        4.3.5 拉伸特性测定
        4.3.6 风味物质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研磨工艺确定
        4.4.2 全麦粉回添比例确定
        4.4.3 糊化特性对比分析
        4.4.4 粉质特性对比分析
        4.4.5 拉伸特性对比分析
        4.4.6 全麦粉风味物质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挤压前后不同物料不同粉碎工艺对成品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馒头制作
        5.3.2 酥性饼干制作
        5.3.3 馒头比容测定
        5.3.4 色泽测定
        5.3.5 感官评分测定
        5.3.6 质构特性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全麦馒头比容数据分析
        5.4.2 全麦馒头的色泽分析
        5.4.3 全麦馒头的感官评价
        5.4.4 全麦馒头的质构特性
        5.4.5 酥性饼干感官评价
        5.4.6 酥性饼干质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马铃薯面团特性及面条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绪论
    1.1 马铃薯概述
        1.1.1 马铃薯营养价值
        1.1.2 国内外马铃薯生产及消费
        1.1.3 马铃薯全粉
        1.1.4 马铃薯主食化
    1.2 面条概述
        1.2.1 面条种类
        1.2.2 面团及面条中主要大分子(蛋白及淀粉)的作用
        1.2.3 面团及面条改良剂的研究
        1.2.4 马铃薯面条的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原料筛选及品质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马铃薯全粉的筛选
        2.3.2 小麦粉的筛选
        2.3.3 原料组成分析
        2.3.4 原料微观结构观察
        2.3.5 原料糊化特性测试
        2.3.6 原料流变学特性测试
        2.3.7 原料红外光谱分析
        2.3.8 统计分析及图像绘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马铃薯全粉的筛选
        2.4.2 小麦粉的筛选
        2.4.3 原料组成分析
        2.4.4 原料微观结构分析
        2.4.5 原料糊化特性分析
        2.4.6 原料流变学特性分析
        2.4.7 原料红外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马铃薯面团特性及面条品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复配粉的制备
        3.3.2 复配粉糊化特性测定
        3.3.3 复配面团流变特性测定
        3.3.4 复配面团湿面筋含量测定
        3.3.5 复配面团中面筋微观结构观察
        3.3.6 马铃薯面条的制作
        3.3.7 面条质构测定
        3.3.8 面条微观结构观察
        3.3.9 面条的蒸煮特性及感官评价
        3.3.10 统计分析及图像绘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复配粉糊化特性分析
        3.4.2 复配面团流变学特性分析
        3.4.3 复配面团湿面筋含量分析
        3.4.4 复配面团中面筋微观结构分析
        3.4.5 面条质构特性分析
        3.4.6 面条蒸煮特性及感官评价分析
        3.4.7 面条微观结构分析
        3.4.8 机理探讨
    3.5 本章小结
4 改良剂的筛选及对马铃薯面条的改善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40%马铃薯面条工艺优化及与小麦面条对比
        4.3.2 马铃薯面条改良剂筛选
        4.3.3 谷朊粉改善马铃薯面条品质测试
        4.3.4 魔芋粉改善马铃薯面条品质测试
        4.3.5 统计分析及图像绘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40%马铃薯面条工艺优化及与小麦面条对比
        4.4.2 马铃薯面条改良剂的筛选
        4.4.3 谷朊粉对马铃薯面条的改善
        4.4.4 魔芋粉对马铃薯面条的改善
        4.4.5 马铃薯面条工艺改善及四种面条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其它马铃薯面制品的研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马铃薯饸饹研制
        5.3.2 马铃薯麻食研制
        5.3.3 统计分析及图像绘制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马铃薯饸饹研制
        5.4.2 马铃薯麻食研制
        5.4.3 三种马铃薯煮制面品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展望创新点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7)微波稳定化对全麦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全麦粉概述
        1.1.1 全麦粉定义
        1.1.2 全麦粉营养
        1.1.3 全麦粉加工
    1.2 全麦粉储藏稳定性与酶的关系
    1.3 微波灭酶的原理
    1.4 谷物微波稳定化的发展现状
        1.4.1 微波对酶活性的影响
        1.4.2 微波对蛋白质的影响
        1.4.3 微波对淀粉的影响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波处理小麦籽粒灭酶效果探讨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小麦籽粒的微波处理及全麦粉的制备
        2.3.2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2.3.3 脂肪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3.4 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的粗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
        2.3.5 a-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3.6 水分含量及水分迁移的检测
        2.3.7 加速储藏中脂肪酸值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微波处理小麦籽粒对其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2.4.2 微波处理小麦籽粒对其脂肪氧化酶的影响
        2.4.3 微波处理小麦籽粒对其 α-淀粉酶的影响
        2.4.4 微波处理对小麦籽粒及水分迁移的影响
        2.4.5 微波稳定化有效延长全麦粉储藏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处理对全麦粉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3.3.2 总淀粉含量的测定
        3.3.3 面筋特性的测定
        3.3.4 沉降值的测定
        3.3.5 破损淀粉含量的测定
        3.3.6 粉质特性的测定
        3.3.7 糊化特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微波对全麦粉总蛋白质含量及总淀粉含量的影响
        3.4.2 微波对全麦粉面筋特性的影响
        3.4.3 微波处理对全麦粉沉降值的影响
        3.4.4 微波处理对全麦粉破损淀粉的影响
        3.4.5 微波处理对全麦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3.4.6 微波处理对全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处理对全麦粉食用品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馒头的制作
        4.3.2 酥性饼干的制作
        4.3.3 馒头的质构分析
        4.3.4 馒头的感官评价
        4.3.5 酥性饼干的尺寸测定
        4.3.6 酥性饼干的质构分析
        4.3.7 酥性饼干的感官评价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微波处理对全麦粉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
        4.4.2 微波处理对全麦粉馒头的感官评价的影响
        4.4.3 微波处理对全麦粉酥性饼干的尺寸影响
        4.4.4 微波处理对全麦粉酥性饼干质构特性的影响
        4.4.5 微波处理对全麦粉酥性饼感官评价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处理小麦籽粒对其微观结构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试剂
        5.2.2 主要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小麦籽粒胚乳显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5.3.2 小麦籽粒胚超显微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微波处理对小麦籽粒胚乳显微结构的影响
        5.4.2 微波处理对小麦籽粒胚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波处理对全麦粉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淋饭酒母—喂浆法酿制清爽型山兰黄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山兰黄酒概述
    1.2 黄酒酿造技术研究进展
        1.2.1 生大米酿黄酒技术
        1.2.2 液化法无曲(少曲)黄酒生产技术
        1.2.3 减少酸浆水排放的酸浆水回用技术
        1.2.4 降低后酵固形物的酿制技术
        1.2.5 黄酒质量稳定化及品质改良技术
        1.2.6 新产品开发研究
    1.3 传统黄酒酿制存在的问题
    1.4 液态法酿制黄酒的不足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2 材料及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2.2 方法
        2.2.1 清爽型山兰黄酒酿制的工艺流程
        2.2.2 山兰米浆的液化
        2.2.3 兰米浆的糖化
        2.2.4 萎叶糖化发酵剂的制备
        2.2.5 淋饭酒母-喂浆法酿制山兰黄酒
        2.2.6 淋饭酒母-喂浆法酿制山兰黄酒放大实验
        2.2.7 山兰黄酒的澄清
        2.2.8 灭菌后冷却速度对山兰黄酒品质的影响
        2.2.9 测定方法
        2.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兰米粉乳液化条件优化
        3.1.1 山兰米粉乳液化单因素实验
        3.1.2 液化正交试验
    3.2 最适糖化条件的确定
        3.2.1 糖化单因素试验
        3.2.2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3.2.3 山兰米乳糖化工艺条件确定
    3.3 萎叶小曲的制备
        3.3.1 萎叶添加量对糖化力和酵母数的影响
        3.3.2 加水量对糖化曲和酵母数量的影响
        3.3.3 培养温度对糖化力和酵母数的影响
        3.3.4 培养时间对糖化力和酵母数的影响
        3.3.5 不同糖化曲和干酵母的配比对山兰黄酒发酵的影响
    3.4 淋饭酒母-喂浆法酿制山兰黄酒
        3.4.1 不同比例淋饭酒母的发酵曲线
        3.4.2 不同比例淋饭酒母的发酵结果
        3.4.3 不同比例淋饭酒母所得酒样香气传感器信号分析
        3.4.4 不同含量淋饭酒母所得酒样的主成分分析(PCA)
        3.4.5 不同比例淋饭酒母所得酒样的判别因子分析(DFA)
        3.4.6 不同比例淋饭酒母所得酒样的氨基酸成分分析
        3.4.7 不同比例淋饭酒母所得酒样的香气成分分析
    3.5 淋饭酒母-喂浆法扩大实验发酵过程监控
        3.5.1 发酵过程外观变化监控
        3.5.2 发酵过程理化指标变化监控
    3.6 山兰黄酒的澄清
        3.6.1 4种澄清剂不同添加量的澄清效果
        3.6.2 4种澄清剂不同澄清时间下的澄清效果
        3.6.3 4种澄清剂不同温度下的澄清效果
    3.7 灭菌后冷却速度对山兰黄酒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山兰米浆的液化、糖化对出酒率及产品质量的影响
    4.2 萎叶对酒曲质量的影响
    4.3 淋饭酒母对酿制清爽型山兰黄酒的影响
    4.4 不同澄清剂对清爽型山兰黄酒澄清的影响
    4.5 不同的冷却方法对清爽型山兰黄酒灭菌后的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的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燕麦
        2.1.2 燕麦产品
        2.1.3 燕麦产业
    2.2 理论综述
        2.2.1 产业链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相关研究述评
        2.3.1 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
        2.3.2 关于农业产业组织的研究
        2.3.3 关于农业竞争力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现状
    3.1 燕麦产业内涵及产品特征
        3.1.1 燕麦概况
        3.1.2 燕麦产业内涵
        3.1.3 燕麦产品特征
    3.2 世界燕麦产业发展现状
        3.2.1 世界燕麦的区域分布
        3.2.2 世界燕麦的生产
        3.2.3 世界燕麦消费与贸易
    3.3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3.2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燕麦产业发展概况
    4.1 内蒙古燕麦产业发展优势
        4.1.1 独特资源优势
        4.1.2 绿色食品优势
        4.1.3 历史文化优势
        4.1.4 广阔市场优势
    4.2 内蒙古燕麦生产现状
        4.2.1 内蒙古燕麦生产发展历程
        4.2.2 内蒙古燕麦优势产区
        4.2.3 内蒙古燕麦种植面积、单产及产量
    4.3 内蒙古燕麦科研概况
        4.3.1 内蒙古燕麦研究现状
        4.3.2 内蒙古燕麦育种成就
    4.4 内蒙古燕麦加工与利用现状
    4.5 本章小结
5 消费者燕麦产品消费行为分析
    5.1 研究基础
        5.1.1 消费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5.1.2 燕麦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5.2 燕麦产品市场分析
        5.2.1 燕麦市场规模及潜力
        5.2.2 燕麦市场存在的问题
    5.3 消费者调查与数据
        5.3.1 消费者的主要调查内容
        5.3.2 消费者消费意愿的统计分析
    5.4 消费者调查结果的计量分析
        5.4.1 模型构建
        5.4.2 变量选取及解释
        5.4.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燕麦加工业营销管理分析
    6.1 研究的理论基础
    6.2 燕麦加工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6.2.1 燕麦加工产品种类及市场概况
        6.2.2 燕麦加工企业现状
        6.2.3 燕麦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6.2.4 燕麦加工业 SWOT 分析
    6.3 燕麦加工业营销管理案例分析
        6.3.1 “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6.3.2 构建品质为主线的产品策略
        6.3.3 实施绿色健康的品牌发展战略
        6.3.4 注重销售渠道的建设与管理
        6.3.5 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强化科技创新
        6.3.6 燕麦加工业营销策略选择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燕麦生产行为分析
    7.1 研究背景
    7.2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描述
        7.2.1 数据来源
        7.2.2 样本特征描述
    7.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1 燕麦的种植面积
        7.3.2 种植燕麦的目的
        7.3.3 种植燕麦的收益
        7.3.4 燕麦的品种及来源
        7.3.5 燕麦的销售及渠道选择
        7.3.6 良种补贴和技术培训
        7.3.7 获取市场信息的情况
    7.4 农户燕麦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7.4.1 模型构建
        7.4.2 变量的选取及解释
        7.4.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燕麦种植技术支持体系
    8.2 发展优质原料生产基地,规划订单农业
    8.3 深化燕麦产业技术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8.4 构建区域品牌,增进燕麦产品市场竞争力
    8.5 利用后发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建立精深加工技术体系
    8.6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利润
    8.7 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
    8.8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燕麦产品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内蒙古塞宝燕麦食品有限公司访谈提纲
    附录3:农户燕麦生产行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10)改良挤压技术制备全谷物质构米及其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全谷物食品概述
        1.2.1 全谷物食品的定义
        1.2.2 全谷物食品的研究发展
        1.2.3 全谷物与营养健康
        1.2.4 全谷物食品产品的开发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科学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本课题的科学意义
        1.3.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创新点
第2章 改良挤压技术制备全谷物质构米挤压工艺参数的确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
        2.2.2 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改良挤压法全谷物质构米的制备流程
        2.3.2 质构特性的测定方法
        2.3.3 工艺参数单因素实验
        2.3.4 正交优化工艺参数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制备工艺参数对全谷物质构米品质的影响
        2.4.2 正交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燥条件对全谷物质构米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改良挤压法全谷物质构米样品的制备
        3.3.2 干燥样品的制备
        3.3.3 营养成分测定
        3.3.4 食用品质分析
        3.3.5 质构指标
        3.3.6 热力学特性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营养特性的影响
        3.4.2 食用品质影响
        3.4.3 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良挤压技术处理对全谷物质构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
        4.2.2 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改良挤压法全谷物质构米的制备
        4.3.2 改良挤压法全谷物质构米的食用品质评价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理化指标
        4.4.2 质构特性
        4.4.3 热力学性质
        4.4.4 RVA性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良挤压技术处理对全谷物质构米营养特性及储藏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改良挤压法全谷质构米样品制备
        5.3.2 化学组成的测定
        5.3.3 扫描电镜实验
        5.3.4 X-衍射(X-ray)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营养性能
        5.4.2 储藏特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预糊化谷麦食品的生产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麦面团的改良及对全麦食品品质影响的研究[D]. 王佳玉.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2]藜麦面条加工工艺研究[D]. 袁添瑨.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3]高添加青稞挂面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 张倩. 江苏大学, 2020(02)
  • [4]湿热处理协同疏水改性藜麦淀粉的制备及其在皮克林乳液中的应用[D]. 时超.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5]挤压处理对麸质物料粉碎特性及全麦粉品质的影响[D]. 张振辉. 河南工业大学, 2017(03)
  • [6]马铃薯面团特性及面条品质研究[D]. 王乐.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
  • [7]微波稳定化对全麦粉品质的影响[D]. 王芳婷. 河南工业大学, 2016(08)
  • [8]淋饭酒母—喂浆法酿制清爽型山兰黄酒的研究[D]. 张博. 海南大学, 2014(08)
  • [9]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苏日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10]改良挤压技术制备全谷物质构米及其品质研究[D]. 左乃北. 南昌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预糊化粮麦食品生产工艺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