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ABA/BAB”构词分析

汉语“ABA/BAB”构词分析

一、汉语“ABA/BAB”式构词格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莫耐兴[1](2021)在《莫话四音格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胜男,张明辉[2](2019)在《吉林方言语法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吉林方言语法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同时也存在一些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不平衡等问题。根据所整理的155篇文献,将研究内容分为词法、句法以及范畴三个方面,归纳三十年来吉林方言语法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比较与分析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等方法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不足与新的发展趋势,希望对吉林方言乃至东北方言语法研究有所帮助。

王聪[3](2019)在《新民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新民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哈阜片中的长锦小片。本文以类型学理论为依据,以参考语法为框架,对新民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进行系统探究。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四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新民市的概况;其次概述目前东北官话语法研究的现状;然后明确研究对象,对名词及名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从整体上把握本文的研究意义;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及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一章,描写和解释新民方言名词的特殊小类、词法及小称。首先对名词的特殊小类即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进行描写;其次对名词的词法进行分析,既包括构词形态也包括构形形态;最后对小称的形式和功能进行总结,并对与其相对应的大称的形式加以说明。第二章,描写和解释新民方言人称代词与领属结构。首先对人称代词中各类词的词形、句法功能和特点进行阐释;然后对领属结构中的无标记领属以及标记词为第三人称代词“怹”“他”、指示词“这”“那”和定语标记“的”的有标记领属进行分析。第三章,描写和解释新民方言数词、量词与数量名结构。首先对新民方言数词进行分类,归纳数词不表数的特殊用法;其次对量词中的计量单位词和分类词进行分类并描述每个量词的句法功能;最后对数量名结构的衍生形式“一量名”结构、“量名”结构以及“一名”结构的特点和用法进行分析。第四章,描写和解释新民方言指示词与指量名结构。首先对指示词的形式以及每种形式的语音、句法功能和特点进行阐释;其次对指量名结构的形式、句法功能、语用功能及“指名”结构中指示词的定冠词用法加以说明。结语部分对新民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整体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徐梦真[4](2019)在《现代汉语拟声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由人类发声器官或肢体动作发出的声音。人们用语音对这些声音进行模仿,逐渐形成一类自成系统的语言形式,我们称之为拟声形式,又可分为拟声词和拟声短语。它们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显着特点,值得专门探究。本文立足语言实践,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现代汉语中的拟声形式进行聚焦性考察,以期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各类拟声形式的特点,为拟声“词”“语”的划分及拟声形式的选用问题提供参考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首先由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两个小案例引入,论述了在现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细化研究的必要性;然后从概念定义、分类方式、语音形式、句法功能、修辞效果和单位划分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第二章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语素。本章从对拟声对象的介绍入手,继而分析了拟声对象与拟声语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详细考察了拟声语素的分类情况与词法功能。第三章对拟声词展开分类研究。本章从语音形式、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等方面,重点分析了 A式、AA式、AB式、ABB式、AABB式和ABCD式等几类常见的拟声词,并总结了“X的一声”“XX作响”等与拟声词相关的常用组配结构。第四章集中讨论了拟声短语的几种情况。本章指出,拟声短语可以通过反复、连用、叠结等手段形成;同时以AAA式和ABAB式为例,论述拟声形式可能存在由反复到重叠、由拟声短语到拟声词的历时演变过程;最后强调了停顿的区分作用,并对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及效果进行说明。第五章重点分析了拟声形式的倾向性分布。本章以前几章的研究为基础,立足于拟声形式的多样性,从句法分布、常见组配与语体差异三大方面对拟声形式在语法语用中的具体分布情况展开讨论,并尝试归纳不同条件下的优先序列与优势形式。最后一章为本文的结语部分。本章对上述研究内容作出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不规范现象进行拓展,并期待更多学者关注拟声形式的相关问题。

耶夫列民科·娅娜[5](2018)在《汉俄附加式构词法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汉俄附加式构词法为研究对象。“词干加上词头(前缀)、词尾(后缀)、词嵌(中缀)构成新词,叫做附加式构词法。”(1)附加式构词法的研究对象包括词素、词缀、词根等构词成分以及其通过各种附加形式而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附加式构词法在俄语中是最为主要的构词方法,在汉语中虽然不是最为主要的构词方法,但伴随着近年来汉语构词体系出现了明显词缀化的倾向,附加式构词法已经成为一种扩充汉语词汇量的能产性较强的不可或缺的辅助性构词手段。现代汉语构词系统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引人注目,附加式构词的比率不断上升,各种新兴词缀显示出更加丰富的趋势。从现有的对附加式构词法的研究现状来看,涉及到对比汉语和俄语附加式构词法这一方面的研究极少,尤其是具体到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统计分析方面的对比尚未有人作过。对比汉俄语附加式构词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的研究成果对于语言教学,尤其是对于对外教学,对于汉语和俄语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更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这一是研究该题目最大的理据。本文是对比分析法和图示法、历时法和共时法、定量法和定性法、静态研究法和动态研究法的相结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构词法基本理论、整体概念、定义、特点以及其形成,对汉俄各自语言的附加式构词法的进行了详细地叙述与比较,得出了二者的异同点:汉语是词根语,俄语则是屈折语。俄语构词法指的是形态构词法,其语法功能主要通过词的各种形态变化(词尾屈折)来表示,汉语构词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词尾,它是用词缀来表示词汇和语法意义;第二,对主要构词成分:词素、词根、词缀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阐述了它们的界定、分类、判定标准等问题,另外从不同的角度对比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在词素方面上,汉语和俄语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汉语和俄语的词素都是音义最小的语法单位,其可分为词根词素和词缀词素。不同的是,汉语词根词素以字为代表,俄语词根词素以几个音或音节为组合。汉语中典型的词缀词素较少,它的适用范围也具有很大的限制。而俄语词缀词素的数量极多,其适用范围也很广。汉语词缀词素可分为:前缀、中缀、后缀,而俄语词缀词素包括:前缀、中缀、后缀、词尾、尾缀。另外,从词素性质来看,俄语有零位词素,汉语则没有零位词素。汉语典型前缀的数量很少,而俄语前缀的数量颇多。汉语中缀具有特殊的衬音、平衡或增强语气、贬义色彩的作用,而俄语中缀用来连接两个词根或连接词根同别的词缀,不表示任何附加意义或语体色彩的意义。汉语典型的后缀不太多,加上类后缀约不超过100个,而俄语后缀的数量多、分类丰富,约有500多个。第三,对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的来源、数量、使用频率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汉语类词缀与俄语新兴词缀的异同点,整理统计了有关重要数据并设计了相应的数据表和线图。一共调查了100个人(50个中国研究生;50个俄罗斯研究生)。汉语调查对象:92个单音节的类词缀,其中33个类前缀和59个类后缀;俄语调查对象:43个新兴词缀,其中24个新兴前缀和19个新兴后缀。汉语类词缀的最大特点:1)具有衬字作用,而俄语新兴词缀没有这个作用;2)具有轻声化现象:汉语以语音形态为主(弱化、净化、智能化),它缺乏形式上的变化,而俄语形式变化很丰富,它以形为准的(книголюб、миролюб、кофелюб);3)具有较强的能产性,汉语类词缀能够按类推构成许多新词,而俄语新兴词缀虽然也很能产,但是远不如汉语的类词缀;4)汉语类后缀具有半虚半实的意义,俄语新兴词缀一般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相结合。这一部分属于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四,阐述了汉语和俄语中的具体构词方式,进行了二语附加式构词法的对比,得出了附加式方法的异同。这一部分探讨了5种构成新词的方法,其中包括:1)附加法以前缀法、后缀法、尾缀法、中缀法、中缀—后缀法、前缀—后缀法、前缀—尾缀法、后缀—尾缀法为主要方法;2)混合法以复合前缀法、复合后缀法为主要方法;3)零派生构词法;4)摹声构词法;5)省略构词法以截短—加缀法、缩略—加缀法为代表。附加法和混合法是汉语最常见的构词方法,而零派生构词法、摹声构词法、省略构词法属于俄语构词系统的特点。

姜筱骁[6](2016)在《汉日同形词的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 ——以“得”为例》文中提出汉语和日语有较多的同形词,但是由于时代变迁,已经开始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虽然同形,但意义已经改变,如果不经过仔细的查阅和分析,是发现不了其中的不同的。“得”是汉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日语借用了其形,赋予了本民族语言的特色。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四级)》的词汇表中,“得”的三种读音和不同的用法均列举出来,属于汉语重要知识点。日本留学生在习得“得”的时候出现各种偏误现象,比如:发音混淆、结构助词误代、“得”字句回避等。为探究日本留学生习得“得”出现的问题,与日语对比,希望通过与学生母语的对比,找出日本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意义,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根据“得”的习得顺序,将其从结构助词,助动词,动词的角度分别进行对比。首先将结构助词“得”(de)与日语对应形式对比分析,从结构助词“得”构成的固定结构及其构句形式进行分类并同日语的对应形式上进行剖析。第三部分研究分析了“得”(děi),分析“得”为助动词时的用法,并与日语对应形式作比较。最后将“得”(dé)与日语“得”进行对比。分析“得”(dé)与日语“得”的意义,同形词及对应格式。最后分析了“得”的偏误及教学对策。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对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得”有帮助。

付欣晴[7](2013)在《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系统地观察同区方言及方言区之间、各词类重叠现象间的异同,本文以比较的视角观察分析了汉语各方言和各词类中的重叠现象,即以各词类为经、各方言区为纬对汉语方言重叠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调查、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重叠在方言中不仅可以用来构词,也可以用来构形。其中“构词”作用体现为形容词、动词、量词通过重叠后的“名词化”(以官话为代表),也包括名词、动词重叠后的“形容词化”(以闽语为代表)。从构形作用看,方言中的动词、形容词和量词都存在共有重叠形态,具体包括两类:形式相同且意义、功能也相同;形式相同而意义、功能不同。后者又包括两类,一类指动词和量词有形式相同但韵律结构不同表示意义也不相同的重叠形态(往往共存于同一方言中),如北方方言中兼表“遍指”和“小称”义的单音节量词“AA”重叠;另一类指形容词中有重叠形式与韵律结构都一样但表示意义也不相同的情况(不同方言间的共有重叠形态),如某些粤方言和西南官话中双音节状态形容词“ABAB”重叠式表示性状量的减弱,不同于其他方言。方言特有重叠形态除了出现在官话名、代、副词中,其他并不多见,只有诸如闽语中的联合式双音节动词一般只重叠前字构成AAB式表示“动作量小”义,粤语中单音节形容词的完全重叠式可以改变前一音节调值的手段来表示性状量的加深等。不论哪类重叠形态,其主要语法意义都是表示一定的客观“量”,也有部分重叠形态的语义焦点是表示说者对量的主观评价或对事物的主观感情,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前者如性质形容词的单纯重叠形态,后者如集中于湘、客、赣及西南官话中的量词带中缀重叠式和赣语中的单音节形容词带后缀重叠式等。方言各重叠形态的历史层次非常复杂,但从其成因看总体呈现出较强的规律:传承或接触、融合。如表示“遍指”的量词重叠形态传承于汉末及六朝时期古通语中的同类现象;现代吴、闽、粤语及部分江淮方言中表“量大”的动词重叠式能与补语共现,可能是古方言(也许是古吴语,而非古通语)的语法存留;广东惠州方言(客语)中形容词重叠的语法音变现象是因长期与粤方言地理接触,受其影响而借贷进的;广西、广东和川贵一些方言中双音节状态形容词以“ABAB”形式重叠后表示程度量较低,与其他大部分方言表示程度量高的语义有别,而且未见于古语中,但周边其他民族语言也存在,因此可能是语言接触的结果等。从各词类重叠形态的分布及内在规律看,汉语方言现有格局可谓三足鼎立:官话、吴闽粤、湘客赣。官话不仅重叠词类最多(包括名、动、形、量、代词和副词),而且以单纯重叠形式为主;吴闽粤语次之(动、形和量词);湘客赣语最少(只有形容词和量词),而且有丰富的带缀重叠形式。西南官话是一个特殊区域,它兼有各区的特点:名、代、副词能重叠(与其他官话相同),没有表“小量”义的动词重叠形态但有丰富的加缀量词重叠形态(与湘客赣语相同),有表“大量”义的动词重叠形态(与吴闽粤语相同)。这种格局既反映了各方言形成之初的亲缘关系,也说明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地缘的远近亲疏等因素对其的现实影响。

张洪杰,梁晓玲[8](2013)在《东北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进展》文中认为在全面介绍东北方言语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前人未曾研究过的新的语法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

张菊红[9](2011)在《《红楼梦》重叠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择了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重要文献《红楼梦》为语料,对其前80回中各类重叠词进行考察、描述和分析,并对它们各自的具体格式、分类情况、特点、语法功能等作出了尽可能准确合理的概括和解释。与此同时,又将《红楼梦》中的重叠词与现代汉语中的重叠词尽可能的作比较,探寻重叠词发展的痕迹。全文共分三部分,即绪论部分、本论部分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红楼梦》的语料价值、版本选择以及论文研究的语料范围,阐述了重叠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选题意义,并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本论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红楼梦》重叠式名词,从单音节和双音节两个类别入手,将《红楼梦》重叠式名词划分为AA式、AABB式、AAB式三种具体格式,同时还对重叠式名词的特点和句法功能进行了分析论述;第二章《红楼梦》重叠式动词,本章论述了重叠式的动词和动词的重叠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三章《红楼梦》重叠式形容词,只讨论了ABB式这一格式比较特殊的重叠式形容词,并且根据基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基式为AB,基式为BA和无基式三种具体格式,考察了ABB式重叠形容词的重叠词缀的表意功用,分析了ABB式的构形特点和语义特点;第四章《红楼梦》重叠式数词、重叠式量词、重叠式数量词,本章分别考察了这三类重叠词的具体格式、特点及三类重叠词词间的关系;第五章《红楼梦》重叠式副词,本章对重叠式副词的具体格式进行了考察和分类之后,重点研究了重叠式副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及其在语用上的特点;第六章《红楼梦》重叠式拟声词,本章对重叠式拟声词具体格式进行考察之后,又根据模拟声音的不同,将重叠式拟声词划分为模拟人的声音、模拟动物的声音、模拟自然现象的声音、模拟物体所发出的声音这四大类,归纳了重叠式拟声词的一些特点。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在对《红楼梦》中的八类重叠词进行考察分析之后,我们发现重叠是《红楼梦》中普遍存在并被广泛多次使用的构词手段。《红楼梦》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数量词、副词、拟声词,这八类词都存在利用重叠来构词的现象,且格式多样,与现代汉语中的重叠词的具体格式一脉相承,有着明显的向现代汉语过渡的迹象。

王翔[10](2011)在《AABB式和ABAB式形容词重叠形式与对外汉语教学》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形容词AABB和ABAB重叠形式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构词方式、句法功能、语法意义及语义特点等方面的特征,进而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对目前AABB和ABAB重叠式形容词的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等做了简单的陈述。目前学界对这两类重叠式形容词的本体研究较为充分,包括其句法功能、语义特点、语法功能等的分析,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研究远远不够,特别是全面、系统研究AABB和ABAB重叠式形容词的习得偏误的文章几乎没有。所以在本体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把本体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上来,进而起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使得这些研究成果更加精炼,能更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第二部分,首先调查了留学生习得形容词重叠AABB和ABAB式的情况,然后据此考察了留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容易产生的偏误原因。第三部分考察了形容词重叠AABB和ABAB式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句法功能、语法意义等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容词重叠式的构词方式和句法功能是学生首先要理解掌握的。而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之后,有必要从语义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特征的成因。第四部分则着重分析了留学生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当然,以上几部分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所以第四部分将以上的研究成果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学调查研究找到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汉语“ABA/BAB”式构词格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ABA/BAB”式构词格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吉林方言语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吉林方言语法研究的定量分析
二、吉林方言语法研究的内容
    1.词法
        (1)词法特征
        词缀
        重叠
        儿化
        (2)词类
        实词
        动词
        副词
        形容词
        名词
        其它词类
        虚词
    2.句法
    3.范畴
三、吉林方言语法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1.成就
    2.不足
    3.展望

(3)新民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民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变革
        (三)方言系属
    二、研究现状
        (一)主要成果
        (二)不足与展望
    三、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四、理论方法
        (一)参考语法
        (二)语言库藏类型学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名词
    第一节 名词的特殊小类
        一、时间词
        二、处所词
        三、方位词
    第二节 名词的词法分析
        一、名词的构词形态
        二、名词的构形形态
    第三节 名词的小称
        一、小称的形式
        二、小称的功能
        三、与小称相对的形式——大称
第二章 人称代词与领属结构
    第一节 人称代词
        一、人称代词的形式
        二、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
        三、人称代词的特点
    第二节 领属结构
        一、领属结构的界定
        二、领属结构的形式
第三章 数量词与数量名结构
    第一节 数词
        一、数词的分类
        二、数词的特殊用法
    第二节 量词
        一、量词的分类
        二、量词的重叠式
        三、数量短语的主观量
    第三节 数量名结构
        一、数量名结构的构成与形式
        二、数量名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四章 指示词与指量名结构
    第一节 指示词
        一、指示词的形式
        二、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三、指示词的特点
    第二节 指量名结构
        一、指量名结构的形式
        二、指量名结构的句法功能
        三、指量名结构的语用功能
        四、“指名”结构中指示词的定冠词用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现代汉语拟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拟声词的研究
        1.2.2 关于拟声短语的研究
    1.3 语料来源
2. 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语素
    2.1 拟声对象
    2.2 拟声语素
        2.2.1 拟声语素的分类
        2.2.2 拟声语素的功能
    2.3 本章小结
3. 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词
    3.1 单音节拟声词
        3.1.1 A式拟声词
    3.2 双音节拟声词
        3.2.1 AA式拟声词
        3.2.2 AB式拟声词
    3.3 三音节拟声词
        3.3.1 ABB式拟声词
    3.4 四音节拟声词
        3.4.1 AABB式拟声词
        3.4.2 ABCD式拟声词
    3.5 本章小结
4. 现代汉语中的拟声短语
    4.1 反复
        4.1.1 AAA式
        4.1.2 ABAB式
    4.2 连用
        4.2.1 常见形式
        4.2.2 句法功能
    4.3 叠结
        4.3.1 近似形式
        4.3.2 句法功能
    4.4 停顿
        4.4.1 点号
        4.4.2 标号
    4.5 本章小结
5. 拟声形式的倾向性分布
    5.1 拟声形式的句法分布
        5.1.1 句法功能的优先序列
        5.1.2 不同位置的优势形式
    5.2 拟声形式的常用组配
        5.2.1 拟声形式作状语的四字格
        5.2.2 拟声数量结构
    5.3 拟声形式的语体差异
        5.3.1 口语中的拟声形式
        5.3.2 书面语中的拟声形式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汉俄附加式构词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五、研究的创新性
第一章 汉俄附加式构词法的概要
    第一节 汉语构词法的概述
        一、关于汉语形态界限
        二、汉语构词法是语法学还是词汇学的研究对象?
        三、汉语附加式构词法的概念
        四、汉语构词法研究中的分歧
    第二节 俄语构词法的概述
        一、俄语构词学及构词法的定义
        二、俄语构词法的作用
        三、俄语构词法的分类
        四、俄语构词法的归属
    第三节 关于汉俄语构词法异同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汉俄构词法的异同
        二、西欧学者眼光下的附加式构词法
第二章 汉俄构词成分的对比
    第一节 汉俄词素比较分析
        一、关于汉语词素的概述
        二、关于俄语词素的概述
        三、汉俄语词素的对比
    第二节 汉俄词根比较分析
        一、关于汉语词根的概述
        二、关于俄语词根的概述
        三、汉俄语词根的对比
    第三节 汉俄词缀比较分析
        一、汉语词缀的界定、分类及特点
        二、俄语词缀的界定与特点
        三、汉俄词缀的构词对比
第三章 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统计分析
    第一节 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
        一、汉语类词缀
        二、俄语新兴词缀
    第二节 汉语类词缀的统计
        一、汉语类词缀的归属
        二、汉语类词缀的使用频率调查
        三、关于汉语类词缀判断标准的统计与思考
        四、汉语类词缀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俄语新兴词缀的统计
        一、俄语新兴前缀的归属及意义调查
        二、俄语新兴前缀的使用频率及来源调查
        三、俄语新兴后缀的归属及来源调查
    第四节 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比较
        一、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的相同点
        二、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的不同点
第四章 汉俄附加式构词方法概说及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俄附加式构词方法的概况及对比
    第二节 附加法对比分析
        一、前缀法
        二、后缀法
        三、尾缀法
        四、中缀法
        五、中缀—后缀法
        六、前缀—后缀法
        七、前缀—尾缀法
        八、后缀—尾缀法
    第三节 混合法对比分析
        一、复合—前缀法
        二、复合—后缀法
    第四节 零派生构词法对比分析
    第五节 摹声加缀构词法对比分析
    第六节 省略加缀构词法对比分析
        一、截短—加缀法
        二、缩略—加缀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汉日同形词的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 ——以“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同形词研究现状
        二、结构助词“得”构成的补语句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阅读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翻译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日汉同形词“得”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结构助词“得”(de)与日语的相应形式对比分析
        一、“得”(de)构成的词组与日语相应形式对比
        二、“得”(de)的构句形式与日语相应形式对比
    第二节 助动词“得”(děi)与日语相应形式的对比分析
        一、助动词“得”(děi)在汉语中的应用
        二、助动词“得”(děi)与日语相应形式对比
    第三节 动词“得”(dé)与日语“得”的对比分析
        一、动词“得”(dé)与日语“得”对比
        二、动词“得”(dé)与日语“得”构成的同形词对比
        三、“得”(dé)的句法应用与日语“得”的相关句式对比
第三章 日本留学生习得“得”的偏误分析
    第一节 日本留学生习得“得”的偏误类型
        一、语音偏误
        二、构词偏误
        三、构句偏误
    第二节 日本留学生习得“得”的偏误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泛化
        三、“得”在教材中知识点编写分散
第四章 教学对策
    第一节 重视“得”的构词与构句作用
        一、将“得”按词性归类讲解
        二、重视“得”的构词与构句作用
        三、与母语进行比较
    第二节 运用情境教学法
        一、以例句情境取代理论阐述
        二、及时操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个人简历

(7)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汉语重叠的研究现状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内容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及语料来源
        1.3.1 论文结构
        1.3.2 语料来源
        1.3.3 相关说明
第二章 名词重叠
    2.1 名词的构词重叠
    2.2 一般名词的构形重叠
        2.2.1 事物名称类单音节名词的构形重叠:
        2.2.2 事物名称类双音节名词的构形重叠
    2.3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的构形重叠
        2.3.1 方位词重叠形式特点、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2.3.2 时间名词重叠形式特点、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2.4 名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2.4.1 名词“AA”重叠式
        2.4.2 双音节名词“AABB”重叠式
        2.4.3 双音节名词不完全重叠式ABB和AAB
    2.5 小结
第三章 量词重叠
    3.1 量词的构词重叠
        3.1.1 重叠式能独立成词
        3.1.2 重叠式不能单独使用,后面还必须带名词性语素
        3.1.3 重叠式不能单用,只能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计量方式
    3.2 量词的构形重叠
        3.2.1 “遍指”义量词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3.2.2 “小称”义量词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3.2.3 量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3.3 量词加缀“AXA”重叠式与主观量
        3.3.1 关于“主观量”
        3.3.2 方言中的量词加缀重叠现象
    3.4 数量词语的重叠
        3.4.1 “一AA”和“一A一A”的方言分布
        3.4.2 两种重叠式的语法语义和语法功能
        3.4.3 对方言“一AA”重叠式的思考
    3.5 小结
第四章 动词重叠
    4.1 动词的构词重叠
    4.2 单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
        4.2.1 单音节动词重叠现象的发展历史
        4.2.2 AA1的方言考察
        4.2.3 AA2的方言考察
        4.2.4 AA3的方言考察
        4.2.5 小结
        4.2.6 余论——关于动词重叠式表示“尝试”及方言中的动词多叠式
    4.3 双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一——完全重叠
        4.3.1 双音节动词完全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4.3.2 双音节动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4.3.3 小结
    4.4 双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二——不完全重叠
        4.4.1 双音节动词不完全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4.4.2 双音节动词不完全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4.4.3 小结
    4.5 小结
        4.5.1 动词各种重叠式的方言分布
        4.5.2 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4.5.3 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第五章 形容词重叠
    5.1 形容词的构词重叠
    5.2 单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5.2.1 单音节形容词二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5.2.2 单音节形容词多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5.2.3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5.2.4 小结
    5.3 双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5.3.1 双音节形容词二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5.3.2 双音节形容词多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5.3.3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5.3.4 小结
    5.4 多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5.4.1 三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方言分布
        5.4.2 四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方言分布
        5.4.3 多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特点
        5.4.4 多音节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5.4.5 小结
    5.5 小结
        5.5.1 形容词重叠式的形式特点
        5.5.2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5.5.3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第六章 代词和副词重叠
    6.1 代词重叠
        6.1.1 方言中代词重叠的形式
        6.1.2 代词重叠式的语义
    6.2 副词的重叠
        6.2.1 方言中副词重叠的形式
        6.2.2 副词重叠的形式及分布特点
        6.2.3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6.2.4 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6.3 小结
第七章 问题讨论
    7.1 关于重叠构词
        7.1.1 重叠与“名词化
        7.1.2 重叠与“形容词化”
        7.1.3 重叠构词的规律及原因
        7.1.4 重叠构词与构形的辨识标准
    7.2 重叠与音变
        7.2.1 轻重音
        7.2.2 变声
        7.2.3 变韵
        7.2.4 变调
        7.2.5 长短音
    7.3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7.3.1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7.3.2 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第八章 小结
    8.1 本文的主要观点
    8.2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东北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北方言研究
二、东北方言语法研究
    (一) 构词、构形
        1. 词缀研究
        2. 形容词、状态词研究
        3. 关于构词特点的研究
    (二) 词类研究
        1. 关于词类的专题研究
        2. 与词类相关的语法问题的综合研究
        3. 个别词语研究
三、东北方言句法研究

(9)《红楼梦》重叠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红楼梦》重叠式名词
    1.1 《红楼梦》重叠式名词的具体格式
        1.1.1 AA式
        1.1.2 AABB式
        1.1.3 AAB式
    1.2 《红楼梦》重叠式名词的特点
        1.2.1 重叠格式不单一,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1.2.2 重叠式称谓词也是最主要、最常见的重叠式名词
        1.2.3 一些重叠式名词既可重叠使用,又可单用
        1.2.4 有些重叠式名词可以加"老""儿""头"等词缀
    1.3 《红楼梦》重叠式名词的句法功能
        1.3.1 作主语
        1.3.2 作宾语
        1.3.3 作定语
第二章 《红楼梦》重叠式动词
    2.1.词的重叠式
    2.2 重叠式的词
    2.3 重叠式的动词不等于与动词的重叠式
第三章 《红楼梦》ABB重叠式形容词
    3.1 《红楼梦》重叠式形容词的具体格式
        3.1.1 基式是AB的ABB式
        3.1.2 基式是BA的ABB式
        3.1.3 无基式的ABB式
    3.2 语义特点
        3.2.1 ABB重叠式形容词语义具有类型化的特点
        3.2.2 ABB式重叠形容词表意很细腻
    3.3 构形特点
        3.3.1 后缀很丰富
        3.3.2 有些ABB重叠式形容词可以进行二次重叠
第四章 《红楼梦》重叠式数词、重叠式量词、重叠式数量词
    4.1 重叠式数词
        4.1.1 重叠式数词的具体格式
        4.1.2 重叠式数词的特点
    4.2 重叠式量词
        4.2.1 重叠式量词的具体格式
        4.2.2 重叠式量词的特点
        4.2.3 重叠式量词的表意功能
    4.3.重叠式数量词
        4.3.1 重叠式数量词的具体格式
        4.3.2 重叠式数量词分类
    4.4 重叠式数词、重叠式量词、重叠式数量词三者的关系
        4.4.1 重叠式数词早于重叠式量词和重叠式数量词
        4.4.2 重叠式数词与重叠式量词和重叠式数量词相比,形式更为简单,使用频率低
        4.4.3 有些重叠式量词其实就是重叠式数量词
第五章 《红楼梦》重叠式副词
    5.1 《红楼梦》重叠式副词的具体格式
        5.1.1 基式是单音节副词
        5.1.2 基式是单音节形容词
        5.1.3 基式是其他单音节词
    5.2 重叠式副词分类
    5.3 重叠式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特点
        5.3.1 语法意义等同
        5.3.2 语法意义缩减
        5.3.3 语法意义增添
        5.3.4 语法意义转移
    5.4 重叠式副词在语法功能上的特点
        5.4.1 带后附成分"的"
        5.4.2 否定形式
    5.5 重叠式副词在语用上的特点
        5.5.1 语体色彩
        5.3.2 语气的轻重
第六章 《红楼梦》重叠式拟声词
    6.1 重叠式拟声词的具体格式
        6.1.1 AA式
        6.1.2 AAA式
        6.1.3 ABB式
        6.1.4 AABB式
        6.1.5 ABAB式
    6.2 重叠式拟声词的分类
        6.2.1 模拟人心脉
        6.2.2 模拟人说话
        6.2.3 模拟人感叹
        6.2.4 模拟人笑声
        6.2.5 模拟人鼾声
        6.2.6 模拟人行走声
        6.2.7 模拟动物声音
        6.2.8 模拟自然现象声音
        6.2.9 模拟物体所发声音
    6.3 重叠式拟声词的特点
        6.3.1 从字形来看,用字多用"口"旁字
        6.3.2 从字音来看,拟声词所用字只是借用该字的音,与该字意义无关
        6.3.3 从数量来看,四音节拟声词重叠数量上占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AABB式和ABAB式形容词重叠形式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AABB和ABAB形容词重叠格式的研究
        2. AABB和ABAB形容词重叠的其它研究
        3. AABB和ABAB形容词重叠的对外汉语研究
    (三)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1. 研究范围
        2. 研究方法
一 留学生习得AABB和ABAB重叠式形容词的调查
    (一) 留学生习得AABB和ABAB重叠式形容词的调查报告
        1. 调查对象及目的
        2. 习得测试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 留学生习得AABB和ABAB重叠式形容词的偏误原因
        1. 内因
        2. 外因
二 形容词重叠式的本体研究
    (一) AABB重叠式形容词的本体研究
        1. AABB重叠式形容词的构词方式
        2. AABB重叠式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3. AABB重叠式形容词的语义研究
    (二) ABAB重叠式形容词的本体研究
        1. ABAB重叠式形容词的构词方式
        2. ABAB重叠式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3. ABAB重叠式形容词的语法意义
    (三) AABB和ABAB重叠式形容词的异同点
        1. 相同点
        2. 不同点
三 留学生习得AABB和ABAB重叠式形容词的教学对策
    (一) 课堂教学对策
        1. 留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学习
        2. 教师讲解要全面、明确
    (二)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对策
        1. 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2. 教材的修改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四、汉语“ABA/BAB”式构词格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莫话四音格词研究[D]. 莫耐兴.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2]吉林方言语法研究综述[J]. 刘胜男,张明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9(05)
  • [3]新民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D]. 王聪.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4]现代汉语拟声形式研究[D]. 徐梦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汉俄附加式构词法对比研究[D]. 耶夫列民科·娅娜.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6]汉日同形词的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 ——以“得”为例[D]. 姜筱骁.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7]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D]. 付欣晴.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8]东北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进展[J]. 张洪杰,梁晓玲.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3(04)
  • [9]《红楼梦》重叠词研究[D]. 张菊红. 西北大学, 2011(08)
  • [10]AABB式和ABAB式形容词重叠形式与对外汉语教学[D]. 王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汉语“ABA/BAB”构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