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调节抗高血压药物以持久改善血压

快速调节抗高血压药物以持久改善血压

一、抗高血压药物快速调节持久改善血压(论文文献综述)

马征[1](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杨莉[2](2020)在《舒脑欣滴丸及联合卡托普利降压和肾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且不易根治。据既往报道,高血压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伴有多种并发症,如肾脏损害、脂肪肝等。近年来,高血压的并发症使控制血压变得更加困难。舒脑欣滴丸由川芎和当归两味中药组成。在前期研究中已经表明舒脑欣滴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有降压作用,但是降压机制尚不明确。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因此,本研究拟开展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对舒脑欣滴丸降压机制以及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损伤保护作用进行探究。同时,探讨舒脑欣滴丸与卡托普利联合用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降压作用和肾脏的保护作用。首先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舒脑欣滴丸降压相关靶点通路和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研究表明,舒脑欣滴丸参与了血液循环和血压的调节。舒脑欣滴丸可能作用于NOS3靶点作用于cGMP-PKG信号通路以及调节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达到降压作用。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模型对靶点进行相关验证。舒脑欣滴丸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并且长期用药可以保持血压平稳。相关生化分析也证明,舒脑欣滴丸可以有效地调节NO/eNOS。同时,通过检测氧化应激标志物ROS的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以及抗氧化物质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证实舒脑欣滴丸通过降低氧化应激降低高血压造成的肾脏损伤。此外,本研究探究了舒脑欣滴丸联合卡托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机制和肾脏保护作用。联合用药组血压下降明显优于卡托普利组。同时,联合用药可以有效地降低主动脉壁厚度。通过调节NO/eNOS、ET-1和血脂异常来降低血压。同时,联合治疗对肾脏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联合治疗比卡托普利单独使用更有效地降低Cr和BUN水平。在蛋白质水平上,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脏组织中的炎症因子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显着增加Bcl-2的水平,并显着降低肾组织中IL-1β,NF-κB,Bax,Cytc,caspase 3、8和9的蛋白表达。舒脑欣滴丸联合卡托普利组在Cyt c、Bcl-2和caspase 9上的表现优于卡托普利组。我们推测,联合治疗肾保护的基础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凋亡标志物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舒脑欣滴丸通过作用于eNOS调节NO水平以及改善氧化应激水平发挥其降压和肾保护作用。舒脑欣滴丸和卡托普利联合用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凋亡标志物的表达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肾脏损伤。

房静[3](2020)在《坎地沙坦酯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自制坎地沙坦酯片的处方及工艺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确定合理的处方和科学的生产工艺;建立有关物质、溶出度和含量测定等质量控制方法;初步考察制剂稳定性,通过质量对比,以期达到自制片剂与进口原研片剂“必洛斯”体外药学一致性的目的。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自制坎地沙坦酯片的处方设计及工艺优化,第二部分是自制坎地沙坦酯片的质量控制研究,第三部分为自制坎地沙坦酯片的稳定性初步考察。在广泛阅读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坎地沙坦酯片进行了合理的处方设计。通过对参比制剂“必洛斯”的处方、辅料、相关物质及溶出行为等进行分析,通过原料药与辅料相容性考察、原料与PEG6000混合方式考察、附加剂用量考察、湿法制粒研究,通过自制坎地沙坦酯片与原研药溶出行为、有关物质等方面的比较,来考察所采用的工艺参数,最终确定处方及生产工艺。通过对鉴别、含量测定、含量均匀度、溶出度及相关物质检查等分析方法的筛选和验证,建立了准确可靠的自制坎地沙坦酯片质量控制方法。通过稳定性考察,获得初步的稳定性数据,为自制坎地沙坦酯片的质量控制、包装、储运条件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结果确定了自制品(8 mg)的处方:坎地沙坦酯8 mg,预胶化淀粉30 mg,乳糖79 mg,PEG 6000 6 mg,HPMC(E5)4 mg,硬脂酸镁0.6 mg,CCNa 3 mg,30%乙醇适量(约12μL)。确定了自制品的制备工艺。预处理:采用漩涡振荡筛将除PEG6000外的辅料过80目筛;混合:按处方量称取乳糖、预胶化淀粉、羟丙甲纤维素于卧式快速搅拌制粒机中混合均匀,得混合物1,再按处方量称取PEG6000加入适量30%乙醇溶液中搅拌均匀使溶解,然后将处方量坎地沙坦酯原料缓缓加入PEG6000的30%乙醇溶液中,采用高速均质机以5 kr/min速度剪切3~5 min,得混合物2,向混合物1中加入混合物2,于卧式快速搅拌制粒机中混合均匀;制粒:于摇摆颗粒机过24目筛制粒;干燥:将所得颗粒在50℃循环热空气下干燥,干燥终点控制在含水量3%;整粒:将干颗粒于摇摆颗粒机以24目过筛;总混:按处方量加入硬脂酸镁和CCNa,并于三维混合机中混匀;压片:照质量研究中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中间体含量,计算理论片重。按照计算的片重在室温下压片,片重差异范围±5%。确定采用HPLC法对坎地沙坦酯片进行了鉴别。采用HPLC法对坎地沙坦酯片的溶出度、含量及有关物质等进行了测定,建立了自制片质量标准,各考察项目均符合标准。稳定性试验的初步考察结果显示自制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论本研究确定了自制坎地沙坦酯片的处方组成、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并初步考察了自制片的质量和稳定性。自制坎地沙坦酯片达到了与原研药“必洛斯”体外药学质量的一致性,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学一致性要求。

蔺晓源[4](2020)在《基于NLRP3炎症小体研究复方钩藤降压片抗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阐释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特点和治法,明确复方钩藤降压片组方的中医理论依据,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高血压病的可能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阐明复方钩藤降压片对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从NLRP3炎症小体通路研究其抗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复方钩藤降压片治疗高血压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从近十年国家级名老中医诊治高血压病的78篇期刊文献中归纳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病位及证候分型;结合文献调研和前期临床研究提出高血压病的病机特点,明确其治法和用药;采用整合药理学平台构建复方钩藤降压片的“成分靶标-疾病靶标”网络和“中药-成分-靶标-通路”作用网络,探讨复方钩藤降压片治疗高血压可能参与的生物过程。2.30只SPF级SD大鼠先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型组,腹腔注射L-NNA(15mg/kg)21 d建立内皮损伤型高血压大鼠模型,待模型复制成功后造模组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7.615 mg/kg)和中药组(22.845 g/kg),连续给药4 w;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第1、2、3、4周的上午,于灌胃后1 h采用尾动脉测压法测量各组大鼠SBP和DBP;取材后ELISA法检测血清中NO、ET-1、IL-1β、IL-18的含量,HE染色观察胸主动脉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胸主动脉e NOS、ET-1、NLRP3、ASC、Caspase-l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胸主动脉IL-1β、IL-18的蛋白表达,q PCR检测胸主动脉NLRP3、ASC、Caspase-l的m RNA表达。3.CCK-8法筛选H2O2、MCC950和含药血清合适的干预浓度后,将培养的HUVEC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中药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中药组,采用一定浓度的H2O2建立HUVEC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加入血清24 h后,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HUVEC细胞的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硝酸还原酶法检测HUVEC细胞培养上清NO的含量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ET-1、IL-1β、IL-18的含量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HUVEC细胞中NLRP3、ASC、Caspase-l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中医病名有19种,以眩晕最为公认;病因有内外因之分,其中内因主要为禀赋不足、年老体虚和内伤虚损;肝肾阴阳失调为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特点;病位主要在肝、肾;肝阳上亢型为65个分型中最多的证候类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瘀血阻络为标,具有“虚、瘀、风”的病机特点;治宜治虚、治瘀与治风相结合;临证用药基于中药的传统功效和药物的现代药理作用,创养阴柔肝、化瘀通络法组方的复方钩藤降压片疗效显着。靶点网络特征分析显示,所预测复方钩藤降压片中有36个活性成分与ATP合成酶(ATP1A1、ATP5A1、ATP5C1、ATP5B)、前列腺素内源性过氧化物合酶(PTGS1、PTGS2)等29个主要蛋白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网络富集分析显示其通过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信号转导、钙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等15条通路,参与对高血压病理过程不同环节的调控。2.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给药前和给药后的1、2、3、4周,模型组大鼠尾动脉SBP和DBP均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内膜结构紊乱,内皮不完整,有凸起及缺损,中膜增厚,外膜与中膜分界欠佳;模型组大鼠血清NO含量显着降低(P<0.01),ET-1、IL-1β、IL-18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e NOS免疫阳性表达显着降低(P<0.01),ET-1、NLRP3、ASC、Caspase-l免疫阳性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IL-1β、IL-18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多(P<0.01);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NLRP3、ASC、Caspase-l的m RNA表达均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的1、2、3、4周,中药组大鼠尾动脉SBP、DBP均明显降低(P<0.01);中药组大鼠主动脉内膜结构改善,内皮基本完整,内膜较光滑,外膜与中膜分界较清楚;中药组大鼠血清NO含量升高(P<0.01)、ET-1、IL-1β、IL-18含量均降低(P<0.01);中药组胸主动脉e NOS阳性表达升高(P<0.05),ET-1、NLRP3、ASC、Caspase-l阳性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中药组胸主动脉IL-1β、IL-18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中药组胸主动脉NLRP3、ASC、Caspase-l的m RNA表达均减少(P<0.01)。3.细胞实验结果显示,0.2 m M的H2O2适合建立HUVEC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10μM的MCC950和10%的含药血清为合适的实验干预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细胞彼此连接减少,排列紊乱,大小分布不均,细胞皱缩变圆,胞体和胞核变小,胞膜欠光滑,胞内结构模糊,脱落现象明显;模型组HUVEC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HUVEC细胞分泌的NO、ET-1、IL-1β、IL-18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HUVEC细胞NLRP3、ASC、Caspase-l的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HUVEC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细胞形态好转,排列较有序,大部分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细胞间连接较紧密,细胞边界较清楚;中药组HUVEC细胞存活率显着升高(P<0.01);中药组HUVEC细胞分泌的NO、ET-1、IL-1β、IL-18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中药组HUVEC细胞中NLRP3、ASC、Caspase-l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抑制剂中药组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较中药组减少更明显(P<0.01)。结论:1.复方钩藤降压片基于眩晕“虚、瘀、风”的病机特点和治虚、治瘀与治风相结合的治则,组方理论依据充分,该方治疗高血压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调节的作用特点。2.复方钩藤降压片可纠正L-NNA致高血压大鼠模型血管活性物质NO、ET-1的平衡紊乱,具有良好的降压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3.复方钩藤降压片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通路NLRP3、ASC、Caspase-l、IL-1β、IL-18的表达,实现对高血压大鼠模型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4.复方钩藤降压片含药血清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实现对H2O2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君[5](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左金丸治疗高血压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左金丸是中医传统的方剂,临床普遍用于治疗胃肠相关的疾病,鉴于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各国专家和学者致力于研究左金丸更广泛的药理作用。动物实验已经表明左金丸可持续降压,并且毒副作用小,但未在细胞实验上验证其抗高血压的效果,也未阐明其作用机制,所以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细胞实验的方法,以期阐述左金丸治疗高血压的分子机制。本文成果主要体现在:1.本研究首次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探讨了左金丸的降压作用机制。首先依托TCMSP数据库获取了左金丸成分信息,得到28个候选成分,进一步整理获取了候选成分关联的80个潜在靶点,紧接着通过Cytoscape软件平台建立了候选化合物-靶点网络模型。随后,以高血压为关键词搜索数据库中与高血压联系密切的靶点,基于Cytoscape软件平台建立疾病-靶点网络体系。经过相互映射,成功构建药材-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网络,其中包含18个关键靶点。此时进一步分析关键靶点的类型以及蛋白在互作网络中的重要性,发现ADRA1B蛋白表现出与其他蛋白很强的相互作用。最后通过DAVID数据库筛选获取关键靶点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网络分析揭示了左金丸抗高血压的作用,可能涉及环鸟苷酸-蛋白激酶G信号通路、Ca2+信号通路等通路。2.本研究进一步应用过氧化氢(H2O2)作为诱导剂,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细胞)产生氧化损伤。细胞发生氧化损伤时,一方面内皮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内皮细胞功能遭到破坏,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和血压升高,因此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被用来模拟人体高血压发病状态。于是,本文采用细胞实验,从细胞层面印证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考察诱导时间和诱导浓度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600μmol/L诱导2h的方案,适合建立EA.hy926细胞的氧化损伤模型。3.本研究采用回流提取的方式,制备了左金丸的提取物,进一步通过分析细胞存活率,探索不同浓度的左金丸溶液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50μg/m L、100μg/m L及75μg/m L的浓度对细胞基本不损伤细胞,故150μg/m L及以下浓度作为左金丸的无毒剂量。接下来的药物对细胞损伤修复实验表明,在100μg/m L~150μg/m L浓度范围内给药可以修复细胞的氧化损伤,初步从细胞层面印证了左金丸具有抗高血压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细胞氧化损伤有关。

章丽平[6](2019)在《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血压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探讨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干预的影响,制订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观察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的血压、服药剂量、体适能和生活质量的效益,得出有关结论和提出相关建议。为功能性练习在全民健身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添光溢彩。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筛选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在XX师范大学校医院内科室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男性老年患者22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1人。对照组保持原有的药物治疗、生活习惯和营养饮食。实验组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外,以功能性练习作为辅助性非药物治疗。通过16周功能性练习干预治疗后,收集和整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经过16周的功能性练习后,对照组实验前收缩压161.1±6.67mmHg与实验后收缩压156.91±7.15mmHg相比较,收缩压平均差值为4.19±2.09mmHg,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前舒张压97.27±3.9mmHg与实验后舒张压94.45±3.36mmHg相比较,舒张压平均差值变化为2.82±1.66mmHg,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前收缩压160.55±2.94mmHg与实验后收缩压143±7.78mmHg相比较,平均收缩压差值变化为17.55±1.44mmHg,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实验前舒张压97.55±2.94mmHg与实验后舒张压90.18±3.84mmHg相比较,舒张压平均差值变化为7.36±1.43mmHg,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经过16周的功能性练习后,对照组11名受试者中服药剂量都没有发生变化;实验组11名受试者中,有4名受试者服药剂量没有发生变化,有4名受试者服药剂量减半,有3名受试者不服药。(3)经过16周的功能性练习后体适能变化:(1)30秒坐站测试,对照组30秒坐站平均差值为-1.64±0.21次,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30秒坐站平均差值为2.55±1.57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30秒手臂弯举测试,对照组30秒手臂弯举平均差值为-1.91±1.04次,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30秒手臂弯举平均差值为3.64±1.63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2分钟踏步测试,对照组2分钟踏步平均差值为-4.91±2.26次,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2分钟踏步平均差值为11.27±8.34次,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椅式坐位体前屈测试,对照组椅式坐位体前屈平均差值为-2.72±1.35cm,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椅式坐位体前屈平均差值为2.73±2.2cm,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背抓测试,对照组背抓平均差值为-3.36±2.16cm,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背抓平均差值为4.09±2.7cm,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6)8英尺起立行走测试,对照组8英尺起立行走平均差值为1.47±0.55s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8英尺起立行走平均差值为-2.07±1.02s,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7)身体质量指数,对照组身体质量指数平均差值为0.27±0.63,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身体质量指数平均差值为-1.69±0.76,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经过16周的功能性练习后,对照组实验前SF-36总分68.09±3.99分与实验后SF-36总分63.91±3.18分相比较,SF-36总分平均差值为-4.18±1.47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前SF-36总分68.27±4.54分与实验后SF-36总分77.19±4.02分相比,SF-36总分平均差值为8.91±4.53分,非常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它能够促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2)功能性练习有利于减少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剂量,能够降低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提高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3)功能性练习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体适能水平,主要包括上肢与下肢力量增强、有氧耐力提高、上肢与下肢柔韧性提高、灵活性与平衡性提高;(4)功能性练习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建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身体功能会逐渐衰退,影响着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然而长期有规律的进行适当的功能性练习,能够有效减缓或保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甚至还会达到增强的效益。目前大部分老年患者对体育运动与医学知识了解的还不够深入,盲目的进行体育锻炼会给自身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老年患者需要在医务人员与体育专业人员密切配合下进行科学运动。

蔡伟[7](2019)在《差异化降压方案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要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必须要改善患者的血压,保持血液稳定及改善血管的通透性。本研究主要针对不同降压方案的实际临床效用,比对钙拮抗剂分别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比较其不同的降压效果和肾脏保护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3月宜宾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透伴高血压患者80例为研究资料,先通过文献分析,深入了解目标人群血压控制状况,将患者分为缬沙坦组与卡维地洛组,分别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卡维地洛进行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6个月后,分别进行血压和肾功能指标的检测,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了解钙拮抗剂分别与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合用,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降压效果,以及在肾脏保护作用方面的临床效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联合用药方案,36例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卡维地洛联合用药治疗的为卡维地洛组,44例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联合用药治疗的为缬沙坦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常规用药、吸烟与否无统计学意义。依据中国卫生部新药临床降压标准,治疗8周后与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患者血压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但降压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与治疗6个月后相比较,血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卫生部新药临床评价标准,缬沙坦组显效24例,有效16例,无效4例;卡维地洛组患者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4例。与卡维地洛组相比,缬沙坦组服药后24h尿蛋白定量降低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尿酸、尿素氮、肌酐相差不大,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前进行的生活质量测量表调查发现,治疗前的患者在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整体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经过8周和6个月的治疗后测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提高。虽然治疗6个月后的缬沙坦组患者再住院率略高于卡维地洛组患者,但缬沙坦组的肾功能指标优于卡维地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卡维地洛联合治疗,均能有效控制患者的高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对患者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缬沙坦相对于卡维地洛,在改善血液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性,降低肾血管阻力,减少尿蛋白的排泄等方面效果更好,对于复杂原因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是更理想的选择。但从经济适用性方面考虑,卡维地洛是长效制剂,患者的依从性更好,且价格相对于缬沙坦便宜,在基层有更大的推广价值。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使用钙拮抗剂联合ARB或β受体阻滞剂均是较好的联合抗高血压治疗方案,均能控制MHD患者高血压,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提高远期生存率。两组方案各有优势,临床医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方琴[8](2019)在《氨氯地平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Akt2/Sp1上调miR-21诱导血管舒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2017年美国颁布新一版的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重新定义为血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即称为高血压。这一举措体现了高血压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性。目前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至少有15亿人患有高血压,它的发病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是,仍然有许多高血压患者存在耐药性,这些患者尽管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血压仍不能很好的被控制。因此,阐明降压药物的详细机制并优化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CCB是经典的抗高血压药的一种,因为它们的降压效果较强大,常常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线用药。此外,它还可以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一起联合降压。目前,第三代L-型CCB系列,如氨氯地平,在治疗心脏和血管疾病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优势。氨氯地平不仅可以降低血压,有文献报导它还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如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率。此外,氨氯地平已被发现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波动性最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小分子的内源性的非编码RNAs,它最经典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靶定mRNAs的3′端非编码区(3′UTR)并与之结合,从而负向调节目标mRNA的表达,越来越多的文献证实它在基因调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miRNAs已经被证实在细胞代谢、分化、细胞表型转换、增殖、凋亡、机体的生长发育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自Minami等人报道阿托伐他汀可以调控miR-221/222的表达以来,他汀类药物调控许多其他种类的miRNA表达的例子也相继被证实。例如,他汀类药物可以上调miR-33b的表达,随后抑制人的c-Myc的表达和功能。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血管内皮中的MiR-133a的表达,从而阻止内皮功能障碍。洛伐他汀诱导的miR-29b可降低高血糖,调控血脂异常和减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的氧化应激的水平。目前尚不清楚miR-21是否受抗高血压药物的调节。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抗高血压药物对miR-2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1.首先,我们购买了6周龄的雄性Wistar-Kyoto大鼠(WKY)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适应一周后,我们分别给予不用种类的降压药干预10周,通过real time PCR检测血浆和主动脉组织中miR-21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6种降压药中,只有氨氯地平既可以显着上调血浆中的miR-21的表达水平又可以明显上调主动脉组织中的miR-21的表达水平。我们还发现吲达帕胺可以上调主动脉组织中的miR-21的水平而对血浆中的miR-21没有明显的影响。其次,通过western blot,我们还发现氨氯地平可以明显逆转高血压引起的主动脉VSMC表型转换,即升高VSMC收缩型标志物α-SMA、CNN1和SMMHC,降低分泌型标志物OPN的表达。而吲达帕胺却并未观察到类似的效应。再次,我们还在用苯肾上腺素(PE)模拟的细胞高血压模型中观察到了氨氯地平所发挥的与在动物模型上相一致的效应。此外,在正常环境下,我们还发现氨氯地平仍然可以调控VSMC的分化,并且这种调控与氨氯地平的浓度和干预的时间是呈依赖性的。2.为了探究氨氯地平上调的miR-21在其调控VSMC分化中有无作用,我们设计了miR-21的TUD序列,通过与miR-21紧密结合抑制其表达。我们将上述的TUD序列插入到重组腺相关病毒的表达载体上,并运用钙磷3质粒共转染的方法包装成病毒。然后再进行纯化,测病毒滴度,检测合格后再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将病毒输送到模型鼠的体内。此次,我们仍然选择了6周龄的雄性WKY大鼠和SHR作为模型鼠。病毒注射3周后,我们开始用氨氯地平灌胃给药4周。通过real time PCR检测主动脉组织中miR-21的表达水平发现rAAV-miR-21-TUD病毒可以显着下调主动脉组织中miR-21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显示我们的病毒作用的靶细胞类型是血管平滑肌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AAV-miR-21-TUD明显逆转了氨氯地平上调α-SMA、CNN1和SMMHC的表达和下调OPN的表达。在体外实验中,我们运用miR-21inhibitor干预VSMCs得出了与动物模型相一致的结论。另外,我们运用miR-21 mimics过表达miR-21发现它可以明显增加VSMC收缩型标记物α-SMA、CNN1、SMMHC的表达和降低分泌型标志物OPN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的结论。PDCD4和PTEN是miR-21调控血管平滑肌功能比较经典的两个作用靶点。我们运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发现氨氯地平可以明显抑制PDCD4的表达而对PTEN的表达没有影响,并且氨氯地平对PDCD4的抑制作用是与它上调miR-21的表达相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氨氯地平调控VSMC的分化可能是通过上调miR-21靶向PDCD4来实现的。3.为了进一步探索氨氯地平调控miR-21的机制,我们研究了miR-21上游的转录调控区域,试图找出潜在的转录因子。理论上这些转录因子既要可以激活miR-21的表达,也能够参与VSMC表型转换。我们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可能调控miR-21表达的转录因子,共发现62个可能的转录因子。参考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发现15个与VSMC表型转换相关的转录因子。通过取二者的交集我们将可能的转录因子缩小至7个包括NFAT5,Klf4,Klf5,CREB3,TBP,Sp1和TRB3。接着,我们将目标锁定在这7个转录因子上,我们运用real time PCR发现在这几种转录因子中氨氯地平干预仅仅显着增加Sp1的表达而对其他转录因子无作用。与miR-21类似,氨氯地平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Sp1表达,并且在整体研究和体外研究中观察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我们还检测了Sp1在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Western blot显示,Sp1特异性小干扰RNA可以明显降低氨氯地平诱导的α-SMA,CNN1和SM-MHC蛋白水平的增加以及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中OPN蛋白水平的降低,而运用Sp1的过表达质粒pcDNA3.1-Sp1则显示出相反的效果。Real time PCR和双荧光素酶测定结果显示,Sp1的siRNA能够显着减低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s和HEK293T细胞中miR-21表达的增加,而pcDNA3.1-Sp1则表现出相反的效果。为了探究Sp1和miR-21之间的具体的结合位点,我们将miR-21启动子区域分成四个片段(-2173/+66,-1398/+66,-781/+66和-383/+66),并将它们分别克隆到pGL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结果显示氨氯地平增加了-2173/+66-bp区域片段的荧光强度,而对其他三个区域片段的荧光强度没有变化。随后,通过生物学信息预测了Sp1与miR-21结合的两个潜在位点,即-2034/-2027和-1986/-1978。我们对此设计了一系列缺失突变位点,实验结果显示氨氯地平可以显着上调-1986/-1978突变片段的荧光值而对-2034/-2027突变片段不起作用,这说明最强大的作用是由-2034/-2027区域介导的,而不是-1986/-1978区域。此外,我们运用ChIP-qPCR和EMSA这两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Sp1与miR-21的结合位点-2034/-2027区域的调节作用。4.以前的研究证实,氨氯地平可以显着增加SHR主动脉中p-Akt(S473)的表达。因此,我们探究了氨氯地平对VSMC中p-Akt(S473)表达是否有影响。我们在体外运用PE模拟细胞高血压状态,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氨氯地平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p-Akt(S473)的表达。在正常环境下,我们观察到与之前相一致的结果。使用小干扰RNA抑制Akt2的表达,但不影响Akt1或Akt3的表达,明显抑制了氨氯地平诱导的α-SMA、CNN1和SM-MHC上调以及氨氯地平诱导的OPN下调,而过表达Akt2则呈现相反的效果。但是,当我们分别用小干扰RNA抑制Akt1或Akt3的表达时,却对氨氯地平的作用没有影响。此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氨氯地平增加Akt2磷酸化(Ser474)并以时间依赖性方式促进其核转位,而对Akt3磷酸化(Ser472)没有影响。Real time PCR和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特异性的敲低Akt2明显减弱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s和HEK293T细胞中miR-21表达的增加,而Akt2的过表达质粒pcDNA3.1-Akt2则表现出相反的效果。此外,当我们特异性的敲低Akt3的表达时,却并不能影响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s和HEK293T细胞中miR-21表达。5.为了进一步揭示Sp1是否与Akt2存在着某种联系,我们又进一步的在体外的细胞实验中进行了验证。在VSMC中,我们运用Akt2的小干扰RNA,特异性的敲低Akt2的表达,观察是否会影响氨氯地平对Sp1表达的调控。实验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诱导的Sp1表达被Akt2的siRNA降低,但当把Akt1或Akt3敲低时,Sp1的表达却并不受影响。反过来,我们运用Sp1的小干扰RNA,特异性的敲低Sp1的表达,观察是否会影响氨氯地平对Akt2表达和磷酸化的调控。结果显示,Akt2和Akt2磷酸化水平不受Sp1 siRNA的影响。但是当我们运用Akt2的过表达质粒pcDNA3.1-Akt2外源的增加Akt2时,结果显示Sp1的蛋白水平是增加的。结果说明,氨氯地平诱导的Sp1的表达受Akt2的调控。此外,我们还运用flag标签分别标记Sp1和Akt2的过表达载体pENTER,分别转染pcDNA3.1-Akt2或pcDNA3.1-Akt2和flag-pENTER-Sp1(pcDNA3.1-Sp1或pcDNA3.1-Sp1和flag-pENTER-Akt2)进VSMC,并进行免疫共沉淀检测,结果显示Sp1和Akt2和p-Akt(S474)可能通过直接结合的方式相互作用。此外在氨氯地平干预后,我们通过设置不同的时间梯度,然后运用亚细胞结构提取试剂盒将胞浆胞核分开,分别检测p-Akt2(S474),Akt2和Sp1表达。实验结果显示p-Akt2(S474),Akt2和Sp1在细胞核中呈增加趋势而在细胞质中随时间逐渐减少。通过将Akt2沉默和过表达,观察Sp1在细胞核中的变化,我们发现Sp1在细胞核中的减少或增加依赖于Akt2表达的减少和增加。我们接下来还运用PI3K抑制剂LY294002,观察它是否对Sp1表达产生影响。Western blot结果分析显示LY294002(50μM)明显降低了细胞核中的Sp1表达。总之,这些数据显示氨氯地平增加了细胞核中的磷酸化Akt2,从而诱导Sp1从细胞质转位至细胞核。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我们发现,氨氯地平通过激活Akt2和上调主动脉VSMC细胞核中的Sp1表达来增加miR-21的表达,miR-21通过靶向PDCD4以促进分化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为氨氯地平调控VSMC表型转换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发现为基于miRNA的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胡佳静[9](2019)在《心脉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可以导致心肌梗塞、脑血栓、肾功能衰竭等心、脑、肾等器官病变。诸多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参与了高血压动脉血管退行性变的病理过程。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II)的特异性受体AT1受体会使血管收缩,血容量增加。前期实验研究发现,心脉佳(xin mai jia,XMJ,是一个以胶囊形式提供的中药组方)具有抗氧化、降血脂作用,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使血压恢复正常。但是,XMJ降低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PH)的作用机制还未明确,本研究通过使用XMJ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s,SHR),初步探讨其机制。目的通过动物试验与细胞实验验证:(1)XMJ的抗氧化作用;(2)XMJ的降血脂作用;(3)XMJ是否通过抑制AT1受体的表达,有效降低血压。方法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雄性SHR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每天一次灌胃给药,时长8周,每周监测血压。(1)检测血清氧化性指标;(2)检测血管组织内皮素(ET),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素(RE),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3)检测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4)制备血管环,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主动脉的病理变化;(5)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组织AT1受体的表达;(6)通过免疫荧光检测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s)中AT1受体的表达;(7)通过划痕实验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迁移力。结果(1)与SHR组相比,心脉佳使大鼠血压明显降低(P<0.05)。(2)与SHR组相比,心脉佳使大鼠血清中NO含量和SOD活性明显上升,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3)与SHR组相比,心脉佳使大鼠血清中ET、ALD、AngⅡ、RE的含量明显下降,CGRP含量明显升高(P<0.05)。(4)与SHR组相比,心脉佳对大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显着增多(P<0.05)。(5)与SHR组相比,心脉佳有效的改善了血管内皮的损伤,对血管有明显的修复作用(P<0.05)。(6)与SHR组相比,心脉佳能够降低高血压大鼠血管组织和细胞中AT1受体的表达(P<0.05)。(7)与SHR组相比,心脉佳使平滑肌细胞中AT1受体表达下降(P<0.05)。(8)与SHR组相比,心脉佳抑制了HUVECs的迁移力。结论(1)心脉佳对于SHR有良好的降压作用。(2)心脉佳可能通过抑制AT1受体的表达,抑制RAAS活性,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3)心脉佳能够抑制高血压所引起的血管功能障碍,增强血管内皮的抗氧化能力,缓解原发性高血压对大鼠血管内皮的损伤。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10](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二、抗高血压药物快速调节持久改善血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高血压药物快速调节持久改善血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前言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舒脑欣滴丸及联合卡托普利降压和肾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高血压及其治疗药物
        1.1.1 发病机制
        1.1.2 高血压治疗药物
    1.2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1.3 舒脑欣滴丸研究进展
        1.3.1 成分
        1.3.2 药理作用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物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网络药理学分析
        2.4.2 动物及给药方案
        2.4.3 血压测量及样本取材方法
        2.4.4 组织病理学检查
        2.4.5 活性氧(ROS)检测
        2.4.6 生化分析
        2.4.7 酶联免疫分析(ELISA)实验
        2.4.8 原位末端凋亡检测(TUNEL)分析
        2.4.9 Western blot分析
        2.4.10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舒脑欣滴丸降压相关靶点通路
        3.1.1 舒脑欣滴丸活性成分靶点的获取
        3.1.2 舒脑欣滴丸与高血压靶点相关性分析
        3.1.3 靶点功能与通路的富集分析
        3.1.4 小结
    3.2 舒脑欣滴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调节作用机制研究
        3.2.1 大鼠体重及血压
        3.2.2 舒脑欣滴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NO、AngⅡ和ET-1的影响
        3.2.3 舒脑欣滴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功能保护作用研究
        3.2.4 小结
    3.3 舒脑欣滴丸联合卡托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及肾脏保护作用
        3.3.1 大鼠体重及血压
        3.3.2 联合用药对主动脉壁厚度、NO途径、AngⅡ、ET-1的影响
        3.3.3 联合用药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3.3.4 舒脑欣滴丸联合卡托普利用药预防肾脏损伤
        3.3.5 舒脑欣滴丸与卡托普利联合用药调节炎症和细胞凋亡
        3.3.6 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3)坎地沙坦酯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坎地沙坦酯片的制备
    1.1 对仪器与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坎地沙坦酯片的处方
        1.2.2 坎地沙坦酯片的制备工艺
    1.3 结果
        1.3.1 填充剂的选择
        1.3.2 羟丙甲纤维素
        1.3.3 稳定剂的选择
        1.3.4 其他辅料的选择
        1.3.5 原辅料相容性考察
        1.3.6 原料与PEG6000混合方式的考察
        1.3.7 处方筛选
        1.3.8 生产工艺和工艺控制
        1.3.9 生产工艺验证
    1.4 讨论
        1.4.1 处方优化
        1.4.2 工艺考察
    1.5 小结
二、坎地沙坦酯片的质量控制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鉴别
        2.2.2 含量均匀度测定
        2.2.3 有关物质测定
        2.2.4 溶出度测定
        2.2.5 含量测定
        2.2.6 分析方法的验证
    2.3 结果
        2.3.1 鉴别
        2.3.2 含量均匀度
        2.3.3 有关物质
        2.3.4 溶出度
        2.3.5 含量测定
        2.3.6 分析方法验证
    2.4 讨论
        2.4.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4.2 色谱条件的选择
    2.5 小结
三、坎地沙坦酯片的稳定性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检测项目
        3.2.2 破坏性试验
        3.2.3 影响因素试验
        3.2.4 加速试验
        3.2.5 长期试验
    3.3 结果
        3.3.1 破坏性试验
        3.3.2 影响因素试验
        3.3.3 加速试验
        3.3.4 长期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坎地沙坦酯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NLRP3炎症小体研究复方钩藤降压片抗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高血压“病名、病因、病机、证型”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EH“本虚标实”的中医病机与治法研究
        2.1 肝肾阴虚致瘀血生风病机
        2.2 基于“本虚标实”病机的中医治疗用药
        2.3 养阴柔肝、化瘀通络法的临床运用
        2.4 讨论
    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钩藤降压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研究
        3.1 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分组与造模
        2.2 给药
        2.3 取材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高血压模型大鼠尾动脉血压的影响
        3.2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病理形态的影响
        3.3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血清NO、ET-1含量的影响
        3.4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胸主动脉e NOS、ET-1 阳性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实验二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高血压模型大鼠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分组与造模
        2.2 给药
        2.3 取材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血清IL-1β、IL-18含量的影响…
        3.2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组织IL-1β、IL-18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胸主动脉NLRP3、ASC、Caspase-l阳性表达的影响
        3.4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胸主动脉NLRP3、ASC、Caspase-l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实验三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H_2O_2诱导HUVEC细胞NLRP3 炎症小体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1.1 动物
        1.2 细胞
        1.3 药物
        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2.2 含药血清制备
        2.3 H_2O_2、MCC950、含药血清浓度筛选
        2.4 分组与干预
        2.5 指标检测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浓度H_2O_2对HUVEC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MCC950对H_2O_2损伤HUVEC细胞活力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H_2O_2损伤HUVEC细胞活力的影响
        3.4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HUVEC细胞形态的影响
        3.5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HUVEC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6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HUVEC细胞培养上清NO、ET-1、IL-1β 、IL-18 含量的影响
        3.7 复方钩藤降压片对HUVEC细胞NLRP3、ASC、Caspase-l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情况
综述 NLRP3炎症小体在高血压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左金丸治疗高血压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网络药理学
        1.1.1 网络药理学起源
        1.1.2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途径和工具
        1.1.3 网络药理学应用
        1.1.4 网络药理学的缺点和解决方案
        1.1.5 网络药理学前景
        1.2 左金丸
        1.2.1 左金丸创制的时代背景
        1.2.2 左金丸成分概述
        1.2.3 左金丸药理作用
        1.2.4 左金丸配伍规律及药物加减
        1.3 高血压
        1.3.1 高血压的概念
        1.3.2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3.3 高血压的治疗药物
        1.3.4 氧化应激、内皮细胞障碍与高血压
        1.3.5 氧化损伤诱导剂-H_2O_2
    2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步探索左金丸降压作用机制
    2.1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2.1.1 获取左金丸的化学成分
        2.1.2 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
        2.1.3 垂钓候选化合物的作用靶点
        2.1.4 构建候选化合物-靶点网络
        2.1.5 检索高血压疾病靶点
        2.1.6 绘制药材-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网络
        2.1.7 归属靶点类型
        2.1.8 构建与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2.1.9 GO生物过程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获取左金丸的化学成分
        2.2.2 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
        2.2.3 垂钓候选化合物的作用靶点
        2.2.4 构建候选化合物-靶点网络
        2.2.5 检索高血压疾病靶点
        2.2.6 绘制药材-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网络
        2.2.7 归属靶点类型
        2.2.8 构建与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2.2.9 GO生物过程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立高血压氧化损伤模型
    3.1 细胞株
    3.2 材料与试剂
    3.3 仪器与设备
    3.4 .EA.hy926细胞复苏
    3.5 细胞的传代
    3.6 实验筛选最佳诱导时间
        3.6.1 实验分组
        3.6.2 实验处理
        3.6.3 测定细胞活力
    3.7 实验筛选最佳诱导浓度
        3.7.1 实验分组
        3.7.2 实验处理
        3.7.3 测定细胞活力
        3.7.4 测定血管舒张因子NO的含量
    3.8 结果与讨论
        3.8.1 实验筛选最佳诱导时间
        3.8.2 实验筛选最佳诱导浓度
        3.8.3 测定血管舒张因子 NO 的含量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左金丸提取物对EA.hy926细胞氧化损伤的修复作用
    4.1 材料与试剂
    4.2 仪器与设备
    4.3 制备左金丸提取物
    4.4 筛选左金丸的无毒剂量
    4.5 研究左金丸提取物对损伤细胞的修复作用
    4.6 结果与讨论
        4.6.1 制备左金丸提取物
        4.6.2 筛选左金丸的无毒剂量
        4.6.3 研究左金丸提取物对损伤细胞的修复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基于建设健康中国的需要
        1.1.2 基于老年慢性病现状
        1.1.3 基于功能性练习的理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原发性高血压
        3.1.2 老年患者
        3.1.3 功能性练习
        3.1.4 慢性病
        3.1.5 体医融合
        3.1.6 体适能
        3.1.7 生活质量
    3.2 原发性高血压研究现状
        3.2.1 国外原发性高血压研究现状
        3.2.2 国内原发性高血压研究现状
        3.2.3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
        3.2.4 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降压机制
        3.2.5 原发性高血压功能性练习的降压机制
    3.3 老年群体特征研究
        3.3.1 老年群体身体特征研究
        3.3.2 老年群体运动特征研究
        3.3.2.1 老年群体参加功体育运动的动机
        3.3.2.2 老年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
        3.3.2.3 老年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场所
        3.3.2.4 老年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
        3.3.2.5 老年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量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实验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血压的变化
    5.2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剂量的变化
    5.3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体适能的变化
    5.4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
6 分析与讨论
    6.1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血压的影响
    6.2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剂量的影响
    6.3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体适能的影响
    6.4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差异化降压方案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发病机理和控制、治疗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8)氨氯地平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Akt2/Sp1上调miR-21诱导血管舒张(论文提纲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氨氯地平诱导miR-21的表达以及调控血管平滑肌的分化
    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本部分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氨氯地平调控血管平滑肌的表型转换的机制研究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本部分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氨氯地平调控miR-21表达的机制研究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本部分小结与讨论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拟发表的文章
致谢

(9)心脉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高血压疾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四、抗高血压药物快速调节持久改善血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舒脑欣滴丸及联合卡托普利降压和肾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杨莉.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3]坎地沙坦酯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D]. 房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基于NLRP3炎症小体研究复方钩藤降压片抗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机制[D]. 蔺晓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5]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左金丸治疗高血压的分子机制[D]. 王君. 贵州大学, 2020(03)
  • [6]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干预的实验研究[D]. 章丽平.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差异化降压方案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疗效分析[D]. 蔡伟.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4)
  • [8]氨氯地平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Akt2/Sp1上调miR-21诱导血管舒张[D]. 方琴.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心脉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胡佳静.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标签:;  ;  ;  ;  ;  

快速调节抗高血压药物以持久改善血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