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习得中的内隐认知研究进展

运动技能习得中的内隐认知研究进展

一、运动技能获得中的内隐认知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高圆媛[1](2020)在《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内容结构分析与测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运动项目组织竞争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当显性知识已不再成为组织和个人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时,运动员个体隐性知识就成为运动项目组织构筑竞争优势以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立足我国雪上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短缺的严峻现实,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研究了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内容结构与测评问题,进行个案实证分析,提出了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管理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阐明了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特征及演化机理。以隐性知识管理视域下雪上项目优秀运动员培养存在问题分析为切入点,以知识管理和体育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对雪上项目优秀运动员隐性知识的概念、特征进行了界定,以中国传统“象思维”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隐性知识的演化机理。(2)构建了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内容结构模型。综合运用双向行为事件访谈法、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等实证建模方法,构建了涵盖个人特质、人际技能、元认知、专业技能四维度、20项内容要素的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内容结构模型。(3)建立了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测评模型。结合雪上运动项目实践活动特点,运用模糊综合测评法对运动员隐性知识进行了定量分析,实现了对不同运动员隐性知识水平的横向比较;建立了基于偏序集理论的隐性知识测评模型,研究了运动员个体隐性知识各评价要素纵向水平比较问题。(4)提出了雪上项目优秀运动员隐性知识管理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制定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管理策略,并选取特色鲜明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为实证分析对象,编制较为科学、符合组织特点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案,在执行中对成员施加影响,修正形成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隐性知识管理实施方案。基于上述结论和我国雪上项目发展实践特点,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加强对优秀运动员个体核心隐性知识的保存与共享;(2)发挥隐喻在隐性知识共享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人际网络平台,建立广泛的教练员及“师兄弟”间的联系机制;(3)积极推进“以赛代练”培养模式,建立比赛经验分享制度;(4)重视和利用好知识地图和基于案例的推理,建立以认知地图为核心的典型案例库。本研究是知识管理与体育学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首次构建了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内容结构模型,建立了融合模糊测评和偏序集多准则决策法的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综合测评方法,创新性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雪上项目竞技体育实践之中,提出隐性知识管理策略,对于弥补竞技体育领域隐性知识管理研究不足,形成创新理论,开辟运动员培养的理论新视角,切实全面提升冬季运动竞技水平,以呼应奥运争光战略,将提供必要的实践积累与理论支撑。该论文有图15幅,表51个,参考文献151篇。

杨文礼,翟丰,高艳敏[2](2018)在《类比与外显学习认知模式对乒乓球技术掌握绩效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取36名研究被试,随机分为类比学习、外显学习、类比-外显协同学习3种认知模式组别,以击球落点准确性、动作技评及动作技术相关知识知晓量为学习绩效评价指标,对3组学习认知模式掌握乒乓球正手弧圈球技术绩效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协同组被试定点球与非定点球测试的击球落点准确性、动作技评绩效均好于单一类比学习组和外显学习组;3组被试在正手技术动作知识量知晓绩效对比显示,协同组>外显组>类比组。结论:协同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弧圈球运动技能掌握,教练员或教师应根据不同认知模式表征对学习者施以不同的认知模式,使学习者技能掌握绩效最大化。

王不凡[3](2018)在《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及其技能化拓展》文中研究说明海伦·朗基诺是当代科学认识论实践转向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她在贯通科学知识的逻辑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过程中确立了社会化的科学知识观,在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把科学知识的理性与社会性相融合,这种进路如何能够构成一个兼具规范性与客观性的体系,这是朗基诺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分析,表明了她的工作实际上是围绕经验、语境和批评这三个方面展开的。但她对社会性和客观性的叙述局限于话语互动,遭到了一些质疑,对此,本文从技能性知识的角度对朗基诺的社会化进路进行拓展,一方面尝试弥补其思想在行动层面的缺失,另一方面旨在升华她的知识观内涵。本文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一是对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解读,二是对朗基诺科学知识观面临的批评与局限性的分析,三是针对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局限性提出技能化的拓展方案。全文共有六个章节。导论部分阐述了朗基诺科学知识观形成的背景,阐明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并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说明该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论文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介绍了朗基诺对价值中立以及“理性——社会”二分的科学知识观的批判。根据朗基诺的叙述,价值中立的主要困难在于无法恰当地说明数据与假说之间的非充分决定性,而理性与社会的二分者由于混淆了知识概念所包含的三种含义而陷入了沟通性僵局。第二章着重讨论朗基诺的社会化知识观。朗基诺用社会化认知代替了传统的二分认知,产生的社会化知识是一种整合理性与社会两种要素的知识概念。社会化知识的获得依赖公开的平台、对批评的吸收、公共的标准和恰当的平等性这四个规范。整个知识社会化的过程可以通过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得到表述,社会化知识的观点反映了一种有程度的客观性。第三章讨论了关于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三个主要批评。戈德曼、基切尔和所罗门三者的社会化的进路与朗基诺有很大的区别。戈德曼对朗基诺的开放的规范性框架表示怀疑;基切尔从最小化的社会认识论出发把朗基诺纳入了相对主义的行列;所罗门强调科学认知过程中共同体理性的重要性,因而质疑朗基诺陷入了个人主义。诸多批评得到了一一回应。第四章针对多种批评来论证朗基诺社会化知识的三种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突破方案:从社会语境拓展到行动语境,从社会化知识拓展到技能性知识,从批评互动的客观性拓展到体知的客观性。这些突破方案的根据在于,朗基诺忽视了知识表征中明言与意会的二分。明言和意会的二分和理性与社会二分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联。从科学知识的技能维度出发来考察它们,将有利于破解明言和意会二分带来的疑问。第五章完成了对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技能化拓展。拓展的进路从两个议题出发:行动层面上关于技能性知识的非充分决定性,以及“体验能力”、“语境满足”这两个术语作为技能性知识成长的规范性条件。技能性知识的成长由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来促进,它通过具身经验、行动语境和效用审查三个部分构成一种实践意义上的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通过这种技能化拓展,一种可批评的科学可以向一种可体验的科学发展。通过对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科学知识社会化是朗基诺超越传统科学哲学在价值中立和“理性——社会”二分的必然结果。(2)朗基诺的局限在于,建立在数据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知识无法对规范性问题、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质疑做出令人满意的回应。这种知识观有可能且有必要在行动层面做出突破。(3)对朗基诺知识观的技能化拓展方案把侧重点从理论式的批评转向了互动式的体验,不仅有助于弥补她科学知识观的局限,而且有利于从行动的角度对她社会化的进路做出升华,彰显其实践的哲学意义。

王建涛[4](2018)在《“运动原理性知识”对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改革是以系统技战术知识架构课程内容来培养大学生掌握1项运动技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能力基础的。技战术知识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方法性和策略性知识。技战术知识既具有程序性知识的操作性特征,也具有陈述性知识的理论性特征。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示范动作做法和讲解动作要领来向学生传授操作性知识的,对动作做法或动作要领深层的技术原理、战术原理以及体能发展的原理等知识虽然有所涉及但不充分。本文将动作做法或动作要领深层的技术原理、战术原理以及体能发展的原理等知识概括为“运动原理性知识”。“运动原理性知识”是指与操作性知识密切相关的反映科学运动的规律性知识,具有非物质性、科学性、理论性和运动专指性特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教学实验等方法对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和检验,目的是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改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专项体育课程分科设置的缺陷、专项理论课与专项实践课分离的缺陷、高校体育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是否存在知识干预广度和深度不够的看法以及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认为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有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必要性。在分析现有教学策略的特点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认为采用“认知发展”教学策略有助于将运动原理性知识融入到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为检验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有效性,以上海大学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为例进行实验。实验旨在确保不改变体育课程性质的前提下,验证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锻炼态度的影响。教学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体育知识对照组体育知识前后测成绩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而实验组前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并且从提高幅度来看,实验组前后测成绩之差与对照组前后测成绩之差的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2)运动技能技术方面,实验组前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技术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成绩,但在提高幅度方面与对照组没有区别。战术方面,实验组前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并且在提高幅度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战术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战术成绩,实验组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效果与对照组存在区别。(3)锻炼态度实验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和行为意向维度的前测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和行为意向。实验组锻炼态度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认知维度的前测后测之差与对照组锻炼态度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认知维度的前测后测之差的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对改善大学生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认知与对照有区别。总之,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改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研究建议如下:应进一步完善专项体育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应选择合适的专项体育课教学策略;应提高专项体育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应改善专项体育课教学的办学条件。

谢超香[5](2016)在《基于内隐学习的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既可以有意识地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也能够无意识地获得和使用外界的复杂信息。罗伯(Reber)将这种自动地,无意识地获得环境和材料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称为内隐学习。在内隐学习过程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也无法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内隐学习在生命早期就得以发展并贯穿整个生命历程,支持着人类行为的适应性发展,帮助人们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已有研究表明,内隐学习对人类早期的语言能力包括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学习,社会能力,分类能力,阅读和书写能力等的习得非常重要。内隐学习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意识、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内隐学习不受年龄的影响,儿童从小就无意识地学到了关于周围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大量知识,只是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相对语言材料而言,非言语材料更适合内隐学习,因为这种无意识的学习,会激发一种独特的感知现象即直觉。事实上,很多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是全凭直觉的,它对于艺术创作极其重要。近年来,内隐学习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创造出许多新的研究范式,为内隐学习的存在积累了大量的证据,揭示了无意识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和特点,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学习观,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但是有关学前儿童内隐学习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尽管有研究者指出,相对外显学习而言,内隐学习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和动作领域,在其他领域尤其是艺术领域鲜少涉及。本研究试图以近年来争议最多的儿童绘画活动为对象,研究儿童在绘画活动当中是否存在内隐学习,并从内隐学习的角度出发,对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一些理念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绘画活动的优化路径。本研究首先通过四个实验考察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是否存在内隐学习;内隐学习的效果是否稳定;以及教师在绘画中的示范行为是否会对儿童造成内隐影响。实验遵守内隐学习研究的基本逻辑即实验性分离逻辑:首先让儿童按照圆点和箭头的提示绘画(实验1-实验3),或者观察老师绘画(实验4),然后给予两种性质不同的测试即外显测试和内隐测试,如果儿童在这两种测试中的成绩出现了分离现象,则说明儿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性质不同的加工过程。研究方法采用了中性参数范式,让被试集中注意力完成某项任务,使其无法分心去思考别的事情,而真正考察的指标与此项任务是无关的,从而保证被考察的指标成绩是无意识加工的结果。在本研究中,让儿童根据圆点和箭头的指示画几何图形,圆点表示绘画的起始点,箭头表示绘画的方向。由此构成一条规则,即“起始点-旋转原则”——绘制封闭几何图形的方向取决于起始点的位置,如果起始点位于图形的上半部分,大部分箭头都是顺时针方向的;如果起始点位于图形的下半部分,大部分箭头都是逆时针方向的。在实验过程,不给儿童任何有关“起始点-旋转规则”的提示,只是告诉儿童要画得又快又好,最后的成绩取决于他们绘画的速度和准确度。但实际考察的既不是绘画的速度也不是绘画的准确度,而是绘画的方式是否符合“起始点-旋转规则”。主要考察的自变量是被试的学习方式。被试共分成三组:符合规则组的学习材料中有80%的绘画练习是符合起“起始点-旋转规则”的;反规则组的学习材料中只有20%的绘画练习符合该规则;对照组在学习阶段不提供圆点和箭头作为提示。练习完成后再进行测验,包括两个内隐测试和两个外显测试。主要考察的因变量是测试阶段绘画方式符合“起始点-旋转规则”的数量(内隐测试),以及儿童能回忆的答案符合规则的数量(外显测试)。结果发现,儿童绘画活动中是存在内隐学习的,尽管没有给予任何有关“起始点-旋转规则”的提示,但儿童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其中隐含的绘画规则,并在事后的内隐测试中体现出来,而外显测试却显示儿童并不知道自己学到这些规则,也不知道自己用到了这些规则(实验1)。内隐学习具有保持时间长,不易受其他信息干扰等独特优势,在不同的测试顺序和测试时间下学习效果依然很显着(实验2);不同的绘画材料也不影响他们的内隐学习成绩(实验3)。儿童会模仿教师的绘画行为,并且这种模仿是无意识的,他们自己不知道教师的绘画行为是有规律的,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按照老师的方式在画画(实验4)。然后,在儿童确实具备内隐学习能力,并且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确实有内隐学习现象的基础上,对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者联系走访了多个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幼儿园以及儿童艺术中心,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教师访谈的方式,从内容选择、开展方式和评价方式三个维度了解儿童绘画活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邀请瑞吉欧学校的教师,以座谈形式了解瑞吉欧学校的绘画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经验,对比发现国内幼儿绘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内隐学习理论和儿童绘画教育的现状思考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应然状态。接着,在深入研究儿童内隐学习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考察儿童绘画活动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行动研究,尝试将内隐学习理念融入到儿童绘画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儿童绘画活动的理念问题。行动研究中设计和开展的主题活动有《海底世界》和《丢手绢》。在这两个主题活动中,绘画被作为一种思考和表达的方式,以及促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途径。绘画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可视化的窗口,从儿童绘画过程中看到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从行动研究的结果来看,绘画很好地展示了儿童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儿童对已有经验的反思和重构。因此,儿童绘画不需提供示范画,应该儿童经验为基础设计绘画活动,应该从儿童的思维和情感出发评价儿童绘画作品。最后结合实验研究、现实考察和行动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优化路径。首先,应当给儿童创造互动性、参与性的艺术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其次,应当开发体验性、综合性的绘画活动,在欣赏活动中丰富美感体验,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激发绘画兴趣,与其他领域活动相结合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再次,应当采用自主性、启发性的指导方式,多启发少示范,引导自主探索,促进交流与创生。最后,应当采用激励性、多元性的评价方式,注重儿童的参与过程,学会欣赏儿童画,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鼓励儿童欣赏、交流和发现,在相互学习中开拓思维。

施晓东[6](2016)在《内隐教学策略对网球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正手击球技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内隐教学策略是指运用内隐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得某种知识、规则或技能,且习得的技能具有抗干扰、抗应激等特征。网球运动项目具有技术动作复杂多样,战术运用灵活多变,运动情境瞬息万变等特点,因此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动作并在场上稳定运用较为困难。目前高校公共体育网球课教学仍以传统的外显教学策略为主,教学手段单一且不能适应网球运动项目特点,导致学生网球技能学习效果较差。为此,本研究将内隐教学策略引入网球教学中,探讨并试图揭示内隐教学策略对提高网球学习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综合研究方法,以我校公共体育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研究与统计分析,探讨与揭示内隐教学策略对学生网球学习效果的影响。其研究结论如下:1、内隐教学策略因其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且能够加快学生对网球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网球运动的兴趣。2、内隐教学策略通过提高学生网球运动兴趣,激发了学生了解网球运动的欲望,从而拓展了学生网球知识量。3、内隐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动作表象,提高学生对网球技术动作内在规律的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网球动作技能的规范性。4、内隐教学策略加速了学生网球动作技能自动化进程,使学生在复杂运动情境下,更少的受到外界干扰,从而提高了动作技能稳定性。5、相对于外显教学策略,通过内隐教学策略学习获得的技能表现出更好的保持性。

梁波,金珂屹,姜勇,宋冬寒[7](2016)在《认知负荷调控对不同复杂程度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调控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可以解决信息资源和问题解决资源在学习者记忆空间的合理分配,有助于促进记忆系统对不同复杂程度运动技能各元素的编码、储存及提取,进而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益。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以篮球运动技能的学习为实验任务,探讨了认知负荷调控对不同复杂程度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结论显示:在简单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优化学习者关联性认知负荷有助于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保持与迁移;在复杂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调控学习者内部认知负荷有助于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降低外部认知负荷有助于促进运动技能的保持;优化学习者关联性认知负荷有助于促进复杂运动技能学习的迁移。研究提示:在简单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优化学习者的关联性认知负荷;复杂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同时调控学习者内部认知负荷和降低外部认知负荷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益;在需要两侧肢体均衡发展的运动项目中,优化学习者关联性认知负荷有助于促进两侧肢体的协同发展。

于志华,章建成,黄银华,李岩峰[8](2011)在《类比学习与外显学习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不同性质网球技能学习的影响——从闭锁性和开放性技能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实验法,探讨类比学习与外显学习的不同组合方式对大学生初学者学习不同性质网球技能的影响。受试被随机分为闭锁性技能任务组和开放性技能任务组,再将两组受试随机分为外显-类比学习组、类比-外显学习组和类比与外显学习同时进行组。以击球准确性、动作评分和有关动作的知识数量为指标,对受试的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学习闭锁性技能时,同时进行组受试的击球准确性、动作评分和动作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其他两组好;学习开放性技能时,类比-外显学习组受试的击球准确性、动作评分和动作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其他两组好。

范文杰,王晓玲[9](2009)在《运动技能获得中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是运动技能认知的两种模式。外显认知是指一种是有目的、受意识控制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并采取一定策略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人们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认知模式。内隐认知是指无意识认知,它包括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及内隐知觉等认知范式。在运动技能的外显认知中,当指导者提供的外显指导具体且准确,与学习者所要探寻的规则一致时,将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否则将起到阻碍作用。复杂运动技能的学习更适合于两种认知模式的协同化,即先内隐认知后再外显认知可以使技能学习效果达到最好。

贾志明[10](2009)在《复杂情境下运动技能内隐性学习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与心理学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体育运动也不例外,在科学技术和运动技能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在体育技能学习中的作用。内隐认知领域的研究虽然已经发展了近半个世纪,但是在体育运动技能方面,研究者们还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索当中。众多研究者都是在纯心理内隐学习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的,研究范式主要有,1、人工语法范式2、序列学习范式、3复杂系统控制范式。在运动领域,从心理参与程度来分,技能学习不外乎有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两种。内隐学习有外显学习所达不到的优势效应,包括,1、运动技能获得的固久性优势。2、复杂运动技能掌握的有效性优势。3、应激条件下运动技能获得与提取的稳定性优势。4、运动技能获得中心理资源节省优势。在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研究方面,最关键的当属研究范式了,所以研究范式的创新和选择成了很多研究者历来研究的重点,8内隐认知在运动技能获得中的优势效应在过去的研究中,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序列学习范式和轨迹追踪范式。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模仿轨迹追踪实验,设计了一个轨迹追踪点击实验,旨在验证复杂情境下运动技能内隐性学习的优势效应。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16名硕士研究生(男生10名,女生6名。年龄在23到26岁之间)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2组,分别为外显组和内隐组,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的控制,实验任务为小红方块轨迹追踪点击。每次操作时间为33秒,两次操作之间隔1分钟。被试注视电脑屏幕上黑色区域中的小红方块,小红方块从黑色区域的左边以不规则波形运动移动到黑色区域的右边,移动时沿着既定路线跳跃向前,50步后到达终点,在红色方块每步停顿的瞬间,被试需要用鼠标点击方块,在方块下一步起动前,鼠标点到目标则记一分,满分为50分。红色方块每一步的移动方向向右上或右下45度,根据实验需要,把红色方块移动的50步平均分成3段,中间一段始终固定不变,而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一的路线每次随机变化。经过练习后,在测试阶段,引入第二任务作为复杂情境的设置,第二任务为:在被试每次操作轨迹追踪任务点击“开始”的瞬间,告诉其一个三位数的数字,要求其依次减去3,速度要求为每次任务过程中,至少要读出18个数字,比如324、321、318、315…,至少要读到370。而且数字读错率不能高于2个/次任务,读错时实验员要给予纠正,被试改正后继续读数,直到任务结束。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1.在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都可以使学习成绩提高,二者在成绩提高幅度上没有本质的差异。2.无论是外显组还是内隐组,被试的操作成绩与学习时间成正相关。3.男女被试在动作技能的学习阶段,成绩差异不具有显着性。4.在复杂情境下,即在第二任务的分心干扰下,内隐组被试依然可以保持原有的操作水平,而外显组操作成绩明显下滑,两组操作成绩差异存在高度的显着性。

二、运动技能获得中的内隐认知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技能获得中的内隐认知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内容结构分析与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及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2 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特征及演化机理分析
    2.1 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特征分析
    2.2 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演化机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内容结构模型研究
    3.1 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内容要素的初步确立
    3.2 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内容结构模型的构建
    3.3 本章小结
4 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的测评
    4.1 隐性知识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测评的过程分析
    4.3 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测评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实证的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管理方案研究
    5.1 雪上项目优秀运动员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5.2 基于实证的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管理方案研究
    5.3 基于实证的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管理资政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雪上项目优秀运动员行为事件访谈(BEI)提纲
附录2 雪上项目优秀运动员的教练员行为事件访谈(BEI)提纲
附录3 调查问卷
附录4 雪上项目优秀运动员隐性知识测评调查问卷
附录5 雪上项目优秀运动员隐性知识内容要素辞典编码示例
附录6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教练员及运动员访谈提纲

(2)类比与外显学习认知模式对乒乓球技术掌握绩效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被试
    1.2 实验设计
    1.3 实验任务
    1.4 学习指导语的编制
    1.5 实验控制
    1.6 评价指标
    1.7 实验仪器
    1.8 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击球落点准确性
    2.2 击球动作技评
    2.3 动作知识知晓量
3 讨论与分析
    3.1 击球落点准确性
    3.2 动作技评
    3.3 动作知识知晓量
4 结论与建议

(3)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及其技能化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对传统科学知识观的两大批判
    第一节 对价值中立的批判
        1、价值中立的问题及其挑战
        2、科学研究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3、科学作为社会的知识
    第二节 对“理性—社会”二分的批判
        1、二分的形成
        2、破解二分
第二章 社会化的科学知识观
    第一节 社会化的认知及其结果
        1、社会化认知
        2、社会化知识及其规范
        3、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
    第二节 社会化知识的客观性
        1、主体间性与过程客观性
        2、朗基诺的“程度”之思
        3、多元主义与客观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批评与回应
    第一节 戈德曼的批评与朗基诺的回应
    第二节 基切尔的批评与朗基诺的回应
    第三节 所罗门的批评与朗基诺的回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局限与突破的可能
    第一节 三种局限性及其突破方案
        1.1 从社会语境拓展到行动语境
        1.2 从社会化知识拓展到技能性知识
        1.3 从互动的客观性拓展到体知的客观性
    第二节 突破局限的根据
        2.1 明言知识与意会知识的二分
        2.2 “明言—意会”二分存在的问题
        2.3 知识三义中的技能之维
        2.4 技能性知识对明言与意会维度的融合
第五章 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技能化拓展
    第一节 问题与概念的拓展
        1.1 行动层面的非充分决定性
        1.2 技能化认知的两组概念
    第二节 技能性知识成长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技能性知识论的哲学意义
        3.1 从可批评的科学到可体验的科学
        3.2 从社会化的客观性到技能化的客观性
        3.3 技能化拓展的优势和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及成果

(4)“运动原理性知识”对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运动原理性知识”的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健康教育研究的争论
    2.2 “健康教育”思路的提出
    2.3 “健康教育”思路的理论基础
    2.4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争论
    2.5 体育课程最值得教与学的内容
    2.6 运动技能研究的文献回顾
    2.7 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研究的文献回顾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构安排
4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必要性论证
    4.1 体育知识教学现状的调查
    4.2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缘起
    4.3 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归属与划分
    4.4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课例
5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可行性分析
    5.1 教学策略分析
    5.2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策略
    5.3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策略的理论基础
    5.4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案例
6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有效性检验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假设
    6.3 实验方法
    6.4 实验I结果
    6.5 实验I结论
    6.6 实验II结果
    6.7 实验II结论
7 研究结论、创新、局限和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收集手册
    附录2 评分方法
学习工作经历和科研成果

(5)基于内隐学习的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儿童的内隐学习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儿童绘画启蒙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
        (三)学前教育改革中的诸多疑虑亟待解决
    二、概念界定
        (一)内隐学习
        (二)儿童绘画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内隐学习的相关研究
        (一)内隐学习研究的兴起
        (二)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
        (三)内隐学习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儿童内隐学习的相关研究
        (一)支持儿童内隐学习的相关理论
        (二)内隐学习与儿童发展的相关研究
    三、儿童绘画活动的相关研究
        (一)儿童绘画的发展研究
        (二)儿童绘画的心理品质研究
        (三)儿童绘画与内隐知识的关系
    四、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一)儿童内隐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受关注
        (二)儿童绘画是否与内隐学习有关有待证实
第二章 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内隐学习实验研究
    一、研究思路
    二、儿童绘画中的内隐学习实验研究
        (一)实验一:儿童绘画练习中的内隐学习研究
        (二)实验二:不同测试顺序下的内隐学习研究
        (三)实验三:不同绘画图形中的内隐学习研究
        (四)实验四:对教师绘画行为的内隐学习研究
    三、实验研究的结论与分析
        (一)儿童绘画活动中存在内隐学习现象
        (二)儿童会无意识地模仿教师的绘画行为
        (三)内隐学习具有外显学习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三章 内隐学习观照下的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现实考察
    一、研究思路
    二、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内容选择
        (一)学前儿童绘画内容的主要来源
        (二)选择绘画内容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开展方式
        (一)示范模仿仍然是绘画活动的主要环节
        (二)学前儿童绘画教学依赖示范模仿的原因
        (三)“示范”在绘画活动中的价值与弊端
    四、学期儿童绘画活动的评价方式
        (一)学前儿童绘画活动评价的现状
        (二)学前儿童绘画活动评价的主要问题
    五、基于内隐学习理论和现实的思考:学期儿童绘画活动的应然状态
        (一)创造利于儿童内隐学习的环境条件
        (二)设计有益于儿童自主学习的活动方案
        (三)教师的角色是为儿童学习指引方向
第四章 基于内隐学习理论的学前儿童绘画活动行动研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设计与活动方案的发展
        (一)行动研究设计
        (二)基于内隐学习理论的儿童绘画活动方案设计
        (三)活动方案的实施及评价反思策略
    三、儿童绘画活动的开展与修正过程
        (一)《海底世界》主题活动的实施与修正
        (二)《丢手绢》主题活动的实施与修正
    四、行动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应该以经验为基础设计绘画活动
        (二)绘画是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方式
        (三)儿童绘画不需要提供示范画
        (四)应当科学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
第五章 基于内隐学习的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优化路径
    一、创设互动性、参与性的艺术环境
        (一)内隐学习理论在环境创设中的体现
        (二)基于内隐学习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二、开发体验性、综合性的绘画活动
        (一)内隐学习理论在活动设计中的应用
        (二)基于内隐学习的绘画活动设计优化
    三、采用自主性、启发性的指导方式
        (一)内隐学习理论在教学指导中的意义
        (二)基于内隐学习的教师指导方式优化
    四、采用激励性、多元性的评价方式
        (一)内隐学习理论对评价方式的启示
        (二)基于内隐学习的活动评价方式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 1:实验 1-3 的主试操作流程
    附录 2:实验1和实验2的材料举例(学习阶段)
    附录 3:实验1和实验2的材料举例(内隐测试 1)
    附录 4:实验1和实验2的材料举例(内隐测试 2)
    附录 5:实验1和实验2的材料举例(外显测试)
    附录 6:实验3的材料举例(学习阶段)
    附录 7:实验3的材料举例(内隐测试 1)
    附录 8:实验3的材料举例(内隐测试 2)
    附录 9:实验3的材料举例(外显测试)
    附录 10:实验4的主试操作流程
    附录 11:实验4的材料举例(学习阶段)
    附录 12:实验4的材料举例(内隐测试 1)
    附录 13:实验4的材料举例(内隐测试 2)
    附录 14:实验4的材料举例(外显测试)
    附录 15:实验 1-4 数据记录表(利手测试)
    附录 16:实验 1-4 的数据记录表(内隐测试 1)
    附录 17:实验 1-4 的数据记录表(内隐测试 2)
    附录 18:绘画活动观察记录表
    附录 19:教师访谈提纲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6)内隐教学策略对网球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正手击球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学习策略的研究概述
        1.2.2 内隐学习的研究
        1.2.3 运动技能学习理论概述
        1.2.4 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研究概述
        1.2.5 内隐学习在体育项目教学中的应用
        1.2.6 趋势和争议的问题
        1.2.7 总结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思路
3 实验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对象与分组
    3.3 自变量
        3.3.1 内隐教学策略设计
        3.3.2 外显教学策略设计
    3.4 因变量
    3.5 控制变量
        3.5.1 实验对象同质性
        3.5.2 主试同质性
        3.5.3 教学和测试内容、进度、时间、地点同质性
    3.6 实验流程设计
        3.6.1 预备实验
        3.6.2 式实验
    3.7 课程设计
        3.7.1 实验组教学大纲
        3.7.2 课程计划
    3.8 实验时间、地点与器材
        3.8.1 实验时间
        3.8.2 实验地点
        3.8.3 实验器材
    3.9 实验科学性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1 预备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4.1.2 正式实验的前测结果与分析
        4.1.3 正式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讨论
        4.2.1 内隐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网球知识量和运动兴趣的探讨
        4.2.2 内隐教学策略对提高网球正手击球动作技能规范性的讨论
        4.2.3 内隐教学策略对提高网球正手击球动作技能稳定性的讨论
        4.2.4 内隐教学策略对提高网球正手击球动作技能保持性的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认知负荷调控对不同复杂程度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 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 2. 2 实验法
        1.2.2.1实验对象
        1.2.2.2实验任务
        1.2.2.3实验设计
        1.2.2.4实验步骤
        1.2.2.5实验数据测定与收集
        1.2.3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
    2. 1 简单运动技能学习的测试
        2.2.1简单运动技能学习的绩效测试
        2.2.2简单运动技能学习的保持测试
        2.2.3简单运动技能学习的迁移测试
    2. 2 复杂运动技能学习的测试
        2.2.1复杂运动技能学习的绩效测试
        2.2.2复杂运动技能学习的保持测试
        2.2.3复杂运动技能学习的迁移测试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8)类比学习与外显学习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不同性质网球技能学习的影响——从闭锁性和开放性技能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实验任务
        2.2.3 学习指导语
        2.2.4 实验程序
        2.2.5 测试指标
        2.2.6 实验器材
        2.2.7 数据采集与分析
3 结果
    3.1 击球准确性
    3.2 动作评分
    3.3 动作知识数量
4 讨论
    4.1 闭锁性技能任务中的绩效
    4.2 开放性技能任务中的绩效
5 小结

(9)运动技能获得中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技能的两种认知模式
2 外显认知对运动技能认知的影响
    2.1 简单运动技能情形下外显认知的作用
    2.2 复杂或难度运动技能情形下外显认知的作用
3 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协同效应
4 结论与启示

(10)复杂情境下运动技能内隐性学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一、内隐学习的一般问题
        (一) 内隐学习的概念
        (二) 内隐学习的基本特征
        (三) 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
        (四) 内隐学习的影响因素
        (五) 运动技能内隐性学习的概念
        (六) 运动技能内隐性学习的研究范式
        (七) 内隐认知与运动技能的获得
        (八) 内隐认知在运动技能获得中的优势
        (九) 运动技能内隐性学习的特点
        (十) 两种学习在技能获得中的作用及转化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 研究现状
        (二) 争议和问题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实验方法
        (一) 实验对象
        (二) 实验器材
        (三) 实验任务
        (四) 实验程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五、结论
    六、讨论
        (一) 研究范式的选择
        (二) 复杂情境的设置
        (三) 实验研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四) 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运动技能获得中的内隐认知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雪上项目运动员隐性知识内容结构分析与测评研究[D]. 高圆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1)
  • [2]类比与外显学习认知模式对乒乓球技术掌握绩效干预研究[J]. 杨文礼,翟丰,高艳敏.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8(03)
  • [3]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及其技能化拓展[D]. 王不凡.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4]“运动原理性知识”对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建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5]基于内隐学习的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研究[D]. 谢超香. 西南大学, 2016(04)
  • [6]内隐教学策略对网球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正手击球技术为例[D]. 施晓东.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7]认知负荷调控对不同复杂程度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J]. 梁波,金珂屹,姜勇,宋冬寒.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02)
  • [8]类比学习与外显学习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不同性质网球技能学习的影响——从闭锁性和开放性技能的视角[J]. 于志华,章建成,黄银华,李岩峰. 体育科学, 2011(05)
  • [9]运动技能获得中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范文杰,王晓玲.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05)
  • [10]复杂情境下运动技能内隐性学习的研究[D]. 贾志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运动技能习得中的内隐认知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