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促进”与“报道”婚姻的价值定位

《左传》中“促进”与“报道”婚姻的价值定位

一、《左传》中“烝”、“报”婚的价值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韦婷[1](2021)在《《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文中认为《广雅》爲三国魏张揖所撰,该书体例比附《尔雅》,是《尔雅》之後又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之作。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即疏证《广雅》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根据“因声求义”理论指出、系联大量具有音同、音近、音通、音转等通假关系的字组,并据此校订相关传世文献,多有发明,犹爲後人奉爲圭臬。历来对於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不全面,对《疏证》中具有通假关系的材料也未能穷尽地整理、证实与检讨。本文选取《疏证》(含《补正》)中具有通假关系的异类声素字组爲研究对象,以“新材料”爲切入点,尽量全面地结合传世、出土文献材料对这些字组进行“新证”研究。其中,传世文献以先秦、两汉、魏晋材料爲主,出土文献以战国、秦汉简帛材料爲主,兼及金文、碑刻、铜镜、玺印、兵器及古文字字形等材料。通过本文的“新证”研究,意义有二:一是丰富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通假字的研究。本文拓展了《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不仅指出、证实不少新见通假字组,且较爲系统地总结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通假材料、原则、规律及问题。二是本文在多重证据、多种角度上重新检讨与评价了王念孙的声韵理论、音转理论以及因声求义理论。本文通过对346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地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一、王氏在《疏证》中一直将东、冬合韵,王氏晚年分韵二十二部,或基於谐声材料。二、在已标注声韵关系的344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中,主要以双声或叠韵字最多,以同类音转爲次,以异类音转最少。从声韵关系的配合上来看,皆以声韵相近或双声叠韵爲主。从异类声、韵转的分布来看,常用、无例证通假字中的声、韵转规律与王力相同,其声韵部流转的语音条件皆呈反比,而不常用通假字中的声韵部流转没有明显反比关系。三、王氏《疏证》中“因声求义”理论已经脱离了以往随意“音转”的风气,基本严格遵守古声韵系统来系联音义,仅在个别单一音义系联上出现了问题。四、王氏《疏证》中的“转”主要是指声纽相同或相近,韵部相流转,王氏对於“音转”的尺度整体有很好的把握,存在少量滥用“音转”现象。值得注意地是,其中大多特殊音转词,属於受到时、地等因素影响较多的声训词、同源词、方言词、名物词、虚词、连词等等,而小部分零散的声训词、同训词或义近实词的特殊音转现象有待商榷。

黄宁宁[2](2020)在《先秦时期《春秋》学思想观念研究 ——以《左传》、《谷梁传》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与思想学术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宗法封建制基础上的城市国家向官僚郡县制基础上的广土众民国家转变,同时在思想学术上也由王官之学向六艺百家之学转变。《春秋》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孔子将《春秋》作为教授学生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文本,并将《春秋》纳入到其所整理的经典系统中去,使得《春秋》由史家之学转变为经世之学。孔子继承发展了《春秋》的批判性,通过对史事的分析进行褒贬予夺,并通过《春秋》表达自己对于正义、良善的理解,对于实现良序、善治的志向,实质上体现了文明的自觉,是对文德之道的承续与发展。孔子的关注焦点集中在政事与人伦,以礼、德作为阐释《春秋》的核心理念。通过对礼义的分析,孔子强调正名,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秩序,并对当时的社会改革秉持反思与损益的立场。孔子以人文理性的精神解析《春秋》,并以忠信、仁义作为公共道德的重要内容。在孔子解析《春秋》的基础上,《左传》、《谷梁传》顺势展开,实现了《春秋》学由以史通经到以义释经的转变。《左传》以史通经,将各种题材的史料融为一炉,创造了全新的史学形式。以文辞、评论和书法义例作为解说《春秋》的重要方法。《左传》藉事明义,表现春秋时期两百多年间以周室之衰、侯伯之兴、卿族崛起为主要内容的变迁大势。《谷梁传》以义释经,注重经世之志,以义、道、正作为阐释《春秋》的核心理念,重视古道,推尊鲁学,承续孔子之志,并阐扬周道,其实质是在坚持以爱人为本的人伦之道。《左传》重视正时以顺事,一方面注重对各种灾害异象的记载,但又表现出明显的人文理性精神,并提出了以“三不朽”为主要内容的对于安身立命的终极思考。《谷梁传》以时月日例进行褒贬予夺,以王道贯通天人,而且较少言及灾异,多通过礼制和阴阳观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同时主张贞顺性命,将天道与性命贯通起来,并认为所有人在性命的禀赋上是平等的,只是因为阶层之别而有尊卑之异。《左传》认为礼制是一种根基于社会深层结构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方式,一方面对春秋时期所进行的诸多社会改革提出批评与反思,一方面又抽绎出礼制的精义,并希望将当时的社会变革纳入到礼义的规范中去。《左传》主张尊卑上下有序的社会政治秩序,认为国家之间应该以礼义相处,并且以史家客观、通达的态度对待华夷关系。《谷梁传》注重以尊尊、重继嗣、亲亲、男女之别为内容的礼义之道,同时有着强烈的“存中国”的思想,一方面严防华夷之辩,一方面讬“狄秦”以反思当时诸国所进行的旨在富国强兵的社会改革。《左传》提倡君臣相协的共和行政,认为社会各个阶层之间有着相互的权利与责任,对春秋时期频发的“弑君”现象提出了比较开通的看法,并重视盟誓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左传》有着突出的人本思想,既表示对于众人力量的注重,也提出了执政为民和得民者得政的重民思想。《谷梁传》倡导王道之义,以王道为权衡,对于社会各个阶层不符合礼义的行为都进行批评贬谪,主张以和而不同为特质的社会公义。同时有着突出的重众贵民的思想,认为众人之志是社会公义的体现,认为得众为贤,并给予众人以道义之高、执杀之权。《谷梁传》注重在农业生产、赋税、徭役、兵役等方面保护民生,并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思想,认识到民众力量对于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左传》以实解《春秋》,注重对为政思想的撰述,重视典制、任官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明德慎刑的为政思想,注重选贤任能,同时有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认识到战争对于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并且重视武备。《谷梁传》注重治道,主张在选用贤能与亲亲之间维持一种平衡,而且注重社会分工,一方面重视国家建设,一方面也反对政府对社会正常运行的过度干预。《谷梁传》提倡兴义师,主张文教武备并重,重视对军事规律的探讨,主张兴仁义之师以征伐无道。《左传》重视对于德行的讨论,对于以公义、诚信为内容的忠信之道多有表述,对于强调忠义、爱人的仁义思想也有很多论述。《左传》还重视义利之辨,强调德义为利益之本,并且表现出义利之辨与当时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紧密关联。《谷梁传》注重对德义的阐扬,主张忠孝之义,认为当两者出现冲突的时候当以忠义为重,并提倡复仇之义。同时高扬仁义爱人之道,在面对战国时期功利主义和强战兼并盛行的社会形势时,严防义利之辨,反对因利而败义。《春秋》学在先秦时期的形成与发展,由《左传》到《谷梁传》的顺势展开,体现了由基于共和行政的君子之德到基于王道正义的仁爱之志的发展,体现了《春秋》学在社会大变革中结出的精神果实,本质则是人文理性的爱人之道。

胡玉萍[3](2020)在《《项氏家説》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项氏家説》是项安世爲数不多的传世着作之一,分类记载着项安世閲读古籍的读书心得。论及《易经》《尚书》《诗经》《周礼》《论语》《孟子》《楚辞》《史记》《孝经》《中庸》等。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易学、天文、礼仪、祭祀、文字、音韵、训诂、修辞等。《项氏家説》不仅内容包罗万象,而且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项安世的许多见解独树一帜,闻人所未闻,发人所未发。其治学的态度和方法都值得借鉴。四库馆臣曾评説:“安世学有体用,通达治道,而説经不尚虚言,其订核同异,考究是非,往往洞见本原,迥出同时诸家之上。”纪晓岚评价项安世,认爲其“经学深矣,不可轻诋”。可见,项安世的学问是得到认可的。目前,《项氏家説》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拟整理《项氏家説》,在完成校勘、标点工作的基础上,对《项氏家説》一书中的训诂相关问题进行尝试性的疏通。全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是研究篇,主要涉及项安世对训诂学的研究、阐发以及对语言发展的认识。下编爲整理部分,主要是对《项氏家説》文本进行整理,作爲附録附於文後。

贾旭东[4](2020)在《《孔子诗论》综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的整理性研究。论文主要分爲五部分:第一章是对《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的研究,本章主要对简文的留白简、编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第二、第三章是对《孔子诗论》字词的考释,本章几乎对简文的每一个关键字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於内容较多分为两章;第四章是对《孔子诗论》诗篇的认定及诗义的阐释,本章首先分析、统计出简文所涉诗篇名的数量,然後按顺序对每一首诗的诗义及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准确的阐释;第五章是对《孔子诗论》论诗形式及诗学思想的研究,本章着重分析了简文所蕴含的以“情”论诗、“以礼节情”等诗学思想。附录部分是论着提要及索引。《孔子诗论》相关的研究论文及着作共有五百多种,要全面搜集、了解这些论着作很不容易,为此,本文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类,我们为每一类论着撰写了一个简短的提要,提要包括论着名称、作者、期刊名称、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学术价值等内容,并附有作者、论着名索引及关键词索引。提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简要介绍这些论着的内容,方便读者参考和检索。

刘娜[5](2020)在《抗争、期求与呼唤:《诗经》中的女子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丰富,是研究西周乃至三代人民生活的有力史料。《诗经》中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与当时的女子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涵盖了女子劳动生产、婚娶丧嫁、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在先秦史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窥视当时女子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当然,载于《诗经》的皆为文学作品,但也正因如此,这些内容也就可能比正规史料更生动、鲜活、生活化,因而也就更为难得,更为新史学所推重。本文以《诗经》为切入点,通过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结合中国早期的礼仪着作——《周礼》《仪礼》《礼记》中的内容,从社会、家庭、男女个人关系三个维度分别研究其对《诗经》中的女子施加的教育内容和期待,并结合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女子对社会、家庭、男女个人关系的诉求。本研究力求客观、理性地还原《诗经》时代女子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以期揭示当时女子教育的真正面貌。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诗经》学发展背景并简述氏族社会到西周时期女子教育思想的演变。女子教育从氏族社会发展到西周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父权制”的产生与确立,女子由拥有受人尊崇的崇高地位逐渐沦为男子的附庸,女子教育思想经历了由素朴到礼化的演变过程。第二章阐述《诗经》中的女子社会教育思想。社会对女子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民风民俗进行的,包括女子服饰、婚姻礼俗和祭祀等主要内容。通过移风易俗,社会期望的女子教育目的主要是合乎礼法,做美与德兼备的女子。结合当时社会要求男子远征和严重赋税的背景,女子在社会压迫和禁锢下,对社会的诉求主要体现在思与怨和忠与贞的矛盾之中。第三章研究《诗经》中的女子家庭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是女子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母亲是女子最主要的老师,囿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以及女子的活动范围较窄等原因,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女子劳动教育和婚姻教育。家庭通过传授女子教育,希望女子安分守己,做贞节从顺的贤妻良母。而女子则希望能得到家人的理解,期望婚姻自由;希望得到丈夫的忠贞爱情,期望地位合理。第四章探索《诗经》中的个人教育思想。个人教育首先体现在男女各自的审美观上,其次,男子希望找一位两情相悦、宜娶宜婚的女子,而女子在探索两性关系时,面对强暴能表现出扞卫人格的精神,面对心仪的人能够主动追求,面对各方面的压迫能够从心底发出对自由的呼唤之声。第五章是对《诗经》中女子教育思想的总结、思考与启示。通过对宣姜、文姜、齐姜三位女子的事迹以及孔子“删诗说”的思考,并结合《周礼》当地的媒官每逢仲春之时组织未婚青年幽会相亲来看,《诗经》时代较氏族社会相去不远,因此世风和观念还比较开放和自由,并非如后世传统礼教完全束缚和禁锢女子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深入研究《诗经》中的女子教育思想,发现女子在社会礼教压迫之下仍能诉求平等、呼唤自由,在禁锢中仍渴望独立、期望绽放生命的色彩。因而对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看法不能以偏概全,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批判继承《诗经》优秀的女子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

曹雨杨[6](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认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王元臣[7](2020)在《孔广森《礼学卮言》研究》文中认为孔广森是清代乾嘉时期着名经学家,与段玉裁、王念孙、任大椿并称戴震四大弟子。孔广森精通三礼和公羊学,堪称经学天才,阮元称其“年甫逾三十,而所学无所不通,一艺之分,他人白首不能到”(阮元《孔广森传》)。《礼学卮言》是其三礼学代表着作,该书精奥通博,多出胜解,推明周礼,据义必坚,是三礼学研究之书“最着者、精粹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周中孚、孙诒让、李慈铭、王国维、曹元弼、张舜徽等学者对《礼学卮言》的礼学成就皆赞誉有加。但近世以来学者称孔广森礼学往往标举其《<大戴礼记>补注》一书,而忽视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存在及价值。与其大戴学相比,学界对孔广森三礼学代表作《礼学卮言》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几近空白。本课题在梳理孔广森《礼学卮言》具体礼学考论议题和考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三礼学相关文献、近现代人有关研究成果以及一些考古出土文献和资料,对孔广森《礼学卮言》的礼学考论成就、礼学宗旨、治礼方法与特色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并具体考察和评述了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学术影响与贡献。全文主要内容如下:全文共十二章。第一章介绍孔广森身世与生平。考察、辨析了某些文献对孔广森世系及出生年月的记述失误。第二章探讨了《礼学卮言》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广森读书治学时期正是乾隆年间,《礼学卮言》的产生与乾隆时期考据之风盛行以及清代礼学勃兴的大背景有密切关系。以考据为特色《礼学卮言》深深烙上了这个时代印记。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孔广森礼学专题考论成就的研究,含《<仪礼>庙寝宫室异制说》《明堂辟雍四学解》《礼服释名》《论郊褅》等篇的研究。孔广森在庙寝宫室考证方面提出大夫士庙寝异制说,并从这一角度,参稽经记注疏,详释宫室门、阶、堂、序、房、室等名制与结构,突出各异制之处与特点,并绘制庙寝图附于文末,于庙寝宫室制度颇有发明。孔广森对于明堂制度考察是以《周礼·匠人》所载为中心考证解析三代明堂形制规模、修广尺度等,释疑解惑,发前儒之未发,多有胜解,颇得礼家称许。《礼服释名》对《周礼》“司服”“内司服”等经文中涉及到的冕旒、冕服、弁服、玄端、王后六服等皆有所考论,对郑注贾疏多有申补订正之功,可谓《周礼》相关经注之新疏。孔广森《论郊褅》以王说为谬,申郑禘为祭天大祭之说,主张禘郊非一,驳王肃郊丘为一,申郑五天帝说,驳王肃五帝非天说,其中提出了诸儒许多未有之新证。孔广森《九庙辨》,亦力申郑说,考辨文武为二祧庙,主张天子七庙说,驳王肃等人文武二庙非二祧之九庙说。孔广森《五门考》详释天子“五门三朝”之制,与前儒之说多有不同,其皋、应相属、库门内有庙社,中门为内门等说多为特识锐见。第八章对孔广森《三礼杂义》名物制度考证成就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周礼>杂义》《<仪礼>杂义》《<小戴礼记>杂义》三篇皆以经文先后为序,标举所考辩的名物制度,各为之说。其礼学考证成就主要体现在申明、补足、驳正郑注贾疏名物制度考释以及径解经义以补注疏之阙等方面。《三礼杂义》考证细致精密,功夫扎实,胜义纷呈,解决了经注中许多礼学问题,故亦可以看作孔广森对三礼相关经注的新疏。第九章对《<周礼>郑氏注蒙案》礼学成就进行研究。比拟汉制是郑玄《三礼注》突出的特点,孔广森于郑玄“以汉况周”注文所言及汉事皆广征博引,考证详审。有对郑注“以汉法况周制”之说的发明与申补,亦有对贾疏乖错之纠谬。孔广森《蒙案》诸条可补宋代王应麟《汉制考》之阙,本文从补《汉制考》于郑注未录或无考证者、于贾疏有误未驳正者、申补郑注史料之不足者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总结。第十章至第十一章是在上述考察孔广森礼学成就基础上,总结分析其礼学思想、方法以及治礼特色。孔广森《礼学卮言》具有明显宗汉仪郑的思想倾向,其治礼属意郑注,或申补,或订正,辅翼郑学,多有创发。治礼方法主要有训诂释经、以经证经、以史(子)证礼、数学考据证礼、礼例归纳法、理证法等。实事求是、不尚墨守、精奥博通、多出胜解是孔广森《礼学卮言》的治礼特色。孔广森宗汉仪郑,但并非惟郑学为是,《礼学卮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对宋元人立论新颖、考辨精详之说亦加采择。各篇礼学考论虽然篇幅不长,但皆能切中礼学问题肯綮,考证精粹,论据坚实,结论精审。孔广森会通三礼、博采经史,通达古礼,且博涉“制数”之学,故书中胜解纷呈。本文最后分析评价了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学术影响、贡献和地位。清代三部礼学巨着《周礼正义》《礼书通故》《仪礼正义》对《礼学卮言》均有大量征引和评价,或征引《礼学卮言》以申补、订正郑说,或征引《卮言》以注解经文,阐发己义,从中见出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学术影响与价值。孔广森礼学成就卓着,堪称乾嘉山左经学之翘楚。

张孟晋[8](2019)在《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字系统有诸多异於西方字母文字系统之处,异体字就是其中较为棘手的一个。汉字异体字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源於人们任意书写而出现的错)滥用字体,不过随着文化发展、汉字使用愈发频繁,这些字体反而逐步被社会广泛接受,进而成为特定时期的书写俗体,有些更演进为异体。史上汉字书写最为)乱的时期当属南北朝至隋唐。唐初太宗时,曾命颜师古等人刊校字样,以求刊谬正俗,下笔有据。此後更掀起举国正字之风,史称“正字运动”。自唐之正字运动为世人关注,至以《干禄字书》爲代表之一众字书成为字样学的研究对象,多渠道还原唐代正字运动的实际情况,对各时期文献中的俗体异体字作分析和校勘,已为字样学之相关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然而受字书佚失,系统研究缺乏,证据短缺,价值不显等诸多问题困扰,字样学中的诸多问题仍令当今学者或不能做,或不愿做,研究成果甚微。基於此,本文拟对唐代的字样发展史及是时具有代表性的字样书作以清晰梳理,以求寻根究底,察衆人之忽略,现字样之价值。一则在对唐代“正字运动”重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为世人在“正字运动”方面已经固化的认知当中提出些许新的认识;二则对异体字之产生、形成和发展作深入分析及研究,对《颜氏字样》(後文简称《颜氏》)、《正名要录》(後文简称《正名》)、《时要字样》、《干禄字书》、《分毫字样》等多本字样书作详细的校理分析,为俗体、异体的产生建立详细完整的证据资料库;三则在已有校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俗字字形产生的原因、发展途径、变化规律等,以期为当下汉字中一部分笔划、部件、部首等书写问题的出现找到根源和提供参考。本研究之主体部分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第二章对字样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对《颜氏》、《正名》、《时要字样》、《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部字样学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校理分析和整理研究。第八章为结论。绪论,首先就研究方向的选择问题从两个方面作以解释;又从字样学的定义、应用范畴、广义与狭义之分、字样书与字书之关系、隋唐字形混乱原因等方面对字样学的字理问题进行讨论;最後,再对研究基础与方法、论文结构、以及本文所研究的范畴及特殊情况等进行了说明。第一章,文献综述。首先从字样学研究史入手,自宏观角度对国内外字样学领域内相关研究进行论述;之後,再从微观角度对《颜氏》等五部字样书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对唐代後期所出现之《五经》、《九经》等字书详细分析,以求探究字样书与字书之联系。最後更对学界内所涉及之正字运动的相关遗留问题进行讨论。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对唐代具有代表性之《颜氏》、《正名》、《时要》、《分毫》、《干禄》五部字样书进行包括作者、背景、内容等多方面的整理研究,并对全部字样书中的每一条内容作文字与正字功能的分析,以探讨字样书产生及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第七章,在前六章对字样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唐代正字运动史的新认识。本研究之学术价值主要有二点:一、对隋唐时期正字运动及字样学史之再梳理。俗字,长久以来一直被很多人笼统认为是错字,於是便常常以错字处之,忽略了其自身特点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人们渐渐淡忘了隋唐时期曾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正字运动”,更不知很多人都曾为这一运动呕心沥血,为中国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做出贡献。时至今日有些人甚至连姓名都不曾出现於“正字运动”当中,实是憾事。本研究就是为了通过各种语料及史料的记载,努力将这一时期最真实的情况还原出来,让尘封的历史再次展现出来。二、为了能够探究由正体至俗体的演化过程,本研究将对《颜氏》、《正名》、《时要字样》、《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部字样书进行细致的分析及校理,结合共时与历时的发展特征,尽力将有关的汉字字形发展之途径与规律梳理清楚。本研究的成果将可用於多个方面,如1)隋唐时期汉字发展史的整理工作。重新对这一时期“正字运动”中的人、书、事进行梳理,更加关注细节及学界已固化认定的内容,这将有助於我们弄清楚更多隋唐正字运动时期的真实情况。2)对汉字字形演变的中古阶段作更为细致的探讨。对五部字样书的分析与校理,有助於从每一个字的变化中发现汉字发展的大体规律,上承上古时期的古代字体,下接近现代汉字的字体结构。这一系列完整的校理对於补充汉字在字体演变历史上的发展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3)为现代汉字书写者提供汉字结构书写)误的理据分析及解决方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在初识汉字时,书写常有偏误发生。对隋唐时期俗字演变规律的分析与整理,有利於我们找到人类书写汉字发生偏误的大体倾向,通过总结规律并制定相应对策,以解决现代人们书写汉字时所产生的各类字体结构问题。

朱慧灵[9](2019)在《《礼记》中的妇女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儒家礼治思想为切入点,在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基本精神下,在立子立嫡、庙数、同姓不婚的制度背景下,对《礼记》中的妇女观进行分析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明确《礼记》在冠、婚、丧、祭等方面对妇女言行进行规定的具体内容,并理清这些礼制规定的背后逻辑。同时,客观、辩证地看待《礼记》中妇女观念的积极方面,关注《礼记》中保护妇女权益的礼制规定,找寻其中蕴含的儒家人文主义关怀。全文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由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分别是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及不足、“妇女观”概念的界定及本文研究方法的说明、《礼记》成书年代与成篇年代的说明、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分析男女有别观念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原因,并从多个方面论述男女有别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儒家构建的一整套有关妇女的礼制体系,都建立在“男女有别”观念基础之上,它体现在冠、婚、丧、祭等礼制规定的方方面面。但是,儒家强调的男女有别观念与后世所讲的男尊女卑观念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研究时不能陷入误区,因此单列一节论述二者的区别。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二章,主要是从夫妇关系出发,分析《礼记》中的妇女观念。首先,《礼记》对妇女的家庭责任与义务规定得极为明确、详细,因此最先论之。其次,《礼记》并不只对妇女的义务进行单方面的规定,同时也要求丈夫应对妻有“敬”有“义”,夫妇二人应以敬相待、以义相合。最后,《礼记》中,“祔”有合祭、合葬二义,为使夫妇二人能在死后再续情义,儒家主张行祔葬之礼。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第三章,主要是从母子、婆媳与翁媳、妻妾、叔嫂等家庭关系出发,分析《礼记》中的妇女观念。其中,母子关系又分以血缘维系的亲生母子关系与以礼制维系的非亲生母子关系。对慈母等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群体,儒家尽可能地保障其生存与丧葬权力,体现出朴素的人文主义关怀。婆媳关系与翁媳关系部分,《礼记》在儒家孝道思想的框架下,对妇女“事舅姑”时的应有之仪作了规定,同时强调舅姑在接受媳妇的恭敬孝顺时,也应报以同等的尊重。妻妾关系部分,《礼记》强调嫡庶尊卑之别,以保障嫡妻正统地位,以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对叔嫂关系的礼制规定,则是“男女有别”观念的集中体现。第五部分是结语,主要是对本文内容的总结。

曹志坚[10](2018)在《文学批评视阈下的《左传》研究》文中提出《左传》作为《春秋》三传之一,乃古文经学之代表,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其经义、史体而文用的特点,它对中国古代经学、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除经史之外,从文学的视阈来审视《左传》,不仅可以促进《左传》自身研究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综览当前《左传》文学研究的实际,有关《左传》文学性与文学价值的研究成果斐然,但从文学批评的视野梳理《左传》历代批评的研究却还十分欠缺。有鉴于此,本论文以文学批评的视角切入,对历代《左传》文学批评的命题予以梳理和研究,探讨其原初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其在《左传》中的具体表现与思想源出,以及相关概念、命题在后世文学中的铺衍、转用及其影响,以期有助于《左传》文学批评研究的深入开展。实质上,由于《左传》经史文一体的特点,有关《左传》的文学批评常常是和经史研究混合在一起的,只是到了宋代古文运动勃兴以后,有关《左传》的文学研究才以文话与文章评点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对《左传》批评的研究,需要从经史学者的论述入手。经史学者,很多对《左传》的文学特性与文学成就其实是有深刻认识的,只是这些认识并没有被细致全面的阐释出来,而散见于相关经史着作的序跋之中。同时,另有一些文家宿儒,由于其自身文学涵养的笃厚,他们对《左传》的文学特色亦有准确体悟,而发论于自己的诗文着作之中。这些论述,就构成了《左传》文学批评的主体。而从批评史的视野来看,这些围绕《左传》而展开的批评,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批评系统,一些概念、范畴、命题而有了广泛的文学批评史意义。故立足于《左传》,以《左传》文学批评作为对象,择其精要之论,对其命题、概念、范畴作系统的研究,细致梳理其所产生的学术背景与原初意义、后世学者对此一命题的申发与推衍以及批评命题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在思理与逻辑,从而最终总结出有关《左传》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这一研究梳理,不仅有助于《左传》自身的文学研究,而且,由《左传》批评而产生的批评概念、命题、范畴对于史传文学批评体系的构成,对古代文章学批评范畴的确立,都有着积极意义的。因此论文择要选取了以下七个论题展开论述:第一章“文缓旨远”,结合孔颖达的疏解,本章讨论了杜预所言《左传》“其文缓,其旨远”中“文缓”和“旨远”的内涵。文缓之旨,在于与所切论题的疏远不密,内容上之宽缓丰溢,叙述上之从容不迫,语气上之和缓平舒,以及表达方式的迂回婉转与结构布局上的松紧得宜。《左传》之文缓,由于其需切合经文的需要,表现为内容上的不直接解经,言辞表达上的辞不迫切而意有独至上、叙事井然的气盛言宜,以及叙事结构上的闲雅疏致。而“旨远”之内涵,则在于通过圣贤评史、书法讲解与人事取舍来说明和寄托儒家在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理论主张。《左传》文缓旨远的这一特征,乃是左氏以事解经时道义在胸,情理居中,气盛言宜的自然呈现,体现了其道胜而文不难自至的至高境界。第二章“微显阐幽”,通过《左传》“微而显”之书法与《周易》之义理的考察,本章详细分析了“微显阐幽”在为经与作传上的差异与不同,《春秋》之微显阐幽,着意于微其言而幽其旨;《左传》之微显阐幽,着意于显其微而阐其幽。《左传》阐显经文之法,在于活显其人物、详具其细节、直解其书法、阐明其义例、引贤圣以置评、据礼以断事。此“微显阐幽”即成为《左传》传解《春秋》之方式与叙述策略。其对后世史传文学之影响,则主要集中在一字褒贬,隐讳与晦婉,知人论世,善言佳辞,感异与预言,史评与史论等诸多方面。《左传》的微显阐幽,其实乃是儒家“格物致知”思想在史着叙事中的反映,体现了认知历史事理的正确途径。第三章“史笔五法”,《春秋》书法,有何以书与如何书的区别,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即《春秋》如何书之书法,此书法实由《左传》发明,故于《左传》之中亦多体现。本章立足于《左传》,对五法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作了逐条的分析说明,“微而显”,乃是通过细小、幽微的措词变化,来传递某种特定的言外之意。“志而晦”则是以幽微隐晦之笔写出史实之不得名言处,经细心品味可得其真意。“婉而成章”,乃是用委婉曲折的笔法,以礼义为尺度进行避讳,进而构写篇章。“尽而不污”则是详尽完备的叙记事实,不做任何褒损歪曲。“惩恶而劝善”,指如实的载录人物之言行,使其善恶之迹不泯灭,从而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故“五法”之称,实际涉及到文章的遣词造句,拟章谋篇的方法原则与文章取材的价值导向问题,本质上体现了儒家“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思想。故“史笔五法”对于后世史书撰着、诗话评点、古文之作及古文义法说之提出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贯通文史二科的普遍法则。第四章“左氏富艳”,以范宁三传短长论述为切入,通过对三传短长的比较分析,着重讨论了《左氏》富艳之实质内涵及其与品藻、属辞比事之关系。《左传》文辞乃经义史事之载体,富艳作为文辞之特色,其具体所指涵盖经、史、文三个方面,即包括义旨之精微丰厚,善叙事理,内容丰富、详实、生动,文章体裁多样且文笔风格富于变化,文辞意味丰富无穷,人物描绘的惟妙出众,表现手法的灵动多变,以及文字的盛多与语言丰富等多个方面。自范宁提出后,“富艳”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进而对诗文、人物品评,书画鉴赏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五章“简要详博”,本章以《史通》所论为本,总结分析了《左传》简要详博之内理与意涵。简要之旨,在于用简约的文辞来曲尽史实,而使读者读之无不尽之感。故需通过叙事四体之不须,省字、省句、理当、技法纯熟等省笔之用来实现。而详博之旨则在于叙事的周密细致与宽泛众多,能够完整细腻地表现“三科五志”之内容。而对这种言简意足,辞约事丰表达效果的追求,则是儒家博约思想在文辞表达上的具体体现。第六章“左氏浮夸”,本章从古今学者对“左氏浮夸”的不同认知入手,分析了“浮夸”的语义内涵。“浮夸”一方面指不切于事实之“虚浮夸诞”,另一方面指矜夸自能的“浩博奢丽”。古今“左氏浮夸”认知的差异,乃是着眼视角的不同,着眼于《左传》的史实内容,则浮夸所指乃是妖梦怪异、不实失信之虚浮夸诞,是其弊;而着眼于丘明之才情及其艺术审美,则浮夸乃指踵事增华、浩博奢丽之文学表达,是其优长。古今所言之别,即史学求真实与文学求奢丽之别。明此之理,则“左氏浮夸”在认知上的差异就会得到消解。第七章“文史一体”,本章通过孔子、孟子、刘知几、王世贞、章学诚、钱钟书等人文史一体思想内涵的分析,论述了文史一体在《左传》中的具体表现,并着重就《左传》中的虚设事项进行了分析说明。同时,通过对《左传》《史记》有关伍子胥叙述的差异比较,《汉书》对《史记》有关韩信事迹的删改,来说明史籍撰述在追求历史真实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传主的风神,可以融入一些艺术化的手法来增强传写效果,使之耸动视听,炫人耳目。也可以通过对史料的不同取舍与编排,来传递出作者对历史的感发与兴寄,使得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某一义理得以更加的突显。故而,就历史真实而言,文学因素的适当运用,可以提高史着的可读性与历史感染力,可以增强史书资治镜鉴的功用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学因素的运用中要有度的限制,要尽力避免单纯追求文胜之美的弊病。而另一方面,史学精神的品质和内涵,又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文与史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乃是传统文史着作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通过以上七章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左传》经史文一体的文本特征,造就了其堪称伟大的经典作品。义理、史实和文采的有机融合而相得益彰,是《左传》文本能够跨越千年依然灿烂夺目的关键所在。围绕《左传》而展开的文学批评,不仅深入掘发了《左传》自身的文学特色与卓越成就,而且,对文章学、史传文学乃至叙事文学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左传》文学批评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有机构成,其体量和内容是非常丰厚的,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值得我们不断的发掘与开拓。

二、《左传》中“烝”、“报”婚的价值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左传》中“烝”、“报”婚的价值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绪论
        第一节 《广雅》与《广雅疏证》
        一、《广雅》概况
        二、《广雅疏证》概况
        第二节 《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解题
        一、“通假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二、通假字与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三、“新证”界定
        第三节 《广雅疏证》研究现状回顾
        一、王氏的音韵学、音转理论研究回顾
        二、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与实践情况回顾
        三、“新证”研究回顾
        第四节 研究对象、使用材料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使用材料范围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广雅疏证》语音关系新证概况
        第一节 王念孙的声韵理论概述
        第二节 《广雅疏证》中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三节 《广雅疏证》中不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不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不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四节 《广雅疏证》中无例证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无例证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二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
        第一节 “因声求义”理论溯源
        第二节 从“新证”看《疏证》对“因声求义”的实践
        一、从“新证”看王氏疏证连词
        二、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虚词
        三、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名物词
        四、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同源字
        五、从“新证”看王氏指出的通假字
        六、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音义相近字
        第三节 王念孙“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得失
        一、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成就
        二、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不足
    第三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音转”理论
        第一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声转研究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声转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声转分析
        第二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韵转研究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韵转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韵转分析
        第三节 从“新证”看《广雅疏证》中的“转”语
        一、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二、不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三、无例证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第四节 王氏音转理论与实践的得失
    结语
下编
    表一:《广雅疏证》(含《补正》)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表二:《广雅疏证》(含《补正》)不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表三:《广雅疏证》(含《补正》)无例证通假字一览表
    三十韵部条目索引
    音序索引
    引用材料简称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先秦时期《春秋》学思想观念研究 ——以《左传》、《谷梁传》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春秋》学的研究
        (二)关于孔子与《春秋》的研究
        (三)关于《左传》的研究
        (四)关于《谷梁传》的研究
        (五)关于《春秋》三传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春秋》学的形成与历史展开
    第一节 鲁《春秋》
        一 书法义例
        二 《春秋》的结构
        三 《春秋》德义之维
    第二节 孔子与《春秋》
        一 崇学
        二 明志
        三 尊礼
        四 贵德
        五 获麟
    第三节 《春秋》学的历史展开
        一 《左传》
        二 《谷梁传》
    小结
第二章 对斯文之道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左传》以史通《春秋》
        一 《左传》的体裁
        二 表述志意
        三 藉事明义
    第二节 《谷梁传》以义释《春秋》
        一 明志意
        二 重古道
        三 尊鲁学
        四 倡周道
    小结
第三章 对相系相维的天人之道的追求
    第一节 《左传》人文化成的思想
        一 天人之际
        二 德以定命
    第二节 《谷梁传》道通天人的思想
        一 道通万方
        二 贞顺性命
    小结
第四章 对平正和谐的礼义之道的追求
    第一节 《左传》尊礼制的思想
        一 社会体制
        二 运行机制
        三 内外、华夷之道
    第二节 《谷梁传》正礼义的思想
        一 尊尊
        二 正继嗣
        三 亲亲
        四 男女之别
        五 存中国
    小结
第五章 对重公贵民的王道之义的追求
    第一节 《左传》的共和思想
        一 共和之义
        二 人本思想
    第二节 《谷梁传》的王道思想
        一 倡公义
        二 重民本
    小结
第六章 对保国安民的治世之道的追求
    第一节 《左传》明政事的思想
        一 重典制
        二 明德慎刑
        三 任贤与亲亲
        四 善武略
    第二节 《谷梁传》重治道的思想
        一 选贤任能
        二 社会分工
        三 兴义师
    小结
第七章 对高贵诚正的人伦德行的追求
    第一节 《左传》尊德行的思想
        一 忠信
        二 仁义
        三 义利之辨
    第二节 《谷梁传》明人伦的思想
        一 忠孝
        二 仁义
        三 敬让
        四 义利之辨
    小结
结语
    一 变革与损益
    二 由共和行政到王道正义
    三六 艺诸子与经史之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项氏家説》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一、项安世身世考辨
    二、《项氏家説》内容简介
    三、《项氏家説》研究现状
    四、《项氏家説》的价值及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文字
    一、文字校勘
        珥/弭
        师/帅
        龙/駹将/埒
    二、字义区分
        姓/氏
        谷/粢
        婚/姻
        祫/禘/荐
        輗/軏
        乱/扰
        袢/襛
    三、避讳字例
    四、《诗经》诸家异文
第二章 词汇
    傅别/质剂/书契
    古语皆以下爲後
    本语改失其意
    明月珠
第三章 修辞与句法
    招魂
    姓名作对
    我/吾
    不友无礼於介妇
第四章 音韵与语音发展观
    一、音韵
        混之与犬,駾之与呬,声近而讹
        多见而识之
    二、项安世的语音发展观
结语
《项氏家説》整理説明
附録《项氏家説》
    説经篇一
    説经篇二
    説经篇三
    説经篇四
    説经篇五
    説经篇六
    説经篇七
    説事篇一
    説事篇二
    説政篇
    説学篇
    附録卷一 孝经説
    附録卷二 中庸臆説
参考文献
致谢

(4)《孔子诗论》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上博简《孔子诗论》概述
    二、《孔子诗论》研究综述
        (一)竹简的形制与编连问题
        (二)文本考释
        (三)诗篇认定与诗义阐释
        (四)诗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 《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形制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形制问题
        (二)《孔子诗论》竹简现状分析
    二、《孔子诗论》“留白”问题研究
        (一)1号简的处位
        (二)留白简与竹简的编联原则
        (三)留白简的“留白”原因讨论
    三、《孔子诗论》的编联与缀合
        (一)各家编联意见汇总
        (二)本文编联方案
        (三)本文分章及释文
第二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上)
    一、关雎组
    二、葛覃组
    三、木瓜组
    四、柏舟组
    五、东方未明组
    六、墙有茨组
第三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下)
    七、十月组
    八、宛丘组
    九、皇矣组
    十、总论组
第四章 《孔子诗论》诗篇认定及诗义阐释
    一、《孔子诗论》篇名的认定
        (一)原本未释或误释的诗篇名
        (二)归属有分歧的诗篇名
        (三)简文所涉诗篇名汇总
    二、《孔子诗论》诗义阐释
        (一)《国风》类
        (二)《小雅》类
        (三)《大雅》类
        (四)《周颂》类
第五章 《孔子诗论》论诗特点及诗学思想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和特点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
        (二)《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
    二、《孔子诗论》诗学思想研究
        (一)简文以“情”、“性”论诗
        (二)简文“以礼节情”的论诗思想
        (三)简文“情”与“志”的关系论述
附录一 《孔子诗论》论着提要
    凡例
    一、编联、形制类
        (一)编联类
        (二)形制类
    二、字词考释类
    三、文本思想类
        (一)诗篇认定、诗义阐释类
        (二)诗学研究类
    四、其他类
        (一)简文作者类
        (二)综述类
附录二 论着提要索引
    一、作者、论着名索引
    二、关键词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抗争、期求与呼唤:《诗经》中的女子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要求
        2.教育史对女子教育研究热潮的需求
        3.个人的兴趣及导师的支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概念界定
        1.教育
        2.女子教育
        3.教育思想
    (四)理论基础
        1.女性主义
        2.新教育史学观
    (五)研究综述
        1.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相关研究
        2.《诗经》研究的相关成果
        3.总述
    (六)研究思路
        1.研究内容
        2.研究重点
        3.研究难点
        4.研究创新点
    (七)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文献分析法
一、《诗经》及时代背景下的女子教育思想演变
    (一)《诗经》及其研究史流变
    (二)素朴到礼化:氏族社会到西周时期的女子教育演变
        1.氏族社会女子教育
        2.封建礼教下的西周女子教育
二、《诗经》中的女子社会教育思想
    (一)纷繁多样的社会民俗教育
        1.女子服饰
        2.婚姻礼俗
        3.祭祀之礼
    (二)社会对女子的期待
        1.合乎礼法,保持分寸
        2.恪守妇道,美德兼备
    (三)女子对社会的抗争
        1.爱恨分明:女子的思与怨
        2.深明大义:女子的忠与贞
三、《诗经》中的女子家庭教育思想
    (一)家庭劳动教育
        1.自然生活常识教育
        2.生产生存技能教育
    (二)家庭婚姻教育
        1.内外分治与妇职教育
        2.贞顺与妇德教育
    (三)家庭对女子的要求
        1.安分守己,顺应父母之命
        2.勤俭持家,听从舅姑之意
        3.贞节从顺,规劝丈夫之失
        4.劬劳圣善,遵守为母风范
    (四)女子对家庭的欲求
        1.渴望家人理解,追求婚姻自由
        2.渴望忠贞爱情,追求合理地位
四、《诗经》中的个人教育思想
    (一)男子对女子的欲求
        1.贞德姝硕,内外兼修
        2.两情相悦,宜娶宜婚
    (二)女子对男女个人关系的诉求
        1.仪容绝佳,品行端正
        2.扞卫人格,不畏强暴
        3.士女集会,寻觅爱情
        4.热情奔放,呼唤自由
五、《诗经》中的女子教育思想总结、思考与启示
    (一)总结
        1.《诗经》中女子的抗争
        2.《诗经》中女子的期求
        3.《诗经》中女子的呼唤
    (二)思考
        1.从“荡妇”到影响政局的女子
        2.由“孔子删诗说”引发的思考
    (三)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7)孔广森《礼学卮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礼学卮言》及其相关研究概述
        一、《礼学卮言》概述
        二、《礼学卮言》研究现状
    第三节 课题研究方案及论文构想
        一、研究内容与方案
        二、研究方法
        三、课题拟突破与创新之处
        四、论文构想
第一章 孔广森的身世与生平
    第一节 孔广森生卒年份及世系
    第二节 孔广森生平与学术简历
        一、幼承庭训,早闻礼教
        二、少年及第,交游问学
        三、受业戴震,尽传其学
        四、归养着述,英年早逝
第二章 《礼学卮言》撰作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清代礼学的勃兴
        一、以经学济理学之穷
        二、从理学到礼学的过渡与转型
        三、以古礼正今俗
    第二节 崇经宗汉及考据学盛行下的礼学发展
        一、清廷文化政策调整与三礼馆的设立
        二、乾嘉考据之风盛行下的礼学研究
第三章 《礼学卮言·仪礼庙寝宫室异制图说》的考证成就
    第一节 庙寝宫室同构与异制
        一、“左右房”与“东房西室”之争
        二、“庙左右房、寝东房西室”说
    第二节 《仪礼》庙寝“门”考
        一、庙寝大门、庙门闑阈与宁
        二、庙寝门堂四塾
        三、寝庙之闱门
    第三节 《仪礼》庙寝“庭”考
        一、中庭、东西荣与溜
        二、阼阶、西阶
    第四节 《仪礼》庙寝“堂”考
        一、“栋以南至前庪为堂”
        二、东楹西楹、东序西序
        三、东夹西夹、东箱西箱
        四、堂前之廉
    第五节 《仪礼》庙寝“室”考
        一、室户、牖、北墉、奥、窔
        二、户牖之间与户西
        三、室之“乡(北牖)”
    第六节 《仪礼》庙寝“房”考
        一、庙寝房户
        二、北堂与侧户
第四章 《礼学卮言》有关明堂辟雍的考证成就
    第一节 明堂名称考论
    第二节 解世室、重屋、周明堂广修之数
        一、订正郑注夏世室堂修广之数
        二、解夏世室中央大室修广尺步
        三、纠郑注殷人重屋堂广之失
        四、辨周明堂堂室之修广
    第三节 释“四旁两夹窗”之惑
    第四节 明堂四门、重屋四阿考
        一、考明堂四门之制
        二、考重屋四阿之制
    第五节 解辟雍四学
第五章 《礼学卮言·论禘郊》的考证成就
    第一节 “论禘”
        一、申禘为祭天非祭庙
        二、申郑“祭天以始祖配”之义
    第二节 “论郊”
        一、主“禘郊非一”说
        二、申郑“五天帝”之说
    第三节 “禘”的多义性与《论禘郊》之局限
第六章 《礼学卮言·礼服释名》的考证成就
    第一节 “冕旒”
    第二节 “冕服”
        一、裘冕、玄冕服
        二、冕服之章
    第三节 “弁服”
        一、韦弁服、皮弁服
        二、冠弁服、弁绖服
    第四节 “玄端”
        一、玄端
        二、五冕皆玄端
    第五节 论妇人之服制
        一、分配妇人六服与男服对应差次
        二、展衣与税衣(褖衣)
        三、女子首服
第七章 《礼学卮言》关于九庙与五门的考证成就
    第一节 “九庙辨”
        一、九庙与七庙
        二、庙祧之昭穆
    第二节 “五门考”
        一、皋门与外朝、应门与两观
        二、库门与庙社、雉门与中门
第八章 《礼学卮言·三礼杂义》的名物制度考证成就
    第一节 《三礼杂义》的体例与内涵特征
    第二节 《杂义》申补郑玄名物制度之说
        一、申明郑玄名物制度之考释
        二、补足郑玄名物制度之说解
    第三节 《杂义》驳正郑玄名物制度之说
        一、驳正郑玄名物之考释
        二、订正郑玄制度之阐释
第九章 《礼学卮言·周礼郑氏注蒙案》的礼学成就
    第一节 《蒙案》对郑注“汉法况周”的申补
        一、指明郑玄约(暗)引汉法之处
        二、补贾疏于“汉法”略而不说者
        三、纠贾疏有说反致乖错者
    第二节 《蒙案》可补王应麟《汉制考》之阙
        一、补《汉制考》未录郑注以汉法况周者
        二、补《汉制考》仅录注疏而无考论者
        三、补《汉制考》于贾疏汉法有误未驳正者
        四、补《汉制考》考证汉法史料之不足
第十章 《礼学卮言》的学术宗旨与考证方法
    第一节 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学术宗旨
        一、孔广森宗汉仪郑的思想倾向
        二、治礼宗郑,辅翼郑学
    第二节 《礼学卮言》的考证方法
        一、训诂释礼
        二、以经证礼
        三、以史证礼
        四、以子说礼
        五、数学考证释礼
        六、礼例归纳法
        七、理证法
        八、阙疑法
第十一章 孔广森《礼学卮言》治礼特色与不足
    第一节 实事求是,不尚墨守
        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
        二、说礼不为门户所囿
    第二节 精奥博通,多出胜解
        一、考证精奥
        二、治礼博通
        三、多出胜解
    第三节 《礼学卮言》的局限与不足
        一、勤于名物而疏于义
        二、有考证不足、释文未备者
第十二章 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学术影响
    第一节 《礼学卮言》对孙诒让《周礼正义》的影响
        一、《周礼正义》征引《礼学卮言》以注解经文
        二、《周礼正义》征引《礼学卮言》以申补郑说
        三、《周礼正义》征引《礼学卮言》以订正郑说
        四、《周礼正义》征引《礼学卮言》以纠谬贾疏
    第二节 《礼学卮言》对黄以周《礼书通故》的影响
        一、《礼书通故》对《礼学卮言》的接受与遵从
        二、《礼书通故》对《礼学卮言》的批评与质疑
    第三节 《礼学卮言》对胡培翚《仪礼正义》的影响
        一、《仪礼正义》引《礼学卮言》以订注、附注
        二、《仪礼正义》引《礼学卮言》以补注、申注
    第四节 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学术地位评估
结语
附录 :《礼学卮言》宫室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论文引用文献简称表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1.1
        0.1.2
    0.2 字样学定义
        0.2.1 字样之定义
        0.2.2 广义字样学与狭义字样学
        0.2.3 字样学之特征
    0.3 研究材料
    0.4 研究方法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1 字样学研究概述
        1.1.1 大陆地区之字样学研究
        1.1.2 台湾学者之字样学研究
        1.1.3 国外字样学研究
    1.2 字样书研究
        1.2.1 《干禄字书》研究
        1.2.2 《正名要录》研究
        1.2.3 《时要字样》研究
        1.2.4 《分毫字样》研究
        1.2.5 《五经文字》研究
        1.2.6 《九经字样》研究
    1.3 唐代正字运动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唐代字样学之发起——《颜氏字样》
    2.1 《颜氏字样》的作者
    2.2 《颜氏字样》的成书背景
    2.3 《颜氏字样》的再发现
    2.4 对《颜氏字样》的新认识
    2.5 《颜氏字样》校理
    2.6 小结
第三章 正字初期的重要文献——《正名要录》
    3.1 《正名要录》简介
    3.2 《正名要录》的作者
    3.3 《正名要录》的体例及内容
        3.3.1 《正名要录》第一部分
        3.3.2 《正名要录》第二部分
        3.3.3 《正名要录》第三部分
        3.3.4 《正名要录》第四部分
        3.3.5 《正名要录》第五部分
        3.3.6 《正名要录》第六部分
    3.4 《正名要录》对《颜氏字样》的继承
    3.5 《正名要录》字例考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借鉴韵书体例的字样书——《时要字样》
    4.1 《时要字样》简介
    4.2 《时要字样》解题
    4.3 《时要字样》的撰写时代
    4.4 《时要字样》的创新与问题
    4.5 《时要字样》抄写情况考察
    4.6 关於《时要字样》的体例研究
    4.7 《时要字样》体例中的区别提示
        4.7.1 组词提示
        4.7.2 连用提示
        4.7.3 同类提示
        4.7.4 反义提示
        4.7.5 属类提示
    4.8 《时要字样》校理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被误读和忽视的字样书——《分毫字样》
    5.1 关於《分毫字样》
    5.2 《分毫字样》的成书时代
    5.3 《分毫字样》的内容和体例
        5.3.1 区别字义的草率
        5.3.2 分化字用的个人主张
    5.4 《分毫字样》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性字样书——《干禄字书》
    6.1 《干禄字书》简介
    6.2 《干禄字书》的作者
    6.3 《干禄字书》对字样书的继承和发展
        6.3.1 熔经典正字与社会正字於一炉
        6.3.2 以四声为次
        6.3.3 内容上的继承
        6.3.4 体例上的继承
        6.3.5 偏旁类推
    6.4 《干禄字书》刻石
    6.5 《干禄字书》校理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代正字运动之新认识
    7.1 唐代正字运动的历史背景
    7.2 正字运动的发起
    7.3 分类正字警示
    7.4 字样书的工具化
    7.5 形近字辨析的单独提出
    7.6 总结性字样书的出现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文字形表
附录二
    《颜氏字样》
    《正名》
    《时要字样·S5731》
    《时要字样·S6117》
    《时要字样·S6208》
    《时要字样·Дx02391A》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礼记》中的妇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三、“妇女观”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方法的确定
    四、《礼记》各篇成篇年代与《礼记》一书成书年代
    五、选题意义
第一章 “男女有别”观念及其在《礼记》中的表现
    第一节 先天——生理差异对男女分工的规定
    第二节 后天——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选择
    第三节 从为人女的角度考察“男女有别”的思想观念
    第四节 对“男女有别”的强调不应绝对等同于“男尊女卑”
第二章 从夫妇关系考察《礼记》中的妇女观
    第一节 《礼记》对女子义务的理论规定
    第二节 《礼记》对夫妇间“敬”与“义”的理论规定
    第三节 “祔”礼论析
第三章 从其他家庭关系中考察《礼记》中的妇女观
    第一节 母子关系(一)——以血缘维系的母子关系
    第二节 母子关系(二)——以礼制维系的母子关系
    第三节 婆媳关系与翁媳关系
    第四节 妻妾关系
    第五节 叔嫂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文学批评视阈下的《左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价值
    二、《左传》文学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基本框架
    七、论文对《左传》相关问题所持观点说明
第一章 文缓旨远:文章风蕴之批评
    第一节 “文缓”之概念内涵及其表现
        一、孔疏之解与“缓”之内涵
        二、《左传》文缓之具体表现
    第二节 “旨远”之内涵与得旨之法
        一、“旨远”之源出及其所指
        二、《左传》解经中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
    第三节 寄“旨”之途与“旨”之所重
        一、评史之言与其主旨
        二、书法笔削及其义旨
        三、人事取舍及其寄寓
第二章 微显阐幽:文章之叙事策略
    第一节 “微显阐幽”之源出及其在《春秋》《左传》中的差异……
        一、微显阐幽与微而显
        二、两种不同的微显阐幽
    第二节 “微显阐幽”差异理解及其与《易》理之呼应
        一、微显阐幽的不同易理内涵
        二、易理理解上的内外差异
    第三节 “微显阐幽”于《左传》之体现
        一、微显阐幽之内涵于《左传》中的确立
        二、显微之方
        三、阐幽之法
    第四节 “微显阐幽”于后世之影响
        一、褒贬善恶
        二、隐讳与晦婉
        三、知人识事
        四、善言佳辞
        五、感异与预言
        六、史评与史论
第三章 史笔五法:史传文学之范式及内涵
    第一节 何以书与如何书
    第二节 史笔五法之内涵表现与范式意义
        一、微而显
        二、志而晦
        三、婉而成章
        四、尽而不污
        五、惩恶而劝善
        六、史笔五法的范式提炼——真善美的内在统一
    第三节 后世对《左传》五法的承继与开拓
        一、史论对五法之继承
        二、诗论对五法之借鉴
        三、文法对五法的开拓
        四、义法对五法的概括
第四章 左氏富艳:文章辞藻之审美批评
    第一节 富艳说的提出及其内涵确定
        一、范宁三传短长之论
        二、属词比事、品藻非富艳
        三、富艳内涵之考察
    第二节 《左传》文辞为经义史事之载体
    第三节 “富艳”于《左传》之具体体现
        一、义旨精微丰厚
        二、内容的丰富详实
        三、文章体裁的多样与文笔风格的富于变化
        四、文辞意味之丰富无穷
        五、人物描绘的惟妙出众
        六、战争叙事的出色动人
        七、问答辞令的义深而隽永
        八、表现手法的灵动多变
        九、文字的盛多与语言的丰富
    第四节 富艳说在后世的接受和转用
        一、《左氏》富艳说的接受与发展
        二、富艳说与人物诗文品评
        三、富艳说与书画品评
第五章 简要详博:史传文学之叙事特色
    第一节 史着之用与为史之道
        一、经者治之理史者治之迹
        二、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第二节 《左传》简言之具体表现
        一、《史通》简言之方
        二、《左传》四体之不须与省笔之用
    第三节 《左传》详博之具体表现
        一、周密细致
        二、众多宽泛
    第四节 《左传》简要详博的内在统一
        一、一二言未尝不足
        二、千百言未尝有余
    第五节 简要详博与博约思想
        一、孔子博约思想之内涵
        二、博约思想于作文之表现
第六章 《左氏》浮夸:叙事文学艺术风格之博奢与夸诞……
    第一节 《左氏》浮夸的认知差异与浮夸之内涵
        一、两种不同的“浮夸”认知
        二、浮夸之内涵考察
    第二节 《左传》浮夸之虚浮夸诞
        一、妖梦怪异之记
        二、不实失信之载
        三、虚浮夸诞于它书之证
    第三节 价值认同与差异认知的消解
        一、浮夸差异认知的根本是价值认同的差别
        二、差异的消解与认知的新变
    第四节 《左氏》浮夸之浩博奢丽
        一、浩博之表现
        二、奢丽之体现
第七章 文史一体:泛文学观之底蕴及其影响
    第一节 “文史一体”思想之流变及其不同内涵
        一、文胜质则史与《诗》亡然后《春秋》作
        二、文之将史其流一焉
        三、天地之间无非史耳
        四、史德与文德
        五、记言与代言
    第二节 《左传》文史一体之表现
    第三节 《左传》文史一体与史着的文学底蕴
        一、《左》《史》叙伍子胥之风貌差异与兴寄之别
        二、《汉书》删改《淮阴侯列传》与《史》《汉》感发之异……
        三、史着的文学底蕴与溺文之诫
    第四节 《左传》文史一体与文学的史学精神
        一、史学精神之内涵与《左传》史学精神之体现
        二、《左传》史学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左传》中“烝”、“报”婚的价值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D]. 韦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先秦时期《春秋》学思想观念研究 ——以《左传》、《谷梁传》为中心的考察[D]. 黄宁宁. 西北大学, 2020(07)
  • [3]《项氏家説》整理与研究[D]. 胡玉萍.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孔子诗论》综合研究[D]. 贾旭东. 吉林大学, 2020(08)
  • [5]抗争、期求与呼唤:《诗经》中的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 刘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7]孔广森《礼学卮言》研究[D]. 王元臣.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D]. 张孟晋. 吉林大学, 2019(02)
  • [9]《礼记》中的妇女观研究[D]. 朱慧灵.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10]文学批评视阈下的《左传》研究[D]. 曹志坚. 兰州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左传》中“促进”与“报道”婚姻的价值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