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水学院学报总目录卷。 20 (2001) 1-4 期

南昌水学院学报总目录卷。 20 (2001) 1-4 期

一、南昌水专学报第20卷(2001年)1~4期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张蕾[1](2013)在《宋代以来江南地区竹的生态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以人与竹的关系.为切入点,来讨论生态社会问题。通过对历史时期古人对竹子的感受和态度,科学性的观察以及栽培利用等方面讨论人与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论文第一部分是导言,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讨论了早期江南的竹林景观。历史时期的景观变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现代江南的情况是由以往的情况发展演变而来,通过对现在的情况的分析,理解早期文献中对景观情况的描述。农业开发与地理环境变迁是影响景观变迁的重要方面,宋代以前江南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低山丘陵,而经过农业技术和水利技术的变化,人们离开高地走向低地,并不断地利用水面,从而促进了竹类在平原水网地区的分布和发展。并对古人对竹的分类认知方式作分析,认为古人对竹的分类有实用性的方面,也有文化分类。第二章对不同空间、不同微地貌条件下的水竹景观进行分析。由于文人与竹之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文人成为竹林景观最主要的塑造者。不仅体现在园林中,也体现在诗文中。从文人园林的建造等方面入手,讨论与竹相关的生态景观如何被塑造。宋代湖州水竹园林是本章讨论的中心,进而理解当时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文人面对不同空间的环境,经过人工经营和管理,塑造出经典的江南水竹园林景观。第三章对江南地区竹类种植与生态进行研究。论文先梳理了古人对鞭根的形态和习性的认识,发现古人认识到竹鞭的特性主要在于延伸性和向肥性,并利用这种性质,通过连鞭移栽母竹的形式大量栽植竹林,从而改变了乡村的面貌。在讨论母竹移栽法和平原、山地种植技术之后,考察古人对竹类植物开花结实现象的认识和应对措施,从而揭示出古人针对这种情况所形成的施肥技术。第四章首先讨论了明清江南地区主要竹种以及竹笋的生产情况,进一步分析乡土竹种分布与水土环境之间的关系、笋期与民众生活民俗之间的关系。以毛竹笋为主的山笋和以哺鸡竹为主的平原笋成为江南地区最普遍分布的笋品。总之,本文通过对宋代以来江南地区以人—竹关系为中心进行的生态研究,揭示了不同人群在江南地区生态基底上塑造生态景观的不同选择和活动,总结了以竹类资源为中心的对自然的认识和管理能力,对于今天我们处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借鉴意义。

李冰洁[2](2013)在《多层多域光网络规划软件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光纤通信是将需要传输的各种信号调制到光载波上,将光纤作为携带信息的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光纤通信自从其诞生,由于多种突出的优点,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中通信的主要传输方式和基础技术之一。IP数据业务急剧增长和业务形式逐渐多样化对现有网络带来巨大的压力,各大运营商都已经认识到现有的通信网络和业务传输模式方面需要进行优化设计。由于网络规划这一任务无法通过人工的方法实现管理和优化,这就要求有一种符合实际情况和要求的光网络规划、优化软件来实现。本文主要研究了多层多域光网络规划软件的技术背景和网络模型架构,据此设计了基于这个网络模型搭建的规划软件系统结构。本课题针对当前网络结构趋向于庞大、复杂网络发展,规划时趋向多维度分析的现状,根据目前传送网的结构进行规划软件网络分层,并给出了分层次进行规划与优化的要点。在网络的生存性方面,在大容量、高速光纤网络中,光传送网变得越来越复杂、地理上更加分散,故障可能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形式发生。为了解决故障和警报之间关系不确定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模糊聚类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多故障场景下故障定位的准确性。这种模糊聚类算法的精度已经通过仿真验证,在各种多故障情况下,其故障定位的精度超过70%。在图形用户界面方面,本文中研究了使用Swing开发界面的主要内容以及用户使用习惯,设计了简洁、美观的软件前台及其开发方案,包括软件显示界面、地理信息系统嵌入、操作命令与响应接口、前后台资源匹配等模块,并在多层多域光网络规划软件中实现。

贺倩[3](2012)在《基于DSP的新型交流调速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工业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开发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目前比较典型的交流调速方案有: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本文主要介绍了非线性系统的线性控制方法在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对非线性系统的线性控制方法的具体应用做出分析。对变频调速技术的方案做了简单的概述和分析。重点介绍了各个模块的控制算法的原理。详细介绍了交流变频调速系统控制所用的DSP的型号以及它的各个模块。重点介绍了使用芯片TMS320F2812的各个模块的原理和利用该芯片实现控制的原理。同时,还介绍了DSP的CCS软件的发展历史和系统开发的流程及其使用方法。分析了DSP TMS320F2812的信号调理电路和外围硬件测试电路的原理。主要包括:DSP的电源电路;仿真接口和复位电路;电压电流检测电路;转速检测接口电路;PWM接口电路,以及DA转换电路等。软件系统是本文的核心。主要是新方法的控制算法在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实现。根据软件设计原理给出各个软件模块设计参数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分析过程。而后对各个功能模块编程实现。主要包括:SPWM波形发生器;速度检测模块;A/D转换。计算出了SPWM波形发生器中的正弦调制波形和三角载波的参数,并且编写了软启动波形的程序。速度检测模块中,编写了电机测速的程序,并对测速误差进行了分析。A/D转换模块中,通过计算相关参数,编写了电压电流检测的ADC程序。本文在仿真的基础上搭建以DSP TMS320F2812为核心的数字控制实验平台。通过对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实验验证上述理论。重点给出了实验平台的设计原理和实验结果,以及参数计算的方法。得出了实验平台及实验调试的局部结果,为进一步搭建完整的实验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陆叶[4](2012)在《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 ——以恭城县西岭乡新合村为例》文中指出过山瑶的生计方式是瑶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生计知识是劳动实践的产物,是在应对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生存知识体系。新合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既有刀耕火种的粗耕农业也有稻作种植的精耕农业。新合过山瑶在明代进入恭城海洋山脉把守隘口,并在山场上刀耕火种,种植山地作物,过着游耕的生活。清代,新合瑶人的耕种作物种类增多,除了山禾、杂粮等山地作物种植,桐茶种植受到重视,到嘉庆年间水田开始出现。民国时期桐茶种植达到鼎盛时期,稻作文化十分丰富,有牛耕的明确记载。解放后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恭城模式的推广,新合过山瑶农业生产结构有很大的变化,果树种植成了农耕生计的主要方式,果树种植专业化、技术化、规模化、多元化,同时杉木、毛竹的种植规模化发展,水稻、杂粮、桐茶的种植减少。几百年来,新合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实际上是不断地调剂重组配置自然资源,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的同时,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过山瑶生计方式的变迁推动经济的发展,不仅解决了过山瑶温饱问题,还推动他们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为结束游耕生活并定居打下坚实基础。

刘斌[5](2011)在《从体操到体育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教科书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直接反映体育课程的内容,又反映体育课程设计中规定的学习活动方式,其设计质量与水平将会影响到体育课程的总体设计质量和水平,最终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体育教科书的研究。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有真正的学制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体育教科书从无到有,从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教科书时期,跨越到以现代运动项目为主的“体育”教科书时期。在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每一个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有哪些特点,这些教科书有什么意义,对当今的教科书编写有什么启示,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取纵向分析结合横向比较的方法,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思路,采用时间与问题结合的方式安排结构框架,力求在详尽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从清末到民国各个时期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内容、编制特点,反思其经验和教训,并提出对当今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第一章、介绍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相关关键词的界定,与本论文有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以及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了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清末体育教科书发展包括体育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2)和兵式体操的兴起---清末体育教科书(1902—1911)两个阶段。“东亚病夫”一直是国人深感耻辱的称号,为了雪此耻辱,有志之士纷纷开展新式教育,引进体操,以达到“强国强种”,从而拉开我国体育教科书的序幕。清末体育教科书以军国民教育思想为核心,以体操和游戏内容为主,突出兵式体操;在体育教科书中中国传统体育缺失:教科书以直译居多,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并存,教科书编写体例初具模型,教科书审定制度初步形成。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丰富与完备了我国教科书体系,填补了我国体育教科书的空白。其在教学方面和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及编排体例方面的特点,有效地提供了体育教科书编写的范例。其较早具有版权意识,以及先进的教科书编制设计,对早期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出版有较好的示范作用。《蒙学体操教科书》是我国最早的学生用书,《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是我国最早的统编教科书。第三章、探讨了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展(1912—1949)。我们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阶段(1912—1923)、体育教科书的繁荣阶段(1923—1937)和体育教科书发展的停滞阶段(1937—1949)。民初是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阶段。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蔡元培的“五育并举”,使体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兵式体操达到鼎盛,随后慢慢衰退,走向消亡,而现代体育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兴起。民初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兵式体操内容前多后少,现代体育项目开始进入教科书;与清末翻译教科书不同的是,民初的教科书以自编为主,并且出现了单项教科书;武术正式进入体育教科书。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是徐傅霖编写的《共和国教科书体操》系列,它是民初最完备的自编体育教科书。1923年到1937年是体育教科书发展的繁荣期。新学制的颁布,对我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操科”改为“体育科”,这不仅仅是理念上和名称上的改变,体育的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时间都发生了变化,从此,西方现代体育进入体育教科书,成为我国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中,现代体育成为教科书主体,中学以上出现军事训练内容;教科书的编排体例丰富多样,自成体系;教科书忠实地反映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课程目标;注重教材教法的提示;教科书审定制度逐渐完备。这一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代表是麦克乐编写的《新学制体育教材》,和教育部编写的《体育教授细目》系列,前者为承上启下的体育教科书,后者是我国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937年到1949年,体育教科书的发展进入停滞期。进入抗日战争,国民党实施战时教育方针,“体育军事化”和“军事体育化”成为主流,虽然它符合当时特殊时期的需要,但是从体育的本质看,它使得现代体育的目标发生了偏离。这一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以小学教材为主。单项教材居多,大部分教科书是根据个人体会或心得而编,教科书审定的制度详细而严格。出现了为战时专门编写的《战时体育补充教材》。第四章、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意义与启示。走过四十多年历史的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生、发展有什么意义?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今天又什么启示?通过研究发现,清末民国教科书通过传播体育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传播体育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体育教学法内容;体育教科书成为近代西方体育传入的主要媒介;逐渐完备的编写体例为现代体育教科书提供了模式;体育教科书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过程。它启示我们在编写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时:要悉心研读体育课程标准;要凸显“强身健体”和“教诲性”的本体地位;应该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三者的需要;建立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编写和研究团队;应该建立科学的教科书评价机制来评价中小学体育教科书。

罗义飞[6](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有着其特殊的制度背景,而非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演进的产物,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股市出现了严重的市场扭曲。为了达到“能圈钱”和“多圈钱”的目的,IPO公司的管理当局有强烈的动机利用其与证券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目的。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建立市场力量对证券发行上市进行约束的机制,证监会于2003年12月28日发布了《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规定自2004年2月1日起股票发行审核施行保荐制。保荐制度的有关法规对发行上市的责任体系进行了明确界定,建立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机制。这将促使证券公司及其从业人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对发行人进行尽职推荐、持续督导时,真正做到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发挥市场对发行人质量的约束作用,进而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希望对保荐制实施后,我国A股市场IPO过程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一些初步探索,希望可以为政府监管部门研讨政策、制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加强监督,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证据。本文采用的是实证相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第二部分,IPO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探讨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基本涵义和基本特征;并介绍了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学解释。第三部分,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和方法。介绍了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动因:(1)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的不完善;(2)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3)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然后从相关制度层面详细分析了IPO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主观动因,得出结论:IPO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观动机多为获取上市资格这个稀缺资源,或者为获得一个更高的IPO价格,即“能圈钱”和“多圈钱”。本章的最后介绍了IPO公司的一般盈余管理方法,如:利用虚拟资产、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利用减值准备、利用或有损失储存利润、利用关联方交易等。第四部分,IPO公司盈余管理实证分析。首先,在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1)本文提出了四个假设,即在保荐制下,IPO公司上市前一年、上市当年、上市后一年、上市后两年将会进行盈余管理;(2)本文在扩展的琼斯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新变量:反映短期费用的项目EXP,即上市公司的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这是因为上市公司除了可以利用收入和长期费用进行盈余管理之外还可以利用短期费用进行盈余管理,所以上市公司可以利用期间费用进行盈余管理,并且主营业收入不能够反映期间费用。(3)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报表开始使用新会计准则编制,且保荐制是从2004年2月份开始实施,为了便于研究,故选取2004年2月至12月的IPO公司作为研究样本。2004年2月至12月我国共有96家公司进行了IPO,为了消除异常值的影响,在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时剔除了该年度总资产下降50%或者增长100%的上市公司以及剔除了主营业务收入下降50%或者增长100%的上市公司。这样最后获得总的样本数为89个。然后,对处理过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保荐制实施前相关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对比,得出结论:(1)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并筹集更多的资金,我国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存在程度较大的盈余管理;(2)在上市公司上市当年及以后两年内,在我国目前的发行监管机制为核准制下的保荐制的约束下,上市公司在保荐人持续督导期(即上市当年和上市后两年)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但比上市前稍降;(3)无论监管如何严厉,无论市场化程度是否提高,都没有办法完全抑制IPO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IPO公司为了股票能够顺利发行,也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筹资额,它们都有很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并且通过会计制度和其他监管制度也无法真正遏制这种行为,因为会计本身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因素,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和外部监管者很难完全判断出管理层所做的估计是否客观,是否合理,也没有办法采取相应的措施;(4)随着保荐制的出台和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程度提高,IPO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这种结果,应当归功于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第五部分,限制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先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危害性,然后提出了政策建议:首先,推行更加严格有效的保荐制。我国保荐人的任期为三年左右,发行人刚刚上市不久保荐人的任期就结束了,保荐人的监督和辅导职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保荐人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审查和担保职能也不能充分显示出来,容易造成短期行为的发生。延长保荐人持续督导期或采取“终身制”,延长保荐人的任期或采取“终身制”有利于发挥保荐人的辅导和监督职能,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稳定证券市场;加快券商投行业的行业整合进度,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掉一批实力较弱的中小券商;细化各项行政处罚措施,完善建立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构诚信档案制度,对于那些有过不诚信记录的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构进行市场禁入等。其次,不断完善会计准则。新准则固然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等几个方面缩小了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但同时它又使一些新的盈余管理方式成为可能,这就要求必须密切关注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在下次会计准则修订时进行修正。最后,加强上市公司诚信体系建设和培养理性投资者。加强上市公司诚信体系建设重心应放在信用体系的建立上,而理性投资者的培养则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有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参与。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根据对前五章的研究分析进行的总结,得出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文章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进行说明。本章得出如下结论:我国IPO公司在上市前、上市当年以及上市后两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盈余管理,但由于各年盈余管理的目的动机不同,其在各年的盈余管理程度也有所不同;保荐制的实施确实抑制了IPO公司的盈余管理,但效果一般。由于受保荐制实施时间较短、2007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开始采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故而本文在数据的选取上有所不足,这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进一步的修正和深入研究。本文贡献之处:(1)研究了我国IPO公司在保荐制施行后,其盈余管理程度的变化,并与保荐制实施前进行对比,以此来衡量保荐制的实施是否达到了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初衷;(2)在理论及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抑制我国目前股票发行市场上的过度盈余管理现象的政策建议。

张博亚[7](2008)在《铜阳极泥加压酸浸预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阳极泥是粗铜电解过程的副产物,产率约占粗铜量的1%左右。铜阳极泥中富集了由铜冶炼原、辅料带入冶炼过程,且不溶于电解液的各种物质。近年来处理铜阳极泥除回收金、银、铜等外,还综合回收硒、碲、铅、砷、锑、镍、铂族金属等。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高效装备,简化生产工序,加速过程进行,缩短贵金属的占压周期,提高金属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等是铜阳极泥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铜阳极泥处理的研究与发展。根据热力学分析和试验研究,首次提出了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阳极泥加压酸浸预处理新工艺。新工艺实现了铜阳极泥的清洁浸出,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浸出方法,是对不同成分铜阳极泥处理技术的一种创新。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进行了加压浸出过程热力学方面的研究。铜阳极泥中除了含有金属铜外,还含有一定量的贱金属和稀有金属及贵金属金、银等。铜阳极泥的物相组成比较复杂,各种金属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多以硫化物形式存在。为了研究这些金属及其硫化物在浸出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加压浸出过程中铜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从热力学方面对加压浸出过程中铜脱除的可行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绘制了298K、373K下的S-H20系、Cu-S-O-H系、CuFeS2-H2O系、Ag2S-H20系、PbS-H2O系、ZnS-H2O系的φ-pH图,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本研究中铜阳极泥中主要物质的综合MS-H20系的φ-pH图。这些φ-pH图的绘制为铜阳极泥加压浸出提供了理论依据。2.系统地进行了不同条件下铜阳极泥加压酸浸脱铜的试验研究。进行了铜阳极泥加压酸浸脱铜的实验室小型试验和扩大试验的研究。通过对水洗阳极泥、粒度、搅拌速度及温度等条件的考查,确定铜阳极泥加压酸浸的条件为:直接用生产过程的湿阳极泥进行调浆,在373K-393K以上,搅拌转速为700r/min。通过系统的加压浸出试验,从动力学分析出发,研究了影响铜阳极泥加压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诸如温度、H2SO4浓度、氧压、浸出时间、液固比等,经优化工艺条件,在较低温度373K-393K、较短浸出时间60min-90min、H2SO4浓度100g/L、液固比5:1、压力0.8MPa的条件下,采用工业纯氧、富氧空气或压缩空气作为氧化剂,铜浸出率均高达98%以上,浸出渣中残留的铜小于0.4%,金属走向合理,贵金属金、银等不被浸出,集中在浸出渣中。3.对铜阳极泥加压酸浸进行了机理研究。分析了铜离子的自催化效应,提出利用Cu2+/Cu+之间电子转移的催化作用,大幅提高了多相反应过程的速度,取消以往的铜阳极泥水洗工序;铜阳极泥加压酸浸机理分析表明,硫酸通过阳极泥周围的液膜扩散到阳极泥的表面这一步骤是反应的控制步骤,对于铜、镍等有价金属,其在预处理过程中是液-固相反应,是以硫酸为浸出剂,生成产物可溶于水,可用“未反应核收缩模型”来描述。经假定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保持恒定,对推导出的动力学方程1-(1-x)1/3=(bk’CA0)/(αρBr0)t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和该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吻合较好,得出不水洗阳极泥的表观速率常数为水洗阳极泥的两倍,计算得出反应的活化能为7.838kJmol-1。4.研究开发的富Te阳极泥强化浸出工艺,在温度423K、较短浸出时间90min、H2SO4浓度100g/L、液固比5:1、压力0.7MPa的条件下,以氧气为氧化剂,得到Te浸出率达50%,铜浸出率在99%以上,银浸出较少,集中在浸出渣中。5.对镍含量较高的铜阳极泥进行加压酸浸预处理,经优化工艺条件,在433K、反应时间150mmin、H2S04浓度250g/L、压力0.9MPa、液固比6:1的条件下,均可以获得90%以上的镍浸出率,铜浸出率均在99%以上,银基本抑制在浸出渣中,实现了铜阳极泥中主金属镍的有效浸出,达到杂质金属与贵金属的有效分离。试验结果表明,用加压浸出工艺预处理高含镍量铜阳极泥脱除铜、镍等有价金属是可行的,进一步拓宽了铜阳极泥加压酸浸的应用范围。6.进行了铜阳极泥加压酸浸的半工业试验研究。根据实验室试验结果,对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阳极泥中金属相和硫化物的还原性,保证了在高铜浸出率条件下有价金属走向更为集中,有利于稀散金属及贵金属的高效回收。在加压釜工作压力0.8MPa、温度393K-403K、H2SO4浓度100-150g/L、液固比5:1、釜内停留时间100min-120min条件下,采用压缩空气或工业纯氧进行连续加压浸出,均能实现铜浸出率在98%以上、渣含铜在0.5%以下。试验中采用能更好地促进气相在液相中分数的大流量气体氧化剂,大幅度降低了工艺能耗和成本,并大幅提高了生产过程及设备的安全性。在预定工艺控制条件下渣含Cu基本稳定在0.5%左右,最低达0.31%,Te、Ag等均更好地集中于固相中,并有所富集;在连续17天的试验过程中,作业过程运行稳定,加压釜运转率为96.8%,流程通畅,投料率为89.2%。工艺参数易于控制,参数调整过程转换平稳;半工业试验系统的阳极泥处理能力2.5-3.0t/d,平均为2.76t/d。所获工艺技术指标已作为云南铜业股份公司年处理铜阳极泥8000吨加压酸浸预处理工艺产业化系统建设的技术依据。总之,本文研发了一种采用加压酸浸预处理铜阳极泥的新工艺。该工艺不仅铜镍等金属浸出率高、操作简单、流程短;且利用了铜离子生成变价金属的自催化效应,强化反应的进行,反应时间短;整个过程为封闭运行,无废液废气排放,环境可接受性高,符合绿色清洁生产要求,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前途的环境友好的处理铜阳极泥的湿法冶金新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的创新点:1.本文提出在加压酸浸的条件下进行铜阳极泥的预处理新工艺,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授权号:309983)。试验研究表明,在选定的工艺条件下,铜阳极泥中的铜、镍等有价金属浸出率高、浸出时间短,金属走向合理,贵金属基本富集在浸出渣中,实现了贱金属与贵金属的有效分离;2.本文提出对铜阳极泥进行连续加压浸出预处理,采用能更好地促进气相在液相中分数的大流量气体氧化剂,能耗小,热效高,设备寿命长,过程为自动控制,操作简单,劳动强度小:3.本文提出利用Cu2+/Cu+之间电子转移的催化作用,大幅提高了多相反应过程的速度,取消以往的铜阳极泥水洗工序;4.本文研究了铜阳极泥加压浸出预处理的热力学过程,绘制了298K和373K下的S-H20系、Cu-S-O-H系、CuFeS2-H2O系、Ag2S-H20系、PbS-H2O系、ZnS-H2O系的φ-pH图,确定各金属在加压酸浸条件下的行为及走向,这些体系的热力学研究丰富了铜阳极泥加压酸浸的理论基础。5.本文提出利用铜阳极泥中金属相和硫化物的还原性,保证了在高铜浸出率条件下有价金属走向更为集中,有利于稀散金属及贵金属的高效回收;

徐晖[8](2008)在《基于ARM平台的车载导航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汽车导航及定位是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技术。它是由GPS定位系统、电子地图、嵌入式系统组成。汽车导航系统接收GPS所传送的卫星信号,得到车辆的即时位置,通过GPS信号处理系统传送给CPU,再配合嵌入式系统上的电子地图,将车辆经过的轨迹显示在显示屏上。本文设计了一种汽车导航定位系统,以ARM微处理器为核心,移植嵌入式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绘制电子地图,显示车辆运行轨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完成了车载导航系统总体方案的分析与设计。分析了多种嵌入式微处理的性能和应用。确定了以S3C44BOX为核心构建导航系统硬件平台的解决方案,并设计了导航系统的总体框架。完成了车载导航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包括存储器系统、通信总线、GPS模块等接口电路的设计。根据高速数字电路的设计要求,在双面板上实现了基于ARM的汽车导航定位系统的PCB布线。编写了系统初始化代码,完成了对硬件平台的调试工作。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μC/OS-Ⅱ和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μC/GUI作为本系统的软件平台,完成了两者在系统硬件平台上的移植。针对μC/GUI环境下简体中文汉字的显示问题,给出了一种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介绍了GPS的卫星定位原理,以及GPS接收的数据格式。在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μC/GUI的基础上实现车载导航系统LCD上电子地图的绘制,提出了基于μC/GUI及MapInfo MIF地图数据格式的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实现了矢量电子地图的显示、缩放、漫游、图层管理以及简单的数据查询导航功能,提出了用边界检测算法提高电子地图漫游时的显示速度。在此开发平台上还实现了GPS定位数据的采集、处理,初步完成了定位模块的部分功能。

王福宁[9](2006)在《基于卫星云图的台风云系分割和中心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风是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它给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市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极大损失,其伤亡人数之多在十大自然灾害中高居首位。我国又是世界上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准确的预报台风是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大问题。台风中心位置的确定是分析预报台风的重要环节。而自动定位台风中心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避免了人工定位中人的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 本文以FY2号气象卫星云图为研究对象。因为准确地从多种云系中分割出台风云系是中心定位的前提,故本文先对卫星云图进行分割,以去掉非台风云系。在此过程中,首先,对原彩色图像进行二值化以便后续的处理;接着,利用数学形态学中开运算和面积特征去掉部分比台风云系小的非台风云系;但是,这时有些云图中尚还存在面积比台风云系面积大的非台风云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利用台风云墙近似圆形的特征,即偏心率,来去掉利用面积特征无法去掉的非台风云系。最后得到台风的密闭云墙区域。 在台风中心的自动定位中,为了提高算法的适应性,同时又保证定位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从台风云系中去掉云墙的差值图像方法,在此,有效地利用了定位前的台风分割结果,从而解决了台风的螺旋云带和云墙相连使不同骨架段相连的问题;接着,再次利用了上一部分的分割结果,并结合原图像提取出了台风的螺旋云带;然后,在骨架化之前对螺旋云带进行空洞填充,以避免骨架化后出现圆环给中心定位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利用拟合对数螺旋线来拟合台风的螺旋云带,确定螺旋线的中心位置即为台风的中心位置。通过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分割和中心定位方法是有效的。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台风预报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王国春[10](2006)在《基于有限元重合网格法的结构多尺度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有限元重合网格法。采用Linux操作系统为软件开发平台,C高级语言作为有限元重合网格法主处理程序的开发语言,以有限元法为研究方法,线弹性力学为力学基础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叙述了有限元法基本原理,然后对有限元重合网格法理论进行详述,其中包括有限元重合网格法本构关系、离散化过程(即本构关系通过有限元法进行离散的结果)和刚度矩阵的计算方法,最后应用两个实例对程序进行精度测试。本文用带圆孔的金属板和生活中常见的椅子为实例进行程序精度测试。当带圆孔的金属板应用有限元重合网格法进行分析时,因为圆孔附近将会出现应力集中,因此有限元重合网格法模型的整体模型用整块金属板,而局部模型为圆孔区域。将整体模型进行不同的网格划分,将不同的整体网格分别和局部网格进行重合计算,分析各个计算结果,以确定应用不同的整体网格计算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椅子应用有限元重合网格法进行分析时,把可能出现应力集中的位置作为局部模型,把整个椅子作为整体模型,将各个局部模型分别和同一个整体模型进行重合计算,得出应力最大值及其位置。将该值和应用有限元法得出的应力最大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差非常小,这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巨大构造物的多尺度分析之中。

二、南昌水专学报第20卷(2001年)1~4期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昌水专学报第20卷(2001年)1~4期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以来江南地区竹的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关于选题
    二 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 概念界定
第一章 宋代以前江南的竹林景观
    第一节 现代江南地区的地理地貌与植被分布
    第二节 农业开发与地理环境变迁影响下的早期竹林景观
    第三节 古人对竹的分类与江南常见竹种
    小结
第二章 微地貌与水竹景观塑造
    第一节 文人与竹审美
    第二节 庭院微环境中的竹景观
    第三节 城中水竹园林
    第四节 乡村小生境下的景观维护
    小结
第三章 竹林栽培与环境选择
    第一节 鞭根与鞭性
    第二节 根与竹花防治
    第三节 竹类移栽与竹园经营
    第四节 竹林经营技术与生态
    小结
第四章 笋的培育与农家生活
    第一节 竹笋品种与产地
    第二节 笋期与生活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竹类专谱简介
附录二 太湖地区现代常见竹种名称及相关描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2)多层多域光网络规划软件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光纤通信网络发展概况
        1.1.2 光网络规划概述
    1.2 国内外规划软件研究情况
    1.3 本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多层多域光网络结构与关键技术
    2.1 多层多域光网络结构概述
        2.1.1 传送网分层结构
        2.1.2 网络基本拓扑结构
    2.2 传送网基本技术概述
        2.2.1 WDM/OTN系统结构与特点
        2.2.2 SDH技术基础及其保护机制
        2.2.3 ASON网络结构及层域结构
第三章 多层多域光网络规划软件设计及关键算法
    3.1 传送网分域结构及规划设计
        3.1.1 光网络规划软件分域拓扑结构
        3.1.2 光网络分层的规划设计
    3.2 多层多域光网络中的故障定位算法
        3.2.1 故障定位概述
        3.2.2 模糊理论的基本原理
        3.2.3 故障定位模型——模糊聚类问题
        3.2.4 故障定位中的模糊聚类算法
        3.2.5 仿真结果
第四章 多层多域光网络规划软件前台实现
    4.1 传送网规划软件概述
        4.1.1 传送网规划软件简介
        4.1.2 传送网规划软件的系统设计
    4.2 传送网规划软件的前台实现
        4.2.1 图形用户界面简介
        4.2.2 传送网规划软件主界面实现
        4.2.3 传送网规划软件功能模块GUI实现
    4.3 传送网规划软件GUI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多层多域光网络规划软件GUI功能改进
    5.1 传送网规划软件的GUI改进部分概述
    5.2 多层多域光网络规划软件中GIS的应用
        5.2.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5.2.2 传送网规划软件中GIS的选择和嵌入
    5.3 基于传送网规划软件的界面改进
        5.3.1 软件主界面及拓扑显示窗口改进
        5.3.2 GIS与拓扑改进相结合
    5.4 基于多线程思想的进度条的实现
        5.4.1 多线程思想
        5.4.2 传送网规划软件进度条实现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基于DSP的新型交流调速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
    1.2 变频调速技术的方案
        1.2.1 矢量控制
        1.2.2 直接转矩控制
    1.3 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一种新型控制方法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2 非线性系统线性控制方法在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2.1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控制方法的原理
        2.1.1 原理概述
        2.1.2 观测器和线性控制器的设计
    2.2 非线性系统线性控制方法在交流异步电机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2.2.1 被控对象的确定及系统控制思路
        2.2.2 控制系统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DSP 及 CCS 软件的概述
    3.1 DSP 概述
        3.1.1 时钟的产生过程
        3.1.2 事件管理器
        3.1.3 模数转换器
        3.1.4 CPU
        3.1.5 存储器总线(哈佛总线结构)
        3.1.6 外设总线
        3.1.7 实时 JTAG 和仿真
        3.1.8 外部接口(XINTF)
        3.1.9 闪存(Flash)
        3.1.10 只读存储器(ROM)
        3.1.11 单端口随机访问存储器(M0,M1 SRAM)
        3.1.12 ROM
        3.1.13 安全
        3.1.14 外设中断扩展模块(PIE)
        3.1.15 外部中断(XINT1,XINT2,XINT13,XNMI)
        3.1.16 晶振和锁相环
        3.1.17 看门狗
        3.1.18 低功耗模式
        3.1.19 外设框架(PF0,1,2)
        3.1.21 通用输入输出口(GPIO)
        3.1.22 32 位 CPU 定时器
        3.1.23 控制外设
    3.2 CCS 软件概述
        3.2.1 CCS 的结构
        3.2.2 CCS 应用方法及主要菜单介绍
    3.3 本章小结
4 硬件设计原理
    4.1 DSP 的电源电路
    4.2 仿真接口和复位电路
        4.2.1 JTAG 接口电路
        4.2.2 复位电路
    4.3 电流电压检测电路
        4.3.1 交流电压检测电路
        4.3.2 交流电流检测电路
    4.4 编码器与 DSP 的接口电路
    4.5 PWM 波形输出接口电路
    4.6 D/A 电路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软件设计原理与编程
    5.1 SPWM 波形发生器
        5.1.1 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
        5.1.2 由 DSP 产生 SPWM 波形的基本原理
        5.1.3 参数计算与程序设计
    5.2 速度检测
        5.2.1 电机测速的意义
        5.2.2 光电编码器简介
        5.2.3 时钟设计与定时器的溢出分析
        5.2.4 各种测速方法的原理分析与 DSP 实现
        5.2.5 M/T 法测量电机转速的误差分析
        5.2.6 捕获功能的程序及主程序设计
    5.3 A/D 转换
    5.4 本章小结
6 实验研究
    6.1 实验平台及参数
    6.2 实验结果
        6.2.1 SPWM 波形发生器实验调试结果
        6.2.2 速度检测实验调试结果
        6.2.3 交流电压电流检测实验调试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 ——以恭城县西岭乡新合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及社会组织
    第一节 调查点基本情况
        一、 生态环境和历史沿革
        二、 新合瑶人的来源
        三、 劳动习惯及帮工习俗
        四、 生计方式
    第二节 新合瑶人的社会组织结构
        一、 庙会组织
        二、 新合村建制
第二章 明代新合瑶人刀耕火种的山地作物种植
    第一节 明代新合瑶人的耕种背景
    第二节 明代新合瑶人刀耕火种的状况
        一、 刀耕火种的含义
        二、 刀耕火种的地理环境
        三、 刀耕火种的耕作技术
        四、 新合瑶人的山地作物种植
第三章 清代新合瑶人水稻和山地作物的种植
    第一节 清代新合瑶人领地变化
    第二节 清代新合瑶人的耕种状况
        一、 清代新合瑶人山地作物的种植
        二、 水田的出现
第四章 民国时期新合瑶人水稻和山地作物种植的发展
    第一节 民国时期新合瑶人的生产背景
    第二节 民国时期新合瑶人水稻种植的变化
        一、 水稻种植种类增多
        二、 牛耕的使用
    第三节 山地作物种植的变化
        一、 丰富的桐茶种植
        二、 其他作物的种植及瑶山特产
        三、 耕作方法及肥料的使用
第五章 1949 年至今新合瑶人种植结构的变化
    第一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新合瑶人的生产状况(1949 年-1978年)
    第二节 恭城模式推广后种植结构的变化
        一、 恭城模式
        二、 与市场需求接轨,新合瑶人果树种植多元化
        三、 月柿规模种植逐渐取代椪柑种植
        四、 杉树的规模化种植
    第三节 其他作物的种植
        一、 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使用
        二、 桐茶种植减少
第六章 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对其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饮食和炊事
        一、 以杂粮为主到以大米为主的主食改变
        二、 炉灶设备的改变
    第二节 住所
        一、 从茅草房到新式楼房的改变
        二、 各种机械电器设备进入民居
    第三节 服饰
        一、 日常穿着瑶服到特殊节日穿瑶服的改变
        二、 多种新式服饰的穿着
    第四节 交通运输工具
        一、 从步行到以摩托车为主的代步工具的出现
        二、 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运输到机械运输
第七章 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第一节 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
        一、 过山瑶自身的生存发展需求
        二、 外来文化的进入
        三、 过山瑶观念的改变
        四、 过山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节 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的意义
        一、 提高过山瑶生活水平
        二、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 改善生态环境
        四、 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从体操到体育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关键词的界定
        一、体操
        二、体育
        三、教科书
        四、体育教科书
        五、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与民国教科书相关的研究
        二、与体育课程有关的研究
        三、与体育教科书相关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兵式体操从传入到兴起——清末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840—1912)
    第一节 体育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2)
        一、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程
        二、《幼学操身》——体育教科书的雏形
    第二节 兵式体操的兴起:体育教科书的初创(1902—1912)
        一、"东亚病夫"之耻
        二、清末新式教育与体育教科书
        三、《蒙学体操教科书》----最早的学生用书
        四、《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最早的统编体育教科书
第三章 现代体育的逐步发展——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912-1949)
    第一节 兵式体操从鼎盛到消亡---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1912—1923)
        一、"五育"之提倡
        二、民国初期新教育与体育教科书
        三、《共和国教科书体操》---民初最完备的体育教科书
    第二节 现代体育的兴起---体育教科书的繁荣(1923—1937)
        一、"体操到体育"之转变
        二、新学制与体育教科书
        三、承上启下的体育教科书----《新学制体育教材》
        四、第一套通用体育教科书系列----教育部编写的《体育教授细目》
    第三节 现代体育的偏离——体育教科书的停滞(1937—1949)
        一、"体育军事化"之争
        二、战时教育方针与体育教科书
        三、《战时体育补充教材》——别样的体育教科书
第四章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意义及其启示
    第一节 清末民国体育教科书的意义
        一、传播体育知识,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传播体育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体育教学法内容
        三、体育教科书成为近代西方体育传入的主要媒介
        四、逐渐完备的编写体例为现代体育教科书提供了模式
        五、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过程
    第二节 清末民国体育教科书的启示
        一、悉心研读体育课程标准
        二、凸显"强身健体"和"教诲性"的本体地位
        三、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三者的需要
        四、优秀的体育教科书离不开优秀的编写和研究团队
        五、建立科学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后记

(6)我国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IPO 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2.2 盈余管理的检验模型介绍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框架
2. IPO 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2.1.1 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
        2.1.2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2.2 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2.2.1 有效市场假说
        2.2.2 有效市场假说是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2.2.3 现代企业理论与盈余管理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盈余管理
3. IPO 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和方法
    3.1 IPO 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动因
        3.1.1 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的不完善
        3.1.2 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
        3.1.3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
    3.2 IPO 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主观动因
    3.3 IPO 公司的一般盈余管理方法
        3.3.1 IPO 公司盈余管理的类型
        3.3.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方式
4. IPO 公司盈余管理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4.2.2 模型构建与相关变量描述
    4.3 IPO 公司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4.3.1 IPO 公司样本的行业分布
        4.3.2 IPO 公司样本的上市地分布
        4.3.3 IPO 公司样本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分析
        4.3.4 IPO 公司信用交易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较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限制IPO 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5.1 盈余管理的危害性
        5.1.1 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5.1.2 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5.1.3 加大了资本市场的无效成本
        5.1.4 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5.2 政策建议
        5.2.1 推行更加严格有效的保荐制
        5.2.2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
        5.2.3 加强上市公司诚信体系建设
        5.2.4 培养理性投资者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6.2.1 本文的创新之处
        6.2.2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铜阳极泥加压酸浸预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铜阳极泥概述
        1.1.1 铜的电解精炼和阳极泥的形成
        1.1.2 铜阳极泥的组成与性质
        1.1.2.1 铜阳极泥的化学组成
        1.1.2.2 铜阳极泥的物相组成
    1.2 铜阳极泥处理技术
        1.2.1 选冶联合流程
        1.2.2 住友法
        1.2.3 热压浸出
        1.2.4 国内的湿法处理工艺
        1.2.4.1 硫酸化焙烧蒸硒——湿法处理工艺
        1.2.4.2 低温氧化焙烧——湿法处理工艺
        1.2.4.3 硫酸化焙烧——湿法处理工艺
        1.2.4.4 全湿法处理阳极泥工艺
        1.2.4.5 "INER"法
    1.3 国内外铜阳极泥加压浸出的现状
        1.3.1 国外铜阳极泥加压酸浸工业实践
        1.3.1.1 波立登隆斯卡尔冶炼厂阳极泥处理
        1.3.1.2 奥托昆普铜阳极泥处理
        1.3.1.3 加拿大诺兰达铜熔炼精炼厂阳极泥处理
        1.3.1.4 波兰贵金属精炼厂阳极泥处理
        1.3.1.5 美国菲利浦道奇精炼厂阳极泥处理
    1.4 铜阳极泥加压酸浸预处理新工艺的研究背景
    1.5 铜阳极泥加压酸浸预处理新工艺的论证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铜阳极泥加压浸出试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铜阳极泥试验物料的理化性质
        2.1.1 铜阳极泥1物料的理化性质
        2.1.1.1 化学分析结果
        2.1.1.2 χ衍射分析结果
        2.1.1.3 铜阳极泥的粒级组成
        2.1.2 铜阳极泥2物料的理化性质
        2.1.2.1 化学分析结果
        2.1.2.2 χ衍射分析结果
        2.1.2.3 铜阳极泥的粒级组成
        2.1.3 铜阳极泥3物料的理化性质
        2.1.3.1 化学分析结果
        2.1.3.2 χ衍射分析结果
        2.1.3.3 铜阳极泥的粒级组成
    2.2 辅助材料
    2.3 铜阳极泥加压浸出试验设备
    2.4 研究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铜阳极泥加压浸出的热力学研究
    3.1 加压浸出过程铜的热力学性质研究
    3.2 金属-水系的φ-pH图
        3.2.1 S-H_2O系φ-pH图
        3.2.2 Cu-S-O-H系φ-pH图
        3.2.3 CuFeS_2-H_2O系φ-pH图
        3.2.4 Ag_2S-H_2Oφ-pH图
        3.2.5 PbS-H_2O系φ-pH图
        3.2.6 ZnS-H_2O系φ-pH图
        3.2.7 MS-H_2O系φ-pH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阳极泥加压酸浸脱铜试验研究
    4.1 浸出条件的优选试验
        4.1.1 水洗铜阳极泥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4.1.2 粒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4.1.3 搅拌转速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4.1.4 温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4.2 铜阳极泥加压酸浸氧气氧化脱铜试验研究
        4.2.1 H_2SO_4浓度试验
        4.2.2 浸出温度试验
        4.2.3 浸出时间试验
        4.2.4 浸出压力试验
        4.2.5 不同液固比条件下的浸出试验
        4.2.6 氧气加压浸出的综合条件试验
        4.2.7 试剂消耗参考指标
    4.3 铜阳极泥加压酸浸空气氧化脱铜试验研究
        4.3.1 H_2SO_4浓度试验
        4.3.2 浸出温度试验
        4.3.3 不同浸出时间的试验
        4.3.4 浸出压力试验
        4.3.5 料浆不同液固比的浸出试验
        4.3.6 空气加压浸出的综合条件试验
    4.4 铜阳极泥加压酸浸富氧空气氧化脱铜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阳极泥加压浸出机理研究
    5.1 铜阳极泥加压酸浸机理分析
    5.2 浸出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5.3 铜离子的催化作用
    5.4 铜阳极泥加压酸浸动力学讨论
        5.4.1 铜离子浓度的影响
        5.4.2 温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铜阳极泥加压酸浸氧气氧化脱碲试验研究
    6.1 加压浸出过程碲的脱除原理
    6.2 前期试验结果
    6.3 试验结果及讨论
        6.3.1 H_2SO_4浓度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6.3.2 浸出压力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6.3.3 浸出时间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6.3.4 浸出温度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6.3.5 浸出压力、浸出时间对铜、硒、银、碲浸出率的影响
    6.4 加压酸浸脱除碲的机理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铜阳极泥加压酸浸氧气氧化脱镍试验研究
    7.1 酸度对镍浸出率的影响
    7.2 温度对镍浸出率的影响
    7.3 浸出时间对镍浸出率的影响
    7.4 浸出压力对镍浸出率的影响
    7.5 浸出液固比对镍浸出率的影响
    7.6 综合条件试验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铜阳极泥加压浸出的半工业试验研究
    8.1 半工业试验设备
        8.1.1 半工业试验压力釜
        8.1.2 加压泵
        8.1.3 氧化介质供给系统
        8.1.4 闪蒸槽
    8.2 试验工艺原则流程
    8.3 试验结果及讨论
        8.3.1 半工业的试料计量与分析样品的取样
        8.3.2 半工业试验各阶段的工艺参数控制条件及试验结果
        8.3.3 连续加压浸出过程中Te、Se、Ag走向的考查
        8.3.4 半工业试验工艺控制参数及所获工艺技术指标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基于ARM平台的车载导航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要完成的工作
第2章 车载导航系统的方案设计
    2.1 嵌入式系统基本概念
    2.2 微处理器的选择
    2.3 车载导航系统整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RM的车载导航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3.1 最小系统设计
        3.1.1 时钟与电源设计
        3.1.2 电压监控电路设计
        3.1.3 存储器设计
        3.1.4 JTAG调试接口
    3.2 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3.2.1 LCD接口电路设计
        3.2.2 CAN总线电路设计
        3.2.3 USB接口电路设计
        3.2.4 GPS模块接口电路
    3.3 硬件系统调试
        3.3.1 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3.3.2 系统初始化代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拜μC/OS-II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4.1 软件系统平台选型
        4.1.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选择
        4.1.2 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选择
    4.2 μC/OS-II的结构与移植
        4.2.1 μC/OS-II主要特点
        4.2.2 μC/OS-II内核工作原理
        4.2.3 μC/OS-II移植所需修改的文件
    4.3 μC/GUI的结构与移植
        4.3.1 μC/GUI的结构
        4.3.2 μC/GUI的移植
        4.3.3 简体中文支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PS技术的车载导航功能的研究与实现
    5.1 GPS系统概述
        5.1.1 GPS系统的组成
        5.1.2 GPS卫星信号
        5.1.3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
    5.2 车载导航中GPS技术的应用
        5.2.1 GPS接收机
        5.2.2 GPS数据格式
        5.2.3 GPS数据的接收与处理
    5.3 电子地图设计与制作
        5.3.1 电子地图的技术要求
        5.3.2 地图格式
        5.3.3 MapInfo下的地图矢量化
        5.3.4 基于μC/GUI的电子地图的开发
    5.4 基于电子地图的定位与导航
        5.4.1 组织实现矢量电子地图坐标系
        5.4.2 矢量电子地图浏览操作的实现
        5.4.3 多层矢量电子地图管理操作的实现
        5.4.4 边界检测算法的具体实现
        5.4.5 电子地图下的定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工作总结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卫星云图的台风云系分割和中心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于卫星云图的台风云系分割和中心定位研究
    第一章 概述
        1.1 台风及螺旋云带
        1.2 云图资料
        1.3 台风分割与中心定位概况
    第二章 台风云系的分割
        2.1 卫星云图的预处理
        2.2 断开非同一而相连的云系
        2.2.1 开操作简介
        2.3 尺度滤波器
        2.3.1 区域滤波器——面积(Area)
        2.3.2 形状滤波器——偏心率(Eccentricity)
        2.4 实验和结果
    第三章 台风中心的自动定位
        3.1 恢复螺旋云带
        3.1.1 差值图像
        3.1.2 提取台风螺旋云带
        3.1.3 填补黑洞
        3.2 台风中心定位
        3.2.1 骨架化
        3.2.2 去毛刺
        3.2.3 对数螺旋线(Helix)
        3.2.4 直线检测
        3.2.5 中心的确定
        3.3 实验和结果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台风云系分割和中心定位研究综述
    第一章 序言
        1.1 台风概述
        1.2 数字图像处理概述
    第二章 台风云系的分割研究
        2.1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台风分割
        2.1.1 数学形态学在台风分割中的应用
        2.1.2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分割技术
        2.2 基于台风云系特征的台风分割
        2.3 台风分割的其他方法
        2.4 基于阈值的分割技术
        2.5 基于区域的分割技术
        2.6 基于点、线和边缘检测的分割技术
    第三章 台风中心自动定位研究
        3.1 台风中心定位研究
        3.2 旋转定位法
        3.3 螺旋线拟合
        3.4 利用云导风矢量中心定位法
    第四章 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The Researches of Segmentation And Central Location of Typhoon Cloud Department Based on Satellite Cloud Image
    Chapter One Instruction
        1.1 Typhoon and Spiral Band
        1.2 The Data of Cloud Image
        1.3 Segmentation and Center Location Introduction of Typhoon
    Chapter Two The Segmentation of Typhoon Cloud Department
        2.1 Pretreatment
        2.2 Make Two Connected Cloud Department Independent
        2.2.1 Opening Introduction
        2.3 Scale Filter
        2.3.1 Region Filter Area
        2.3.2 Shape Filter——Eccentricity
        2.4 Experimentation And Result
    Chapter Three The Automatic Location of Typhonic Center
        3.1 Resume Spiral Band
        3.1.1 Subtration of Image
        3.1.2 Extract The Spiral Band of Typhoon
        3.1.3 Filling Holds
        3.2 The Location of Typhonic Center
        3.2.1 Skeleton
        3.2.2 Remove Spur
        3.2.3 Logarithms Helix
        3.2.4 Line Detection
        3.2.5 Confirm Center
        3.3 Experimention And Result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Reference
The Survey of Segmentation And Central Location of Typhoon Cloud Department
    Chapter One Preface
        1.1 Typhonic Introduction
        1.2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Research for Typhoon Segmentation
        2.1 The Typhoon Segmentation of Mathematical-Morphology-Based
        2.1.1 The application of Segmentation Mathematical-Morphology-Based In Typhoon
        2.1.2 The Technology of Mathematical-Morphology-Based Segmentation
        2.2 Typhoon Segmentation Based on the Feature of Typhoon
        2.3 The other technology of typhoon segmenatation
        2.4 The Segment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resholding
        2.5 The Segmentation Approach Based on Region
        2.6 The Segmentation Approach Based on Point, Line and Edge Detection
    Chapter Three The Research of Typhonic Center Automatic Location
        3.1 The Research of Typhonic Center Automatic Location
        3.2 The Location Approach of Rotation
        3.3 Approach of Helix Fitting
        3.4 The Approach of Center Location Using Cloud Motion Wind Vector
    Chapter Four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Reference

(10)基于有限元重合网格法的结构多尺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有限元软件的发展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1.2.1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1.2.2 本课题的意义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有限元法
        2.1.1 有限元法原理
        2.1.2 有限元法定式化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重合网格法原理
    3.1 有限元重合网格法原理
        3.1.1 整体区域和局部区域
        3.1.2 有限元重合网格法关于位移的定义
        3.1.3 有限元重合网格法假想原理式
        3.1.4 有限元重合网格法的基础式
    3.2 整体刚度矩阵的计算
        3.2.1 牛顿迭代法
        3.2.2 牛顿法的几何意义
        3.2.3 高斯求积方法
        3.2.3 刚度矩阵的计算方法
    3.3 求解器
        3.3.1 求解器的类别
        3.3.2 适合有限元重合网格法的求解器
        3.3.3 共轭梯度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限元重合网格法开发环境
    4.1 操作系统的选择
        4.1.1 操作系统
        4.1.2 Linux 操作系统的优点
        4.1.3 使用的相关软件和工具
        4.1.4 编译方法
        4.1.5 运行有限元重合网格法步骤
    4.2 开发语言的选择及主函数代码
        4.2.1 选择的高级语言种类
        4.2.2 C 语言优点
        4.2.3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4.2.4 主函数代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圆孔问题的应力集中率
    5.1 应力集中率
        5.1.1 平均应力及应力集中率
        5.1.2 应力集中系的理论值
    5.2 实例分析(三维应力集中问题的计算结果)
        5.2.1 圆孔问题的分析
        5.2.2 三维应力集中问题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5.2.3 有限元重合网格法分析模型及其分析结果
    5.3 应用有限元重合网格法分析总结
    5.4 实例分析(二)
        5.4.1 实体问题的分析
        5.4.2 有限元分析结果
        5.4.3 应用有限元重合网格法进行分析的结果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附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四、南昌水专学报第20卷(2001年)1~4期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以来江南地区竹的生态史研究[D]. 张蕾. 复旦大学, 2013(03)
  • [2]多层多域光网络规划软件的研究与应用[D]. 李冰洁.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3]基于DSP的新型交流调速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及实验研究[D]. 贺倩. 西安工程大学, 2012(03)
  • [4]过山瑶农耕生计方式变迁 ——以恭城县西岭乡新合村为例[D]. 陆叶. 广西民族大学, 2012(09)
  • [5]从体操到体育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D]. 刘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6]我国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 罗义飞.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7]铜阳极泥加压酸浸预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D]. 张博亚.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1)
  • [8]基于ARM平台的车载导航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徐晖.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9)
  • [9]基于卫星云图的台风云系分割和中心定位研究[D]. 王福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06(12)
  • [10]基于有限元重合网格法的结构多尺度分析研究[D]. 王国春. 新疆大学, 2006(10)
南昌水学院学报总目录卷。 20 (2001) 1-4 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