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出口的迷宫——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技巧

没有出口的迷宫——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技巧

一、没有出口的迷宫——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张津津[1](2020)在《格雷厄姆·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与小说创作》文中研究指明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家之一,创作了体裁众多、数量丰富的文学作品,尤其以长篇小说闻名于世。格林是诸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小说中以编年史家的姿态书写,留下了关于人类罪恶与苦难的深刻印记,启示了在荒诞的世界中获得救赎的可能,他富于严肃哲理性和通俗趣味性、带有生动想象力和深厚历史感的小说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荒诞是20世纪西方文学总的特征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法、德存在主义理论及其衍生的文学作品,对于英国文学中的荒诞谈论不多。荒诞作为格林小说的重要主题在他的小说中反复重现,是解读格林小说的重要路径,通过对格林小说的研究也可以深化对荒诞的认知和理解。本论文即试图从“荒诞”这一角度透视格林及其作品,对格林的生平和作品的意义作出恰当的阐释。全文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国内外格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分类综述,继而阐述研究的意义和应用的方法。研究意义在于既可以丰富国内格林研究的维度,又能加深对西方现代文学,特别是荒诞文学的认识。研究方法以文本细读法为主,以荒诞的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发生学、阐释学等方法为辅。在第一章中,厘清了荒诞的概念,从历史文化背景和荒诞性生命体验两方面阐述格林小说荒诞意识的基础。首先,通过追溯起源和用法,梳理内涵流变,分析荒诞所包含的深刻意蕴,界定本文所要论述的是生存意义层面上的荒诞。其次,说明格林所处时代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帝国的瓦解,第三世界的混乱,让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荒诞境遇,作家们如何对这个荒诞世界作出回应。再次,格林早年经历导致自我心灵分裂,造成成年后不忠的信仰和辩证的思想,在多维的身份间逃避,格林无法跳脱时代共性,成为书写荒诞的作家,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笔下的人物。第二章围绕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性主题阐述其形成原因和具体呈现。首先,分析主题的成因。一是植根于文学传统,通过改写和重述与经典形成互文关系。二是受到国际政局影响,紧密结合政治事件,用宗教视角反观人类行为。三是源于私人阅读兴趣,继承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遗产,双方参与了主题的塑造。其次,论述主题的呈现。一是潜意识层面,描绘人物的童年和梦境,以折射西方文明的致病情境,从中寻找荒诞的根源和解决之道。二是信仰层面,有罪的圣徒试图用信仰克服荒诞,使存在变得有意义,但又不可能得出确定的意义。三是文明层面,借助非西方的“他者”来审视西方的“自我”,发现“自我”是失落的,“他者”是凋敝的。第三章以荒诞为中心,从人物、环境、主题三个方面阐述格林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人物方面,格林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处于悖谬状态的边缘人,表现为孤独无助的失父者,由于对某种信念的信仰,在极限境遇中会转变为主动承担责任的反英雄。二是环境方面,“格林之原”是一个堕落而绝望的空间,具体表现为艾略特式的“荒原城市”和康拉德式的“边缘世界”,身处其中的人孤独而矛盾。三是主题方面,格林式荒诞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悖谬,寓于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小说中,呈现出矛盾对立统一的样态,同时思想上宗教与荒诞之间相互消解,形式上严肃与通俗之间完美平衡,也有助于这一主题的呈现。第四章从严肃与通俗、政治与审美、现实与梦境三个维度阐述格林小说创作中荒诞的独特性,并从文学史叙事的角度指出格林小说创作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格林的小说创作兼顾严肃主题和通俗结构,坚持政治书写,也不放弃对审美意蕴的追求,通过展现现实和梦境、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交汇融通,深层次挖掘人物心理,并预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格林从荒诞文学的脉络中,积极汲取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长处,既有参考和借鉴,也有突破和创新,这种融入了自己生命体验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因而决定了格林小说在具有文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格林的荒诞文学书写的特殊性在于,格林本人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的小说是他生平经历的映射,由多种复杂元素形成的有机融合。格林提出的超克荒诞的办法带有空想色彩,但是他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沈俊[2](2019)在《日本后现代文学空间研究 ——以战争记忆与主体性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在后工业化进程和后现代风潮的影响下,日本于1970年代进入后现代状态。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对抗态势严峻。日本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布局岛链上最重要的一枚棋子,因而日本的后现代文学天然带有霸权与战争的“阴影”。对此负荷的超越,成为文学者创作的重要动力。文学既是对现实的反映与再现,也反作用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对塑造共同体精神、树立核心价值观、构建民族身份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以“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根据作家作品具体内容,对接后殖民理论、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理论、边缘理论、文化记忆理论以及后现代精神分析批评等多种方法,研究作品空间中的记忆痕迹以及后现代语境下主体权力结构的变化,探讨当代日本国族想象构建中“战争记忆”与“主体性”问题。首先在绪论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当下日本社会危机现状,阐明本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梳理相关问题在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厘清本论儿个重要概念并提出研究方法。第一章为日本后现代社会空间与文学进程。本章节是对本研究社会背景与文学状况的梳理,从日本后现代社会形成、发展进程切入,按照渗入阶段、初始阶段、繁盛阶段、变化阶段对日本后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家等基本问题进行概述。第二章是后藤明生的“间性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本章节运用后殖民空间批评理论对作家后藤明生作品中的空间、战争记忆与主体性问题进行阐释。后藤跨越了混杂的文化身份,在夹击的空间中实现了某种交流甚至是接合,战争殖民地、“祖国”、经济高速成长期“日本梦”、“团地”的现实以平等的形式集体登场,形成了一个充满差异性与杂多性的间性空间,在这个间性空间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并非针锋相对,而是通过彼此包容、相互生成,实现了对空间焦虑的克服,并有效地确立了自我。第三章围绕村上龙的“基地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展开论述。本章节运用后现代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对作家村上龙作品中的基地空间记忆与主体性问题进行阐释。村上龙在“基地”这个“母体空间”中充分接合“日美关系”、“日本人的美国文化接收”、“战后日本型态”等社会问题,揭露了美国在日本的殖民霸权的实质,也探索出构建自我主体性的道路。第四章主要是山田咏美的“身体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本章节运用后现代女性身体空间学说对日本女性作家山田咏美作品中的身体空间、战争记忆与主体性问题进行阐释。在山田咏美的世界中,空间意识与她的自然肉体存在融为一体,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突入到有关战争记忆、性别与主体性的空间领域。第五章为村上春树的“亚洲战场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本章节主要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对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亚洲战场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问题进行阐释。村上的《且听风吟》《奇鸟行状录》《刺杀骑士团长》等作品中聚焦普通人有关亚洲战场的真实记忆,以此纠正、补充日本政府对战争记忆遮蔽与误导所造成日本历史叙事主体性的缺失,达到赋还历史话语权、实现了亚洲战争记忆主体性重建的目的。第六章是目取真俊的“冲绳话语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本章节主要运用后殖民理论对冲绳作家目取真俊作品中的冲绳话语空间、战争记忆、主体性问题进行阐释。目取真俊有意识地在多语言的纠葛中展现了冲绳特殊的历史遭遇与含混的主体身份,折射出残酷的战争记忆对冲绳人造成的精神创伤,进而表达了作者面对文化主体性迷失而产生的焦虑与思索。通过对日本后现代文学现象进行追溯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其一,在文本内容方面,日本后现代作家们热衷于对天皇制与军国历史的批判,有关战争记忆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他们作品中出现大量历史上被有意无意禁声、正逐渐从日本主流社会消失的人物,借由这些战争经历者、受害者被边缘化的记忆,作家们揭露了因集体记忆的遮蔽与误导导致的日本历史叙事主体性危机,向日本社会特别是“年青一代”发出危机警告,体现出对真相的追问与重建历史的努力。对日本现代性进程中暴行带来的创伤记忆的思考与批判凸显了日本后现代文学的独特性和当下的研究价值;其二,在表现策略方面,日本后现代文学中充斥着兼具现实与符号意义的空间,它们既是可被标示、分析和解释的具体地理场所,也是提示与物质概念相关联、相整合的精神结构。作为对社会语境同源性的呼应,这些文学场域建构也解构了日本涉及信仰、政治、文化、性别等充满危机、多重维度的“国族空间”,它们不单纯是一种表征存在的状态,而是作为意义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以全新的话语实践方式参与到日本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引发了一场又一场颇具意味的讨论与争鸣,成为研究当代日本不可缺少的依据。

胡雯丽[3](2019)在《存在之思—约翰·福尔斯早期小说研究》文中认为约翰·福尔斯是当代英国着名的小说家。由于早年对社会环境的压力感受和对存在主义思想的接受,他笔下的人物都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深陷在生活带来的各种“困境”中,整个社会就像一架充斥各种观念的机器,把人裹挟在其中,使其失去了自由,福尔斯由此揭示了植根于现实社会和历史语境的人类普遍“不自由”的生活状态。同时,通过对在困境中挣扎着追寻自由的人物的塑造,福尔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自由”这一概念的诸多含义与本质,展现了人们对“自由”的错误认识,揭示了“自由”的相对性、责任的重要性等内容,呈现了自由的精神象征和自由的超越性意义,表现了自己的“生存观”与“自由观”,以及对“存在主义自由”等相关命题作了思考与回应。除了在小说主旨方面探讨人类的生存自由,福尔斯还试图通过小说形式来追求艺术自由。在作品中,他通过复调式叙述技巧、互文性叙事策略和开放性叙事结构等艺术手法,在小说的艺术形式建构中寻求着通往自由的道路,给予人物、叙述者和读者自由,以此来彰显和深化他对“自由”的主张。通过对小说内容和形式的兼顾,福尔斯表明了他对人类存在的关注与思考,传达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姚臻[4](2018)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探讨空间在英国当代着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文学叙事中所具有的主题意蕴和价值判断,揭示了作家对艺术创新、文化态势、社会责任、历史真相和小说意义等重大命题的哲思。空间叙事在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承载着作家对于空间体验的文化想象,还承载着他对小说空间形式的创作实践。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维度、空间叙事建构以及空间叙事内涵这三个层面对麦克尤恩的小说进行系统性的解读,探讨作家如何通过空间构建起一个观照叙事内容、叙事策略以及叙事理念的多维小说空间。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维度部分主要分析了麦克尤恩小说中多维的空间类型,具体分为地理、心理和权力三种。地理空间不仅仅是故事叙述和情节发展的场所,也是作家本人对后现代文明引发的人性危机、异质文化带来的精神迷失以及现代都市历史景观进行审视与探讨的场域。“城市荒原”、“异域迷宫”及“伦敦景观”的城市书写路径勾勒出地理空间变迁下作家的情感结构和创作风格的变迁;心理空间主要体现在生存经验投射于人物内心产生的感悟和认知。无论是记忆空间还是想象空间,都是人物认知外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有效手段,反映出作家对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者的认识与思考;此外,麦克尤恩的小说叙事还关注空间中的权力因素,权力不仅存在于社会空间,还渗透了个人空间,权力的行使通过权力规训和权力话语以达到对主体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控制。麦氏小说中的空间类型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构造,也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征空间,是各种权力和文化交锋的社会空间。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建构部分主要探讨了麦克尤恩如何在小说中建构空间,即其独特的空间叙事策略,具体表现在作家在处理空间与时间、空间的表现形式和空间转换关系时所采用的叙事策略。麦克尤恩的小说文本在叙事结构上具有显着的时空体特质,具体表现为时间的弱化与空间的凸显以及通过延缓的场景来表现空间化的时间;在空间形式方面,麦克尤恩的叙述风格从早期的个人肖像的空间形式逐渐转向对社会图景的空间展示;在空间转换方面,在麦克尤恩的小说中,空间的移动、交叠和变化往往与个体寻求成长和发展存在着内在的关系和模式。麦氏空间叙事策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空间体验作为生存体验的内在形式。作家有意识地在小说中进行空间叙事构造,使小说叙事从情节层面升华到对主题意义的凸显层面,从而将个人经验、审美体验以及对社会历史的关注和反思融进小说的空间。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内涵主要聚焦于麦克尤恩藏匿于空间叙事之下的心理诉求、伦理判断以及理性建构,旨在阐释麦克尤恩小说叙事中所涉及的诸多复杂因素。麦克尤恩笔下的文本空间是动态的、开放的意义再生体。它通过自身结构中垂直叙述轴的运动与其他文学文本、与历史、文化以及心理语境之间进行关联。垂直叙述轴的文学层面通过对相关文学体裁和文学文本的引用和改造,彰显出作家对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批判性地继承态度;垂直叙述轴的历史层面主要通过“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参与对历史的解构/重构的过程;垂直叙事轴的精神层面分析则在心理学范畴中折射出一个对自我与他者进行哲学性反思的麦克尤恩形象,具体表现为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文本、文本与语言、自我与语言以及社会话语形式等诸多关系中复杂而不稳定的效果。因此麦克尤恩的小说空间具有动态生成、无限开放的内涵。空间叙事开辟了麦克尤恩小说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在此视角下,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不仅仅是承载故事发展的容器和背景,而是作为叙事技巧和手段参与并影响着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意义的建构,从而使文本空间成为一个复杂隐喻和语义的系统,被赋予了社会、历史、文化、伦理等多个层面意义。本文从小说文本中的空间的具体表现类型入手,结合作家的情感结构和意识形态,上升至抽象意义上的麦克尤恩的空间叙事策略,再回落至社会学意义上小说文本与外部世界叠加之上形成的社会空间,揭示出麦克尤恩微妙复杂的空间叙事下丰富的社会主题。

石冠辉[5](2016)在《马原先锋小说研究》文中认为作为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文学中先锋小说潮流的开拓者,马原与其他先锋作家一道把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推向一个高潮,彻底扭转了当代文学的叙事观念。马原借鉴西方元小说经验,在创作中率先进行元小说文体实验,创作出先锋性十足的具有现代形式的小说作品,大大影响了其他先锋作家的创作。马原引领的艺术风格清晰的先锋小说潮流,是中国当代作家自我意识和文体意识的集中体现。马原小说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范式和理念,引起当代文学对于形式的关注,促进了文学审美的回归,使当代文学进入一个关注形式的美学时代。先锋作家马原的文学创作理念具有明显的技术论色彩,他把小说艺术表现技巧看作小说创作的头等大事,他的不少小说都是形式化鲜明、风格化独特的作品。但马原并没有止步于对文学形式的追求,他在进行文体实验的同时,也对存在意义等终极问题进行追问和探索,虽然这一探索并没有进行到底,并结出和叙事实验一样丰硕的果实,但却走向了一条神秘主义的途径。马原的先锋小说在主题内涵方面表现出浓厚的神秘主义倾向,这既是作家的一个写作策略,也是其世界观在新时期发生重大转折和精神迷茫的折射。马原是复杂的,他的小说是丰富的,虽然马原的作品数量不多,但他的创作折射了一个时代文学急剧变迁的图景。从现代性视角出发,以马原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为研究对象,本论文运用西方元小说理论分析马原小说文本,研究马原小说元小说叙事艺术的实践特征与原则,剖析其小说神秘主义精神走向的时代语境和哲学渊源。在此基础上,探讨马原先锋小说在艺术创作理念、写作姿态和文本表现等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困境,从创作角度研究先锋小说开拓者马原的文学创作和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本文共分九个部分。首先概述马原先锋小说发展、文学史地位及其作为本论文选题依据和意义,介绍马原小说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研究采取的论述方法和创新点。其次梳理本论文涉及的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概念,分析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并探析马原先锋小说生成的时代文化语境和文学背景。现代性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种自发诉求,也是先锋小说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时期先锋小说的叙事转向,实际接续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第三部分论述马原小说创作的演变过程:早期沿袭传统现实主义写作,但在主题与叙事技巧方面初步显示出现代小说的某种气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马原开始在小说中进行文体形式创新的密集实验,创作出一系列先锋性色彩浓厚的作品。马原作为先锋小说家的成长及其形象建构,其间包括个人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因素及其周围作家群体,文学刊物的推介,还有批评家群体的推波助澜等诸多影响因素。西方经典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非主流的道家文化和老庄思想成为马原先锋创作的主要精神资源。第四部分追溯中西方元小说概念及发展历史,分析元小说理论及其内涵,进一步研究西方元小说与马原小说的区别与联系、元小说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关系。依据美国文论家布莱恩·斯通希尔的元小说理论,结合马原小说文本,分析马原元小说艺术实践中的文本倾向(主题美学风格)。第五部分总结马原元小说文本实践的创新性特征,结合马原小说文本创作的实践与批评,探讨马原小说叙事理论。第六部分追溯神秘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渊源,探讨马原先锋小说神秘主义的哲学基础及其创作思想,研究马原小说神秘主义表征及其实践。第七部分剖析马原先锋小说实践过程中在作家创作观、写作立场、写作实践和文本表现方面的悖论,具体表现为文以载道和艺术至上,叙事实验与经验世界,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可写文本与可读文本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和悖论贯穿马原创作的整个历程,既成就了马原作为一个先锋小说家的文学史地位,也导致作家无法超越形式,突破自身的困境。第八部分概括马原在文体实验、故事价值、第一人称叙述、形而上主题挖掘、创作影响和职业作家意识等方面对推进当代小说现代形式发展的具体贡献、文学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最后通过总体考察马原写作姿态、价值意义、精神现象以及作品整体风貌,总结马原小说对当代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意义,研判一个时代的文学写作意义和现代性展开过程,为当下写作提供借鉴和参照。

赵映环[6](2016)在《新生代小说叙事修辞研究》文中认为叙事与修辞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新生代小说来说,其丰富多彩的叙事修辞策略和技巧不仅是一种引导读者顺利切入文本意蕴内核的工具,而且表达了新生代作家们自己的生命感受,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参考,这一切都形成了作者与叙事者、人物、读者之间的修辞关系,达到独特的文本阅读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叙事就是一种修辞,而这种叙事修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使作品的审美空间充满了弹性和张力。但是,当前学者们大都是单纯从叙事或修辞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新生代小说,而在“叙事是一种修辞”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研究则微乎其微,故而为本文留下了从叙事修辞的角度对新生代小说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的空间。本文以布斯和费伦等人的有关叙事修辞理论为基点,结合当代叙事学、修辞学的相关理论,从新生代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声音、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以及叙事技巧五个方面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笔者发现,新生代小说对叙事视角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倾向性并以日趋成熟的视角转换达到了更为有效的叙事修辞效果。他们以公开、缺席、隐蔽三种不同类型的叙事声音传达了不同的叙事修辞意义。本文还从时序、时距和时频三个方面对新生代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了分析,并以此解读了叙事时间在新生代小说作品中的修辞用意。在新生代小说中,空间元素不仅是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且还是推动叙事进程的手段之一,因此,本文还分析了新生代小说叙事空间的建构及其重要的叙事修辞功能。最后本文介绍了露迹、荒诞、拼贴以及反讽这四种新生代小说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使用频率较高的叙事修辞技巧。本文希望通过这些具体分析把握作者的叙事修辞策略,解读作者的叙事修辞意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叙事背后所隐藏的深意,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本文的写作抛砖引玉,为新生代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并以此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罗晨[7](2014)在《程序诗学视阈下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发展与嬗变》文中指出在当代英国文坛,历史小说的复兴已是不争的事实。几乎所有当代最有号召力的小说家都在进行着历史小说的创作。然而,在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冠以“英国历史小说”为核心关键词的研究却较为鲜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代历史文学创作的普遍盛行造成了历史小说文类概念的模糊,继而导致了文类历时性研究的缺失。俄国形式主义程序诗学的文类理念强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文类的演变,不仅容纳了文类嬗变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文本形式,而且以“程序”为单位对文类内涵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做出了清晰的说明。为此,本研究以俄国形式主义程序诗学为观测角度,结合英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西方文史理论思潮,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三种英国历史小说典型文类形态的嬗变过程做出系统性阐释。论文主体部分共分四章。首章梳理了包括英国历史小说的滥觞、“程序诗学”的文类理念、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规范程序等基本的研究理论问题,并由规范程序提取出文类历时性嬗变过程中所承袭的通约程序,以及由此引申出真实性与虚构性、时代意义、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三大研究维度。后续的三章则分别从这三大维度切入,分别对英国历史小说文类构建、文类价值和文类主体进行研究,进一步描绘出细致的文类嬗变轨迹。通过分析,本文认为通约程序作为文类可察程序,决定了文类的名称和属性,但“可信性”作为文类的核心程序,才真正主导了文类的建构和社会意义的实现。

侯桂杰[8](2013)在《托马斯·品钦小说叙事迷宫 ——以《V》、《拍卖第49批》和《万有引力之虹》为例》文中认为托马斯·品钦是一位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自1963年以来,他创作了七部长篇小说,如《万有引力之虹》等,另外还着有一部短篇小说集。品钦的小说构思奇特,具有神秘的都市亚文化色彩,主题思想深刻复杂,内容庞杂,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人物众多且言行荒诞,叙事话语晦涩难懂而不失幽默。这些小说揭示了一个不断走向堕落、熵化,充满不确定性、没有终极意义的后现代社会。品钦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杰出贡献为他屡次赢得诺贝尔奖提名的殊荣,并多次获全美图书奖等各种奖项。品钦的每一部小说都会在美国文坛引起不同程度的轰动,而批评界对其作品的整体评价和诠释也一直处于多样化和发展变化之中。近些年来,从叙事学角度对品钦小说的研究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已有部分批评文章关注到品钦小说的迷宫特征,但这些论述主要集中在或仅限于小说的内容和部分话语技巧上。目前,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事话语的角度对品钦小说的叙事迷宫进行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见。基于以上认识,本论文以品钦的前三部小说为主要论述对象,探索作品中的叙事迷宫。“叙事迷宫”是指品钦三部小说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事话语上表现出来的高度复杂性。本文运用经典叙事学和后现代叙事理论来分析品钦小说中的三重“迷宫”:叙事结构迷宫、人物塑造迷宫、叙事话语迷宫。本文作者认为,三部作品中每一部的叙事元素都带有“迷宫”的特征。第一层迷宫就是叙事结构迷宫,首先表现在层层镶嵌、不断切换的多层叙事结构;其次表现在结尾开放、情节并置、结构和主题不断重复的开放性叙事结构。这种文本叙事结构的复杂性,导致读者的理解障碍,从而充分体现了品钦力图使读者感到阅读困难的创作原则。第二层迷宫是人物塑造的迷宫: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品钦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和小说人物塑造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基本原则。其次分析了品钦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段。品钦人物塑造的方法复杂多样,主要通过戏仿和反讽手段塑造反英雄人物;运用空间叙事预示人物的命运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利用外部特征和言行描写揭示物化、异化的人。既运用现代主义、后现代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又继承传统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这些方法相互映衬,构成了人物塑造的迷宫。第三个迷宫是叙事话语的迷宫。叙事话语迷宫主要指品钦小说叙事话语的互文性和陌生化。互文性体现在品钦小说叙事话语与欧洲、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品钦自身作品以及非文学领域的叙事话语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陌生化体现在品钦小说中独特的语言、修辞和多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互文性使品钦小说成为各种叙事话语交织的超文本互文体系,体现了品钦对传统叙事话语的继承与创新。陌生化使叙事话语产生了新奇、陌生的特质,增加了读者对其感悟的难度。本论文主要借鉴经典叙事理论和后现代叙事等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定量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文献回顾和分类。文本分析的方法主要用于论文本论部分,据此探析品钦小说中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叙事话语三个方面的叙事迷宫。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围绕“叙事迷宫”这个核心概念,展开对品钦小说的文本细读与分析。首先,对经典叙事和后现代叙事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作者认为,品钦小说文本结构中存在两种主要叙事结构:多层叙事结构和开放性叙事结构,二者各具其叙事功能。多层叙事结构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性,化解了叙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开放性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增加了叙事的不确定性。其次,在人物塑造上,品钦除了采用戏仿与反讽的手法揭示人物的荒诞性、偏执狂性和虚幻性,还利用空间叙事揭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和扭曲的性格,同时,运用传统的外部特征和言行描写来揭示人物的物化与异化,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旨在塑造不确定的人,最终体现了品钦不确定性的写作原则。最后,本文作者认为,叙事结构迷宫和人物塑造迷宫建立在叙事话语迷宫的基础之上。品钦小说之所以晦涩难懂,其主要原因在于叙事话语迷宫。而叙事话语迷宫体现在叙事话语的互文性和陌生化上。品钦的叙事话语与经典文学话语、非文学领域的叙事话语形成了强大的超文本互文体系,再加上品钦叙事话语在语言、修辞和叙事技巧上的陌生化,使品钦小说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叙事迷宫。总之,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事话语的复杂性构筑了品钦小说难以穿行的三重叙事迷宫。“迷宫”这一特征体不仅现了品钦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颠覆和创新,而且成为品钦叙事创作和吸引读者参与文本构建的主要艺术手段。“迷宫”凸显出的艺术效果主要在于品钦写作的自省性,以及对读者参与诠释作品积极性的调动上。其目的是让人物与读者坠入结构与意义的双重的迷宫之中,从而体现后现AI写作作的虚构性和世界的无意义。

史春景[9](2013)在《自我建构与自我解构 ——试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文中研究表明《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自1969年问世以来,因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受到了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并于1981年被好莱坞搬上了银幕。它被誉为一部优秀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因其实验性的叙事手法也被称为“元小说”创作的典范。小说用20世纪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离奇的情感故事,男主人公查尔斯和被称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主人公萨拉历经种种选择和抗争,最终摆脱了世俗偏见和社会束缚,走上了自由之路。评论家们从传统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精神分析批评、互文性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小说进行过深入地探讨,这些探讨无疑对我们进一步研究该小说具有一定的不可或缺的启示意义。本论文则从“元小说”的视角出发,重点对“元小说”视域下《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技巧和策略作一深入细致的探讨与研究。首先,本文从元小说创作建构与解构的本质特点入手,将《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的叙事分为两大层,即建构层与解构层。在这两大叙事层中,建构层是指作者用戏仿、拼贴和短路的叙事技巧建构出一个“真实”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氛围和故事梗概;而在解构层,我们看到作者通过使用时空转变、叙事视角的多变及叙事声音的多重混合等策略对小说建构出的真实世界进行解体,通过暴露故事的虚构性来削弱作者的权威性,进而赋予读者以更大的自由空间。随后,笔者则着重对文本的建构与解构之功效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即作者福尔斯意识到语言只是一种技巧和手段,并不能真实无误地再现真实,相反却是制造虚假的重要媒介,所以作者利用语言游戏,在大量使用“造真”手法的同时又故意设下陷阱来暴露其小说的虚构本质,通过这两者的融合以凸显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不仅体现出这部作品“元小说”的基本特质,同时也通过不确定的语言打造出的不确定的故事情节传达出的不确定的主题,致使整部小说折射出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特征。最后,本文从宏观上对《法国中尉的女人》元小说叙事给读者带来的启示给予了关照。全文旨在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让读者对《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对元小说叙事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和辩证性的认识,为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元小说创作手法提供一定的赏析、借鉴与支撑。

陶丽[10](2012)在《浅谈《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特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飞速跃进和科技高度发达时代的带来,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时期。生产力结构的突变将社会文化带入后现代氛围中,后现代主义文学由此在文学史上得到确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之后一系列战争和反战运动的兴起,以美国肯尼迪总统遇刺为代表的一连串政治事件的发生,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都让作家们看到了后现代社会的迷乱与癫狂。作家们发现,以往那些传统的小说表现手法,已经不能再准确表现出这个世界的破碎与凌乱,他们需要新的表现手法来展示这个世界混乱、癫狂的本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一大批具备新表现元素的后现代小说走入了读者的视野。后现代主义小说正是要“以破碎的艺术去对抗破碎的世界”,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实验性,在文本层面(而不是内容的深度和意义的明确)以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确立其在文学舞台独特的地位。可以说后现代文学的实验性正表现在它对传统文学的破坏、消解和颠覆之上。在众多的后现代文学作品中,《万有引力之虹》以其文本的庞杂繁复和表现手法的多变,强烈地挑战着读者的阅读极限,具有后现代文学的多种特征。这部长达800多页的作品,包含了400多个人物,曲折变化的情节最终走向了碎片似结尾,众多的人物却没有一个是贯穿文本的主角。本文试图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来分析《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特征,希望通过对小说主题特征和写作手法的分析,结合与这个作品同时代的其他后现代代表作的分析,来论证这部作品为多数评论者注意但却没有一个整体性分析的后现代文学特征。全文共包含五个部分,分为绪论;《万有引力之虹》主题的后现代特征;《万有引力之虹》的结构艺术;《万有引力之虹》中的后现代表现手法以及结语。其中绪论将简要交代后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品和主要特征,以及《万有引力之虹》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第一章《万有引力之虹》主题的后现代特征,主要从小说主题的非单一性以及多个主题之间相互印证与加强的视角,探讨后现代小说主题的鲜明特征。第二章《万有引力之虹》的结构艺术,主要重点分析小说的迷宫结构具备的后现代魅力,以及拼贴和蒙太奇艺术手法对小说文本结构的建造。第三章重点探讨《万有引力之虹》中的后现代表现手法,以此分析其具备的后现代主题特色。结语将对全文做一个简要概述,目的在于归纳论文的阐述重点以及得出的结论。

二、没有出口的迷宫——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没有出口的迷宫——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格雷厄姆·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与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
    第一节 “荒诞”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
    第二节 格林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人类“荒诞”的境遇
        二、文学的呈现与回应
    第三节 格林生命体验的独特之处
        一、失落的童年
        二、不忠的信仰
        三、身份的多维
第二章 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主题
    第一节 格林小说荒诞性主题的形成原因
        一、传统资源的借鉴
        二、生命内外的探求
        三、阅读接受的独特
    第二节 荒诞主题的具体呈现
        一、梦境:在逃离努力中的“荒诞”境遇
        二、信仰:寻找自我拯救中的“荒诞”再次构成
        三、旅行:关照“荒诞”命运过程中的“荒诞”强化
第三章 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艺术
    第一节 格林笔下不同人物的荒诞性
        一、格林创作中的人物群像
        二、格林人物书写的典型类别
    第二节 格林之原:格林小说荒诞的环境
        一、何为“格林之原”
        二、“荒原城市”:荒诞性的城市书写
        三、“边缘世界”:荒诞性的他者想象
    第三节 荒诞——格林小说创作的底色
        一、悖谬:格林式荒诞的主要形式
        二、通俗与严肃交融——格林式荒诞的栖息之所
第四章 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意义
    第一节 格林小说创作荒诞的独特性
        一、行走在严肃与通俗之间
        二、挣扎在政治和审美之间
        三、徘徊在现实与梦境之间
    第二节 格林小说荒诞的文学史意义
        一、荒诞流变中的继承
        二、生命与创作融为一体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日本后现代文学空间研究 ——以战争记忆与主体性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先行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日本后现代社会空间与文学进程
    第一节 日本后现代社会空间与文学的渗入
    第二节 日本后现代社会空间与文学的初始
    第三节 日本后现代社会空间与文学的繁盛
    第四节 日本后现代社会空间与文学的变化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后藤明生的“间性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
    第一节 朝鲜:“他者”语境下的帝国记忆
    第二节 故乡:主体认同之双重失语
    第三节 团地:战争记忆流放地
    第四节 椭圆:夹击结构下的“间性空间”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村上龙的“基地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
    第一节 佐世保基地:日美非对称力量关系
    第二节 佐世保基地:主体性“想象界”
    第三节 横田基地:日美混杂的复合结构
    第四节 横田基地:主体性“象征界”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山田咏美的“身体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
    第一节 女性身体记忆与日本战后社会空间
    第二节 作者身体:象征的斗争空间
    第三节 黑人身体:象征的权力空间
    第四节 女性身体主体性建构策略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村上春树的“亚洲战场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
    第一节 日本亚洲战争记忆主体性危机
    第二节 上海战场:战争记忆的代际传递
    第三节 诺门罕战场:暴力、创伤与记忆主体性
    第四节 南京战场:图像的隐喻空间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目取真俊的“冲绳话语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
    第一节 冲绳话语空间的历史龃龉
    第二节 作为战争记忆证言的话语空间
    第三节 作为主体性批判的话语空间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

(3)存在之思—约翰·福尔斯早期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福尔斯与存在主义
    (一)独特的人生体验
    (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二、存在困境的书写
    (一)困境的揭示与刻画
    (二)自由的探讨与主张
三、通往自由之路的艺术探寻
    (一)复调式叙述技巧
    (二)互文性叙事策略
    (三)开放性叙事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空间叙事理论的概念梳理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维度
    第一节 地理空间
        一、城市荒原
        二、异域迷宫
        三、伦敦景观
    第二节 心理空间
        一、记忆空间和个体意识的自我构建
        二、想象空间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异化
    第三节 权力空间
        一、身体与权力规训
        二、政治与权力话语
第二章 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建构
    第一节 时空体表述
        一、时间的弱化与空间的凸显
        二、空间化的时间——延缓的场景
    第二节 空间形式——从“个人肖像”到“社会图景”
        一、个人肖像
        二、社会全景
    第三节 空间转换
        一、视角切换
        二、插入故事
第三章 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内涵
    第一节 空间叙事中的互文层
        一、《在切瑟尔海滩上》与印象主义小说
        二、《星期六》与意识流小说
        三、《赎罪》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 空间叙事中的历史层
        一、《黑犬》与历史的文本性
        二、《赎罪》与文本的历史性
    第三节 空间叙事中的精神层
        一、他者的另我性
        二、镜中的自他关系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马原先锋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时代语境与美学之源
    第一节 现代性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内涵
        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学艺术
    第二节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新时期先锋小说潮流的勃兴
        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二、新时期先锋小说潮流的兴起
第二章 马原知识谱系、创作历程及其先锋作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作家知识谱系及其创作主体身份觉醒
        一、西方经典文学对马原的影响与接受
        二、作家创作主体身份觉醒
    第二节 马原小说创作概观
        一、初期写实主义的惯性写作
        二、中期密集性先锋文体实验
        三、中后期形式创新的焦虑与纠缠
    第三节 马原先锋作家形象建构
        一、先锋作家形象前史
        二、文学刊物的推介之功与批评家的权威性阐释
第三章 马原先锋小说叙事艺术实践
    第一节 西方元小说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一、西方元小说发展
        二、元小说与当代中国先锋小说
    第二节 马原元小说文体艺术实践及其风格
        一、叙述过程中叙述者角色的多元化“凸显”
        二、反传统、颠覆性元小说主题特征
        三、夸示、暧昧与游戏性语言风格
        四、空间叙事与无穷套的小说结构
        五、“抽象化”、“人为虚构化”和“幽灵化”人物形象
第四章 马原先锋小说创新及其叙事理论
    第一节 马原元小说文体创新性
        一、多重层次的复杂叙述结构
        二、“故事”讲述与“时间”主题的凸显
        三、超验的极致化美学
        四、极力渲染的“性”和“偶然性”主题
        五、“互文性”小说文本网络
    第二节 马原小说叙事理论及方法
        一、马原小说功能观及其“真实性”文学理念
        二、偏重“技术论”的小说叙事方法
第五章 马原先锋小说神秘主义精神内涵
    第一节 神秘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节 马原“泛神论”神秘主义哲学及其神秘主义创作取向
    第三节 马原先锋小说的神秘主义表征及实践
        一、西藏神秘自然、文化和生命的渲染与张扬
        二、玄机制造与梦幻叙事的叙述策略
第六章 马原先锋小说悖论与现代性困境
    第一节 创作观的矛盾:“艺术至上”与“文以载道”的悖论
    第二节“十字街头”:精英、个人化写作与大众写作的纠缠
    第三节“批评的提醒”:元小说文体实验与经验世界的悖论
    第四节 纠缠的文本:可写文本与可读文本的悖论
第七章 当代文学地图中的马原
    第一节 20世纪文学史“有马原的风景”
    第二节 马原现象成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生代小说叙事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新生代”的界定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叙事是一种修辞
    第四节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思路、方法及其价值
第一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视角的设置
    第一节 叙事视角概说
    第二节 “我”的言说-第一人称视角
    第三节 “他”的故事-第三人称视角
    第四节 “你”的存在-第二人称视角
    第五节 多重叙事视角的转换
    小结
第二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声音的介入
    第一节 叙事声音界说
    第二节 公开叙事声音的干预
    第三节 缺席叙事声音的表现
    第四节 隐蔽叙事声音的介入
    小结
第三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时间的调控
    第一节 叙事时间概述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时序调控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时距调控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时频调控
    小结
第四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叙事空间概述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空间存现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结构空间的类型
    小结
第五章 新生代小说的叙事修辞技巧
    第一节 元小说叙事手法——“露迹”
    第二节 打破常规的荒诞
    第三节 百科全书式的拼贴
    第四节 从言到意的反讽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程序诗学视阈下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发展与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详细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一、当代英国历史文学创作的普遍化
        二、历史小说文类概念的模糊
        三、历史小说文类研究理论的贫乏
    第二节 英国历史小说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内容、策略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及策略
        二、研究之意义
第一章 程序诗学视阈下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英国历史小说的滥觞
    第二节 俄国形式主义程序诗学的文类理念
    第三节 历史小说文类规范程序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第四节 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表现形态
    第五节 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通约程序
    第六节 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研究的三大维度
        一、历史小说文类研究维度之一:“历史的真实和小说的虚构”
        二、历史小说文类研究维度之二:“时代性”
        三、历史小说文类研究维度之三:“个人与历史的关系”
第二章 文类建构:历史的真实与小说的虚构
    第一节 “历史2”优先原则之下的合理想象
        一、追溯客观求真的史学传统
        二、英国传统历史小说家处理史料的三种态度
        三、虚实相生中历史世界重建的原则
    第二节 心理真实转向之下的合情想象
        一、历史知识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限度
        二、英国现代主义历史小说中历史2'的转向
        三、“历史2’”转向后构建心灵史的依据
    第三节 复数历史意识下的多维想象
        一、后现代历史学的叙事主义转向
        二、后现代历史真实性的神话
        三、复数历史意识下历史的重建
第三章 文类价值:社会时代意义的实现
    第一节 “以史为鉴”的时代需求
        一、从历史循环论到历史进步观
        二、自由与保守并存时期的社会矛盾
        三、“问题意识”下的时代性阐释
    第二节 规避效果:三种指向
        一、质疑线性进步的历史观
        二、“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
        三、“三种转向”下的时代意义
    第三节 修正功能:失语权威的重建
        一、“大写历史”的重重危机
        二、战后英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
        三、多元历史下社会意义的实现
第四章 文类主体:历史的个人和个人的历史
    第一节 历史浪潮中个体命运的起伏沉沦
        一、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的生动演绎
        二、政治理想笼罩下的“工具化”个人
    第二节 作为附属品的现代主义历史叙述
        一、现代主义历史的附庸化
        二、超越时间的历史叙述
    第三节 后现代历史叙事单位的重新设定
        一、历史原建单位的取消
        二、历史叙事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三、体验化与欲望化的历史叙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托马斯·品钦小说叙事迷宫 ——以《V》、《拍卖第49批》和《万有引力之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导论
第一章 品钦小说的叙事结构迷宫
    一、 品钦小说叙事结构迷宫的基础
    二、 多层叙事结构
    三、 开放性叙事结构
第二章 品钦小说人物塑造的迷宫
    一、 品钦小说人物的特点和人物塑造的原则
    二、 戏仿与反讽塑造反英雄人物
    三、 通过空间叙事预示人物的命运揭示人物的内心
    四、 外部特征和言行描写揭示物化、异化的人
第三章 品钦小说叙事话语的迷宫
    一、 品钦小说叙事话语的互文性
    二、 品钦小说叙事话语的陌生化
结语
Summary
参考文献
附录

(9)自我建构与自我解构 ——试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约翰·福尔斯及《法国中尉的女人》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关于“元小说”
    第一节 元小说的定义
    第二节 元小说的特征
        1. 暴露故事虚构性
        2. 玩弄语言游戏
        3. 强烈的自我意识
第二章 建构层面上《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技巧
    第一节 戏仿
    第二节 拼贴
        1. 章首引文
        2. 脚注
    第三节 文本短路
        1. 引用真实事件
        2. 引用真实文本
        3. 引用真实人物
第三章 解构层面上《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第一节 时空的变换
        1. 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错
        2. 故事情节的中断与对接
    第二节 叙事声音的混合
        1. 异故事叙述者的声音
        2. 同故事叙述者的声音
        3. 直接自我评论的声音
    第三节 绝对叙事权的放弃
        1. 读者的介入
        2. 开放性的结局
第四章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建构与解构”的功效
    第一节 “建构”的功效
    第二节 “解构”的功效
        1. 暴露了故事的虚构性
        2. 削弱了作者的权威性
        3. 赋予了读者更大的阅读空间
    第三节 “建构与解构”融合的功效
        1. 体现出“元小说”的基本特质
        2. 折射出后现代的“不确定性”特征
第五章 《法国中尉的女人》元小说叙事的启示
    第一节 元小说叙事的启示意义
    第二节 元小说叙事的局限和不足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10)浅谈《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托马斯·品钦及其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
    二、课题史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视角
第一章 :《万有引力之虹》主题的后现代特征
    第一节:《万有引力之虹》的多主题
        (一) “熵”管理模式和“热寂”主题
        (二) 《万有引力之虹》里善意的“分类妖”
        (三) 反战主题
        (四) 生态伦理主题
    第二节:《万有引力之虹》主题的后现代呈现方式
        (一) 主题的间断性展示
        (二) 多主题之间的彼此印证
第二章 :《万有引力之虹》的结构艺术
    第一节:迷宫
        (一) 情节迷宫
        (二) 人物网络迷宫
        (三) 同貌人迷宫
    第二节:拼贴、越界与蒙太奇
        (一) 拼贴与越界
        (二) 蒙太奇
第三章 :《万有引力之虹》中的后现代表现手法
    第一节:黑色幽默之“反英雄”人物
        一、狼狈的反控制英雄斯洛索普
        二、罗杰的武器——尿液和恶心的言辞
    第二节:戏仿
        (一) 戏仿追寻主题
        (二) 戏仿骑士文学
        (三) 戏仿圣经文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类
    着作类
    论文类
    外语类
后记

四、没有出口的迷宫——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格雷厄姆·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与小说创作[D]. 张津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日本后现代文学空间研究 ——以战争记忆与主体性为中心[D]. 沈俊.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1)
  • [3]存在之思—约翰·福尔斯早期小说研究[D]. 胡雯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4]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D]. 姚臻.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5]马原先锋小说研究[D]. 石冠辉. 兰州大学, 2016(08)
  • [6]新生代小说叙事修辞研究[D]. 赵映环.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7]程序诗学视阈下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发展与嬗变[D]. 罗晨.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8]托马斯·品钦小说叙事迷宫 ——以《V》、《拍卖第49批》和《万有引力之虹》为例[D]. 侯桂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9]自我建构与自我解构 ——试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D]. 史春景. 安徽大学, 2013(S2)
  • [10]浅谈《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特征[D]. 陶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没有出口的迷宫——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