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型车市场——2000年分析与2001年需求预测

我国微型车市场——2000年分析与2001年需求预测

一、我国微型车市场——2000年分析及2001年需求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赵安妮[1](2012)在《基于专利地图的我国微型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演变,国际汽车产业正朝着经营全球化、管理集中化、技术高新化、生产精益化发展。早在1999年我国微型车行业出现首次变革,传统微车概念被颠覆,微型车开始向乘用车转型。2008年底是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国务院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的是采用多种政策鼓励和稳定汽车消费。但在2011年,国家“汽车下乡”鼓励政策终止,对微型车市场影响明显。因此,研究我国微型车产业如何按照自身的知识产权情况、技术特点以及产业模式,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是十分必要的。技术创新是使一个汽车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源动力。专利作为科研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包含着丰富的法律信息、技术和市场信息。所以在这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充分利用专利情报,加强对专利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相关产业或者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研发方向、研发重点、市场发展策略等重要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在提高自身创新和发展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过程中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些信息有助于企业了解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利动态,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活动,第一时间调整企业的专利战略,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专利分析相关理论和微型车相关技术发展概况,为我国微型车专利对比分析做研究基础。其次将专利地图的方法引入到微型车技术领域,对微型车技术专利的申请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专利地图的方法对我国微型车的专利技术布局、专利权人、技术研究趋势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结合专利分析的结果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必要信息,运用SWOT分析法从技术、人才、资源、创新等诸多方面,分析我国微型车产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产业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最后综合专利分析和SWOT分析的结论,特别是依据所选择的我国微型车产业的发展战略,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在国内已有的发展举措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微型车的产业和技术发展现状从专利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宏观调控和自主创新四方面提出了我国微型车产业发展对策。

卢锋[2](2011)在《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超过18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研究我国汽车市场增长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关于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的研究主要基于保有总量和更新需求等因素,国内关于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的研究一般基于新车需求总量,特别是轿车需求总量因素,目前关于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的研究或集中于中长期预测的宏观层面研究,或集中于消费个体的微观层面研究,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基于国内外汽车市场发展的实证性研究。通过对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的实证探求和系统模型化研究,预测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特征、发展轨迹、增长速度和发展变化趋势,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布局提供强有力的判断依据和系统支持。课题研究通过对国内汽车工业增长规律的实证性研究,探求中国汽车市场的基本增长规律。研究的逻辑从市场研究出发,总结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在汽车领域的研究现状,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建立点爆预测模型,并提出促进点爆和抓住机遇的相关举措。论文分八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市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综述了亚当·斯密的古典增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增长理论、马尔萨斯增长理论、马歇尔增长理论、熊彼特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索洛增长模型、新市场增长理论、循环增长理论、增长极限理论、集聚经济理论。本章分析了市场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行业背景分析以及以往研究的不足的分析,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和主要内容。本章给出了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章分析探讨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优势和潜在问题,从市场三要素:消费主体、购买力、购买欲望出发,根据影响因素、指标选择方面分析建模的条件。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市场增长的四种模式:周期性波动、结构性变动、阶梯性增长和点爆式增长,分析汽车产品的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内集聚产生汽车点爆增长的机理。第三章从点爆定义入手,分析了点爆产生的实践和理论成因,研究了集聚效应的特征,提出了用基尼系数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根据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的钻石结构分析,分析产业增长极的四部类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关联产业、企业战略和竞争。考察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发生点爆性增长的原因。第四章首先研究了中国汽车工业整车与零部件的产业集聚现状,选取中国汽车行业三甲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进行特案分析,并由此引入湖北十堰市作为研究点爆判据的初始点。在对十堰市的研究中区域基尼系数和千人汽车拥有量作为选择点爆省市的依据。选取多个已发生点爆的区域指标进行加权综合,通过区域汽车保有量的差分梯度确定对应省市的点爆年度,根据地方政府统计年鉴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年报推算出相应的整体指标和人均指标,通过区域人口加权和CPI加权得到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增长始点的判断标准。第五章找出未发生点爆的区域,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研究,把未发生点爆的省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整体和人均两个指标都不满足点爆判据,有三个省区;第二类是人均水平达到点爆条件,而整体指标不满足点爆要求。根据增长趋势特征识别,区域统计资料分别建立增长趋势预测模型,预测各省区发生点爆的时间。第六章讨论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中地区人均收入的收敛性问题,从实践客观理由上分析中国地区差别收入的收敛,并从理论上研究在2023年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汽车在这些省份爆发性增长的条件。本章还预测了中国汽车市场到2025年达到饱和,届时汽车的消费方式以更新为主要模式。根据居民收入收敛和饱和期预测对五省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修正。第七章阐述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是点爆发生的动力源泉。从政府角度发展集聚趋势的行业,培育特色产业群落,专业化分工下的产业空间布局,政府通过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流”的保障作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持。从企业的角度抓住未来汽车市场的区域性点爆机会,结合各省区点爆预测选择最佳时机,投放适宜的针对性产品,并提出零部件企业的集聚发展策略。第八章总结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提出课题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未来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高增长态势,必然会加快汽车工业的发展步伐。汽车市场的发展特征、发展变化趋势和供求波动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汽车产业的投入效果,掌握汽车市场的增长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汽车市场的搏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陈道平[3](2010)在《中国微型汽车市场及其分销渠道研究》文中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几大汽车市场之一。中国微型汽车市场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子市场,它不但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与能源危机、节能减排、城镇化、低碳经济等主题相关,因此,对中国微型汽车市场及其分销渠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微型汽车市场竞争强度增加,从考察微型汽车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入手,使用CRn指数法计算了微型汽车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考察了微型汽车产业集中程度的动态变化,结论认为微型汽车市场是寡占程度较高的寡头市场,但同时存在相当程度的竞争。行业的规模经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要素需求的价格弹性是观察一个行业的另一个重要视角,基于迭代似无关回归(ISUR)方法建立了生产工人、非生产工人和资本为投入要素的微型汽车所在行业的超越对数(Translog)生产函数,估计了微型汽车所在行业规模报酬的阶数,计算了投入要素之间的Allen替代弹性并通过替代弹性计算了要素需求的价格弹性,在此基础上,对微型汽车所在行业规模经济的状况、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和要素价格变化对要素需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微型汽车所在行业接近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资本与生产工人和非生产工人之间是替代关系,生产工人、非生产工人和资本三个要素需求缺乏弹性。市场的发展不仅面临行业环境的约束,还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针对微型汽车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基于汽车存量调整汽车需求的思想建立了微型汽车市场需求存量调整模型,借助该模型研究了微型汽车市场存量对微型汽车需求的影响,结果发现微型汽车市场存量没有达到均衡的或理想的状态,微型汽车市场存量水平对微型汽车需求没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微型汽车需求主要应该由收入和价格进行解释,进一步计算了微型汽车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为了研究农村城镇化进程对微型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使用因子分析方法把几个城镇化水平变量转化为城镇化水平因子,建立了农村城镇化水平因子对微型汽车市场需求量的回归模型,基于该模型的结论是农村城镇化水平因子每增加1个百分点,微型货车需求量将增加0.432个百分点,而微型客车需求量将增加1.071个百分点;基于时间序列ARIMA模型建立了微型汽车市场需求预测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微型汽车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微型汽车存量不足以调节微型汽车市场需求,需求的较大波动成为常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增加了微型汽车的需求,微型汽车的目标市场已经并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对微型汽车市场消费者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基于2000多份调查问卷对微型汽车消费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费者特征对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和购买决策行为影响的假设,为了对假设进行检验,基于最优尺度回归方法建立了消费者的特征变量对消费者信息搜寻范围和购买决策的回归模型,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了消费者特征变量对消费者对因特网使用的回归模型,检验结果显示部分假设获得了证实,部分假设没有被支持,消费者的文化程度、年龄、职业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了消费者的信息搜寻范围,消费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和年龄显着地影响了在汽车信息搜寻中对因特网的使用,消费者的收入、职业和年龄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显着影响,消费者的家庭人口和性别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没有显着影响。在对消费者特征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微型汽车消费者收入较低的特征和收入是影响其购买决策的最重要因素,考虑到目前主流的4S专卖店渠道不一定适合对微型汽车的分销,论文对微型汽车市场分销渠道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了中国和欧美等国汽车市场分销渠道演进的基础上,基于渠道关系视角从成本和经销商数量对渠道的影响方面构建了一级分销渠道利润优化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成本和经销商数量对渠道利润的影响,得到了成本和经销商数量对渠道利润影响的8个命题,进一步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并结合论文对消费者特征和行为方面的研究结论从分销渠道的层级、宽度和渠道关系角度对微型汽车分销渠道进行了选择,提出了适合微型汽车的分销渠道模式。

彭浪[4](2009)在《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工业已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而在汽车行业内的产能过剩愈加凸显,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使中国走向汽车强国之列,是当前汽车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过剩的理论研究和构建模型。论文主要研究了围绕过剩的机理研究、过剩的概念以及过剩的特征。分析上从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展开,并且仔细研究了结构性过剩,提出了合理过剩、过剩度极限概念。在分析历史数据、经验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合理过剩度范围。第二大部分是建模的基础支撑,分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过剩及经济周期理论、供给理论和市场理论。第二模块是中国汽车市场供给研究,主要研究了产能的概念、微观厂商产能计算、产能指标体系,对中国汽车制造商的产能进行评估。并构建等比和变比两个供给模型进行分析,为投资规划分析奠定基础。第三模块是中国汽车市场研究。运用组合模型对中国未来10年的汽车市场进行预测,并充分考虑历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价格指数变化、恩格尔系数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组合预测。市场发展预测态势存在矛盾:“梦想需求”上升,而现实中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实际购买下降,因此必然导致需求曲线发生偏转,一种情况是增长速度放缓,另一种情况是曲线调头负增长,用黄金分割数进行修正,找出了市场拐点。在理论上建立逻辑曲线模型,根据市场饱和预测值求出理论拐点。重点分析了国外、国内主要汽车厂商的产能利用率,通过利润率与产能利用率的高度相关性联系,构建了过剩模型,计算出合理的产能利用率值,并以此推导出合理过剩度。在研究了中国汽车的总供给、总需求现状,得出了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结论。第三大部分构建投资规划模型并提出平衡产能过剩的措施。在投资规划方面,从市场总需求模型出发,借助过剩度建立理想总供给模型,然后通过惯性投资因子、固定资产折旧因子和经济周期进行修正,获得实际总供给模型,继而推出具有操作性的投资规划模型。在平衡产能过剩的其它措施方面,从三个层面提出建议:国家层面要成立汽车OAME组织、发展大配厂、鼓励发展小型车、制定科学的旧车报废制度、扩大内需、控制公务车辆进口;企业层面要引导消费、满足个性化、扩大农村市场、自主创新等;还需要扩大出口,占领海外市场。

孙立梅,贾丽江[5](2008)在《从宏、中观两个层面分析微乘车发展影响因素》文中指出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宏观、中观两个层面对我国微型乘用车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捕捉微型乘用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拓展其发展的空间。从宏观层面看,有向上下兼容、拓宽微型车市场价格空间的趋势。从中观层面看,石油价格不断上升,产业政策相继出台、价格下降等,不断为微型乘用车发展施力,提供了其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但未来微型乘用车的竞争将更多的集中在价格之外的如技术创新、外观设计等其他方面以及新的市场空间的开拓,而这些,尚有待于微型乘用车厂商去不断挖掘,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谢淑萍[6](2008)在《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缺口的度量及其传导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轿车市场收入效应和需求缺口的关系问题及由此而引发的投资和市场进入的传导效应问题是工业经济发展中倍受瞩目的关键问题。本文重点围绕收入效应与需求缺口关系、需求缺口和厂商投资及市场进入关系等方面系统地探讨了轿车市场需求波动性及由此而引发的传导机制问题。其中,对轿车市场收入效应和需求缺口的研究,主要对需求缺口进行了测度,进而讨论了收入效应如何引发市场需求波动,从而产生需求缺口的周期性变动规律问题,而对需求缺口和厂商投资及市场进入的研究,主要讨论了需求缺口是如何引发厂商投资,从而产生传导效应使市场进入急剧增加问题。论文首先构造了价格指数,并通过价格指数变动趋势来分析轿车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利用非均衡计量模型对需求缺口进行了测度,为本文研究体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了充分证据,在此基础上,借助误差修正模型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考察了需求缺口、投资和市场进入之间的动态线性关联;利用Granger检验、ADF检验和协整检验方法,检验了收入水平和需求缺口的长期均衡关系;运用动态计量方法验证了需求缺口和投资之间的相关性;最后,本文利用残差序列单位根检验方法,验证了轿车市场进入水平与需求缺口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证明了轿车市场需求缺口传导效应的存在性并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收入效应是决定中国轿车市场需求变化的关键。

罗延发[7](2007)在《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研究 ——基于随机系数logit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产品是一种具有典型差异化特点的产品。在差异化特点明显的产品市场研究中,如果忽视产品的异质性,那么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往往很不可靠。然而,关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现有研究,绝大多数都建立在产品同质性的假设基础之上。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市场研究,通常是基于特征空间的研究,它区别于传统的基于产品空间的市场研究。采用特征空间的市场需求分析,往往需要应用离散选择模型。早期的离散选择模型被用于市场研究时,存在着诸如ⅡA或先验的消费者选择次序等固有缺陷,而在最近十几年内被逐步完善起来的随机系数logit模型,能很好地克服多项式logit模型和嵌套多项式logit模型等早期模型的固有缺陷,因而特别适于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市场研究。此外,在现阶段的中国汽车市场中,份额最高、发展速度最快并且最具增长潜力的子市场是中国家庭轿车市场。为此,论文应用随机系数logit模型,从产品差异化的视角对中国家庭轿车市场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的重要主题的考察,并考虑到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研究的相关主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层次性,论文确定了研究主题。论文首先呈现了一个较完整的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汽车市场研究框架,然后通过构建不同的消费者选择模型,研究了主要产品品牌间的竞争格局,模拟了未来10年内的需求状况,并评估了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论文应用815份消费者家庭调查数据和公开数据,针对占有中国家庭轿车市场一半以上份额的17个主要产品品牌,采用随机系数logit模型,为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的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或轿车级别的选择建模。消费者选择研究分别散布于第4、5、6三章。论文根据针对各研究主题的不同研究目的,分别构建了不同的消费者选择模型。如果仅从轿车产品属性看,研究发现,轿车产品在油耗、车型尺寸、加速性能、品牌原产地、后备箱空间等产品属性和价格上的差异,将影响到消费者对各主要产品品牌的选择;而轿车产品在油耗、车型尺寸、内部宽度等产品属性和价格上的差异,将影响到消费者对各轿车排量级别的选择。中国家庭轿车市场上主要产品品牌间的竞争格局分析构成了第4章的主体。根据消费者家庭及其户主的特定社会人口统计特征,论文的研究将各主要产品品牌归于不同的细分市场;通过对与产品属性相关的自身需求弹性的计算,论文分析了特定产品属性的改善为各品牌所带来的需求效应,从而预测出各制造商运用非价格竞争策略的效果;通过对自价格弹性和半弹性的计算,论文预测出各制造商运用价格竞争策略的效果;通过对交叉价格弹性和半弹性的计算,论文明确了各主要产品品牌的竞争对手,并考察了制造商品牌的内部竞争现象。中国家庭轿车市场未来10年的需求模拟构成了第5章的主体。在给定的基准情景输入条件下,研究发现,在未来10年内,中国家庭轿车市场上的较低排量和中等排量轿车的相对需求比重将持续下降,较高排量轿车的相对需求比重则将持续上升。家庭年总收入增长与收入差距状况对需求结构弹性模拟结果都具有很高的敏感度。此外,论文对节能环保导向的轿车产品开发和使用的激励政策的考察结果表明,政府的资助行为对市场具有很强的引导力量。研究还发现,仅仅依赖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市场朝产品小型化方向发展的目标,有必要考虑对大尺寸车型征收高额制造税或消费税。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效应研究构成了第6章的主体。在假设条件下,研究发现,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推行,在短期内将导致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的单车油耗大约下降3.72%;假定潜在消费者家庭未来的年度收入增长率为5-7%,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推行,将导致10-20年后市场单车油耗大约下降2.47-2.97%。此外,论文的研究还发现,从长期看,征收燃油税并不能必然地降低消费者对家庭轿车的使用。从文献检索检索结果来看,在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市场研究领域内,国内研究还非常稀少。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国内率先从产品差异化的视角开展了系统的汽车市场研究,并研究了中国汽车市场研究领域内目前尚未被充分关注的主题,从而弥补了市场研究的不足。在国内市场研究领域,绝大多数研究都建立在产品同质性的假设基础之上,并且是基于产品空间的研究。囿于研究的假设和视角,它们很难深入研究中国汽车市场的某些重要主题,如汽车制造商实施非价格竞争策略和价格竞争策略的效果、汽车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状况、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效应等。论文从产品差异化的视角并采用特征空间模型,在这些研究内容上取得了一些进展。(2)论文采用非集计需求建模方法,并应用随机系数logit模型对汽车市场研究,而且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研究目的构建不同的消费者选择模型,从而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在国内研究中,采用非集计需求建模方法的为数不多的研究,多数集中于交通行为研究领域,而只有少量的研究针对产品市场;并且,在应用随机系数logit模型的实证研究领域,笔者还没有检索到已发表的国内研究成果;另外,国外的同类研究在为消费者选择建模时,往往没有清晰地描述出其基本的建模思路。作为一项探索性的研究,论文还存在诸多的局限与不足。对部分数据的测量、抽样过程中的随机化,以及研究结论在其他市场研究领域中的推广,都还有待于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改进。

朱晓霞[8](2006)在《中国微型乘用车产品与产业特征及市场竞争规律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浪潮,世界汽车工业正朝着产业集中化、经营全球化、技术高新化、生产精益化、产品环保化的方向发展。2002年以来,微型乘用车的市场需求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呈现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产生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研究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如何根据自己的产业特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产业竞争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我国微型乘用车的产品特征着手研究。首先通过研究微车在我国的需求特征,找出影响微车的主要因素;然后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微车的价值特征;最后分车型对各种微车产品区域市场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产品特征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我国微型乘用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产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内部结构、市场结构以及产业布局等各个方面,对我国微型乘用车的产业特征进行了深入挖掘。在本文的最后,本文从竞争方式、竞争的发展形态、以及竞争形成的市场结构等方面提炼了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的竞争规律。

谭瑞松[9](2006)在《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2002年以来,微型乘用车的市场需求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呈现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产生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国能源短缺、环境不断恶化与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研究微型乘用车的发展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为研究核心,提出了适宜微乘车企业实施的竞争战略的多种选择,以及支持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实施竞争战略的宏观对策建议和以微乘车企业为主体的微观对策建议。 对于上述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现有的相关理论及本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本文全面、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了企业竞争战略相关理论,对于本文结论得出有重要基础作用的相关理论包括:企业竞争优势相关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这些理论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主要运用构建模型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微型乘用车产品、行业特征以及产业竞争规律、市场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刻地研究。表现在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弹性的研究,行业竞争结构,价格竞争作用规律,技术进步作用规律及优势资源作用规律的挖掘,以及微乘车市场状况、技术状况、相关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微乘车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来自于自主研发技术弱势、品牌劣势,完善政府管理以及重复性建设。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只有在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的过程中遵循产品、产业特征、产业竞争规律,及时进行战略调整适应竞争变化,才能获取竞争优势。 再次,从直接来源、本源、以资源为基础的中观层面三个角度挖掘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我国的宏观环境因素:能源短缺、自然环境恶化,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燃油价格上涨给微型乘用车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环保、节能的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一些微乘车企业在整个汽车产业中异军突起。然而,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只青睐具有优势资源的微乘企业,也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资源、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最后,微型乘用车产品和行业特征以及企业竞争战略的特征决定了微型乘用车竞争战略应是具有环境适应性、动态性的。一方面,微乘车自身的快速发展是宏观环境状况培育的;另一方面,企业竞争战略是以宏观环境为基础的,因此,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的环境决定性是必然的,环境适应性

于勇[10](2005)在《我国汽车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经历了50多年的锤炼,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构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容量,并且这个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维系着社会经济关系的运转,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主体的一个分支,我国的汽车工业生产与产品流通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因此,对我国汽车市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简述了我国汽车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的基本特点作了分析,指出了影响我国汽车市场的主要需求域。在对各车型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分析后,又对汽车进出口市场的现状作了介绍。接着对我国当前汽车市场的环境进行了描述。论述了影响汽车市场的主要因素,并简要叙述了中国主要汽车企业及其合资合作伙伴。本文还对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状况作了分析。其中包括对我国汽车市场保有量增长的分析和预测,对需求增长主要特征的描述,以及对影响我国汽车需求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本文最后对我国汽车市场的前景作了预测。并择要论述了品牌策略、价格策略、服务策略、公关策略等几种营销策略的内容、规划与实施。

二、我国微型车市场——2000年分析及2001年需求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微型车市场——2000年分析及2001年需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专利地图的我国微型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论文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综述
    2.1 专利分析相关理论
        2.1.1 专利和专利文献
        2.1.2 专利分析基本理论
    2.2 应用研究现状综述
        2.2.1 专利地图研究现状
        2.2.2 微型车产业研究现状
第3章 微型车主要技术分析
    3.1 底盘技术
    3.2 车身技术
    3.3 发动机技术
    3.4 轻型材料技术
    3.5 节能技术
第4章 我国微型车专利分析
    4.1 微型车专利信息获取
        4.1.1 研究主题
        4.1.2 专利信息检索
    4.2 专利总量及类型分布
    4.3 历年专利申请数量分析
    4.4 专利发明人分析
    4.5 专利权人分析
        4.5.1 主要专利权人排行情况
        4.5.2 主要企业申请年度分析
        4.5.3 主要合作申请人分析
    4.6 分类号分析
        4.6.1 IPC 部类分析
        4.6.2 IPC 小类分析
    4.7 微型车主要企业技术专长分析
        4.7.1 部类分布
        4.7.2 大类分布
        4.7.3 小类分布
    4.8 专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4.8.1 主要技术领域专利发展趋势
        4.8.2 车身技术专利发展趋势
        4.8.3 发动机技术专利发展趋势
第5章 我国微型车产业的 SWOT 分析
    5.1 我国微型车产业的 SWOT 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遇
        5.1.4 威胁
    5.2 发展战略选择
第6章 我国微型车产业发展对策
    6.1 专利战略调整
    6.2 汽车产业结构调整
    6.3 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宏观调控
    6.4 坚持自主创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国外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
        1.1.2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1.2 国内外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研究综述
        1.2.1 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1.2.2 美国汽车市场增长研究
        1.2.3 日本汽车市场增长研究
        1.2.4 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研究
        1.2.5 国内外对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市场点爆式增长模型分析的主要方法
        1.5.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汽车市场特征分析
    2.1 中国汽车市场的一般概念
        2.1.1 影响汽车市场的重要因素
        2.1.2 中国汽车市场的当期特征
    2.2 中国汽车市场存在的问题
        2.2.1 汽车企业层面的问题
        2.2.2 宏观层面的问题
    2.3 中国汽车市场的要素分析
        2.3.1 汽车市场的宏观基础
        2.3.2 中国汽车市场的微观基础
    2.4 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分析
        2.4.1 中国汽车市场增长态势分析
        2.4.2 汽车市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2.4.3 中国汽车市场结构性增长特征
        2.4.4 中国汽车市场的阶梯性增长特征
        2.4.5 中国汽车市场的点爆式增长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成因及其指标研究
    3.1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的宏观基础
        3.1.1 政府投资主导和政策扶持是首发动力
        3.1.2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催化剂
        3.1.3 地理区位优势是孵化器
    3.2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的成因分析
        3.2.1 中国汽车产业集聚效应的特征
        3.2.2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的增长极成因
    3.3 区域不平衡性的点爆指标
        3.3.1 集聚中的区位基尼系数
        3.3.2 评价汽车产生集聚的指标
        3.3.3 构建点爆研究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汽车市场区域点爆式增长实证与判据研究
    4.1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集聚的现状
        4.1.1 汽车整车企业的区域集聚
        4.1.2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集聚
        4.1.3 东风汽车公司空间集聚扩散发展模式
    4.2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判据的案例分析
        4.2.1 点爆研究的特征区域之选择
        4.2.2 十堰市汽车市场点爆指数研究
    4.3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测度标准的一般性推演
        4.3.1 一般性点爆区域选择
        4.3.2 点爆判据指标研究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中国省区汽车市场点爆始点预测
    5.1 省区点爆状况分析
    5.2 第Ⅰ类省区点爆始点预测
        5.2.1 贵州预测
        5.2.2 甘肃预测
        5.2.3 西藏预测
    5.3 第Ⅱ类省区点爆始点预测
        5.3.1 线性模型
        5.3.2 指数增长模型
        5.3.3 二次抛物线模型
        5.3.4 修正指数增长模型
        5.3.5 龚伯资增长曲线模型
        5.3.6 罗吉斯增长曲线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汽车区域市场点爆始点的修正研究
    6.1 点爆发生的两个限制性条件
        6.1.1 汽车市场总量规模趋势对点爆的影响
        6.1.2 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对点爆的影响
    6.2 中国地区差别居民平均收入的收敛性研究
        6.2.1 中国地区差别居民平均收入收敛的实践依据
        6.2.2 中国地区差别居民平均收入收敛的分析
    6.3 中国汽车市场的饱和预测
        6.3.2 模型的检验
        6.3.3 求解饱和期
    6.4 点爆预测模型的修正
        6.4.1 对贵州预测模型的修正
        6.4.2 对甘肃预测模型的修正
        6.4.3 对河南预测模型的修正
        6.4.4 对陕西预测模型的修正
        6.4.5 对湖南预测模型的修正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点爆式增长的策略
    7.1 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7.1.1 有利影响
        7.1.2 不利影响
    7.2 点爆式增长的动力分析
        7.2.1 动力之一:产业集聚
        7.2.2 动力之二:经济发展
    7.3 政府战略
        7.3.1 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7.3.2 保障产业集聚环境
        7.3.3 缩小区域差距
    7.4 企业战略
        7.4.1 企业产品结构性战略
        7.4.2 汽车市场点爆机会的应用
        7.4.3 发展未来零件企业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8.1.1 主要研究成果
        8.1.2 创新点
    8.2 研究中的不足
        8.2.1 对点爆性增长的“供给力量”分析不足
        8.2.2 其它不足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微型汽车市场及其分销渠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主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主题的选择
        1.1.3 论文数据使用的总体说明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际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汽车市场(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者对国外汽车市场的研究
        2.1.2 国外研究者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研究
        2.1.3 国内研究者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研究
    2.2 汽车分销渠道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关于分销渠道的研究
        2.2.2 关于汽车分销渠道的研究
3 中国微型汽车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分析
    3.1 引言
    3.2 中国微型汽车发展概况
        3.2.1 微型汽车的界定
        3.2.2 微型汽车的发展历程
    3.3 微型汽车产业集中度
        3.3.1 产业集中度的测度方法
        3.3.2 微型汽车产业集中度的计算
    3.4 微型汽车所在行业生产函数
        3.4.1 Translog 生产函数
        3.4.2 数据来源
        3.4.3 基于ISUR 的生产函数的估计
        3.4.4 规模报酬
        3.4.5 投入要素关系及要素价格弹性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微型汽车市场需求与预测分析
    4.1 引言
    4.2 中国微型汽车市场产销状况
    4.3 基于存量调整模型的中国微型汽车市场需求分析
        4.3.1 存量调整模型
        4.3.2 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4.3.3 存量调整模型的估计与结果分析
        4.3.4 需求的收入与价格弹性
    4.4 农村城镇化对微型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4.4.1 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微型汽车需求的因素
        4.4.2 数据来源
        4.4.3 模型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4.5 基于ARIMA 模型的中国微型汽车市场需求预测
        4.5.1 ARIMA 模型理论
        4.5.2 数据的平稳化
        4.5.3 模型的识别与建立
        4.5.4 模型预测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微型汽车市场消费者研究:消费者特征与消费者行为
    5.1 引言
    5.2 消费者研究文献评述
    5.3 研究假设
        5.3.1 消费者特征与信息搜寻
        5.3.2 消费者特征与购买决策
    5.4 问卷设计与调查
        5.4.1 问卷设计
        5.4.2 问卷调查
    5.5 微型汽车消费者特征的描述
    5.6 消费者特征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5.6.1 消费者的信息来源
        5.6.2 消费者信息搜寻的范围
        5.6.3 消费者特征对信息搜寻范围的影响
        5.6.4 消费者特征对因特网使用的影响
    5.7 消费者特征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5.7.1 不区分第一次或再次购车消费者的分析
        5.7.2 第一次购车消费者的分析
        5.7.3 再次购车消费者的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中国微型汽车市场分销渠道策略
    6.1 引言
    6.2 汽车市场分销渠道演进
        6.2.1 欧美等国分销渠道演进
        6.2.2 中国汽车市场分销渠道演进
        6.2.3 中国与欧美等国汽车市场分销渠道演进比较
    6.3 一级分销渠道分析:成本、渠道成员数量与渠道利润
        6.3.1 模型构建
        6.3.2 模型求解
        6.3.3 几个命题
        6.3.4 算例
    6.4 中国微型汽车市场分销渠道选择
        6.4.1 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
        6.4.2 微型汽车市场分销渠道层级选择
        6.4.3 微型汽车市场分销渠道宽度选择
        6.4.4 基于分销渠道关系的微型汽车市场渠道选择
        6.4.5 一种可能的微型汽车市场分销渠道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微型汽车所面临的行业环境方面的结论
        7.1.2 关于微型汽车市场需求与预测方面的结论
        7.1.3 关于微型汽车市场消费者方面的结论
        7.1.4 关于微型汽车市场分销渠道方面的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2.1 研究的局限
        7.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某汽车集团汽车市场消费者调查问卷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部分科研项目

(4)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产能过剩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综述
        1.1.1 产能过剩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
        1.1.2 产能过剩的理论研究综述
        1.1.3 产能过剩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1.1.4 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研究的问题与争议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
        1.2.1 以往研究中的缺陷
        1.2.2 背景综述
        1.2.3 研究的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3 产能过剩模型分析的主要方法
        1.3.1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4 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3.5 经济计量学方法
    1.4 产能过剩模型的构建
        1.4.1 产能过剩影响因素分析
        1.4.2 需求模型的构建
        1.4.3 供给模型的构建
        1.4.4 产能过剩模型的构建
    1.5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理论研究
    2.1 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定义
        2.1.1 产能过剩的概念
        2.1.2 由产能过剩定义推演的问题
    2.2 产能过剩传导机制
        2.2.1 产能过剩在汽车企业层面的传导机制
        2.2.2 产能过剩在宏观层面的传导机制
        2.2.3 产能过剩在出口拉动下的传导机制
    2.3 产能过剩的诱因分析
        2.3.1 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鱼刺图
        2.3.2 产能过剩的宏观基础
        2.3.3 产能过剩的微观厂商基础
        2.3.4 产能过剩的环境基础
    2.4 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4.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2.4.2 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指标体系
    2.5 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理论模型
        2.5.1 供求关系分析
        2.5.2 过剩模型
        2.5.3 过剩度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市场因素预测研究
    3.1 关联分析
        3.1.1 影响中国市场的主要因素
    3.2 组合模型预测
        3.2.1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
        3.2.2 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预测
        3.2.3 价格预测模型
        3.2.4 市场预测
    3.3 中国未来汽车市场拐点分析
        3.3.1 中国汽车市场总量分析
        3.3.2 市场饱和分析
    3.4 金融危机对拐点的修正
        3.4.1 金融危机对市场预期的影响
        3.4.2 两个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研究
    4.1 产能及其计算
        4.1.1 产能的概念
        4.1.2 生产能力的计算体系
    4.2 我国汽车行业产能
        4.2.1 生产企业和规模
        4.2.2 主要汽车企业产能规划
    4.3 产能模型
        4.3.1 中国汽车行业产能供给的理论模型
        4.3.2 供给模型的缺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模型
    5.1 产能利用率
        5.1.1 产能利用率状况
    5.2 过剩度
        5.2.1 概念的提出
    5.3 产能评价
        5.3.1 产能模型
        5.3.2 产能历史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未来汽车市场供给模型
    6.1 构建供给模型
        6.1.1 理想供给模型
    6.2 修正供给模型
        6.2.1 在建投资对理想供给模型的修正
        6.2.2 固定资产折旧对供给模型的修正
        6.2.3 经济周期对总供给的校正
        6.2.4 总供给模型
    6.3 投资阶段划分
        6.3.1 前“①”时代
        6.3.2 休养年代
        6.3.3 理性投资年代
        6.3.4 后“③”时代
    6.4 投资规划模型
        6.4.1 投资表
        6.4.2 投资规划几何模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平衡产能的措施
    7.1 从国家层面平衡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的措施
        7.1.1 成立汽车 OAME 组织
        7.1.2 建设资源共享的大总成厂
        7.1.3 过剩产能转型发展小型车
        7.1.4 发挥政府的保障职能
        7.1.5 车辆报废制度和换车奖励政策
        7.1.6 扩大内需
        7.1.7 公务车辆控制进口
    7.2 从企业层面平衡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的措施
        7.2.1 引导青年人的消费潜力
        7.2.2 满足个性化用车
        7.2.3 鼓励企业内部员工购车
        7.2.4 价格策略
        7.2.5 扩大农村市场
        7.2.6 自主创新
    7.3 通过出口消化中国汽车工业过剩的产能
        7.3.1 规范出口秩序,提升产业竞争力
        7.3.2 调整出口战略
        7.3.3 在海外建厂
        7.3.4 重点突破非洲市场
        7.3.5 发挥出口的价格优势
    7.4 本章总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8.2 进一步研究展望
    8.3 中国汽车车市过千万辆后的思考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缺口的度量及其传导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问题提出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中国轿车市场供求特征及价格指数构造
    第一节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二节 中国轿车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第三节 轿车价格指数构造方法研究
第三章 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缺口的度量与其存在性检验
    第一节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态势
    第二节 汽车市场供求分析
    第三节 非均衡计量模型估计及检验
    第四节 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缺口及趋势分析
第四章 收入效应与需求缺口产生的关联性分析
    第一节 收入效应与需求缺口产生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典型轿车需求和收入效应分析
    第三节 收入水平与轿车市场需求缺口的动态计量分析
第五章 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缺口对厂商投资行为传导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轿车市场投资状况及演变
    第二节 供需结构不对称引发的投资
    第三节 投资与需求缺口关系经验实证分析
第六章 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缺口对厂商进入传导效应分析
    第一节 轿车市场结构与进入壁垒分析
    第二节 中国轿车市场进入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缺口引发进入的数理分析
    第四节 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缺口与引发进入关联检验分析
第七章 中国轿车行业产业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国轿车行业产业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轿车行业产业政策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摘要
Abstract
后记

(7)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研究 ——基于随机系数logit模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1.1 产品差异化假定
        1.1.2 非集计需求建模方法
        1.1.3 随机系数logit模型
        1.1.4 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汽车市场研究
        1.1.5 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中国汽车市场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主题选择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1.2.2 研究主题的选择
        1.2.3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2 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汽车市场研究综述
    2.1 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汽车市场研究框架
        2.1.1 产品差异化经济理论综述
        2.1.2 从产品差异化经济理论到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市场研究
        2.1.3 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汽车市场研究:一个框架
    2.2 基于非集计模型的汽车市场需求面研究综述
        2.2.1 基于补偿性非集计模型的研究综述
        2.2.2 基于非补偿性非集计模型的研究综述
    2.3 基于非集计模型的汽车产业组织经验研究综述
        2.3.1 需求面分析
        2.3.2 供给面分析
    2.4 基于集计产业模型的汽车产业组织经验研究综述
    2.5 基于产品差异化经济学模型的汽车产业组织经验研究综述
        2.5.1 基于产品纵向差异化模型的研究综述
        2.5.2 基于产品横向差异化模型的研究综述
    2.6 本章结语
3 中国轿车市场背景与中国汽车市场研究现状
    3.1 中国轿车市场的背景与产品分类
        3.1.1 中国轿车市场的供给状况
        3.1.2 中国轿车市场的家庭消费群体发展状况
        3.1.3 中国轿车市场的产品分类
    3.2 中国轿车市场的制造商品牌与产品品牌状况(2003-2005)
    3.3 中国家庭轿车拥有量与需求量的估算(2002-2005)
        3.3.1 应用注册车辆总量统计数据对中国家庭轿车拥有量的估算
        3.3.2 应用城镇家庭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家庭轿车拥有量的估算
        3.3.3 采用两类数据对中国家庭轿车拥有量估算方法的比较
    3.4 中国汽车市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3.4.1 国内研究综述
        3.4.2 国外研究综述
        3.4.3 国内外研究比较:一个评论
4 基于产品品牌选择模型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4.1 引言
    4.2 差异化汽车产品市场研究中选择模型的解释变量文献总结
        4.2.1 价格和产品属性变量的选择
        4.2.2 社会人口统计变量的选择
    4.3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4.3.1 随机系数logit模型
        4.3.2 产品品牌选择的理论模型
        4.3.3 数据说明
    4.4 产品品牌选择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4.4.1 轿车产品属性变量分类与产品品牌选择的分步骤建模
        4.4.2 基于随机系数logit形式的选择模型中的解释变量选取原则
        4.4.3 价格和产品属性变量主效应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4.4.4 价格和产品属性变量主效应与简单交互效应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4.4.5 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主效应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4.4.6 价格和产品属性变量主效应与复杂交互效应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4.5 中国家庭轿车市场中主要产品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4.5.1 基于社会人口统计变量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细分分析
        4.5.2 产品属性相关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特定品牌自身需求弹性估计
        4.5.3 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的交叉价格和自价格的弹性与半弹性估计
        4.5.4 中国家庭轿车市场内主要产品品牌间的竞争格局
    4.6 本章研究结论
5 基于轿车级别选择模型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需求模拟
    5.1 引言
    5.2 基于个体需求集计的市场需求模拟的研究方法
        5.2.1 汽车市场需求预测与需求模拟方法的简要回顾
        5.2.2 应用非集计模型进行市场需求模拟的个体需求集计方法
        5.2.3 非集计模型的可移植性
        5.2.4 基于个体需求集计的市场需求模拟的弹性方法
    5.3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5.3.1 理论模型
        5.3.2 数据说明
    5.4 基于需求预测目的的轿车级别选择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5.4.1 价格和产品属性变量主效应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5.4.2 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主效应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5.4.3 基于需求预测目的的轿车级别选择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
    5.5 基于产品级别选择模型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需求结构弹性模拟
        5.5.1 解释变量的基准情景输入(2006-2015)
        5.5.2 需求结构弹性模拟(2006-2015)
        5.5.3 需求结构弹性模拟的敏感度分析(2006-2015)
    5.6 中国家庭轿车市场需求总量预测与最终需求状况模拟
        5.6.1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需求总量预测(2006-2015)
        5.6.2 中国家庭轿车市场最终需求状况模拟(2006-2015)
    5.7 本章研究结论
6 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中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及其对样本车型的影响
        6.2.1 机动车燃油经济性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国际比较
        6.2.2 限值标准的制定背景与内容
        6.2.3 限值标准对样本车型的影响
    6.3 汽车领域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回顾
        6.3.1 汽车领域能源与环境政策的目标与类别
        6.3.2 国际汽车领域主要能源与环境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政策成本
        6.3.3 汽车领域能源与环境政策的国内研究现状
    6.4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6.4.1 理论模型
        6.4.2 数据说明
    6.5 轿车级别选择模型与轿车使用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6.5.1 基于短期效应研究目的的轿车级别选择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6.5.2 基于长期效应研究目的的轿车级别选择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6.5.3 轿车使用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6.6 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对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的效应研究
        6.6.1 油耗公示对各产品品牌与各轿车级别的需求效应研究
        6.6.2 限值标准的短期效应研究和长期效应研究的假设
        6.6.3 限值标准生效短期和长期内的产品属性与购买价格状况
        6.6.4 限值标准对轿车级别公测油耗与市场单车油耗的冲击
        6.6.5 限值标准对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的单车油耗的短期效应研究
        6.6.6 限值标准对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的单车油耗的长期效应研究
    6.7 本章研究结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消费者选择研究的主要结论
        7.1.2 关于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的主要结论
        7.1.3 关于市场未来需求模拟研究的主要结论
        7.1.4 关于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效应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7.2.1 学术价值
        7.2.2 实践意义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3.1 研究的局限性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微型乘用车产品与产业特征及市场竞争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组织理论
        2.1.1 马克思、列宁关于产业组织的理论
        2.1.2 现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
    2.2 产业布局理论
        2.2.1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阶段
        2.2.2 产业布局的模式
        2.2.3 产业布局的规律
    2.3 竞争规律理论
第3章 中国微型乘用车产品特征
    3.1 微型乘用车的界定
    3.2 中国微型乘用车的需求特征
        3.2.1 微型乘用车的产品收入弹性特征
        3.2.2 微型乘用车的产品需求价格特征
        3.2.3 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3.2.4 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的预期
        3.2.5 微型乘用车消费环境
    3.3 中国微型乘用车的价值特征
        3.3.1 功能价值特征
        3.3.2 品牌价值特征
        3.3.3 服务价值特征
    3.4 微型乘用车产品区域市场特征研究
        3.4.1 微客产品区域市场特征研究
        3.4.2 微轿产品区域市场特征研究
    3.5 中国微型乘用车未来发展趋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的产业特征
    4.1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4.1.1 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4.1.2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生命周期定位
    4.2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内部结构特征
        4.2.1 规模经济分析
        4.2.2 成本利润比较
        4.2.3 R& D分析
    4.3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结构特征分析
        4.3.1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总体结构特征分析
        4.3.2 2004年分车型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4.3.3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
    4.4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布局特征
        4.4.1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总体布局特征
        4.4.2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的地域分散所产生的直接结果
        4.4.3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的地域分散的原因探析
        4.4.4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布局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规律研究
    5.1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中的经济学原理
        5.1.1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与劳动分工理论
        5.1.2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与价值链理论
        5.1.3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与核心竞争力理论
        5.1.4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与比较优势理论
        5.1.5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与“木桶”原理
    5.2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规律之一——从竞争形式看,以价格竞争为核心转向品牌竞争
        5.2.1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5.2.2 竞争形式从价格竞争将向品牌竞争转化
        5.2.3 我国微型乘用车品牌战略的实施
    5.3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竞争规律之二——从竞争形态来说,由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发展
        5.3.1 产业集群是培育与提升我国微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5.3.2 奇瑞汽车产业链条集聚模式及其竞争能力的分析
        5.3.3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5.4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竞争规律之三——从竞争形成的市场结构看,由较分散的组织结构向寡头垄断演进
        5.4.1 跨国公司与内资微型乘用车企业相比的竞争优势分析
        5.4.2 跨国公司的进入对中国汽车市场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5.4.3 我国微车市场结构将向寡头垄断演进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3.1 论文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竞争优势观
        2.1.1 资源学派的竞争优势观
        2.1.2 学习学派的竞争优势观
        2.1.3 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竞争优势观
    2.2 企业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2.2.1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2.2.2 企业竞争战略的含义
        2.2.3 企业竞争战略的特征
        2.2.4 企业竞争战略的分类
        2.3.5 主要战略模型及观点
    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1 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现代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型乘用车产品、行业特征及市场竞争规律研究
    3.1 微型乘用车产品特征
        3.1.1 微型乘用车物理特征
        3.1.2 微型乘用车技术特征
        3.1.3 微型乘用车经济特征
    3.2 行业特征
        3.2.1 效益特征
        3.2.2 市场结构特征
        3.2.3 产品差异化特征
        3.2.4 行业壁垒特征
        3.2.5 产业生命阶段定位
    3.3 微型乘用车市场竞争规律
        3.3.1 价格竞争的作用规律
        3.3.2 技术进步的作用规律
        3.3.3 伯特兰德博弈均衡价格和最大市场需求
        3.3.4 规模经济作用下的生产临界值
        3.3.5 优势资源在企业竞争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
        3.3.6 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过渡的规律
    3.4 微型乘用车产品、行业特征及市场竞争规律综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行业发展状况
    4.1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状况
        4.1.1 微型乘用车产销状况
        4.1.2 微型乘用车市场价格状况
        4.1.3 微型乘用车品牌与技术来源状况
        4.1.4 微型车企业效益状况
        4.1.5 微型乘用车市场结构状况
    4.2 微型乘用车技术发展状况
        4.2.1 关键部件技术状况
        4.2.2 关键技术发展状况
        4.2.3 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4.3 跨国汽车公司对我国投资状况
    4.4 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4.4.1 石油工业
        4.4.2 交通建设
    4.5 我国微型乘用车发展状况综述
        4.5.1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状况综述
        4.5.2 我国微型乘用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4.5.3 微型乘用车行业面临的挑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主要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比较分析
    5.1 哈飞集团竞争战略
        5.1.1 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5.1.2 研发策略
        5.1.3 竞争战略规划
    5.2 重庆长安竞争战略
        5.2.1 竞争战略选择
        5.2.2 竞争策略组合
    5.3 上汽五菱竞争战略
        5.3.1 研发战略
        5.3.2 文化战略
        5.3.3 文化再造
    5.4 奇瑞竞争战略
        5.4.1 营运低成本战略
        5.4.2 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整合战略
    5.5 竞争战略选择的主要经验
        5.5.1 有效的战略管理是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
        5.5.2 文化融合关系到重组的成败
        5.5.3 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分析
    6.1 竞争优势直接来源分析
        6.1.1 微型乘用车物理特征优势
        6.1.2 中国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状况有利于微型乘用车的发展
        6.1.3 微型乘用车企业自身具有的竞争优势
        6.1.4 我国经济资源状况决定微型乘用车行业具有成本优势
    6.2 竞争优势本源分析
        6.2.1 竞争优势的本质
        6.2.2 RS因果关系链及演化过程模型
        6.2.3 资源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环节
        6.2.4 竞争优势来源三维分析与竞争战略
    6.3 以资源为基础的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中观层面
        6.3.1 学习能力
        6.3.2 技术能力
        6.3.3 创新能力
        6.3.4 服务能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制定与选择
    7.1 竞争战略制定
        7.1.1 竞争战略制定的要素
        7.1.2 竞争战略制定的过程
        7.1.3 竞争战略实施的规则
    7.2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定位
        7.2.1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优劣势比较分析
        7.2.2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角色
        7.2.3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目标
    7.3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7.3.1 生态定位战略
        7.3.2 生态设计战略
        7.3.3 自主创新战略
        7.3.4 价格战略
        7.3.5 品牌战略
        7.3.6 柔性战略
        7.3.7 文化战略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绩效评价
    8.1 竞争战略绩效的评价原则
    8.2 指标体系的构建
        8.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8.2.2 指标的选取和诠释
    8.3 综合评价方法
        8.3.1 评价方法选择
        8.3.2 评价方法确定
    8.4 评价结果及分析
        8.4.1 评价对象选择
        8.4.2 关键步骤结果
        8.4.3 评价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实施的对策
    9.1 宏观对策
        9.1.1 引导微型乘用车产业集群战略调整
        9.1.2 完善法规推动微型乘用车产业发展
        9.1.3 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为微乘车提供技术支持
        9.1.4 培育汽车消费信贷环境
    9.2 微观对策
        9.2.1 实施有效的竞争战略管理以培育微乘企业持续竞争力
        9.2.2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以全面提升微乘企业技术能力
        9.2.3 通过管理创新增强微乘企业柔性
        9.2.4 积累优势人力资源以提升人力资源储备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我国汽车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汽车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2 研究我国汽车市场的必要性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我国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2.1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的基本特点
    2.2 我国汽车市场的主要需求域
    2.3 各车型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分析
    2.4 汽车进出口市场
第三章 我国汽车市场环境分析
    3.1 影响汽车市场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主要汽车企业及其合资合作伙伴
第四章 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分析
    4.1 我国汽车市场保有量增长分析
    4.2 我国汽车需求增长的主要特征
    4.3 影响我国汽车市场需求的因素
    4.4 对我国汽车市场的前景预测
第五章 我国汽车市场营销策略
    5.1 品牌策略
    5.2 价格策略
    5.3 服务策略
    5.4 公关策略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微型车市场——2000年分析及2001年需求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专利地图的我国微型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赵安妮. 吉林大学, 2012(10)
  • [2]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D]. 卢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07)
  • [3]中国微型汽车市场及其分销渠道研究[D]. 陈道平. 重庆大学, 2010(01)
  • [4]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研究[D]. 彭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07)
  • [5]从宏、中观两个层面分析微乘车发展影响因素[J]. 孙立梅,贾丽江. 商业经济, 2008(13)
  • [6]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缺口的度量及其传导效应研究[D]. 谢淑萍. 吉林大学, 2008(12)
  • [7]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研究 ——基于随机系数logit模型的实证研究[D]. 罗延发. 浙江大学, 2007(05)
  • [8]中国微型乘用车产品与产业特征及市场竞争规律研究[D]. 朱晓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04)
  • [9]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 谭瑞松.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10]我国汽车市场研究[D]. 于勇. 天津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我国微型车市场——2000年分析与2001年需求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