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一、公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向俊洁[1](2021)在《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文中认为中药西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的干燥柱头,是一种珍稀名贵中药材,唐代时由印度经西藏传入我国,目前在我国上海、浙江、河南、安徽等地有栽培。作为柱头,西红花产量低,仅占整朵花重量的7.4%,剩余92.6%的花部被遗弃在田间地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研究显示,西红花花部含黄酮、多糖等活性成分,有抗氧化、抗炎、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活性,我们的前期研究也表明,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具有抗高尿酸血症、降高脂血症等药理活性,极具开发潜力。众所周知,化学成分是药材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本论文以西红花去柱头花部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化学成分的组成及特点;对不同产地的样本进行成分分析,建立质量评价方法,为西红花去柱头花部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数据。本论文首先采用化学反应鉴别法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预试,初步推测了所含的化学成分的种类;随后针对样本的特点,分别采用UPLC、GC-MS、VIS等技术,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黄酮类、挥发油类、多糖类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参考《中国药典》检测项目,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了质量标准草案。具体内容如下:1.花类药材相关文献的综述对《中国药典》收录的26种花类药材的化学成分、药效活性及药性研究等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为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药效活性以及药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2.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的初步推测采用化学反应鉴别法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预试,初步推测其含有大量黄酮类、挥发油类、糖类等成分,故本论文后续研究重点为西红花去柱头花部中黄酮类、挥发油类、多糖类成分的分析。3.基于多种色谱技术的西红花去柱头花部黄酮类成分定性定量分析西红花去柱头花部的黄酮类成分主要有以山柰酚-3-O-槐糖苷为代表的黄酮醇类成分和以飞燕草素-3,5-二-O-葡萄糖苷为代表的花色苷类成分。采用UPLC技术,建立了12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样品中黄酮类成分的UPLC指纹图谱,归属了7个共有峰中的4个共有峰,分别为山柰酚-3-O-槐糖苷-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槐糖苷、山柰酚-3-O-槐糖苷、山柰酚-3-O-葡萄糖苷,12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83以上,表明各产地样本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建立了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山柰酚-3-O-槐糖苷和飞燕草素-3,5-二-O-葡萄糖苷的U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12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柰酚-3-O-槐糖苷和飞燕草素-3,5-二-O-葡萄糖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44.21~58.73 mg·g-1,2.11~6.37 mg·g-1。采用电子眼技术将样本的颜色数字化,考察了黄酮类成分与样本颜色的关系,发现样本颜色与飞燕草素-3,5-二-O-葡萄糖苷的含量显着正相关。4.基于GC-MS技术的西红花去柱头花部挥发油成分分析采用GC-MS技术推测了西红花去柱头花部挥发油中65个化学成分,以酯类、烷类、醛类成分居多。建立了11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样品挥发油类成分的指纹图谱,11批样品挥发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745以上,其中7批相似度在0.908以上,表明大部分样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少部分样品存在一定差异。5.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多糖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方面,采用VIS技术建立了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10批样品进行分析,其含量范围为32.96~40.72 mg·g-1。另一方面,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多糖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6.西红花去柱头花部质量标准的建立以12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样本为研究对象,从样本性状、鉴别、检查、指纹图谱、含量测定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西红花去柱头花部质量标准草案。

梁悦[2](2020)在《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动物螨病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该病主要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畜产品质量,增加饲养和治疗成本,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害人类健康。前期研究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对皮肤、眼结膜无刺激、符合经皮肤给药制剂要求,该制剂对离体兔痒螨具有显着杀螨活性。本研究依据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了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性临床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自然感染痒螨病兔50只,随机均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丁香提取物微乳高、中、低剂量组(涂擦给药,每天分别4次、2次、1次,连用3 d),伊维菌素药物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另选10只健康兔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第4天时进行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第7、14天时对治疗效果评价,结束时对试验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不同剂量治疗后,病兔耳部症状明显改善,痂皮脱落,螨虫数量明显减少,耳部皮肤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病变明显减轻。高、中剂量组感染程度及评分、虫体减少率,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高、中剂量组效果相当(P>0.05),且治疗有效率和虫体转阴率100%。不同剂量组WBC、Lym、Gra、RBC、HGB等血液学指标,与药物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组的ALT、AST、TP、ALB、CK、CRE等血液生化指标,与疾病对照组比较,ALT、TP、CK、BUN、CRE等,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差异不显着(P>0.05),ALB极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高剂量组AST极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BUN变化无规律。不同剂量组解剖未见明显异常变化,心、肝、脾、肺、肾、胃、肠等脏器系数与疾病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剂量组的心脏系数、高剂量组的胃系数极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高剂量组组织观察未见明显异常。说明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具有显着治疗效果,且使用安全,临床推荐用法用量为:涂擦给药,每天2次,连用3 d。2.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扩大性临床试验:自然感染痒螨病兔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分别为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组(涂擦给药,每天2次,连用3 d)和伊维菌素药物对照组。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后第14天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评分从3.27±0.77降至0.51±0.71,有效率100%,虫体转阴率93.3%,治疗效果与伊维菌素溶液相当(P>0.05),且未见明显异常表现。说明按临床推荐用法用量,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治疗效果确切,且使用安全。

邢冬梅[3](2020)在《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抗氧化、抗菌谱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归为甘肃省道地药材,产量较大,挥发油为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当归茎叶采收前期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研究表明当归茎叶也含有挥发油。中药挥发油在抗氧化、抗菌方面研究较为成熟,而当归及茎叶挥发油抗氧化、抗菌研究鲜有报道,因此研究当归根及茎叶抗氧化、抗菌活性,筛选其药效物质基础对于当归及茎叶的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以当归根及茎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建立10批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指纹图谱。结果显示,当归根挥发油含量显着高于茎叶(P<0.01),根挥发油含量约为当归茎叶挥发油含量的两倍;10批当归茎叶挥发油共有模式中共鉴定出51个化合物,根挥发油中鉴定出23个化合物,根及茎叶挥发油共有化合物6个,其中(1R)-α-蒎烯、(1S)-α-蒎烯、丁烯基苯酞、Z-藁本内酯含量差异显着(P<0.01)。用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方法评价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批次的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对DPPH、ABTS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当归茎叶挥发油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显着(P<0.01)小于当归茎叶挥发油。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的抑菌圈直径、微量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首次评价了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对于六种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批次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抑菌圈直径均在6.5 mm-12.11 mm之间,且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圈直径较阳性菌大。当归茎叶挥发油抗菌圈直径大于当归根。根及茎叶挥发油作用三种革兰氏阳性菌的MIC较大于革兰氏阴性菌,且10批当归茎叶挥发油的MIC普遍低于当归根挥发油的MIC。运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的方法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建立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与抗氧化、抗菌药效之间谱效关系,初次筛选出了其与药效有关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1)当归根挥发油抗氧化的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为48、26号峰代表的化合物。当归茎叶挥发油初步筛选出其抗氧化活性贡献较大的且相关性较强的化合物为33、30、11、5号峰代表的化合物。(2)当归根挥发油作用于大肠杆菌的药效物质基础为1、25号峰代表的化合物;作用于肺炎链球菌的物质基础可能为14、26、40号峰代表的化合物;6、59号峰代表的化合物则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于枯草芽孢杆菌的根挥发油中的化合物贡献较大的化合物为2、4、5、30、25、50、21、36号,相关性较高的化合物为60、59、32、53、26、41号;对于铜绿色假单胞杆菌的作用贡献较大的化合物为2、14、16、57、21、58、25、16号,而与铜绿色假单抱杆菌作用呈正相关的化合物为26、38、37、41、32、40号;作用于乙型副伤寒杆菌的当归根挥发油的物质基础可能为65、41号峰代表的化合物。(3)当归茎叶挥发油中作用于大肠杆菌的药效物质基础为1号峰代表的化合物;2、31号峰为当归茎叶挥发油中作用于肺炎链球菌的药效物质基础;而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初步筛选的物质基础为11、47、35、21号峰代表的化合物;作用于枯草芽孢杆菌的茎叶挥发油的相关性较大的化合物为1、5号;茎叶挥发油中21、58、20、9、57、2、12、19号峰代表的化合物是作用于铜绿色假单胞杆菌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于乙型副伤寒杆菌的当归茎叶挥发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20、30、33、36、38、39号峰代表的化合物。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且抗氧化、抗菌活性均有所不同。谱效关系的建立阐明了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的药效作用是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研究为当归及茎叶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陈传娇[4](2020)在《几种中药材挥发油对三七病害的防控作用及抑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Panax)植物,主产于云南省文山州,是云南省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等功效。但近年来,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病害日益严重,连作障碍已成为阻碍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除根部腐烂以外,由于三七的特殊生长环境,地上部分病害频发,如灰霉病、黑斑病、圆斑病等,已成为限制三七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三七病害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法。虽然化学防治法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易造成“3R”问题,不符合现代绿色科学发展观。因此,为避免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现从植物中提取天然抗菌产物防治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鉴于化学杀菌剂的不良影响,希望能找到一种绿色、有效的植物源农药来代替化学杀菌剂施用,对作用机理深入研究,以期为新型绿色农药或化肥的开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目的:本文以芸香科、伞形科和唇形科部分有代表性中药材挥发油为研究对象,以常见的三七病害致病菌为代表菌株,通过研究中药材挥发油对三七病害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阐明中药材挥发油防治三七病害的作用机理,解决连作障碍难题,实现标准化种植,提升三七产量和品质,增加种植户经济效益。方法:1.通过显微镜对七种三七病害致病菌的菌丝和孢子进行形态学观察。2.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芸香科五种中药材挥发油(陈皮、吴茱萸、青皮、枳壳和佛手)、孜然挥发油和唇形科薄荷、荆芥挥发油,进行体外的牛津杯抑菌实验。3.通过GC-MS分析佛手、孜然、薄荷和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含量。4.通过96-孔板法测定佛手、孜然、薄荷、荆芥挥发油以及其主要单体化合物和化药恶霉灵的最小抑菌浓度。5.通过棋盘法测定中药材挥发油(佛手、孜然、薄荷和荆芥)与化药恶霉灵联用后对三七致病菌的协同增效作用。6.通过盆栽法测定佛手、孜然和薄荷挥发油对接种三七致病菌后三七苗的生长情况。7.用孜然、薄荷挥发油处理尖孢镰刀菌之后,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菌丝和孢子进行内部结构和形态学的观察。8.测定不同浓度薄荷挥发油对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菌丝干重、孢子产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性糖含量、相对电导率、SDH活性和NADH活性的影响。结果:1.通过显微镜观察七种三七致病菌,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毁坏柱孢霉、瓜果腐霉、灰霉菌、炭疽病菌和丝核菌的菌落、孢子和菌丝形态均与先前文献报道的性状一致。2.对芸香科五种中药材挥发油(陈皮、吴茱萸、青皮、枳壳和佛手)进行提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佛手挥发油对三种三七根腐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强于其它四种挥发油;对伞形科孜然挥发油、唇形科薄荷和荆芥挥发油进行提取,牛津杯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孜然、薄荷和荆芥挥发油在浓度为50 mg/m L时对七种三七病害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效果,抑菌率高达100%。3.通过GC-MS分析佛手、孜然、薄荷和荆芥挥发油的主成分,结果表明:佛手挥发油的主成分为d-柠檬烯(22.79%)、γ-萜品烯(9.71%)、香叶醇(5.77%)、橙花醇(5.54%)和(R)-(+)-α-松油醇(5.10%);孜然挥发油的主成分为枯茗醛(44.53%)、伞花烃(12.14%)、4-异丙基-1,3-环己二烯-1-甲醛(10.63%)、(-)-β-蒎烯(10.47%)和γ-松油烯(8.40%);干燥薄荷挥发油的主成分为左旋香芹酮(29.71%)和d-柠檬烯(7.86%);新鲜薄荷挥发油的主成分为左旋香芹酮(37.87%)和d-柠檬烯(9.98%);荆芥挥发油的主成分为L-薄荷酮(39.23%)、(-)-薄荷酮(30.28%)和d-柠檬烯(6.95%)。4.最小抑菌浓度实验结果显示,佛手、孜然、薄荷和荆芥四种中药材挥发油及其主成分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且对不同真菌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其中,孜然挥发油的主成分枯茗醛抑菌效果最佳,可与化药恶霉灵相媲美。5.通过棋盘法研究中药材挥发油与化药恶霉灵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显示,佛手挥发油对尖孢镰刀菌是无关作用,对腐皮镰刀菌是协同作用,对毁坏柱孢霉是加和作用;孜然挥发油与化药恶霉灵联用对瓜果腐霉是协同作用,对腐皮镰刀菌是加和作用,对尖孢镰刀菌、毁坏柱孢霉、灰霉菌和炭疽病菌是无关作用;薄荷挥发油与化药恶霉灵联用对瓜果腐霉是协同作用,对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毁坏柱孢霉、灰霉菌和炭疽病菌均是无关作用;荆芥挥发油与化药恶霉灵联用对瓜果腐霉是协同作用,对腐皮镰刀菌是加和作用,对尖孢镰刀菌、毁坏柱孢霉、灰霉菌和炭疽病菌均是无关作用。6.在三七的活体实验中,添加了中药材挥发油(佛手、孜然、薄荷)均能降低三七植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且三七的长势相对良好,生物量与空白对照组相近。7.在扫描电镜中,空白对照组中尖孢镰刀菌的孢子和菌丝形态完好,饱满,而通过添加孜然挥发油、枯茗醛或薄荷挥发油后,病原菌的孢子数量急剧下降,孢子和菌丝均出现了皱缩干瘪的现象;在透射电镜中,空白对照组中的孢子形态圆润饱满,细胞膜、细胞壁以及内部的细胞器清晰可见,而在添加了孜然挥发油、枯茗醛或薄荷挥发油后,细胞干瘪皱缩,内部的细胞器溶解,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8.为了研究薄荷挥发油的作用机制,以尖孢镰刀菌为代表菌株,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薄荷挥发油(2 MIC、MIC、1/2 MIC、1/4 MIC、1/8 MIC和1/16 MIC)能降低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菌丝干重、孢子产量,由于破坏了细胞结构,使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性糖含量、相对电导率升高,干扰了尖孢镰刀菌呼吸链相关酶的活性(SDH、NADH),阻碍了尖孢镰刀菌的呼吸作用。结论:无论是体外实验还是体内实验,结果均表明:佛手、孜然、薄荷和荆芥挥发油及其主成分对三七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化药恶霉灵联用能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还能降低三七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薄荷挥发油为研究对象,尖孢镰刀菌为主要代表菌株,探究其抑菌机理。通过测定发现薄荷挥发油的浓度越高,对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孢子产量和菌丝干重抑制效果越明显;尖孢镰刀菌菌丝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性糖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这是因为薄荷挥发油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验证了膜系统可能是植物挥发油的主要作用靶点之一;另外,与尖孢镰刀菌呼吸链相关酶的活性(SDH和NADH)下降,说明薄荷挥发油抑制尖孢镰刀菌的呼吸有可能是薄荷挥发油的抑菌作用机制之一。

马玉楠[5](2019)在《黄花蒿和丁香挥发油抑制三七病害发生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三七属喜阴植物,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容易导致各种病害的发生。又因其需求量巨大,人工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导致其病害问题日益严重。三七病害主要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病害,其严重地影响三七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植物源农药是解决三七病害,提高三七品质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黄花蒿、公丁香、母丁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粗提物和挥发油对引起三七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为三七病害的生态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测定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率、孢子活力、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2.测定黄花蒿不同极性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3.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植物挥发油并检测其对引起三七病害的病原菌抑制作用。4.通过GC-MS分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5.通过96孔板法测定挥发油及其单体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6.通过棋盘法测定精油与化药恶霉灵联用后对病原菌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1.黄花蒿叶的甲醇粗提物能降低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和孢子活力,抑制其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增加,且随着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浓度的增大,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变强。2.采用不同浓度的甲醇分别提取黄花蒿的根、茎、叶并做相关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黄花蒿叶的甲醇粗提物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显着。对黄花蒿叶进行不同极性组分的提取并做相关抑菌实验,发现黄花蒿叶低极性组分挥发油的抑制效果最显着。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侵染三七植株的发病率有一定的防控作用。3.离体实验测定结果表明,公丁香、母丁香挥发油对引起三七病害的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且在供试条件下,同一种精油对不同的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不同。当精油浓度为50 mg/mL时,公丁香挥发油对瓜果腐霉、灰葡萄孢菌、胶孢炭疽菌、立枯丝核菌等病原菌的抑制率是100.00%,母丁香挥发油对瓜果腐霉、胶孢炭疽菌的抑制率是100.00%。4.通过对公丁香、母丁香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并确定其挥发性组分和相应的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公丁香挥发油中丁香酚的含量最高为57.95%,其次是乙酸丁香酚酯(16.49%),石竹烯(15.89%)。母丁香挥发油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2’,3’,4’-三甲氧基苯乙酮(50.45%)和丁香酚(39.26%)。5.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公丁香和母丁香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均具有显着抑菌作用,且不同挥发油及其单体化合物对病原菌的MIC值是不同的。丁香酚和乙酸丁香酯对病原菌的MIC值范围是0.040.42 mg/mL和0.010.34 mg/mL。2′,3′,4′-三甲氧基苯乙酮对病原菌的MIC值范围是0.011.36 mg/mL。6.为了进一步探讨挥发油与化药恶霉灵的协同增效作用,测定了挥发油与恶霉灵复配后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公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复配后,对瓜果腐霉、灰葡萄孢菌、胶孢炭疽菌的抑制表现出协同作用,对毁坏柱孢霉的抑制表现出加和作用。母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复配后,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表现出协同作用;对腐皮镰刀菌、瓜果腐霉、灰葡萄孢菌的抑制表现出加和作用。7.三七叶片活体试验结果表明,在公丁香最小抑菌浓度的处理浓度下,公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复配后,可显着降低三七灰霉病的发病率,提高防治效果。结论:黄花蒿粗提物对三七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活体实验结果表明,当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浓度是0.50 mg/g时,处理一段时间后三七的发病率仅为25.00%,与对照组相比,发病率降低了42.22%,表明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公丁香和母丁香挥发油在离体条件下对引起三七地上和地下病害的病原菌有显着的抑制活性,通过GC-MS分析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丁香酚、乙酸丁香酯和2′,3′,4′-三甲氧基苯乙酮。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丁香酚对病原真菌的MIC范围是0.040.42 mg/mL,恶霉灵对病原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是0.040.31 mg/mL,说明丁香挥发油的主要单体化合物丁香酚的抑菌效果与化药恶霉灵相当。此外公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联用后对三七灰霉病的防控作用显着。

苏晓丹[6](2019)在《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作用及对火腿防腐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取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作为试验材料,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二者化学组成成分。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 26003、大肠杆菌ATCC25922、大肠杆菌O157:H7 NCTC 12900作为试验菌种,研究两种精油的抑菌作用效果。选出精油抑制作用较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和大肠杆菌O157:H7 NCTC12900作为受试菌,分别研究两种精油的抑菌作用机理,并将这两种精油应用到接菌的火腿肠中,观察其抑菌防腐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GC–MS分析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从花椒精油中共检测出36种物质,其中芳樟醇是主要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为68.011%。丁香精油中共检测出31种物质,主要成分是丁香酚,相对质量分数为76.737%。2.分析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活性。通过比较抑菌圈试验、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发现两种精油对不同腐败菌抑制作用不同。花椒精油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大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丁香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抑制作用基本相同,丁香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比花椒精油更强。抑菌生长曲线的结果发现精油处理使细菌生长对数期出现的时间延迟,细菌生长受到抑制。3.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机理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内容物泄露测定和细胞膜完整性测定,发现精油处理细菌后,破坏了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完整性,使细胞内容物大量泄漏,最终抑制细菌生长甚至使细菌死亡。4.精油实际防腐杀菌应用研究。分别以液体培养基和火腿肠作为培养基质,研究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液体培养基条件下,1 MIC、2 MIC和3 MIC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在120 min内均可以抑制甚至杀死细菌;火腿肠作为培养基质,10 MIC精油处理后的火腿肠,细菌存活数明显低于不加精油处理,说明10 MIC精油在72 h内可以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但并不能完全杀死细菌。

李郭帅[7](2019)在《复方南星止痛膏体外透皮吸收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方南星止痛膏处方由生天南星、生川乌、丁香、肉桂、白芷、细辛、川芎、徐长卿、乳香、没药、樟脑、冰片等12味药材组成,具有散寒除湿、活血止痛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瘀阻所引起的骨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包括关节疼痛、肌肉肿胀等,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产品上市20余年来,逐渐发展成骨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一线用药,由于其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甲类品种,具有较好的临床优势和市场前景。目前,复方南星止痛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质量控制、药理作用、临床疗效等方面,关于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甚少。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已不能满足全面可控、绿色环保、科学合理的质控技术要求。因此,有必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合适的评价指标对复方南星止痛膏进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以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本论文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QF-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制剂的化学成分谱及体外透皮吸收成分谱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主要透皮吸收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使指标性成分的选择更科学合理,进而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复方南星止痛膏化学成分谱及透皮吸收成分谱研究采用UPLC-Q-TQF-MS/MS技术和GC-MS技术对复方南星止痛膏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共鉴定出115个化合物。其中UPLC-Q-TQF-MS/MS技术鉴定出60个化合物,包括6个氨基酸类,10个酚酸类,17个生物碱类,8个黄酮类,4个川芎内酯类,7个香豆素类,2个苯丙素类及6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12个化合物已经过对照品比对确认。采用GC-MS技术鉴定出55个化合物,包括单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7个,倍半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24个,芳香族类16个,有机烷、醇、酯类8个,其中7个化合物已经过对照品比对确认。该研究从非挥发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两个方面完善了制剂的化学成分谱信息,为其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采用体外透皮吸收模型,考察复方南星止痛膏可能的透皮吸收成分。实验首先考察并确定了透皮接收液的组成及样品前处理方式,然后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制剂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的接收液进行定性分析,通过与空白基质、制剂化学成分谱的对比分析,共鉴定出22个透皮成分,包括11个挥发性成分,4个内酯类成分,4个香豆素类成分及3个双酯型乌头生物碱类成分。22个透皮成分均包含在制剂化学成分谱中,且全为化学成分谱研究中的原型成分,未曾找到发生代谢的成分。2.复方南星止痛膏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基于化学成分谱及体外透皮吸收研究结果,从定性鉴别、含量测定、常规检查等方面对制剂的质量标准进行提升研究。试验首先增加了白芷、川芎2味药材的薄层鉴别、挥发性成分的多指标含量测定和马兜铃酸Ⅰ的限量检查,优化了挥发性成分的气相鉴别、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以及制剂的常规检查方法,为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保证批间一致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重点针对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即三个双酯型乌头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建立了多成分同时测定的在线中心切割的超高效二维液相色谱法(2D-UPLC),并经系统的方法学验证,证明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对中药复杂体系中微量成分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栾剑,孙贺,范影影,程云清[8](2018)在《公丁香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是名贵的香料和常见的中药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和使用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卫生部公布的87种药食同源原料中位列第一.公丁香主要的功效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因其药理作用极其广泛,在药物和农业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公丁香提取物作为纯天然无毒性且功能稳定的天然产物,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抗菌等生物学特性,是开发利用新型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防腐剂等的理想材料.因此,研究公丁香的生物活性,为更进一步的开发公丁香的应用价值以及扩大其应用领域方面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李舒丰[9](2017)在《苏黄止咳胶囊的化学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苏黄止咳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探索,为阐明其止咳作用药效物质基础及后期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物质基础依据。方法:(1)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GC-MS),比较顶空进样法、水蒸气蒸馏法、溶剂萃取法三种不同的制样方法和进样方式提取苏黄止咳胶囊挥发油的效果,并在单因素条件下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样品制备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挥发油进样方式、制样方法及制样条件,并进行GC-MS分析;(2)在相同GC-MS条件下,对苏黄止咳胶囊不同批次挥发油及中间体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成分进行比较分析;(3)使用液相色谱(HPLC)建立苏黄止咳胶囊非挥发性部分的液相色谱方法,与标准品通过液相色谱峰保留时间对比进行初步定性分析;(4)使用Waters ACCQ·Tag柱前衍生化法,对苏黄止咳胶囊中氨基酸类成分进行衍生化,再通过氨基酸标准品与胶囊衍生物液相色谱峰保留时间对比进行定性分析。结果:(1)比较了不同的进样方式和制样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效果最好,并确认提取条件为:加水10倍,浸泡1.5h,提取7小时;从GC-MS分析结果中,鉴定了48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4.59%。(2)对多批次苏黄止咳胶囊挥发油和中间体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批次胶囊样品及中间体在生产过程中内在成分组成总体差异不大。(3)通过液相色谱(HPLC)与标准品保留时间对比,初步鉴定了11个成分;氨基酸类成分经过衍生化与标准品液相色谱峰保留时间对比鉴定了14个氨基酸类成分。结论:通过GC-MS和HPLC对苏黄止咳胶囊的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73个成分,包括48个挥发性成分以及25个非挥发性成分。以上研究对苏黄止咳胶囊中的成分做了较全面的定性分析,实验过程中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为今后苏黄止咳胶囊的后期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刘同新[10](2016)在《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优化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提取工艺,分析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考察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为关东丁香叶挥发油质量控制和抗氧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香叶中的挥发油类成分,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法,对浸泡时间、加水倍数、提取时间三个因素进行优化,以关东丁香叶的得油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使用GC-MS色谱对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测定。通过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考察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最优条件为:不浸泡,加40倍水,提取6 h。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一共分离得到了39种化合物,占总物质量的78.51%,主要成分为: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2,3-二氢-1,1,5,6-四甲基-1H茚、棕榈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其中,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棕榈酸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8.31%、3.85%、2.88%、10.32%。抗氧化实验中,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关东丁香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成正相关性。结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叶香挥发油,该方法简单可行。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GC-MS测定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棕榈酸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为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和药理研究提供依据。

二、公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中国药典》收录的花类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药性的分析
    1.1 药性分析
    1.2 化学成分的研究
    1.3 药理活性的研究
    1.4 讨论
    1.5 小结
    参考文献
2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类型考察
    2.1 实验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3 小结
3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黄酮类成分分析
    3.1 黄酮类成分UPLC指纹图谱
    3.2 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3.3 黄酮类成分薄层色谱检查
    3.4 样品颜色与黄酮类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
4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挥发油成分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方法与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5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多糖类成分分析
    5.1 多糖的含量测定
    5.2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多糖的提取分离
    5.3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5.4 小结
6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的质量评价
    6.1 性状与显微鉴别
    6.2 常规检查
    6.3 薄层检查、含量测定、指纹图谱
    6.4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质量标准草案
    6.5 小结
7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动物螨病及丁香研究进展
    1.1 动物螨病
        1.1.1 病原及流行病学
        1.1.2 临床症状
        1.1.3 病理变化
        1.1.4 诊断
        1.1.5 治疗
        1.1.6 预防
    1.2 丁香的研究进展
        1.2.1 丁香的化学成分
        1.2.2 丁香的药理作用
        1.2.3 制剂及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检测指标
        2.1.4 疗效判定标准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果
        2.2.2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2.2.3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果
        2.3.2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血液指标的影响
        2.3.3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脏腑器官组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扩大临床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检测指标
        3.1.4 疗效判定标准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抗氧化、抗菌谱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章 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 方法
        2.1 挥发油的提取
        2.2 GC-MS测定条件
        2.3 保留指数测定
    3 结果
        3.1 挥发油含量测定
        3.2 方法学验证
        3.3 挥发油指纹图谱的建立
        3.4 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
    4 讨论
第二章 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的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抗氧化活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抗菌活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抗氧化、抗菌活性谱效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数据
        1.1 实验材料
        1.2 数据来源
    2 方法
        2.1 PLS回归分析
        2.2 双变量相关分析
    3 结果
        3.1 抗氧化谱效关系分析
        3.2 抗菌谱效关系分析
    4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药挥发油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1.1 中药挥发油的概述
        1.2 中药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1.3 中药挥发油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2 中药挥发油谱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谱效的基本组成
        2.1.1 指纹图谱的建立
        2.1.2 谱效学数据处理的方法
        2.2 谱效在中药挥发油中的应用
    3 当归及非药用部位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3.1 当归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3.1.1 当归抗氧化研究进展
        3.1.2 当归抗菌研究进展
        3.2 当归非药用部位抗氧化、抗菌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几种中药材挥发油对三七病害的防控作用及抑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创新点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五种芸香科中药材挥发油对三七根腐病原菌的抗菌作用
    1.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1.1.1 菌种材料
        1.1.2 培养基配方
        1.1.3 植物材料
        1.1.4 主要试剂
        1.1.5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芸香科中药材挥发油的提取
        1.2.2 芸香科药材挥发油的牛津杯抑菌实验
        1.2.3 佛手挥发油的GC-MS测定
        1.2.4 佛手挥发油及其主成分的牛津杯抗菌实验
        1.2.5 佛手挥发油、主成分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1.2.6 佛手挥发油与阳性药恶霉灵的协同作用
        1.2.7 佛手挥发油对三七生长的影响
        1.2.8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1.3 结果与分析
        1.3.1 五种芸香科中药材挥发油的产率
        1.3.2 五种芸香科中药材挥发油的体外抗菌实验
        1.3.3 佛手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1.3.4 佛手挥发油及其主成分的抑菌作用
        1.3.5 佛手挥发油以及主成分的最小抑菌浓度实验
        1.3.6 佛手挥发油与恶霉灵的相互协同作用
        1.3.7 三七的活体实验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孜然挥发油对三七病害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菌种材料
        2.1.2 培养基配方
        2.1.3 植物材料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孜然挥发油的提取
        2.2.2 孜然挥发油的牛津杯抑菌实验
        2.2.3 孜然挥发油的GC-MS测定
        2.2.4 孜然挥发油、主成分的MIC实验
        2.2.5 孜然挥发油与阳性药恶霉灵的协同作用
        2.2.6 孜然挥发油以及枯茗醛对三七生长情况的影响
        2.2.7 SEM和 TEM
        2.2.8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孜然挥发油的牛津杯抑菌试验
        2.3.2 孜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2.3.3 孜然挥发油和主成分的最小抑菌实验
        2.3.4 孜然挥发油与化药恶霉灵的相互协同作用
        2.3.5 三七活体实验
        2.3.6 电镜观察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薄荷和荆芥挥发油对三七病害的防治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菌种材料
        3.1.2 培养基配方
        3.1.3 植物材料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薄荷、荆芥挥发油的提取
        3.2.2 薄荷、荆芥挥发油的牛津杯抑菌实验
        3.2.3 薄荷、荆芥挥发油的GC-MS测定
        3.2.4 薄荷、荆芥挥发油及其主成分的MIC实验
        3.2.5 薄荷、荆芥挥发油与阳性药恶霉灵的协同作用
        3.2.6 薄荷挥发油对三七生长情况的影响
        3.2.7 薄荷挥发油对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3.2.8 薄荷挥发油对尖孢镰刀菌的菌丝干重和孢子产量的抑制作用
        3.2.9 SEM和 TEM
        3.2.10 尖孢镰刀菌菌丝体的制备
        3.2.11 不同薄荷挥发油浓度对尖孢镰刀菌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12 不同薄荷挥发油浓度对尖孢镰刀菌菌丝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
        3.2.13 薄荷挥发油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2.14 琥珀酸脱氢酶(SDH)和NADH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3.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七种病原菌的菌丝及孢子形态
        3.3.2 薄荷、荆芥挥发油的体外抗菌作用
        3.3.3 新鲜薄荷、干燥薄荷和干燥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3.4 薄荷、荆芥挥发油和主成分的最小抑菌浓度
        3.3.5 薄荷、荆芥挥发油与化药恶霉灵的相互协同作用
        3.3.6 薄荷挥发油对已接种尖孢镰刀菌三七生长的影响
        3.3.7 薄荷挥发油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率的抑制作用
        3.3.8 薄荷挥发油对尖孢镰刀菌菌丝干重和孢子产量的抑制作用
        3.3.9 SEM和 STM
        3.3.10 不同薄荷挥发油浓度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的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3.11 不同薄荷挥发油浓度对尖孢镰刀菌菌丝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
        3.3.12 不同薄荷挥发油浓度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3.13 不同浓度的薄荷挥发油对尖孢镰刀菌呼吸链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文献综述
    4.1 三七中药材的主要概况
    4.2 三七的主要病害
        4.2.1 三七地下部病害的研究进展
        4.2.2 三七的地上部分病害研究进展
    4.3 三七病害的主要防控措施
    4.4 中药材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4.4.1 芸香科中药材挥发油农用抗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4.4.2 伞形科中药材挥发油农用抗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4.4.3 唇形科中药材挥发油农用抗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4.5 植物挥发油抗菌机理的初步探索
    4.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5)黄花蒿和丁香挥发油抑制三七病害发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引言
第一章 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1.1 材料
        1.1.1 供试植株
        1.1.2 供试菌株
        1.1.3 供试培养基
    1.2 仪器及试剂
        1.2.1 仪器
        1.2.2 试剂
    1.3 方法
        1.3.1 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的制备
        1.3.2 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1.3.3 尖孢镰刀菌孢子活力的测定
        1.3.4 尖孢镰刀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1.3.5 尖孢镰刀菌孢子产量的测定
        1.3.6 数据统计分析
    1.4 结果与分析
        1.4.1 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
        1.4.2 尖孢镰刀菌的孢子活力
        1.4.3 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曲线
        1.4.4 尖孢镰刀菌的孢子产量
    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黄花蒿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
        2.1.1 供试植株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培养基
    2.2 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方法
        2.3.1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和显微观察
        2.3.2 黄花蒿甲醇粗提物的制备
        2.3.3 黄花蒿叶不同极性组分的制备
        2.3.4 黄花蒿甲醇粗提物抑菌的测定
        2.3.5 黄花蒿叶不同极性组分抑菌的测定
        2.3.6 黄花蒿挥发油GC-MS的测定
        2.3.7 黄花蒿挥发油和单体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2.3.8 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主要抑菌成分的测定
        2.3.9 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对三七病害发生的作用
        2.3.10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和显微观察
        2.4.2 黄花蒿不同部位甲醇粗提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4.3 黄花蒿叶不同极性组分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4.4 黄花蒿挥发油的GC-MS分析
        2.4.5 黄花蒿挥发油和单体化合物的MIC的测定
        2.4.6 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4.7 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对三七发病的影响
    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丁香精油对引起三七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1 材料
        3.1.1 供试植株
        3.1.2 供试菌株
        3.1.3 供试培养基
    3.2 仪器及试剂
        3.2.1 仪器
        3.2.2 试剂
    3.3 方法
        3.3.1 丁香挥发油的提取
        3.3.2 丁香挥发油的体外抑菌活性的测定
        3.3.3 丁香挥发油的GC-MS的测定
        3.3.4 丁香挥发油和单体化合物的MIC测定
        3.3.5 联合抑菌实验的测定
        3.3.6 公丁香挥发油对三七灰霉病的影响
        3.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丁香挥发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4.2 丁香挥发油的GC-MS的分析
        3.4.3 丁香挥发油和单体化合物MIC值的测定
        3.4.4 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协同作用的评价
        3.4.5 公丁香挥发油对三七灰霉病的抑制作用
    3.5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6)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作用及对火腿防腐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精油植物资源概况
    1.2 植物精油的提取
    1.3 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成分
    1.4 植物精油的应用
    1.5 花椒和丁香简介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花椒精油组分分析结果
        2.2.2 丁香精油组分分析结果
    2.3 本章小结
3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抑菌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供试菌种
        3.1.3 试验设备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圈试验结果
        3.2.2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对供试菌的MIC和 MBC
        3.2.3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对供试菌生长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抑菌机理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菌种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试剂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对细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4.2.2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对细菌细胞溶出物的影响
        4.2.3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对细菌膜完整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精油在火腿肠中的防腐应用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培养基与试剂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精油在液体培养基中对细菌致死作用
        5.2.2 精油在火腿中的防腐抑菌效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复方南星止痛膏体外透皮吸收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复方南星止痛膏化学成分谱及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第一节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UPLC-Q-TOF-MS/MS化学成分定性表征
    第二节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GC-MS化学成分定性表征
    第三节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透皮吸收成分谱研究
    第四节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复方南星止痛膏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第一节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定性鉴别研究
        1. 白芷的薄层鉴别研究
        2. 川芎的薄层鉴别研究
        3. 丁香等5味药材的气相鉴别研究
    第二节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含量测定研究
        1. 次乌头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优化研究
        2. 3个双酯型乌头生物碱的2D-UPLC含量测定研究
        3. 5个挥发性成分的GC含量测定研究
    第三节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常规检查研究
        1. 马兜铃酸Ⅰ限量检查研究
        2. 含膏量检查研究
        3. 耐热试验研究
    第四节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公丁香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公丁香
    1.1 丁香辨识
    1.2 公丁香的化学成分
2 公丁香的生物活性
    2.1 公丁香在传统中药中的应用
    2.2 公丁香的生物活性
        2.2.1 公丁香的抗氧化活性
        2.2.2 公丁香的抗菌活性
        2.2.3 公丁香的镇痛活性
    2.3 公丁香的食品保鲜
        2.3.1 新鲜果蔬保鲜
        2.3.2 肉制品及其他食品保鲜
3 展望

(9)苏黄止咳胶囊的化学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苏黄止咳胶囊挥发性成分分析
    1.1 苏黄止咳胶囊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方法研究
        1.1.1 实验仪器和试药
        1.1.1.1 实验仪器
        1.1.1.2 试药
        1.1.2 GC进样方式对比
        1.1.2.1 普通进样(水蒸气蒸馏法)
        1.1.2.2 顶空进样
        1.1.2.3 数据处理
        1.1.3 制样方法对比
        1.1.3.1 溶剂萃取法
        1.1.3.2 数据处理
        1.1.4 结果
        1.1.4.1 水蒸气蒸馏法
        1.1.4.2 顶空进样法
        1.1.4.3 溶剂萃取法
        1.1.5 三种方法结果比较分析
        1.1.6 小结
    1.2 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苏黄止咳胶囊挥发性成分方法研究
        1.2.1 仪器、试药
        1.2.1.1 仪器
        1.2.1.2 试药
        1.2.2 实验方法
        1.2.2.1 样品制备方法
        1.2.2.2 单因素考察实验设计
        1.2.2.3 蒸馏法制备苏黄止咳胶囊挥发油的正交条件优选
        1.2.2.4 方法验证
        1.2.3 结果
        1.2.3.1 单因素考察结果
        1.2.3.2 正交试验设计
        1.2.3.3 验证试验
        1.2.4 小结
    1.3 苏黄止咳胶囊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1.3.1 仪器、试药
        1.3.1.1 仪器
        1.3.1.2 试药
        1.3.2 实验方法
        1.3.2.1 制样方法
        1.3.2.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1.3.3 结果
        1.3.4 小结
    1.4 讨论
    1.5 总结
第二章 苏黄止咳胶囊及其挥发油中间体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比较分析
    2.1 仪器、试药
        2.1.1 仪器
        2.1.2 试药
    2.2 实验方法
        2.2.1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2.2.2 制样方法
    2.3 结果
        2.3.1 挥发油成分分析
        2.3.2 挥发油成分结果类型分类及其含量占比
        2.3.3 聚类分析结果
        2.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总结
第三章 苏黄止咳胶囊非挥发性成分初步分析
    3.1 苏黄止咳胶囊非挥发性成分HPLC初步分析
        3.1.1 仪器、试药
        3.1.1.1 仪器
        3.1.1.2 试药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2.1 色谱条件的确定
        3.1.2.2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确定
        3.1.2.3 方法学研究
        3.1.2.4 标准品溶液对照
        3.1.3 结果
        3.1.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3.1.3.2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确定
        3.1.3.3 方法学考察
        3.1.3.4 标准品溶液对照
        3.1.4 小结
    3.2 苏黄止咳胶囊氨基酸成分分析
        3.2.1 实验仪器和试药
        3.2.1.1 仪器
        3.2.1.2 试药
        3.2.2 方法
        3.2.2.1 ACCQ·Fluor衍生剂的制备
        3.2.2.2 内标法校正标样的制备
        3.2.2.3 含内标物校正标样的制备
        3.2.2.4 衍生校正标样(含氨基酸标准品)
        3.2.2.5 供试品制备
        3.2.2.6 供试品的衍生化
        3.2.2.7 色谱条件
        3.2.3 结果
        3.2.4 小结
    3.3 讨论
    3.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章 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GC-MS法分析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活性成分及4种成分定量分析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公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D]. 向俊洁.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D]. 梁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抗氧化、抗菌谱效关系研究[D]. 邢冬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几种中药材挥发油对三七病害的防控作用及抑菌机制研究[D]. 陈传娇.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黄花蒿和丁香挥发油抑制三七病害发生的研究[D]. 马玉楠.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6]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作用及对火腿防腐作用研究[D]. 苏晓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复方南星止痛膏体外透皮吸收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李郭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公丁香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 栾剑,孙贺,范影影,程云清.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9]苏黄止咳胶囊的化学成分分析[D]. 李舒丰. 云南中医学院, 2017(10)
  • [10]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D]. 刘同新. 锦州医科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