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简单实用的相序确定电路

两个简单实用的相序确定电路

一、两种简单实用的测定相序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1](2021)在《田间耕作试验台设计及开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耕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准备环节,性能良好的耕作机具能够有效改善耕作质量。目前多采用土壤耕作试验台测试耕作机具的性能,为新型农业耕作机具的设计研发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本文针对目前室内土槽耕作试验难以还原真实土壤环境和拖拉机牵引式试验精度较差等不足,提出一种在真实土壤环境下测试机具性能的试验方案,设计了田间耕作试验台,并试制样机进行田间开沟试验。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整体分析目前土壤耕作试验台的优缺点,根据农机设计手册要求,完成了田间耕作试验台整机结构和关键部件设计,确定了试验台的工作原理,完善机具的主要技术参数,并构建了机具的三维模型。对主机架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主机架满足变形刚度和强度要求。(2)开展了基于PLC的田间耕作试验台控制系统的研究,完成主要功能的结构设计。设计了田间耕作试验台下位机控制硬件和软件系统;对田间耕作试验台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设计。实现了田间耕作试验台的整体升降、试验台车的牵引、升降和旋耕部件的旋转等功能,可用于调节测试机具的耕作速度和耕作高度等参数。(3)在EDEM软件中构建土壤—开沟器接触模型进行双圆盘式和锄铲式两种开沟器耕阻效果对比的仿真试验,为后续田间试验提供参考依据。仿真结果表明在开沟速度一致时,两种开沟器的开沟阻力均随着开沟深度而增加;开沟深度一致时,双圆盘式开沟器的平均开沟阻力大于锄铲式开沟器,数值约为43.8N。对开沟器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机具满足结构强度要求,证实仿真试验的可行性。(4)使用试验台进行田间开沟试验,对比仿真试验,验证其作业效果。对开沟器的开沟阻力、土壤扰动量、开沟稳定性和开沟能耗等性能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田间试验开沟阻力趋势同仿真结果一致,数值大于仿真值,范围在64N~106.2N之间。双圆盘式开沟器平均土壤扰动量为19.3%,小于锄铲式开沟器59.8%;双圆盘式开沟器平均开沟稳定性为90%,略优于锄铲式开沟器87.4%;双圆盘式开沟器的单位平均能耗为122.8 N·cm-1,大于锄铲式开沟器30.6 N·cm-1。试验表明田间耕作试验台作业效果良好,符合仿真试验结果,达到预期设计效果。

冯虎林[2](2020)在《双路交流电源快速切换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主要用于高铁铁路通信站系统,主要用于解决系统发生故障时切换速度达不到15ms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它可以确保供电电源出现故障时在15ms之内快速切换到另一路备用电源,从而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根据目前高铁铁路通信站双电源切换时间达不到15ms,本文主要针对高铁铁路系统通信站信号电源系统设计一款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采用IGBT并联固态开关作为双路交流切换电源的开关,可以实现15ms之内快速切换,满足系统在故障时快速切换的要求。同时对IGBT缓冲电路作了建模仿真,完成了 RCD缓冲电路参数对比选择。其次对双路交流切换电源的软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包括软硬件系统的供电电源设计、电压采集、过流检测、过温检测、电压过零检测和缺相检测等。通过信号的采集可以实现实时观察电源的状态,检测电路可以实时检测电路的状态,当主电路出现故障时,通过DSP编程和力控组态软件实现了电压电流信号在触摸屏和PC端上的实时监控显示,并对故障信号进行录波保存,可以随时查询。最后利用Simplorer仿真软件对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进行仿真,通过仿真结果和主电路测试波形对比表明,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的设计满足系统要求。图[49]表[5]参[80]

王瑞丰[3](2020)在《水田大跨度埂上行走装置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水田作业机具得以广泛推广,耕种收等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但现有田间管理作业机具作业时存在泥壤阻力大、功耗高、对秧苗根系损伤较大、地头转弯时压苗严重等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田间管理机具大跨度田埂行走的作业方法,确定了水田大跨度埂上行走装置设计方案,完成了其控制系统的设计,并进行了试验样机的设计制作与验证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水稻种植农艺及田间管理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水田大跨度埂上行走装置总体设计方案,即装置无需进入水田,在田埂上完成直线作业工作,并进行行走装置行进控制分析,构建了装置行进速度与地轮行进偏角的数学模型。(2)确定了装置控制系统主要需求和设计方案,采用速度传感器、角位移传感器等测量元件对装置行进速度、行驶角度进行检测,并确定地轮驱动和转向的控制方案。(3)对行走装置速度控制和转角控制进行了模型仿真分析。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装置行进速度及地轮行进偏角进行建模,对模糊PID控制系统进行构建,进行了控制过程分析,确定了驱动电机及转向电机及模糊PID控制参数等。(4)进行了行走装置控制系统硬件部分的构建及其执行元件的设计选型及布置。并且在对控制过程细化分解的基础上,对行走装置控制系统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确定了调整过程的具体控制流程;使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进行了程序的设计和编写。(5)构建了水田大跨度埂上行走装置试验样机,并对装置行进过程的直线性、同步性调整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走装置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控制装置完成预设工作,直线行进地轮横向偏差控制在±2cm以内,主侧机架偏角控制在±6°以内。控制系统能有效实现装置的行进方向调整和同步性调整,保证装置的行驶稳定性。

黄婷[4](2020)在《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学生具备关键能力和迅速适应社会行业生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共识,为此我国提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为了帮助中职学校明确《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完善教育理念、修正教学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学习进阶与项目驱动的教学内涵和特征,结合二者的特点和联系,设计出了一种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型。本文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了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开展了面向中职学校的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整理学习进阶、项目驱动相关特征,剖析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的教育教学价值;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对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然后,筛选教材知识,确定每个章节的进阶变量,划分成就水平,开发测评工具,设计完整项目,构建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型,设计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实施方案。最后,采用对比实验法,开展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对比实验研究。前测数据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成绩无显着差异;后测数据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成绩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可以培养锻炼学生从具体的项目情境中,通过完成项目,加深知识掌握,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有效提升中职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动手能力和将理论、定律、定理、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实施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靳维[5](2020)在《风电场不确定性弱馈源相互作用机理与继电保护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双馈型风电机组为代表的弱馈源大量接入电网给继电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变速恒频双馈型弱馈源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性分析双馈型弱馈源的特性、弱馈源并网对继电保护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充分式保护思想为指导的新型保护思路,从而构造与风电并网系统相适应的保护方案,为电网安全提供坚实的防线,并为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弱馈源的等值模型与故障特性是继电保护原理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根据投撬棒保护和变流器控制两种故障穿越方式的不同,分别推导出了两种低电压穿越措施下双馈型弱馈源正、负序分量故障电流的表达式,明确了故障电流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特点。根据分析得出弱馈源在正序回路中的等值模型具有多态性,等效形式可以为阻抗、电压源或者电流源;在负序回路中的等值模型是与转速有关的恒定阻抗。弱馈源的故障电流不确定性、弱馈特性及等效模型的多态性将会对以电流保护为代表的传统继电保护带来影响。研究了双馈型弱馈源整体作为虚拟阻抗的特性以及对常用的方向元件的影响。以正、负序故障分量来计算弱馈源的虚拟阻抗,得出负序虚拟阻抗特性与弱馈源的实际负序阻抗相同;而正序虚拟阻特性与实际的正序阻抗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负序虚拟阻抗具有阻感特性,相角在45°~90°区间;正序虚拟阻抗因低电压穿越方式有所区别,投撬棒时具有负阻尼特性,相角波动较大且稳态时在-90°~-270°区间,变流器控制时相角可以在任意区间。分析了弱馈源的虚拟阻抗特性对多种方向元件性能的影响情况,得出正序方向元件、功率方向元件可能会误动,负序方向元件灵敏度可能会下降,零序方向元件不受影响。从故障和扰动两个层面研究了双馈型弱馈源的输出频率特性。故障期间,投撬棒时双馈型弱馈源的谐波主要为转速频率分量,因转子侧衰减的直流励磁产生,衰减速度很快;变流器控制时,双馈型弱馈源的谐波主要为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二次谐波是因定子侧直流分量通过控制器耦合产生,三次谐波是由负序分量通过控制器耦合产生。基于小扰动建模的方法,得出等效正序系统和等效负序系统之间具有耦合关系,耦合程度随d、q轴的等效阻抗差异增加而变大,序分量之间耦合效应是双馈型弱馈源多频率响应的根源。提出了充分式保护思想来解决当前继电保护面临的挑战。通讯简单、信息无法获取、双馈型弱馈源特性复杂性等让基于“四性”的传统保护越来越难以实现,于是提出了充分式保护思想来应对这些困境。该思想最显着的特征是基于故障特征而不是基于故障类型,且具有优选性,充分性、准异步性等特点。本文分析了该保护思想应用于集电线路电流保护、集电线路方向判断以及配网差动保护中的可行性,得出该保护思想在信息缺失、信息不透明的风电系统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熔断器特性这个已知的充分式条件,提出了集电线路充分式反时限保护方案。首先分析了当前集电线路阶段式电流保护存在的问题,I段电流保护需要躲过下游熔断器的动作时间,导致电流保护的速动性变差,风电场多电源特性造成II段电流保护之间的选择性出现问题。基于已知的不同熔断器的特性曲线,根据不同区间各条熔断器的最小灵敏度曲线,并加上适当的协调时间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曲线进行拟合,然后形成上游集电线路保护的充分式反时限动作曲线。该方案能够保证集电线路间的选择性,并且能够有效提升集电线路保护的速动性,实现故障快速切除与系统对韧性电源需求的平衡,保证了风电场的安全。基于故障分量电压包含的充分式故障特征,提出了采用优选制的集电线路故障判断方法。在介绍分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根据故障分量电压的多重分形谱计算结果来定量描述故障信号中包含的暂态特征、稳态特征的凸显程度,并以此作为依据选择相应的保护方案。提出三种故障方向判别方法,基于弱馈特性的稳态法与基于极性特征的暂态法都是着眼于充分利用本线路的特征,在满足充分性故障特征条件下具有简单可靠的优点。灰色关联法在暂、稳态判断模糊时通过对各条线路的故障特征综合分析,克服单纯基于暂态和稳态特征的局限性以及本地信息量特征不充分的情况,提高故障方向判断的可靠性。在分析了标积制动差动保护灵敏性与抗同步误差不能兼顾的原因基础之上,提出了制动角与幅值比成凹函数的充分式差动保护。当两侧电流幅值比较大时,制动角随幅值比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且很大,重点改善抗同步误差能力;当两侧电流幅值比较小时,随幅值比的增加制动角增加较慢且很小,重点改善保护的灵敏性。本章提出利用风电电源的频率复杂性,将保护判据扩展到全频域,进一步提高区内故障的灵敏性。以采样序列组成的向量来计算幅值相角能够让采样时间窗任意调整,具有更好的灵活性。提出利用故障前电流作为参考计算故障后两侧电流的相角差,使得差动保护能够在准异步机制下运行,显着提高抗同步误差能力更加适合通讯薄弱的配网。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仿真模型,对双馈型弱馈源的电流特性、阻抗特性、频率特性、充分式反时限保护方案、故障方向判别方案及充分式差动保护方案等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所提的保护方案能够适应风电接入后的电网。

鲍习昌[6](2020)在《多谐波联合起动新型无刷双馈电机电磁设计及性能分析》文中提出无刷双馈电机(brushless doubly-fed machine,BDFM)是一种既可做电动机,又可做发电机的新型交流励磁电机,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强,功率因数可调等优点,可实现同步运行、异步起动、双馈运行等多种运行方式。BDFM作为发电机运行时,具有良好的变速恒频恒压发电特性,频繁应用于风力、水力和船用轴带发电等领域;作为电动机运行时,具有精确的调速性能,可用于风机和水泵等负载的变频节能调速系统。转子在BDFM运行中起着“极数转换器”的作用,其结构性能决定了BDFM的功率密度和效率。绕线型BDFM是一种新型转子结构BDFM,与特殊笼型和磁阻型转子结构BDFM相比,绕线转子BDFM最大的优势在于转子绕组可以采用不等匝以及不等节距的线圈组合,进而有效的控制转子绕组的谐波含量,提高主要磁场的绕组系数,减少由谐波带来的电机损耗,提高电机的效率及功率密度。本文以绕线型BDFM为研究对象,研究工作目的在于:BDFM在起动过程中存在起动转矩小、起动电流大,以及对电网和电机造成冲击大等问题,使得电机起动性能达不到工业要求。本文将复合线圈结构引入到BDFM的转子绕组,并与定子磁动势谐波理论相结合,提出一种多谐波联合起动的方法以改善电机的起动性能。然后对这种电机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有效的定转子绕组设计方法,进行电机的电磁特性分析与仿真试验研究,进而推动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实用化进程。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了BDFM的磁场调制机理及工作特点,总结了一般定转子结构以及若干特殊结构,并对多种控制策略进行综述。另外,还讨论了BDFM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总结并展望了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基本原理、定转子绕组结构和多种运行方式等情况。其次,给出了BDFM定转子槽数和极对数配合原则,重点对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定子和转子绕组设计进行论述,提出定子和转子绕组的一般原理性设计方法和连接方式。接着对定转子绕组设计方案分析发现,采用大小双星形结构设计的定子绕组可以产生多个极对数起动谐波磁场,转子绕组中的复合线圈被定子绕组的起动谐波磁场所感应,电机在起动时转子折算至定子侧的电阻值增大,而在运行时恢复正常数值。如此,降低了起动电流,提高了起动转矩,保证了电机可以高效运行。然后从电机学和交流绕组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分析了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的磁动势,给出定转子磁动势谐波分析。之后,从基本的电磁关系分析出发,结合BDFM基本等效电路,分别给出了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在起动和运行状态下的等效电路。通过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起动和运行状态时的等效电路,进而分别来分析该电机在起动和运行时的转矩特性,从而进一步研究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起动性能和运行性能。通过分析发现,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在起动全过程中,随着电机转速的不断上升,机械特性较硬,电磁转矩下降缓慢,且不需要经过最大转矩点。该起动方式适用于水泥、矿山等带式输送机的场合,所用传送带可大大减薄,降低系统的成本。最后,以YZR132电机为基础,设计出一台2/4对极试验样机。介绍了样机的设计数据和参数以及样机的定转子结构。其次,基于理论和仿真研究,通过时步有限元软件对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进行了空载起动和负载起动研究。同时,分别对该电机在不同运行方式和转子复合线圈不同匝比下进行仿真研究。然后,搭建了多谐波联合BDFM试验平台,通过对异步起动方式在不同负载下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起动最大电流和对电网冲击较小,优于异步起动BDFM,验证了文中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曾诚[7](2019)在《并网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阻抗建模及分析》文中提出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因其具有高输出波形质量、高效率、高可靠性等突出的技术优势,成为了高压大功率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的主流拓扑之一。但已有相关研究和报道表明,作为关键电能变换装置的MMC接入电网时可能出现谐波振荡,阻碍了电能的正常传输。目前许多研究期望通过基于阻抗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导致并网MMC出现振荡现象的原因,但所建立的阻抗模型忽略了MMC本身结构引起的复杂的谐波特性,也并未考虑并网MMC常用的直流电压及功率控制外环的影响,其端口阻抗特性可能与实际系统差异较大,导致分析结果不够准确。因此准确提取MMC的阻抗特性成为了研究MMC系统性能的关键之一。本文针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与电网连接的并网MMC,首先基于平均数学模型分析了并网MMC系统中的谐波特性,为后续频域建模分析过程奠定了基础。之后通过与详细开关模型的时域仿真对比验证了平均模型的准确性,应用平均模型有效提高了本文的仿真分析效率。然后本文基于多谐波线性化方法,考虑了MMC内部的复杂谐波特性的影响,以矩阵的形式在频域下建立了并网MMC的主电路模型,接着对并网MMC典型的双闭环控制结构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具有不对称结构的外环和内环在频域中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完整双闭环控制结构的模型,同时也推导了环流抑制结构以及锁相环的模型,进而得到了比现有模型更准确的并网MMC交直流侧阻抗模型,使得阻抗分析结果更加准确。最后,本文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阻抗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对影响并网MMC阻抗特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各因素对系统振荡情况的影响规律,并且本文应用阻抗分析方法对并网MMC接入非理想电网时的振荡情况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所建立阻抗模型的应用价值。

张清华[8](2019)在《智能型交通路况监测与交通信号灯模糊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汽车使用量的急剧增加,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高效有序运作的需求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当前,城市交通拥堵的加剧直接导致的交通事故增加、车辆延误、空气污染恶化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各国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设计了一种智能型交通路况监测与交通信号灯模糊控制系统。本文设计了交通路况监测器,能够通过微波雷达和信号处理技术获取交叉口路况信息;设计了模糊控制器,以获得的车流量数据为输入量,交通信号灯配时为被控量,实现了交通信号灯配时控制。论文中重点考虑了经典模糊控制的问题与缺陷,采用了不定相序模糊控制器来分析实时路况;介绍了粒子群算法并采用该算法对不定相序模糊控制器作进一步优化。最终通过仿真分析,证明了优化后的不定相序模糊控制器控制性能大大提高,可以更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另外,考虑到该电路机柜位于室外,易受恶劣气候、盗窃等因素影响,本系统还设计了道路机柜安防模块,对电路机柜的温湿度和非法入侵进行监测,抓拍结果可通过以太网上传上位机,保障了系统电路安全。为使安防监测更智能化,本系统引入了OpenCV(计算机视觉库)技术,对非法入侵进行入侵报警、视频抓拍和证据上传。

丛猛[9](2017)在《农网配电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控制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的飞速发展,农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各式各样的大功率冲击性负载进入普通家庭,致使农网配电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问题已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难题之一。三相负荷不平衡会造成配电变压器和线路损耗增加、台区中重载相低电压、用电设备损坏、配变零序电流增大进而引起温升等一系列危害,无法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当前,国内外用来解决农网配电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问题的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在配变低压侧采用相间无功补偿的方案,该方案可以减小配变有功损耗并提高其输电能力,缺陷是对于农网配电台区低压线路的三相不平衡无济于事;二是在负荷端采用并联导纳网络的方案,该方案多用于较大的负荷,缺陷是适用面很窄,而且理想导纳网络的计算复杂、难以控制且不能保证可靠性;三是采用人工换相的方案,该方案需要在断电的状态下进行相序调整,这与供电部门保证供电可靠性和良好电能质量的宗旨相违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身安全隐患。针对上述方案优缺点,本文提出了基于换相开关的三相不平衡控制方案,该方案可以对用户端负荷进行自动带电换相,降低农网配电台区三相不平衡度。本控制方案主要包括自动换相开关和配电控制终端,自动换相开关是换相策略的实施主体,配电控制终端是总方案的控制核心。首先通过对比分析开关单元的组成结构确定了自动换相开关的最佳组合方案并详细分析了其切换过程,通过五种控制策略的综合比较得出自动换相开关的最优控制策略;然后研究了配电控制终端的功能组成,详细论述了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下三相不平衡电流监测计算理论,配电控制终端与自动换相开关之间采用GPRS无线通信和PLC电力载波通信相结合的方案进行信号传输;最后,对本控制方案的硬件设计和软件方案作了全面研究。文中建立的单目标数学模型能使相序调整之后中性线电流取得极小值,多目标数学模型能够实现农网配电台区三相电流不平衡度最小以及换相过程中自动换相开关切换次数最少等目标。通过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将最优相序调整策略的获取转化为目标函数的极小值问题。根据实际工程中用户负荷的接线安装参数,利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搭建220V电压等级三相四线制和单相两线制混合供电系统优化模型,模拟农网配电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情况,对最优相序调整策略进行仿真分析,并借助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波形分析,验证其三相负荷不平衡的调控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所搭建的模型符合实际以及所提出的最优相序调整策略是有效的。

陈光[10](2017)在《超高压国家基准砝码自动加载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现在的超高压活塞压力计在使用中,需要加载大量很重的砝码,用手工加载的方法肯定不现实。而半自动的操作还是需要繁重的人工劳动,导致了压力计在使用中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故本论文于国家基准超高压活塞压力计上,设计了一种下挂式的砝码自动加载装置。该装置包括单片机控制系统、位移-角度转换机构、砝码升降泵站驱动系统。砝码升降泵站驱动系统通过油泵提供动力源以及切换泵站的工作主方向来驱动砝码的上升和下降;位移角度转换机构通过将砝码的升降位移转化为角度,并由角度编码器监控砝码上下位移所转化成的角度信号并输出对应的脉冲信号,从而实现对砝码位置的监测;单片机系统可以预先标定每一个砝码的位置对应的脉冲数,并保存到系统的存储空间,通过发送脉冲信号给砝码升降泵站驱动系统来控制砝码的升降,单片机实时监测角度编码器的脉冲数和反馈控制砝码的升降,实现控制和监测每一片砝码加载的精确位置。采用RS232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该装置与上位计算机的通讯,通过使用高级语言编程,实现了可视化监测和控制砝码的自动加载。本论文所研制的砝码自动加载装置已应用于超高压力国家基准活塞式压力计上,实现了500kg砝码的自动加载和位置控制,解决了手动控制油泵升降砝码加载方式的砝码位置实时监测问题,降低了手动控制砝码加载位置的难度,提高了砝码位置控制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简化了砝码位置控制的操作程序,提高了我国超高压力国家基准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论文的研究成果,也适用于中低压活塞式压力计的砝码自动加载设计。文中的位移转化为角度的机构和单片机实现角度编码器的相序测定计数技术已申请了发明专利。

二、两种简单实用的测定相序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简单实用的测定相序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田间耕作试验台设计及开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土壤耕作试验台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土壤耕作试验台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土壤耕作试验台研究现状
        1.2.3 土壤耕作试验台发展趋势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田间耕作试验台总体结构
    2.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关键部件分析
        2.2.1 导轨与牵引系统
        2.2.2 移动与升降系统
        2.2.3 试验台车系统
        2.2.4 数据采集系统
    2.3 主机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2.3.1 SolidWorks Simulation简介
        2.3.2 机架模型的简化与导入
        2.3.3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2.3.4 受力分析与添加载荷
        2.3.5 计算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田间耕作试验台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3.2 控制方式设计
        3.2.1 自动控制模式
        3.2.2 手动控制模式
    3.3 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3.3.1 下位机硬件设计
        3.3.2 下位机软件设计
    3.4 人机界面系统设计
        3.4.1 人机交互界面
        3.4.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EDEM的开沟过程耕阻对比分析
    4.1 开沟器选型及建模
        4.1.1 功用及种类
        4.1.2 现有研究方法
        4.1.3 开沟器性能分析
        4.1.4 开沟器建模
    4.2 试验区土壤物理特性测定
        4.2.1 土壤质地
        4.2.2 土壤含水率和容重
        4.2.3 土壤坚实度
    4.3 基于EDEM的土壤—开沟器模型建立
        4.3.1 土壤模型的建立
        4.3.2 土壤—开沟器接触模型
    4.4 开沟器耕阻对比仿真分析
        4.4.1 试验方法及目的
        4.4.2 开沟仿真过程
        4.4.3 仿真结果
    4.5 开沟器静力学分析
        4.5.1 ANSYS简介及分析目的
        4.5.2 分析方法
        4.5.3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田间试验
    5.1 试验区概况
    5.2 试验设备
    5.3 试验设计及方法
        5.3.1 试验方案
        5.3.2 试验过程
        5.3.3 测试指标及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开沟阻力
        5.4.2 土壤扰动量
        5.4.3 开沟稳定性
        5.4.4 开沟能耗
        5.4.5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双路交流电源快速切换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任务
2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开关设计
    2.1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开关功能
    2.2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开关现状
        2.2.1 机械开关形式的双路交流切换开关
        2.2.2 晶闸管开关形式的双路交流切换开关
    2.3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切换开关
        2.3.1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开关选择
        2.3.2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开关电路
        2.3.3 IGBT切换开关选型
        2.3.4 IGBT驱动电路
    2.4 IGBT缓冲电路
        2.4.1 IGBT缓冲电路建模
        2.4.2 IGBT缓冲电路仿真
    2.5 本章小结
3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软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 软硬件电源设计
    3.3 系统硬件设计
        3.3.1 过流检测电路设计
        3.3.2 过温检测电路设计
        3.3.3 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3.3.4 电压过零检测电路设计
        3.3.5 缺相检测电路设计
    3.4 系统软件设计
        3.4.1 软件功能设计
        3.4.2 DSP软件设计
        3.4.3 DSP控制程序设计
        3.4.4 DSP通信设计
    3.5 DSP故障数据采集卡
        3.5.1 故障采集卡电气性能
        3.5.2 上位机界面设计
        3.5.3 触摸屏主界面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监控系统设计
    4.1 Forcecontrol 6.1组态软件开发介绍
    4.2 监控程序设计
    4.3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主要软件
    4.4 操作界面显示
        4.4.1 主界面
        4.4.2 运行参数界面
        4.4.3 故障查询界面
        4.4.4 电源实时波形界面
        4.4.5 故障波形记录界面
        4.4.6 系统参数设置界面
        4.4.7 开关机界面
    4.5 本章小节
5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仿真及测试
    5.1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仿真
        5.1.1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建模
        5.1.2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负载电流仿真
    5.2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测试
        5.2.1 IGBT触发信号设置
        5.2.2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测试设备
    5.3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测试波形
        5.3.1 IGBT关断时测试波形
        5.3.2 双路交流快速切换电源切换时间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水田大跨度埂上行走装置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水田行走装置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田大跨度埂上行走装置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行走装置整体方案
    2.2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3 行走装置行进控制分析
    2.4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系统模型仿真设计
    3.1 装置行进速度控制模型仿真
    3.2 驱动轮行进偏角控制模型仿真
    3.3 模糊PID控制分析及参数确定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4.2 主控芯片选择
    4.3 电机及驱动器选型
        4.3.1 转向电机及驱动器选择
        4.3.2 驱动电机的选择
    4.4 传感器的选型
    4.5 控制电路设计
        4.5.1 电源供电电路设计
        4.5.2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5.3 减速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5.4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控制流程设计
        5.1.1 行进方向控制
        5.1.2 两侧行进同步控制
        5.1.3 装置启停控制
        5.1.4 装置转向控制
        5.1.5 应急处理
    5.2 主程序设计
    5.3 模块程序设计
        5.3.1 转向电机驱动程序
        5.3.2 驱动电机驱动程序
        5.3.3 AD转换模块程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控制系统验证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学习进阶教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项目驱动教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论文整体结构及主要内容
2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学习进阶的相关概念
        2.1.1 学习进阶的内涵
        2.1.2 学习进阶的基本特征
    2.2 项目驱动的相关概念
        2.2.1 项目驱动的内涵
        2.2.2 项目驱动的特点
    2.3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
        2.3.1 学习进阶与项目驱动的联系
        2.3.2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2.3.3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流程
        2.3.4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理论依据
        2.3.5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教师调查过程
        3.2.1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3.2.2 访谈对象情况
        3.2.3 访谈结果分析
    3.3 学生调查过程
        3.3.1 学生问卷设计
        3.3.2 调查对象
        3.3.3 问卷的分析
        3.3.4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3.4 调查结论
        3.4.1 学习进阶与项目驱动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的缺失
        3.4.2 中职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
        3.4.3 中职学生目前学习效果不佳,学习能力较弱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学习进阶的《电工基础》项目驱动教学设计
    4.1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设计基础
        4.1.1 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4.1.2 设计原则
        4.1.3 课时划分及章节安排
    4.2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设计
        4.2.1 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模型设计
        4.2.2 进阶变量的确定
        4.2.3 进阶变量的成就水平划分
        4.2.4 项目设计
        4.2.5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测评工具的开发及修正
    4.3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实施方案
        4.3.1 确定知识类型
        4.3.2 项目任务表设计
        4.3.3 实施方案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实验准备
    5.4 实验过程
        5.4.1 实验对象
        5.4.2 实验设计
        5.4.3 实验工具和试验方法
        5.4.4 实验变量的控制
        5.4.5 实验前测
        5.4.6 实验后测
    5.5 实验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5.5.1 基本理论知识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5.5.2 基础操作技能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5.6 实验实施
    5.7 实验结果与分析
        5.7.1 信效度分析
        5.7.2 实验前两班学生《电工基础》课程成绩差异性分析
        5.7.3 实验后两班学生《电工基础》课程成绩差异性分析
        5.7.4 学习效果分析
    5.8 实验结论
    5.9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电工基础》课程教师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 :《电工基础》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实验实施后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四 :《电工基础》知识测试试卷
    附录五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知识修正测验卷
    附录六 :《电工基础》期末测试试卷
致谢

(5)风电场不确定性弱馈源相互作用机理与继电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不确定弱馈源与同步机电源的差异
        1.1.2 不确定弱馈源接入电网方式及保护配置
    1.2 风电场不确定性弱馈源特性的研究现状
        1.2.1 研究弱馈源特性的技术难点
        1.2.2 双馈型弱馈源特性的研究现状
        1.2.3 双馈型弱馈源机群外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风电接入电网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1.3.1 风电并网后继电保护的技术难点
        1.3.2 风电并网后继电保护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双馈型弱馈源故障穿越要求及故障特性研究
    2.1 双馈型弱馈源的故障穿越要求
    2.2 双馈型弱馈源的正常运行控制策略
    2.3 双馈型弱馈源的故障穿越及故障特性
        2.3.1 投撬棒保护时弱馈源的故障特征
        2.3.2 变流器控制时弱馈源的故障特征
        2.3.3 非工频激励下的弱馈源的响应特性
    2.4 双馈型弱馈源的特点及等值电路
        2.4.1 双馈型弱馈源的特点
        2.4.2 双馈型弱馈源的等值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电场不确定性弱馈源阻抗的规律性研究
    3.1 傅里叶变换对故障信号的提取
        3.1.1 傅里叶变换基本理论
        3.1.2 傅里叶变换对非平稳信号的提取
    3.2 故障期间弱馈源的虚拟阻抗及其影响因素
        3.2.1 弱馈源的内阻抗的特性分析
        3.2.2 弱馈源的虚拟阻抗的定义
        3.2.3 弱馈源的虚拟阻抗的特性分析
    3.3 弱馈源的虚拟阻抗特性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3.3.1 故障分量方向元件原理
        3.3.2 虚拟阻抗特性对常用方向元件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弱馈源相互作用时风电场频率规律性的研究
    4.1 电网故障时的双馈型弱馈源的频率响应机理
        4.1.1 投撬棒保护时弱馈源的频率响应机理
        4.1.2 变流器控制时弱馈源的频率响应机理
    4.2 含双馈型弱馈源系统相互作用下的频率分布特征
        4.2.1 同步旋转坐标下统一的阻抗表示法
        4.2.2 双馈型弱馈源与电网交互系统的等效模型
        4.2.3 双馈型弱馈源并网系统的多频率响应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故障特征的充分式保护思想在含风电电网中的应用
    5.1 充分式保护策略的提出
    5.2 充分式保护策略的特点
        5.2.1 充分性
        5.2.2 优选性
        5.2.3 准异步性
        5.2.4 离散反时限性
        5.2.5 自适应性
        5.2.6 选择性与可靠性
    5.3 充分式保护在含风电电网中的应用
        5.3.1 充分式保护在含风电电网中应用的可行性
        5.3.2 充分式保护在集电线路保护的应用
        5.3.3 充分式保护在故障方向判别的应用
        5.3.4 充分式保护在差动保护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熔断器特性曲线的充分式反时限保护方案
    6.1 风电场弱馈源特性对阶段式电流保护影响分析
        6.1.1 风电场阶段式电流保护的整定原则
        6.1.2 弱馈源特性带给阶段式电流保护的问题
    6.2 基于熔断器动作曲线的充分式反时限电流保护方案
        6.2.1 充分式条件——熔断器保护的动作曲线
        6.2.2 充分式反时限电流保护整定原则
        6.2.3 充分式反时限保护的性能分析
    6.3 计及熔断曲线差异性的充分式反时限保护的实现方案
        6.3.1 熔断器动作特性曲线的统一描述方法
        6.3.2 基于熔断器综合动作特性的充分式反时限保护整定方法
        6.3.3 充分式反时限保护的数字化实现方法
        6.3.4 熔断器差异时充分式反时限保护的流程图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多重分形优选制的风电场故障方向判断方法
    7.1 分形理论介绍
        7.1.1 分形的定义
        7.1.2 分形维度的测定
        7.1.3 多重分形的原理
    7.2 基于多重分形谱的充分式故障特征分析
    7.3 基于多重分形谱优选制的风电场故障方向判别方法
        7.3.1 基于弱馈特性的故障方向判别新方法
        7.3.2 基于暂态极性特征的故障方向判别新方法
        7.3.3 基于灰色关联的故障方向判别新方法
        7.3.4 优选制故障方向判别实施方案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准异步机制下的高灵敏性充分式差动保护方案
    8.1 含风电配网中的充分式故障特征
        8.1.1 充分式故障特征——短路电流幅值特征
        8.1.2 充分式故障特征——短路电流的频率特征
    8.2 传统差动保护判据面临的问题
    8.3 准异步机制下的高灵敏性充分式差动保护方案
        8.3.1 含风电配网故障后两侧电流差异性分析
        8.3.2 基于幅值差异的自适应制动区差动保护方案
        8.3.3 准异步机制下的高灵敏性差动保护的构造方案
        8.3.4 充分式差动保护判据及性能分析
        8.3.5 充分式差动保护的动作逻辑与实施方案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仿真与分析
    9.1 仿真模型
    9.2 弱馈源故障电流的仿真分析
    9.3 弱馈源虚拟阻抗特性及对方向元件的影响仿真分析
        9.3.1 投入撬棒保护时的弱馈源的虚拟阻抗特性
        9.3.2 变流器控制时的弱馈源的虚拟阻抗特性
        9.3.3 弱馈源的虚拟阻抗特性对传统方向元件影响分析
    9.4 弱馈源并网系统频率特性及频率分布特征分析
        9.4.1 外部故障时弱馈源进入低电压穿越模式后的频率输出特性
        9.4.2 外部扰动时弱馈源并网系统频率分布特征
    9.5 集电线路充分式反时限保护仿真分析
        9.5.1 集电线路充分式反时限保护与下游熔断器的配合
        9.5.2 集电线路保护之间的配合
        9.5.3 集电线路充分式反时限保护的速动性分析
    9.6 集电线路故障方向判断方法及优选性能仿真分析
        9.6.1 基于弱馈特性的故障方向判断方法仿真
        9.6.2 基于暂态极性特性的故障方向判断方法仿真分析
        9.6.3 基于灰色关联的故障方向判别方法的仿真分析
        9.6.4 故障分量电压多重分形谱仿真分析
    9.7 充分式差动保护的仿真分析
        9.7.1 区内故障位置的影响
        9.7.2 耐过渡电阻能力
        9.7.3 抗同步误差能力
        9.7.4 区外故障的安全性
    9.8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创新性工作小结
    10.2 下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6)多谐波联合起动新型无刷双馈电机电磁设计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BDFM的国内外现状
        1.2.1 BDFM结构及工作原理的研究现状
        1.2.2 BDFM定子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BDFM转子结构的研究现状
        1.2.4 BDFM数学模型与等效电路的研究现状
        1.2.5 BDFM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 BDFM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方式
    2.1 引言
    2.2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工作原理
        2.2.1 定子绕组
        2.2.2 转子绕组
    2.3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运行方式
        2.3.1 异步运行方式
        2.3.2 双馈运行方式
        2.3.3 同步运行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电磁设计
    3.1 引言
    3.2 定转子槽数和极对数配合原则
    3.3 定子绕组设计
    3.4 转子绕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磁动势分析
    4.1 引言
    4.2 定子磁动势分析
    4.3 转子磁动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等效电路及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等效电路
        5.2.1 起动状态下等效电路
        5.2.2 运行状态下等效电路
    5.3 性能分析
        5.3.1 起动性能分析
        5.3.2 运行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样机参数及仿真试验
    6.1 引言
    6.2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样机设计数据和参数
    6.3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样机仿真研究
        6.3.1 样机空载起动性能仿真对比
        6.3.2 样机负载起动性能仿真对比
        6.3.3 样机不同运行方式仿真对比
        6.3.4 转子复合线圈不同匝比仿真对比
    6.4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样机试验研究
        6.4.1 样机空载起动性能试验对比
        6.4.2 样机负载起动性能试验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并网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阻抗建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阻抗的振荡分析方法
        1.2.2 MMC阻抗模型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并网MMC的控制及仿真分析
    2.1 并网MMC的结构
        2.1.1 MMC-HVDC的接线方式
        2.1.2 并网MMC的主电路拓扑结构
    2.2 并网MMC的基本运行方式及其特点
        2.2.1 子模块的工作方式
        2.2.2 并网MMC的调制方式
        2.2.3 并网MMC的数学模型
        2.2.4 并网MMC的稳态谐波特性
    2.3 并网MMC的闭环控制策略
        2.3.1 双闭环控制策略
        2.3.2 均压控制策略
        2.3.3 环流抑制策略
        2.3.4 锁相环
    2.4 并网MMC的仿真分析
        2.4.1 详细开关模型与平均模型的开环运行对比
        2.4.2 并网MMC的闭环运行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谐波线性化的并网MMC的阻抗建模
    3.1 并网MMC主电路建模
        3.1.1 频域下变量的表示方法
        3.1.2 并网MMC主电路的频域稳态模型
        3.1.3 并网MMC主电路的频域线性化模型
    3.2 并网MMC双闭环控制策略建模
        3.2.1 电流控制内环及环流抑制结构的模型
        3.2.2 直流电压控制外环的模型
        3.2.3 功率控制外环的模型
        3.2.4 锁相环的模型
    3.3 并网MMC的阻抗模型
        3.3.1 并网MMC的交流侧阻抗模型
        3.3.2 并网MMC的直流侧阻抗模型
        3.3.3 并网MMC的稳态谐波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并网MMC阻抗模型验证及分析
    4.1 并网MMC阻抗模型验证
        4.1.1 开环控制的并网MMC阻抗模型验证
        4.1.2 交流电流控制的并网MMC阻抗模型验证
        4.1.3 直流电压及无功功率控制的并网MMC阻抗模型验证
        4.1.4 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控制的并网MMC阻抗模型验证
    4.2 影响并网MMC阻抗特性的因素
        4.2.1 环流抑制结构对并网MMC阻抗特性的影响
        4.2.2 锁相环对并网MMC阻抗特性的影响
        4.2.3 双闭环控制参数对并网MMC阻抗特性的影响
        4.2.4 传输功率对并网MMC阻抗特性的影响
    4.3 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智能型交通路况监测与交通信号灯模糊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车流量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1.2.2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策略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研究
    2.1 系统总体架构
    2.2 交通路况监测模块
        2.2.1 主要技术指标
        2.2.2 模块实现方案
    2.3 交通信号灯配时控制模块
        2.3.1 信号灯控制基本参数
        2.3.2 信号灯配时方案
    2.4 道路机柜安防模块
        2.4.1 柜内温湿度监测
        2.4.2 基于OpenCV的机柜入侵监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粒子群优化的不定相交通信号灯模糊控制
    3.1 路况监测模块设计
        3.1.1 布设方案设计
        3.1.2 雷达选择
        3.1.3 系统检测方案的选择
    3.2 车辆平均延时等待数学模型
    3.3 单交叉口信号灯经典模糊控制器
        3.3.1 模糊控制简介
        3.3.2 基本工作流程
        3.3.3 经典模糊控制器设计步骤
        3.3.4 经典模糊控制策略的缺陷
    3.4 交通信号灯不定相模糊控制
        3.4.1 基本工作原理
        3.4.2 各模块设计
        3.4.3 不定相模糊控制器缺陷
    3.5 粒子群算法优化
        3.5.1 粒子群优化算法简介
        3.5.2 优化具体步骤
    3.6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3.6.1 隶属度函数优化仿真
        3.6.2 模糊规则优化仿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路机柜安防模块设计
    4.1 警报类型
    4.2 OpenCV简介
    4.3 工作原理与工作流程
        4.3.1 系统初始化
        4.3.2 图像采集
        4.3.3 运动物体检测
        4.3.4 入侵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1 硬件总体结构
    5.2 电源模块电路
    5.3 车流量检测模块硬件电路
        5.3.1 信号调理电路
        5.3.2 AD采样电路
        5.3.3 信号分析处理单元
    5.4 信号灯控制及机柜报警模块电路
        5.4.1 微处理器电路
        5.4.2 温湿度传感器电路
        5.4.3 以太网通讯接口电路
        5.4.4 RS232接口电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农网配电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控制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相负荷不平衡及其危害
    2.1 农网配电台区概述
    2.2 三相负荷不平衡度
        2.2.1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2.2.2 三相电流不平衡度
    2.3 三相负荷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换相开关的三相负荷不平衡控制方案
    3.1 总体方案
    3.2 自动换相开关方案研究
        3.2.1 自动换相开关的基本结构
        3.2.2 自动换相开关的换相过程
        3.2.3 自动换相开关的控制策略
    3.3 配电控制终端方案研究
        3.3.1 配电控制终端功能组成
        3.3.2 三相不平衡电流的监测与计算
    3.4 通信模块方案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最优相序调整策略
    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1.1 单目标数学模型的建立
        4.1.2 多目标数学模型的建立
    4.2 基于单目标数学模型的最优相序调整算法
        4.2.1 单目标数学模型最优相序调整编程步骤
        4.2.2 问题提出与分析
        4.2.3 仿真模型搭建及参数设置
        4.2.4 优化前数据处理及波形分析
        4.2.5 优化后模型及数据对比分析
    4.3 基于多目标数学模型的最优相序调整算法
        4.3.1 多目标数学模型最优相序调整编程步骤
        4.3.2 建模与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硬件设计和软件方案
    5.1 自动换相开关硬件设计和软件方案
        5.1.1 开关单元硬件设计
        5.1.2 自动换相开关控制板软件方案
    5.2 配电控制终端硬件设计和软件方案
        5.2.1 采样模块设计
        5.2.2 信号调理电路
        5.2.3 电源模块设计
        5.2.4 显示模块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超高压国家基准砝码自动加载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以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活塞压力计的概述
        1.3.2 砝码自动加载系统的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和创新点
    1.5 章节介绍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活塞压力计介绍
    2.1 活塞压力计的各个组成部分
        2.1.1 造压系统
        2.1.2 压力计的活塞和套筒
        2.1.3 砝码加载系统
        2.1.4 测控系统
    2.2 活塞压力计上的砝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砝码自动加载装置的研制
    3.1 砝码自动加载的原理
    3.2 砝码自动加载装置的设计
        3.2.1 砝码升降驱动泵站系统
        3.2.2 位移转化角度测量机构
        3.2.3 单片机测控系统
    3.3 编码器的相序测定技术
        3.3.1 计数原理
        3.3.2 硬件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计算机通信及控制软件
    4.1 现有的计算机通信协议
    4.2 计算机通信与操作软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现功能及相关测试
    5.1 主要技术功能指标
    5.2 测试报告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两种简单实用的测定相序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田间耕作试验台设计及开沟性能研究[D]. 张超. 扬州大学, 2021(09)
  • [2]双路交流电源快速切换技术的研究[D]. 冯虎林.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3]水田大跨度埂上行走装置控制系统设计[D]. 王瑞丰.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4]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D]. 黄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风电场不确定性弱馈源相互作用机理与继电保护的研究[D]. 靳维. 东南大学, 2020(01)
  • [6]多谐波联合起动新型无刷双馈电机电磁设计及性能分析[D]. 鲍习昌.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7]并网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阻抗建模及分析[D]. 曾诚. 重庆大学, 2019(01)
  • [8]智能型交通路况监测与交通信号灯模糊控制系统[D]. 张清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9]农网配电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控制方案研究[D]. 丛猛. 山东理工大学, 2017(06)
  • [10]超高压国家基准砝码自动加载系统[D]. 陈光.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两个简单实用的相序确定电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