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活检临床指征的探讨

乳腺活检临床指征的探讨

一、乳腺活检的临床指征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1](2022)在《中国乳腺癌随诊随访与健康管理指南(202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 随着对乳腺癌筛查的重视与规范化诊疗技术的提升, 中国乳腺癌患者治愈率显着提高, 患者生存时间显着延长。伴随乳腺癌患者随诊随访期的延长, 患者面临的肿瘤及相关其他健康问题也逐渐增加, 需要制定更为精准而长远的随诊随访计划, 关注更广泛的健康风险。抗肿瘤治疗、年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导致的乳腺癌患者心血管、骨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 已成为乳腺癌患者管理的新难题, 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转化为疾病复发和死亡风险。因此, 除了落实规范化治疗外, 患者科学规范的随诊随访、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跨学科协作、全面康复也是乳腺癌治疗的关键环节, 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提升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均有重大意义。基于当前中国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及随诊随访现状, 根据文献及指南, 结合跨学科专家诊疗建议, 在2019版《乳腺癌随访及伴随疾病全方位管理指南》基础上进行更新, 修订2022版《中国乳腺癌随诊随访与健康管理指南》, 包括随诊随访路径图、随诊随访管理、全方位健康管理以及患者报告结局四大部分, 旨在规范乳腺癌患者的长期随诊随访, 指导临床医师积极开展乳腺癌患者全方位跨学科健康管理, 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乳腺癌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

谢玲玲,林荣春,林仲秋[2](2021)在《《2022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11月4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22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及讨论。1 2022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1)首次根据组织学分类将高危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按相应的诊治流程进行管理,

高维阳[3](2021)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新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乳腺疾病患者乳头溢液的出现具有指标性意义,可因乳腺的良性疾病,也可是乳腺导管发生了癌变而表现出最早的临床症状。为了解决目前临床上没有对以乳头溢液为主诉的就诊患者针对性的检测手段来进行评估乳腺疾病的良恶性,提高检测的特异性,以减少对患者非必要进行的乳腺切除手术。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新型靶向拉曼探针技术应用于临床就诊患者,体外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将检测方法的创伤性降低到最小限度,提高新型无创性诊断技术的准确率,辅助医生区分出乳头溢液的良恶性及时发现患者早期乳腺癌。方法:本文应用了一种简单的新型光谱分析技术,即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来检测乳头溢液中的癌胚抗原(CEA)。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化学和生物免疫学的方法,合成了拉曼纳米探针组件,经过靶向特异性抗体的表面功能化纳米探针组件,靶向识别肿瘤标志物CEA。利用胶体银纳米微球(Ag NPs)的等离子拉曼增强效应,连接可特异性识别CEA的靶向抗体1(Ab1),同时连接拉曼信号分子4-氨基联苯(4-ABP)使其信号峰增强,制成了银纳米拉曼探针(Ag NPs-Ab1/4ABP)。利用磁纳米微球(MNs)连接可特异性识别CEA的靶向抗体2(Ab2)制成磁纳米捕获探针(MNs-Ab2)。因蛋白和靶向抗体间的特异性识别互作反应,形成了“三明治夹心”,可特异性的识别出乳头溢液中的CEA,并且识别反应是发生在混合的均相溶液中,使结合更加准确灵敏,特异性较高。结果:我们应用设计的靶向拉曼探针成功地检测了临床上10例患者乳头溢液中的CEA的含量,结果显示制备的拉曼探针在浓度0 ng/m L至20 ng/m L有良好的线性识别效果,填补了目前临床上没有针对乳头溢液患者的检测技术空白。另外,应用市售ELISA试剂盒检测了收集的13例就诊患者乳头溢液中CEA的含量,我们发现乳头溢液中CEA水平的高低与乳腺病变程度呈显着的正相关性。本论文设计的方法检测的乳头溢液中CEA的含量,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进行了对比,证明我们的检测方法具有优越的可替代性。结论:我们首次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来检测乳头溢液中CEA的含量,此技术方法具有特异性高、用量少、引入的人为误差少、灵敏度强、可接受程度高、检测结果可视化、易于规模化检测等优点。临床上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乳头溢液的良恶性,对于发现患者乳房早期潜在的病灶尚小的乳腺癌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临床上其他分泌型疾病的早期检测提供了参考思路。

张家澍[4](2021)在《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放疗对乳腺原位癌生存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是种乳房的非浸润性恶性肿瘤,在2020年一年,约占美国当年新发乳腺癌总人数的17%。保乳手术使治疗DCIS的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但保乳手术后是否需要行放疗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本研究试图分析各个因素对临床放疗选择及患者预后的影响,并试图回答术后放疗能否使DCIS患者在生存上获益,以及术后化疗是否在所有亚组上均可以使患者获益。并试图建议一个复发及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以帮助医生及患者在选择术后放疗与否是做出判断。方法本研究选取了 SEER数据中从1998年到2015年期间一共50580例第一原发肿瘤为乳腺原位癌的患者的记录,并使用病人ID匹配了他们同侧乳房第二原发瘤的信息作为术后复发的标志。之后应用多变量Cox风险模型来确定协变量对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SS)、无病生存期(DFS)和总体生存期(OS)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线列图预测模型和预测软件。结果术后放疗对行保乳手术的患者在(HR 0.69,95%CI 0.64-0.74,P<0.001),DSS(HR 0.53,95%CI 0.44-0.64,P<0.001)和 DFS(HR 0.5,95%CI 0.46-0.55 P<0.001)上都是独立保护因素。在亚组分析中术后放疗在几乎所有的亚组上可以使患者获益。但高龄患者(年龄大于80岁)和肿瘤较小(肿瘤小于等于2mm)的亚组中,术后放疗与否,其DSS无统计学差异(P=0.783及P=0.563)。且在肿瘤较小的亚组中,放疗与否对OS的影响也无统计学差异(P=0.606)。在分组多变量分析中,诊断年龄,肿瘤直径,核分级和雌激素受体状态是DSS、和DFS的预测因素。以此构建的线列图预测模型和预测软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评估术后放疗与否时DSS及DFS的差异,并以此进行个体化的放疗选择。结论1.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年龄较低、核分级较差、肿瘤较大、ER阴性和接受了乳房部分切除而非皮下乳腺切除的患者更可能接受放疗,这与临床上普遍认为的DCIS的风险因素是一致的。2.在整体人群中,术后放疗可以使DCIS患者在OS、DSS和DFS上获益。3.高龄(81岁及以上)或肿瘤很小(<0.2mm)的病人可能无法从术后放疗中获得DSS上的获益。肿瘤很小(<0.2mm)的病人可能也无法从放疗中获得OS上的获益。4.构建了一个预测模型以预测某个特定患者在接受保乳手术后接受或不接受放疗分别对应的DSS和DFS,用以协助临床决策。

方开峰,丁关保,韩路[5](2021)在《超声弹性成像和钼靶X线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寻找有效的乳腺癌早期诊断方法非常重要。目的探究超声弹性成像、钼靶X线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2月于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就诊的女性疑似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术前或穿刺活检前均行超声弹性成像、钼靶X线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与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的相关性。绘制超声弹性成像、钼靶X线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最终经金标准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者9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与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呈正相关(rs=0.452,P=0.003)。当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最佳截断值为4分时,其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灵敏度为88.1%,特异度为92.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3[95%CI(0.912,0.995)];当钼靶X线最佳截断值为4b级时,其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灵敏度为72.4%,特异度为83.3%,AUC为0.855[95%CI(0.805,0.893)];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UC大于钼靶X线(Z=3.337,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较钼靶X线高,且超声弹性成像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对临床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恶性程度有重要意义。

张天瑞[6](2021)在《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影像特征及其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指导临床精准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DCE-MRI影像特征。根据瘤体免疫组织化学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四个亚型,比较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动态增强MRI影像特征与差异。结果:57例乳腺癌中Luminal A型占21.1%(12/57),Luminal B型占47.4%(27/57),HER-2过表达型占17.5%(10/57),三阴性乳腺癌占14.0%(8/57);Luminal型乳腺癌MRI常表现为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三阴性乳腺癌多表现为边缘光整、环形强化,Her-2过表达型更易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即Ⅲ型TIC曲线类型。结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DCE-MRI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一定特征,可辅助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并判断预后。

胡楠[7](2021)在《探讨非肿瘤性组织摄取99mTc-6-肼基烟酰基-octreotide(HTOC)受体的机制以及临床检查方法的制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非肿瘤组织摄取99mTc-6-肼基烟酰基-octreotide(HTOC)的摄取机制及临床检查方法的制定。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5年间,6099例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病例的图像特点及临床资料。由2名从事核医学职业的报告医师对图像进行判读。找出全身非肿瘤性摄取的部位,并对对全身非特性摄取部位进行断层融合显像,平面以及融合显像均勾画感兴趣区并记录靶组织/非靶组织比值。并对生理性摄取进行视觉分析,并对所有非肿瘤性摄取进行半定量数据分析,根据临床资料以及摄取特点并分析成因。结果:1.在垂体非肿瘤性摄取与肿瘤性摄取,P值=0.02<0.05;肾上腺非肿瘤性摄取与肿瘤性摄取,P值=0.002<0.05;胰腺组织非肿瘤性摄取与肿瘤性摄取,P值=0.002<0.05。肿瘤摄取显像剂均明显高于非肿瘤性摄取。2.肺内点状摄取,融合显像中,肺内点状摄取靶/本底比值为6.96-28.30,平均12.80。视觉分析分级平面显像及融合显像5例为均为2级。肺部片状、弥漫性的放射性摄取增高,平面显像视觉评级为2级,放射性摄取强度较低。3.肠道局限性摄取10例,十二指7例,回盲部2例以及骶前肠道1例,其图像为局限性的较高显像剂摄取,部分可呈节段弥漫性摄取。视觉分级为2-3级。肠道/肌肉比值为2.65-20.44.4.育龄期与绝经期妇女乳腺组织摄取有显着差异,P值=0.019<0.05.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育龄期乳腺组织各周期之间两两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5.绝经期子宫摄取与育龄期的子宫放射性摄取有显着差别,P值=0.004<0.05育龄期的子宫内膜在月经期与增生期、分泌期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三个周期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值=0.042<0.05,其中增生期的子宫内膜放射性摄取的平均值最小。子宫内膜的放射性摄取在分泌晚期与增生期(p值=0.030)、分泌晚期与排卵期(p值=0.007)有显着差别;在经期与分泌晚期(p=0.387)、增生期和经期(p值=0.151)、增生期和排卵期(p值=0.549)无显着差别。经期的子宫内膜普遍摄取偏高,与分泌期有差别与排卵期无差别。结论:99mTc-6-肼基烟酰基[Tyr3]-octreotide(HTOC)可出现多个部位的非肿瘤性摄取,在垂体,肾上腺,胰腺组织中,神经内分泌肿瘤摄取显像剂较非肿瘤性摄取靶/本底比值更高。这些器官对显像剂的非肿瘤性摄取或与其显像时的功能有关。绝经期女性子宫和乳腺对显像剂摄取低于育龄期女性,女性生理周期会影响乳腺以及子宫对显像剂的摄取,增生期或为女性检查的最佳时期。对于肺内点状非肿瘤性摄取,可因微小栓子栓塞血管造成,对于肺内片状非肿瘤性摄取以及肠道局限性非肿瘤性摄取多为炎症所致,胆囊作为显像剂的排泄器官之一,或可通过饮食等方法减少对显像的影响。

谢玲玲,林荣春,林仲秋[8](2020)在《《2020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3月6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20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及讨论。1 2020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引入了高-中危组患者的定义,根据危险因素分层,详细推荐了术后相应辅助治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9](2019)在《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文中指出1概述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5.94/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6.89/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廖欣[10](2019)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2007年1月-2014年12月间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就诊的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2周期以上新辅助化疗,其后进行了包括腋窝锁骨下淋巴结清扫在内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第一部分采用χ2检验比较锁骨下淋巴结病理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将入组的306例患者根据术后淋巴结情况分别按照yp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截断值0/0.20/0.65)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及ROC曲线分析两种淋巴结相关预后评价方法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并进一步分析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利用COX模型探索影响该部分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第一部分:1.306例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5~70岁,中位年龄46岁;临床分期ⅡA期35例(11.4%),ⅡB期109例(35.6%),ⅢA期76例(24.9%),ⅢB期21例(6.9%),ⅢC期65例(21.2%);ER阳性191例(62.4%),PR阳性182例(59.5%),HER2阳性74例(24.2%)。新辅助化疗后原发肿瘤达到临床完全缓解37例(12.1%),临床部分缓解182例(59.5%),稳定或进展共87例(28.4%)。术后发现原发肿瘤病理完全缓解率28例(9.2%),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63例(20.6%),锁骨下淋巴结阳性105例(34.3%)。2.单因素分析发现cT分期(χ2=24.116)、cN分期(χ2=65.139)、临床分期(χ2=83.175)、Ⅰ-Ⅱ组淋巴结转移数(χ2=152.695)、新辅助化疗疗效(χ2=41.482)与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病理状态有关(P均<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ⅢA期vsⅡA期:OR=32.763,95%CI=2.459-436.548,P=0.008;ⅢB期vsⅡA期:OR=96.008,95%CI=5.334-1728.196,P=0.002;ⅢC期vsⅡA期:OR=150.501,95%CI=10.053-2253.209,P<0.001)、Ⅰ-Ⅱ组淋巴结转移数(4-9枚vs 0枚:OR=:33.289,95%CI=6.761-163.897,P<0.001;≥10枚vs 0枚:OR=:183.593,95%CI=29.178-1155.206,P<0.001)、新辅助化疗疗效(稳定或进展vs临床完全缓解:OR=19.646,95%CI=3.127-123.431,P=0.001)是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4.进一步分析表明,当Ⅰ-Ⅱ组淋巴结转移数≥4时,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风险增高,该截断值能较准确地预测新辅助化疗后腋窝锁骨下淋巴结的病理状态。第二部分:5.306例入组患者进行中位随访时间为78个月(范围7~147个月)的随访发现,ypN0期(63例)、ypN1期(100例)、ypN2期(31例)、ypN3期(112例)患者5年无瘤生存(DFS)率分别为85.7%、82.0%、67.7%、38.1%,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6.8%、84.9%、77.1%、55.7%;LNR0组(63例)、LNR0.01-0.20组(107例)、LNR0.21-0.65组(88例)、LNR>0.65组(48例)5年DFS率分别为85.7%、80.3%、53.4%、26.4%,5年OS率分别为96.8%、84.9%、68.8%、41.2%。总体比较发现yp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能较好的反应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DFS及OS(ypN分期:χ2=73.475、67.015,P均<0.001;LNR:χ2=96.802、81.606,P均<0.001)。经ROC曲线检验,淋巴结转移率的预测效果要优于ypN分期(DFS:AUCLNR=0.758>AUCypN=0.741;OS:AUCLNR=0.775>AUCypN=0.763)。6.经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仍阳性者5年无病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仅有Ⅰ-Ⅱ组淋巴结转移者(DFS:35.1%vs78.9%;OS:52.8%vs83.9%,P均<0.001)及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者(DFS:35.1%vs85.7%;OS:52.8%vs96.8%,P均<0.001)。7.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ER表达情况、PR表达情况、分子亚型与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P均<0.05)。8.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率、PR表达情况是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率>0.50的锁骨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及死亡风险均显着高于淋巴结转移率≤0.50者(DFS:HR=2.879,95%CI=1.695-4.889,P<0.001;OS:HR=2.638,95%CI=1.482-4.695,P=0.001)。PR表达阳性者复发转移及死亡风险均显着低于PR表达阴性者(DFS:HR=0.352,95%CI=0.220-0.563,P<0.001;OS:HR=0.374,95%CI=0.224-0.626,P<0.001)。结论:1.临床上对锁骨下淋巴结状态在术前进行准确判断较为困难,尽管影像学提示锁骨下淋巴结阴性,临床分期ⅢA期、ⅢB期以及新辅助化疗效果不佳的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较高的锁骨下淋巴结阳性风险。2.新辅助化疗后Ⅰ-Ⅱ组淋巴结转移4枚及以上的乳腺癌患者如未在术中进行锁骨下淋巴结清扫则有较大可能存在局部淋巴结转移灶残留,增加了局部复发风险。3.yp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均能较好的预测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当以0/0.20/0.65为截断值时,淋巴结转移率的预测效果更好。4.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仍阳性患者总体预后明显差于仅Ⅰ-Ⅱ组淋巴结转移者及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者,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在5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约一半的患者在5年内因病死亡。5.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ER表达情况、PR表达情况、分子亚型与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淋巴结转移率>0.50是该部分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R表达阳性是预后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二、乳腺活检的临床指征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活检的临床指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2022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2022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
2 分类和分期
3 子宫内膜癌
    3.1 术前辅助检查
    3.2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治疗
        3.2.1 保留生育功能指征和方法
        3.2.2 不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初始治疗
        3.2.2. 1 肿瘤局限于子宫体
        3.2.2. 2 怀疑或有肉眼可见子宫颈受侵
        3.2.2. 3 怀疑肿瘤扩散到子宫外
        3.2.3 完成初始手术分期后的后续治疗
        3.2.4 不全手术分期后的治疗
        3.2.5 初始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3.2.6 复发的治疗
        3.2.6. 1 影像学检查证实没有远处转移的局部复发
        3.2.6. 2 孤立转移灶
        3.2.6. 3 播散性病灶
    3.3 高危组织类型(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未分化/去分化癌、癌肉瘤)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3.3.1 子宫浆液性癌的治疗
        3.3.2 子宫透明细胞癌的治疗
        3.3.3 未分化/去分化癌的治疗
        3.3.4 子宫癌肉瘤的治疗
    3.4 病理学评估原则(包括癌、癌肉瘤和神经内分泌癌)
    3.5 分子分型分析及推荐流程
    3.6 影像学检查项目选择原则
        3.6.1 初始评估
        3.6.2 随访和监测
        3.6.3 可疑复发或转移
    3.7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原则
    3.8 前哨淋巴结活检原则
    3.9 子宫内膜癌的系统治疗
4 子宫肉瘤
    4.1 初始治疗
        4.1.1 经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确诊的肉瘤
        4.1.2 经活检或肌瘤剔除术后确诊及任何方法确诊的肉瘤
    4.2 术后补充治疗
        4.2.1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SS)及肉瘤成分没有过度生长的腺肉瘤
        4.2.2 肉瘤成分过度生长的腺肉瘤
        4.2.3 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igh-grade ESS)、未分化子宫肉瘤(UUS)或子宫平滑肌肉瘤(u LMS)
    4.3 术后随访
    4.4 复发的治疗
        4.4.1 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远处转移的阴道或盆腔局部复发
        4.4.2 孤立转移灶
        4.4.3 播散性转移
    4.5 系统治疗
    4.6 影像学检查项目选择原则
    4.7 病理学评估原则及分子分型检测
        4.7.1 病理学评估原则
        4.7.2 分子分型检测
5 妇科疾病幸存者指导原则
    5.1 生理影响
    5.2 心理影响
    5.3 临床方法
6 讨论

(3)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1.1.1 SERS的简介
        1.1.2 SERS的技术优势
        1.1.3 SERS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1.1.4 SERS在生物医学检测的研究进展
    1.2 早期乳腺癌评估与诊断的研究进展
        1.2.1 乳头溢液疾病的临床现状
        1.2.2 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断方式
        1.2.3 乳头溢液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1.2.4 肿瘤标志物CEA的简介
        1.2.5 肿瘤标志物CEA的检测方法
    1.3 基于SERS技术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的研究意义
        1.3.1 临床上诊断乳头溢液的难点
        1.3.2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拉曼探针的制备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实验设计
        2.2.2 水热合成法制备羧基银纳米微球
        2.2.3 拉曼探针的合成方案
    2.3 实验结果
        2.3.1 银纳米微球粒子的合成浓度
        2.3.2 合成银纳米微球电镜呈像结果
        2.3.3 拉曼探针的Zeta电位和粒径
        2.3.4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检测拉曼探针的结果
        2.3.5 拉曼探针的拉曼光谱图
    2.4 拉曼探针的制备小结
第3章 临床样本的采集和检测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合成拉曼探针
        3.2.2 拉曼探针在模拟血清检测中的研究
        3.2.3 验证血清中小分子物质对拉曼探针的影响
        3.2.4 验证肌酐对银纳米微球拉曼探针的影响
        3.2.5 临床样本乳头溢液的收集
        3.2.6 建立乳头溢液患者电子信息数据库
        3.2.7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的预实验
        3.2.8 ELISA检测乳头溢液中CEA浓度
    3.3 实验结果
        3.3.1 拉曼探针对模拟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
        3.3.2 血清中小分子物质对拉曼探针的影响结果
        3.3.3 肌酐对银纳米微球拉曼探针的影响结果
        3.3.4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预实验结果
        3.3.5 ELISA检测结果
    3.4 临床诊断和ELISA检测方法小结
第4章 基于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拉曼探针检测标准曲线的绘制
        4.2.2 临床样本的准备与检测
    4.3 实验结果
        4.3.1 拉曼探针检测的标准曲线
        4.3.2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的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放疗对乳腺原位癌生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方法
结果
    随访和患者特征
    人群总体分析
    亚组分析
    按照是否行术后放疗进行分组分析
    构建预测模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治疗及治疗中存在的争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超声弹性成像和钼靶X线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超声弹性成像
        1.2.2 钼靶X线
    1.3 金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与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的相关性
    2.3 超声弹性成像、钼靶X线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ROC曲线
3 讨论

(6)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检查方法
    3 分子分型的判读
    4 图像分析与质控
    5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乳腺癌 MRI 多模态影像特征与生物指标及分子分型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探讨非肿瘤性组织摄取99mTc-6-肼基烟酰基-octreotide(HTOC)受体的机制以及临床检查方法的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药物制备
    1.3 受试者纳入排除标准
    1.4 显像流程
    1.5 图像分析方法
结果
    2.1 垂体显影的图像分析
    2.2 肺内片状摄取
    2.3 乳腺显影的图像分析
    2.4 肾上腺显影的图像分析
    2.5 胰腺显影的图像分析
    2.6 胆囊和肠道
    2.7 子宫
讨论
    3.1 垂体
    3.2 肺
    3.3 乳腺
    3.4 肾上腺
    3.5 胰腺
    3.6 胆囊
    3.7 肠道
    3.8 子宫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2020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2020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
2 分类和分期
3 子宫内膜癌
    3.1 术前辅助检查
    3.2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治疗
        3.2.1 保留生育功能指征和方法
        3.2.2 不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初始治疗
        3.2.2. 1 肿瘤局限于子宫体
        3.2.2. 2 怀疑或有肉眼可见子宫颈受侵
        3.2.2. 3 怀疑肿瘤扩散到子宫外
        3.2.3 完成初始手术分期后的后续治疗
        3.2.4 不全手术分期后的治疗
        3.2.5 初始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3.2.6 复发的治疗
        3.2.6. 1 影像学检查证实没有远处转移的局部复发
        3.2.6. 2 孤立转移灶
        3.2.6. 3 播散性病灶
    3.3 高危组织类型(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未分化/去分化癌、癌肉瘤)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3.4 病理学评估原则(包括癌、癌肉瘤和神经内分泌癌)
    3.5 分子分型分析及推荐流程
    3.6 影像学检查项目选择原则
        3.6.1 初始评估
        3.6.2 随访和监测
        3.6.3 可疑复发或转移
    3.7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原则
    3.8前哨淋巴结活检原则
    3.9 复发、转移、高危患者的全身治疗
4 子宫肉瘤的处理
    4.1 初始治疗
        4.1.1 经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确诊的肉瘤
        4.1.2 经活检或肌瘤剔除术后确诊及任何方法确诊的肉瘤
    4.2 术后补充治疗
        4.2.1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SS)
        4.2.2 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igh-grade ESS)、未分化子宫肉瘤(UUS)或子宫平滑肌肉瘤(uLMS)
    4.3 术后随访
    4.4 复发的治疗
        4.4.1 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远处转移的阴道或盆腔局部复发
        4.4.2 孤立转移灶
        4.4.3 播散性转移
    4.5 全身治疗
    4.6 影像学检查项目选择原则
        4.6.1 初始治疗
        4.6.2 随访和监测
    4.7 病理学评估原则及分子分型检测
        4.7.1 病理学评估原则
        4.7.2 分子分型检测
        4.7.2. 1 上皮样平滑肌肉瘤
        4.7.2. 2 黏液样平滑肌肉瘤
        4.7.2. 3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
        4.7.2. 4 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4.7.2. 5 未分化子宫肉瘤
        4.7.2. 6 类似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子宫肿瘤
        4.7.2. 7 横纹肌肉瘤
        4.7.2.8米勒管腺肉瘤
        4.7.2. 9 癌肉瘤
5 讨论
    5.1 手术治疗相关问题
        5.1.1 手术方式的选择
        5.1.2 Ⅱ期子宫内膜样癌手术范围
        5.1.3 淋巴结切除指征
    5.2 子宫内膜样癌术后辅助治疗
    5.3 分子分型
    5.4 靶向治疗

(9)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2淋巴瘤的诊断
    2.1临床表现
    2.2体格检查
    2.3实验室检查
    2.4影像学检查
        2.4.1 CT
        2.4.2 MRI
        2.4.3 PET-CT
        2.4.4超声
        2.4.5同位素骨扫描
    2.5其他针对性检查
    2.6病理学检查
        2.6.1形态学
        2.6.2 IHC
        2.6.3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 ization,FISH)检测技术
        2.6.4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技术
        2.6.5其他
3淋巴瘤的分期
4淋巴瘤放射治疗
5淋巴瘤综合治疗总论
6淋巴瘤的中医药治疗
7常见淋巴瘤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
    7.1霍奇金淋巴瘤(HL)
        7.1.1临床表现
        7.1.2病理分类及诊断
        7.1.3治疗原则
        7.1.4 HL预后因素(见附件3.1)
    7.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7.2.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7.2.2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
        7.2.3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
        7.2.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
        7.2.5套细胞淋巴瘤(MCL)
        7.2.6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
        7.2.7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 homa,LBL)
        7.2.8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
        7.2.9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mycosis fung oi des/sézary syndrome,MF/SS)
        7.2.10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
5预后因素

(10)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淋巴结转移率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乳腺癌伴腋窝Ⅲ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成果及发表文章
致谢

四、乳腺活检的临床指征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乳腺癌随诊随访与健康管理指南(2022版)[J].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华肿瘤杂志, 2022(01)
  • [2]《2022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J]. 谢玲玲,林荣春,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12)
  • [3]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新技术的研究[D]. 高维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放疗对乳腺原位癌生存的影响[D]. 张家澍. 山东大学, 2021(11)
  • [5]超声弹性成像和钼靶X线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 方开峰,丁关保,韩路. 中国全科医学, 2021(15)
  • [6]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张天瑞.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探讨非肿瘤性组织摄取99mTc-6-肼基烟酰基-octreotide(HTOC)受体的机制以及临床检查方法的制定[D]. 胡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8]《2020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J]. 谢玲玲,林荣春,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0(04)
  • [9]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J].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19(04)
  • [10]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廖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乳腺活检临床指征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