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中小学生团餐现状及建议

鞍山市中小学生团餐现状及建议

一、鞍山市中小学生在校外集体用餐现状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研究指明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郑佳慧[2](2020)在《高密市中小学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校外托管已成为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减轻家庭生活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机构。校外托管的出现一方面帮助家长解决工作时间冲突问题,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团结意识,提高独立自主能力。但是校外托管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负面问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校外托管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因此,本文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对高密市中小学校外托管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进行研究,这不仅为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提供依据,也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监管方向,以期实现校外托管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之下,针对高密市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以中小学生、学生家长、托管经营者及市场监管部门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多元治理理论,对高密市中小学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中,高密市中小学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着监管体系不完善、未建立完整的疫情帮扶机制、监管摸底不到位、现有监管方式守旧等问题,疫情防控政策、监管责任部门、经营者自身是造成产生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借鉴桂林市叠彩区、深圳市福田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过程中的良好经验做法,建议高密市以政府主导提供政策的大力支持、监管部门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多方力量共同配合参与托管常态化防控监管等方式来完善建立高密市中小学校外托管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保障高密市中小学校外托管的食品安全。

张家雯[3](2020)在《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文化自觉的时代。世界各民族国家都纷纷把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审视。民族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都把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将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文化传统教育立足于民族国家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其目的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自觉的形成,使文化传统精神内化为个体的文化修养,培育由文化传统凝聚的国民素养。作为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是国民共享文化记忆、形成文化认同、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场所。本研究根植于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比较研究对象,围绕两国通过文化传统教育来培育有着文化传统底蕴的国民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探究,力求推动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章。前三章分别从历史演变、课程与教科书、教学三个方面分析和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两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具体表现。历史演变部分是对日本战后和新加坡独立后的学校文化传统教育展开历史溯源。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战后教育的文化转向,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逐步发展,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四个阶段。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生存驱动、效率导向、能力导向、价值导向四个教育阶段的发展。课程与教科书部分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小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两国均以渗透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教科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元素;内容编制上统一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做到有效契合课标中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学研究部分探究两国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特色,并辅以具体案例介绍。两国学校均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种教学途径。教学特色上,日本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开发地域文化素材,重视体验教学的作用,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教师课程研制组织的力量;新加坡方面强化国家认同,多渠道提升师资力量,建设学校文化,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第四章和第五章聚焦于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并以此为参考,借鉴和探索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实践路径。在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和新加坡的文化传统教育已被嵌入到国民教育中。两国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定共性,总结为: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日本旨在培育传承和创新传统与文化,对国家和家乡怀有热爱之心,且具有丰富人性的日本人;新加坡旨在培育能够认同母族文化传统,且有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国家意识和共同价值观的新加坡人。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中,政府是主导,进行顶层规划,指导文化传统教育的有序开展。面对多重文化价值关系,两国都强调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同时凸显本土文化,面向世界,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推进课程的具体落实中,重视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教学活动采取知行结合、显隐结合、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方式。但由于各自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又呈现出不同的目标内涵和施教内容,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教育问题。因此,在以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经验参考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现实需求,探索适合我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路径。在厘清我国文化传统价值的基础上,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围绕此目标,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创设有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教学实践,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闫昱彤[4](2020)在《小学班规制定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基于小学生公民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小学阶段是学生时期的启蒙阶段,那么对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意识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班规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班规不仅可以明确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当前一线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不尽人意。本文主要是针对国内有关小学班规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根据笔者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以班规制定与执行为核心进行两轮行动研究,并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前后公民意识变化的分析,采用访谈法与观察法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记录,探究小学班规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行为习惯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两轮行动研究从班规制定的程序和内容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集体,并在学校总体环境下尝试制定出能够符合班级学生特点,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班规,并通过问卷调查及观察、访谈得到的结果证明其有效性。以期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参考的经验。通过分析行动研究的结果发现,利用班规的制定和实施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应利用各种机制、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民主参与班规的制定与修订、积极监督班规的实施,及时给予实施效果的反馈。通过班规制定、实施的形式与程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协商意识、规则意识、平等意识与权责意识,通过班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冯诗桐[5](2020)在《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利用高效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城市涌现人口聚集规模逐年扩大、小学适龄人数迅速增长的态势。加之城市规模扩大导致的人们上班工作距离拉长和交通拥堵现象,促使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让子女在校就餐。这不但增加了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时间的占比,也让餐厅逐渐成为小学校园功能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小学餐厅的设计存在着功能单一、使用时间固定以及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餐厅的功能和空间有效利用的新需求。因此,对小学餐厅的功能和空间高效利用进行设计研究凸显必要。文章基于实地调研分析结果,对小学餐厅功能开发和空间高效利用展开了研究,主要工作有:1)我国城市典型小学餐厅现状调研分析。选取国内多所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小学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对餐厅后厨区、就餐区空间利用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完成了当前城市小学餐厅使用特性及空间利用现状的分析。根据餐厅空间现状问题总结出目前城市小学餐厅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餐厅空间集约化、就餐区空间复合化这两种高效化设计策略。2)通过案例解析完成了城市小学餐厅空间集约化设计的量化方法。对国内具有代表性城市小学餐厅后厨区与就餐区的相关案例进行解析,并对12班、24班及36班的餐厅规模进行功能构成优化、集约化尺度探讨以及空间组合布局探究,最终推算出后厨区与就餐区的面积指标,进而完成城市小学餐厅空间集约化设计的研究。3)完成了适合当前需求的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基于小学生餐后活动行为及空间需求的调查统计,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解析,对餐厅就餐区α值接近0.36的情况进行空间复合化设计,提出餐厅适宜嵌入的功能并总结归纳出其空间组合布局模式,进而完成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

聂宇轩[6](2020)在《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两所小学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缘起于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政策导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劳动教育的地位显着增强,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劳动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不尽人意且令人担忧。教师、家长过分注重少年儿童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全面发展,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和偏见,造成部分少年儿童没有独立能力,养成了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不良习惯,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劳动教育势在必行。此外,笔者所学专业为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在读研期间重点关注的就是少先队研究,引发了关于在少先队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习近平少年儿童和少先队教育思想、党和国家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观察法,选取四川省成都市两所小学为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调研获取学校少先队已有文件资料,探索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呈现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过程,分析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现状结果,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结合自身思考提出少先队劳动教育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使教育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少先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丰富和深化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理论和劳动教育理论;现实意义在于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在研究结构上,第一章对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进行概述,阐释了新时代小学少先队的发展特征和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第二章呈现了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典型活动过程,主要包括日常清洁与值日、垃圾分类与回收、午餐自主管理、职业体验与“石韵悠远”活动课程。第三章分析了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成效调查,首先介绍了少先队劳动教育成效调查的目的与调查对象概况,再分别从少年儿童的劳动认知、劳动情感与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过程与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第四章论述了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调查结果的成因,认为取得成效的成因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搭建劳动课程体系;第二,善于运用校外资源,切实开展多项劳动教育相关活动;第三,中队辅导员将劳动教育渗透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足之处的原因也有三点:第一,部分家长对劳动、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颇;第二,应试教育挤占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第三,少先队劳动教育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第五章主要提出新时代优化少先队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分别为通过提升少先队辅导员劳动教育专业性、转变“重智育轻劳育”的教育观念来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将少先队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创设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阵地为手段明确少先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发挥少先队在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完善落实少先队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对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监督与指导和积极利用劳动教育的校外支持力量,来建立少先队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培养劳动教育共识。

秦子涵[7](2020)在《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校外托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双职工家庭父母工作繁忙,无法在放学时间准时接孩子回家,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是普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双职工家长对校外托管的需求极大,但托管行业在实践过程中仍有众多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针对现存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措施和建议。选取了本地4所小学的200名小学生发放了问卷,家长问卷则是在学校开放日随机向100名双职工家长进行发放,采用实地观察的方法对选取的5所校外托管机构进行研究。对3名校内老师访谈,主要了解班里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在参加完校外托管后的变化,目的是了解校外托管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兼职和朋友介绍,分别访谈了4位校外托管的老师和负责人,主要了解平时托管的内容和任务,以及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负责人对于托管的责任归属等问题。对2位在不同规模的校外托管工作的做饭阿姨进行了访谈,主要了解食品的采集途径和卫生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亲身的实践,面对面的交流,采集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发现了当下托管存在大量问题,然后通过科学分析,帮助论文的完成。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负责人缺乏责任感,一是空间不足,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差,人均可活动面积少;二是师资量少,学生数量多,比率失衡;三是食品和人身安全有待加强;四是教育追求功利性。其次是托管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一是学历低;二是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三是工资偏低,缺乏工作热情。最后是托管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是课内过渡到课外,超长时间的学习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二是专属的亲子时光少,缺乏互动;三是过度依赖老师,学习不积极。既然有问题存在,那就肯定有引发的缘由,主要是由以下三方引起的:首先是校外托管方面,具体原因有二,一是入行就业要求少,门槛低;二是缺乏安全观念;其次是父母方面,一是推卸教育重则;二是缺少肢体言语上的互动,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亲密。最后就是政府方面,一是专项拨款不足,没有充足资金做支撑;二是检查监督力度不够;三是家长、学生、校外托管的协同作用不到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首先是提升校外托管的服务质量,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创设良好环境,完善相关设施;二是提升托管负责人和教师整体的素质;三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采取考核制,提高入行门槛。其次是城市双职工家长多参与孩子的成长发展,多交流互动。再就是政府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加强各个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加强对托管的督察监管。积极构建家庭、学校、托管的合作机制,发挥协同作用,各个部门尽到自己的义务,履行自己的职责。最后就是要鼓励师范生进入托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学校与校外托管合作,师范生进入校外托管实习,使学生了解托管行业,掌握托管技能;二是政府颁布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师范生进入托管行业;三是加强资质审查,限制非师范生进入托管行业。

汪滢滢[8](2019)在《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产品形态和消费热点,已成为70、80后家长消费观、教育观的刚性需求和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标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国内针对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研究较少,因此对南京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旅游需求动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昂普产品开发理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中小学生家长和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昂普定性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南京市研学旅行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但目前南京市研学旅行市场存在研学产品缺乏特色和深度、产品主体层次不清晰、高素质研学旅行人才缺乏等问题。(2)在研学旅行动机方面,中小学生家长的主要动机是“增长人文知识”、“加强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磨炼意志”,但在“陶冶情操”、“开心享受”方面存在分歧;高中生的主要动机是“缓解学习压力、“了解不同的新鲜事物”、“体验不同的生活场景”,但在“磨炼意志”、“认识新朋友方面存在分歧”。认知、情感、社交是产生研学旅行行为的三个主要动机因子,家长的研学旅行动机中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贡献大。高中生的研学旅行动机中认知需求贡献大。(3)在影响因素方面,“目的地映像”、“安全因素”、“经济因素”、“媒介宣传”、“人际影响及个人兴趣”是5个主要影响因素。“目的地映像”为最主要的因素,“安全因素”其次,“经济因素”、“人际影响及个人兴趣”、“媒介宣传”影响较小。在“目的地映像”因素中,“浓厚的历史文化”、“特色风景名胜”、“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是研学旅行的主要“拉”力;在“安全因素”中,“社会治安”和“消费欺诈”对研学旅行的选择影响最大,具有负向作用。(4)产品开发方面,基于研学旅行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结合南京市研学旅行资源现状,提出了“休闲度假主题之旅—品味山水金陵,怡悦自然身心”、“美丽乡村主题之旅—体验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体验主题之旅—穿越六朝古都,探秘历史文化”、“文博科教主题之旅—寻访江南名校,大展鸿鹄之志”、“红色革命主题之旅—传承革命精神,筑我中华脊梁”五大研学旅行主题,并从产品设置、人才建设、法律法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产品开发策略。

陈晓颖[9](2019)在《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与设计改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和完善,研学旅行倍受关注。“研学”+“旅行”的新型教育形式,内容更具丰富性,目的地的选择更具多样性。这种新型课程开发与实施,迎合了时下面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改新要求,也带来更大的挑战。在目前学校的研学旅行落实过程中,仍存在着问题。本研究主要分为理念概述、现状调查和设计改进三部分。前期通过文献的梳理分析,了解国内外研学旅行的溯源与发展、主要内容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相关资料,为后续设计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奠定基础。通过对南昌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根据小学研学旅行的课程特征、基本理念和设计原则,建构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操作模型,并对区域性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进行设计改进,提出指导建议。最后根据改进设计和操作模型,以“滕王阁”为例设计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研究表明,研学旅行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生活情境中,通过“旅行”方式来进行“研学”,在旅行过程中发掘知识。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建构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框架对于提升研学旅行实施者的课程意识,更好实现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李海霞[10](2019)在《乡镇小学生校外托管现状的实证研究 ——以A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和家长的实际需求,引发了校外托管这个新型行业的出现。由于小学生在校外进行托管的现象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还会影响学生的家庭稳定,从而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小学生在校外托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想通过对A镇小学生校外托管的现状的深入调查,发现目前校外托管班存在的问题,并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而使校外托管教育更好的发展,配合主流学校的教育,能真正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本研究以X市A镇区小学校外托管班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观察和实地研究等方式收集了一手的资料,运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对A镇以A小学为中心的托管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A镇的校外托管班产生的原因从宏观上去分析,A镇经济发展快速,居民家庭收入增加,是学生参加校外托管班的根本因素;社会转型中,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长们更想让孩子们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A小学的作息时间、食堂就餐管理制度、住宿代伙制度都与校外托管班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研究从托管班的规模与分布、托管班的种类与层次、托管班的餐食与接送、托管班的师资与管理、托管班的学习与交往五个方面对A镇区小学校外托管班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发现了托管班存在的场所不规范、学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教育质量良莠不齐、收费标准混乱、亲子联系淡化、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而且笔者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归因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学校食堂就餐服务管理单一化;学校教育与托管班相脱节;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缺位;托管班处于监管空白区,无行业标准;缺少有关托管班的法律法规,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校外托管班问题的产生。针对A镇托管班存在的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校外托管班的制度化,让政府牵头,其他部门联动,对托管班进行监管;校外托管班的法制化,建议政府立法,加强执法力度和信度;学校管理与托管班管理一体化,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托管班自身建设的组织化,要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托管教育行业的公益化,进一步培育公益性教育机构,发展教育志愿者团体。本研究视角中心在乡镇,对于完善我国小学生校外托管的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学校管理理论,为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有助于构建成熟规范的小学生校外托管的制度体系,有助于乡镇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有效的校外托管不仅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有利于缩小不同家庭教育造成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有效的校外托管还对家庭稳定及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鞍山市中小学生在校外集体用餐现状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鞍山市中小学生在校外集体用餐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高密市中小学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
    0.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概念
        1.1.2 校外托管概念
        1.1.3 食品安全监管概念
    1.2 理论基础
        1.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1.2.2 多元治理理论
2 高密市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变迁历程与现状
    2.1 高密市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变迁历程
        2.1.1 “放养”阶段
        2.1.2 “圈养”阶段
        2.1.3 “成熟”阶段
        2.1.4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
    2.2 高密市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2.2.1 目前高密市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调查
        2.2.2 疫情常态化防控中高密市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措施
        2.2.3 疫情常态化防控中高密市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3 高密市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监管政策层面
        3.1.1 高密市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的局限性
        3.1.2 缺乏适应疫情发生后校外托管发展形势的政策支撑
    3.2 监管部门层面
        3.2.1 基层监管力量不足,未建立常态化的疫情监管体系
        3.2.2 疫情监管主体责任不清,联合检查作用不大
        3.2.3 基层监管条件受限,常态化防控力度不足
    3.3 监管对象层面
        3.3.1 经营主体资格准入机制宽松
        3.3.2 经营者自身法律意识淡薄
4 国内校外托管监管常态化防控先进经验做法及启示
    4.1 桂林市叠彩区校外托管监管的经验做法
    4.2 深圳市福田区校外托管监管的经验做法
    4.3 经验启示
        4.3.1 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主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4.3.2 制定完善的校外托管监管政策指南
        4.3.3 组织多部门联席会议协同监管
5 高密市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防控建议与对策
    5.1 政府主导,提供政策的大力支持
        5.1.1 进一步深化推进市场监管体制改革
        5.1.2 出台高密市疫情常态化防控校外托管监管的具体实施细则
    5.2 监管部门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转变监管方式
        5.2.1 市场监管部门转变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体系
        5.2.2 鼓励基层监管部门创新,探索常态化防控监管新思路
        5.2.3 建立多部门联合应急管理制度,明确监管责任
        5.2.4 严格托管登记管理,建立常态化防控食品安全监管档案
    5.3 多方力量共同配合,参与托管常态化防控监管
        5.3.1 充分利用各大媒体,扩大常态化防控宣传力度
        5.3.2 实现“家校托”三方融合,多方参与常态化监管
        5.3.3 学校参与集中规模化开办,实现托管有序监管
        5.3.4 政府引导成立托管行业协会,助力实现常态化防控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潍坊市学生校外托管机构备案表
附录2 XX县(市区)XX镇(街道)校外托管机构信息公示卡
附录3 中小学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4 中小学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5 对校外托管经营者采访记录大纲
附录6 对政府监管部门采访记录大纲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当代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凸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日本和新加坡国别考察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文化传统
        2.文化传统教育
        3.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
    (四)文献综述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3.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现状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战后初期日本教育在文化上的转向
        2.战后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
        3.文化传统教育的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4.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2006年以来)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生存驱动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65-1978)
        2.效率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79-1996)
        3.能力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97-2011)
        4.价值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2012年起至未来20年)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为例
        (1)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
        (2)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编写方式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品格与公民教育课和华文课为例
        (1)品格与公民教育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2)华文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三、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研究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
        (2)开发整合地域文化素材
        (3)重视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文化态度和能力
        (4)有效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5)校内教师课程研制组织提供原动力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凸显本土文化积累,强化国家认同
        (2)多元渠道提高文化传统教育的师资力量
        (3)建设学校文化,营造有力的教育氛围
        (4)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支援学校教育
四、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共性
        1.确立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地位
        (1)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2)政府是文化传统教育的主导
        2.处理文化传统教育的多重价值关系
        (1)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2)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
        (3)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姿态
        3.统筹推进文化传统教育课程的落实
        (1)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
        (2)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性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知行结合
        (2)显隐结合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差异性
        1.目标内涵的差异性
        2.实施内容的差异性
        3.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五、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二)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
        1.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的逻辑和衔接
        2.系统设计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内容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资源
    (三)重视教学中对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挖掘
        1.面向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2.以文化传统创新的视角设计教学
        3.基于多元文化视野深化对文化传统的认识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
        1.家庭方面
        2.社会方面
    (五)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
        1.积累文化传统知识,构建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
        2.重视以传统德性来丰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3.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传统教育专业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小学班规制定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基于小学生公民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学校教育肩负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的责任
        (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新时代对小学班级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班级
        (二)班规
        (三)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
        (四)行为习惯培养
    四、研究现状
        (一)关于小学班规的功能与意义的研究
        (二)关于小学班规制定的研究
        (三)关于小学班规实施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五、研究内容
        (一)通过两轮行动研究探索制定小学班规制定与实施的原则与方法
        (二)对比分析班规制定与实施对小学生公民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第二章 行动研究前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行动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研究现场
        (二)研究对象
    三、行动研究者
    四、行动研究方案的确定
第三章 行动研究过程
    一、行动研究准备
        (一)B小学各班级班规制定的概况
        (二)行动研究前公民意识问卷统计与分析
        (三)行动研究前行为习惯的表现
        (四)制定班规的目的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班规制定的过程
        (二)班规的具体内容
        (三)班规的实施
        (四)问题反馈
        (五)反思总结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班规修订的过程
        (二)班规的具体内容
        (三)班规的实施
        (四)问题反馈
        (五)反思总结
第四章 行动评估
    一、问卷分析:公民意识普遍增强
        (一)学生的权责意识明显增强
        (二)学生的平等意识有所提升
        (三)学生的规则意识得到加强
        (四)学生的参与意识逐步提高
        (五)学生的协商意识尚待加强
    二、访谈分析: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一)生活纪律明显好转
        (二)良好学习习惯开始形成
        (三)日常行为习惯总体保持良好
第五章 行动研究后:结论及建议
    一、行动研究的结论
        (一)参与班规的制定与实施能够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班规并实施能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运用班规开展班级管理的建议
        (一)全员参与,平等协商
        (二)师生协同,保证实施
        (三)深入了解,全面反馈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5)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利用高效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析与研究范围限定
    1.3 先行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注释
第2章 国内城市小学餐厅空间使用现状调查与发展趋势解析
    2.1 国内城市小学餐厅调研简介
    2.2 国内城市小学餐厅现状调研
    2.3 国内小学餐厅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
    2.4 小结
    注释
第3章 空间利用高效化设计策略解析与相关案例探究
    3.1 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利用高效化设计策略
    3.2 国内小学餐厅后厨区案例分析
    3.3 国内小学餐厅就餐区案例分析
    3.4 小结
    注释
第4章 城市小学餐厅空间集约化设计及量化
    4.1 城市小学餐厅后厨区集约化设计探究
    4.2 城市小学餐厅就餐区集约化设计探究
    4.3 小结
    注释
第5章 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复合化设计及策略
    5.1 小学生餐后活动行为及空间需求
    5.2 餐厅复合化的限制因素与基本原则
    5.3 适宜嵌入餐厅的功能
    5.4 餐厅空间复合化组合布局
    5.5 小结
    注释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待深化与扩展空间
调查用表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两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党的教育方针指向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劳动教育被弱化,少年儿童缺乏基本的劳动素养
        (三)基于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的启发与探索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
        (三)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四)关于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研究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劳动
        (二)劳动教育
        (三)少先队劳动教育
    五、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少年儿童和少先队教育思想
        (二)党和国家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论述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六、研究思路、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第1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概述
    一、新时代小学少先队的发展特征
        (一)深受重视,扎实推进
        (二)注重仪式,规范队务
    二、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
        (二)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意义
第2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过程素描
    一、常规的少先队劳动教育过程
        (一)日常清洁与值日——责任心的培养
        (二)午餐自主管理——我是小小盛饭员
    二、特色少先队劳动教育过程
        (一)垃圾分类与回收——少先队员在行动
        (二)职业体验——我是未来的劳动者
        (三)“石韵悠远”活动课程——特色德育品牌
第3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成效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概况
    二、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成效调查结果
        (一)少先队员的劳动态度与情感
        (二)少先队员的劳动认知
        (三)少先队员的劳动过程与习惯
        (四)少先队员的劳动技能
第4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调查结果的成因分析
    一、取得成效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搭建劳动课程体系
        (二)善于运用校外资源,切实开展多项劳动教育相关活动
        (三)中队辅导员将劳动教育渗透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二、不足之处原因分析
        (一)对劳动、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颇
        (二)应试教育挤占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三)少先队劳动教育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第5章 新时代优化少先队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提升少先队辅导员劳动教育专业性
        (二)转变“重智育轻劳育”的教育观念
    二、明确少先队在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发挥少先队在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
        (一)将少先队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
        (二)创设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阵地
    三、建立少先队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培养劳动教育共识
        (一)完善落实少先队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
        (二)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对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监督与指导
        (三)积极利用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校外支持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校外托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双职工家庭托管需求大
        (二)实践过程存在大量问题
        (三)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理论基础
        (一)哈肯的协同理论
        (二)学生全面发展理论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四、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托管形式的研究
        2.关于托管产生原因的研究
        3.关于托管性质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1.美国关于托管产生背景、类型、特点的研究
        2.英国关于托管类型、特点的研究
        3.韩国关于托管类型及其含义的研究
    五、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法
        3.访谈法
        4.观察法
    六、相关概念界定
        (一)双职工家庭
        (二)托管
        (三)校外托管
第一章 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校外托管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内容
        3.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实施
        1.调查时间安排
        2.观察与访谈时间安排
        3.调查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参加校外托管的基本情况
        1.不同托管方式学生参加比率情况
        2.学生参加校外托管的内容情况
        (二)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上校外托管的原因情况
        1.双职工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
        2.培养孩子兴趣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3.辅导孩子功课,提高学习成绩
        (三)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上校外托管对其的影响情况
        1.锻炼了小学生的独立性
        2.培养了良好的时间观念
        3.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学习
        4.学习成绩起伏不大
        5.人际交往影响浅薄
        6.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不显着
        (四)城市双职工家庭家长对校外托管的态度情况
        1.家长对校外托管的满意度情况
        2.家长选择校外托管的关注点
        (五)校外托管教师的专业水平情况
        1.托管教师基本情况
        2.校外托管教师负责的内容
        3.课堂氛围情况
        (六)校外托管的环境和安全情况
        1.校外托管的环境情况
        2.校外托管的安全情况
        (七)校外托管的特征情况
        1.位置多选在小学周围
        2.居民楼式的托管偏多
        3.托管负责人和老师多为女性
        4.2到5年级的学生偏多
第二章 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校外托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校外托管存在的问题
        (一)负责人缺乏责任感
        1.环境差,空间狭窄
        2.师生比例失调
        3.有待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质量
        4.有待加强校外托管对小学生的人身安全保障
        5.校外托管缺失教育性,追求功利性
        (二)托管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1.托管教师学历低
        2.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
        3.托管教师工资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托管教育对小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1.超长时间学习,丧失学习兴趣
        2.与父母相处时间短,缺乏沟通
        3.过分依赖托管老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政府监管存在问题
        1.处于无人监管或“多部门踢皮球”状态
        2.政府部门检查缺乏随机性,存在监管无效现象
    二、小学生校外托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门槛低,缺乏安全意识
        1.入行门楷低
        2.安全意识浅薄
        (二)校外托管盲目追求利益化
        (三)家长缺乏责任意识
        1.家长推卸责任
        2.缺乏沟通,亲子关系紧张
        (四)政府资金和监管不到位
        1.专项资金补给不充足
        2.各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3.家长、学生、校外托管的协同作用不到位
第三章 解决校外托管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校外托管服务质量
        (一)创设良好环境,完善相关设施
        1.增大空间,丰富学习资源
        2.采用分班制,合理安排师生比
        3.完善消毒和安全设施,重视学生饮食和人身安全
        4.树立以教育为目的的理念
        (二)提升管理者和教师整体素养
        1.学习专业知识,进行继续教育
        2.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观念
        (三)重视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1.开设多样化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四)提高应聘人员门槛,实行考核制
    二、城市双职工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发展
        (一)主动承担教育重责
        (二)多跟孩子沟通互动,建立亲密亲子关系
    三、政府制订法律章程,加强联合执法力度
        (一)加大专项教育资金投入
        (二)制定具体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有效性
        (三)转变托管理念,各主管部门联合执法
        1.转变托管理念,禁止一刀切
        2.加强各主管部门联合执法力度
    四、构建积极家庭、学校和校外托管合作机制,发挥协同作用
        (一)加强合作,学校统筹安排托管工作
        (二)提高校内教师工作积极性
    五、鼓励优秀毕业生进入托管行业
        (一)学校安排师范生进入校外托管实习,提升托管技能
        (二)政府颁布优惠福利政策,吸引师范生进入托管行业
        (三)政府加强资质审查,限制非师范类人员进入托管行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校外托管的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 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校外托管的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C 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校外托管的访谈提纲(在校老师版)
附录D 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校外托管访谈提纲(校外托管负责人版)
附录E 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校外托管访谈提纲(校外托管老师版)
附录F 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校外托管的访谈提纲(校外托管做饭阿姨版)
致谢
作者简介

(8)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3.1 技术路线
        1.3.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研学旅行概念框架
        2.1.1 研学旅行起源
        2.1.2 研学旅行定义
        2.1.3 研学旅行系统及构成要素
        2.1.4 研学旅行特点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2.2.2 国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2.3 理论基础
        2.3.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2.3.2 旅游产品昂普(RMP)开发理论
        2.3.3 旅游动机理论
        2.3.4 计划行为理论
第3章 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发展现状
    3.1 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发展资源分析(R)
        3.1.1 南京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3.1.2 研学旅行发展的基础条件
        3.1.3 研学旅行发展的资源条件
    3.2 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发展市场分析(M)
        3.2.1 研学旅行产品主要类型
        3.2.2 研学旅行开展状况
第4章 南京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1.1 调查对象
        4.1.2 问卷构成与评价因子的确定
        4.1.3 问卷调查
    4.2 需求动机分析
        4.2.1 人口基本特征统计
        4.2.2 研学旅行认知分析
        4.2.3 研学旅行期望分析
        4.2.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5 信度分析
        4.2.6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 影响因素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分析
        4.3.3 效度分析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提升策略
    5.1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原则
    5.2 研学旅行产品设计要素
    5.3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思路
    5.4 研学旅行开发模型
    5.5 研学旅行产品营销
    5.6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提升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与设计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访谈法
        3.问卷调查法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有关研学旅行的主要内容研究
        1.研学旅行概况、理论基础和国家政策研究
        2.研学旅行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
        3.研学旅行参与动机和目的地选择研究
        4.研学旅行的研究方法研究
        5.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研究
    (二)有关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研究
        1.研学旅行课程特征、类型研究
        2.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设计研究
        3.研学旅行与学科结合研究
    (三)文献述评
三、研学旅行的概述与理论基础
    (一)研学旅行的溯源与发展
    (二)研学旅行的内涵及相关概念比较
        1.研学旅行
        2.研学旅行与游学
        3.研学旅行与春秋游
    (三)研学旅行课程内涵、特征及理念
        1.研学旅行课程
        2.研学旅行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形式
        3.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特征
        4.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理念
    (四)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
        1.生活教育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一)问卷现状调查和分析
        1.问卷设计维度
        2.问卷的编制
        3.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4.调查的数据统计与问题分析
    (二)访谈
        1.访谈目的
        2.访谈对象和内容
        3.访谈结果和分析
    (三)实施案例分析
        1.本地短程研学案例
        2.外地长时研学案例
    (四)调查结果总结:课程设计意识的缺失
        1.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科学性缺失
        2.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主体性缺失
        3.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融合性缺失
        4.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选择性缺失
五、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区域性设计改进
    (一)区域性
    (二)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原则
    (三)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操作模型
    (四)区域性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改进
        1.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设计
        2.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区域性设计
        3.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类型选择
        4.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形式选择
        5.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导学工具设计
        6.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形式设计
        7.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方式设计
    (五)区域性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案例改进设计
        1.“滕王阁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分析
        2.“滕王阁研学旅行”课程目标
        3.“滕王阁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4.“滕王阁研学旅行”课程实施
        5.“滕王阁研学旅行”课程评价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乡镇小学生校外托管现状的实证研究 ——以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教育组织
        (二) 学校后勤管理
        (三) 校外培训组织
        (四) 托管班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内小学生托管研究现状
        (二) 国外小学生托管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与问题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问题
    六、研究方法
        (一) 观察法
        (二) 访谈法
        (三) 问卷调查法
        (四) 文献研究法
        (五) 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A镇区小学校外托管班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是校外托管班产生的根本因素
    二、社会转型是校外托管班产生的直接动力
    三、教育现状是校外托管班产生的现实基础
        (一) 托管班与学校的作息时间管理
        (二) 托管班与学校食堂的就餐管理
        (三) 托管班与学校住宿代伙制度
第二章 A镇区小学校外托管班的样本分析
    一、托管班的规模与分布
    二、托管班的种类与层次
        (一) 全托
        (二) 午托
        (三) 晚托
        (四) 寒暑托
    三、托管班的餐食与接送
        (一) 托管班的餐食
        (二) 托管班的接送
    四、托管班的师资与管理
    五、托管班的学习与交往
        (一) 学习情境的营造
        (二) 学习内容的管理
        (三) 学习行为习惯的管理
第三章 A镇区小学校外托管班管理问题及其成因
    一、托管班管理问题
        (一) 托管班的场所不规范
        (二) 托管班的学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 托管班的教育质量良莠不齐
        (四) 托管班的收费标准混乱
        (五) 托管班的亲子联系淡化
        (六) 托管班的评价标准单一
    二、托管班管理问题的成因
        (一)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
        (二) 学校食堂就餐服务管理单一化
        (三) 学校教育与托管班相脱节
        (四)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缺位
        (五) 托管班处于监管空白区,无行业标准
        (六) 缺少有关托管班的法律法规
第四章 深化A镇区小学校外托管班治理的建议
    一、校外托管班的制度化
    二、校外托管班的法制化
    三、学校教育与托管教育一体化
    四、托管班自身建设的组织化
    五、托管教育行业的公益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鞍山市中小学生在校外集体用餐现状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密市中小学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的分析[D]. 郑佳慧.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3]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D]. 张家雯.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4]小学班规制定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基于小学生公民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的视角[D]. 闫昱彤.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利用高效化设计研究[D]. 冯诗桐.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6]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两所小学为例[D]. 聂宇轩.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城市双职工家庭小学生校外托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秦子涵. 鲁东大学, 2020(02)
  • [8]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 汪滢滢.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与设计改进研究[D]. 陈晓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乡镇小学生校外托管现状的实证研究 ——以A小学为例[D]. 李海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鞍山市中小学生团餐现状及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