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总皂苷Rg_1和Rb_1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保护作用

三七总皂苷Rg_1和Rb_1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保护作用

一、三七皂甙Rg_1、Rb_1对脂多糖引起的大鼠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焦玉凤[1](2021)在《国内外不同产区西洋参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西洋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的干燥根,收载于《中国药典》2020版。西洋参原产于美国以及加拿大,自20世纪80年代成功引种于我国,现主要种植在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其药用历史悠久,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补益类中药材,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西洋参具有多种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例如三萜皂苷类、黄酮类、无机元素、糖类以及核苷类等,三萜皂苷是西洋参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西洋参具有抗肿瘤、抗衰老、保护心血管系统以及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不同西洋参种植产区的土壤环境,温度,气候,海拔条件等不同,活性成分的含量具有差异。因此,对于不同产区西洋参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对西洋参的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有重要意义,并为西洋参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论文在综述了西洋参的原植物,分布、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和生物活性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手段深入研究了中国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山东省、北京市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内外23个产区不同参龄西洋参的化学成分。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西洋参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1)基于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和UNIFI解析平台的不同部位西洋参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与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相结合的方法,对西洋参主根,侧根,须根及芦头80%甲醇提取物中小分子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包括三萜皂苷、有机酸及酯、甾醇等多种结构类型的133种成分,其中三萜皂苷为主要成分。(2)西洋参不同部位的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利用UPLC-Q/TOF-MS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开展了西洋参主根,侧根,须根和芦头中的代谢物的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共鉴定了31个差异性代谢物作为区分西洋参不同部位的潜在的化学标志物。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西洋参的不同部位提供了理论基础。2、西洋参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利用香草醛-浓硫酸比色法测定并比较了国内外23个产区西洋参中总皂苷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分析方法测定了19种单体人参皂苷(元)的含量,以19种单体人参皂苷(元)的含量为评价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对西洋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随着参龄的增加,西洋参中皂苷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3、西洋参中非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1)西洋参中有机酸的含量测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洋参中有机酸的含量,以7种有机酸的含量为评价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对不同批次西洋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西洋参中有机酸含量丰富,柠檬酸的含量最高。(2)西洋参中核苷的含量测定建立了西洋参中核苷类成分的超声提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5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批次西洋参中核苷类成分存在差异。(3)西洋参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建立西洋参中总黄酮的超声提取方法,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法比较了不同批次西洋参之间黄酮含量的差别。结果表明,西洋参中黄酮含量为0.01%~0.22%。(4)西洋参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国内外不同产区西洋参中37种无机元素的含量,以37种无机元素的含量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Fe元素含量在不同批次西洋参中均最高,5种有害元素(As,Cd,Cs,Hg,Pb)含量较低,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综上所述,本论文对西洋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评价,研究结果为西洋参的真伪鉴别,内在的质量控制,道地性评价提供了科学参考,也为扩大西洋参的药食用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

曲正义[2](2021)在《三七果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七果为三七成熟的浆果状核果,外形与人参果和西洋参果相似,呈球状或肾形,每个果实内一般有2粒种子。目前三七果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种子的来源,而副产物果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使三七这一珍贵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开发三七新的药用部位,寻找新的微量活性成分,本论文对三七果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MCI柱色谱、硅胶柱色谱、RP-C18柱色谱、中压制备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方法,对三七果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提取分离,并通过MS和NMR等波谱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共分离鉴定了4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丙二酰基三七皂苷Fe(1)、丙二酰基三七皂苷Ra1(2)、丙二酰基绞股蓝皂苷LXXV(3)、丙二酰基人参皂苷Mc(4)、丙二酰基人参花皂苷Rc1(5)、丙二酰基人参皂苷Rc(6)、丙二酰基绞股蓝皂苷IX(7)、20(R)-人参皂苷Rg3(8)、人参皂苷F2(9)、三七皂苷SFt3(10)、三七皂苷SFt4(11)、人参皂苷Rg5(12)、人参皂苷Mc(13)、三七皂苷Fe(14)、人参皂苷Rd2(15)、绞股蓝皂苷IX(16)、绞股蓝皂苷XIII(17)、人参皂苷Ra1a(18)、三七皂苷ST-4(19)、三七皂苷Ft1(20)、三七皂苷K(21)、人参皂苷Rb2(22)、人参皂苷Rd(23)、人参皂苷Rb3(24)、三七皂苷Fc(25)、三七皂苷FP2(26)、人参皂苷Rc(27)、三七皂苷Fa(28)、三七皂苷D(29)、三七皂苷S(30)、三七皂苷Q(31)、人参皂苷Ra1(32)、人参皂苷Rb1(33)、三七皂苷R1(34)、人参皂苷Rg1(35)、人参皂苷Re(36)、去28-O-葡萄糖基雪胆苷Ma3(37)、槲皮素(38)、槲皮素-3-O-(2″-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半乳糖苷(39)、山奈酚-3-O-(2″-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半乳糖苷(40)、甘露醇(41)。其中化合物1-4,7为新的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化合物18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7是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齐墩果酸型皂苷,化合物41是首次从人参属中分离得到的糖醇类化合物,化合物5-6是三七中首次分离得到的丙二酰基人参皂苷,除此之外,还有23个化合物是首次从三七果中分离鉴定的,分别为化合物9-17,19-22,26-32,38-40。首次建立了三七果中皂苷类成分的UPLC-Orbitrap-MS定性和UPLC-UV定量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皂苷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从三七果的乙醇提取液中共鉴定出60个三萜皂苷和2个黄酮苷类化合物,通过与对照品比对保留时间和碎片离子峰信息,确定了39个化合物,通过裂解碎片的质谱规律和参考相关文献数据,推测了23个皂苷类成分,包括3个新的双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在定量分析中,采用UPLC-UV方法对云南省9个不同产地三七果中8种主要皂苷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可以用于三七果中皂苷类成分的定量分析,云南省9个不同产地三七果中8个主要皂苷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以上研究为三七非药用部位果实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药效物质基础。采用MTT法对21个三七果中的单体皂苷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从中筛选出7个皂苷对MCF-7乳腺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其中人参皂苷Rd2的细胞毒活性最好,IC50为7.197μM。这7个皂苷对MCF-7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均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其体内抗肿瘤活性和抗肿瘤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周坤[3](2020)在《人参皂苷Rb1通过调控炎症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急性抑郁样行为机制及体内药效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残疾或者自杀。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存在多种假说。现有的抗抑郁药物靶点单一,长期服用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作用于多靶点且更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至关重要。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和整体性的特点,是抗抑郁药物研发的重要来源之一。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是一种珍贵的传统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失眠惊悸、情绪障碍等症。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原人参二醇(PPD),原人参三醇(PPT)和齐墩果酸三种类型。人参皂苷Rb1(Rb1)和人参皂苷Rg1(Rg1)分别是PPD和PPT的代表成分。PPD型人参皂苷相对于PPT型人参皂苷,在血浆中具有更高的浓度和半衰期。代表性成分人参皂苷Rb1具有抗炎、神经保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活性,同时也是在脑中分布较高的主要成分之一。人参总皂苷、人参皂苷单体Rb1,Rg1和Rg3等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抑郁活性。人参皂苷口服具有生物利用度差和脑中分布不均的特点,如人参皂苷Rb1 口服利用度仅为1%左右,但Rb1去糖基化体内代谢物Rg3,C-K,Rh2和PPD等具有更高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同时也具有抗抑郁活性。Rb1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中表现出抗抑郁作用,主要机理是上调单胺神经递质,调节BDNF及其下游蛋白TrkB,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等水平。由于神经炎症是抑郁症的主要机制之一,Rb1对脂多糖神经炎症模型引起的急性抑郁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尚无报道。网络药理学能整体分析中药复方和中药成分的作用机制,独立呈现某种特定疾病相关的“成分-靶标-通路”有效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分子机制,为实验验证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对人参皂苷Rb1体内代谢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人参皂苷Rb1和代谢成分的抗抑郁作用机制进行分析预测,并进行实验验证。理论预测和验证实验发现了 Rb1抗抑郁的作用靶点GR,p38 MAPK和NF-κB p65,以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MAPK及NF-κB信号通路的潜在作用机制;首次发现了 Rb1体内代谢成分人参皂苷F2具有比Rb1更强的抗炎活性以及相似的抗抑郁样活性;发现人参皂苷Rd的抗炎和抗抑郁活性均与Rb1相似。F2和Rd分别为Rb1脱去两分子和一分子葡萄糖的皂苷。虽然两者也存在于人参原生苷中,但含量相对较少。本发现丰富了 Rb1抗抑郁药效物质及潜在作用的相关靶点和可能的作用通路。本实验结合网络药理学和药效验证,研究Rb1及体内代谢物的抗抑郁活性和作用靶点通路,探讨人参皂苷Rb1抗抑郁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1)采用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抑郁模型,通过对比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测定的不动时间,检测Rb1的抗抑郁样作用。结果表明,Rb1呈剂量依赖地改善了由脂多糖引起的不动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抗抑郁样行为。(2)采用UPLC-QTOF-MS,建立Rb1及其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方法,分析正常及抑郁模型小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结果表明,正常及模型小鼠体内Rb1的代谢产物种类相同。吸收入血、脑和空肠组织中的成分均为Rb1,Rd和PPD。尿液和粪便中的代谢产物均为Rb1,Rd,Rh2,Rg3,F2和C-K。Rb1在血浆和脑中代谢途径主要是通过脱去一分子葡萄糖生成Rd,继而失去3分子葡萄糖生成皂苷元PPD。Rb1在尿液和粪便中代谢途径主要是脱去一分子葡萄糖生成Rd,继而失去不同位置的一分子葡萄糖生成Rd和Rh2,进一步失去一分子葡萄糖生成F2和C-K。去糖基化是Rb1在小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3)通过网络药理学对Rb1及其代谢物抗抑郁靶点进行预测。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标-疾病”,并通过PPI互作蛋白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进行机制预测。发现91个关键靶点,20个主要的生物富集功能和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是分析得到的最相关的信号通路。此外,MAPK和NF-κB炎症信号通路频繁出现在其他主要通路中。关键靶点GR和5-HT1A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中的重要靶标;MAPK14是MAPK通路中的重要靶标。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及炎症反应相关通路可能为Rb1及其代谢物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机制。(4)进行靶点-通路验证实验。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中的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发现Rb1明显降低了两者因脂多糖导致的水平增高,发挥抗炎作用;采用HPLC-MS测定小鼠海马组织中的五羟色胺(5-HT),色氨酸(TRP),犬尿氨酸(KTN),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和谷氨酰胺(Gln),发现Rb1可以调节5-HT,TRP,KYN,GABA的含量,但是Glu和Gln的作用趋势与文献不符;采用qPCR技术探究Rb1对小鼠海马组织中5-HT1A和Nr3c1的mRNA水平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探究Rb1对5-HT1A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Rb1可明显增强5-HT1A的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增加Nr3c1的mRNA水平的表达,表明Rb1对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具有调节作用。采用qPCR技术探究Rb1对小鼠海马组织中MAPK14和NF-κB p65的mRNA水平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探究Rb1对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Rb1可明显降低p38 MAPK和NF-κB p65的mRNA水平的表达,降低NF-κB的磷酸化水平,表明Rb1对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具有抑制作用。同时,也验证了网络药理学中的Rb1影响神经炎症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预测。(5)Rb1代谢产物Rd和F2首次发现具有抗抑郁活性。本研究采用脂多糖抑郁小鼠模型,对给与Rd和F2的小鼠进行行为学测定。结果发现Rd和F2具有明显的抗抑郁样作用;可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且F2高剂量组表现出较Rb1更为明显的抗炎作用。小结:本研究在明确Rb1在LPS诱导的抑郁小鼠模型上具有明显抗抑郁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 Rb1在小鼠体内代谢产物的UPLC-QTOF-MS鉴定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Rb1及其代谢产物抗抑郁作用的“成分-靶标-疾病”,并用体内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Rb1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增加5-HT的含量以及5-HT1A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GR的基因表达,调节色氨酸代谢。同时,Rb1降低LPS诱导的促炎细胞因子和IDO活性的增加,可能通过抑制p38 MAPK和NF-κB p65的磷酸化而影响MAPK和NF-κB通路。该结果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预测,并表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途径可能与Rb1的抗抑郁作用有关。在网络药理学指导下,首次发现并验证Rb1代谢产物Rd和F2具有抗抑郁作用,先前研究中尚未报道,并且F2在抗炎方面优于Rb1。本研究首次揭示了 Rb1可能参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途径以及相关靶点GR和5HT1A的潜在调控,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Rb1及其代谢产物抗抑郁的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明确Rb1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机制提供了参考,也为Rd和F2成为潜在抗抑郁药提供了理论基础。创新性:本论文研究Rb1对脂多糖神经炎症模型引起的急性抑郁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发现了 Rb1可以调节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中的GR的作用靶点,通过抑制p38 MAPK和NF-κB p65的磷酸化影响MAPK和NF-κB通路,同时说明了 Rb1代谢物与抗抑郁药效的相关性。首次发现了人参成分Rd和F2的抗抑郁活性,丰富了人参抗抑郁的物质基础。

孙璠[4](2020)在《三七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为传统中医常用名贵药材之一,以其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等功效。三七总皂苷已被制成多种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其市场应用价值非常高。然而,经过几百年的栽培,三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且连作障碍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由于三七的适宜生长环境较为局限,导致其药用资源不足。据报道,三七叶中同样富含三萜皂苷类成分。因此,三七叶的开发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三七叶能否替代其根、根茎入药仍然是一个疑问。尽管专家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仍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来准确回答上述问题。中草药的功效决定于其所含有的物质。那么,在回答三七叶能否替代三七根与根茎入药这个问题之前,需要首先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其一为三七叶中所含化学成分是否与三七根、根茎基本一致,其二为二者的药理作用是否基本一致。三七的传统药理作用为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这些疾病都与炎症密切相关。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直接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与发展。因此,调节NO产生可能是治疗炎症的重要途径。因此,本论文对三七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能否抑制NO的产生为评价指标进行了抗炎活性成分的筛选,以期为三七叶能否替代三七根用药提供初步理论依据。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及UV、IR、1H、13C NMR、1H 1H COSY、HSQC、HMBC、NOESY、MS、旋光等波谱技术以及化学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对三七叶50%Et OH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从三七叶50%Et OH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0个单体成分。其中,24个为新化合物,均为达玛烷型三萜皂苷,命名为notoginsenosides NL-A1-NL-A4(1-4),NL-B1-NL-B3(5-7),NL-C1-NL-C3(8-10),NL-D(11),NL-E1-NL-E4(12-15),NL-F1(16),NL-F2(17),NL-G1(18),NL-G2(19),NL-H1-NL-H3(20-22),NL-I(23),NL-J(24);其中,notoginsenoside NL-J(24)为一新骨架化合物。同时,还得到了36个已知化合物,包括33个三萜皂苷,3β,12β,20S-trihydroxy-25-hydroperoxydammar-23-ene-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20-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5),quinquenoside L3(26),floranotoginsenoside A(27),gypenoside LXIX(28),notoginsenoside Fh5(29),人参皂苷F2(30),三七皂苷Fe(31),七叶胆皂苷IX(32),gypenoside XVII(33),20(S)-protopanaxadiol-3-O-β-D-glucopyranoside-20-O-β-D-xylopyranosyl(1→4)-α-L-arabin 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4),vina-ginsenoside-R18(35),ginsenoside Rd(36),人参皂苷Rc(37),人参皂苷Rb2(38),人参皂苷Rb3(39),人参皂苷Rb1(40),vina-ginsenoside-R7(41),notoginsenoside FP2(42),notoginsenoside FZ(43),notoginsenoside Fc(44),三七皂苷Fa(45),notoginsenoside S(46),notoginsenoside Fh1(47),notoginsenoside T(48),notoginsenoside D(49),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20-O-β-D-xylopyranosyl(1→6)-β-D-gl ucopyranosyl-darmmar-25-ene-3β,12β,20S,24S-tetraol(50),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达玛-25-烯-3β,12β,20S,24R-四醇(51),3-O-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3β,12β,20S,24S-tetrahydroxydammar-25-ene-20-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52),notoginsenoside-Ng3(53),chikusetsusaponin L5(54),人参皂苷Rg1(55),三七皂苷R1(56),人参皂苷Re(57)以及3个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58),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5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60)。其中,quinquenoside L3(26),vina-ginsenoside-R18(35),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达玛-25-烯-3β,12β,20S,24R-四醇(51)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获得,并首次报道了vina-ginsenoside-R18(35)的核磁共振波谱数据。以结构中6位是否有氧原子取代,将57个皂苷类成分分为原人参二醇(Protopanaxadiol,PPD)型(1-10,12-53)和原人参三醇(Protopanaxatriol,PPT)型(11、54-57)两大类。根据侧链组成的不同,将PPD型三萜皂苷的苷元分为8种。其中,以(20S,24ζ)-3β,12β,20,24,25-五羟基达玛烷和(20S,23R)-3β,20-二羟基-12β,23-环氧-达玛-24-烯为苷元的(20S)-PPD型皂苷仅见于三七叶中。此外,查阅文献发现,已知化合物中29、52和53尚未发现于三七的其他部位。以上特征性可用于区分三七叶和三七其他用药部位的提取物。同时,实验结果与文献相对照,提示三七叶与根中皂苷类成分确实存在明显差别,二者的主要皂苷类成分分别属于PPD和PPT型。成分的差异必将会导致药理活性的差异。因此,从化学成分的角度看,三七叶能否代替根、根茎作为临床用药,尚有待商榷。此外,通过比较(20S,24ζ)-3β,12β,20,24,25-五羟基达玛型皂苷以及(20S,24ζ)-3β,12β,20,24-四羟基-达玛-25-烯型皂苷中24位差向异构体的核磁数据(?δH22b-H22a、?δH23b-H23a:(20S,24ζ)-3β,12β,20,24,25-五羟基达玛型皂苷;ΔδH22b-H22a、δC-26:(20S,24ζ)-3β,12β,20,24-四羟基-达玛-25-烯型皂苷)及色谱保留行为(保留时间:24R>24S),总结了相应的规律,这一规律的总结为这两类皂苷及类似皂苷中C-24构型的快速确定提供了依据。在对三七叶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的基础上,以RAW 264.7细胞为体外活性筛选模型,研究了新化合物1-24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NO释放的抑制作用,并总结了构效关系。结果表明,C-22–24无产生绝对构型取代基团的三萜皂苷1、2、5、6、8–10在50μM浓度下,均能抑制RAW 264.7细胞释放NO,且在10、25、50μM浓度下,对NO产生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C-22–24有产生绝对构型取代基团的三萜皂苷13–18、21、23、24在25μM浓度下对NO的产生均具有抑制活性,该抑制活性在1、10、25μM浓度下呈剂量依赖性,特别是17和24,在1μM浓度下仍然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总结三萜皂苷1、2、5、6、8–10的构效关系发现,皂苷中葡萄糖基的6位被木糖基取代活性强于被呋喃阿拉伯糖基取代(1 vs 2,8 vs 9);当取代糖基相同时,苷元类型不同会导致活性的不同,其活性强弱依次为:25-OH皂苷>25,26-烯-24-酮皂苷>25-OOH皂苷(5>8>1)。通过对比三萜皂苷12–18、21、23、24的活性差异发现,它们对NO产生的抑制作用随着取代糖基数目增多而增强(14>13>12;17>16);化合物15和17的活性比较结果提示,24,25-二羟基皂苷中24位羟基构型对活性具有很强的影响(24S>24R);化合物18、21和23的活性对比显示,当取代糖基相同时,苷元,(20S,23R)-3β,20-二羟基-12β,23-环氧-达玛-24-烯具有更强的抑制NO产生的活性(18,21 vs 23)。对比上述两类皂苷的活性发现,三七叶中C-22–24无产生绝对构型取代基团的三萜皂苷的活性强于C-22–24产生绝对构型取代基团的三萜皂苷的活性(5>12;6>14;9>14,给药浓度为25μM)。同时,查阅文献发现,三七叶主成分(部分已知化合物)同样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NO的释放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提示三七叶是一种潜在的可用于开发抗炎药物的中药材。综上所述,本课题采用多种波谱、色谱技术和化学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对三七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性分离与结构鉴定,得到了系列新达玛烷型三萜皂苷,进一步完善了专家学者对三七叶化学组成方面的认知。在对所得三萜皂苷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发现了三七叶的特征性成分,可用于区分三七叶和三七的其他用药部位,进行药用部位提取物的真伪判断。此外,对比了三七叶与三七临床用药部位三七根的化学组成,进一步确认叶与根的主要皂苷成分分别为PPD和PPT型三萜皂苷,提示三七叶能否代替根、根茎作为临床用药,尚有待商榷。但值得指出的是PPD型皂苷相比PPT型皂苷在抗凝血、抗炎、抗肿瘤方面体现了优越性。同时,在化学分离的基础上,以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作为体外抗炎活性筛选模型,对所得的新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发现了具有潜在抗炎活性的三萜皂苷类成分;总结了测定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结构修饰和改造提供了借鉴。但各活性成分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尚有待于通过分子生物学或药理学实验进行明确。本课题研究为三七叶作为抗炎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基础,为三七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借鉴。

林杰[5](2020)在《人参皂甙Rg1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和自噬途径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HIRI)常发生在肝移植、肝切除等需要对入肝血流进行全部或部分阻断的肝胆外科手术操作中,表现为肝脏血液供应恢复后,肝功能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使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因此,寻找一种最小化HIRI的方法变得迫切需要。在预防或治疗HIRI的研究中,机械性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和药物预处理是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中常采用的两种预处理方式。缺血预处理已被诸多研究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选用何种药物来进行药物预处理的研究,我们认为至少要与缺血预处理效果相当甚至更优。目前,在有关缺血预处理的研究中,何种缺血预处理方案能够为减轻HIRI提供最佳的效果并不明确。已知人参皂甙Rg1具有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凋亡等多重药理功效,能够有效减轻心、脑、肝等组织器官的I/R损伤。然而,在HIRI的研究中,对于Rg1减轻I/R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并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线粒体凋亡途径和线粒体自噬途径是HIRI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调控的两个重要通路,而亲环蛋白D(CyclophilinD,CypD)蛋白又被认为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首先明确提供最佳保护的缺血预处理方案,从而为选择Rg1作为药物预处理的目标药物提供参照;其次,从CyPD这一作用靶点探讨Rg1通过线粒体途径减轻HIRI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疗中使用中药制剂来防治HIRI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①建立大鼠肝脏部分(70%)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予以5-10min-IPC、10-10min-IPC、循环3次的5-5min-IPC这三种缺血预处理措施。通过检测肝功能、SOD活性、GSH含量、MDA含量、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细胞凋亡,优选出最佳的缺血预处理方案。②我们通过Rg1预处理与最佳缺血预处理方案的处理进行比较,通过检测肝功能、SOD活性、GSH含量、MDA含量、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细胞凋亡,评价两者对HIRI的保护效果,明确选定Rg1进行后续药物预处理研究的可行性及意义。③分别在体内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和体外OGD/R处理的大鼠BRL-3A细胞模型中,经过Rg1预处理后,通过TUNEL法、Annexin V-AF647-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信号分子(Cyt-c,Caspase9,Caspase3)的蛋白质表达,观察Rg1预处理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检测CypD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线粒体跨膜电位、线粒体钙保留能力,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进一步观察Rg1预处理对肝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同时评估大鼠肝功能和组织学损伤以及体外BRL-3A细胞损伤以明确Rg1的有效性。④使用IRI体内外模型,通过检测不同再灌注时间点的线粒体自噬关键蛋白(LC3I,LC3II,p62,PINK1和Parkin)明确过度线粒体自噬的时间点;然后,予以Rg1预处理后,通过TUNEL法、Annexin V-AF647-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信号分子(LC3I,LC3II,p62,PINK1和Parkin)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自噬体的数量,检测体内肝功能和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体外BRL-3A细胞增殖活力,观察Rg1预处理对线粒体自噬途径的调控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Rg1通过线粒体途径保护HIRI的作用机制。[结果]①在大鼠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与I/R组相比较,三种IPC方案均显示出肝转氨酶的活性水平明显降低,组织病理学损伤改变减轻,SOD活性和GSH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其中实施循环3次5-5min-IPC方案的改变最为明显,表明其减轻I/R损伤的效果最佳。②将Rg1预处理与IPC 比较研究后发现,两者的肝转氨酶的活性水平、组织病理学损伤、SOD活性、GSH含量、MDA含量表现出相似的变化结果,两者联合处理后上述指标改变更加明显;这表明,Rg1预处理能够达到与IPC相同的效果,两者还具有累加效应。③研究发现,在体内大鼠HIRI模型研究中,与I/R组相比,Rg1预处理可降低ALT和AST活性水平,减轻肝脏组织病理学损伤变化和细胞凋亡;在体外BRL-3A细胞OGD/R模型研究中,40μM Rg1预处理24h能够提供最佳的保护作用,Rg1显着增强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在体内和体外模型中,Rg1可抑制CypD的表达,稳定线粒体跨膜电位,提高CRC,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限制线粒体凋亡途径,减少肝细胞凋亡;并且在体外研究中,这种有益作用被H2O2所抑制;这表明,Rg1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CypD的表达,限制线粒体凋亡途径减轻HIRI。④在体内动物实验和体外BRL-3A细胞实验中发现,在体内再灌注6h后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最高并肝转氨酶活性水平最高,在体外复氧复糖6h后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最高;在体内,与I/R组相比,Rg1预处理明显降低了 ALT和AST的活性水平,肝脏组织学损伤变化明显减轻;在体外,Rg1预处理明显增强了细胞增殖活力;在体内外研究中均发现Rg1预处理后线粒体自噬关键蛋白(LC3I,LC3II,p62,PINK1和Parkin)的蛋白质表达下降,细胞凋亡水平明显降低、线粒体跨膜电位明显升高,线粒体自噬体的数目减少;提示在再灌注期过度的线粒体自噬加重损伤,Rg1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减轻了 HIRI。[结论]1.循环3次的5-5min-IPC方案提供了 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的保护;2.Rg1预处理减轻大鼠HIRI,并且能够达到与IPC相同的效果,可能是通过抗氧化应激损伤减少肝细胞凋亡来实现的;3.Rg1能够有效降低CypD蛋白的表达;4.Rg1可通过抑制CypD蛋白的表达,调控MPTP的开放,限制线粒体凋亡途径,从而减轻大鼠HIRI;5.在HIRI的再灌注阶段,过度的线粒体自噬导致损伤加重;6.Rg1通过抑制PINK1/Parkin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减轻再灌注期发生的过度的线粒体自噬,减轻HIRI;其部分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CypD蛋白表达,抑制MPTP的开放而实现的。

李瑞婷[6](2020)在《生物转化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三七中含有丰富的皂苷成分,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而其中的稀有人参皂苷则具有更高的药理活性,但是稀有人参皂苷在三七中含量甚微甚至并不存在,需要由三七中含量较高的皂苷成分转化而来。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采用生物转化的方法从三七中获取活性更高的稀有人参皂苷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研究。本论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近十年通过生物转化法获取稀有人参皂苷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本文中获得的部分稀有人参皂苷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对多种不同来源的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分离的真菌进行了皂苷生物转化活性研究;第三章对活性菌株进行三七总皂苷生物转化研究,并对转化产物进行分析;第四章对转化产物的抑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第二章从外界土壤及植物中分离纯化了99株真菌,并对分离得到的所有菌株进行了三七总皂苷生物转化活性初筛。通过薄层层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转化产物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了11株具有皂苷转化活性的真菌。我们从中挑选出了5株皂苷转化活性相对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及保藏。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特点,初步判断这5株高活性菌株分别为黑团孢霉、炭角菌目霉菌、鹦鹉木霉、塔宾曲霉和烟曲霉。第三章对活性菌株进行三七总皂苷生物转化研究。为了验证活性菌株对三七总皂苷的转化能力及确定转化产物中是否含有稀有人参皂苷,采用上述筛选出的5种转化活性较高的菌株对三七总皂苷进行生物转化的大规模培养,转化产物先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后经D101大孔树脂和硅胶柱色谱纯化得富含皂苷类成分的浸膏,浸膏通过TLC和HPLC分析,发现所选活性菌株能较好的转化三七总皂苷并产生不同的稀有人参皂苷。5种不同菌株产生的稀有人参皂苷如下:(1)黑团孢霉: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CK、20-(R/S)-Rg2、20-(R/S)-Rg3等。(2)炭角菌目霉菌: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Rh4等。(3)鹦鹉木霉: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20-(R/S)-Rg3、20-(R/S)-Rh1、Rg5、Rh4、Rk3等。(4)塔宾曲霉: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20-(R/S)-Rg3、20-(R)-Rg2、Rk3、20-(R/S)-Rh1、Rh4、Rg5等;从塔宾曲霉转化产物中还分离鉴定了一个含量较高的稀有人参皂苷20-(R)-Rh1。(5)烟曲霉: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20-(R/S)-Rg2、Rk3、20-(R/S)-Rg3、20-(R/S)-Rh1等。第四章转化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对上述五种真菌的转化产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及抗肿瘤活性测试。用平板生长抑制法和牛津杯法对转化产物进行初步的抑菌活性试验,选用的7种菌株包括4种三七致病菌和3种人类致病菌。结果表明,鹦鹉木霉的转化产物对四种三七致病真菌的抑制率最高,远高于其它活性菌株的转化产物对四种三七致病真菌的抑制率,但所有受试转化产物对四种三七致病真菌的抑制率均未超过50%;塔宾曲霉的转化产物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相对明显,所有活性菌株的转化产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效果均不明显。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ERK1/2活性的改变,以此来初步检测转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6种菌株转化产物的梯度洗脱物中均有表现出良好细胞活性的组分,这些组分中普遍含有稀有人参皂苷20-(R/S)-Rg3、20-(R/S)-Rh1、RK3、Rh4、R g5、C-K等。

陈顺宏[7](2020)在《人参皂苷Rg1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文中指出[目 的]观测人参皂苷Rg1(G-Rg1)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 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模型组,G-Rg1治疗(G)组。(I/R)组建立大鼠肝脏部分(70%)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G组在手术前两天给予G-Rg1 20mg/kg·d,分两次腹腔注射,I/R组及S组根据体重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分别于术后1h、6h、24h采集各组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并根据标本采集时间进一步分组为S1、S6、S24;I/R1、I/R6、I/R24;G1、G6、G24,每组7只,检测血清中天冬氨基转移酶(AST)及谷丙氨基转移酶(ALT)浓度,HE染色观察并评价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肝脏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mRNA量,蛋白印记法检测GRP78、CHOP蛋白含量。[结 果]成功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与S组相比,I/R组血清ALT和AST浓度明显上升(P<0.01),肝脏组织损伤严重,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GRP78表达与时间相关,mRNA和蛋白量变化一致,1h升高(P<0.05),6h降低(P<0.05),24h 又升高(P<0.05),CHOP 则只在 6h 升高(P<0.05);G 组相比 I/R组,ALT、AST明显降低(P<0.01),组织损伤减轻,凋亡细胞减少(P<0.05);GRP78蛋白量在三个时间点均升高(P<0.05),CHOP蛋白减少(P<0.05)。[结 论]1.大鼠部分肝脏(70%)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简便的模型,可操作性强。2.G-Rg1预处理可以保护大鼠肝脏,减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肝细胞凋亡。3.内质网应激参与了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以时间依赖的方式调节肝脏功能的恢复。4.G-Rg1预处理可以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相关。5.内质网应激未折叠蛋白反应的PERK-CHOP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发挥了作用。

梁笑[8](2020)在《不同粒径三七粉体外溶出及体内药动学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粒径对三七粉有效物质溶出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通过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DSC、流变仪对三七粉的表面形态,热特性和流变特性进行表征;分别以水和人工胃液为释放介质考察不同粒径三七粉的体外释放性能及不同温度水(30、40、50、100℃)温浸处理后三七粉的体外释放性能;考察粒径及水浸润温度对三七粉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采用最大给药剂量法考察不同粒径三七粉的急性毒性。结果:1.制备出粒径在59.89~213.93μm范围的6种粒度的三七粉,粉体外观呈灰黄色粉末,随着粒径减小,颜色由深变浅。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当粒径减小至90μm时,开始出现团聚现象;偏光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淀粉粒更易暴露出来;DSC结果表明三七粉起始糊化温度在40~50℃,与粒径无关。流变学研究表明,三七粉以不同温度水浸润后黏弹性发生变化,100℃时各粉体黏度最大。2.溶出实验结果显示,在213.93~59.89μm的粒径范围内,粉体1(213.93μm)中三七总皂苷溶出量最大。不同温度水浸润处理三七粉后的溶出实验结果显示,40℃水浸润后的三七总皂苷溶出量最大。3.大鼠血液药动学研究表明,粉体4(90.38±8.28μm)3种皂苷的AUC0-T明显高于其它粉体组。不同温度水温浸5 min处理组大鼠药动学实验结果显示,40℃温浸组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的生物利用度要高于其它组。50℃温浸组人参皂苷Rb1的生物利用度最高。整合药动学结果表明,粉体4和40℃温浸组生物利用度最高。4.三七粉小鼠最大耐受剂量为42.72 g/kg,不同粒径三七粉灌胃对小鼠均无急性毒性作用。结论:三七粉在213.93~59.89μm粒径范围内,并非粒径越小其所含皂苷类成分的溶出量、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越高,粒径213.93μm三七粉溶出量和溶出速率最大,90.38μm三七粉大鼠灌胃后生物利用度最高。

李赫健,李虹,金玉,张文生[9](2019)在《人参皂苷Rg1、Rb1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人参皂苷Rg1、Rb1对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缺血)、肿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理作用,对比分析了人参皂苷Rg1、Rb1的潜在治疗优势。研究发现,Rg1和Rb1均表现出相似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抗肿瘤活性,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改善效果;但Rg1和Rb1的治疗靶点及作用相关信号通路有所不同,这与Rg1、Rb1分别是原人参三醇型和原人参二醇型代表类皂苷,且具有不同结构有关。理解人参皂苷Rg1和Rb1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的异同将为其进一步的药理研究、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Rg1和Rb1的联合开发用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曹寅[10](2019)在《三七茎叶总皂苷对睡眠剥夺小鼠神经及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睡眠剥夺与许多精神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睡眠时间的不足以及睡眠质量的下降均会诱发多种严重的心律失常的发生。三七茎叶总皂苷(SLSP)主要来源于三七的地上茎叶部分,三七神安片临床用于用于心气血不足、心血瘀阻所致的心悸、失眠、胸痛、胸闷,具有益气安益气安神、活血止痛功效,用于心气血不足、心血瘀阻所致的心悸、失眠、胸痛、胸闷,但其对睡眠剥夺条件下的神经及心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以SLSP为研究对象,在睡眠剥夺小鼠、小鼠海马神经元和大鼠心肌H9C2细胞中,探讨其对睡眠剥夺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和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以期为SLSP临床应用于因SD诱发的学习记忆下降及心脏损伤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SLSP改善SD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研究:采用Morris水迷宫训练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并用改良多平台法对小鼠进行48小时的睡眠剥夺,通过行为学指标包括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观察SLSP对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改善的作用。2.SLSP改善S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结构、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中的自噬小体数量、组织免疫荧光观察自噬标记物LC3B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方法研究SLSP对SD小鼠海马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3.SLSP及Fc对雷帕霉素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过度自噬的抑制作用研究:采用CCK-8法检测SLSP对雷帕霉素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瞬时转染tf-LC3、吖靛橙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SLSP对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法研究SLSP对雷帕霉素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作用机制。4.SLSP对SD小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采用HE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自噬标记物LC3B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技术观察SLSP对SD小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5.SLSP对雷帕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H9C2异常自噬和凋亡的抑制作用研究:通过吖靛橙染色、瞬时转染技术观察SLSP对雷帕霉素预处理的H9c2细胞的自噬水平的影响及流式细胞法观察SLSP对雷帕霉素预处理的H9c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结果:1.三七茎叶总皂苷能明显缩短睡眠剥夺前各组小鼠水迷宫训练的逃避潜伏期及增加睡眠剥夺后空间探索时的穿越平台次数。2.三七茎叶总皂苷能抑制睡眠剥夺小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损伤、海马组织中自噬小体的增加及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3.三七茎叶总皂苷、三七皂苷Fc能明显抑制雷帕霉素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自噬溶酶体的产生、早期凋亡及调节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Beclin-1、LC3B、p62及上游信号PI3K、Akt、mtor磷酸化的表达。4.三七茎叶总皂苷能抑制睡眠剥夺小鼠心脏组织的形态改变、心脏组织中LC3B的过度表达及调节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Beclin-1、LC3B、p62及上游信号PI3K、Akt、mtor磷酸化的表达。5.三七茎叶总皂苷能明显抑制雷帕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肌H9c2细胞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的产生、早期凋亡及调节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Beclin-1、LC3B、p62及上游信号PI3K、Akt、mtor磷酸化的表达。结论:1.SLSP通过调控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抑制SD小鼠海马神经元过度自噬和凋亡改善SD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2.SLSP可以抑制SD小鼠心肌细胞过度自噬和凋亡,提示其可能的心脏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而实现。3.三七皂苷Fc可体外抑制小鼠海马神经元的过度自噬和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有关。

二、三七皂甙Rg_1、Rb_1对脂多糖引起的大鼠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七皂甙Rg_1、Rb_1对脂多糖引起的大鼠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不同产区西洋参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本草考证
    1.2 西洋参的种植现状
    1.3 西洋参的化学成分
        1.3.1 人参皂苷
        1.3.2 有机酸
        1.3.3 核苷
        1.3.4 黄酮
        1.3.5 无机元素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西洋参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基于UPLC-Q/TOF-MS和UNIFI的不同部位西洋参成分分析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小结
    2.2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技术的不同部位西洋参化学标志物的识别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小结
第3章 西洋参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3.1 西洋参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3.1.1 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与条件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小结
    3.2 西洋参中单体皂苷(元)的含量测定
        3.2.1 材料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与条件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小结
第4章 西洋参中非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4.1 西洋参中有机酸的含量测定
        4.1.1 材料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与条件
        4.1.3 结果分析
    4.2 西洋参中核苷的含量测定
        4.2.1 材料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与条件
        4.2.3 结果与讨论
    4.3 西洋参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4.3.1 材料及仪器
        4.3.2 实验方法与条件
        4.3.3 结果与讨论
    4.4 西洋参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
        4.4.1 材料及仪器
        4.4.2 实验方法与条件
        4.4.3 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三七果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三七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1 皂苷类成分
        1.1.2 黄酮类成分
        1.1.3 聚乙炔类成分
        1.1.4 多糖类成分
        1.1.5 挥发油类成分
        1.1.6 其他成分
    1.2 三七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2.1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1.2.2 对神经保护的作用
        1.2.3 对骨骼的作用
        1.2.4 抗肿瘤作用
        1.2.5 抗糖尿病作用
        1.2.6 抗炎作用
        1.2.7 止血、活血作用
        1.2.8 免疫调节与抗氧化作用
    1.3 丙二酰基人参皂苷研究进展
        1.3.1 人参属中丙二酰基人参皂苷的分离鉴定
        1.3.2 丙二酰基人参皂苷的定性定量分析
        1.3.3 丙二酰基人参皂苷的药理活性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三七果化学成分研究
    2.1 概述
    2.2 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填料与试剂
        2.2.3 实验药材
    2.3 单体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2.3.1 三七果各萃取相的制备
        2.3.2 三七果水相的分离纯化
        2.3.3 三七果水饱和正丁醇相的分离纯化
    2.4 新化合物的酸水解及UPLC分析
    2.5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5.1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2.5.2 首次分得化合物结构鉴定
        2.5.3 三七果中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2.6 小结
第三章 三七果皂苷类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3.1 引言
    3.2 仪器与材料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药材
    3.3 实验方法
        3.3.1 标准溶液的制备
        3.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3 UPLC-Orbitrap-MS条件
        3.3.4 UPLC-UV条件
        3.3.5 线性关系考查及检出限和定量限
        3.3.6 方法学考查
        3.3.7 样品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提取条件优化
        3.4.2 UPLC-UV色谱条件优化
        3.4.3 基于UPLC-Orbitrap-MS技术对三七果皂苷类成分的定性分析
        3.4.4 基于UPLC-UV技术对三七果主要皂苷成分的定量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三七果中单体皂苷的抗肿瘤活性
    4.1 引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MTT溶液的配置
        4.3.2 单体皂苷抑制MCF-7 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浓度单体皂苷对细胞活性影响的柱状图绘制
        4.4.2 各单体皂苷抑制MCF-7 细胞增殖的IC_(50)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3)人参皂苷Rb1通过调控炎症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急性抑郁样行为机制及体内药效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抑郁症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 人参皂苷Rb1及相关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3 网络药理学研究
    1.4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人参皂苷Rb1对脂多糖抑郁小鼠的抗抑郁样作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UPLC-QTOF-MS测定人参皂苷Rb1在正常及模型小鼠体内代谢产物
    第一节 人参皂苷Rb1血浆及脑中代谢产物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小结
    第二节 人参皂苷Rb1尿液及粪便中代谢产物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人参皂苷Rb1及体内代谢产物的抗抑郁机制预测
    4.1 数据库与软件
    4.2 网络构建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人参皂苷Rb1抗抑郁作用机制验证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人参皂苷Rd及F2的抗抑郁活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
    6.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三七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三七 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提取与分离
        1.3 新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1.4 酸水解反应
    2 化合物结构鉴定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 小结
实验二 单体成分的抗炎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Griess试剂法检测细胞外NO含量
    2 实验结果
        2.1 三七叶中单体成分对RAW264.7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
        2.2 三七叶化合物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释放NO的影响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三七中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人参皂甙Rg1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和自噬途径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不同缺血预处理方案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人参皂甙Rg1的药物预处理和/或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人参皂甙Rg1通过抑制CyPD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途径减轻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人参皂甙Rg1通过线粒体自噬途径减轻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线粒体途径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生物转化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转化法转化三七中主要皂苷的研究进展
    1.2 人参皂苷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2.1 抗癌、抗肿瘤
        1.2.2 调节免疫
        1.2.3 改善脏器功能
        1.2.4 降血糖
        1.2.5 保护心脑血管
        1.2.6 保护神经细胞
        1.2.7 保护皮肤细胞
        1.2.8 预防肥胖
        1.2.9 抗抑郁
        1.2.10 抗炎镇痛、抗病毒
        1.2.11 其它药理活性
    1.3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4.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筛分具有转化三七总皂苷能力的菌株
    2.1 前言
    2.2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培养基的配制
        2.3.2 实验溶液的配制
        2.3.3 真菌的分离纯化
        2.3.4 分离纯化的真菌菌株转化三七总皂苷产物的制备
        2.3.5 薄层层析法筛选活性菌株
        2.3.6 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活性菌株
        2.3.7 活性菌株的鉴定与保藏结果
    2.4 实验结果
        2.4.1 真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2.4.2 薄层层析法筛选活性菌株的结果
        2.4.3 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活性菌株的结果
        2.4.4 活性菌株的保藏与鉴定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活性菌株转化三七总皂苷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三七总皂苷的提取与测定
        3.3.2 活性菌株转化三七总皂苷产物的制备
        3.3.3 转化产物皂苷部分的提取制备
        3.3.4 三七总皂苷转化后皂苷含量测定
        3.3.5 转化后皂苷的各组分细胞活性筛选
    3.4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3.4.1 三七总皂苷提取与分离结果
        3.4.2 转化产物的薄层层析法分析鉴定结果
        3.4.3 转化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鉴定结果
        3.4.4 转化产物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结果
        3.4.5 转化产物的皂苷含量测定结果
        3.4.6 单体化合物20(R)-人参皂苷Rh1的分离纯化及波谱数据
    3.5 讨论
第四章 转化产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器材、样品、仪器及试剂
        4.2.1 实验器材
        4.2.2 实验样品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的制备及实验材料的灭菌
        4.3.2 菌株的活化
        4.3.3 含药平板的制备
        4.3.4 抗真菌实验
        4.3.5 细菌抑制实验
        4.3.6 抑制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4.4 抗真菌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三种常见致病细菌的抑菌实验
    4.6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人参皂苷Rg1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模型建立附图
第二部分 人参皂苷Rg1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人参皂苷Rg1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人参皂苷Rg1在肝脏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内质网应激在肝脏疾病中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不同粒径三七粉体外溶出及体内药动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不同粒径三七粉的制备与表征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与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三七粉的制备
        2.2 不同温度水温浸处理后的三七粉混悬液制备
        2.3 三七粉的性状研究
        2.4 三七粉热特性研究
        2.5 流变学研究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三七粉体外溶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及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三七中皂苷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以水为溶出介质的溶出实验
        2.3 三七粉在人工胃液中的溶出行为研究
    3 讨论
        3.1 不同粒径三七粉的溶出行为
        3.2 不同温度水温浸润下的三七粉溶出行为
    4 小结
第三章 三七粉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及试剂
        1.2 仪器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UHPLC-MS/MS定量方法的建立
        2.2 不同粒径三七粉的药动学研究
        2.3 不同温度水温浸后三七粉的药动学研究
    3 讨论
        3.1 血浆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3.2 给药剂量的设置
        3.3 整合药动权重参数的选择
    4 小结
第四章 三七粉小鼠急性毒性研究
    1.实验材料
        1.1 药材及试剂
        1.2 动物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案
        2.3 一般生长状况观察
    3.讨论
    4.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三七在心血管循环系统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三七茎叶总皂苷对睡眠剥夺小鼠神经及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三七茎叶总皂苷(SLSP)对睡眠剥夺(SD)小鼠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SLSP对 SD小鼠在体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与材料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行为学实验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2.3 尼氏染色
        2.4 透射电镜
        2.5 免疫荧光法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SLSP明显改善S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3.2 SLSP抑制SD小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
        3.3 SLSP抑制SD小鼠海马神经元自噬
        3.4 SLSP调控SD小鼠海马凋亡和自噬蛋白的表达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SLSP对雷帕霉素诱导HT-22 细胞过度自噬和凋亡的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1.材料与仪器
        2.实验方法
        2.1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2.2 细胞培养、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操作
        2.3 细胞转染及加药
        2.4 细胞免疫荧光(ICC)
        2.5 吖靛橙染色
        2.6 流式细胞术
        2.7 统计方法
        3.实验结果
        4.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三七皂苷 Fc 对雷帕霉素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 HT-22 细胞过度自噬和凋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章 SLSP对 SD小鼠心脏损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SLSP对 SD小鼠心脏损伤在体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材料与仪器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二节 SLSP对雷帕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肌H9c2 细胞过度自噬和凋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1.材料与仪器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转染及加药
        2.3 吖靛橙染色
        2.4 流式细胞法
        3.实验结果
        3.1 SLSP可抑制雷帕霉素诱导的H9c2 细胞的异常自噬和凋亡
        3.2 SLSP可调控雷帕霉素诱导的H9c2 细胞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4.讨论与分析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References
附录一 综述 三七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三七皂甙Rg_1、Rb_1对脂多糖引起的大鼠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不同产区西洋参化学成分的研究[D]. 焦玉凤.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三七果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曲正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人参皂苷Rb1通过调控炎症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急性抑郁样行为机制及体内药效成分研究[D]. 周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三七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的研究[D]. 孙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人参皂甙Rg1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和自噬途径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 林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生物转化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李瑞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7]人参皂苷Rg1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D]. 陈顺宏.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8]不同粒径三七粉体外溶出及体内药动学评价[D]. 梁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人参皂苷Rg1、Rb1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李赫健,李虹,金玉,张文生.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9(04)
  • [10]三七茎叶总皂苷对睡眠剥夺小鼠神经及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曹寅.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三七总皂苷Rg_1和Rb_1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