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世界新潮流,打造新型钢结构住宅项目——我国首个全H型钢钢结构住宅项目通过验收

顺应世界新潮流,打造新型钢结构住宅项目——我国首个全H型钢钢结构住宅项目通过验收

一、顺应世界新潮流 构筑钢构新住宅——我国第一个全部H型钢钢构住宅工程通过验收(论文文献综述)

高思慧[1](2020)在《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要求不断提高、钢铁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的多重环境背景下,钢结构建筑作为结构体系天然装配式、钢材消耗量大、原材料可回收的建筑形式,充分满足绿色发展要求,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近几年,在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厂房、公共建筑以及桥梁领域经常能见到钢结构的身影。但是,钢结构住宅的推广进展却极为缓慢。为推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健康高速发展,2019年初,住建部市场监管司首次提出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工作。为加快补充政策出台速度,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研究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剖析国内外发展现状,指出国内发展问题,挖掘深层影响因素,提出发展对策建议。首先,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并总结其发展经验,在相关政策标准和取得成效两个方面,对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其次,对影响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进行系统地识别和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确定影响因素清单,根据清单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研优化问卷,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9个公共因子并将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研究,通过观察发现,关键影响因素间可能蕴含潜在影响关系,因此采用DEMATEL/ISM集成建模方式,得到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解读,分析各个层级间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最后,挖掘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中的深层影响因素,据此提出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建议。本文建立了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并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深层影响因素提出政府管控、产业组织、技术体系三方面的建议,为解决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问题提供切入点,有利于推动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赖世贤[2](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袁涵[3](2020)在《建构视野下的木张弦梁表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木张弦梁结构作为一种高效的刚柔混合预应力木结构,在现代木结构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中国的木张弦梁结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如选材、结构设计方法、结构形态表现策略都相对欠缺,木张弦梁在国内的实践运用也处于缺少参照的状态。国外关于木张弦梁结构技术的研究较为领先,实践案例较多,但关于其结构表现策略的研究也相对欠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木是可生长的减碳材料,发展木张弦梁结构是一个新的方向,因此本论文选择“木张弦梁的结构表现”为研究对象。木张弦梁的结构表现包含技术与艺术两大层面。作者在研究中采用类型学方法、案例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并基于建构理论,着重分析木张弦梁设计面对的主要问题,结合相关研究及大量实践案例,提出木张弦梁的结构表现要遵守力学逻辑,符合美学规律,兼顾营建方式,整合材料意志、结构形态、节点形式三个方面,尽量达到“合理”、“真实”与“诗意”的统一。本文将建筑研究与结构研究进行整合,采用斋藤公男的观点,将木张弦梁的形态构建扩展为“形态抵抗”、“空间抵抗”、“张力混合”三种方式,并结合相关案例,提出了木张弦梁结构表现在材料、结构、节点三方面的具体策略。本文的研究过程可为其他结构类型的结构表现研究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成果亦可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一定灵感。

李晓旭[4](2019)在《基于预制装配下的乡村建筑传统语汇设计研究 ——以北方合院类建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乡村地区居民的居住需求不断提高,我国亟待改善乡村住宅品质和粗放的建造体系,学习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经过探索发现预制装配式建筑是解决问题的理想方式,国内正在乡村地区大力推广,但相对于城市,其在乡村的应用还处于相对原始的阶段。调研发现,如今照搬国外的装配式乡村住宅普遍存在建筑形式单一、传统语汇特征缺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建筑风貌,针对此背景,本文主要研究传统建筑语汇如何恰当应用到预制装配的设计建造中,从而改善乡村建筑存在的传统特征缺失、风貌单一且住宅品质低下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共包含五个章节的内容,三四章为核心章节。第一部分(第一章)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提出现存问题并制定相应解决策略。全面掌握课题当今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提出我国装配式乡村住宅存在发展快、但建筑风貌单一、传统特征缺失的问题,而现在国内对此研究较少,从而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第二部分(第二、第三章)研究分两个方面,即装配式建筑技术和乡村传统语汇,再将二者融合应用。首先第二章装配式技术方面,研究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主流体系与建造方式,并分析其与乡村建设的适配性,将其作为技术支撑应用于乡村建设;第三章重点整理了北方合院类乡村建筑语汇,以建构的角度建立语汇体系,并用大量图表和案例阐述了体系的建立过程和构件转译方法,将其作为设计支撑应用乡村建设。第三部分(第四、第五章)将上述研究融合应用,详细分析传统建筑语汇如何转译为预制构件,建立构件库,并进行试设计,证明思路可行性。第四章重点分析传统语汇的转译方法,用图解的方式阐述转译过程,建立预制构件库并说明具体尺寸和连接构造等。第五章进行试设计,对大连裴屯村新农居项目进行装配式设计,将具有传统特征的预制构件应用于实际项目,阐释设计思路及过程,展示构件的组合方式。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特色在于用预制装配的方式来设计具有传统特征的合院类乡村建筑,其价值是为传统乡村建筑的预制装配化设计研发作出参考,文章用大量图解的方式阐述传统语汇的构件特征、并向预制装配式构件进行转译设计,即基于轻钢装配结构对合院建筑进行结构体系、形制体系和装饰体系的语汇设计,内容包括主要构件、连接构造、建立标准化构件库并进行项目试设计,比较完整的阐述了转译方法和具体过程。

干申启[5](2019)在《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工业化发展至今,发展重点已发生转移扩大,从预制装配化、设计标准化、部品化建造等基础建设性方面扩大至信息化管理、建筑长寿化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由此,工业化住宅建筑的维护更新对于住宅产业化发展已越发凸显其重要意义,其不仅应成为工业化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定会成为建筑业绿色发展理念的较高层面追求。论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住宅建筑维护更新领域发展的一般概况,对西方早期工业化住宅的一些优秀更新案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论文对我国居住区更新改造的“有机更新”理论进行了案例研究,对现阶段我国住宅类建筑包括早期采用工业化手法建造的板式住宅更新改造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理念性建议。论文通过对《百年住宅建筑设计与评价标准》的深入研究,首次提出工业化住宅产品可维护更新这一命题,还从推进城市化的客观需求、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生产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通过论证研究,论文提出建立工业化住宅设计、制造、装配、维护更新全生命周期和性能保障的产业链框架理念。这正是本文在我国工业化住宅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方面的前瞻性思维,必将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论文采用分析归纳方法对大量优秀SI住宅案例的可维护更新性质及其技术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归纳性提出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设计方法。论文根据笔者所在工作室先后建造的三个实际案例,着重研究各自其构件的连接构造技术和集成化装配技术,案例项目分别采用自主研发的分层级表系统、协同设计与协同建造技术、构件法协同设计以及新型工法装备系统,对全部构件进行集成化管理,形成了功能性的构件组大构件单元,实现了可逆的构件连接和集成化装配。通过研究,建立了可逆的构件连接构造技术和针对既有建筑构件易维护更新的关键技术系统,为工业化住宅产品日后维护更新的产业化运作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论文将BIM技术应用于工业化住宅的维护更新领域,将协同设计、计算机编码技术及构件信息跟踪反馈技术统一于BIM信息化模型框架内,建立了一套可用于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系统。目前以该技术应用系统为依托建立的监督管理平台现已初步投入使用,并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在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技术引领与支撑作用。全文共160,000余字,图表共120余幅

孙斌[6](2018)在《住宅建设中的“中式”现象探究》文中指出“中式”住宅作为近年来在住宅市场上发展较快的住宅形式,获得了市场的大量关注和认可。对于中式元素在现代住宅中的实践运用已有一段时间,但从整个居住建筑的发展来看,还是处于初期的探索期。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的住宅形式已不能满足新的生活方式,现代住宅开始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部文化的影响,早期的现代住宅实践主要以欧式、北美式等异域形式为主。这些住宅形式充斥着我国的大江南北,从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到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新世纪开始,人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愿望越来越浓烈,这种意愿最直接表现在住宅市场上对“中式”的认可,市场的需求变化导致了供给的变化(开发商们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越来越的“中式”住宅在神州大地上产生。传统的民居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千百年以来一直在不断的适应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也在不停的影响着居住建筑的发展。从最初的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要求,到慢慢的开始反应人们的精神需求,传统民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选址到用料,从屋檐到台基,精美的装饰图案和制式,无时不刻的在向我们展示它那丰富多彩的“美”。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丰富多彩的院落空间,向我们展示着传统而贴近生活的哲学。如何将中式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营造出符合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居住空间,是建筑师们探索的动力和目标。从传统住宅中提取有代表性的中式元素,将它分析并运用在住宅设计中,是现阶段常用的设计手法。从规划设计到建筑设计,最后到景观营造,现阶段的实践中大量的运用此手法。本文将近些来主要的现代“中式”住宅进行归纳,并对其中式手法进行简单描述。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设计手法小结,希望对“中式”住宅的探索添砖加瓦。

柴庆霖[7](2018)在《低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户型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建筑产业化背景下节能环保和产业升级的需求日益提高,建筑工业化得到大力推广。住宅建筑在我国建设事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采用商品化构件,建造高质量、集约化、多样化的工业化住宅,符合我国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趋势。钢结构住宅的发展作为住宅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政策鼓励与支持,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对钢铁实体工业和建筑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从建筑设计的视角出发,以户型设计作为钢结构建筑技术在住宅方面应用的切入点,通过对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户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为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快速普及起到一定的引导促进作用。本课题首先研究了钢结构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近十年内钢结构住宅产业的实践案例,系统阐述了钢结构建筑技术的构成和相关特点等基础理论,并对装配式建筑模块化设计的理念进行详细论述,总结出钢结构住宅的技术特点,即规整性和灵活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影响住宅户型的社会学范畴的因素,从社会学层面总结了五大要素,阐述了各个要素在近年内产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住宅户型的影响。最后,将以上所有因素反映到低多层钢结构住宅户型设计中,结合钢结构技术的特点,归纳出低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设计策略和预制模块类型库,通过模块化的组合,设计出九种低多层钢结构住宅户型,并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户型灵活性设计,来满足住户多样化的社会性需求,为钢结构住宅的推广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本课题旨在通过对钢结构住宅户型的研究,结合钢结构技术的结构特性,创造出灵活、丰富、多变的居住空间,用以满足钢结构住宅批量化生产需求和居民日常实用性需求。在钢结构住宅设计阶段给钢构厂家提供更多的户型选择,同时也期望能够给当代建筑师一点启示,以促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推广。

赵伟[8](2018)在《建筑工业化适宜结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往往伴随着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此时推进建筑工业化既能满足建筑全生命周期内节能减排的需求,又对提升工程质量和保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住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建筑工业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建筑工业化发展背景,较为系统的梳理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及政策措施,总结了其发展经验;详细研究了现阶段国内各典型城市的建筑工业化现状,总结了国内城市已有的建筑工业化推进措施,并结合现有代表企业所推出的建筑工业化体系,进行了建筑工业化体系的梳理,;探索分析目前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瓶颈,分别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产业链层面、市场发展和社会层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剖析,为下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建议;在适宜结构体系选择方面,从技术角度提出了适合我国未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适宜结构体系,包括节点施工关键技术,建筑工业化配套体系。首次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建筑工业化适宜结构体系的选型中,分别以工程造价、工期长短、施工难度、建筑高度、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得房率、装配率和节能减排为影响因素进行,通过专家打分、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的方式得出较为适宜的结构体系;并结合已有案例综合地分析其性能优劣势和成本状况。研究表明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政策层面上需要继续提出鼓励措施,包括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的鼓励措施都需要继续加强深化,技术层面上重点建议在政府或有关强力部门的主导下推出通用化结构体系,使产业链各环节中的知名企业都能够参与建筑工业化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结构体系优选方法则表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有望成为较好的建筑工业化适宜体系。

杨煦[9](2014)在《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钢结构住宅具有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可循环再利用等优点,符合住宅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钢产量日益增加,钢结构设计、安装技术日渐成熟,发展钢结构住宅产业成为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命题。目前,我国各地积极参与这一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并有了一批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的建设经验和科技成果,然而,在建设实践中也发现了大量制约钢结构住宅发展的问题。本论文以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比较、实例设计,探讨目前钢结构住宅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具体实例提出可行解决方案,为其今后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包括:首先,在大量阅读和查阅我国钢结构住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的建设情况和常用结构体系的优缺点。通过对已建工程实地走访调研、分析设计资料,从结构体系、建筑功能、配套设施等方面对目前限制我国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对两幢有代表性的钢结构住宅即小高层的代表11层和高层的代表19层进行了方案设计,包括建筑户型设计、抗侧力结构体系的设计、围护材料的选择等。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建筑与结构两专业的密切配合,找出了最合适的户型设计和结构方案,探讨了钢结构住宅所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为今后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还分别对中高层钢结构住宅、高层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综合经济性能分析,发现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相比钢结构住宅的造价偏高,但其在自重轻、施工工期短和使用面积大等方面确实有优越、长期的综合效益。最后,在总结本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尚需深入研究的方面。

段威[10](2013)在《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历史、形式和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南沙地区为地理范围,从单体到聚落层面的形式和组织秩序入手,在追溯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以解放后至今现存的当代的乡土住宅为对象,研究其历史背景、形式规律和生成模式,并企图挖掘在新城镇化语境下未来城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建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是研究工作的理论准备。第二章至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总结归纳了萧山的乡土住宅的模式,它是由5个子系统相互映射组成,分别是:样本、形式、组织、特征和语境。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对上述五个子系统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萧山当代乡土住宅的语境进行了分析,整理了当地的地理形成、地方文化、土地政策、政策干预和城乡规划等5个方面的内容,梳理了当地的乡土住宅和聚落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三章是对一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阐释了取样的前提和范围,梳理和描绘了田野调查获取的样本的物质环境、空间形态、功能布局、材料构造和装饰母题等内容。第四章,包含类型分析和组织机制两个部分。首先明确了类型分析的方法,并据此对收集的样本从时间断代、空间类型和地块格局等3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上述诸方面的形式规律。其次,从组织机制的角度,借鉴相关理论分析了形式规律的生成机制和受控过程,总结了样本在基因受控下,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变过程。第五章,通过对萧山当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萧山南沙当代乡土住宅的“之间”态特征,并据此建立起第四章和第二章之间的桥梁,即从微观样本到宏观语境的关联。第六章对全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结合新城镇化的语境,对中国当代的农村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和研究视角。本文立足实地调查的137处样本和详细测绘访谈的20处样本,建立起了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从微观样本到宏观语境的关联,总结了其生成的机制和模式。本研究将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生成过程中涉及的诸多样本、形式、组织、特征和语境进行了一种较为逻辑的梳理,提供了看待这一复杂生成过程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城镇化语境下对乡村未来人居环境建设的若干建议。

二、顺应世界新潮流 构筑钢构新住宅——我国第一个全部H型钢钢构住宅工程通过验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顺应世界新潮流 构筑钢构新住宅——我国第一个全部H型钢钢构住宅工程通过验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1.3.1 论文内容
        1.3.2 论文结构
2 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2.1.1 国外发展现状
        2.1.2 国内发展现状
    2.2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宏观层面
        2.2.2 微观层面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1 影响因素识别
        3.1.1 基于文献研究的初步识别
        3.1.2 基于专家访谈的清单调整
        3.1.3 影响因素最终清单
    3.2 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3.2.1 分析模型选取与主要步骤
        3.2.2 数据收集与检验
        3.2.3 公因子构造与提取
        3.2.4 公因子命名解释
    3.3 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3.3.1 DEMATEL/ISM集成系统结构建模
        3.3.2 关键因素影响关系确定
        3.3.3 多级阶梯结构模型建立
        3.3.4 多级阶梯结构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策略
    4.1 政府管控方面
        4.1.1 加强方向引导政策针对性
        4.1.2 拓宽开发激励政策覆盖面
        4.1.3 健全政府监管保障机制
    4.2 产业组织方面
        4.2.1 提升企业管理组织能力
        4.2.2 建立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4.3 技术体系方面
        4.3.1 提高设计与施工技术
        4.3.2 编制完备的标准规范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影响因素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建构视野下的木张弦梁表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兴起
        1.1.2 现代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1.1.3 木张弦梁结构的原理、优势与设计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实践动态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木张弦梁实践动态
        1.2.3 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
    1.3 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建构理论与结构表现之关联
    2.1 建构问题研究
        2.1.1 建构理论综述
        2.1.2 建构理论辨析
        2.1.3 建构困境思辩
        2.1.4 建构意义思考
        2.1.5 小结
    2.2 建构视野下结构之本体与再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木张弦梁的材料表现研究
    3.1 木材的材料意志研究
        3.1.1 木材的物理本性概述
        3.1.2 木材的人文禀赋概述
    3.2 钢材的材料意志研究
        3.2.1 钢材的物理本性概述
        3.2.2 钢材的人文禀赋概述
    3.3 材料加工工艺与加工设备
    3.4 基于材料意志的木张弦梁结构表现策略
        3.4.1 尊重材料意志
        3.4.2 重构材料组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木张弦梁的形态表现研究
    4.1 张弦梁结构设计面对的主要问题
    4.2 张弦梁结构的静力原型及木张弦梁实例
        4.2.1 平面静力原型
        4.2.2 平面静力原型拓展
        4.2.3 空间静力原型
        4.2.4 空间静力原型拓展
    4.3 木张弦梁构件形态构建的技术逻辑
        4.3.1 实体结构的受力抵抗方式
        4.3.2 木张弦梁结构构件的形体构建逻辑
    4.4 基于结构形态的木张弦梁结构表现策略
        4.4.1 形态适配
        4.4.2 重构变形
        4.4.3 力流显形
        4.4.4 营建适形
        4.4.5 轻盈追求
        4.4.6 光影共构
        4.4.7 仿生拟态
        4.4.8 符号隐喻
        4.4.9 反常建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木张弦梁的节点表现研究
    5.1 木结构常用节点分类及其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5.1.1 木结构常用节点分类
        5.1.2 木结构节点面对的主要技术问题
    5.2 木张弦梁节点的分类及其常用形式示例
        5.2.1 木张弦梁节点的分类及其面对的问题
        5.2.2 木张弦梁节点的常用形式示例
    5.3 基于节点形式的木张弦梁结构表现策略
        5.3.1 平实表达节点功能
        5.3.2 张扬强调节点个性
        5.3.3 弱化隐藏节点存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建构视野下的木张弦梁结构表现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作者简介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2

(4)基于预制装配下的乡村建筑传统语汇设计研究 ——以北方合院类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乡村建设背景
        1.1.2 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
        1.1.3 轻钢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辨析
    1.4 研究综述及问题提出
        1.4.1 研究综述
        1.4.2 现乡村问题阐述
        1.4.3 试解决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及乡村应用
    2.1 装配式建筑发展状况
        2.1.1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2.1.2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
        2.1.3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
        2.1.4 装配式建筑分类
    2.2 装配式建筑的乡村应用
        2.2.1 调研情况概述
        2.2.2 崇明岛虹桥村建筑调研
        2.2.3 蓟县毛家峪村建筑调研
        2.2.4 综合评价
    2.3 装配式建筑主流体系及做法
        2.3.1 装配式乡村建筑木结构体系
        2.3.2 装配式乡村建筑轻钢结构体系
        2.3.3 装配式乡村建筑混凝土结构体系
    2.4 适配体系选型及综合评价
        2.4.1 适配于乡村建设的装配体系
        2.4.2 适配于乡村建设的装配材料
        2.4.3 适配于乡村建设的建造流程
        2.4.4 体系选型确定及评价
3 以北方合院类建筑为主的乡村传统语汇研究
    3.1 乡村建筑语汇分类及构成
        3.1.1 乡村建筑语汇范围界定
        3.1.2 乡村建筑语汇分类构成
        3.1.3 传统结构体系语汇
        3.1.4 传统形制体系语汇
        3.1.5 传统装饰体系语汇
    3.2 北方合院类乡村建筑语汇构成
        3.2.1 北方合院建筑的类型
        3.2.2 北方合院建筑构成元素
    3.3 北方合院类乡村建筑语汇分类及预制策略
        3.3.1 北方传统结构体系语汇
        3.3.2 北方传统形制体系语汇
        3.3.3 北方传统装饰体系语汇
        3.3.4 传统语汇的当代转译
4 北方合院类乡村建筑传统语汇的预制装配方法研究
    4.1 结构体系预制装配方法
        4.1.1 轻钢材料选型
        4.1.2 梁、柱结构体系
        4.1.3 屋架结构体系
        4.1.4 基础结构体系
        4.1.5 连接结构体系
    4.2 形制体系预制装配方法
        4.2.1 墙体构造选型
        4.2.2 槛墙形制体系
        4.2.3 山墙形制体系
        4.2.4 后罩墙及后檐墙形制体系
    4.3 装饰体系预制装配方法
        4.3.1 墙体装饰体系
        4.3.2 门窗装饰体系
        4.3.3 屋架装饰体系
        4.3.4 地面装修体系
    4.4 单体建筑组合与分解
        4.4.1 体系组合
        4.4.2 构件分解
    4.5 院落模块预制装配方法
        4.5.1 正房模块标准化
        4.5.2 厢房模块标准化
        4.5.3 倒座房模数标准化
        4.5.4 院落组合方式
5 基于预制装配下的乡村住宅试设计-大连裴屯村新农居项目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介绍
        5.1.2 基地周边概况
    5.2 方案阐述
        5.2.1 概念生成
        5.2.2 建筑布局
        5.2.3 建造过程
        5.2.4 功能分析
    5.3 预制构件体系
        5.3.1 支撑及基础结构构件
        5.3.2 墙体及门窗维护构件
        5.3.3 屋顶维护构件
        5.3.4 节点构造及整体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典型传统语汇案例研究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基础
    1.8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第二章 住宅建筑维护更新的发展历程研究
    2.1 住宅建筑维护更新的有关概念
    2.2 战后西方国家的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2.1 战后的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发展历程
        2.2.2 当代住宅建筑维护更新案例分析
    2.3 当代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3.1 我国建国初期的住宅建设
        2.3.2 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3.3 住宅类建筑维护更新的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宏观策略研究
    3.1 我国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3.1.1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3.1.2 住宅产业化与百年住宅体系
    3.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必要性
        3.2.1 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问题的提出
        3.2.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必要性研究
        3.2.3 关于我国工业化住宅建设新型产业链的进一步研究
    3.3 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可行性
        3.3.1 我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客观需求
        3.3.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产业优势
        3.3.3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优势
        3.3.4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生产优势
    3.4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住宅案例及其可维护更新性质研究
    4.1 SI住宅体系的概念和特色
    4.2 国外部分SI住宅案例及其可维护更新研究
        4.2.1 荷兰工业化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
        4.2.2 日本SI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
    4.3 我国CSI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研究
        4.3.1 CSI住宅体系及其发展历程
        4.3.2 CSI住宅体系的案例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设计研究
    5.1 SI住宅体系的分类
    5.2 SI住宅支撑体的可维护更新设计研究
        5.2.1 结构选型的基本形式
        5.2.2 结构施工方式
        5.2.3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结构设计研究
        5.2.4 结构的连接设计研究
        5.2.5 支撑体的质量保证及其维护
    5.3 SI住宅填充体的可维护更新设计研究
        5.3.1 SI住宅填充体可维护更新的主要设计方法
        5.3.2 SI住宅填充体的模数协调
        5.3.3 SI住宅的标准化设计及其多样化拓展
        5.3.4 基于可维护更新的填充体部品定位
        5.3.5 基于可维护更新的填充体部品安装
    5.4 CSI住宅可维护更新案例研究——以东南大学正工作室项目为例
        5.4.1 “微排”未来屋
        5.4.2 “梦想居”未来屋
        5.4.3 “揽青斋”示范项目
    5.5 SI住宅的日常维护及其策略
        5.5.1 SI住宅的日常维护
        5.5.2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政策性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应用研究
    6.1 BIM技术简述
        6.1.1 BIM的基本概念
        6.1.2 BIM技术在工业化住宅用户参与过程中的应用
    6.2 协同设计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2.1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6.2.2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内容和目标
        6.2.3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工具——BIM技术的系统架构
        6.2.4 协同设计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3 计算机编码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3.1 工业化建筑构件的分类系统
        6.3.2 工业化建筑构件库及参数体系架构
        6.3.3 构件编码规则与技术实现措施
        6.3.4 计算机编码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4 构件信息跟踪反馈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4.1 构件信息化技术
        6.4.2 RFID对象标识技术
    6.5 可用于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技术应用系统建立
        6.5.1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技术应用系统
        6.5.2 信息监管平台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拓展与期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6)住宅建设中的“中式”现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现代“中式”居住建筑概述
    2.1 现代“中式”居住建筑概念和发展
        2.1.1 传统居住建筑简述
        2.1.2 现代“中式”居住建筑简述
        2.1.3 传统民居到现代“中式”的演变
    2.2 传统居住建筑分析
        2.2.1 空间形态分析
        2.2.2 建筑形式分析
        2.2.3 建筑细部特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代“中式”居住建筑实例分析
    3.1 近期主要现代“中式”居住建筑及设计特色一览
    3.2 现代“中式”居住建筑案例分析
        3.2.1 深圳·第五园
        3.2.2 苏州·桃花源
        3.2.3 杭州·文村
        3.2.4 杭州·东梓关
        3.2.5 杭州·钱江时代
        3.2.6 天津·格调竹境
        3.2.7 重庆·睿城
    3.3 实例分析总结
        3.3.1 设计方法总结
        3.3.2 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中式”居住建筑设计方法小结
    4.1 总体规划
    4.2 建筑设计
        4.2.1 建筑设计中中式手法的运用
        4.2.2 建筑色彩和材料的运用
        4.2.3 空间设计手法
    4.3 景观营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低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户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1.5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
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性因素
    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特性
    2.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模数化设计理念
    2.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户型特点
    2.4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户型的现状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住宅户型的当代社会性影响因素
    3.1 居住模式内容
    3.2 人口因素
    3.3 经济因素
    3.4 设备因素
    3.5 社会生产方式因素
    3.6 文化因素
    3.7 本章小结
4 装配式钢结构低多层住宅户型多样化设计
    4.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户型设计依据
    4.2 低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户型设计策略
    4.3 低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户型组合
    4.4 本章小结
5 装配式钢结构低多层住宅实证研究
    5.1 案例简述
    5.2 案例户型设计
    5.3 案例结构技术特点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及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Appendix One
附录二 Appendix Two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建筑工业化适宜结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建筑工业化文献综述
        2.1.1 国外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
        2.1.2 我国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发展历程
        2.1.3 国内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2.2 相关理论
        2.2.1 建筑工业化体系相关理论
        2.2.2 体系评价相关理论
    2.3 借鉴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现有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特点与现状研究
    3.1 现有结构体系类型
        3.1.1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
        3.1.2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
        3.1.3 叠合剪力墙结构体系
        3.1.4 装配式外挂墙板
    3.2 现有结构体系在建筑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3.2.1 模数体系不统一
        3.2.2 通用装配式建造建筑体系的缺乏
        3.2.3 成本居高不下、市场认同度不高
        3.2.4 设计单位参与度低
    3.3 建筑工业化制约因素
        3.3.1 政府政策管理方面
        3.3.2 技术支撑体系方面
        3.3.3 产业基础方面
        3.3.4 其他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工业化适宜结构体系的选择
    4.1 适宜工业化体系研究
        4.1.1 发展装配与现浇相结合的结构形式
        4.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4.1.3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4.2 现浇结构与PC结构成本分析
    4.3 PC结构节点连接技术
    4.4 发展适宜配套体系
        4.4.1 配套围护体系的研发
        4.4.2 装修一体化
        4.4.3 管网一体化
        4.4.4 厨卫一体化
        4.4.5 太阳能光热一体化技术
    4.5 基于AHP层次分析方法的适宜体系优选
    4.6 本章小结
5 适宜结构体系实案分析
    5.1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方案优选
    5.2 发展新型钢混组合结构住宅体系
        5.2.1 钢管束组合结构体系住宅的构成
        5.2.2 钢管束组合结构体系住宅的性能优势
        5.2.3 新型钢管束组合结构住宅体系工程应用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录

(9)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1.1.2 我国现阶段对住宅的需求
        1.1.3 钢结构住宅的优点
        1.1.4 国家政策鼓励支持
    1.2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2 钢结构住宅的应用状况
    2.1 国内钢结构住宅的建设情况
    2.2 我国常用钢结构住宅体系
        2.2.1 主体钢结构体系
        2.2.2 围护结构体系
        2.2.3 楼(屋)盖结构体系
    2.3 影响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关键问题
        2.3.1 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2.3.2 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2.3.3 建筑与结构相配合存在的问题
        2.3.4 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中高层钢结构住宅案例分析
    3.1 建筑设计
        3.1.1 平面设计
        3.1.2 立面设计
    3.2 结构设计
        3.2.1 结构体系的选择
        3.2.2 围护体系的选择
        3.2.3 结构布置方案及构件尺寸设计
        3.2.4 结构计算模型及结果分析
        3.2.5 节点设计
    3.3 建筑与结构交互设计
        3.3.1 抗侧力构件的合理插入
        3.3.2 钢柱的隐蔽
        3.3.3 钢梁的隐蔽
    3.4 经济技术分析
        3.4.1 工程造价分析
        3.4.2 综合经济性指标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层钢结构住宅案例分析
    4.1 建筑设计
        4.1.1 平面设计
        4.1.2 立面设计
    4.2 结构设计
        4.2.1 结构体系的选择
        4.2.2 围护体系的选择
        4.2.3 结构布置方案及构件尺寸设计
        4.2.4 结构计算模型及结果分析
        4.2.5 节点设计
    4.3 建筑与结构交互设计
        4.3.1 抗侧力构件的合理插入
        4.3.2 钢柱的隐蔽
        4.3.3 钢梁的隐蔽
    4.4 经济技术分析
        4.4.1 工程造价分析
        4.4.2 综合经济性指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历史、形式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释题和语境
        1.1.1 释题
        1.1.2 语境
    1.2 研究对象和意义
        1.2.1 关注“日常景观”
        1.2.2 研究乡土住宅和聚落的意义
        1.2.3 选择萧山南沙地区的原因
        1.2.4 概念辨析
    1.3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3.1 从风雅建筑到风土建筑
        1.3.2 西方 20 世纪以来的乡土建筑研究
        1.3.3 我国学界的乡土建筑研究
        1.3.4 文献综述
        1.3.5 本研究所处的位置和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4.1 田野调查
        1.4.2 定性研究
        1.4.3 外部路径
        1.4.4 论证结构的建立
    1.5 论文研究的框架
第2章 历史和条件——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语境
    2.1 萧山南沙地区的地理形成
        2.1.1 “三亹”的演变(宋嘉定年间至清乾隆年间)
        2.1.2 南沙的成陆(清嘉庆年间至 1960 年代)
        2.1.3 南沙外围新涂形成和围垦(1956 年至 1980 年)
        2.1.4 小结
    2.2 萧山县三个子地区的地方文化——塘里,南沙和南乡
        2.2.1 塘里的地方文化
        2.2.2 南沙的地方文化
        2.2.3 南乡的地方文化
        2.2.4 小结
    2.3 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对聚落格局的影响(1949 年至 1984 年)
        2.3.1 解放前时期
        2.3.2 土地改革时期
        2.3.3 人民公社时期
        2.3.4 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2.3.5 小结
    2.4 聚落和住宅的物质形态演化及政策干预(1950 年代至 2005 年)
        2.4.1 园田化规划(1950 年代至 1980 年代)
        2.4.2 政府颁布农村建房标准(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后期)
        2.4.3 “农民住宅区”试点(1990 年代后期至 2000 年代中期)
        2.4.4 官方推荐农宅设计方案(2000 年代中期至今)
        2.4.5 小结
    2.5 城市化进程下的规划和重写(1990 年至今)
        2.5.1 第一阶段,安于一隅,卫星城镇
        2.5.2 第二阶段,杭州的侵蚀,大都市副城区
        2.5.3 第三阶段,萧山的分解,新城计划
        2.5.4 小结
第3章 取样和阅读——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样本
    3.1 样本取样方式
        3.1.1 取样的前提
        3.1.2 取样的范围
    3.2 取样村镇基本情况
        3.2.1 新街镇
        3.2.2 瓜沥镇
        3.2.3 党湾镇
        3.2.4 南阳镇
        3.2.5 义蓬镇
        3.2.6 临浦镇
    3.3 样本阅读
        3.3.1 样本 001:老夫妻独居之家
        3.3.2 样本 002:“歪”住宅
        3.3.3 样本 003:老于家的扩建计划
        3.3.4 样本 004:独居老人的出租屋
        3.3.5 样本 005:平台上的基督徒之家
        3.3.6 样本 006:乡土基督教堂
        3.3.7 样本 007:以厂为家的工作坊
        3.3.8 样本 008:租户集合住宅
        3.3.9 样本 009:老组长的田园之家
        3.3.10 样本 010:新家在“新农村”
        3.3.11 样本 011:工长的“去装饰”住宅
        3.3.12 样本 012:“山寨”,新流行样式的发生
        3.3.13 样本 013:建造中的婚房
        3.3.14 样本 014:90 年代中期的流行样本之一
        3.3.15 样本 015:90 年代中期的流行样本之二
        3.3.16 样本 016:设计和调整,村委会记的家
        3.3.17 样本 017:兄弟住宅的更新
        3.3.18 样本 018:“农民城市人”的第二居所
        3.3.19 样本 019:80 年代末期的流行样本
        3.3.20 样本 020:新旧嫁接——老宅的生长
第4章 形式和组织——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类型分析
    4.1 样本分析方式
        4.1.1 多角度考察
        4.1.2 样本的局限性
        4.1.3 类型分析方式
    4.2 样本的时间断代和分布
        4.2.1 年代组 01,1980 年代之前
        4.2.2 年代组 02,198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初
        4.2.3 年代组 03,1990 年代中期至 2000 年
        4.2.4 年代组 04,2000 年至 2009 年
        4.2.5 年代组 05,2009 年至今
        4.2.6 小结
    4.3 主体建筑空间类型
        4.3.1 原始型
        4.3.2 基本型和扩展型
        4.3.3 对称型和组合型
        4.3.4 “基因图谱”——主房空间的类型进化规律
    4.4 附属建筑空间类型
        4.3.1 附着型
        4.3.2 共生型
        4.3.3 替换型
        4.3.4 扩张型
        4.3.5 占据型
        4.3.6 “新陈代谢”——附属配房的演化逻辑
    4.5 聚落地块格局分析
        4.5.1 聚落肌理
        4.5.2 地块格局
        4.5.3 围合和阡陌——萧山南沙聚落的地块格局
        4.5.4 边界和圈层——萧山南沙聚落的入户路径
        4.5.5 网格和细分——悉尼奥斯特拉地区的比较研究
        4.5.6 地块格局,规划和生产的博弈
        4.5.7 未来规划,重写并非唯一解
    4.6 形式的组织机制总结
        4.6.1 基因——受控的广谱型
        4.6.2 共享——短程通讯
        4.6.3 突变——特征涌现
        4.6.4 蔓延——“序”的形成
        4.6.5 小结
第5章 特征和模式——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生成逻辑
    5.1 萧山南沙地区乡土住宅的模式
        5.1.1 映射:地域基因的“函数”
        5.1.2 模式,子系统的映射组合
    5.2 “之间”:萧山乡土住宅的外部条件特征
        5.2.1 在乡土建筑语境下“之间”的内涵
        5.2.2 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之间”状态
    5.3 乡土和都会之间,萧山的社会规则
        5.3.1 “家”,通用的框架
        5.3.2 礼俗和迷信,乡民的心态
        5.3.3 差序格局,亲疏的隔离
    5.4 农业和工业之间,萧山的经济形态
        5.4.1 高密度小规模工业化,扁平化的城乡
        5.4.2 “不离乡不离土”,萧山的工业化转型
        5.4.3 “农民城市人”,萧山的新农村人
    5.5 地方和全球之间,萧山的文化价值
        5.5.1 “山寨”,缺乏自信的文化
        5.5.2 “媚俗”,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第6章 结语:新城镇化语境下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启示
    6.1 乡村,从城镇化到村镇化
    6.2 土地,从争利到让利
    6.3 品味,从媚俗到白贲
    6.4 传统,从静态到动态
    6.5 关注,从精英到民粹
    6.6 匠作,从业余到规范
    6.7 设计,从封闭到开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样本访谈记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顺应世界新潮流 构筑钢构新住宅——我国第一个全部H型钢钢构住宅工程通过验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研究[D]. 高思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3]建构视野下的木张弦梁表现策略研究[D]. 袁涵.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预制装配下的乡村建筑传统语汇设计研究 ——以北方合院类建筑为例[D]. 李晓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5]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D]. 干申启. 东南大学, 2019(05)
  • [6]住宅建设中的“中式”现象探究[D]. 孙斌. 深圳大学, 2018(01)
  • [7]低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户型设计研究[D]. 柴庆霖.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8]建筑工业化适宜结构体系研究[D]. 赵伟. 浙江大学, 2018(12)
  • [9]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应用研究[D]. 杨煦.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
  • [10]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历史、形式和模式研究[D]. 段威. 清华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顺应世界新潮流,打造新型钢结构住宅项目——我国首个全H型钢钢结构住宅项目通过验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