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供销合作社畅通渠道助农增收

全国供销合作社畅通渠道助农增收

一、全国供销社广开渠道助农增收(论文文献综述)

黄韬[1](2021)在《济源市农村电商赋能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于海鹏[2](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研究说明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姜秉治[3](2021)在《“小康龙江”:叫响脱贫攻坚“龙江名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康龙江"是为了深入践行消费扶贫理念,助力全省脱贫攻坚,由省委组织部联合省供销社、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发起创建的全省唯一的省级扶贫公益平台,由省供销社直属企业黑龙江小康龙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具体运营。以"助我奔小康、送你大健康"为理念,自2019年1月23日启动以来,积极建设和开发线上线下渠道,将300余家企业、2000余款扶贫产品和龙江优质特色产品,通过开展"品牌经营""电商经营""连锁经营"等模式销往全国。先后荣获国家网信办"2019年度全国公益优秀典型项目"、2020年度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20年度全国供销总社金扁担改革贡献奖、第三届中国国际稻米论坛"十佳米商服务平台贡献奖",央视新闻联播、央视一套晚间新闻、人民日报、龙视新闻联播等权威媒体多次对"小康龙江"进行专题报道。

宗明慧[4](2020)在《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作为烟台市“三重”工作之一正在全市进行全力推广,对实现乡村振兴、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17年,烟台市设立1 1个试点村,2018年开展百村示范行动。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目前烟台市落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村已达2779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已经呈现出全域勃发、星火燎原的发展态势,给农村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在全市合力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裂变式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党支部引领作用及影响力单一、工作推进不平衡不规范、专业化人才资源缺乏等问题正制约着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使得合作社发展空间受限、发展集体经济成效不明显。在探究问题产生原因时,我们注意到村党支部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积累不足以及人才吸纳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导致合作社发展效果受到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分析,有的放矢的提出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对策建议。要牢牢把握党支部核心引领作用,对村党组织队伍建设进行优化提升;进行产业升级,通过建章立制形成科学规范的规模效应;建立高素质后备干部及骨干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和跟踪管理。最终通过多措并举,科学、规范地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本文通过对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尝试用理论知识助力实践探究,以期优势整合、扬长避短,找到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钥匙”,以烟台为样板,创设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

植思华[5](2017)在《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日益多样化,农产品冷链物流日益重要。肇庆供销系统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从2014年起,就着力于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的冷链物流建设,目前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进一步发展却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摆在肇庆供销系统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依据产业融合理论、协同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流通渠道理论的有关原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有关方法,对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在借鉴国内外冷链物流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结合肇庆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本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介绍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概念与相关理论部分,介绍了本文所涉及的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成效分析部分,分析了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安全保障体系方面的情况及其产生的综合效益。第四章为问题及其原因分析部分,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冷链物流硬件建设不足、冷链物流技术不够先进、冷链物流标准化程度低及冷链物流认识程度不强,提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缺少整体发展规划、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引进力度不大以及缺少营销宣传。第五章为借鉴部分,以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江苏、山东为例,介绍了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第六章为对策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制定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拓宽企业融资途径、引进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积极推广冷链物流先进技术、加快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加大完善冷链物流硬件建设以及加大冷链物流宣传的对策。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部分,着重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结论以及本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宋安勇,李阳,刘一凡,陈元邦,胡泓林[6](2015)在《迈开改革脚步 探路现代农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六代会”农资系统代表热议改革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七月流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六次代表大会即将在京隆重召开,"六代会"代表正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齐聚北京,在回顾历史成就的喜悦中,共话供销社农资系统的未来蓝图。特别是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出台后,实现农资经营的转型升级、全面打造为农服务主力军、完成规模化经营服务、搭乘"互联网+"新型快车已成全国农资系统热议话题,正是在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的势头下,农资系统改革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六代会"召开之际,中国农资传媒专访了参加此次会议的部分农资界代表,热议行业改革发展新建议、新思路、新方向。

杨平宇[7](2014)在《中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消费群体是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力量,挖掘农村消费市场,不仅可以提高消费水平和改善消费结构,更有利于拉动经济平稳增长。但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居民无论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上都与城镇居民具有显着差距。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严重滞后是不争的事实,而农村流通业中的消费品流通业是农村消费者的直接消费渠道,对撬动农村消费市场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这也引发了本文对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逐渐下降,以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其中效率提升更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综合分析现代效率理论与方法基础上,本文从效率提升视角研究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的发展问题,揭示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的源泉,分析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的地区差异和缺失所在,指出促进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的效率提升路径,以期促进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本文第一部分对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以及统计数据的分析,将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体制变革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52年)为农村消费品流通的公私兼营的市场调节阶段;第二阶段(1953-1977年)为农村消费品流通的计划经济阶段;第三阶段(1978-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阶段;第四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需求约束型的市场经济阶段。通过对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体制变革的分析,总结得出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变革路线,即统一市场、市场竞争、产权转变和引入现代流通方式。本章还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角度,对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组织现状进行了描述。从市场结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产业呈现集中度低、规模小、业态差异化程度低和城市流通业进入农村市场成本壁垒高等特点;从市场行为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呈现低价竞争、产品质量不高、投资扩张动力不足和技术进步缓慢的特点;从市场绩效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企业绩效低下,赢利能力不足。本文第二部分是全篇的理论和方法基础。首先,梳理和总结了以往学者关于效率理论的研究,分析了效率和生产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结合现代效率理论观点给出了本文流通业效率的定义。其次,梳理和总结了以往学者关于流通业效率的测量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建立流通效率评价指标,并结合指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效率测度;而另一种方法以Farrell (1957)现代效率理论为基础,基于生产前沿函数的效率测量方法。再次,为考察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的动态变化、技术进步,以及对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本章还介绍了Malmquist指数方法。此外,本部分还梳理了效率影响因素的一般理论以及以往学者关于流通业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总结以往学者关于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本文第6章构建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影响因素计量模型提供前提假设。本文第三部分分别从效率指标测度方法和DEA方法对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进行实证测度。首先,从构建的效率指标体系分析结果来看: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品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在农村二、三产业中的比重经过了一个快速提升到比较平稳的阶段。但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企业规模较小;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劳动效率增长速度较快,特殊年份劳动效率的下滑主要是因为通货紧缩、市场需求不足,农村消费品流通业营业收入减少造成的;近些年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盈利能力有缓慢下降的趋势。盈利能力缓慢下降与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竞争程度不断加剧有着主要的关系。其次,从DEA相对效率角度来看,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存在显着的地区差距,按照东、中、西部的顺序依次降低;当前各地区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投入不足和投入冗余情况同时存在。其中辽宁、山东、广东、江西和广西等地区增加投入量已经不能带来更高比例的产出,应该考虑减少企业数、人员数和各种资本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吉林、黑龙江、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区适当增加投入量,产出量将有更高比例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投资增长的发展方式己经达到一个临界状态,东部和中部的某些省份已经处于规模递减阶段,通过扩大资本投资来增加产出已经不是一个有效的选择,这些地区应该提高投入质量,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管理水平来促进效率的提升。本文第四部分基于DEA-Malmquist全要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7-2012年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007-2012年间,技术进步是中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全要素增长的主要支撑,效率变化产生了一定负作用。研究期间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2.2%,从其构成来看,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3.3%,效率变化指数平均每年下降1.1%,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另外,分析表明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不平衡,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均好于中西部地区。在技术进步方面,各大区域技术进步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着主要推动作用,但在效率水平方面,近年来,只有东部地区的效率水平有所提高,中部和西部地区效率水平都有所下降。因此,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过程中,除了应重视增加资本投入和推进技术进步,更应该着力提高经营效率。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大力推进农村消费品流通企业经营理念、管理能力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快速提高,使得流通投入的效力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维持农村消费品流通业较高的生产率。同时,政府还应鼓励地区间的学习、模仿和技术流动,特别要减少落后地区效率提升的体制障碍和技术壁垒。本文第五部分对影响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了假设,认为农村居民收入、农村人口密度、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化水平和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发展与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相关。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采用超效率DEA-Tobit面板数据模型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农村居民收入与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正相关、相关效果显着。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异是造成我国不同地区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相对效率显着差异的主要原因。(2)农村人口密度与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呈负相关、影响效果显着。本文分析认为这种负相关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其一,人口密度低的地区一般来说较为偏远,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竞争程度较低,单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较高,营业收入也相对较高;其二,偏远地区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政府监管较为薄弱,农村消费品流通企业可以通过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获得较多的利润。(3)连锁零售业发展水平与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呈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连锁零售业发展对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呈正相关,影响效果显着。分析结果表明公路建设对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水平提高有积极的影响。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快速增加,技术等级不断提高,带来了农村商品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不断提高。(5)农村信息化水平与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呈负相关,影响效果显着。可能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虽然近年来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信息化技术引入程度落后于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其次,随着农村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购物渠道抢夺农村消费市场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第三,随着农村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农村消费品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也使农村消费品零售企业靠销售低档商品获得不正当利润的行为减少。本文最后一部分对前面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从宏观环境角度和企业微观角度提出了提升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的主要措施,其中宏观方面的主要措施包括:(1)确立市场机制决定作用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完善政府支持政策;(2)推动农村消费品流通业信息化建设;(3)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制定区域产业政策,促进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协调发展。微观方面的主要措施包括:(1)创新农村连锁经营形式,降低流通成本;(2)丰富商品和服务内容,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率;(3)提高库存周转率与流动资本利用效率。

吕静[8](2011)在《湖南省供销系统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在论文的研究中,首先对推动湖南供销系统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健全和发展的创新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对农村流通体系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现代流通创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要对承担农村流通任务的湖南供销系统的作用及其在农村流通体系中的优势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考察和追溯,发现供销系统一直承担且在我国不同的建设时期一直在不断构建、改进及发展适应不同时期的农村流通体系,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是对湖南省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现状进行了分析,先是从总体上对湖南省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然后是从流通体系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对湖南省农村流通体系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当前湖南省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城乡和地区之间市场规模差距大、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落后、农村合作组织规模小且“形联意散”、供销社行业管理能力低下等,其原因主要是受供销社传统行业管理体制制约、缺乏现代流通经营管理理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缺乏现代流通专业管理人才等。再次是对主要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村流通体系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是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高效的流通管理体制、成熟的市场流通主体等。最后是促进湖南省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通过对湖南省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总体思路的探讨,认为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理想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政府掌舵、供销系统引导、划桨和社会参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积极培育农村专业流通组织、加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理顺供销社行业管理体制、提高供销社行业管理水平、培育现代流通专业管理人才等。

杨成章[9](2010)在《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基于建设模式及其发展要素的视角》文中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就是一个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国民经济逐渐形成了众多产业,而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支柱产业。从全球发展来看,判断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如果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这既是一个实践性的命题,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结论。从世界各国发展史来看,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关系,那么其经济社会就会得到较快发展,迅速跨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相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就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现代化发展进程也受到严重阻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和消费市场。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而且事关全社会的安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实现。农民收入如果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对于我国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部门对此问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薄弱环节”。没有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一句空话。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地处丘陵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恶劣,资源禀赋较差,发展很不平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总体竞争力不强;加之,自解放后我国提倡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的经济总体方针影响,我国农村在较长时间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工农产品价格形成了剪刀差,这样也客观地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造成了东部、中部与西部、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之间较大的差别。同时,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涉农群体事件增多,农民在医疗、养老、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处于劣势,社会矛盾突显。这些特殊情况,迫使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纳入议事日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因此,本文立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新意,借鉴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其发展要素的述评,在审视国内新农村建设之文献上百个模式的基础上,着力于区域发展类型及其模式发展要素(发展的着力点)的新视角,对东部地区的温州、苏南,南部地区的珠江和西部地区的成渝近郊模式(西部发达地区模式)、地震灾后重建模式(西部特殊新村模式)作了新的研究和透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适应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模式之发展要素作了新的提练和补充。据此,打造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及其发展要素,在吸收其它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不能照抄、照搬,必须以新的视角,以新的理念,以新的思路,来审视,协调、推进,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出要发展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完全靠农民自身的发展解决农村的问题。必需以新农村要素建设,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奠定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村经济发展质态,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进而探索出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要做到这一点也就必需借助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以农村生产要素建设加大对公共产品的提供,加快通道经济建设,以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人才回流,恢复农村的自身造血功能;以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的方向,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矛盾问题,从而找到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钥匙,实现国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意图。按照文章的研究思路,本文全部内容共分9章来论述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从文章结构上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1-3章,这一部分是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进行要素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二部份即第4章,是对西部贫困山区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第三部份为第5-9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具体从新农村要素建设研究入手,分析西部贫困山区应该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具体看:第1章是导论。主要论述此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思路、论文的框架结构,以及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等。第2章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模式及其发展要素相关文献的述评。通过对新农村建设内涵、模式及其发展要素的述评,解决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与全国和过去新农村建设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什么地方,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以采取什么模式、采取什么具体措施进行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现有关于新农村建设内涵的文献,分析了现有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与过去什么不同,并针对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际,吸取前人的理论,给出了在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其次,通过对国内、国外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的比对,分析他们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方式和措施,找出其共性,归纳出其相同点为我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之所用,并提出在西部贫困山区应该以什么模式进行建设。最后,通过对国际国内农村建设模式的评述,提出以五要素建设的模式,作为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并找出其脱贫之路。第3章是关于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支持。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市场失灵、非营利组织、农村公共产品理论。通过对理论的归纳和论述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了分类,证明了造成西部贫困山区农村日趋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以及城乡之间的结构性失衡的根源就在于我国长期执行的“重工轻农”、“先城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第4章是关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本章通过对西部贫困山区与全国、东部、中部、东北部等近十年来的经济数据比较发现,西部与东部、中部、东北部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越来越扩大。认为,要解决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现状,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三农”问题的根本,只有从政治、经济体制上,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以及行政手段来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破除偏向于城市居民而把农村人口排斥在外的二元经济制度,才能抓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源,也才能找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治本之策的结论。第5章是关于探讨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保障:财政金融资金支持的问题。农业要发展,资金是保障。本章通过对财政金融支农的概念及国内外关于财政金融支农的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的论述,根据国外财政金融支农的实践经验,找出我国西部贫困山区目前财政金融支持的局限性和各自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详细分析,总结出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财政金融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6章是关于探讨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问题。农村经济要发展,产业是方向。本章通过对国际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分析,认为在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由于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原因,要在农村发展合组组织化、区域农业化,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有差别的区域政策,形成合力,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等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才能使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第7章是关于探讨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通道经济的建设的问题。经济要发展,交通物流是基础。本章通过对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通道建设问题的论述发现,西部贫困山区大都地处大山深壑,有地势偏僻,环境恶劣,经济落后,交通不畅,物流不发达,信息闭塞、资金短缺、资源空置、销路无门等显着特点。交通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因此要想富先修路,这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并提出了在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交通通道建设、还包括信息通道和物流通道建设。第8章是探讨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之根本:农村人才培养的问题。农村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本章通过对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人才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发现,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空心化问题较为严重,急需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新农村人才队伍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因此建议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中要创新人才回流的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回乡创业。第9章是探讨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农村要发展,城镇是载体。本章通过对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目前大城市的盲目扩张,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大中城市在城市管理体制、方式及公共产品提供方面还存大许多缺陷。而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小城镇的门槛较低,是城市与农村重要的结合点,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最终将缩小城乡差别,打破旧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提出在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市县城市,积极发展农村乡镇的观点。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第一、本文立足于新农村建设4个新意,在学术界、实务界已有的,按其产业发展特性和政府作用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对原有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以前农村发展模式用新的观点、以区域发展的角度来剖析提炼了每种模式的发展要素,并以此推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模式,如:西部灾后重建新村模式。同时、通过对以前国内五个模式的要素进行了内在分析和比较研究,我们就很容易从其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相同,地域相近的模式中,分析其内在规律,方便归纳和总结,找出其中的共性和特性,从而为本文提炼出以要素建设来进行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新发展模式。第二、对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各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其发展要素进行了新的界定。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模式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发展要素作了拓展,如:在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成渝近郊模式的要素建设、对西部的启示等,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乡镇重建、产业重建、农房重建、人才培育、财政金融支持等5大要素分析,总结归纳了西部灾后重建新村建设模式,从而归纳和完善了整个四川灾后重建新村模式的总体构架。第三、要赋予“土地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融资功能。资金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前人在“土地银行”研究方面,没有考虑到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和物权法的限制,多以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目的,而所谓研究的“土地银行”也仅只是一个中转机构,基本没有银行贷款功能,更没有解决“土地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而本文所谈的“土地银行”是着力于西部贫困山区实际,在集体所有制下,以财政进行担保,对土地进行三权分离,(即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建立集体所有制的“土地银行”,并利用长江上游的自然资源建立生态补偿基金,进行公开上市发行,以作为农村“土地银行”运行的资本金。同时,以土地经营权进行抵押,加快土地有目的流转,解决土地大量撂荒和龙头企业、农户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研究的“土地银行”是真正的把“土地资源”转化为了“土地资本”,且“土地银行”资金带有政府救助、扶贫的责任,具有真正的普惠性质,能够解决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问题。第四、本文对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及其发展要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和研究了在一般发展模式的支撑要素,应以财政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通道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人才培养五要素支撑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这一般模式发展的新模式。具体看:一是在财政金融支持上,二者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在功能上存在互补进而形成互补关系,是一个系统性整体,二者必须协同支持新农村建设。建设属于社会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农业保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农村公共产品,应该以财政手段支持。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商品流通等属于市场化性质的私人产品建设,应以金融手段支持为主,财政可以适度贴息引进民间资金进入建设。二是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应就地进行小城镇建设,用比较收益的办法,提高待遇,吸引到农村工作的人才,加快人才回流;在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基础上,建议跨行政区域建设,发展区域农业,保证对龙头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并以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在发展的通道上,本文认为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进行通道经济建设不仅仅是交通通道建设,更重要的是物流通道和信息通道建设。只有加强交通通道、信息通道和物流通道的建设,彻底改变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物流不通、人流不旺的局面。才能改变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落后的基础环境;才能筑巢引凤,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的回流;才能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果;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尽管本文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收获,但由于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牵涉面广、实践性强的重大问题,透彻研究该问题,需要具备深厚理论功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而笔者受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局限,加之具体的可操作性受政策与环境的限制,论文肯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第一、论文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资金不足的问题。利用当地资源不改变土地属性,构建农村土地银行,加快农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向资本转变,并制定了方案和操作流程,如何施设及效果怎样尚需进一步研究。第二、论文提出了通道经济概念、农村工业化概念,农业区域化概念,就是着眼于西部贫困山区实际情况,找出它们之间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西部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交叉研究。本文只是提出了概念,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是本人今后研究的方向。

魏伟新,张永熙[10](2008)在《改革开放30年 广州“三农”成绩大》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广州的实际出发,尊重广大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开展农村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努力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悉心解决"三农"问题,确保农业平稳增产,农村稳步发展,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二、全国供销社广开渠道助农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供销社广开渠道助农增收(论文提纲范文)

(2)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一 正面分析
        二 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正面分析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小康龙江”:叫响脱贫攻坚“龙江名片”(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地走访,精准对接,有效整合产品资源
二、创新模式,消费扶贫,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三、多措并举,全面带动,叫响“小康龙江”品牌
四、完善链条,形成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五、富民兴边,守望相助,深化省际对口合作

(4)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
    0.3 研究意义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0.5 主要内容与框架
    0.6 研究方法
    0.7 创新之处
1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1.1 概念界定
        1.1.1 合作社
        1.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1.1.3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1.2 基本理论
        1.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1.2.2 农村基层党建理论
2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概述
    2.1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背景动因
        2.1.1 现实问题倒逼的结果
        2.1.2 实践优势助推的结果
    2.2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主要做法及成效
        2.2.1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方式
        2.2.2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特色路径
        2.2.3 各级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做法
        2.2.4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取得的成效
3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党支部引领作用及影响力不足
        3.1.1 党支部队伍缺乏引领力
        3.1.2 党支部制度建设缺乏保障力
        3.1.3 党支部资源缺乏合力
    3.2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不规范
        3.2.1 工作推进不平衡
        3.2.2 规模扩张不迅猛
        3.2.3 政策扶持不全面
    3.3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业人才问题突出
        3.3.1 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短缺
        3.3.2 农业劳动力理念亟需转变
        3.3.3 农村劳动力专业知识匮乏
4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党支部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4.2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积累不足
    4.3 人才吸纳培养机制不健全
5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5.1 组织振兴: 牢牢把握党支部核心引领作用
        5.1.1 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
        5.1.2 党委政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5.1.3 探索合作社党建示范区建设
    5.2 产业振兴:科学规范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5.2.1 推动建立联合社
        5.2.2 探索建立综合体
        5.2.3 建章立制促规范
        5.2.4 从严把关降风险
        5.2.5 去粗取精增效益
    5.3 人才振兴: 建立高素质后备干部及骨干队伍
        5.3.1 发挥优秀党员助力
        5.3.2 吸引优秀人才返乡
        5.3.3 人才培养和跟踪管理
        5.3.4 强化多方位监督考核激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物流
        2.1.2 冷链物流
        2.1.3 农产品冷链物流
        2.1.4 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协同理论
        2.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4 流通渠道理论
3 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建设现状
    3.1 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建设现状
        3.1.1 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硬件设施建设
        3.1.2 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软件设施建设
        3.1.3 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3.1.4 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发展成效
4 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发展问题及原因
    4.1 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4.1.1 冷链物流硬件建设不足
        4.1.2 冷链物流技术不够先进
        4.1.3 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4.1.4 冷链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
        4.1.5 冷链物流公众认识度不强
    4.2 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的原因
        4.2.1 缺少整体发展规划
        4.2.2 冷链物流发展资金投入不够
        4.2.3 引进冷链物流专业人员力度不大
        4.2.4 引进先进技术力度不够大
        4.2.5 冷链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的原因
        4.2.6 冷链物流的宣传力度不大
5 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
        5.1.1 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
        5.1.2 加拿大冷链物流的发展经验
        5.1.3 日本冷链物流的发展经验
    5.2 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
        5.2.1 江苏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
        5.2.2 山东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
    5.3 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启示
        5.3.1 加强冷链物流硬件建设
        5.3.2 不断创新冷链物流技术
        5.3.3 强化标准化体系建设
6 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6.1 制定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6.2 拓宽企业融资途径
    6.3 引进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6.4 积极推广冷链物流先进技术
    6.5 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
    6.6 加大完善冷链物流硬件建设
    6.7 加大冷链物流的宣传力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概念界定
        1.2.1 流通的概念
        1.2.2 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的范围界定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状况
    2.1 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的发展历程
        2.1.1 公私兼营的市场调节阶段(1949-1952)
        2.1.2 农村消费品流通的计划经济阶段(1953-1977)
        2.1.3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阶段(1978-90 年代中期)
        2.1.4 需求约束型市场经济阶段(90 年代中期至今)
    2.2 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2.2.1 基于统一市场的发展路线
        2.2.2 基于市场竞争的发展路线
        2.2.3 基于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路线
        2.2.4 基于引入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路线
    2.3 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组织现状
        2.3.1 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的市场结构
        2.3.2 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企业的市场行为
        2.3.3 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市场绩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
    3.1 效率与流通效率概念梳理与界定
        3.1.1 效率理论体系
        3.1.2 效率和生产率的区别、联系
        3.1.3 流通效率的内涵
    3.2 效率与流通业效率的测度方法
        3.2.1 基于流通效率指标的流通效率测算方法
        3.2.2 基于生产前沿面流通业效率测算
        3.2.3 流通业效率变动、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方法
    3.3 影响流通业效率因素相关理论分析
        3.3.1 效率影响因素的一般理论分析
        3.3.2 流通业效率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的研究文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测度分析
    4.1 基于效率指标体系的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测算
        4.1.1 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说明
        4.1.2 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演进趋势及解释
        4.1.3 基于效率指标体系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及局限性
    4.2 基于 DEA 方法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测算
        4.2.1 投入产出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4.2.2 效率评测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Malmquist 指数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分析
    5.1 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总体分析
        5.1.1 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贡献分析
        5.1.2 效率变动的进一步分解
    5.2 效率变动、技术进步的地区差异分析
        5.2.1 东、中、西部效率变动及技术进步测量结果分析
        5.2.2 东、中、西部效率变动及技术进步贡献作用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影响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的环境因素分析
    6.1 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6.1.1 自然地理条件
        6.1.2 农村居民收入
        6.1.3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1.4 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
        6.1.5 连锁零售业发展
    6.2 模型设定
        6.2.1 超效率模型
        6.2.2 Tobit 面板数据模型
        6.2.3 解释变量指标及数据处理
    6.3 回归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宏观层面建议
        7.2.2 企业层面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8)湖南省供销系统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对农村流通体系的研究
        1.3.2 国内对农村流通体系的研究
    1.4 课题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湖南省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理论分析
    2.1 湖南省供销系统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创新理论
        2.1.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1.2 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创新建设要求
    2.2 湖南省供销系统在现代农村流通体系中的作用
        2.2.1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组织
        2.2.2 物质流通配送体系的关键力量
        2.2.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主体
        2.2.4 政府调控农村流通市场的重要载体
    2.3 湖南省供销系统现代农村流通体系优势
        2.3.1 国家对供销系统支农政策上的适度倾斜
        2.3.2 供销系统农村服务网点布局丰富
        2.3.3 供销系统服务网络与“三农”密切联系
第3章 湖南省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
    3.1 湖南省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简况
        3.1.1 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沿革
        3.1.2 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3.1.3 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特点
        3.1.4 供销社农村流通体系行业管理体制
    3.2 湖南省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构成
        3.2.1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
        3.2.2 农副产品市场购销服务网络
        3.2.3 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
        3.2.4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3.3 湖南省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3.3.1 城乡和地区之间市场规模差距扩大
        3.3.2 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
        3.3.3 农村合作组织规模小且形联意散
        3.3.4 供销社农村流通体系管理能力低下
    3.4 湖南省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供销社传统行业管理体制制约
        3.4.2 缺乏现代流通经营管理理念
        3.4.3 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
        3.4.4 缺乏管理现代流通体系人才
        3.4.5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
第4章 发达国家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构成及启示
    4.1 发达国家的现代农村流通网络体系构成
        4.1.1 产供销一体化现代公司的流通模式
        4.1.2 统一资金融通与生产交易的合作社模式
        4.1.3 核心企业与农场建立供销长期合同模式
    4.2 发达国家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的启示
        4.2.1 良好的法制环境
        4.2.2 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
        4.2.3 高效的流通管理体制
        4.2.4 成熟的市场流通主体
第5章 建设湖南省供销系统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对策
    5.1 加强供销系统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5.1.1 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5.1.2 创新现代流通先进技术
        5.1.3 引入农村现代流通经营业态
        5.1.4 积极培育农村流通专业组织
        5.1.5 加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5.2 改革湖南省供销社现代农村流通管理体制
        5.2.1 理顺湖南省供销系统农村流通管理体制
        5.2.2 提供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政策指导
        5.2.3 规范供销系统现代农村流通市场秩序
        5.2.4 提高供销系统现代农村流通体系管理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基于建设模式及其发展要素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文章的框架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模式、要素述评
    2.1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述评
    2.2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分类
    2.3 关于国外农村建设的模式及其发展要素述评
        2.3.1 关于美国的"农场建设"模式
        2.3.2 关于日本的"造村运动"模式
        2.3.3 关于韩国的"新村运动"模式
        2.3.4 关于印度的"喀拉拉邦"模式
    2.4 关于国内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及其发展要素述评
        2.4.1 关于温州模式及其发展要素述评
        2.4.2 关于苏南模式及其发展要素述评
        2.4.3 关于珠江模式及其发展要素述评
        2.4.4 关于西部成渝近郊模式及其发展要素述评
        2.4.5 关于西部灾后重建新村模式及其发展要素述评
3 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支持
    3.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3.1.1 市场经济失灵概念论述
        3.1.2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范围
        3.1.3 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3.2 非营利性组织理论
        3.2.1 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概念
        3.2.2 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3.2.3 非盈利组织(NGO)的功能
    3.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3.3.1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3.3.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3.3.3 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理论
        3.3.4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3.3.5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性
    3.4 农村公共产品理论
        3.4.1 公共产品的特性及其分类
        3.4.2 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内涵
        3.4.3 农村公共产品的几种分类
4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
    4.1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4.1.1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4.1.2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4.1.3 西部贫困山区基础施设和公共事业的分析
    4.2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资金支持力度弱
        4.2.1 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弱
        4.2.2 金融资金注入力度差
    4.3 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累积矛盾深
        4.3.1 自然环境因素制约
        4.3.2 政治体制等历史因素制约
        4.3.3 农村公共产品因素制约
5 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保障:财政金融资金支持
    5.1 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5.1.1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5.1.2 国内外财政支农的比较和启示
        5.1.3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
    5.2 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5.2.1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5.2.2 国内金融支农政策的比较和启示
        5.2.3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
    5.3 新农村建设融资的新举措:成立农村土地银行
        5.3.1 支撑成立农村土地银行基础理论
        5.3.2 构建农村土地银行的可行性分析
        5.3.3 建设农村土地银行的具体操作模式
6 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
    6.1 发展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6.1.1 农业产业化支持的政策缺位和越位
        6.1.2 农业产业化主要生产要素极度缺乏
        6.1.3 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竞争力不强
    6.2 国内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经验启示
        6.2.1 农业产业化发展国际经验
        6.2.2 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内比较
        6.2.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启示
    6.3 西部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6.3.1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之一:成立农村合作组织
        6.3.2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之二:发展农村区域农业
    6.4 发展农业产业化具体措施
        6.4.1 夯实基础,倡导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6.4.2 加大投入,加强对农业公共物品的供给
        6.4.3 做强龙头,提高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水平
        6.4.4 科学设计,探索合理的利益联结新机制
        6.4.5 做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建设
        6.4.6 合理布局,建设有资源特色的支柱产业
        6.4.7 发挥合力,加速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组合
7 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通道经济的建设
    7.1 发展"通道经济"的内涵、功能及作用
        7.1.1 发展"通道经济"的深刻内涵
        7.1.2 发展"通道经济"的功能
        7.1.3 发展"通道经济"的作用
    7.2 发展"通道经济"的存在问题
        7.2.1 农村交通通道建设的存在问题
        7.2.2 农村物流通道建设的存在问题
        7.2.3 农村信息通道建设的存在问题
    7.3 发展"通道经济"的总体思路
    7.4 发展"通道经济"的具体措施
        7.4.1 发展交通通道
        7.4.2 发展物流通道
        7.4.3 发展信息通道
8 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之根本:农村人才培养
    8.1 农村人才出现的问题
        8.1.1 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缺乏,农村政策传导发展受阻
        8.1.2 农村人力资源存量下降,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实现
        8.1.3 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下降,农业发展严重受到影响
        8.1.4 农村劳动力趋于老龄化,阻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8.1.5 城乡出现系列社会问题,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
    8.2 农村人才问题制约因素
        8.2.1 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异性扩大
        8.2.2 公共物品供给失衡,农村发展整体性落后
        8.2.3 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农民增收普遍性困难
    8.3 农村人才问题解决措施
        8.3.1 提高比较收益,以高薪吸引人才留人
        8.3.2 加强组织领导,以正确舆论导向留人
        8.3.3 增加政府投入,以增加农民收入留人
        8.3.4 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以和谐环境留人
        8.3.5 构筑人才培养机制,以优质服务留人
9 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小城镇建设
    9.1 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概述
        9.1.1 农村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9.1.2 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分歧
        9.1.3 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功能
    9.2 小城镇与新农村的关系
        9.2.1 小城镇与农村农业发展的关系
        9.2.2 小城镇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系
        9.2.3 小城镇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关系
    9.3 建设农村小城镇的基本思路
        9.3.1 西部贫困山区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思想
        9.3.2 西部贫困山区发展小城镇存在问题
        9.3.3 西部贫困山区发展小城镇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10)改革开放30年 广州“三农”成绩大(论文提纲范文)

广大农村欣欣向荣
    1、率先进行以家庭联产成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在全国率先试行“农村合作经济股份制”, 保证农村城市化的顺利进展
    3、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 积极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蒸蒸日上
    1、大胆解放思想, 转变农业发展战略赢得主动
    2、在全国首创“龙头+农户”的专业合作“江高模式”, 成为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的雏型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广州模式”, 通过五种新型组合延伸大农业的产业链条, 为推进广州的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4、大力推进科技兴农, 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推广标准化生产, 保障食品质量卫生安全, 确保广州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线, 大力推进农业设施建设, 推动都市农业向基地化、企业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农民日子红红火火
    1、“用党的爱民政策调动农村千军万马”, 充分调动农民劳动致富积极性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发展多种经营
    3、注重对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4、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农民生活不断提高

四、全国供销社广开渠道助农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济源市农村电商赋能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问题研究[D]. 黄韬. 河南科技大学, 2021
  • [2]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康龙江”:叫响脱贫攻坚“龙江名片”[J]. 姜秉治. 黑龙江粮食, 2021(02)
  • [4]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研究[D]. 宗明慧.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5]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D]. 植思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4)
  • [6]迈开改革脚步 探路现代农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六代会”农资系统代表热议改革发展[J]. 宋安勇,李阳,刘一凡,陈元邦,胡泓林. 中国农资, 2015(27)
  • [7]中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研究[D]. 杨平宇. 上海大学, 2014(02)
  • [8]湖南省供销系统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研究[D]. 吕静. 湖南大学, 2011(03)
  • [9]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基于建设模式及其发展要素的视角[D]. 杨成章.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 [10]改革开放30年 广州“三农”成绩大[J]. 魏伟新,张永熙. 广东经济, 2008(12)

标签:;  ;  ;  ;  ;  

全国供销合作社畅通渠道助农增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