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灌注桩泥皮对承载力影响的探讨

混凝土灌注桩泥皮对承载力影响的探讨

一、混凝土灌注桩泥皮对承载力影响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1](2021)在《护壁泥浆对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影响研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为防止桩孔发生塌孔现象,常采用护壁泥浆来稳定桩基的孔壁。护壁泥浆在桩基施工后会在桩周形成一层泥皮,由于泥皮的强度比桩周土弱,会降低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甚至达不到承载要求而产生经济损失。本文采用室内模型实验和数值分析,研究泥皮厚度及材料参数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由模型试验结果得到中砂地层条件下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沉降曲线为缓变型,有泥皮桩与无泥皮桩相比承载性能明显降低,且泥皮厚度越大,越阻碍桩侧阻力发挥,桩侧阻力损失越多,桩端阻力占比提高,桩基承载能力越低。(2)泥皮厚度达到一定值时,桩的承载性能削弱程度不再由泥皮厚度决定,泥皮周围土层对桩与泥皮接触面的约束作用减弱,泥皮强度成为桩土相互作用的主要决定因素。(3)泥皮弹性模量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影响较大,泥皮的弹性模量越大,桩的q~s曲线上移而沉降越小,曲线拐点对应的沉降值也越小,桩侧阻力越来越大,桩端阻力相应也越来越小。(4)泥皮粘聚力和重度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影响较小。(5)泥皮内摩擦角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影响较大,加载初始阶段各泥皮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呈线性分布且基本重合,随荷载的增加各泥皮桩的曲线差距逐渐变大,表现为桩的承载力随内摩擦角的增加而增大,承载性能提高。(6)当荷载超过一定值后,桩侧阻力由静摩阻力转化为滑动摩阻力,桩侧阻力随荷载增加有减小迹象,桩侧泥皮土出现软化现象。图[89]表[5]参[58]

崔壮壮[2](2020)在《长三角近前缘地区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与竖向承载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实际工程中,钻孔灌注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关系到上部结构的安全性。因土体材料性质、地下水位条件不同,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为研究土体本身性质和地下水条件的改变对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单桩室内竖向承载模型试验研究,针对桩体孔壁的稳定和缺陷桩体的竖向承载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考虑了三种土质及三种含水率条件,研制了桩体与土层界面滑移试验装置,进行了单桩与土层之间的界面滑移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土体材料、含水率状态等因素对桩侧摩阻力发挥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质下桩侧摩阻力—滑移曲线趋势相近。滑移值较小时,侧摩阻力随着滑移值增大而增大;滑移值较大时,侧摩阻力趋于稳定,且土层位于最优含水率时,侧摩阻力发挥性能较好。(2)研制了能够考虑土体内部水位高度变化的试验装置,并针对三种土质下单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分别进行了自然状态和浸润地下水状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使得土体的有效应力减小,会减弱桩体与土层之间的摩擦滑移特性,从而使得单桩竖向承载性能降低幅度较大;同时压实系数相同时,细砂土层下单桩竖向承载性能发挥最大。(3)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多种尺寸工况下桩孔的横向变形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近前缘地区土层横向变形较大位置多出现在13m20m之间;孔径一定时,桩孔越深,底部土层横向变形也大;孔深一定时,孔径越大,土层的横向变形越大,可为该地区施工时预防孔壁坍塌和选择合理的桩体尺寸提供参考。(4)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多种泥浆比重工况下桩孔的横向变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泥浆比重越大,孔壁的横向变形也越小,但泥浆比重继续增大时,孔壁的横向变形较为接近。(5)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了多种缺陷工况下单桩的竖向承载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桩侧泥皮和桩端沉渣厚度越大,单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将会减小,及竖向极限承载性能损失率增大;桩体缩径程度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影响较小,但缩径程度越大,缩径位置处桩体轴力变化也越大。该论文有68个图,表29个,参考文献108篇。

马一凡[3](2020)在《基于桩身压缩变形控制的后注浆灌注桩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桩端后注浆技术通过对桩端沉渣和桩侧泥皮的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桩端及桩周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能够有效控制桩顶沉降量,提高桩基承载力。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单桩竖向承载力,灌注桩朝着超长桩的方向发展,目前已施工的钻孔灌注桩最大桩长已超过150m。研究表明,超长桩后注浆桩的桩顶沉降主要以桩身压缩为主,因此在后注浆灌注桩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桩身压缩量对承载力所造成的影响。本文以郑州市龙湖金融中心外环项目桩基工程为依托,通过对相同直径不同桩长单桩竖向载荷试验分析了两种不同桩长的后注浆灌注桩承载性状、桩端阻力与桩侧阻力发挥情况、桩-土相对位移与桩侧阻力发挥之间的关系等,并与有限元模拟软件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提出一种基于桩身压缩量控制的后注浆灌注桩优化设计思路,主要结论如下:(1)桩-土相对位移受桩身压缩量和桩端沉降量影响,弹塑性工作阶段,桩身上部的桩侧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成正比;塑性后期,桩-土相对位移量超过位移极限值后会出现桩侧阻力软化现象导致桩侧阻力下降。(2)其他条件相同时,通过增加桩径可以提高桩身竖向刚度,有效控制桩身压缩量,且桩的长径比越小,对桩身压缩量的控制作用越显着。持力层条件允许时,通过减少桩长能够有效减少桩身压缩量,提高单桩承载力。(3)桩长较大的后注浆灌注桩桩端阻力发挥具有迟滞性,减少桩长增加桩身竖向刚度有助于桩身荷载传递至桩底,使桩端阻力及其以上一定范围桩侧阻力更有效地发挥,缓解由于桩长过大导致的桩端阻力与桩侧阻力异步发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4)提出了一种基于桩身压缩量控制的承载力优化设计方法,即:通过减少桩长或增加桩径,提高桩身刚度减小桩身压缩量,一方面控制桩身上部桩-土相对位移防止桩侧阻力软化;另一方面将桩顶荷载有效传递给下部桩体,充分发挥下部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并通过实际工程的分析计算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

景蓝[4](2020)在《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期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复杂桥梁工程的施工一般具有建设规模大、施工周期长、内部结构复杂、外部联系广泛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项目在建设阶段必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定性因素会对桥梁施工期可靠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对某些影响程度高的不利因素考虑不周或处理不当,会导致安全或质量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桥梁工程施工期可靠性研究,确保桥梁结构在施工阶段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310国道三门峡西至豫陕界段南移新建工程中的弘农涧特大桥为依托,在对现有规范及相关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各施工阶段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密切结合连续刚构桥的设计、构造和施工特点,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期结构抗力(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将其归纳为材料性能、结构几何尺寸、抗力计算模式三个主要方面。(2)针对弘农涧特大桥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流程,对连续刚构桥施工期各主体结构的受力特点、破坏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分别建立了桩基、桥墩、主梁在最不利工况下的抗力模型和作用效应模型,为桥梁施工期可靠性分析奠定了基础。(3)以弘农涧特大桥(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基于各施工阶段结构的抗力及作用效应模型,分别建立了桥梁桩基、桥墩、主梁施工期的可靠性功能函数,采用JC法计算出了桥梁施工期各阶段的可靠指标,实现了对施工期桥梁施工安全的定量评价。本例评价结果表明:本工程施工期各阶段主体结构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4)基于结构可靠性理论,对桥梁各施工阶段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确定了不同施工阶段影响结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依据敏感性分析结果提出了有利于提高各施工阶段施工质量与安全水平的建议。

张晓敏[5](2019)在《后注浆抗拔支盘桩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挤扩支盘桩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变截面桩,与普通等截面直桩相比,它的支盘在成形时,由于支盘周围土体会事先得到压密,增强了土体的压缩强度和支盘与土体间的摩阻力,因而整个桩身表现出较高的抗拔承载力和较小的上拔位移,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传统挤扩支盘桩在受到竖向上拔荷载作用时,支盘上部的土体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产生塑性破坏,使支盘的端承作用无法较充分发挥。基于此,本文对传统挤扩支盘桩进行了改进,将后注浆施工创新应用于支盘上方土体的加固中,并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改进后挤扩支盘桩的竖向抗拔性能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对传统挤扩支盘桩的成桩机理,承载力计算理论等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后注浆施工工艺流程,注浆管的布置,注浆压力,注浆量的大小以及注浆理论等内容进行研究,重点对改进后挤扩支盘桩的加固机理进行了分析。(2)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普通等截面直桩、传统挤扩支盘桩和改进后的挤扩支盘桩分别施加上拔荷载,通过绘制荷载-上拔量曲线图,对比分析三者的上拔特点以及承载力的大小。分析表明,后注浆支盘桩的抗拔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单桩承载力约为传统支盘桩的140%左右,并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其上拔量较小,表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3)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传统挤扩支盘桩和改进后挤扩支盘桩的模型,通过在桩顶施加分级上拔荷载,提取在每级荷载下的轴力值,绘制出轴力图以及有关桩身各段荷载分担值和分担比的曲线图,研究改进后支盘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并对两者桩周土体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分析表明,后注浆支盘桩的荷载传递曲线在支盘位置处,轴力也会发生明显的突变,并随着荷载的增加,其支盘表现出更为良好的端承性能。

郭佳乐[6](2019)在《含沉渣缺陷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型桥梁工程建设发展迅猛,桩基础得到广泛应用。群桩基础作为桥梁桩基的一种主要形式,其承载和变形特性一直是研究热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施工的桩基达数百万根,但同时受施工质量的影响,桩基质量整体合格率勉强达到八成左右,含不同程度缺陷尤其是含沉渣缺陷的桩基础所占比例较大。缺陷桩若处理不善,将严重影响到上部结构使用性能、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关于含沉渣缺陷桩基础的理论研究比较欠缺,大多以早期经验、弹性理论分析、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简化分析等方法,进行桩基础沉降变形和承载力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缺陷桩的存在对群桩基础承载特性影响以及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如何,现有研究成果中涉及较少。本文针对含沉渣缺陷桩基的竖向承载特性开展了理论分析,并以工程实际结合数值模拟进行了探讨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含沉渣缺陷群桩基础的承载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首先,通过桩土体系荷载传递机理分析,基于荷载传递法中桩侧土弹塑性和桩端土三折线弱化的荷载传递函数,建立了不同状态条件下含沉渣缺陷钻孔灌注桩基的荷载传递理论模型和相应计算公式,并对荷载传递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均适用于室内及现场试验。其次,定义了桩基沉渣缺陷影响系数,导出了单桩和群桩基础沉渣缺陷影响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开展了参数分析。得出了桩基承载特性的一个评价指标,随着桩径的增加,单桩缺陷影响系数逐渐减小并趋于缓和、随着桩长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着沉渣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验证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对摩擦桩沉渣厚度不大于100mm的要求。最后,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含沉渣缺陷桩基的承载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理论推导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含沉渣缺陷单桩承载力对材料参数的敏感程度排序为:厚度>弹性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结合含沉渣缺陷影响系数对含沉渣缺陷群桩基础承载力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得出,缺陷影响系数越大,桩基极限承载力损失值越小,其承载性能越好,含沉渣缺陷桩基位置对承载力的影响程度:角桩>边桩>中桩,群桩缺陷影响系数随着缺陷桩数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其承载能力呈梯度下降趋势;进入塑性阶段后同级荷载作用下,承台顶部的位移随缺陷桩基数量增加的区域呈递增趋势产生不均匀沉降。

高坛[7](2019)在《沉渣对软岩嵌岩桥桩承载特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钻孔灌注桩基础可灵活设计为多种基桩形式,以满足建(构)筑物不同的承载力要求,且能适应较复杂的地层,因此其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和港口码头工程等。然而在软岩发育地区的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其施工质量受到施工工艺、施工队伍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桩底极易形成一定厚度的沉渣。沉渣会引起桩体沉降过大或群桩不均匀沉降等问题,从而导致严重的工程事故和经济损失。因此,结合软岩地区工程实际,以及沉渣的物理力学特性,分析沉渣厚度影响下的基桩(单桩)承载特征,以及均匀和不均匀沉渣厚度影响下的群桩基础承载特征,对保证软岩嵌岩桩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论文以江西泰和赣江特大桥软岩嵌岩桩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基桩(单桩)承载特征和群桩基础承载特征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沉渣对软岩嵌岩桥桩承载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沉渣厚度影响下的基桩(单桩)承载力特征模型实验。根据相似理论及量纲分析,设计模型实验整体方案,得出模型的各项相似常数。通过相似材料配比正交实验得出钻孔灌注桩的相似材料,其配比为——水泥:中砂:铁粉:水=1:4.2:3.1:0.5;泥质粉砂岩的相似材料为——水泥:石膏:细砂:水=3:7:140:13.5;沉渣相似材料为泥质粉砂岩相似材料的碎屑。之后利用相似材料填筑整体模型,材料共同固结后,利用UTM5105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基桩分别施加竖向荷载,得出其荷载—沉降曲线,分析可得:无沉渣基桩的荷载—沉降曲线趋于抛物线形;基桩极限承载力随沉渣厚度的增大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符合指数衰减规律。(2)沉渣厚度影响下的基桩(单桩)承载特征数值模拟。通过ANSYS数值模拟还原模型实验中基桩的加载过程,研究桩身的应力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相同荷载下,有沉渣基桩的沉渣厚度越大,则其桩顶沉降量越大,而桩身轴力普遍减小,桩侧摩阻力更容易得到发挥;桩身轴力在桩顶最大,在桩底为最小值;桩侧摩阻力沿桩身的分布曲线从上至下呈“V”形分布,即桩顶、桩底较大,桩中间位置较小;本工程中桩的承载主要由侧摩阻力发挥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提出考虑沉渣厚度的单桩极限承载力修正公式。(3)均匀沉渣厚度对群桩基础承载特征的影响分析。将ANSYS单桩数值模型扩展,建立群桩数值模型,研究均匀沉渣厚度影响下的群桩基础承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群桩模型的荷载—沉降曲线也均呈抛物线型,其沉降最大值普遍位于承台顶部;相同荷载下,随着沉渣厚度的增大,其沉降值也不断增大;群桩基础的承台同样发挥着承载作用,会减弱沉渣对群桩沉降的影响。基桩的最大沉降值均位于桩的顶部,桩底为沉降最小值;基桩桩顶沉降受沉渣厚度的影响程度排序为:中心桩>边桩>角桩。角桩、边桩顶部的应力值分布不均匀,可能会造成应力集中,导致混凝土的开裂、破碎。在所有基桩中,中心桩发挥着主要承载作用,角桩的作用最小。承台正底部软岩体属于受压变形,周围区域为受剪切变形;Von Mises应力的最大值位于桩端底部的软岩体,表明该位置处最容易发生破坏;相同荷载下,沉渣厚度≤60cm时,承台的荷载主要由桩端底部的软岩体发挥支承作用,而当沉渣厚度>60cm时,则主要由承台及软岩体顶部发挥承载作用。(4)不均匀沉渣厚度对群桩基础承载特征的影响分析。将不均匀沉渣模型简化为顺桥向与横桥向两种情况分析,分别找出模型受不均匀沉渣厚度影响的最不利工况。横桥向最不利工况下,其最大沉降值相对于无沉渣时会增大8.80%,与顺桥向的10.75%相差不大;而其最大应力值会增大9.33%,小于顺桥向的18.87%,表明沉渣厚度对横桥向与顺桥向模型最大沉降值的影响程度基本相等,但模型最大应力值方面,顺桥向最不利工况模型受沉渣厚度的影响程度大于横桥向。

付郁桐[8](2019)在《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红层泥岩作为一种工程性质较弱的岩体,广泛的存在于四川境内。随着国家对四川地区经济建设的大力支持,四川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将越来越高,上部建筑荷载将越来越大,基础埋深越来越深,各类大型建筑的基础势必将深入到红层泥岩地层中以求更大承载力。各类基础中,扩底桩将是红层泥岩地区比较优异的桩基形式。目前对扩底桩的研究指出,扩底桩由于其桩身形态不规则,其侧摩阻力、端阻力发挥机理复杂;对红层泥岩-混凝土接触面研究指出,泥岩-混凝土接触面摩阻力存在剪应力位移软化现象。则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在上述条件下将更加复杂。因此,为安全、经济、高效的利用红层泥岩扩底桩的承载力,首先需对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有充分的认识。则本文通过开展室内试验直剪实验、红层泥岩扩底桩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对红层泥岩扩底桩的竖向承载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方面:(1)开展红层泥岩桩-岩接触面直剪实验,得到了摩阻力位移软化规律:利用采集的中风化红层泥岩,进行不同法向应力下泥岩-混凝土接触面的直剪实验,得到泥岩-混凝土接触面的峰值、残余抗剪强度方程,结合三折线位移软化本构,建立了红层泥岩桩岩接触面摩阻力的三折线位移软化本构。(2)基于所得位移软化规律,建立了能够考虑侧摩阻力软化的数值接触面本构模型:将建立的三折线位移软化本构,利用fish语言编写成FLAC3D软件的三折线位移软化接触面本构,并利用数值直剪实验,检验了所编写数值软化本构的正确性与适用性。(3)建立了红层泥岩扩底桩的数值模型,得到其竖向荷载传递特性:基于编写的接触面软化本构,建立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承载模型,得到红层泥岩扩底桩在承受桩顶荷载时的荷载传递特性,即等截面段侧摩阻力首先发挥,待等截面段侧摩阻力发挥完全后,斜面拉裂,斜面侧摩阻力减小至0,然后端阻力参与分担桩顶荷载。(4)分析摩阻力软化与桩基型式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建立了红层泥岩侧摩阻力软化扩底桩、不软化扩底桩、软化直桩、不软化直桩的数值模型。对比侧摩阻力软化与不软化桩基,得到侧摩阻力软化现象会劣化桩身总侧摩阻力并加速荷载向下传递。对比扩底桩与直桩,得到红层泥岩扩底桩极限承载力大于红层泥岩直桩40%。(5)分析多种因素对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的影响:开展不同参数值下红层泥岩扩底桩的竖向承载数值计算,得到了各因素对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承载力的敏感性大小为接触面粘聚力>泥岩泊松比>桩身材料标准抗压强度>接触面内摩擦角>泥岩弹性模量。

万志辉[9](2019)在《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后压浆技术是指在钻孔灌注桩中预设压浆管路,成桩后采用压浆泵压入水泥浆液来增强桩侧土和桩端土的强度,从而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的一项技术。后压浆技术因其工艺简练、成本低廉与加固效果可靠,已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大跨径桥梁和高速铁路等基础工程中。当前后压浆的适用对象由中小直径、中短桩发展到大直径、超长桩。然而,大直径桩因研究手段受限,完整的现场实测数据偏少,造成对大直径后压浆桩的加固机理、承载特性及设计方法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其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原位试验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手段对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机理和变形控制设计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理。综合考虑压浆对桩端土体的加固与桩端扩大头效应这两方面因素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采用双曲线函数模拟桩端阻力发挥特性,引入了桩端土初始刚度、桩端阻力的增强系数,并在球孔扩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浆泡半径的解析解,为扩大头加固机理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考虑浆液上返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基于浆液黏度时变性特征建立了浆液上返高度计算模型,给出了参数取值的确定方法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高度的迭代算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其合理性;基于现场对比试验研究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发挥的相互强化作用机理。此外,通过工程实例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验证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并分析了预压作用对后压浆桩基阻力的重要影响,进而全面揭示了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制。(2)后压浆钢管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在硅质砂与钙质砂两种不同的模型地基中开展了静压沉桩方式下钢管桩的竖向受荷和水平受荷试验,研究了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侧后压浆对两种不同砂土中单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未压浆单桩在钙质砂中的竖向和水平承载特性要弱于硅质砂,原因在于沉桩过程中钙质砂易造成侧向挤压作用引起的侧摩阻力变化小于颗粒破碎效应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压浆后,单桩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在两种不同的砂土地基中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且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承载特性。通过开挖分析压浆单桩浆液加固体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砂土中桩-土-浆液相互作用机理。(3)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原位试验。利用大直径组合压浆与桩侧压浆桩的现场对比试验,揭示了不同压浆类型对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且表明组合压浆桩承载性能明显优于桩侧压浆桩;在使用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的桩顶沉降约90%来自桩身压缩,在极限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仍表现为摩擦桩性状,在超长桩设计时应考虑桩身压缩引起的沉降。同时,对珊瑚礁灰岩地层中的3根大直径后压浆桩开展了现场静载试验,并对桩基承载力性状、桩身轴力传递特性及桩基阻力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后压浆技术可应用于珊瑚礁灰岩地层,并能有效地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小沉降量。最后,结合现场长期静载试验,研究了后压浆桩的长期承载性状以及桩基阻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后压浆桩承载力存在时间效应,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会随时间增长。(4)组合后压浆加固效果的综合检测方法。通过钻孔取芯试验、标准贯入试验以及电磁波CT试验综合评价了组合后压浆的加固效果。结果显示水泥浆液下渗、上返及横向渗透至地层中形成水泥土加固体,增强了桩侧、桩端土层的强度和刚度;压浆后桩侧土的标贯击数要明显高于压浆前,同时给出了基于压浆前标贯击数预测压浆前、后侧摩阻力的经验方法;电磁波CT技术检测压浆效果是可行的,绘制出各剖面视吸收系数反演图像可以观测到桩体、浆液及土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且能确定水泥浆液在桩端、桩侧土体中的扩散范围。(5)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及压浆参数设计。通过收集的139个工程中716根试桩静载试验资料,对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的有关参数作了统计分析,利用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法提出了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经验预估方法;采用以土层为分类的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给出了以土层为分类的桩侧、桩端压浆量经验系数的取值范围,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桩压浆量估算方法。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后压浆桩承载力与压浆量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研究成果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2017修订版)及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公路桥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T/CECS G:D67-01-2018)。(6)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后压浆单桩沉降计算方法:第一种,在未经压浆的大直径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基于统计分析给出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的建议取值范围,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土层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第二种,在荷载传递法的基础上,采用双曲线函数的荷载传递模型,在考虑浆泡半径和桩身水泥结石体厚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后压浆桩荷载沉降关系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两种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王强[10](2019)在《复杂场地下抗拔桩抗拔力的试验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抗拔桩承载机理等的理论分析,并结合郑州某工程抗拔试验桩单桩抗拔承载力试验结果,针对复杂场地下抗拔桩抗拔力不足的情况,主要采用桩端桩侧复式后注浆等施工工艺来提高单桩抗拔力。采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分析了未注浆以及注浆后抗拔桩的承载特性,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以工程实例为背景,说明了场地土的复杂性及抗拔桩在复杂场地中的应用问题。总结抗拔桩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抗拔桩的应用及设计和施工要点。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抗拔桩的承载特性及破坏形态进行理论分析;对抗拔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研究影响抗拔桩承载力的各种因素;对比分析抗拔桩及抗压桩的受力性状及承载力计算方法。(2)以郑州某工程抗拔试验桩单桩抗拔承载力试验结果为基础,通过整理研究试验数据,分析得出导致抗拔桩抗拔力不足的几点原因。(3)鉴于抗拔桩抗拔力不足,分别从设计角度、减小泥皮厚度以及后注浆等几方面来分析提高抗拔桩抗拔力的措施。介绍抗拔桩后注浆试验,对后注浆桩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并对后注浆试验结果进行了经验公式分析,说明减少注浆量也可使抗拔桩承载力满足要求。用公式分析了有泥皮和沉渣存在的情况下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锚固力的减小以及注浆后的增强,并说明加强桩端后注浆对桩抗拔力的提高效果明显。(4)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未注浆以及注浆后抗拔桩进行模拟计算,并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模拟分析不同注浆参数下抗拔桩承载力的变化,证明了后注浆尤其是加强桩端后注浆对抗拔桩承载力的明显提高作用。

二、混凝土灌注桩泥皮对承载力影响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灌注桩泥皮对承载力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护壁泥浆对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影响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护壁泥浆对桩承载力影响机理
    2.1 桩身荷载传递机理
    2.2 泥皮形成机理
    2.3 护壁泥浆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机理分析
        2.3.1 桩土共同作用机理分析
        2.3.2 护壁泥浆对桩侧阻力的影响机理
        2.3.3 护壁泥浆对桩端阻力的影响机理
        2.3.4 护壁泥浆对桩身自身强度的影响机理
    2.4 小结
第三章 泥皮厚度对桩的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试验
        3.2.1 材料参数
        3.2.2 试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泥皮厚度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3.3.1 计算模型及参数
        3.3.2 计算结果分析
        3.3.3 泥皮厚度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泥皮材料参数对桩的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1 数值计算基本原理
    4.2 本构模型的选择
    4.3 接触关系设定
        4.3.1 接触面的设定
        4.3.2 接触面属性的设定
    4.4 初始应力平衡
    4.5 泥皮弹性模量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5.1 泥皮弹性模量对桩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
        4.5.2 泥皮弹性模量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4.5.3 泥皮弹性模量对桩端阻力的影响
    4.6 泥皮黏聚力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6.1 泥皮粘聚力对桩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
        4.6.2 泥皮粘聚力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4.6.3 泥皮粘聚力对桩端阻力的影响
    4.7 泥皮内摩擦角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7.1 泥皮内摩擦角对桩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
        4.7.2 泥皮内摩擦角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4.7.3 泥皮内摩擦角对桩端阻力的影响
    4.8 泥皮重度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数值模拟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
    5.3 原位试验结果分析
        5.3.1 原位试验过程
        5.3.2 原位试验结果分析
    5.4 工程实例数值分析
        5.4.1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取
        5.4.2 网格划分与加载
        5.4.3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原位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长三角近前缘地区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与竖向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长三角近前缘地区工程背景介绍
    2.1 引言
    2.2 长三角近前缘地区工程地质背景条件
    2.3 工程背景下钻孔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
    2.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与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土体材料性能与桩—土界面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土体的材料性能研究
    3.3 桩—土界面的力学摩擦特性研究
    3.4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模型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概况
    4.3 试验加载与终止条件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机理分析
    5.3 ABAQUS软件概述
    5.4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过程
    5.5 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钻孔灌注桩存在缺陷后竖向承载性能有限元模拟
    6.1 引言
    6.2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其常见桩身质量缺陷
    6.3 实际工程数值模拟分析
    6.4 钻孔灌注桩存在缺陷后竖向承载性能有限元模拟
    6.5 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桩身压缩变形控制的后注浆灌注桩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后注浆灌注桩发展历程
        1.2.2 后注浆桩荷载传递与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3 桩侧阻力与桩端阻力研究现状
        1.2.4 后注浆灌注桩桩身压缩对桩侧阻力影响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桩侧阻力发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概述
    2.2 桩-土荷载传递理论
    2.3 侧阻软化与桩侧阻力影响因素
        2.3.1 侧阻软化
        2.3.2 影响桩侧阻力的因素
    2.4 桩身竖向刚度与桩身压缩量
        2.4.1 桩身竖向刚度理论
        2.4.2 桩身压缩量计算
        2.4.3 桩端沉降量计算
        2.4.4 桩-土相对位移量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桩长后注浆灌注桩试验研究
    3.1 试验概述
        3.1.1 工程概况
        3.1.2 地质条件
    3.2 试验设计与施工
        3.2.1 第一组试验设计
        3.2.2 第二组试桩设计
        3.2.3 灌注桩施工
        3.2.4 桩端注浆
        3.2.5 桩孔测量
    3.3 单桩静载试验
        3.3.1 桩头处理
        3.3.2 试验方法
        3.3.3 第一组试验结果
        3.3.4 第二组试验结果
    3.4 后注浆灌注桩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4.1 单桩承载力分析
        3.4.2 桩身轴力及荷载传递分析
        3.4.3 桩侧阻力分析
        3.4.4 桩身压缩量
        3.4.5 桩-土相对位移
        3.4.6 桩长变化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后注浆灌注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后注浆灌注桩有限元模拟
        4.1.1 条件假定
        4.1.2 有限元模型参数设置
        4.1.3 模拟分析工况
    4.2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对比分析
        4.2.1 荷载-沉降
        4.2.2 桩身轴力
        4.2.3 桩侧阻力
        4.2.4 桩-土相对位移
    4.3 本章小结
5 后注浆灌注桩优化设计方法
    5.1 基于桩身压缩变形的桩底注浆灌注桩优化设计理论
        5.1.1 控制桩底刺入变形量与桩身压缩量
        5.1.2 桩-土相对位移目标值
        5.1.3 桩侧阻力发挥系数与桩端阻力发挥系数
    5.2 基于桩身压缩量控制的优化设计方法
    5.3 优化计算案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梁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影响连续刚构桥施工期结构抗力的因素及其不确定性
    2.1 钻孔灌注桩施工期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1.1 桩身几何尺寸
        2.1.2 土体性质
        2.1.3 成桩工艺
    2.2 桥梁墩身施工期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2.1 桥墩类型
        2.2.2 桥墩材料性能与截面尺寸
    2.3 主梁施工期抗力的影响因素
        2.3.1 墩顶截面临界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3.2 主梁纵向抗倾覆力矩的影响因素
    2.4 小结
3 连续刚构桥各施工阶段结构抗力及作用效应分析
    3.1 引言
    3.2 钻孔灌注桩施工阶段抗力及作用效应分析
    3.3 桥墩施工阶段结构抗力及作用效应分析
    3.4 主梁施工期结构抗力及作用效应分析
        3.4.1 桥墩轴向受压抗力及作用效应分析
        3.4.2 梁体纵向抗倾覆可靠性抗力及作用效应分析
4 工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背景
        4.1.2 工程地质条件
        4.1.3 主桥下部结构设计
        4.1.4 主桥上部结构设计
        4.1.5 主要材料
    4.2 目标可靠指标
    4.3 钻孔灌注桩施工期单桩轴向承载力的可靠度研究与计算
    4.4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墩身施工期稳定性可靠度的研究与计算
    4.5 主梁施工阶段可靠度研究与计算
5 基于施工期可靠度的参数识别与质量控制
    5.1 钻孔桩桩基施工阶段参数识别与质量控制
    5.2 墩柱施工阶段参数识别与质量控制
    5.3 主梁施工阶段参数识别与质量控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后注浆抗拔支盘桩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挤扩支盘桩和后注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挤扩支盘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后注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挤扩支盘桩和后注浆技术相关理论分析
    2.1 支盘桩的发展
    2.2 支盘桩的施工及特点
    2.3 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计算
        2.3.1 单桩抗拔荷载传递机理
        2.3.2 影响单桩抗拔承载力的因素
        2.3.3 单桩抗拔承载力公式
    2.4 后注浆技术介绍与施工
    2.5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承载力计算
    2.6 后注浆技术相关理论研究
        2.6.1 注浆理论研究
        2.6.2 后注浆技术提高桩基承载力机理
    2.7 后注浆支盘桩的提出及其加固机理研究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后注浆支盘桩模型试验研究
    3.1 模型试验简介
    3.2 试验设计
        3.2.1 后注浆设计
        3.2.2 模型桩尺寸及材料
        3.2.3 模型箱
        3.2.4 地基土层
        3.2.5 模型桩预埋
        3.2.6 加载装置
        3.2.7 量测系统
    3.3 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注浆支盘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4.1 ABAQUS简介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接触问题
        4.2.2 桩土相互作用问题
        4.2.3 桩体和土体的数值模拟
        4.2.4 注浆体的数值模拟
    4.3 分析步骤及加载过程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等截面直桩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4.4.2 传统挤扩支盘桩荷载传递机理
        4.4.3 后注浆支盘桩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4.4.4 传统挤扩支盘桩桩周土位移和应力分布规律
        4.4.5 后注浆支盘桩桩周土位移和应力分布规律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含沉渣缺陷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沉渣缺陷桩的简介
        1.2.1 沉渣缺陷的成因
        1.2.2 沉渣缺陷桩的承载机理
        1.2.3 沉渣缺陷桩的检测及处治
    1.3 含沉渣缺陷桩基研究现状
        1.3.1 含沉渣缺陷的单桩承载特性研究
        1.3.2 含沉渣缺陷的群桩基础承载特性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含沉渣缺陷桩基荷载传递分析
    2.1 概述
    2.2 桩土体系间的荷载传递机理
        2.2.1 单桩荷载传递过程
        2.2.2 单桩荷载传递规律
        2.2.3 荷载传递分析方法
    2.3 正常单桩荷载传递分析
        2.3.1 桩侧荷载传递模型
        2.3.2 桩端荷载传递模型
        2.3.3 基本假设
        2.3.4 荷载传递推导过程
        2.3.5 桩顶荷载-沉降曲线的计算
    2.4 含沉渣缺陷单桩荷载传递分析
        2.4.1 考虑桩底含沉渣缺陷的荷载传递法
        2.4.2 含沉渣缺陷单桩荷载传递推导
    2.5 算例一
        2.5.1 基本参数
        2.5.2 结果分析
    2.6 算例二
        2.6.1 基本参数
        2.6.2 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桩基含沉渣缺陷影响系数理论分析
    3.1 概述
    3.2 单桩缺陷影响系数分析
        3.2.1 定义
        3.2.2 参数分析
    3.3 群桩效应系数
        3.3.1 群桩效应
        3.3.2 群桩基础受力分析
        3.3.3 群桩效应分布规律
        3.3.4 群桩效率系数
    3.4 群桩缺陷影响系数分析
        3.4.1 定义
        3.4.2 参数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含沉渣缺陷桩基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ABAQUS有限元模型
        4.2.1 ABAQUS有限元软件介绍
        4.2.2 基础模型尺寸及参数
        4.2.3 模型的建立
    4.3 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数值模拟
        4.3.1 单桩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4.3.2 含沉渣缺陷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数值模拟
    4.4 含沉渣缺陷群桩基础的数值模拟
        4.4.1 正常群桩基础
        4.4.2 含沉渣缺陷群桩基础
        4.4.3 对比分析
    4.5 含沉渣缺陷桩基的处治和保护措施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沉渣对软岩嵌岩桥桩承载特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软岩嵌岩桩的特征及工程特点
    2.1 软岩嵌岩桩的特征
    2.2 泰和赣江特大桥软岩嵌岩桩工程特点
    2.3 工程地质条件
第三章 沉渣厚度影响下的基桩承载力特征模型实验
    3.1 模型实验相似理论
        3.1.1 相似三定理
        3.1.2 量纲分析理论
        3.1.3 相似判据
    3.2 模型实验方案及相似常数
    3.3 相似材料的配比实验
        3.3.1 材料的选择
        3.3.2 试块的制作及强度测试
        3.3.3 相似材料物理力学特性
    3.4 模型实验系统及步骤
    3.5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渣厚度影响下的基桩承载特征数值模拟
    4.1 有限元分析原理
        4.1.1 有限元法概论
        4.1.2 ANSYS单元及本构模型的选择
        4.1.3 材料接触面设置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桩身轴力分布规律
        4.3.2 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
        4.3.3 桩端阻力荷载分担比变化规律
    4.4 软岩嵌岩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沉渣对群桩基础承载特征的影响分析
    5.1 群桩基础数值模型的建立
    5.2 均匀沉渣厚度下群桩基础承载特征
        5.2.1 群桩沉降规律
        5.2.2 承台下软岩体承载特征
        5.2.3 基桩的荷载分担特征
    5.3 不均匀沉渣厚度下群桩基础承载特征
        5.3.1 顺桥向不均匀沉渣厚度
        5.3.2 横桥向不均匀沉渣厚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层泥岩桩基研究现状
        1.2.2 软岩嵌岩桩摩阻力研究现状
        1.2.3 侧摩阻力荷载传递模型研究现状
        1.2.4 扩底桩竖向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泥岩基本参数测定与桩-岩接触面直剪实验
    2.1 泥岩基本参数测定
        2.1.1 岩样概况
        2.1.2 泥岩密度测定
        2.1.3 泥岩弹性模量与泊松比测定
        2.1.4 泥岩粘聚力与内摩擦角测定
    2.2 混凝土-泥岩接触面直剪试验
        2.2.1 试件制备
        2.2.2 试验方案与步骤
    2.3 直剪试验成果分析
        2.3.1 接触面剪切破坏模式
        2.3.2 混凝土-泥岩接触面剪切变形机理
        2.3.3 混凝土-泥岩接触面抗剪强度
    2.4 混凝土-泥岩接触面位移软化本构模型
    2.5 小结
第3章 桩-岩接触面剪应力软化本构实现
    3.1 FLAC3D位移-剪应力软化接触面模型的建立
        3.1.1 FLAC3D软件与其接触面模型简介
        3.1.2 FLAC3D三折线接触面本构模型的建立
    3.2 桩-岩接触面位移软化直剪试验的数值模拟实现
        3.2.1 直剪数值模拟建模与参数选取
        3.2.2 单块体直剪数值模拟数据分析
        3.2.3 多块体直剪数值模拟数据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承载特性
    4.1 红层泥岩扩底桩建模及参数选取
    4.2 接触面软化模型在扩底桩数值计算中的应用检验
        4.2.1 数值模拟终止标准
        4.2.2 扩底桩三折线位移软化本构接触面荷载传递计算规则
        4.2.3 接触面软化本构在扩底桩模型上的应用检验
    4.3 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荷载传递
        4.3.1 竖向荷载传递理论
        4.3.2 扩底桩Q-s曲线分析
        4.3.3 扩底桩侧摩阻力分析
        4.3.4 扩底桩桩身轴力分析
        4.3.5 扩底桩桩岩应力、塑性区域与斜面拉裂情况分析
    4.4 红层泥岩扩底桩、直桩软化与不软化的荷载传递对比分析
        4.4.1 四种桩型的Q-s曲线分析
        4.4.2 四种桩型的侧摩阻力分析
        4.4.3 四种桩型的桩身轴力分析
        4.4.4 四种桩型的桩岩应力与塑性区域分析
    4.5 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
        4.5.1 红层泥岩扩底桩极限侧摩阻力计算
        4.5.2 红层泥岩扩底桩极限端阻力计算
    4.6 小结
第5章 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的因素
        5.1.1 红层泥岩与桩岩接触面各项物理力学参数统计
        5.1.2 影响桩基竖向承载机理的材料自身参数
        5.1.3 影响桩基竖向承载机理的接触面参数
        5.1.4 各影响因素研究值的确定
    5.2 泥岩自身参数对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的影响
        5.2.1 泥岩弹性模量对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的影响
        5.2.2 泥岩泊松比对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的影响
    5.3 桩身材料强度对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的影响
    5.4 接触面参数对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的影响
        5.4.1 接触面粘聚力对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的影响
        5.4.2 接触面内摩擦角对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的影响
    5.5 各因素敏感性分析
    5.6 桩端影响区的确定方法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基后压浆工艺的研究现状
        1.2.2 后压浆提高桩基承载力机理的研究现状
        1.2.3 后压浆桩承载性状的研究现状
        1.2.4 沉降控制的桩基设计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作用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后压浆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2.2.1 桩端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2.2.2 压浆对桩端阻力的提高
        2.2.3 压浆形成的桩端扩大头
    2.3 后压浆对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2.3.1 桩侧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2.3.2 浆液上返高度理论推导
        2.3.3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的迭代计算
        2.3.4 计算实例
    2.4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2.4.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影响的试验分析
        2.4.2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2.5 工程实例验证与分析
        2.5.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
        2.5.2 后压浆的预压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后压浆单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单桩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3.2.1 模型试验设计原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验模型制备
        3.2.4 沉桩试验及压浆装置
        3.2.5 加载方法和数据采集
    3.3 试验过程及现象分析
        3.3.1 反压荷载下土压力变化情况
        3.3.2 沉桩试验结果分析
        3.3.3 压浆试验分析
    3.4 单桩竖向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4.1 荷载-沉降关系
        3.4.2 桩身轴力传递特性
        3.4.3 桩侧摩阻力发挥特性
        3.4.4 桩端阻力发挥特性
    3.5 单桩水平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5.1 水平力与位移及梯度关系分析
        3.5.2 桩周土体m值曲线
        3.5.3 桩身弯矩分布特征
        3.5.4 桩身侧向位移曲线
        3.5.5 桩侧土压力变化情况
    3.6 后压浆单桩浆液分布及强度分析
        3.6.1 单桩开挖后浆液渗扩变化情况
        3.6.2 浆液加固体与桩体间的结合强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现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超厚细砂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2.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2.2 组合后压浆施工工艺
        4.2.3 试桩静载试验
        4.2.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4.2.5 后压浆加固效果的检测
    4.3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3.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3.2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施工工艺
        4.3.3 试桩静载试验
        4.3.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4.4 后压浆灌注桩长期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4.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4.2 试桩长期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4.4.3 桩基阻力的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及压浆参数统计分析
    5.1 引言
    5.2 大直径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对比统计分析
        5.2.1 总体分析
        5.2.2 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沉降对比分析
    5.3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分析
        5.3.1 统计分析方法
        5.3.2 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评价
        5.3.3 后压浆单桩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取值分析
        5.3.4 后压浆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取值分析
    5.4 大直径后压浆桩压浆设计参数分析
        5.4.1 压浆量设计
        5.4.2 压浆压力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
        6.2.1 已有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6.2.2 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取值分析
        6.2.3 计算实例
    6.3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6.3.1 荷载传递模型的建立
        6.3.2 后压浆桩荷载传递分析的迭代方法
        6.3.3 模型参数取值
        6.3.4 工程实例分析
        6.3.5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性状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139 个工程716 根压浆对比桩静载试验资料
附录B 后压浆桩工程的压浆实测数据资料
附录C 乐清湾1号桥部分墩位压浆过程压力情况
作者简介

(10)复杂场地下抗拔桩抗拔力的试验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抗拔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抗拔桩承载机理及计算理论
    2.1 抗拔桩的应用
        2.1.1 结构设计中的抗浮措施
        2.1.2 抗拔桩的设计要点
        2.1.3 抗拔桩的施工
    2.2 抗拔桩的承载机理
        2.2.1 抗拔桩承载机理分析
        2.2.2 抗拔桩荷载传递分析
    2.3 抗拔桩的破坏形态
        2.3.1 抗拔桩的几种破坏形态概述
        2.3.2 几种破坏形态下抗拔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2.4 抗拔桩极限承载力分析
        2.4.1 经验公式法计算抗拔桩承载力
        2.4.2 抗拔桩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2.5 抗拔桩与抗压桩对比分析
        2.5.1 桩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比
        2.5.2 抗拔桩与抗压桩受力性状差异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抗拔桩在复杂场地的应用及问题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3.2.1 水文地质条件
        3.2.2 场地地质条件
        3.2.3 实际地质条件
    3.3 抗拔桩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设备与加载方法
        3.3.3 试验结果
    3.4 分析抗拔桩单桩抗拔力不足的原因
        3.4.1 桩自身角度
        3.4.2 桩侧泥皮
        3.4.3 桩底沉渣
    3.5 本章小结
4 抗拔桩抗拔力的提高措施及试验研究
    4.1 设计角度分析
    4.2 减小泥皮厚度
    4.3 后注浆角度
        4.3.1 后注浆角度分析
        4.3.2 桩端及桩侧后注浆机理分析
    4.4 后注浆试验
        4.4.1 后注浆施工工艺
        4.4.2 注浆参数确定
        4.4.3 后注浆桩抗拔试验结果
        4.4.4 后注浆抗拔桩荷载-位移曲线拟合分析
        4.4.5 后注浆结果分析
        4.4.6 对未注浆桩和注浆桩桩侧摩阻力和端阻力的分析
    4.5 后注浆抗拔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4.6 本章小结
5 后注浆抗拔桩承载性能数值模拟
    5.1 ABAQUS软件简介
    5.2 参数选取与模型建立
        5.2.1 土体本构模型
        5.2.2 模型参数选取
        5.2.3 模型建立
    5.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抗拔桩后注浆参数模拟分析
        5.4.1 桩侧注浆量对抗拔桩承载力的影响
        5.4.2 桩端注浆量对抗拔桩承载力的影响
        5.4.3 未注浆桩与注浆桩桩侧摩阻力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混凝土灌注桩泥皮对承载力影响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护壁泥浆对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影响研究分析[D]. 杨明.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长三角近前缘地区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与竖向承载性能研究[D]. 崔壮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桩身压缩变形控制的后注浆灌注桩优化设计研究[D]. 马一凡. 郑州大学, 2020(02)
  • [4]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期可靠性研究[D]. 景蓝. 郑州大学, 2020(02)
  • [5]后注浆抗拔支盘桩模型试验研究[D]. 张晓敏.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6]含沉渣缺陷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研究[D]. 郭佳乐.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7]沉渣对软岩嵌岩桥桩承载特征的影响研究[D]. 高坛.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8]红层泥岩扩底桩竖向承载机理研究[D]. 付郁桐.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D]. 万志辉. 东南大学, 2019(05)
  • [10]复杂场地下抗拔桩抗拔力的试验及应用研究[D]. 王强.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混凝土灌注桩泥皮对承载力影响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