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一、强化海域使用管理 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樊丛维[1](2021)在《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不断在印证这一事实。而中国近代以来的心路历程也在告诫着我们,只有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此为背景,中国适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也需要运用更加多维、更加独特的视角,从而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出更多力量。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等众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海洋事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兴海应当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文章第一部分是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首先要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科技与海洋战略的关系,从传统海洋战略理论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中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探寻理论基础。同时,根据对现有官方文件的全面解读,可以将海洋强国战略划分成四个维度,即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由此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其中一个层面。因此,科技兴海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技兴海对于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作用于其他三个维度的变量对海洋强国战略整体施加影响,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全局的作用。文章第二部分注重研究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在科技兴海的助推下,中国应当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建设和平性海洋强国;同时,发挥科技要素的核心作用,实现规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引领,建设引领型海洋强国;最后,要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建设负责任海洋强国。进而以目标为指引,推动中国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文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科技的进步扩充了海洋安全的内涵,同时也加剧了海洋权益争端,进而强化国家间了海上对抗的风险,海洋安全形势因此变的更为复杂;同时,科技要素强化了世界上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与意愿,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极化趋势明显;最后,在科技要素的推动下,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了新的特征,新兴海洋议题也在不断出现,而且海洋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海洋政治议题不断增多。有鉴于此,应当准确定位当前挑战,仔细审视现实问题,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文章第四部分拟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路径选择。中国为了更好地迎接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必须发挥科技要素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作用。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需要依照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建设目标,对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做出筹划。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维护地区海洋安全、提升海洋行为能力三大领域重点发力,并通过科技要素对这三个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撑,有序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赵缔[2](2020)在《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自2010年《海岛保护法》实施后,我国已经为无居民海岛的使用者颁发了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证书。但是,《海岛保护法》尚未对无居民海岛的使用用途进行分类,同时也没有明确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因此,我国2020年通过的《民法典》只明确了无居民海岛的国家所有权,未在用益物权分编中明确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而根据物权法定原则,无居民海岛使用权需要在我国《民法典》用益物权分编中被直接明确。要将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纳入到我国的物权制度体系中,则需要对无居民海岛实施用途管制,以明确无居民海岛的使用用途。2018年,我国统一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形成后,要对我国所有国土空间实施用途管制。我国的国土空间是指我国主权权利下的地域空间,包括我国的领土、领海和领空。按照自然特征,国土空间可以分为陆地、陆地上的水域、海域和空域。在统一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形成前,我国只明确了土地的用途管制制度。另外,针对我国领土范围内陆上水域和海域的用途分类已经明确。因此,对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研究也具有实践意义,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由于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需要产生社会实效,因此需要对该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从必要性上看,该制度的构建既可以实现国家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用途管制职责,又可以解决无居民海岛现实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可行性上看,该制度的构建既有国家“陆海统筹”战略的支持,又有国家对无居民海岛现有的管理成果作为铺垫。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是经济法学研究的内容,因为国家构建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对无居民海岛利用活动进行市场规制,降低市场失灵。另外,该制度的实施还会控制无居民海岛这一自然资源在我国海洋经济领域的供给量,具有显着的宏观调控作用。而由于无居民海岛具有地处偏僻、无户籍人口、远离内陆等特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极难用于发现人为破坏无居民海岛的行为。作为一种稀缺的公共物品,如果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没有秩序约束,则会产生“公地悲剧”的效果。因此,国家对无居民海岛实施用途管制,并将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出让给民事主体,可以激励民事主体对无居民海岛的保护。但是,无居民海岛利用活动需要受到规制,以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突破国家政策底线。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冲突是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利益矛盾,如果缺少了秩序约束,私人经济利益会对环境公共利益造成严重侵犯。因而,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为了实现对公共利益的保护,需要对私人利益进行限制。那么,建立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衡平机制就是必要的,因为公共利益对私人利益过度限制同样会造成利益矛盾。除此之外,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需要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具体实施,这就会产生与公共利益不完全一致的、不合理的政府利益,因此还需要处理不合理的政府利益,这样才能保证公共利益。第一,需要处理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问题。各部门之间产生利益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权责不清、职能交叉,直接原因是政出多门、多头审批,所以需要对职能相近的部门优化重组。第二,需要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矛盾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矛盾主要是财权与事权的配置冲突,由于二者行政隶属关系的存在,中央政府将财权上收,地方政府往往事权过重而财力不足,这就不利于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在省级行政机关的落实。所以,这就需要通过合理配置地方财权,保证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国家实施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需要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设定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权,这是一种行政公权力。行政机关实施用途管制行为需要被授权,但是这种公权力一定要受到制约,因为政府利益的无限制扩张会侵吞私人利益。所以,在为行政机关配置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权这一自由裁量权时,还需要通过裁量权的细化、不相容职能的分离、审计机关的监督、监察机关的监督等内外部制约的方式实现对公权力的控制。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以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前提,制定无居民海岛利用规划,对全国的无居民海岛实施指标控制,并按照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实施分区管制。针对无居民海岛使用用途的设计问题,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海岛保护法》实施后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证书的颁发情况分析发现,旅游娱乐用途的无居民海岛占总超过40%,公共服务用途和渔业开发用途的比例都远远低于旅游娱乐用途,而且没有批准过作为农林牧业用途的无居民海岛,与《海岛保护法》实施前的情况大相径庭。依据我国土地和海域的使用用途分类和无居民海岛的特征,可将无居民海岛的用途划分为“三大类”,12个一级类和45个二级类。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需要与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制度相衔接。在无居民海岛的使用用途被划分为“三大类”后,无居民海岛使用权也需要根据农用岛、建设用岛和其他用岛的用途进行细分设计,并调整无居民海岛使用金的征收、免缴、使用和管理制度。另外,还需要明确责任机制,落实相关法律主体的法律责任。最后,若要将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纳入到《民法典》用益物权分编,则需要认识到该权利的特殊性。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私权特征和用益物权特征明显,但又具有浓厚的公法色彩。并且,由于该权利的客体并非单一物,而是组合体,所以该权利实际上包含了若干子权利,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流转也是这些子权利“打包”流转。

黄灵海[3](2020)在《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和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着,已经日益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最大空间、最大动能。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北海市视察时首次提出要“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在全球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走深走实、海洋经济在国内经济地位日益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体布局、新发展理念成为新战略指引的大背景下,本文在国内外向海经济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绿色发展理论,依据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相关工具模型,对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向海经济研究,在实践上为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首先,根据当前国内外关于向海经济概念的研究和讨论,结合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生态补偿、循环经济、海陆统筹、高质量发展等绿色发展相关理论,本文将向海经济的概念界定为:以陆域经济为基础、以海洋经济为依托、以海陆经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开放型经济新模式。将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界定为:向海经济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以沿海地区海陆空间为空间载体,以“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沿海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海陆经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其次,为及时掌握当前国内外向海经济发展动态,为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模式与政策。国际方面,基于地域分布平衡和国家体制差别的考虑,主要以美国、日本、欧盟为典型,分别对其向海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概述,得出“注重海洋战略引领”“注重海洋科技创新”“注重完善海洋法律体系”“注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条经验启示。国内方面,主要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是否纳入国家战略为依据,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5个省市列为中国沿海先进地区,并分别从“注重发挥组织领导”“强化海洋顶层谋划”“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海洋科技协同创新”“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总结。再次,基于本文对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界定,重点运用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评价模型,分别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海陆经济协调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7~201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等公开文献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方面,在不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的情况下,2006~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效率有稳步提高的趋势,平均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效率值由2006年的1.78增加到2015年的2.40,年均提高0.62%。与此同时,2006~2015年中国沿海地区各省份之间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效率的差距波动较大,且差距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在整体上并不均衡。在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方面,2006~2015年中国沿海地区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状况大致符合上海、广东、山东、天津、浙江、江苏、福建、辽宁、河北、广西、海南的排列顺序,基本与中国沿海地区各省份总体经济实力呈正向相关,且省份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海陆经济协调发展方面,2006~2015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系统对陆域经济发展的助推效应总体偏低,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变化幅度不明显;海陆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在2008年有所下降,之后又呈缓慢上升趋势,且省际差异逐步缩小,总体向协调范围转变,但进程极为缓慢;2013、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海陆经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分布特征,其他年份在空间上基本表现出离散分布特征;海陆经济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负自相关特征,从离散分布状态向集聚分布状态转变。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当前中国向海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短板进行总体判断,在认真借鉴国内外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模式与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重点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就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提出“坚持以陆海统筹为战略引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扎实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六条政策建议,为中国沿海地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并对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研究提出下一步展望。从总体上看,本文研究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上。本文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首次构建了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提出了以“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海陆经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模式。二是方法上。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的特征,分别使用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评价模型,多角度对“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海陆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实证研究的准确度。三是实践上。本文根据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实证研究结果,在借鉴国内外向海经济发展绿色发展模式与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重点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就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沿海地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李丫[4](2020)在《温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海洋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居战略位置,是温州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最大的潜力所在。温州市近年来积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编制并通过了《温州市海洋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的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海港、湾、岛的“三海联动”,在科学管控围填海、开展各类海洋示范区建设、强化海洋监测和评价能力、加强执法力度等方面实现了较大进展。虽然温州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着海洋资源相对丰富、海洋经济基础相对扎实、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创新能力相对增强等相对有利的条件,但也还存在着区域位置较为边缘、用海区域空间结构不协调、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不力、海洋科学技术实力较弱、海洋环境的污染形势较为严峻等诸多问题。未来一段期间,是温州市建设海洋强市最关键的时期,全面加强海洋的开发和保护,统筹协调海洋事业的全面推进,寻求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和谐,推动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重点分析在当前温州市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有利条件,提出温州市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结合问题条件和战略目标,研究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整篇一共分六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绪论。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所采用的方法和创新等。第二板块为相关理论基础。第三板块,主要是对我国、温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板块,分析了存在问题和有利条件。第五板块,分别对温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温州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保障措施进行阐述,特别是建议对策提出进一步加强海洋的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优化海洋的资源利用开发、进一步强化海洋的综合管理、进一步完善海洋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海洋的创新发展水平等可操作的建议。第六板块总结。

韩笑[5](2020)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中国海疆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指出海洋一直在时代变迁和国家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伴随全球经济不断发展,资源成为各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之一。而浩瀚的海洋赋存着的丰富资源,使各个国家日益重视海洋建设,各沿海国家间的海洋冲突愈演愈烈。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海洋逐渐发展国家海洋实力不断强盛。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海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引航标,而保障祖国海洋权益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根基。在海洋发展中,有关于国家权益的重要部分即海疆,而海疆的管理体制决定了海疆管理的方向和水平,是海疆管理的重要基础。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完善海疆管理体制,有利于扞卫领土主权完整,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对中国海疆管理体制的研究,尤其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既有利于更好的管理海疆,又能够促进中国的繁荣发展。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和整体性治理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首先分析了海疆管理体制的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了国内外有关海疆管理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然后辨析了海疆、海洋强国战略和海疆管理体制的概念,以及海权论、协同治理理论和整体性治理理夯实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分析中国海疆管理体制的历史和现状,阐述了中国海疆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整理了美国、英国、日本的海疆管理的经验及对中国发展的启示。第五部分总结在服务海洋强国的海疆管理体制建设的路径选择,应以古代中国海疆治理经验为基础,借鉴国外优质管理经验,合理定位管理主体、整合海疆管理机构和职能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从机构职能、管理主体和法律制度上实现完善中国海疆管理体制。

杨玉洁[6](2020)在《中国陆海跨界污染统筹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广度、强度空前加剧,以致近海环境持续承受巨大压力。中国近海海域主要污染物80%以上来自于陆源排放,由于陆源污染物排海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海洋环境依然遭受显着影响。陆源污染排放过程既跨越自然边界又跨越行政边界,所涉及的治理主体复杂多样,陆海统筹视角下跨界污染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从陆域研究环境公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从海洋研究海洋功能区划的约束机制,进而统筹陆海,研究沿海地方政府入海流域管理机制以及中央政府跨界治理激励机制,期望通过相关制度安排,规范陆域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调控沿海地方政府行为,对陆海跨界污染形成制度约束与治理激励。本研究旨在丰富陆海统筹等相关理论,为协调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关系提供思路和依据,为合理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实现陆海整体环境优化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从环境公平角度切入,以辽宁省为研究区,选取畜禽业作为典型陆域经济活动,以化学需氧量COD为污染物指标,测度2000-2016年辽宁省畜禽业环境不公平状况并构建面板阈值模型研究环境公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识别陆域活动关键控制点。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畜禽业环境公平的重要因素。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间内,农业产业结构对辽宁省地级市畜禽业环境公平具有差异化影响,对畜禽业环境空间分布公平具有单一阈值效应,对畜禽业环境经济效率公平具有双阈值效应。农业产业结构的数量型升级并不能有效缓解辽宁省内中等经济发展水平和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区间的畜禽业环境不公平。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公共财政支持有助于提升畜禽业环境公平程度。(2)从政策角度出发,在对海洋陆源污染治理政策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研究海洋功能区划实现陆域社会经济活动约束的基本途径,并探讨未来即将实施的4.0版海洋功能区划所需承载的生态环保任务。研究表明:海洋功能区划是实现陆海环境统筹约束的有效途径,其约束力来自于自身生态环境要求和所体现的生态环境政策意志。未来即将实施的4.0版海洋功能区所需承载的生态环保任务包括:继续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研究,纳入更多量化生态环境指标以加强量化控制,进一步与海洋生态环保制度、机制、管理相协调,为海洋生态政绩考核提供有力支撑与科学依据。(3)建立了入海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博弈模型,分析了海洋环境管理权不同归属情景下沿海地方政府污染治理行为与策略选择,通过引入陆海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如何构建陆海跨界水污染管理机制。结果表明,引入沿海省级政府对海域环境的管理是实现跨界污染有效治理的关键。在沿海省级政府管理下,通过建立陆海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采用分段生态补偿系数,能够实现入海流域的源头污染减排,但对入海末端污染减排存在不确定性影响,在海陆生态补偿系数比值满足临界条件情况下能实现末端污染减排。生态补偿机制对产污削减量存在分配效应,海洋与陆域生态补偿系数比值会影响地区产污削减量在上游内陆和中游近岸之间的具体分配。沿海省级政府在构建陆海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时,既要关注海洋、陆域生态补偿系数绝对量,又要考虑二者的相对量。(4)建立中央—沿海地方政府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中央政府如何通过激励契约促使沿海地方政府在单任务层面重视海洋污染治理,在多任务层面兼顾经济发展与陆海污染治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任务层面,中央政府设计激励机制时要将沿海地方政府风险态度纳入考量,考察其激励强度对努力水平影响的敏感程度,并提高海洋污染治理努力的可观测程度。在多任务层面,中央政府要促使沿海地方政府兼顾经济发展与陆海污染治理,多任务间的关联关系是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前提。中央政府需要考虑通过政绩考核等配套政策引导沿海地方政府,将经济发展、陆域污染治理两项任务与海洋污染治理任务的努力成本关系由“互相替代”调整为“互补”,从“临界型激励”转换为“增强型激励”,促进沿海地方政府兼顾经济发展与陆海污染治理。

吴丹洁[7](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迈入21世纪,各国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高度重视,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方向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研究福建省海洋经济纵深发展的理论机制,对丰富和深化海洋经济理论体系,对促进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海洋强国都有重大意义。目前海洋资源开发已步入高效开发应用的时期。经济发展受到陆地资源缺口日益扩大、社会需求不减反增、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走向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实现海洋经济展的新突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时代,海陆再平衡是新时期深化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的战略需要。在新机遇、新挑战面前,探讨推进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论文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综合运用产业经济、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海洋经济等相关理论,采用归纳与演绎推理、理论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沿着理论阐释——现实分析与评价——路径选择的思路展开。本文核心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国内外海洋经济研究进展,阐释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对海洋经济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和“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文献梳理和述评,研究发现将海陆经济一体化与再平衡的研究较少,研究中存在着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结果导致目前理论研究滞后和不足,本论文研究福建省海洋经济纵深发展的理论机制,凝练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提炼、丰富和深化海洋经济理论体系。本论文阐释了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中蕴含的海陆再平衡战略思维:在以海带陆、陆海联动,陆海经济共同发展、良性循环的框架下,推动福建省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强化,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落实,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协同发展,海洋经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发展,推动海洋经济拓展国际市场比较优势、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扩大开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第二部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历程、现状描述,发展评价与实证研究。在分析了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同时提出福建省海陆统筹发展的评价模型,通过两个模型的对比评价分析,得出2010年以后,海陆经济逐渐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海洋经济需要深度调整,通过海陆再平衡的战略思维,加强海陆联动,促进优质要素向海集聚,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第三部分,以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体系化的路径:融入“一带一路”、海洋经济深化合作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完善海洋经济战略空间布局,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发展海洋湾区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贸易环境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比较优势;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提升海洋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全域统筹海陆生态治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而言,论文实现了系列层面的创新。一是研究视角上,研究主要指出海陆再平衡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战略思维;二是理论框架上,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研究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理论框架,在海陆联动、良性循环的框架下,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之间的要素有效流动与协同发展、海峡两岸合作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升级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借助并助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态势,海洋经济迈向深化发展;三是研究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体系化的路径与政策建议。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要融入“一带一路”、海洋经济深化合作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完善海洋经济战略空间布局,发展海洋湾区经济,推进海洋贸易环境国际化,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海洋高新技术人才,提升海洋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全域统筹海陆生态治理的体系化政策建议。

王繁华[8](2020)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体系,开始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也逐步从陆域经济向海洋经济方向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名明确提出“逐步建成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青岛西海岸新区是第9个国家级新区,于2014年6月3日由国务院批复设立,被赋予经略海洋、发展海洋的战略使命,为推动海洋经济强国建设、带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此背景对其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探讨分析,首先分析了西海岸新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产业布局等现状,梳理总结出新区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新区海洋经济发展仍存在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偏小、海洋结构性矛盾突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少的瓶颈问题。其次对其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了其海洋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其优势:地理交通优势、海洋资源丰富、港口优势、科学创新资源集聚;其劣势:海洋一产、二产急需转型、海洋特色园区协作融合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足、陆海协同能力不强;其发展机遇:国内外海洋新兴产业扩张转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青岛大城市发展格局驱动、承担经略海洋任务的国家级新区地位;其面临的挑战:国际大环境下海洋竞争加剧、海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压力巨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大。最后,分别从发展策略和保障措施两方面提出本文的研究建议。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建议方面:首先明确提出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定位,其次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陆海协同发展新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推动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建议。海洋经济发展保障措施方面:主要从海域资源管理支撑、服务保障支撑、生态环境支撑、海洋人才支撑等四个方面,针对性提出本文的研究对策。本文与大部分针对区域范围内海洋经济发展研究不同,从相对微观的角度,针对西海岸新区的战略定位、区位优势、发展特点等,有针对性总结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策略建议与保障措施,以期研究成果对相同行政区划级别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徐艺丹[9](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厦门立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前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都对海洋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对维护国家主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海洋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厦门市作为拥有地方立法权的经济特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城市,可以进行体制创新,以法律手段调整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做法和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同时借鉴国外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体制的成功经验和我国沿海省市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出台实行的地方法规和相关做法;以近年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为落脚点,分析厦门市当前海洋经济发展法律促进体系存在的不足,结合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数据,为厦门市以立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立法建议和立法展望,通过体制创新促进厦门海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选题背景与依据,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海洋经济的法律界定总结出海洋经济的概念,并进一步给出海洋经济的具体范围,综合当前学术界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特征,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法律经济学理论分析,将效率理论、公平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该研究的基本理论,为后文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作指导。第三部分先是回顾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概况,结合“十三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数据,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做法和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为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研究做铺垫。第四部分是以域外国家和国内沿海省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做法为例,从各地区的法律促进机制、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做法和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根据它们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可供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借鉴之处。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及改善,通过数据总结出近年来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各海洋产业具体情况,并对厦门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 SWOT分析,并给出了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第六部分详细阐述厦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通过厦门的实际情况,分析厦门以立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立法建议和立法展望,以期促进厦门海洋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

公丕宏[10](2019)在《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从时间维度看,集中体现为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从空间维度看,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态势与不充分状态。本文旨在从空间维度研究中国经济格局演化,基于对经济空间的几何解析,结合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具体形态,从散点尺度研究乡村、从节点簇尺度研究城市群、从轴线尺度研究基础设施、从域面尺度研究区域、从立体尺度研究海洋,运用科学隐喻与归纳综合的方法,提出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作为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顶层设计。第一部分是理论准备。首先对经济空间演化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系统梳理国内、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立足研究现状,确立理论逻辑基点,在明确研究对象、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从空间几何要素切入,解析经济空间要素,基于对场理论的科学隐喻,形成经济空间场理论。运用经济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构成,构建以乡村演化散点、城市群演化节点簇、基础设施演化轴线、区域演化域面、海洋演化立体为主体的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提出建设以经济空间势、经济空间熵、经济空间流、经济空间集、经济空间域为变量的五度经济空间场。第二部分是中国经济空间的多尺度分析。乡村散点、城市群节点簇构成了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微观支撑,从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变轨迹出发,研究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与系统,分析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规律;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空间演化的轴线,拓展了演化的地理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推进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乡村经济的通道优化;从区域经济空间演化视角来看,四大板块呈现出点线网面的演化态势,京津冀网络型演化、长江经济带联通演化、“一带一路”开放演化正在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海洋经济空间立体演化的两大支撑是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第三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对策建议。把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相结合,依据五度经济空间场的作用机理,把增强经济空间势、降低经济空间熵、加大经济空间流、丰富经济空间集、拓展经济空间域,作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实践进路,从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能、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值两个维度,持续强化城乡经济空间的微观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的中观融联,推进陆域、海洋经济空间的宏观统筹。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现代信息传输体系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持续增大经济空间流,贯通微观支撑、中观融联、宏观统筹。第四部分结语,对论文的可能创新点进行简要归纳,主要是构建了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得出了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的规律,提出了建设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的理论与进路,使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历史与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逻辑辩证统一。最后对论文的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总结,指出定量分析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二、强化海域使用管理 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海域使用管理 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综述评析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海洋战略理论
        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维度
        一、海洋安全维度
        二、海洋经济维度
        三、海洋环境维度
        四、海洋科技维度
    第三节 科技兴海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地位
        一、维护海洋安全的核心要素
        二、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撑
        三、改善海洋环境的主要路径
第二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
    第一节 和平性海洋强国
        一、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
        二、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
        三、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
    第二节 引领型海洋强国
        一、规则引领
        二、理念引领
        三、路径引领
    第三节 负责任海洋强国
        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二、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
        三、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
第三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科技要素促使海洋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一、扩展海洋安全内涵
        二、加剧海洋权益争端
        三、强化海上对抗风险
    第二节 科技要素加速世界海洋格局极化趋势
        一、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
        二、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涉海意愿
        三、科技要素推动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
    第三节 科技要素引导国际海洋政治议题增多
        一、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新特征
        二、新兴海洋提议不断涌现
        三、海洋提议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联系日益紧密
第四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释放科技潜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品质
        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秩序职能
        三、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
    第二节 匹配科技实力,维护地区海洋安全秩序
        一、坚持防御性海洋安全战略
        二、科技升级提升蓝水海军战力
        三、科技助力拓展海军职能
    第三节 借助科技路径,提升中国海洋行为能力
        一、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海洋管理能力
        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质量
        三、提升创新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技成果
致谢

(2)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无居民海岛法律制度研究综述
        (二)用途管制制度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规范分析方法
        (二)实证分析方法
        (三)经济分析方法
    四、论文框架
        (一)论文框架的逻辑结构
        (二)论文框架的内容配置
第一章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
    第一节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一、国家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用途管制职责实现的需要
        (一)用途管制的实施范围需要扩大到无居民海岛
        (二)需要整合与无居民海岛利用相关的各类规划
        二、有效解决无居民海岛现实使用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一)需要解决无居民海岛的用途分类问题
        (二)无居民海岛的用途分类需要与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相衔接
    第二节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构建的可行性
        一、国家“陆海统筹”战略的支持
        (一)“陆海统筹”战略要求推进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
        (二)“陆海统筹”战略要求规范无居民海岛利用活动
        二、国家对无居民海岛现有的管理成果铺垫
        (一)海岛的全面调查统计完成
        (二)无居民海岛的财政收支管理体系的建立
        (三)国家对无居民海岛实施“整岛登记”
        (四)海岛利用受国家监督检查
第二章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概念辨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无居民海岛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
        (三)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无居民海岛用途与无居民海岛利用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与无居民海岛利用规划
        (三)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与海岛土地征收
    第二节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关系的构成
        一、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国家
        (二)企、事业单位法人和自然人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行为
        (二)无居民海岛及其周边海域
        三、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二)企、事业单位法人和自然人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法学依据
        (一)法的价值论
        (二)法与政治的关系理论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经济学依据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政府管制理论
        三、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地理学依据
        (一)灾害理论
        (二)生态脆弱性理论
第三章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构建的原则
    第一节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原则
        一、无居民海岛利用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一)降低市场失灵
        (二)避免管制失灵
        二、无居民海岛利用受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的指引
        (一)平衡无居民海岛利用行为的秩序与自由的冲突
        (二)兼顾无居民海岛资源的分配公平与利用效率
    第二节 坚守政策底线的原则
        一、无居民海岛利用规划的编制要坚守“三条控制线”
        (一)不侵犯生态保护红线
        (二)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
        (三)不突破城镇开发边界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要严格管控
        (一)禁止在无居民海岛确定“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用途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禁止任意改变
第四章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构建中的利益衡量
    第一节 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
        (一)对利益主体的细分
        (二)利益主体的利益识别
        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一)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利益矛盾的原因
        (二)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三)部门利益与部门利益之间的矛盾
        (四)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
        (五)行政管理人员利益与其他利益的矛盾
    第二节 利益衡量的原则与目标
        一、利益衡量的原则
        (一)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二)利益填补原则
        (三)统筹兼顾原则
        二、利益衡量的目标
        (一)协调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经济利益的关系
        (二)避免公共经济利益对私人经济利益的侵犯
        (三)减少部门之间的“争利推责”
        (四)统筹中央的全局利益与地方的局部利益
        (五)限制不正当的行政管理人员利益
第五章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构建框架与相关制度完善
    第一节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权的设定
        一、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权的扩张视角
        (一)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权的性质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权的内容与形式
        (三)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权的设定标准
        (四)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权的自由裁量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权的制约视角
        (一)对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权的内部制约
        (二)对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权的外部制约
    第二节 无居民海岛利用规划制度的完善
        一、在国土空间规划下编制无居民海岛利用规划
        (一)多种规划并存所导致的衔接难问题
        (二)无居民海岛利用规划的指标控制
        (三)无居民海岛利用规划的分区管制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的类型化重塑
        (一)无居民海岛用途的实证考察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具有涵盖“用海”概念的特殊性
        (三)无居民海岛用途的确定原则
        (四)无居民海岛用途的规范设计
        (五)无居民海岛用途的“负面清单”设计
        三、无居民海岛用途审批制度的完善
        (一)审批权限的调整
        (二)审查内容的细化
        (三)审批流程的优化
    第三节 无居民海岛用途变更的规则设计
        一、无居民海岛需要用途变更的原因
        (一)弥补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的弊端
        (二)适应无居民海岛利用规划的调整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变更的内容
        (一)农用岛的变更
        (二)建设用岛的变更
        (三)其他用岛的变更
    第四节 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制度的完善
        一、无居民海岛使用金的确定依据
        (一)无居民海岛的用途
        (二)无居民海岛所属地域的土地价格水平
        二、无居民海岛使用金的减免、征收与使用
        (一)确定减免无居民海岛使用金的用岛项目
        (二)完善无居民海岛使用金的征收使用管理
    第五节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的监督检查体系与法律责任完善
        一、健全对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的监督检查体系
        (一)实施统一的国家自然资源督察
        (二)发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监督作用
        (三)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二、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责任的完善
        (一)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
        (二)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与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制度衔接
    第一节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视域下的无居民海岛使用权体系
        一、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性质分析
        (一)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具有私权性质
        (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具有物权性质
        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权利特殊性
        (一)伴随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公法义务过重
        (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客体突破了“一物一权”主义
        三、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绿色化”思路
        (一)《民法典》绿色原则与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的耦合
        (二)《民法典》绿色原则对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辐射
        四、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种类
        (一)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应是一组“权利束”
        (二)农用岛使用权
        (三)建设用岛使用权
        (四)其他用岛使用权
    第二节 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对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变动的影响
        一、设定了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取得条件
        (一)足额缴纳无居民海岛使用金
        (二)修建无居民海岛的保护设施
        二、限制了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自由流转
        (一)受让人资格的限制
        (二)海岛保护投资达到一定规模
        (三)已缴清无居民海岛使用金
        (四)无居民海岛的使用用途未改变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与评价模型
    2.1 向海经济相关理论
        2.1.1 向海经济概念的讨论
        2.1.2 向海经济概念的界定
    2.2 绿色发展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的基本概念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2.5 生态补偿理论
        2.2.6 陆海统筹理论
        2.2.7 高质量发展理论
    2.3 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相关评价模型
        2.3.1 基于DEA的绿色发展评价模型
        2.3.2 基于耦合协调度与空间自相关的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3.1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评价综述
        3.1.1 海洋经济效率方面的研究
        3.1.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
        3.1.3 海洋经济绿色效率方面的研究
        3.1.4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选择方面的研究
    3.2 陆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综述
        3.2.1 关于海岸带生态问题的研究
        3.2.2 关于沿海经济带发展问题的研究
    3.3 海陆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综述
        3.3.1 海洋经济对沿海区域经济、陆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3.3.2 海陆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研究
        3.3.3 海陆关系形成动因阐释研究
        3.3.4 海陆经济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3.5 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
        3.3.6 海陆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第四章 国内外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模式与政策
    4.1 国外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模式与政策
        4.1.1 美国:强化海洋战略引领
        4.1.2 日本:以海立国
        4.1.3 欧盟:积极培育蓝色经济增长极
        4.1.4 经验与启示
    4.2 国内先进省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模式与政策
        4.2.1 注重发挥组织领导
        4.2.2 强化海洋顶层谋划
        4.2.3 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
        4.2.4 加强海洋科技协同创新
        4.2.5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章 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
        5.1.2 DEA对指标选择的要求
    5.2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陆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具体原则
        5.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5.4 海陆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1 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
        5.4.2 评价指标选择的要求
        5.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4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第六章 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6.1 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指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1.1 海洋捕捞产量
        6.1.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6.1.3 港口货物吞吐量
        6.1.4 工业废水排放量
        6.1.5 R&D经费支出
        6.1.6 固定资产投入
        6.1.7 运输路线长度
        6.1.8 涉海就业人数
        6.1.9 地区GDP
        6.1.10 人均GDP
        6.1.11 海洋生产总值
        6.1.12 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
        6.1.13 海洋环境保护区数量
        6.1.14 海域使用权确权面积
    6.2 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6.2.1 调整投入前的结果
        6.2.2 随机前沿分析的结果
        6.2.3 调整投入后的结果
    6.3 中国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6.3.1 超效率DEA模型结果分析
        6.3.2 回归分析结果
        6.3.3 中国沿海地区陆域经济绿色发展优劣势分析
    6.4 中国海陆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6.4.1 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的助推效应评价
        6.4.2 海陆经济协调性分析
        6.4.3 中国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协调性的空间格局演变
        6.4.4 中国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章 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趋势判断与政策建议
    7.1 中国向海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
        7.1.1 中国向海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7.1.2 当前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主要短板
    7.2 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7.2.1 坚持以陆海统筹为战略引领
        7.2.2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7.2.3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7.2.4 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7.2.5 扎实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7.2.6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温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主要背景
    1.2 研究的主要目的
    1.3 目前研究现状
        1.3.1 相关的国外研究
        1.3.2 相关的国内研究
        1.3.3 国内外的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
        2.1.1 海洋文明
        2.1.2 生态文明
        2.1.3 海洋生态文明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发展
        2.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海洋生态文明的相关论述
第三章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3.1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3.1.1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3.1.2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
    3.2 温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3.2.1 温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
        3.2.2 温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效
第四章 温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和有利条件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区域位置较为边缘
        4.1.2 用海区域空间结构不协调
        4.1.3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不力
        4.1.4 海洋科学技术实力较弱
        4.1.5 海洋环境的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4.2 相对有利的条件
        4.2.1 海洋资源相对丰富
        4.2.2 海洋经济基础相对扎实
        4.2.3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4.2.4 创新能力相对增强
第五章 温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法
    5.1 温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
        5.1.1 温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5.1.2 温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遵循原则
        5.1.3 温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5.2 温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5.2.1 进一步加强海洋的生态环境保护
        5.2.2 进一步优化海洋的资源利用开发
        5.2.3 进一步强化海洋的综合管理
        5.2.4 进一步完善海洋的公共服务体系
        5.2.5 进一步提升海洋的创新发展水平
    5.3 温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5.3.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5.3.2 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5.3.3 强化评价考核
        5.3.4 提升公众参与意识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中国海疆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2.2 海权论研究
        1.2.3 海疆管理体制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海疆
        2.1.2 海洋强国战略
        2.1.3 海疆管理体制
    2.2 理论基础
        2.2.1 海权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
3 中国海疆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 中国海疆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3.1.1 古代海疆管理体制概况
        3.1.2 近现代海疆管理体制发展
        3.1.3 当代海疆管理体制形成
    3.2 中国海疆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3.2.1 自然资源部主导的多主体管理
        3.2.2 零散交叉的机构职能设置
        3.2.3 不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
    3.3 中国海疆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3.1 管理主体设置不合理
        3.3.2 机构职能设置分散化碎片化
        3.3.3 法律制度与实际发展不匹配
    3.4 中国海疆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海疆管理区域划分不合理
        3.4.2 管理机构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
        3.4.3 基本法与配套制度缺失
4 国外海疆管理体制设置及其经验借鉴
    4.1 国外海疆管理体制设置情况
        4.1.1 美国:注重海岸警卫队建设
        4.1.2 英国:完善的海疆管理制度
        4.1.3 日本:海疆综合管理较为成熟
    4.2 国外典型国家海疆管理体制的启示
        4.2.1 划清政府部门职责
        4.2.2 建立海上专业力量
        4.2.3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5 海洋强国战略下完善中国海疆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
    5.1 合理定位海疆管理主体
        5.1.1 完善海疆管理主体的定位
        5.1.2 加强海疆管理主体的协同合作
        5.1.3 建立海上专业力量
    5.2 整合海疆管理机构及职能
        5.2.1 合理划分海疆管理区域
        5.2.2 整合中央与地方海疆管理机构
        5.2.3 加强海疆管理机构的合作
    5.3 完善海疆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
        5.3.1 出台海疆管理基本法
        5.3.2 完善配套制度
        5.3.3 建立环境保护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6)中国陆海跨界污染统筹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的描述
    1.4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范围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陆海统筹理论
        2.1.3 环境外部性理论
        2.1.4 系统工程理论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陆海环境统筹相关的研究综述
        2.2.2 环境公平相关的研究综述
        2.2.3 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研究综述
        2.2.4 环境治理激励机制的研究综述
        2.2.5 现有研究评述
3 陆域环境公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
    3.1 环境公平概述
        3.1.1 环境公平的基本概念
        3.1.2 陆域环境污染与环境不公平
    3.2 畜禽业环境不公平测度
        3.2.1 畜禽业概况
        3.2.2 畜禽业污染排放量估算与特征分析
        3.2.3 环境不公平测度指标与方法
        3.2.4 畜禽业环境不公平测度结果与分析
    3.3 畜禽业环境公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3.1 面板阈值模型
        3.3.2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3.3.3 阈值效应检验、识别与估计
        3.3.4 面板阈值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海洋功能区划对陆域社会经济活动约束机制研究
    4.1 我国海洋陆源污染治理政策框架、新探索与特征
        4.1.1 现行政策框架
        4.1.2 治理政策新探索
        4.1.3 治理政策特征
    4.2 海洋功能区划实现陆域活动管控的基本路径
        4.2.1 区划依据
        4.2.2 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过程
        4.2.3 区划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作用
    4.3 我国海洋功能区划与生态环境政策关系分析
        4.3.1 区划是实施生态环境政策的重要平台
        4.3.2 区划中生态环境政策不断强化
        4.3.3 现有区划存在生态环境政策滞后性困境
    4.4 4.0版海洋功能区划所需承载的生态环保任务
    4.5 本章小结
5 入海流域跨界水污染管理机制研究
    5.1 中国入海流域水污染现状与问题
        5.1.1 入海河流污染排放状况变化趋势
        5.1.2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5.2 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与主要政策工具
        5.2.1 水环境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
        5.2.2 水污染治理环境政策工具
    5.3 陆海统筹视角下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特殊性
        5.3.1 近岸陆域兼具多重身份
        5.3.2 补偿性支付有待纳入考量
        5.3.3 海域环境管理“代理人”存在不同选择
    5.4 入海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博弈研究
        5.4.1 海域环境管理权归属于近岸陆域市级政府
        5.4.2 海域环境管理权归属于省级政府
        5.4.3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陆海跨界污染统筹治理激励机制研究
    6.1 激励机制运行特征
        6.1.1 沿海地方政府承担多项任务
        6.1.2 陆海环境治理密切关联
        6.1.3 激励形式逐步丰富
    6.2 陆海污染治理多任务委托—代理激励模型
        6.2.1 委托—代理理论
        6.2.2 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框架及模型设定
        6.2.3 模型构建
        6.2.4 模型求解
        6.2.5 模型结果分析与主要结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意义
        1.1.2 海洋经济深化发展是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
        1.1.3 海陆再平衡是新时期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海洋经济”以及“‘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1 国外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2 国内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4 文献述评
    2.2 相关概念
        2.2.1 “一带一路”
        2.2.2 海洋经济
        2.2.3 海洋文化
        2.2.4 海陆再平衡
    2.3 理论工具
        2.3.1 空间经济学理论
        2.3.2 产业经济理论
        2.3.3 区域经济理论
        2.3.4 海洋经济理论
    2.4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2.4.1 提出“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的政策背景
        2.4.2 海陆耦合关联分析
        2.4.3 海陆再平衡的内涵
        2.4.4 海陆再平衡的逻辑
第三章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历程、现状与问题
    3.1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历程
        3.1.1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背景
        3.1.2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阶段
    3.2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3.2.1 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3.2.2 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3.2.3 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3.3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成就与问题
        3.3.1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成就
        3.3.2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与评价
    4.1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海丝核心区与政策叠加效应
        4.1.1 福建海洋经济迎来的崭新经济机遇——海丝核心区建设
        4.1.2 “一带一路”倡议后福建海洋经济迎来政策方案密集的环境
    4.2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分析
        4.2.1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资源基础与条件
        4.2.2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产业基础与条件
        4.2.3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科研基础与条件
        4.2.4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文化基础与条件
    4.3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评价
        4.3.1 海洋经济发展的评价方法
        4.3.2 有关数据说明
        4.3.3 实证数据与解释
        4.3.4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评价实证结果及分析
    4.4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实证研究
        4.4.1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的评价方法
        4.4.2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式
        4.4.3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评价的数据及解释
        4.4.4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评价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海陆再平衡特征分析与战略选择
    5.1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特征分析
        5.1.1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特征
        5.1.2 海陆相关基础关系与海陆再平衡动因分析
    5.2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相关要素再平衡
        5.2.1 海陆资源要素再平衡
        5.2.2 海陆资本要素再平衡
        5.2.3 海陆技术要素再平衡
        5.2.4 海陆劳动力要素再平衡
    5.3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5.3.1 福建省与内陆地区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5.3.2 海峡两岸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5.3.3 福建省与东南亚国家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第六章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6.1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路径
        6.1.1 融入“一带一路”
        6.1.2 秉承两种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合作发展
    6.2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6.2.1 完善海洋经济战略空间布局,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
        6.2.2 发展海洋湾区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6.2.3 推进海洋贸易环境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比较优势
        6.2.4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高端要素集聚
        6.2.5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海洋高新技术人才,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6.2.6 以创新为驱动力,提升海洋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6.2.7 全域统筹海陆生态治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洋经济国外研究进展
        1.2.2 海洋经济国内研究研究现状
        1.2.3 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国外研究现状
        1.2.4 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国内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论文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 西海岸新区概况
    2.2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2.1 海洋经济规模发展情况
        2.2.2 海洋经济结构情况
        2.2.3 海洋经济布局情况
    2.3 西海岸新区六大海洋产业现状
        2.3.1 海洋装备制造产业
        2.3.2 海洋交通运输产业
        2.3.3 海洋盐业及化工产业
        2.3.4 海洋渔业产业
        2.3.5 海洋旅游产业
        2.3.6 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产业
    2.4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4.1 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偏小
        2.4.2 海洋结构性矛盾突出
        2.4.3 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少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3.1 有利条件
        3.1.1 地理及交通优势
        3.1.2 基础资源丰富
        3.1.3 港口优势突出
        3.1.4 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3.2 不利条件
        3.2.1 海洋一产、二产急需转型升级
        3.2.2 海洋特色园区协作融合不足
        3.2.3 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3.2.4 陆海协同发展能力不足
    3.3 发展的机遇
        3.3.1 国内外海洋新兴产业扩张转移
        3.3.2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新战略
        3.3.3 大青岛城市发展格局的驱动
        3.3.4 作为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地位
    3.4 面临的挑战
        3.4.1 国际海洋产业竞争加快
        3.4.2 海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压力巨大
        3.4.3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大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4.1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策略方向
    4.2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总体策略
        4.2.1 打造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
        4.2.2 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4.2.3 打造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
        4.2.4 打造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
    4.3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4.3.1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4.3.2 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4.3.3 创新陆海协同发展新机制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5.1 海域资源管理支撑
        5.1.1 结合海域资源实施精准招商
        5.1.2 实施海洋产权集中交易
        5.1.3 推进海岛综合开发利用试点
    5.2 服务保障支撑
        5.2.1 积极加快自贸区建设
        5.2.2 实施多规合一
        5.2.3 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5.2.4 加大海洋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
    5.3 生态文明支撑
        5.3.1 保护海洋资源
        5.3.2 强化法治保障
    5.4 海洋人才支撑
        5.4.1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5.4.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新时代背景下厦门立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前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依据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海洋经济的基本理论
        2.1.1 海洋经济的概念
        2.1.2 海洋经济的范围
        2.1.3 海洋经济的特征
    2.2 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经济学理论
        2.2.1 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理论
        2.2.2 公平理论
        2.2.3 公共选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研究
    3.1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概况
    3.2 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做法
        3.2.1 划定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
        3.2.2 由上至下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3.2.3 整合组建海洋综合执法队伍
    3.3 海洋经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
第4章 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研究
    4.1 国外主要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比较
        4.1.1 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
        4.1.2 日本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
        4.1.3 澳大利亚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
        4.1.4 加拿大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
    4.2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法律经验总结
        4.2.1 制定海洋发展的基本法
        4.2.2 建立职责明确的海洋管理机构
        4.2.3 制定完善的海洋发展规划和政策
    4.3 国内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比较
        4.3.1 浙江省
        4.3.2 海南省
        4.3.3 青岛市
        4.3.4 大连市
    4.4 国内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法规文件经验总结
        4.4.1 结合实际法律问题立法
        4.4.2 推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
        4.4.3 完善海洋资金支持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实践及改善
    5.1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5.1.1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5.1.2 厦门市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5.1.3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5.2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SWOT分析
        5.2.1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
        5.2.2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劣势
        5.2.3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机遇
        5.2.4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威胁
        5.2.5 SWOT分析的厦门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第6章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法律研究
    6.1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6.1.1 一般性法律法规
        6.1.2 海洋产业管理法规
    6.2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法律问题
        6.2.1 综合性法律法规缺失
        6.2.2 新兴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不足
        6.2.3 地方性海洋经济相关规定缺失
        6.2.4 海洋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不足
        6.2.5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和法律体系存在缺陷
    6.3 立法的必要性
    6.4 立法的可行性
    6.5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立法建议
        6.5.1 明确海洋经济的发展定位
        6.5.2 形成规划体系及结构布局
        6.5.3 建立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
        6.5.4 形成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6.5.5 制定科学有效的保障性措施
        6.5.6 明确对台合作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向的选定
        二、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三、经济空间演化的理论基础
        四、经济空间演化的分析框架
        五、中国经济空间的分维研究
        六、结论与展望
第一章 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经济空间演化的文献分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研究述评
        一、马克思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发轫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代表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深化与实践
    第三节 西方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经典区位理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三、新经济地理学
    第四节 国内空间经济学中的经济空间演化研究述评
        一、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二、运用经济空间演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性分析
        三、经验性研究某一区域的经济空间演化
        四、研究某一产业的经济空间演化
第二章 经济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主体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主体框架
    第二节 几何分析
        一、空间的基本要素
        二、经济空间的界定与属性
        三、经济空间的要素解析
    第三节 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空间场相关理论
        二、经济空间场作用机理
第三章 中国经济空间尺度层级与经济空间场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层级结构
        一、乡村演化散点
        二、城市群演化节点簇
        三、基础设施演化轴线
        四、区域演化域面
        五、海洋演化立体
    第二节 五度经济空间场
        一、经济空间势
        二、经济空间熵
        三、经济空间流
        四、经济空间集
        五、经济空间域
第四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散点尺度:乡村
    第一节 乡村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轨迹
        一、传统乡村经济空间的均质性分析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经济空间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经济空间
    第二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分析
        一、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
        二、乡村经济空间的系统解析
        三、土地制度跃迁的演化影响
    第三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需求导向下的市场机制
        二、政府调控下的空间演化
        三、乡村主体的空间区位选择
第五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节点簇尺度:城市群
    第一节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特征与模式
        一、城市群概念演化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本质特征
        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政策变迁解析
        三、全球化与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特征
        一、城市群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主体
        二、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负外部性
        三、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异质性
第六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轴线尺度:基础设施
    第一节 经济空间中基础设施的属性与功能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
        二、基础设施的属性特征
        三、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的拓展
        一、基础设施对经济地理空间的拓展
        二、基础设施对经济生产空间的延展
        三、基础设施对经济生活空间的扩展
    第三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优化
        一、基础设施供给与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二、基础设施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优化
        三、基础设施与乡村经济空间优化
第七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域面尺度:区域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演进历程
        一、西部经济空间的开发演化
        二、东北经济空间的振兴演化
        三、中部经济空间的崛起演化
        四、东部经济空间的率先演化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点-轴-网-面演化
        一、东部经济空间的多极网络演化
        二、中部经济空间的轴线-网络演化
        三、东北经济空间的节点-轴线演化
        四、西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节点演化
    第三节 中国全域经济空间的融合联通
        一、京津冀经济空间的网络型演化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的联通演化
        三、“一带一路”重塑经济开放空间
第八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立体尺度:海洋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宏观构成
        一、中国的海洋国土
        二、中国海洋经济区空间格局
        三、中国海洋经济空间的延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演化布局
        一、海洋经济空间的演化基础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海洋经济空间的区域演化
    第三节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一、完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二、建立海洋经济创新体系
        三、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
    第四节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困境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优化路径
第九章 中国高质量经济空间场建设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五度经济空间场的建设
        二、中国经济空间场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二节 强化城乡演化节点的微观支撑
        一、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
        二、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
    第三节 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
        一、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二、建设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三、构筑现代信息传输体系
    第四节 推进区域经济空间的协调融联
        一、多维推进区域融联
        二、构建协调制度体系
    第五节 陆海统筹拓展海洋经济空间
        一、陆海统筹的顶层设计
        二、陆海统筹的主要内容
        三、陆海统筹的制度创新
        四、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一、可能创新之域
    二、有待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强化海域使用管理 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D]. 樊丛维. 吉林大学, 2021(01)
  • [2]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构建[D]. 赵缔. 吉林大学, 2020(03)
  • [3]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研究[D]. 黄灵海.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温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 李丫.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中国海疆管理体制研究[D]. 韩笑.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中国陆海跨界污染统筹治理机制研究[D]. 杨玉洁.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路径研究[D]. 吴丹洁. 西北大学, 2019(07)
  • [8]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 王繁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9]新时代背景下厦门立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前期研究[D]. 徐艺丹. 厦门大学, 2019(08)
  • [10]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D]. 公丕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