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的一个月

我在加拿大的一个月

一、我在加拿大的一个月(论文文献综述)

粟沁维[1](2021)在《赴加拿大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文中提出

崔宏伟[2](2021)在《储备粮实物数字云图监管方法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储藏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粮食流通安全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21世纪以来,随着“四合一”储粮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逐渐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物联网体系,做到了“天下粮仓”紧相连,初步形成了储粮安全的“新基建”。就目前来看,“管好天下粮仓”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储粮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其中解决跨域储备粮监管是技术难点之一。我国储备粮具有粮仓储量大、分布区域广,储藏周期长的特点,该特点使得跨域储备粮监管与稽核的工作量十分巨大。另外,由于储备粮数量庞大,涉及巨大经济利益,若个别粮库发生虚库、虚报贴息、以差换好等违规违法行为,会给国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改善跨域储备粮监管的方法和模式,对保障储备粮的数量与质量安全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意义。针对我国储备粮监管工作费力费时、发现问题难度大等问题,本文在研究粮堆场的时空连续性、周期性以及多场耦合的协调性三种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粮堆温度场特性的储备粮实物监管技术路线和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历史粮情数据的三种特性,提出了基于粮温数字特征相关性和连续性,以及基于云图特征相关性的库存模态检测和分类方法,并针对粮仓分布广的特点,研究并应用了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模式,最后搭建了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储备粮实物监管基本原理-粮堆场特性的研究分析了正常储藏过程中(无外界干扰),散装生物物料料堆场的三种特性变化规律,三种特性包括场的时空连续性,周期性,以及多场耦合的协调性。以粮堆为对象,分析了储藏过程中粮堆场的时空连续性,周期性,以及多场耦合的协调性,同时分析了温度场的衍生特性-时空相关性,验证了合理利用场的三种特性可以检测历史库存模态,包括空仓、新粮、通风、结露、霉变等状态。(2)基于粮温数字特征相关性和连续性的储备粮监管方法研究改进了基于粮温数字特征相关性的库存模态检测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正常储藏时粮堆测温平面、测温线与测温点的自相关性与互相关性,根据分析结果设定了自相关系数与互相关系数阈值;进行了实仓检测试验,结果显示改进的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出实仓粮温异常变化。根据上述检测结果,提出了基于粮温数字特征连续性的库存模态分类方法(主要包括空仓态、新粮态、通风态3种状态)。选择宝鸡市某粮库的粮情数据,分析并验证了利用粮堆上下相邻层温差和粮温的新异众比例可以检测空仓态,利用相邻层温差和粮温标准差可以检测新粮态,利用粮温变化率和粮温标准差变化率可以检测通风态,初步设定了上述参数的阈值区间;接着选择7个不同省份粮仓的粮情数据,进行了模态分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3种状态的平均查准率、平均查全率和F值分别为81%、80%、87%,表明该方法基本满足储备粮实物监管的工作需求;然后又计算了第2~7储粮生态区中68个平房仓粮情数据的特征参数,使用K-Means++、K-Mediods和DBSCAN聚类方法对特征参数的阈值区间进行了二次优化,并使用兰德指数RI对聚类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DBSCAN方法的聚类效果较好(RI=0.9703),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聚类结果可用于储备粮监管。(3)基于温度场云图特征相关性的储备粮监管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温度场云图特征相似度的库存模态检测方法。首先调用历史粮温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生成温度场云图;然后提出了基于温度场云图RGB颜色特征的相似度计算方法;计算正常储藏相邻时间平面温度场云图的相似度,设定了相似度检测的阈值。利用广州市花都仓的历史粮温数据,模拟了5种粮食数量变动导致的粮温异常,进行了模态检测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模态检测的平均查全率为98.6%,平均查准率为97.3%,其运行速率约为320 ms/次,优于对比试验方法(基于云图LBP纹理特征相似度算法的检测结果),实现了库存模态变化的检测。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温度场云图相关性的库存模态分类方法。利用第2~7储粮生态区437个平房仓的历史粮温数据,搭建了由空仓态、通风态、新粮态、发热态和正常态5种模态组成的温度场云图样本集;建立了具有双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提取云图的不同特征并组合作为网络的输入,5种模态作为输出进行训练;通过比较试验发现:当颜色聚合向量(CCV)(Nb=70)、纹理特征(TFV)和光滑特征(SFV)的组合作为输入时,网络具有较好的分类准确率,其中空仓态的准确率高于98%,通风态的准确率在82%至89%之间,而新粮态、发热态和正常态的分类准确率在89%至98%之间,平均准确率约为93.9%,此时网络的运行时间和预测时间约为321 s和0.123 s,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库存模态分类方法可以满足库存检查的需求。(4)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模式研究从不同管理者角度分析了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实现模式。分别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包括垂直管理机构)、中储粮的管理者角度研究了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实现模式,发现模式的实现需建立储备粮监管云平台和粮情数据服务器,管理机构利用云平台监管旗下不同地域的粮库,从而实现跨域储备粮仓群的监管;分析了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实现的必要条件,即各粮仓粮情数据的标准化、规模化存储;分析了常用软件架构-C/S和B/S架构,研究了利用这两种架构实现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应用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实现提供方向。(5)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与应用试验分析了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的架构与功能模块,使用Lab VIEW编程工具搭建了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系统主要由数据读取模块、粮仓选择模块、粮情扫描模块、云图分析模块、结果显示模块、三温分析模块组成,具有历史粮温的扫描、分析,检测结果的输出、保存等功能,该系统的搭建可为跨域储备粮藏情监管系统的构建提供支撑。利用系统检测了选自592个粮仓近1年的粮情数据,共计23万多组,试验结果显示:检测空仓态的准确率为94%,新粮态的准确率为93%,通风态的准确率为95%,结露和霉变态的准确率分别为96%和87%。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某分公司进行了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试验,结果显示:检测空仓态的准确率约为80%,新粮态约为76%,通风态约为84%。结果表明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基本可满足储备粮监管的需求。该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试验支撑了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实现。

乐晶[3](2021)在《“呈会”习俗与民间信用机制 ——以温州钱库镇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呈会”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信贷习俗,即由发起人邀请与会者参加,商议时间并按期收取一定数量的会金,轮流交由一人使用的信用集资形式。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经出现过不同形式的类似“呈会”的民间信贷,比如越南、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美国等。在我国的云南、山西、江西等地,民众也曾使用“呈会”解决生活中的信贷需求。如今,上述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呈会”或不复存在,或转向专业化、制度化的信贷机构,但是在我国浙江南部和福建地区,它仍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民间信用形式,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呈会”这种民间信用形式在经济层面的作用已经受到关注,以此为基点展开的相关研究以描述经济行为和分析风险机制为主,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旨趣。所以“呈会”常常被视为区别于银行等正规金融部门的自发的、需要被“规训”的民间信用形式。但事实上,对于地方民众而言,“呈会”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关联着不同人群和不同文化的民俗传统,是他们切身实践着的生活方式。因此,只有“自下而上”地深入到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揭示其“经济之外”的运作逻辑。本文以温州市苍南县钱库镇的民间“呈会”为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聚焦一般民众的生活经验、社会交往和民俗实践。将“呈会”习俗还原于特定的时空语境下,透过参与“呈会”的普通人及其民俗语境来理解整个区域社会的“信用机制”。首先,呈会拥有一套由民众所建构、内化和传承的规则:包括不同时期的呈会组织形式、会首和会脚的选择标准、会钱的使用目的、呈会时间和人数的商定等。这些看似细微末节的规则背后,实质上是中国民间信用机制的延续和再造:遵守或打破上述规则同时意味着信用关系的产生或断裂。其次,由呈会所表征的信用机制首先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形成,在城镇化所引发的“人-地”关系变化的背景下,其信用边界不断外延并发生重组,转向了邻里、同事及以寺庙道观为联结的信众群体。信用边界的流动是民间信用机制的历时性呈现。第三,作为一种日常的民间信用形式,呈会体现了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群在应对生命历程重大事件上的聚合能力,它与钱库人的人生仪礼、礼物交换和信仰实践交叠而成一张习俗之网,透过“送人情”、“拜盟兄弟与盟姐妹”以及“拜经仪式”等繁杂的习俗实践,当地人将互惠、道义和灵验等观念与对信用本身的理解关联起来。最后,对传统信贷模式的探讨不是为了权衡利弊,而是反思其延续至今所昭示出的强大生命力及其背后的社会意涵:信用机制的断裂与生产都遵循着特有的民间逻辑,对传统或现代信用形式的选择不仅涉及民间社会的生存策略,也同时暗含着理性的利益选择和情感博弈。在此背景下,民众基于自身的情感体验、习俗文化和社会背景,形成一种特有的“民间信用理性”。从历史到当下,“呈会”一直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是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抽离于日常实践的信贷符号,也不是社会学层面上不具感情的组织机构,而是人们透过“过去的经验”与“人际交往实践”对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做出的一种感知、判断与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以日常生活实践的视角对“呈会”及其“信用机制”的探讨,成为我们理解民间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高婷婷[4](2020)在《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为例》文中指出网络成瘾是高中生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青少年尚处于认知系统的建构阶段,本身自制力较差,再加上互联网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性特点的引诱以及大量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网络成瘾问题。基于我国青少年网民的总体规模,青少年成为网络成瘾的潜在高危人群。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们除了认识到网络成瘾的不良影响外,更要从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对近端因素入手采取防控措施,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网络成瘾与负性情绪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探讨各微观系统对高中生网络成瘾影响的路径关系,验证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网络成瘾之间的模型关系;通过纵向追踪研究,验证横断面路径的因果关系,探讨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发展轨迹以及相关因素发展轨迹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从而为较为全面的制定高中生网络成瘾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长春市某高中1-3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在完成第一次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对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半年一次的追踪研究,一共三次。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问卷录入,采用SPSS24.0软件、AMOS 23.0软件和Mplus 8.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用来描述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计算仅网络成瘾、仅负性情绪和它们两者同时出现的检出率,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效应,基于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的方法对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建立潜类别增长模型,确定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轨迹,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网络成瘾及其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跨类概率相等性检验探讨不同轨迹发展趋势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结果:(1)高中生仅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0%,仅负性情绪检出率为27.0%,网络成瘾和负性情绪同时出现检出率为13.6%。与健康组相比,目前吸烟,周内睡眠剥夺时间平均每天超过1.5小时,周内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0分钟,周末平均每天上网超过240分钟,母子关系差和父子关系差的学生是网络成瘾和负性情绪同时出现的高危人群(P<0.05)。(2)抑郁(95%CI=[0.019,0.028])和焦虑(95%CI=[0.018,0.027])在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间具有中介效应,同伴关系调节了抑郁(95%CI=[-0.003,-0.001])/焦虑(95%CI=[-0.002,-0.001])对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3)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同伴关系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3%,性别在中介模型中起调节作用。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和网络成瘾之间起显着地调节作用。(4)纵向追踪研究发现,抑郁在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焦虑在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性别在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之间起到了调节效应。(5)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两类不同的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危险组”(约占总体的71.5%)和“正常组”(约占总体的28.5%)。平均每天社交网站使用频率大于6次,社交网站(QQ/微信等)联系人数量为60150个,体育运动喜爱程度为一般和不喜欢以及近半年有被同伴孤立过经历的个体被划分到网络成瘾危险组的可能性更大,自我评价没有压力的高中生更不可能被划分到网络成瘾危险组。(6)正常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抑郁缓解组(P=0.020)和抑郁倾向组(P=0.001),正常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焦虑快速增长组(P=0.003)和缓慢增长组(P<0.001),正常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压力快速增长组(P<0.001)和缓慢增长组(P=0.001),压力快速增长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高于缓慢增长组(P=0.040),低父母婚姻冲突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中父母婚姻冲突组(P=0.002),父子关系较差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高于父子关系较好组(P<0.001),母子关系较差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高于母子关系较好组(P<0.001),同伴关系一般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同伴关系较好组(P=0.015)。结论:(1)高中生暴露的危险因素越多,仅网络成瘾、仅负性情绪以及两者同时出现的危险更高。(2)父母婚姻冲突、抑郁和焦虑可以影响网络成瘾,同伴关系可以缓解父母婚姻冲突对抑郁、焦虑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网络成瘾的危险。(3)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可以影响网络成瘾,同伴关系可以增强亲子关系对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利于降低网络成瘾。(4)父母婚姻冲突、抑郁、焦虑、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可以显着预测网络成瘾,这些预测变量与网络成瘾存在因果关系。(5)重点关注社交网站使用频率大于6次,社交网站(QQ/微信等)联系人数量为60150个,体育运动喜爱程度为一般和不喜欢的高中生,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与成瘾程度。(6)抑郁、焦虑、压力、父母婚姻冲突、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轨迹可以影响高中生网络成瘾。

蔡依云[5](2020)在《虚构于田野中——《深夜独立书店》剧本创作始末》文中提出我是一个不拒绝命题作文的创作者,甚至,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漫长的历史与莽莽未来时,有人给了你一个题目去创作,就好似在黑夜里给了你一张星图,你可以凭依它,定出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方向,也可以为它造一段神话与故事,不论是信而有征或无稽之谈。台湾戏曲学院剧场艺术学系系主任刘培能,就曾交给我几张"星图",再由杨云玉导演以及系上的设计老师们,一齐合作完成了三出大型现代舞台剧:《深夜食堂》《台北好男好女》《深夜独立书店》。现今刊载于此的《深夜独立书店》

焦冲[6](2020)在《原生家庭》文中认为1在电梯里遇见朱小辉时,乔美琪只觉得眼熟,但没能想起对方的名字。当然,她没有死乞白赖地在回忆里翻找,光是眼巴前的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闲心去琢磨一个和故人有几分相像的家伙到底何许人也?况且,早上的电梯里那么多人,即便想起来了,也不方便搭讪,哪怕他有几分帅气。帅又怎样?看他那身廉价西装,那质地粗劣的皮鞋和脚背处的褶皱以及褶皱里的灰尘就知道他不过是个尚无财力和

莫须[7](2019)在《这世上只留下了一个我》文中提出作者有话说:这个故事,我想要写下来已经很久了,起初写了开头一千字,就搁在那里了。在构思好所有剧情以后,我点开它很多次,但是,每一次想继续写下去,就觉得很难过,所以又暂时把它放下。好久没过这么悲伤的现代题材的稿子了,事实证明,我还是甜虐双修的!喜欢这个故事的小可爱可以到我的群里来找我玩哦,我的QQ群号码:211750894。

屈璐[8](2019)在《日本课后服务的场域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日本社会已经进入严重老龄少子化的时代,一方面它面临着国际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雇佣环境的持续变更以及经济差距的激烈加剧等社会背景,另一方面则是学校中心地位的动摇、学生在校时间的压缩、教育差距的加剧等产生的所谓教育病理性现象。其中尤其就如何加强对就读基础教育的孩子进行课后“真空”时间的有效看管,已经成为了日本社会与家庭共同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而日本政府通过提供有效“福利”到有效“教育”的过程,对解决课后儿童看管的需求问题,从单纯的福利或教育部门的单向操作而转向行政统一、联合推进的融合改革,其反映了日本政府利用公权力的力量积极介入以及出台有效政策的思路。其最终结果证明,一国之政府如果能够站在民众的立场,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那么它就可以通过政策制度的构建,试图缓解因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底层工薪阶层孩子无法享受课后服务的困境,即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根源。因此开启独具特色的日本课后服务建构体系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质性研究为主,分别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日本课后服务的现场出发,参照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基于日本课后服务的政策沿革、发展现状、历时与共时的演变,通过三个课后服务的典型场域——学校、儿童馆、公民馆来试图探寻课后服务场域建构中规则、资本和惯习之间的能动作用以及动态平衡关系。本研究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先行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等。第二章为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场域理论的基础,从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三门不同学科的视角解读场域的理论缘起,从而定位场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教育学意义。第三章为制度视野中课后服务场域建构的政策梳理,即通过法律及政策文本的解读,归纳课后服务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及其特点。第四章从国家宏观层面的官方数据着手,剖析实践视域中课后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第五章至第七章选取日本课后服务的三个典型场域空间,特别是通过地方实践的考察去剖析地方实践模式,并关注不同场域中的各种元素在场域建构中的作用。第八章将根据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到实践模式的探索,最终进行学理上的总结,并回归我国课后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若干可行的政策建议与意见。论文的最后反思既是对于问题本身的反省,同时也是对于研究课题的反思。本研究最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国家政策、地方细则和实践推进之间相互影响,其中政策规则在课后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二是场地以及基本设施的提供是课后服务实施的重要保障。三是通过不同场域空间的创设而产生的具有抽象意义的场域,即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所谓“第三空间”,继而通过地缘关系产生了与第三空间中“重要他人”的连接,地区中的孩子由此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与老师、家长的纵向关系,也不同于与同学、伙伴的横向关系的“第三人”斜向关系。四是场域通过政府设立课后服务相关人员的“准入门槛”,进而吸引最为合适的行动者进入并服务于场域中。政府保障下的普惠性课后服务的场域建构不是任由资本市场所占有进而制定“游戏规则”的空间,而是保证底层孩子也可以进入以前不为他们所开放的场域之中,某种程度上破解或缓和了布迪厄所批判的场域规则为上层有钱人所制定,底层孩子无法入场或即使入场也无法适应而不得不离场的不公平困境。对日本课后服务场域建构理论及其实践的探究,对于我国制定课后服务的政策、运行机制建立乃至实践价值提升都将起到举一反三的重要借鉴作用。

斯图尔特,张军锋,吕伟利[9](2018)在《白求恩: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文中认为斯图尔特,全名罗德里克·斯图尔特,加拿大退休历史教师,着名白求恩研究专家,着有《诺尔曼·白求恩的思想》《白求恩在西班牙》《不死鸟: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2014年,纪录片《平山记忆》摄制组远赴加拿大,拜访斯图尔特等多位学者。通过斯图尔特的讲述,我们发现,白求恩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多彩的,他性格中的许多"缺点"也是明显而可爱的。这与中国人心目中的白求恩有很多不同。

薛忆沩[10](2018)在《最后的午餐(《异域的迷宫》续篇)》文中研究说明《异域的迷宫》在《收获》杂志上连载结束的时候,就有不少读者建议我写出作品的续篇。现在,经过七年的准备和积累,我终于完成了这一段文学的旅程。2018年是我通过《作家》杂志进入中国当代文学世界30年的纪念年份。我将这一组作品交给《作家》杂志发表,谨以此表示最深的感激。——题记

二、我在加拿大的一个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在加拿大的一个月(论文提纲范文)

(2)储备粮实物数字云图监管方法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储备粮实物监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备粮实物监管国外研究现状
        1.2.2 储备粮实物监管国内研究现状
    1.3 粮堆场理论与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粮堆场理论与应用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粮堆场理论与应用的国内研究现状
        1.3.3 课题研究基础
    1.4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储备粮实物监管原理与可行性分析
    2.1 散装生物物料监管基本原理
        2.1.1 生物物料料堆场的连续性
        2.1.2 生物物料料堆场的周期性
        2.1.3 生物物料料堆内多场耦合的协调性
    2.2 储备粮实物监管基本原理
        2.2.1 粮堆场特性
        2.2.2 衍生特性
    2.3 储备粮实物监管原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3.1 储备粮实物监管的库存模态
        2.3.2 不同库存模态对温度场特性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粮温数字特征相关性与连续性的储备粮监管方法研究
    3.1 数据与处理
        3.1.1 储粮生态区
        3.1.2 粮情数据
        3.1.3 数据预处理
    3.2 方法
        3.2.1 改进的基于粮温数字特征相关性的库存模态检测方法
        3.2.2 基于粮温数字特征连续性的库存模态分类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库存模态检测试验与结果分析
        3.3.2 库存模态分类试验与结果分析
    3.4 阈值的二次优化
        3.4.1 数据来源
        3.4.2 优化算法原理
        3.4.3 不同算法的阈值优化结果与评价
        3.4.4 优化结果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温度场云图特征相关性的储备粮监管方法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粮情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温度场云图生成
        4.1.3 基于温度场云图特征相似度的库存模态检测方法
        4.1.4 基于温度场云图特征相关性的库存模态分类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库存模态检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4.2.2 库存模态分类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模式研究
    5.1 不同管理者角度的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模式
        5.1.1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及其垂直管理机构的监管模式
        5.1.2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监管模式
    5.2 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实现的必要条件
        5.2.1 多参数的规模化采集与集中化存储
        5.2.2 数据的标准化存储
    5.3 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系统应用模式
        5.3.1 基于B/S结构的储备粮监管系统应用模式
        5.3.2 基于C/S架构的储备粮监管系统应用模式
        5.3.3 单机版的应用模式
    5.4 实现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及应用
    6.1 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
        6.1.1 系统框架
        6.1.2 功能模块
        6.1.3 检测系统界面
        6.1.4 监管系统的工作流程
    6.2 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应用试验
        6.2.1 粮情数据
        6.2.2 应用试验
        6.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应用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DBSCAN算法聚类结果

(3)“呈会”习俗与民间信用机制 ——以温州钱库镇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 民间呈会的相关研究
        (二) 民间信用机制研究
        (三) 温州区域文化与经济伦理研究
    三、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四、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第一章 田野概貌:钱库镇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瓯闽边缘的小镇
    第二节 记忆里的家族
    第三节 生计方式的变迁
    第四节 当代日常生活图景
        一、过日子
        二、岁时节俗
        三、祠堂、村庙与信仰生活
第二章 历史与记忆:“呈会”习俗传统
    第一节 温州多元信用下的呈会方位
        一、多元信用的雏形
        二、民间信用的扩张
        三、传统信用与近代银行之交
        四、信用的“权威”:从“银背”到钱庄
    第二节 早期呈会溯源
    第三节 呈会形式的变迁轨辙
第三章 钱库镇当代民间“呈会”实践
    第一节 “会首”、“会脚”和“会钱”
        一、“这次我做头”
        二、“谁来听一脚?”
        三、“会钱是最硬的”
    第二节 呈会习俗的规则
        一、发出邀请
        二、会单与礼物
        三、聚会时间与人数
    第三节 饭桌上的钱与酒:一个“呈会”场景及其文化解释
第四章 信用边界:民间呈会背后的社会交往网络
    第一节 祖荫之下的借贷与信用
        一、“共祖”认同的建立
        二、“根”与信任
        三、祠堂里的牌位:信用边界的外延
    第二节 街坊邻里中的债主与债户
        一、从集市到街坊
        二、房子与铺子:信用生产的空间
        三、呈会的“局外人”
    第三节 同事间的欠与还
        一、延续的借贷传统
        二、信用的联系与区隔
        三、“铁饭碗儿”的信用约束机制
    第四节 血缘的消弥:信用秩序的重建
第五章 “呈会”与乡土文化习俗之链
    第一节 “送人情”:礼物与信用回报
        一、赠礼与回礼的义务
        二、礼物、互惠与信用
        三、被衡量的人情与债务
    第二节 拜“盟兄弟”与“盟姐妹”
        一、结拜习俗与拟亲属关系的建立
        二、信用天平: 能力与道义的摇摆
        三、习俗之网与被延长的债
    第三节 民间拜经与信用机制的生产
        一、拜经与“礼物之灵”的让渡
        二、信用机制的再生产
        三、信用的人神之链
第六章 “倒会”与信用的断裂
    第一节 “会”为什么会倒?
    第二节 被倒置的民间信任逻辑
        一、欠与还
        二、生与熟
        三、公与私
    第三节 应对纠纷的民俗逻辑
        一、起点: 内部协商
        二、阴阳两界的调停人
        三、欠债者: 流言与污名
第七章 “情”与“理”: 传统与现代信用的相遇
    第一节 关于“情”与“理”的反思
        一、“情”与“理”的历史交织
        二、“相信谁”: 理性选择与情感逻辑
        三、情理: 民间社会的信用理性
    第二节 银行: 陌生的交易机器
        一、银行、信用社与地方金融网络
        二、“办事”的流程
        三、“合算”:利率的选择
    第三节 有限的信用值
    第四节 温州“金改”与乡村信用
        一、金融改革:话语生产与秩序重建
        二、“改革”还是“招安”:正规化的隐喻
        三、民间话语与民间信用理性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横断面实证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3 高中生网络成瘾与负性情绪的关联性研究
    3.4 高中生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路径关系
    3.5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的路径关系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路径关系和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纵向追踪实证研究
    4.1 前言
    4.2 被调查对象的基线人口学特征
    4.3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路径关系研究
    4.4 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5 高中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发展轨迹及其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高中生负性情绪和网络成瘾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5.2 负性情绪、家庭以及同伴因素对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
    5.3 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5.4 负性情绪、家庭以及同伴因素发展轨迹影响网络成瘾
第6章 预防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对策建议
    6.1 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
    6.2 建立高中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计划
    6.3 构建积极的心理环境
    6.4 加强亲密关系满足心理需求
    6.5 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
    6.6 培养高中生应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能力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原生家庭(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7)这世上只留下了一个我(论文提纲范文)

2018年10月6日加拿大
2018年11月7日加拿大
2014年11月7日中国
2014年11月30日中国
2014年12月8日中国
2019年2月20日加拿大
2015年2月20日中国
2015年4月30日中国
2015年7月4日中国
2019年3月1日加拿大
2019年3月2日加拿大
2019年3月31日中国
2019年4月10日中国

(8)日本课后服务的场域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的研究
        (二)国外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后服务
        (二)场域建构
        (三)资本
        (四)行动者的惯习
        (五)“游戏规则”
    六、研究框架与研究限制
        (一)研究框架组成部分
        (二)研究限制
第二章 场的理论基础
    一、场理论的缘起
        (一)场的字源
        (二)物理学的场理论
        (三)心理学的场理论
        (四)社会学的场理论
    二、教育场域论的建构
        (一)时空维度
        (二)核心元素极其构型
        (三)实践逻辑
第三章 日本课后服务制度发展脉络——场域建构的历时分析
    一、萌芽时期的综合场
    二、发展时期的单一场
        (一)单一的福利行政场
        (二)单一的教育行政场
    三、联动时期的复合场
第四章 日本课后服务实践现状——场域建构的共时分析
    一、课后服务项目总览
    二、场域空间
        (一)以学校为场域的课后服务推广
        (二)以儿童馆为场域的课后服务推广
        (三)以公民馆为场域的课后服务推广
    三、时间
    四、资金投入与项目内容
        (一)资金投入
        (二)项目内容
    五、行动者
    六、参与者
    七、各元素的关系场域建构以及效果
第五章 以学校为场域的课后服务建构—牛久市案例分析
    一、物理形态的场
    二、场域的“游戏规则”
        (一)制度视域的“游戏规则”
        (二)实践逻辑的“游戏细则”
    三、行动者的惯习与文化资本传递
        (一)“入场权”下的惯习
        (二)知识文化、技术技能及教养的传递
        (三)重塑惯习
    四、场域建构下的实践逻辑
        (一)先于政策的行政“游戏细则”
        (二)地缘空间
        (三)地缘关系
        (四)教育福利的边界
第六章 以儿童馆为场域的课后服务建构——筑波市案例分析
    一、物理形态的场
        (一)筑波市地理位置
        (二)筑波市儿童馆
    二、场域的“游戏规则”
        (一)筑波市课后服务整体情况
        (二)儿童俱乐部的“游戏细则”
    三、行动者的惯习与文化资本传递
        (一)往昔“杂乱的”入场者
        (二)老师?保姆?
        (三)新鲜血液的注入
    四、场域建构下的实践逻辑
        (一)无规矩难成方圆
        (二)场所设施的紧箍咒
        (三)朝着公平多元的目标前行
        (四)艰难的去留决定
        (五)多选题:公营?民营?指定管理者?
第七章 以公民馆为场域的课后服务建构—国立市案例分析
    一、物理形态的场
        (一)国立市地理位置
        (二)国立市公民馆
    二、场域的“游戏规则”
        (一)国立市课后服务的整体行政运营
        (二)公民馆内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未来塾”
        (三)带来灾难的“游戏细则”
    三、行动者的惯习和文化资本传递
        (一)高门槛准入下的冲突
        (二)“利益”的漂移
        (三)“威望”的带入
        (四)场域自由的吸引力
    四、场域建构下的实践逻辑
        (一)第三空间
        (二)斜向关系
        (三)聆听多方的声音
        (四)实践即教育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启示
    一、日本课后服务场域建构总结
        (一)规则的创设
        (二)空间中的“显场”与“潜场”
        (三)行动者的惯习与文化资本遴选
        (四)动态平衡的场域建构
    二、日本课后服务场域建构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课后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二)日本课后服务场域建构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提纲
附录二 部分采访笔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白求恩: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论文提纲范文)

从1969年开始研究白求恩, 出版若干关于白求恩的书
白求恩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坚定的信念
白求恩坚持自己的信念, 夜以继日地工作
白求恩要求来到中国, 在晋察冀边区待了17个月
白求恩和中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
聂荣臻了解白求恩, 白求恩尊重聂荣臻
白求恩救助老百姓既是自发的, 也源于责任感
今天纪念白求恩的意义和价值
我为什么走上了白求恩研究之路

四、我在加拿大的一个月(论文参考文献)

  • [1]赴加拿大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D]. 粟沁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储备粮实物数字云图监管方法和应用研究[D]. 崔宏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3]“呈会”习俗与民间信用机制 ——以温州钱库镇为中心的考察[D]. 乐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4]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为例[D]. 高婷婷. 吉林大学, 2020(01)
  • [5]虚构于田野中——《深夜独立书店》剧本创作始末[J]. 蔡依云. 福建艺术, 2020(04)
  • [6]原生家庭[J]. 焦冲.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 [7]这世上只留下了一个我[J]. 莫须. 花火, 2019(17)
  • [8]日本课后服务的场域建构研究[D]. 屈璐.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白求恩: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J]. 斯图尔特,张军锋,吕伟利. 百年潮, 2018(08)
  • [10]最后的午餐(《异域的迷宫》续篇)[J]. 薛忆沩. 作家, 2018(05)

标签:;  ;  

我在加拿大的一个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