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一、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卢玉娇[1](2021)在《高中化学必修部分单元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时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重新组织和划分单元,新教材的单元体系必然成为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蓝本”。但是教材受制于行文和呈现方式的需求,其单元组织结构必然和一线教学的单元结构不能完全契合。加之各类学校之间的差异决定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单元结构。基于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校本化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围绕高中必修模块进行单元设计和教学设计的研究,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种可能性的教学选择。基于核心概念进行单元划分的单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因知识顺序关系由严密的逻辑分析后得到,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迁移,更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本研究基于新课标的文本分析,梳理得到高中化学必修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运用思维导图构建上位概念,进一步归纳得到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核心概念。基于核心概念的逻辑分析,得到高中化学必修部分教学单元结构。在此基础上展开单元教学设计。并从知识点、问题链、观念和素养的维度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新课标中核心概念划分的单元可以促进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抓住重点,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论文的研究将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三个方面的借鉴:1.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核心概念分析的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课程单元划分模型。2.本研究提供了一套高中化学必修部分单元教学的单元体系。3.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型。

刘学[2](2020)在《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城市水体急需治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该地区城市水环境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进行总结,对其污染成因与影响因素进行解析,提出该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及分步分阶段技术路线图。我国南部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全部地区。该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年降雨量几乎是全国的2倍;人口密集,城镇化率高,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人口约占全国的15%;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并重,人均收入几乎是全国的2.3倍,但区域发展非常不均衡。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城市总体水质达标率为63%,城市水环境总体污染严重。从时空特征分析,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存在显着的时空特征,大部分城市新老城区之间也表现出较强的污染空间特性,主要与汛期降雨、人类活动和排水体制有关。空间因子分析与与污染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城市污染主控因子为氨氮、总磷和溶解氧,主要污染来源为城市降雨径流、生活排污、工业排污和老城区合流制溢流。在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污染问题的基础上,筛选出适用于该地区不同城市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水环境污染削减负荷分配模型和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依据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分类表单,选取适用于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评估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后的方案效益,给出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结合现有的城市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及预期,提出近期与中长期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本研究成果对于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质量改善意义重大,可为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或类似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

李雪娇[3](2018)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和中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同时,以资源消耗和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农村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污染领域。农村的自我污染和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不仅掣肘乡村振兴,也阻碍新时代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本文从绿色发展的视域出发,对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探索新时代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行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马克思生态思想和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利益分析为切入点,构建了“利益格局变化——主体行为调整——制度安排规范——激励机制设计”的政治经济学一般分析框架来剖析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分别从利益关系、行为选择、制度安排、激励设计四个层面阐释了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内在机理,深入挖掘造成农村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内在原因,进而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对农村自我污染和城乡污染转移两种污染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经济主体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和激励结构中,为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最大化而进行行为选择的结果,其核心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本质上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2)内在的利益诉求是驱动农村自我污染和城市向农村污染转移的核心。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农民在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中必须做出取舍。城市和农村两大区域存在利益竞争,经济发展的梯度造成了农村环境利益和城市经济利益的交换,而城市的领先发展使其具有较强的政策影响力,可以通过交换和强占两种方式实现对乡村环境利益的掠夺。(3)各级经济主体最大化自身利益诉求所进行的行为选择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家庭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导致消费异化,企业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导致生产异化,地方政府管理不当导致发展异化。政府的锦标赛竞争和自负盈亏的财政体制决定了其经济利益和城市地区的偏好,城市日渐提高的环境标准和人力成本挤出了高消耗高污染企业,迫使其向农村转移。农村企业将清洁产品输送到城市,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却留在了农村。(4)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村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的前提和保障,农村经济能否顺利实现绿色转型,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中国环境制度长期供给不足,尤其是农村生态环境制度供给严重失衡。农村环境制度供给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村落后于城市两个方面。(5)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导向是激励机制设计。激励机制决定了人们在正确的行为选择集合中行动的主观能动性,即使人们都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行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目标保持一致,经济主体付诸行动的主观能动性依然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效率,而激励机制的设计就是为了保证人们选择行为的积极性。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发展的研究视域,从绿色发展的视角看待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内在机理和破解路径;二是建立了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三是从农村自身因素和城乡转移两个层面研究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全面系统的挖掘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

张慧敏[4](2017)在《人类强烈影响地区土壤与灰尘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文中提出经济发展、人口膨胀及城市扩张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增加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因其具有潜伏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和难修复性等特点,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人为因素已被认为是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但人类活动对土壤和灰尘等环境要素的重金属污染的具体影响机制仍有待研究。为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影响土壤和灰尘重金属积累的内在机制,本论文以杭州市城区、杭州市城郊和杭州湾海积平原农区为例,分别研究了城市、城郊和农村人口密集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探讨了人类土地利用进程中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剖析了城市环境中灰尘重金属的污染特性及其与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系。同时,以磷肥施用为例,分析了农业活动对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行为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对三个区域的污染源、污染特点、污染强度等对比分析,探讨了不同强度人类活动对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差异。论文对人类活动影响土壤和灰尘重金属积累的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对指导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城郊和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通过科学布点,在杭州市城区、杭州市城郊和杭州湾海积平原农区分别采集50个、87个、66个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重金属(Pb、Cd、Cu、Zn、Cr)全量分析;运用地积累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等方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采用相关分析、正交矩阵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源解析。研究表明,城市、城郊和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Pb、Cd、Cu、Zn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和人为扰动,但Cr的富集和人为扰动不明显。因土地利用的差异,土壤重金属对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风险水平与其污染程度并不完全一致。研究区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虽然高,但其对人体尚未产生致癌风险(CR=8.59E-07)。土壤Cd、Cu、Zn对人体均不产生非致癌风险,部分地区土壤Pb和Cr对人体存在非致癌风险。土壤重金属对人体致癌和非致癌风险都以"经口摄入"为主要暴露途径,儿童是高风险人群。城郊和农村人口密集区农地土壤生态风险较小,基本能满足无公害作物生长环境要求,但需要特别重视工业基地附近的Pb、Cd污染和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的Cu、Zn污染。2.不同强度人类活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差异采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对城市-城郊-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特性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从城市、城郊到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变异程度总体上随着人类影响强度而梯度递减。其中,土壤Pb、Cd含量受人类强度影响比较明显;Cu和Zn含量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类强度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对其影响更为突出;Cr含量基本不受人类强度影响,但与工业生产有一定关系。不同区域环境下人类活动影响土壤重金属积累的机制有所不同。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主要受到土地利用类型、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工业排放和交通运输是其主要来源;城郊农业土壤重金属含量受到距离市区远近、距离污染源位置、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大气沉降、污灌、自然来源、农用物资等是其主要来源;农村人口密集区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则主要与土壤利用时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关。3.耕地利用进程中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时间变化特征针对杭州湾农村人口密集区,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索了近1000年来土壤重金属累积的时间变化规律,并分析了这一区域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基本随土地利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一方面源于农业土壤自然演变,另一方面源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污染源和污染程度的改变。土壤重金属年累积速率随着区域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逐渐加快,1952年和1995年都是比较明显的转折点。土壤5种重金属含量在最近50年里的增加值都超过或约等于其在1952年之前1000年里的增加值之和。1995年后土壤重金属的年累积速率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过量施用磷肥对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行为的影响机制为了解过量施用磷肥对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行为的影响机制,在实验条件下评估过量施用磷肥对土壤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并通过观测淋洗液酸碱性(pH)、电导率(EC)、溶解性有机碳(DOC)等参数的变化来探索施用磷肥影响土壤重金属迁移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过量添加磷能够增加土壤中Cu、Cd、Zn等重金属元素的垂直迁移,并证实了土壤DOC在Cu、Cd和Zn迁移中的关键作用。与之相反,淋洗液中Pb浓度与DOC浓度呈负相关,并随着磷水平的提高而减少。高水平磷处理下,土壤淋洗液中Cu、Cd和Zn浓度的增加,与金属-DOM配合体的形成紧密相关。而土壤淋洗液中Pb浓度的降低,可能由不可溶铅-磷结合体的形成所致。5.城市环境中灰尘重金属的污染特性在杭州市工业区、商服区、住宅区、风景旅游区及城郊农居点各设5个采样点作为室外灰尘样,并在每个采样点附近的居民房屋内采集一个室内灰尘样。结果表明,室内外灰尘中Pb、Cd、Cu、Zn均有较明显的富集和人为扰动,而Cr富集和扰动不明显。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积累的相关性和相似性源于二者之间的相互传播。室内灰尘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高于室外,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也总体高于室外。室内灰尘Cd、Pb对人体尤其是儿童产生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需引起特别重视。易流失性试验中,Pb、Cu、Cd、Zn在沉积物相中的比例平均分别为99.07%、95.65%、98.26%、98.89%,溶解态的比例平均在0.5%以下。说明室外地表灰尘中的重金属随降雨形成径流迁移,大多数经短距离搬迁后积累在城市周围的水体沉积物中,仅少部分以溶解态或悬浮态发生远距离迁移。但当灰尘被人体吸入体内后,有较高比例(>12%)重金属可在胃酸环境下溶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对城市灰尘和附近土壤重金属污染特性进行对比发现,在同一区域环境和人类影响强度下,城市灰尘和城市土壤主要污染元素基本一致,均以Pb、Cd、Cu、Zn污染为主,Cr污染不明显。土壤和灰尘Pb、Cd、Cu、Zn的分布规律总体上表现为:工业区、商服区>风景旅游区、住宅区>城郊,Cr在工业区含量最高。城市灰尘重金属含量总体高于土壤,其环境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也总体高于土壤。城市土壤和城市地表灰尘中重金属富集系数和有效性总体上随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加。

宁大为[5](2015)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然而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下,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个别地区发展中过分侧重经济GDP的发展,而忽视了绿色GDP的发展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关环境立法的不够完善,环境监管和惩处力度不足。这些原因使得农村环境出现了一些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第一部分从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入手,对城镇化的概念和发展;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农业面源污染等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以上述概念和理论为基石,对我国农村总体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概述,这些问题包括生活垃圾任意倾倒、生活污水、废气任意排放;化肥和农药的过度施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固废污染日趋严重;工业污染影响农村饮水和食品不安全;农村生态系统恶化。通过对我国农村环境总体问题的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和实际调查对本文研究区域泰安市的农村环境现状进行了概述,包括了生活垃圾处理;农药、化肥污染控制;农业固废处理状况;工业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这五个方面。第三部分,通过对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对目前农村环境问题的内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目前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为:农村环境问题法律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管和处罚力度不足;农村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偏低;农村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第四部分,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问题以及第三部分分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农业和农村工业的科技水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农村环境规划,统筹城乡建设;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田春艳,吴佩芬[6](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学术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围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解决路径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等方面予以综述,以期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和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董雯[7](2014)在《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监测对策》文中指出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我国加强了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该文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监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农村环境监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周志旺[8](2014)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是两支重要的力量,其中政府调控尤为重要,是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发展的关键和主导。政府调控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创新,更需要地方政府治理的发展,提高政府治理的有效性。乡镇是我国社会的基础,乡镇政府处在中国政权体系中的最末一级,上联国家下接广大农民,并代表国家对农村社会进行治理。实践证明,国家在农村社会的治理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政府的治理行为。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方针、法令等在乡村的贯彻落实,都要通过乡镇政府来组织和推进;乡镇政府的治理就成为落实和推进党和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政策和措施的重要环节,也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落脚点和基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如此之重,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主要是因为国内研究城乡发展一体化大多集中在解释宏观政策,为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政策寻找理论的合理性,很少涉及研究地方政府治理的发展,尤其是通过乡镇政府治理的发展,来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本文利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乡镇政府治理过程的剖析,寻找影响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主要因子,提高乡镇政府治理的有效性,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本文由绪论、主体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重点分析本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认为乡镇政府治理发展即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落脚点和基础,也是乡镇政府治理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同时乡镇政府治理发展又可以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健康发展。主体分五个章节,分别论述了乡镇政府治理的历史考察、乡镇政府治理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方向、案例比较分析、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路径选择五个方面。首先,在回顾新中国乡镇政府治理和乡村发展的历程,寻找乡镇政府存在的价值和发展脉络,说明乡镇政府治理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和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既要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又要优化城乡社会管理结构,还要协调各个层面的经济利益和城乡居民的民主诉求等等。每一项政策、措施都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和引导,因此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作为在乡村一线,具体组织实施的乡镇政府,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不断发生变化,而且面临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不断变化带来的挑战,需要通过治理的发展来适应和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其次,善治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方向。治理理论告诉我们,乡镇政府治理发展不仅仅是乡镇政府自身的事情,它还取决于乡镇政府横向和纵向关系,也取决于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实现“善政”到“善治”的转变。建立以乡镇公共事务和责任为中心的“人”和“事”的善治分析框架,从人的角度分析,乡镇政府治理发展可以视作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随公共事务调整与塑造的过程,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多中心治理;从事的角度分析,乡镇政府治理发展就是围绕乡镇政府公共事务的权力分配与合作的过程,强调以“事”为中心,按分权和合作的原则,调整、优化乡镇政府治理职能,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最后,探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路径选择。通过对苏北两个乡镇政府治理的个案调查,用善治的分析框架来诠释正处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过程,寻找影响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因子。构建以“人”为核心,乡镇各行动主体,县乡(镇)政府、民间组织、农民和私人部门等之间的合作治理;以“事”为中心,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优化与调整;以期规范乡镇政府管理行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培育民间组织,实现多元行动主体和利益主体的良性互动,建立多元社会主体结构下的和谐新农村。本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在于明确乡镇政府治理发展不仅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由乡镇政府为主导的全社会主动建构的过程。乡镇政府治理发展有其双面性,因此需要在熟悉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遏制其被动性的发展,而将其主动性充分激活,从而建立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现代化的乡镇治理体系。

张铁亮,郑向群,王敬[9](2013)在《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保护关键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大量污染排放,威胁乡村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在对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剖析的基础上,从战略、实施、方式等层面探索解决思路,围绕科学规划、发展方式、基础建设、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关键点,加强乡村环境保护,保障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为促进农村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赵晓军,王晓斐,孙聪,郝英群,毕军平,廖岳华,周扣洪,张宗祥,陆泗进[10](2012)在《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与指标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农村环境污染特征分析,结合试点村庄的现场调研,确定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点位布设原则,并以267个村庄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为基础,结合城市现有监测指标,对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指标进行了优化,为构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化学必修部分单元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化学单元教学研究的综述
    1.3 研究目的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1 有利于教师灵活安排教学
        1.4.2 有利于促进学生建构化学概念体系
        1.4.3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思路图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思路图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文本分析法
        1.6.3 案例分析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的概念界定
        2.1.1 单元
        2.1.2 单元教学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2.2.4 思维导图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3章 教学单元的划分
    3.1 单元划分的原则
    3.2 单元划分的方法与工具
        3.2.1 单元划分的方法
        3.2.2 单元划分的工具
    3.3 单元划分的过程
    3.4 单元划分的结果
第4章 单元教学设计
    4.1 课标分析
    4.2 教材分析
    4.3 学情分析
    4.4 本单元整体教学与评价目标
        4.4.1 课程目标
        4.4.2 学习目标水平层级的确定
        4.4.3 单元教学目标
        4.4.4 教学重难点
    4.5 教学思路
        4.5.1 整体构思
        4.5.2 概念排布和问题链分析
        4.5.3 教法学法分析
        4.5.4 教学设计
第5章 教学案例分析
    5.1 知识点分析
    5.2 问题链分析
    5.3 观念分析
    5.4 素养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致谢

(2)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我国南部地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降雨特征概况
        2.1.3 人口经济概况
        2.1.4 基础设施概况
        2.1.5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分类
    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2.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资源现状
        2.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质量现状
        2.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污染物排放量
    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河流污染时空特征
        2.3.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内湖污染时空特征
        2.3.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成因解析
        2.4.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源解析
        2.4.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诊断
    2.5 本章小节
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
    3.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方法
        3.1.1 方案编制指导思想
        3.1.2 方案目的及适用范围
        3.1.3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5 方案编制的步骤与方法
    3.2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3.3 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削减负荷分配
        3.3.1 计算方法及分配模型的选取
        3.3.2 水环境容量方法比选
        3.3.3 污染物负荷削减分配模型比选
        3.3.4 实际案例
    3.4 城市水环境生态流量核算
        3.4.1 生态流量核算方法选取原则
        3.4.2 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
        3.4.3 实际案例
    3.5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
        3.5.1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5.2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5.3 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方案
        3.5.4 城市节水方案
    3.6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效益分析
        3.6.1 经济效益分析
        3.6.2 环境效益分析
        3.6.3 实际案例
    3.7 本章小节
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的确立
        4.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4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3)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绿色发展理论的研究进展
    2.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
    2.3 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2.5 简要述评
3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论述*
        3.1.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生态环境思想
        3.1.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城乡关系理论
    3.2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论述
        3.2.1 外部性理论的解释
        3.2.2 科斯定理的解释
        3.2.3 庇古税的解决方案
    3.3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构建*
        3.3.1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利益格局
        3.3.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行为选择
        3.3.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保障:制度安排
        3.3.4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导向:激励机制
4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利益格局分析
    4.1 农村自我破坏和污染的利益格局分析
        4.1.1 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竞争
        4.1.2 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
        4.1.3 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分化
    4.2 城市对农村环境掠夺的利益格局分析
        4.2.1 区域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
        4.2.2 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交换
        4.2.3 城市利益对乡村利益的侵占
5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行为选择分析
    5.1 政府的行为选择分析
        5.1.1 上下级政府的利益分化造成环境不公
        5.1.2 横向的府际竞争加剧了农村污染
        5.1.3 地方政府管理不当导致了发展异化
    5.2 企业的行为选择分析
        5.2.1 企业对利润的盲目追逐引致生产异化
        5.2.2 企业生产基地的转移和扩张污染农村
        5.2.3 乡镇企业实现了污染的隐形转移
    5.3 家庭的行为选择分析
        5.3.1 城乡家庭对物质消费的无限追求致使消费异化
        5.3.2 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需求造成污染转移
        5.3.3 农户的消费能力和要素出逃加剧农村环境污染
6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安排分析
    6.1 制度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6.1.1 正式制度对经济主体行为的硬约束
        6.1.2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软约束
        6.1.3 实施机制是制度绩效得以发挥的关键
    6.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制度供给的历史演变
        6.2.1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制度的开始起步阶段(1978—1999)
        6.2.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制度的快速发展阶段(1999-2012)
        6.2.3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制度的全面推进阶段(2012至今)
    6.3 中国农村现行的生态环境制度供给分析
        6.3.1 正式制度供给分析
        6.3.2 非正式制度供给分析
        6.3.3 制度实施机制分析
7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激励机制分析
    7.1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中的政府激励机制分析
        7.1.1 政府激励的目标:促进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
        7.1.2 政府激励的手段: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
        7.1.3 政府激励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7.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企业激励机制分析
        7.2.1 企业激励的目标: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
        7.2.2 企业激励的手段:技术支持和经济激励
        7.2.3 企业激励过程的问题分析
    7.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家庭激励机制分析
        7.3.1 家庭激励的目标: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7.3.2 家庭激励的手段:积极参与和主动监督
        7.3.3 家庭激励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8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自我污染的实证研究*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8.2 数据选择和模型设定
        8.2.1 数据选择
        8.2.2 计量模型的构建
    8.3 实证结果及解释
        8.3.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8.3.2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8.3.3 基准回归分析
        8.3.4 稳健性检验
    8.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9 绿色发展视域下城乡污染转移的实证研究
    9.1 理论机理与研究假说
    9.2 数据选择和模型设定
        9.2.1 数据选择和指标说明
        9.2.2 计量模型的构建
    9.3 实证结果及解释
        9.3.1 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9.3.2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9.3.3 基准模型回归
        9.3.4 稳健性检验
    9.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10 绿色发展视域下改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10.1 整合利益关系,城乡协作推进农村绿色发展
    10.2 规范主体行为,减少污染总量限制污染转移
    10.3 完善制度安排,保障农村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10.4 优化激励机制,城乡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研究结论
    本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人类强烈影响地区土壤与灰尘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人类活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2.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其评价
        2.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2.1.1.2 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2.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2.1.2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源解析方法
        2.1.2.1 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2.1.2.2 土壤重金属的源解析方法
        2.1.3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1.3.1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
        2.1.3.2 不同环境下土壤重金属积累的速率
        2.2 人类活动对地表灰尘形成及其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2.2.1 地表灰尘的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2.1.1 地表灰尘的来源与成因
        2.2.1.2 不同环境下地表灰尘的差异
        2.2.1.3 地表灰尘颗粒大小的变化
        2.2.2 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积累与来源
        2.2.2.1 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
        2.2.2.2 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积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2.3 地表灰尘中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价
        2.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环境下土壤重金属的积累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采样、分析与评价方法
        3.1 采样方法
        3.2 分析方法
        3.2.1 理化分析方法
        3.2.2 数据分析方法
        3.3 评价方法
        3.3.1 地积累指数法
        3.3.2 污染负荷指数法
        3.3.3 健康风险评估法
    4 结果与讨论
        4.1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积累特征
        4.2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4.2.1 地积累指数法评价
        4.2.2 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
        4.2.3 健康风险评价
        4.3 城市土壤重金属在不同粒径中的分配特点及环境意义
        4.3.1 土壤粒径组成
        4.3.2 土壤各粒径组分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和吸附总量贡献率
        4.3.3 土壤各粒径组分重金属的有效性
    5 小结
第三章 城郊农地土壤重金属的积累特征、源解析与风险评价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采样、分析与评价方法
        3.1 采样方法
        3.2 分析方法
        3.2.1 理化分析方法
        3.2.2 数据分析方法
        3.2.3 源解析方法
        3.3 评价方法
        3.3.1 超标评价
        3.3.2 累积性评价
    4 结果与讨论
        4.1 城郊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状况
        4.2 城郊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异
        4.3 城郊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分析
        4.4 城郊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5 小结
第四章 农村人口密集区农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积累速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采样与分析方法
        3.1 采样方法
        3.2 分析方法
        3.2.1 理化分析方法
        3.2.2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4.1 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4.2 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4.3 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的时序变化
        4.4 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年积累量的时序变化
    5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城郊-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差异性
    1 引言
    2 研究区域和数据获取
    3 研究方法
        3.1 经典统计学方法
        3.2 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3.2.1 地统计学方法
        3.2.2 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4.1 土壤重金属积累状况和主要污染源的比较
        4.2 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和环境风险的比较
        4.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性
    5 小结
第六章 过量施用磷肥对土壤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
    1 引言
    2 研究土壤与方法
        2.1 供试土壤
        2.2 试验设计
        2.3 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添加磷对土壤pH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3.2 对淋洗液的pH、EC和DOC的影响
        3.3 对重金属淋洗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七章 城市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及其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系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采样与分析方法
        3.1 采样方法
        3.2 分析方法
        3.2.1 各粒级灰尘中重金属的分析
        3.2.2 灰尘中重金属在水中的迁移分配分析
        3.2.3 灰尘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4.1 城市地表灰尘重金属的积累特性
        4.1.1 城市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含量
        4.1.2 城市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价
        4.1.3 城市地表灰尘粒径组成及其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4.1.4 城市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易流失性和生物有效性分析
        4.2 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的积累差异及相互关系
        4.2.1 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积累特性
        4.2.2 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风险评价
        4.2.3 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积累的相关关系
        4.2.4 不同功能区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积累差异
        4.3 城市灰尘与城市土壤重金属积累特性的比较
    5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不足之处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水污染问题
        1.4.2 空气污染问题
        1.4.3 生活垃圾随意堆放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城镇化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概念
        2.1.1 城镇化的概念与发展
        2.1.2 农村环境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3 小结
3 泰安市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3.1 泰安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对比全国情况分析
        3.1.1 生活垃圾任意倾倒、生活污水、废气任意排放
        3.1.2 化肥和农药的过度施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
        3.1.3 农业固废污染日趋严重
        3.1.4 工业污染影响农村饮水和食品不安全
        3.1.5 畜禽养殖业带来严重的“三废”污染
        3.1.6 农村生态系统恶化
    3.2 泰安市农村环境状况
        3.2.1 研究区域概述
        3.2.2 泰安市环境质量概况
        3.2.3 泰安市农村环境的改善
    3.3 小结
4 泰安市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农村环境问题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和惩处力度不足
    4.2 农村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较低
    4.3 农村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不健全
    4.4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4.5 小结
5 农村环境改善对策与建议
    5.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
    5.2 提高农业和农村工业的科技水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5.3 加快农村环境规划,统筹城乡建设
    5.4 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5.5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1. 农村环境污染
    2. 农村生态破坏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表层原因
    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
四、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7)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监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业面源污染
    1.2 工业企业污染
    1.3 居住环境及饮用水源污染
2 农村环境监测现状
    2.1 已开展的农村环境监测工作
    2.2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指标
3 农村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环境监测试点村庄数量偏少, 代表性不足
    3.2 农村环境监测能力不足
    3.3 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极少
    3.4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宣传不到位, 奖惩措施有限
4 农村环境监测对策
5 结语

(8)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与中国乡镇治理研究述评
        (二) 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与乡镇治理研究述评
    三、 国内外有关城乡一体化与乡镇治理的研究成就与不足
    四、 研究意义
    五、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概念说明
    六、 研究创新
    七、 研究框架
第一章 我国乡镇政府治理与乡村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 建国后乡镇政府建制历史变迁
        (一) 我国乡建制历史变迁
        (二) 我国镇建制历史变迁
        (三) 我国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二、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历史变迁
        (一)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
        (二)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历史变迁
        (三)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章 城乡发展一体化: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新挑战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及意义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相关概念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新挑战分析
        (一) 制度背景:行政主导型的“二元”结构及其松动
        (二) 时代背景: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三) 体制背景: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延续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目标
        (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
        (二) 乡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三) 构建乡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章 善治: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方向
    一、 治理及其一般理论
        (一) 治理的概念
        (二) 治理与统治
        (三) 善治与善政
    二、 “人”和“事”:基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善治分析框架
        (一) 以“人”为核心的多中心治理
        (二) 以“事”为中心的分权与合作
第四章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江苏苏北 S 镇 R 镇个案比较
    一、 S 镇政府治理过程的案例分析
        (一) 镇情概述
        (二) S 镇研究分析
    二、 R 镇政府治理过程的案例分析
        (一) 镇情概况
        (二) R 镇研究分析
    三、 S 镇与 R 镇政府治理过程的分析
        (一) 两个镇共同特点
        (二) S 镇与 R 镇不同特点
    四、 案例研究结果
第五章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再造
        (一) 县乡(镇)行政管理关系再造
        (二) 乡镇党政机构分权与合作
        (三) 乡镇党政领导分权与合作
    二、 县乡(镇)财政管理关系再造
        (一) 从乡财县管再到乡财自管
        (二) 完善“分税制”与财政转移支付
        (三) 规范乡镇财政的收支管理
    三、 乡镇横向的府际关系再造
        (一) 农村生态环境的联合治理
        (二) 对工商企业的联合整顿
        (三) 对社会治安的联合治理
        (四) 乡镇政府横向府际合作路径
    四、 乡镇政府与民间组织和私人部门的关系再造
        (一) 农村民间组织
        (二) 私人部门
    五、 乡镇政府与农民关系再造
        (一) 农民身份:作为公民的权力与义务
        (二) 培育新型农民
        (三) 农民参与乡镇政府治理的路径
    六、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构建
        (一)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现状
        (二)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构建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后记

(9)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保护关键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剖析
    1.1 规划不足, 发展盲目, 破坏生态系统
    1.2 发展粗放, 污染多源, 影响环境质量
    1.3 设施薄弱, 治污落后, 造成污染累积
    1.4 机制滞后, 效能不高, 不利科学管理
    1.5 意识落后, 主动性差, 妨碍工作开展
2 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保护思路探索
    2.1 战略上高度重视
    2.2 实施上科学管理
    2.3 方式上全民参与
3 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保护关键点分析
    3.1 科学规划, 合理发展
    3.2 转变发展方式, 减少内生污染
    3.3 强化基础建设, 提高治污能力
    3.4 健全体制机制, 开展科学管理
    3.5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民意识

(10)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与指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农村环境监测现状
2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2.1 农业生产性面源污染问题
    2.2 乡镇工业企业污染加剧
    2.3 农村饮用水源问题
    2.4 生活居住环境卫生问题
    2.5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3 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和采样方法
    3.1 布点原则
    3.2 采样方法
        3.2.1 饮用水源地采样方法
        3.2.2 村庄河流(水库)采样方法
        3.2.3 空气采样方法
        3.2.4 土壤采样方法
4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优化方案
5 监测指标优化说明
    5.1 饮用水监测指标
    5.2 地表水水质监测指标
    5.3 空气监测指标
    5.4 土壤环境监测指标
6 结论

四、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化学必修部分单元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D]. 卢玉娇. 扬州大学, 2021(09)
  • [2]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刘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3]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 李雪娇. 西北大学, 2018(02)
  • [4]人类强烈影响地区土壤与灰尘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D]. 张慧敏. 浙江大学, 2017(05)
  • [5]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问题研究[D]. 宁大为.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6)
  • [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 田春艳,吴佩芬. 农业经济, 2014(10)
  • [7]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监测对策[J]. 董雯.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5)
  • [8]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D]. 周志旺. 苏州大学, 2014(09)
  • [9]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保护关键点分析[J]. 张铁亮,郑向群,王敬.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06)
  • [10]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与指标优化研究[J]. 赵晓军,王晓斐,孙聪,郝英群,毕军平,廖岳华,周扣洪,张宗祥,陆泗进. 中国环境监测, 2012(06)

标签:;  ;  ;  ;  ;  

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