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维尔岛改造的启示

格兰维尔岛改造的启示

一、格兰威岛(Granville Island)改造之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宋晨[1](2020)在《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以合肥“海卉花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传统商业街区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它集中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特征,承载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以及城市规划政策的不断更新,城市商业业态与市民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一些城市传统商业街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再满足时代的需求而逐渐走向衰败。于是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研究在国际上受到多方关注,进而成为城市建设的前沿热点。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常常采取推倒重建的快速改造方式,但实践证明这将产生巨大的资源浪费、不可逆的生态环境破坏。虽然我国目前对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研究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过度重视技术而忽略人文关怀”、“生硬套用国外改造模式而忽视我国实际国情”、“过于强调经济而缺乏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基于以上现状,本文结合“轻改造”原则对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这一课题展开研究。本文以合肥海卉花市街区的更新改造作为契机,对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策略进行研究,并对海卉花市商业街区这一真实案例展开假想更新改造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现问题,通过分析城市与传统商业街区之间的矛盾,引出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对于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并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进而提出文章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内容、方法。第二部分分析问题,通过查询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发展趋势及特征,对我国城市传统商业街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现状,并指出其更新改造的难点。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目标、原则,并结合“轻改造”理念,从业态、空间、建筑、环境以及运营方面提出更新改造策略。针对合肥海卉花市商业街区的现状,提出合肥海卉花市的假想改造设计方案,实现论文从理论研究到设计策略到实践研究的一步步转化。第四部分总结展望,对前文研究的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现状、以及改造策略内容进行总结,并且展望未来的更多的研究方向。我国城市建设正处在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的重要阶段,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是每个城市都不可忽视的话题,“轻改造”更是与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国家基本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本文以“轻改造”为指导原则,以合肥海卉花市街区更新改造为契机,对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寻找新的解决途径,也希望为后续相关研究以及实践改造活动提供借鉴。图 59 表 2 参 77

邱梦海[2](2020)在《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等原因,许多工业区或荒废或被迫迁出城市,普遍存在经济效率低下,能耗大且污染环境,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阻碍城市道路网络等问题,妨碍了城市的发展。因此既有城市工业区更新势在必行。目前佛山市既有工业区改造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选择佛山市既有工业区进行相关研究,尝试为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更新再利用的实践提供相关建议与指引。本文运用“城市网络分析”与“城市双修”理论和方法,探究了佛山市工业发展历史脉络与相关政策法规,针对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从土地整合、产业升级、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等不同层面,探索了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策略。通过对佛山工业发展历史的梳理,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对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工业行业、所有制与分布区域的演变进行探索,并在大量统计工作的基础上绘制了分布区域演变图;通过对佛山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研究,发现了其存在的两个问题:社会效益重视不足与对城市环境、形态和风貌重视不足。此外,形成了大数据与城市网络分析结合的步行网络以及配套设施定量评价方法,以及大数据获取与处理方式,据此提出五个评价指标:Reach、Straightness、冗余指标、寻找客流量与客流中间性。根据“城市网络分析”与“城市双修”理论,提炼出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整体性原则、渐进式原则、集约性原则、地域性原则与人性化原则的五原则;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对比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经验,提出土地整合模式与策略、“退2进3”、“退2进2.5”、“退2进居”等产业升级策略;基于“城市双修”凝练形成了城市空间与形态修补、肌理修补和风貌修补策略,以及污染治理与废物再利用、被动式建筑节能改造的生态恢复策略;基于城市网络分析与“城市双修”原则提出了步行路网梳。

孙涵[3](2020)在《综合发展型高新区职住协同研究 ——以山东省高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新区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口集聚,正逐步成为新的就业中心,但是居住和就业之间的失衡也开始显现,高新区交通组织效率和通勤质量的下降加剧了整个城市的“城市病”。同时,新型城镇化和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实施,促使产城协同和职住协同成了新时代山东高新区发展的目标之一,综合型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缓解高新区问题的有效方案。本文在构建综合发展型高新区职住协同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基础上,以山东省的20个高新区为研究对象,对综合发展型高新区的职住协同进行整体和个案两个层面的研究。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在理论研究层面,初步构建了以“三阶段四要素”为抓手的综合发展型高新区职住协同发展阶段性规律。所谓“三阶段”是高新区的起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综合发展阶段,“四要素”是职住用地、职住人口、交通通勤和公服配套。其中,在起步发展阶段,高新区职住协同程度较差,就业用地和就业人口增加明显,居住和公共服务配套严重不足,工人主要通过单位的班车或者乡村公交的形式实现通勤;在快速发展阶段,高新区的职住协同性有所缓解,就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快速增长,就业人口大规模增加,居住人口的增长稍微滞后,新建居住小区实际入住率较低,因为高新区公服配套不足,通勤类型以跨区通勤为主,小汽车等个体交通工具发展迅速;在综合发展阶段,高新区的职住协同程度有了明显改善,居住用地的增长超过就业用地,就业人口的增幅下降,随着高新区公服配套的完善,居住人口增幅明显,高新区公共交通配套多元化,通勤结构逐渐得到改善。2)本文在整体研究层面,对山东省20个高新区进行了发展水平和职住协同的评价,明确济南高新区、潍坊高新区、威海高新区等6个高新区属于综合发展型高新区,并总结归纳出该类高新区在职住用地、职住人口、人均建设用地和公服配套四个要素上的指标特征。其中,从开发建设指标来看,综合发展型高新区用地开发建设情况较好,土地利用率较高,人均建设用地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职住用地指标来看,综合发展型高新区符合产城融合类园区标准,职住用地结构合理;从职住人口指标来看,综合发展型高新区职住人口比例处于偏高水平,就业配套更加完善,相比居住更具吸引力;从公服配置指标来看,综合发展型高新区公服设施配置相对完善,甚至有超出标准的情况。3)本文在典型个案研究层面,以济南高新区为综合发展型高新区的典型进行实证分析,对其1991至2018年间的职住协同情况进行研究。其中,在起步发展阶段(1991-2001年),高新区以工业用地开发为主,居住用地开发迟缓,居住人口增幅远低于就业人口,职住协同性较差,到2001年高新区的职住用地比例为7.75:1,职住人口比例为2.34:1;同时,高新区的公服配套和交通条件较差,有大量的通勤人口住在城区里面,多使用企业班车和摩托车等个体交通工具上下班。在快速发展阶段(2002-2011年),该阶段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均呈现增长态势,但是产业用地占比大幅度降低,居住用地规模快速扩张,就业和居住人口增长快速,职住结构得到改善,到2011年职住用地比例调整为1.8:1,职住人口比例变为2.05:1;此时主要路网逐渐成型,小汽车等个体交通工具占比提升,公共服务设建设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仍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在城区,且区内实现职住的数量也在增长。到了综合发展阶段(2012-2018年),高新区的产业和居住用地增速放缓,公共服务配套逐渐完善,居住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职住结构日趋合理,到2018年职住用地比例变为1.38:1,职住人口比例变为1.68:1;同时,道路用地增幅变缓,交通路网不断优化,公服设施不断完善,高新区内部通勤的比例不断增加,但是因为快速轨道公交工具的建设滞后,造成济南高新区的通勤效率偏低。

稂建中[4](2019)在《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曾经是偏安于世界一隅的一个欧洲岛国的民族语言,它在短短几个世纪里从不列颠出发,遍布“日不落帝国”,进而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通用语。英语及其承载的文化留给人们一笔具有全球价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英语教育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基于历史视角,在社会话语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地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具体地说,在回顾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确立这一背景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文化殖民”和“全球化视野”等主要特征,并探讨其教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英国“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是在“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和“中世纪英语”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发展而形成。“现代英语”始于16世纪,具体界定是:1500-1800年间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801年至今为“晚期现代英语”时期。本文聚焦16-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由六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还有五章。第二章是背景分析,探究“现代英语”教育如何在英国得以兴起。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不同专题角度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第六章是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总体评价。具体而言:第二章主要从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语言的形成等方面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英语取代法语,由老百姓的语言提升为官方语言;民族文学的发展将英语由生活语言转变为文学和学术语言;英语自身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了“现代英语”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驱动以及语言学家的贡献综合地为“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第三章重点探析16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通过梳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近代英语教育政策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育,以及外来移民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发现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致力于提升民众识字能力的同时,试图通过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同化提升民族意识、重构少数族裔民族身份、培养民族和国家认同,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第四章重点探析17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特性。英国殖民地英语教育伴随着其海外贸易、传教和殖民统治的步伐,在殖民早期采取语言和文化同化政策,致使本地语教育和本地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殖民晚期调整其语言教育政策,通过英语教育培植本地精英阶层(如印度),或构建英国化主流社会阶层(如北美、澳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殖民地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重构,使殖民地英语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殖民特征。第五章针对18世纪末及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英国社会不同话语主体权力关系,阐释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英国的语言政策从民族同化逐渐走向文化宽容,语言教育政策从单语走向双语或多语教育并存;同时,由于英国文化多重特质的影响,“现代英语”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从而呈现出文化转向的突出特征。第六章从语言文化教育、民族身份教育和国家发展战略等维度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性进行反思。在语言文化教育维度,“现代英语”教育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和偏重语言形式和工具性作用、过分倚重社会力量等特点;在民族身份教育方面,“现代英语”教育对英国本土民众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和公民身份建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体现民族身份的统一性,同时它对海外殖民地民众的英国化和本土化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了民族身份的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维度,在王国、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同历史时期,“现代英语”教育均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对我国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国家语言规划应符合话语主体社会关系和国家战略,国家语言政策应尊重话语主体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也应有利于知识与信仰体系重构和跨文化交流。

索雯雯[5](2019)在《基于POI的上海黄浦江中段滨水区混合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而混合功能作为其开发的核心策略被越来越多规划者所关注。面对我国滨水区更新改造空间潜力巨大,但混合功能理论体系不成熟,定量研究方法尚缺的现状,亟需在实际的滨水区考察中深入探讨其混合功能布局与特征。本文以我国较早进行滨水区混合功能开发的上海黄浦江中段为研究对象,利用POI数据对滨水区混合功能分布特征及滨水街区的混合功能影响因素相关性和布局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在相关理论及研究部分,主要对混合功能、滨水区再开发研究进行了完整的梳理。其次,在滨水区层面,基于百度地图POI数据及OSM路网体系,利用频数密度和密度比例的公式识别了黄浦江中段的单一功能单元及混合功能单元,结合开发导向选取出外滩金融集聚带、北外滩地区、杨树浦地区和徐汇滨江工业地区四个典型滨水街区。在滨水街区层面,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四个典型街区内的主要功能,外滩金融集聚带以金融企业、购物为主,北外滩、杨树浦地区均以企业与金融企业为主导,而徐汇地区文化与购物功能突出;利用熵指数模型定量研究了典型滨水街区的功能混合度,并选取街区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以及公交可达性和驾车可达性6个混合功能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较高的建筑密度和均好的街区尺度可以促进混合功能的形成。最后,结合典型滨水街区内开放空间和临江街区的混合功能布局,总结出滨水街区混合功能的布局方式建议,即在较高建筑密度,均好街区尺度的滨水街区结构内,有形态变化的滨水岸线、交通和视线的可达性、开放空间公共活动功能多样性及主次功能在水平、垂直向的混合多样性。

姜天成[6](2017)在《基于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模式研究 ——以徐州下淀片区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更新运动的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同时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城市旧工业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往对旧工业区的改造,一方面是在“推倒重建”的基础上改造,这样的改造方式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也破坏了城市旧工业区的历史文脉与建筑风貌;另一方面,一味地学习国外旧工业区改造经验,将旧工业区改造成创意园,忽视了旧工业区的工业文化特色以及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出现许多“千城一面”的创意园,影响了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风貌。城市旧工业区作为城市发展的记忆载体与见证者,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与改造。城市RBD(城市游憩商业区)概念的出现,为旧工业区改造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城市设计的层面入手,讨论结合旧工业区改造构建城市RBD的可行性,提出构建城市RBD的要素及城市设计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论证。首先,本文对旧工业区改造与城市RBD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在理论基础上讨论了将城市RBD理念植入旧工业区改造的理论可行性,并通过大量案例进行分析论证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的实践可行性。其次,提出工业转型类RBD的概念,根据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工业转型类RBD的特征,将工业转型类RBD与传统RBD以及其他旧工业区改造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具有的优势。再次,根据工业转型类RBD的特征与优势,得出工业转型类RBD的构成要素,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分析与之对应的城市设计要素,提出构建工业转型类RBD的城市设计策略及要点。接着,结合实际项目研究,以徐州下淀片区中城市RBD的构建为例,探讨项目背景、现状问题、总体规划,并从工业转型类RBD的构成要素出发,研究分析了重点区域城市RBD的规划设计。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文章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展望。

吴志明,马秀莲,吴军[7](2017)在《文化增长机器:后工业城市与社区发展路径探索》文中认为文化在城市与社区发展中的角色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前沿的城市研究文献探索文化如何与人、与地互动构成一个场景(scene)从而定义一个城市社区,并且这样的一个城市社区场景如何进一步影响居民的态度和行为。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一个场景,它的构成不是自动的。需要参与者主动积极地用文化策略连接融合各种独立的元素,场景才成为可能。在城市或社区场景制造中有政府、市场与社会等三个主要参与主体,不同主体使用不同的文化策略来表达和倾诉自己利益。按照这样的逻辑,城市与社区已经变成一个增长机器和娱乐机器的结合体:文化增长机器。一般说来,政府管理者把文化当作一种市场和社会回应策略,市场视文化为新的经济利益点,社会群体或组织把文化当作自我表达的一种手段。因此,城市或社区文化场景制造具有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三重特性。只有这三种特性达到平衡时,一个成功的城市社区文化场景才能形成,才能对本地区增长与发展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北京798艺术社区、温哥华的格兰维尔岛(Granville Island)社区、赫尔辛基的电缆厂(the Cable Factory)艺术社区等三个案例来解释文化增长机器对于后工业城市与社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天骐[8](2017)在《基于旧改的创意产业园公共步行道路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稳定、快速增长的趋势。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载体之一的旧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而言,不仅承担着地方创意经济聚集和发展的职责,还承担着地方文化传承与保护、展示与交流窗口的角色。在以往对旧改创意产业园的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旧建筑的改造和公共空间的营造上。本文旨在将旧改的创意产业园室外空间的公共步行道路部分,包括步行路网、步行道路及步行道路节点的设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全文分为六个章节:在绪论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对象与范围、意义及研究方法和框架进行说明;第二章整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理论;第三章主要对国内典型的、有借鉴意义的旧改创意产业园案例的公共步行道路的改造方式进行介绍;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主要章节,分别对组成公共步行道路的路网组织方式、具体道路改造方式及各级节点的改造设计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归纳总结出本文的研究成果,即基于旧改的创意产业园公共步行道路设计原则与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基于旧改的创意产业园公共步行道路设计与改造提供一些帮助。

黄晶[9](2016)在《时代语境与高尔斯华绥戏剧》文中研究表明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1867-1933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重要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除了《福赛特世家》三部曲等小说之外,还有大量剧作传世。他的戏剧不仅显示出超乎寻常的丰富的思想,还富有极大的独创性和高超的技巧。20世纪20-40年代,高尔斯华绥的戏剧曾在中国传播,其揭出病苦的批判精神,同情弱势群体的人道情怀,崇尚公平正义的现代价值观,直面现实的写真手法等,对中国话剧的精神蕴涵、艺术面貌以及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对高尔斯华绥剧作的译介、搬演、研究均相对冷寂,20世纪40年代以后,高氏戏剧逐渐淡出国人视野。尚有9部高氏剧作没有中译本,迄今并无研究高氏戏剧的专着问世。高尔斯华绥的戏剧对于中国戏剧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过去,对今天的中国戏剧创作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是值得我国剧坛和学界持续关注的“他山之石”。例如,高氏剧作对弱势群体的热切关注,对公平、正义的大声呼唤,对冷漠、自私的鞭挞,对善良、正直、有担当的人性之光的礼赞,无论是对于当今的戏剧创作,还是对净化社会风气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故笔者试图以本文重新“唤醒”我国剧坛和学界对这位世界戏剧名家的记忆。除《引言》之外,本文共分五章,另有《余论》和《高尔斯华绥生平大事年表》等四个附录。第一章论述高尔斯华绥所处的时代及其语境。高尔斯华绥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戏剧创作开始于20世纪初,此前的人生阅历、思想倾向、艺术观念对其戏剧创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本章首先考察维多利亚时代及其语境,然后再考察高氏戏剧创作所经历的爱德华七世与乔治五世时代及其语境。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政治上实现了贵族政体向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转变,经济上完成了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型,制造业空前发展,有世界工厂之誉。但资本原始积累所造成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社会不公、海外殖民等成为普遍现实,底层民众处境悲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等风起云涌。乔治五世时期英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国内的煤矿、铁路工人大罢工,起义、骚乱也时有发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经济遭受重创,物价飞涨,大批工人失业,引发了深层次的道德问题,尤其是信仰和家庭伦理问题,国民由战争的狂热跌入悲观失望的情绪之中。这些都在高尔斯华绥的剧作之中有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的反映,高氏的许多剧作可以说是这个血与火的时代生动形象的纪录。第二章分析高尔斯华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创作的12部剧作。这些剧作大多是聚焦劳资冲突、阶级对立、社会底层的困境、不公的审判制度、令人精神崩溃的监狱管理、殖民战争等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问题剧”,但也有触及婚姻家庭生活与社会公德等问题的伦理道德剧,彰显了自由、平等、正义等现代价值,剧中拒绝冷漠,护佑众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同情弱者的悲悯情怀令人动容。多数剧作思想与社会生活蕴涵丰富而深刻,时代性和批判性很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反叛社会的精神。《银烟盒》中议员的妻子白夫人、议员的儿子杰克和女佣的丈夫蒋四,《欢愉》中与人同居的茉莉及不理解她的女儿卓怡,《争斗》中不惧牺牲的工人领袖罗伯特以及主张用铁腕手段对待罢工工人的董事长安东尼,《长子》中具有新型婚恋观的勋爵长子培尔和女仆符丽德,《正义》中遭受非人折磨的罪犯菲尔德,《愚人》中被讥为“傻瓜”的画家威尔文,《逃亡者》中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有夫之妇克莱尔,《乌合之众》中的“反战英雄”、议员莫尔,《小个子》中热心助人却遭受误解的小个子,《一丝爱意》中的牧师斯特兰威等形象,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不同于以往戏剧舞台上的人物形象,而且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从表现形式和审美形态看,其中既有自然主义风格的写实戏剧,也有抒情性较强、浪漫色彩鲜明的诗剧;大多是篇幅较长的多幕剧,也有只有一场的短剧;大多是令人震撼但又与传统悲剧不太相同的悲剧,也有悲喜混杂的正剧和令人解颐的喜剧与闹剧。这说明高尔斯华绥的编剧技巧已臻娴熟。第三章分析高尔斯华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作的15部剧作。这些剧作大多反映“一战”后英国的社会现实,现实性与时代性仍然是其特色,对底层群众的关怀和对上流社会的揭露批判仍然是其重要的精神取向。例如,从侧面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败北》,正面揭露殖民者罪恶的《森林》,表现“一战”后英国信仰缺失的《忠诚》,谴责工业新贵与乡绅、佃农“斗法”的《欺诈游戏》,反映英国煤炭工人失业、“一战”中伤残军人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战后英国内政混乱、党争严重的《放逐》,描写犯人忍受不了监狱里狗一般的生活而越狱的《逃脱》,揭露无良记者不顾新闻伦理为吸引眼球歪曲事实的《一场闹剧》等都是例证。但这一时期的剧作又有不同于前一时期的某些特点,剧作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关怀更甚“一战”之前,最为突出的是:内容上偏重于反思伦理道德和叩问人性,表现向度上向“内”用力,表现手法上引入象征手法,艺术旨趣上追求哲理性,审美形态上悲剧减少,正剧、喜剧增多。例如,描写“一战”结束后返乡的士兵杰克发现未婚妻另有所爱后唱着歌离去的《太阳》,借勋爵德罗蒙蒂家的地下酒窖象征底层群众和国家基础的《根基》,探讨战后信仰问题的《玻璃窗》,呼唤复兴传统骑士精神和绅士风范的《玻璃窗》《老式英国人》,叩问人性的《最前的和最后的》(《逃脱》中也有对人性之光的表现,主人公麦特为了不让牧师撒谎,主动现身,被前来抓捕的警察带走,体现了麦特的人性觉醒),表现人们在大火中相互帮助,找回人性尊严的《天台》等都是例证。《败北》《忠诚》《欺诈游戏》《森林》等剧作亦有哲理性和反思品格,例如,《败北》一剧对爱国主义的反思就相当深刻,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哲理性、象征性追求相一致,这一时期剧作的人物个性不如前一时期鲜明。第四章对高尔斯华绥的艺术思想进行梳理,探讨这些思想与时代语境的关系,并对高氏艺术思想与其艺术实践——特别是戏剧创作的关系进行了辨析。高尔斯华绥认为,艺术源于自然和生活,其目的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包含戏剧家在内的艺术家必须公正,要热爱生活,勇于直面社会现实,坚持独立思考,不为流俗所左右,善于发现真理,敢于反映真理;戏剧家应具备较高的素养和人道主义情怀;艺术的生命在于它的“境界”和“魅力”,好作品应能体现生命的尊严。这些思想是工业新贵代替旧贵族主导社会的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凝聚了启蒙精神和批判现实主义之要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还对当时社会的一些艺术现象和艺术批评方法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高氏一生的戏剧创作也充分地体现了其艺术思想。第五章考察高尔斯华绥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历程。高尔斯华绥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于新文化运动之后,其作品的介绍、翻译、研究和演出深受中国社会时代语境的影响。民国时期的高尔斯华绥戏剧传播以作品翻译、评介等为主,主要关注点在于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不公问题的揭露与批判,剧作演出虽然不是很多,但因切合时代需要,反响热烈。此外,通过分析高尔斯华绥戏剧与陈大悲、郭沫若、曹禺、顾仲彝、向培良等现代剧作家的戏剧创作的关系,透视高氏戏剧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高尔斯华绥的戏剧受到冷落,学界判定其为资产阶级剧作家,认为他宣扬阶级调和,对其作品以批判为主。1978年至今,中国掀起了外国戏剧研究热潮,但高氏剧作继续遇冷,翻译、研究者寥寥。余论阐述了高尔斯华绥戏剧对中国戏剧的现状与未来的意义。

王美飞,邵宁宁,何丹[10](2016)在《城市旧工业区转型研究的进展与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快速发展,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也在不断重构,伴随着城市内部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衰退,城市旧工业区作为城市内部演变最为剧烈的地域之一,面临着产业的转型与空间的更新。旧工业区转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兴趣,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厘清了城市旧工业区转型中的相关概念,并且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二、格兰威岛(Granville Island)改造之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格兰威岛(Granville Island)改造之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以合肥“海卉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时代背景
        1.1.2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与城市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1.1.3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精细化发展趋势
    1.2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
        1.2.2 更新改造
        1.2.3 轻改造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更新改造理论研究综述
        1.3.2 国内更新改造理论研究综述
        1.3.3 国外更新改造案例研究综述
        1.3.4 国内更新改造案例研究综述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城市商业街区发展历程
    2.1 城市商业街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2.1.1 西方城市商业街的历史溯源
        2.1.2 我国城市商业街的历史溯源
        2.1.3 商业街区的演变形式
    2.2 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主要特征
        2.2.1 业态特征
        2.2.2 空间特征
        2.2.3 文化特征
        2.2.4 环境特征
        2.2.5 交通特征
    2.3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分类
        2.3.1 街区内部交通方式
        2.3.2 街区服务范围
        2.3.3 街区功能定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认知及现状分析
    3.1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要素分析及其发展历程
        3.1.1 城市传统商业街更新改造区要素分析
        3.1.2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的发展历程
    3.2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民意调研
        3.2.1 问卷调查的设置
        3.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我国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现状问题分析
        3.3.1 功能配置缺乏合理性
        3.3.2 特色空间千篇一律
        3.3.3 建筑风貌无序
        3.3.4 公共环境质量低下
        3.3.5 后期运营落后
    3.4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的难点
        3.4.1 以人为目标载体
        3.4.2 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3.4.3 场所精神的体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策略
    4.1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的目的
        4.1.1 延续城市传统文化
        4.1.2 激活城市经济实力
        4.1.3 提升城市知名度
    4.2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原则
        4.2.1 轻改造原则
        4.2.2 多样性原则
        4.2.3 以人为本原则
        4.2.4 参与性原则
        4.2.5 特色性原则
    4.3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4.3.1 合理功能业态分布
        4.3.2 丰富空间层次
        4.3.3 整体式建筑风貌
        4.3.4 综合环境景观
        4.3.5 灵活的运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卉花市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研究
    5.1 海卉花市商业街区项目概况
        5.1.1 海卉花市项目背景
        5.1.2 海卉花市更新改造缘由
    5.2 海卉花市的优势以及发展潜力
        5.2.1 优势
        5.2.2 潜力
    5.3 海卉花市现状分析
        5.3.1 街区业态分布趋同化
        5.3.2“田”字形街区空间布局
        5.3.3 街区风貌个性模糊
        5.3.4 街区环境景观配备不足
        5.3.5 街区后期运营有待提高
    5.4 海卉花市更新改造策略
        5.4.1 突出花市特色,丰富功能多样性
        5.4.2 塑造复合型的街区空间形态
        5.4.3 注重街区建筑风貌塑造,摆脱封闭状态
        5.4.4 创造一体化环境景观系统
        5.4.5 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方式
    5.5 应用研究成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调查问卷样本人群的基本数据
附录三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调查问卷题目设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变
        1.1.2 既有工业区更新与再利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读
        1.3.1 既有城市工业区
        1.3.2 城市网络分析
        1.3.3 “城市双修”理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
        1.4.2 国内研究
        1.4.3 佛山既有城市工业区更新相关研究
        1.4.4 小结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城市网络分析
        1.6.2 大数据法
        1.6.3 图表分析法
        1.6.4 对比分析法
第二章 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相关理论
    2.1 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相关理论概述
    2.2 城市网络分析
        2.2.1 Reach
        2.2.2 Straightness
        2.2.3 寻找客流量
        2.2.4 客流中间性
        2.2.5 冗余指标(冗余路径)
        2.2.6 UNA分析前准备
        2.2.7 基于城市网络分析的评价模型
    2.3 城市双修
        2.3.1 “城市双修”相关理论
        2.3.2 “城市双修”理念内涵
        2.3.3 佛山既有工业区城市空间提升与再利用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发展脉络
    3.1 佛山市工业发展脉络
        3.1.1 原始手工业萌芽时期(1840年之前)
        3.1.2 西方近代工业传入与传统工业衰败(1840-1949年)
        3.1.3 传统工业的复苏(1949-1978年)
        3.1.4 工业结构的变化与新型工业兴起(1979年至今)
    3.2 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分布特点
    3.3 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改造进程
    3.4 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再利用相关政策解读
        3.4.1 相关政策法规总结
        3.4.2 相关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典例对比分析
    4.1 案例选取原则
        4.1.1 典型性原则
        4.1.2 多样性原则
    4.2 案例概况与城市肌理
        4.2.1 广佛商贸城
        4.2.2 陈大滘工业园
        4.2.3 邓岗工业园
        4.2.4 顺德糖厂
        4.2.5 南风古灶
        4.2.6 对比分析小结
    4.3 UNA分析
        4.3.1 POI核密度与Reach分析
        4.3.2 Straightness与冗余指标分析
        4.3.3 客流中间性与寻找客流量分析
    4.4 案例对比分析总结
        4.4.1 案例概况与城市肌理
        4.4.2 Straightness与冗余指标
        4.4.3 Reach、寻找客流量与客流中间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策略
    5.1 土地整合策略
        5.1.1 土地整合模式
        5.1.2 土地整合具体方式
    5.2 产业升级策略
        5.2.1 “退2进3”模式
        5.2.2 “退2进2.5”模式
        5.2.3 “退2进绿”模式
        5.2.4 “退2进居”模式
        5.2.5 产业协同升级
    5.3 城市修补策略
        5.3.1 空间与形态修补
        5.3.2 肌理修补
        5.3.3 风貌修补
    5.4 生态修复策略
        5.4.1 污染治理与废物再利用
        5.4.2 被动式为主的建筑节能改造
    5.5 基于UNA分析的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策略
        5.5.1 基于UNA分析的策略研究框架
        5.5.2 步行交通梳理策略
        5.5.3 配套设施修补策略
        5.5.4 公共空间塑造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1.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6.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综合发展型高新区职住协同研究 ——以山东省高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开发区与高新区
        1.2.2 职住平衡与职住协同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对象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引介与架构
    2.1 相关理论介绍
        2.1.1 职住分离理论
        2.1.2 产城融合理论
        2.1.3 生活圈理论
        2.1.4 通勤圈理论
    2.2 高新区职住协同的规律分析
        2.2.1 高新区发展阶段划分
        2.2.2 职住协同的阶段性规律
    2.3 本文理论分析架构
        2.3.1 两个层面
        2.3.2 三个阶段
        2.3.3 四个要素
        2.3.4 衡量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东高新区职住协同评价研究
    3.1 山东省高新区发展特征分析
        3.1.1 高新区空间分布
        3.1.2 高新区演化历程
        3.1.3 高新区主导产业
    3.2 高新区发展程度评价
        3.2.1 构建发展程度评价体系
        3.2.2 基于评价体系的计算
        3.2.3 发展程度评价结果
    3.3 高新区职住协同评价
        3.3.1 构建职住协同评价体系
        3.3.2 基于评价体系的分析
        3.3.3 职住协同评价结果
    3.4 高新区综合评价分类
    3.5 综合发展型高新区职住协同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高新区职住协同特征研究
    4.1 济南高新区发展历程
    4.2 济南高新区职住用地特征
        4.2.1 工业用地演变
        4.2.2 居住用地演变
        4.2.3 其他产业用地演变
        4.2.4 职住用地协同情况
    4.3 济南高新区职住人口特征
        4.3.1 就业人口演变
        4.3.2 居住人口演变
        4.3.3 职住人口协同情况
    4.4 济南高新区交通通勤特征
        4.4.1 道路交通用地演变
        4.4.2 交通通勤协同情况
    4.5 济南高新区公服配置特征
        4.5.1 公服设施用地演变
        4.5.2 公服配置协同情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相关规划策略
        5.2.1 综合发展型高新区规划策略
        5.2.2 济南高新区具体规划策略
    5.3 创新与不足
        5.3.1 本文创新点
        5.3.2 本文不足之处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英语史和英国英语教育研究
        二、影响英国语言教育的要素研究
        三、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评析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古英语、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
        二、语言与语言教育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话语理论
        二、英国语言教育话语分析
第二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建立
        一、从族群到民族王国
        二、从民族王国到民族国家
    第二节 民族文学的发展
        一、民族文学的发端
        二、民族文学的奠基
    第三节 民族语言的形成
        一、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英语
        二、中世纪英语
        三、现代英语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
        一、文艺复兴的影响
        二、宗教改革的驱动
        三、语言学家的贡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
    第一节 作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英语教育
        一、英格兰的英语教育政策
        二、英格兰的英语教育
    第二节 作为威尔士和苏格兰通用语的英语教育
        一、威尔士的英语教育
        二、苏格兰的英语教育
    第三节 作为英国移民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
        一、英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二、英国移民的语言规划
        三、英国移民的语言教育政策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民族特性的体现
        一、英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
        二、威尔士和苏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同化
        三、英国移民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身份重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
    第一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本族语教育的冲击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第二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第一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社会语境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英语教育要素分析
        二、影响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主体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秩序
    第二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政策调整
        一、民族同化的语言教育政策
        二、文化融合的语言宽容政策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多语政策
    第三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文化转向
        一、文化概念与英国文化的特质
        二、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使命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重与轻
        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社会文化特性
        二、“现代英语”教育的社会文化特征与功能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反思
    第二节 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得与失
        一、语言文化与身份建构的关系
        二、英国本土“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建构
        三、英国殖民地“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重构
        四、“现代英语”教育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反思
    第三节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与败
        一、语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二、“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英国的发展战略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5)基于POI的上海黄浦江中段滨水区混合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滨水区再开发已成为全球性浪潮
        1.1.2 混合功能研究的局限性
        1.1.3 大数据在定量研究中的突破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混合功能及混合功能开发
        1.2.2 滨水区
        1.2.3 滨水区再开发
    1.3 研究区域及对象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混合功能及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理论与案例综述研究
    2.1 混合功能相关研究综述
        2.1.1 混合功能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2 混合功能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3 混合功能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2.1.4 混合功能研究现状述评
    2.2 滨水区再开发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滨水区再开发进程
        2.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4 滨水区再开发研究现状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POI数据的上海黄浦江中段混合功能识别
    3.1 上海黄浦江中段再开发历程
    3.2 研究方法及步骤
        3.2.1 数据来源
        3.2.1.1 POI数据
        3.2.1.2 研究范围及街区数据栅格化处理
        3.2.2 分析方法
        3.2.2.1 POI赋分方法
        3.2.2.2 频数密度与密度比例
        3.2.2.3 空间连接
    3.3 上海黄浦江中段单一及混合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3.3.1 单一及混合功能单元划分
        3.3.2 单一功能单元识别
        3.3.3 混合功能单元识别
        3.3.3.1 功能混合种类数及其分布
        3.3.3.2 混合功能单元识别及其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上海黄浦江中段典型滨水街区混合功能量化及相关性研究
    4.1 街区选取及划分
        4.1.1 教据来源
        4.1.2 街区范围的划分
    4.2 上海黄浦江中段混合功能兼容性特征
        4.2.1 研究方法
        4.2.2 典型滨水街区功能兼容性讨论
        4.2.3 对比与分析
    4.3 典型滨水街区功能混合度量化研究
        4.3.1 研究方法
        4.3.2 功能混合度测度
        4.3.3 对比与分析
    4.4 典型滨水街区混合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4.4.1 影响因素的分析与选取
        4.4.2 街区尺度分析
        4.4.3 建筑密度分析
        4.4.4 建筑高度分析
        4.4.5 容积率分析
        4.4.6 典型滨水街区道路可达性分析
    4.5 典型滨水街区中混合功能相关性研究
        4.5.1 研究方法
        4.5.2 典型滨水街区相关性结果
        4.5.3 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上海黄浦江中段典型街区混合功能布局研究
    5.1 典型滨水街区开放空间的混合功能布局
        5.1.1 外滩滨水区
        5.1.2 北外滩滨江地区
        5.1.3 徐汇滨江地区
    5.2 临江街区混合功能布局研究
        5.2.1 临江街区的混合功能布局研究
        5.2.2 小结
    5.3 滨水街区混合功能布局方式建议
        (1) 合理配置街区密度与街区尺度
        (2) 注重岸线或道路形态的变化
        (3) 纵向沿江方向注重多种公共活动功能的多样性
        (4) 避免与城市街区的割裂,加强与城市的可达性联系
        (5) 实现主次功能在水平、垂直向的混合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基于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模式研究 ——以徐州下淀片区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旧工业区改造与城市RBD相关理论综述
    2.1 旧工业区改造相关理论综述
        2.1.1 国内外旧工业区改造研究动态
        2.1.2 旧工业区的演化阶段
        2.1.3 旧工业区的改造模式
    2.2 城市RBD相关理论综述
        2.2.1 国内外城市RBD研究动态
        2.2.2 RBD基本内涵
        2.2.3 RBD服务对象
        2.2.4 RBD的功能、类型和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模式分析
    3.1 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模式可行性分析
        3.1.1 旧工业区改造构建RBD的物质可行性
        3.1.2 旧工业区改造构建RBD的文化可行性
        3.1.3 旧工业区改造构建RBD的模式可行性
        3.1.4 旧工业区改造构建RBD的研究现状分析
    3.2 RBD视角下国内旧工业区改造案例调研分析
        3.2.1 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
        3.2.2 上海M50创意园
        3.2.3 上海音乐谷
        3.2.4 调研现状与问题总结
    3.3 国外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案例分析
        3.3.1 奥地利维也纳煤气厂项目
        3.3.2 德国奥博豪森的中心购物区
        3.3.3 格兰维尔岛
        3.3.4 经验总结与启示
    3.4 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特征与优势
        3.4.1 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特征分析
        3.4.2 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优势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要素及策略
    4.1 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构建要素
        4.1.1 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生态要素
        4.1.2 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游憩要素
        4.1.3 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商业要素
        4.1.4 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文化要素
    4.2 结合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构建策略
        4.2.1 RBD生态要素构建策略
        4.2.2 RBD游憩要素构建策略
        4.2.3 RBD商业要素构建策略
        4.2.4 RBD文化要素构建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徐州下淀片区项目中RBD的构建
    5.1 旧工业区改造背景
    5.2 旧工业区改造范围及现状
        5.2.1 旧工业区改造规划范围
        5.2.2 旧工业区改造现状分析
    5.3 旧工业区改造总体规划设计
        5.3.1 总体定位及规划理念
        5.3.2 工业遗存评估及利用
        5.3.3 总体功能分区
        5.3.4 总体空间结构
    5.4 重点改造区域——城市RBD设计
        5.4.1 城市RBD的构成及平面
        5.4.2 城市RBD生态要素设计
        5.4.3 城市RBD游憩要素设计
        5.4.4 城市RBD商业要素设计
        5.4.5 城市RBD文化要素设计
        5.4.6 城市RBD可持续性开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文化增长机器:后工业城市与社区发展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城市增长的理论争辩:增长机器还是娱乐机器
二、“走向”一种新的发展路径:文化增长机器
三、三个典型城市社区场景的比较分析
    (一) 北京798艺术社区
    (二) 赫尔辛基无线电工厂艺术区
    (三) 温哥华格兰维尔岛社区
    (四) 三种城市社区场景生成机制的差异
四、对城市政策的意义

(8)基于旧改的创意产业园公共步行道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趋势
        1.1.2 国情背景
        1.1.3 设计条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旧建筑的定义
        1.2.2 创意产业的定义
        1.2.3 创意产业园的定义
        1.2.4 公共步行道路的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文献研究
    2.1 步行环境设计理论研究
        2.1.1 步行环境
        2.1.2 步行距离
        2.1.3 步行路径
        2.1.4 步行畅通
        2.1.5 环境效益
    2.2 步行道路使用人群理论研究
        2.2.1 园区人员构成
        2.2.2 创意阶层的特点
        2.2.3 步行活动中人的基本行为研究
        2.2.4 步行活动中人的感知特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旧改的创意产业园公共步行道路案例研究
    3.1 分离式的步行体系设计
        3.1.1 8号桥创意产业园——立体式步行网络
        3.1.2 格兰维尔岛(加拿大)——分离式慢行线路
    3.2 多层次的节点设计
        3.2.1 T.I.T创意园——枢纽式入口广场
        3.2.2 羊城创意产业园——多功能庭院空间
        3.2.3 1850创意园——个性化小型节点
    3.3 消隐式的停车设计
        3.3.1 广州中小企业创新科技园——改造架空层停车
        3.3.2 信义会馆——场地外集中停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旧改的创意产业园公共步行路网设计研究
    4.1 基于旧改的创意产业园与城市的交通连接方式
        4.1.1 基于旧改的创意产业园位置分布的历史因素
        4.1.2 交通连接方式
    4.2 园区路网与城市路网的微观关系
        4.2.1 渗透式路网
        4.2.2 独立式路网
    4.3 园区路网的人车分流改造
        4.3.1 人车分流的理论发展和分流方式
        4.3.2 人车完全分流
        4.3.3 人车部分分流
        4.3.4 人车混行
        4.3.5 三种人车分流方式对比
        4.3.6 新型出行方式影响
    4.4 停车设施的类型与位置选择
        4.4.1 机动车停车设施的类型
        4.4.2 停车设施在园区中的位置选择
        4.4.3 停车设施的创意改造设计
    4.5 步行路网的组织方式
        4.5.1 主干式
        4.5.2 网格式
        4.5.3 与机动车道路的分隔方式
    4.6 创意产业园的特征对公共步行路网的影响
        4.6.1 创意产业园的类型对公共步行路网的影响
        4.6.2 创意产业园的功能对公共步行路网的影响
        4.6.3 创意产业园的内在特征对公共步行路网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旧改的创意产业园公共步行道路及节点设计研究
    5.1 创意产业园步行道路改造设计
        5.1.1 步行道路的构成
        5.1.2 改造前园区道路特征
        5.1.3 步行道路的尺度改造
        5.1.4 步行道路的设施改造
        5.1.5 步行道路的视觉改造
        5.1.6 营造舒适的步行道路空间
    5.2 创意产业园步行道路节点改造设计
        5.2.1 步行道路节点的功能
        5.2.2 核心节点
        5.2.3 区域节点
        5.2.4 “边角料”空间的再利用
        5.2.5 工业遗迹在节点改造中的再利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旧改的创意产业园公共步行道路设计原则与策略
    6.1 设计原则
        6.1.1 步行优先原则
        6.1.2 步行路网体系化
        6.1.3 功能复合化
        6.1.4 设计人性化
        6.1.5 空间艺术化
    6.2 路网设计策略
        6.2.1 车行流线规划策略
        6.2.2 停车设施改造策略
        6.2.3 步行流线组织策略
        6.2.4 新型出行方式引导策略
    6.3 道路与节点设计策略
        6.3.1 道路分级策略
        6.3.2 节点分级策略
        6.3.3 满足多样需求
        6.3.4 “复古”与“创意”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9)时代语境与高尔斯华绥戏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
        (二) 国外研究
    三、难点与创新点
        (一) 拟突破的难点
        (二)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高尔斯华绥所处的时代及其语境
    概述
    第一节 维多利亚时代及其语境
        一、社会政治经济语境
        二、社会文化语境
    第二节 爱德华与乔治五世时代及其语境
        一、社会政治经济语境
        二、社会文化语境
    小结
第二章 时代语境与“一战”之前高尔斯华绥戏剧
    概述
    第一节 时代语境与公平正义主题
        一、追求阶级公平
        二、维护劳工阶层的正义
        三、罪与罚
    第二节 时代语境与英雄主题
        一、愚人与圣人
        二、小人物与大英雄
        三、懦夫与勇士
    第三节 时代语境与爱情婚姻主题
        一、爱情的向往和幸福的追求
        二、走出婚姻束缚的艰难与失败
        三、婚姻中的男性面面观
    第四节 时代语境与高尔斯华绥的彷徨与挣扎
    小结
第三章 时代语境与“一战”之后高尔斯华绥戏剧
    概述
    第一节 时代语境与战争题材剧作
        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战后的阴影与光明
        三、殖民主义的罪恶
    第二节 时代语境与争斗题材剧作
        一、劳资争斗中的善
        二、种族冲突中的忠诚
        三、新旧较量中的情感
    第三节 时代语境与道德信仰主题剧作
        一、骑士精神与斯多葛主义
        二、罪与罚中的救赎与信仰
        三、自由与道义间的选择
        四、尊严与生命间的选择
    第四节 时代语境与婚恋家庭题材剧作
        一、婚恋家庭中的女性
        二、婚恋家庭中的男性
    小结
第四章 高尔斯华绥的艺术思想
    概述
    第一节 高尔斯华绥的艺术观
        一、何为艺术
        二、何为艺术家
        三、艺术批评观
        四、语言观
    第二节 高尔斯华绥的戏剧观
        一、戏剧道德观
        二、戏剧元素观
    第三节 高尔斯华绥戏剧观的实践
    小结
第五章 时代语境与高尔斯华绥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
    概述
    第一节 高尔斯华绥戏剧在民国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
        二、民国时期高尔斯华绥剧作的译介、研究和演出情况
        三、高尔斯华绥戏剧与中国话剧
    第二节 高尔斯华绥的戏剧在新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一、建国初30年的社会文化语境及高剧的译介、研究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文化语境及高剧的译介、研究
    小结
余论
附录一高尔斯华绥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高尔斯华绥剧作汉语译本一览表
附录三高尔斯华绥剧作汉语译名一览表
附录四高尔斯华绥剧作剧情简介
中英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10)城市旧工业区转型研究的进展与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相关概念厘清
3 国外旧工业区转型研究进展
3.1 物质空间角度的转型研究
3.2 社会经济角度的转型研究
3.3 政治经济角度的转型研究
3.4 环境污染整治研究
4 国内旧工业区转型研究进展
4.1 国外转型经验研究
4.2 物质空间规划更新的研究
4.3 经济政策与转型研究
4.4 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5 讨论与启示

四、格兰威岛(Granville Island)改造之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以合肥“海卉花市”为例[D]. 宋晨.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2]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策略研究[D]. 邱梦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综合发展型高新区职住协同研究 ——以山东省高新区为例[D]. 孙涵.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4]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D]. 稂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5]基于POI的上海黄浦江中段滨水区混合功能研究[D]. 索雯雯.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基于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模式研究 ——以徐州下淀片区项目为例[D]. 姜天成. 苏州科技大学, 2017(06)
  • [7]文化增长机器:后工业城市与社区发展路径探索[J]. 吴志明,马秀莲,吴军. 东岳论丛, 2017(07)
  • [8]基于旧改的创意产业园公共步行道路设计研究[D]. 党天骐.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9]时代语境与高尔斯华绥戏剧[D]. 黄晶. 武汉大学, 2016(07)
  • [10]城市旧工业区转型研究的进展与评述[J]. 王美飞,邵宁宁,何丹. 城乡规划, 2016(01)

标签:;  ;  

格兰维尔岛改造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