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实用预防医学》第8卷主题索引

2001年《实用预防医学》第8卷主题索引

一、2001年《实用预防医学》第8卷主题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张群[1](2011)在《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康传播是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和促进人类健康、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因特网已成为健康信息传播和获取的重要途径,成为人们寻找健康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健康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因特网传播的独特优势为公众提供及时、科学、全面、准确的健康信息是推动健康传播实践更好发展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健康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用户体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目前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就网络环境下开展健康传播提出了一个基本框架思路。在国内健康传播研究领域,本文是从政府医疗卫生机构视角首次对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研究。一是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应建立以卫生部门主导的健康传播体系。即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传播主体的、公益性的、服务模式多样的全方位、多层次传播服务体系。它强调“资源整合,协同共建”,将政府医疗卫生系统内分散的力量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加以整合;加强“战略协调,合作共赢”,协调卫生系统外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同时,围绕“面向公众,理念提升”,积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健康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的提升。二是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分析框架。在总结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实践中不同属性主体在健康传播中的特点和问题基础上,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分析框架。包括传播主体系统的构建、健康传播内容的建设、健康传播体系的技术实现、健康传播服务方式的识别、健康传播效果的评估、健康传播的制度保障建设等;三是对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紧密结合公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提出建立卫生部门主导的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体系,对于加快提升我国公众健康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健康并推动健康传播学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何晓阳[2](2011)在《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目前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内涵及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学科信息素养模式及《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选择医学主干学科的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实验人员、医学信息检索教师、生物医学信息学教师共11人组成专家组,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调查,构建了《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及结论:①构建了学科信息素养模式,由三个层次构成;初级层次为基本素养,中级层次为工具及技术素养、资源素养,高级为研究素养;②创建了基于信息行为过程的《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将信息素养研究视野从信息需求的确定向前推至信息意识的觉醒,确定由7个环节构成信息活动的全过程,并以此作为构建《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③构建了《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维度,17个绩效指标,57个成果指标组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④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证明了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有效性。

裴丽[3](2006)在《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中医古籍记录了中医药学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长期以来一直维系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自古至今,图书分类目录是中医古籍利用的主要途径。古代的中医古籍分类偏重于收藏功能,而利用图书的检索功能薄弱;现代的中医古籍分类虽然借鉴了现代图书分类法的优点有所改进,但是由于中医古籍承载信息的特殊性,仍然不能使中医古籍蕴含的信息得到充分揭示和利用。 中医古籍承载信息的特殊性,造成了利用的障碍。其外部特征表现为书名不反映书的内容,难以直接根据书名来选择图书;其内容特征表现为一书含有多学科的内容,为专题性信息的需求带来困难。这种特殊性产生的根源在于中医药学的独特学术体系及影响其形成的传统文化因素。 中医古籍作为一种宝贵的文献资源,其传统的存在形式和利用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本文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医古籍的信息利用特点,提出了中医古籍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的基本思想。通过对中医古籍的内容进行深度揭示和开发,如内容解析、分解信息单元和多级标引,并利用计算机技术为读者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和辅助利用功能。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满足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而且可以使中医古籍蕴含的信息价值展现出来,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成为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二、2001年《实用预防医学》第8卷主题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实用预防医学》第8卷主题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本项研究的目的
        1.2.2 本项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1.3.2 国内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健康
        2.1.2 传播
        2.1.3 健康传播
        2.1.4 健康教育
        2.1.5 健康促进
        2.1.6 健康管理
        2.1.7 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
        2.1.8 健康传播体系
    2.2 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
        2.2.1 传播的分类
        2.2.2 把关人理论
        2.2.3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2.2.4 议程设置理论
        2.2.5 健康传播的维度
第三章 国内外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发展现状
        3.1.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
        3.1.2 医学信息研究机构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
        3.1.3 政府机构主导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
        3.1.4 商业网站健康传播
        3.1.5 国外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特点小结
    3.2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现状
        3.2.1 商业网站健康传播
        3.2.2 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健康传播
        3.2.3 国内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特点小结
第四章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用户体验研究
        4.1.1 用户体验方案设计
        4.1.2 测试结果主要问题汇总
    4.2 省级疾控中心网站健康传播内容初步评价
    4.3 省级疾控机构网站建设能力调查
        4.3.1 调查方案设计
        4.3.2 调查结果汇总及分析
    4.4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健康传播问题分析
        4.4.1 卫生管理机构网站
        4.4.2 健康教育机构网站
        4.4.3 12320网站
        4.4.4 医学科研机构网站
    4.5 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健康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6 商业网站健康传播问题及原因分析
        4.6.1 传播主体的非公益性
        4.6.2 传播主体的“把关人”能力不足
        4.6.3 传播内容的商业目的明显
        4.6.4 传播对象的选择性
        4.6.5 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 受众网络环境下需求分析及健康信息分类
    5.1 公众对网络环境下健康信息的需求调查
        5.1.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5.1.2 调查情况说明
        5.1.3 结果分析
        5.1.4 调查总结
    5.2 我国公众面对的健康信息网络环境分析
    5.3 健康信息的分类
    5.4 基于中国疾控中心网站访问数据分析受众需求
        5.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5.4.2 热点问题相关信息
        5.4.3 一般健康信息
        5.4.4 个性化健康信息需求
    5.5 公众对健康信息的关注重点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框架
    6.1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构建依据
        6.1.1 理论依据
        6.1.2 现实依据
    6.2 构建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6.2.1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健康相关信息需求增加
        6.2.2 健康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国兴起
        6.2.3 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趋势
        6.2.4 卫生部门在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工作中缺少宏观设计
    6.3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在健康传播中的优势
    6.4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
        6.4.1 总体目标
        6.4.2 总体框架
        6.4.3 构建"资源整合,协同共建"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
        6.4.4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应强调战略协调,合作共赢
        6.4.5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应始终面向公众,提升服务理念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的内容与实现形式
    7.1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传播主体系统构建
        7.1.1 健康传播主体的构成
        7.1.2 健康传播主体的赢效因素
        7.1.3 传播主体的“把关人”能力分析
    7.2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内容建设
        7.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热点问题
        7.2.2 医学知识与科学研究进展
        7.2.3 各地医疗就诊信息
        7.2.4 药品信息
        7.2.5 健康教育及科学普及
        7.2.6 卫生管理信息
        7.2.7 卫生监督信息
        7.2.8 个性化需求
    7.3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技术实现
    7.4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传播形式
        7.4.1 网络为媒介的健康传播主要服务方式
        7.4.2 对不同人群有效获取健康信息的助力
    7.5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传播效果
        7.5.1 重视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可理解性
        7.5.2 对传统媒体宣传的指导作用
    7.6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制度保障
        7.6.1 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机构面向公众的健康信息服务职能
        7.6.2 重视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
        7.6.3 公益性健康传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八章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建设的案例分析
    8.1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定位
    8.2 网站建设的目标
    8.3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的传播学分析
        8.3.1 传播主体的信息组织协同模式
        8.3.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的传播内容分析
        8.3.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健康传播的主要服务方式
        8.3.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的制度建设
    8.4 美国MedlinePlus和CDC信息组织模式与启示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9.2.1 创新机制,激发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活力
        9.2.2 加强传播主体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健康传播者
        9.2.3 搭建技术平台和研究协作平台,加强健康传播的学科建设
        9.2.4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健康传播研究队伍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用户体验测试方案
    附件二:省级疾控中心网站健康信息初步评价
    附件三:省级疾控中心调查问卷
    附件四:关于因特网上健康信息的用户调查
    附件五: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
致谢
作者简历

(2)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素养研究的意义
        1.1.1 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1.2 信息素养对医学工作者的特别意义
    1.2 医学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国内外文献回顾
    2.1 术语使用
        2.1.1 素养
        2.1.2 信息素养
        2.1.3 与之相关的其它术语
    2.2 信息素养模式研究
        2.2.1 国外
        2.2.2 中国
    2.3 信息素养评价研究
        2.3.1 通用信息素养评价研究
        2.3.2 学科信息素养评价研究
    2.4 教育目标评价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2.4.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简介
        2.4.2 修订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2001年)的内容
第3章 学科信息素养模式的构建
    3.1 学科信息素养模式的构建意义
    3.2.1 学科信息素养模式的构建
        3.2.1 基本素养
        3.2.2 资源素养
        3.2.3 工具及技术素养
        3.2.4 研究素养
第4章 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医学学科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学科特色原则
        4.1.3 导向性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医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4.2.1 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
        4.2.2 医学具有实践性与探索性
        4.2.3 知识更新快,对从业人员要求高
    4.3 《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初稿的设计
        4.3.1 分析步骤
        4.3.2 美国学科信息素养标准的比较分析
        4.3.3 信息素养标准的指标以及医学教育标准信息相关指标的分类整理
        4.3.4 《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确定
    4.4 利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描述
        4.4.1 首轮调查专家的确定
        4.4.2 调查步骤及部分反馈结论
    4.5 《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定稿
    4.6 对评价体系中各级指标重要性及清晰度的扩展调查
        4.6.1 问卷发放与回收
        4.6.2 问卷质量分析
        4.6.3 统计结果分析
第5章 权重确定
    5.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层次分析法的实施
第6章 实证检验
    6.1 《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回收
        6.1.1 问卷设计
        6.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6.2 调查问卷的质量分析
        6.2.1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6.2.2 调查问卷的质量分析
    6.3 调查结果的统计
第7章 结论及说明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初稿)专家意见调查
附录2 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3 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4 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信息素养标准
附录5 人类学社会学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标准
附录6 心理学信息素养标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上篇 中医古籍的利用途径——以类求书
    一、历代目录着录的中医古籍概况
        (一) 先秦时期
        (二) 两汉时期
        (三) 晋唐时期
        (四) 宋金元时期
        (五) 明清时期
        (六) 现存中医古籍概况
    二、中医古籍分类的演变及分析
        (一) 古代中医古籍分类的演变
        (二) 传统文化对古代图书分类的影响
        (三) 现代中医古籍分类的特点及分析
中篇 中医古籍的利用障碍——信息的无序性
    一、中医古籍的外部特征:书名不反映书的内容
        (一) 书名用语的信息障碍举例
        (二) 传统文化对书名用语形式的影响
    二、中医古籍的内容特征:一书多科内容
        (一) 一书多科内容信息障碍举例
        (二) 一书多科内容产生的学术原因
        (三) 传统文化对中医学术的制约
下篇 中医古籍的有效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
    一、中医古籍数字化及其利用方式的变革
        (一) 中医古籍与数字化
        (二) 中医古籍数字化的技术支持
        (三) 中医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及分析
    二、中医古籍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的基本思想
        (一) 中医古籍数字化的基本原则
        (二) 中医古籍数字化的基本功能
        (三) 中医古籍数字化的实施方案
        (四) 中医古籍数字化的技术流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原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简历

四、2001年《实用预防医学》第8卷主题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D]. 张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2]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何晓阳. 西南大学, 2011(10)
  • [3]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D]. 裴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2001年《实用预防医学》第8卷主题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