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的力量——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结构与演奏分析

演奏的力量——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结构与演奏分析

一、演奏的力量——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结构与演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昕[1](2021)在《希曼诺夫斯基《C大调幻想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诠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希曼诺夫斯基是继肖邦之后波兰又一伟大的作曲家,被誉为“波兰现代音乐的奠基者”。出生于波兰乱世中的他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多数作品中都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由于从小受到浓厚的艺术熏陶,其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部于1905年创作的《C大调幻想曲》是希曼诺夫斯基创作早期的作品之一,作品中运用的丰富和声语言,富有张力又极具诗意,既有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调性模糊的特点,同时又有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影子。除此之外,希曼诺夫斯基作品中运用复合调性的创作手法也是他创作的特点之一。总之,希曼诺夫斯基创作的《C大调幻想曲》可谓是一部非常值得欣赏和研究的作品。文章梳理了幻想曲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总结了各时期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并对希曼诺夫斯基及其音乐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对其创作的《C大调幻想曲》三个乐章的曲式、和声进行分析后,通过研究发现其中有一些片段,体现出了除二十世纪现代音乐风格和波兰音乐作品风格以外的风格特征,呈现出多重风格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希曼诺夫斯基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波兰一直处于社会动荡和外族统治之中,这给他本人的性格形成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中共体现出了四种风格,分别是现代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神秘主义风格以及波兰民族精神,这四种风格都流行在身处世纪之交的希曼诺夫斯基身边,使其创作的音乐受到了多种风格的影响,并在他其作品中有所体现。在演奏方面文章通过对演奏技巧的把握来体现不同的风格,例如通过对于音色和层次的处理,用合适的力度和触键方式可以表现浪漫主义的细腻风格,同时也可以突出神秘主义听觉感受;对于速度的处理方式,除希曼诺夫斯基本人明确写在乐谱中的速度要求外,对于弹性速度以及音乐材料和乐章之间速度的过渡方式依然需要去思考,以求用最合理的方式去体现作曲家的思想感情;踏板是钢琴演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不同的运用,同样可以体现出作品追求的不同风格。

王晗[2](2020)在《肖邦钢琴协奏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为研究对象,涉及创作背景、音乐结构、体裁特征、音乐气质、风格特征、精神内涵、个人天性、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体现其艺术特征所依托的作曲手段等侧面因素,并在结语中进一步对两部作品的历史地位作了评述。笔者认为,肖邦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尽管沿袭了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所奠定的套曲范式,但却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游离;在曲式思维方面,尽管也沿袭其时业已程式化的结构模式,但却在阶段性的微观结构上,流露出复杂化的、扩张性的主观意向;在奏鸣曲式的调布局方面,有意违背常规。此外,作为肖邦早期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两部作品已兼具了雄强与灵秀两种截然相悖的审美气质,而这些气质都与其个人天性、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有着内在的关联。

赵蕴[3](2020)在《柴可夫斯基音乐之民族特征与国际化倾向 ——从两部室内乐作品谈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探讨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特征与国际化倾向,对此一直存在不尽相同的观点。分析《D大调弦乐四重奏》与《a小调钢琴三重奏》两部室内乐作品是切入点,亦涉及作曲家其他一些名作;又从历史发展中析出俄罗斯民族粗犷而又细腻、阳刚却不乏阴柔的性格特征及其来源;进而通过从创作观念、意图、手法等方面与强力集团和鲁宾斯坦兄弟的比较,凸显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个性:他主观上着重于个人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的表现,客观上却成为了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及其所属民族精神世界、所处社会生活风貌的一种典型写照,这是他音乐民族特征最根本的一点。虽然他采用的民间音乐素材不少来自城市,家庭和专业背景亦使他更尊崇西欧古典作曲原则并娴熟运用其技法,在人民性和手法革新上不如强力集团;但他的国际化也不等于学院派的西欧化,而是在多个国家地区的风格交融中始终以俄罗斯风格为主体。因此,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特征鲜明而独特,国际化倾向则与之兼容并存。

周诗雨[4](2020)在《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S.171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立足于不同音频版本进行分析与记录的实证研究,主要针对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不同演奏版本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进行了整体和局部的比较,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不同钢琴家演奏版本的特色,从而提升我们的读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训练敏锐的听觉能力。笔者做了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演奏版本数据的统计,并从40位演奏家的版本中,挑选了3位最具有代表性的演奏版本,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作品进行比较,并将听觉记录的结果用波形图和表格的形式进行更为直观的呈现。本文共例出了12个波形图和6个表格进行了整体和局部力度的对比,其中力度表具体分为乐谱力度标记表和实际演奏力度变化对比表,还例出了10个表格进行了整体和局部速度的对比。本文主要包括绪论、四个章节与结语。第一章首先对李斯特生平经历和不同的创作时期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叙述,由此引出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的创作年代和创作背景,能够对不同时期李斯特创作风格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把握李斯特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音乐风格。第二章介绍了叙事曲的体裁的由来,叙述了肖邦叙事曲对李斯特创作叙事曲带来的影响,并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了初步解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同时也展现出李斯特的钢琴创作特点。第三章笔者统计了40位钢琴家的演奏音频版本,并从中选取了3位最具有代表性的演奏家的版本,进行了力度、速度、演奏风格及演奏特色上的对比研究,并利用Audacity这款音频软件,以音频波形图的方式来观察和对比三位演奏家整体力度和局部力度的差异,同时还记录了整体速度和局部速度的对比,总结了三个演奏版本的不同风格和演奏特色。第四章主要记录了笔者在这三年学习《第二钢琴叙事曲》的实践材料,并附上了演奏这首曲目所获得的比赛证书以及大师课的节目单,通过三年的学习,笔者总结了练习这首作品的心得体会,以及通过对《第二钢琴叙事曲》不同演奏版本力度和速度的比较研究,引发了笔者自身对演奏学习的启发。

袁玉[5](2020)在《顺应论指导下《勃拉姆斯传》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音乐家传记的写作、出版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和繁荣局面。观照作曲家的艺术人生,探寻其生平与创作的内在联系,解读源自作者内心的作品和艺术意义,从而进一步推动现代音乐艺术等的发展,这正是音乐家传记的写作主旨和文体要义。在中国,音乐家传记类文本的地位远不如西方国家,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对音乐类传记文本产生兴趣。《勃拉姆斯传》是一部音乐家传记,由美国传记作家斯瓦福特撰写,一经出版就受到西方读者的追捧,获得业内人士一致好评。本文是对《勃拉姆斯传》的节选章节进行汉译的翻译实践报告,在国内引进该着作,不仅可以让众多中国读者对这位音乐天才有更多了解,也能给国内的传记作家带来一些借鉴与思考。本翻译实践报告介绍了翻译任务,分析了人物传记类作品的特点,简要概述了顺应论,并着重讨论了顺应论对人物类传记翻译的指导作用。在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作者从顺应论的四个视角出发,即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意识的凸显程度,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详细探讨词汇、句子和篇章的翻译理念以及翻译策略如增译,注释等,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本基础之上能够顺应汉语的语法原则以及表达习惯,在具体的翻译案例分析中,展现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该题材的翻译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人物传记翻译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能够丰富音乐类题材的翻译研究,并为今后的人物传记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罗正琪[6](2020)在《论李斯特《奥伯曼山谷》中的钢琴演奏技术与情感处理》文中研究说明弗朗茨·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不仅为浪漫主义风格的创立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为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挥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本文以李斯特《旅行岁月——瑞士游记》中的《奥伯曼山谷》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该作品的钢琴演奏技术与情感处理,试图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来把握李斯特钢琴音乐中技术与风格、创作与表演共融相通的关联关系,从而加深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理解,为提高钢琴表演艺术服务。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作品概述,主要介绍作曲家及《奥伯曼山谷》的创作背景、基本的体裁风格特征;第二部分通过对该作品音乐本体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的分析,揭示该作品独特的创作思维及结构特征,从而进一步把握其情感表达方式;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该作品中的钢琴演奏技术特征;第四部分对李斯特的钢琴音乐的创作与表演风格的关系进行总结,把握其表里辩证的统一关系。

孙艺宁[7](2020)在《探析克拉拉·舒曼的钢琴艺术贡献 ——以《三首浪漫曲》Op.11为个案》文中指出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生于莱比锡,是德国着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父亲悉心全面的教育下,克拉拉常年处在扎实的音乐教育氛围中,9岁时举办了首场钢琴音乐会。作为一名天才少女,克拉拉被当作第二个莫扎特来培养,收获掌声的同时也饱尝艰辛。1840年克拉拉嫁给罗伯特·舒曼,夫妇共养育了八个孩子,婚后的克拉拉一直徘徊在家庭主妇和钢琴演奏家的身份之间,这也是她艺术生涯的低谷期。1856年舒曼去世后,克拉拉走出悲伤重振旗鼓,艺术生涯达到了巅峰,然而疾病和孩子们的离世慢慢侵蚀着这位伟大女音乐家的内心。浪漫主义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例如李斯特、肖邦、勃拉姆斯和舒曼等等,但是我们却极少提起这位贡献颇多的女音乐家。谈到克拉拉,话题都集中在她和罗伯特的生活还有音乐上,更不用说与勃拉姆斯之间的流言蜚语了。笔者作为钢琴演奏与教学专业的学生,音乐学习期间演奏了许多着名作曲家的作品,但他们大多是男性,直到研究生读书期间才去了解克拉拉的音乐。笔者十分困惑为何克拉拉作品的演奏者很少,并想通过对克拉拉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贡献的阐述,提高社会对其作品的演奏和艺术贡献的研究。克拉拉受多重身份和责任的限制,作品数量不多,在她为数不多的音乐中,以《浪漫曲》作为标题占了大量比例。本文共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克拉拉的人生经历进行归纳整理,从多个视角展现她不平凡的一生;第二部分对克拉拉的音乐作品类型和音乐创作进行相关阐述;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她的音乐贡献,包括教学方法和音乐会影响等等;第四部分主要归纳分析《三首浪漫曲》Op.11的音乐内容和演奏方法;第五部分内容是通过以上四章节的分析,从而对克拉拉有了重新的认识,并大致总结了对克拉拉的分析思考带给我们的启示。本文试图结合阅读书籍、查找文献、演奏实践等研究方法从音乐史学、性别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和音乐学等角度尽量全面了解这位浪漫主义女巨人。

王珺[8](2020)在《结构史视域下的19世纪欧洲钢琴演奏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欧洲的钢琴艺术被看作是键盘音乐历史长河中最为繁荣的时期,在钢琴音乐家不懈努力的创作下,此时的钢琴演奏技术以及情感表达由量的积累产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只是钢琴创作者们的埋头苦干导致的。为了能更加宏观的了解19世纪音乐与社会、人文之间的联系,笔者选择采用结构主义视域这一新颖的研究方式,对已有的史料记载进行整理,试图将这之间的联系叙述清晰。笔者将全文分成以下三个部分来进行论述:引言、正文和结语。第一个部分为引言,主要对本论题的研究意义、现状、研究方法进行实证性论述。第二个部分为正文部分,拟从三个章节来论述并分析十九世纪时期欧洲钢琴音乐演奏技术的发展进程。第一章,对“钢琴演奏技术”进行一个更加确切的范围界定,同时介绍19世纪之前钢琴演奏技术的历史沿革,达到追根溯源,有据可依;第二章,从音乐本体入手,对19世纪欧洲钢琴演奏技术现状进行案例分析;第三章,从社会体系和审美观念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对欧洲钢琴作曲家身份、钢琴制造业、音乐会机制的变化来探寻欧洲钢琴演奏技术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因素、另一方面对欧洲艺术思潮、及演奏者的表演观这一系列的审美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试图从外部因素变化中追寻钢琴演奏技术的变化。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通过对正文中三个结构系统的历史分析,进而对19世纪时期欧洲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演变做一个全方位的总结,并试图厘清其音乐本体与社会环境以及人文思想之间细致且紧密的联系。

石陈晨[9](2020)在《浪漫主义最后的钢琴骑士 ——弗里德曼演奏风格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伊格纳兹·弗里德曼(Ignaz Friedman,1882-1948)是20世纪波兰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他以惊人的技巧、丰富的音色和独特的风格着称,共举办过2800余场音乐会,被誉为浪漫主义演奏风格堡垒中最后的钢琴骑士。作为莱舍蒂茨基体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弗里德曼在钢琴演奏和乐谱编订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国内对弗里德曼的研究甚少,资料也极为有限。本文旨在研究弗里德曼的演奏风格,基于他的历史录音并结合他编订的乐谱,对其演奏风格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填补其在国内演奏风格研究方面的空白,对当今钢琴演奏风格和肖邦乐谱版本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张人婕[10](2020)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李斯特钢琴改编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斯特是19世纪钢琴改编曲领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借助浪漫主义思潮,他致力于钢琴领域的创新。在李斯特近400首钢琴改编曲中,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钢琴改编版是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着实让李斯特面临着挑战,但也深入触及到他对于钢琴音乐交响化的重要探索,从中也显示出李斯特对贝多芬的敬仰之情与创造性改编精神的美学追求。同时,依照李斯特的视角,理解演奏家从事钢琴改编工作的意义,并将19世纪出现的大量的钢琴改编曲作为一种音乐现象,与整个崇尚激情风格的时代形成呼应。本文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李斯特钢琴改编版为对象,以音乐史学为基本研究方法,结合作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途径,深度探讨李斯特在改编中所运用的基本特征与创造性手法,并延伸讨论改编曲在李斯特创作生涯乃至整个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特殊意义。本文共有三章。其中,第一章将钢琴改编曲置于浪漫主义音乐思潮的整体氛围中,着重探讨沙龙文化以及钢琴制造业的改进对于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促进作用。同时,兼有钢琴家和作曲家双重身份的李斯特对于改编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贝多芬崇拜”的时代氛围下,用他最熟知的语言来书写贝多芬交响音乐的话语。最后,将对李斯特改编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经历进行梳理。第二章通过与原作的对比来解读“万能乐器”钢琴与交响乐队丰富、庞大的音响之间的呼应关系。而后,针对不同改编者的风格趋向的差别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从和声的音色、解决以及织体的重新编排入手,然后对复调中的赋格段、声乐器乐融合的程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此对比出几位作曲家运用钢琴语汇将乐思再现的可能性,从而理解李斯特改编的出发点和其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归纳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征和人文蕴含。通过考察李斯特改编交响曲对晚期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总结出他对于19世纪“奏鸣曲”形式问题做出的解决方案。而后梳理19世纪以来的批评家对于李斯特和他的钢琴改编曲的评价,并以当下的视角对其作出评价。

二、演奏的力量——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结构与演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演奏的力量——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结构与演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希曼诺夫斯基《C大调幻想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关于希曼诺夫斯基《C大调幻想曲》的音乐学论述
    第一节 “幻想曲”的由来
        一、产生过程及创作特点
        二、“幻想曲”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希曼诺夫斯基及其音乐创作
        一、二十世纪新民族主义代表人物
        二、希曼诺夫斯基音乐创作思想概述
第二章 《C大调幻想曲》的音乐风格分析
    第一节 各乐章的音乐结构分析
        一、五部性的神秘风格乐章
        二、无明确调中心的现代风格乐章
        三、动静结合的升华乐章
    第二节 作品“多重风格”的体现与分析
        一、浪漫主义风格
        二、神秘主义风格
        三、现代主义风格
        四、波兰民族精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大调幻想曲》的演奏诠释
    第一节 多重风格对于音色和层次控制的要求
        一、主调结构乐句的音色处理思维
        二、复调结构乐句的层次处理思维
    第二节 多重风格对于速度、节奏节拍变化的处理
        一、速度变化
        二、节奏、节拍变化
    第三节 踏板的运用
        一、延音踏板
        二、弱音踏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肖邦钢琴协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时代氛围与创作过程
    第一节 肖邦离开华沙前波兰的文化环境
        一、波兰被瓜分及民族意识还未觉醒的原因
        二、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在位期间波兰的文化艺术环境
        三、同一期间俄国西部边境地区的波兰化
        四、肖邦诞生时波兰(华沙公国)的社会环境与城市文化
        五、华沙公国文学艺术领域的总体状况
        六、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家庭氛围与求学经历
        一、家庭氛围
        二、肖邦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
    第三节 创作过程
    第四节 肖邦对两部协奏曲的有关言谈
第二章 两部协奏曲的结构:以曲式为主导的综合描述
    第一节 《f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
        一、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二、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
        三、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
    第二节 《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
        一、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二、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
        三、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
    第三节 小结:两首协奏曲的差异
        一、第一乐章的差异
        二、第二乐章的差异
        三、第三乐章的差异
第三章 二重性抒情特质的整合与工艺特征
    第一节 沉雄气质的表现
        一、协奏曲中体现鲜明雄强气质的部分
        二、划归于雄强气质部分的中性气质
    第二节 灵秀气质的体现
        一、体现阴郁、伤感气质的部分
        二、体现柔和、温婉气质的部分
        三、划归于灵秀气质部分的中性气质
    第三节 二重气质在作曲工艺上的体现
        一、体现沉雄气质的工艺手段
        二、体现灵秀气质的工艺手段
第四章 个体天性、情感与审美趣味的自然流露
    第一节 肖邦的个体天性
        一、个体天性
        二、乡土情怀
    第二节 对爱情的渴望与沉湎
    第三节 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的早期构建
        一、音乐审美趣味
        二、音乐审美理想的早期构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一、音乐学类
    二、书信传记类
    三、人文社科类
    四、学位与期刊论文
    五、外文文献
附录一 :肖邦出华沙之前的早期作品
附录二 :关于肖邦钢琴协奏曲研究的论文
附录三 :关于肖邦音乐研究的英文文献

(3)柴可夫斯基音乐之民族特征与国际化倾向 ——从两部室内乐作品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取向
第一章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与《a小调钢琴三重奏》
    第一节 《D大调弦乐四重奏》(Op.11 No.1)
        一、创作背景
        二、音乐形态简述
        (一)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二)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复三部曲式
        (三)第三乐章:谐谑曲
        (四)第四乐章:奏鸣曲式
    第二节 《a小调钢琴三重奏》(Op.50)
        一、创作背景
        二、音乐形态简述
        (一)第一乐章
        (二)第二乐章:变奏曲
    第三节 两部作品的创作特征
        一、主题旋律
        (一)旋律的类型及特点
        (二)主题旋律的展开
        (三)主题的贯穿
        二、曲式结构
        (一)对古典奏鸣曲式的继承与发展
        (二)对变奏曲结构的特殊处理
        三、调式调性与和声
        (一)大小调式与中古调式的交融
        (二)半音化和声语汇的渗入
        (三)功能与色彩兼顾的调性布局
    小结
第二章 在与强力集团比较中看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特征
    第一节 从俄罗斯的历史和19世纪社会文化环境看其民族特征
        一、俄罗斯历史略述
        (一)18世纪之前的俄罗斯
        (二)18、19 世纪的俄罗斯
        二、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状况
        (二)19世纪俄罗斯的文化氛围
    第二节 从题材与素材的选用看民族特征的体现
        一、作品题材内容的选择
        (一)柴可夫斯基:偏重反映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思想心理的题材内容
        (二)强力集团:偏重反映俄罗斯民族历史、民间传说及社会现实的题材内容
        二、对民间音乐素材的采用
        (一)柴可夫斯基:较多采用城市民间音乐素材
        (二)强力集团:主要采用农村民间音乐素材
    第三节 从创作手法上看民族特征的体现
        一、旋律
        二、节拍节奏
        三、调式与和声
        (一)调式
        (二)和声
    小结
第三章 在与学院派的关系中看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国际化倾向
    第一节 鲁宾斯坦兄弟与俄罗斯学院派
        一、鲁宾斯坦兄弟的音乐经历及其创作风格
        (一)音乐学习经历
        (二)音乐创作风格
        二、学院派的形成
        (一)音乐家协会的组成及两所音乐学院的建立
        (二)社会音乐活动的推动
    第二节 柴可夫斯基音乐国际化倾向的形成
        一、耳濡目染的音乐熏陶和业余的音乐学习
        二、在音乐学院的学习与工作经历
    第三节 从两部作品看国际化倾向的体现
        一、从音乐要素特征看
        二、对古典室内乐体裁的选用
        (一)弦乐四重奏
        (二)钢琴三重奏
        三、对舞曲体裁及其节奏型的运用
    第四节 鲁宾斯坦兄弟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观念、趣味、风格差异
        一、鲁宾斯坦兄弟对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批评
        二、对形式与内容关系和雅俗取向的差异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D大调弦乐四重奏》曲式结构
附录二 :《a小调钢琴三重奏》曲式结构

(4)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S.171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一、李斯特及《第二叙事曲》的创作
    (一)李斯特生平
    (二)李斯特的创作时期
    (三)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的创作
        1.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的创作年代
        2.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二、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的音乐分析
    (一)叙事曲体裁的简析
    (二)肖邦对李斯特创作叙事曲的影响
    (三)曲式分析
三、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
    (一)演奏版本的选择
        1.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版本
        2.齐夫拉(Georges Cziffra)版本
        3.莱斯列·霍华德(Leslie Howard)版本
    (二)不同演奏版本的力度对比
        1.整体力度对比
        2.局部力度对比
    (三)不同演奏版本的速度对比
        1.整体速度的对比
        2.局部速度对比
    (四)不同演奏版本的风格对比及演奏特色
四、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的演奏实践及启发
    (一)个人演奏的实践材料
        1.比赛情况
        2.演出情况
    (二)演奏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的心得体会
    (三)不同版本对比研究对个人演奏学习的启发
        1.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养成正确的读谱习惯
        3.训练敏锐的听觉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毕业音乐会节目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顺应论指导下《勃拉姆斯传》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Johannes Brahms
        1.1.2 Brief Introduction to Jans Swafford
        1.1.3 The Type and Feature of the Original Tex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translation Work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daptation Theory
    3.2 Three Properties of Adaptation Theory
    3.3 Four Perspectives of Adaptation Theory
    3.4 Significance of Adaptation Theory Applied to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Johannes Brahms Under the Guidance of Adaptation Theory
    4.1 The Adaptation to Communicative Context in Translation of Johannes Brahms
        4.1.1 The Adaptation of the Social World
        4.1.2 The Adaptation of the Mental World
        4.1.3 The Adapta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4.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in Translation of Johannes Brahms
        4.2.1 The Structural Adaptation At Lexical Level
        4.2.2 The Structural Adapt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4.2.3 The Structural Adaptation At Textual Level
    4.3 Dynamic of Adaptability in Translation of Johannes Brahms
    4.4 Salience of Adaptability in Translation of Johannes Brahm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6)论李斯特《奥伯曼山谷》中的钢琴演奏技术与情感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奥伯曼山谷》的创作背景
    1.1 浪漫主义音乐背景
    1.2 文学背景
    1.3 宗教背景
2 《奥伯曼山谷》基本音乐结构分析
    2.1 创新的结构
    2.2 不断游离的调性
    2.3 新颖的和声使用
        2.3.1 极具色彩的和声
        2.3.2 不协和音程与和弦
        2.3.3 半音阶式和声
    2.4 《奥伯曼山谷》基本音乐表现
3 《奥伯曼山谷》演奏技术与情感处理分析
    3.1 音色与触键
        3.1.1 歌唱性触键演奏
        3.1.2 颗粒性触键演奏
        3.1.3 八度音程与和弦
        3.1.4 震音与颤音
        3.1.5 琶音
        3.1.6 踏板的使用
    3.2 伴奏织体与声部分析
        3.2.1 密集持续伴奏织体分析
        3.2.2 多个声部之间的处理分析
4 李斯特音乐风格的分析
    4.1 音乐风格特征分析
        4.1.1 炫技性
        4.1.2 戏剧性
        4.1.3 抒情性
    4.2 音乐写作风格特征分析
        4.2.1 音域使用的宽广性
        4.2.2 主题的隐藏
        4.2.3 主题变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探析克拉拉·舒曼的钢琴艺术贡献 ——以《三首浪漫曲》Op.11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克拉拉·舒曼的多重角色分析
    (一) 平凡女性——克拉拉·舒曼
    (二) 音乐家——克拉拉·舒曼
二、克拉拉·舒曼音乐创作的相关阐述
    (一) 克拉拉·舒曼音乐创作与文学的联系
    (二) 克拉拉·舒曼的音乐作品类型
三、克拉拉·舒曼在钢琴教学与演奏领域贡献相关阐述
    (一) 教学与演奏指导方面
    (二) 倾力编注他人的钢琴作品与教材
    (三) 举办个人音乐会方面
四、克拉拉·舒曼《三首浪漫曲》Op.11的个案剖析
    (一) 《三首浪漫曲》的创作背景与风格
    (二) 《三首浪漫曲》的曲式结构与创作手法
    (三) 《三首浪漫曲》的演绎分析
五、对克拉拉·舒曼及其贡献的相关思考与再认识
    (一) 对克拉拉·舒曼的再认识
    (二) 对克拉拉·舒曼及其贡献的相关思考
    (三) 对克拉拉·舒曼及其贡献的研究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结构史视域下的19世纪欧洲钢琴演奏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欧洲钢琴演奏技术的历史追溯(17—18世纪)
    (一)钢琴演奏技术的定义
    (二)欧洲钢琴演奏技术的历史沿革(17—18 世纪)
        1.产生
        2.形成
        3.确立
    小结
二、19世纪欧洲钢琴演奏技术个案分析
    (一)触键
    (二)连、断
    (三)强弱
    (四)踏板
    小结
三、19世纪钢琴演奏技术形成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分析
        1.钢琴制造业的发展
        2.作曲家身份
        3.音乐会机制
    (二)审美观念
        1.艺术思潮
        2.表演观念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浪漫主义最后的钢琴骑士 ——弗里德曼演奏风格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弗里德曼的艺术生涯及恩师对其影响
    (一)弗里德曼生平简介及学艺经历
    (二)恩师莱舍蒂茨基对弗里德曼的影响
        1.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2.重视声音的质量
        3.重视音乐的表达
        4.音乐、艺术与生活
二、钢琴家、作曲家、乐谱编订者的三重身份
    (一)演奏生涯
        1.2800 余场音乐会
        2.录音
    (二)作曲生涯
        1.创作风格
        2.原创作品
        3.改编作品
    (三)作为乐谱编订者
三、弗里德曼演奏风格分析
    (一)肖邦作品演奏风格特点
        1.肖邦练习曲演奏风格特点
        (1)速度方面
        (2)力度方面
        (3)踏板方面
        (4)对乐谱的改动方面
        2.以Op.63No.3升c小调玛祖卡为例与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奏风格对比
    (二)弗里德曼本人作品演奏风格特点——以“维也纳之舞”第一首为例
        1.节奏方面
        2.音色方面
        3.速度方面
    (三)其他作曲家作品演奏风格特点
四、弗里德曼演奏风格的总结及其艺术成就
    (一)浪漫主义最后的钢琴骑士
    (二)肖邦音乐和波兰精神的继承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弗里德曼现存录音汇总
附录2 弗里德曼原创作品目录
致谢

(10)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李斯特钢琴改编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斯特与钢琴改编曲
    第一节 浪漫主义音乐思潮与钢琴改编曲
        一、浪漫一代:钢琴音乐的鼎盛时期
        二、交响乐的“室内化”:沙龙氛围中的钢琴改编曲
        三、改编曲创作的“催化剂”:钢琴制造业的改进
    第二节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理念及其创作实践
        一、双重身份:作曲家和演奏家
        二、贝多芬崇拜
        三、改编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实践
第二章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李斯特钢琴改编版的音乐分析
    第一节 声部编排与音响组合
        一、声部编排与织体组合
        二、钢琴音色与交响音色
    第二节 版本比较
        一、和声语汇
        二、复调技法
第三章 李斯特钢琴改编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意义诠释
    第一节 钢琴演奏技艺的扩展
    第二节 多重身份视域下的贝多芬精神
    第三节 交响曲改编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
    第四节 反思钢琴改编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演奏的力量——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结构与演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希曼诺夫斯基《C大调幻想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诠释[D]. 李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肖邦钢琴协奏曲研究[D]. 王晗.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8)
  • [3]柴可夫斯基音乐之民族特征与国际化倾向 ——从两部室内乐作品谈起[D]. 赵蕴.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8)
  • [4]李斯特《第二钢琴叙事曲》S.171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D]. 周诗雨.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顺应论指导下《勃拉姆斯传》英译汉实践报告[D]. 袁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论李斯特《奥伯曼山谷》中的钢琴演奏技术与情感处理[D]. 罗正琪.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7]探析克拉拉·舒曼的钢琴艺术贡献 ——以《三首浪漫曲》Op.11为个案[D]. 孙艺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结构史视域下的19世纪欧洲钢琴演奏技术发展研究[D]. 王珺.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浪漫主义最后的钢琴骑士 ——弗里德曼演奏风格探究[D]. 石陈晨. 天津音乐学院, 2020(08)
  • [10]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李斯特钢琴改编版研究[D]. 张人婕.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演奏的力量——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结构与演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