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SP应用的信息共享与传输

基于ASP应用的信息共享与传输

一、基于ASP应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马鹏淘[1](2021)在《煤机装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煤炭能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发展环境,需要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来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推动煤炭产业数字化发展。采煤机、掘进机、提升机和刮板输送机作为煤机装备主要设备,从设备的设计到最终的维护全生命周期产生了海量有价值的数据,由于这些数据零散化分布在企业及主要设计人员手中,阻碍了数据流通,造成了数据孤岛和数据浪费等问题,难以发挥数据潜在的科学价值。因此,实现数据共享是煤机领域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助于促进煤机企业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煤机装备科学数据是指煤机装备在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多源异构数据,主要包括产品参数、CAD模型、CAE分析结果、虚拟装配模型、文献、专利等科学数据。针对煤机装备数据孤岛、数据封闭的现状,分析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的“数据循环”体系,运用ASP.NET技术、Ajax技术和元数据技术,以.NET为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8为存储数据库,构建集数据汇交、专题数据和应用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煤机装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包含四大主要煤机装备(采煤机、掘进机、提升机和刮板输送机)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每个共享服务系统由数据汇交、专题数据和应用服务三大模块组成,将煤机装备科学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汇交整合,为煤机企业及领域专业人员提供数据基础,促进煤机装备科学数据规范汇交和高效共享。提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汇交方式,采用数据传输和权限控制和配置文件加密技术,构建集汇交注册、汇交申请、汇交审核和汇交入库为一体的数据汇交模块,为用户提供元数据和实体数据汇交途径,丰富专题数据库内容,实现煤机装备科学数据的安全规范汇交。提出构建煤机装备特色专题数据库方案,通过对煤机装备科学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整理,以分布式存储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形成多样化的专题数据库,包含计算资源库、CAD模型库、虚拟装配库、监测运行库、可靠性信息库、企业产品信息库和文献库等,为用户提供在线浏览、查询和下载等服务,促进煤机领域数据的高效共享。构建煤机装备综合性应用服务模块,在原有参数化建模子系统、CAE分析子系统、优化设计子系统、虚拟装配子系统等基础上完善概念设计子系统和参数化建模子系统并集成到共享服务平台,使应用服务系统功能更加全面,为煤机装备产品数字化设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面向煤机装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设计过程,通过数据汇交、专题数据、应用服务三大模块可实现煤机领域数据安全规范汇交、专题数据分级分类共享和高效设计、分析与优化,为煤机装备企业及有需求的公众提供科研、设计、制造、运维等数据支撑与服务。经应用测试,共享服务平台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高善兵[2](2021)在《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铁路货车运用工作要求的变化、新技术新装备的更新以及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铁路货车运用作业管理重要手段的各类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和改进。由于各类信息系统研发时间、生产厂家不同,造成各系统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关联,没有统一规范的接口,存在数据交换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比较困难,致使列检值班员在一列作业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系统之间重复录入相同数据,不仅增大了工作强度,而且造成作业效率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铁路货车运用各级管理人员也无法实时掌握列检技术作业进度以及一列作业相关数据。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发生故障后,设备维修人员无法直观观察到故障现象,以至不能准确分析故障原因及时的给出具体的施修方案,导致设备无法及时修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工作流理论运用到列检一列作业过程中,通过局域网共享、Web service首位号共享、车轮传感器信息采集、架构技术、关联数据库等技术,在对管理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对构建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提出了平台总体架构设计方案和用例设计,并对平台数据架构、信息采集分别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列检作业基础数据实时共享。本文对应用和应用实践进行了研究,从平台构建、信息采集、系统架构、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实现研究,同时从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作业流程优化、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作业指导书规范、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论文研究实现了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从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系统、微机控制列车制动机试验系统、列车尾部风压监测系统、现在车系统中获取列检一列作业数据和数据自动传输共享,解决了列检值班员重复录入作业信息问题,列车技术作业计划图表铺画,降低了列检值班员工作强度。同时,各级货车运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掌握列检作业进度,为货车运用专业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清楚地显示列检设备故障,准确的传递故障信息,为设备维修人员提供了有利条件。

谢峰[3](2021)在《某电力公司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一强三优”的现代化企业建设和精益化管理的要求,电网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建设质量、进度计划等过程需要严格的监控和管理,造成工作量和数据信息呈倍增加。因此,探索一种新颖的电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制一套具有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特点的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才能适应于电网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首先,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和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电网公司工程项目采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探讨了电网公司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涉及的理论、开发手段和关键技术等。然后,对电网公司内部的基建部门与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之间关于项目信息共享和人员交流的模式,电网公司的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等协作单位的信息交流手段等进行需求分析,得到了系统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并对电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总体功能和总体网络进行了全面设计,总体功能具体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物资管理、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和系统管理。其次,为保障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通用性和实用性,本文采用最流行的B/S软件结构模式和ASP.NET三层体系结构来研发软件,采用编程C++语言实现了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界面和数据库。最后,为验证所研制的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正确性,搭建了一套仿真测试平台,对系统的功能、性能等进行了详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软件测试的目的基本达到,影响系统功能使用的漏洞已修复,系统核心功能完全满足现场使用要求,达到了本文的预期目标。

王亚男[4](2020)在《基于SOA的某企业检监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纪检监察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保证职工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发现腐败、防止腐败和惩治腐败的关键环节。由于纪检监察措施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企业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传统纪检监察过程存在着人为认定和干预因素过大,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不通畅,监察部门人力不足等因素,这使得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借助信息技术来解决。本文以某国有企业为背景探讨纪检监察系统的构建技术与系统构成,旨在通过软件系统提升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执行力,提高纪检部门办案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同时也为企业员工提供了解纪检政策、事件、后果等信息的渠道,为企业内部严肃党风党纪、构建和谐工作环境,发挥警示、教育、监督、惩治、保护等应用职能作用。系统采用SOA面向服务技术架构,通过Web Service实现对外部系统的数据或服务的获取与利用,减少企业内部相同系统功能的重复开发与数据的重复输入等问题。系统在业务层面被划分为多个业务模块,包括系统管理、纪检新闻、监督举报、巡查巡视、纪检监察统计等,覆盖了企业纪检监察的所有功能需求,全面提升了纪检部门的工作效率。本文对系统实施技术选型、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包括运用UML建模工具实现用例分析、流程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等。论述了系统测试的有关测试结果,并对系统实现结果做了详细说明。结果显示,该系统能够满足现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化需要,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葛昊[5](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图像分类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各类社交网站中的图片数量正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然而这些图片的多样性和无序性决定了其中的有效信息难以被完整的获取。因此,利用图像分类技术将用户图片按照其类别的不同进行准确的分类,不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用户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近些年来图像分类技术通过对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运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其不足也依然存在。在当下这个移动终端逐渐代替PC终端,而智能化要求又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简单的“语义级”的图片分类已经不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因而更加细化的细粒度图像分类以及用于减少运行成本的网络压缩技术就成为了该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另外,随着近些年来Deep Fake事件的不断发酵,分类神经网络的安全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如何让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经过修改的图片和视频成为了所有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者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图像分类中分类准确率较低、分类模型计算复杂度较大以及分类网络安全性存在隐患这三大问题,从预处理算法、网络结构调整、网络压缩技术和对抗样本问题这四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分别获得了相应的成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名为“目标对齐”的图像预处理算法。在细粒度图像数据库中,类别间的差异往往非常细微,而同类别的图片则由于其目标姿态的不同反而有较大的类内差异性,这给网络模型的训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研究了将细粒度图像数据库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并分别进行特征点对齐的方法,采用了基于特征点合并的目标重定位、基于特征点空间关系的目标旋转、目标切割和尺度归一化这四个步骤,实现了“目标对齐”这一图像预处理算法,从而缓解了细粒度图像分类数据库中类内差异大而类间差异小这一问题,进而提升了多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算法的分类准确率。2.提出了一种端到端的基于语义对齐的细粒度图像分类网络ASP-CNN。在当前的细粒度图像分类网络中,检测子网络传递到分类子网络的信息中只包含了局部特征点的位置信息,因而分类子网络对局部特征的提取结果会受到图片中目标姿态多样性的影响而产生过大的类内差异。本文提出了基于特征点空间位置关系的姿态对齐算法和基于方差的错误结果检测算法,实现了检测子网络中的局部区域对齐,配合上在分类子网络中采用的旋转目标区域池化的方法(RRo I pooling),ASP-CNN成功地在端到端的网络中实现了特征点周边区域的语义对齐,解决了由目标姿态多样性所引起的局部特征的类内差异过大的问题,使得分类子网络在特征提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具有判别性的特征,进而取得了更高的分类准确率。3.提出了基于参数降维和深度压缩技术的轻量级细粒度图像分类网络。深度神经网络往往会带来极高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而这一问题在细粒度图像分类这样的需要多个神经网络进行配合的任务中尤为明显。本文基于所提出的基于K近邻的候选区域提取算法以及基于双流结构和1×1卷积层的分类子网络结构实现了网络参数的降维,而对卷积层和全连接层所采用的深度压缩技术,则实现了网络参数存储成本的压缩。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完成了网络参数总量和存储方式上的双重压缩,大幅降低了细粒度图像分类算法所需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4.提出了一种双流结构的防御算法用于“对抗样本”的检测。对抗样本的存在为神经网络的安全使用带来了隐患,而如何应对对抗样本的威胁则是当下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先通过神经网络可视化的方法,分析了对抗样本的工作原理;然后将其与当下许多研究者提出的防御体系总是被迅速破解这一问题相结合,分析了“数据量不足”假设,指出在当前的数据量环境下,无法在完整的Image Net数据库中实现高鲁棒性的防御体系;最后,凭借不同架构的神经网络在分类过程中所依赖的特征类型的不同,实现了一种双流结构的防御算法,获得了图像分类任务中对抗样本的精准检测,从而加强了神经网络的安全性能。

陈思红[6](2020)在《采煤机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煤炭能源仍然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面对煤炭长期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等问题,明确高效的煤炭开采技术与先进的配套装备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法。采煤机作为现代化机械开采的重要设备之一,在设计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由于这些数据分散于采煤机各信息化平台,造成了技术流失和知识共享困难等问题。因此,实现数据驱动的创新设计是采煤机现代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助于促进企业集数据资源整合、数据应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为一体的协同化发展。面向数据驱动的采煤机创新设计发展趋势,针对采煤机数据分散、共享程度低等现状,围绕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需求,运用ASP.NET技术、Ajax异步技术、Web Service技术及先进的数据库技术,以Visual Studio、SQL server 2008为系统开发工具,构建一个集专题数据、应用服务、数据汇交为一体的基于数据共享的采煤机服务系统。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专题服务子系统、应用服务子系统、汇交服务子系统和其他辅助子系统,有效地将分散于采煤机各数字化平台数据资源整合和汇聚,为设计人员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资源,促进采煤机数据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本研究提出采煤机科学数据专题数据服务子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对采煤机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处理,构建具有专项特点的专题数据库,包括设计资源库、零件库、CAD模型库及CAE分析库等专题库,满足用户对数据资源的浏览、检索、下载等功能。通过对概念设计、参数化建模和CAE分析技术的研究,构建在线概念设计、CAD参数化建模、CAE分析等功能模块,完成采煤机应用服务子系统的集成,通过实例分析初步验证应用服务子系统,满足用户在线对采煤机的选型设计、关键零部件的CAD参数化建模和CAE参数化分析,为采煤机数字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采煤机科学数据特征分析,设计采煤机设计数据汇交体系和功能框架,提出“以专家审核为主、数据管理员为辅”的汇交审核方案,构建比较完整的采煤机设计数据汇交服务子系统,满足用户对数据产品的元数据和数据实体的汇交需求,不断丰富采煤机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初步实现采煤机制造企业数据的高效汇交。根据用户实际使用需求,确定系统测试方案,完成系统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兼容性等测试,通过对各个子系统运行实例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系统将数字化设计贯穿于采煤机设计流程中,收集整合大量具有设计意义的数据资源,设计并开发供用户共享数据的汇交平台,为用户提供集数据资源、数字化设计、数据汇交等服务为一体的数据应用共享服务模式,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应用,实现数据资源的科学管理,减少数据资源的浪费,对煤机装备的资源集成化、设计数字化、运行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智能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江锐[7](2020)在《基于云计算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桥梁结构在长期运营中存在结构损伤、功能退化等现象,建立科学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可为桥梁安全管理提供可靠支持。传统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主要针对于单体式工程,存在建设成本高、分析能力弱、信息共享水平低等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和应用,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可以大幅降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建设成本,提升海量监测数据智能化分析能力,并提高结构健康监测信息的共享水平,为区域级桥梁结构安全评估及决策提供在线支持。本文融合物联网与云计算的优势,开展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了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研究现状,论述了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特征及应用前景。(2)从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的总体架构。基于系统信息流分析,提出了以关系型云数据库进行信息管理的技术方案。制定了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的各个功能模块,为模块化设计打下基础。(3)开展了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数据采控、存储、分析及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云平台的数据采控策略,实现了远程平台化的数据采集控制。采用信息同构存储策略,构建了云数据库结构,实现了监测信息可靠高效的存储和管理。基于ASP.NET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开展了分析算法的开发研究,实现了数据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基于Power BI开展了数据可视化研究,实现了监测信息的直观展示。(4)开展了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建设的实验研究。基于本文所研究的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关键技术,开发了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验证了各关键技术衔接的有效性,为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开展了新光大桥健康监测云平台的工程实例研究。建立了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实现了新光大桥健康监测云平台的数据采控、存储、分析以及可视化。由于该平台是基于云计算实现的,因而易于更新维护,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较好。该工程实例为区域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俞铭涛[8](2020)在《基于ASP.NET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馆藏文献丰富,数据库种类繁多等特点,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大学图书馆网站已不再满足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设计新的实用性高、查询方便、安全级别高的大学图书馆网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学校发展为导向,同时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工作需求,注重创新性与实用性,不断转变现有资源配比,以适应学校的发展。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图书馆网站改版为研究对象。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一套基于ASP.NET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方案,设计并制作了网站。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阐述大学图书馆网站设计的背景,论述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网站必须紧跟学校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然后重点介绍网站相关技术的技术特点与优势,从而论证网站采用的开发技术。通过B/S和C/S两种模式的优劣,运用ASP.NET技术在.net Framework和IIS环境下搭建网站,使用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系统,利用Atom软件自身高效整洁的编写代码能力以及kindeditor便捷的后台编辑功能搭建网站。本文对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分析与设计进行了论述,通过对网站的需求在可行性、功能、性能和操作上进行分析,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站进行总体设计、模块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和安全设计,并设计出相关功能结构图。通过需求分析与设计,对网站的前端系统和后台系统进行详细的功能测试与实现。论文最后对大学图书馆网站实现过程中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了总结,并阐述大学图书馆网站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一些工作。

齐硕[9](2014)在《基于供应链契约的三阶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云计算产业的不断扩大以及专业化分工的形成,云计算市场中逐渐形成了一条由应用服务提供商,平台服务提供商,基础设施提供商以及终端用户所组成的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如何实现该云计算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如何在保证供应链各成员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最大化云计算服务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将会对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文旨在通过供应链契约的方式协调三阶云计算服务供应链,该云计算服务供应链由一个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AIP, application infrastructure provider),一个平台服务提供商(APP, application platform provider)和一个应用服务提供商(ASP,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组成。AIP整合基础设施的计算能力并将其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APP。APP整合在AIP提供的基础设施上的计算能力,形成一种软件平台服务提供给ASP。ASP在APP提供的平台上向终端顾客提供增值的应用服务。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云计算市场中的新产品或新应用设计了一个联合契约,旨在协调三阶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在这部分中,本文假设信息完全对称且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共享契约可以提高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及其成员的利润,不过不能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联合契约可以实现云计算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并任意分配供应链成员间的利润。另外,敏感性分析表明当市场潜力需求量较大,价格敏感性较低,需求变动范围较小时,采用供应链契约要明显好于分散决策的情况。(2)针对成熟的云计算服务设计了一个收入共享契约,期望实现三阶云计算服务供应链的协调。这部分假设信息完全对称且ASP服务系统被视为一个M/M/1等待制排队服务系统,而客户需求服从泊松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共享契约可以实现云计算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并且任意分配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利润。另外,敏感性分析表明降低网络延迟成本和管理成本可以提高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及其成员的利润。(3)针对成本信息不完全对称的三阶云计算服务供应链,设计了一个收入共享契约。其中,ASP服务系统被视为一个M/M/1等待制排队服务系统,客户需求服从泊松分布,而云计算服务供应链中上游企业不知道下游企业的成本参数值,仅知道下游企业的成本结构以及该成本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共享契约能促使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传递真实的私有成本信息,同时提高供应链及其成员的利润。不过,不能实现云计算服务供应链的协调。

陈玮[10](2009)在《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林业信息化是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作为在我国林业具有重要地位的国有林区,其信息化建设在林业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和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国有林区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上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由于国有林区自身的特殊性,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已无法适于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其建设效率不断降低,甚至已成为阻碍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对适于国有林区当前信息化建设特殊性的信息化模式的探索具有主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和信息化需求,选取ASP技术为信息技术手段,展开对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框架模型的研究,在详细分析国有林区信息化特殊性和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的基础条件,选择ASP技术的应用模式,确定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模式的体系结构,并选择新模式实施的切入点;二是对新模式重要组成部分——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和区域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根据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确定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的框架结构和主要部门组成,明确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任务,并构建适于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平台框架模型、物理模型、功能模型和逻辑模型;三是对新模式核心运行管理机构——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运行流程的研究,根据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模型,确定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区域信息服务中心为其成员企业和相关部门的信息服务、区域信息技术推广、区域信息服务中心与外部信息资源提供商的合作、信息服务中心运行效果的绩效评价等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运行流程;四是对新模式安全保障地研究,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从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看,安全问题是制约网络应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对新模式安全保障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区域信息服务中心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服务对象的安全需求,确定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保障的基本思路,构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并选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手段,以保障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

二、基于ASP应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SP应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论文提纲范文)

(1)煤机装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科学数据共享
        1.2.2 数据共享技术研究
        1.2.3 煤机装备数据库与应用系统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煤机装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煤机装备科学数据资源
    2.3 平台设计原则与需求分析
        2.3.1 设计原则
        2.3.2 功能模块
        2.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3.4 可行性分析
    2.4 体系架构与功能设计
        2.4.1 体系架构
        2.4.2 功能设计
        2.4.3 数据共享模式
    2.5 平台实现关键技术
        2.5.1 ASP.NET技术
        2.5.2 Ajax技术
        2.5.3 元数据技术
    2.6 平台开发环境
        2.6.1 平台架构
        2.6.2 平台硬件开发环境
        2.6.3 平台软件开发环境
    2.7 小结
第3章 平台数据汇交模块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数据汇交需求分析
        3.2.1 汇交数据特征
        3.2.2 存在的问题
    3.3 功能设计
        3.3.1 汇交注册
        3.3.2 汇交申请
        3.3.3 汇交审核
        3.3.4 汇交入库
    3.4 关键技术
        3.4.1 权限控制与加密技术
        3.4.2 数据传输
    3.5 汇交实现
        3.5.1 汇交流程
        3.5.2 数据库设计
        3.5.3 元数据注册界面设计
    3.6 小结
第4章 平台专题数据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煤机装备专题数据资源
        4.2.1 数据资源概述
        4.2.2 数据库构建原则
        4.2.3 专题数据子数据库
    4.3 模块开发
        4.3.1 界面设计
        4.3.2 数据库设计
        4.3.3 数据查询设计
    4.4 小结
第5章 平台应用服务模块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应用服务功能模块
    5.3 参数化建模子系统
        5.3.1 系统功能框架与功能设计
        5.3.2 参数化建模基本原理与方法
        5.3.3 子系统实现
    5.4 概念设计子系统
        5.4.1 系统功能框架与功能设计
        5.4.2 概念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5.4.3 子系统实现
    5.5 小结
第6章 平台测试与应用
    6.1 引言
    6.2 平台测试
        6.2.1 测试目的与原则
        6.2.2 测试内容
        6.2.3 测试方法与步骤
        6.2.4 测试环境
        6.2.5 测试结果
    6.3 应用实例
        6.3.1 数据汇交模块
        6.3.2 专题数据模块
        6.3.3 应用服务模块
    6.4 平台实际应用情况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1.2.1 国外发展现状分析
        1.2.2 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平台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2.1 工作流理论基础
        2.1.1 工作流的定义
        2.1.2 工作流主要相关概念
        2.1.3 工作流模式定义
        2.1.4 Workflow引擎
        2.1.5 工作流管理系统定义
        2.1.6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
        2.1.7 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
        2.1.8 图解工作流结构
    2.2 信息采集技术
        2.2.1 数据采集技术应用
        2.2.2 车轮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
    2.3 架构技术
        2.3.1 开发语言选择
        2.3.2 平台框架技术
        2.3.3 数据库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平台需求分析
    3.1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3.1.1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分析
        3.1.2 列检一列作业信息项点分析
        3.1.3 列检值班室设备生产信息分析
        3.1.4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3.1.5 平台技术可行性分析
    3.2 平台用户需求分析
        3.2.1 列检值班员需求分析
        3.2.2 检车员需求分析
        3.2.3 车辆段调度员需求分析
        3.2.4 动态检车组长需求分析
        3.2.5 动态检测人员需求分析
        3.2.6 管理者需求分析
    3.3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3.3.1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3.3.2 货车运用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3.3.3 货车设备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3.3.4 货车运用技术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平台设计
    4.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4.2 平台功能架构和用例设计
        4.2.1 平台总体功能模块
        4.2.2 平台总体用例设计
    4.3 平台数据架构
        4.3.1 数据库设计
        4.3.2 平台各实体以及E-R图
        4.3.3 基于工作流理论的数据流设计
        4.3.4 数据接口设计
    4.4 信息采集设计
        4.4.1 平台数据传输流程
        4.4.2 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及车轮检测仪通讯规约设计
        4.4.3 首、尾号共享设计
        4.4.4 控制柜的硬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平台应用实现和实践
    5.1 平台应用实现
        5.1.1 平台构建实践
        5.1.2 车辆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实现
        5.1.3 C/S结构平台实现
        5.1.4 B/S结构平台实现
        5.1.5 数据共享的实现
    5.2 平台应用实践
        5.2.1 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调整
        5.2.2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优化
        5.2.3 列检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
        5.2.4 建立作业指导书管理规范
        5.2.5 建立列检值班室设备管理规范
        5.2.6 值班室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
    5.3 平台应用分析
        5.3.1 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5.3.2 平台应用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某电力公司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项目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问题
    1.4 论文大纲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研发的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软件开发相关理论
        2.2.1 基于B/S与C/S的软件架构
        2.2.2 Microsoft.NET Framework架构
    2.3 关键技术
        2.3.1 HTML技术
        2.3.2 VPN网络访问技术
        2.3.3 ASP.NET技术
        2.3.4 数据库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系统总体业务需求
        3.2.2 系统网络结构需求
        3.2.3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可行性需求分析
        3.3.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引言
    4.2 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4.2.1 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4.2.2 系统总体网络拓扑设计
    4.3 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4.3.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4.3.2 工程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4.3.3 物资管理模块设计
        4.3.4 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模块
        4.3.5 系统管理模块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E-R图
        4.4.2 数据表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引言
    5.2 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5.2.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5.2.2 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
        5.2.3 系统基础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5.2.4 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块的实现
        5.2.5 系统物资管理模块的实现
        5.2.6 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模块的实现
        5.2.7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5.3 软件测试
        5.3.1 测试环境
        5.3.2 软件功能测试
        5.3.3 软件性能测试
        5.3.4 测试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SOA的某企业检监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系统目标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构成
2 相关技术与方法
    2.1 系统体系架构
    2.2 SOA架构
        2.2.1 SOA架构
        2.2.2 Web Service
    2.3 系统开发技术
        2.3.1 .NET平台
        2.3.2 C#
        2.3.3 Asp.Net
        2.3.4 UML
    2.4 数据库
        2.4.1 SQL Server 2014数据库
        2.4.2 数据集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某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体需求
    3.2 用户分析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1 系统管理
        3.3.2 纪检教育管理
        3.3.3 监督举报管理
        3.3.4 巡查巡视管理
        3.3.5 纪检监察统计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5 系统可行性分析
        3.5.1 技术可行性
        3.5.2 经济可行性
        3.5.3 操作可行性
4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技术架构
        4.1.2 系统网络拓扑
        4.1.3 系统功能结构
    4.2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4.2.1 系统安全模块
        4.2.2 纪检教育模块
        4.2.3 监督举报模块
        4.2.4 巡查巡视模块
        4.2.5 纪检监察统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概念设计
        4.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3.3 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
5 系统实施及结果分析
    5.1 运行环境配置
        5.1.1 软、硬件环境
        5.1.2 文件配置
    5.2 关键技术实现
        5.2.1 SOA架构实现
        5.2.2 功能模块实现——视频文件传输
    5.3 系统测试
        5.3.1 测试方法
        5.3.2 功能测试
        5.3.3 性能测试
    5.4 系统实现结果
        5.4.1 系统主页面
        5.4.2 纪检教育页面
        5.4.3 监督举报页面
        5.4.4 举报查询页面
        5.4.5 举报综合统计页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图像分类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基于特征编码的图像分类方法
        1.2.2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相关技术
    2.1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2.2 卷积神经网络相关优化方法
    2.3 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分类中的应用
        2.3.1 语义级图像分类方法
        2.3.2 实例级图像分类方法
        2.3.3 细粒度图像分类方法
    2.4 图像分类常用数据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特征点空间关系的目标对齐算法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基于特征点空间关系的目标对齐算法
        3.3.1 基于特征点合并的目标重定位算法
        3.3.2 基于特征点空间关系的目标旋转算法
        3.3.3 目标切割及尺度归一化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目标对齐后图片可视化分析
        3.4.2 类内差异性的定量分析
        3.4.3 目标对齐算法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语义对齐的端到端细粒度图像分类算法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基于语义对齐的端到端细粒度图像分类算法
        4.3.1 基于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的检测子网络
        4.3.2 基于旋转目标区域池化的分类子网络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超参数设置及训练途径
        4.4.2 网络分类性能测试
        4.4.3 特征点数量与检测结果相关性测试
        4.4.4 特征点数量与分类结果相关性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参数降维及网络压缩技术的轻量级细粒度图像分类网络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2.1 基于区域的全卷积神经网络
        5.2.2 深度压缩技术
    5.3 轻量级细粒度图像分类网络
        5.3.1 基于K近邻的检测子网络压缩
        5.3.2 基于参数降维的分类子网络压缩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网络压缩后检测子网络性能测试
        5.4.2 网络压缩后分类性能测试
        5.4.3 聚类中心数量与分类性能相关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双流结构的对抗样本检测算法
    6.1 引言
    6.2 相关工作
        6.2.1 攻击算法
        6.2.2 防御算法
    6.3 对抗样本的可视化分析
    6.4 “数据量不足”假设
    6.5 基于双流结构的防御框架
        6.5.1 单一信号源的防御算法
        6.5.2 网络环境中的防御算法
    6.6 实验结果及分析
        6.6.1 分类结果的相关性测试
        6.6.2 单一数据源的防御性能测试
        6.6.3 网络环境中的防御性能测试
        6.6.4 神经网络与通信系统的相似性测试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采煤机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科学数据共享
        1.2.2 数据共享技术研究
        1.2.3 采煤机数据库共享与知识库系统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采煤机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1 引言
    2.2 采煤机科学数据资源
    2.3 系统需求分析
        2.3.1 功能需求分析
        2.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4 系统体系架构与功能设计
        2.4.1 设计原则
        2.4.2 体系架构
        2.4.3 功能设计
    2.5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2.5.1 ASP.NET
        2.5.2 Ajax技术
        2.5.3 Web Service技术
    2.6 系统开发环境
        2.6.1 系统架构
        2.6.2 系统硬件开发环境
        2.6.3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2.7 系统可行性分析
    2.8 小结
第三章 采煤机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模块集成
    3.1 引言
    3.2 专题数据服务子系统
        3.2.1 采煤机专题数据资源
        3.2.2 功能结构设计
        3.2.3 数据库设计
    3.3 应用服务子系统
        3.3.1 概念设计功能
        3.3.2 CAD参数化建模功能
        3.3.3 CAE参数化分析功能
    3.4 下载中心子系统
        3.4.1 功能设计
        3.4.2 功能实现
    3.5 用户管理子系统
        3.5.1 用户权限分析
        3.5.2 用户管理功能实现
    3.6 系统帮助子系统
        3.6.1 联系我们
        3.6.2 问题反馈
    3.7 小结
第四章 采煤机设计数据汇交服务子系统
    4.1 引言
    4.2 汇交子系统需求分析
        4.2.1 采煤机设计数据特征
        4.2.2 采煤机设计数据汇交面临的问题
    4.3 汇交体系
        4.3.1 汇交体系结构
        4.3.2 汇交技术流程
        4.3.3 汇交工作流程
    4.4 功能设计
        4.4.1 汇交注册
        4.4.2 数据汇交
        4.4.3 汇交审核
        4.4.4 数据管理
    4.5 功能实现技术研究
        4.5.1 元数据汇交
        4.5.2 数据传输
        4.5.3 专家审核
    4.6 数据库设计
    4.7 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5.1 引言
    5.2 系统集成
    5.3 系统测试
        5.3.1 测试目的与原则
        5.3.2 测试内容
        5.3.3 测试方法与步骤
        5.3.4 测试结果
    5.4 应用实例
        5.4.1 专题数据服务子系统
        5.4.2 应用服务子系统
        5.4.3 汇交服务子系统
        5.4.4 下载中心子系统
        5.4.5 用户管理子系统
        5.4.6 系统帮助子系统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云计算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2 物联网与云计算研究现状
    1.3 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特征及应用前景
        1.3.1 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特征
        1.3.2 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应用前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桥梁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总体设计
    2.1 概述
    2.2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2.2.1 系统设计目标
        2.2.2 系统设计原则
    2.3 系统需求分析
        2.3.1 性能需求
        2.3.2 功能需求
    2.4 桥梁结构监测物联网系统总体架构
        2.4.1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与物联网系统对应关系
        2.4.2 系统总体架构
    2.5 信息流与数据库
        2.5.1 系统信息流
        2.5.2 系统数据库
    2.6 模块化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3.1 概述
    3.2 关键问题分析
        3.2.1 云计算的应用
        3.2.2 ASP.NET开发技术
        3.2.3 关键技术的实现思路
    3.3 平台化的数据采控策略
    3.4 监测云平台的数据存储
        3.4.1 系统信息存储策略
        3.4.2 云数据库设计
        3.4.3 基于云数据库的监测数据管理
    3.5 ASP.NET与 MATLAB混合编程在数据分析的应用
        3.5.1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分析方法
        3.5.2 ASP.NET与 MATLAB混合编程技术
        3.5.3 基于混合编程的监测数据分析研究
    3.6 Power BI在数据可视化的应用
        3.6.1 ASP.NET的可视化设计
        3.6.2 Power BI简介
        3.6.3 基于Power BI的监测数据可视化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实验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配置及方案
        4.2.1 实验配置
        4.2.2 实验方案
    4.3 实验过程
        4.3.1 加速度数据的获取
        4.3.2 云平台网页的数据采控
        4.3.3 云数据库的数据存储
        4.3.4 云平台的数据分析
        4.3.5 云平台网页的可视化报表
    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新光大桥健康监测云平台开发
    5.1 概述
    5.2 工程背景
    5.3 监测信息的获取
    5.4 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的开发
        5.4.1 云计算部署方式的选择
        5.4.2 各关键技术的应用
    5.5 新光大桥健康监测云平台的实现
    5.6 监测云平台的实用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ASP.NET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相关技术
    2.1 软件开发模式比较
    2.2 动态网页技术的功能比较
    2.3 其他相关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的需求分析
    3.1 可行性方面
    3.2 功能需求
    3.3 性能需求
    3.4 操作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具体设计
    4.1 总体设计
    4.2 模块设计
    4.3 界面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5 安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具体实现
    5.1 前端系统
    5.2 主页轮显图模块
    5.3 馆藏系统模块
    5.4 消息栏模块
    5.5 特色活动模块
    5.6 数据库模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具体测试
    6.1 前端系统
        6.1.1 域名方面
        6.1.2 功能方面
    6.2 后台系统
        6.2.1 登录功能
        6.2.2 添加功能
        6.2.3 删除功能
        6.2.4 修改功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供应链契约的三阶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计算及云计算服务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1.2.2 供应链契约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主要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简介
    2.1 计算及云计算服务
        2.1.1 云计算的概念及特点
        2.1.2 云计算及其服务
        2.1.3 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2.1.4 现阶段云计算的发展瓶颈
        2.1.5 计算的发展趋势
    2.2 供应链及云计算服务供应链
        2.2.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2.2.2 服务供应链以及云计算服务供应链
        2.2.3 云计算服务供应链的特点
    2.3 供应链协调与供应链契约
        2.3.1 供应链协调
        2.3.2 供应链契约
    2.4 完全对称信息与不完全对称信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全对称信息下需求为均匀分布的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的假设及特点
    3.3 基本模型
    3.4 四种协调策略的构建和分析
        3.4.1 集中决策
        3.4.2 分散决策(批发价格契约)
        3.4.3 收入共享契约
        3.4.4 收入共享契约与价格补贴契约组成的联合契约
    3.5 数值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3.5.1 数值分析
        3.5.2 敏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完全对称信息下需求为泊松分布的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的假设及特点
    4.3 基本模型
    4.4 三种协调策略的构建和分析
        4.4.1 集中决策
        4.4.2 分散决策(批发价格契约)
        4.4.3 收入共享契约
    4.5 数值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4.5.1 数值分析
        4.5.2 敏感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完全对称信息下需求为泊松分布的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的假设及特点
    5.3 基本模型
    5.4 收入共享契约的构建和分析
    5.5 数值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5.5.1 数值分析
        5.5.2 敏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林业区域信息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ASP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2.2 公共物品理论
    2.3 信息化理论
    2.4 信息科学相关理论与技术
        2.4.1 ASP模式
        2.4.2 工作流技术
        2.4.3 中间件与组件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及现状分析
    3.1 国有林区信息化的特殊性
        3.1.1 信息化条件约束较大
        3.1.2 国有林区社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3.1.3 信息需求的综合程度高
        3.1.4 需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高
        3.1.5 国有林区信息化的技术复杂性较高
        3.1.6 资源约束较大
        3.1.7 国有林区信息化项目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3.2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2.1 国有林区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3.2.2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采用的建设模式
    3.3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
        3.3.2 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缺乏
        3.3.3 信息化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
        3.3.4 信息化投入不足且不均衡
        3.3.5 林业信息管理体制陈旧落后
        3.3.6 信息化人才匮乏
        3.3.7 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滞后
        3.3.8 条块分割、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3.4 国有林区信息化中引入ASP模式的优势及基础条件分析
        3.4.1 引入ASP的优势
        3.4.2 国有林区信息化中引入ASP的基础条件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架构
    4.1 新模式的切入点选择
        4.1.1 ASP应用模式的选择
        4.1.2 应用功能切入点的选择
    4.2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4.2.1 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4.2.2 新模式的主要目标
    4.3 新模式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4.3.1 新模式的内容
        4.3.2 新模式的体系结构
        4.3.3 实施新模式的基本原则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及平台模型构建
    5.1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
        5.1.1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的任务
        5.1.2 ASP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
    5.2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结构
        5.2.1 信息服务平台的框架和物理模型
        5.2.2 信息服务平台的拓扑结构
    5.3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型
    5.4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逻辑模型
        5.4.1 远程虚拟信息系统服务数据处理过程
        5.4.2 信息系统定制服务过程
        5.4.3 信息提供服务过程
    5.5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工作流引擎的定义
        5.5.1 工作流引擎的结构
        5.5.2 工作流引擎的功能
        5.5.3 工作流引擎的细分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运作机制
    6.1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的管理机制
    6.2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行机制
        6.2.1 区域内林业企业接入
        6.2.2 远程虚拟信息系统服务
        6.2.3 工作流定制服务
    6.3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与社会信息资源服务商的合作机制
        6.3.1 与硬件提供商的合作
        6.3.2 与软件提供商的合作
        6.3.3 与信息资源服务商的合作
    6.4 信息技术推广机制
        6.4.1 信息服务性能提升
        6.4.2 信息技术培训
        6.4.3 成员企业吸引
    6.5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的评价机制
        6.5.1 ASP信息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6.5.2 信息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原则
        6.5.3 信息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保障机制
    7.1 新模式的技术保障机制
        7.1.1 新模式技术保障体系的构成
        7.1.2 新模式技术保障体系的运行流程
    7.2 新模式的安全保障
        7.2.1 国有林区林业信息网络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需求分析
        7.2.2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7.2.3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体系的框架模型
        7.2.4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技术的选择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基于ASP应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 [1]煤机装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开发[D]. 马鹏淘.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D]. 高善兵.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某电力公司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谢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SOA的某企业检监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亚男.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方法研究[D]. 葛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采煤机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D]. 陈思红.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7]基于云计算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 江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ASP.NET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 俞铭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9]基于供应链契约的三阶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D]. 齐硕.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10]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研究[D]. 陈玮. 东北林业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基于ASP应用的信息共享与传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