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岭林业局2001年秋季森林火灾气候分析

绥岭林业局2001年秋季森林火灾气候分析

一、绥棱林业局2001年秋季森林火灾的气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祺[1](2021)在《帽儿山典型林分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测预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森林火灾是全球面临的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干扰全球生态系统重要的因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更多森林火灾的频发,预防与严格管控森林火灾已然成为人类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提高火险预测,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性,从而起到降低因火灾带来的损失,意义重大。因此,加强林火管理,提高林火预测预报能力将显得尤为重要。林火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之一,林火蔓延和发展深受森林可燃物含水率影响,尤其林火发生直接受地表死可燃物的含水率影响。因此,准确预测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是预报森林火险和火行为的关键,加强森林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研究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省帽儿山为研究区域,选取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树种(红松Pinus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通过室内可燃物平衡含水率模拟实验以及长期野外观测实验,基于可燃物含水率动态变化,构建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并以不同立地条件作为变量探究相同林分在人工林以及天然次生林下模型的适用性情况。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同一温湿度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变化,可燃物含水率逐渐达到平衡含水率,这一失水过程中,樟子松失水速率明显快于红松快于落叶松快于白桦;且当相对湿度恒定时,平衡含水率与空气温度呈负相关,当温度恒定时,平衡含水率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且本次研究发现,仅限于本文设定的温湿度配比中,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45%这一配比条件下各类型的可燃物平衡含水率均为最低,这一条件似乎更加有利于森林可燃物的管理。(2)基于平衡含水率法(Simard法、Nelson法、Van Wagner法和Anderson法),构建室内平衡含水率模型,结果表明Van Wagner法和Anderson法模型拟合效果优于Simard法优于Nelson法;且选用Simard法时,当相对湿度高于50%时,拟合精度较高,当相对湿度低于50%时,拟合精度较低;选用任意一种模型形式拟合方程,落叶松的拟合效果最好,白桦的最差。(3)基于野外估测法构建人工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Simard预测模型效果较好,Nelson次之,气象要素回归模型预测精度较低。且无论是在Simard预测模型中还是Nelson预测模型中,四种类型可燃物含水率的预测准确率由高到低均为白桦>樟子松>落叶松>红松。(4)基于天然次生林立地条件下分析可燃物含水率动态变化,得出结论与人工林相似,含水率动态变化受多方面影响,与温度呈显着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着负相关,与降雨呈显着正相关。由于基于人工林所构建的气象要素回归模型效果较差,故天然次生林分内不构建气象要素回归模型,只对比Simard模型和Nelson模型。结果表明,Simard模型总是略优于Nelson。且两种模型下,模型拟合效果均表现为白桦>红松>樟子松>落叶松,这与人工林内有所差异。但也同样表明,平衡含水率模型对于白桦林的适用性较强。(5)对比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下的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结论为:无论是Nelson模型还是Simard模型,人工林的拟合效果均好于天然次生林;在人工林立地条件下,拟合效果最差的为红松,而天然次生林中拟合效果最差的为落叶松;且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次生林,白桦预测精度最高。

曾爱聪,郭新彬,郑文霞,魏帽,靳全锋,郭福涛[2](2020)在《基于MODIS卫星火点数据的浙江省林火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森林火灾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有助于掌握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为火险期划分和防火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MODIS卫星火点数据,运用数据统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对浙江省2001-2016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和防火期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1)2001-2016年浙江省森林火灾整体呈上升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是林火发生主要季节。其中春、夏两季森林火灾显着增长,秋、冬两季森林火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浙江省传统定义火险期的林火数量呈下降趋势,而更多的林火在夏季发生,火险期由11月至翌年4月变为1月19日至9月1日,向夏季偏移和延长。(2)浙江省森林火灾空间分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趋势,其中杭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和温州市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较高,且在防火期、春季和夏季呈上升趋势。【结论】研究建议浙江省加强西南地区及春、夏两季森林火灾监测和防火宣传,适当调整火险期和防火资源时空分配,将有助于抑制浙江省森林火灾的增长趋势。

何百娜[3](2020)在《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白狼林业局林区为例,采用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分析其森林防火现状,并从预防治理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火灾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森林火灾扑救指挥通信系统三个方面,探讨建设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预防治理、监测与扑救一体化技术系统,旨在更好控制、实时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实现应急指挥。结果表明:(1)原有防火林带可燃物积累较多,缺乏用于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生物防火隔离。选择兴安落叶松作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树种,在白狼林业局58km边境防火隔离带沿线新建生物防火林带33.8km,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30km。并在边境线构建以水灭火系统。(2)林业局缺少森林火灾动态的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规划建设由前端监测点、森林火灾识别定位系统、无线传输系统和铁塔四部分组成的动态的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确定森林火灾视频监控点的合理建设位置为高岳山、鸡冠山、冻死人山、查干敖包山、三广山,共5个前端监控点。(3)通讯设备缺少,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不够完善,信息传输能力欠缺。通过建设包括卫星通信模块、专网通信模块、车载音视频模块、供电模块、警示模块、中心端地面站模块的完备的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加以完善。

高炜[4](2020)在《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文中提出湿地具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在调节气候、防洪蓄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全世界湿地正经历快速且大面积的退化,湿地保护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小兴安岭地处我国中温带,发育众多沼泽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然而,几十年来,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受到农业开垦、森林砍伐等一系列生产建设活动的破坏,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沼泽湿地的面积快速减少,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严重破坏。本文以小兴安岭地区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1)以Landsat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随机森林和增强回归树分类方法,提取1975年、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五期小兴安岭地区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森林沼泽湿地,分析不同时期三类沼泽湿地的动态度、景观格局、质心,研究沼泽湿地时空变化过程;(2)研究1975—2015年(40a)、1975—1985年、1985—1995年、1995—2005年、2005—2015年小兴安岭气温、降水、地温、植被覆被指数(NDVI)、冻融厚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小兴安岭地区社会经济要素变化特征;(3)建立最大熵模型,量化五个不同时期沼泽湿地减少驱动因素,分析主要驱动因素与沼泽湿地减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主要驱动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沼泽湿地减少的影响。本研究为沼泽湿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沼泽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1975—2015年(40a),小兴安岭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湿地面积均出现大幅度下降,面积下降比例由高到低的是灌丛沼泽、森林沼泽、草本沼泽。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转出类型主要是林地和耕地,1975—1995年,沼泽湿地转出为耕地的面积处于上升阶段,1995—2015年,沼泽湿地转出为耕地的面积有所下降,整个研究时段耕地是沼泽湿地转出的第二大土地利用类型。说明人为耕种是沼泽湿地减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1975—2015年,沼泽湿地发生剧烈变化、稳定性变差,沼泽湿地退化的强度从北向南、从西向东逐渐增强;三类沼泽湿地质心都不同程度地向西北方向迁移,草本沼泽的迁移距离相对最小,森林沼泽和灌丛沼泽迁移距离较大。三类沼泽湿地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空间上沼泽湿地发生退化的剧烈程度不均衡造成的。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与中低纬度天然湿地既存在共性规律又存在差异。(3)1975—2015年小兴安岭气温、地温、降水均呈增加趋势。气温呈现出北部和中部上升趋势高于南部;地温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中部升高趋势最强,北部升高趋势强于南部的特点;降水空间分布为北部降水变化小,南部特别是西南地区降水呈较强增加趋势。小兴安岭40a间气温、地温、降水变化既有时间序列上的差异,又存在空间上的分异特征。(4)1975—2015年小兴安岭年以及季节冻融厚度呈显着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春季(7.87cm/10a)>夏季(3.16cm/10a)>冬季(1.79cm/10a)>秋季(0.873cm/10a),40a间冻融厚度的空间分布变化呈现出南部冻融厚度下降强度强于北部,且具有显着性,东部下降强度大于西部。1975—2015年NDVI具有显着下降趋势(p<0.05),研究区北部、中部、东南部区域NDVI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的强度为中心弱、边界强。(5)1975—2015年,小兴安岭地区不同类型沼泽湿地减少主导因素不同,不同年代际同一类型沼泽湿地减少的主导因素也不尽相同。草本沼泽湿地减少驱动因素具有年代际的分异性,1995年是草本沼泽湿地减少驱动因子的拐点,1975—1995年草本沼泽湿地的减少主要是由耕地扩张造成的,而1995年后耕地对草本沼泽湿地的影响降低,特别是2005年开始,耕地已经不是草本沼泽湿地减少的重要因素;不同年代际灌丛沼泽湿地减少主要受到气温升高、冻融厚度下降等自然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森林沼泽湿地的减少主要受地温、气温升高、冻融厚度下降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减少的驱动因素存在南北、东西差异,南部、东部地区耕地扩张是草本沼泽湿地减少的重要因素,北部和西部地区长期受自然环境因素变化导致沼泽湿地减少。因此,40a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减少是耕地扩张与自然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且具有空间分异特征。

张翔[5](2020)在《四川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模型和火险等级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火灾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素,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还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凉山州位于四川西南部,森林资源丰富,其森林覆盖率位于全国前列。凉山州是我国森林火灾频繁发生地区,也是森林火灾的重点防范区,每年会发生规模较大的森林火灾,给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造成巨大影响。研究凉山州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对森林火险进行等级区划,是有效提高凉山州防灾减灾水平的关键,为防火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为森林火灾的预测提供理论参考,为完善凉山州地区森林防火方案、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森林火灾管理方面的理论支撑。本文以凉山州为研究区域,利用2005-2015年MOD14A1数据分析凉山州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气象数据、地形数据、植被数据和社会基础设施数据,分析了驱动因素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对森林火灾发生的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利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建立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模型,对凉山州森林火险进行等级区划,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MOD14A1时间序列数据能够很好的识别火灾和其他热异常现象,用其可以实现地区森林火点的提取,结合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可以剔除非森林火灾点,显着提高了森林火点的提取精度。MOD14A1数据可以方便快捷的提取出森林火点,对研究森林火灾的发生规律和预测森林火灾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对凉山州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时间变化特征主要研究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在年际、季节和月份尺度上的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分析了森林火灾在研究区行政区划上的分布情况,并利用Geo Da软件完成森林火灾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凉山州2005-2015年森林火灾年际整体呈波动起伏变化,森林火灾主要发生于春季的3、4、5月和冬季的1、2月,会理县、盐源县和德昌县是森林火灾的频发地,森林火灾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德昌县为森林火灾的热点地区。(3)本文以凉山州森林火点数据、地形数据、气象数据、植被数据和社会基础设施数据为基础数据,提取森林火灾发生时的驱动因素数值,详细的分析了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驱动因素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各驱动因素对凉山州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力,分析不同驱动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文详细的分析了驱动因素影响森林火灾的发生情况,探讨了影响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因素。(4)基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建立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模型,实现对凉山州森林火灾发生的预测。对森林火灾的驱动因素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和变量筛选,确定满足模型建立要求的驱动因素,并建立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模型,经模型精度检验,模型拟合效果好、预测精度较高,能够用于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5)利用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实现了凉山州森林火险等级区划,结果表明凉山州中部和南部为高火险区,东北部为低火险区,根据2005-2015年森林火灾在研究区的发生情况,验证了凉山州森林火险等级区划的可靠性,为预防地区森林火灾的发生提供了决策依据。

陈娟[6](2017)在《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基于森林防火严峻形势的需要,为了加强我国林火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本文以林火行政管理做为研究内容,选取美国做为比较分析的对象,积极探索完善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林火行政管理,是林火行政管理机构依据有关法律赋予的职责,通过宣传,提高公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同时依法进行火源管理,减少森林火灾发生所展开的行政行为。林火行政管理是依法治火的政府行政行为,主体是负有林火管理职能的行政机构,运用的基本方法是法律、政策和宣传教育,最终目标是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虽然美国与我国的管理体制不同、法系不同,但美国分散式的管理体系其整体结构却是完整的,其立法精神所体现出的可持续性、多用途的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其火源管理的法治化、人性化、科学化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其宣传教育的多元化是今后我国应宣教工作努力的方向。深入对比研究这些内容,对于完善我国的林火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林火行政管理,结论如下:完善林火行政管理责任制度:(1)创立党政同责制度,实行党政一把手共同负责的责任制度;(2)创立终身追责制度,对造成特大森林火灾的党政领导实行终身追责;(3)创立“上下同责”制度,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行政首长根据岗位职责要求是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共同责任主体。健全以法治火的法律体系:(1)尽快修改《森林法》:明确森林防火首长负责制;提升森林防火保障的法律地位;并将林火受灾补偿和移民补偿机制写入《森林法》。(2)修改完善《森林防火条例》:拓展《条例》适用范围;建立紧急状态机制;建立“紧急避险”补偿机制;建立ICS事故指挥系统;构建林火联防行政合同管理制度;健全森林火灾巨灾保险制度。(3)制定《计划烧除管理条例》:依法建立计划烧除审批制度;依法建立计划烧除免责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4)推进地方林火管理立法:实现全国各地方森林法规全覆盖;抓紧制定地方《计划烧除办法》;应当促请地方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办法》。创新火源行政管理机制:(1)推进火源管理法治化:应当建立地方法规上报国务院或全国人大备案制度;无授权的越权行政行为是无效的;促请地方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办法》。(2)创立私有林火源管理机制:创新火源管控机制;创新防火责任机制;创新扑火救援机制。(3)实行火源管理措施的人性化:用文明代替传统;实行“用火告知”方式;实行经济补偿制度。(4)强化火源管理的信息化:与高校合作,加强研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跨学科研究。提高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效果:主要是通过改进宣传教育的内容使其更人性化;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使其更多样化;发展林火的教育工作使其更常态化;利用科技宣教手段使其更现代化。全方位、全领域、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高公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最大化实现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目标。

王凯[7](2016)在《北京西山林场不同可燃物类型空间分布及潜在火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调查北京西山林场卧佛寺分场主要森林类型的可燃物分布及潜在火行为状况,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及立地因子对林火行为状况的影响,计算得出了不同可燃物类型的潜在火行为大小,结合卧佛寺林场地形图、森林资源分布图、DEM(30×30)高程图等,利用ARCGIS10.2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将不同可燃物类型潜在火线强度、火焰高度等林火行为特征以地图形式直观展现出来,为森林防火部门加强森林可燃物管理和森林扑火指挥员进行快速有效的灭火指挥提供便利,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林火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危害,将森林火灾风险降低到人为可控的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可将北京西山卧佛寺可燃物类型划分为LX-1(刺槐林)、LX-2(油松林)、LX-3(侧柏林)、LX-4(阔叶混交林)、LX-5(针阔混交林),其地表有效可燃物载量大小依次为LX-2(油松林)>LX-1(刺槐林)>LX-4(阔叶混交林)>LX-3(侧柏林)>LX-5(针阔混交林)。(2)无风条件下或2.3m/s风速、中(高)可燃物湿度条件下,5种可燃物类型的地表火最大蔓延速度、火线强度、火焰高度等均较低,很难对林分结构造成危害;2.3m/s风速、低湿度环境下,油松林和阔叶混交潜在地表火行为较高,可烧毁大面积林下植被,危害较大。11m/s风速条件下,潜在地表火行为指标等不再随坡度变化而变化,与可燃物湿度变化联系密切。低湿度条件下,刺槐林最大蔓延速度达到41m/min,5种可燃物类型火线强度、火焰高度大小依次油松林>阔叶混交林>刺槐林>侧柏林>针阔混交林,油松林可发生高强度地表火且迅速向树冠火转化,其他4种可燃物类型可发生中强度地表火,侧柏林、针阔混交林因枝下高较低,可能由地表火向树冠火转化。中、高湿度条件下,刺槐林火行为特征值急剧降低,很难对林分造成危害。油松林、阔叶混交林火行为依然较高,仍能对林分结构造成较大危害,因此应作为森林防火的重点区域持续监测。(3)树冠火一般在大风、干旱环境下由高强度地表火引起。油松、侧柏林潜在树冠火强度均较高,分别达到43067kw/m和36136.56kw/m,可烧毁冠层一切有机物,危害性大且很难扑救。(4)不同火烧强度采取不同的扑救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森林火灾扑救成本,本文将不同潜在火烧强度划分为5个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提出相应的扑救措施,对林业防火部门提出合理有效的防灭火建议。

高仲亮[8](2015)在《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生态调控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燃物是森林火灾燃烧的物质基础,是森林防火管理方式的基本依据,对可燃物进行人为干预和管理是预防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目前很多林区采用计划烧除方式进行可燃物管理。计划烧除是有控制、有计划地点燃火险等级较高、生产力处于下降期区域的地表可燃物,以加快可燃物转化为养分的速度,促进群落更新,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同时降低林区火险,消除火灾蔓延通道。计划烧除是人为干预的林火管理方式,通过对地表可燃物的管理实现预防森林火灾,进而影响生态系统。选取云南省景谷县思茅松(Pinus kesiya Royle ex Gordon var.langbianensis)林区、安宁市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草甸、落叶松(Larix spp.)林区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树种、不同地域进行计划烧除的防火效果、固碳效益、土壤化学性质变化和林木生长的效果影响评价计划烧除的生态调控作用,开展室外草甸烧除实验和室内微缩山地的燃烧实验以及FARSITE软件模拟景观尺度的烧除实验,研究计划烧除的火行为特征,指导计划烧除工作。研究数据表明:(1)计划烧除具有良好的防火效果:在大兴安岭林区草甸可燃物平均清除率达77.63%,平均高度下降81.21%,平均厚度下降66.28%,平均花脸率为17.16%。云南思茅松林计划烧除样地腐殖质层载量的增加量为2.696t·hm-2,高于对照样地24.84%。两年时间后计划烧除样地可燃物载量的增加量低于对照样地0.539t·hm-2,而腐殖质层载量增加量高于对照样地0.474t·hm-2,其他方式可燃物载量增加均约2t·hm-2,腐殖质层增加极少。(2)计划烧除能增加思茅松林下可燃物有机碳储量:思茅松林计划烧除样地林下可燃物平均有机碳储量高于对照样地1.338t·hm-2,约10%;腐殖质层有机碳储量高于对照样地1.721t·hm-2,约25%;腐殖质层平均厚度为1.593cm,高于对照样地0.527cm,约50%。两年时间后计划烧除样地可燃物总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低于对照样地0.382t·hm-2,而腐殖质层增加量高与对照样地0.298t·hm-2。(3)计划烧除能增加思茅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思茅松林计划烧除样地土壤0-60cm层次平均总有机碳含量和各层次平均有机碳含量均达差异性极显着增加水平(p<0.01),均高于对照样地约0.5;0-60cm层次平均总有机碳储量和0-20cm层次平均有机碳储量均达差异性显着增加水平(p<0.05),其他层次达差异性极显着增加水平(p<0.01),总有机碳储量高于对照样地49.526t·hm-2。两年时间后计划烧除样地和掩埋样地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分别高于对照样地0.0391、8.734t·hm-2和5.569、363.245t·hm-2,掩埋方式均高于对照样地3倍。(4)计划烧除能增加土壤的化学元素:①典型草甸计划烧除后和半年后迹地ph均下降,0-5cm层次有机质、速效钾、全氮、全磷和全钾均达显着增加(p<0.05),碱解氮、有效磷先显着减少后显着增加(p<0.05);6-10cm层次有机质、碱解氮先显着减少后显着增加(p<0.05),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均显着减少(p<0.05);11-20cm层次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均显着增加(p<0.05),有效磷、速效钾、全磷、全钾均显着减少(p<0.05)。②沼泽草甸计划烧除后和半年后迹地ph均下降,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均先显着减少后显着增加(p<0.05),有效磷先显着减少(p<0.05)后表层显着增加(p<0.05),全钾先增加10%-20%后减少在10%以内。③草甸迹地ph变化较小,有机质除6月低外其余月份均高于对照样地,碱解氮均显着下降(p<0.05);有效磷、速效钾、全氮除6月高外其余月份均低于对照样地外;全磷、全钾除5月高外其余月份均低于对照样地。④灌丛迹地ph性质无变化,全钾除6月稍微高于对照样地外其他各月均减少10%-30%,其他指标各月均显着增加(p<0.05)。⑤典型草甸计划烧除后,0-20cm层次有效磷、速效钾和全钾总量减少,其他指标增加;半年后全钾显着减少(p<0.05),其他指标均显着增加(p<0.05)。沼泽草甸烧除后0-20cm层次全钾总量增加约10%,其他指标均减少;半年后全钾总量小幅下降,其他指标除有效磷增加较少外均极显着增加(p<0.05)。草甸烧除后0-5cm层次土壤各指标在5-9月间的总量均下降,部分指标达显着减少(p<0.05)。灌丛烧除后0-5cm层次土壤各指标在5-9月间的总量除全钾下降约20%外,其他指标均达极显着增加(p<0.01)。(5)计划烧除能促进的林木生长:思茅松、落叶松、白桦计划烧除样地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死枝下高、平均活枝下高均高于对照样地,地表可燃物厚度、载量、灌木层载量和高度、草本层载量和高度均显着减少(p<0.05),半腐殖质层和腐殖质层的厚度和载量均达极显着增加(p<0.01)。迹地灌木种类多于对照样地,但平均高度和平均地径、盖度均低于对照样地。迹地草本种类少,各种类的最大高度、平均高度、盖度均小于对照样地。思茅松计划烧除样地2年时间后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的增长量分别高于对照样地0.17m和0.35cm。云南思茅松林分增加量高于北方落叶松林和白桦林。(6)计划烧除实验:①火焰高度与可燃物载量、含水率和可燃物高度均相关。②计划烧除的火蔓延速率预测模型和计划烧除防火隔离带宽度预测模型均基于非固定样地上随机采样,室内烧除模拟试验所得数据通过SPSS软件的正态分布校验,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较好,平均误差均较低。③隔离带宽度分布示意图直观展示了云南景谷县的高火险区域,这些区域设置的隔离带比其他区域要宽。(7)FASITE软件输出的图形直观的展示了计划烧除过程的火行为,火线强度高、火焰长度长、蔓延速率快、热量高、树冠火发生概率高及蔓延方向变化的区域应提前开展相关的预防工作,避免计划烧除跑火,获得更好的防火效果和生态调控作用,为林火管理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计划烧除作为一种人工干预进行调控的有效林火管理方式,能有效减少可燃物载量,特别是草甸的烧除率达70%以上,降低可燃物高度和厚度,改变可燃物立体结构和连续分布,切断林火发生和蔓延的通道,降低火险,实现预防、减少大面积和高强度森林火灾的目的。计划烧除后,草甸、灌丛和林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均得到改善,草甸烧除后迹地土壤各化学指标增减不同,但半年后迹地除全钾减少外其他指标均增加,灌丛烧除后迹地长短期变化除全钾减少外其他均显着增加。草甸烧除后各指标5个月的输入总量比对照样地少,灌丛各指标总量显着增加。林区开展计划烧除减少了草本层和灌木层载量,降低灌木和草类高度,增加腐殖质层厚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促进林木生长,实现森林防火,同时提高固碳效益和彰显计划烧除的生态调控作用。FARSITE软件能以图形的方式直观的显示计划烧除中的高火险区域,提前做好防控措施,指导计划烧除工作的开展,避免跑火。

杜嘉林[9](2014)在《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火灾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因子,是森林生态系统突变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系统的区域变化要素。林火灾变是指林火变化异常和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变化。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频繁的森林火灾已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沉重压力和威胁,因此防御森林火灾的发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尽管森林火灾发生机制极为复杂,使得人们难以预料和应付它的到来,但通过预测指标分析,实现适时预报,进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已是有效防御和减轻森林火灾危害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以区域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状况与时间序列相关关系的研究,在对林火时间序列与森林生态的危害特点规律、森林资源空间结构的影响、森林虫害发生机制和林火应用技术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森林火灾的面积、死亡率、空间结构、更新及虫害发生与林火燃烧的时间段密切相关的观点,进而对森林火灾的变异与时间序列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黑龙江省林区林火发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林火发生时间尺度、林火强度、过火森林生态系统状况的调查、试验,并与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林火时间序列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的关键生态因子,为森林恢复、森林防火及林火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1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害面积变化以黑龙江省近十年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为基础,通过日均数据挖掘处理,通过林火时间序列分析面积变化,对比其林火灾变时段和危害程度。灾害面积日均变化分析,其灾变控制的探讨;生理性伤亡的趋势分析,控制伤亡率的探讨;森林结构变化幅度阀值,预防控制工程建设;虫害发生程度,预防的方法探讨;植被更新程度,辅助机制的探讨。根据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原理,日均火灾面积发生接近突变临界值估计,对灾变时间进行预测,达到灾变趋势控制的目的。2林火时间序列的烧伤烧死状况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调查灌木致伤、致死率,树木致伤、致死率等,比较林火烈度灾变阀值与林火发生时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在相同林火强度下,时间点不同伤亡不同,因此有效利用林火的生态特性,提高林火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降低低强度林火对林木的伤亡率,对生态防火具有现实意义。3林火时间序列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破坏程度,具体分析林火时间序列对森林演替趋势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低强度林火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有限,仅限于土壤表层,3a后基本上恢复。因此,如何应用林火特性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低强度林火对森林具有一定的积极保护作用。4林火时间序列的虫害相关性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样地内每木统计有虫株率,另外随机抽取5株作为标准木,调查害虫种类,分布、虫口密度等。昆虫的种群数量常用单位空间(面积、体积、植株等)上昆虫的平均密度(如头/m或头/株等)及相对密度(即在取样单位的总数中,出现该种昆虫的取样单位的百分比,如有虫株率等)来表示。不同时间的林火对森林植物的影响不同,需要借鉴植物生理的差异,在适当时间段用火切断虫害的生物链,可以显着提高控制效率。国内外研究表明,计划火烧有助于防止虫害的发生。我们仅对火烧与虫害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还只是对现有情况进行定量的观测试验,对现象进行检验性研究,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并对导致此现象的机理缺少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林火机理研究。5林火时间序列的更新变化影响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对地表可燃物燃烧状况,具体分析林火时间序列对促进更新的作用程度。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天然更新,在低强度林火迹地的条件下,天然更新的兴安落叶松呈均匀分布,单位面积株数高于未烧地,特别在表士裸露、无杂草灌木、土壤湿润的地方,更新频度增加。适当采用计划用火促进天然更新,既节省了一定的造林费用,又诱导了混交林的形成,相对增加了林分稳定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本文以林火时间序列为切入点,探讨了林火对森林火灾面积的影响、林火对森林结构的影响、林火对虫害的影响。考虑到森林火灾发生的环境复杂、环境变化快、影响因素多且具有不确定性等特点,为实现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分析方法,在对林火的灾变点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动态适应性变数防火指标体系框架思想,探讨了指标体系的生成和动态评价的途径,是以适应不同防火时段、林火管理需求。

陈立光[10](2013)在《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林火动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气候是影响林火的关键因子,当前以暖干化为主的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林火动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动态与气象因子、FWI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展开研究。通过分析19862010年黑龙江省气温、降水以及FWI的变化,结合林火发生次数、面积状况,研究气候变化对林火动态的影响。基于林火历史统计资料分析火灾次数和火灾面积的年际变化,得出黑龙江省火灾发生次数和面积都有上升的趋势,在时间上的波动性明显,林火发生次数达到相对较高的年份是1987、1996、2000和2003年,火灾面积在1987、2003、和2006年达到相对高度,1989、1997和2010年火灾发生次数和面积均为25年内的较低值。黑龙江省每年火灾发生次数较多的月份为5月和9月,较低的月份为7月和11月。19862010年黑龙江省林火以人为火和雷击火为主,分别占了总发生次数的48.4%和38.4%,剩余13.2%的火灾起因不明。林火高发的地区集中在黑龙江省的三大林区,具体情况为:小兴安岭林区50.92%,大兴安岭林区27.86%,张广才岭、老爷岭及完达山林区20.40%。其中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针叶林中,大多数火点发生在5251385m高海拔的林区;小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针叶林和阔叶林中,针叶林大于阔叶林,大多数火点发生在25525m的低海拔林区;张广才岭、老爷岭及完达山林区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针叶林和阔叶林中,阔叶林大于针叶林,大多数火点发生在41525m的低海拔林区。根据19862010年黑龙江省气温、降水与火灾发生次数、面积的相关关系,一般气温较高的年份火灾发生、次数和面积维持在较高值,这些年份降水量偏低,但气温、降水两个因子与火灾发生次数和面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分析20012010年间火险指数与火灾次数的关系得出,FWI系统对黑龙江地区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准确地指示森林火险。FFMC、DMC和DC值较高的年份,林火发生次数多。FWI值在结合ISI和BUI的基础上,可以指示林火发生时的火线强度和火烧的困难程度,它与火灾发生次数的相关系数R=0.638,在0.01水平上的相关性显着,表明林火动态受各气象因子协同作用的影响。依据FWI系统6个组分指数的值,可以将黑龙江省森林火险划分成5个等级,分别为低、中、高和很高、极高,各火险等级对应的火险日数所占的比例为48.3%、24.6%、15.2%、9.4%和2.5%。19862010年黑龙江省森林火险季节严重程度变化不明显,年际间呈现不规则波动,春季SSR波动幅度比夏、秋两季大,春季SSR和夏季SSR波动趋势相反,20002010年秋季SSR明显升高。

二、绥棱林业局2001年秋季森林火灾的气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绥棱林业局2001年秋季森林火灾的气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帽儿山典型林分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测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综述
        1.2.1 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的研究方法
        1.2.2 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
        1.2.3 模型评价
        1.2.4 模型的验证
        1.2.5 影响模型精度的因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地貌
    2.2 气候特征
    2.3 土壤状况
    2.4 森林植被状况
3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室内实验
    3.2 野外实验
        3.2.1 样地调查与布设
        3.2.2 数据收集
    3.3 数据处理
        3.3.1 平衡含水率响应方程
        3.3.2 构建野外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
        3.3.3 模型误差检验
        3.3.4 模型外推适用性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室内模拟实验
        4.1.1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不同树种的含水率动态变化
        4.1.2 不同可燃物类型下平衡含水率与温湿度的关系
        4.1.3 不同温湿度下可燃物失水动态方程
    4.2 平衡含水率模型的构建
    4.3 基于人工林的地表可燃物含水率预测
        4.3.1 观测期内气象要素动态变化
        4.3.2 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动态变化分析
        4.3.3 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3.4 各林分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
        4.3.5 预测值和实测值比较
    4.4 基于天然次生林的地表可燃物含水率预测
        4.4.1 观测期内地表可燃物含水率随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
        4.4.2 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4.3 野外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的构建
    4.5 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含水率预测模型对比
        4.5.1 模型误差对比
        4.5.2 预测值和实测对比
5 讨论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1.2.2 国内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区域概况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区概况
        2.4.1 地质地貌
        2.4.2 气候特征
        2.4.3 资源概况
        2.4.4 森林火灾历史
3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体系现状与问题
    3.1 防火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
    3.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状况
    3.3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
4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体系构建
    4.1 森林火灾预防治理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
        4.1.1 生物防火隔离带设置原则
        4.1.2 生物防火隔离带预防治理范围与总体布局
        4.1.3 生物防火隔离带预防治理设计
    4.2 森林火灾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
        4.2.1 前端图像信息采集工程化设计
        4.2.2 火情自动识别及定位系统工程化应用
        4.2.3 无线传输与环境适应工程化设计
        4.2.4 监控指挥中心工程化设计
    4.3 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
        4.3.1 卫星通信模块
        4.3.2 专网通信模块
        4.3.3 中心端地面站模块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遥感技术在湿地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1.2.2 环境变化对湿地影响研究
        1.2.3 沼泽湿地驱动机制研究
        1.2.4 生态位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预处理、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方法
        2.1.1 增强回归树算法
        2.1.2 Mann-kendall检验
        2.1.3 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
        2.1.4 最大熵模型原理
        2.1.5 地理探测器模型原理
    2.2 数据预处理
        2.2.1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2.2.2 地形数据预处理
        2.2.3 环境因子数据预处理
        2.2.4 模型参数预处理
    2.3 研究区概况
        2.3.1 自然概况
        2.3.2 资源概况与社会经济
        2.3.3 湿地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3.1 沼泽湿地提取
        3.1.1 草本沼泽湿地提取
        3.1.2 灌丛沼泽湿地、森林沼泽湿地提取
    3.2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时空变化分析
        3.2.1 小兴安岭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动态变化
        3.2.2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面积的时空动态变化
    3.3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动态度分析
        3.3.1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土地利用动态转移
        3.3.2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动态度
    3.4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4.1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时间变化
        3.4.2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分布
    3.5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质心变化分析
    3.6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变化规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环境因子变化分析
    4.1 气候指标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1.1 气温的时空变化分析
        4.1.2 降水的时空变化分析
        4.1.3 地温的时空变化分析
    4.2 冻融厚度变化特征分析
        4.2.1 冻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4.2.2 冻融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4.2.3 冻融的突变特征分析
        4.2.4 冻融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4.2.5 冻融时空变化规律
    4.3 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
        4.3.1 植被覆盖变化的时间变化分析
        4.3.2 植被覆盖空间变化分析
        4.3.3 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
    4.4 小兴安岭社会经济要素变化分析
        4.4.1 人口数量
        4.4.2 粮食产量
        4.4.3 国内生产总值
        4.4.4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5.1 环境因子变量的重要性分析
        5.1.1 1975-2015年沼泽湿地减少驱动机制分析
        5.1.2 1975-1985年沼泽湿地减少驱动机制分析
        5.1.3 1985-1995年沼泽湿地减少驱动机制分析
        5.1.4 1995-2005年沼泽湿地减少驱动机制分析
        5.1.5 2005-2015年沼泽湿地减少驱动机制分析
    5.2 驱动因子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主要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四川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模型和火险等级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研究
        1.2.2 森林火灾预测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水文
        2.1.3 森林资源
        2.1.4 社会经济
        2.1.5 森林火灾历史事件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1 MOD14A1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地形数据
        2.2.4 植被类型数据
        2.2.5 社会基础设施数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凉山州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
    3.1 凉山州森林火灾时间变化特征
        3.1.1 森林火灾的年际变化特征
        3.1.2 森林火灾的季节变化特征
        3.1.3 森林火灾的月变化特征
    3.2 凉山州森林火灾空间分布特征
    3.3 凉山州森林火灾空间自相关分析
        3.3.1 森林火灾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
        3.3.2 凉山州森林火灾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3.3 凉山州森林火灾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凉山州森林火灾驱动因素影响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数据预处理
        4.1.2 空间插值方法
        4.1.3 地理探测器法
    4.2 凉山州森林火灾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4.2.1 年均气温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4.2.2 年降水量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4.2.3 年均风速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4.2.4 年均相对湿度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4.3 凉山州森林火灾地形因素影响分析
        4.3.1 高程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4.3.2 坡度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4.3.3 坡向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4.4 凉山州森林火灾人为因素影响分析
        4.4.1 道路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4.4.2 河流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4.4.3 居民地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4.5 凉山州森林火灾植被因素影响分析
    4.6 地理探测器数据预处理
    4.7 凉山州森林火灾驱动因素地理探测器结果
        4.7.1 驱动因素相对重要性探测结果
        4.7.2 驱动因素交互作用性探测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模型和火险等级区划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多重共线性诊断
        5.1.2 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5.1.3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5.2 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模型数据准备
        5.2.1 随机点的创建
        5.2.2 驱动因素数据的准备
    5.3 凉山州森林火灾驱动因素多重共线性诊断
    5.4 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模型驱动因素筛选
    5.5 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5.5.1 森林火灾预测模型全样本拟合结果
        5.5.2 森林火灾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
    5.6 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模型和火险等级区划
    5.7 凉山州森林防火建议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机构比较
    2.1 中国林火行政管理机构
        2.1.1 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2.1.2 机构设置
        2.1.3 行政体制的特点
    2.2 美国林火行政管理机构
        2.2.1 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2.2.2 机构设置
        2.2.3 行政体制的特点
    2.3 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机构比较分析
        2.3.1 国家行政体制不同
        2.3.2 管理权适用范围不同
        2.3.3 组织机构体系不同
        2.3.4 林火管理协调机制不同
    2.4 本章小结
3 中美依法治火法律体系比较
    3.1 中国林火行政管理法律体系
        3.1.1 中国依法治火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林火法律体系概述
        3.1.3 中国防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2 美国林火行政管理法律体系
        3.2.1 美国依法治火的发展历程
        3.2.2 美国林火法律体系概述
        3.2.3 美国防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3 中美林火法律体系的比较分析
        3.3.1 立法体制各有不同
        3.3.2 规范内容各具特色
        3.3.3 法律体系各有所长
        3.3.4 防火规划各有侧重
    3.4 本章小结
4 中美火源行政管理比较
    4.1 中国的火源行政管理
        4.1.1 管理的内容
        4.1.2 火源管理行政措施
        4.1.3 管理的特点
        4.1.4 问题和不足
    4.2 美国的火源行政管理
        4.2.1 管理的内容
        4.2.2 管理的措施
        4.2.3 管理的特点
    4.3 中美火源行政管理的比较分析
        4.3.1 管理目标不同
        4.3.2 管火政策不同
        4.3.3 措施手段不同
        4.3.4 雷击火预测预报重视程度不同
    4.4 本章小结
5 中美林火宣传教育比较
    5.1 中国的林火宣传教育
        5.1.1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5.1.2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
        5.1.3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特点
    5.2 美国的林火宣传教育
        5.2.1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5.2.2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
        5.2.3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特点
    5.3 中美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比较分析
        5.3.1 宣教内容各有侧重
        5.3.2 宣教形式各有千秋
        5.3.3 宣教效果各具成效
    5.4 本章小结
6 对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启示
    6.1 完善林火行政管理责任制度
        6.1.1 创立党政同责制度
        6.1.2 创立终身追责制度
        6.1.3 创立“上下同责”制度
    6.2 健全以法治火的法律体系
        6.2.1 尽快修改《森林法》
        6.2.2 修改完善《森林防火条例》
        6.2.3 制定《计划烧除管理条例》
        6.2.4 推进地方林火管理立法
    6.3 创新火源行政管理机制
        6.3.1 推进火源管理法治化
        6.3.2 创新私有林火源管理机制
        6.3.3 实行火源管理措施的人性化
        6.3.4 强化火源管理的信息化
    6.4 提高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效果
        6.4.1 内容人性化
        6.4.2 形式多样化
        6.4.3 教育常态化
        6.4.4 手段现代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北京西山林场不同可燃物类型空间分布及潜在火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林火的内涵
        1.2.1 森林可燃物
        1.2.2 林火种类
        1.2.3 林火行为
    1.3 国内外有关林火研究进展
        1.3.1 森林可燃物研究
        1.3.2 地表火行为研究
        1.3.3 树冠火行为研究
        1.3.4 结合GIS的林火行为空间分布研究
    1.4 林火扑救组织指挥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
    2.1 研究区气候特征
    2.2 研究区植被特征
    2.3 研究区地形特征
    2.4 研究区火灾历史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可燃物类型划分
        3.1.1 林分类型的划分
        3.1.2 聚类方法的选择
        3.1.3 聚类因子选择
    3.2 标准地设置及可燃物调查
        3.2.1 标准地设置
        3.2.2 可燃物种类划分
        3.2.3 林分因子调查
        3.2.4 林木定位与测量
        3.2.5 林木枝叶负荷量调查
        3.2.6 林下植物负荷量调查
        3.2.7 地表枯枝落叶层负荷量调查
        3.2.8 可燃物热值的测定
    3.3 林火行为参数指标计算
        3.3.1 Rothermel模型
        3.3.2 火行为参数计算
    3.4 结合Arcgis的林火行为空间分布
4 结果与分析
    4.1 地表可燃物类型分类
        4.1.1 林场不同林型可燃物参数的Kruskal-Wallis检验
        4.1.2 林场不同可燃物类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
    4.2 西山林场不同风速、可燃物湿度下可燃物潜在地表火行为
        4.2.1 无风、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潜在地表火行为特征
        4.2.1.1 无风、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最大蔓延速度
        4.2.1.2 无风、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潜在单位面积发热量
        4.2.1.3 无风、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潜在火线强度
        4.2.1.4 无风、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潜在火焰高度
        4.2.2 北京月平均风速、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潜在地表火行为
        4.2.2.1 北京月平均风速、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最大蔓延速度
        4.2.2.2 北京月平均风速、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火线强度
        4.2.2.3 北京月平均风速、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火焰高度
        4.2.3 北京月最大风速、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地表火行为
        4.2.3.1 北京月最大风速、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最大蔓延速度
        4.2.3.2 北京月最大风速、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火线强度
        4.2.3.3 北京月最大风速、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火焰高度
        4.2.4 北京月最大风速、不同可燃物湿度下潜在地表火行为空间分布格局
    4.3 西山林场针叶林潜在树冠火行为
        4.3.1 油松林潜在树冠火行为
        4.3.1.1 油松林树冠可燃物空间密度
        4.3.1.2 油松林树冠潜在火行为
        4.3.2 侧柏林潜在树冠火行为
        4.3.2.1 侧柏林树冠可燃物空间密度
        4.3.2.2 侧柏林树冠潜在火行为
    4.4. 不同潜在火烧强度下的森林灭火组织扑救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8)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生态调控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区域概况
        1.4.2 研究方法
        1.4.3 空间数据处理
第二章 计划烧除的防火效果评估
    2.1 大兴安岭南部草甸计划烧除的防火效果
    2.2 云南思茅松林计划烧除的防火效果
        2.2.1 林下可燃物管理方式
        2.2.2 样品采集和处理
        2.2.3 云南思茅松林计划烧除的长期防火效果
        2.2.4 云南思茅松林计划烧除的短期防火效果
    2.3 小结
第三章 计划烧除对思茅松林地表可燃物有机碳的影响
    3.1 林下可燃物有机碳含量
    3.2 计划烧除对林下可燃物有机碳储量的长期影响
    3.3 计划烧除对林下可燃物有机碳储量的短期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计划烧除对思茅松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1 思茅松林计划烧除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长期影响
    4.2 思茅松林计划烧除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短期影响
    4.3 思茅松林计划烧除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长期影响
    4.4 思茅松林计划烧除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短期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计划烧除对大兴安岭南部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1 计划烧除对大兴安岭南部典型草甸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2 计划烧除对大兴安岭南部沼泽草甸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3 计划烧除对南翁河草甸和灌丛短期的持续影响
        5.3.1 计划烧除对草甸土壤化学性质的短期持续变化影响
        5.3.2 计划烧除对灌丛土壤化学性质的短期持续变化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计划烧除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6.1 计划烧除对大兴安岭南部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6.2 计划烧除对大兴安岭南部白桦生长的影响
    6.3 计划烧除对云南思茅松生长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野外和室内计划烧除实验
    7.1 大兴安岭南部草甸计划烧除实验
    7.2 室内山地模拟计划烧除实验
        7.2.1 云南松烧除火蔓延速率预测模型
        7.2.2 思茅松林计划烧除防火隔离带宽度预测模型
    7.3 小结
第八章 基于FARSITE软件的计划烧除模拟
    8.1 大兴安岭南部落叶松林-草甸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处理
    8.2 大兴安岭落叶松林-草甸计划烧除FARSITE火行为模拟
        8.2.1 模型数据准备
        8.2.2 大兴安岭落叶松林-草甸计划烧除FARSITE火行为模拟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森林火灾及研究现状
        1.1.1 国外森林火灾的研究现状
        1.1.2 国内森林火灾的研究现状
        1.1.3 世界森林防火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1.1.4 森林火灾的主要类型及防御必要性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内容与目标
        1.2.2 关键技术与难点
        1.2.3 方法与技术路线
        1.2.4 技术路线
    1.3 研究区选择
        1.3.1 地区概况
        1.3.2 起火原因
        1.3.3 空间分布
        1.3.4 年际变化
    1.4 本章小结
2 林火时间序列
    2.1 时间序列分析法
        2.1.1 基本概念
        2.1.2 平滑法
        2.1.3 单指数平滑法
        2.1.4 线性指数平滑法
    2.2 林火时间
        2.2.1 林火初期
        2.2.2 林火中期
        2.2.3 林火末期
    2.3 林火突变及其研究进展
        2.3.1 林火突变的理论基础及现象
        2.3.2 林火突变的定义及检测
    2.4 本章小结
3 林火时间序列火灾面积的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几个相关概念
        3.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分析方法
        3.2.1 趋势分析法
        3.2.2 Cramer法
        3.2.3 小波分析
    3.3 日火灾面积结果与分析
        3.3.1 日火灾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3.3.2 日火灾面积变化小波分析
        3.3.3 日火灾面积变化Cramer分析
    3.4 结论与探讨
    3.5 本章小结
4 林火时间序列林木伤亡率的分析
    4.1 研究地概况
    4.2 研究方法
        4.2.1 调查方法
        4.2.2 概率统计方法
        4.2.3 Kendall分析
        4.2.4 小波分析
        4.2.5 小波方差
    4.3 林火伤亡率结果与分析
        4.3.1 林火伤亡的相关分析
        4.3.2 林火时间与伤亡的相关分析
        4.3.3 灾变临界点的确定
        4.3.4 时间尺度特征分析
        4.3.5 周期变化特征分析
    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林火时间序列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地区概况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5.2.2 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5.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林火时间序列虫害相关性的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样地的选取
        6.1.2 数据调查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过火林地与对照样地的虫害发生情况
        6.2.2 不同林分火烧后虫害发生种类
        6.2.3 影响森林虫害发生的因子分析
        6.2.4 林火强度与虫害发生数量的关系
        6.2.5 林火发生时间与虫害发生数量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7 林火对兴安落叶松群落更新的影响
    7.1 研究地区概况
    7.2 研究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森林类型的天然更新状况
        7.3.2 更新状况年均增值分析
        7.3.3 不同林型更新状况比较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林火动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意义
        1.1.2 气象因子与林火动态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2 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重点解决问题
    1.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气候条件
        2.1.2 森林资源
        2.1.3 森林火灾发生特点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气象要素的处理
        2.2.3 火灾的空间分布
第三章 1986~2010 年黑龙江省林火时空分布特征
    3.1 时间分布
        3.1.1 年际变化
        3.1.2 月际变化
    3.2 空间分布
        3.2.1 林火的区域分布特征
        3.2.2 黑龙江省区域划分
        3.2.3 火点与植被类型
        3.2.4 火点与道路
        3.2.5 火点与海拔
    3.3 火因分析
    3.4 扑救能力对林火动态的影响
第四章 1986~2010 年与森林火灾密切相关的气象指标的变化特征
    4.1 气温对林火动态的影响
        4.1.1 气温变化
        4.1.2 气温与火林火发生
    4.2 降水对林火动态的影响
        4.2.1 降水量变化
        4.2.2 降水量与林火发生
    4.3 1986~2010 年黑龙江省火险天气指数分析
        4.3.1 研究区域内森林火险指数的年际变化
        4.3.2 研究区域内森林火险与火灾次数关系分析
        4.3.3 FWI 系统指数与黑龙江省林火发生
        4.3.4 1986~2010 年黑龙江省森林火险严重程度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绥棱林业局2001年秋季森林火灾的气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帽儿山典型林分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测预模型研究[D]. 刘祺.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基于MODIS卫星火点数据的浙江省林火时空动态变化特征[J]. 曾爱聪,郭新彬,郑文霞,魏帽,靳全锋,郭福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0(11)
  • [3]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D]. 何百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D]. 高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5]四川凉山州森林火灾预测模型和火险等级区划研究[D]. 张翔.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D]. 陈娟.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7]北京西山林场不同可燃物类型空间分布及潜在火行为研究[D]. 王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8]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生态调控基础研究[D]. 高仲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5)
  • [9]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D]. 杜嘉林.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10]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林火动态的影响[D]. 陈立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标签:;  ;  ;  ;  ;  

绥岭林业局2001年秋季森林火灾气候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