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风俗与维也纳世博会

现代中国风俗与维也纳世博会

一、近代中国海关与维也纳世界博览会(论文文献综述)

董强[1](2021)在《“炫奇”抑或“邦谊”:近代中日两国在世博会上的竞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中叶以来,博览会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日益成为欧美各国彰显综合国力的竞技场。在近代博览事业蓬勃发展之际,尚处于前近代社会的中日两国开始频繁接触世博会。1873年,奥匈帝国举办的维也纳世博会成为中日两国首次以官方身份同台竞技的世博会。面对这一难得的展示契机,日本明治政府主动有为、积极筹备,派出强大阵容,全面直观地了解欧美近代工业文明成果,从而助推日本迈向近代化。与此同时,晚清时期的中国政府则迫于"邦谊",委派洋人执掌的中国海关代表团赴展参会。在维也纳世博会的聚光灯下,中日两国展开了一场无形的竞逐。

郑敏[2](2020)在《从近代世界博览会看海关洋员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意义与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参加世界博览会是晚清时期的中国在参与国际事务方面的一种崭新的形式,也是近代中国海关洋员向世界展示中国商品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海关洋员在参与博览会期间的作为,一定程度上让西方获取了认识中国的重要信息,帮助西方世界走近中国、了解中国,也打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通道。因此,从参与世界博览会的角度来看,近代中国的海关洋员作为一个具有特殊跨文化特质和多重文化背景的独特群体,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独特而多面的作用。

王丹妮[3](2020)在《19世纪70年代厦门外贸形势浅析——以《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各口岸展品目录》为视点》文中研究说明1872年,受清政府授权,中国海关筹划参加了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经过精心组织、广泛搜集、细致分类,中国海关选送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物品参展,引起了国外广泛关注。中国海关编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各口岸展品目录》,详细记录了各口岸送展物品和对外贸易情况。本文从该目录内厦门口岸部分着手研究19世纪70年代厦门的外贸形势,包括主要进出口货物、变化趋势和总体特点,分析彼时的外贸形势对厦门社会经济的影响。

鞠斐[4](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赵莉[5](2019)在《中国舟船船模与早期国际博览会考略(1873~1905)——以哈佛大学图书馆未刊旧海关资料为中心》文中认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展品之一,中国舟船船模与早期国际博览会渊源深厚。根据哈佛大学图书馆未刊旧海关资料的统计,在1873年至1905年晚清海关承办参展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至少有来自中国沿海地区约559艘次中国舟船船模先后参展了8届国际博览会。这些船模规模大、数量多,类型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在展示中国传统造船技艺的同时,也为西方世界带来了中国社会基于自然经济、手工制作的传统东方文明形态。它们持续、成系列地出现在早期国际博览会,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与当时国际博览会的展品主题分类、晚清海关展品征集模式密切相关。这些船模既是中国帆船参与早期国际博览会的重要物证,也为进一步研究流散海外的中国舟船船模带来更多的课题。

许宗茂[6](2018)在《“赫德之赛会”的潮起与潮落》文中指出本文围绕世界博览会这一主题,客观分析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署承办世博会的有利条件,认真回顾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1870—1905年)海关承办博览会主要历程和得失,深入思考"赫德之赛会"落下帷幕的主要因素,明确提出晚清政府收回海关承办权的时间——1905年9月。

郑成林,赵海涛[7](2018)在《近代中国海关史百年研究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发轫于民国时期关于关税自主的探讨,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发展,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拓展,在制度、人物、海关业务等方面全面展开,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更多新史料、新方法的运用,海关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研究的维度进一步增加,实现了从整体研究向区域研究的推进,扩大了海关史研究的空间。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虽然硕果累累,但是在研究方法、史料发掘、理论建设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做出回顾与反思,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海关史研究的繁荣与昌盛。

潘一宁[8](2014)在《海关洋员包腊与晚清中国外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关介入晚清中国对外关系在世界外交史上实属独特现象。除了总税务司大搞"业余外交"外,海关其他中高层洋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中国外交。英国人包腊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近代海关任职的洋员,深受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重用,1872年出任粤海关税务司。在赫德的安排和指导下,他参与了两次重要的中国外交活动——1866年斌椿使团出访欧洲和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展。包腊参与中国外交的动机和目的对中国是友好的,在参与过程中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最终达到了促进中西相互了解、改善关系的效果,由此从微观角度展示了在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下海关介入晚清中国对外关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王玉慧[9](2012)在《晚清政府博览会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时期的中国博览业有着独特的历史和重要影响,政府的作用在其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晚清政府的介入,就没有中国早期的博览业。本文以晚清政府对中国博览业的管理为研究对象,从介绍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的历史和晚清政府对国际博览会的认识入手,进而重点阐述和分析晚清政府对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事物以及国内自办博览会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最后得出结论。

薛坤[10](2011)在《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起步和发展(1851-1937)》文中研究指明在近代世界博览事业发展的影响下,中国频繁参展世博会,越来越多的人游历世博会。中国从1906年开始发展本国的博览事业,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国货展览会为主体的民族博览事业发展风生水起,高唱入云。博览事业的发展深切影响着近代中国,积极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同时,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也极大地影响了近代博览事业的发展,政局动荡和财政困难等原因导致了中国近代博览事业发展的畸形。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一部分。本文从参展世博会和自办民族博览事业两方面,分晚清和民国时期两阶段,对中国近代博览事业进行整体上的梳理,试图全景展示近代中国博览事业发展过程,并揭示博览事业与国家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近代中国海关与维也纳世界博览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代中国海关与维也纳世界博览会(论文提纲范文)

(1)“炫奇”抑或“邦谊”:近代中日两国在世博会上的竞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世博会:近代日本通往世界的一扇大门
    (一)幕末时期日本参会概况
    (二)明治政府积极筹备参会
    (三)明治政府派员参加维也纳世博会
    (四)明治政府采取的赴展便利举措
三、“赫德之赛会”:中国海关参与晚清外交的肇起
    (一)清政府委令海关筹备赴展事宜
    (二)清政府委派海关洋员赴维也纳出展
四、世博会对日本近代化进程的推动及影响
五、世博会对晚清中国社会的触动

(2)从近代世界博览会看海关洋员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意义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中国海关洋员筹办参与世界博览会活动的因由
    (一)海关洋员群体的因素
    (二)晚清时期中国的国情和国人因素
    (三)近代中国海关根本性质因素
二海关洋员在参博活动中的主要作用以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为例
    (一)海关洋员的上层十分重视对世界博览会的参与工作,并且尽力推动
    (二)海关洋员群体主动尽责,积极备展
    (三)经由备展工作形成海关贸易统计的开端
三从参博活动和文化传播效果看海关洋员的历史角色
    (一)海关洋员通过世界博览会将中国推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
    (二)海关洋员认为通过参会,有助于中国人了解西方、接受西方文化
    (三)海关洋员希望通过世界博览会扩大自身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和知名度
四海关洋员在近代中国文化传播中的“三重竞合”关系
    (一)猎奇心理与“揭短”中国国情的竞合
    (二)主动参展与被动学习的竞合
    (三)集体利益与历史角色的竞合

(3)19世纪70年代厦门外贸形势浅析——以《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各口岸展品目录》为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博览会与近代中国海关之源起
二《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各口岸展品目录》的诞生
三厦门港口概述及送展情况
四19世纪70年代厦门进出口情况描绘
    (一)主要进口商品及贸易变动趋势
        1. 大米
        2. 苏木和洋纱
        3. 鸦片
    (二)主要出口商品及贸易变动趋势
        1. 茶叶
        2. 纸和纸制品
        3. 糖
        4. 纺织品等特色土货
    (三)洋货复出口和土货复出口贸易情况
    (四) 19世纪70年代厦门外贸形势特点
        1. 进出口贸易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出口增长快于进口
        2. 进出口商品类型极不均衡
        3. 进口货物平均单价高于出口货物
        4. 香港和东南亚是厦门口岸最主要的贸易地区
五19世纪70年代厦门外贸情况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近代中国海关史百年研究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概况
二近五年来海关史研究的新动态
    (一) 海关人物研究
    (二) 海关制度研究
    (三) 海关税收征管研究
    (四) 海关与公共事务
    (五) 海关地图学研究
三近代中国海关史百年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 延展研究时空
    (二) 拓展专题研究
    (三) 放宽研究视野
    (四) 系统发掘史料

(8)海关洋员包腊与晚清中国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海关在中国外交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二、作为中国近代海关洋员的包腊
三、包腊与1866年的斌椿使团
四、包腊与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
五、结语

(9)晚清政府博览会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 已有研究综述
    三、 本论文的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博览会概述
    第一节 国际博览会的历史概述
        一、 博览会概念
        二、 博览会发展历史
    第二节 晚清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概述
        一、 早期接触时期(19 世纪 50、60 年代)
        二、 晚清海关代表中国参展时期(19 世纪 70 代至 1905 年)
        三、 国人自办参展时期(1905 年之后)
    第三节 晚清政府对博览会的认识
        一、 晚清政府对博览会的疑惧——“炫奇”、“赛珍”
        二、 晚清政府对博览会的逐渐接受——“交流”、“邦谊”
        三、 晚清政府对博览会的提倡——“商战”、“文明”
第二章 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事务承办权的转移
    第一节 私人参加博览会(1873 年之前)
    第二节 总理衙门授予海关办理(1873-1905)
        一、 赫德之赛会
        二、 海关承办国际博览会的原因
        三、 海关承办国际博览会的影响
    第三节 商部承办博览会事务(1905-1910)
第三章 晚清政府对国际博览会的管理办法
    第一节 海关承办国际博览会的具体办法
        一、 筹备参展事务一般程序
        二、 各届博览会章程相关规定
    第二节 商部承办国际博览会具体办法
        一、 商部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章程》
        二、 商部管理的影响
    附:《商部新订出洋赛会章程》
第四章 晚清国内举办博览会的尝试
    第一节 社会各界对于举办商品赛会的呼吁
    第二节 晚清国内博览会的萌发
        一、 1909 年武汉劝业奖进会
        二、 1910 年南洋劝业会
    第三节 晚清政府对国内博览会的管理
        一、 大力扶持和诱导商品赛会
        二、 设立机构,加以统筹
        三、 直接投入资金
        四、 制定优惠政策,加以鼓励
        五、 组织评比,制定优厚的奖励政策
第五章 晚清政府博览会管理评价
    第一节 晚清政府博览会管理的历史意义
        一、 使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
        二、 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推动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三、 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激起国人学习西方、追赶西方的强烈使命感
    第二节 晚清政府管理博览会的历史局限与教训
    第三节 为民国后博览会的管理积累了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10)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起步和发展(185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主要研究资料概述
    四、相关研究综述及不足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中国博览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阶段
    第一节 晚清时期博览事业的起步
        一、近代国外博览事业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民族博览事业的起步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博览事业的进步
        一、北京政府时期博览事业的发展(1912-1927)
        二、南京政府时期博览事业的兴盛(1927-1937)
第二章 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界面观照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博览事业
        一、外国在华博览事业的类别
        二、外国在华博览事业特点及原因
    第二节 中国博览事业特点分析
        一、中国近代博览事业的类别特点
        二、中国近代博览事业的地域性特点
        三、中国近代博览事业组织方式在学习中不断完善
        四、中国近代博览事业的娱乐性
第三章 近代中国与世博会
    第一节 中国游历人员与世博会的接触
        一、游历世博会人员组成结构分析
        二、游历世博会的社会意义
    第二节 中国参展世博会的历史实践
        一、中国参展世博会的类型和历史阶段
        二、中国参展世博会特点分析
第四章 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近代中国博览事业发展的思想反映
        一、近代中国博览观衍变的历程
        二、近代中国博览观衍变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一、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二、近代中国博览事业发展的历史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近代中国博览事业发展大事记(1851—1937)
后记

四、近代中国海关与维也纳世界博览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炫奇”抑或“邦谊”:近代中日两国在世博会上的竞逐[J]. 董强.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21(02)
  • [2]从近代世界博览会看海关洋员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意义与影响[J]. 郑敏. 鼓浪屿研究, 2020(02)
  • [3]19世纪70年代厦门外贸形势浅析——以《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各口岸展品目录》为视点[J]. 王丹妮. 鼓浪屿研究, 2020(02)
  •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中国舟船船模与早期国际博览会考略(1873~1905)——以哈佛大学图书馆未刊旧海关资料为中心[J]. 赵莉. 国家航海, 2019(02)
  • [6]“赫德之赛会”的潮起与潮落[J]. 许宗茂.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8(04)
  • [7]近代中国海关史百年研究回顾与反思[J]. 郑成林,赵海涛. 近代史学刊, 2018(01)
  • [8]海关洋员包腊与晚清中国外交[J]. 潘一宁. 学术研究, 2014(09)
  • [9]晚清政府博览会管理研究[D]. 王玉慧.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4)
  • [10]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起步和发展(1851-1937)[D]. 薛坤. 苏州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现代中国风俗与维也纳世博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