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微机原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一、《微型机原理》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刘伟岩[2](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周少华[3](2020)在《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对社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信息技术课程是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变革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是信息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要求。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先教,学生后练”,以教师为主的“教中心课堂”不利于学生发展。学本课堂是信息时代与素质教育下的教育理念,基于学本教育理念的学本课堂是“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以学习为本的“学中心课堂”。本研究进行了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本研究中教学实践主要特点是学生是课堂主体,学生在导学支持资源支持和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发展核心素养。实践前:本研究对已有学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案例成果进行分析,对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学习者特征和学习现状为客观依据,立足教学实际,参考已有研究得出的成果,规避已有研究中的不足,设计出了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中:根据滇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模块内容特点将初中信息技术课分为概念知识型、操作技能型、应用能力型三种课型,分别对三种不同课型进行学本式教学设计,科学设计实验、合理选择对象实施教学实验。实践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后测练习的形式收集实践数据,通过质性与量化、过程与结果的多样评价方式,分析实践效果。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中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可行、有效,学生学习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学习意识及能力提升、成绩有提升、学习兴趣和课程满意度提升,促使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得到发展。

郑婷婷[4](2020)在《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数字故事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21世纪技能的普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计算思维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在我国,2017新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将计算思维列为该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且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议题。我国教育部也指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聚焦信息技术,应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计算思维,对计算思维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聚焦于计算思维的培养策略,而数字故事在发展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具有突出的优势,不仅仅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更是为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思维培养创设有利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以计算思维培养为目标,探究数字故事的设计与应用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法、准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数字故事设计与应用为主要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计算思维、数字故事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结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分析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思维培养要求分析,并针对计算思维的分解、概括、抽象、算法思维、评估五个要素,总结归纳了基于计算思维为培养的不同类型的数字故事设计模型,其中,知识建构型数字故事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故事情节、故事脚本、素材资源、媒体设计的脚手架支持,让学生自主设计数字故事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问题导向型数字故事由教师设计数字故事,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并选择两个典型数字故事案例展开详细设计。最后,采用准实验的研究方法,将数字故事应用在知识建构、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教学环节,通过学生计算思维水平培养效果分析和学业成就分析,证明了数字故事引入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与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数字故事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因此,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嵌套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活动进程中,对于推动计算思维培养的开展与实施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李迎[5](2020)在《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微课设计与实现 ——以高中信息技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以及新型媒体的崛起致使学习者对微型学习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微课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桥梁和产物,以其短小精悍、具有设计性等特点而备受欢迎。微课在为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提供便利资源的同时,随之出现了微课缺乏结构化的设计理念,忽视学生系统化知识构建,从而导致学习者的学习停留在浅层和表面等问题,最终导致知识很难被学习者有效输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互联网+”时代学习的关键是如何在碎片化与整体化之间达到平衡协调的状态。而碎片化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微课,因此,微课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学习时间的碎片化,满足学生的碎片化学习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微课内容之间的关联和整合,结构化思维是实现微课结构科学化和知识内容完整性的关键,也是促使学习者形成思维逻辑和知识结构化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按照“发现问题:微课设计零散化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微课设计中引入结构化思维——设计解决路径:设计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微课模型——开发应用案例:基于结构化思维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设计与实现——效果检验分析:基于结构化思维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应用效果分析”的思路开展。本研究所用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及实验法。在阅读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之后,通过对微课内涵、设计要素等的界定和梳理,以及对结构化思维的应用及价值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论证了将结构化思维用于指导微课设计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然后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联通主义理论等的支撑下,结合微课及结构化思维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基于结构化思维设计微课的视角及原则,即微课设计要以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微课资源的结构化表达为样态,以支持学生系统化知识学习为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利用结构化思维设计微课的关键是通过结构化的设计使微课知识信息以结构样态呈现,并最终实现知识的结构化表达和展示。基于此,构建了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微课设计模型,包含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以及结构化表达在内,为微课的设计提供了新视角下的思路参考。最后,将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微课设计落脚到高中信息技术,在进行微课需求调查分析、课程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情况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案例进行具体的微课设计与实现,然后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微课设计效果。结果表明:基于结构化思维设计微课通过调整微课设计视角,历经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使微课形成了结构清晰的有机整体,从而解决了微课零散孤立,缺乏合理组织的问题,为微课的设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式。同时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微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因此,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微课设计是行之有效的。

翁安琪[6](2019)在《面向中学信息学奥赛的Online Judge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编程训练,开展以计算思维的形成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教育。作为中学五大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之一,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青少年普及计算机教育直接有效的方法,已成为培养青少年创新素质的途径之一。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注重编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Online Judge系统与信息学奥赛辅导的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上机实践的评测效率,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少人为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Online Judge系统现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高校程序设计的训练、选拔,中学信息学奥赛的Online Judge系统的平台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Online Judge系统面向信息学奥赛教师与学生。教师用户基于本系统组织线上评测、作业布置,依据教学进度建立题库。学生用户在追求程序结果正确的基础上更多需要考察的是对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及方法。根据对国内外已有的在线评测系统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前期筹划与设计、系统开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技术的实践,通过对信息学奥赛辅导需求开发设计并实现了面向信息学奥赛Online Judge系统,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评测信息及时反馈、教师自主掌握题库以及二次开发与优化的问题。同时也为相关Online Judge系统设计开发人员提供了借鉴。

宁鹏飞[7](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认为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杨全胜,翟玉庆,舒华忠,姜龙玉,吕倩[8](2018)在《贯通式与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系统实践平台建设》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国内外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分析系统能力培养的内涵和步骤,阐述带有纵横贯通的实践课程体系、虚实结合的实验设备为特点的计算机系统实践平台的框架及建设。

葛丽娟,刘宇,郝敏,宗哲英,洪宝棣[9](2014)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结构改革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为满足电力行业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以传统继电保护原理教学为基础、加强微型机继电保护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思路。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搭建优质网络教学平台,重视习题库、试题库建设和教材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培养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继电保护专业人才。

陈春花[10](2011)在《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潜力与误区》文中研究指明新修订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义务标准都指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使用它时存在“误区”,没有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与误区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一,运用文献分析法研究了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意义。第二,运用文献分析法研究了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潜力。第三,运用文献分析法研究了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误区。本文难以归纳和总结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所有优点和误区,期望能以此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与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模式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二、《微型机原理》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型机原理》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学本课堂研究现状
        二、学本课堂研究综述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本教育
        二、学本课堂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二、活动理论
        三、素质教育
第三章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教学环境分析
        四、教学目标分析
        五、教学资源分析
        六、教学策略分析
        七、教学评价分析
    第二节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一、已有学本课堂研究得出的应注意问题及启示
        二、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三、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四、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第三节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类及课型分类
        二、知识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三、技能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四、能力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第四章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第一节 实践内容
    第二节 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变量
        四、实验假设
    第三节 实验实施
        一、实验流程
        二、实验实施
第五章 基于学本课堂的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第一节 成绩分析
        一、知识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成绩分析
        二、技能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成绩分析
        三、能力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成绩分析
        四、期末考成绩分析
    第二节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一、知识型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分析
        二、技能型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分析
        三、能力型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分析
    第三节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一、知识型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二、技能型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三、能力型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第四节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知识水平发展的影响
        三、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
        四、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五、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六、学生对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前测问卷
    附录B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
    附录C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实践前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实践后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E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F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阶段性内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数字故事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数字故事设计基础
    第一节 计算思维概述
        一、计算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二、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三、小结
    第二节 数字故事概述
        一、数字故事的概念及特征
        二、数字故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小结
    第三节 数字故事促进计算思维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一、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二、数字故事教学的优势分析
        三、数字故事与计算思维培养
    第四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三、情境学习理论
第三章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数字故事设计
    第一节 设计原则
    第二节 前期分析
        一、初中学生特征分析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思维培养
        三、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数字故事类型
    第三节 设计模型
        一、知识建构型数字故事设计
        二、问题导向型数字故事设计
    第四节 设计案例
        一、知识建构型数字故事设计案例
        二、问题导向型数字故事设计案例
第四章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数字故事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第一节 前期准备
        一、应用对象选取
        二、应用内容选取
        三、应用方案
    第二节 应用过程
        一、知识建构型数字故事的应用——《计算机发展史》
        二、问题导向型数字故事的应用——《选择结构》
    第三节 应用效果分析
        一、学生计算思维培养效果分析
        二、学业成就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四节 反思与改进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创新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微课设计与实现 ——以高中信息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基础
    2.1 微课
        2.1.1 微课的内涵及特征
        2.1.2 微课设计要素
    2.2 结构化思维
        2.2.1 结构化思维的内涵及原则
        2.2.2 结构化思维的价值及应用
    2.3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3.1 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2.3.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2.4 研究依托的理论基础
        2.4.1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2.4.2 联通主义理论
        2.4.3 认知负荷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微课设计
    3.1 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微课设计视角及原则
        3.1.1 以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3.1.2 以微课资源的结构化表达为样态
        3.1.3 以支持学生系统化学习为主要目的
    3.2 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微课设计模型
        3.2.1 结构化分析
        3.2.2 结构化设计
        3.2.3 结构化表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结构化思维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的实现
    4.1 前期分析
        4.1.1 高中信息技术微课需求调查分析
        4.1.2 高中学生特征及环境分析
        4.1.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况分析
    4.2 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案例的设计与实现
        4.2.1 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案例目标及内容分析
        4.2.2 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案例结构化设计与表达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结构化思维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应用效果分析
    5.1 微课应用过程设计
        5.1.1 实验方案设计
        5.1.2 应用流程设计
        5.1.3 具体实践过程
    5.2 微课应用效果分析与微课设计评价
        5.2.1 微课设计的评价
        5.2.2 微课应用效果分析
        5.2.3 注意事项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展望
附录 A 微课案例
附录 B 微课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C 微课设计的评价问卷
附录 D 访谈提纲
附录 E 信息技术测试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面向中学信息学奥赛的Online Judge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现状分析
        一、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二、信息学奥赛学习内容
        三、信息学奥赛学习特点
        四、信息学奥赛教学现状分析
    第三节 信息学奥赛Online Judge系统的研究意义
        一、学生编程结果的实时反馈
        二、系统二次开发与优化
    第四节 研究目标及结构
第二章 相关文献以及理论技术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信息学奥赛Online Judge系统的研究
        一、国外信息学奥赛Online Judge系统研究
        二、国内信息学奥赛Online Judge系统研究
        三、当前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二、教学理论
    第三节 技术基础
        一、PHP
        二、Web前端技术
        三、MySQL数据库技术
第三章 系统整体架构与设计
    第一节 系统前期研究
        一、需求分析
        二、系统可行性分析
        三、系统设计思想
    第二节 系统架构设计
        一、系统架构设计模型
        二、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第三节 系统的设计
        一、用户系统的功能设计
        二、题目系统的功能设计
        三、判题功能设计
        四、数据库设计
第四章 Online Judge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第一节 开发环境
    第二节 用户系统的实现
        一、前端模板的撰写
        二、首页的优化
        三、用户界面的实现
    第三节 题库系统的实现
        一、题目表单的建立
        二、题目列表
        三、题目显示页面
        四、题目评测
    第四节 系统测试
        一、用户系统测试
        二、题库系统测试
        三、系统性能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1.2.4 本文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2.2.4 人才培养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3.3.1 辅助医学研究
        3.3.2 辅助临床诊断
        3.3.3 医院管理
        3.3.4 医学情报检索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4.5 综合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贯通式与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系统实践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 国外计算机教育界认识
    1.2 中国计算机教育界认识
    1.3 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2 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内涵和培养步骤的研究
3 基于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贯通式和虚实结合的实践平台建设
    3.1 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
    3.2 一套纵横贯通、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实践体系
    3.3 一套虚实结合的统一实验装置
        3.3.1 统一的贯通式实体实验设备
        3.3.2 开发虚实结合, 具有计算机底层硬件支持的远程实验系统
4 网络在线助学系统
5 结语

(9)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结构改革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课程现状
三、新型继电保护课程体系构建
四、教材建设
五、结语

(10)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潜力与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探讨
    2.1 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
        2.1.1 计算机辅助教学
        2.1.2 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差异
        2.1.3 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
        2.1.4 我国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背景及发展
    2.2 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潜力的研究现状
    2.3 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误区的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方法与工具
    3.1 研究框架
    3.2 文献分析
    3.3 案例分析
第4章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学数学中的潜力与误区
    4.1 计算机辅助教学概述
        4.1.1 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
        4.1.2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4.1.3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原理
        4.1.4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4.2 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潜力
        4.2.1 对数学教育的变革
        4.2.2 对数学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创新
        4.2.3 能增大课堂效益
        4.2.4 能突破重点、难点
        4.2.5 为数学课“减负”
        4.2.6 使学生主体性得以体现
    4.3 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误区
        4.3.1 忽视系统性的板书
        4.3.2 过于追求CAI 课件的完美
        4.3.3 教育手段等同于教育思想
        4.3.4 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了一种摆设
第5章 思考与建议
    5.1 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
        5.1.1 背景介绍
        5.1.2 案例片段与点评
        5.1.3 案例反思
    5.2 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2
        5.2.1 背景介绍
        5.2.2 案例片段与点评
        5.2.3 案例反思
    5.3 结论
    5.4 思考
    5.5 几点建议
    5.6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微型机原理》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3]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D]. 周少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数字故事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 郑婷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微课设计与实现 ——以高中信息技术为例[D]. 李迎.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面向中学信息学奥赛的Online Judge系统开发研究[D]. 翁安琪. 青岛大学, 2019(02)
  • [7]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8]贯通式与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系统实践平台建设[J]. 杨全胜,翟玉庆,舒华忠,姜龙玉,吕倩. 计算机教育, 2018(01)
  • [9]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结构改革与优化[J]. 葛丽娟,刘宇,郝敏,宗哲英,洪宝棣.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0]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潜力与误区[D]. 陈春花. 苏州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微机原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