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绿洲植被现状与保护

额济纳绿洲植被现状与保护

一、额济纳绿洲植被现状与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乔子戌[1](2020)在《黑河流域荒漠绿洲面向生态稳定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研究》文中提出近百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产生了较大影响,全球范围内需水量的大幅增长与水资源的短缺形成了尖锐矛盾,极端水事件发生频率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合理调控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但针对荒漠绿洲所在流域兼顾植被恢复与农业用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地下水位)联合调控的研究较少。黑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气候干旱,是典型的西北内陆河流域,对黑河流域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研究,在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对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具有现实意义,亦为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绿洲生态改善提供了参考。本文以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域典型流域—黑河流域东部子水系中下游平原区(上游为山丘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为研究区,在收集整理研究区气象站气象要素、水文站径流要素、张掖和额济纳等市县社会经济、供用水、黑河流域遥感影像、黑河流域地下水埋深等多年年(月)序列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开展供需水预测,提出面向生态稳定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新模式;使用水平衡原理、多目标规划、遗传算法、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等方法,构建水平衡模型及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模型,提出黑河流域荒漠绿洲面向生态稳定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黑河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匮乏,开发利用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用水结构不合理、水利工程等影响大、管理力度不足、管理机制体系不健全等。2.结合植被面积和盖度与地下水位、社会经济发展等,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以及一定的节水措施下,初步预测了研究区未来供需水状况,根据相关规划与文献确定,研究区可供水量为24.6亿m3;2035年需水量为29.25亿m3,其中农业、工业、生活、生态需水量分别为13.08亿m3、1.59亿m3、1.39亿m3、13.19亿m3(其中额济纳绿洲植被需水量为6.74亿m3),水资源初步平衡分析表明缺水4.65亿m3;2050年需水量为30.46亿m3,其中农业、工业、生活、生态需水量分别为12.26亿m3、1.84亿m3、1.72亿m3、14.64亿m3(其中额济纳绿洲植被需水量为7.54亿m3),水资源初步平衡分析表明缺水5.86亿m3,研究区供需矛盾突出,缺水量较大,这就需要未来合理调控水资源,解决缺水、生态恢复等问题。3.对黑河流域莺落峡、草滩庄、黑河大桥、正义峡等断面下泄量进行了系统分析,总体上看,近十年黑河流域进入了丰水期,下泄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2016年黑河流域中游水文、气象、供用水等数据,建立了黑河流域中游水平衡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进行了参数率定,最终得到相关系数为0.8、NSE系数(纳什效率系数)为0.59的黑河流域中游水平衡模型,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及莺落峡来水量与正义峡下泄量之间的关系。4.纳入中游水平衡模型,构建了研究区面向生态稳定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模型,初步供需水平衡分析显示研究区缺水量较大,因此模型坚持以供定需的原则,协调生态、工业、农业、生活等用水,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利用充分的节水措施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实现生态恢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满足各行业发展规模、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经模型运算求解后,提出了黑河流域荒漠绿洲面向生态稳定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方案。经优化调控后2035年研究区总配水量为24.49亿m3,其中地表水配水量为18.2亿m3,地下水配水量为6.29亿m3,农业、工业、生活、生态配水量分别为8.31亿m3、1.59亿m3、1.39亿m3、13.2亿m3;2050年总配水量为24.6亿m3,其中地表水配水量为18.2亿m3,地下水配水量为6.4亿m3,农业、工业、生活、生态配水量分别为6.53亿m3、1.84亿m3、1.72忆m3、14.51亿m3;经济系统内部工业效益占比逐渐增大,研究区经济效益逐步上升,下游荒漠绿洲区自然绿洲面积不断扩大,基本可以恢复到目标年水平,实现荒漠绿洲区的生态稳定。

代兰海[2](2020)在《内蒙古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生态风险也愈发严重,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突出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纳入“五位一体”国家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大任务。中国西北绿洲地区是干旱内陆区的精华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地区,既集中了区域绝大部分人口与社会财富,也承担着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如何统筹协调绿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推进绿洲生态系统有效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长期以来,绿洲生态治理研究侧重于生态工程建设模式探讨和生态治理技术研制,而对绿洲社会—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关注不够,忽视了绿洲生态治理背后深层的社会因素,亦轻忽了后续生态治理成果维护,影响了绿洲生态治理成效和可持续性,削弱了绿洲地区高质量发展进程。同时,由于绿洲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自组织性和尺度依存性,绿洲生态治理既涉及流域水资源分配和用水关系调整,又涉及自身多元权力主体博弈,在时间、空间和决策管理层面表现出高度综合性。空间生产理论遵循“时间—空间—社会”的辩证统一,坚持空间三元辩证法,强调空间与塑造它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关系,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具有其它理论不可替代的优势。为此,本研究运用空间生产理论,选择边疆民族地区额济纳绿洲为案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生态空间生产“过程—效应一机制—问题—优化”理论研究框架,以绿洲生态危机和旅游兴起为研究切入点,基于绿洲生态环境变迁考察,对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效应进行系统分析,从不同尺度探究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动力机制,总结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存在问题,提出优化框架。研究中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分别指绿洲生态治理和生态旅游开发,二者是递进的共生关系。绿洲生态治理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促进了绿洲生态旅游开发;绿洲生态旅游开发增加了地方收入,维护了绿洲生态治理成果。主要结论如下:(1)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迁历经形成、发展、恶化与恢复四个阶段,民国以来人类活动是绿洲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明清时期绿洲基本处于自然演化状态,水、土、植被等各种生态要素均衡发展,形成良性的生态体系;民国时期当地人烟稀少,人口密度极低,垦荒屯田受到限制,绿洲生态环境得以维持发展;1949—1999年,流域人口快速增加,农牧业低质高速发展,黑河水资源利用严重失衡,绿洲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00年以来,随着黑河水量调度和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绿洲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正处于恢复和改善中。(2)额济纳绿洲生态治理是一个快速的三元辩证的生态空间生产过程。生态危机背景下,绿洲生态空间表征集中体现为权力主体对绿洲生态区位和生态功能的知识再现和规划构想,绿洲被建构为中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绿洲生态空间实践表现为黑河水量调度、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工程建设,实现了绿洲来水的增多化、绿洲河网的渠系化和绿洲空间的功能化,绿洲由边境牧业生产生活空间转变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空间;外地民众和当地居民在绿洲表征生态空间上持有迥异的空间形象,风沙源地是前者尤其是京津百姓议论的焦点,而痛失家园成为后者情感和权力诉求的中心。生态空间生产的三元分析表明了生态空间意义的多元性,生态空间不仅仅是实体空间,也是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绿洲生态治理过程涉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空间政治与权力诉求。(3)额济纳绿洲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接续递进的生态空间再生产过程。旅游兴起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旅游节事活动推动、旅游规划引领和旅游+主导了绿洲生态旅游空间实践,绿洲由沉寂的生态功能空间转变为喧嚣的旅游消费空间;绿洲生态旅游空间表征体现为权力和资本对绿洲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构想和文化建构,生产出以“大漠童话”为主题的旅游空间形象,绿洲由边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向国内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转换;绿洲表征生态旅游空间中胡杨林居于核心位置,胡杨符号成为游客审美和消费偏好,绿洲被塑造为享誉中外的“胡杨林故乡”,并据此建构出新的绿洲空间文化想象(生命想象、边塞想象、秘境想象)。生态空间再生产的三元分析显现了生态旅游空间意义的多元性,生态旅游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亦是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绿洲生态旅游开发过程纠缠着复杂的权力关系、资本逻辑与文化冲突。(4)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机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差异,具有显着的公共产品空间生产特性。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本质上是中央政府纵向嵌入后,黑河流域人水关系协调发展的结果,是压力型体制与激励性政策主导下各级政府/机构密切配合、团结治水的产物。其中,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权力干预,地方政府参与决策、分级负责,黑河流域管理局组织实施、监督检查。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再生产是以地方政府为先导,权力和资本双重逻辑支配下,多种空间生产主体共同建构的结果。其中,地方政府权力主导、产业培育,旅游企业资本驱动、开发经营,影视媒体形象宣传、品牌传播,外来游客空间消费、话语建构,当地居民被动参与、环境保护。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在空间生产主体、目标、资本、价值四个方面,与私人产品空间生产有着显着区别。(5)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重塑了绿洲社会关系和空间秩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生态移民工程致使牧民生计空间受到挤压,社会网络发生断裂,文化心理适应失调,城市生活方式的适应性出现问题;绿洲生态旅游空间生产的权力和资本逻辑,造成旅游空间容量短期超载、生态旅游发展异化和旅游空间生产去地域化;游牧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游牧空间的边缘化,导致草原游牧文化式微,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风险;绿洲分水实践过程中,黑河“97分水方案”的合理性遭到质疑,分水方案适应性与分水方案执行受到挑战。(6)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是区域社会关系调适、产业体系重构与文化价值反思的过程。绿洲应以生态优先、协同共治、以人为本和空间正义为原则,实施流域生态共治共享模式和绿洲发展包容普惠模式,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思路,构建绿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产业体系,推进绿洲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现绿洲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优化措施上,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移民安置方式、发展深层生态旅游与加大节水农业发展力度。同时,亟需从地方性知识视角对绿洲生态空间生产过程进行文化价值反思,实现绿洲生态治理方案的地方嵌入。本研究创新点表现为:(1)将空间生产视角引入生态研究领域,综合集成空间生产理论、区域治理理论、政府行为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构建了生态空间生产理论研究框架,拓展了空间生产理论。(2)基于绿洲“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视角,探究了不同空间生产主体及其交互关系对生态治理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生态治理的工程和技术倾向,丰富了生态治理理论。(3)从空间生产主体、目标、资本、价值四个方面,对公共产品空间生产与私人产品空间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厘清了不同类型产品空间生产的差异。

丁翃羽[3](2019)在《旅游活动对额济纳胡杨林保护区植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杨林是我国西北极端干旱区绿洲重要的植被类型,胡杨林及其生物多样性维持对于绿洲生态环境稳定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胡杨具有重要美学和文化价值,近年来针对胡杨旅游活动强度和范围不断加大,对胡杨林保护与维持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以额济纳旗胡杨林为研究对象,对额济纳旗胡杨林进行样地调查,研究旅游干扰下额济纳旗胡杨林群落特征以及土壤环境的响应,以达到保护胡杨林种群和对胡杨林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胡杨林恢复与重建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保护区胡杨林物种组成单一,植被结构简单,生境脆弱化明显。随着干扰梯度的增加,胡杨林下植被和根蘖苗的更新受干扰影响逐渐减少,根蘖苗作为胡杨主要的更新方式受阻,间接导致胡杨种群衰退。(2)旅游干扰已经改变绿洲胡杨林的植被动态过程,受基础设施建设等旅游项目的影响,生境破碎化现象明显,生境异质性增加,对绿洲植被的维持有极大的影响。(3)旅游干扰对额济纳旗胡杨林群落植被多样性具有显着的作用,显着降低了植物物种丰富度和香浓多样性(P<0.05),重度的旅游干扰会导致物种在生境中的分布不均匀(P<0.05)。干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胡杨林植物物种多样性,造成绿洲植被衰退。(4)旅游干扰下土壤容重发生了显着变化(P<0.05),土壤含水率则是在游客密集区域较高。说明旅游干扰(践踏)主要是改变了胡杨林土壤的物理结构,对土壤养分影响较小。(5)旅游活动对胡杨林群落特征和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客践踏、游客数量与基础设施的建设造成的干扰。制定出与此类干扰相对应的对于额济纳旗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方法,以实现生态旅游在额济纳旗胡杨林的实现,从而达到保护和恢复额济纳旗胡杨林的目的。

刘龙涛[4](2019)在《基于多目标模型的额济纳绿洲生态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额济纳绿洲位于黑河下游,该地区生态十分脆弱,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不仅是阻挡风沙侵袭,保护西北、华北生态的天然屏障,也是当地土尔扈特蒙古族生息繁衍和国防科研建设的重要依托。上世纪末该地区暴发严重生态危机,为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2000年开始实施黑河生态水量调度。调水20年来,额济纳绿洲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但该地区生态水资源配置较为粗放,配水的相关研究也较少,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目前,进入额济纳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绿洲核心区,生态用水需求能够满足,甚至部分核心区域由于水量过多反而造成土壤的盐渍化,严重影响到植被的生长,而绿洲边缘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配水又很少,植被仍处于退化状态。宝贵的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严重制约着额济纳绿洲生态的良性演替。本文以多目标模型为基础,将额济纳绿洲带划分为13个子区,全年配水期划分为5个时段,建立了 13个子区在5个时段内的可分配水量与绿洲生态实际需水的关系,把目标函数设为可分配水量与实际需水的差,以水域生态需水、绿洲植被生态需水、保持适宜生态地下水位所需要的生态需水为目标,需水差达到最小为最终目标,以东居延海补水量、总量控制指标、地下生态水位指标、植被恢复面积指标为约束,把不同保证率来水条件作为输入,通过模型耦合再用Matlab工具箱fmin con函数计算出“多目标配置方案”下13个子区的配置水量,配置结果与现状方案下进行综合对比,确定多目标优化配置方案为最佳配置方案。同时,分析了额济纳绿洲水资源现状、绿洲和生态需水规律,明确了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和地下水的关系。并提出在50%保证率来水情况下的多目标优化配置方案,该方案确定的东、西河的分水比例随着狼心山断面来水量丰枯而变化,来水越丰,东、西河的分配比例越低,即来水枯时主要向东河分水,西河的配水较少;来水丰时,东河的分配水量维持不变,西河的配置水量逐渐增加。该方案优点在于,可以根据狼心山断面来水量的不同而实时调整东、西河的分水比例,而不是按照现状将这一比例维持在现状7:3,这可以为今后黑河来水实现可控后,额济纳实施精细化水资源配置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针对目前的调度实践,该方案可以指导额济纳地区更合理地制定生态配水计划,在保证核心区基本用水量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增加生态脆弱区和绿洲边缘区的配置水量,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生态效益。

达来,萨仁其其格,马泾菁[5](2014)在《黑河下游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资料和监测数据阐述了2006-2011年黑河下游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土地覆盖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额济纳河流域绿洲面积达3232 km2,水域湿地面积达118km2,额济纳绿洲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局部地区增加显着,而个别地区植被呈缓慢退化。水资源调查数据说明,额济纳河流域绿洲的维持和恢复仍取决于黑河水的补给量,近几年黑河水在额济纳境内的进入量基本能维持额济纳现有绿洲规模。

崔辰根[6](2014)在《额济纳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2]1163号)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对区内的主要流域进行梳理后划分为几个重点流域并按年度依次开展评价工作,额济纳河流域便是其中之一。额济纳河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区,其尾闾绿洲对于该区域以及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防护功能意义重大。但是最近半个多世纪以受各种因素影响,额济纳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急剧恶化,沿河植被数量以及末端绿洲的面积在迅速下降。为全面评估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从2013年初开始,该项目正事立项,前期的调查准备工作随即开展,包括文献阅读,资料收集以及相应的方案准备。2013年4月份,部分专家组成员先行到额济纳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流域实际情况,并对实施方案做出相应调整。2013年8月29日,《黑河下游额济纳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科研项目启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举行。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内,实地考察工作全面展开。在对资料和调查数据全面分析后,对流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额济纳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的最终得分为47.66,健康状况等级为一般。其中,水域生态健康指数为47.02,陆域健康指数为48.09,等级均为一般。水域健康状况中,生境结构得分52.97,等级为一般;生态压力得分38.1,压力较大。陆域健康状况中,生态格局得分55.96,等级为一般;生态功能得分31.01,等级为较差;生态压力得分55,等级一般。从最终的评价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额济纳河流域的生态健康尚未达到及格的水平,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首先,额济纳地区本身就身处极端干旱的内陆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系统也非常脆弱;其次,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受自然气候变化及上游来水不足等影响,本区水资源严重不足,从而对多项生态健康指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再者,人为干扰因素明显,水质问题突出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郭巧玲,杨琳洁,李恩宽[7](2013)在《额济纳绿洲植被生态需水量空间分布》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环境需水量是当前水资源管理等学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额济纳绿洲为例,采用GIS技术进行生态分区的基础上采用阿维里扬诺夫方法估算绿洲植被生态需水。结果表明:现状2009年绿洲植被最低生态需水总量为4.72262×108m3。从地区分布看,东河上段、东河中段、东河下段、西河、两湖区和中戈壁的植被生态需水分别占绿洲植被总需水量的8.8%、2.8%、34.3%、46.3%、6.8%、1.0%。要将植被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规模,绿洲植被最低生态需水总量为7.12841×108m3。从地区分布看,东河上段、东河中段、东河下段、西河、两湖区和中戈壁的植被需水占绿洲植被总需水量的12.7%、4.5%、30.6%、39.6%、10.6%、2.0%。在现状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下,平水年和枯水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量。以上研究成果可为目前实施的生态水量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黎浩许[8](2013)在《黑河下游绿洲变化的时空过程与驱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额济纳绿洲位于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下游,为典型的内陆河尾闾绿洲,该区地处北温带干旱荒漠区,其气候属于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近几十年来,随着上中游绿洲的过度开发,下游绿洲植被退化、物种减少、绿洲萎缩、下垫面性质改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研究额济纳绿洲时空变化过程并分析其驱动机制,对绿洲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相片(1963年,1968年,1980年)、Landsat MSS影像(1973年,1977年)、Landsat TM/ETM+影像(1986、1990、1993、1996、1999、2002、2006、2009年)多源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割算法或自动阈值法进行了绿洲提取,同时对提取结果利用目视解译方法进行了调整,实现了对黑河下游绿洲边界的精确提取。对额济纳绿洲的时空变化过程、特征、规律进行了分析,从连续变化的角度对绿洲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了阶段性划分,提出了固定不变型、“昙花一现”型、先非后是型、先是后非型,前稳后乱型、前乱后稳型、单峰型、波动型和反复无常型等9种绿洲时空变化模式,并对绿洲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数量变化和过程看,绿洲总面积总体上呈波动性扩大趋势。将绿洲面积的变化划分为“低位徘徊-急剧扩张-高位波动-陡然减少-稳定增加”五个阶段,分别以1977年,1986年,1996年和1999年为分界点。绿洲的纯增主要发生在1990年之前,但波动较大,1990年之后除个别几个时期扩张面积稍微大一点外,其它时期扩张面积都比较微小。绿洲的纯减比较有规律,从1968年的15053.0hm2持续减少到1986年的295.1hm2,之后减少面积比较微小。2)、从绿洲空间分布上看,绿洲主要分布东、西河的南部、西河沿岸以及额济纳盆地的三角洲地区,东河沿岸分布比较破碎。绿洲面积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河上游西部、西河上游东面、西河中游东面、黑河干流的西面、三角洲的西北、东北和东南面等。绿洲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河沿岸以及三角洲地区的东面和北面。3)、从绿洲变化模式看,绿洲变化可划分为固定不变型、“昙花一现”型、先非后是型、先是后非型,前稳后乱型、前乱后稳型、单峰型、波动型和反复无常型等9种模式,占总绿洲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54%、23.61%、6.36%、0.62%、5.39%、15.27%、2.80%、16.97%和20.43%。其中“昙花一现”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反复无常型,说明近50年来,额济纳绿洲以不稳定状态占主导。4)、根据稳定性将绿洲划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很不稳定型,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3.48%、41.58%、24.94%。其中河流下游冲洪积三角洲平原、西河河流流经地区以及黑河干流西面的水库区绿洲表现得比较稳定,外围绿洲表现为不够稳定。5)、黑河下泄水量的变化是绿洲演变的根本原因,影响整个研究时段;人为活动的加剧与不科学的滥伐过牧是绿洲化的重要原因;气候暖干化等引发、加剧了自然灾害,对绿洲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各时期绿洲化的主要因子有所差异,计划经济时期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政策、人口变化、上游来水量和自然灾害;市场经济时期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政策、上游来水量、人为破坏、经济发展、土地盐碱化;生态建设时期主要影响因子有:上游来水量、经济利益、生态建设相关政策。

宋国慧[9](2012)在《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降水稀少的干旱荒漠区,是维系荒漠区天然植被生态平衡的重要部分。因而,深入探讨地下水生态系统变化与天然植被生态演替之间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干旱荒漠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植被生态环境退化,土地沙漠化加剧。究其原因,除了地质构造变动、全球气候条件变化外,与地下水系统变化密切相关。例如我国西北的干旱荒漠区,从地理空间格局看,具有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的特殊地理空间格局。其中,大型内流盆地主要包括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以及吉兰泰—河套盆地等。由于气候极端干旱,盆地内呈现出典型的荒漠景观,然而盆地周边都有高山峻岭分布,如着名的祁连山、天山、昆仑山、贺兰山、阴山等,这些山脉在区域上成为干旱地区大气中水分凝聚中心,降水量相对较大,为风沙覆盖的山前洪积平原和湖积盆地地下水提供了重来的补给来源。所以说,在沙漠湖盆区,尽管生态环境恶劣,但是在地下水浅埋的风沙覆盖盐湖附近仍然生长着许多天然植被,它们对于维护该地区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沙漠湖盆区为研究对象,依托SEE生态协会资助项目:“乌兰布和沙漠地下水资源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覆盖的吉兰泰湖盆地区为例,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野外调查、室内试验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区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开展了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1作者重新界定了地下水生态系统定义,认为地下水生态系统,是指地下水系统及与地下水有依赖关系的生态系统,包括地下水系统及地下水生植物系统。地下水系统主要包括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结构系统以及地下水系统生物。地下水生植物系统是指直接或者间接依赖地下水生存的植物系统。2研究了在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条件下,地下水系统对沙漠植被生态系统的制约作用和沙漠植被生态系统对地下水系统变化的适应机制。3从水分垂直循环角度分析了地下水、毛细带水与土壤水转化关系及沙漠凝结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及生态意义,认为在沙漠覆盖湖盆区地下水较为丰富,水位埋深浅,风沙土毛细作用强烈,潜水面之上普遍存在着毛细水带。毛细带水与大气水、植物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一起构成沙漠湖盆区独特的沙漠水文生态系统,并在其中起着联结纽带作用,是干旱区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地下水系统动态、毛细水上升特性等决定了西北沙漠湖盆区土壤水分补给状况,进而控制沙漠植被种群的分布格局,影响着所存在植被的稳定性及演替趋势。而温度场的动态是影响潜水、毛细水、土壤水分转化的关键因素。4明确了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水位的概念,认为生态水位是指能够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不致发生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问题,能维持非地带性自然植被生长所需水分的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它是满足植物生态环境需要,受土壤毛细性质影响,具有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规律的一个区间。提出了适合于地下水生植物的最佳地下水生态环境的地下水位埋深。即:最佳地下水埋深=根系深度+毛细上升高度。5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是植被衰退的主要原因。盆地潜水除了蒸发排泄外,吉兰泰镇工业、生活用水井的地下水开采,查哈尔滩农业灌溉井的地下水开采成为主要人工排泄方式。在乌兰布和沙漠吉兰泰盆地地下水系统中,由盆地边缘到湖盆内部潜水埋深逐渐变浅,变化范围为0.23-9.47m。从1984年到2010年,研究区内查哈尔滩绿洲灌区农业用水量持续增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潜水位总共下降了6m到10m,平均每年下降0.27m到0.45m,承压水位年均降幅为0.20m,年变幅为1.50m-2.75m,吉兰泰盐湖以北现在水位已经下降到10-15m,自流泉消失,地下水生植被衰亡。6毛细水上升特性具有植被生态学意义。在植物生长阶段,如果植物根系能够探及毛细水带,则植物生长就能免受水分胁迫。地下水位下降,毛细带降低,植被获取水分减少,会导致水分胁迫。在研究区,风砂土下覆湖相红粘土毛细上升高度为3.1-4.2m。风沙土毛细上升理论最大高度为0.63-1.66m。7在乌兰布和沙漠吉兰泰湖盆区,天然植被群落可归纳为梭梭林、沙冬青灌丛、白刺灌丛、柠条灌丛、盐爪爪灌丛、红砂—珍珠灌丛和沙蒿灌丛等7种类型。典型依赖地下水生存的非地带性荒漠植物群落有天然梭梭次生林、沙冬青、白刺、盐爪爪、柠条等群落。它们对于维护该地区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8从湖盆中心到外围的风成沙丘地,地下水生植物呈有规律的环带状分布。依次为水生芦苇,马蔺、盐爪爪、芨芨草,沙冬青、梭梭,白刺。在不同的地貌单元,植物生长状态和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略有不同。在吉兰泰湖盆边缘地带,地下水埋深大于3m,植被覆盖度小于15%,梭梭群落覆盖度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而减小;在吉兰泰湖盆内部,地下水埋深小于3m,植被覆盖度大于15%,梭梭群落覆盖度也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而减小;而大于10m埋深,无梭梭出现;在沙丘间洼地,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2m,梭梭分布稀少,覆盖度很小。9浅层地下水及毛细水是土壤湿层的主要水分来源,土壤湿层的存在,有利于植物在春季生长期内适应水分胁迫。通过研究区土壤剖面含水率测定结果分析认为,土壤剖面从地面往下40-80cm处为含水率相对较高的土壤湿层。根据吉兰泰气象站气温、地温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及季节冻土数据,进一步探讨了温度场及季节冻土作用下水汽运移对土壤水分补给机理,认为温度场的动态是影响地下潜水、毛细水、土壤水分转化的关键因素。10根据研究区地下水生植物梭梭与白刺这两种典型沙生植被生长区的毛细上升高度分析得到了研究区最佳地下水埋深为1.6-4.7m,在此地下水埋深范围内毛细水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水分,植物生长良好,植物生态系统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下降至10m以下时,研究区以地下水为生的灌木退化、衰败,以降水为水分来源的超旱生灌木和草类植物种类占据群落主体。11在沙漠湖盆区,虽然生态环境恶劣,但是在地下水浅埋的风沙覆盖盐湖附近仍然生长着许多天然植被。针对沙漠湖盆区退化的植被生态系统,提出了基于重视恢复植物种类的选择,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沙漠区生态环境的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具体措施与建议:1)以种植白刺、梭梭为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防风固沙的防护林体系;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退耕还草,发展生态畜牧业和节水农业;3)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优先考虑沙漠区生态环境用水;4)建立地下水和植被生态的监测系统。预期研究成果将对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和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同时对其它沙漠湖盆地区水文生态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杨立彬,黄强,阮本清,王煜[10](2012)在《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遥感解译和实测径流资料,分析了额济纳绿洲生态状况与水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从时间尺度上还是从空间尺度上,额济纳绿洲生态演变和水资源之间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水资源减少是生态退化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北内陆河产水和用水特点,认为产流较弱的绿洲区生态需水量是为维持一定规模绿洲所需区外补给水量。随后建立了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计算的"正切"模型,通过与其他方法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该方法可为北方缺水地区绿洲生态需水分析计算和水资源管理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二、额济纳绿洲植被现状与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额济纳绿洲植被现状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黑河流域荒漠绿洲面向生态稳定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3.1 调控范围
        1.3.2 调控目标与模式
        1.3.3 调控方法
        1.3.4 调控优缺点总结
    1.4 研究思路、水平年、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水平年及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划分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地形地貌
    2.4 水文气象
    2.5 水文地质
    2.6 社会经济
3 数据来源与使用的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气象数据
        3.1.2 水文数据
        3.1.3 矢量与遥感影像数据
        3.1.4 社会经济数据及供用水数据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2.1 数据时间序列统一
        3.2.2 缺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3.2.3 水文气象因子分析方法
        3.2.4 遥感影像处理方法
        3.2.5 供需水预测
    3.3 模型构建与求解方法
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供需水预测及调控模式
    4.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3 供需水预测
        4.3.1 供水预测
        4.3.2 初步需水预测
    4.4 供需平衡初步分析
    4.5 面向生态稳定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模式
        4.5.1 调控目标
        4.5.2 调控维度
        4.5.3 调控模块
        4.5.4 调控机制
5 黑河流域中游水平衡模型的构建
    5.1 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分区
    5.2 径流变化与地下水循环特征
        5.2.1 径流变化特征
        5.2.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5.3 中游水平衡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5.3.1 模型构建
        5.3.2 模型识别及结果分析
6 黑河流域中下游面向生态稳定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模型构建与水调控
    6.1 黑河流域下游概况
    6.2 黑河流域下游水资源分区
    6.3 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目标
        6.3.1 植被盖度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6.3.2 现状生态耗水
        6.3.3 额济纳绿洲生态恢复基准参考年生态需水
        6.3.4 额济纳绿洲不同水平年生态需水目标
    6.4 面向生态稳定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模型的构建
        6.4.1 水资源供需节点
        6.4.2 模型构建概述
        6.4.3 底层模型构建
        6.4.4 顶层模型构建
    6.5 模型求解
        6.5.1 模型基本数据
        6.5.2 模型求解流程
    6.6 调控结果与分析
        6.6.1 2035年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结果
        6.6.2 2035年调控合理性分析
        6.6.3 2050年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结果
        6.6.4 2050年调控合理性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内蒙古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4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数据来源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绿洲生态研究进展
        2.1.1 绿洲与绿洲生态系统
        2.1.2 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响应
        2.1.3 绿洲生态退化与绿洲生态安全
        2.1.4 绿洲生态治理与绿洲可持续发展
    2.2 空间生产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绿洲生态与空间生产关系
    2.4 研究进展述评与启示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社会空间
        3.1.2 生态空间
        3.1.3 生态空间生产
        3.1.4 空间消费
    3.2 理论基础
        3.2.1 空间生产理论
        3.2.2 区域治理理论
        3.2.3 政府行为理论
        3.2.4 公共产品理论
    3.3 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额济纳旗概况与绿洲生态环境变迁
    4.1 额济纳旗概况
        4.1.1 额济纳旗自然地理
        4.1.2 额济纳旗人文地理
    4.2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迁
        4.2.1 古居延绿洲沙漠化与消失
        4.2.2 额济纳绿洲形成与演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危机与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
    5.1 生态危机与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表征
        5.1.1 生态危机与生态权威的生成
        5.1.2 生态权威与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表征
    5.2 生态危机与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实践
        5.2.1 黑河水量调度与绿洲生态空间实践
        5.2.2 水利工程建设与绿洲生态空间实践
        5.2.3 生态工程建设与绿洲生态空间实践
    5.3 生态危机与额济纳绿洲表征生态空间
        5.3.1 生态危机与沙尘源地
        5.3.2 沙尘源地与绿洲表征生态空间
    5.4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正效应
        5.4.1 生态效应
        5.4.2 社会效应
        5.4.3 经济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兴起与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再生产
    6.1 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额济纳旅游兴起
    6.2 旅游兴起与额济纳绿洲生态旅游空间实践
        6.2.1 旅游节事活动推动与绿洲生态旅游空间实践
        6.2.2 旅游规划引领与绿洲生态旅游空间实践
        6.2.3 旅游+与绿洲生态旅游空间实践
    6.3 旅游兴起与额济纳绿洲生态旅游空间表征
        6.3.1 阿拉善盟对额济纳旅游发展构想
        6.3.2 额济纳政府旅游主题形象生产
        6.3.3 胡杨林景区旅游空间形象建构
    6.4 旅游兴起与额济纳绿洲表征生态旅游空间
        6.4.1 旅游兴起与空间消费
        6.4.2 空间消费与绿洲表征生态旅游空间
    6.5 额济纳绿洲生态旅游空间生产正效应
        6.5.1 空间效应
        6.5.2 经济效应
        6.5.3 社会效应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机制
    7.1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动力机制
        7.1.1 中央政府
        7.1.2 地方政府
        7.1.3 黑河流域管理局
        7.1.4 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主体互动关系
    7.2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再生产动力机制
        7.2.1 地方政府
        7.2.2 旅游企业
        7.2.3 影视媒体
        7.2.4 外来游客
        7.2.5 当地居民
        7.2.6 绿洲生态空间再生产主体互动关系
    7.3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特性
        7.3.1 绿洲生态空间的公共产品属性
        7.3.2 公共与私人产品空间生产比较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与优化
    8.1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
        8.1.1 生态移民问题
        8.1.2 生态旅游问题
        8.1.3 游牧文化问题
        8.1.4 分水方案问题
    8.2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框架
        8.2.1 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原则
        8.2.2 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模式
        8.2.3 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路径
        8.2.4 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措施
        8.2.5 地方性知识与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讨论
    9.3 创新之处
    9.4 建议与展望
        9.4.1 研究建议
        9.4.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额济纳旗生态移民与农户生计访谈提纲
    附录2 额济纳旗旅游发展与生态治理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旅游活动对额济纳胡杨林保护区植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胡杨林的研究现状
    1.3 旅游干扰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气候
    2.2 地形地貌
    2.3 植物资源
    2.4 胡杨林保护区旅游发展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
    3.2 森林群落调查内容
    3.3 土壤因子
    3.4 数据处理方法
    3.5 研究技术路线
4 结果分析
    4.1 旅游干扰调查与梯度划分
        4.1.1 旅游干扰类型及强度划分
        4.1.2 干扰强度的划分
    4.2 旅游对额济纳旗胡杨林群落特征的影响
        4.2.1 调查中记录物种表
        4.2.2 旅游对胡杨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2.3 旅游对胡杨林群落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2.4 旅游对胡杨林群落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2.5 旅游对胡杨林群落根蘖更新的影响
        4.2.6 旅游对胡杨林群落结构的影响
    4.3 旅游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4.4 胡杨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4.4.1 额济纳胡杨林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变量、旅游干扰的关系
        4.4.2 旅游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3 植物物种多样性、土壤环境与旅游活动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
        4.4.4 土壤变量与旅游干扰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4.5 土壤变量与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5 旅游干扰对胡杨林保护区的影响及保护建议
    5.1 旅游干扰对胡杨林群落和土壤影响的综合评价
    5.2 保护对策与建议
        5.2.1 旅游活动管理
        5.2.1.1 不同程度区域管理
        5.2.1.1.1 未受旅游干扰区域保护与管理
        5.2.1.1.2 轻度旅游干扰区域保护与管理
        5.2.1.1.3 中度旅游干扰区域保护与管理
        5.2.1.1.4 重度旅游干扰区域保护与管理
        5.2.1.2 不同类型干扰活动管理
        5.2.1.2.1 对游客数量的管理
        5.2.1.2.2 对游客垃圾的管理
        5.2.1.2.3 对游客践踏的管理
        5.2.1.2.4 对景区基础建设的管理
        5.2.1.2.5 对夜灯建设的管理
        5.2.2 胡杨林植物多样性及更新保护
        5.2.2.1 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5.2.2.2 对胡杨林更新的保护
        5.2.2.3 对土壤环境的保护
        5.2.3 政策保障措施的制定
        5.2.3.1 保护为主和可持续利用
        5.2.3.2 环境承载力控制和管理
        5.2.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5.2.3.4 建立旅游开发规范管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现象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4)基于多目标模型的额济纳绿洲生态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生态需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理论
    2.1 生态需水理论
        2.1.1 生态需水相关概念
        2.1.2 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2.2 水资源合理配置定义、理论基础
    2.3 水资源配置原则与机理
        2.3.1 水资源配置原则
        2.3.2 水资源配置机理
    2.4 水资源配置模型
3 基于多目标模型的额济纳绿洲生态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
    3.1 额济纳绿洲基本情况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额济纳绿洲水利工程概况
    3.2 额济纳现有生态水资源配置方案及存在问题
        3.2.1 现有生态水资源配置方案
        3.2.2 现行配置方案存在的问题
    3.3 额济纳生态水资源配置需求
        3.3.1 进入额济纳的水量和向东居延海补水量
        3.3.2 天然绿洲生态需水量分析
        3.3.3 额济纳绿洲天然植被水文生态响应关系
    3.4 额济纳生态用水指标的设定
        3.4.1 额济纳生态用水控制指标
        3.4.2 水资源配置单元(子区)的区划
    3.5 基于多目标模型的额济纳绿洲生态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的构建
        3.5.1 额济纳绿洲生态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3.5.2 基于多目标模型的额济纳绿洲生态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系统
        3.5.3 决策变量设置
        3.5.4 目标函数设置
        3.5.5 约束条件
4 实证应用
    4.1 模型求解计算
        4.1.1 地表水配水量与地下水水位、植被盖度的模拟关系
        4.1.2 模型求解计算
    4.2 多目标优化生态水资源配置方案
        4.2.1 25%保证率来水下的多目标优化配置方案
        4.2.2 50%保证率来水下多目标优化配置方案
        4.2.3 75%保证率来水下多目标优化配置方案
    4.3 现状生态水资源配置方案
        4.3.1 25%保证率来水下的现状生态水资源配置方案
        4.3.2 50%保证率来水下的现状生态水资源配置方案
        4.3.3 75%保证率来水下的现状生态水资源配置方案
    4.4 “现状条件”水资源配置方案和“多目标优化”水资源配置方案的比较
        4.4.1 25%保证率来水下两种方案的比较
        4.4.2 50%保证率来水下两种方案的比较
        4.4.3 75%保证率来水下两种方案的比较
    4.5 最优生态水资源配置方案的确定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习成果

(5)黑河下游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
    1.1 土地覆盖现状及变化
        1.1.1 土地覆盖现状
        1.1.2 土地覆盖变化趋势
    1.2 额济纳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变化
        1.2.1 历来水资源变化
        1.2.2 近几年水资源变化
2 结论与展望
    2.1 结论
        2.1.1 额济纳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2.1.2 额济纳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2.2 展望
        2.2.1 增加黑河水对额济纳流域的流量
        2.2.2 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2.2.3 提高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艰巨性的认识

(6)额济纳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背景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相关研究与进展
    2.1. 流域生态健康研究进展
    2.2 流域生态健康的评价方法
    2.3 额济纳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过程
3 调查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指标参数获取方法
        3.1.1 基础资料收集
        3.1.2 实地考察与野外调查
    3.2 评估流程及技术路线图
4 研究区概况
    4.1 自然生态特征
    4.2 社会经济特征
    4.3 流域生态系统现状及压力
        4.3.1 流域生态系统现状
        4.3.2 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4.4 黑河流域的生态输水
5 流域生态健康评估
    5.1 评估对象及范围
        5.1.1 评估范围
        5.1.2 评估单元
        5.1.3 评估对象
    5.2 评估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5.3 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模型与分级
        5.3.1 评估模型选择
        5.3.2 流域生态健康状况分级
    5.4 流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估
        5.4.1 水域生态系统评估
        5.4.2 陆域生态系统评估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流域存在主要问题
    6.3 对策与建议
    6.4 讨论与展望
        6.4.1 研究的不足
        6.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7)额济纳绿洲植被生态需水量空间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植被生态需水的概念与界定
        1.2.2 估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洲分区
    2.2 植被生态需水量构成及其变化
    2.3 生态缺水状况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8)黑河下游绿洲变化的时空过程与驱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洲时空变化研究
        1.2.2 绿洲时空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1.2.3 驱动力与驱动机制分析方法
        1.2.4 黑河及额济纳绿洲时空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
    1.3 研究内容、论文框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3.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象气候
        2.1.3 水文与水资源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自然灾害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绿洲开发简史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
    3.2 数据源
    3.3 数据预处理
    3.4 不同数据源的绿洲信息提取
        3.4.1 基于面向对象的绿洲信息提取
        3.4.2 基于自动阈值的绿洲信息提取
    3.5 绿洲结果精度验证
第四章 近50a来额济纳绿洲时空变化研究
    4.1 各时期绿洲分布图
    4.2 绿洲时空变化分析模型
    4.3 额济纳绿洲变化过程分析
        4.3.1 额济纳绿洲数量变化分析
        4.3.2 分布上的变化分析
        4.3.3 绿洲变化模式分析
        4.3.4 绿洲稳定性分析
        4.3.5 各乡镇绿洲的数量变化特征分析
第五章 额济纳绿洲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
    5.1 自然因素
        5.1.1 气温变化对绿洲的影响
        5.1.2 降水量变化对绿洲的影响
        5.1.3 相对湿度变化对绿洲的影响
        5.1.4 自然灾害对绿洲的影响
        5.1.5 水文与水资源因素对绿洲的影响
    5.2 人文因素
        5.2.1 人口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2.2 政策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2.3 社会经济发展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2.4 水利工程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2.5 科学技术进步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2.6 畜牧业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2.7 文化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2.8 其他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3 绿洲化驱动力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干旱区地下水生态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位与植被生态
        1.2.2 地下水矿化度与植被生态
        1.2.3 土壤含水量、含盐量与植被生态
        1.2.4 地下水位与植被生长模拟研究
    1.3 乌兰布和沙漠覆盖的吉兰泰盆地区地下水与植被生态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
    2.1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组成
        2.1.1 地下水生态系统
        2.1.2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系统
        2.1.3 干旱区地下水生植物系统
        2.1.4 干旱区地下水系统生物
    2.2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的确定原则及目标
        2.2.1 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的内涵
        2.2.2 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因子确定原则
        2.2.3 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因子确定的目标
    2.3 包气带子系统水分的垂直循环与植被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
        2.3.1 土壤水与植被
        2.3.2 毛细水与植被
        2.3.3 包气带岩性与毛细水上升特性
        2.3.4 凝结水与植被
        2.3.5 土壤盐分与植被
    2.4 潜水子系统与植被生态系统相互制约机制研究
        2.4.1 潜水水位动态与植被
        2.4.2 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
        2.4.3 地下水对土壤水补给机理研究
        2.4.4 地下水质与土壤盐分、植被之间关系
    2.5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植物
        2.5.1 地下水生植物物种
        2.5.2 地下水生植物系统与潜水水位动态的协调反馈机制
    2.6 地下水位埋深与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植物动态演替模型
        2.6.1 生态承载力与地下水位埋深之间的关系
        2.6.2 植被—地下水位动态耦合模型
        2.6.3 几种可能的植被演替方案
    2.7 地下水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2.8 沙漠湖盆区退化植被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措施的提出
第三章 案例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3.1 自然地理
        3.1.1 地理位置
        3.1.3 人口社会经济
        3.1.4 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
    3.2 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主要地下水生态问题
        3.2.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3.2.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2.3 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特征
    4.1 区域地质
        4.1.1 地层
        4.1.2 构造
    4.2 气象与水文条件
    4.3 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补、径、排条件
        4.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
        4.3.2 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4 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特征
        4.4.1 观测井的布设
        4.4.2 地下水动态特征
    4.5 研究区潜水水位动态主要驱动因子分析
        4.5.1 大气降水、蒸发等气象因子分析
        4.5.2 承压含水层的越流补给
        4.5.3 地下水的开采
        4.5.4 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关系的人为改变
    4.6 潜水埋深与植被
    4.7 研究区最佳地下水环境及地下水生态水位
    4.8 潜水水质与植被
        4.8.1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
        4.8.2 地下水水质与植被立地条件
    4.9 地下水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 研究区包气带系统特征
    5.1 地形地貌特征
    5.2 土壤类型及分布
    5.3 毛细水上升特性研究
        5.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5.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4.2 研究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5.5 土壤水分分布与毛细上升特性、浅层地下水关系
        5.5.1 土壤水与毛细上升特性、潜水埋深的关系
        5.5.2 温度场动态变化条件下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
    5.6 土壤盐分与植被
        5.6.1 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5.6.2 土壤盐分与植被之间关系
    5.7 包气带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六章 研究区地下水生植物系统特征
    6.1 研究区植被群落研究方法
    6.2 研究区天然植被类型、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
        6.2.1 研究区天然植被类型
        6.2.2 研究区天然植物空间分布格局
    6.3 研究区地下水生植物物种及其根系分布特征
    6.4 研究区植物根系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
    6.5 地下水生植物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七章 研究区最佳地下水生态环境及地下水生植物演替趋势
    7.1 研究区最佳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阈值
    7.2 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体系
    7.3 地下水生植物演替趋势
        7.3.1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植物空间演替趋势
        7.3.2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植物时间演替趋势
第八章 退化植被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措施研究
    8.1 重视恢复植物种类的选择,以种植白刺、梭梭为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防风固沙的防护林体系
    8.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退耕还草,发展生态畜牧业和节水农业
    8.3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优先考虑沙漠区生态环境用水
        8.3.1 沙漠绿洲灌区的地下水资源利用
        8.3.2 吉兰泰工业区地下水资源利用
        8.3.3 沙漠牧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
    8.4 建立地下水和植被生态的监测系统
结论及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成果
致谢

(10)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额济纳绿洲水资源——生态演变响应关系分析
    2.1 遥感资料选取和生态环境分区
    2.2 额济纳绿洲水资源-生态演变时间响应关系
    2.3 额济纳绿洲水资源-生态演变空间响应关系
3 基于“正切模型”的生态需水研究
    3.1 模型建立
    3.2 模型验证与生态需水计算
4 结论

四、额济纳绿洲植被现状与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河流域荒漠绿洲面向生态稳定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研究[D]. 乔子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内蒙古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研究[D]. 代兰海.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3]旅游活动对额济纳胡杨林保护区植物群落的影响[D]. 丁翃羽.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基于多目标模型的额济纳绿洲生态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刘龙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5]黑河下游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J]. 达来,萨仁其其格,马泾菁. 环境与发展, 2014(03)
  • [6]额济纳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研究[D]. 崔辰根. 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7]额济纳绿洲植被生态需水量空间分布[J]. 郭巧玲,杨琳洁,李恩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08)
  • [8]黑河下游绿洲变化的时空过程与驱动机制[D]. 黎浩许. 兰州大学, 2013(11)
  • [9]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D]. 宋国慧. 长安大学, 2012(05)
  • [10]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研究[J]. 杨立彬,黄强,阮本清,王煜. 水利学报, 2012(09)

标签:;  ;  ;  ;  ;  

额济纳绿洲植被现状与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