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2002年总目录

《世界科学》2002年总目录

一、《世界科学》2002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张琪,樊红雨,季巍巍,蔡德英[1](2021)在《中医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设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11本较有学术影响力的中医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2014~2018年的栏目设置情况,总结中医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特点。在此基础上建议中医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应合理安排重点栏目和非重点栏目设置比例,维持年度栏目数量的相对稳定,重视重点栏目建设,可将最能显示中医特色的临证经验类(思路与方法、名老中医经验)栏目作为期刊的重点栏目,以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期刊特色,在传承中医药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周丽威[2](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指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韩蓉[3](2020)在《清末民初(1894-1919年)新着单行本小说图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初的新着小说图像是小说图像源远流长发展进程中别开生面、自成系统的旁支。这一部分小说图像承载着广阔的现实内容,较大程度地再现了清末民初社会的众生相,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基于此,本文将其置于小说图像发展史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审视,试图揭示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的总体面貌。因此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从纵横两个维度切入,纵向以(附图)新着小说的题材类型为线索,结合时代背景和小说图像发展情况,将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横向以小说图像不同绘制对象的发展情况为线索,具体论述人物图、情节图、副图等的新变。第二章主要探讨清末民初小说图像的叙事功能。从呈现于读者眼前的小说图像的样式(图像和文字的关系、图像和图像的关系)到图像的本身(小说图像主体部分对文本内容的还原情况、新着小说图像独特的具象模式)这两个维度切入,对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与文本的互动关系作一番梳理。第三章对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的刊刻场所作一番追踪,采用点面结合的思路,既对这一时期刊刻(附图)新着小说的书局的总格局作一番总结,又对小说图像的生产和传播起到重要推介作用的书局进行分析,将涉及上海改良小说社、上海书局和文明书局三个重要书局。第四章主要从印刷技术和画师群体两个角度来论述其对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所产生的助力,一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石印、铅印、铜印等印刷技术的发展所引领的图像发展;另一方面阐述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绘制者的群体特点和画家绘画技术的多维发展。第五章通过个案细读的方式,从解读小说图像内容的角度还原清末民初的社会新貌,主要从“外国人”与异域建筑(描绘异域想象的图像)、从“飞机”到“潜艇”(充满科学幻想元素的图像)、“女学生”与新式学堂(反映教育情状的图像)三个方面来考察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所呈现的历史新貌。

博衍[4](2018)在《梅尔文·科恩(1922—2018)》文中指出梅尔文·科恩是索尔克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基因调控和免疫系统研究的领导者,他为世人留下了丰厚遗产。梅尔文·科恩(Melvin Cohn)是索尔克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凭借免疫学和基因调控方面的杰出成就而闻名于世。他于2018年10月23日在圣地亚哥去世,享年96岁。索尔克研究所负责人拉斯蒂·盖奇(Rusty Gage)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自成立之日起,科恩就一直与索尔克荣辱与共。他一直是研究所的中流

孙磊[5](2018)在《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历史考察(1927-1949) ——基于科学职业伦理视角的分析》文中提出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中华自然科学社是历时较长、影响较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1927年9月,中央大学理工科大学生秉持在中国发展与应用科学的理念,在校内结社,组建了中华自然科学社。到20世纪30年代初,社员相继成长为职业科学工作者,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内科学界的科学救国思潮影响下,他们从科学职业身份出发认识到自身的科学救国责任,总结晚清以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认为科学在中国发展缓慢的症结在于科学没有得到广泛社会应用,于是将普及科学视同应用科学的有效途径,从1932年开始,直至1937年,编行科普刊物《科学世界》,致力于科学的大众化,以促进科学在中国的应用,并确立社务活动宗旨为在中国发展与普及科学,推动社团演变为以国内职业科学工作者为主体的综合性科学社团。抗战爆发后,迁移至大后方的社员于1938年在重庆中央大学重建总社,恢复了社务活动,在当时科学工作者群思以科学贡献于抗战建国事业的社会思潮中,继续开展以《科学世界》为中心的科学普及活动直至抗战结束;同时在1942—1945年,面向英美科学界发行综合性英文科学刊物《中国科学通讯》,展开战时中外科学交流,以发展中国科学。抗战结束后,总社在1946年夏迁回南京中央大学旧址,恢复了在国内的社务活动,从1947年到1949年,持续编行《科学世界》,令刊物成为民国时期发行时间最长的科普期刊;还创办了用于对外科学交流的综合性英文刊物《中国科学与建设》,作为《中国科学通讯》的延续。战后时期的中华自然科学社在国内科学界具有较大影响力,首先是规模显着,到1947年底,社员总数达到2000人以上,分布于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与农业科学等民国科学各领域。其次是与中国科学社发挥同等影响力,在1946年时与中国科学社合组中国科学促进会;1947年时与中国科学社合作,联合其他专门性科学学会,举办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1949年时与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一道,联合发起组织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与普及科学成为政府职能,中华自然科学社的社务活动渐趋停顿,在1951年3月底结束社务,完成发展与普及科学的历史使命。上述发展历程与主要社务活动表明,在民国科学史上,中华自然科学社发展与普及科学的社务宗旨与实践得到国内科学界认同,并因此发展成为与中国科学社齐名的综合性科学社团。本文认为,这一科学社会史现象具有深刻的研究意蕴,反映民国科学界对于科学职业伦理形成认知的过程。具体来说,科学职业伦理是以科学职业理念为前提的。科学职业理念以发挥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专长为内涵,在科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实践之间建立起维系理论与实践的结构性联系,形成将科学研究的理性化模式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理性化目标的职业目的。由于令社会理性化本身意谓构建理性这一现代社会道德,所以这一职业目的旨在表达科学职业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理性化道德的价值取向,而这是通过生成有效运用科学知识要以理性为价值取向的制度性规范来实现的,表现为建立起有关科学职业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理性为价值取向,从科学职业的理性目的与社会目的出发,构建有效运用科学知识的制度性规范,这就是本质上是制度伦理的科学职业伦理的内涵。返视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史,发展与普及科学正是科学职业理念的体现,因为发展科学旨在增进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则旨在应用科学知识指导实践,也就是发挥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专长,所以作为由多门学科科学工作者组成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华自然科学社维系不同学科的科学工作者于社内的理念正是科学职业理念,成为民国科学界有效运用科学知识的社会建制。深入来看,科学职业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理性化目标,令中华自然科学社成为运行具有理性化意义的公共事务的社会建制,从学理上来说是一种公共领域建制,承载的是科学职业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理性化道德的价值取向,表征民国科学界对于科学职业伦理的认识。本文因此以科学职业伦理作为研究视角,分章设节,对于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史进行一番科学社会史考察。第一章阐述1927—1937年期间,中华自然科学社以公共领域建制为方向的体制化历程,以及这一体制化方向带动作为科学职业伦理形成之前提的责任伦理的兴起过程,指出社团的成立是科学职业理念中国化的产物,表现为民国时期,以发挥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专长来造就物质文明的现代性理念形成,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蕴育出科学职业理念,这是中华自然科学社缘起的结社理念,使得基于科学职业的业缘性社会关系开始在社务活动中形成,表现为民国科学界关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意识主导下,社员以作为业缘性社会关系运行方式的专业性的程序化合作模式开展社务活动,根据科学救国的时代需要,从1932年开始探索出以科学大众化为方向的社务活动途径,这就是通过出版通俗性科学刊物《科学世界》来普及科学于国内民众,形成作为专业性的程序化合作模式的科学普及规范。由于科学普及规范遵循的是发挥科学职业的令社会理性化功能路径,所以发挥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专长成为一种具有理性化意蕴的社会公共事务,从而生成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公共领域建制属性,以运行理性化的社会公共事务为社务活动实质,所以社团的体制化建设旨在维系科学职业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结构,规制社员探索科学知识的有效运用途径,走向从科学研究出发开展科学普及的社务实践。由于科学研究是社员的本职工作,这体现出科学职业的令社会理性化的责任伦理在社员理念中的兴起。第二章论述1938—1941年期间责任伦理的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情形。这一情形所体现的社史史实是,抗战爆发后位于大后方的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意识到,从抗战建国时代要求的抗战意向出发,大后方科学界根据科学职业理念形成自身的社会责任认识,认为应该从事应用科学研究以实现科学知识的战时应用,因此社员的社务活动也应转到这一方向上来。为此总社以应用科学为评价标准来展开科学普及,先是遵循面向发展生产力开展科学研究的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展开应用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为社员有效运用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科技布局;在之前形成的从科学研究出发开展科学普及的责任伦理意识的作用下,从1939年起将应用科学学科规训转化为科学普及原则,在到1941年为止的《科学世界》编辑过程中,形成以应用科学学科知识的生产作为科普主题的局面,表现出责任伦理在实践过程中走向学科规训化途径。第三章论述1942—1945年期间责任伦理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情形。当时总社通过向社员集稿,发行面向英美科学界的综合性英文科学刊物《中国科学通讯》,反映出当时社员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构建出基础科学科技布局。当抗战建国时代要求由抗战意向转向建国意向之时,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也随之共同认识到要通过科学普及提振大后方基础科学教育,以发展面向建国意向的基础科学研究。在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化实践影响之下,社员从基础科学研究出发开展科学普及,形成了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对于科学普及方向的规划,走向责任伦理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途径。第四章以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制度化实践与科学职业伦理的理念表达为题,论述在1946—1949年期间,社员意识到科学建国时代要求需要建立面向生产力的科学创新局面,以使得中国科学发展预及到世界科学创新趋势,于是开展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的科学创新研究情形。在社务实践中,社员一方面通过用于对外科学交流的综合性英文科学刊物《中国科学与建设》,促进中国科学界的科学创新研究经由专业交流得到确证;另一方面通过《科学世界》向国内社会普及世界科学创新情形,包括国内科学创新研究。对于科学创新研究而言,这两种社务活动发挥的是获取科学新知并予以传播的功能,在学理上来说建立起一种面向科学创新的科学新知流动局面,以从科学研究出发开展科学普及的责任伦理作为维系机制,为作为责任伦理实践路径的学科规训提供制度化安排。正是学科规训制度的建立使得责任伦理演变为科学职业伦理,因为这建立起支撑科学研究的科学学科规训面向生产力转化的常态化局面,根据科学创新规律,要求国内科学界对于学科规训作用于发展生产力的利他性予以阐释,使得社会信任科学创新符合社会大众利益;表现为经由《科学世界》,科学职业的理性目的与保障理性目的实现的社会目的得到国内科学界阐释,使得社会大众认识到科学创新符合现代社会理性化价值取向。这在学理上反映的是国内科学界对于科学职业伦理的理念表达。

王保红[6](2013)在《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描述科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科学史研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到目前为止,对20世纪科学的发展态势,很少有全面系统地给予科学史视角的分析论证。因此,本论文将20世纪的科学整体作为研究的对象,选取在国际上影响卓着的最典型的两份综合性科学期刊——Nature和Science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采用内容定量分析方法,分别对Nature和Science1901~2000年各100年间的内容做计量分析,并对20世纪科学发展的内史做了进一步阐释,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梳理20世纪科学发展的微观历史过程,探索20世纪科学发展动态与趋势,并对21世纪科学发展做一点预测。计量分析的基础是针对计量对象设置出科学有效的计量指标。本文计量指标的设定关键是要对科学进行分类。因此我们首先对现今存在的科学分类方式分六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从宏观上对科学分类做了探讨,同时也为本文涉及到的科学的相关词汇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次对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体系及现今采用的实用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体系,进行了微观上的实证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厘清了科学的分类,为本文计量分析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实践基础,也是本文探讨科学发展趋势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结合计量对象Nature和Science本身所使用的科学分类方式,最后确定了本文的计量指标,并对资料概况、指标的范畴、计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做了详细的陈述。分别对Nature和Science进行计量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将Nature内容分13类学科、Science内容分11类学科进行分类统计,按照年代和期刊号生成相应的学科分布表,将此作为原始数据进一步做出学科发展曲线图、柱形图以及比较图,阐明就此反映出的学科发展态势,并将其归于基础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分别讨论了其学科发展态势,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比较分析,得出由Nature和Science各自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进一步将Nature和Science共有的六大基础科学、两个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两个应用科学,分别做相对应的比较分析,得出各个学科的发展态势,以及三大类的相应发展态势,再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做对比分析,得出Nature和Science共同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继续考察各个学科20世纪的发展内史,将计量分析结果与内史的分析论证相结合,归结出各个学科20世纪发展的特点和态势,以及各个学科可能的21世纪发展趋势,最后利用物质层次结构与科学学科结构的关联性分析,阐明了科学发展的关联性、整体性、共融性和逻辑层次性。关于20世纪科学发展总态势,本文提出几点结论:20世纪科学发展以物理学为先导,带动其他基础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时代;20世纪科学发展整体上是上升的,但有兴盛期、静默期,甚至是停滞和消退阶段的存在;基础科学发现、应用技术发明、改变人类生存模式、再到人文社会价值体系的转变,是科学发展的完整链条等。在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研究的基础上,对21世纪的科学发展做了一点科学预测,认为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将是21世纪的科学前沿,而且物理学和生命科学仍然是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学科,21世纪科学将是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高度融合并生成崭新的综合学科发展的时代。

翟宗鑫[7](2011)在《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英文编辑加工质量现状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英文编辑加工质量现状堪忧,成为阻碍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国际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合科技英语的特点以及体育科技期刊英文编辑加工的规律与相关规范,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9家体育类核心期刊(月刊和双月刊)2010年上半年出版的3期(月刊选取01、03、05期)英文部分的编辑加工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如下: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在英文部分编排标准化、中英文统一性、英语语言准确、简洁、适宜度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1)英文期刊名中的高校名称及“体育”一词翻译混乱,同时个别期刊的英文刊名翻译欠佳。2)版权页上刊名、刊期、创刊年、卷期(总期)以及出版年月、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主编、执行主编及副主编、编辑出版、发行印刷的英文信息存在格式不统一、标注不完整、翻译不妥当、前后不一致、中英文不对应等问题。3)英文目次页的栏目名称、文章题名、作者姓名存在语法错误、专业术语翻译不准确、中英文不一致、标题冗长繁琐以及作者姓名拼写欠规范等问题。4)作者英文通讯地址不详细,作者各级单位名称翻译及着录格式不规范。5)英文摘要在语法运用、词语搭配、中英文对应、单词拼写、单词大小写、标点使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6)中英文关键词不统一;英文关键词出现语法错误;专业术语翻译不恰当;着录格式混乱。7)中英文图表题名不一致;图表题名英译的语法问题;图表题名不够简洁。8)英文参考中英文人名标注不规范;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在题名、版本、出版项等方面着录不符合国家标准。我国体育体育类核心期刊英文编辑加工问题产生的原因:1)国家相关标准不完善,修订不及时,学科内部规范缺失。2)编辑部国际交流不足,对英文编辑加工重视不够。3)评审专家在审稿时忽略了对英文部分的审查。4)作者对要求附带的英文部分不够重视。5)英文编辑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6)中文部分编辑加工质量不高,中英文编辑沟通不足。我国体育体育类核心期刊英文编辑加工质量控制策略:1)尽快完善更新国家相关标准,制定学科内部相应规范。2)对期刊进行产业化改革,使其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3)明确评审专家和作者在英文部分编辑加工中的责任。4)英文编辑应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强化责任意识。5)提高中文编辑加工的质量,加强中英文编辑的交流沟通。

魏民[8](2010)在《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批准出版的具有报道性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系列期刊,共18个分册(包括内科学、外科学两个分册的英文版),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系列杂志,在国内的医学领域,为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各种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等,该系列刊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存在的意义也受到了质疑。所以,该系列的大部分刊物已经转变为一次文献,但仍有少部分刊物继续坚持原有办刊宗旨与方向,继续出版文摘类期刊。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本系列刊物做全面、深入地分析,获得对其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研究适合中医检索类刊物的发展模式。方法:通过电话咨询、发放调查问卷、直接去杂志社访谈、网上调查、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的发展及生存现状进行调研。1出版情况调研分析调研国内医学文摘系列杂志创办、发展的状况,分析各种影响期刊发展的因素。2典型分析选择2-3种有代表性的刊物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栏目设置、内容收录、广告安排等方面的特点。3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选择发展较好、转为一次文献的期刊和停刊杂志进行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4文摘刊物与全文数据库相关关系的探讨分析有代表意义的国内的全文数据库对文摘刊物的冲击;以及对文摘刊物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的分析。5医学文摘发展方向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咨询法等,对中医文摘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18个分册的生存状况:①转为一次文献:从2006年开始,先后共计有10种杂志转为一次文献,同时变更了刊名。他们分别是:2006年5月,《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更名为《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8月,《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更名为《内科》。2009年更名的共有8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医学文摘:放射诊断》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妇产科学》更名为《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更名为《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更名为《中国癌症防治》,《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更名为《中国肿瘤外科杂志》。②停刊及休刊:《中国医学文摘:眼科学》于2002年停刊;《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于2009年休刊1年。③保持原有办刊形式:2009年,《中国医学文摘》系列仍有6种期刊继续编辑、出版、发行,包括:《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期刊转型原因分析:科技期刊的发展反映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活跃度,文摘型18种期刊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医药研究文献海量增加,仅凭几十页或上百页的纸质期刊已无法收录承载。再有,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越来越全,医疗科研人员更习惯用网络搜寻信息。因此认为,医学文摘类期刊基本上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所以,本系列多数期刊已改为一次性文献,这样,不仅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广告的投放也将十分有益。(3)中医文摘特殊性分析: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文摘类期刊,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新的机遇,有利因素和条件前所未有,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全国已有7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经覆盖中西部所有的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覆盖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在这些地区,文摘类杂志还起着图书馆的作用。自1792年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问世以来,传统医学期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医学学术传播、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当年的发行量,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赖程度,也表明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可以继续办下去,但要向全(收录信息文献全)、便(检索应用方便)、快(出版周期短)方向发展,向国内外传递我国最新的中医药研究信息,及时报道国内中医药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技术,为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服务,为弘扬中医药事业服务。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对全国医学类检索期刊进行全面、系统、严谨的调研。2.对办刊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3.对我国中医领域中发展文摘刊物提出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创新点:通过本次研究,探讨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作为检索类刊物可以与中医药类一次文献竞争的对策。

戴霞[9](2010)在《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规范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的宏观量化诊断标准,探索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首先进行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现代文献对照研究和临床回顾性研究。在文献调研、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建立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宏观诊断量表,并从信度、效度、反应度等方面对量表进行考评。以该量表为测量工具,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经过指标赋权,建立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的宏观量化诊断模型和标准。最后对该标准进行临床诊断性试验。结果:研究揭示了肾气亏虚证是老年高血压病临床常见中医证型之一。编制了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综合测评表明该量表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良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量化诊断标准,诊断阂值为220。临床诊断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标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似然比。结论:通过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量表研制、统计分析及临床验证建立的规范的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实用价值。本研究成果将为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证候疗效的客观评价提供标准化尺度,为其它病证的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规范的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梁孟华[10](2010)在《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创新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创新战略的实施已经被置于国家发展的制高点,我国加大了对信息资源和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投入。在基于信息化的国家经济发展中,知识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支持自主创新和科技、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先导行业。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保障,知识创新服务也因此备受关注。为了减少国家经济发展中知识信息服务活动的风险、降低成本、提高能力与效率,必须对知识创新中的信息服务制订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估体系,挖掘知识信息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实现国家经济发展中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在现阶段,《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将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资源共享成本以及为国家经济建立完善的信息保障体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论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进展的基础上,论述了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理论基础;利用评估相关模型尝试构建了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评估模型;利用评估模型和“十字提取”构建知识信息服务初始指标体系;利用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均值计算等统计方法进行初始指标的优选,形成科学合理的优选指标;以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开展实证研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文献传递服务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文中附有图44副,表61个。全文约18万字,全文共分8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引言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等内容。(2)文献综述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评价研究是国内外近20年来关注的研究重点领域。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评估的标准化和开放化已成为一大发展趋势。国内外与之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即基于知识信息服务的业务流程的效益评估、基于绩效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基于网络化全方位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述。本论文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3)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分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论述知识信息服务及其价值运行。指出知识信息服务,是基于知识内容挖掘的信息服务,是充分体现知识价值及知识性信息增殖的服务,通过提高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效率来实现知识性信息的价值。因此,知识信息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现为用户提供有价值和高质量的知识信息,使其提高和保持核心竞争力。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外部资源信息和内部环境支撑相互作用的知识信息价值运行模型,并讨论其价值运行机制。第二部分论述了综合评估的含义并对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讨论了基于用户满意度的评价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投入产出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活动的影响,以及这些理论如何为图书馆知识信息综合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支撑等。(4)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本章将详细介绍三种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模式,分析其相应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即面向结果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模式,基于绩效的SCP范式评估分析法以及在知识信息服务评估中应用的优缺点;面向流程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模式,基于价值链的PRM效益评估方法以及在知识信息服务评估中的优缺点;最后重点介绍面向结果和流程的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模式,以及选用平衡计分卡作为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原因和理由。通过以上分析,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模式。通过知识信息服务指标体系确立原则以及“十字聚焦”法思路构建初始指标体系,并说明指标体系指标构成。(5)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验证实施采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设计专家调查问卷,利用专家调查法调查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专家和专业人员对初始指标的适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对重要性程度的数据采用了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其中主要依据项目分析和信度分析的结果来对原评估体系的指标进行优选;对适用性程度的数据采用了均值计算、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其中主要依据适用性程度的平均值来对原评估体系的指标进行优选。形成优选指标体系。本章最后论述了指标权重的确定。(6)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应用的优化策略知识信息服务效益评估应用的优化策略包括强调“面向用户需求”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提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信息服务组织变革模型,在“四力”模型的作用下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包括知识信息服务计划、跨系统管理、日常操作等;从知识信息服务评估组织的原则,构成知识信息服务分层评估系统,完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的组织机制。(7)实证研究——武汉大学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综合评估应用以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为评估项目,对文献传递服务进行现状调查、利用武汉大学图书馆网站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根据知识信息服务指标体系的特点,采取基于主观赋值和客观赋值相结合即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关联度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评估的权重。选取2008年的实际服务数据实施模糊年度综合评估;利用灰色关联法对2003年至2008年文献传递进行发展评估。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知识信息服务指标体系的实用性。(8)结束语主要是全文研究结论。

二、《世界科学》2002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科学》2002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设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栏目设置情况
    2.2 栏目数目
    2.3 栏目类型
    2.4 高频栏目及其载文量
3 讨论与建议
    3.1 提高固定栏目比例
    3.2 维持栏目的稳定性
    3.3 加强重点栏目建设
    3.4 打造特色栏目
4 结语

(2)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清末民初(1894-1919年)新着单行本小说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
    第三节 选题缘由与构想
第一章 承与变:清末民初小说图像发展态势
    第一节 题材类型分类:两期发展脉络
    第二节 绘制对象分类:多样性的图像
第二章 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的叙事效果
    第一节 外部:图像样式干预叙事效果的实现
    第二节 内部:图像主体影响叙事效果的达成
第三章 刊印新着小说图像的书局
    第一节 书局出版新着小说图像的总格局
    第二节 重要书局对新着小说图像的推介
第四章 印刷技术与画师群体的助力
    第一节 印刷技术发展引领的图像嬗变
    第二节 画师技术革新引领的图像发展
第五章 社会百相:从小说图像看清末民初的历史新貌
    第一节 “外国人”与异域建筑:从小说图像看异域想象
    第二节 从“飞机”到“潜艇”:从小说图像看科幻想象
    第三节 “女学生”与新式学堂:从小说图像看教育情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清末民初新着单行本小说中不同类型图像的题名情况
    二、清末民初单行本(附图)新着小说编年叙录
后记

(5)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历史考察(1927-1949) ——基于科学职业伦理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思路
    三、围绕本文选题及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公共领域方向的体制化与责任伦理的兴起(1927-1937)
    1.1 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的结社缘起
        1.1.1 科学职业理念在民国的形成
        1.1.2 社员的业缘化结社活动
    1.2 社团的公共领域建制化
        1.2.1 科学职业理念的令社会理性化功能之实践
        1.2.2 社团的公共领域制度建设
    1.3 社团的社会功能的确立与责任伦理的初现
        1.3.1 科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社会功能之确立
        1.3.2 社员的社会角色意识转向责任伦理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责任伦理的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1938-1941)
    2.1 应用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的构建
        2.1.1 总社从应用科学出发实践社会功能
        2.1.2 应用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成为社务指导原则
    2.2 应用科学学科对于社团科学考察活动的规训
        2.2.1 科学考察团的组建与应用科学学科规划
        2.2.2 应用科学学科知识在科学考察中的生产与应用
    2.3 科学普及确立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原则
        2.3.1 《科学世界》塑造应用科学新知传播效应
        2.3.2 《川康建设特辑》表征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责任伦理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1942-1945)
    3.1 基础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的展现
        3.1.1 《中国科学通讯》与发展中国科学的社务活动
        3.1.2 基础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的建立
    3.2 发展基础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
        3.2.1 发展基础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普及目标的确立
        3.2.2 基础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规划科学普及途径
        3.2.3 《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制度化与科学职业伦理的表达(1946-1949)
    4.1 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制度化实践:科技传播系统的构建
        4.1.1 社务活动走向构建科技传播系统结构
        4.1.2 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形成科技传播系统运行机制
    4.2 面向科学创新的科技传播系统实践表达科学职业伦理
        4.2.1 《科学世界》的科学创新总论指向科学职业伦理理念
        4.2.2 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科学职业的理性目的
        4.2.3 应用科学研究作为科学职业的社会目的:实现理性目的
    4.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附表1:中华自然科学社主要负责社员名录与科学职业分布情形(194人)
附表2:中华自然科学社主要负责社员任职科研机构分布情形(按照学科统计)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1 选题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3 研究思路及内容结构
    4 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科学的分类与计量的基础
    1.1 科学分类的维度分析
        1.1.1 科学的一维分类
        1.1.2 科学的二维分类
        1.1.3 科学的三维分类
        1.1.4 科学的四维分类
        1.1.5 科学的五维分类
        1.1.6 科学的六维分类
    1.2 科学分类的实证研究
        1.2.1 国际标准学科分类体系
        1.2.2 国际标准自然科学学科分类体系
        1.2.3 国际实用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体系
        1.2.4 国际实用信息资源自然科学学科分类体系
        1.2.5 结论与启示
    1.3 计量指标的设定
        1.3.1 资料来源
        1.3.2 计量指标的确定与范畴
        1.3.3 计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 NATUR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2.1 NATURE的综述
    2.2 NATUR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2.2.1 NATURE反映的基础科学发展态势
        2.2.2 NATURE反映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
        2.2.3 NATURE反映的应用科学发展态势
        2.2.4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2.3 从NATURE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
第三章 SCIENC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3.1 SCIENCE的综述
    3.2 SCIENC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3.2.1 SCIENCE反映的基础科学发展态势
        3.2.2 SCIENCE反映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
        3.2.3 SCIENCE反映的应用科学发展态势
    3.3 从SCIENCE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
第四章 NATURE和SCIENCE的计量结果比较分析及验证
    4.1 总信息量的比较
    4.2 NATURE和SCIENCE反映出的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4.2.1 基础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4.2.2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4.2.3 应用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4.2.4 与国内外对NATURE和SCIENCE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4.3 NATURE和SCIENCE共同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
第五章 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分析
    5.1 20世纪基础科学发展态势研究
        5.1.1 20世纪生物学发展态势
        5.1.2 20世纪化学发展态势
        5.1.3 20世纪地球科学发展态势
        5.1.4 20世纪数学发展态势
        5.1.5 20世纪物理学发展态势
        5.1.6 20世纪天文学发展态势
    5.2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研究
        5.2.1 20世纪人类学发展态势
        5.2.2 20世纪历史学及艺术与文学发展态势
    5.3 20世纪应用科学发展态势研究
        5.3.1 20世纪医学发展态势
        5.3.2 20世纪工程技术发展态势
    5.4 20世纪科学发展总态势分析
结束语 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1 NATURE 20世纪内容统计表
附录2 SCIENCE 20世纪内容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英文编辑加工质量现状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研究
    2.2 关于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与英文编辑加工质量关系的研究
    2.3 对我国科技期刊英文部分编辑加工的研究
        2.3.1 对科技英语语言特征的研究
        2.3.2 对我国科技期刊英文部分编辑写作要求的研究
    2.4 对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英文编辑加工质量现状的研究
        2.4.1 对我国学术期刊英文编辑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2.4.2 对我国学术期刊英文编辑加工产生问题的原因的研究
    2.5 对提高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英文编辑加工质量策略的研究
    2.6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样刊统计法
        3.2.3 内容分析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9 家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基本概况
        4.1.1 出版周期分析
        4.1.2 创刊时间与出版地分析
        4.1.3 主管、主办单位情况
    4.2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英文编辑加工质量现状研究
        4.2.1 封面英文期刊名
        4.2.2 版权页的英文标识
        4.2.3 目次页、文章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地址的英文编辑加工
        4.2.4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的编辑加工
        4.2.5 英文图表题名的编辑加工
        4.2.6 英文参考文献
    4.3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英文编辑加工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4.3.1 国家相关标准不完善,修订不及时,学科内部规范缺失
        4.3.2 期刊国际交流不足,对英文编辑加工重视不够
        4.3.3 评审专家在审稿时忽略了对英文部分的审查
        4.3.4 作者对要求附带的英文部分不够重视
        4.3.5 英文编辑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
        4.3.6 中文部分编辑加工质量不高,中英文编辑沟通不足
    4.4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英文编辑加工控制策略
        4.4.1 尽快完善更新国家相关标准,制定学科内部相应规范
        4.4.2 对期刊进行产业化改革,使其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4.4.3 明确评审专家和作者在英文部分编辑加工中的责任
        4.4.4 英文编辑应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强化责任意识
        4.4.5 提高中文编辑加工的质量,加强中英文编辑的交流沟通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件

(8)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1 与学科发展同步
    1.1.2 维持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1.1.3 适应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发展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刊物调研
    1.3.2 办刊情况
    1.3.3 典型案例分析
    1.3.4 文摘与文献数据库的关系的探讨
    1.3.5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方向的研究
1.4 技术路线
    1.4.1 电话咨询
    1.4.2 问卷调查
    1.4.3 去杂志社访谈
    1.4.4 网上文献数据库调查
    1.4.5 会议座谈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专家咨询法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1 国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1.1 美国《化学文摘》的发展概况
    2.1.2 日本《医学中央杂志》的发展概况
2.2 国内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2.1 国内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研究情况
    2.2.2 《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的发展概况
2.3 对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发展的综合评述 3 调研方法实施情况
3.1 刊物基本信息收集及整理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
    3.2.2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3.3 直接去杂志社访谈
3.4 对文献数据库进行调查
3.5 会议座谈 4 研究工作主要结果
4.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历史
    4.1.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名称
    4.1.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创刊年,见表9
    4.1.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主管单位及主办单位
    4.1.4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语种
4.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现状
    4.2.1 已经更名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计10种
    4.2.2 2002年停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4.2.3 2009年休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4.2.4 2009年继续保留《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名的杂志有6种
4.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入选全文数据库情况
4.4 调查问卷回复情况
4.5 典型案例分析
    4.5.1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4.5.2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4.5.3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
    4.5.4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4.5.5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4.5.6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4.5.7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4.6. 对文献数据库的初步调查
4.7. 会议座谈 5 对策研究
5.1.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现存状况分析
5.2.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发展方向探讨
    5.2.1 在内容上力求"全、便、快"
    5.2.2 加强人才管理与开发,提高期刊质量
    5.2.3 加强网站建设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读者意见调查表
附录3:《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情况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1 辨证分型
        2 证候演变规律
        3 证候分布规律
        4 证候微观研究
        4.1 辨证分型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4.2 证候与动脉弹性的关系
        4.3 证候与动脉厚度的关系
        4.4 证候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关系
        4.5 证候与血微循环的关系
        4.6 证候与性激素的关系
        5 问题与展望
    第二节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进展
        1 研究思路与观点
        1.1 从病证结合入手
        1.2 首先建立证候宏观诊断标准
        1.3 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
        1.4 以单证为研究单元
        1.5 "辨证元"计量诊断
        1.6 以量表规范中医辨证
        2 方法学实践
        2.1 多元统计分析
        2.2 数据挖掘
        2.3 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
        3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第一节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文献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选择标准
        1.3 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
        2.3 老年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
        2.4 老年高血压病与多年龄段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的构成比比较
        3 讨论
    第二节 老年高血压病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来源
        1.2 病历选择标准
        1.3 方法
        2 结果
        2.1 老年高血压病临床证候分布规律
        2.2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分布规律
        3 讨论
第三章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量化诊断研究
    第一节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量表的研制
        1 设立研究工作组
        2 拟定量表框架
        2.1 量表名称
        2.2 量表形式
        2.3 量表测量对象
        2.4 量表研制目的及用途
        2.5 量表维度
        2.6 量表条目量化原则
        3 拟定研究技术路线
        4 建立备选条目池
        4.1 古今文献整理
        4.2 临床回顾性调查
        4.3 条目规范化整理
        5 条目初筛和量表初建
        5.1 核心小组初筛
        5.2 专家问卷调查
        5.3 小范围预调查
        6 量表测试和条目细筛
        6.1 量表测试
        6.2 条目筛选
        7 第二版量表的构建
        8 讨论
        8.1 用量表规范中医辨证的可行性分析
        8.2 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研制的难点分析
    第二节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量表的信、效度测评
        1 可行性测评
        1.1 接受率
        1.2 完成率
        1.3 完成时间
        2 信度测评
        2.1 重测信度
        2.2 分半信度
        2.3 同质性信度
        2.4 内部相关系数
        2.5 评分者信度
        3 效度测评
        3.1 表面效度与内容效度
        3.2 区分效度
        3.3 结构效度
        4 讨论
        4.1 可行性评价
        4.2 信度评价
        4.3 效度评价
    第三节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量表的反应度测评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统计检验
        3.2 效应尺度
        4 讨论
    第四节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
        1 临床横断面调查
        1.1 样本量的估算
        1.2 样本来源
        1.3 样本选择标准
        1.4 病证诊断标准
        1.5 调查结果
        2 建立数据库
        3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3.1 主观权重系数的计算
        3.2 客观权重系数的计算
        3.3 综合权重系数的计算
        4 建立证候诊断模型
        5 确定证候诊断阈值
        6 建立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标准
        7 确定程度分级诊断标准
        8 讨论
        8.1 指标赋权方法探讨
        8.2 证候诊断阈值建立方法探讨
    第五节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性试验
        1 量化诊断标准的回顾性检验
        2 量化诊断标准的前瞻性检验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10)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1.1 信息化环境下国家创新发展与知识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的建立
        0.1.2 用户信息需求导向下的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转型与重构
        0.1.3 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转型与重构亟待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估体系
        0.1.4 情报学和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前沿研究的重要内容
    0.2 研究设计
        0.2.1 研究目标
        0.2.2 研究思路
        0.2.3 研究方法
    0.3 研究内容
    0.4 创新点
1 文献综述
    1.1 基于知识信息服务的业务流程的评估
        1.1.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 基于绩效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基于网络化全方位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
        1.3.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 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理论基础
    2.1 知识信息服务及其价值运行
        2.1.1 知识信息服务的含义和内容
        2.1.2 知识信息服务的核心价值
        2.1.3 知识信息服务的价值运行模型及其运行机制
    2.2 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基本内涵
        2.2.1 综合评估的含义
        2.2.2 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内涵及理解
    2.3 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相关理论依据
        2.3.1 基于用户满意度的评价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投入产出理论
        2.3.4 系统管理理论
3 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
    3.1 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模式
        3.1.1 面向结果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模式
        3.1.2 面向流程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模式
        3.1.3 面向结果和面向流程的综合评估模式
    3.2 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3.2.3 指标体系中指标构成说明
    3.3 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方法
        3.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3.3.2 关联度分析法
4 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验证实施
    4.1 专家调查设计与实施
        4.1.1 专家调查问卷法
        4.1.2 调查的方法和目的
        4.1.3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分析
        4.1.4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 调查结果的科学测评
        4.2.1 科学测评相关理论
        4.2.2 科学测评流程
        4.2.3 评估指标体系的优选
        4.2.4 优选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4.2.5 优选指标体系的效度分析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权重的含义
        4.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分类
        4.3.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5 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应用的优化策略
    5.1 "面向用户需求"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5.1.1 面向用户需求的管理理念的发展
        5.1.2 面向用户需求的管理模式
    5.2 实施知识信息服务全面质量管理
        5.2.1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5.2.2 全面质量管理在知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5.3 完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的组织机制
        5.3.1 建立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协作机制
        5.3.2 构建知识信息服务分层评估系统
6 实证研究
    6.1 实证研究背景
        6.1.1 现状调查
        6.1.2 用户满意度调查
    6.2 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6.2.1 权重的确立方法
        6.2.2 权重的确立过程
        6.2.3 权重结果分析
    6.3 实施文献传递年度模糊综合评估
        6.3.1 评估过程
        6.3.3 评估结果分析
    6.4 实施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文献传递发展测评
        6.4.1 评估过程
        6.4.2 评估结果分析
    6.5 文献传递综合评估建议
        6.5.1 整合两大文献共享系统与馆藏资源
        6.5.2 加强跨区域文献共享平台的构建
        6.5.3 完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支撑系统
        6.5.4 开辟学位论文等特种文献传递渠道
        6.5.5 扩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受益面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图书馆知识信息综合评估指标选择标准》调查表
附录2: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工作用户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3: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项目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四、《世界科学》2002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设置分析[J]. 张琪,樊红雨,季巍巍,蔡德英. 科技传播, 2021(09)
  • [2]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3]清末民初(1894-1919年)新着单行本小说图像研究[D]. 韩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4]梅尔文·科恩(1922—2018)[J]. 博衍. 世界科学, 2018(12)
  • [5]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历史考察(1927-1949) ——基于科学职业伦理视角的分析[D]. 孙磊. 山西大学, 2018(04)
  • [6]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D]. 王保红. 山西大学, 2013(12)
  • [7]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英文编辑加工质量现状与控制[D]. 翟宗鑫. 上海体育学院, 2011(01)
  • [8]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D]. 魏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2)
  • [9]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规范化研究[D]. 戴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10]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研究[D]. 梁孟华. 武汉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世界科学》2002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