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KF-Ⅱ型硅酸盐成分快速分析仪应用改进之三:陶瓷原料中MnO的测定

GKF-Ⅱ型硅酸盐成分快速分析仪应用改进之三:陶瓷原料中MnO的测定

一、GKF-Ⅱ型硅酸盐成份快速测定仪应用改进之三:陶瓷原材料中MnO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段雪珂[1](2020)在《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合成用耐火材料抗侵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逐渐由一元(如LiCoO2/LiMnO2/LiNiO2)向三元(LNCM:LiNix CoyMn1-x-yO2)发展,三元正极材料的锂源侵蚀性更强、煅烧时间更长,其合成用匣钵所受的化学侵蚀也更为严重。为了提高匣钵的服役性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文探究了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合成用耐火材料的抗侵蚀性能。为了从机理方面入手改善材料的抗侵蚀性,首先以堇青石-莫来石、Si3N4-SiC、SiO2-SiC和重结晶SiC等四种耐火材料为对象,通过模拟服役条件研究了耐火材料与三元正极材料的侵蚀反应,并采用XRD和SEM分别对侵蚀试验后耐火材料的物相和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1)经780°C保温20h侵蚀试验后,四种材料抗侵蚀性高低顺序为重结晶SiC>Si3N4-SiC>SiO2-SiC>堇青石-莫来石,其反应层厚度分别为0.00mm、1.54mm、2.52mm和3.32mm。(2)堇青石-莫来石材料中的Al2O3、SiO2与三元正极材料中的Li2O、NiO、CoO和MnO发生反应并形成反应层,是导致材料逐渐损毁的主要原因。(3)对于三种SiC质材料,主要是材料中或者氧化生成的SiO2与三元正极材料中的Li2O反应生成硅酸锂系化合物,使材料逐渐发生侵蚀。材料中SiO2的多少或形成速度的快慢是决定材料抗侵蚀性优劣的主要因素。重结晶SiC氧化生成SiO2的速度比Si3N4-SiC的慢,因而重结晶SiC样品的抗侵蚀性更好。SiO2-SiC样品本身含有SiO2,更容易与Li2O反应,因而在这三种SiC耐火材料中其抗侵蚀性最差。由既有研究可知,降低材料的气孔率,阻止Li2O向材料内部渗透,避免或减少材料组分与Li2O反应是提高材料抗侵蚀性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采用浸渍处理工艺对堇青石-莫来石材料和重结晶SiC材料进行了改性,研究了不同浸渍剂以及浸渍时间、次数等对材料性能和结构的影响,并采用气孔率降低率和抗侵蚀性对浸渍效果进行了表征,最后通过XRD和SEM分别对浸渍后耐火材料的物相以及侵蚀试验后的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浸渍处理可有效提高堇青石-莫来石、重结晶SiC的抗侵蚀能力。相较于MgSO4·7H2O饱和水溶液、Mg(H2PO4)2悬浊液,铝溶胶对堇青石-莫来石材料和重结晶SiC材料抗侵蚀性能的改善更加明显;当浸渍剂为铝溶胶时,浸渍次数为3次,浸渍时间为20min,此时材料的抗侵蚀性最佳。(2)以铝溶胶为浸渍剂,浸渍物进入样品内部填充了材料的部分孔隙;而且当浸渍物受热分解成氧化铝与Li2O接触时发生反应并伴有体积膨胀,进一步堵塞材料的孔隙,阻碍Li2O向内渗透,从而有效提高了材料的抗侵蚀性。

陈荣淋[2](2020)在《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废土数量成几何级速度增长,目前工程废土处理方式仍以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为辅,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利用是以工程废土作为主要基材,通过合理的材料改性和构造设计优化,并结合现代化制造工艺生产新型节能墙材的创新技术手段,可为工程废土的再利用和建筑物降耗节能提供参考。对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的号召,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工程废土的矿物及化学成分、颗粒分布、可塑性、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等特性对制砖技术的选定和产品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考虑节能环保和工艺成本的前提下,分析确定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以中性或弱碱性工程废土为原材料、水泥为改性固化剂,采用非烧结的半干法液压砖机静压压制成型工艺。(2)工程废土改性单因素试验研究表明,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均对其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产生较大影响。在考虑材料性能和成本控制的前提下,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等影响因素都存在最优取值范围。本文所用工程废土改性方案中各影响因素的最优取值范围分别为成型压力15MPa~25MPa、混合料含水率10.5%~12.5%、水泥掺量8%~12%、细石掺量3%~6%。(3)基于响应面法进行工程废土改性优化研究,结果显示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对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软化系数等指标的影响显着程度均不相同,且存在交互作用。结合试验数据构建的改性工程废土指标回归模型适用于改性方案的优化和指标响应值预测,预测误差为6.07%。(4)通过单砖轴压数值仿真试验和稳态传热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构造设计方案在抗压强度、强重比、Mises应力分布、损伤破坏形态、单砖当量热阻、单砖当量导热系数、墙体传热系数、热阻重量比、热流路径及热流密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和优劣。综合考虑力学性能、热工性能及模具成本等因素,确定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最优砖型构造设计。(5)对材料改性和构造设计优化后的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进行试制和技术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外观质量良好,且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能够达到技术规范要求:尺寸大小偏差不大于1mm,表观密度为1192.4kg/m3,抗压强度为5.94MPa,抗压强度变异系数为0.02,吸水率为7.92%,相对含水率为24.2%,碳化系数和软化系数分别为0.87和0.86,墙体传热系数为1.473W/(m2?K),放射性核素限量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分别为0.3和0.5。(6)通过生产工艺流程、工厂规划布局、设备选用、产品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等方面研究,确保新生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批量产品的质量。针对砌筑或抹灰砂浆稠度及砌筑工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提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为市场推广应用提供借鉴。综上,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汪庆刚[3](2019)在《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规格陶瓷薄板是适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创新型陶瓷产品。与传统的陶瓷墙地砖相比,大规格化与薄形化生产技术可以实现陶瓷原材料用量、综合能耗的大幅度降低以及废渣、SO2、NOx、烟尘等的减排,是传统建筑卫生陶瓷领域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利用废弃矿渣、废料等资源制备高性能的陶瓷薄板,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强度,为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厚度奠定基础是当前本领域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本课题旨在研究建筑陶瓷板材性能的提高及功能化。首先研究了利用抛光废渣等废弃物制备发泡陶瓷板的工艺、结构和性能,实现了废渣的高品质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高强度、高白度的镁质瓷陶瓷薄板。利用莫来石微晶、硅酸钇晶须、氧化锆、氧化铝和氧化钛短纤维等增强陶瓷薄板,并研究了其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最后对优化的几种薄板进行了产业化中试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利用抛光废渣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发泡陶瓷板,优化了配方及化学组成。研究发现:烧成制度对材料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烧成温度在大于1100℃以后开始发泡。随着烧成温度升高,轻质多孔陶瓷板材的总气孔率和闭孔气孔率均增加,开孔气孔率也略有增加,材料强度不断降低。提高烧成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促进莫来石相的形成。2.开发了MgO-Al2O3-SiO2材料体系,以高岭土、滑石、钾长石和钠长石为主要原料,使用三角配方设计方案,制备出满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陶瓷薄板。产品抗弯曲强度高,烧成范围宽。。3.分别以粉煤灰和粉煤灰漂珠为起始原料,通过引入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矿物原料,在低温下煅烧成功合成了莫来石微晶,达到我国烧结莫来石标准。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在800-1000℃温度下成功合成了莫来石微晶。分别采用上述三种莫来石微晶为增强相增强陶瓷薄板,发现三种莫来石均能有效增强陶瓷薄板。4.采用溶剂热方法制备了直径尺寸为1-5μm,长度为30-60μm的硅酸钇晶须,所制备的硅酸钇晶须其在室温至1000℃范围内的热导率在1.15W/(m?K)-1.25W/(m?K)之间,其在500℃至1100℃范围内的热膨胀系数在6×10-6/K7×10-6/K之间。以制备的硅酸钇晶须增强陶瓷薄板时,锂辉石比钾长石和钠长石更适合充当助熔剂;当硅酸钇晶须加入量达到6%时,陶瓷薄板的强度最佳,达到92MPa,提高了80.4%。5.采用氧化锆、氧化铝和氧化钛商用短纤维作为增强原料增强陶瓷薄板,发现三者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弯曲强度随纤维的加入量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氧化锆短纤维的增强效果最好。6.采用液相法合成了氧化钨微晶,发现微晶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对其催化反应活性有显着影响,薄片状的WO3?H2O具有活性晶面暴露和高比表面积特性而拥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以其为光催化釉料活性成分,在陶瓷薄板表面制备了钨基快速结晶釉,发现该釉层以WOP2O7为主晶相,析晶尺寸大,结晶取向明显,装饰效果好,且具有紫外可见光降解污染物性能,为提升结晶釉功能化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7.对发泡陶瓷板、高白度陶瓷薄板、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氧化锆短纤维增强陶瓷薄板以及光催化功能结晶釉装饰的陶瓷板材进行了中试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几种陶瓷薄板的尺寸、断裂模数、吸水率、耐磨性、可溶性铅含量、可溶性镉含量、静摩擦系数等均符合国家标准。发泡陶瓷板中试产品的密度、导热系数、平均断裂模数、吸水率等关键指标均满足行业标准。

韩培伟[4](2017)在《锰硅铁合金炉外精炼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有的锰硅铁合金产品存在磷、铝、钛和氧杂质含量偏高等质量问题,已不能满足部分品种钢和新钢种开发的技术要求。通过还原脱磷、吹氮脱铝脱钛等工艺对锰硅铁合金进行炉外精炼,可降低其磷、铝和钛等杂质含量。本课题主要针对锰硅铁合金炉外精炼过程中遇到的基础问题进行研究。首先,系统整理了锰基熔体热力学数据,将标准相互作用系数模型(UIPM)应用于Mn-Fe-Si-C-Ca-P熔体。模型能够计算锰基熔体中锰、硅、铁、碳、钙和磷的活度,碳和钙的溶解度,以及钙和磷的平衡等,还有助于理解锰铁合金和锰硅铁合金的生产过程。测定了Mn-Si-Fe三元熔体中氧的溶解度。用小样电解提取夹杂物的检测结果表明,高硅锰硅铁合金的夹杂物多为石英,普硅锰硅铁合金中的夹杂物多为石英和锰铁硅酸盐。根据理论分析,锰硅铁合金产品中的氧几乎全部以氧化物夹杂的形式存在,其总量可占锰硅铁合金质量的0.075-0.253%,主要来源于外来夹杂物。通过适当延长铁水包内镇静时间和向熔体内部吹氩等手段降低氧化夹杂物含量,理论上可将锰硅铁合金中的氧降低至50ppm以下。采用气体—金属熔体平衡法,测定了氮在Mn-Si-Fe-(C饱和)熔体中的溶解度和熔体中氮化铝和氮化钛的浓度积。氮的溶解度与氮分压的关系符合西华特定律,且其值大小随温度的降低和硅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Mn60Si30Fe熔体中,氮化硅是饱和的。浓度积[%AI][%N]和[%Ti][%oN]值,以及三相平衡点处(熔体与氮气和氮化铝或氮化钛三相平衡)的铝或钛含量,均随温度的降低和硅含量的升高而降低。采用吹氮脱铝脱钛工艺,理论上可将Mn60Si30FeC饱和熔体中的铝和钛分别降低至0.002%和0.011%,基本能够满足90级硬线钢的生产工艺要求。无论是氩气还是空气气氛下,均可用CaO-CaF2渣对锰硅铁合金熔体进行界面还原脱磷,由合金熔体中的硅控制渣金界面处的氧势,可以满足还原脱磷的要求。还原脱磷率随合金中硅含量的增加和温度的降低而增加,CaO-CaF2渣对硅含量大于20%的锰硅铁合金才有明显脱磷效果。锰硅铁合金的还原脱磷有回磷现象产生,在生产实践中,选择合适的除渣时间是还原脱磷工艺的关键。渣中含Al2O3和Na2O组分不利于锰硅铁合金熔体的还原脱磷,石墨坩埚不宜用于还原脱磷。采用旋转柱体法测量了含SiC和Si3N4颗粒的CaO-MgO-Al2O3-SiO2熔体的粘度。无论是否含SiC或Si3N4颗粒,熔体粘度与温度的关系总是符合Arrhenius定律。固-液两相混合体系的粘度活化能取决于液相,而相对粘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粘度和相对粘度随转速的降低和SiC(或S毛N4)体积分数的升高而升高。固体颗粒的体积分数相同时,熔体相对粘度受液态渣组分的影响。当液态渣CaO与SiO2含量的比值或MgO与Al2O3含量的比值较大时,相对粘度较低。

匡丕桩[5](2014)在《地质聚合物基路用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质聚合物由各种活性铝硅酸盐矿物或固体废弃物经过碱激发或者酸激发而成,是一种由[AlO4]和[SiO4]四面体构成具有三维结构的新型无机高分子材料。这种材料具有高强早强、耐久性优良、耐热耐腐蚀性能良好和绿色环保等特性,在建筑高强材料、无机涂料、分子筛吸附催化和固核固废等方面表现出了优异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矿渣、粉煤灰和偏高岭土作为主要原料,模数为2.0-2.6的粉状速溶水玻璃为激发剂,开发了一种类似水泥施工工艺的无机聚合物灌浆型路用材料;同时还对碱基地质聚合物材料与路用乳化沥青的复合工艺进行了有效探讨,制备了一种力学性能良好,弹性模量较低的地质聚合物/乳化沥青复合材料。论文首先考察了路用灌浆材料水灰比、粉煤灰/矿渣比、激发剂掺量等方面对灌浆材料的凝结时间、力学性能、流动度和干缩性能的影响;然后通过缓凝剂探索实验,确定了最佳缓凝剂掺量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引入细集料控制材料干缩率,探索了不同砂率对材料各方面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综合分析确定了地质聚合物基灌浆材料最佳配比;最后引入流变学仪器,探讨了最佳配比灌浆材料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剪切速率下的粘度变化规律。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地质聚合物/乳化沥青复合材料的不同成型工艺、不同养护温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乳化沥青掺量对复合材料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结合其断面SEM和材料XRD,通过其形变-应力曲线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制备地质聚合物基灌浆材料最佳工艺参数为:水灰比为0.34,粉煤灰/矿渣质量比为0.5,速溶水玻璃/活性粉体质量比为0.2,缓凝剂/水玻璃质量比为0.06,砂率为0.6。此条件下,制备的灌浆材料的初始流动度可达292 mm,30min流动度为269 mm;1天抗压强度为22.5 MPa,3天抗压强度为42.6 MPa,28天抗压强度为65.0 MPa;灌浆料浆不泌水;对钢筋无锈蚀作用;基本满足水泥基灌浆材料(Ⅲ类)性能要求。(2)磷酸二氢钾作为灌浆材料的缓凝剂,在其掺入量占速溶水玻璃质量比为0.06时,缓凝效果好,凝结时间稳定可控,材料各方面性能合适。同时通过探索实验发现其缓凝效果的产生可能源于磷酸二氢钾中化对反应料浆碱度的改变。(3)采用先制备地质聚合物浆料再混合乳化沥青的成型工艺有利于制备性能稳定的地质聚合物/乳化沥青复合材料,制备的复合材料最佳养护温为60℃。随着乳化沥青掺量的提高,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有所降低,抗折强度先小幅升高,后下降趋于平稳,在乳化沥青掺量为8%时,其抗折强度最高,达到17.9 MPa。(4)结合地质聚合物/乳化沥青复合材料断面SEM和样品XRD,通过对其形变-应力曲线图的分析,发现乳化沥青的掺入能显着降低地质聚合物的弹性模量,复合材料弹性模量最低可至400 MPa。这有效改善了地质聚合物的脆性断裂方式,增加其断裂功,展现了在混凝土道路修补、防水基层、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林奕明[6](2013)在《电弧炉飞灰和垃圾焚烧灰及剩余活性污泥的部分资源化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对电弧炉飞灰,垃圾焚烧灰及污水厂剩余活性污泥开展部分资源化技术方法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实现对这三种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处理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首先,开展了电弧炉飞灰的资源化研究。本研究阶段主要利用电炉熔炼电弧炉飞灰和玻璃粉末回收金属材料并降解其含有的高浓度二恶英(PCDD/Fs)和多溴联苯醚(PBDEs)。从整个装置系统出发,研究了PCDD/Fs和PBDEs在电弧炉飞灰、玻璃材料、熔渣、金属铸块、冷却系统,过滤装置和聚氨酯泡沫塑料套筒系统中的含量。同时分析了PCDD/Fs和PBDEs各种同类物的特性,并基于物质平衡研究了PCDD/Fs的生成,降解和最终归宿。实验结果表明,电弧炉飞灰中PCDD/Fs的国际毒性当量为1414ngI-TEQ/kg,超出了现有的相关土地的排放标准。电炉飞灰经1450℃高温熔炼处理后能回收其所含的金属材料,且PCDD/Fs在所有固体产物中和经过安装尾气处理系统后尾气中的浓度均低于相关的排放标准值。另外,电弧炉飞灰中PBDEs含量为50128ng/kg,经1450℃热处理后,固体产物中PBDEs的含量低于相关背景土壤中的含量,而最终尾气所排放的浓度也都低于其它冶金行业烟囱所排放的浓度。同时实验得出PCDD/Fs和PBDEs都能在实验冷凝系统的管壁中通过de novo主导方式重新合成。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logPBDEs/(logPCDD/Fs)比值能够用来评价烟囱中同时排放PBDEs和PCDD/Fs两种污染物相互之间的变化关系。因此,实验所设计的利用电炉熔炼电弧炉飞灰和玻璃粉的研究方法,不但能够很好的降解含氯/溴量高的PCDD/Fs和PBDEs同类物,同时也能够降解PCDD/Fs和PBDEs的碳环结构并回收了电弧飞灰中的金属材料。其次,开展了垃圾焚烧灰主要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垃圾焚烧飞灰主要质量分布的粒径范围小于0.28mm中,而底灰的主要质量分布在当其粒径大于0.28mm中。通过XRF和XRD分析不同粒径范围下的飞灰和底灰的化合物组成成分和晶体特征,得出飞灰中含有的主要物质同其它地区产生的飞灰和底灰基本相同。经检测得出不同粒径飞灰和底灰中重金属元素Cd, Cr, Cu, Pb和Zn超出了土壤标准GB15618-1995中三类土壤中所规定的值。同时得出其十六种PAHs同类物的总量在不同粒径底灰的含量范围为43.42~247.14ng/g,该含量与欧洲一些国家焚烧底灰中的含量基本相同,但低于中国一些地区焚烧底灰中的含量。通过对不同粒径范围的飞灰和底灰的毒性浸出实验,得出当用蒸馏水作为浸提剂时,Pb元素超过了标准GB5085.3-2007中所规定的值,而当用2#溶液作为浸提剂时,Cd元素则超过了该标准中所规定的值,而所有粒径范围的底灰的重金属浓度都低于该标准所规定的值。因此,建议可将焚烧底灰适当进行资源化利用,但需要进一步进行环境评估和监测。另外,利用城市垃圾焚烧飞灰对染料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粒径小于0.076mm的飞灰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为0.692mg/g,比发电厂所产生的粉煤灰的吸附能力要低。当用0.5mol/L乙酸溶液以液固比值分别为4,6和8处理飞灰后,得出的飞灰样品比原灰对染料的吸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该样品在对亚甲基蓝染料吸附后混合液中重金属元素Pb, Cr和Cd浓度都低于毒性浸出标准GB5085.3-2007。飞灰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模型则符合假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此外,分别对用蒸馏水和酸溶液处理后的飞灰样品的BET比表面积,XRD,SEM及相应EDS,FT-IR图谱分析研究证明,经乙酸处理后飞灰的微孔数增多,且飞灰中大部分可溶性碱性物质都被溶解于溶液中,从而提高了其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去除效率。通过对两座垃圾焚烧厂不同粒径的焚烧底灰中PBDEs的含量及其毒性浸出的研究,发现含有工业上常用的PBDEs同类物的垃圾在焚烧过程中有部分PBDEs化合物未被完全降解而直接存留在底灰中。PBDEs主要分布在底灰中的粒径范围为0.25~1.0mm,且趋向于分布在粒径较大的底灰里面。此外,底灰中PBDEs的毒性浸出浓度范围为0.684~18.1ng/l,其百分浸出率是电视机外壳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和加入PBDEs同类物后的成品的5倍以上,因而在利用垃圾焚烧厂焚烧底灰作为资源化材料时必须慎重考虑可能会导致PBDEs的渗出而造成相应的环境问题,建议将底灰进行粒径分类后资源化利用。最后,开展了市政活性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实验将干污泥以不同百分含量的方式掺入到水泥生产过程的生料中,从而利用水泥窑煅烧熟料的过程来达到完全处理剩余活性污泥的目的。通过对水泥熟料,水泥凝结时间,水泥抗压抗折强度,水泥XRD,SEM的表征测定及毒性浸出实验得出:XRD图谱显示所有熟料中的主要物质是C3S, C2S,C3A和C4AF,熟料中还发现了存在物质形式为Ca54MgAl2Si16O90的晶体相。同时,熟料中C2S (α-C2S或β-C2S)晶相随着干污泥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SEM测定得出,当干污泥的掺入量达到15%时,熟料中的微观结构上出现了一定量的微孔特征,说明干污泥的掺入导致了熟料的微相结构发生了变化。另外,干污泥的掺入导致了所得水泥产品的的初凝和终凝时间的增加,并降低水泥砂胶的早期抗折强度且随着干污泥掺入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对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不大。这是由于经煅烧后所得熟料中C2S(α-C2S或β-C2S)晶相含量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水泥的水化速度。并且C2S的含量随着干污泥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水化速度降低程度也就越大,初期强度降低也就越大。熟料中金属元素Ti, Ba, Zn, Cr, Cu, Ni和Pb的含量随着干污泥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Al, Fe和Mn则略显降低。而这些元素含量的变化可能与水泥的水化速度和熟料煅烧过程中晶体的形成变化有关。通过毒性浸出实验得出所有熟料中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都低于国家标准GB5085.3-2007中所规定的值。

杨魁[7](2012)在《冰晶模板组装蒙脱石多孔材料及传热传质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工业废气污染问题,对储量丰富的蒙脱石改性研究已成为制备新材料的热点之一。现有技术主要以阳离子交联柱撑和有机模板组装来改性蒙脱石。此技术虽然可以合成微孔丰富、比表面积达200m2/g的纳米蒙脱石粉体,但是,改性后的蒙脱石孔隙结构简单,产品形态单一。大多柱撑剂和有机模板自身含有毒性,对改性蒙脱石和环境造成污染。该类材料也无法同时处理多种废气和固体微粒(PM2.5)。所以,创新合成具有多尺度孔隙结构、环境友好型蒙脱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十分必要。本研究根据模板组装以及传热传质原理,系统分析了温和反应条件下,胶体悬浮液浓度小于5%时,蒙脱石多孔材料的制备理论。包括蒙脱石微粒与水中羟基、PVA分子中羟基的氢键结合理论,冰晶模板诱导作用下蒙脱石微粒的超分子组装理论;研究确定了“溶胶-凝胶-真空冷冻干燥”制备蒙脱石多孔材料的主要技术条件;试验验证了所制备蒙脱石多孔材料净化汽车尾气的效率。研究揭示的主要规律如下:对冰晶模板组装蒙脱石形成多孔结构的物理化学本质和孔隙特征研究表明,冰晶模板对蒙脱石微粒的诱导动力主要来源于冰晶特有的片状结构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氢键和范德华力。其方向性和加合性强化了氢键和范德华力,促成了蒙脱石微粒在冰晶间隙内定向排列,在多孔蒙脱石微粒组装中起决定作用。由此制备的冻干蒙脱石内部宏观孔隙呈层状结构,而且以贯通孔为主。孔隙率>60%,比表面积>150m2/g,孔体积>0.29cm3/g;大孔孔径约50μm,中孔孔径35nm~45nm,另外在层状骨架壁面有少量孔径小于5nm的微孔。研究分析了蒙脱石微粒与聚乙烯醇长链分子间通过氢键结合发生有机化反应的机理,钠基蒙脱石/聚乙烯醇复合多孔材料的孔隙特征。研究表明,聚乙烯醇长链上的羟基与钠基蒙脱石微粒表面的羟基可形成氢键,使两物质之间发生插层反应,氢键在此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蒙脱石微粒层间域内外,聚乙烯醇浓度梯度所产生的渗透压促使其向层间域内渗透,强化了插层反应,最终生成了钠基蒙脱石/聚乙烯醇复合胶体悬浮液。在此基础上,经冰晶模板组装并冻干的钠基蒙脱石/聚乙烯醇复合材料中,宏观孔隙呈层状结构。其孔隙率>60%,比表面积>213.8m2/g,孔体积>0.327cm3/g。内部大孔以贯通孔为主,孔径大于10μm,中孔孔径约7.0nm,在层状骨架壁面也存在着孔径小于5nm的微孔。通过建立能量传递和质量传递数学模型并求解,揭示了该过程传热传质耦合规律,冻干蒙脱石内瞬时温度场和浓度场分布规律,真空冷冻干燥时间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冻干蒙脱石的导热系数随其内部水蒸汽浓度的提高而增大;水蒸汽扩散通量与系统提供辐射热量也呈现正相关增加趋势,但是,水蒸汽扩散通量的增加会导致系统的热损失加剧;冻干蒙脱石内的二维温度场、浓度场分布类似于抛物曲线;从样品上表面中心至底部中心位置,温度逐渐降低,而水蒸汽浓度则上升;在同一水平面,从样品内部向外温度逐渐升高,水蒸汽浓度则逐渐下降。模拟计算表明,当环境温度为308K时,蒙脱石冻结体所需理论冻干时间约为39.0h。试验测得冻干时间约为40.0h,模拟计算与实验值基本吻合。研究分析了植物淀粉提高蒙脱石多孔材料结构强度内在规律。研究表明,淀粉长分子链中的羟基与蒙脱石微粒表面的羟基可发生氢键作用,它是二者之间紧密粘结的内在动力。淀粉凝胶化过程中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引导蒙脱石微粒形成与淀粉凝胶同样的网状结构。冰晶模板引导蒙脱石/淀粉组成的未定型网络凝胶实现有序排列。增强处理后的冻干蒙脱石及其复合多孔材料,其结构强度达1.0MPa以上,原有的层状孔隙特征完好。探索了冻干蒙脱石多孔材料作为催化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蒙脱石多孔制品内含有的多尺度孔隙,表面存在的大量不平衡键、断裂键,以及所具有的高离子交换量,形成了层状骨架表面的棱角、突起和缺陷,构成了蒙脱石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冻干蒙脱石层间域内和表面上能够释放出丰富质子,使蒙脱石多孔材料成为一种较强的固体酸催化剂。冻干蒙脱石的催化机理为吸附、离子交换、过滤、分离四种物理化学过程的综合作用。对汽车尾气中CO、HC(碳氢化合物)、NOx、PM2.5、以及CO2的综合净化效率可达25%以上。利用该材料作汽车尾气净化剂,综合作用优于目前先进的铂金电氧化型净化器。

赵睿[8](2012)在《废石膏改性全废四渣基层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交通建设已列为国家基本建设的重点。地方道路是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的重要纽带。因此,加强地方道路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道路建设的特点是线多、量大、面广。但地方道路建设一个重要的、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匮乏或资金来源不足。因而在保证公路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挖掘潜力,降低公路建设成本,修建使用性能满足要求的低造价公路就成了地方道路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煤矸石、粉煤灰、电石灰、废石膏等各种工业废渣的排放量逐年递增,但利用率较低,将它们随处弃置不但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还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工业废渣己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亟待寻求对其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加之传统的道路基层材料——二灰碎石存在早期强度低、造价较高等缺陷,因此,本文研究用废石膏改性电石灰、粉煤灰稳定煤矸石全废渣混合料做道路基层,旨在降低工程成本、充分发挥二灰碎石类基层材料的优点,并有效弥补其不足,从而开辟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路面基层新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全废四渣原材料(煤矸石、粉煤灰、电石灰、废石膏)的应用研究现状分别进行论述;(2)对煤矸石、粉煤灰、电石灰、废石膏各自的物理、力学性质及路用性能进行归纳研究,从而证明将这四种材料配制成混合料应用于路面基层的理论可行性;(3)对全废四渣混合料的强度及早期强度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其中包括煤矸石、粉煤灰、电石灰、废石膏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及基层混合料综合作用机理;(4)对试验所用原材料的基本性能指标进行试验研究,并用规范要求的原材料性质进行分析与评价;(5)根据四组配比设计方案对混合料的配合比进行试验研究(包括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等),经过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选出全废四渣基层材料的最佳配比;(6)根据最佳配比制备混合料,并对混合料的主要路用性能指标(包括抗压回弹模量、承载比、抗剪强度等)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全废四渣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表明,废石膏改性全废四渣混合料应用于路面基层是完全可行的。不但路用性能稳定、早期强度高,而且可充分利用工业废渣、降低成本、避免环境污染,从而探索了一种适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面基层的低成本、高性能、节能环保的新途径。

黄青云[9](2012)在《转炉高效提钒相关技术基础研究》文中认为钒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味精”,广泛应用于钢铁工业、化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轻纺工业和医学等领域。钒在自然界中主要赋存在钒铁磁铁矿中,我国攀枝花地区拥有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而从钒铁磁铁矿中回收钒资源的常用工艺是还原钒铁磁铁矿获得含钒铁水,接着含钒铁水中的钒氧化进入渣中,之后通过湿法工艺从钒渣中提取V2O5。从含钒铁水中提取钒的方法有摇包法、铁水包、雾化法、转炉法。我国和俄罗斯都采用转炉提钒工艺。经过多年努力,攀钢在钒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现工艺流程下钒的回收率小于其它国家,钒渣品位、钒氧化率等均有待提高。另外,针对铁水中[V]含量约为0.3%的转炉提钒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有必要摸清低钒铁水提钒机理及影响因素。自动控制模型在转炉炼钢上已经成功应用,但是由于冶炼时间短,提钒转炉没有副枪、烟气检测设备,转炉提钒控制处于静态控制状态。而我国的提钒操作仍采用人工手动操作,完全凭借操作工人的经验来控制,这导致半钢、钒渣质量不稳定。因此开发一款适用于我国特色的提钒控制模型是适应时代要求的。针对我国转炉提钒工艺上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基础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转炉提钒热力学研究,发现铁水中的钒主要被氧化成V3+,也有少部分被氧化成V2+;钒渣中的铁有Fe2+、Fe3+两种形式。渣中FeO的活度和活度系数随渣中MnO、Fe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渣中V2O3、SiO2、TiO2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其值分别在10-1和100的数量级上,而渣中V2O3的活度及活度系数在同样条件下的变化趋势则与FeO相反,其值分别在10-2和10-1的数量级。②转炉提钒动力学研究,发现铁水中Si对C和V的氧化均由较强的抑制作用,铁水初始Si含量升高将使得铁水中C和V的氧化速率明显降低,并导致终点铁水V含量高;铁水初始V含量增加将使其自身被氧化减少的速率加快,同时对铁水中C的氧化有微小的抑制作用使其减少速率减慢,并且终点铁水V含量将升高;温度升高使得C被氧化的速率大幅度加快,同时使铁水中V被氧化速率明显减缓;出渣中FeO的快速生成可以促进C、V氧化。③提钒用冷却剂的冷却效率研究发现采用DSC来研究固体高温时的比热是可行的,且结果比较准确。冷却剂的冷却能力顺序为:冷固球团>绝废渣>钒渣>生铁。冷却剂在不同终点温度下的冷却效应可以为转炉提钒工艺的优化提供指导。④无烟煤的理论分析研究指出,无烟煤加入时间不同具有不同的功用:前期加入可以提高半钢温度,同时达到增碳的目的;后期加入无烟煤则可以改善钒渣TFe含量。但是两种加入方式都会使得半钢残V含量略高。数据统计分析发现,1t脱硫铁中加入1kg无烟煤可以增碳0.03%,提温7.35℃;而普通铁则可以增碳0.025%,提温4.83℃。⑤提钒转炉物料平衡与热平衡研究指出,物料平衡测定结果误差为-0.86%~2.88%,热平衡测定结果误差为-3.12%~3.94%。研究发现留渣操作对提钒的影响很大,随着留渣次数的增加,吹炼损失减少。⑥采用神经网络法,结合前面对提钒工艺相关参数的研究,构建了转炉提钒控制模型,包括冷却剂模型、供氧模型、终点预测模型三个字模型。模型编程语言是C++。最后建立了仿真模型,模型训练结果说明该模型基本满足提钒冶炼控制要求。

周志华[10](2012)在《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可行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干法中空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不仅产量低而且热耗高。显然,现有铝酸盐水泥生产技术严重背离了国家节能降耗的政策。本课题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铝酸盐和硅酸盐水泥生料的理化性能,探讨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的适应性,为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借助x射线荧光分析、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常规测试方法对两种工业生产线所取水泥生料进行测试,得知:①铝酸盐水泥生料中A1203含量约是硅酸盐水泥生料的10.95倍,CaO含量约是硅酸盐水泥生料的0.66;②铝酸盐水泥生料的颗粒比硅酸盐水泥生料颗粒细且均匀。通过综合热分析、理论计算的方法对两种水泥生料的热分解特性和单位水泥熟料热耗进行了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①两种水泥生料在室温-900℃之间的热分解特性相似,可以采用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②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热耗大概能降低28.5-30.9%。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两种水泥生料10K/min下的热分析数据进行处理,得知:①一水硬铝石分解反应符合随机成核和随后增长机理,碳酸钙分解反应符合相边界反应收缩圆柱体机理;②铝酸盐水泥生料比硅酸盐水泥生料易于分解。用高温物性测定仪和电炉分别煅烧两种水泥生料、再利用CaO-Al2O3-SiO2三元相图分析研究它们的烧结性能。结果显示:①实验用的铝酸盐水泥生料的烧结范围约为1360-1410℃;②铝酸盐水泥生料开始出现液相的温度高于硅酸盐水泥生料;③铝酸盐水泥生料的烧结范围比硅酸盐水泥生料的烧结范围窄约100℃。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研究铝酸盐水泥熟料中元素硫降低的技术。结果表明:窑灰不入窑时,干法中空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硫含量约降低40.63%,若采用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硫含量至少能降低82.18%。根据悬浮预热器窑生产硅酸盐水泥熟料已成熟的经验,以及对两种水泥生料理化性能的对比研究,认为选择用五级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技术是可行的。提出了五级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窑尾系统工艺参数,并采用工程计算方法得到了五级悬浮预热器系统各部位尺寸。

二、GKF-Ⅱ型硅酸盐成份快速测定仪应用改进之三:陶瓷原材料中MnO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KF-Ⅱ型硅酸盐成份快速测定仪应用改进之三:陶瓷原材料中MnO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合成用耐火材料抗侵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概况
        1.1.1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
        1.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2.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分类
        1.2.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合成用耐火材料的发展概况
        1.3.1 常用的匣钵分类及特点
        1.3.2 匣钵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3.2.1 匣钵材料面临的问题
        1.3.2.2 匣钵材料的改进
        1.3.3 浸渍法改善材料性能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样品准备
        2.3.2 侵蚀试验
        2.3.3 浸渍试验
    2.4 性能与结构表征
第三章 三元正极材料合成用匣钵的侵蚀机理研究
    3.1 三元正极材料的热分析
    3.2 堇青石-莫来石与LNCM三元正极材料的反应
        3.2.1 外观形貌
        3.2.2 物相组成
        3.2.3 显微结构分析
    3.3 Si_3N_4-SiC与 LNCM三元正极材料的反应
        3.3.1 外观形貌
        3.3.2 物相分析
        3.3.3 显微结构分析
    3.4 SiO_2-SiC与 LNCM三元正极材料的反应
        3.4.1 外观形貌
        3.4.2 物相分析
        3.4.3 显微结构分析
    3.5 重结晶SiC与 LNCM三元正极材料的反应
        3.5.1 外观形貌
        3.5.2 物相分析
        3.5.3 显微结构分析
    3.6 分析与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浸渍处理对匣钵材料侵蚀性能的研究
    4.1 浸渍剂的选择
        4.1.1 浸渍剂种类对气孔率的影响
        4.1.2 三种浸渍剂对材料抗侵蚀性能的影响
    4.2 浸渍工艺参数对材料抗侵蚀性能的研究
        4.2.1 浸渍次数对材料气孔率的影响
        4.2.2 浸渍时间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4.3 浸渍处理对堇青石-莫来石抗侵蚀性能的研究
        4.3.1 物相分析
        4.3.2 显微结构分析
    4.4 浸渍处理对重结晶SiC抗侵蚀性能的影响
        4.4.1 物相分析
        4.4.2 显微结构分析
    4.5 多次侵蚀试验
        4.5.1 堇青石-莫来石样品多次强侵蚀试验
        4.5.2 重结晶SiC样品多次强侵蚀试验
    4.6 分析与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废土资源化利用进展
        1.2.2 生土基材料改性及应用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程废土特性与资源化制砖技术关键要素研究
    2.1 引言
    2.2 工程废土基本性质
        2.2.1 矿物及化学成分
        2.2.2 颗粒分布
        2.2.3 可塑性
        2.2.4 酸碱度
        2.2.5 有机质含量
    2.3 资源化制砖技术关键要素确定
        2.3.1 生产方式
        2.3.2 改性固化剂
        2.3.3 成型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废土改性单因素影响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3.2.1 原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制样设备与制样步骤
        3.3.1 制样设备自制
        3.3.2 制样步骤
    3.4 基于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指标的单因素改性试验研究
        3.4.1 成型压力的影响试验研究
        3.4.2 混合料含水率的影响试验研究
        3.4.3 水泥掺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3.4.4 细石掺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工程废土改性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响应面法简介
        4.2.1 基本原理
        4.2.2 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
        4.2.3 响应面回归模型检验
    4.3 试验方案与试验结果
        4.3.1 控制因素及水平
        4.3.2 试验安排与试验方法
        4.3.3 试验结果
    4.4 工程废土改性指标回归模型研究
        4.4.1 表观密度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2 抗压强度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3 导热系数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4 软化系数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5 工程废土改性指标回归模型修正及适用性检验
    4.5 基于修正回归模型的方案最优化预测及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构造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构造概念设计
        5.2.1 构造要求及设计原则
        5.2.2 砖型构造概念设计方案
    5.3 单向轴压下单砖受力数值仿真试验研究
        5.3.1 材料参数及数值试验方案
        5.3.2 数值仿真试验建模及结果分析
    5.4 单砖稳态热传导数值模拟研究
        5.4.1 物理模型
        5.4.2 空气间层热传递过程分析
        5.4.3 数学模型及计算假定
        5.4.4 材料热物性参数
        5.4.5 数值建模计算及结果分析
    5.5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砖型构造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试制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6.2.1 原材料
        6.2.2 制样设备
        6.2.3 成型压力确定及制样
    6.3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技术性能试验研究
        6.3.1 试验方法
        6.3.2 基本物理指标试验
        6.3.3 耐久性试验
        6.3.4 放射性核素限量试验
    6.4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墙体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6.4.1 试验设备及测试方案
        6.4.2 试验数据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生产与施工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生产技术研究
        7.2.1 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7.2.2 工厂规划布局及主要生产设备
        7.2.3 产品质量控制
    7.3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7.3.1 砌筑及抹灰砂浆稠度试验研究
        7.3.2 墙体薄抹灰或免抹灰砌筑工法探讨
        7.3.3 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今后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A 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检测数据
附录B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产品标准

(3)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建筑陶瓷发展现状及进展
        1.1.1 建筑陶瓷的分类及功能
        1.1.2 国家建筑陶瓷的相关产业政策及建筑陶瓷行业的问题
        1.1.3 建筑陶瓷的生产工艺
        1.1.4 建筑陶瓷的应用现状
    1.2 陶瓷薄板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轻质陶瓷板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所用原料
        2.2.2 实验所用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工艺流程
        2.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2.2.5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QQ板)的配方实验设计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抛光废渣的结构性能分析
        2.3.2 QQ板材试样性能
        2.3.3 工艺因素对QQ板力学和保温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2.3.4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发泡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超薄陶瓷板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坯料化学组成体系的选择
        3.2.2 坯料配方三角配料实验方案设计
    3.3 实验方法
        3.3.1 工艺方法
        3.3.2 测试及表征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4.1 引言
    4.2 莫来石微晶粉体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4.2.1 实验原料
        4.2.2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莫来石微晶
        4.2.3 以粉煤灰漂珠为主要原料制备莫来石微晶
        4.2.4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莫来石微晶
    4.3 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4.3.1 原料及实验设备
        4.3.2 制备工艺
        4.3.3 表征分析
        4.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陶瓷晶须及纤维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5.1 引言
    5.2 硅酸钇晶须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5.2.1 实验原料
        5.2.2 制备工艺
        5.2.3 表征
        5.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硅酸钇晶须增强陶瓷板材研究
        5.3.1 原料及实验设备
        5.3.2 制备工艺
        5.3.3 表征分析
        5.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短纤维增强陶瓷板材研究
        5.4.1 原料及实验设备
        5.4.2 制备工艺
        5.4.3 表征分析
        5.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晶须及陶瓷短纤维增强陶瓷板材机理分析
        5.5.1 硅酸钇晶须增强机理分析
        5.5.2 氧化锆短纤维增强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陶瓷薄板表面钨基光降解型釉料活性成分及结晶釉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活性纳米WO_3材料的制备
        6.2.2 钨基陶瓷结晶釉的合成
        6.2.3 结构表征
        6.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活性WO_3材料的制备与其结构-光催化性能研究
        6.3.2 活性钨氧化物基陶瓷釉料的制备与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几种薄板的中试工艺技术研究
    7.1 中试产品规格选择及工艺方案
    7.2 关键工艺参数优化
        7.2.1 成型压力的优化
        7.2.2 烧成制度的优化
    7.3 关键设备选择
        7.3.1 成型设备
        7.3.2 烧成设备
        7.3.3 釉料施釉和装饰等其它设备
    7.4 中试产品性能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附录一 论文作者所获得的奖励情况
附录二 项目鉴定情况
附录三 个人荣誉

(4)锰硅铁合金炉外精炼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锰系铁合金技术质量进步在现代钢铁材料发展中的作用
        2.1.1 部分品种钢对锰系铁合金的质量要求
        2.1.2 高锰TWIP钢对锰系铁合金的要求
    2.2 锰基合金热力学研究现状
        2.2.1 Mn-Fe系
        2.2.2 Mn-Si系
        2.2.3 Mn-C系
        2.2.4 Mn-N系
        2.2.5 Mn-P系
        2.2.6 Mn-O系
        2.2.7 Mn-Ca系
    2.3 锰系铁合金中的有害元素与夹杂物
        2.3.1 锰系铁合金中的磷和硫
        2.3.2 锰系铁合金中的氮和氢
        2.3.3 锰系铁合金中的铝和钛
        2.3.4 锰系铁合金中的氧及其氧化物夹杂
        2.3.5 锰系铁合金杂质对钢材质量的影响
    2.4 锰系铁合金的脱磷问题研究
        2.4.1 锰系铁合金的氧化脱磷
        2.4.2 锰系铁合金的还原脱磷
    2.5 主要研究内容
3 标准相互作用系数模型(UIPM)在Mn-Fe-Si-C-Ca-P系的应用
    3.1 Mn-Fe-Si-C-Ca-P系的UIPM形式
    3.2 Mn基合金熔体的UIPM参数拟合过程
        3.2.1 Mn-Fe二元系中的lnγ_(Fe)~0、ε_(FeFe)和ε_(FeFeFe)
        3.2.2 Mn-Si二元系中的lnγ_(Si)~0、ε_(SiSi)和ε_(SiSiSi)
        3.2.3 Mn-C二元系中的lnγ_(C)~0、ε_(CC)和ε_(CCC)
        3.2.4 Mn-Fe-Si三元系中的ε_(FeSi)、ε_(FeFeSi)和ε_(FeSiSi)
        3.2.5 Mn-Fe-C三元系中的ε_(FeC)、ε_(FeFeC)和ε_(FeCC)
        3.2.6 Mn-Si-C三元系中的ε_(SiC)、ε_(SiSiC)和ε_(SiCC)
        3.2.7 Mn-i-Ca三元系中的lnγ_(Ca)~0、ε_(CaCa)、ε_(CaFe)、ε_(CaSi)和ε_(CaC)
        3.2.8 Mn-i-P三元系中的lnγ_P~0、ε_(PP)、ε_(PFe)、ε_(PSi)、ε_(PC)和ε_(PCa)
        3.2.9 Mn-Fe-Si-C四元系中的ε_(FeSiC)
    3.3 讨论
        3.3.1 与其他UIPM在锰基熔体应用的对比
        3.3.2 Mn-Fe-Si--C-Ca-P系UIPM参数的检验
    3.4 Mn-Fe-Si-C-Ca-P系在锰硅铁合金还原脱磷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锰硅铁合金中氧的赋存形态及其成因
    4.1 Mn-Si-Fe熔体中氧的溶解度的测定
        4.1.1 实验方法
        4.1.2 平衡时间的确定
        4.1.3 Mn-Si-Fe熔体中氧的溶解度
    4.2 小样电解提取锰硅铁合金中的夹杂物
        4.2.1 实验方法
        4.2.2 夹杂物的形貌和组成
    4.3 硅含量对锰系铁合金夹杂物组成的影响
    4.4 锰硅铁合金中氧化物夹杂的来源分析及其去除工艺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锰硅铁合金的还原脱磷
    5.1 用CaO-CaF_2渣对锰硅铁合金还原脱磷的试验方法
        5.1.1 空气气氛下的还原脱磷
        5.1.2 氩气气氛下的还原脱磷
    5.2 锰硅铁合金还原脱磷与硅含量的关系
    5.3 渣系组分对锰硅铁合金还原脱磷的影响
    5.4 锰硅铁合金在不同材质坩埚中的还原脱磷效果
    5.5 关于渣金界面还原脱磷机理的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氮在Mn-Si-Fe(-C)熔体中的溶解度和熔体中氮化铝和氮化钛的浓度积
    6.1 Mn-Si-Fe熔体中氮的溶解度及氮化物浓度积的实验
        6.1.1 氮的溶解度测量方法
        6.1.2 氮化铝浓度积的测量方法
        6.1.3 氮化钛浓度积的测量方法
    6.2 氮在Mn-Si-Fe熔体中的溶解度
        6.2.1 氮在纯锰熔体中的溶解度
        6.2.2 氮在Mn-Si-Fe熔体中的溶解度与氮分压和温度的关系
    6.3 Mn-Si-Fe(-C)熔体中的氮化铝浓度积
        6.3.1 Mn-Si-Fe熔体中的氮化铝浓度积
        6.3.2 Mn-Si-Fe-C饱和熔体中的氮化铝浓度积
        6.3.3 铝对氮在Mn-Si-Fe熔体中溶解度的影响
        6.3.4 C对氮化铝浓度积的影响
        6.3.5 Al_4C_3存在的可能性
    6.4 Mn-Si-Fe-C熔体中的氮化钛浓度积
    6.5 对吹氮脱铝脱钛工艺的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SiC和Si_3N_4固体颗粒对CaO-MgO-Al_2O_3-SiO_2系熔渣粘度的影响
    7.1 CaO-MgO-Al_2O_3-SiO_2-(SiC/Si_3N_4)系熔渣粘度的测量方法
    7.2 SiC对CaO-MgO-Al_2O_3-SiO_2系熔渣粘度的影响
        7.2.1 粘度随温度和转速的变化规律
        7.2.2 相对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7.2.3 转速、体积分数、基渣成分和颗粒粒径对相对粘度的影响
        7.2.4 非均相体系中SiC颗粒的分布
    7.3 CaO-MgO-Al_2O_3-SiO_2-Si-3N_4系熔渣的粘度
        7.3.1 粘度和相对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7.3.2 转速和Si_3N_4颗粒体积分数对粘度和相对粘度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地质聚合物基路用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可行性分析
        1.2.1 基本性能要求
        1.2.2 可行性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问题
        1.3.1 地质聚合物灌浆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1.3.2 地质聚合物/乳化沥青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地质聚合物应用研究介绍
        2.1.1 地质聚合物的定义与结构
        2.1.2 地质聚合物的应用研究
    2.2 灌浆材料研究进展
        2.2.1 灌浆材料的概念
        2.2.2 灌浆材料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2.3 乳化沥青复合材料研究介绍
        2.3.1 复合材料的定义
        2.3.2 乳化沥青复合材料的研究
第三章 地质聚合物基灌浆材料的性能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1.1 矿渣
        3.1.2 粉煤灰
        3.1.3 水玻璃
        3.1.4 其他实验原料与试剂
        3.1.5 主要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与条件
        3.2.1 灌浆材料凝结时间的测定
        3.2.2 灌浆材料抗压、抗折强度的测定
        3.2.3 灌浆材料流动度的测定
        3.2.4 灌浆材料干缩指标的测定
        3.2.5 灌浆材料结构表征测试条件
    3.3 组成材料大范围配比对地质聚合物灌浆材料性能的影响
        3.3.1 水灰比对地质聚合物基灌浆材料性能的影响
        3.3.1.1 水灰比对灌浆材料凝结时间的影响
        3.3.1.2 水灰比对灌浆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3 水灰比对灌浆材料流动度的影响
        3.3.1.4 水灰比对灌浆材料干缩性能的影响
        3.3.2 粉煤灰/矿渣比对地质聚合物基灌浆材料性能的影响
        3.3.2.1 粉煤灰/矿渣比对灌浆材料凝结时间的影响
        3.3.2.2 粉煤灰/矿渣比对灌浆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3 粉煤灰/矿渣比对灌浆材料流动度的影响
        3.3.2.4 粉煤灰/矿渣比对灌浆材料干缩性能的影响
        3.3.3 水玻璃掺量对地质聚合物基灌浆材料性能的影响
        3.3.3.1 水玻璃掺量对灌浆材料凝结时间的影响
        3.3.3.2 水玻璃掺量对灌浆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3 水玻璃掺量对灌浆材料流动度的影响
        3.3.3.4 水玻璃掺量对灌桨材料干缩性能的影响
    3.4 地质聚合物灌浆料配合比的优化
        3.4.1 缓凝剂的选择
        3.4.2 干缩率的控制
        3.4.3 配合比正交实验
        3.4.4 最佳配比验证实验
    3.5 地质聚合物灌浆料的性能测试及流变性能分析
        3.5.1 基本性能测试
        3.5.2 地质聚合物灌浆材料流变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质聚合物/乳化沥青复合材料制备与探索
    4.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4.1.1 偏高岭土
        4.1.2 水玻璃
        4.1.3 乳化沥青
        4.1.4 其他实验原料与试剂
        4.1.5 主要实验设备
    4.2 试验制备过程
    4.3 表征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工艺对复合材料强度的影响
        4.4.2 不同养护温度对复合材料强度的影响
        4.4.3 不同乳化沥青掺量对复合材料强度的影响
    4.5 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目录

(6)电弧炉飞灰和垃圾焚烧灰及剩余活性污泥的部分资源化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三种固体废物问题的阐述
        1.1.1 电弧炉飞灰
        1.1.2 垃圾焚烧灰
        1.1.3 污水厂活性污泥
    1.2 三种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发展概况
        1.2.1 电弧炉飞灰的产生及资源化和存在问题
        1.2.2 城市垃圾焚烧灰的产生及资源化和存在问题
        1.2.3 污水厂污泥的产生及资源化和存在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热处理回收电弧炉飞灰所含金属材料过程中二恶英(PCDD/Fs)的排放特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反应装置图
        2.2.3 样品前处理和 PCDD/Fs 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电炉熔炼后电弧炉飞灰体积,质量和密度的变化
        2.3.2 PCDD/Fs 在电弧炉飞灰和玻璃中的含量
        2.3.3 PCDD/Fs 在金属铸块和熔渣中的含量
        2.3.4 PCDD/Fs 在冷却单元,过滤器和 PUF 套筒中的含量
        2.3.5 PCDD/Fs 在整个系统中的分布和归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处理回收电弧炉飞灰所含金属材料过程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降解特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反应装置图
        3.2.3 PBDEs 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BDEs 在电弧炉飞灰和玻璃中的含量
        3.3.2 PBDEs 在熔渣和金属铸块中的含量
        3.3.3 PCDD/Fs 在冷却单元,过滤器和 PUF 套筒中的含量
        3.3.4 PBDEs 在整个系统中的分布和归宿
        3.3.5 PBDEs 和 PCDD/Fs 排放之间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地区城市垃圾焚烧灰的基本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焚烧灰的来源
        4.2.2 实验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粒度分布及含水率和烧失量的测定
        4.3.2 XRF 的测定
        4.3.3 XRD 的测定
        4.3.4 酸反应特性的测定
        4.3.5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4.3.6 底灰中 PAHs 及 PCBs 特性的测定
        4.3.7 毒性浸出特性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垃圾焚烧飞灰及其改性物质吸附溶液中染料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
        5.2.2 分析方法
        5.2.3 吸附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条件对染料的去除率
        5.3.2 等温吸附平衡方程模拟及动力学方程
        5.3.3 吸附材料的表面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溴联苯醚(PBDEs)在垃圾焚烧底灰不同粒径中的分布及其浸出特性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和试剂
        6.2.2 PBDEs 毒性浸出实验
        6.2.3 样品萃取和检测
        6.2.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QA/QC)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垃圾焚烧底灰的粒径分布
        6.3.2 PBDEs 在底灰中的含量
        6.3.3 PBDEs 在不同粒径底灰中的分布
        6.3.4 底灰中 PBDEs 的毒性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利用水泥窑处理剩余活性污泥制生态水泥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
        7.2.2 原料来源和制备
        7.2.3 实验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生料和熟料的粒径分布
        7.3.2 熟料的 XRD 测定
        7.3.3 熟料的 SEM 测定
        7.3.4 水泥的凝结时间测定
        7.3.5 水泥砂胶的强度变化
        7.3.6 熟料中元素的变化情况
        7.3.7 水泥熟料砂胶水化 XRD 测定
        7.3.8 水泥熟料的毒性浸出实验(TCLP)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8.1 结论
    8.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冰晶模板组装蒙脱石多孔材料及传热传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蒙脱石层状材料的特性
        1.1.1 蒙脱石结构特征
        1.1.2 蒙脱石物理化学性能
        1.1.3 蒙脱石水化、吸附及离子交换反应
    1.2 蒙脱石多孔材料制备技术
        1.2.1 柱撑法制备蒙脱石多孔材料
        1.2.2 模板法组装蒙脱石多孔材料
    1.3 冰晶模板技术
        1.3.1 冰晶模板组装技术的优势
        1.3.2 冰晶模板组装原理
        1.3.3 冰晶模板组装技术发展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可行性分析
        1.4.4 主要技术路线
2 蒙脱石原材料预处理及试验方法
    2.1 膨润土的纯化和细化
        2.1.1 钙基膨润土化学成份和性能
        2.1.2 钙基膨润土纯化
        2.1.3 钙基蒙脱石的超细化
    2.2 蒙脱石钠化改性
    2.3 蒙脱石有机改性
    2.4 蒙脱石微粒超分子组装
    2.5 蒙脱石胶体悬浮液及其多孔材料表征
        2.5.1 X 射线衍射分析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5.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5.4 红外光谱分析
        2.5.5 激光粒度测试分析
        2.5.6 热重分析
        2.5.7 氮气等温吸附-脱附分析
        2.5.8 蒙脱石多孔材料净化汽车尾气效率测试
    2.6 试验中所用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3 高纯蒙脱石多孔材料的组装与表征
    3.1 影响蒙脱石微粒分散性的因素
        3.1.1 剪切力对蒙脱石微粒分散性影响
        3.1.2 pH 值对蒙脱石微粒分散性影响
        3.1.3 胶体悬浮液浓度对蒙脱石微粒分散性影响
        3.1.4 分散剂对蒙脱石微粒分散性影响
    3.2 冻干蒙脱石形貌分析
        3.2.1 常压条件下冻干蒙脱石形貌特征
        3.2.2 真空条件下冻干蒙脱石形貌特征
        3.2.3 浓度对冻干蒙脱石形貌的影响
        3.2.4 冻干蒙脱石的片状形貌
    3.3 冻干蒙脱石孔隙结构特征
        3.3.1 冻干 Na-MMT 的宏观孔隙特征
        3.3.2 冻干 Na-MMT 的微观孔隙特征
    3.4 冻干蒙脱石多孔结构形成机理
        3.4.1 蒙脱石晶体结构的决定作用
        3.4.2 真空低温环境的保护作用
        3.4.3 冰晶模板诱导组装
        3.4.4 氢键作用
        3.4.5 范德华力作用
    3.5 冻干蒙脱石多孔材料的增强技术
        3.5.1 增强试验设计
        3.5.2 淀粉增强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蒙脱石复合多孔材料组装与表征
    4.1 聚乙烯醇与蒙脱石反应的可行性
        4.1.1 PVA 合成与性能
        4.1.2 PVA 纤维
        4.1.3 蒙脱石水溶膨胀性
    4.2 PVA 与蒙脱石化学反应及机理
        4.2.1 PVA 与蒙脱石化学反应方式
        4.2.2 PVA 与蒙脱石反应机理
    4.3 冻结条件对复合材料形貌和晶体结构影响
        4.3.1 一般冻结条件对复合材料形貌和晶体结构影响
        4.3.2 超低温冻结条件对复合材料形貌和晶体结构影响
    4.4 蒙脱石/聚乙烯醇复合结构成因分析
        4.4.1 蒙脱石/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热效应
        4.4.2 蒙脱石/聚乙烯醇复合结构键合特征
    4.5 蒙脱石/聚乙烯醇复合材料孔隙结构
        4.5.1 蒙脱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和孔体积特征
        4.5.2 蒙脱石复合材料的孔隙特征
    4.6 本章小结
5 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传热传质规律分析
    5.1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5.1.1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原理和基本过程分析
        5.1.2 蒙脱石胶体悬浮液凝固点下降规律
        5.1.3 真空冷冻干燥过程控制参数归纳
    5.2 预冻结过程一维相变传热理论分析及求解
        5.2.1 预冻结过程传热分析和物理假设
        5.2.2 一维相变传热微分方程组的建立
        5.2.3 关于η超越方程的解
        5.2.4 预冻结过程特征分析
    5.3 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理论分析及求解
        5.3.1 传热传质过程概述
        5.3.2 传热传质模型的假设
        5.3.3 冻干过程控制方程的建立
        5.3.4 传热传质过程的耦合作用
        5.3.5 MMT 冻干过程求解分析
        5.3.6 试样规格、计算初始值及物性参数值
        5.3.7 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理论解可靠性与指导性分析
        5.4.1 理论解的可靠边性
        5.4.2 理论解的指导性
    5.5 本章小结
6 蒙脱石多孔材料净化尾气性能研究
    6.1 汽车尾气成份及其危害分析
        6.1.1 汽车尾气成份分析
        6.1.2 尾气危害性分析
    6.2 蒙脱石多孔材料净化性能研究
        6.2.1 蒙脱石净化剂制备和测试过程设计
        6.2.2 净化性能分析
    6.3 与贵金属三元催化剂的效果对比
    6.4 蒙脱石多孔材料净化机理分析
        6.4.1 蒙脱石多孔材料性能特征
        6.4.2 蒙脱石多孔材料净化机理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8)废石膏改性全废四渣基层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背景
        1.1.2 问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2.1 技术路线
        1.2.2 创新点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全废四渣综合利用现状
    2.1 煤矸石
        2.1.1 煤矸石的来源
        2.1.2 煤矸石的危害性
        2.1.3 煤矸石的综合应用现状
    2.2 粉煤灰
        2.2.1 粉煤灰的来源
        2.2.2 粉煤灰的危害性
        2.2.3 粉煤灰的综合应用现状
    2.3 电石灰
        2.3.1 电石灰的来源
        2.3.2 电石灰的危害
        2.3.3 电石灰的综合应用现状
    2.4 废石膏
        2.4.1 废石膏的来源
        2.4.2 废石膏的危害
        2.4.3 废石膏的综合应用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废四渣原材料的基本性质
    3.1 煤矸石
        3.1.1 煤矸石的物理性质
        3.1.2 煤矸石的化学性质
        3.1.3 煤矸石的路用性能
    3.2 粉煤灰
        3.2.1 粉煤灰的物理性质
        3.2.2 粉煤灰的化学性质
        3.2.3 粉煤灰的路用性能
    3.3 电石灰
        3.3.1 电石灰的物理性质
        3.3.2 电石灰的化学性质
        3.3.3 电石灰的路用性能
    3.4 废石膏
        3.4.1 废石膏的基本性质
        3.4.2 废石膏的路用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废四渣基层强度形成机理研究
    4.1 全废四渣混合料各组分的作用
        4.1.1 煤矸石的作用
        4.1.2 粉煤灰的作用
        4.1.3 电石灰的作用
        4.1.4 废石膏的作用
    4.2 全废四渣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4.2.1 混合料的结构形式
        4.2.2 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层原材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5.1 煤矸石的基本性能
        5.1.1 外观特征
        5.1.2 化学成分及烧失量
        5.1.3 颗粒分析
        5.1.4 天然含水率
        5.1.5 密度与吸水率
        5.1.6 液塑限
        5.1.7 针片状颗粒含量
        5.1.8 压碎值
        5.1.9 膨胀性
        5.1.10 耐崩解性
    5.2 粉煤灰的基本性能
        5.2.1 外观特征
        5.2.2 化学成分及烧失量
        5.2.3 粉煤灰的细度
    5.3 电石灰的基本性能
        5.3.1 外观特征
        5.3.2 化学成分及烧失量
    5.4 废石膏的基本性能
        5.4.1 外观特征
        5.4.2 化学成分及烧失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层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6.1 混合料配比设计方案
    6.2 混合料配比试验内容及最佳配比的确定
        6.2.1 击实试验
        6.2.2 试件的制备
        6.2.3 试件的养护
        6.2.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6.2.5 扫描电镜试验
        6.2.6 混合料最佳配比的确定
        6.2.7 混合料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6.3 最佳配比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6.3.1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6.3.2 承载比试验
        6.3.3 三轴压缩试验
        6.3.4 水稳定性试验
    6.4 混合料的其它路用性能
    6.5 混合料的“污染问题”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9)转炉高效提钒相关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钒资源概况
        1.1.1 钒的性质
        1.1.2 钒的应用
        1.1.3 钒资源介绍
    1.2 钒钛磁铁矿提钒工艺
        1.2.1 铁水提钒工艺介绍
        1.2.2 钒渣提钒工艺介绍
    1.3 铁水提钒原理及氧化过程中钒的价态
        1.3.1 铁水提钒原理
        1.3.2 钒氧化过程中钒价态
    1.4 钒渣的组成和物相
        1.4.1 钒渣的化学成分及物相
        1.4.2 影响钒渣质量的因素
    1.5 转炉提钒控制模型
        1.5.1 转炉控制模型研究现状及趋势
        1.5.2 提钒控制模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5.3 转炉提钒常用建模技术
    1.6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6.3 课题研究内容
        1.6.4 论文创新点
2 转炉提钒热力学研究
    2.1 前言
    2.2 钒渣中钒、铁存在价态及钒铁尖晶石形成研究
        2.2.1 实验设备和方案
        2.2.2 理论分析
        2.2.3 实验测定
        2.2.4 小结
    2.3 转炉提钒的转化温度
        2.3.1 标态下提钒转化温度
        2.3.2 实际冶炼条件下提钒转化温度
    2.4 钒在渣钢间分配行为研究
        2.4.1 钒渣相互作用浓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2.4.2 实验方法
        2.4.3 终渣组分和温度对渣中 FeO 和 V_2O_3作用浓度及活度系数的影响
        2.4.4 终渣组分和温度对终点半钢 V 含量的影响
        2.4.5 终渣组分和温度对终点 V 在渣钢间分配比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转炉提钒动力学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方案
    3.3 模型建立
    3.4 实验和模型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转炉提钒用冷却剂的冷却效率研究
    4.1 前言
    4.2 冷却剂成分
    4.3 冷却效应理论研究
        4.3.1 冷却剂物理热的计算
        4.3.2 冷却剂化学热
        4.3.3 结果
    4.4 DSC 法研究冷却效应
        4.4.1 实验原理及研究方案
        4.4.2 实验方法验证
        4.4.3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无烟煤对提钒的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无烟煤在转炉提钒过程中的反应机理
        5.2.1 吹炼前期加入无烟煤
        5.2.2 吹炼结束后加入无烟煤
    5.3 无烟煤对提钒工艺影响的统计分析
        5.3.1 无烟煤增碳效果分析
        5.3.2 无烟煤提温效果分析
        5.3.3 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转炉提钒物料平衡与热平衡研究
    6.1 前言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转炉提钒控制模型研究
    7.1 前言
    7.2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7.2.1 神经网络模型
        7.2.2 BP 神经网络
        7.2.3 输入输出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7.2.4 网络训练与改进
    7.3 模型设计
        7.3.1 模型总体描述
        7.3.2 冷却剂子模型
        7.3.3 供氧子模型
        7.3.4 终点预测子模型
    7.4 模型仿真及其训练结果分析
        7.4.1 模型仿真
        7.4.2 模型训练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可行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铝酸盐水泥的定义、分类、用途
        1.1.1 铝酸盐水泥的定义、分类
        1.1.2 铝酸盐水泥的用途
    1.2 国内外铝酸盐水泥生产技术现状
        1.2.1 国外铝酸盐水泥熟料生产技术现状
        1.2.2 国内铝酸盐水泥熟料生产技术现状
    1.3 铝酸盐水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将是铝酸盐水泥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
    1.5 研究目标,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铝酸盐水泥生料基本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1 原材料来源
        2.2.2 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与讨论
        2.3.2 激光粒度分析结果与讨论
        2.3.3 扫描电镜分析结果与讨论
        2.3.4 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铝酸盐水泥生料热分解特性及其熟料烧成热耗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案
        3.2.1 热分析
        3.2.2 荧光分析
        3.2.3 熟料形成热计算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热分析结果及讨论
        3.3.2 荧光分析结果与熟料烧成热耗计算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铝酸盐水泥生料分解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固体热分析动力学概述
    4.3 碳酸钙分解动力学的研究
    4.4 动力学方程描述
    4.5 实验方案
        4.5.1 试样准备
        4.5.2 仪器装置
    4.6 实验结果及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铝酸盐水泥生料烧结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案
        5.2.1 用高温物性测定仪研究水泥生料烧结特性
        5.2.2 在不同温度下用电炉煅烧试样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用高温物性测定仪测试样品的结果与讨论
        5.3.2 在不同温度下用电炉煅烧试样的结果与讨论
    5.4 根据CaO-Al_2O_3-SiO_2三元相图分析铝酸盐水泥生料的烧结特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铝酸盐水泥熟料降硫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铝酸盐水泥熟料中硫元素的来源
    6.3 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过程中硫元素存在和挥发的状态
    6.4 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硫元素的计算
        6.4.1 干法中空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硫的计算
        6.4.2 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硫的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铝酸盐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系统工艺探讨
    7.1 硅酸盐水泥熟料窑尾系统工艺及参数
    7.2 铝酸盐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系统工艺选择
        7.2.1 悬浮预热器窑简述
        7.2.2 窑尾预热器系统工艺参数的选择
    7.3 窑尾系统工艺计算过程及结果
        7.3.1 窑尾烟室废气量
        7.3.2 旋风筒气体量
        7.3.3 设备选型设计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GKF-Ⅱ型硅酸盐成份快速测定仪应用改进之三:陶瓷原材料中MnO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合成用耐火材料抗侵蚀性能研究[D]. 段雪珂.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 2020(01)
  • [2]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D]. 陈荣淋. 华侨大学, 2020(01)
  • [3]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D]. 汪庆刚.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8)
  • [4]锰硅铁合金炉外精炼的基础研究[D]. 韩培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5)
  • [5]地质聚合物基路用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匡丕桩. 广西大学, 2014(05)
  • [6]电弧炉飞灰和垃圾焚烧灰及剩余活性污泥的部分资源化处理方法研究[D]. 林奕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7]冰晶模板组装蒙脱石多孔材料及传热传质规律研究[D]. 杨魁. 重庆大学, 2012(05)
  • [8]废石膏改性全废四渣基层路用性能研究[D]. 赵睿. 河北工程大学, 2012(04)
  • [9]转炉高效提钒相关技术基础研究[D]. 黄青云. 重庆大学, 2012(02)
  • [10]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可行性试验研究[D]. 周志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GKF-Ⅱ型硅酸盐成分快速分析仪应用改进之三:陶瓷原料中MnO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