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宁夏统计信息工程建设

谈宁夏统计信息工程建设

一、浅谈宁夏统计信息工程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徐元畅[1](2021)在《不同沙障的防风固沙生态服务效益研究 ——以库布齐沙漠为例》文中指出对沙漠地区生态治理进行生态服务效益评估有助于定量分析防风固沙措施的效果,为区域生态治理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和决策。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从前人研究发现,关于沙化土地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方面,大多采用生态治理工程和草原沙漠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而近些年随着风蚀模型、气流轨迹等模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结合模型进行沙化土地生态治理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研究。库布齐沙漠在风沙天气时易发生长距离传输,影响下风城市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为探究和建立合适的生态系统服务效应体系,将WEPS风蚀预测系统与HYSPLIT大气颗粒物传输模型进行耦合,对库布齐沙漠不同生态本底的PM10释尘进行了空间化分析,找出了库布齐沙漠的PM10高释放区,进一步的基于PM10高释放区进行前向轨迹模拟,设置不同沙障,研究了不同治理措施下的生态服务效益,计算并比较其对下风城市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PM10释放量各不相同。草原风沙土、草甸风沙土的PM10年平均释放量最大,每立方米PM10释放量约3 kg;盐化潮土、潮土的PM10年平均释放量次之,每立方米PM10释放量约0.9kg;新积土年平均释放量在每立方米约0.7kg;棕钙土、淡栗钙土、淡棕钙土的PM10年平均释放量最小,每立方米PM10释放量约0.005kg。对于相同土壤类型的生态本底,土地利用类型为沙漠、盐碱地的网格容易产生更多的PM10释放,其次是裸地、旱地,而有植被的区域PM10年平均释放量较小。(2)库布齐沙漠地区不同生态本底的PM10释放量呈现出以下规律:PM10高释放量区域主要位于库布齐沙漠的中部地区,土壤以草原风沙土、草甸风沙土为主,土地覆被类型大部分为沙漠;东部以新积土、草原风沙土为主的地区PM10年排放总量次之;西南部以潮土、淡棕钙土、棕钙土为主,土地类型为裸地、稀疏草地,这一地区是库布齐沙漠PM10年释放量最低的地区;库布齐沙漠北部边缘、中部的PM10年释放量低值区与库布齐沙漠锁边林切割治理有关。(3)库布齐沙漠释放的PM10在对周围城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石嘴山市受影响最高,WCWT贡献值在150μg·m-3以上;西南方向次之,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WCWT贡献值在150μg·m-3以上;南方向的甘肃省庆阳市、陕西省咸阳市、榆林市以及延安市,东南方向经过河南省到达湖北省和安徽省,WCWT贡献值在100μg·m-3以上,有大量200μg·m-3以上的高值区;北方向跨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到达蒙古国境内,其WCWT贡献值在150-200μg·m-3左右;东方向PM10WCWT传输距离最远,途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山西省朔州市、大同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北京市到达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最后到达黑龙江省,其WCWT贡献值在100-200μg·m-3左右;西方向影响最低,内蒙古阿拉善盟、甘肃酒泉市,其WCWT贡献值在50-150μg·m-3。(4)耦合WEPS风蚀预测系统与HYSPLIT模型,设置不同沙障评估生态效益,就年PM10释放减少量和PM10日均减少了来说,不同生态治理措施的减少量呈现以下特点:1年树龄樟子松沙障>芦苇沙障>5年树龄樟子松沙障>尼龙阻沙网>梭梭>10年树龄樟子松沙障>20年树龄樟子松沙障。就WCWT贡献值来说,芦苇沙障降低了各个方向的PM10传输,WCWT贡献值低于100μg·m-3,东方向和东南方向传输基本上被降低到了50μg·m-3以下。1年树龄樟子松沙障将各个方向的WCWT贡献值降低到了100μg·m-3。其余沙障都将库布齐沙漠向外传输PM10的WCWT贡献值降低到了50μg·m-3以下。将人口、GDP数据于WCWT分析结果结合,根据耦合模型评估社会经济效益:1.受库布齐沙漠PM10传输影响的城市分布特点为:库布齐沙漠周边的城市地区、库布齐沙漠东方向、南方向地区受影响面积大、PM10浓度高;而库布齐沙漠东南方向和东方向地区GDP和人口受库布齐沙漠PM10传输影响大,各沙障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库布齐下风城市的受影响的GDP、人口,尤其是南方向和东南方向省市。

李欣[2](2021)在《近60年来中国土壤干旱变化时空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土壤湿度是气候系统的关键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陆-气之间的热量、水分、动量和物质交换,影响局地以及区域气候,也是衡量气候干湿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本文基于土壤湿度数据和干旱指数,研究了1961-2017年中国土壤干旱变化特征,揭示了中国极端土壤干旱的概率风险特征,定量评估了不同时期降水和潜在蒸散发对土壤湿度变化影响的贡献变化,研究了不同土壤干旱异常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1)基于订正、拼接建立的1961-2017年中国逐月土壤湿度数据(GLDAS-2-adj)计算了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I),并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等5种干旱指数进行适用性对比。在12个月时间尺度上:SSI12与其他5种干旱指数在在干旱年代际变化监测结果基本一致,但在2010年以后,中国区域平均、华北和西北地区SSI监测的结果较其他指数偏干。在3个月时间尺度上:春季各干旱指数在南方一致性好于北方,夏、秋两季则相反;1个月时间尺度的SSI1和3个月时间尺度的SPI3、SPEI3在区域季节干旱发展、变化的监测过程中,与实况最接近,因此可以使用1个月时间尺度的SSI1来监测季节干旱。(2)1961-2017年,中国年平均土壤湿度整体为显着减小的趋势,夏季和秋季减小趋势尤为显着,春季略有增加;利用SSI12和SSI1研究发现,中国出现12个月和1个月时间尺度土壤干旱的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整体呈显着增加的趋势,且1个月时间尺度干旱的增加速率超过了12个月时间尺度;1998年之后发生持续时间长、较为严重的干旱事件频率明显增加,东北、华北、西北西部出现的1个月时间尺度干旱事件严重程度高于其他地区。1998年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干旱持续时间的20年、50年、100年一遇重现期水平在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如干旱严重程度明显;干旱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两个变量同时超过1961-1997年50年、100年一遇重现期阈值的概率风险分别增加了3%、2%。(3)尽管西北地区近几十年来气温升高、降水增多,但是近60年来,整个西北区域平均发生复合型暖干事件的频次仍然呈增加趋势,尤其是在新疆东部、青海格尔木北部、河西走廊、宁夏至陇南、陕西北部等地,增加趋势更为显着;盛夏(7-8月)发生复合型暖干事件的频次最高;近20年来,整个区域平均复合型暖干事件发生数量达到了1961-1996年平均水平的2-5倍。(4)1961-2017年,中国年大气水分盈亏量与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华北地区作为中国土壤湿度减小速率最快的地区,尤其是近20年来土壤湿度减小速率较之前明显加快,潜在蒸散发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在逐渐增大,年平均潜在蒸散发对土壤湿度的相对贡献率增加了26%,夏季增加了45%。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增加,中国潜在蒸散发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在增强,其作用可能超过了降水,且区域间的差异也在增加。土壤干旱的异常对各个气候因子的响应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土壤湿度首先对日照时数的增加开始响应,日照时数增多,气温异常升高,随后相对湿度减小,饱和水汽压差开始迅速增加,干旱进一步加剧。

鲍怡发[3](2020)在《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与此同时,智能化热潮席卷全球,如何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制造业高端化转型升级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梳理了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相关文献;然后基于2003-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并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现状;其次建立了智能化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模型,挖掘其内在机理;最后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政策建议:制造业智能化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在研究期内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2.68%,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迅速,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年均智能化指数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年均智能化指数最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8.0%,但总体增速呈现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的增长是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主要动力。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平均值为0.655,总体水平较低。其中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最低的是西部地区。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机理分析表明:智能化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且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实现的。智能化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企业知识溢出、知识吸收和知识创造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制造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同时,智能化能够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回报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增长。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智能化显着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这种正向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的增长实现的。分区域的回归结果表明,智能化对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效果最强,其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是东部地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提高智能化对于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2)促进东中西地区差异化发展;(3)为智能化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4)引导高校提供智能化人才与智力支持。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陈玄玄[5](2020)在《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研究十分必要。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是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学历相互弥补的基础上,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目标不断调整研究生层次教育、本科层次教育和专科层次教育之间比例关系的一系列过程。相较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中,普通高等教育承担着大众化的主要职能,尤其是普通本科教育,而成人高等教育逐渐没落。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大,但高等教育发展层次不高,研究生教育占7.16%左右,普通本科教育占44.52%,且高等教育发展地区差距明显。为进一步分析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我国31个省市划分为“普及化地区”(毛入学率≥50%)、“后大众化地区”(毛入学率在40%-50%)、“大众化地区”(毛入学率在15%-40%)。发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低的地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赖性越强,其研究生教育越不发达,进而高等教育发展层次越低,同时高等学校质量越低,也就是新建本科院校越多;本科教育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的贡献基本没区别,专科教育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地区的贡献较大;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高的地区的成人高等教育越发达,尤其是网络本专科教育,而“后大众化地区”和“大众化地区”的网络高等教育有较大发展潜力。为进一步研究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本研究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三个维度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上海、北京、天津、湖北、江苏、浙江、陕西、吉林、辽宁、山东等省份具有较高的匹配层次,匹配状态也整体中等偏高;福建、黑龙江、湖南、重庆、安徽、广东、宁夏、四川、河北、山西等省份呈现出中等层次的中、低度匹配状态。此外,部分省份属于低层次的不同匹配状态,包括河南、江西、海南、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广西、西藏、甘肃、贵州11省份。发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的地区的高等教育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匹配层次整体上高于毛入学率低的地区,匹配状态则不尽相同。由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地区差异是必然的、客观的。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不好,差异发展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使得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比较分析,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其最终目的在于明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对高等教育的差异发展要实施必要的控制。不追求绝对均衡,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地区的经济、人口、科技等发展协调一致。

谷思雨[6](2019)在《银川河东机场小样本雷暴中尺度分析及分类客观预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航空气象业务保障实际出发,为建立银川河东机场雷暴天气分类预报模型,在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80mm的严重干旱区,针对河东机场雷暴天气小样本数据,进行了中尺度天气背景分析,将数据进行业务映射,并利用峰度偏度系数、χ2以及Q-Q图进行检验,表明数据服从正态分布。采用线性、非线性以及人工智能建立模型,试用表明预报能力较好。由于本文研究的机场位于中国所有省会城市年降水量最少的城市,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80mm,并且机场建成时间较晚,资料记录较少,因此对发生在银川河东机场的雷暴天气进行年际、逐月、逐旬、逐候、逐时、持续时间多种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河东机场年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2)雷暴主要发生在7月份;雷暴高发月份正值机场航班起降暑运高峰,对航班影响较大。(3)7月下旬尤其是第六候出现雷暴日数相对较多。(4)15:00-16:00以及20:00-21:00是机场发生雷暴最频繁的两个时段。(5)在机场雷暴个例中,56%个例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h,41%的持续时间在13h,3%的持续时间达到3h以上。针对机场雷暴天气进行中尺度系统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雷暴大风天气,500hPa存在显着气流汇合区的可能性较高。(2)雷暴大风和降雨天气,银川北部蒙古地区存在南北、东西走向的中尺度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叠加;银川周围存在24h降温区。(3)雷暴降雨天气,银川附近中尺度系统呈南北走向;北部蒙古地区同样存在南北走向中尺度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叠加;700以及500hPa银川西部存在冷中心。在本地航空气象业务实践中,常规气象要素原始量值并不能直接反映航空气象保障的本质需求,为了客观、定量地对伴随不同天气现象的雷暴过程进行预报,从航空气象保障实际出发,在天气学原理的指导下,根据河东机场航空气象保障需求及相关物理量参数对雷暴样本进行业务映射分级转化,分别对机场雷暴伴随大风、降水等不同天气现象进行业务映射。并采用峰度偏度系数、χ2以及Q-Q图3种方法对映射后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按天气现象分类的样本服从正态分布,未分类样本基本服从。针对小样本数据,通过建立多种客观预报模型,选取其中效果较好的模型对雷暴伴随的天气现象及强度进行预报。依据强对流发生的“配料法”分析思路,选取与雷暴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参量作为预报因子,分别对分类以及未分类样本建立线性、非线性、BP神经网络以及支持向量机(SVM)预报模型。将因子回代验证,发现分类样本的线性以及非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情况与样本值高度近似,而未分类样本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主要原因是未分类样本业务映射转换数值没有严格地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将预报模型于2017年投入河东机场进行试用,结果表明,对于各种天气现象的预报,每种模型预报效果各有差异:(1)BP神经元网络以及SVM方法对天气现象的预报准确率较高,达到66.7%,针对弱雨以及大风和降雨同时出现天气的预报尤为突出。(2)分类逐步回归模型对弱雨强度预报准确率较高,高达75%。(3)分类多元回归模型对强降雨强度预报准确率较高,达到66.7%。(4)分类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大风和降雨同时发生的强度预报较好,达60%。文中5种模型各自存在优势和缺点,根据不同预报模型的性质,采取整体最优化设计,利用各自优势综合设计业务流程:首先利用BP神经元网络和SVM模型对雷暴天气现象进行判断,随后利用分类逐步、多元以及非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弱雨、强雨或大风以及大风和降雨同时发生的雷暴天气现象进行强度预报。结合短时预报系统的基本原则,在软件工程学原理的指导下开发了雷暴业务预报系统,功能模块包括:1资料收集,2资料处理,3天气现象预报,4天气强度预报,5生成预警预报文档,6消息推送;该系统实现了银川河东机场雷暴预报模型的自动化和高效化。

陈玉凤[7](2019)在《基于DEA模型的雾霾排放效率的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高强度的污染排放。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雾霾污染频繁发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雾霾等大气污染带来的挑战是中国环境治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文章首先根据冗余削减原理,以中国各省份为例,研究雾霾污染的投入指标的削减问题;其次从雾霾污染产生-治理过程出发,采用二阶段DEA模型,研究雾霾污染排放的多阶段效率等问题;最后考虑雾霾存在着跨区域传输的特征,构建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DEA模型来评估各省份的雾霾排放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从全国范围来看,在产生同等PM2.5和GDP时,投入指标冗余过量。除劳动力投入冗余率较低外,其余投入变量的冗余率均较高,其中烟尘、SO2和煤炭消费量的冗余率较高,分别为78%、67.18%和61.14%。从省际层面看,除了北京、上海及天津3个省份的投入产出效率最优外,其他省份均有投入冗余。(2)从雾霾产生-治理过程来看,除西藏的雾霾的产生和治理效率均为1,其他省份的两阶段效率值均存在非有效的情况;在雾霾的产生阶段,东部地区整体效率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在治理阶段,西部地区整体效率最高,中部地区其次,东部地区最低。在制定雾霾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额度等政策时,除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如产业发展状况)外,还应该考虑各省份的气象和生态条件。(3)考虑到雾霾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用竞合DEA方法估算的各省份雾霾排放效率差异较大,雾霾排放效率较高的省份,多是经济发展相对较缓、气象条件也较差的内陆省份,雾霾排放效率较低的省份,多是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最后文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以及研究不足及展望。

高琳卉[8](2018)在《宁夏地区火电减排及清洁生产潜力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得到了提高。正因如此,在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下,出现了资源消耗过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而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现今以及未来都将作为电力燃料的主力。然而煤炭的燃烧将加剧温室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掌握电力行业的能源消耗情况,也要了解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也便于进一步对宁夏乃至中国的温室减排清洁做出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改善。本研究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宁夏地区火电减排现状、清洁生产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宁夏地区电能源结构;然后从发电量、装机容量、运行时间、和发电煤耗四个方面分析了宁夏地区火电行业的发展现状;重点核算了宁夏地区火电减排状况,构建核算模型;指出了宁夏火电行业节能减排的问题。利用LEAP模型,通过情景分析法,确定并分析在基准情景、能源优化情景及政策情景下的清洁生产潜力,通过构建宁夏地区火电减排与清洁生产潜力分析模型,预测宁夏地区电力需求,并分析了宁夏地区火电清洁生产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第一,LEAP模型基本情景下,2016年宁夏地区火力发电装机总容量为2186万千瓦,与实际的2165万千瓦非常接近。第二,相对于2011年而言,到2020年,宁夏政策目标情景中的CO2清洁生产潜力最大,其CO2减排潜力为1620万吨;在能源优化方案中,C02减排前景最小,清洁生产潜力为1487万吨,但根据目前宁夏火电产业的发展趋势,实现政府设定的减排方案仍有一定的差距。第三,分析宁夏地区“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可知,其2015年火电装机总容量增加了 193.9万千瓦,共计1983.9万千瓦,实现年均增长10.8%,以此为依据可确定该地区2020年火电装机容量为3312.98万千瓦,与宁夏十二五规划的3200万千瓦非常接近。

周志刚[9](2017)在《大学章程中的“大学治理结构”内容分析》文中认为大学章程是大学发展的法制保障,同时是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载体。分析大学章程中的"大学治理结构"有利于总结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改革经验,并为下一阶段大学章程制定中"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依据。目前国内对大学章程的研究以分析章程建设基本问题、介绍国外章程建设经验为主,少数学者对国内大学章程做了内容分析,然而,对2013年之后颁布的大学章程的研究仍然不足。对大学治理结构的研究则主要为国外大学经验介绍、国别比较、国内大学改革困境分析,缺少基于大学章程文本的大学治理结构内容分析。基于以上考量,本研究选择对2013年后颁布的大学章程中的大学治理结构进行实证性的专题研究。本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和"三个层面"对大学章程所涉及的大学治理结构文本进行剖析。四个方面是:(1)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学术委员会;(3)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4)校务委员会、董事会及咨询监督机制。对于上述每一个方面,本研究又从三个层面进行探讨:职责权限、人员组成、议事规则。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将定量统计与质性分析相结合,以求既能反映样本院校的整体情况,也能深入分析每所高校的独特创新;同时结合案例研究方法对典型高校予以全面考查。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关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党政职权分工方面,各高校普遍规定党委掌握包括重大事项决策权与组织人事权在内的高校核心权力,而校长具有重大事项的"组织拟订与实施"权,总体而言,大学校长的权力较弱,不具备对办学事项的决策权。对于党委和校长的协作机制,目前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党政系统互邀出席会议或列席会议,第二种方式为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学术委员会参与高校治理的方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教授治学",多数高校采取了这一模式,将学术委员会限定在对学术事务的管理中;第二类为"教授治校",少数高校规定学术委员会具有参与学校整体事务管理的权利。多数高校通过限制党政领导加入学术委员会的方式对高校去行政化做出了积极探索,然而,不同高校在具体规定上存在差异。部分高校构建了学术权力保障机制,规定学术事务决策前必须征得学术委员会同意,有利于对行政权力形成制约机制,缓解高校的行政化问题。教师、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主要方式为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学生代表大会,但总体而言,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学生代表大会仍然不具备参与高校决策的实质性权利,只有少数高校在个别事项上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各校在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多数高校设置董事会或理事会作为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组织形式。董事会参与高校决策的权利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种为提供咨询,第二种为审议或参与审议,第三种为进行最高决策。其中,多数高校以前两种模式为主,只有汕头大学规定董事会掌握学校的最高决策权。除此之外,不同层级高校对"大学治理结构"规定的详略程度存在差异。普通本科的规定略详于211高校,211高校详于985高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不同层级高校启动章程制定的时间及其所依据的政策文件不同有关,但也可能与其对大学章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及策略选择有关。

宋恬静[10](2016)在《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之一便是气候变化问题。人类经济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但市场规律和经济主体本身通常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调节。因此,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就必须承担起责任。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国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活动常常暴露出低效、力微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迫切需要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以使地方政府能够在充分考虑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切实承担起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责任。本文首先全面探讨了政府进行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辨析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绩效审计与应对气候变化绩效评价等相关概念,指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尝试地构建了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评价体系。在理论探讨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进行绩效评价,提取其中6个影响绩效水平的主因子,对我国29个省市地方政府2012年减缓气候变化的绩效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研究结论:一是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的整体绩效水平不高。二是一些区域虽然综合绩效水平高,但各因子的发展存在非均衡性,从而造成其减缓气候变化能力的脆弱性和高绩效水平的不可持续性。三是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由各绩效因子有机构成,只有各因子之间协调发展,才能提高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的总体绩效水平。

二、浅谈宁夏统计信息工程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宁夏统计信息工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沙障的防风固沙生态服务效益研究 ——以库布齐沙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服务效益研究进展
        1.3.2 土壤释尘模型研究进展
        1.3.3 风沙传输模型研究进展
        1.3.4 沙障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介绍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概况
        2.1.2 生态治理概况
    2.2 数据介绍
        2.2.1 生态本底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社会经济数据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WEPS风蚀预测系统
        3.1.1 WEPS数据集
        3.1.2 WEPS子模型
    3.2 HYSPLIT前向轨迹模型
第四章 WEPS风蚀预测系统与HYSPLIT模型的耦合
    4.1 WEPS风蚀预测系统数据本地化处理
        4.1.1 研究区拆分
        4.1.2 天气发生器的调用
        4.1.3 土壤和作物数据集的调用
    4.2 基于WEPS风蚀预测系统的PM_(10)释放量计算结果
        4.2.1 不同生态本底下的PM_(10)年单位释放量
        4.2.2 不同区块下的PM_(10)年释放总量
    4.3 HYSPLIT模型耦合沙尘传输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验证与比对
    5.1 RWEQ模型与WEPS风蚀预测系统
        5.1.1 模型方法对比
        5.1.2 模型结果对比
    5.2 耦合模型结果周边站点实测数据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沙障的防风固沙生态服务效益
    6.1 沙障设置
        6.1.1 樟子松沙障
        6.1.2 梭梭沙障
        6.1.3 尼龙阻沙网沙障
        6.1.4 芦苇沙障
    6.2 防风固沙生态服务效益评价
        6.2.1 不同沙障下的生态效益评估
        6.2.2 不同沙障下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2)近60年来中国土壤干旱变化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资料介绍
    2.1 研究资料
    2.2 GLDAS土壤湿度数据在中国的适用性评估
    2.3 GLDAS土壤湿度数据的订正与效果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旱指数适用性评估
    3.1 干旱指数的计算
    3.2 干旱指数在不同时间尺度的适用性
    3.3 干旱指数在典型季节干旱个例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土壤干旱时空变化
    4.1 中国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4.2 不同时间尺度土壤干旱变化特征
    4.3 土壤干旱事件联合概率风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型暖干事件变化——以西北地区为例
    5.1 研究方法
    5.2 西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变化特征
    5.3 西北地区复合型暖干事件变化特征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土壤干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1 大气水分盈亏量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6.2 降水、潜在蒸散发对不同分位数土壤湿度的影响
    6.3 土壤干旱对不同气象条件变化的响应
    6.4 土壤干旱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3)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智能化相关研究
        1.2.2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2.3 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2.1 智能化内涵界定与指标选取
        2.1.1 制造业智能化内涵
        2.1.2 制造业智能化评价指标
    2.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熵值法
    2.3 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状分析
        2.3.1 制造业智能化指数全国整体分析
        2.3.2 制造业智能化指数分地区分析
        2.3.3 制造业智能化指数分区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
    3.1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
        3.1.1 DEA-Malmquist指数法
        3.1.2 DEA-SBM模型
    3.2 数据来源和处理
    3.3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分析(DEA-Malmquist)
        3.3.1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全国总体分析
        3.3.2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地区分析
        3.3.3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区域分析
    3.4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静态分析(DEA-SBM)
        3.4.1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国总体与分区域分析
        3.4.2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地区分析
        3.4.3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聚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机理分析
    4.1 技术进步角度
        4.1.1 智能化促进企业的知识溢出与吸收
        4.1.2 智能化加快企业的知识创造
    4.2 技术效率角度
        4.2.1 智能化提高了企业的单要素生产率
        4.2.2 智能化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计量模型的构建
    5.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5.2.1 变量说明
        5.2.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总体回归分析
        5.3.2 东中西区域异质性回归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5)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我国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地区分布
第二章 “普及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第一节 “普及化地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普及化地区”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第三节 高等教育普及化地区的内部差异
第三章 “后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第一节 “后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后大众化地区”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第三节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地区的内部差异
第四章 “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第一节 “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大众化地区”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第三节 “大众化地区”与“后大众化地区”“普及化地区”的比较
第五章 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第一节 地区高等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协调性
    第二节 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第三节 地区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银川河东机场小样本雷暴中尺度分析及分类客观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雷暴天气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第三章 银川河东机场雷暴的时间分布特征
    3.1 银川河东机场雷暴的年际变化特征
    3.2 银川河东机场雷暴逐月、逐旬、逐候的变化特征
    3.3 银川河东机场雷暴逐时分布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雷暴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4.1 银川河东机场雷暴伴随天气现象统计分析
    4.2 银川河东机场雷暴天气500hPa环流背景
    4.3 雷暴大风天气中尺度分析
        4.3.1 低涡型雷暴大风天气中尺度分析
        4.3.2 平直西风型雷暴大风天气中尺度分析
        4.3.3 西北气流型雷暴大风天气中尺度分析
    4.4 雷暴大风降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4.4.1 低涡型雷暴大风降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4.4.2 平直西风型雷暴大风降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4.4.3 西北气流型雷暴大风降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4.4.4 西风槽型雷暴大风降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4.5 雷暴降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4.5.1 低涡型雷暴降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4.5.2 平直西风型雷暴降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4.5.3 西北气流型雷暴降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4.5.4 西风槽型雷暴降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4.6 业务应用要点
第五章 业务映射
    5.1 雷暴样本业务映射
    5.2 转换方法研究
第六章 正态性检验
    6.1 正态性检验意义
    6.2 转换总体效果
    6.3 多方法检验
        6.3.1 偏度、峰度系数检验
        6.3.2 χ~2正态检验
        6.3.3 Q-Q图
        6.3.4 原始资料正态性检验
    6.4 小结
第七章 客观预报模型建立
    7.1 预报因子的选取
    7.2 逐步回归分析
    7.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7.4 非线性回归分析
    7.5 BP人工神经元网络
    7.6 支持向量机(SVM)
    7.7 小结
第八章 业务预报效果检验及业务系统设计
    8.1 业务预报效果检验
    8.2 业务预报系统设计
        8.2.1 业务预报系统构架
        8.2.2 业务预报系统流程
第九章 结论
    9.1 多尺度时间分布规律
    9.2 中尺度分析
    9.3 业务映射及正态性检验
    9.4 客观预报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9.5 业务预报系统
    9.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7)基于DEA模型的雾霾排放效率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的雾霾污染问题突出
        1.1.2 中国雾霾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1.1.3 我国积极应对雾霾污染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雾霾组分及影响因素
        1.3.2 雾霾排放效率评估综述
        1.3.3 二阶段DEA方法的雾霾排放效率评估
        1.3.4 竞合DEA方法的雾霾排放效率评估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减少PM_(2.5)非期望产出的投入指标的研究
    2.1 DEA模型介绍
        2.1.1 传统DEA模型
        2.1.2 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
    2.2 实证分析
    2.3 投入冗余率和投入可节省率
        2.3.1 全国范围内重点削减投入冗余指标
        2.3.2 各省份削减投入冗余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二阶段DEA模型的雾霾排放效率评估
    3.1 指标选取
        3.1.1 第一阶段的投入和产出指标
        3.1.2 第二阶段的投入和产出指标
    3.2 二阶段DEA模型
    3.3 实证分析
    3.4 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竞合DEA模型的雾霾排放效率评估
    4.1 模型构建
        4.1.1 竞合DEA模型
        4.1.2 竞合关系矩阵
    4.2 竞合关系矩阵的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结果评价分析
        4.3.2 方法有效性分析
    4.4 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8)宁夏地区火电减排及清洁生产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火电减排相关技术与理论分析
    2.1 节能减排
    2.2 我国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的相关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分析
        2.2.1 政策法规
        2.2.2 技术标准
    2.3 我国火电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2.3.1 我国火电行业节能现状分析
        2.3.2 我国火电行业减排现状分析
        2.3.3 我国火电行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宁夏地区火电行业减排现状分析
    3.1 宁夏地区电力能源结构
        3.1.1 火电
        3.1.2 水电
        3.1.3 风电
        3.1.4 光伏发电
    3.2 宁夏地区火电行业发展状况
        3.2.1 火电发电量
        3.2.2 火电年平均运行小时
        3.2.3 火电发电煤耗
    3.3 宁夏地区火电行业减排核算分析
        3.3.1 火电减排核算模型
        3.3.2 宁夏地区火电减排结果分析
    3.4 宁夏地区火电减排面临的问题
        3.4.1 火电整体水平较低,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3.4.2 火电行业节能减排还存在很多不足
        3.4.3 以市场为角度的节能减排措施力度不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夏地区火电行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4.1 宁夏地区火电行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模型构建
        4.1.1 LEAP模型的选择
        4.1.2 基于LEAP的清洁生产潜力模型架构
    4.2 宁夏地区减排潜力情景构建
        4.2.1 基准情景
        4.2.2 能源优化情景
        4.2.3 政策情景
    4.3 宁夏地区电力需求预测
    4.4 宁夏地区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宁夏地区火电减排与清洁生产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对策
        5.1.1 充分挖掘火电减排潜力
        5.1.2 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水平
        5.1.3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减排机制
        5.1.4 加强监管,提高减排装置运行水平
    5.2 企业层面对策
        5.2.1 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5.2.2 做好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
        5.2.3 加强企业管理建设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9)大学章程中的“大学治理结构”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问题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第一节 党委领导
    第二节 校长负责
    第三节 党政分工协作机制
第三章 学术委员会
    第一节 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权限
    第二节 学术委员会的人员组成
    第三节 学术委员会的议事规则
第四章 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学生代表大会
    第一节 教职工代表大会
    第二节 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
第五章 校务委员会、董事会及咨询监督机制
    第一节 校务委员会
    第二节 董事会
    第三节 监督机构与监督机制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不同层级高校章程特征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大学章程在治理结构上的突破与创新
    第三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1.2.2 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1.2.3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综述
        1.2.4 相关文献的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辨析
    2.1 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2.1.1 经济外部性理论
        2.1.2 政府受托责任理论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
        2.2.2 应对气候变化绩效审计与应对气候变化绩效评价
        2.2.3 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评价
第三章 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的现状分析
    3.1 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的成就与挑战
        3.1.1 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的成就
        3.1.2 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面临的挑战
    3.2 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评价问题之所在
第四章 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4.1 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评价的方法选择
        4.1.1 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评价的特点
        4.1.2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4.1.3 因子分析法的适用性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绩效指标选取原则
        4.2.2 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设计
    4.3 实证过程及结果
        4.3.1 因子分析的步骤及结果
        4.3.2 聚类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绩效评价的结论
    5.2 提升绩效水平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浅谈宁夏统计信息工程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沙障的防风固沙生态服务效益研究 ——以库布齐沙漠为例[D]. 徐元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近60年来中国土壤干旱变化时空特征研究[D]. 李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鲍怡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视角[D]. 陈玄玄.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银川河东机场小样本雷暴中尺度分析及分类客观预报方法研究[D]. 谷思雨.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9(05)
  • [7]基于DEA模型的雾霾排放效率的评估研究[D]. 陈玉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8]宁夏地区火电减排及清洁生产潜力研究[D]. 高琳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9]大学章程中的“大学治理结构”内容分析[D]. 周志刚. 南京大学, 2017(02)
  • [10]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评价研究[D]. 宋恬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2)

标签:;  ;  ;  ;  

谈宁夏统计信息工程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