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自我分析

深刻的自我分析

一、深刻进行自我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1](2021)在《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42年至1945年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更是全党思想上的一场自我革命。延安整风时期党进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为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积累了极具政治智慧的理念和做法。本文主要依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行的机关报、杂志、领导人讲话、政策文件等为研究资料,同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进行阐述。首先,论述了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进行思想上自我革命的原因。整风运动之际,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了“创造新世界”的客观条件,而且党基于避免“重犯过去错误”、“迎接将来光明世界”的考虑,必须抓住时机,进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其次,具体论述了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自我革命的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是为了把全党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教条和对共产国际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本文首先明确了延安整风时期党将全体成员作为思想上自我革命的对象,自上而下依次进行。再从进行学风革命以真正掌握马列主义的精神与方法、进行党风革命以建立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政党、进行文风革命以提倡新鲜活泼有中国气派的文风三方面进行论述。再次,初步探索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上自我革命的路径。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舆论宣传,紧抓思想宣传主阵地,为党进行思想革命保驾护航;组织全党开展党史学习与教育活动、将精读文件和落实写笔记活动相结合,不断夯实全党共同的思想基础;并且认识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中间环节”,统一全党的认识来源;再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指导方针,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锐利武器,转变党的思想作风,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开辟新路径。然后,总结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成效。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进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使全党在思想认识上达到高度共识,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开创了以整风精神进行党的思想建设的方法,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奠定思想基础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作出巨大贡献。最后,通过总结、借鉴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启示。

郭明霞[2](2021)在《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声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严歌苓(1958-),华裔旅美作家。迄今为止,她创作了24部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集与若干散文随笔与剧本等文学作品。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严歌苓在创作中一直致力于为女性发声,而小说在其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严歌苓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边缘地位,推动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更好地发出了女性自己的声音。因此,本论文以严歌苓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小说中的女性声音表达机制,挖掘其背后的女性主义意识,探讨严歌苓以正常社会秩序下的正常表述传达女性声音,以合理中的非合理现象引起社会反思的写作理念,以求为学界更好地理解严歌苓乃至整个女性主义文学,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分为三章:绪论首先梳理了严歌苓小说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中的空白,寻找更为契合的理论,以作出更切合作品实际的分析,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为女性发声是严歌苓小说的核心特质。但是,因为严歌苓是一个隐性的女性主义表达者,她所发出的女性声音深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蕴含于宏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息存中,以至于常常被研究者所忽略。所以本论文专注于研究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声音,以期为文本的女性研究资料作出补充。作为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创始人之一,苏珊·兰瑟提出的女性声音理论,与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声音的表达机制恰相对应。因此,本论文借用苏珊·兰瑟的理论,将严歌苓小说中的叙述声音分为作者型叙述声音、个人型叙述声音与集体型叙述声音。严歌苓在不同的小说作品中,根据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的不同需要,分别选择了这三种不同叙述声音来实现女性话语的构建和女性声音的传达。第一章分析严歌苓小说中的作者型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是严歌苓小说中使用最多的叙述声音,也是最容易赢得作者话语权威的叙述声音。作为一名隐性的女性主义表达者,严歌苓经常采取“中性的”作者型叙述声音遮掩自己的女性身份,在首先获得作者话语权威的前提下,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为女性发声。严歌苓小说中的作者型叙述声音又可以分为公开的和隐蔽的两种类型。首先,在《?性的草地》、《陆犯焉识》等作品中,严歌苓采用公开的作者型叙述声音,以中性的、故事外的异故事叙述者身份直接进行叙事干预,关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与受述者直接对话,展示隐含作者的伦理倾向与态度,以直接的作者权威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创作或女性发展的压抑。同时,以跨性别写作的方式展现两性认知差异,以男性权威的部分消解获得话语权威。其次,在《第九个寡妇》、《花儿与少年》等作品中,严歌苓则采用隐蔽的作者型叙述声音,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与真实的生活体验,以含蓄的叙述者客观真实地展现常态社会中女性的第二性生命常态,表达当下父权制主流社会中的看似合理实则非合理的现象,以真实而不畸形的女性声音赢得虚构的真实,获得为女性发声的话语写作权威。第二章研究严歌苓小说中的个人型叙述声音。与作者型叙述声音相比,严歌苓小说中采取个人型叙述声音的作品并不多,只有《一个女兵的悄悄话》、《人寰》、《无出路咖啡馆》等数篇。个人型叙述声音不能直接获得作者的话语权威,但由于这种声音通常直接来自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特别是女性主人公,往往可以视为女性声音的直接表达,在表现女性主义的情感和意识方面有着其他叙述声音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类作品通常有如下特点:首先,严歌苓以女性主体私语的公开化表达,个体精神世界的自我剖析向公众叙述女性意识,表达女性主体的社会声音;其次,严歌苓与伍尔夫意识流写作相契合的跨越时空的写作方式,是以女性写作显性表达女性在社会规约中形成的分散性思维,展现女性特色认知方式;最后严歌苓文本中的女性独立主体声音表达的背后体现了当下的女性主义意识,即严歌苓以文本创作展现中国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如主体独立意识,性爱意识与政治意识等,希望唤醒每个女性主体自我潜意识的自觉解放,推动社会对女性主义观念的正常认知。第三章探讨严歌苓小说中的集体型叙述声音。集体型叙述是指这样一种叙述行为,在其叙述过程中某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被赋予叙事权威;这种叙事权威可以通过多方位、交互赋权的叙述声音,也可以通过某个获得群体明显授权的个人声音在文本中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兰瑟将集体型叙述声音分为三种类型:某叙述者代某群体发言的“单言”形式,复数主语“我们”叙述的“共言”形式与群体中的个人轮流发言的“轮言”形式。严歌苓的作品《芳华》中萧穗子的“单言”,代表了文工团中的“我们”发出的集体型叙述声音,以反讽的方式突出了处于边缘地位的何小曼的善良和伟大;《扶桑》中复数主语的“我们”作为“第五代移民”以“共言”的方式对第一代移民扶桑的故事进行了叙述,通过一个女性个人的遭际折射出几代华人的命运;《白蛇》中官方和民间各种不同版本对孙丽坤的故事的叙述,则以“轮言”的形式相互补充,显示了整个社会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压抑和不理解。这些文本的共同特点,是对于某些边缘女性(如英雄女兵,移民女性,烟花女性及同性恋群体)的关照。这类作品中的集体型声音,有时作为女性声音的直接呈现(如《扶桑》),为边缘女性发声,引导读者更加理解和宽容女性边缘群体;有时则作为整个社会环境中对女性声音的打压,以反讽的方式更加强烈地突出边缘女性群体的不易,也更为强烈地发出了边缘女性的声音。结语部分对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声音进行总结,指出严歌苓不同于其他女性主义作家的两个特点:一是严歌苓在对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中发出女性的声音,而不是通过一些畸形的人物形象和怪异的事件;二是严歌苓的小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底蕴,而不是脱离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理论演绎。严歌苓以常态化的书写传达女性的声音,其文本创作以小见大,表达了女性主义意识意味着女性个体潜意识的自觉解放,彰显了女性主义对于促进人类观念解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李晓霞[3](2021)在《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关键是在把握和运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并完善其内部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使党内集中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党内集中教育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状态。提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这个问题,不是对以往党的思想建设经验和成效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发生重大转变,给我们党与时俱进增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科学化水平就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这一总的逻辑理路展开。在研究过程中以对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基本概念和本质的把握为基础,围绕“如何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这一基本问题,搭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理论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回顾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总结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时代必然性,力图探寻新时代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的主要路径。本论文的正文总共包含五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阐释。本部分内容旨在解决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依据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的前提性问题。本文认为,在理论依据方面,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理论教育思想是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源泉。在本质和特征方面,促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先决条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关键是把握和运用规律,落脚点是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还具有动态性、系统性、长期性等基本特征。在现实意义方面,促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助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第二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本部分内容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共计22次的党内集中教育,从背景、目标、内容、形式、过程、成效、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回答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从哪里起步”“经历了什么样发展”的问题。本文认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起步于思想建党基本原则的确立,历经了奠基与开创、继承与曲折、创新与发展、完善与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本部分内容总结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基本经验,试图回答我们党在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经验和规律”的问题。本文认为,党内集中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是“贯彻思想建党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根本追求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成效检验的方法和标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实践检验的根本准则”;根本保证和重要保障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第四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部分内容立足国情、党情、世情的新变化,从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发展“是否必要”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能够为我们党统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供重要思想保证,能够为我们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新布局提供重要抓手,能够为我们党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第五部分,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本部分内容从优化和完善党内集中教育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出发,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向何处去”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要在新形势下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就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定位,以认清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方位;优化内容体系,以丰富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结构;健全体制机制,以规范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管理;创新方式方法,以拓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形式;构建评价体系,以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成效评估。总之,要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就要在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王嫣慧,汤拥华[4](2020)在《“举隅法”与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文中提出"举隅法"是宇文所安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视野出发提出的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认识,是与传统西方文学的隐喻法相对应的一种认知形态。"举隅法"的基本内涵是经由部分把握整体,但它同中国的"举隅"、西方的"提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举隅法"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特征,更是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方法。尽管中国古典文学在语言、文本、回忆等方面呈现出断片的形态,但是借由"举隅法",我们却能通过文本把握作者的体验以及创作文本的历史背景,最终通过想象还原出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

秦彩虹[5](2021)在《“万物统一”美学视域下的莱蒙托夫创作艺术研究》文中认为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МихаилЮрьевичЛермонтов,1814-1841)是19世纪俄罗斯着名的经典作家,也是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关注的主要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之间的关系虽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但学界主要关注的是东正教思想和理念对莱蒙托夫作品的思想和内容的影响,对其艺术形式的影响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论文试图重点探究东正教思想不仅对莱蒙托夫创作的思想内容,而且更重要对其艺术创作形式的影响,同时揭示莱蒙托夫创作艺术与东正教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进一步表明作家创作与东正教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本论文将以莱蒙托夫先后创作完成的四部作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也就是长诗《恶魔》((?)Демон(?),1829-1839)、戏剧《假面舞会》((?)Маскарад(?),1835)、长诗《童僧》((?)Мцыри(?),1838-1839),和小说《当代英雄》((?)Геройнашеговремени(?),1838-1840)。主要依据的美学理论是由俄罗斯着名的东正教哲学家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维约夫(ВладиимирСергеевичСоловьёв,1853-1900)提出的“万物统一”的美学思想,即以神学、哲学、科学相融合的“完整知识”体系为基础的上帝与万物的统一,运用的批评方法是由白银时代俄罗斯东正教文化批评理论家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布尔加科夫(СергейНиколаевичБулгаков,1871-1944)在“万物统一”基础上推出的“三位一体”的批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把东正教里的“圣父、圣子、圣灵”转换为从“主观”到“客观”再到“在起来”的“三位一体”。本论文的目的就是要深入剖析莱蒙托夫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所展现的东正教精神以及对其的艺术发展,揭示莱蒙托夫创作艺术不仅是19世纪上半期俄罗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且更是受到深层次的东正教文化影响。从布尔加科夫的“三位一体”文学批评方法来看,莱蒙托夫的创作艺术确实是作家个性(主体)与客观世界(客体)、理性与情感、现实与信仰的融合的产物。“三位一体”实际上就是万物的统一和所有精神的统一,“三位一体”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中,也更体现在文学形式上,甚至形式本身也是一种精神展现的形式,这也将东正教的“万物统一”的哲学理念具体化和形象化,从而反向影响和发展了东正教的思想与内涵。本论文在“万物统一”的美学视域下,主要研究莱蒙托夫创作的艺术形式,不仅关注到莱蒙托夫抒情诗歌的叙事化,也就是增添故事情节,赋予诗歌叙述的功能,还探究作家将小说以浪漫的语言渲染氛围的同时,在小说整体构造上呈现“向内转”的特征,即由外而内,层层递进,逐步挖掘主人公心理的构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莱蒙托夫戏剧创作的艺术与情感的交织。从作家创作体裁的转变来看,仅仅只有十多年创作生涯的莱蒙托夫,艺术探索已经涉及了诗歌、小说和戏剧三大文学创作领域,也呈现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1799-1837)与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的双重影响,更反映出东正教精神力量。可以说,普希金、拜伦的文学创作激发出莱蒙托夫的创作激情,而东正教精神则已经成为他创作的内驱力。从整体来看,本论文沿着莱蒙托夫创作这四部作品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展开论述。首先,莱蒙托夫以超越现实层面的童话世界和民间故事为起点,创造了善恶合一的俄罗斯恶魔;其次,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作家的创作开始逐步落实到社会现实层面上,塑造了一位集合了人类多重性格的人间恶魔阿尔别宁;然后,通过修道院童僧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的追求展开一系列心灵的救赎;最后,通过贵族弟子毕巧林在现实生活中一系列行动来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探索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知识分子未来的出路,甚至思考整个人类的未来。这些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了“万物统一”的精神、“聚和性”思想和“弥赛亚”意识。显然,莱蒙托夫的创作其实就是一部19世纪上半期俄罗斯文学史的缩写版,即由浪漫的诗歌创作和民间故事叙述转向深层的现实探索,而作为俄罗斯文学灵魂的东正教精神则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然,从东正教的角度来阐释文学创作,应该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对于莱蒙托夫这样一位从小受东正教文化熏陶的作家而言,就更是如此。东正教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尤其是对其创作艺术形式的影响。本论文通过东正教与莱蒙托夫创作艺术之间关系的研究,努力为我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探索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途径。

欧阳润[6](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张志忠[7](2020)在《“沿着鲁迅的发明再往前走一点”——莫言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新变(下)》文中研究指明大悲悯与拷问灵魂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给予赵甲自我申辩的权利,是莫言的重要创见,但是,在赵甲声嘶力竭地申诉时,他就面对着一位不言自威、冷酷无情的法官,在进行心灵拷问的法庭上,赵甲的声音显得多么微弱多么可笑。这就进入了莫言与鲁迅的关联性的最高层面,大悲悯与拷问灵魂。大悲悯,是讲在至高的意义上,世人皆如虫豸,忙忙碌碌奔波劳顿,却昏昏然茫茫然而不自知,世人皆有执念,时时处处要证明自己的行为和存在的合理性却总在逃避真相,可怜复可悲。

孙佳[8](2020)在《高中职业生涯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个体有意识地开始进行对自我的探索,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协助学生客观、科学的探寻人生发展方向,为未来人生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职业教育终身化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梳理,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以H省三所高中为调查样本,通过对高中阶段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和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现状进行调研,找到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探寻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改善策略。全文共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阐述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现状调查。以H省三所高中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高中生职业生涯发展情况、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支持与保障情况和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四个方面描述了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现况。第三部分为问题和成因分析。根据现状调查的结果发现,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是高中生职业生涯发展不平衡、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地位边缘化和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与保障力度不足。并以此为根据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正确认识、学校缺少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沃土、家庭与社会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缺位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性不强,这为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改善策略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部分为改进策略。针对在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和原因,从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加强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实施力度、整合职业生涯教育社会资源和健全职业生涯教育政府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改进策略。

刘佳[9](2020)在《直面·迂回·悬置 ——“多棱镜”式的铁凝小说主题研究》文中提出铁凝的小说主题如同“多棱镜”,从整体看,集中了对女性、文化、人性各类主题的探索;从同一主题看,其言说方式呈现出“直面”与“迂回”共存的特征。在其文学想象世界中,兼具飞扬升腾的情思和进退维谷的困境,于理性“直面”与智性“迂回”之间是暂时遗留的“悬置”,对任一主题的探索仍在继续。全文以“问题意识”纵向突破,运用文化批评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分析,探讨铁凝小说对女性存在、文化现实、人性深度三重主题不同面向的思考,兼顾铁凝的超越和局限,对铁凝小说进行系统性、辩证性研究。论文共分五部分。绪论部分依次交代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框架及方法、研究意义与价值。第一章主要分析女性存在建构主题,从性别视角出发,论证“突围”与“回旋”的写作策略。铁凝于男性话语的解构和女性主体的剖析中实现了对社会性别秩序的质询。但是,对父权价值体系的温和回应使女性同时被个体“恋父”情结和父法家国情怀束缚,形成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建构的隐形回旋。对此,铁凝揭示出女性主体建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多重困境。第二章主要分析文化现实反思主题,从文化内涵视角出发,论证“洞见”与“固守”的写作策略。铁凝洞见到现代文明观照下的传统伦理观演变,在城市人格底蕴塑造与乡土儒道文化浸润中,开启传统信仰在现代性语境下的回归思考。面对种种文化现实,在对现代人孰“退”孰“进”选择可能的展现中,铁凝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作出辩证思考。第三章主要分析人性深度追问主题,从人性视角出发,论证“裸呈”与“隐匿”的写作策略。铁凝直面人性之“恶”,并依靠向善的力量对其救赎。在她笔下,“善”是自我追求人格完善的过程,是对生命的珍视,也是她坚守的文学观和生命观。人性善恶不断延伸,铁凝仍在追问,以求奉献更丰富的人性书写。结语部分总结全文。

叶洁[10](2020)在《《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研究(2010—2019年)》文中研究说明人物报道一直是我国新闻工作聚焦的核心。创刊于2004年6月的《南方人物周刊》,开创了我国人物类杂志的先河。15年来,该刊不断进行人物报道的探索,把封面人物作为重点打造的栏目之一,形成了集新闻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报道风格,也充分体现该刊一贯的市场定位和报道理念。本研究以近十年《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的报道为样本,梳理了特定时代下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报道理念,为人物报道模式的创新提供经验和借鉴。本文以《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和媒介形象理论为理论支撑,对2010-2019年十年间封面人物报道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出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章梳理了《南方人物周刊》发展概况及封面人物栏目特点,并结合媒体环境和人物报道规律,总结了封面人物报道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第三章将选取的244期杂志、597篇封面人物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封面人物形象、封面人物报道的内容和报道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内容分析;第四章、第五章建立在第三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研究发现,该刊封面人物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下问题:封面人物选择报道不均衡,报道内容同质化,议题设置与杂志定位有偏差,结构模式化,叙事主观化,封面版式单调,封面栏目策划意识不足等。这说明在激变的社会环境下,精英文化与权力话语、娱乐消费观念和典型人物报道理念等多方面因素,对《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定位和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最后,针对前文所提到的问题,分别从形象建构、内容建设和形式创新三个方面提出相对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期《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有更大突破,提升行业影响力。

二、深刻进行自我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刻进行自我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原因
    (一)避免党“重犯过去错误”的迫切需要
    (二)“迎接将来光明世界”的必然要求
    (三)具备“创造新世界”的客观条件
二、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内容
    (一)确定思想革命对象
    (二)学风革命:真正掌握马列主义的精神与思想方法
    (三)党风革命:造就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
    (四)文风革命:倡导新鲜活泼的、有中国气派的文风
三、延安整风时期党进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路径
    (一)重视舆论宣传,紧抓思想宣传主阵地
    (二)关注干部教育,巩固全党的思想基础
    (三)注重调查实践,统一党的认识来源
    (四)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转变党的思想作风
四、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成效
    (一)使全党在思想认识上达到高度共识
    (二)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三)开创以整风为党的思想建设的方法
五、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启示
    (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强化理论武装
    (二)弘扬“延安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拓宽群众监督渠道
    (四)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切实加强舆论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声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苏珊·兰瑟的女性声音理论
    第二节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声音
第一章 作者型叙述声音:女性话语权威的获得
    第一节 公开的叙述者:鲜明介入的女性声音
        一、直率的公开叙述者
        二、含蓄的公开叙述者
    第二节 隐蔽的叙述者:客观真实下的女性声音
        一、近于缺席的叙述者
        二、近于公开的叙述者
第二章 个人型叙述声音:女性独立意识的显现
    第一节 人称的限知视角:公开的女性私人声音表达
        一、女性私语的公开化表达:《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二、精神世界的自我剖析:《人寰》
    第二节 意识流写作:跨越时空的女性声音表达
        一、破碎的线性记忆:《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二、异域的碎片插入:《人寰》《无出路咖啡馆》
    第三节 女性声音背后的女性意识
        一、主体独立意识
        二、性爱意识
        三、政治意识
第三章 集体型叙述声音:为边缘群体发声
    第一节 单言形式下的英雄女兵:《芳华》
    第二节 共言形式下移民女性的挣扎:《扶桑》
    第三节 轮言形式下的同性恋女性与烟花女性
        一、同性恋女性:《白蛇》
        二、烟花女性:《金陵十三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严歌苓小说书目
附录2 严歌苓小说的文献综述
后记

(3)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党内集中教育
        (二)科学与科学化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
        (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概述
    一、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二)列宁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三)斯大林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二、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涵
        (二)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基本特征
    三、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
        (二)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三)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有助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第二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奠基与开创
        (一)思想建党基本原则的确立
        (二)“运动式”整风整党模式的创立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的继承与曲折
        (一)整风整党运动与中心工作两结合两促进
        (二)整风整党运动发生转折并偏离正确方向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创新与发展
        (一)整风整党运动优良传统的全面恢复
        (二)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式”集中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集中教育过程管理的全面探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完善与深化
        (一)以融入经常为目的的“主题式”学习教育的逐步完善
        (二)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融合发展机制的持续深化
第三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
    一、本质特征:贯彻思想建党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一)贯彻思想建党方针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根本特征
        (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党内集中教育的鲜明本质
    二、价值旨归: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一)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是党内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
        (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原则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四、成效检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实践检验的根本准则
        (一)发扬党内外民主,坚持由人民来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五、根本保证:坚持党中央正确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一)党的领导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正确政治路线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基本遵循
        (三)制度建设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根本保障
第四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国内局势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统筹推进国内局势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二)帮助我们党统筹国内局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新布局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深入推进党建新布局提供重要抓手
        (二)助力我们党推进党建新布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应对世界变局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辅助我们党应对世界变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五章 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
    一、明确目标定位,认清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方位
        (一)明确目标定位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目标定位的主要依据
        (三)明确目标定位的主要切入点
    二、优化内容体系,丰富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结构
        (一)优化内容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优化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优化内容体系的主要着力点
    三、健全体制机制,规范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管理
        (一)健全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健全体制机制的基本原则
        (三)健全体制机制的主要方向
    四、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形式
        (一)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
        (三)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主要抓手
    五、构建评价体系,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成效评估
        (一)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5)“万物统一”美学视域下的莱蒙托夫创作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文学批评方法
第二章 普希金、拜伦与莱蒙托夫:创作艺术的继承与拓展
    第一节 诗歌的小说化:创作的源起与风格
    第二节 小说的诗歌化:艺术的形式与结构
    第三节 情感的形象化:叙事与抒情的融合
第三章 “神人合一”的形象塑造:“聚和性”的文本机制
    第一节 天使与恶魔:“善”与“恶”的感受翻转
    第二节 恶魔与塔玛拉:“外位性”立场下的对话机制
    第三节 死亡与救赎:“聚和性”意识下的罪恶消解
第四章 “聚和性”的艺术表征:“向内转”的创作艺术
    第一节 社会与现实:人间恶魔的“聚和”
    第二节 对话与独白:递进式的自我剖析
    第三节 诗体与隐喻:空间下的喻体合一
第五章 “弥赛亚”的艺术呈现:“本能式”的自我救赎
    第一节 幻觉与梦境:对话式的内心独白
    第二节 自我与他者:走向对立与同一
    第三节 孤独与救赎:走向彼岸的重生
第六章 聚和与救赎:“直觉式”的自我反思
    第一节 “神人合一”的理念:人性“聚和”的同一
    第二节 救赎的创作手法:“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
    第三节 宿命论思想:“体验式”的叙事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高中职业生涯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六、理论基础
第一章 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设计
        三、调查方案的实施
    第二节 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一、高中生职业生涯发展情况
        二、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
        三、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社会支持与保障情况
        四、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情况的反馈与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生职业生涯发展不平衡
        二、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
        三、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与保障力度不足
    第二节 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正确认识
        二、学校缺少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沃土
        三、家庭与社会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缺位
        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性不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 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
        一、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
        二、加强对职业世界的认知
        三、确立自我发展目标
    第二节 切实加强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力度
        一、完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二、丰富职业生涯教育实施形式
        三、构建职业生涯教育评价体系
        四、打造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
    第三节 优化整合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资源
        一、推动家校合作进程
        二、发动企事业单位的力量
        三、建立职业生涯组织机构
        四、充分利用职业生涯教育网络
    第四节 健全职业生涯教育的政府保障机制
        一、颁布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法规
        二、增加职业生涯教育资金投入
        三、扩大职业生涯教育宣传范围
        四、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监管力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位论文
致谢

(9)直面·迂回·悬置 ——“多棱镜”式的铁凝小说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性别书写研究
        (二)文化内涵研究
        (三)创作风格流变研究
        (四)叙事学研究
        (五)比较研究
    三、研究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价值
第一章 突围与回旋的女性存在建构
    一、社会性别秩序的冷峻质询
        (一)对男性话语的有力解构
        (二)对女性主体匮乏的剖析
    二、父权价值体系的温和回应
        (一)潜隐的个体“恋父”情结
        (二)压抑的历史“在场”表达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困境揭示
        (一)母性精神指认的怪圈
        (二)情爱价值虚无的孤独
        (三)自我成长分裂的困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洞见与固守的文化现实反思
    一、现代文明观照下的伦理观演变
        (一)物质丰饶带动的精神觉醒
        (二)物欲膨胀衍生的心灵迷失
    二、传统信仰回归中的现代性思考
        (一)胡同文化对城市人格的塑造
        (二)儒道文化对乡土生命的浸润
    三、“退”与“进”之间的选择可能
        (一)生存与现实的龃龉描摹
        (二)困守与求变的颉颃书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裸呈与隐匿的人性深度追问
    一、理性开掘震颤的生命本相
        (一)历史暴力对“人性之恶”的激发
        (二)生命本能对“潘多拉魔盒”的释放
    二、智性探寻超越的救赎力量
        (一)对原罪记忆的主动反思
        (二)对生命本真的渴望回归
    三、“善与恶”和“罪与赎”的永恒追问
        (一)问题一:何处是家园
        (二)问题二:“善”对于人性的力量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研究(2010—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问题提出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框架理论
        1.4.2 媒介形象
2 《南方人物周刊》概况及其封面人物栏目特点
    2.1 《南方人物周刊》概况
        2.1.1 发展历程
        2.1.2 杂志定位
        2.1.3 编辑理念
    2.2 《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栏目概况
        2.2.1 封面人物报道的价值
        2.2.2 封面人物栏目特点
        2.2.3 杂志封面版式设置
    2.3 封面人物报道的影响力
        2.3.1 文化价值传播与文化认同
        2.3.2 创新人物报道的模式
        2.3.3 体现社会价值的精神导向
3 《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样本选择
        3.1.2 类目建构
    3.2 封面人物形象建构
        3.2.1 性别呈现差异化
        3.2.2 身份象征呈现精英化
        3.2.3 社会形象塑造突出“成功者形象”
        3.2.4 注重主流价值观念呈现
    3.3 封面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
        3.3.1 报道主题
        3.3.2 报道角度
        3.3.3 报道基调
        3.3.4 报道标题
        3.3.5 报道体裁
    3.4 封面人物的报道形式分析
        3.4.1 信源呈现
        3.4.2 报道篇数
        3.4.3 采写方式
        3.4.4 版面呈现
    3.5 结论
4 《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人物选择过于集中,报道不均衡
        4.1.2 报道内容呈现同质化,人物个性不突出
        4.1.3 议题设置娱乐化,与定位有偏差
        4.1.4 结构模式化,深度开掘不足
        4.1.5 叙事主观化,易引起受众认知偏差
        4.1.6 封面版式单调,栏目策划意识不足
    4.2 原因分析
        4.2.1 精英文化和权利话语影响人物选择
        4.2.2 娱乐消费影响议题策划
        4.2.3 传统“典型”报道理念的因袭
5 提升《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效果的策略
    5.1 形象建构策略
        5.1.1 适度增加女性人物,丰富形象构建
        5.1.2 拓展报道对象,增加对草根阶层的关注
    5.2 内容建设策略
        5.2.1 强调策划意识,丰富报道议题
        5.2.2 创新报道结构,增强报道深度性
        5.2.3 巧用报道技巧,提升报道可读性
    5.3 形式创新策略
        5.3.1 增强封面活力,强化视觉效果
        5.3.2 融合媒体传播,力求传播效果最大化
        5.3.3 建立用户研究机制,精准定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样本编码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深刻进行自我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研究[D]. 李丹. 延安大学, 2021(12)
  • [2]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声音研究[D]. 郭明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D]. 李晓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举隅法”与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J]. 王嫣慧,汤拥华. 文化与诗学, 2020(01)
  • [5]“万物统一”美学视域下的莱蒙托夫创作艺术研究[D]. 秦彩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7]“沿着鲁迅的发明再往前走一点”——莫言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新变(下)[J]. 张志忠. 当代文坛, 2020(04)
  • [8]高中职业生涯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孙佳.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直面·迂回·悬置 ——“多棱镜”式的铁凝小说主题研究[D]. 刘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研究(2010—2019年)[D]. 叶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深刻的自我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