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红小豆前景广阔

种植红小豆前景广阔

一、种植红小豆大有前途(论文文献综述)

王若楠[1](2020)在《几种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降解特性与其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单体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受粗饲料质量等的影响,目前粗饲料的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组分上,而对饲料组分分子结构对质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木质素是粗饲料中最难被动物消化利用的部分,而木质素的单体结构组成可能会影响粗饲料的降解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直接和对原料无损伤的检测方法,能够用于分析粗饲料分子结构。本研究首先利用高沸醇溶剂法提取不同禾本科和豆科粗饲料的木质素,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提取的高沸醇木质素进行分析,比较粗饲料木质素结构的差异,特别是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体相对含量的比值(S/G)。接着利用传统养分分析法、尼龙袋法、改进的三步体外法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比较禾本科和豆科粗饲料的营养成分、瘤胃降解、蛋白质小肠消化特性及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最后建立利用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单体组成(S/G)预测粗饲料营养成分和消化特性模型。试验方法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是粗饲料木质素的提取并进行结构表征,试验采用高沸醇溶剂法提取22种粗饲料(11种禾本科,11种豆科)的木质素。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粗饲料高沸醇木质素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粗饲料样品的高沸醇木质素(HBSL)各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主要出现在1800-800cm-1的指纹区。经提取的木质素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红外吸收峰,可初步判定本试验中的试验材料木质素均为G-S-H型木质素。禾本科样品的HBSL分别在1332cm-1和1258 cm-1处附近的波段,豆科样品的HBSL分别在1366-1317 cm-1和1258 cm-1处附近的波段观察到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体的典型吸收。禾本科样品中披碱草的S/G的值显着低于其他禾本科饲料的S/G的值(p<0.05)。除紫花苜蓿外,其它品种苜蓿间的HBSL的S/G的值差异不显着(p≥0.05),但高于其它豆科饲料原料品种的HBSL的S/G的值。第二部分是粗饲料营养成分的测定,试验采用传统分析方法,测定禾本科和豆科粗饲料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豆科饲料的干物质(DM)含量的数值范围比禾本科饲料的范围广。豆科饲料的粗蛋白(CP)含量,特别是几种苜蓿的CP含量,要高于禾本科饲料的CP含量。禾本科饲料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要高于大部分豆科饲料的NDF含量。禾本科饲料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分布范围要比豆科饲料的稍小。饲料间的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禾本科饲料的中性洗涤不溶蛋白(NDIP)和酸性洗涤不溶蛋白(ADIP)比例要稍高于豆科饲料的NDIP和ADIP比例。第三部分是粗饲料瘤胃降解特性及蛋白质小肠消化特性,试验采用瘤胃尼龙袋法测定粗饲料的DM、CP、NDF和ADF的瘤胃降解参数,瘤胃不可降解蛋白的小肠消化率使用改进的三步体外法测定。TFL2007苜蓿的干物质可溶解部分(S)最高。羊草的可降解部分(D)最高。羊草的不可降解部分(U)最低,大豆秸秆的最高。羊草的降解速率(Kd)最低,紫花苜蓿的Kd最高。从整体上看,禾本科与豆科饲料在干物质S部分、D部分和U部分无显着差异(p≥0.05),豆科的Kd和EDDM要显着高于禾本科的(p<0.05)。大豆秸秆CP的S部分最高,但与大部分饲料的差异不显着(p≥0.05)。TFL2007苜蓿CP的D部分最高,大豆秸秆的最低。豆科饲料CP的D部分整体上要显着高于禾本科饲料(p<0.05)。禾本科饲料的RUP显着高于与豆科饲料,而禾本科饲料的EDCP要显着低于豆科饲料。羊草的NDF的S部分最低。大豆秸秆NDF的D部分最低,显着低于其它的饲料(p<0.05)。对于NDF的U部分,大豆秸秆最高,燕麦草最低。禾本科饲料NDF的S和U部分及Kd显着低于豆科饲料,但D部分及EDNDF显着高于豆科饲料(p<0.05)。ADF的S部分最高的是全能苜蓿,最低的是大豆秸秆。羊草的ADF的D部分最高,红小豆秸秆的最低。披碱草的ADF的U部分最低,大豆秸秆的最高。无芒雀麦ADF的有效降解部分最高,大豆秸秆的最低。在整体上,豆科饲料除了D部分显着低于禾本科以外,S、U部分以及Kd均高于禾本科,且差异显着(p<0.05),但EDADF与禾本科差异不显着(p≥0.05)。羊草的瘤胃非降解蛋白的小肠消化率(Idg)最高,刺果甘草的最低。豆科的瘤胃非降解蛋白的小肠消化率变化范围比较宽。结果显示,豆科饲料的小肠可消化蛋白比禾本科饲料的变化范围大,且饲料间的差异比较明显。第四部分是粗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测定分析,试验利用FTIR分析技术测定22种粗饲料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光谱结构。结果显示:在蛋白质的相关谱带区域内(ca.1705-1472 cm-1),酰胺I带峰面积(A_Amide I)最高的是花生秧。与禾本科相比,豆科饲料间的酰胺II带峰面积的差异性更明显。谷草的酰胺I带和酰胺II带的峰面积比值(A_Amide I/Amide II)显着高于除了花生秧以外的其它饲料(p<0.05),图苜的A_Amide I/Amide II最低。花生秧的酰胺I带和酰胺II带的峰高比(H_Amide I/Amide II)显着高于其它饲料。蛋白质的二级结构α螺旋(α-helix)和β折叠(β-sheet)的光谱显示,紫花苜蓿的α螺旋峰高(H_α-helix)最高,花生秧的β折叠峰高(H_β-sheet)最高。野大麦和羊草的α螺旋和β折叠的峰高比(H_α-helix/β-sheet)最高,图苜的最低。玉米秸秆的纤维复合物的峰面积(A_CELC)最高,TFL2007苜蓿的最低。花生秧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峰面积(A_STCHO)最高。玉米秸秆的总碳水化合物峰面积(A_CHO)及三个亚峰(cr.1150cm-1,1100 cm-1和1060 cm-1)的峰高最高。大豆秸秆的纤维复合物与总碳水化合物的峰面积比显着高于其它饲料(P<0.05),稻秸的最低。稻秸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总碳水化合物的峰面积比最低,刺果甘草的最高。野大麦的纤维复合物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峰面积比最高,花生秧的最低。最后一部分是分析饲料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的分子结构与营养组成和消化特性的关系,试验利用SAS9.4中的PROC CORR模块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利用PROC REG模块的stepwise算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A_Amide I,A_Amide I/Amide II及H_Amide I/Amide II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H_α-helix可以对禾本科饲料瘤胃降解潜在可消化部分D进行预测。豆科饲料的NDIP含量可以通过A_Amide I,H_Amide II,A_AmideI/Amide II和蛋白质二级结构H_β-sheet作为预测因子建立回归方程(决定系数为0.66)。禾本科饲料的S/G与饲料DM含量呈正相关趋势,与饲料的ADL含量呈负相关趋势。豆科饲料的S/G与DM、NDF、ADF和ADL的含量呈的负相关。S/G与豆科饲料DM的S部分呈负相关趋势,与饲料DM的U部分呈负相关(r=-0.782,p<0.0001),与D部分呈正相关(r=0.798,p<0.0001)。S/G与豆科饲料NDF的D部分呈正相关(r=0.753,p<0.0001),与U部分呈负相关(r=-0.748,p<0.0001)。禾本科饲料的S/G与ADF的S部分呈负相关(r=-0.683,p<0.0001)。S/G与豆科饲料ADF的U部分呈负相关(r=-0.812,p<0.0001),与D部分呈正相关。A_CELC、A_STCHO和A_CHO相互之间的比值和S/G可以对豆科饲料的NDF含量进行估测。A_CELC/STCHO和S/G可以作为ADF含量估测模型中的重要参数(决定系数为0.68)。A_CELC,A_STCHO,ADL含量和S/G可以作为预测因子,对部分禾本科饲料瘤胃降解参数(SDM、KdDM、SNDF、KdNDF、SADF和KdNDF)进行预测。A_CELE/STCHO和ADL含量可以对豆科饲料干物质瘤胃可溶解部分进行估测。A_CELE/STCHO,S/G和ADL含量可以作为豆科饲料的DDM,UDM和UADF的预测模型中的预测因子,决定系数分别为0.85,0.87和0.90。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经分析,提取的高沸醇木质素保留了饲料中木质素的基本结构,试验中的22种粗饲料的高沸醇木质素均为G-S-H型木质素,但饲料间的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体的相对含量比值有差异。本试验中的,饲料营养价值有差异,豆科粗饲料养分有较高的消化率。粗饲料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并影响消化特性。木质素的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体的相对含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预测粗饲料消化特性的参数,会影响饲料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可以通过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快速测定粗饲料分子结构来评价饲料的营养价值及消化特性。

邵研[2](2020)在《双鸭山市土特产物流中心选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国家战略。通过把握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抓手,建设一系列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农工商业基地与物流产业园区,有助于发挥农村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拓宽增收道路,实现农村振兴。与此同时,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参与,全球布局理念的加强,也体现在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的分工合作方面。通过规划设计双鸭山市特色农产品物流中心的选址,发展农产品物流,积极拓展边境城市—双鸭山市特色农产品国内外销售通道,可以助力“全面、全方位振兴东北”与农业全球化发展。首先,本文从土特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产生、概念、功能及分类角度,结合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阐述了土特产品物流中心选址的基本理论;其次,分析了土特产的产品特性,研究了土特产物流配送的特征与发展,总结了土特产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理论知识包括一般原则、影响因素、程序和步骤;之后,充分研究双鸭山市土特产品生产布局与产业结构,详实地调查双鸭山市土特产品交易市场与流通模式,结合近年来双鸭山市农产品物流发展政策环境与交通物流发展现状,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覆盖全市的土特产物流网络,关键是建立一个高效经济便捷的土特产品物流中心;最后,利用混合整数规划方法(MIP)进行建模,模型以双鸭山市农场系列群实际所在位置为前提,同时考虑双鸭山市各大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分布、土特产年市场交易需求量、土特产品在途易腐率与市场运费率、市内国道省道高速细分等多种因素,并借助Lingo软件来求解模型进而确定土特产物流中心最佳选址方案,以此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与最小运输距离的目的。本文在确定土特产物流中心的选址方面,基于双鸭山的城市规划与现有条件,同时参考物流配送中心一般选址原则,初步拟定了三个备选方案,然后利用Lingo软件编程计算,从中选出综合费用最低的方案:在七星河乡及其附近区域建立双鸭山市土特产物流中心。结果表明,该选址方案在地形条件、需求分布、公共设施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土地价格及国土资源利用等多因素考量的条件下,成本最低,经济效益相对最好,可以很好的满足当前双鸭山市的土特产物流需求。综上所述,论文希望加强双鸭山市土特产配送中心选址的研究,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双鸭山市土特产流通体系,加快农业种植、养殖基地与加工、贸易基地的货畅其流的步伐,助力双鸭山市土特产品牌层次的提升。

刘琨[3](2017)在《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1898—1949)》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采用战争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取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西方人实现了在华自由经商、探险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欧美国家商人涌入中国内地开展商业活动,英、法、俄、美等国植物学家来华开展动植物资源考察,为掠夺中国经济资源准备条件。19世纪末期,美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影响力方面后来居上,尤其涉及到在华殖民利益时,美国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平起平坐;但美国在华动植物资源考察活动起步时间较晚,主要原因是相当长时期内美国人认为外来物种不适应本土气候条件,前往中国开展考察活动的机构也仅限于少数科研单位,例如: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费城自然博物馆等。随着美国农业生产局面发生重大变化,联邦政府为了保持农业经济高速发展,帮助各州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种质资源短缺问题,1898年成立了“外国种子和植物引进办公室”(The Office of Foreign Seed and Plant Introduction,简称 SPI),负责组织海外作物采集活动,该机构聘请着名植物猎人或植物学家,前往世界各地采集引种抗旱、耐寒、抗盐碱的新作物品种。中国拥有数千年的作物栽培史,已经驯化成熟的作物品种十分丰富,农业生产环境与美国有较多相似之处,因此,在华开展作物采集活动成为美国首选,并且成为美国农业部的中心工作之一。关于西方国家在华采集活动的历史事实,已有国内外学者关注,出现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以中科院罗桂环研究员的学术专着、系列论文为代表,对19-20世纪西方人在华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国外学者以兰德尔·斯特罗斯(Randall E.Stross)为代表,对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专家和农业传教士来华工作经历进行叙述,记录了大量历史事件和不同人物的性格;他站在美国立场,针对近代中国特殊历史背景进行了有独特见解的论述,认为这是美国试图利用农业传教手段帮助中国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但是,大多数中外学者研究视角是从植物资源或动物资源方面展开的,已有学术成果中缺少从作物采集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的系列化成果,论文针对这种研究缺憾而展开,通过对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具体考证,还原一个逐渐被淡忘的历史事实;论文研究为中国选择性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经验、调整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为优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作物的海外种植历史提供学理依据。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数据统计和补充论证等多种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起步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罗桂环,2005年)、《Frank N.Meyer-PlantHunter in Asia》(Isabel Shipley Cunningham,1984 年)、《Agr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A Documentary History》(Wayne D.Rasmussen,1975年)等着作是论文重要的文献参考资料,并以1908-1924年美国农业部公布的219篇《新作物引进公告》为论文的基本研究素材;论文采用数据统计法,运用列表将不同采集主体的采集成果集中呈现出来,主要内容包括作物品种、样本数量、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编号等;运用补充论证法,结合美、英等国历史学者、农史学者的学术专着,对作物采集活动相关史实进行相互验证,详细考证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主体、活动过程、代表性成果、重要作物性状以及中国作物对美国农业的影响等内容。论文整体研究框架设计:除绪论部分外,论文共分为六章,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论文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论文主体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主要阐述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历史背景和主体。美国在世界各地开展采集活动,而在中国大规模开展作物采集活动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外因包括: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特征、社会经济环境、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以及欧洲各国在华采集活动的影响;美国发起作物采集活动的主观动因包括: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环境,欧洲早期移民的特殊兴趣爱好,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农业政策。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体包括:植物学家、植物猎人、各国驻华传教士等,在作物采集活动过程中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发挥了组织领导作用,植物猎人和植物学家专业开展作物采集活动,各国驻华传教士积极主动参与,美国外交官员、商人、军方等多方力量相互配合,共同支持采集工作,留学美国的中国学者也发挥了中介桥梁作用。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五章,是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以个案形式和共性分析法系统梳理了 3位主要美国植物猎人和其他采集主体的在华作物采集活动。各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追溯弗兰克·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对迈耶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来华之前的工作经历进行介绍;其次,考证迈耶4次在华作物采集的主要活动路线和代表性采集成果,其中新疆之行和甘肃之行是研究重点;最后,关于迈耶的个性品质及其采集的中国作物种质对美国农业重要影响的评价,评价从美国传记作家、迈耶自我评价与作者评析三个角度展开。第三章研究欧内斯特·威尔逊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了威尔逊的家庭出身、早期工作经历以及从事植物猎人后的传奇生涯;其次,考证了威尔逊在华的4次采集活动和代表性成果,包括1899-1902年云南“珙桐树”之行、1903-1905年中国“绿绒蒿”之行、1907-1909年湖北西部“白皮松”之行、1910年湖北、四川“帝王百合”之行;最后,对威尔逊的个性品质和采集活动进行评析。第四章考证约瑟夫·洛克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研究内容:首先,介绍洛克的家庭出身、青少年生活经历、从事植物采集事业后的漂泊人生;其次,考证洛克在华采集的活动路线与主要成果,包括1922-1924年云南玉龙雪山之行、1924-1927年中国西部甘青之行、1927-1929年中国西南川滇之行;最后,对洛克的个性品质和科研活动进行评析。第五章介绍了其他采集主体在华的作物采集活动。第三部分即论文第六章,对美国作物采集活动进行整体的客观历史评价,集中探讨美国作物采集活动对中国现代农业的启示。研究发现,作物采集活动迅速提升了美国农业生产水平,中国作物引进与培育多次控制美国的果树疫情,丰富了美国农业生产种质资源,有效促进了美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通过对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带给中国农业发展如下启示:选择性借鉴美国农业“三位一体”模式,完善农业情报与科研互动机制,强化主粮作物的培育过程管理,增强作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作物特性美化城乡人居环境。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是其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也是美国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历史经验值得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选择性借鉴。研究借鉴美国作物采集活动历史,对于中国提高作物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发展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改善民众生活环境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国际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极度不稳定背景下,中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完全可以考虑运用经济手段缩短新作物品种的改良进程,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采集引种高附加值海外作物品种,迅速将中国的作物育种水平提升到新高度。论文研究充分体现历史经验与现实生产相结合,历史评价突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题中之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意义,而论文研究中涉及的种质资源安全,更应该上升到粮食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罝。

王妹英[4](2014)在《山川记》文中认为第一章那年初春,荞麦地里正下种,土地一片淡黄。东明的妈扶着下荞麦种的犁耙,嘴里一时想吃酸。看见崖边一棵干掉的酸枣树上,挂了几颗红酸枣,爬上土坡,够了一颗干酸枣,想填进嘴里。手还没有来得及靠近嘴边,滑了一足,蹬出一米开外,老粗布裤子扯开裤裆:肚子里一阵剧痛,泥地里挣扎半

张彦台[5](2012)在《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民国时期的华北城乡市场中,为买卖双方从中说合构成交易、代客买卖或为买卖双方执掌度量衡器而从中收取佣金者——牙商不可或缺。研究牙商既可以显示民国时期的经济运行实态、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国家和地方税收、政府的商业政策,也可反映市场结构变迁、商业资本的运转和增殖、区域文化等内容。本文主要利用档案资料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保存、未刊的社会调查资料系统地研究民国时期的华北牙商。在民国以前,华北牙商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是单个的、零散的,经商活动各自为战。民国以降,政府改变了压抑商业、歧视商贾的态度,对商业的封建束缚随之放松。“牙帖定额化”制度的取消使华北地区牙商群体迅速的发展壮大。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时期:1912——1928年,华北牙商快速发展阶段、1928——1937年,华北牙商繁盛阶段、1937——1949年,华北牙商曲折发展阶段。牙商所经营之产品,以农副产品为主。民国时期,牙商开设的牙行资本组织形式包括独资、集资与股份制三种类型。由于行业经营活动的差异性,各种牙行的人员构成和各自分工也各有差异。牙商一般具有某些特殊才干:对货物有鉴别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善于交际的能力等。华北牙商的经营职能包括:栈房职能、中介代理职能、信息和服务职能、金融职能、公证和收付货款职能、对市场进行管理的职能和批发职能等。牙商在工商界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并执商界之牛耳,与独特的经营谋略密切相关。在营业收入方面,牙商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他们能凭各种不同的本领,以种种方法来敛财。牙商在经营运作中不仅需要一定的支出,而且往往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经营过程。民国时期牙商群体的构成广泛。既有弃政经商的官僚,也有靠盘剥百姓积累财富的地主和豪绅;既有资金雄厚的资本家,也有无任何资本的贫农和无业游民;既有从旧式商业中走出来的商贾、学徒,也有新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既有亦官亦商的代表,也有半农半商的典范。一个成功的牙商背后,往往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说,牙行成功的客观条件就是这个社会关系网络的有效性,在这张关系网中,牙商与政府、帮会、购销客户、出口商、金融、保险业、脚行、转运业等保持密切的关系。交易场中,几乎所有行业的牙商都有一套神秘的行话和暗语。行话与暗语既是民间秘密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民俗语言文化。牙商的行话与暗语,一方面是牙商群体内部交际的工具,主要用来保守牙商内部秘密、有维护牙行利益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牙商阻断买卖双方知情的手段,便利于牙商对生意的把持。除了语言以外,民国时期,活跃在华北地区集市上的牙商衣着穿戴也很特殊。牙商对近代市场经济下的流通、生产与消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牙商资本向工业领域扩展,成为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资本来源。牙商除了向企业家流动外,还有个别的牙商向银行家流动。早期牙商的主要职能是介绍买卖,保持着代客买卖的中间商性质。但不少在城市营业的牙商很快就突破了这种经营范围,有的直接经手办货,自营大宗买卖,开始转化为批发商、实体商或牙商兼实体商。凡市场买卖交易的货物,只要是经牙商为媒介的,统要承担相应的税负。华北牙商的税负制度大概有四种形式:牙税盈余制度、牙税等级制度、牙税包商征收制度和牙行营业税制度。政府向牙商征收税负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政府自征牙税法;牙商同业公会代征牙税法;招商招标承包法。牙商税负是地方财政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前,华北各省市的牙税和牙帖捐的收入逐年增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华北牙商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挫折,牙税的收入也相应的减少。从理论上来讲,牙税性质本质上应该以牙商为课税的主体,以牙商所获得的佣金为课税的客体。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完全如此。牙商税负除了汇解到各省财政部门外,还要留拨一部分作为地方经费。税款主要用于地方行政建设、教育经费、军费、公益性事业或其他事项。牙商在遇到税额过重、战争摧残、自然灾害等情况下,其应缴纳的税课可以呈请政府批准核销减免。牙商的营业执照称为牙帖,牙商只有领取牙帖才能开展中介代理活动。民国时期按照政府规定和商业管理,牙帖的传承与继替呈现出多种方式:牙帖继承制、牙帖连任制、帮帖替代制、商民申请制、官府招募制和牙帖租用制等。牙商必须经政府登记注册,办理某些正式的手续,才能从政府领取管理机关核发的牙帖。领取牙帖后的牙商,其合法经营活动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的保护。牙商如果在牙帖有效期内因故歇业,必须到官府办理注销“牙帖”的手续。在中国牙商事业发展史上,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牙商法规和华北各省市地方性牙商法规,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体现出了牙商法制建设由传统到近代的渐进发展历程。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牙商法规和华北各省市地方性牙商法规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其对新中国的经纪人法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的经纪人法规中的若干规定可以在民国牙商法规的传统中找到根源。档案和文献史料显示,华北牙商纠纷数量和类型均出现增长趋势;牙商纠纷的形态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姿态:在追逐利益面前,政府、牙商、商户、农民、商会、同业公会等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纷争不断,甚至发生多起群体性事件,构成对社会和商业秩序的严重威胁。纠纷解决的途径与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华北牙商具有明显的区域独特性。一方面,他们推动了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华北专业市场的兴盛;另一方面,华北牙商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牙商在积累了丰厚的利润后,将资本向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和金融信贷领域扩张和转移。这种扩张和转移即体现了资本的周转和增殖,又体现了中国近代商业的进步。牙商、牙商文化与市场经济扩大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牙商是民国时期商品生产规模扩大与市场经济扩大的产物;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扩大又同时呼唤成熟的牙商和牙商文化的复兴。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的繁盛与演变除了地缘、血缘与业缘关系外,更主要的是由一种精神、文化来支撑的。推进民国时期华北牙商文化的复兴对于商业的繁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具体而言,市场经济的扩大需要发扬华北牙商的三种精神文化:诚信公平、义利并举;信息意识、调和折中;竞争协作、创新进取。

杨红丹[6](2011)在《杂豆粉及其淀粉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杂豆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受到国内外消费人群的普遍关注。淀粉是杂豆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其性质直接影响杂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此,有必要对杂豆粉和杂豆淀粉的性质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开发和利用杂豆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以花芸豆、豇豆、小利马豆、小扁豆、鹰嘴豆、小红芸豆、红芸豆、小黑芸豆、小白芸豆和绿豆等十种杂豆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杂豆粉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功能特性、消化性和抗氧化性,分析杂豆淀粉的颗粒特性、分子结构特性以及淀粉糊特性。主要结论如下:杂豆中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高,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符合人体需要,蛋白质营养价值高。杂豆粉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差异显着。吸水性指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水溶性指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吸水能力、吸油能力、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以花芸豆等六种菜豆属豆类较高;起泡能力随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降低再增大的趋势。杂豆粉中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对其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有影响。杂豆粉品质特性上的聚类与植物学意义上的分类一致,品质特性与植物来源有很大关系。杂豆粉蒸煮前后的慢速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较高,体外酶解消化呈两阶段水解模式,蒸煮熟化对水解速率和程度有很大影响。杂豆粉总酚含量在9.49~47.60mg/g之间,具有抗氧化能力,对DPPH·和·OH有一定清除能力。小扁豆总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最高。总酚含量与色值显着相关,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和总还原力与总酚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杂豆淀粉颗粒多为肾形,粒度大小多集中在1030μm之间。不同杂豆淀粉分子结构特性、消化性和淀粉糊特性有差异,大多数杂豆淀粉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差异显着。杂豆淀粉由支链淀粉、中间级分和直链淀粉组成,直链淀粉含量在32.00~45.35%之间;支链淀粉重均分子量、回转半径和分支链长分布差异明显,红芸豆和黑芸豆淀粉的分支链长明显大于其他淀粉;受水分含量、生长环境及其他条件影响,杂豆淀粉呈现A型结晶形式,结晶度为19.73~29.00%;溶解度和膨胀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杂豆淀粉酸水解符合两阶段模型,其水解速度明显低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淀粉水解率随水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杂豆淀粉经蒸煮后水解速率较蒸煮前明显加快,其抗消化能力不及杂豆粉。杂豆淀粉糊的透明度明显小于马铃薯淀粉,冻融稳定性差,凝沉作用强;淀粉糊热稳定性好,回生程度较大。杂豆淀粉颗粒结构、分子结构、淀粉消化性、淀粉糊特性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通过研究明确了杂豆粉组成成分与功能特性和抗氧化性的关系,杂豆淀粉分子结构与杂豆淀粉理化性质的关系,揭示了杂豆粉及其淀粉低消化性与淀粉组成及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为杂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为杂豆及其淀粉深加工和功能食品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张义彬,王鼐,郭中校[7](2010)在《吉林省西部杂粮生产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吉林省杂粮的生产现状,分析吉林省发展杂粮产业的优势以及杂粮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吉林杂粮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宋承国[8](2010)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现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联系的不断加强,期货市场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金融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些年来,以期货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越来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关系到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金融服务领域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期货市场健康快速地发展,提升其服务本国经济的市场功能,是经济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将其与国际期货市场的历史发展相比较,发掘出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可供吸取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促进意义。中国期货市场萌芽并初创于晚清时期,先后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艰难发展、共和国成立后的长期断层、改革开放后的重建以及在当代的再发展等若干历史阶段。百余年来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制度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是制度变迁的缩影,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不断冲撞与融合的反映。因此对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本文首先立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并由此展开。将中国期货市场纳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其发展历程展开了研究,分析了中国期货市场历史发展的制度原因,总结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并为今后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其次,在充分挖掘史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三个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纵向研究和梳理,揭示了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动因、发展变化情况、影响和意义,并对其发展规律、特征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使得晚清、民国和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期货市场成为了有机联系的整体。尤其是对共和国成立后期货市场的断层和重建时期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期货市场重建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再次,本文在对近代以来期货市场发展历程进行纵向梳理的同时,还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市场监管、市场的特点与不足等方面展开了横向地分析和研究。不仅研究了近代以来华商与洋商两个期货市场、物品期货与证券期货两类交易品种、期货与现货两种交易方式,还对不同制度条件下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组织结构、制度规则、交易和行市)、市场监管(包括国家立法、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研究了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总结了期货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期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中国人现代化努力的重要成果,而且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发展的高层次体现。然而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期货市场服务现货市场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和艰巨性;其次,制度的变迁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期货市场的断续兴衰与国家经济制度变迁休戚与共。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市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造成期货市场发展的迟滞乃至断层;再次,期货市场的创新和监管也非常重要。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是服务现货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中国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尽早建立起包括金融期货和期权期货在内的完整的期货品种结构。这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市场监管的制度建设,控制市场风险,防范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和过度投机导致的功能失效和对经济的破坏。制度创新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玉勤[9](2009)在《杂粮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杂粮产业发展在粮食安全、改善居民食物结构、农民增收、缓解农村贫困以及提高农用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杂粮在中国分布很广,但分品种主产区相对集中;杂粮种植粗放;全国播种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单产提高,但单产水平普遍低于大宗粮食作物。中国杂粮生产形成了一定的品种资源和品质优势,具有一定的科研开发和推广能力,种植成本收益比相对较高;在一些地方政府扶持政策支持下,在种植比较集中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产业化生产模式。杂粮加工业原料来源丰富,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中心的加工业布局,加工业标准化加强,科技推动作用加大,但是总体上仍然以初加工为主,深加工品种少,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对杂粮营销分析表明,虽然杂粮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消费意识有待唤醒,需求潜力需要挖掘,杂粮产品质量不高,营销措施不力。由于中国生产的杂粮品质、价格具有竞争力,因此出口处于上升态势,但是以原粮出口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通过对山西省杂粮种植户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户种植目的包括自身消费和市场销售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两方面;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户满足自家需要的动机在减弱,而增加现金收入的动机在增强;杂粮销售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较小,农户种植意愿偏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5种影响因素对杂粮种植户的影响结果表明,杂粮的市场价格和销售难易程度对农户种植意愿影响显着;政府支持政策对农户杂粮经营行为的制度激励明显;耕地地形条件越有利对生产的正向影响越大;种植成本越低则农户的种植意愿越高;耕作倒茬需要对农户杂粮种植意愿有正向影响。对城市消费者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的Logistic分析表明,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消费杂粮的概率在增加;年龄越大的人越愿意消费杂粮;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比较高,价格高低与购买意愿成正比;消费者对杂粮营养价值判断与购买杂粮的意愿成正比;消费者越看重口感则购买意愿越低;加强促销手段能使消费者购买意愿强化;杂粮的易取得性影响着人们的杂粮消费。各阶层消费者杂粮消费收入弹性均大于1则表明随着收入的提高杂粮消费将呈现增加趋势。基于杂粮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品种老化、种植栽培技术落后、投入少;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开发与营销力度不够;科研与推广水平偏低,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滞后;对杂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提高杂粮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市场营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产业组织。

葛文光[10](2008)在《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农村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的农村经济制度安排下,以新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模式也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农村悄然兴起。河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样发端于这一时期,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步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逐渐显现的农村经营规模“零散化”的弊端。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从2003年开始,在制度与财力上给予支持。2006年12月3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经济组织的正式形式得到了法律的认可。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进一步强调,“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表明政府对农村经营形式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基于此,本研究依据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基本原理,以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为对象,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着从宏观分析到微观剖析的思路。利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本研究的基本架构。在研究思路上,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评价,对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对其现状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形成本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切入点。依此为基础,对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程进行研究,分析了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实证和案例分析,阐述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分析了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路径以及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认真梳理和评价之后,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对本文涉及的一些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研究所应用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合作社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第三章,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及借鉴。本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了值得借鉴的发展经验。为研究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参考。第四章,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演进。本章从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程入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五章,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证分析。本章通过对河北省3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阐述了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现状,通过对两个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真剖析,进一步总结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和不足。最后,全面分析了制约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因素。第六章,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路径。本章首先阐述了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之后,提出河北省应该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利条件,遵循一定的发展原则,促进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第七章,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对策建议。本章主要从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以及社会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对策建议。目的是为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谏言献策。第八章,结束语。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种植红小豆大有前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植红小豆大有前途(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降解特性与其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单体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粗饲料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2 木质素分子结构研究
        1.2.1 木质素的研究进展
        1.2.2 木质素的来源与结构
        1.2.3 木质素结构的分析测定
        1.2.4 木质素的提取方法
    1.3 木质素对饲料中木质纤维素降解性的影响
    1.4 反刍动物饲料消化率的测定
        1.4.1 尼龙袋法
        1.4.2 反刍动物小肠蛋白消化率的测定
    1.5 红外光谱技术特点及应用
        1.5.1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在木质素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在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在碳水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木质素的提取及结构表征
        2.1.1 试验材料
        2.1.2 高沸醇木质素的提取方法
        2.1.3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木质素结构
        2.1.4 数据统计
    2.2 粗饲料常规化学组分及降解特性测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2.3 饲料瘤胃降解率
        2.2.4 饲料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测定
        2.2.5 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饲料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结构
        2.3.1 试验材料
        2.3.2 光谱的采集
        2.3.3 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结构的分析
        2.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相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木质素的红外结构表征
        3.1.1 禾本科饲料HBSL的红外光谱分析
        3.1.2 豆科饲料HBSL的红外光谱分析
        3.1.3 饲料HBSL的 S/G的比较
    3.2 饲料营养成分特性
        3.2.1 禾本科饲料营养成分特性
        3.2.2 豆科饲料营养成分特性
    3.3 饲料营养成分消化特性
        3.3.1 禾本科和豆科饲料瘤胃降解特性比较
        3.3.2 禾本科和豆科饲料蛋白质小肠消化特性比较
    3.4 饲料分子结构
        3.4.1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光谱参数
        3.4.2 饲料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光谱参数
    3.5 饲料分子结构与饲料营养组成及代谢特性的关系
        3.5.1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化学成分的关系
        3.5.2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瘤胃降解参数和小肠消化特性之间的关系
        3.5.3 饲料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结构与化学组分的关系
        3.5.4 饲料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结构与干物质瘤胃降解参数之间的关系
        3.5.5 饲料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结构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瘤胃降解参数之间的关系
    3.6 利用饲料分子结构预测饲料营养组分及消化特性模型
        3.6.1 利用饲料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营养组分及消化模型
        3.6.2 利用粗饲料碳水化合物及木质素结构估测干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组成及消化代谢特性并建立预测模型
4 讨论
    4.1 饲料木质素提取及红外结构表征
    4.2 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特性
    4.3 饲料消化特性比较
        4.3.1 饲料瘤胃降解特性比较
        4.3.2 饲料蛋白质小肠降解特性比较
    4.4 饲料分子结构特征及其与营养价值的关系
        4.4.1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光谱特征
        4.4.2 饲料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光谱参数特征
        4.4.3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营养价值相关性分析
        4.4.4 饲料碳水化合物与木质素结构与营养价值相关性分析
    4.5 利用饲料分子结构估测营养价值及消化代谢特性并建立预测模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双鸭山市土特产物流中心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土特产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基本理论
    2.1 物流配送中心的含义
        2.1.1 物流配送中心的产生
        2.1.2 物流配送中心的概念及功能
        2.1.3 物流配送中心的分类
    2.2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概述
    2.3 土特产物流配送中心选址
        2.3.1 土特产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原则
        2.3.2 土特产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
        2.3.3 土特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程序和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鸭山市土特产产业和物流发展现状
    3.1 土特产自然地理条件与问题分析
    3.2 双鸭山市土特产产业发展现状
        3.2.1 生产概况
        3.2.2 产品结构与生产布局
    3.3 双鸭山市土特产物流发展现状
        3.3.1 土特产流通方式与交易市场
        3.3.2 市内物流设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特产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的分析
    4.1 土特产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的相关说明
        4.1.1 关于目标函数
        4.1.2 关于腐败损耗
        4.1.3 关于服务质量
    4.2 土特产物流中心选址成本相关理论
        4.2.1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的符号说明
        4.2.2 固定投资与运营成本
        4.2.3 运输成本与货损成本
        4.2.4 新鲜度流失成本
    4.3 土特产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的建立
        4.3.1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的假设条件
        4.3.2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鸭山市土特产物流中心选址实例分析
    5.1 双鸭山市土特产物流中心备选地的确定
        5.1.1 土特产供应农场及需求市场情况分析
        5.1.2 土特产物流中心备选地情况分析
    5.2 双鸭山市土特产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的求解
        5.2.1 Lingo软件
        5.2.2 数据准备
        5.2.3 计算结果
    5.3 结果分析与实施建议
        5.3.1 敏感性分析
        5.3.2 实施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四、论文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历史背景和主体
    第一节 美国采集中国作物的客观条件
        一、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特征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近代中国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
        四、欧洲各国在华采集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美国开展作物采集的主观动因
        一、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环境
        三、欧洲早期移民群体的特殊兴趣
        四、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农业政策
    第三节 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体
        一、联邦政府、州政府积极推动采集活动
        二、植物学家、植物猎人专业开展采集活动
        三、各国驻华传教士主动参与采集活动
        四、美国外交官员、学者等支持采集活动
        五、中国留学生发挥了中介桥梁作用
第二章 弗兰克·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第一节 迈耶的生平背景
        一、家庭环境与教育背景
        二、来华之前的工作经历
    第二节 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过程与代表性成果
        一、迈耶首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二、迈耶第二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三、迈耶第三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四、迈耶第四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第三节 迈耶及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评析
        一、关于迈耶的历史评价
        二、迈耶采集的作物种质对美国农业的重要影响
第三章 欧内斯特·威尔逊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第一节 威尔逊的生平背景
        一、家庭出身与早期工作经历
        二、从事植物猎人的传奇生涯
    第二节 威尔逊在华采集活动主要过程和代表性成果
        一、1899-1902年云南“珙桐树”之行
        二、1903-1905年中国“绿绒蒿”之行
        三、1907-1909年湖北西部“白皮松”之行
        四、1910年湖北、四川“帝王百合”之行
        五、威尔逊在华作物采集的代表性成果
    第三节 威尔逊及其在华采集活动评析
        一、关于威尔逊的个性品质评析
        二、关于威尔逊的采集活动评析
第四章 约瑟夫·洛克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第一节 洛克的生平背景
        一、家庭出身与青少年生活经历
        二、从事植物采集后的漂泊人生
    第二节 洛克在华采集活动主要过程和代表性成果
        一、1922-1924年云南玉龙雪山之行
        二、1924-1927年中国西部甘青之行
        三、1927-1929年中国西南川滇之行
        四、洛克在华作物采集的代表性成果
    第三节 洛克及其在华采集活动评析
        一、关于洛克的个性品质评析
        二、关于洛克的科研活动评析
第五章 其他人员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第一节 传教士与来华美国专家的采集活动
        一、普通传教士代表性采集成果
        二、农业传教士代表性采集成果
        三、传教士医生与美国专家代表性采集成果
    第二节 美国外交官与美籍雇员的采集活动
        一、驻华美国外交官代表性采集成果
        二、中国政府美籍雇员代表性采集成果
        三、采集者不详的代表性采集成果
        四、中国学者交换的作物种质
    第三节 其他人员的作物采集活动评析
        一、关于农业传教与传教士参与采集活动评析
        二、中国留学生参与采集活动评析
第六章 美国作物采集活动历史评价和启示
    第一节 历史评价
        一、迅速提升了美国的农业生产水平
        二、中国样本多次控制美国果树疫情
        三、丰富了美国农业生产的种质资源
        四、有效促进美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
    第二节 启示
        一、选择性借鉴“三位一体”模式
        二、完善农业情报与科研互动机制
        三、强化主粮作物的培育过程管理
        四、增强作物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五、利用作物特性美化城乡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5)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由来、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华北牙商依托的自然、社会基础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 华北牙商依托的自然、社会基础
        一、 华北牙商依托的自然基础
        二、 华北牙商依托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华北牙商的发展沿革
        一、 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的行业继承
        二、 民国时期的华北牙商(上)
        三、 民国时期的华北牙商(中)
        四、 民国时期的华北牙商(下)
    小结
第二章 华北牙商的经营活动
    第一节 牙商经营的产品
    第二节 牙行的内部结构
        一、 资本组织形式
        二、 人员构成和各自分工
        三、 人员素质
        四、 牙行的财务管理
    第三节 牙商的经营职能
        一、 栈房职能
        二、 中介代理职能
        三、 信息和服务职能
        四、 金融职能
        五、 公证和收付货款职能
        六、 对市场进行管理的职能
        七、 批发职能
    第四节 牙商的经营谋略
        一、 诚信第一、 公平交易
        二、 掌握信息、紧跟市场
        三、 注重管理、用人有道
        四、 灵活经营、竞争之道
        五、 地区协作、联号经营
    第五节 牙商的营业收入
        一、 牙商的总收入
        二、 正常收入项目
        三、 作为独立商人的收入
        四、 获得非正常收入的手段
    第六节 牙商的支出
        一、 支出项目
        二、 牙行的资金额
    小结
第三章 华北牙商的构成、社会关系、行话与暗语
    第一节 牙商的构成
        一、 官僚、资本家出身的牙商
        二、 地主、富农、绅士出身的牙商
        三、 知识分子出身的牙商
        四、 农民出身的牙商
        五、 无业游民和无赖混混出身的牙商
    第二节 牙商的社会关系
        一、 牙商与政府、帮会的关系
        二、 牙商与购销客户的关系
        三、 牙商与出口商的关系
        四、 牙商与金融、保险业的关系
        五、 牙商与脚行、转运业的关系
    第三节 牙商的行话、暗语与衣着
        一、 粮食、油业行的行话与暗语
        二、 蔬菜、干鲜果行的行话与暗语
        三、 皮毛行、土布行的行话与暗语
        四、 牲畜行的行话与暗语
        五、 药行的行话与暗语
        六、 农村集市上牙商的特殊衣着
    小结
第四章 华北牙商的社会流动
    第一节 牙商的上下流动
        一、 向上流动
        二、 向下流动
    第二节 牙商的职业流动
        一、 向企业家流动
        二、 向银行家流动
        三、 向批发商、实体商或牙商兼实体商转变
    小结
第五章 华北牙商的税负
    第一节 牙商税负制度的沿革
        一、 牙税盈余制度
        二、 牙税等则制度
        三、 牙税包商征收制度
        四、 牙行营业税制度
    第二节 牙商税负的特征
        一、 牙商税负所属范畴
        二、 牙商税负的种类
        三、 牙商税负的性质
        四、 牙商税负的税率
        五、 牙商税负的征收
    第三节 牙商税负的税额统计
        一、 牙商税负预算、实收统计
        二、 牙商税负的省、县税收比例
        三、 牙商税负在总税收中所占比例
    第四节 牙商税负的汇解及使用
        一、 牙商税负的收存管理
        二、 牙商税负的汇解
        三、 牙商税负的留拨
        四、 牙商税负的使用
        五、 牙商税负的减免
    小结
第六章 华北牙商营业执照的传承与继替
    第一节 牙帖的传承与继替
        一、 牙帖继承制
        二、 牙帖连任制
        三、 帮帖替代制
        四、 商民申请制
        五、 官府招募制
        六、 牙帖租用制
    第二节 牙帖的注册
        一、 承充牙商的条件
        二、 开业登记的程序
        三、 铺保制度
        四、 牙帖和牙伙执照的式样
        五、 牙帖的有效期
    第三节 牙帖的注销
        一、 牙帖注销的原因
        二、 牙帖注销的程序
    小结
第七章 华北牙商法规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牙商立法准备
    第二节 北京政府的牙商法规
        一、 中央政府牙商法规的转型
        二、 华北各省地方性牙商法规变迁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牙商法规
        一、 中央政府牙商法规的完善
        二、 华北各省地方性牙商法规的完善
    第四节 华北沦陷区伪政权的牙商法规
        一、 牙商法规的颁布
        二、 牙商法规的继承
        三、 牙商法规内容的变化
    第五节 华北地区中共根据地的牙商法规
        一、 牙商法规的颁布
        二、 牙商法规思想和内容的演变
    第六节 民国时期牙商法规的特点
        一、 民国牙商法规之特点
        二、 与明清牙商法规的异同
        三、 南京国民政府华北各地牙商法规内容的异同
        四、 南京国民政府与北京政府华北牙商法规之比较
        五、 华北牙商法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纪人法规的影响
    小结
第八章 华北牙商的经营纠纷
    第一节 民国前华北牙商纠纷的类型与特点
        一、 牙、商经营纠纷
        二、 牙、牙经营纠纷
        三、 其他类型纠纷
        四、 民国前牙商纠纷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纠纷的类型
        一、 牙、牙经营纠纷
        二、 牙、商经营纠纷
        三、 与牙商相关的群体性纠纷
        四、 其他类型的纠纷
    第三节 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纠纷的特点
        一、 纠纷数量巨大,纠纷的种类繁多
        二、 度量衡纠纷和差徭役纠纷的消失
        三、 牙、商经营纠纷和牙、牙经营纠纷占纠纷中的主流
        四、 牙商与官府、商会、同业公会、农民间的纠纷各占一定比例
        五、 群体性纠纷凸显
        六、 解决纠纷的途径和方式呈现多样化
    小结
第九章 华北牙商与区域经济
    第一节 牙商的区域特性
    第二节 牙商与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 牙商与天津的港口贸易
        二、 牙商与石家庄的货栈经济
        三、 牙商与郑州的交通枢纽贸易
        四、 牙商与辛集的皮货经济
        五、 牙商与张库大道的跨国贸易
    第三节 牙商与华北专业市场的兴盛
        一、 牙商与许昌烟草市场的兴盛
        二、 牙商与胥各庄猪鬃贸易的繁盛
        三、 牙商与安国药市的拓展
        四、 牙商与张北马桥牲畜交易市场的繁荣
    第四节 华北牙商的历史时代局限
        一、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的民族商人
        二、 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歧视
        三、 牙商群体本身的局限性
        四、 贸易统制政策对牙商的强力排斥
        五、 社会进步使买卖、产销直接对接增多
    第五节 华北牙商的演进
        一、 牙商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扩张
        二、 牙商资本向生产领域扩张
        三、 牙商资本向金融信贷的扩张
    第六节 市场经济呼唤牙商与牙商文化的复兴
        一、 牙商的复兴与市场经济的扩大
        二、 牙商文化的内涵与市场经济的扩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杂豆粉及其淀粉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况
        1.1.1 我国杂豆资源概况
        1.1.2 杂豆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特性
        1.1.3 几种主要的食用杂豆品种
        1.1.4 我国杂豆食品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杂豆特性研究进展
        1.2.1 杂豆的营养成分
        1.2.2 杂豆粉的物理性质
        1.2.3 杂豆粉的功能特性
        1.2.4 杂豆粉的消化性
        1.2.5 杂豆粉的抗氧化性
    1.3 杂豆淀粉特性研究进展
        1.3.1 杂豆淀粉的理化性质
        1.3.2 杂豆淀粉的功能特性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杂豆粉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杂豆粉组成成分分析
        2.2.2 杂豆粉的色值
        2.2.3 杂豆粉吸水性指数(WAI)和水溶性指数(WSI)
        2.2.4 杂豆粉堆积密度
        2.2.5 杂豆粉吸水能力(WAC)和吸油能力(OAC)
        2.2.6 杂豆粉乳化性(EA)和乳化稳定性(ES)
        2.2.7 杂豆粉最小凝胶浓度
        2.2.8 杂豆粉起泡能力(FC)和起泡稳定性(FS)
        2.2.9 杂豆粉糊化特性
        2.2.10 杂豆粉凝胶的质构特性
        2.2.11 杂豆粉理化性质与基本组成的相关性
        2.2.12 杂豆品种的聚类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杂豆的消化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杂豆粉RDS、SDS、RS 含量的比较
        3.2.2 杂豆的酶解曲线
    3.3 小结
第四章 杂豆的抗氧化能力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杂豆总酚含量分析
        4.2.2 杂豆的总抗氧化能力
        4.2.3 杂豆对 DPPH·的清除能力
        4.2.4 杂豆对·OH 的清除能力
        4.2.5 杂豆的总还原能力
        4.2.6 杂豆多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的关系
    4.3 小结
第五章 杂豆淀粉理化性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杂豆淀粉的色值
        5.2.2 杂豆淀粉颗粒特性
        5.2.3 杂豆淀粉结构特性
        5.2.4 杂豆淀粉酸水解性与体外消化性
        5.2.5 杂豆淀粉糊特性
        5.2.6 杂豆淀粉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杂豆粉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
        6.1.2 杂豆粉和杂豆淀粉的体外消化性
        6.1.3 杂豆粉的抗氧化能力
        6.1.4 杂豆淀粉理化性质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7)吉林省西部杂粮生产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吉林省小杂粮的生产现状
    1.1 杂粮作物种类与布局
    1.2 杂粮作物的生产概况
    1.3 杂粮出口情况
2 吉林省杂粮产业发展优势
    2.1 科技优势
    2.2 地域优势
    2.3 品种品质优势
    2.4 价格优势
3 吉林省杂粮作物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慢, 商品质量不稳定
    3.2 杂粮生产体系不健全, 产销严重脱节
    3.3 杂粮产品单一, 加工落后
4 吉林省杂粮作物发展对策
    4.1 将杂粮作为吉林省农业优势产业
    4.2 推广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
    4.3 实现规模化生产
    4.4 进行杂粮深加工
    4.5 提高杂粮竞争力
    4.6 发展名牌杂粮产品
    4.7 强化信息服务, 促进产业流通

(8)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源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情况
    四、论文结构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晚清政府时期
        二、北洋政府时期
        三、国民政府时期
    第二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与行市
    第三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业自律
    第四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二章 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期货市场的断层
    第一节 期货市场断层局面的形成
        一、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闭
        二、对北京、天津交易所的改造
        三、改造的性质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节 期货市场断层的经济制度原因
        一、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第三节 七十年代对境外期货市场的有限利用
        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
        二、境外期货交易的实践性突破
        三、国家领导人对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及期货理论的思考
第三章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期货市场的重建
    第一节 期货市场重建的制度供给
        一、宏观经济制度的变革
        二、市场主体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 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理论论争与突破
        一、期货市场姓"资"姓"社"之争
        二、中国建立期货市场的时机与利弊之争
        三、对于对期货市场投机问题的论争
        四、理论上的总结和突破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重建与初创
        一、期货市场重建前的国际环境
        二、期货市场重建的缘起及决策
        三、期货市场重建的历史进程
        四、期货市场重建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期货试点及无序发展阶段(1992年-1994年)
        二、清理整顿阶段(1994年-2000年)
        三、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规则
        三、期货市场的交易及行情
    第三节 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期货市场的自律监管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五章 中外期货市场的比较及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比较
        一、中外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的比较
        二、中外期货市场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比较
        三、中外期货市场创新能力的比较
        四、中外期货市场监管的比较
        五、期货市场本国经济贡献率及国际期货市场影响力比较
    第二节 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特征
        一、期货市场的虚拟性日趋明显
        二、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三、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权日益重要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历史条件
        一、自由活跃的市场经济
        二、持续不断的市场创新
        三、有效而又适当的市场监管
    第四节 制度创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建设
        二、期货市场的培育制度建设
        三、期货市场的开放制度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表图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杂粮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名单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杂粮概念界定
    1.2 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目标
        1.2.1 研究背景
        1.2.2 选题意义
        1.2.3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 杂粮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6 研究理论基础
        1.6.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1.6.2 区域分工理论
        1.6.3 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概况
    2.1 杂粮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1 充分认识杂粮在改善膳食结构中的作用
        2.1.2 杂粮作物在旱作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2.1.3 杂粮作物具有高效利用土地的特点
        2.1.4 杂粮是粮食增产的潜力之一
        2.1.5 杂粮是投入低、产出高的高效作物
        2.1.6 杂粮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2.1.7 杂粮对畜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1.8 杂粮在发展区域经济与缓解贫困中的重要作用
    2.2 中国粮食发展概况
        2.2.1 世界粮食危机
        2.2.2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2.3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
        2.3.1 世界杂粮生产概况
        2.3.2 中国杂粮种植业发展概况
        2.3.3 中国杂粮加工业发展概况
        2.3.4 中国杂粮消费情况
        2.3.5 杂粮出口情况
        2.3.6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新形势
    2.4 谷子发展情况
        2.4.1 谷子起源于中国
        2.4.2 谷子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4.3 中国谷子种植情况
        2.4.4 谷子消费情况
        2.4.5 谷子出口情况
        2.4.6 谷子科研情况
        2.4.7 谷子发展趋势
        2.4.8 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判断
    2.5 杂粮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5.1 杂粮品种退化老化,栽培技术落后,投入少,质量不稳定,产量低而不稳定
        2.5.2 杂粮产业体系不健全
        2.5.3 杂粮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问题较多
        2.5.4 杂粮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低
        2.5.5 杂粮标准化建设滞后
        2.5.6 对杂粮的认识有待提高
        2.5.7 杂粮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2.5.8 缺乏政策支持
        2.5.9 对杂粮文化研究不够
第三章 山西省杂粮种植业发展
    3.1 山西省杂粮产业发展概况
        3.1.1 山西省具有杂粮生产的地理环境优势
        3.1.2 山西省杂粮生产总体情况
        3.1.3 山西省杂粮种植布局
        3.1.4 山西省杂粮发展的有利条件
        3.1.5 杂粮产业化发展取得进展
        3.1.6 杂粮发展模式
        3.1.7 杂粮生产案例
    3.2 山西省谷子生产发展
        3.2.1 谷子生产总体情况
        3.2.2 谷子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3.2.3 谷子区划
第四章 谷子种植农户生产行为分析
    4.1 研究基础
        4.1.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4.1.2 农户种粮行为
    4.2 样本选择情况及调查内容
        4.2.1 样本分布特征
        4.2.2 样本户的主要调查内容
        4.2.3 农户杂粮生产意愿的统计分析
    4.3 农户杂粮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1 理论假设
        4.3.2 模型构建
        4.3.3 变量选取
        4.3.4 回归分析
    4.4 研究结论
第五章 杂粮加工业发展
    5.1 杂粮加工业的现状
        5.1.1 杂粮加工业的原料来源丰富
        5.1.2 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中心的生产加工模式
        5.1.3 杂粮加工业的标准化和科技特征有所加强
        5.1.4 杂粮加工仍以初加工为主
        5.1.5 酒酿造业加工程度较深
    5.2 杂粮加工产业链带动效益
    5.3 案例分析
        5.3.1 特色农业与现代化经营相结合
        5.3.2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5.3.3 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
        5.3.4 “质量兴企,品牌运作”的发展战略
    5.4 杂粮加工业发展方向
        5.4.1 大力提高杂粮加工水平
        5.4.2 杂粮加工业的发展应注重整个产业体系的建设
        5.4.3 突破性发展杂粮精深加工工业,提高杂粮产品的附加价值,延伸杂粮产业链条
第六章 消费者杂粮消费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杂粮市场发展前景与困境分析
        6.1.1 杂粮产业是前景诱人的朝阳产业
        6.1.2 杂粮市场拓展的困境
    6.2 消费者问卷调查过程和样本情况
    6.3 消费者对杂粮的认知和态度
        6.3.1 消费者对杂粮的认知
        6.3.2 消费者对杂粮的态度
    6.4 消费者对于杂粮的消费和购买行为
        6.4.1 消费者杂粮的消费行为
        6.4.2 消费者杂粮购买行为
    6.5 消费者对杂粮的购买意愿及主要影响因素
        6.5.1 影响消费者购买杂粮的因素
        6.5.2 消费者杂粮消费的收入弹性
    6.6 研究结论与杂粮营销策略选择
        6.6.1 研究结论
        6.6.2 杂粮营销策略选择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杂粮产业发展方向
        7.2.1 致力于品种创新
        7.2.2 挖掘杂粮种植业潜力
        7.2.3 把握加工业发展趋势
        7.2.4 深化市场开发
    7.3 促进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3.1 提高杂粮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7.3.2 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7.3.3 加强产业增进工作
        7.3.4 加强市场营销
        7.3.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7.3.6 大力发展产业组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
        2.1.2 合作与组织
        2.1.3 协会与农民专业协会
        2.1.4 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2.1.5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1.6 发展
    2.2 相关理论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公共选择理论
        2.2.4 合作社理论
        2.2.5 组织管理理论
        2.2.6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借鉴
    3.1 国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历史与现状
        3.1.1 国外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3.1.2 国外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3.1.3 值得借鉴的经验
    3.2 国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3.2.1 国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史
        3.2.2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3.2.3 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四章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演进
    4.1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
        4.1.1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到90 年代中期的起步阶段
        4.1.2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的快速发展时期
        4.1.3 2001-2002 的稳步发展时期
        4.1.4 2003 年后的深入发展时期
    4.2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分布特点
        4.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产业分布
        4.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地域分布
    4.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类型
        4.3.1 按组织形式来划分
        4.3.2 按领办人来划分
    4.4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其它特点
        4.4.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4.4.2 逐步开始重视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运行
    4.5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4.5.1 区域发展不均衡
        4.5.2 紧密型组织所占比例小
        4.5.3 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率不高
        4.5.4 发展水平不高
        4.5.5 政府干预过多带来的盲目发展倾向
        4.5.6 一些组织组建合作社的目的脱离为成员服务的宗旨
        4.5.7 相关部门存在争夺管理权的问题,未形成合力
第五章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30 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分析
        5.1.1 牵头领办主体
        5.1.2 成立时间和注册登记情况
        5.1.3 服务内容
        5.1.4 人员和组织机构
        5.1.5 内部运行机制
        5.1.6 社员对组织的态度
    5.2 对河北省两个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案例研究
        5.2.1 河间市国欣棉农合作协会
        5.2.2 辛集市黑马粮食专业合作社
    5.3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分析
        5.3.1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技术缺乏问题
        5.3.2 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
        5.3.3 为社员提供优质的农业生产资料
        5.3.4 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水平
        5.3.5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5.3.6 提高了农民的合作意识
    5.4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5.4.1 缺乏领办人
        5.4.2 农民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5.4.3 资金短缺
        5.4.4 人才短缺
        5.4.5 内部运行不规范
        5.4.6 社员与组织间缺乏凝聚力
        5.4.7 法规建设滞后,优惠政策不明晰
        5.4.8 部门之间衔接不够
第六章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路径
    6.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和发展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6.1.1 农民的有效需求
        6.1.2 有创业能力的领办人
        6.1.3 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保障
        6.1.4 与组织发展相适合的资金
        6.1.5 全体成员一致同意的章程
    6.2 充分利用现有发展的有利条件
        6.2.1 有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6.2.2 农民有合作的需求
        6.2.3 有一些成功的典型
        6.2.4 初步建立了一支业务辅导员队伍
        6.2.5 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历史基础
    6.3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原则
        6.3.1 农民需求为主,政府推动为辅的原则
        6.3.2 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的原则
        6.3.3 依法发展的原则
        6.3.4 不断创新的原则
        6.3.5 可持续发展原则
    6.4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
        6.4.1 组织的建立将从政府推动为主转向农民自发建设为主
        6.4.2 组织的产生将以优势农业产区居多
        6.4.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
        6.4.4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将逐步趋于规范
        6.4.5 组织规模和服务范围逐渐扩大
        6.4.6 创业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第七章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发挥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7.1.1 进一步创设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
        7.1.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7.1.3 树立和扶持典型,利用典型带动促发展
        7.1.4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实行资金循环使用制度
        7.1.5 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培养领头人,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
        7.1.6 落实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7.1.7 提高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减少行政成本
    7.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建设
        7.2.1 依法进行登记注册,确保法律主体地位
        7.2.2 努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组织的服务能力
        7.2.3 创新组织融资方式,解决资金困难
        7.2.4 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组织规范化程度
        7.2.5 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密切组织与成员的关系
        7.2.6 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寻求智力支撑
        7.2.7 培训组织成员,提高人员素质
    7.3 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7.3.1 发挥供销社系统在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优势
        7.3.2 调动科研院所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积极性
第八章 结束语
    8.1 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1 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知调查
附件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问卷
附件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或社员)调查问卷
附件4 政府职能部门人员调查问卷
附件5 国欣棉农合作协会会员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种植红小豆大有前途(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降解特性与其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单体关系的研究[D]. 王若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2]双鸭山市土特产物流中心选址研究[D]. 邵研.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1898—1949)[D]. 刘琨.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山川记[J]. 王妹英. 中国作家, 2014(07)
  • [5]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研究[D]. 张彦台.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2)
  • [6]杂豆粉及其淀粉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研究[D]. 杨红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7]吉林省西部杂粮生产和发展研究[J]. 张义彬,王鼐,郭中校.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0)
  • [8]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D]. 宋承国. 苏州大学, 2010(11)
  • [9]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 李玉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04)
  • [10]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 葛文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种植红小豆前景广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