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污水生物污染初步分析

深圳市福田区污水生物污染初步分析

一、深圳市福田区污水生物性污染状况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钰[1](2019)在《固定化微生物修复受污染河水研究》文中认为微生物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手段,固定化微生物与生物菌剂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可长期运行、反应易控、对环境耐受性强等优点。本文探究了适合净化河水的微生物固定化方法,考察了该方法制作的固定化微生物对河水的脱氮性能和有机物降解性能以及固定化微生物颗粒的可重复利用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聚乙烯醇-活性炭包埋法和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包埋法制作的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强度和稳定性较差,长期使用会对河水带来二次污染。本研究开发了利用载体结合法制作的固定化微生物颗粒,该颗粒在五个周期的受污染河水净化试验中,对CODCr、氨氮、硝酸盐氮和总氮的去除率维持在75%~95%、45%~95%、95%~100%和55%~80%,并且没有亚硝酸盐氮积累,该固定化微生物颗粒稳定性好,可以多次重复利用。在模拟河道装置中探究不同流速条件下固定化微生物耦合微曝气技术对实际河水的净化效果。在静止的河水中,10天内氨氮、总氮、CODCr浓度分别由3.00 mg/L、3.15 mg/L、46 mg/L降低至0.49 mg/L、0.74 mg/L、28 mg/L,河水的该三项指标从劣Ⅴ类净化至Ⅳ类,且投加外源污染后仍具有持续净化效果,60天试验结束时,氨氮、硝酸盐氮、总氮、CODCr去除率分别为86.56%、87.20%、85.21%、59.38%。固定化微生物可以加快河水的反硝化进程,对外源污染有较好的抗冲击能力与较好的水质保持能力。在静止条件下,河水中氨氮的去除率最高,为87.59%。水循环可以提高固定化微生物对CODCr的去除率,在2 cm/s循环流速下、CODCr去除率最高,为60.87%。固定化微生物与微曝气耦合技术在河水净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章奕[2](2017)在《基于DPSIR模型生猪养殖场生态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猪养殖业在畜牧业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居民对生猪制品的消耗量巨大。生猪养殖业既是菜篮子工程的重点项目,同时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生猪养殖业的管制,导致目前生猪饲养数量下滑,猪肉价格上涨的趋势明显。目前,对于生猪养殖场生态化水平评价都停留在其设施和制度上。这种评价方式相对于目前生态理论的发展凸显了其片面性。因此,本文拟运用DPSIR概念模型构建一种更加系统性的生猪养殖场生态化水平评价方法。论文首先回顾了相关文献和理论,并界定了生猪养殖场生态化评价的概念和内容。通过运用DPSIR模型结构分析了生猪养殖场的生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驱动力因素、压力因素、状态因素、影响因素和响应因素为整体框架的评价体系。在请教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赋值后得出基于DPSIR模型构建的指标更加注重对于驱动力和影响结果,这种评价方式为生猪养殖场生态化水平评价提供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角度。论文运用该评价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样本猪场进行实证评价,评价结果良好,评价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最后,本文在总结了DPSIR模型指标体系特点的基础上得出了关于生猪养殖场生态化管制的启示,认为管制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全面思考,不能只对设施和制度进行监管,更重要的是监管猪场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同时,文章认为监管的标准应该保持动态性与科技发展与消费需求保持联动。

唐洁[3](2014)在《常德市餐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开展常德市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对常德市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原料、食品成品抽样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品中微生物及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评价全市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状况,为当地餐饮食品的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本文主要是对201 0年~2014年常德市905批餐饮食品中进行微生物检测;对201 0年-2014常德市1534批餐饮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兽药残留、非食用物质、食品添加剂进行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010年~2014年检测905批样品的微生物指标,不合格192批,合格率78.8%,不合格率21.2%;在检测的各类微生物中,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单增李斯特菌未检出。2010年~2014年检测1534批样品的理化指标,不合格67批,合格率95.63%;6类检测类别中,合格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兽药残留、农药残留、食品品质指标、重金属、食品添加剂、非食用物质。总之,常德市餐饮环节食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不合格率偏高,由于餐饮业小餐饮居多,加工经营场所简陋,清洗消毒设施设备不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导致餐饮食品;的卫生质量差,易引起微生物污染;化学性危害因素的检测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最为突出,建议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焦燕[4](2010)在《南方典型重污染城市内河河水联合生物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城市内河污染日趋严重。研发适宜的水体净化技术是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我国南方典型的重污染城市内河——深圳布吉河河水为研究对象,贯彻以河流为主体的流域治理理念,以研发高效、经济、可持续、占地面积小的水质净化技术为目的,运用原位-异位联合生物处理技术,结合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各自优势处理重污染河水,以期为我国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计划提供借鉴。布吉河水质污染状况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布吉河属于典型的耗氧性有机污染,氮素污染是布吉河水质最突出的问题。水体中平均COD和BOD浓度分别为211±50.2 mg/L和117±21.3 mg/L,总氮和氨氮浓度分别为29.8±8.86 mg/L和24.4±8.3 mg/L。氮循环菌群落分布及其功能研究表明,快速的生长能力和较强的活性,使氨化菌和反硝化菌在河流中广泛分布,分别为1012 MPN/ml和106MPN/ml。硝化细菌在水体和底泥中分别仅约102 MPN/ml和104 MPN/g。相关性分析表明,非点源污染的存在,是河流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此外,河流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相关菌群的数量分布严重失衡,使氮素的转化和去除途径受阻,导致大量的氮素以氨氮的形式滞留于水体,加重了河流的氮素污染。因此,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迫在眉睫。采用新型的强化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EHYBFAS)对上游高污染河水进行异位处理。复合工艺能够在短停留时间(HRT=3.5h)内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当进水负荷为0.330.93 kg BOD/(m3·d)和0.932.53 kg COD/(m3·d)时,BOD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0±3.6%和83.7±4.6%。当进水负荷为0.150.32 kg TN/(m3·d)和0.110.22 kg NH4+-N/(m3·d)时,总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25.7±7.2%和22.2±12.7%。MPN-Griess检测结果表明,硝化菌占总菌量的比例在混合液中为0.21%0.3%之间,在生物膜载体上为0.12%0.6%之间。自养菌比例过低,削弱了硝化反应,是导致氮素去除率低的主要原因。采用PCR-DGGE对不同生物反应池中的氨氧化细菌(AOB)进行检测,结果显示EHYBFAS工艺完成了AOB的自然选择,与缺氧池相比,好氧池内的AOB菌数量差异不显着,表明好氧池内亚硝化速率较慢。对主要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共获得9种不同的16s rDNA序列,其GenBank登陆号为GU073369-GU073378,BLAST结果表明,其中5个序列与已知的Nitrosomonas sp.属细菌均有大于98%的相似性。此外,在活性污泥1号数学模型与生物膜上碳氧化和硝化的经验公式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膜-活性污泥全耦合数学模型,且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水水质的变化。为配合EHYBFAS工艺对污染河水的异位处理,尝试以河道空间作为处理场所,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进一步净化河流水质。以布吉河水质净化厂出水口下游600 m处河水作为试验进水,模拟河道状况设计动态小试试验装置,通过添加微生物功能菌剂构建生物强化系统。生物接触氧化技术能有效去除氮素。平均出水总氮和氨氮浓度分别为13.37±3.52 mg/L和7.28±2.61 mg/L。投加高效菌剂后,TN去除率为50.32%,比投菌前高24.42%,氨氮去除率为60.1%,比投菌前高25.6%。此外,生物膜载体有效增加了微生物生物量,特别是投加高效菌剂后,硝化细菌数量明显增加,占细菌总数的1.31%。微生物群落的DGGE图谱和数量分析也表明,投加的高效菌剂,增加了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和种群数量,特别是硝化细菌的数量,优化了氮素循环相关菌群的结构分布。为了再现城市内河的生态景观功能,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污染河水的基础上,探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结合水生植物处理河水的效果,研究适合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原位生物处理技术。结果表明,水生植物-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能够有效去除氮素,平均出水总氮和氨氮浓度分别为15.5±1.84 mg/L和6.6±0.56 mg/L。种植植物后, TN去除率为56.9%,比种植植物前提高21.0%,氨氮去除率为72.5%,比种植植物前提高28.9%。水生植物增加了水体中微生物的生物量,特别是硝化细菌,其占总菌量的比例从种植植物前的0.12%增长到种植植物后的0.39%,优化了氮循环相关菌群的结构分布。

刘智晓[5](2009)在《分散式生活污水多级生物膜处理工艺及菌群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集中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在改善水环境质量方面一直起着主导性作用,但集中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存在投资及运行成本高昂等缺欠。近些年,中国在大规模进行集中式城镇污水系统建设,但中国水环境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水环境污染及水问题层出不穷,可见,中国的水环境问题并不是仅靠集中式城镇污水系统所能解决的。在今天的中国,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及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目前适于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的高效低耗污水处理工艺及技术亟待开发,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开发了基于“反粒度生物膜过滤”理念为基础,以轻质悬浮填料为主要生物载体的多级生物膜过滤反应器(Multi-stage Bio-film Reactors,下简称MSBFR),提出了“预氧生物粗滤”概念及技术路线,并开发了高效低耗的生活污水处理多级生物膜处理工艺。在此基础上,采用MSBFR进行了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的连续流试验,开展了系统试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MSBFR工艺流态特性,运行稳定性、处理效能及影响因子,工艺运行模式及工艺调整对强化处理效能的影响,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PCR-DGGE与FISH联用技术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对多级生物膜工艺菌群结构进行了微观解析,系统探讨了MSBFR运行效能与菌群结构演替之间的关联特性。首先研究了MSBFR的水力学混合特性,研究表明,MSBFR沿程各级反应器流态总体呈推流式反应器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MSBFR处理生活污水运行特性研究,研究显示,在进水水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预氧生物粗滤技术可以有效削减进水SS及COD,组合工艺对COD、BOD5、NH4+-N、SS具有高效而又稳定的去除能力,MSBFR具有较强的抗冲击特性。系统研究了工艺条件及环境因子的变化对MSBFR处理效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水温、进水浓度、容积负荷、水力负荷、气水比等因子对COD、SS、NH4+-N去除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温、水力负荷、进水NH4+-N浓度及其容积负荷、COD容积负荷对MSBFR硝化性能具有显着性影响,当滤速低于1.0 m/h时,出水NH4+-N接近于完全硝化;当系统进水负荷低于0.85kg NH4+-N/(m3·d),系统总出水氨氮能稳定低于2mg/L。当COD负荷低于3.0 kgCOD/(m3·d)时,MSBFR出水NH4+-N去除率能保持在95%以上;另外,气水比也是硝化性能的关键影响因子。分别研究了DO及C/N比对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影响,研究表明DO对SND具有显着影响,最高的SND效能发生在DO=1.5 mg/L时,此时TN去除率最高可达67.5%;C/N比也是影响SND的关键因子,当C/N比为4时,系统通过SND作用实现TN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研究了DO及FA(自由氨)对MSBFR短程硝化反硝化影响,研究表明DO是短程硝化的关键影响因子;FA对MSBFR系统短程硝化过程有明显影响,但通过FA控制生物膜工艺短程硝化,不如DO控制稳定。MSBFR工艺采用前置反硝化模式运行可以改善其运行性能。回流比R在100%300%范围内,出水水质都能持续稳定低于50 mg/L;回流比R对TN去除率影响较大,当回流比R=200%时,系统对TN的去除效率达到最高,出水TN能持续稳定低于15 mg/L。前置反硝化模式下COD/TN比对反硝化性能影响很大,COD/TN比在4.07.0之间时,系统对TN去除率处于较高的水平;DO浓度高低对TN去除效率具有一定影响。在系统内嫁接腐殖土反应器用于土壤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可以明显提高系统除臭效果。FISH检测表明,嫁接腐殖土工艺后,污泥种群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是β-Proteobacteria数量明显高于对比系统,PCR-DGGE分析也表明引入腐殖土复合基质致使菌群结构发生了定向演替。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PCR-DGGE与FISH联用技术,系统研究了MSBFR系统处理效能与菌群结构演替的关联特性。对不同时期好氧反应器生物膜进行了PCR-DGGE分析,表明运行稳定期微生物菌群具有丰富的多样性。FISH分析表明,在好氧反应器沿水流方向不同高度上,EUB338占DAPI总菌的比例约由平均58.4%逐渐降低到31.5%;随着污水中有机物浓度的逐步降低,沿流程氨氧化菌(AOB)、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在高峰处AOB占DAPI总菌的比例约7.9%,NOB约占DAPI总菌的比例约4.5%。另外,还研究了进水水质条件对生物膜反应器菌群结构的影响规律,FISH检测表明,进水COD/NH4+-N对菌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有显着影响。

黄辉[6](2008)在《食品安全相关的几种有害物质的新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政府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和担忧,而检验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最为基础的手段。目前,我国已构筑了以快速现场分析为目标的快速检测、以实验室常规监测为目的的定性/定量检测以及以结构确证为目的的仲裁检测三大层次体系。本文针对第二层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常规仪器,建立了食品中几类典型有害物质(苏丹红、三聚氰胺、铝)新的实用检测方法。本文首先概述了食品安全检验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食品中几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情况以及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并讨论了常规分析仪器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第二章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辣椒类食品中苏丹红Ⅳ及其异构体的方法。着重讨论了苏丹红Ⅳ及其同分异构体在不同条件下色谱峰面积变化,探索提出定量方法,解决了目前只计算其中一个大峰,忽略其同分异构体的问题。该方法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快速,适于苏丹红Ⅳ及其异构体的日常检验工作。第三章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乳及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的方法。对色谱条件及样品处理条件进行了摸索。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基层检验单位进行大批量样品检测。第四章建立了干法消化-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铝残留量的方法。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条件,拓宽了样品检测范围,填补了目前部分食品中铝残留量检测标准缺乏的空白。

李永明[7](2008)在《滇池入湖河道城市污水的CEPT+A/O处理方法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滇池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入湖河道的城市污水,“治湖先治河”已成为昆明市治理滇池污染的共识。长期以来,在滇池主要入湖河道城市污水处理中存在着更多地依赖生物处理,淡化化学处理,污水处理工艺单一、处理能力有限、处理成本较高等问题。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及昆明市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和处理工艺,归纳总结了滇池及其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的概况、成因及主要污染物分布变化规律,实验探讨了化学强化一级处理+生物法(CEPT+A/O)净化滇池主要入湖河道城市污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CEPT+A/O净化方法的显着特点是在传统生物法处理过程投加一定量的化学絮凝剂。与单纯的生物法或化学法相比,该法具有曝气时间短、投药量少、技术性能优、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泥龄短及除磷脱氮效果明显等特点。实验研究证明,CEPT+A/O法对滇池入湖河道城市污水的主要污染物具有十分明显的去除效果,与单纯的生物法相比,通过该法处理后,滇池入湖河道城市污水的COD去除率由44%上升至62%,总磷去除率由63%上升至89%,总氮去除率由60%上升至98%,且该法对绝大部分污水中的SS和COD的去除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周晓丽[8](2008)在《贵州部分地区自制传统食品化学危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化学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重金属、亚硝酸盐等。它们既能造成食物中毒,还能使某些器官发生肿瘤、癌变和基因突变。自制传统食品在化学性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曾有多位专家对此进行过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传统食品各具特色,由于加工过程存在安全隐患,曾有食品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调查了解贵州省部分地区自制传统食品的生产加工现状,检测主要化学性危害因素的含量,为该类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全省传统自制食品的生产安全。方法:首先对食品的制作工艺配方及添加剂使用、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及生产加工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进行问卷调查,其次按照食品卫生检验国家标准方法及卫生部推荐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对样品主要化学性危害指标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贵州部分地区自制传统食品除动物性食品在秋冬季外,其它食品的加工时间不受季节的限制;加工原料主要是购买而来,加工中无添加剂的加入,贮藏容器主要使用陶瓷容器;加工场所仅局限于小规模作坊式或前店后厂式生产,加工设备和工具十分简陋;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食品卫生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黔南、黔东南及贵阳市三地区食品中常见化学性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如下:动物性食品亚硝酸盐含量≤5.4mg/Kg,植物性食品亚硝酸盐含量≤5.3mg/Kg,豆制品亚硝酸盐含量≤4.3mg/Kg;动物性食品砷含量≤0.42mg/Kg,植物性食品砷含量≤0.44mg/Kg,豆制品砷含量≤0.47mg/Kg;动物性食品铅含量≤0.11mg/Kg,植物性食品铅含量≤0.37mg/Kg,豆制品铅含量≤0.15mg/Kg;动物性食品镉含量≤0.033mg/Kg,植物性食品镉含量≤0.050mg/Kg,豆制品镉含量≤0.049mg/Kg。结论:贵州部分地区自制传统食品的加工工艺原始且有民族特色,加工地多以小作坊类为生产单位,生产环境简陋,设施落后,加工人员的文化素质低,导致食品的卫生质量差,易引起微生物污染,建议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定的监管和改进措施。化学性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均符合相似产品的国家标准限值,自制传统食品的化学安全性高,这主要是因为贵州省内所产的食品原料受污染程度低,加工工艺安全,食品加工成后很快被销售,化学性危害因素产生量少。

卢嘉明,许雅[9](2006)在《广州市城区污水微生物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排放的污水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调查广州市越秀、东山、荔湾、海珠4区的居民区、医院、市场、饭店酒家下水道及河涌的5种类型的污水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肠道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项指标。结果共检测95份水样,其细菌总数的几何均数为1.65×1010个/mL,范围为2.40×1062.01×1013个/mL;大肠菌群数的几何均数为9.78×107个/L,范围为9.0×1042.38×1010个/L;肠道致病菌检出率为13.68%(13/95),其中沙门菌为7.37%(7/95),志贺菌为6.32%(6/95);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8.42%(8/95)。5种不同类型的污水的平均细菌总数不一(F=12.488,P<0.05),其中饭店酒家、居民区的污水平均细菌总数较高,5种不同类型的污水的大肠菌群数及致病菌检出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市城区污水的细菌污染程度比较严重,生活污水与医院污水存在相同的危险性。建议政府应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付竹霓[10](2006)在《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源性疾病是由于摄入食品在人体内引起感染和中毒的疾病,每个人都处于食源性疾病的危险中。目前世界上由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在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中是主要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道,全球每年发生腹泻的病历数高达15亿,由此造成了百万儿童死亡,其中70%的病例归咎于各种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有利于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危险性评估,创建食品污染预警系统。在保护国内消费者健康与利益的同时,提高我国在国际食品贸易中的地位。烟台市食物中毒环节多发生在食品原料污染、加工食品生熟不分而引起交叉的污染、海鲜产品未充分煮熟而致活菌数超标、食品保存不当等方面。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摄食生鲜及未彻底地加热的水产品人群逐渐增多,由此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判断是否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依据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以及实验室诊断;本次课题提出食源性疾病三个模块的概念,三模块是指食源性疾病事件、特定食品病原组合、从业人员健康携带病原细菌调查。并讨论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控制点,而实验室的检测工作是为确定食源性疾病病因而进行的,通过三年发生的6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分析并找出关键控制点,减少并控制疾病暴发。 调查范围与检测依据: 1、发现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食品中生物性污染问题,进行危险性评价,注重季节性食物中毒的散发和爆发流行,及突发应急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生物污染物监测方面,监测肉与肉制品、乳与乳制品、凉拌菜类食品、蜜饯水果类食品和水产品中的细菌总数、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指标。 3、按照2003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卫生部制定的国家食品卫生规范(或食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要求。采用API细菌鉴定技术鉴定可疑的菌株。 借助于各类食品污染物检测数据,建立一个能够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提前预警的系

二、深圳市福田区污水生物性污染状况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市福田区污水生物性污染状况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定化微生物修复受污染河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河流污染现状及原因
    1.2 修复受污染水体的技术方法
        1.2.1 物理修复
        1.2.2 化学修复
        1.2.3 生物修复
        1.2.4 综合治理
    1.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1.3.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背景
        1.3.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分类与原理
        1.3.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种来源及培养基
        2.1.2 药品与仪器
        2.1.3 试验用水
    2.2 试验装置
    2.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2.3.1 固定化微生物颗粒物理性质
        2.3.2 常规水质指标
        2.3.3 微生物种群结构
        2.3.4 细胞凋亡分析
第3章 微生物固定化方法优化
    3.1 聚乙烯醇-活性炭包埋法
        3.1.1 固定化颗粒成形方法优化
        3.1.2 凝胶剂配比探究
        3.1.3 交联条件优化
    3.2 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包埋法
    3.3 载体结合法
        3.3.1 载菌量优化
        3.3.2 载体结合法制作固定化微生物的表面性质
    3.4 固定化微生物的性能比较
        3.4.1 颗粒强度
        3.4.2 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3.4.3 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对COD_(Cr)的去除效果
        3.4.4 净化实际河水可行性比较
        3.4.5 综合性能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固定化微生物对河水的净化效果
    4.1 固定化微生物对河水中污染物的去除
        4.1.1 月牙河水质分析
        4.1.2 河水自净与固定化微生物对河水的净化效果对比
        4.1.3 微生物菌群分析
    4.2 固定化微生物的可重复利用性
    4.3 固定化微生物对雨季受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
    4.4 固定化微生物在河水中的缓释能力及细胞凋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定化微生物与微曝气耦合技术对河水的净化效果
    5.1 静止条件下固定化微生物与微曝气耦合技术对河水的净化效果
    5.2 不同流速度条件下固定化微生物与微曝气耦合技术对河水的净化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基于DPSIR模型生猪养殖场生态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生态养殖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DPSIR相关研究
        1.3.3 关于产业生态化评价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产业生态化研究视角及动力机制
        2.1.1 产业生态化研究视角
        2.1.2 产业生态化动力机制
    2.2 生态养殖的内涵
        2.2.1 生态养殖的本质
        2.2.2 养殖业对生态的影响
        2.2.3 生猪养殖场生态化界定
    2.3 生态评价相关理论
        2.3.1 生态评价概念
        2.3.2 生态评价基本方法
第三章 DPSIR模型及评价指标构建
    3.1 DPSIR概念模型及适用性分析
        3.1.1 DPSIR概念模型源起
        3.1.2 DPSIR模型结构
    3.2 基于DPSIR生猪养殖场生态因素分析
        3.2.1 驱动力分析
        3.2.2 压力分析
        3.2.3 状态分析
        3.2.4 影响分析
        3.2.5 响应分析
    3.3 生猪养殖场评价指标研究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指标体系框架
        3.3.3 指标选择
第四章 养殖场生态化评价方法研究
    4.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1.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选择
        4.1.2 层次分析法权重赋值步骤
        4.1.3 指标权重计算
    4.2 养殖场生态化评价指标特征
        4.2.1 评价更注重结果和动机
        4.2.2 评价更加注重对水源的污染
        4.2.3 评价对猪场的生态响应持保守态度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适用性及步骤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适用性研究
        4.3.2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样本介绍
    5.2 猪场生态化水平评价
        5.2.1 评价方法及评价量表
        5.2.2 因素层模糊综合评价
        5.2.3 猪场生态化水平总体模糊综合评价
        5.2.4 等级评定
    5.3 实证结论
        5.3.1 基于DPSIR概念模型构建指标更全面
        5.3.2 层次分析法能够有效地确定指标权重
        5.3.3 模糊综合评价法适应评价体系
第六章 生猪养殖场生态化管制启示
    6.1 管制要在系统的思考上展开
    6.2 管制不能局限于猪场设施及制度
    6.3 管制应重视猪场对环境的整体影响
    6.4 管制标准需动态化考量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常德市餐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情况
        1.2.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情况
        1.2.2 发达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
    1.3 食品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1.3.1 食品中的微生物对人体的危害
        1.3.2 各类化学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1.4 课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常德市餐饮环节食品中微生物危害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及分析
        2.3.1 2010年~2014年不同年份检测情况
        2.3.2 食品、食品相关产品检测合格情况
        2.3.3 食品中的卫生评价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测情况
        2.3.4 食品中的五种致病菌检测情况
    2.4 结论
第三章 常德市餐饮环节食品中化学物质危害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
    3.2 统计分析
    3.3 结果及分析
        3.3.1 食品中6大类化学物质检测情况
        3.3.2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情况
        3.3.3 兽药残留检测情况
        3.3.4 重金属检测情况
        3.3.5 食品添加剂检测情况
        3.3.6 非食用物质检测情况
        3.3.7 部分食品理化指标检测情况
    3.4 结论
第四章 常德市餐饮安全监管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环境保护
    4.2 强化部门协作,加大对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的打击
    4.3 促进餐饮企业硬软件的提升
    4.4 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4.5 加强监督管理
    4.6 监测和信息公开,强化公众食品安全宣传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作者简历

(4)南方典型重污染城市内河河水联合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污染河流生物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技术
        1.2.2 水生植物净化技术
        1.2.3 生物膜技术
        1.2.4 生物操纵技术
        1.2.5 组合生物技术
    1.3 生物强化技术研究现状
        1.3.1 微生物直接作用
        1.3.2 共代谢作用
    1.4 生物强化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1.4.1 投加高效微生物
        1.4.2 投加营养物和基质类似物
        1.4.3 投加遗传工程菌
        1.4.4 生物强化技术的前景与挑战
    1.5 布吉河简介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6.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4 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EHYBFAS复合工艺装置
        2.1.2 静态小试试验装置
        2.1.3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装置
        2.1.4 水生植物-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装置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动态小试反应器的启动
        2.3.2 样品采集
        2.3.3 微生物学分析项目及方法
        2.3.4 理化分析项目及方法
        2.3.5 分子生物学分析项目及方法
第3章 布吉河水质污染状况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布吉河水质污染状况
    3.3 布吉河氮素循环相关菌群的数量分布
        3.3.1 氮素循环相关菌群的年周期变化
        3.3.2 氮素循环相关菌群的季节性变化
        3.3.3 硝化菌群占总氮素循环相关菌群的比例
    3.4 布吉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4.1 样品总DNA的提取
        3.4.2 PCR扩增
        3.4.3 DGGE电泳图谱分析
    3.5 布吉河氮素循环相关菌群的活性
    3.6 布吉河中氮素的转化与去除
        3.6.1 有机氮转化与去除影响因素分析
        3.6.2 氨氮的转化与去除影响因素分析
        3.6.3 硝态氮的转化与去除影响因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处理重污染河水
    4.1 引言
    4.2 EHYBFAS工艺污染物去除性能
        4.2.1 污染物去除
        4.2.2 污染物容积负荷对系统出水的影响
        4.2.3 BOD_5/TN、BOD_5/TP 和TN/TP 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4.3 各生物反应池污染物去除效果
    4.4 各生物反应池内氮素循环相关菌群的数量分布
    4.5 各生物反应池内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分布
        4.5.1 总DNA的提取
        4.5.2 巢式PCR扩增
        4.5.3 DGGE电泳图谱分析
        4.5.4 DGGE优势条带的测序分析
        4.5.5 系统发育分析
    4.6 EHYBFAS工艺脱氮机制
    4.7 基于EHYBFAS复合工艺的数值模拟
        4.7.1 EHYBFAS工艺建模
        4.7.2 数据转化
        4.7.3 复合数学模型校核
        4.7.4 模拟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重污染河水
    5.1 引言
    5.2 生物膜载体选择
        5.2.1 生物膜载体挂膜
        5.2.2 不同载体生物膜对污染河水的处理效果
    5.3 高效微生物菌剂
        5.3.1 高效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5.3.2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培养与投加
    5.4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效果
        5.4.1 污染物去除效果
        5.4.2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5.4.3 氮素循环相关菌群的数量变化
        5.4.4 生物强化作用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水生植物处理重污染河水
    6.1 引言
    6.2 水生植物种类选择
        6.2.1 水生植物对COD的去除效果
        6.2.2 水生植物对氮的去除效果
    6.3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水生植物处理效果
        6.3.1 污染物去除效果
        6.3.2 各生物反应段总氮和氨氮的去除
    6.4 氮素循环相关菌群的数量变化
        6.4.1 不同生物反应段微生物数量变化
        6.4.2 水生植物对水体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6.5 植物生长量及其对水体DO和pH的影响
        6.5.1 金鱼藻生长状况
        6.5.2 金鱼藻对水体DO和pH的影响
    6.6 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作用机制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分散式生活污水多级生物膜处理工艺及菌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水的健康循环
        1.1.2 我国水问题的严峻情势
        1.1.3 对传统集中式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排水体制的反思
        1.1.4 实现污水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分散式污水处理现状及典型工程
        1.2.1 国内若干典型地区
        1.2.2 国外若干典型国家
    1.3 适于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生物膜工艺研究进展
        1.3.1 移动载体生物膜工艺
        1.3.2 生物滤池
        1.3.3 生物膜与湿地组合工艺
        1.3.4 生物转盘工艺
        1.3.5 其它新型生物膜工艺
        1.3.6 生物膜工艺进行反应器分级优越性
    1.4 分散式小规模生活污水对处理工艺的要求
    1.5 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工艺提出及论证
        1.5.3 课题总体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MSBFR 装置
        2.1.2 除臭试验材料
    2.2 试验用水
    2.3 分析方法
        2.3.1 常规指标检测分析
        2.3.2 反应器流态分析
        2.3.3 常规生物学检测
        2.3.4 分子生物学检测
第3章 MSBFR 水力混合特性及运行稳定性研究
    3.1 MSBFR 水力混合特性
        3.1.1 反应器流态特性的表征
        3.1.2 各级反应器流态特性分析结果
    3.2 MSBFR 的启动
        3.2.1 对COD、SS 的去除
        3.2.2 启动过程的硝化作用
    3.3 预氧生物粗滤工艺对生活污水的预处理特性
        3.3.1 生物粗滤净化机理分析
        3.3.2 对SS 的去除效果
        3.3.3 对COD 的削减效果
    3.4 MSBFR 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运行稳定性
        3.4.1 COD、BOD5 的去除
        3.4.2 SS 的去除
        3.4.3 NH_4~+-N 的去除
        3.4.4 TP 的去除
        3.4.5 粪大肠菌群的去除
        3.4.6 处理效能的稳定性及常规指标出水保证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SBFR 处理效能及影响因素
    4.1 对COD 去除及影响因素
        4.1.1 水温
        4.1.2 进水COD 浓度及COD 容积负荷
        4.1.3 水力负荷
        4.1.4 气水比
    4.2 对SS 的去除及影响因素
        4.2.1 SS 容积负荷
        4.2.2 水力负荷
        4.2.3 气水比
        4.2.4 低DO 状态下生物膜丝状菌增生对出水SS 的改善作用
    4.3 对NH_4~+-N 去除及影响因素
        4.3.1 水温
        4.3.2 水力负荷
        4.3.3 进水NH_4~+-N 浓度及容积负荷
        4.3.4 进水COD 负荷
        4.3.5 气水比
    4.4 MSBFR 同步硝化反硝化效能
        4.4.1 生物膜反应器实现SND 条件
        4.4.2 MSBFR 内的SND 现象及氮平衡分析
        4.4.3 DO 对MSBFR 实现SND 的影响
        4.4.4 C/N 比对SND 的影响
    4.5 MSBFR 短程硝化反硝化效能
        4.5.1 短程硝化反硝化及其技术优势
        4.5.2 实现短程硝化工艺控制的稳定性问题
        4.5.3 非主动调控下MSBFR 内N02--N 的积累
        4.5.4 DO 控制下MSBFR 内N02--N 积累及短程反硝化的实现
        4.5.5 FISH 方法解析短程硝化反硝化之种群结构演替特性
        4.5.6 pH 及游离氨(FA)对MSBFR 内N02--N 积累的影响
        4.5.7 基于DO 控制策略实现推流式生物膜短程SND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运行模式及工艺调整改善MSBFR 运行性能
    5.1 前置反硝化条件下MSBFR 处理效能及影响因素
        5.1.1 MSBFR 前置反硝化工艺模式
        5.1.2 回流比对COD、TN 去除率影响
        5.1.3 COD/TN 比对TN 去除效率的影响
        5.1.4 DO 对前置反硝化效能的影响
    5.2 腐殖土污泥工艺实现除臭
        5.2.1 除臭效果的改善
        5.2.2 污泥特性之比较
    5.3 除臭污泥菌群结构PCR-DGGE 与FISH 技术解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MSBFR 菌群结构与处理效能关联特性
    6.1 MSBFR 生物膜微观结构观察
    6.2 运行初期好氧生物膜特性
        6.2.1 运行初期生物量、生物活性变化
        6.2.2 PCR-DGGE 解析运行初期种群结构及群落演替
        6.2.3 运行初期菌群结构与处理效能的关联特性
    6.3 运行稳定期好氧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子生物学解析
        6.3.1 运行稳定期MSBFR 子反应器处理性能贡献效率分析
        6.3.2 PCR-DGGE 技术解析好氧悬浮床菌群结构空间演替特性
        6.3.3 FISH 技术解析MSBFR 好氧床处理效能与菌群结构空间分布
        6.3.4 MSBFR 内NOB 优势菌属的讨论
    6.4 进水COD/NH_4~+-N 比对好氧生物膜微生物空间分布影响
        6.4.1 对第二级反应器除碳及硝化性能的影响
        6.4.2 对反应器种群空间分布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食品安全相关的几种有害物质的新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概述
    1.2 我国食品检验技术发展趋势与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辣椒制品中苏丹红Ⅳ及同分异构体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测定生鲜乳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干法消化-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检测食品中铝残留量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7)滇池入湖河道城市污水的CEPT+A/O处理方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污水及污水处理的基本概念
        1.1.1 水污染及其分类
        1.1.2 水污染指标及水质分类标准
    1.2 城市污水处理的基本概念
    1.3 城市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3.3.1 活性污泥法
        1.3.3.2 生物膜法
        1.3.3.3 生物接触氧化法
    1.4 城市污水处理的三级处理工序流程
    1.5 污水污泥排放标准
第二章 城市污水处理常见工艺比较研究
    2.1 城市污水处理机理概述
    2.2 国内外常见污水处理工艺比较
        2.2.1 A/O(A2/O)工艺
        2.2.1.1 工艺原理及应用概况
        2.2.1.2 A/O(A2/)工艺流程
        2.2.1.3 A/O(A2/O)工艺的优缺点
        2.2.2 百乐克(BIOLAK)工艺
        2.2.2.1 百乐克(BIOLAK)工艺原理及应用概况
        2.2.2.2 百乐克(BIOLAK)工艺流程
        2.2.2.3 百乐克(BIOLAK)工艺的优缺点
        2.2.3 CASS工艺
        2.2.3.1 CASS工艺原理及应用概况
        2.2.3.2 CASS工艺流程
        2.2.3.3 CASS工艺的优缺点比较
        2.2.4 氧化沟工艺
        2.2.4.1 氧化沟工艺的原理及应用概况
        2.2.4.2 氧化沟工艺的工艺流程
        2.2.4.3 氧化沟工艺的优缺点
        2.2.5 生物/化学(BC)法
        2.2.5.1 生物/化学(BC)法的原理及应用
        2.2.5.2 生物/化学(BC)法的工艺流程
        2.2.5.3 生物/化学(BC)法的特点
        2.2.6 化学-生物联合絮凝法
        2.2.6.1 化学-生物联合絮凝法处理机理及应用
        2.2.6.2 化学-生物联合絮凝法处理工艺流程
        2.2.6.3 化学-生物联合絮凝法处理工艺的特点
        2.2.7 活化污泥法
        2.2.7.1 活化污泥法的处理机理
        2.2.7.2 活化污泥法的工艺流程及处理效果
        2.2.8 污水处理新技术简介
        2.2.8.1 AB法
        2.2.8.2 SBR法
        2.2.8.3 MSBR法
        2.2.8.4 Unitank工艺
第三章 滇池及其主要入湖河道污染概况
    3.1 滇池及其流域概况
    3.2 滇池及其流域的污染现状
    3.3 滇池主要入湖河道及其污染概况
        3.3.1 滇池主要入湖河道及其分布情况
        3.3.2 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的总体污染情况
        3.3.3 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污染治理的成效概述
    3.4 以盘龙江、宝象河水样的测定数据为例分析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的污染情况及成因
        3.4.1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3.4.2 数据分析与结论
    3.5 以马料河水质监测数据为例剖析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的污染情况及成因
        3.5.1 水体取样点分布
        3.5.2 水质分析方法与数据统计
        3.5.3 马料河水质分析结论
第四章 滇池主要入湖河道城市污水处理概况
    4.1 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污染治理现状
    4.2 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建设概况
        4.2.1 昆明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其建设概况
        4.2.2 昆明六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4.2.2.1 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及流程
        4.2.2.2 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及流程
        4.2.2.3 第三、四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及流程
        4.2.2.4 第五、六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及流程
        4.2.3 昆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及效益分析
        4.2.3.1 污水处理工艺与污染物去除率的对比
        4.2.3.2 各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削减及排放情况
        4.2.3.3 处理水排放达标情况
        4.2.3.4 污水处理量和排水去向
        4.2.3.5 对昆明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的评估
第五章 CEPT+A/O法处理滇池入湖河道城市污水的实验探讨
    5.1 实验探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1.1 实验探讨的必要性
        5.1.2 实验探讨的可行性
    5.2 实验探讨及数据分析
        5.2.1 水样的采集
        5.2.2 水质分析方法与数据统计
        5.2.2.1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总磷的实验步骤及数据计算
        5.2.2.2 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水体中氨氮的实验原理、步骤及方法
        5.2.2.3 重铬酸钾法测定水体中COD的实验原理、步骤及方法
        5.2.3 生物法(活性污泥法)处理滇池入湖河道城市污水的实验步骤
        5.2.4 CEPT+A/O法处理滇池入湖河道城市污水的实验步骤
    5.3 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关于除磷效果
        5.4.2 关于投加絮凝剂硫酸亚铁的必要性
        5.4.3 关于铁的循环
    5.5 CEPT+A/O法处理滇池入湖河道城市污水的工艺流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滇池入湖河道城市污水处理的展望
    6.3 论文存在的不足
致谢
附录
参考资料

(8)贵州部分地区自制传统食品化学危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食品中的几种常见化学性污染因素
        1.1.1 亚硝酸盐
        1.1.2 常见重金属
    1.2 贵州省传统食品及化学性危害因素研究现状
        1.2.1 动物性食品化学性危害因素研究现状
        1.2.2 植物性食品的化学性危害因素研究现状
        1.2.3 豆制品的化学性危害因素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立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3.1 选题的背景
        1.3.2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小结
第二章 调查研究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目的
        2.1.3 调查点分布
        2.1.4 调查方法
        2.1.5 问卷设计
        2.1.6 质量控制
    2.2 调查结果与讨论
        2.2.1 调查点概况
        2.2.2 调查食品种类
        2.2.3 被调查食品的制作工艺、配方及添加剂使用调查
        2.2.4 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调查
        2.2.5 生产加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调查
    2.3 小结
第三章 理化研究
    3.1 化学性理化指标的选择
    3.2 样品的采集
        3.2.1 采样样品记录表的制作
        3.2.2 采样所用材料
        3.2.3 采集样品表
    3.3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设备
        3.3.1 实验试剂
        3.3.2 实验设备
    3.5 实验室质量控制
    3.6 实验方法、结果及分析
        3.6.1 实验原料感官特征
        3.6.2 硝酸盐测定
        3.6.3 砷的测定
        3.6.4 铅的测定
        3.6.5 镉的测定
    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调查研究的结论
        4.1.2 理化研究的结论
    4.2 建议
        4.2.1 制定地方标准
        4.2.2 规范生产加工卫生管理
    4.3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论文发表情况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件2 加工调查问卷及采样记录表

(9)广州市城区污水微生物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采样
    1.2 检测指标及检验方法
2 结果
    2.1 细菌总数
    2.2 大肠菌群
    2.3 致病菌
3 讨论

(10)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1 世界范围内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建设
    1.2 我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建设
    1.3 实验方案
    1.4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相关联的三个模块的定义和意义
    1.5 三个模块的研究方案
    1.6 食源性致病菌谱
    1.7 实验方法
    1.8 主要实验试剂
2 模块—食物中毒事件中致病菌的监测
    2.1 样品来源、检验方法、评价标准
        2.1.1 样品来源
        2.1.2 检验方法
        2.1.3 评价标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鉴定结果
        2.2.2 拮抗试验
        2.2.3 利用API细菌鉴定金标准的方法对于疑似菌株进行确定
        2.2.4 食物中毒事件结果分析
        2.2.5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月份分布情况
        2.2.6 细菌性食物中毒人员类别及构成
        2.2.7 中毒食品情况
    2.3 讨论与小结
3 模块二特定食品的微生物指标的监测
    3.1 材料、方法及评价标准
        3.1.1 样品来源
        3.1.2 检测项目
        3.1.3 检测方法
        3.1.4 评价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结果
        3.2.2 实验数据分析
        3.2.3 微生物指标监测分析
    3.3 结论与分析
4 模块三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携带致病菌的监测
    4.1 样品来源与检测方法
        4.1.1 粪便标本的采集
        4.1.2 检测方法
        4.1.3 诊断方法
    4.2 结果
        4.2.1 谱图分析
        4.2.2 检测结果
        4.2.3 致病菌检出情况分析
        4.2.4 致病菌药敏试验检测结果
        4.2.5 三年间监控致病菌情况对照
    4.3 讨论
5 结论
    5.1 食源性疾病安全检测系统三个模块之间的联系
    5.2 试验过程的创新性发展
    5.3 鉴定结果
    5.4 由以上工作得到结论
6 食源性疾病安全检测系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7 食源性疾病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7.1 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先决条件是食品被致病菌污染
    7.2 生熟食品分开。
    7.3 工具容器生熟分开
    7.4 注意操作卫生
    7.5 控制细菌繁殖
    7.6 及时加工食品
    7.7 缩短存放时间
    7.8 妥善保存
8 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影响因素
    8.1 隐瞒不报及漏报
    8.2 迟缓报告
    8.3 调查取证不到位
    8.4 采样留样不规范
    8.5 检验不及时、样品贮存不恰当
    8.6 检验步骤或项目不齐全
参考文献

四、深圳市福田区污水生物性污染状况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定化微生物修复受污染河水研究[D]. 张泽钰. 天津大学, 2019(01)
  • [2]基于DPSIR模型生猪养殖场生态化评价研究[D]. 李章奕.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2)
  • [3]常德市餐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D]. 唐洁.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5)
  • [4]南方典型重污染城市内河河水联合生物处理技术研究[D]. 焦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5)
  • [5]分散式生活污水多级生物膜处理工艺及菌群特性研究[D]. 刘智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06)
  • [6]食品安全相关的几种有害物质的新分析方法研究[D]. 黄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0)
  • [7]滇池入湖河道城市污水的CEPT+A/O处理方法实验研究[D]. 李永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2)
  • [8]贵州部分地区自制传统食品化学危害因素研究[D]. 周晓丽. 贵州大学, 2008(03)
  • [9]广州市城区污水微生物学调查[J]. 卢嘉明,许雅. 华南预防医学, 2006(04)
  • [10]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D]. 付竹霓.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深圳市福田区污水生物污染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