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血小板和癌细胞在炎症、血栓形成和癌症生长和转移中的相互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血小板和癌细胞在炎症、血栓形成和癌症生长和转移中的相互作用

一、Intera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with leukocytes, platelets and cancer cells in inflammation, thrombosis and cancer growth and metastasis(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1](2021)在《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外周血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及后两者动态变化对肺癌患者化疗疗效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规律诊治、符合入选标准的61例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确诊基线时FIB、NLR0、PLR0值、2周期化疗后NLR2、PLR2水平、4周期化疗后NLR4、PLR4水平、患者进展情况与生存状态等。将患者分为生存组(37人)和死亡组(24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选择约登指数(敏感性+特异性-1)最大的切点以确定NLR、PLR、FIB的最佳截断值,并据此将连续变量转变为二分类变量用于患者分组,对比不同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FIB、NLR、PLR及其动态变化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绘制ROC曲线选择的NLR0、NLR2、NLR4、PLR0、PLR2、PLR4及FIB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92、1.33、1.0、143.15、110.37、269.50、3.38。2.根据2疗程化疗后NLR2水平的最佳截断值1.33将患者分两组,NLR2与患者4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估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NLR2患者的疾病进展比例较高。NLR水平与性别、年龄、吸烟史、分期、病理类型、2周期化疗疗效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根据PLR0最佳截断值143.15将患者分组,患者化疗前基线水平PLR0与吸烟史相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LR与患者性别、年龄、分期、病理类型、2周期及4周期化疗疗效评估结果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根据FIB最佳截断值3.88将患者分组后发现患者化疗前基线水平FIB与吸烟史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与患者性别、年龄、分期、病理类型、2周期及4周期化疗疗效评估结果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本研究发现将61名肺癌患者根据吸烟史的有无分组后,FIB、NLR0、PLR0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本研究中,经统计学分析未发现NLR、PLR动态变化与化疗疗效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关系。7.统计患者的进展情况及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Kaplan 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吸烟史、小细胞肺癌的分期、2周期及4周期化疗疗效评估结果、FIB与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2周期、4周期后疗效评估是肺癌患者进展与否的独立因素(P<0.05)。8.统计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总生存期OS进行Kaplan 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小细胞肺癌的分期、4周期化疗疗效评估结果、NLR4、PLR2、FIB、4疗后NLR动态变化与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4、PLR2及FIB是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1.吸烟会影响机体NLR、PLR及FIB水平。2.NLR2与患者4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估相关,高NLR2组患者疾病进展比例较高,外周血NLR可用于预测肺癌患者的化疗疗效。3.NLR4、PLR2及FIB是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FIB水平较低的患者生存率较高。

刘皎皎[2](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张敏[3](2021)在《阿霉素通过VWF诱导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及黄连素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乳腺癌作为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已严重危害我国妇女的生命健康。虽然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手段对乳腺癌起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治疗后乳腺癌的转移仍然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诸多研究表明化疗一方面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另一方面对未被化疗药物杀死的残存肿瘤细胞的转移起诱导作用,但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尚未阐述清楚。因此,深入研究化疗诱导的乳腺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意义重大,这将为延缓或阻止化疗后乳腺癌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策略。人类全基因组计划以来,利用基因芯片对基因的全转录组分析成为研究疾病发生机制的重要方法之一。随之出现的生物信息学则为大量的测序数据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分析方法,将抽象的数据与复杂的生命活动联系起来,能更深入的从基因和分子水平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课题组前期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乳腺癌患者的相关基因表达谱,通过筛选化疗前和化疗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通路分析、构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划分模块并筛选枢纽基因、文献验证及生存分析等过程探究化疗对乳腺癌产生转移影响的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表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VWF、AOC3、CAV1、ADIPOQ、JAM2、FXYD1、LPL、SVEP1和SRPX这9个核心基因表达显着上调,且与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正相关,预测这9个基因与化疗引起的促转移作用密切相关。鉴于肿瘤化疗后的转移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而肿瘤微环境中主要由肿瘤细胞和其他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炎性介质等分泌型蛋白在肿瘤的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在9个核心基因中选择了与肿瘤转移关系更为密切的4个编码分泌型蛋白的基因VWF、ADIPOQ、LPL、SVEP1进行后续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探索化疗在临床乳腺癌患者肿瘤转移中的重要作用,阐明化疗对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揭示癌细胞的分泌型蛋白在化疗后乳腺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将Dox和黄连素联合应用,使化疗药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抑制化疗诱导的乳腺癌转移。以提高化疗用于乳腺癌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使乳腺癌患者最大化受益于化疗。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以下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1.化疗诱导乳腺癌转移与分泌型蛋白VWF有关。基于课题组前期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本部分实验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给予化疗药Dox后对未给药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PCR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给予化疗药Dox后VWF、ADIPOQ、LPL、SVEP1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化疗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VWF、ADIPOQ、LPL、SVEP1的m RNA水平表达上调,其中,VWF的差异性上调最为显着。进一步通过临床样本验证VWF的表达情况,统计临床乳腺癌患者年龄、月经状况、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分期、ER/PR受体表达、HER-2表达、是否化疗,计算上述指标与乳腺癌转移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转移与月经状况、肿瘤大小、分期和化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和化疗是乳腺癌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ELISA实验检测未化疗与化疗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WF的含量,结果表明化疗后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WF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VWF可能与化疗诱导的乳腺癌转移有关。2.分泌型蛋白VWF是化疗诱导的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关键。通过siRNA技术敲低MCF-7和MDA-MB-231细胞中VWF基因的表达,并利用Real-Time PCR实验验证其转染有效性,结果表明si VWF有效的敲低了MCF-7和MDA-MB-231细胞中VWF基因的表达。通过构建Transwell迁移实验模型,在下层细胞转染si VWF、Dox给药处理后,观察上层小室内MCF-7和MDA-MB-231细胞迁移情况,经过对上层小室迁移细胞固定、结晶紫染色后拍照,再通过33%HAC洗脱结晶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si VWF抑制了经Dox处理的MCF-7和MDA-MB-231细胞对未处理细胞迁移的诱导。划痕实验的结果也表明同样Dox给药的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敲低MCF-7和MDA-MB-231细胞VWF的表达后其分泌的细胞上清使未处理MCF-7和MDA-MB-231细胞的迁移距离明显缩短。建立Transwell侵袭实验模型探究转染si VWF的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经Dox处理后的细胞上清是否能抑制未处理细胞的侵袭,结果表明,si VWF抑制了经Dox处理的MCF-7和MDA-MB-231的细胞对未处理细胞侵袭的诱导,提示分泌型蛋白VWF是化疗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侵袭的关键。3.黄连素抑制分泌型蛋白的表达发挥阻断化疗诱导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本部分实验首先通过PCR检测黄连素的应用能否对化疗药Dox诱导的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VWF、ADIPOQ、LPL、SVEP1在m RNA水平的上调产生影响,结果表明,黄连素能有效抑制化疗诱导的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VWF、ADIPOQ、LPL、SVEP1在m RNA水平表达上调。进一步通过构建Transwell迁移实验模型检测黄连素能否抑制化疗药Dox诱导的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迁移,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黄连素和Dox联合给药逆转了单一Dox给药对未处理细胞迁移的诱导。划痕实验的结果也表明黄连素和Dox联合给药处理与单一Dox给药相比,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的迁移距离明显缩短,进一步验证了Transwell迁移实验的结论:黄连素能够逆转化疗药Dox诱导的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的迁移。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验证黄连素对化疗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连素与化疗药Dox联合应用组与单一Dox给药组相比,上层小室发生侵袭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研究结论本课题阐明了化疗诱导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VWF是化疗后诱导乳腺癌转移的重要分泌蛋白;黄连素可通过抑制分泌型蛋白的表达,发挥抑制化疗诱导的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的作用。揭示了癌细胞来源的VWF在化疗后乳腺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将Dox和黄连素联合应用,使化疗药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抑制化疗诱导的乳腺癌转移,以提高化疗用于乳腺癌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使乳腺癌患者最大化受益于化疗。

沈续航[4](2021)在《SII联合癌胚抗原对结直肠癌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联合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对结直肠癌诊断及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初次诊断且未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收集15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信息为研究组,110例健康体检者信息为对照组。收集信息包括研究组及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研究组术前以及对照组的外周血癌胚抗原指标、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术后经我院病理科明确的病理诊断等基本资料等,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SII、CEA和两者联合指标与健康人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测定分析得出SII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为68.90%,特异度为86.40%,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5;CEA在诊断结直肠癌方面的敏感度为47.60%,特异度为95.50%,AUC为0.73;SII与CEA联合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度为73.80%,特异度为90.90%,AUC为0.89。结论 (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表明,SII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敏感度以及特异度。(2)SII联合CEA可提高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度和诊断效能。

陈丽莉[5](2021)在《益生菌VSL#3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饮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方式。研究表明改变饮食方式能有效的降低肿瘤发生率,延长肿瘤病人的生存时间,而肠道菌群的作用是饮食影响肿瘤进程的重要环节。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给药适量时,对宿主的健康有益,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促进正常肠道菌群的恢复及代谢产物的产生和宿主免疫反应的功能。短链脂肪酸(SCFAs)是一种代谢产物,主要包括丁酸、丙酸和乙酸,它们可以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影响基因表达,参与肠道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另外,在炎症疾病中,SCFAs也可以影响白细胞的迁移和T细胞的分化。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对肠道健康和肠道肿瘤的作用,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以全身性地影响免疫系统进而参与肠道外肿瘤的进程。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商品化的复合益生菌VSL#3,探讨了益生菌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作用及机制。首先我们建立了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模型,通过VSL#3灌胃发现小鼠的肺转移数目显着减少,并且其生存期显着延长。16s r RNA分析的结果显示,VSL#3灌胃的小鼠中,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相关菌群的数目显着增加。气相色谱质谱(GC/MS)也验证了小鼠肠道及血清中SCFAs的水平在VSL#3灌胃后显着上升,主要是乙酸(Acetate)、丙酸(Propionate)和丁酸(Butyrate)。通过给肺转移的小鼠注射这三种SCFAs,确定了Propionate和Butyrate是抑制黑色素瘤肺转移的主要SCFAs。利用流式细胞术和磁珠分选等实验明确了丙酸和丁酸促进肺内皮细胞表达CCL20,并且通过CCL20/CCR6轴募集了更多的Th17细胞至转移肺中。募集到肺中的Th17细胞在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给小鼠过继回输Th17细胞,发现小鼠肺转移灶的数目显着降低,其主要机制可能是Th17细胞通过促进CD8+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颗粒酶B的水平,进而发挥杀伤肿瘤的作用。至此,我们发现了益生菌VSL#3抑制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主要机制。以往的研究对于Th17细胞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作用一直都存在争议,我们的研究对于Th17细胞在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对现有研究进一步加以完善。综合益生菌VSL#3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为后续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干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彭阳[6](2021)在《连接黏附分子B(JAM-2)在乳腺癌中相关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乳腺癌组织中JAM2的表达情况和临床相关性的研究目的:我们使用了多个生信数据库,并且结合临床标本和乳腺癌细胞系,对JAM2的表达水平以及临床相关性进行了探索,并且验证JAM2的表达是否受到DNA甲基化的调控。方法:CCLE,GTEx,METABRIC和TCGA等多个数据库均被用来探索了JAM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且分析其在乳腺癌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并且使用Meta分析验证JAM2的表达对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的分层效果。Western blot技术用来验证乳腺癌和癌旁的蛋白水平表达差异。使用5-氮杂胞苷特异性抑制乳腺癌细胞系中的DNA甲基转移酶,随后RT-q PCR用来检测m RNA水平的变化。结果:1.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JAM2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下调,并且分别通过两种算法分析JAM2表达在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组织相关的曲线下面积(AUC),通过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两种算法计算出TCGA队列的AUC分别为0.929和0.887,说明JAM2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发现,JAM2是乳腺癌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HR=1.88,P=0.004)。2.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JAM2的表达量和DNMT1(r=-0.12,P<0.01)、DNMT3B(r=-0.14,P<0.01)和EHMT2(r=-0.19,P<0.01)DNA甲基转移酶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性,在使用5-氮杂胞苷特异性抑制DNA甲基转移酶之后,JAM2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JAM2 m RNA水平有明显的增加,说明JAM2在乳腺癌中低表达部分原因是受到DNA甲基化的调控。结论:1.JAM2在人乳腺癌中明显下调的部分原因是受到DNA甲基化的调控。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JAM2的m RNA表达是乳腺癌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HR=1.88,P=0.004),并且通过Meta分析在多个数据库中进行了验证,提示JAM2可以作为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第二部分 JAM2在乳腺癌中相关功能和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JAM2在乳腺癌中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迁移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在分子和蛋白水平对相关标志物的变化进行检测,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徙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周期和凋亡进行检测,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和化疗药物敏感性。通过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JAM2过表达的RNA-seq数据进行分析,并且我们通过机器学习的算法对药物敏感性进行预测,最后使用液相芯片技术,研究了JAM2对肿瘤微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我们发现JAM2的表达量在远处复发肿瘤中明显低于原发灶肿瘤。划痕实验显示JAM2过表达之后显着抑制MB231,BT549,MCF7和T47D的细胞迁移,在后续的Transwell实验中进一步验证了JAM2过表达之后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也显示,JAM2过表达之后EMT相关蛋白Vimentin,EZH2降低,然后EMT进程抑制蛋白E-cadherin蛋白水平增加。通过RNA-seq测序和机器学习算法的结合,我们预测出了JAM2过表达之后可能增敏的化疗药物,并且通过实验验证发现JAM2过表达可以增敏乳腺癌细胞对Doxorubicin的反应,并且我们在后续的实验中发现,这可能与JAM2过表达可以增加BAX和抑制BCL-2从而导致乳腺癌细胞凋亡相关。然后我们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发现JAM2可以通过增加ATF3的表达,从而抑制FN1,抑制EMT的进程。最后,通过液相芯片技术,与空载对照组相比,我们发现JAM2过表达细胞系的细胞上清中有更多的肿瘤趋化因子CXCL9/CXCL10,因此这可能是JAM2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潜在机制。结论:1.JAM2通过抑制EMT相关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2.JAM2过表达可以增加BAX和抑制BCL-2从而导致乳腺癌细胞凋亡,从而增敏MB231细胞对doxorubicin的反应;3.JAM2可以通过增加ATF3的表达,从而抑制FN1,从而抑制EMT的进程;4.JAM2可以增加趋化因子CXCL9/CXCL10的表达和分泌,从而影响免疫微环境。第三部分 JAM2与免疫相关风险评分的关系研究目的:乳腺癌患者在总生存期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目前的评估模型不足以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且缺乏预测治疗反应的模型。我们因此想构建一个可以准确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免疫风险评分的模型,并讨论JAM2与免疫风险评分的关系。方法:我们评估了各种免疫细胞和乳腺癌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免疫浸润和乳腺癌进展之间的关联。不同的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免疫浸润相关的基因标签,用于预测预后和对免疫疗法和化疗的反应。此外,基于基因标签和临床病理特征构建了一个新的nomogram图,以改善风险分层和量化个体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我们构建了一个由15个基因组成的免疫浸润相关基因标签。患者的免疫浸润相关风险评分(IRS)可根据基因表达情况进行评估。IRS越高,说明患者的预后越差,对免疫治疗不甚敏感。我们也发现JAM2与IRS呈明显的负相关性,提示JAM2高表达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和更佳的免疫治疗敏感性。最后,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临床病理特征,IRS和JAM2的新的nomogram图,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个性化管理和精准治疗。结论:我们的研究可能有助于优化乳腺癌的生存风险分层和个性化管理。

孙亮亮[7](2021)在《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本论文将主要分析探讨纤维蛋白原(FIB)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F-NLR评分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意义,为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3.06-2019.09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妇科首次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符合标准的176例卵巢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手术前最近1次(1周内)采集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A125、HE4等检验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纤维蛋白原、NLR的临界值,按照F-NLR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F-NLR评分2分:高FIB和高NLR;F-NLR评分1分:高FIB或高NLR;F-NLR评分0分:FIB和NLR均正常。通过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F-NL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实验室参数之间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构建生存曲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评估预后的因素,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7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平均年龄是51岁,FIGO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有125例,占总人数的71%,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有104例,占59.1%,所有患者的5年生存率是39.2%。2.根据FIB及NLR的受试者工作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纤维蛋白原的临界值为4.24g/L,AUC=0.68;NLR的临界值为4.29,AUC=0.67;F-NLR的AUC=0.73。3.将患者按照F-NLR评分为0,1,2分为3组,所有F-NLR评分为2分的患者均为临床晚期;术前F-NLR评分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CA125、HE4、FIGO分期、满意减瘤、恶性腹水、淋巴结转移有显着的关系(P<0.001),与年龄、体重指数、组织学分级、肿瘤病理类型之间差异无显着性。4.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估了三组F-NLR评分的生存差异。生存曲线显示,F-NLR评分为2分的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低于评为0分和1分的患者,显示出了较差的预后。亚组分析中,F-NLR评分在Ⅲ-Ⅳ期和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中显示出了更优的预后价值:F-NLR=0的患者的PFS和OS明显高于F-NLR=1或2的患者。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F-NLR评分、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F-NLR得分为2的患者均为晚期上皮性卵巢癌,且比F-NLR得分为0和1的患者疾病恶性程度更高、预后差,在预测患者生存率方面,F-NLR评分优于NLR和FIB。2.术前F-NLR评分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有价值的预后指标,尤其是临床晚期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预后预测价值。3.PFS和OS与术前上皮性卵巢癌患者F-NLR评分呈负相关,较高的评分提示PFS和OS更短。4.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是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F-NLR评分。

程笑[8](2021)在《仿生金属有机框架介导的肿瘤联合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报道,预计到2021年,美国将有189万例癌症新发病例和60万例癌症死亡病例。对于像癌症这样复杂的疾病,单一的治疗策略往往是不够的。多管齐下的联合疗法逐渐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在本论文中,我们讨论了基于仿生金属有机框架(MOF)构建的光热治疗(PTT)、芬顿疗法和化疗的多功能纳米治疗平台所介导的联合疗法治疗癌症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构建一种富含三价铁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纳米颗粒,其中铁离子作为纳米酶参与芬顿反应,催化内源性过氧化氢生成最强的活性氧——羟基自由基(·OH)用于杀伤肿瘤,这种治疗机制已成为癌症治疗的新策略。然而,由于肿瘤组织的异质性和内源性过氧化氢不足等问题,芬顿反应的治疗效率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而精准的光热疗法可以通过提高体系温度催化芬顿反应来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开发了基于金属有机框架铁离子介导的芬顿反应的联合治疗平台,即PPy-CTD@MIL-100@MPCM纳米粒子(PCMM NPs),并探索了PCMM NPs对热休克反应(HSR)的抑制作用。纳米粒子表面包被巨噬细胞膜(MPCMs),通过其表面的生物大分子对肿瘤细胞信号分子的响应,PCMM NPs可以被招募到肿瘤组织中,从而增加其在肿瘤组织中的积蓄。PCMM NPs的核心为聚吡咯(PPy),利用其高效的光热效应不仅可以对肿瘤造成热消融,而且还因其提高了肿瘤局部的温度增强了芬顿反应的反应效率。虽然光热治疗和芬顿反应会触发肿瘤自身的保护机制——热休克反应,但PCMM NPs负载的斑蝥素(CTD)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这种反应,为PTT和芬顿疗法提供了保障,同时提高芬顿反应的效率,实现肿瘤PTT、芬顿疗法和化疗的联合治疗。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都证明,联合治疗可在皮肤耐受阈值(330-1000 m W/cm2)内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达到90%以上。最后,我们还探讨了PCMM NPs在光热治疗中抑制HSR的作用,发现浓度为14.5μg/m L的CTD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HSR。综上,PCMM可以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于未来癌症的联合治疗,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王登峰[9](2021)在《FXa通过GOSR1/ROS/bcl-2信号轴调控胃癌失巢凋亡抵抗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现阶段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主要以复发概率高、侵袭速率快和扩散转移性强等方面,且在临床治疗中完全治愈的概率较低。而我国是该病最高发之一,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或晚期,无论从诊断、治疗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较为有限,患者生存周期较短。既往较多研究表明失巢凋亡抵抗现象在肿瘤浸润转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否经由凝血因子调控此表型并无相关报道。其中凝血因子Xa(FXa)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然而我们探索其在胃癌中是否参与、调控失巢凋亡抵抗表型过程中,惊喜的发现其与失巢凋亡抵抗密切相关,其具体调控机制在下文详细表述。目的探索FXa在胃癌进程中介导失巢凋亡抵抗的现象及机制,为防治胃癌浸润转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1.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FXa与胃癌的关系,免疫组化染色检测FXa在胃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2.通过q PCR和WB研究FXa在胃癌细胞系中相对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使用polyhema胶构建悬浮细胞模型;使用慢病毒载体构建FXa的胃癌稳转细胞株,并通过WB技术验证FXa调控胃癌细胞凋亡及浸润转移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FXa调控胃癌细胞失巢凋亡表型;使用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CCK8实验验证FXa调控胃癌细胞的浸润、增殖、转移表型;借助于WB和Elisa方法研究FXa在能量代谢途径中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K)、活性氧(ROS)以及乳酸脱氢酶(LDH)表达情况。3.通过TMT蛋白质谱测序得出FXa下游靶点GOSR1蛋白,通过Co-IP验证与FXa的相关作用关系,通过敲减GOSR1来验证其在细胞内的表型;借助于WB及Elisa技术手段论证FXa在糖酵解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不同信号通路中的乳酸脱氢酶(LDH)、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K)、活性氧(ROS)表达情况。4.体内构建胃癌细胞皮下成瘤模型验证FXa及GOSR1在胃癌中的调控作用。结果1.利用TCGA肿瘤数据库分析375例肿瘤样本和32例正常样本,得出与胃癌相关的62个凝血相关基因证实FXa m RNA表达与胃癌进展相关。并且通过在线网站及TCGA数据分析表明癌旁相较癌组织表达高,且与胃癌不良预后呈负相关;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UICC分期(Ⅲ,Ⅳ)、巨噬细胞、FXa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HR=1.350,95%CI=0.956-1.543,P=0.02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FXa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也与预后显着相关(HR=1.050,95%CI=0.905-1.217,P=0.004),GEO数据库(GSE22237)验证FXa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与TCGA数据结果一致,这些提示较其他因素,FXa可以作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子。并且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显示74例高低分化胃癌标本中,FXa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相较于癌组织高,FXa的表达与瘤径大小(P=0.049)、TNM分期(P=0.001)有关。2.采用q RT-PCR和WB检测FXa m RNA和蛋白在GES-1及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系SNU216、NCI-N87、MKN45、HGC27和AGS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相比,FXa在HGC27细胞株中的表达呈明显增高(P<0.001),在MKN45、N87和SNU216等三株细胞中表达均降低。然后证实FXa是否在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中发挥作用,我们将MKN45和NCI-N87细胞进行悬浮24小时处理。分别检测MKN45和NCI-N87细胞在贴壁、悬浮状态下的FXa表达量,结果表明:两株细胞MKN45和NCI-N87在悬浮24h后FXa表达量均减低。转染FXa过表达病毒,与贴壁细胞相比,悬浮24后,MKN45和NCI-N87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透过小室的细胞明显减少,过表达FXa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01),迁移间距在24h明显减小(P<0.001),细胞的增值能力下降(P<0.05)。在MKN45细胞中,与对照组细胞相比,FXa过表达且悬浮24h后凋亡蛋白caspase-7和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01),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则明显减低(P<0.001);同样,在人胃癌细胞株NCI-N87中,与未过表达FXa相比,过表达FXa的细胞且悬浮24h后凋亡蛋白caspase-7和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也与MKN45结果一致,但是,不同的是,在贴壁和悬浮状态下,bcl-2的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3.通过ELISA方法检测了FXa过表达后胃癌细胞LDH活性,在MKN45细胞中,与对照组细胞相比,FXa过表达且悬浮24h后LDH活性明显增加(P<0.001);同样,在人胃癌细胞株NCI-N87与上述结果一致(P<0.001)。同样的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ROS活性,在MKN45细胞中,与对照组细胞相比,FXa过表达且悬浮24h后ROS活性明显降低(P<0.001);同样,在人胃癌细胞株NCI-N87中,过表达FXa且悬浮24h后ROS活性明显下降(P<0.001)。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过表达FXa且悬浮24h后PDK1和PDK4的相对表达量在MKN45和NCI-N87细胞中均升高明显(P<0.001),而PDK2和PDK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4.蛋白质谱结果提示过表达FXa且悬浮后,GOSR1的表达上调。且通过Co-IP证实FXa在细胞内与GOSR1有相互作用关系。5.采用WB检测GOSR1蛋白在GES-1及不同胃癌细胞系SNU216、AGS、NCI-N87、MKN45和HGC27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相比,GOSR1蛋白在NCI-N87、MKN45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在AGS和HGC27细胞中表达均降低(P<0.05),在SNU216细胞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对MKN45和NCI-N87细胞进行了悬浮处理表明,悬浮24h后GOSR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P<0.001),而在48h后GOSR1表达量较24h表达降低(P<0.05),但仍明显高于贴壁状态。6.质粒转染敲低GOSR1,流式方法检测了过表达FXa组、敲减GOSR1对照组、敲减GOSR1组以及过表达FXa+敲减GOSR1组后悬浮24h状态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减GOSR1后悬浮24h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与未敲减GOSR1的MKN45细胞迁移间距相比,敲减GOSR1组以及过表达FXa+敲减GOSR1后细胞的迁移间距在24h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FXa未表达组相比,过表达FXa且悬浮24h后bcl-2的表达量减少(P<0.05),与未敲减GOSR1组相比,敲减GOSR1且悬浮24h后bcl-2的表达量减少(P<0.05),同时过表达FXa且敲减GOSR1组bcl-2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前两组(P<0.01)。与FXa未表达组相比,过表达FXa且悬浮24h后ROS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01),与未敲减GOSR1组相比,敲减GOSR1且悬浮24h后ROS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01),同时过表达FXa且敲减GOSR1组ROS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前两组(P<0.01)。7.构建OE-NC-FXa、OE-FXa和sh-NC-GOSR1、sh-GOSR1小鼠背部皮下MKN 45细胞成瘤模型。结果显示:过表达FXa组肿瘤成长缓慢,瘤体生长速度明显小于未过表达组;而与未敲减GOSR1组相比,在敲减GOSR1胃癌细胞株中,趋势同前FXa过表达组。在MKN45细胞中,与NC组细胞相比,OE-FXa组及sh-GOSR1组抗凋亡蛋白bcl-2及ROS的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1.本研究证实FXa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株上阳性表达。FXa在胃癌组织上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胃癌组织上FX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存在显着相关性;2.FXa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增殖、迁移能力;3.FXa通过GOSR1/ROS/bcl-2信号轴来调控肿瘤细胞的失巢凋亡抵抗,从而影响胃癌的浸润、转移。

刘慧[10](2021)在《壮药国虾薄(绞股蓝)的皂苷成分及其抑制透明肾细胞癌增殖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简称肾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十种癌症之一,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3.7%。其中约35%的肾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预后较差。因此,肾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约占肾癌病例的80%,组织学外观表现出细胞内脂质小滴积聚,并与脂质异常代谢密切相关。脂质堆积目前被认为是肾癌侵袭性的重要标志,肥胖是RCC公认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以脂质代谢为靶点的基础研究为肾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国虾薄(gocaetmbaw)属于传统中药和民族药,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广泛,是传统壮医的常用草药之一。又名绞股蓝Gynostemmapentaphyllum(Thunb.)Makino属于清热毒药,苦,寒。通调三道两路,清热解毒,调气道,补阴虚;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症、炎症(慢性气管炎,肾盂肾炎)和痈疮肿毒等疾病。在壮医解蛊毒剂“七叶化蛊散”和“蛊病止血汤”中均有绞股蓝,其在祛蛊毒中作用显着。另外,绞股蓝在通调水道方剂中可治疗水道疾病,水道主要排出汗液和尿液,水道的调节枢纽为肾与膀胱。绞股蓝皂苷是主要活性成分,其体内、外的抗癌活性已被广泛报道,例如前列腺癌、胃癌、肝细胞癌、肺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然而,绞股蓝中皂苷单体在RCC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结合壮医药理论及目前研究进展推测:壮药绞股蓝及其皂苷单体可能具有抗肾癌作用。目的以壮医药理论为指导,从脂质代谢网络及其相关上下游通路的角度出发,在细胞水平和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基于网络药理学、转录组学和脂质代谢组学等技术,明确绞股蓝总皂苷(gypenosides)在体内外水平对肾癌抑制增殖作用。明确绞股蓝中活性成分并进行分离制备。结合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测序进一步明确同分异构体Gypenoside L(Gyp L)和 Gypenoside LI(Gyp LI)调控 MAPK 通路介导的花生四烯酸代谢影响肾癌发生发展的作用。为壮药制剂开发和肾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绞股蓝总皂苷抑制肾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作用研究。通过CCK8法、平板克隆实验和Annexin V/Propidium iodide(PI)流式细胞术等细胞表型实验证明绞股蓝总皂苷抑制增殖并诱导凋亡作用。在体内水平检测绞股蓝皂苷抑制肾癌生长的作用。构建裸鼠人肾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溶剂组及绞股蓝总皂苷处理组,肿瘤体积约为100mm3时,每日对裸鼠进行溶剂和药物灌胃处理。每3天称量裸鼠体重,测量移植瘤长径,计算肿瘤体积。对瘤体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花生四烯酸通路相关酶的表达。提取组织中脂质,并利用UPLC/MS/MS进行分析。2.绞股蓝活性皂苷成分分离制备与抗肾癌活性成分筛选。进一步我们对绞股蓝总皂苷中活性成分Gyp L、Gyp LI、damulin A、damulin B进行分离制备并进行抗肾癌活性筛选。以“质谱信息比对”的方式,确定绞股蓝提取物中活性成分所在部位,综合利用大孔树脂HP20、硅胶、中压制备色谱和半制备色谱等分离手段,制备绞股蓝中活性成分。并通过CCK8实验进行抑制肾癌活性筛选。3.体外探究Gyp L和Gyp LI抑制肾癌增殖的作用机制。通过平板克隆、CCK8、Hoechst 和 Annexin V/PI 细胞流式等实验,检测 Gyp L、Gyp LI对肾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和凋亡特性的影响。经Rnase/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经Gyp L、Gyp LI处理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验证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及信号通路变化。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筛选Gyp L和Gyp LI两个化合物的靶标。结合OMIM、TTD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与肾癌相关的靶标。应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了蛋白互作网络以识别潜在的药物靶标和相关通路。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Tools 1.5.6进行分子对接,以评估化合物与靶标之间的潜在结合能力。通过RNA测序数据分析、通路富集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整合两株细胞的分析结果,并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筛选出共同关键基因和代谢通路。经RT-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验证差异基因及相关通路中关键蛋白。利用UPLC/MS/MS分析技术检测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含量变化。结果1.绞股蓝总皂苷对肾癌细胞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证明总皂苷可抑制克隆形成能力。Annexin V/PI双染色法明确了总皂苷诱导肾癌细胞凋亡作用。因此,通过细胞表型实验明确了绞股蓝皂苷可在体外水平显着抑制肾癌增殖。在体内水平,绞股蓝总皂苷gypenosides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降低组织内花生四烯酸含量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对裸鼠肝脏、体重等无影响。2.从绞股蓝药材中共分离制备4个皂苷单体,分别为gypenoside L、gyppenoside LI、damulin A、damulin B。通过 CCK8 法对四个成分进行抗肾癌活性筛选,结果发现gypenoside L、gypenoside LI抑制肾癌活性更强,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会以这对同分异构体作为研究对象。3.利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Hoechst 33258染色和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发现在769-P和ACHN细胞中绞股蓝皂苷单体Gyp L和Gyp LI能显着抑制肾癌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12、Bax等发现,GypL与GypLI是通过上调Bax和下调Bcl2诱导肾癌细胞凋亡。接下来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并用Western Blot 检测周期相关蛋白 CDK1、Cyclin B1、CDK2 和 Cyclin A,结果显示GypL和GypLI处理后,分别将769-P和ACHN细胞阻滞在G2/M期和G1/S期。为进一步探索绞股蓝皂苷单体影响肾癌增殖的机制,我们利用网络药理学和RNA测序分析显着差异基因和通路,发现经Gyp L、Gyp LI干预后肾癌细胞系中与花生四烯酸代谢相关的酶如 PLA2G4、COX7A、ALOX12 和 CYP2E1 等的 mRNA 显着下调,而Gyp L、Gyp LI可明显上调MAPK通路中相关基因Fos、JUN和DUSP1等。并经RT-qPCR验证、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Gyp L、Gyp LI下调cPLA2和P-P38的表达。上调JUN、ERK和JNK的表达。同时用UPLC/MS/MS检测细胞内花生四烯酸含量下降。结论1.绞股蓝总皂苷在体内外抑制肾癌增殖及生长。2.分离制备绞股蓝中活性成分Gyp L、Gyp LI、damulin A和damulin B,证明其具有抗肾癌活性,其中Gyp L、Gyp LI活性更强。3.Gyp L和Gyp LI体外水平显着抑制肾癌增殖。4.Gyp L和Gyp LI通过下调花生四烯酸代谢相关基因,影响MAPK通路相关基因而降低细胞中花生四烯酸含量,诱导肾癌细胞凋亡。

二、Intera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with leukocytes, platelets and cancer cells in inflammation, thrombosis and cancer growth and metasta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ra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with leukocytes, platelets and cancer cells in inflammation, thrombosis and cancer growth and metastasis(论文提纲范文)

(1)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肺癌概述
    2.2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免疫关系的相关理论
        2.2.1 中性粒细胞与肿瘤
        2.2.2 淋巴细胞与肿瘤
        2.2.3 血小板与肿瘤
        2.2.4 纤维蛋白原与肿瘤
    2.3 小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信息采集
    3.2 随访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绘制ROC曲线确定NLR、PLR、FIB最佳截断值
    4.2 纳入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4.3 NLR与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的关系
    4.4 PLR与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的关系
    4.5 FIB与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的关系
    4.6 有无吸烟史患者的FIB、NLR、PLR水平比较
    4.7 NLR、PLR动态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4.8 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4.9 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NLR、PLR、FIB与患者临床特征关系分析
    5.2 有无吸烟史患者的FIB、NLR、PLR水平比较
    5.3 NLR、PLR动态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5.4 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阿霉素通过VWF诱导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及黄连素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乳腺癌研究现状
        1.1.1 乳腺癌治疗现状
        1.1.2 化疗后对残存肿瘤细胞的影响
    1.2 肿瘤转移机制
        1.2.1 上皮间充质转化与肿瘤转移
        1.2.2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转移
        1.2.3 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转移
    1.3 VWF与肿瘤转移
        1.3.1 VWF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1.4 黄连素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1.4.1 黄连素与肿瘤
        1.4.2 黄连素与肿瘤化疗
第2章 材料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1.3.1 磷酸缓冲盐溶液(PBS)
        2.1.3.2 0.5%胰蛋白酶溶液
        2.1.3.3 Matrigel matrix基质胶稀释液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Real-time PCR
        2.2.3 划痕实验
        2.2.4 Transwell迁移实验
        2.2.5 Transwell侵袭实验
        2.2.6 细胞转染
        2.2.7 ELISA
        2.2.8 数据统计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Dox给药诱导乳腺癌转移与分泌型蛋白VWF有关
        3.1.1 Dox处理后的乳腺癌MCF-7和MDA-MB-231 细胞对未处理细胞迁移的诱导作用
        3.1.2 Dox处理后的乳腺癌MCF-7和MDA-MB-231 细胞对未处理细胞侵袭的诱导作用
        3.1.3 Dox处理后乳腺癌MCF-7和MDA-MB-231 细胞VWF、ADIPOQ、LPL、SVEP1 m RNA水平表达上调
        3.1.4 化疗后乳腺癌患者血清VWF含量上调
        3.1.4.1 临床样本乳腺癌转移相关性分析
        3.1.4.2 化疗后乳腺癌患者血清VWF含量上调
        实验小结
    3.2 分泌型蛋白VWF是 Dox诱导的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关键
        3.2.1 转染siVWF的乳腺癌MCF-7和MDA-MB-231 细胞经Dox处理后对未处理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3.2.2 转染siVWF的乳腺癌MCF-7和MDA-MB-231 细胞经Dox处理后对未处理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
        实验小结
    3.3 黄连素抑制分泌型蛋白的表达发挥阻断化疗诱导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
        3.3.1 Ber抑制Dox处理后乳腺癌MCF-7和MDA-MB-231 细胞VWF、ADIPOQ、LPL、SVEP1在m RNA水平表达上调
        3.3.2 Ber抑制乳腺癌MCF-7和MDA-MB-231 细胞Dox处理后诱导的未处理细胞迁移
        3.3.3 Ber抑制乳腺癌MCF-7和MDA-MB-231 细胞Dox处理后诱导的未处理细胞侵袭
        实验小结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SII联合癌胚抗原对结直肠癌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致谢
附录C 个人简介
附录D 综述 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与消化道肿瘤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5)益生菌VSL#3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一、肠道菌群
        (一)肠道菌群的组成
        (二)肠道菌群的功能
        (三)影响肠道菌群变化的因素
    二、益生菌
        (一)益生菌的种类
        (二)益生菌与肿瘤
    三、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菌群来源的信号分子)
        (一)免疫信号
        (二)胆汁酸
        (三)短链脂肪酸(SCFAs)
    四、Th17细胞
        (一)Th17细胞
        (二)Th17细胞的可塑性
        (三)Th17细胞与肿瘤
        (四)Th17细胞与CCL20
    五、本论文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立题依据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实验仪器及设备
        (二)实验所用试剂及相关试剂盒
        (三)实验中用到的细胞株
        (四)抗体
        (五)蛋白
        (六)在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引物及序列
    二、实验方法
        (一)细胞培养
        (二)检测组织或细胞中mRNA的表达水平
        (三)质粒的构建
        (四)慢病毒的包装及应用
        (五)细胞凋亡实验
        (六)细胞增殖实验
        (七)动物实验
        (八)菌群分析
        (九)气相色谱质谱
        (十)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十一)流式细胞术
        (十二)Na?ve CD4~+T细胞的分离
        (十三)Th17细胞的诱导分化
        (十四)非放射性细胞毒性检测
        (十五)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十六)内皮细胞的分离
        (十七)细胞全蛋白的提取
        (十八)SDS-PAGE及蛋白质免疫印迹
        (十九)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益生菌VSL#3饲喂显着降低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
    二、益生菌VSL#3饲喂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并增加短链脂肪酸(SCFAs)相关菌群的数量
        (一)益生菌VSL#3饲喂不影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二)益生菌VSL#3饲喂增加了产SCFAs相关菌群的比例
    三、丙酸和丁酸可能是VSL#3饲喂后抑制肿瘤肺转移的主要SCFAs
        (一)丙酸和丁酸可能是VSL#3饲喂后抑制肿瘤肺转移的主要SCFAs
        (二)丙酸和丁酸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无影响
    四、益生菌VSL#3可能通过丙酸和丁酸促进肺组织Th17细胞的募集和CCL20的表达
        (一)丙酸和丁酸促进肺组织Th17细胞的募集
        (二)丙酸和丁酸促进肺组织CCL20的表达
    五、肺内皮细胞可能是转移肺中CCL20表达和Th17募集的主要因素
        (一)内皮细胞是分泌CCL20的主要细胞(体外)
        (二)内皮细胞是分泌CCL20的主要细胞(体内)
    六、丙酸和丁酸可能通过MAPK信号通路促进内皮细胞分泌CCL20
        (一)丙酸和丁酸促进内皮细胞CCL20的表达依赖于其受体GPR41 和GPR43
        (二)丙酸和丁酸通过活化p-38和ERK信号通路促进内皮细胞表达CCL20
    七、Th17细胞的募集显着抑制小鼠黑色素肿瘤肺转移
    八、CD8~+T细胞可能是Th17细胞抑制肿瘤转移中的主要效应细胞
        (一)过继Th17细胞后的荷瘤小鼠GzmB表达水平增加
        (二)Th17细胞促进CD8~+T细胞分泌GzmB
        (三)丙酸和丁酸促进CD8~+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讨论
    一、VSL#3饲喂增加短链脂肪酸(SCFAs)相关菌群的数量,进而抑制小鼠黑色素肿瘤肺转移
    二、VSL#3可能通过丙酸和丁酸促进转移肺内皮细胞表达CCL20进而募集Th17细胞
    三、Th17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四、益生菌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连接黏附分子B(JAM-2)在乳腺癌中相关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JAM2在乳腺癌中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JAM2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的探索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免疫相关基因风险评分和JAM2关系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JAM2在肿瘤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献

(7)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随访
        2.3 NLR的计算
        2.4 分组规则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 卵巢癌患者一般资料特征
    3.2 纤维蛋白原、NLR和 F-NLR的临界值
    3.3 F-NLR评分与患者一般病例资料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术前FIB、NLR和 F-NLR评分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的分析
    3.5 影响卵巢癌患者PFS和OS的单因素分析
    3.6 影响卵巢癌患者PFS和OS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仿生金属有机框架介导的肿瘤联合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肿瘤微环境
    1.3 癌症新兴的治疗方法
        1.3.1 光动力学疗法(PDT)
        1.3.2 光热疗法(PTT)
        1.3.3 芬顿疗法
        1.3.4 饥饿疗法
        1.3.5 免疫疗法
    1.4 联合疗法治疗肿瘤
    1.5 纳米材料
        1.5.1 纳米材料简介
        1.5.2 金属有机框架PPy@MIL-100(PM)
    1.6 热休克反应
    1.7 膜包被技术
        1.7.1 膜包被技术的兴起
        1.7.2 肿瘤细胞膜
        1.7.3 红细胞膜
        1.7.4 血小板膜
        1.7.5 巨噬细胞膜
    1.8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
    1.9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PCMM的合成与表征
    2.1 概述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PM(PPy@MIL-100)纳米颗粒的制备
        2.3.2 CTD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PCM(PPy-CTD@MIL-100)的合成及CTD载药量的测定
        2.3.4 提取巨噬细胞膜
        2.3.5 PCMM(PPy-CTD@MIL-100@MPCM)的合成
        2.3.6 PCMM的表征
        2.3.7 PCMM在体外光热性能的测定
        2.3.8 CTD体外药物释放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PM的制备及表征
        2.4.2 PCMM的合成及表征
        2.4.3 PCMM的体外光热性能评价
        2.4.4 CTD载药量以及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2.5 本章小结
3 PCMM介导的光热效应对自身芬顿反应的放大效果
    3.1 概述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TMB与过氧化物的显色反应
        3.3.2 PCM参与芬顿反应的有效部分
        3.3.3 PCM不同温度下降低GSH的能力
        3.3.4 PCM生成ROS的类型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TMB与过氧化物的显色反应
        3.4.2 PCM参与芬顿反应的有效部分
        3.4.3 PCM不同温度下降低GSH的能力
        3.4.4 PCM生成ROS的类型
    3.5 本章小结
4 PCMM的体外抗肿瘤效果评价
    4.1 概述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溶血实验
        4.3.2 细胞培养
        4.3.3 PCMM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4.3.4 细胞摄取实验
        4.3.5 ROS的生成与测定
        4.3.6 体外细胞毒性和联合疗法
        4.3.7 探究PCMM对热休克反应(HSR)的抑制作用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PCMM纳米颗粒的血液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4.4.2 体外细胞摄取研究
        4.4.3 ROS的生成与测定
        4.4.4 PTT体外治疗效果及联合治疗效果评价
        4.4.5 PCMM对热休克反应抑制作用的探讨
    4.5 本章小结
5 PCMM的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
    5.1 概述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5.3.2 体内药物分布
        5.3.3 体内联合治疗的抗肿瘤评价
        5.3.4 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测
        5.3.5 组织病理学检测
        5.3.6 肿瘤切片免疫荧光实验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PCMM纳米粒在体内的药物分布
        5.4.2 PCMM纳米粒在体内安全性评价
        5.4.3 体内联合治疗抗肿瘤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FXa通过GOSR1/ROS/bcl-2信号轴调控胃癌失巢凋亡抵抗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FX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预后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3.1 通过TCGA数据库得出FXa作为与肿瘤预后相关的凝血基因
        2.3.2 生信分析得出 FXa 在胃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结果
        2.3.3 FX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FXa对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3.1 贴壁状态下FXa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3.3.2 验证胃癌细胞 MKN45 和 NCI-N87 悬浮状态下的表达情况
        3.3.3 慢病毒转染以及过表达情况
        3.3.4 FXa 在过表达细胞系悬浮后蛋白表达水平
        3.3.5 FXa 对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3.6 FXa 调控胃癌细胞浸润表型
        3.3.7 FXa 调控胃癌细胞迁移表型
        3.3.8 FXa 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表型
        3.3.9 FXa 在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中 bcl-2、caspase-3、caspase-7 蛋白的变化
        3.3.10 FXa 通过 LDH 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3.3.11 FXa 通过 ROS 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3.3.12 FXa 通过 PDK 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FXa 通过 GOSR1 调控胃癌浸润转移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3.1 FXa 调控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蛋白质谱结果
        4.3.2 贴壁状态下 GOSR1 在胃细胞系中的表达
        4.3.3 GOSR1在MKN45和NCI-N87 细胞不同悬浮状态下的表达情况
        4.3.4 质粒转染以及 GOSR1 表达情况
        4.3.5 GOSR1 对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4.3.6 GOSR1 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3.7 GOSR1 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3.8 GOSR1 在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中抗凋亡关蛋白 bcl-2 蛋白的变化
        4.3.9 GOSR1 通过ROS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4.3.10 GOSR1 通过LDH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4.3.11 GOSR1 通过PDK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4.3.12 GOSR1 与 FXa 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调控关系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体内验证 FXa 在胃癌中的调控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3.1 构建FXa及 GOSR1 调控体内胃癌细胞MKN45 皮下成瘤模型
        5.3.2 体内验证 FXa 及 GOSR1 调控 bcl-2 的表达量
        5.3.3 检测荷瘤组织中 ROS 的表达量
    5.4 讨论
    5.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癌症与凝血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壮药国虾薄(绞股蓝)的皂苷成分及其抑制透明肾细胞癌增殖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绞股蓝总皂苷体内外抑制肾癌的作用
    第一节 明确绞股蓝总皂苷抑制肾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1.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实验结果
        1.1.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绞股蓝总皂苷体内抑制肾癌生长的作用
        1.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2.3 实验结果
        1.2.4 讨论与结论
第二章 绞股蓝皂苷成分分离制备及抗肾癌活性筛选
    第一节 绞股蓝皂苷主要活性成分分离制备
        2.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Gyp L、Gyp LI和damulin A、damulin B对肾癌细胞活力的影响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GypL和Gyp LI调控MAPK通路介导的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肾癌增殖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Gyp L和Gyp LI抑制肾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3.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预测Gyp L和Gyp LI抗肾癌作用靶标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转录组学预测Gyp L和Gyp LI抑制增殖的差异基因和通路
        3.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节 Gyp L和Gyp LI诱导肾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3.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4.4 讨论与结论
    第五节 回补花生四烯酸逆转Gyp L和Gyp LI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3.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5.2 实验方法
        3.5.3 实验结果
        3.5.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综述 天然产物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预防和治疗肿瘤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Intera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with leukocytes, platelets and cancer cells in inflammation, thrombosis and cancer growth and metastasis(论文参考文献)

  • [1]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D]. 王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2]“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3]阿霉素通过VWF诱导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及黄连素的干预作用[D]. 张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4]SII联合癌胚抗原对结直肠癌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D]. 沈续航.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益生菌VSL#3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丽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连接黏附分子B(JAM-2)在乳腺癌中相关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 彭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意义[D]. 孙亮亮.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仿生金属有机框架介导的肿瘤联合治疗的研究[D]. 程笑.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FXa通过GOSR1/ROS/bcl-2信号轴调控胃癌失巢凋亡抵抗的相关研究[D]. 王登峰. 兰州大学, 2021(09)
  • [10]壮药国虾薄(绞股蓝)的皂苷成分及其抑制透明肾细胞癌增殖的作用研究[D]. 刘慧.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标签:;  ;  ;  ;  ;  

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血小板和癌细胞在炎症、血栓形成和癌症生长和转移中的相互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