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造林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沙棘造林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一、沙棘造林规划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联地,刘帅,赵建普,郭娇娇,高红真,张树梓,任启文[1](2022)在《基于林水关系和功能的冀西北生态补偿区营造林规划》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冀西北面临的生态问题、林水关系和功能影响因素的介绍分析,结合冀西北生态区位重要性和生态补偿区所需林地生态服务功能,提出冀西北营造林规划的指导性原则和空间配置方面的设计思路,对于提高冀西北营造林工程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林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现提升和发挥冀西北区位重要价值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杨晓华[2](2021)在《辽西地区沙棘林营造及平茬更新复壮技术》文中提出沙棘是生态作用和经济效益兼具的经济树种,在保持水土、生态绿化、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针对适地适树、科学整地、栽植密度、混交造林等主要营造技术研究,总结沙棘林的平茬树龄、平茬季节、主要平茬方式、平茬后的抚育管理等方面更新复壮技术,以便更好地提高沙棘林的营造质量,为沙棘林的营造更新提供技术参考。

容怀钰[3](2020)在《“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2月出现了以改善环境面貌为目的的“大地园林化”号召,引领了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发展高潮,推动了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多方面进展。结合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和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大地园林化”的相关文献史料,详细考察了文献作者的社会认知,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从“社会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还原了“大地园林化”号召内涵和运动概貌,分析了“大地园林化”在新时代的演变,诠释了这场运动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进而为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史料,文章发现“大地园林化”这一着名运动的延续,是国家重视和全民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自主性、义务性、系统性等特征。从政治领导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大众,都在这场广泛的全民性绿化运动中有所贡献,是“全民动员”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全大地的绿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山地、平原、四旁及空地处,广泛种植,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是“全域绿化”的集中体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在发起之初,受时代大背景所限,更多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绿化愿景,但在当今,基于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政策,合理延续“大地园林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方宾伟[4](2018)在《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我国60多年的防沙治沙的历史,期间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积累了大量的治沙经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每隔五年左右的荒漠化和沙化统计数据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沙漠化现象,整体生态还在不断的恶化。基于防沙治沙的可持续角度出发,1984年,钱学森提出了发展沙产业构想,指出了防沙治沙不仅仅在于治理,也要开发,要把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关键在于改善经营和优化管理。自从提出沙产业的构想以来,全国各地沙产业蓬勃发展,早已实现了钱老上亿产业的目标。但是,沙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特别是产业持续性问题,为了解决沙产业经营过程中可持续问题,本文尝试从不同经营模式视角出发,找出阻碍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因素,并提出对经营模式优化和创新的构想,保障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研究目标,本文主要分为十一个章节进行研究。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回顾国内外对沙产业经营模式的相关研究动态,并就国内外发展状态进行评述,为本文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针对研究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解决研究范畴问题;第三章,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理论构建。首先针对沙产业参与主体进行利益分析,构建沙产业绩效评价体系,提出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第四,新疆沙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的经营模式。主要介绍新疆沙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主要沙产业的经营模式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五,第六和第七章分别针对政府主导型、公司主导型和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分析。主要介绍模式经营特征、经营下沙产业经营绩效、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式缺陷及优化途径;第八章,新疆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选取村庄为研究单位,以农户视角研究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九章,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经营借鉴及创新。首先介绍国内外沙产业经营模式先进经验,然后在上述章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模式,最后以第八师149团沙产业经营作为案例进行示范研究;第十章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第十一章,结论及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沙化现象依然严重,沙化土地扩展出现减缓趋势。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14年底,新疆沙化土地面积为74.71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总面积44.87%。而沙化土地扩展情况来看,2010-2014新疆沙化面积增加367.18平方公里,与上次沙化统计比较,减少了46.85平方公里。2.新疆沙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化程度低。从发展规模来看,据统计新疆南疆沙产业面积达到1288.98万亩,东疆89.98万亩,北疆39.92万亩。从新疆沙产业加工企业调研情况来看,加工企业分布较多的阿克苏也不过82家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多是原材料的初步加工,并不具备产品的深加工能力。3.政府主导经营模式的缺陷是高投入,低产出。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思路:一、引入独立的监督机构,提高代理效率;二、缩短委托代理链条,实现中央政府与农户的直接对接。三、尝试寻找合作发展模式,提高经营效率。公司主导经营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利益的分配不均。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思路:一、引入中介组织,强化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二、引入监督机构,促进公司和农户的融合。三、途径三:引入合作组织,外部问题内部化解决。家庭主导经营模式下存在规模小和资源不足两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一、扩大规模,发展家庭农场形式。二、寻求合作制发展方式,解决资源不足现状4.沙产业经营中,影响经营者对不同经营模式选择有四个显着的影响因子。第一,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对经营模式有显着影响。经营者文化程度越高,在选择模式是会选择效率比较高的经营模式,也会通过改变自身情况进入效率较高的经营模式。第二,沙产品商品率对经营者模式选择有显着影响。沙产品商品率越高,经营者越可能选择政府或者公司型经营模式。第三,融资效果影响经营者模式的选择。经营者融资能力越强,越倾向于自己经营沙产业。第四,政府扶持力度影响经营者模式的选择。政府扶持力度越高,经营者自我经营的意愿越大。5.新疆沙产业创新模式是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下,主要包括三种经营方式:一、政府+农户。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和农户按照股份进行合作,政府提供项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农户通过自己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入股,最终的产品收益按照股份进行分配。二、政府+公司。这种模式下,政府不仅仅作为投资方,也是监督方,主要是考虑到沙产业的特殊性,沙产业有公益性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合作中,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要在政府的监督下保持平衡的发展。三、政府+公司+农户。这种形式是结合政府、公司和农户三方的力量形成的合作制模式。这种模式下公司控股,其他两个经营主体可选择代表进入董事会,形成了共同治理的局面,最大的发挥各个利益体的资源禀赋,促进沙产业的可持续经营。

罗宝华[5](2016)在《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沙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全球生态健康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沙区面积辽阔,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滥采、滥伐、滥垦使得土地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威胁着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广袤的可治理沙地上建设沙生灌木能源林、利用其大量的平茬枝条进行生物质发电,既能治沙、提供清洁能源,还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是一条很好的发展沙产业的路子。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以沙生灌木为燃料的几个生物质电厂却屡屡面临亏损和薄利的窘境,与理论上的分析和业界的期望大相径庭。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总结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现状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并厘清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结构层级关系,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沙生灌木发电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核算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生态补偿标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目前存在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从资源方面来说,经治理后的沙地每年实际可获得的沙生灌木平茬量达2.12~2.83万亿t,资源潜力巨大。从技术方面来说,灌木平茬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技术基本可行,生物质发电技术较成熟。从政策方面来说,我国已有一系列针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利好政策,但政策体系有待完善。(2)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为案例从其发展进程、项目特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展示了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仅有的儿家以沙生灌木为全部或者部分原料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未能实现盈利的生产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发电原料供应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发电成本过高挤压利润空间、生物质能源政策特别是补贴机制还不完善。(3)通过对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政策相容性”等四个方向上的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结果表明,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效益皆为“良好”等级,政策相容性效益达到“优秀”等级,总的社会效益为“良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是对沙生灌木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具备比较优势。和农作物秸秆发电相比,具有土地、资源集约化优势;和沙生灌木造纸、生产人造板产业相比,更环保并且能提供新能源。(4)影响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因素遍及思想观念、政策制定、技术管理、资源环境、市场供求等方面,选取了 14个主要影响因素并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5层,其中资源禀赋和经济激励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人们对该产业综合效益的认知和沙地生态治理需求是深层次影响因素,其它影响因素为中间层因素。(5)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产生了两种外部性。一是资源外部性,主要包括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电厂建设、原料获取、运输、发电四个阶段单位电力的资源消耗节约量;二是环境外部性,既包括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建设对沙地产生的防风固沙、保育土壤、水文调节等方面产生的环境外部性,也包括发电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CO2、NOx、CO、SO2等污染物的减排量。通过外部性的核算数据表明灌木切断耗能较多、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阶段的污染物排放量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比最高,该产业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6)利用演化博弈论对沙区生态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发现,建立沙区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必要,而合理确定沙区的生态补偿金额、然后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渠道或措施对从事土地沙化治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生态补偿是实现沙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公平性和动态性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能源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牧民参与基地建设的机会成本、农牧民和发电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电企业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性和资源外部性。补偿的过程中应对各年实际的生态价值增量、直接成本投入费用和根据发电产能与实际原料消耗导致的资源消耗节约量和污染物减排量进行动态的操作,合理补偿。

郭月峰[6](2014)在《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及空间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因此,有效减缓全球变暖是当前重要的生态任务之一。森林作为陆地最大的碳库,森林碳汇已被认为是减缓全球变暖的一种较好选择。防护林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大规模营造的防护林多数因树种选择不合理、造林密度过高、空间配置不合理等特点,使防护林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及碳汇功能。本文以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小流域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在全面调查小流域境内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类型的前提下,分析了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的碳汇效应及固碳潜力;利用干扰指数来定量描述林分结构,分析林木生长因子与碳汇功能的关系;研究了小流域典型农田防护林网与林网内作物固碳耦合效应。以此为基础,提出小流域以碳汇功能最大为目标,兼顾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小流域防护林空间配置模式。以期为内蒙古中东部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进-步制定造林固碳政策技术措施提供科学指导,为政府参与国际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提供一个案例研究和科学根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不同林龄、主要林分类型的防护林固碳效应进行研究后得到:植被层碳储量及固碳潜力最大(乔木层>灌木层),其次为土壤层,最小为凋落物层;以成熟林为参照,林木及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具体表现为小叶杨林>白榆林>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柠条林;林木平均碳汇速率峰值分别出现在小叶杨的幼龄期、油松和白榆的中龄期,山杏、沙棘的10a及柠条的6a。为使林分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时使林分充分发挥其碳汇功能,当林木超过各自速生期之后,应给予必要的抚育管理措施。2.利用竞争理论分析林木生长因子与碳汇功能的关系后得到:在林龄相同,立地条件相似的条件下,林分密度是制约林木生长的主要因素;密度较大的林分,林木干扰指数较大,林木生物量碳储量则较小;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林分内部结构,从而决定了林分碳储量结构,所以,在防护林空间配置时应考虑林分密度。3.对黄花甸子小流域典型农田防护林网与林网内作物生物量碳储量及作物产量的耦合效应研究后得到:农田防护林网的营建有利于林网内碳储量和作物产量的提高;视农田林网为一个单元,该单元内生态系统碳储量及作物产量仍高于对照,表明小流域典型农田防护林网的设计规格是合理的,该结构模式的农田防护林网可为黄花甸子小流域防护林空间配置时提供指导。4.经以碳汇目标最大,兼顾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防护林空间水平配置后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积的合理比例为3.6:4.8:0.4:0.5:0.8;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及特用林面积的合理比例为3.4:2.9:2.6:1.2;小叶杨纯林、白榆纯林、油松纯林、柠条纯林、沙棘纯林、山杏纯林、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沙棘混交林及其他林地面积的合理比例为4.1:0.1:0.9:0.3:0.5:2.0:0.9:0.9:0.2。小流域防护林经空间配置后,小流域系统碳储量增加了2.29×107kg,较配置前增加了10.36%。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防护林空间对位配置的主导立地因子——坡度和坡向,以此作为防护林空间对位配置的依据。通过研究后得到:阴坡比阳坡更适宜防护林的生长;低坡度比高坡度更适宜防护林的生长;混交林比纯林有更广的适生范围。所以在防护林空间配置时,应优先考虑将其配置在阴坡、低坡度的地块,且优先考虑配置混交林。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优先考虑配置油松树种:灌木树种在该地区适生性较强,配置时对立地条件不作要求,其中山杏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为沙棘;乔木落叶树种对立地条件要求苛刻,应配置在水肥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

郎晓娟,沈若萌[7](2013)在《缔造绿色长城 战胜生态灾难——以山西省右玉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右玉的"绿色长城"与绿色财富领导干部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如何在为政一方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真正为当地人民群众谋福利?对于这一命题,山西省右玉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历史中,19任县委书记坚持不懈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植树造林,最终成功改变右玉当地的自然面貌,将黄沙覆盖的县城改造为塞上"绿色长城"的丰功伟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理解如何在为政一方的过程中,切实做到服务人

庞丽[8](2011)在《密云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属于地球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发展已经受到水资源问题的困扰。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是北京的生命线。因此,水源保护林的建设,将直接关系到北京接近俩千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城市生态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水源林建设与经营管理正朝着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为提高造林规划设计效率,推动水源林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科学指导生产,确保造林工程质量,提高水源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在大量收集、归纳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密云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系统进行了研制,并在该系统中建立了适合密云水源林的造林模式库。密云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系统是基于ArcGis的二次开发系统,是应用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08中文版开发出的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专业系统。该系统实现了ArcGis图形的导入和处理,并且可以读取CAD图形。系统通过对所选定的项目区内林业小班数据资料的分析,判定出立地类型,自动规划设计出适合该地块的造林模式,用户也可以自定义造林模式。并且实现了立地类型现状总图、造林规划总图的自动化设计和自定义设计以及图纸的输出。针对具体的造林模式本系统提供了详细造林模式图式。同时用户可以通过造林效果与造价的技术经济分析,从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本研究还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针对密云水源林造林模式进行了现地种植实验。首先针对一种立地类型(低阴薄松)初步设计了10种造林模式,在标准样地上按设计要求进行种植,第三年夏季作每木调查,之后对不同造林模式的成活率进行排序,取前4位。对于没有进行专门实验设计的立地类型,通过实际造林工程的样地调查确定造林模式。每个立地类型选取2-4种造林模式,23种立地条件共选出52种典型造林模式,纳入造林规划设计系统数据库中。每种造林模式内容包括树种组成、初植密度、树种配置、株行距、配置方式、整地方式、幼林抚育方式等。此外,还将前人设计的成功典型造林模式也加入到了数据库中,共计74造林模式,供用户检索、选择使用。本系统研发了预算功能,用户输入造林的数量和定额后即可迅速计算出工程造价,通过调整数据,系统还能迅速反应出造价的变化情况,使用该功能,可以从技术、经济两方面进行造林模式优选。此外,该系统具有独立的新建和修改造林模式的功能,用户只需输入相关技术参数,就能方便快捷的形成一个新的造林模式,存入系统数据库中以备使用。本系统研发中充分考虑了可推广性。虽然是以密云县水源涵养林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的设计,但是预留了可供用户扩展的接口。在其他区域应用时,用户只需研究立地类型,提供立地类型判别的标准和造林标准,之后将立地条件和适宜的造林模式输入系统即可。而其他功能可以与本系统通用。本系统采用组件式开发,方便修改,为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周金光[9](2011)在《府谷县绿色通道工程规划设计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绿色通道建设是我国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对公路、铁路、河渠、堤坝沿线进行绿化美化。实施绿色通道工程,不仅能够保护公路、铁路、河渠、堤坝,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全国城乡绿化美化向纵深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的林业结构调整,改善和优化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是府谷县委、县政府建设秀美山川,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大举措。随着工矿业的迅猛发展,府谷的经济逐步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出现了一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不相协调的现象。府谷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经过认真调研,明确提出了“环境立县、资源富县、工业强县”的三大建设目标,“环境立县”被摆在三大目标的首位,体现了府谷人民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家园的迫切愿望。开展绿色通道建设,构建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骨架,以城镇、乡村绿化为依托,以公路、铁路、河渠、堤坝等沿线绿化为主体,带、网、片、点相结合,乔、灌、草、花合理配置,绿化美化融为一体的绿色长廊,是进一步改善府谷县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全省经济强县重要途径。县境内的府(谷)店(塔)公路和神(木)朔(州)铁路横贯县境东西,是进出府谷最重要的通道,交通量大,污染严重,被列为府谷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地段。府谷县绿色通道工程府店路绿化建设项目总体布局为两坡两带合一体。即府店一级公路与神朔铁路府谷段南北两侧山脊线以内坡面绿化;府店一级公路府谷段及路基两侧各50米防护林带绿化;神朔铁路府谷段及路基两侧各100米防护林带绿化。通过府店路绿色通道建设不仅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而且对于绿化美化沿途环境,提高府谷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雷东泽[10](2010)在《沙棘在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文中提出沙棘是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很广的树种之一。它适应能力强,繁殖容易,经济价值较高,已广泛用以造林和保土固沙,是造林选择适宜的树种之一。文章总结了沙棘在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主要造林技术,论述了干旱半干旱区发展沙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开发利用力度小。提出了4个方面的对策: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推广;扶持沙棘加工企业开发名优产品。

二、沙棘造林规划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棘造林规划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林水关系和功能的冀西北生态补偿区营造林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冀西北生态补偿区面临的生态问题
2 正确认知林水关系
3 生态补偿区营造林规划设计
    3.1 营造林的指导性原则
        3.1.1 坚持水资源承载力原则
        3.1.2 适地适树原则
        3.1.3 多样性原则
        3.1.4 保护乡土植物原则
    3.2 营造林的空间配置
        3.2.1 坝上沙区、永定河上游沙区及坝上退化草原
        3.2.2 山地丘陵区域
        3.2.3 平缓的平原、盆地区域
        3.2.4 不适宜大面积规划设计营造林的区域
    3.3 推广各种节水技术促进冀西北生态恢复建设
        3.3.1 工程节水技术
        3.3.2 农艺节水技术
        3.3.3 生物节水技术
4 结论与展望

(2)辽西地区沙棘林营造及平茬更新复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林营造技术要点
    1.1 适地适树
    1.2 科学整地
    1.3 确定合理的密度
    1.4 采用混交模式造林
2 沙棘灌木林的平茬技术
    2.1 平茬的林龄
    2.2 沙棘平茬的季节
    2.3 平茬的方式
        1)沙棘林的平茬方式主要有留干平茬、断根平茬、地面平茬三种。
        2)地面平茬是辽西地区常采用的平茬方式。
3 沙棘平茬后的管理
    3.1 整修树盘
    3.2 合理间作
    3.3 水肥管理
    3.4 整形修剪
    3.5 病虫害防治
4 结语

(3)“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地园林化”理念与实践研究现状
        1.3.2 “绿化祖国”运动研究现状
        1.3.3 建国以来其他相关“绿色”思想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从“绿化”到“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进程
    2.1 起步时期(1949-1953)
        2.1.1 机构初设,发展教育
        2.1.2 普遍护林与重点造林
        2.1.3 传统造园的延续与开放
    2.2 建设时期(1953-1957)
        2.2.1 “绿化祖国”的提出
        2.2.2 青年群体“大力造林”
        2.2.3 学习“苏联绿化模式”
        2.2.4 造园中学苏与传统辩证应用
    2.3 跃进时期(1958-1960)
        2.3.1 “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2.3.2 发展育苗,加速造林
        2.3.3 普遍绿化与结合生产
    2.4 调整时期(1960-1965)
        2.4.1 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
        2.4.2 “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偏颇
    2.5 停滞与倒退时期(1966-1976)
        2.5.1 “四旁”与平原绿化整顿
        2.5.2 园林绿化的破坏与损失
    2.6 恢复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1976-至今)
        2.6.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针的回归
        2.6.2 “大地园林化”的新发展
        2.6.3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设
    2.7 本章小结
        2.7.1 由点到面,科学规划
        2.7.2 由量到质,合理造林
        2.7.3 由少到多,广泛动员
3 “大地园林化”史料生产的社会动力
    3.1 政治人物的眼界
        3.1.1 绿化理念的前瞻视野
        3.1.2 绿化建设的实践考量
        3.1.3 理性思考与政策延续
    3.2 林业人士的观点
        3.2.1 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3.2.2 绿化方向上的规划建设
        3.2.3 林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3.3 农业人士的认知
        3.3.1 林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3.3.2 农业园林化的实现措施
    3.4 水利人士的态度
        3.4.1 水土保持与园林化
        3.4.2 黄河两岸的园林化
    3.5 园林人士的理念
        3.5.1 发展大地园林化
        3.5.2 重提大地园林化
    3.6 大众媒体的传播
        3.6.1 大众文学艺术传播
        3.6.2 区域社会活动领域传播
    3.7 本章小结
        3.7.1 政治人物率先引导了“大地园林化”
        3.7.2 各类专家理性推动了“大地园林化”
        3.7.3 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了“大地园林化”
4 “大地园林化”农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4.1 以防护为主的造林
        4.1.1 水土保持林
        4.1.2 水岸防护林
        4.1.3 农田防护林
        4.1.4 护村林
    4.2 以生产为主的造林
        4.2.1 用材林
        4.2.2 特用经济林
        4.2.3 苗圃
        4.2.4 果园
    4.3 基于交通线路的造林
        4.3.1 铁路
        4.3.2 公路
        4.3.3 交叉口
        4.3.4 道路绿化
    4.4 本章小结
        4.4.1 实施统一规格标准,超量完成造林任务
        4.4.2 树种选择的单一化,栽植质量良莠不齐
5 “大地园林化”园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5.1 公共绿地的园林化
        5.1.1 公园园林化
        5.1.2 车站园林化
        5.1.3 纪念地园林化
        5.1.4 广场绿化
    5.2 专用绿地的园林化
        5.2.1 居住区园林化
        5.2.2 学校园林化
        5.2.3 工厂园林化
    5.3 本章小结
        5.3.1 生产化的大众造园
        5.3.2 地域性的园林差异
        5.3.3 愿景式的理想规划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园林化”的生产生态认知
        6.1.2 社会认知下的全民性运动
        6.1.3 社会实践下的理想与现实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内容研究
        1.3.1 国内相关内容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沙产业
        2.1.2 沙地产业与沙产业
        2.1.3 沙区产业与沙产业
        2.1.4 沙产业经营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沙产业相关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博弈理论
        2.2.5 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章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理论构建
    3.1 沙产业经营中面临的问题
    3.2 沙产业经营中参与主体利益分析
        3.2.1 参与主体的利益取向
        3.2.2 参与主体利益冲突分析
        3.2.3 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分析
        3.2.4 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的构建
        3.2.5 参与主体的利益保障机制的构建
    3.3 沙产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的解释
        3.3.3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3.3.4 确定指标权重
    3.4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本质
        3.4.1 沙产业经营可持续的特征
        3.4.2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原则
        3.4.3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三大目标的统一
    3.5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
        3.5.1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结构
        3.5.2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基本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沙产业发展概况
    4.1 新疆沙化现状
    4.2 新疆沙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4.3 新疆沙产业发展现状
        4.3.1 北疆地区沙产业发展
        4.3.2 南疆地区沙产业发展
    4.4 新疆沙产业实地调研数据分析
        4.4.1 指标说明
        4.4.2 数据来源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
    5.1 政府主导经营模式
        5.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5.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5.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5.1.4 模式特征
    5.2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沙产业经营绩效评价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3 政府主导模式下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3.1 指标体系构建
        5.3.2 模型设定
        5.3.3 结果分析
    5.4 政府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5.5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5.5.1 优化目标
        5.5.2 优化原则
        5.5.3 优化途径
第六章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
    6.1 公司型经营模式
        6.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6.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6.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6.1.4 模式特征
    6.2 公司型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6.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3 公司主导型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6.3.1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6.3.2 结果分析
    6.4 公司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6.5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6.5.1 优化目标
        6.5.2 优化原则
        6.5.3 优化途径
第七章 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
    7.1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
        7.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7.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7.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7.1.4 模式特征
    7.2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7.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7.2.2 结果分析
    7.3 家庭主导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7.3.1 数据来源及模型说明
        7.3.2 结果分析
    7.4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7.5 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7.5.1 优化目标
        7.5.2 优化原则
        7.5.3 优化途径
第八章 新疆沙产业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8.1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子的选取
        8.1.1 影响因子的界定
        8.1.2 选取原则
        8.1.3 选取影响因子
    8.2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8.2.1 数据来源
        8.2.2 计量模型构建
        8.2.3 回归结果分析
    8.3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选择的结果分析
        8.3.1 村庄特征影响因素
        8.3.2 经济影响因素
        8.3.3 社会影响因素
        8.3.4 政策影响因素
    8.4 小结
第九章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经验借鉴及创新
    9.1 国内外沙产业经营模式经验借鉴
        9.1.1 以色列沙漠农业经营模式
        9.1.2 内蒙古沙产业经营模式
        9.1.3 甘肃沙产业经营模式
        9.1.4 宁夏沙产业经营模式
    9.2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
        9.2.1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9.2.2 股份合作制的特征
        9.2.3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9.2.4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9.2.5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合作途径
    9.3 新疆兵团八师149 团沙产业经营案例研究
        9.3.1 八师149 团经济基本概况
        9.3.2 八师149 团发展沙产业的背景
        9.3.3 八师149 团发展沙产业项目效益分析
        9.3.4 八师149 团沙产业经营模式分析
        9.3.5 八师149 团实现沙产业可持续经营对策建议
第十章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
    10.1 建立沙产业优惠政策协调机制
    10.2 建立沙产业发展的科学评估与考核机制
    10.3 建立科技与信息服务机制
    10.4 建立沙产业生态补偿机制
    10.5 健全管理体系
    10.6 健全技术保障体系
    10.7 健全金融保障体系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1.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1 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1.3.2 生物质发电产业社会效益评估
        1.3.3 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机制
        1.3.4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发电
        2.1.2 林木生物质与林木生物质能源、林木生物质发电
        2.1.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价值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
    3.1 资源基础
        3.1.1 沙生灌木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3.1.2 沙生灌木平茬生物量
    3.2 技术条件
        3.2.1 平茬技术
        3.2.2 生物质发电技术
    3.3 政策环境
        3.3.1 发展规划
        3.3.2 现行相关政策
    3.4 本章小结
4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现状
    4.1 企业运营概况
    4.2 典型企业介绍——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
        4.2.1 企业所在地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
        4.2.2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发展现状
    4.3 本章小结
5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评价及比较优势分析
    5.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
    5.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指标描述与说明
    5.3 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
        5.3.1 评价方法简介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沙区发展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比较优势分析
        5.4.1 与沙生灌木造纸、制板比较
        5.4.2 与秸秆生物质发电比较
        5.4.3 与风电、光伏发电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影响因素分析
        6.1.1 波特钻石理论及其模型
        6.1.2 生产要素
        6.1.3 需求条件
        6.1.4 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
        6.1.5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6.1.6 机会
        6.1.7 政府
    6.2 因素选取及其作用分析
    6.3 基于ISM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
        6.3.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简介
        6.3.2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6.4 ISM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沙地生态补偿利益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7.1 建立沙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7.2 演化博弈论简介
    7.3 沙区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7.4 分析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外部性核算
    8.1 沙生灌木能源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8.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介绍
        8.1.2 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8.1.3 沙生灌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8.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
        8.2.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系统
        8.2.2 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8.2.3 生命周期评价
        8.2.4 沙生灌木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环境影响评价
    8.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分析
        8.3.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定性分析
        8.3.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测算
    8.4 本章小结
9 沙生灌木发电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9.1 生态补偿的内容及标准
        9.1.1 生态补偿的内容
        9.1.2 生态补偿标准
    9.2 其它相关问题
        9.2.1 生态补偿对象
        9.2.2 确定生态补偿责任主体
        9.2.3 确定生态补偿方式
        9.2.4 建立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之处
    10.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及空间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森林碳储量研究现状
        1.3.2 森林碳储量研究方法
        1.3.3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研究进展
        1.3.4 防护林空间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碳库特征及系统固碳效应研究方法
        2.2.2 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林木生长因子与林木碳汇功能关系研究方法
        2.2.3 小流域农田防护林网与防护农田固碳耦合效应研究方法
        2.2.4 以碳汇功能为目标的小流域防护林空间配置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试验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2 土地利用状况
    3.3 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4 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碳库特征及系统固碳效应研究
    4.1 小叶杨林分碳库特征及系统固碳效应
        4.1.1 小叶杨林分植被层固碳效应
        4.1.2 小叶杨林分凋落物层固碳效应
        4.1.3 小叶杨林分土壤层固碳效应
        4.1.4 小叶杨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4.1.5 小叶杨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4.2 油松林分碳库特征及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4.2.1 油松林分植被层固碳效应
        4.2.2 油松林分凋落物层固碳效应
        4.2.3 油松林分土壤层固碳效应
        4.2.4 油松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4.2.5 油松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4.3 白榆林分碳库特征及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4.3.1 白榆林分植被层固碳效应
        4.3.2 白榆林分凋落物层固碳效应
        4.3.3 白榆林分土壤层固碳效应
        4.3.4 白榆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4.3.5 白榆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4.4 山杏林分碳库特征及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4.4.1 山杏林分植被层固碳效应
        4.4.2 山杏林分凋落物层固碳效应
        4.4.3 山杏林分土壤层固碳效应
        4.4.4 山杏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4.4.5 山杏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4.5 沙棘林分碳库特征及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4.5.1 沙棘林分植被固碳效应
        4.5.2 沙棘林分凋落物层固碳效应
        4.5.3 沙棘林分土壤层固碳效应
        4.5.4 沙棘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4.5.5 沙棘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4.6 柠条林分碳库特征及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4.6.1 柠条林分植被层固碳效应
        4.6.2 柠条林分凋落物层固碳效应
        4.6.3 柠条林分土壤层固碳效应
        4.6.4 柠条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4.6.5 柠条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4.7 不同林分类型各碳库固碳效应及固碳潜力
        4.7.1 不同林分类型各碳库固碳效应
        4.7.2 不同林分类型各碳库固碳潜力
        4.7.3 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不同碳库对生态系统碳增汇的贡献
    4.8 小结
5 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林木生长因子与林木碳汇功能关系
    5.1 小流域防护林邻体干扰模型的建立
    5.2 林木干扰指数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5.2.1 主要林分类型标准地概况
        5.2.2 主要林分基株干扰指数与基株胸径的关系
        5.2.3 主要林分类型基株干扰指数与基株冠幅的关系
        5.2.4 主要林分类型基株干扰指数与基株高径比的关系
        5.2.5 主要林分类型基株干扰指数与基株生境利用率的关系
        5.2.6 主要林分类型基株干扰指数与基株胸径、冠幅、高径比及生境利用率关联分析
        5.2.7 主要林分类型基株干扰指数与基株碳汇功能的关系
    5.3 小结
6 小流域农田防护林网与防护农田固碳耦合效应研究
    6.1 农田防护林网对林网内生物量碳储量的影响
        6.1.1 农田防护林网林网内生物量碳储量分区研究
        6.1.2 农田防护林网对林网内总生物量碳储量的影响分析
    6.2 农田防护林网对林网内作物产量的影响
        6.2.1 农田防护林网林网内作物产量分区研究
        6.2.2 农田防护林网对林网内总产量的影响分析
    6.3 农田防护林网复合模式的固碳、增产效益分析
    6.4 小结
7 以碳汇功能为目标的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
    7.1 以碳汇功能为目标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7.1.1 以碳汇功能为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的构造
        7.1.2 目标函数的确定
        7.1.3 约束条件的确定
    7.2 小流域防护林主要林分类型结构优化
    7.3 小流域防护林空间配置前后碳汇效益分析
    7.4 小流域防护林主要林分类型对位配置研究
        7.4.1 影响林木生长立地因子的选取
        7.4.2 影响林木生长立地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
        7.4.3 影响林木生长主导立地因子的选取
    7.5 小结
8 结论
9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密云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林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1.2 实现信息化发展是营造与管理水源林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内相关造林规划设计系统
        1.3.2 国外相关系统发展概况
        1.3.3 水源林造林规划系统研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概况
        1.5.1 研究区范围
        1.5.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概况
        1.5.3 气候水文
        1.5.4 植被和森林资源概况
2 水源林造林规划理论与技术基础综述
    2.1 水源林概论
        2.1.1 水源林的功能与作用
        2.1.2 水源林的分类
    2.2 造林规划设计概述
        2.2.1 造林规划和设计
        2.2.2 我国造林技术发展史和造林设计业务发展历程
    2.3 各类造林规划设计方法
        2.3.1 传统造林规划设计方法
        2.3.2 基于GIS的造林规划
    2.4 造林规划设计的程序
        2.4.1 预备调查
        2.4.2 造林地经营区划
        2.4.3 小班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2.4.4 利用森林二类资源调查的小班数据进行立地类型分类
    2.5 造林典型设计
        2.5.1 造林典型设计概论
        2.5.2 造林模式设计的普遍设计原则
    2.6 造林规划系统开发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
        2.6.1 基于ArcGISEngine的组件技术
        2.6.2 系统集成技术
        2.6.3 数据库技术
        2.6.4 图像处理分形理论技术
    2.7 小结与讨论
        2.7.1 小结
        2.7.2 讨论
3 密云水源林造林模式库的建立
    3.1 目的和意义
    3.2 造林模式入库过程
        3.2.1 造林模式初步设计
        3.2.2 造林模式实验
    3.3 密云水源林造林模式库的内容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4 造林规划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
    4.2 功能需求与设计思想
        4.2.1 功能需求
        4.2.2 设计思想和原则
    4.3 系统结构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4.4.2 数据体系架构
        4.4.3 数据库设计方案
    4.5 本系统开发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4.5.1 开发环境与使用工具
        4.5.2 运行环境的要求与设置
    4.6 功能模块设计与开发
        4.6.1 界面设计与开发
        4.6.2 用户登录模块
        4.6.3 造林规划设计功能模块
        4.6.4 空间数据浏览模块
        4.6.5 造林模式图式模块
        4.6.6 造林模式管理模块
        4.6.7 造林标准模块
        4.6.8 预算模块的实现
    4.7 系统实现的程序分析
        4.7.1 系统程序层次
        4.7.2 系统部分代码
    4.8 小结与讨论
        4.8.1 小结
        4.8.2 讨论
5 密云造林规划设计系统应用实例
    5.1 系统使用手册
        5.1.1 系统简介
        5.1.2 系统运行环境与安装步骤
        5.1.3 系统使用
    5.2 密云县不老屯镇造林规划设计应用
        5.2.1 造林规划总图设计
        5.2.2 各造林模式技术设计与详图
        5.2.3 造林规划表格
    5.3 造林模式功能的应用
        5.3.1 查询造林模式
        5.3.2 新建造林模式
        5.3.3 修改造林模式
        5.3.4 删除造林模式
    5.4 预算功能的应用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附录一 相关树种中文名拉丁名对照表
附录二 相关名词解释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府谷县绿色通道工程规划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项目建设背景
        1.1.1 区位背景
        1.1.2 社会经济背景
        1.1.3 发展背景
    1.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2.1 绿色通道建设是保护公路、铁路安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1.2.2 绿色通道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尽快实现小康生活的迫切需要
        1.2.3 绿色通道建设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3.1 用地条件有一定保证
        1.3.2 气候条件能适宜一定量的植物生长
        1.3.3 土壤条件适宜乡土树种的生长
        1.3.4 有充足的苗木来源
        1.3.5 有良好的管理机制和丰富的造林管理队伍
        1.3.6 属地有关单位有极高的积极性
    1.4 项目建设位置
第二章 建设环境分析
    2.1 环境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水文
        2.1.5 矿产
        2.1.6 植被
        2.1.7 野生动物
        2.1.8 社会经济状况
    2.2 环境分析
        2.2.1 有利因素
        2.2.2 制约因素
    2.3 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布局
    3.1 指导思想
    3.2 规划原则
        3.2.1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则
        3.2.2 坚持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
        3.2.3 坚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因段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
        3.2.4 坚持协调发展,景观、生态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3.2.5 坚持合理配置,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原则
        3.2.6 坚持依靠科学技术的原则
    3.3 规划依据
    3.4 总体布局
        3.4.1 总体布局
        3.4.2 建设期限
        3.4.3 建设任务
第四章 府店路两侧坡面绿化设计
    4.1 坡面绿化区划
        4.1.1 区划范围
        4.1.2 坡面绿化区划
    4.2 坡面绿化地点
    4.3 坡面绿化作业区基本情况
    4.4 坡面绿化作业区土地资源状况
    4.5 坡面绿化设计
        4.5.1 坡面绿化区立地类型划分与绿化模式设计
        4.5.2 绿化周期安排
        4.5.3 绿化地分权属
        4.5.4 混交设计
        4.5.5 主要绿化造林技术措施
        4.5.6 绿化造林种苗
        4.5.7 用工量及用料量
    4.6 绿化附属工程设计
        4.6.1 灌溉工程设计
        4.6.2 防火工程设计
        4.6.3 交通工程设计
        4.6.4 景观工程设计
    4.7 坡面绿化投资概算
        4.7.1 预算依据
        4.7.2 主要经济指标
        4.7.3 投资概算
        4.7.4 资金来源
第五章 府店一级公路府谷段绿化设计
    5.1 绿化范围
    5.2 绿化地点
    5.3 绿化作业区基本情况
    5.4 公路绿化设计
        5.4.1 立地类型划分
        5.4.2 绿化树种选择
        5.4.3 绿化模式设计
        5.4.4 主要绿化造林技术措施
        5.4.5 绿化种苗
        5.4.6 用工量及用料量
    5.5 绿化附属工程设计
        5.5.1 灌溉工程设计
        5.5.2 防火工程设计
        5.5.3 交通工程设计
    5.6 公路绿化投资概算
        5.6.1 种苗价格
        5.6.2 设施设备数量及价格
        5.6.3 其它费用
        5.6.4 投资概算
        5.6.5 资金来源
第六章 神朔铁路府谷段绿化设计
    6.1 绿化范围
    6.2 绿化地点
    6.3 绿化作业区基本情况
    6.4 铁路绿化设计
        6.4.1 立地类型划分
        6.4.2 绿化树种选择
        6.4.3 绿化模式设计
        6.4.4 铁路绿化区段规划设计
        6.4.5 主要绿化造林技术措施
        6.4.6 铁路绿化造林种苗
        6.4.7 用工量及用料量
        6.4.8 铁路绿化附属工程设计
        6.4.9 交通工程设计
    6.5 铁路绿化投资概算
        6.5.1 种苗价格
        6.5.2 设施设备数量及价格
        6.5.3 其它费用
        6.5.4 投资概算
        6.5.5 资金来源
第七章 建设顺序与投资效益分析
    7.1 建设顺序
        7.1.1 建设顺序原则
        7.1.2 建设顺序安排
    7.2 投资概算
        7.2.1 投资概算
        7.2.2 资金来源
    7.3 效益分析
        7.3.1 经济效益
        7.3.2 社会效益
        7.3.3 生态效益
第八章 保障措施
    8.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8.2 全民参与,积极投资
    8.3 严格财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8.4 推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
    8.5 精心组织,建设精品工程
    8.6 严格档案管理
    8.7 加强管护,巩固成果
    8.8 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10)沙棘在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张掖市基本状况
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3 干旱半干旱区沙棘的造林技术
    3.1 采种
    3.2 育苗
        3.2.1 种子处理
        3.2.2 选地
        3.2.3 播种
        3.2.4 造林
        3.2.5 平茬更新
4 干旱半干旱区发展沙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认识不到位
    4.2 投入严重不足
    4.3 开发利用力度小
5 发展沙棘产业的对策
    5.1 加大宣传力度
    5.2 强化基地建设
    5.3 加强技术推广
    5.4 扶持沙棘加工企业开发名优产品

四、沙棘造林规划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林水关系和功能的冀西北生态补偿区营造林规划[J]. 李联地,刘帅,赵建普,郭娇娇,高红真,张树梓,任启文. 林业科技, 2022(01)
  • [2]辽西地区沙棘林营造及平茬更新复壮技术[J]. 杨晓华. 林业勘查设计, 2021(05)
  • [3]“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 容怀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D]. 方宾伟. 石河子大学, 2018(05)
  • [5]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罗宝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6]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及空间配置研究[D]. 郭月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7]缔造绿色长城 战胜生态灾难——以山西省右玉县为例[A]. 郎晓娟,沈若萌. 国情报告(第十五卷 2012年), 2013
  • [8]密云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庞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9]府谷县绿色通道工程规划设计初探[D]. 周金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10]沙棘在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J]. 雷东泽. 防护林科技, 2010(06)

标签:;  ;  ;  ;  ;  

沙棘造林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