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总目录

2004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总目录

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常红梅[1](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认为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高敏[2](2020)在《我国跳绳运动“SWOT-AHP”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国际国内跳绳比赛成绩为视角》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跳绳运动的发展迎来契机,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全国跳绳运动推广中心的组织和推广下,多次举办跳绳世锦赛、公开赛、总决赛等大型跳绳赛事,中国跳绳国家队在国际跳绳舞台中占有一席之位。在我国跳绳运动及其赛事的发展过程中,这项新兴运动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项目管理部门对跳绳重视程度不够、项目发展缺乏资金、校园运动发展不平衡、缺乏相关师资力量等,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跳绳运动的发展。为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并结合跳绳国际国内的比赛成绩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对我国跳绳运动的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构建“SWOT-AHP”模型加以分析和整理,调查我国跳绳运动发展的现状,梳理跳绳运动发展进程,了解优势和劣势项目,探析我国与世界跳绳强国的差距以及我国跳绳赛事中所凸显的问题,分析制约国内跳绳运动发展的原因,探寻针对性的调整对策,提出我国跳绳运动发展的路径和具体措施,共同推动我国跳绳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对我国跳绳运动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得知:随着赛事的不断推广,每年参与跳绳赛事的人数逐渐增多,跳绳这项运动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但也依旧存在地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从国际国内跳绳比赛成绩的分析中得知:我国各类跳绳赛事的不断完善,跳绳赛事项目划分也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中国代表队在跳绳国际赛事中不断取得惊人成绩,并多次夺得奖牌,但在跳绳运动快速发展下也面临速度类与花样类项目发展不均衡等问题。(3)跳绳具有深厚群众基础,自身特点及功能具有一定优势,并且有自主赛事,拥有良好的赛事氛围。在项目管理部门对跳绳重视程度不够、项目发展资金短缺及校园运动发展和跳绳赛事发展不均衡等方面存在劣势,在大众健身的需要、众多跳绳赛事的举办下,以及国际跳绳联合会的成立、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又面临着社会认知度不够、其他跳绳强国的崛起、国内赛事发展水平不高、速度类与花样类项目发展不均衡的问题。(4)通过对我国跳绳运动“SWOT-AHP”分析,提出我国跳绳运动的发展路径类型为保持优势、抓住机遇的SO开拓型战略路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机遇,同时要兼顾抗争型战略,尽量规避外界环境的干扰。(5)我国跳绳运动的发展策略有以下三个层面:首先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加强师资队伍与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跳绳运动进教材、进课堂;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要推动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最后从赛事层面中来看,要不断完善赛事细节、提高赛事水平,丰富文化内涵、提升赛事形象,不断打造跳绳赛事品牌、激励市场化运作。

袁敏敏[3](2020)在《不同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地级市、农区和县域尺度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时间维演变特征不明和空间变异特征不清等问题,以泰州市及其所辖的兴化市、泰兴市、靖江市、姜堰区、海陵区和高港区麦季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9年对0-20 cm耕作层土壤进行了 GPS定位采样,测定了土壤总锰、总钼、总硒、总硼含量,并基于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与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开展了不同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与等级评价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7-2019年泰州市土壤总锰、总钼、总硒、总硼含量整体表现为中等变异性,仅2019年总钼为强变异性。2017年总硒在高港区、2019年总钼在兴化市和姜堰市为强变异性,其余均为中等变异性。2017-2019年,泰州市土壤总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总钼、总硒、总硼则均为先升后降。从县域来看,2017-2019年,除泰兴市总锰平均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外,泰州市所辖其他县(市、区)均为逐年上升;泰州市各县(市、区)总钼和总硒平均含量年际间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除兴化市总硼平均含量先升后降、高港区先降后升外,泰州市其他县(市、区)总硼均为逐年降低。2.2017年4种微量元素的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由大到小依次为总锰>总硒>总硼>总钼,2018年为总锰>总硼>总硒>总钼,2019年为总锰>总硼>总钼>总硒;总锰均最大,其他微量元素年际间有波动。2017年总钼、总硒、总硼和2018、2019年总钼、总硒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均小于25%,说明其主要受区域性因素影响,受随机性因素影响较小。2017年总锰和2018、2019年总锰、总硼的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处于25%~75%之间,表明其在受到区域性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人为活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2017-2019年泰州市土壤总锰含量表现为泰州市南部和北部高,而中部低;总钼在中部和南部存在高值区;总硒在南部含量较高;总硼在南部和西北角存在高值区。3.2017-2019年三年中,泰州市土壤总锰和总硼含量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总钼和总硒则皆为显着负相关。2017-2019年总锰和总硒含量的相关性呈逐渐增强趋势,表现为负相关性。2017和2018年土壤总钼和总硼含量的相关性表现一致,均为显着正相关;2018和2019年总硒和总硼含量则为极显着负相关。由泰州市总锰、总钼、总硒、总硼微量元素等级评价得出,2017年分别为五级、五级、高、五级,2018年分别为五级、一级、高、四级,2019年则为四级、五级、适量、五级。4.泰州市土壤微量元素在以老通扬运河为界的不同农区空间分布上整体存在差异。除2017年在高沙土农区的总硒和2019年在里下河农区的总钼为强变异性特征外,其余皆为中等变异强度。2017-2019年总锰、总钼的变异性均表现为里下河农区<高沙土农区,而总硒和总硼在两个农区的变异性年际间存在参差。2017-2019年两个农区土壤总锰和总硼含量年际间差异不大,而总钼和总硒存在较大差异。三年间总钼和总硼含量在两个农区呈极显着相关性,2018年总硒在两个农区均表现为极显着相关性,总锰无显着相关。总锰和总钼含量里下河农区高于高沙土农区,总硒则高沙土农区高于里下河农区,总硼在农区间分布无明显特征。2017、2018年两个农区总锰平均含量等级均为五级,2019年为四级;2017年里下河农区总钼等级为五级,高沙土农区为四级,2018年两个农区均为一级,2019年均为五级;2017和2018年两个农区总硒等级为高,2019年为适量;除2018年里下河农区总硼等级为四级外,其他均为五级。5.以泰州市高港区为研究区,4种微量元素在土壤和小麦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特征为:总锰为土壤>叶片>籽粒>茎秆,总钼为叶片>籽粒>茎秆>土壤,总硒为土壤>茎秆=叶片>籽粒,总硼分布特征与总锰相同。土壤总钼变异系数大于小麦器官组织,总锰、总硒和总硼则特征不明显。总钼、总硒和总硼在土壤中的变异性均大于茎秆,叶片中的变异性也大于茎秆。总锰在茎秆中的空间变异性最大,而总钼、总硒、总硼则较小。总锰和总硼含量在土壤和小麦茎秆中存在相关关系,均为极显着正相关;总钼和总硒含量在土壤和小麦茎秆、叶片、籽粒中无相关关系。2019年高港区总锰和总钼均值达适量标准,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而总硼整体缺乏,总硒整体适中。

刘子龙[4](2020)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秉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保育等不同诉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进而逐步形成契合于“三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要求、和谐有序、绿色可持续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呈现出离散化、割裂化特征的权利(力)理论,并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快速推进的大趋势、大背景,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内容的各类权利(力)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和几率正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冲突也由此而不断加剧和凸显。鉴于此,本文研究试图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在充分揭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冲突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法学问题——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而深入剖析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论证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意蕴,并引入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价值排序理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价值排序理论的指引下,探索实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新路径。本研究的行文架构主要由五章构成,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揭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图景及问题。首先,廓清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范畴,明确研究的边界,着重阐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内涵、类型及意义。其次,基于“冲突——权利冲突——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这一逻辑思路,一步步聚焦于涉水权利冲突。并根据功能维度、价值维度、资源维度(流域典型性)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行类型化梳理。第三,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涉水权利的配置、涉水权利间关系这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产生的法律原因,即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最后,从法律理性、生态理性、风险理性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基本诉求。第二章探究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前章已揭示出还原主义方法论是造成涉水权利冲突的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针对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提出整体主义方法论。并对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内涵进行阐释。其次,阐释价值排序的理论内涵,通过分析价值排序理论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以论证引入价值排序理论的正当性、合理性。并基于价值排序理论,明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凸显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最后,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价值排序理论,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中融入和谐价值与安全价值,以破解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和割裂性;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配置中确立综合模式,以破解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在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属性的理解中引入环境法律关系理论,以破解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针对极具长江流域典型性的三个冲突: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所进行的类型化、流域典型性、冲突产生机理的分析,以及对因应的冲突规制路径所进行的探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三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生存权与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冲突、生命支撑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冲突、冲突所为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环境容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区域排污权在制度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断裂,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与衔接,进而导致流域水污染防治无法有效约束、控制区域的排污行为。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理论基础,提出生存安全价值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四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之间的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之间的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行业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不同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流域控制性水库进行离散化、割裂化的调度,从而导致对流域水量的割裂化利用,结果导致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统筹协调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五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与长江流域涉水环境权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生态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空间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域空间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确立,水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拓展诉求日益凸显,由此对传统渔业养殖空间产生了明显的挤压和侵蚀,结果引发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

赵庆明[5](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是在继承清末民初化学教育成果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化学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学堂,但此时期的化学教育在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上,每个学校各自拟定,没有统一标准,化学教师也大多由外国人担任,此时期的化学教育正处于初创期。清末新政时期,化学教育正式成为中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教科书也由此诞生,此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大多译自日本,数量较多。进入民国以后,化学仍是中学的必修课程,化学教育在“壬午学制”学制后中国的化学教育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并进入了现代教育的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化学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也有些许不足。1927年到194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等化学教育发展的政策,先后颁布了五个中等化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作为化学教科书编写与化学教学、考核的参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虽屡经修订,但仍存在诸如没有指导思想、大纲繁杂、学时太少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自编教材成为化学教材的主体,改变了清末民初以来国外化学教科书为主流的局面。这得益于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化学教育家们的努力,这一时期出版了数量众多的中等化学教科书,其中不乏一些善本,但此时期的教科书仍不如一些译本教科书受欢迎,反映了国产教科书仍不成熟。化学教师作为化学教育的实施者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大多数中学化学教师毕业于国内大学甚至国外大学的化学专业或其他相关理科专业,但多数化学教师未曾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致使在教学法与教学经验上有所欠缺,化学教师仍是各中学比较稀缺的教师。化学教学须有实验的配合,教育部为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做过许多工作,但由于仪器设备的缺乏使得大多数初中与部分高中亦无法正常开展实验教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有成功的一面,亦有不足的一面。成功之处是经过22年的发展,中等化学教育已然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战乱时期也得以维持与发展,完成了自近代以来中等化学教育在中国的建制化进程。教育主管部门与广大化学工作者为此做出了贡献。但化学教育也存在诸如课程标准不成熟、教材分量过重、教学法不当、师资缺乏、实验形同虚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深受时局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抗战前的化学教育为建设服务,战时的化学教育为抗战服务,战后国民政府主导的化学教育在其垮台中走向消亡,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化学教育迎来新生。

周婧[6](2019)在《泰州市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阐明地级市尺度农田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本文以泰州市所辖的兴化市、泰兴市、靖江市、姜堰区、海陵区和高港区的稻麦轮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8年5月对研究区耕作层土壤(0-20cm)进行了 GPS定位采样,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和总砷、总镉、总铬、总铜、总铅、总锌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基于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开展了农田尺度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研究,并进行了土壤养分等级和土壤重金属质量安全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泰州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8.1 g/kg、1.32g/kg、115.7mg/kg、15.1 mg/kg、112.5 mg/kg,2018 年则分别为 44.5g/kg、1.43 g/kg、122.2mg/kg、38.9mg/kg、125.7mg/kg。两年间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皆呈极显着差异,碱解氮则不显着。从空间分布图看,2017、2018年,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均为南部地区含量低、北部地区含量高的规律,而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则南部高于北部。2.从养分等级评价得出,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年度间存在波动,而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两年间差异不大。全氮两年皆为丰富。碱解氮两年含量等级皆为一般。有效磷2017年为一般,2018年为丰富。速效钾两年皆为丰富,差异不大。3.2017年土壤中总砷、总镉、总铬、总铜、总铅和总锌平均值分别为6.83 mg/kg、0.45 mg/kg、54.8 mg/kg、11.3 mg/kg、12.5 mg/kg、63.3 mg/kg,2018 年则分别为 7.56 mg/kg、0.46mg/kg、54.4mg/kg、19.5mg/kg、14.8mg/kg、71.6mg/kg。总砷、总铜、总铅、总锌年度间皆呈极显着差异,总镉、总铬年度间差异不显着。2017年和2018年6种重金属的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由大到小依次为总砷>总锌>总铅>总铬>总镉>总铜和总砷>总锌>总铬>总铜>总铅>总镉,其中2018年总镉、2017年总铜、2018年总铅其空间自相关性较强,2017年总砷、总镉、总铬、总铜、总铅、总锌和2018年总铬、总铜、总锌空间自相关性中等,2018年总砷空间自相关性较弱。总砷、总铬、总铅、总锌两年间分布规律较为类似,皆呈南部和北部含量高、中部地区低的趋势。2017年总镉高值在中部地区,2018年北部地区含量较高。总铜两年间分布差异不大,但其高值主要集中在南部、北部。总砷、总铬、总铜、总铅、总锌两年间均为清洁,而2017年高港区和泰兴市西部、2018年兴化市北部可能存在总镉污染。4.根据土壤养分和重金属间两因子相关性分析,2018年各养分与重金属元素间整体相关性皆强于2017年,总砷、总铜、总锌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之间在2018年皆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总铬、总铅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间在2018年皆为极显着正相关,与有效磷为显着正相关。总镉与各养分间相关性较弱,且与碱解氮、有效磷呈负相关关系。基于单因子指数法,除2017年高港区总镉可能为重污染、2018年兴化市总镉可能为轻污染外,两年间,总砷、总铬、总铜、总铅、总锌均未出现超标情况。从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泰州市少数区域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刘琪[7](2019)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要通晓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中俄合作办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瓶颈,中俄合作办学需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围绕这一目标和规格,在区域竞争力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法、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层次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数据表象背后的本质,继而总结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论证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及策略。依据政府需求、市场需求,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据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俄语+专业”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对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俄罗斯高校是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就其总体发展和典型案例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培养层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高职、硕博层次占比很小;本科及以上层次办学以理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高职层次办学高度集中于轨道交通类;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中方高校教师职称、学历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俄方高校师资不足,且对俄方教师利用率较低,高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其三,俄语课程占用课时过高,引进外方专业课程比例较低,对共同开发课程和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其四,“985工程”、“211工程”类别高校参与度非常低,举办高校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举办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其五,学费标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筹措困难。从其后续发展来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还将面临来自俄方高层次师资短缺、合作办学内部竞争激烈,联合学位在俄罗斯发展受限等困境。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多方政策红利,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将大力推动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动也有利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未来,优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秉持服务中俄合作原则、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在办学实践中,需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尤其注重保障项目中赴俄留学学生的思想纯洁性;解决当前在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模布局,鼓励黑龙江省以外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以扩展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基于中俄合作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俄经济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中方高校的优势特征调整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当前俄罗斯力推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加大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尝试在大学联盟、教育集团等教育集群内发展中俄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徐晓丹[8](2018)在《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新带给国家的巨大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图抢占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开展高校协同创新正是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形势提出的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跨文化、跨领域、多主体参与的非线性创新组织模式,与以往的产学研合作机构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客观评价、有效激励,寻求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以促进高校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是国家面临的客观现实难题,也是本研究开展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研究综合运用协同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创新网络理论等,采用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以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协同创新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基本路径,重点分析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机制和现实问题,在借鉴吸收国外协同创新制度设计、组织模式、运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共同治理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路径。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通过对国家首批认定的14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的13家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具体分析这些自然形成的不同协同创新中心的利益述求以及影响协同创新利益配置的复杂因素,探索构建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及其实现途径。本研究发现,高校协同创新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性,不仅是简单的政策构想和理论创新模式,而是长期以来人类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科技创新社会网络化,根本是体制机制创新。实证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协同创新进行利益配置的影响因素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主要表现为重大任务承担能力和科研产出贡献度。面对高校协同创新这样一种由多元异质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愿景组成的复杂性开放系统,建立健全具有合理的配置原则、科学的评价体系、理性的契约过程和完善的配套政策的利益配置机制成为必要。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推进,需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

丁伟[9](2015)在《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文中指出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时代背景前提条件下,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3月正式创建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首先开办英文一科,这是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专门函授学校,它不仅正式拉开了中国近代函授教育的序幕,亦成为中国近代英语函授教育的嚆矢。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函授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在上海一地及全国范围之内,始终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在长达数十年的函授教育办学生涯中,这三所函授学校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在中国函授教育史、中国早期远程教育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述三所私立专门函授学校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先后开设了特色鲜明、办学优势突出的不同门类专业,均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成绩。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函授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中,其英文科创办时间较早、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持续时间较长、毕业学员人数较多、办学声誉较为显着,因此这三所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成就相当突出,格外引人瞩目。商务印书馆最早从欧美引进的这种不受地域限制、打破时空藩篱的新型开放式教育体制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从1915年至1946年期间,近代民营出版机构为民国社会工、商、学、政界等各个领域培养了多达6万多人的具有由"普通英语语言+一般社会用途英语+商业用途英语"知识、技能构成的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据统计,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的英文科学员广泛分布在全国22个省及5个院辖市行政区域范围之内。函授学员遍布中国各地的众多行业领域,他们凭借自己所具备的英语语言优势,为推动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仅从在读学员人数和学员分布情况的角度来衡量,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成就已经相当突出了。更为可贵的是,商务、中华、开明将起源、发轫于欧美国家的这种新型开放式教育体制——函授教育引入到中国的英语教育领域之际,都没有简单地完全照搬欧美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着特征的学历函授教育体制。在近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综合考察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而是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扬弃和本土化的创新。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始终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存的双轨教学体制,以中等教育为主体、兼顾高等教育,彰显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动态性地设置课程体系,努力做到办学体制、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以期更好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如果将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历史轨迹连成一体,可以发现,后者与前者相比,既有借鉴与传承,又有超越与创新,其英语函授教育体制呈现出了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富有弹性、更加具有本土色彩的显着特点。这三大民营出版重镇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在中国近代英语函授教育史上演绎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有力促进了英语函授教育在近代中国科学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进程。晚清以降,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所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实用性、民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这也是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涵。函授教育在近代中国诞生,并取得一定的发展,这一重大教育事件本身就是中国教育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有效缓解了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为广大中下层社会民众开辟了另外一条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提升文化素质的校外新途径。毫无疑问,仅仅从英语函授教育自身发展的层面而言,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所从事的这种迥别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开放式英语远程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就已经起到了重要推手的作用。在民国初期,这种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到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函授教育制度并没有被各级政府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和接受。此后,在近代民营出版机构所从事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示范和推动下,上海市教育局在1931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3年7月分别颁布、实施了专门针对函授学校的管理法规。至此,这种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到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函授教育制度,经过25年的曲折发展,终于在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系统之内,占有了一席之地,最终进入了民国各省市的公立师范院校,与普通学校并行同时发展,得以被大力推广和普及。可以这么说,函授教育制度在民国社会能够得以发展和普及,民营出版机构从事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对此功不可没。民营出版机构充分凭借其自身拥有的高素质人才智力资源和丰富的纸质媒介资源,开办了长达数十年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大力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在经营出版事业的若干层面上也有效推动了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不仅为数以万计的在职人员提供极有针对性的英语函授教育,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职业人士的英语素质,加快西学在华传播的历程;而且还为社会各界培养、输入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有力促进了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近代民营出版机构长期开办英语函授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其中蕴含着某种教育规律,这些教育规律对当今的高等外语函授教育、函授教育及成人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不仅如此,通过办理英语函授教育,进而推动自身出版事业的发展,这对当今的出版文化事业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毋燕燕[10](2015)在《《礼记》单篇别行研究 ——以《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为中心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礼记》单篇别行研究是目前《礼记》研究领域中稍显薄弱的环节,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礼记》自汉代成书后,所收录的46篇中又有23篇从中析出单篇别行,因为这些篇目出现单篇别行的时间早晚、数量多寡以及存世情况差异较大,本文便选取《礼记》中的《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五篇单篇别行较多的篇目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学、学术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在整理、校勘、考辨文本文献的同时,以期在学术史与思想史的视野下对《礼记》单篇别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有深刻地认识。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引言主要对《礼记》单篇别行概念进行界定,对其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作以说明。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檀弓)单篇别行研究》,通过考察历代《檀弓》单篇别行着作的类型、存佚、着录情况、内容特色,发现《檀弓》传承着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维系着儒家的伦理纲纪,为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及保障国家政治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其在《礼记》成书后仍单篇别行的主要原因。此外,从《檀弓》单篇别行文本的类型中我们看到了《檀弓》如何从儒家经典文本向文学文本、文章学范本转化的轨迹。第二章《(王制)单篇别行研究》,通过对《王制》单篇别行现象的考察,发现《王制》单篇别行多出现在清代,且与清代的政策改革密切相关,为清代政治改革运动提供了理论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第三章《(月令>单篇别行研究》,通过梳理和考察历代《月令》单篇别行现象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发现《月令》所载的四时模式构成了华夏思想文化的根基,其时间观念不仅对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政治生活、人类的世俗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华夏儿女的灵魂深处,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自然法则,并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时”的思考。第四章《<深衣>单篇别行研究》,主要是对历代《深衣》单篇别行现象及其出现原因与价值的研究,发现深衣的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服饰含义之内,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尚礼重德的文化符号,成为儒者德行的象征。第五章《<投壶>单篇别行研究》,通过对《投壶》单篇别行现象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即使是休闲的游艺活动也格外强调礼法的尊卑有序。结语《<礼记>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则在前五章的研究基础上,整体论述《礼记》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突出《礼记》在学术史与思想史上的地位。两个附录“《礼记》其他诸篇单篇别行着作一览表”与“近四十年以来《礼记》研究现状”,分别梳理了《礼记》其他篇目的单篇别行情况以及近四十年以来学术界关于《礼记》研究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成果,虽为附录,却是本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2.2 数学教育制度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2.4.1 编译者简介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2.4.3 内容简介
        2.4.4 名词术语
        2.4.5 具体例析
        2.4.6 特点分析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2.5.1 编译者简介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2.5.3 具体例析
    2.6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3.2 数学教育制度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3.4.1 编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3.4.3 内容简介
        3.4.4 名词术语介绍
        3.4.5 具体例析
        3.4.6 特点分析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3.6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5.2.1 数学教育制度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5.3.1 编写理念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5.4.3 内容简介
        5.4.4 具体例析
        5.4.5 特点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7.1.3 日本的影响
        7.1.4 欧美的影响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7.2.1 宏观特点
        7.2.2 微观特点
    7.3 启示与借鉴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7.3.3 学习教科书编着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我国跳绳运动“SWOT-AHP”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国际国内跳绳比赛成绩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我国跳绳运动发展的需要
        1.2.2 我国跳绳运动的研究相对薄弱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跳绳运动发展的相关研究
        2.1.1 跳绳健身方面的研究
        2.1.2 跳绳教学训练方面的研究
        2.1.3 跳绳竞赛方面的研究
    2.2 国外跳绳运动发展的相关研究
        2.2.1 跳绳健身方面的研究
        2.2.2 跳绳教学训练方面的研究
        2.2.3 跳绳竞赛方面的研究
    2.3 跳绳运动的综合性研究
        2.3.1 关于制约我国跳绳发展的研究
        2.3.2 关于我国跳绳发展对策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地调研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2.7 SOWT-AHP层次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跳绳赛事发展研究
        4.1.1 我国跳绳赛事发展现状
        4.1.2 我国各类跳绳专项赛事
        4.1.3 2017-2019我国跳绳队参加国际赛事简要回顾
    4.2 2015-2019年四届全国跳绳总决赛我国跳绳发展态势分析
        4.2.1 比赛项目的分布走势
        4.2.2 比赛项目分组情况
        4.2.3 参与人数情况
        4.2.4 各地区进入前三名的情况
    4.3 2016-2019四届国际跳绳赛事我国跳绳发展态势分析
        4.3.1 参赛人数变化分析
        4.3.2 总体成绩变化分析
    4.4 我国跳绳运动发展SWOT-AHP分析
        4.4.1 我国跳绳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
        4.4.2 我国跳绳运动发展的SWOT—AHP分析
    4.5 我国跳绳运动发展提升策略
        4.5.1 学校层面:加强师资队伍与校园文化建设
        4.5.2 社会层面:推动政策落实及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
        4.5.3 赛事层面:提高赛事水平、赛事形象与市场化运作
5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不同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微量元素的来源和形态及其转化研究进展
        1.2.2 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进展
        1.2.3 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研究进展
    1.3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1 地统计学研究进展
        1.3.2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采样方法
        2.2.2 测定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地级市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3.1 土壤微量元素描述性统计特征
    3.2 土壤微量元素时间维变异特征
    3.3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
    3.4 土壤微量元素等级评价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章 农区尺度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4.1 土壤微量元素描述性统计特征
    4.2 土壤微量元素时间维变异特征
    4.3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
    4.4 土壤微量元素等级评价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章 县域尺度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5.1 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描述性统计特征
    5.2 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5.3 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方差分析
    5.4 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综合评价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范畴的界定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类型
        四、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意义
    第二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廓清
        一、“冲突”与权利冲突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类型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溯源与规制诉求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原因分析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诉求
第二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方法论转换:从还原主义方法论到整体主义方法论
        一、还原主义方法论的阐释与评析
        二、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整体主义方法论
        三、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
    第二节 价值论调整:从旧价值排序到新价值排序
        一、价值排序的理论阐释
        二、价值排序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实现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构造的价值拓展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配置的模式选择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的属性界定
第三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存安全价值优位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完善
第四章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统筹协调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完善
第五章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态优先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结论:新时代长江流域法治的突破与转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1927年前近代化学教育的开端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化学教育的开端
        二、清末的化学教育
        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经济建设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继续发展(1927-1937)
        一、国民政府教育宗旨的确立及其教育立法
        二、中等化学教育的黄金十年
    第三节 抗战及战后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1937-1949)
        一、战时教育体制与中等教育政策的调整
        二、战时中等化学教育的继续发展
        三、战后中等化学教育的发展与危机
第二章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第一节 1927年以前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第二节 暂行标准:1929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暂行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二、1929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内容
        三、1929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评价
    第三节 正式标准: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32年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二、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三、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第四节 战前标准: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36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二、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三、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第五节 战时标准: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二、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第六节 战后标准:1948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48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二、1948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小结
第三章 中等化学教科书研究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回顾
        一、传教士与化学教科书
        二、新式化学教科书的诞生
        三、中等化学教科书的初步发展(1912-1926)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出版总体概况
        一、十年建设: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出版的“黄金时代”(1927-1936)
        二、抗战及战后的中等化学教科书曲折发展(1937-1949)
    第三节 化学教科书的发展趋势
        一、化学教科书的本土化
        二、化学教科书的规范化
        三、化学教科书编者的专业化
        四、化学教科书体现时代性
    第四节 南京政府时期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评价
        一、化学教科书的优点
        二、化学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群体分析
    第一节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与进修制度
        一、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
        二、中学化学教师的进修
    第二节 中学化学教师结构考察
        一、中等化学教师的学历结构
        二、中等化学教师的年龄及性别结构
    第三节 化学教师日常工作及案例分析
        一、化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二、化学教师案例分析
        三、化学教师的职业兴趣
第五章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
    第一节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法及讨论
        二、中等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第二节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一、中学化学设备标准
        二、化学实验教材与仪器设备
        三、化学实验课开课情况分析
    第三节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一、中学化学考试成绩的考察
        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小结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历史思考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评价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成就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局限性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启示
        一、化学教育应与社会及时代密切联系
        二、化学教育应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泰州市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进展
        1.2.2 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研究进展
        1.2.3 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安全等级评价研究进展
        1.2.4 地统计学空间插值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采样方法
        2.2.2 测定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制图
第三章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3.1 土壤养分描述性统计特征
    3.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3.3 土壤养分等级评价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第四章 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4.1 土壤重金属描述性统计特征
    4.2 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
    4.3 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4.4 土壤重金属质量安全评价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二、中外合作办学
        三、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文献述评
        一、研究综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四、不足之处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一、区域竞争力理论概述
        二、中俄合作办学与中俄区域竞争力
    第二节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中外合作办学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一、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意见
        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
        三、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实际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
        一、各省市(自治区)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各大类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第四章 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析
    第一节 俄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概况
        一、2018QS综合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
        二、2018QS学科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三、2018QS区域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四、2018QS就业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第二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的相关分析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众多优势学科资源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高性价比学费优势
    第三节 俄方知名高校的个体分析——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为例
        一、学校师资、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概况
        二、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科、课程资源
第五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现状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发展变化情况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结构分析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层次结构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科类别与专业结构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师资结构
        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方高校与俄方高校
        一、中方高校
        二、俄方高校
    第四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与学生毕业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第五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经费
        一、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二、研究生、高职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三、对中俄合作办学经费来源的思考
第六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和具备的优势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
        一、来自俄罗斯高等教育方面的困境
        二、中俄合作办学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三、来自中俄合作办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具备的优势
        一、当前我国政策环境有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
        二、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若干优势
        三、中俄经贸、文化合作为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四、欧美国际留学市场的变动为中俄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第七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
        一、D项目基本信息
        二、D项目招生、毕业与学费
        三、D项目培养方案
        四、D项目师资情况
    第二节 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江苏圣理工学院基本信息
        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三、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招生与学费
        四、江苏圣理工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五、江苏圣理工学院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师资情况
    第三节 中俄合作办学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本信息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招生与学费
        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师资情况
第八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与策略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
        一、服务中俄合作原则
        二、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
        三、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
        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加大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四、基于中俄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五、利用俄当前力推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大力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
        六、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维度
        一、顺应大科学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三、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第二节 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咨政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研究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章 回顾与反思:理论机理与文献述评
    第一节 已有研究:多学科视域中的文献综述
        一、协同
        二、协同创新
        三、利益配置机制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已有研究评述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方法: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四、系统分析法
        五、调查访谈法
第三章 协同创新:宏观政策下的理想追求
    第一节 范式转变: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二、创新理论演进
        三、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第二节 模式变迁:从体制壁垒到融合集成
        一、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化
        二、高校学科、科研、人才发展的网络化
        三、高校科技创新社会网络化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高校选择:从产学研合作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一、协同创新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协同创新为高校实现“进位赶超”提供历史机遇
        三、高校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基础
第四章 现实困境: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析
    第一节 厘清利益:理论机理与文献述评
        一、利益相关者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聚焦利益:现实状况与理论诉求
        一、高校协同创新中的利益相关者
        二、协同创新利益主体需求
        三、协同创新利益冲突分析
        四、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系统分析
    第三节 协调利益:权力冲突的权利转向
        一、利益相关者协调的逻辑起点
        二、利益相关者合作关系的演化
        三、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构建
第五章 价值逻辑:应然的取向与规范性的理想
    第一节 美国视角:协同创新发展历程及经验
        一、美国协同创新发展历程
        二、美国协同创新机制探析
    第二节 欧盟借鉴: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一、欧盟协同创新体系发展历程
        二、欧盟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特点
    第三节 典型案例:借鉴思考为我所用
        一、从美国I/UCRC看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的加拿大“NCE计划”
第六章 共同治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制度路径
    第一节 “共治”观念:高校协同创新治理设计之“轨”
        一、理论范式:利益相关者与治理
        二、分析维度:整合与互动
        三、协同层面:战略、知识、组织
    第二节 机制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之“钥”
        一、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素
        二、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创新
    第三节 体系框架: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
        一、利益主体的协同机制
        二、配置行为的优化机制
        三、资源整合的保障机制
第七章 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案例剖析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多元诉求之“要”
        一、B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与利益配置机制
        二、八家协同创新中心有关利益配置机制分析(如表7-2所示)
        三、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实证研究
    第二节 高校协同创新:一个期待续写的“故事”
        一、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结论
        二、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结语
附录
    附录1: 2013年国家首批认定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附录2: 2014年国家第二批认定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附录3: “高校协同创新工程”研究项目调研提纲
    附录4: “高校协同创新工程”调研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选题意义及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理论及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结构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办学历史背景与办学条件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办学主观条件
    第三节 办学客观条件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中的办学经历
    第一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兴起(1915年—1918年)
    第二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发展(1919年—1931年)
    第三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兴盛(1932年—1937年)
    第四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衰落(1938年—1946年)
第三章 英语函授教育的办学特点、效果及问题
    第一节 办学特点的总结
    第二节 显着的办学效果
    第三节 存在的办学问题
第四章 主要历史作用、启示
    第一节 英语函授教育与近代函授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英语函授教育与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英语函授教育推动民国社会的进步
    第四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现代启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礼记》单篇别行研究 ——以《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为中心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单篇别行——《礼记》研究的另一维度
    一、《礼记》单篇别行的界定与研究现状
    二、《礼记》单篇别行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植弓》单篇别行研究
    第一节 《檀弓》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一、鉴赏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二、鉴赏兼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三、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第二节 《檀弓》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一、鉴赏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二、鉴赏兼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三、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第三节 《檀弓》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
        一、《檀弓》单篇别行的原因
        二、《檀弓》单篇别行的价值
    小结
第二章 《王制》单篇别行研究
    第一节 《王制》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一、阐释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二、研究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第二节 《王制》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一、阐释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二、研究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第三节 《王制》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
        一、《王制》单篇别行的原因
        二、《王制》单篇别行的价值
    小结
第三章 《月令》单篇别行研究
    第一节 《月令》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一、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二、研究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三、以《月令》物候为吟咏对象的文学作品概述
        四、“月令体”着作概述
    第二节 《月令》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一、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二、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三、以《月令》物候为吟咏对象的文学作品举要
        四、“月令体”着作举要
    第三节 《月令》单篇别行原因与价值
        一、《月令》单篇别行的原因
        二、《月令》单篇别行的价值
    小结
第四章 《深衣》单篇别行研究
    第一节 《深衣》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一、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二、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三、以“深衣”为吟咏对象的文学作品概述
    第二节 《深衣》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一、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二、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三、以“深衣”为吟咏对象文学作品举要
    第三节 《深衣》单篇别行的原因及价值
        一、《深衣》单篇别行的原因
        二、《深衣》单篇别行的价值
    小结
第五章 《投壶》单篇别行研究
    第一节 《投壶》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一、研究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二、以“投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概述
    第二节 《投壶》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一、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二、以“投壶”为吟咏对象的文学作品举要
    第三节 《投壶》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
        一、《投壶》单篇别行的原因
        二、《投壶》单篇别行的价值
    小结
结语:《礼记》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
    一、《礼记》单篇别行的原因
    二、《礼记》单篇别行的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一:《礼记》其他诸篇单篇别行着作一览表
附录二:近四十年《礼记》研究现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我国跳绳运动“SWOT-AHP”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国际国内跳绳比赛成绩为视角[D]. 高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不同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D]. 袁敏敏. 扬州大学, 2020
  • [4]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D].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D]. 赵庆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泰州市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与评价研究[D]. 周婧. 扬州大学, 2019(02)
  • [7]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8]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D]. 徐晓丹. 厦门大学, 2018(06)
  • [9]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D]. 丁伟. 浙江大学, 2015(07)
  • [10]《礼记》单篇别行研究 ——以《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为中心考察[D]. 毋燕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标签:;  ;  ;  ;  

2004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