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并适应需要

需要并适应需要

一、有需要,并适应了需要(论文文献综述)

马彩[1](2021)在《农村丧偶老人哀伤辅导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楠[2](2021)在《个案工作在新空巢家庭适应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的独生子女家庭,其子女因求学、工作等原因离开原生家庭,促使父母在中年阶段就进入空巢期,进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家庭模式——新空巢家庭。其在认知、情绪、心理以及社会交往方面都会产生变化,致使新空巢家庭父母感到难以适应,从而对整体生活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但因个体的受影响程度和适应能力不同,各新空巢家庭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而需要向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而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既可以为需求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以专业角度帮助新空巢家庭适应空巢生活,因此个案工作介入新空巢家庭适应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对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内的X社区进行走访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法了解社区新空巢家庭的概况,进而运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对X社区的新空巢家庭情况做调查,总结归纳发现新空巢家庭适应问题表现在非理性理解、消极情绪、退缩行为和消费压力这四个方面,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分析了造成适应不良的原因。随后笔者从众多新空巢家庭中双向选取具有以上适应不良表现的典型性、代表性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支持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采用个案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接纳、换位思考、同理心等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对困扰者的问题进行介入,进而对个案工作各阶段工作内容和方法做出总结和反思,探索个案工作方法介入新空巢家庭提高适应性的方案。从研究效果得出:个案工作介入新空巢家庭适应问题的解决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希望可以把这种方式广泛推广和应用到新空巢家庭适应性提高的工作中。

陈智钰[3](2021)在《落地生根:滇西南YJ乡“缅甸新娘”的社会融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融入是由社会流动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互动愈发频繁,国与国之间人口流动的迁移轨迹愈加明显,这其中包括一种特殊的人口迁移现象:大量周边国家的妇女,尤其是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外籍女性,以婚姻为途径进入中国社会长时间居住或永久居住,并且,这一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跨国通婚自古有之,地处我国滇西南边境的YJ乡早已存在着中缅两国自由通婚的现象,这些通过跨国婚姻的途径跻身进入中国社会的“缅甸新娘”由于受到自身经济地位、政治身份认同、风俗习惯、语言表达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她们在经济活动、公共事务、社会互动等的参与以及公共利益的分配上或多或少与当地人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能否可以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逐渐缩小甚至消除,则直接反映了她们在当地的社会融入程度。此外,“缅甸新娘”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和壮大,在给当地社会带来一些诸如提供劳动力、缓解婚姻挤压、繁衍后代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伴随着她们社会融入过程的始终,或者突然集聚、爆发,又或者逐渐分解、消除。换句话说,“缅甸新娘”的社会融入情况与YJ乡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缅甸新娘”的社会融入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关注并且去探究的现存社会问题。基于此,笔者走访调查了YJ乡69位“缅甸新娘”所在的家庭和社区,抽取50位“缅甸新娘”作为问卷的样本,并以其中6位作为深度访谈的对象,结合对其他9位当地村民(包括“缅甸新娘”的丈夫、婆婆、邻居以及村民小组长等)和1位陪同调研的扶贫干部共16位相关人员进行访谈的结果,深入了解了YJ乡“缅甸新娘”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域下的自我融入过程以及被接纳程度,并且通过着重剖析她们在融入地社会的经济参与、社会保障、公共事务参与、社区文化参与、社会互动、自我融入这六个方面的具体融入情况,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出YJ乡“缅甸新娘”的社会融入现状。笔者还就她们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障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对策,以期引起当地社会的关注,不断改善YJ乡“缅甸新娘”在当地社会的生存现状和融入质量。

杨义锋[4](2020)在《HB公司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带动,国内小家电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价值增长点,同时国内小家电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西式小家电出口代表型企业的HB公司,为了促进实现“ODM+OEM”订单生产模式与“OBM”品牌运营模式的均衡发展战略,近几年持续调整经营策略及国内营销策略,加大在国内市场资源投入,以期促进自有品牌在国内市场的成长,从而迎来新的成长机遇期。随着HB公司的转型升级及快速发展,对原有绩效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并顺应发展需求进行优化和改进,提升绩效管理效能显得尤为急迫和更为重要。本研究以现代企业绩效管理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HB公司绩效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对HB公司绩效管理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综合分析,通过研究发现HB公司在绩效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1)KPI指标规划的有效性不足;(2)绩效计划及绩效辅导做得不到位;(3)绩效考核结果效度不足;(4)绩效评价结果缺乏多维度应用;(5)持续的绩效沟通及反馈执行不到位。针对HB公司绩效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研究以HB公司的战略实施为导向,在企业管理及绩效管理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绩效管理实践经验,提出HB公司绩效体系效能提升的五大优化对策建议:(1)优化HB公司的KPI指标体系;(2)优化HB公司的绩效管理流程;(3)强化绩效体系实施的过程管理,(4)做好绩效体系实施的保障工作;(5)加强绩效体系实施成效的评估工作。研究者期望通过HB公司绩效管理改进对策的实施,不断促进HB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培育及持续强化HB公司核心竞争优势,支撑HB公司战略目标及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期为行业内其他小家电企业的绩效管理效能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作用及借鉴价值。

周腾飞[5](2020)在《对我国“共享住宅”及空间设计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和共享理念的普及,基于共享居住模式的“共享住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虽然,住宅共享的现象由来已久,但如今的“共享住宅”作为对共享时代的一种回应,其本质是通过网络和共享的方式,让信息对等,从而达到解放闲置住房资源,让其充分被利用的目的。同时,“共享住宅”也是对现有住房市场现存问题、居住需求提升、居住方式变化、新技术应用、社会环境改变等要素的一种调节和回应,它对降低住宅空置率,提高居住体验和品质,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由于“共享住宅”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目前国内对其研究主要以政策、运营模式、管理等方面为主,在建筑学领域也有对国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和模式的探讨,但在空间设计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考虑到我国现有的“共享住宅”大多以常规住宅为空间基础改造而来。因此,本文的研究将立足于“共享住宅”独特的居住方式,结合使用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来探讨基于常规住宅发展改造而来的“共享住宅”的空间设计策略。首先,笔者对“共享住宅”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整理了“共享住宅”的成因、性质和优势、构成人群、共享的模式、“共享住宅”分类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然后,结合调研和相关研究来探讨我国基于常规住宅发展改造“共享住宅”的前景、可能性和三类主要由常规住宅改造而来的“共享住宅”—“多人共同租赁同一住宅”、“家庭青年旅社”、“在线短租住宅”,并分析我国“共享住宅”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再者,笔者根据上文对“共享住宅”和我国需求、现状的研究,从空间布局、空间使用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空间设计策略。并基于提出的空间设计策略,以共享“闲置时间”和共享“闲置空间”这两种模式为例进行设计。最后,对未来“共享住宅”的设计提出一定的探讨和展望。本文希望能够为建筑师在未来有关“共享住宅”空间设计过程中提供一些基础和参考。

陈露璐[6](2020)在《高中远程直播教学远端教师角色研究 ——以A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扶贫工作的深入,一种依靠卫星传输共享名校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始受到关注。通过这一模式,贫困地区的中学能够与国内名校共享课程,全天候跟随名校师生学习,实践成果显着。这一模式便是远程直播教学模式,其中直播端称为前端学校,接收端称为远端学校,两端学生作息一致,全天候同步学习。在课堂中,由前端教师讲授新课,远端老师不直接讲授新课。在这一模式下,远端老师势必面临角色转换。而他们真正的新角色又是什么?远端教师,远端学生,管理人员又是如何看待远端教师角色的呢?本研究针对远程直播教学模式下高中远端教师的角色问题进行探究。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指导,使用观察法对远程直播教学模式及远端教师工作建立初步印象,确定访谈提纲并为后续编码的拟定做参考。而后采用访谈法对远端教师、远端学生及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探究其对于远端教师角色的看法,为后续编码搜集资料。最后以文献研究法对比相关文献,进行编码聚类,形成理论框架。研究以我国中部某市A中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两个班级作为案例,对日常教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后,综合文献资料拟定初步访谈提纲,对该校远端教师、远端学生和管理人员分别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每次访谈后进行转录和编码,并不断调整访谈提纲,直至不再出现新的概念。之后,根据初步编码结果以及中介学习经验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相关理论,综合其他研究中归纳的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对访谈内容进行进一步编码阐释,得出最终的理论模型。结合编码结果和新教育目标分类法、中介学习经验理论和教师角色等教育学理论,本研究将远端教师的核心角色定位为学习引导者,另有沟通对接者、班级管理者和跟岗研修者三个主要角色。其中沟通对接者为学习引导者发挥作用的前提;班级管理者为学习引导者角色的发挥提供支持;跟岗研修者为学习引导者角色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研究还发现,尽管远端教师对自身角色认知较为清晰,但在角色塑造过程中,仍然存在角色被动受限,主导地位无法发挥;教师角色分割后负担反而加重;学生两极分化明显,无法实施淘汰,难以因材施教等矛盾。最后,本研究对比了普通高中教师角色与远端教师角色,突出远端教师在沟通协调、备课辅导、教学反思和学习应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帮助新任远端教师更好地认识并适应角色。

刘江山[7](2019)在《“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关键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冬季项目的短板,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充分调研与思考,提出“举国发力、恶补短板”的新理念,采取跨项跨界选材的新思路,打破传统限制,拓宽选材渠道,充分利用各省市天然资源和地域优势,丰富冬季项目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以期利用夏季项目的人才基础,通过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来缩短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培养周期,进而恶补我国冬季运动人才储备的短板,从而实现冬季竞技体育项目跨越式发展。2015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明确将江苏省轮滑队作为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实施“轮转冰”计划的试点。2016年6月,江苏省速滑队正式组建。自“轮转冰”计划实施以来,江苏省速滑队在国际、国内速度滑冰竞赛中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本文以“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追踪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迁移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分期训练理论和“双子模型”训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分析,构建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江苏省速滑队“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进行实践分析,为今后“轮转冰”训练模式指明方向,并对其它项目跨界选材、转项训练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轮转冰”训练模式是指以实现速度滑冰后备人才培养和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为目标,以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体,通过科学设计训练阶段和训练内容,最终使速度轮滑运动员转项成为在速度滑冰专项上具备较强竞技实力(较高竞技水平)的速度滑冰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标准样式。从运动训练实践出发,依据理论指导,应形成“基础训练阶段:速度轮滑训练→转项发展阶段:冰轮两栖训练→专项提高阶段:速度滑冰训练”三阶段训练模式。——我国速度滑冰整体实力下滑严重,尤其长距离项目整体竞技实力依旧停滞不前。江苏省速滑队所取得的成绩,证明“轮转冰”转项训练可以有效扩大速度滑冰选材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提出“轮转冰”转项训练发展方向应以速度滑冰长距离和集体出发项目为主,尤其注重集体出发项目的发展。但“轮转冰”训练理论十分滞后。——研究提出立足速度轮滑运动,依据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以培养速度滑冰后备人才为目标,指导由速度轮滑转项进入速度滑冰训练过程的“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指导思想;提出从运动员年龄、运动成绩以及对速度滑冰技术理解和适应程度这3个方面来判断“轮转冰”的转项训练时机。——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人力资源因素、训练竞赛因素以及综合保障因素)、9个二级指标(教练员因素、运动员因素、管理人员因素、运动员训练环境、训练科学化程度、竞赛改革、管理保障、科研保障和医疗保障)以及41个三级指标的“轮转冰”训练模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内容为基础,构建了以“轮转冰”训练模式内涵、原则、转项时机判断、训练内容和影响因素5个部分为主要内容的“轮转冰”训练理论框架。——“轮转冰”训练模式,基础训练阶段,采用年度单周期训练安排,以速度轮滑训练为主,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和水平;转项发展阶段,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重点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进入速度滑冰训练周期,以适应、调整速度滑冰技术和比赛节奏为主,通过转换频率增加来提升运动员对技术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轮滑主要竞赛期。专项提高阶段,同样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以速度滑冰训练和竞赛为主,重点是提升速度滑冰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滑冰主要竞赛期。尤其对于技术训练方面逐步探索出相对科学的训练理念,即速度滑冰和速度轮滑之间的技术差异其实就是在与器材的磨合上,并不是局限于两者技术本身,随着转换的频繁,会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滑行风格。——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明确了,“轮转冰”转项训练成功,以专攻中长距离项目的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转项速度滑冰后专攻集体出发和长距离项目,竞技能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体能和战术两个方面。“轮转冰”训练应尊重速度轮滑原有技术,依据运动员对速度滑冰器材和场地磨合、适应程度,以适应速度滑冰专项技术为核心,改进为辅助,打造具有运动员个性化的滑行技术风格的技术训练理念。与传统速度滑冰训练相比,“轮转冰”训练的成材率相对更高。同时也验证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

吴昊宇[8](2019)在《支持性小组对城市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促进研究 ——以成都市X社区“夕阳微笑”小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劳动力的转变,也引起了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空巢家庭大量出现。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峻,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城市老人的受教育程度高,物质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他们更加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渴望自己的内心情感需求被满足。然而,当前城市空巢老人,尤其是晚年独居老人的精神慰藉情况并不乐观,存在自我情绪调节意识欠缺、家人陪伴不足、邻里关系缺失、政府社区关爱不到位等问题。本研究以成都市X社区“夕阳微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小组为例,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X社区及社区内空巢老人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X社区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现状及需求,发现当前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并提出从健康与安全、子女关系与沟通、日常人际交往、生活环境氛围和休闲娱乐生活方面入手,推动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的解决。由于小组工作相对于社会工作的其他工作方法,在空巢老人精神慰藉方面具有更高的契合度,且在操作上、资源整合上、构建空巢老人情感支持互助网络上、促进老人自我认同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本文在优势视角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开展了8节小组活动,并对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实务操作进行了评估,发现本次支持性小组达到了预期目标,即帮助X社区的空巢老人获得了精神慰藉上的满足,使他们逐渐适应了角色的转变,建立起情感支持互助网络,并提高了自我认同感。最后通过总结反思从5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借此帮助推动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的解决。

文丽娟[9](2019)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主阵地,是决定教师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与教师专业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优质师资,各国均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承担教师教育项目的教育学院堪称美国最好的教育学院之一,其五年制教师教育项目(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教师以及教师领导者的公认的成功模式,在最新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中,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中等教师教育项目连续25年排名第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借鉴或者说借鉴优秀经验早已成为洞悉趋势、比较异同以及督促自己发展进步的高效方式,密歇根州立大学是中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工作上表现优异的一所公立大学,也是供本文研究借鉴的优秀案例,有深入研究的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教师教育课程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建强做优教师教育的时代要求,结合我国现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突出的问题与矛盾,主要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法,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案例进行了探讨。其一,是引领中等教师教育项目走向卓越的理念、保障并支持其有序开展的几项重要标准。其二,本文对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目标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培养目标与具体的课程目标两个层面。其中,课程目标主要是对准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角色核心内涵的分析,并探讨了课程目标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其三,是对课程体系的整理归类分析,本文将其主要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主修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实践等),深入探讨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第五学年的教育实践环节,并分析得出教师知识分类框架是其设置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其四,本文对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进行了研究,主要分为教师教育外部的认证即密歇根教师资格认证和中等教师教育项目内部评价两部分论述。其五,本文对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与实施进行了研究。关于保障的研究,主要就是以标准为引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机构和人员保障体系;关于实施的研究则主要从实施的参与者和实施的效果来分析,并总结出实施的主要特点。最后,在分析和探讨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突出特征的基础上,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以及培养优秀师资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李永明[10](2019)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服务中心,其服务随着社会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经历了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存储、生产、应用和创新活动的重要机构,需要进一步做好以知识为基础和内容的知识服务,促使其由知识宝库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基础设施。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是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用户情境,充分发挥馆员的知识和智慧,支持或辅助用户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图书馆知识服务离不开用户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图书馆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融入用户情境、辅助或支持用户问题解决的这些特性,都要求用户参与到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以保证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已有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历程、服务模式、实施对策等相关研究中,用户需求、用户情境、用户参与等用户因素被提及或被重视,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图书馆服务中有关用户参与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方面的研究甚少。为了促进图书馆积极吸引、鼓励、引导、协同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确保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一步深入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拓展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分析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本研究借助文献调研和网站调研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展情况,筛选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角色转变、用户价值转变和用户行为转变,细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结合图书馆知识服务流程,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映射,深入剖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结果表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可分为使用性参与、评估性参与和建设性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已经逐步融入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但是用户参与的深度、广度和强度都有待提升;图书馆可以根据知识服务流程寻求用户参与切入点,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第二,解释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可为图书馆制定政策吸引、引导、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依据。设计爬虫采集开放式虚拟社区有关用户参与主题的问答数据,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识别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结合文献调研,组织专家小组讨论,抽取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借助解释结构模型方法,通过建立邻接矩阵、计算可达矩阵、分解层级关系等一系列步骤,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层级关系。综合上述分析,理清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出各层级主次要因素,对于进一步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机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研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综合相关理论,引入用户感知价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假设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设计问卷获取数据,利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利用Amos验证假设模型,实证探索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参与通过用户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不仅确立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还丰富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理论。第四,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是建立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是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依据。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及启示,提出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框架,并从角色定位、方式选择、氛围营造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图书馆吸引、鼓励、支持和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参考。基于用户参与类型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对象定位,将用户融入知识服务过程。基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促进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鉴于情景因素对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影响,营造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氛围,集多种资源、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促进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上述研究结论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丰富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还可以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利于促进图书馆正确鼓励、支持、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鉴于知识服务项目各有不同,本研究只是从整体情况考量,后续将关注不同知识服务项目中的用户参与,继续扩展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有需要,并适应了需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需要,并适应了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2)个案工作在新空巢家庭适应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理论依据
        1.社会支持理论
        2.认知行为理论
        3.优势视角理论
    (五)概念界定
        1.新空巢家庭
        2.新空巢家庭的适应
一、呼和浩特市X社区新空巢家庭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X社区新空巢家庭的概况
        1.X社区新空巢家庭父母社区互动方面
        2.X社区新空巢家庭父母心理方面
    (二)X社区新空巢家庭适应不良的表现
        1.非理性认知占主导
        2.退缩行为明显
        3.消极情绪弥漫
        4.消费压力增加
    (三)新空巢家庭适应不良的成因分析
        1.主观原因
        2.客观原因
    (四)个案工作介入新空巢家庭适应性提高的优势
        1.服务原则一致
        2.服务方法吻合
        3.服务价值观统一
二、个案工作在新空巢家庭适应性中的应用
    (一)接案
        1.服务对象基本资料
        2.服务对象社会关系
    (二)预估
        1.问题判断
        2.需求分析
    (三)服务方案的设计
        1.服务目标
        2.方案计划
    (四)介入具体过程
        1.第一阶段:改变案主的非理性认知
        2.第二阶段:缓解案主不良情绪
        3.第三阶段:协助案主拓展交友范围
        4.第四阶段:协助案主规划职业发展并培养技能
    (五)结案
    (六)评估
        1.过程评估
        2.结果评估
三、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1.介入技巧的总结
        2.介入经验的总结
    (二)反思
        1.服务对象积极程度影响服务效果
        2.互助支持网络构建不足
        3.理论需贯穿实务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落地生根:滇西南YJ乡“缅甸新娘”的社会融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社会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社会融入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不同群体的社会融入研究
        (三)国内关于“跨国新娘”的研究
        (四)文献简评
    三、基本概念
        (一)社会融入
        (二)“跨国新娘”
    四、理论工具
        (一)社会融合理论
        (二)社会互动理论
        (三)“推—拉”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收集资料的方法
        (二)分析资料的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YJ乡“缅甸新娘”的产生及现状
    一、YJ乡基本概况
    二、“缅甸新娘”产生的基础
        (一)中缅两国的经济发展差异是根本
        (二)农村地区的婚姻挤压是关键
        (三)中缅两国的胞波之情是助力
        (四)安全的社会环境是吸引
    三、YJ乡“缅甸新娘”现状
第二章 YJ乡“缅甸新娘”的经济参与
    一、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
        (一)被户籍限制的就业机会
        (二)被特殊身份束缚的就业选择
    二、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
        (一)在家务农:收益回报率低
        (二)外出务工:周期短且不稳定
        (三)农村集体经济的户籍阻拦
    三、缺失的家庭经济地位
        (一)丈夫占据家庭经济的主导地位
        (二)特殊的身份属性限制经济自由
    四、不同场域中的经济参与程度有所不同
第三章 YJ乡“缅甸新娘”的社会保障情况
    一、社会保险制度中的边缘群体
        (一)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与情况
        (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与情况
    二、社会福利中的边缘群体
        (一)健康体检针对性不足
        (二)子女教育受户籍影响
        (三)妇女权益不受法律保护
        (四)相关扶持性政策难以顾及
    三、户籍属性使社会保障边缘化趋势明显
第四章 YJ乡“缅甸新娘”的公共事务参与
    一、对公共事务的认知及参与意愿
        (一)对公共事务的认知
        (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
    二、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
        (一)社区自治与管理
        (二)选举与被选举
        (三)利益诉求的表达
    三、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普遍偏低
第五章 YJ乡“缅甸新娘”的社区文化参与
    一、对社区文化的了解及对文化活动的参与意愿
        (一)对社区文化的了解
        (二)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意愿
    二、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
        (一)民俗节日活动的参与
        (二)婚丧嫁娶活动的参与
    三、社区文化参与能动性整体较强
第六章 YJ乡“缅甸新娘”的社会互动
    一、与初级群体的社会互动
        (一)互动模式:从利益导向型到情感导向型
        (二)互动形式:从被动接触型到主动融入型
    二、与次级群体的社会互动
        (一)互动广度:由狭隘转变为广泛
        (二)互动深度:由浅层转变为深层
    三、社会互动助力社会融入作用明显
第七章 YJ乡“缅甸新娘”的自我融入
    一、身份认同及归属认同
        (一)自我身份认同较为模糊
        (二)情感归属认同程度较高
    二、个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一)生活理念的转变
        (二)人文理念的转变
    三、生活满意度
        (一)对当地生活的满意程度
        (二)对个人生活的进一步期望
    四、客观因素干扰下的自我融入状况依旧乐观
第八章 关于YJ乡“缅甸新娘”社会融入现状的思考
    一、完善政府部门相关程序的办理
    二、提高通婚家庭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
    三、增强当地村民的同理之心
    四、提升“缅甸新娘”的自我融入信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附录 “缅甸新娘”社会融入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4)HB公司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绩效与绩效管理概述
        1.2.2 绩效管理常用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过程
第二章 HB公司简介及绩效管理现状
    2.1 HB公司发展沿革
    2.2 HB公司人员总体状况
        2.2.1 整体结构分析
        2.2.2 年龄结构分析
        2.2.3 学历结构分析
        2.2.4 M类工龄结构分析
    2.3 HB公司绩效管理的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B公司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研究
    3.1 HB公司绩效管理存在问题访谈研究
        3.1.1 结构化访谈提纲设计
        3.1.2 结构化访谈实施
        3.1.3 结果分析
    3.2 HB公司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研究
        3.2.1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实施
        3.2.2 结果分析
    3.3 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3.3.1 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B公司绩效管理效能提升对策
    4.1 优化HB公司的KPI指标体系
    4.2 优化HB公司的绩效管理流程
    4.3 强化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的过程管理
    4.4 做好绩效体系实施的保障工作
    4.5 加强绩效体系实施成效的评估工作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HB公司绩效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2 HB公司绩效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3 P3级绩效考核表(样表)
    附录4 HB公司绩效合同(样本)
    附录5 绩效体系效能评价指标规划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对我国“共享住宅”及空间设计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原因
        1.1.1 时代背景介绍
        1.1.2 选题原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定义和阐述
        1.3.1 共享时代
        1.3.2 共享居住模式
        1.3.3 对共享时代下“共享住宅”的介绍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1.5 研究综述
        1.5.1 居住模式与住宅空间布局的研究
        1.5.2 新技术对居住空间的影响
        1.5.3 国内外现状研究
    1.6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1.6.1 基本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共享住宅”分析研究
    2.1 “共享住宅”出现的原因分析
        2.1.1 社会发展现状的推动
        2.1.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
        2.1.3 家庭结构和居住观念转变的推动
        2.1.4 居住需求转变的推动
        2.1.5 新技术的推动
    2.2 “共享住宅”的性质与优势分析
        2.2.1 对闲置资源的利用
        2.2.2 对新居住要求和方式的回应
        2.2.3 对城市和社会的回应
        2.2.4 对时代和技术的回应
    2.3 “共享住宅”构成人群分析
        2.3.1 居住群体的分布结构
        2.3.2 居住群体的基本特征分析
        2.3.3 居住群体的观念分析
    2.4 “共享住宅”的共享模式介绍
        2.4.1 共享“闲置时间”模式
        2.4.2 共享“闲置空间”模式
    2.5 “共享住宅”的分类分析
        2.5.1 管理方式分类
        2.5.2 营建类型分类
        2.5.3 功能布局分类
    2.6 “共享住宅”案例分析
        2.6.1 矢来町“共享住宅”住宅
        2.6.2 LT JOSAI“共享住宅”
        2.6.3 七人住宅
        2.6.4 杜鹃丘住宅
        2.6.5 东神奈川99合租公寓
        2.6.6 法国Flatmates共享公寓
        2.6.7 曼哈顿Lux Loft共享住宅
        2.6.8 杭州荷方青年旅社
        2.6.9 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桐木村“共享住宅”
第3章 我国基于常规住宅改造的“共享住宅”现状和需求分析
    3.1 基于常规住宅改造“共享住宅”的发展前景分析
        3.1.1 “共享住宅”与常规住宅发展趋势相同
        3.1.2 “共享住宅”与常规住宅供需矛盾互补
    3.2 基于常规住宅改造“共享住宅”的现状分析
        3.2.1 常规住宅改造成“共享住宅”的可能性介绍
        3.2.2 几类由常规住宅改造而成的“共享住宅”介绍
    3.3 “共享住宅”的需求分析
        3.3.1 功能需求分析
        3.3.2 使用需求
        3.3.3 空间需求
    3.4 我国“共享住宅”存在的问题
        3.4.1 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间的矛盾
        3.4.2 功能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3.4.3 共享面积和使用人数的矛盾
        3.4.4 共享空间使用方式上的矛盾
        3.4.5 共享居住模式和传统心理的矛盾
第4章 “共享住宅”空间的设计策略
    4.1 空间布局策略
        4.1.1 空间布局的社群化
        4.1.2 平面布局灵活化
        4.1.3 共享空间主导化
        4.1.4 平面空间的层级化
    4.2 空间使用方式策略
        4.2.1 空间的复合化使用
        4.2.2 空间的分时使用
        4.2.3 负空间的灵活使用策略
    4.3 空间形态策略
        4.3.1 多样化的空间限定方式
        4.3.2 共享空间的弹性化形态
    4.4 基于“共享住宅”空间设计策略对两种共享模式的改造设计
        4.4.1 共享“闲置时间”模式的改造设计
        4.4.2 共享“闲置空间”模式的改造设计
    4.5 基于空间设计策略探讨未来“共享住宅”设计
        4.5.1 未来“共享住宅”的发展趋势
        4.5.2 空间设计趋势
        4.5.3 未来“共享住宅”布局模式的设想
    4.6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6)高中远程直播教学远端教师角色研究 ——以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键概念
        (一)远程教育
        (二)远程直播教学
        (三)教师角色
    二、理论基础
        (一)教育目标分类法
        (二)中介学习经验理论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二、研究实施
        (一)建立初步印象
        (二)深入访谈
        (三)资料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引导者
        (一)认知系统
        (二)自我系统
        (三)元认知系统
        (四)观察验证
    二、沟通对接者
        (一)与前端学校沟通
        (二)与本地学校沟通
        (三)与本地同事沟通
        (四)与学生及家长沟通
        (五)观察验证
    三、班级管理者
        (一)课内
        (二)课外
        (三)观察验证
    四、跟岗研修者
        (一)提升专业精神
        (二)增长专业知识
        (三)提高专业能力
        (四)完善专业自我
        (五)积累教学资源
        (六)应用教学
        (七)观察验证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思考与讨论
    一、远端教师在塑造角色中的矛盾
        (一)主导定位和被动受限
        (二)角色分割和负担加重
        (三)因材施教与积极淘汰
    二、高中传统模式教师与远程直播教学远端教师角色对比
        (一)学习引导者
        (二)沟通对接者
        (三)班级管理者
        (四)跟岗研修者
第六章 研究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7)“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速度滑冰研究综述
        1.2.2 速度轮滑研究综述
        1.2.3 运动技能迁移与跨项训练研究
        1.2.4 国外速度滑冰研究现状
        1.2.5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整体设计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2.1 研究重点和难点
        2.2.2 研究创新点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方法
    2.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4.1 相关概念
        2.4.2 理论基础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与“轮转冰”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1.1 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奖牌分布特征
        3.1.2 平昌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竞赛成绩分析
        3.1.3 近三届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分析
    3.2 江苏省速滑队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2.1 江苏省速滑队发展历程
        3.2.2 江苏省速滑队的队伍构成与管理现状
        3.2.3 江苏省速滑队在轮、冰两个项目上取得的成绩
    3.3 对“轮转冰”训练的启示
        3.3.1 江苏省速滑队的突破,证实了“轮转冰”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的可行性
        3.3.2 转项训练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指引转项训练方向逐渐明确
        3.3.3 转项训练模式正在形成,实践活动逐步走向深入
        3.3.4 “轮转冰”训练队伍持续扩大,后备人才培养增添新内涵
    3.4 当前“轮转冰”训练亟需解决的问题
        3.4.1 转项训练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3.4.2 训练理论极度缺失,训练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构建
    4.1 速度轮滑与速度滑冰的项目特征分析
        4.1.1 竞赛规则和竞赛特征
        4.1.2 竞技能力特征
        4.1.3 训练特征
        4.1.4 制胜因素
    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基本理论分析
        4.2.1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内涵解析
        4.2.2 “轮转冰”训练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3 “轮转冰”转项训练时机的选择与把握
    4.3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影响因素
        4.3.1 影响因素指标初选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4.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
        4.4.1 “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4.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运行分析
    5.1 “轮转冰”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5.1.1 基础训练阶段:主要任务
        5.1.2 转项发展阶段:主要任务
        5.1.3 专项提高阶段:主要任务
    5.2 “轮转冰”各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1 基础训练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2 转项发展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3 专项提高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3 “轮转冰”各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1 基础训练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2 转项发展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3 专项提高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结构
    5.4 “轮转冰”各阶段训练内容和方法手段的设计
        5.4.1 各阶段训练内容
        5.4.2 各阶段训练方法和手段
    5.5 本章小结
6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案例分析
    6.1 郭丹个案访谈
        6.1.1 郭丹成长履历
        6.1.2 速度轮滑转项发展速度滑冰的优势
        6.1.3 “轮转冰”训练的主攻方向
        6.1.4 “轮转冰”运动员技术的提升
        6.1.5 对“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建议
    6.2 李思杉2016-2017 年度训练安排分析
        6.2.1 基本情况与多年训练阶段划分
        6.2.2 年度训练周期安排
        6.2.3 年度大周期训练内容结构特征
        6.2.4 年度训练负荷结构特征
        6.2.5 年度训练不同周期体能和技术训练安排特征
        6.2.6 不同内容训练方案示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支持性小组对城市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促进研究 ——以成都市X社区“夕阳微笑”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城市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2.2 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现状和需求
        1.2.3 城市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影响因素
        1.2.4 城市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的解决方案
        1.2.5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研究
        1.2.6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依据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X社区空巢老人基本情况及精神慰藉需求评估
    2.1 X社区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2.1.1 X社区基本情况
        2.1.2 X社区及社区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2.1.3 X社区空巢老人优势及资源分析
    2.2 X社区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需求分析
        2.2.1 健康与安全
        2.2.2 子女关系与沟通
        2.2.3 日常人际交往
        2.2.4 生活环境氛围
        2.2.5 休闲娱乐生活
3 “夕阳微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小组工作实务过程
    3.1 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小组工作目标及困难分析
        3.1.1 小组工作目标
        3.1.2 预计困难及应对措施
    3.2 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小组工作计划
        3.2.1 开展小组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2 小组活动场地选择
        3.2.3 组员招募及小组成员情况
    3.3 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小组实施过程
        3.3.1 培养组员兴趣爱好
        3.3.2 提高组员对自身的认可度
        3.3.3 协助组员发现自身优势并进行资源整合
        3.3.4 帮助组员建立情感支持互助网络
        3.3.5 提高组员人际交往能力
        3.3.6 协助组员营造健康安全的社区环境
4 “夕阳微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小组活动的评估
    4.1 过程评估
        4.1.1 小组活动的准备
        4.1.2 小组活动的评估
        4.1.3 组员表现及参与情况
        4.1.4 社工表现
    4.2 结果评估
        4.2.1 小组成员的变化情况
        4.2.2 小组活动效果分析
        4.2.3 小组预设目标完成情况
    4.3 总结评估
5 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反思及改进建议
    5.1 小组工作介入的专业技巧反思
    5.2 小组工作成效的局限
        5.2.1 难以代替子女关怀
        5.2.2 社工人才建设队伍不足
        5.2.3 无法应对组员间的个体差异
        5.2.4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5.3 城市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的改进建议
        5.3.1 社会层面
        5.3.2 社区层面
        5.3.3 社工机构层面
        5.3.4 社工及社会工作专业层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空巢老人情感与精神慰藉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X社区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访谈提纲
附录C “夕阳微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小组活动计划书
附录D “夕阳微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小组满意度调查表
致谢

(9)密歇根州立大学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1.4.2 关于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7.3 研究创新点
2 MSU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理念与标准
    2.1 MSU中等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理念
        2.1.1 中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取向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师教育课程
        2.1.3 强调反思的教学理念
        2.1.4 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学理念
    2.2 MSU中等教师教育专业的各类标准
        2.2.1 MSU中等教师教育专业实习生进入实习的标准
        2.2.2 MSU中等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标准
        2.2.3 MSU中等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技术标准
3 MSU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研究
    3.1 MSU中等教师教育项目培养目标
    3.2 MSU中等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
        3.2.1 第一阶段:正式进入教师资格认证计划前的课程
        3.2.2 第二阶段:正式进入教师资格认证计划的课程
        3.2.3 第三阶段:进入第五学年实习期的课程
    3.3 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内涵分析
        3.3.1 课程目标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3.3.2 课程目标中角色的核心内涵分析
    3.4 课程目标与教师专业发展
4 MSU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4.1 中等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4.1.1 大学通识课程
        4.1.2 专业核心课程
        4.1.3 专业主修课程
        4.1.4 教师教育课程
    4.2 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
        4.2.1 反思性学习
        4.2.2 社会多样性课程
        4.2.3 学习者与情境中的学习
        4.2.4 面向多样化学习者的教学主题与创造性教学实践
        4.2.5 实习生对多样性学习者的实习(一阶、二阶)
        4.2.6 专业角色和教学实践(一阶、二阶)
        4.2.7 在教学中反思和探究(一阶、二阶)
    4.3 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
    4.4 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5 MSU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保障与实施研究
    5.1 MSU中等教师教育课程的保障研究
        5.1.1 健全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5.1.2 完善的机构和人员保障体系
    5.2 MSU中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研究
        5.2.1 MSU中等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参与者
        5.2.2 MSU中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5.3 MSU中等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特点
        5.3.1 标准的全面性与规范性
        5.3.2 课程参与者职责明确
        5.3.3 理论研讨课程与教育实践交替进行
        5.3.4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样化课程实施方法
6 MSU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研究
    6.1 密歇根州教师资格认证
    6.2 MSU教师教育项目的内部评价
        6.2.1 课程评价主体
        6.2.2 课程评价标准
        6.2.3 课程评价方法
7 MSU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特征及启示
    7.1 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特征
        7.1.1 以“学会学习”的逻辑进行课程设计
        7.1.2 基于研究的课程与教学知识的课程内容构建
        7.1.3 以“反思探究”的教学策略组织课程实施
        7.1.4 重视发挥课程评价的重要作用
        7.1.5 重视对准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培养
        7.1.6 凸显公平与社会正义的价值理念与追求
        7.1.7 高度融合贯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7.2 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7.2.1 丰富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理念与追求
        7.2.2 完善并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7.2.3 有机整合教师教育课程内容
        7.2.4 加大力度促进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7.2.5 加强对准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培养
        7.2.6 健全并落实与课程相关的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知识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1.1.2 用户参与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的重视
        1.1.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参与有待探索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与工具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图书馆用户参与研究综述
        2.1.1 基本文献计量分析
        2.1.2 图书馆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2.1.3 图书馆服务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述评
        2.2.1 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述评
        2.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研究价值
第3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分析
    3.1 图书馆知识服务及用户参与的内涵
        3.1.1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3.1.2 用户参与的内涵
    3.2 用户参与视角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调查
        3.2.1 图书馆服务项目概况
        3.2.2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3.2.3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筛选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价值分析
        3.3.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角色转变
        3.3.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转变
        3.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价值转变
    3.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类型
        3.4.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划分
        3.4.2 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交叉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4.1 案例分析:来自知乎社区的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启示
        4.1.1 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选择
        4.1.2 编码方式与过程
        4.1.3 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4.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确立
        4.2.1 知乎社区与既有文献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2.2 结合访谈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用户参与影响因素抽取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结构关系分析
        4.3.1 方法选择
        4.3.2 分析过程
        4.3.3 解释模型
    4.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用户参与行为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模型
    5.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5.1.1 理论模型
        5.1.2 研究假设
    5.2 实证分析
        5.2.1 量表设计及数据采集
        5.2.2 探索性分析
        5.2.3 验证性分析
    5.3 研究结论与启示
        5.3.1 研究结论
        5.3.2 研究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
    6.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构建
        6.1.1 激励机制与知识服务绩效的关系
        6.1.2 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激励机制
    6.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对象定位
        6.2.1 使用性参与角色定位
        6.2.2 评估性参与角色定位
        6.2.3 建设性参与角色定位
    6.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
        6.3.1 面向认知的激励方式
        6.3.2 面向情感的激励方式
        6.3.3 面向动机的激励方式
    6.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氛围营造
        6.4.1 用户参与的平台氛围营造
        6.4.2 用户参与的互动氛围营造
        6.4.3 用户参与的合作氛围营造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图书馆知识服务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判别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四、有需要,并适应了需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丧偶老人哀伤辅导的个案研究[D]. 马彩.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个案工作在新空巢家庭适应性中的应用[D]. 王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落地生根:滇西南YJ乡“缅甸新娘”的社会融入研究[D]. 陈智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HB公司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义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对我国“共享住宅”及空间设计策略的研究[D]. 周腾飞. 深圳大学, 2020(10)
  • [6]高中远程直播教学远端教师角色研究 ——以A中学为例[D]. 陈露璐.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D]. 刘江山.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8]支持性小组对城市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促进研究 ——以成都市X社区“夕阳微笑”小组为例[D]. 吴昊宇. 西华大学, 2019(02)
  • [9]密歇根州立大学中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 文丽娟.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D]. 李永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需要并适应需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