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苯那普利的降压作用

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苯那普利的降压作用

一、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苯那普利的降压疗效(论文文献综述)

翁向群,钟忠辉[1](2002)在《苯那普利降压效果、T/P比值及对微循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效降压药临床应用逐渐增加,并有取代短效降压药的趋势。但由于临床应用时间不长,有关各类长效制剂降压效果,并无一致的结论,因此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仍属必要。我们选择第三代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苯那普利进行药物降压效果、谷峰比值、安全性等方面研究,以期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微循环在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因此,如何改善微循环已成为治疗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组观察了苯那普利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为判定其降压疗效提供直观途径。现报告如下:

韩小茜,沈潞华,曹灵,那开宪,王普华,张红,谢苗荣[2](1999)在《苯那普利与依那普利降压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进口依那普利进行临床对比研究,评价国产盐酸苯那普利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盐酸苯那普利和依那普利随机、单盲治疗轻、中度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 例,剂量均为10 m g/d,治疗2 周后必要时均加氢氯噻嗪25 m g/d。观察苯那普利短期(4 周)及长期(6 个月)治疗的效果、动态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①苯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治疗4 周末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0.0% 、50.0% 及75.0% 、70.0% ,组间无显着性差异;②苯那普利服用6 个月的患者降压疗效与服药4 周时相同,无耐药性出现;③10 m g/d 苯那普利组治疗4 周后24 h 血压监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71.9% 和55.1% ,均> 50% ;④苯那普利组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0% (3/20),依那普利组20.0% (4/20)。结论:国产苯那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近期及长期疗效显着,每日1 次给药效果持久、稳定,不良反应轻。

宋执敬,任绪功,王平,李勇[3](1998)在《苯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苯那普利与卡托普利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应与安全性。方法8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接受苯那普利(10~20mg/d)和卡托普利(37.5~75.0mg/d)(各42例)治疗4周,其中44例(每组22例)于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苯那普利和卡托普利的降压总有效率在偶测血压监测时分别为92.5%和90.5%(P>0.05),而动态血压监测时两药有效率分别为95.5%和63.6%(P<0.05)。结论苯那普利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较好而且安全。

徐新娟,杨坤河,洪秀芳,刘建华[4](1998)在《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人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34~66岁,采用苯那普利10mg,po,qd,观察4周。结果:收缩压下降14.3%,舒张压下降22.2%,24h平均降压幅度14.0%,总有效率92.3%。未见明显血糖、血脂、肾功、血白细胞变化及副作用。结论: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平稳,能保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服用方便,副作用少,可提倡应用

张瑞军,田立芬,赵德明,唐淑华,杨璇,刘峰[5](1997)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苯那普利的降压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苯那普利的降压效果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高血压患者用药前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检查肝、肾功能及血糖,然后口服苯那普利10~20mg/d,4周后再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复查肝、肾功能及血糖,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Ⅰ、Ⅱ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呈白天高、夜间低的变化规律;Ⅲ期患者舒张压失去昼夜变化规律;苯那普利对昼夜血压均显示良好的降压效果,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苯那普利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对肝肾功能及血糖无不良影响。

娄伦田[6](2019)在《加味六味地黄汤联合依那普利片治疗肾虚血瘀证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同型半胱氨酸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加味六味地黄汤(JWLWDHD)治疗肾虚血瘀证(偏肾阴虚)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2、对比评价加味六味地黄汤联合依那普利,复方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肾虚血瘀证(偏肾阴虚)H型高血压效果的异同,与单用依那普利片的差异观察;3、综合分析加味六味地黄汤联合依那普利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血瘀证(偏肾阴虚)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干预Hcy的双重优势。方法:将134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肾虚血瘀证(偏肾阴虚)H型高血压患者,以自身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设计,随机分为依叶组(48例)、依+中药组(42例)和依那普利组(44例)。依叶组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那普利10mg/叶酸0.8mg)一日一片,依+中药组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mg)一日一片联合加味六味地黄汤一日一剂,依那普利组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mg)一日一片,分别连续治疗4周,对比观察3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临床证候、偶测血压及动态血压的全天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夜间血压下降率、心率、血浆Hcy及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规律,并比较3组间治疗效果差异。结果:(1)依叶组、依+中药组和依那普利组最终分别完成42、35、38例,因不良反应而终止试验分别为6、7、6例,组间治疗前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3组治疗后症状均改善,组间差异明显(p<0.05),其中依+中药组症状改善更明显(p<0.017)。(3)临床与实验疗效:依叶组、依+中药组和依那普利组治疗前后全天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脉压差、平均动脉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依+中药组优于单用西药组;3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异系数、夜间血压下降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治疗前后偶测血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偶测收缩压均高于全天平均收缩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治疗后全天平均血压达标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偶测血压达标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后血清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依叶组与依+中药组血清Hcy水平无明显差异(p>0.017),但均显着低于依那普利组(p<0.017)。结论:(1)依叶组、依+中药组、依那普利组均能一定程度的缓解肾虚血压证(偏肾阴虚)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依+中药组更优。(2)3组均能显着降低偶测血压,但组间差异不明显。(3)3组均能显着降低动态血压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脉压差、平均动脉压,依+中药组的效果更好。(4)依叶组、依+中药组均可显着降低血清Hcy水平,依+中药组、依叶组效果相当,但均优于依那普利组。(5)加味六味地黄汤对依那普利造成干咳等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不能够改善患者的白大衣效应。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7](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8](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刘丽,王旭慧,袁易[9](2016)在《抗高血压药盐酸贝那普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得到发展,然而,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控制率、治疗率却有待提高,本文针对国内外近年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中盐酸贝那普利的药效学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概述,并对用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作了安全性的分析与评价,进一步的指导医师临床用药,以期贝那普利在临床中更安全、更有效地使用。

张先军,薛兆利[10](2008)在《拉西地平与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24h血压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拉西地平和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高血压病I期或II期患者按服药情况分拉西地平组、苯那普利组,治疗8周进行24 h动态血压(BP)监测。结果两药均能显着降压,两者降低偶测BP的幅度无显着差异,拉西地平降低24 h平均压和白天平均压的幅度大于苯那普利。结论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拉西地平与苯那普利是一种安全的药物,每天给药一次能维持24 h降压效应。

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苯那普利的降压疗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苯那普利的降压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2)苯那普利与依那普利降压效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1.2 试验用药
    1.3 用药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判定标准
    1.6 不良反应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国产盐酸苯那普利与进口依那普利疗效比较
    2.2 国产盐酸苯那普利组动态血压监测
    2.3 国产盐酸苯那普利长期疗效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6)加味六味地黄汤联合依那普利片治疗肾虚血瘀证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同型半胱氨酸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中西医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终止标准
        1.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1.1.7 不良事件及处理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分组
        1.2.2 血压测量方法
        1.2.3 血清Hcy水平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
        1.2.4 药物治疗方案
        1.2.5 观察指标
        1.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1.2.7 安全性评估
    1.3 结果
        1.3.1 研究完成情况
        1.3.2 治疗前3 组基线比较
        1.3.3 治疗后3 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1.3.4 治疗前后3 组偶测血压(CBP)比较
        1.3.5 治疗前后3 组动态血压均值比较
        1.3.6 治疗前后3 组血压负荷值(BPL)比较
        1.3.7 治疗前后3 组血压变异系数(BPV)比较
        1.3.8 治疗前后3 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
        1.3.9 治疗前后3 组动态血压脉压差(PP)比较
        1.3.10 治疗前后3 组动态血压平均动脉压(MAP)比较
        1.3.11 治疗前后对3 组心率(HR)的影响
        1.3.12 治疗后3 组动态血压全天平均血压与偶测血压组内比较
        1.3.13 治疗后3 组全天平均血压、偶测血压达标率组间比较
        1.3.14 治疗前后3 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比较
        1.3.15 不良事件分析
2 讨论
    2.1 研究背景
    2.2 西医对H型高血压的认识
    2.3 中医对高血压及H型高血压的认识
    2.4 本研究选方、研究方式及方法的确立
        2.4.1 关于加味六味地黄汤的确立
        2.4.2 加味六味地黄汤的组方分析
        2.4.3 单味药物功效及对Hcy的药理作用
        2.4.4 ABPM、CBPM、HBPM的在监测血压中的应用
    2.5 观察指标体系的确立
        2.5.1 中医证候指标的确立
        2.5.2 动态血压观察指标体系的确立
    2.6 加味六味地黄汤研究结果分析
        2.6.1 研究执行情况及患者依从性分析
        2.6.2 基线分析
        2.6.3 临床疗效分析
    2.7 安全性评价
3 结论
4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相关量表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8)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1.2.1. 1 总体用药:
        1.2.1. 2 单一用药:
        1.2.1. 3 联合用药:
        1.2.1. 4 复方制剂: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2.2 药物分类
        2.2.1 利尿剂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2.2.3钙通道阻滞剂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2.2.7. 1 硝酸酯类[34]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3.1 利尿剂
        3.1.1 概述
        3.1.2 分类
        3.1.3 用药原则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2 钙通道阻滞剂
        3.2.1 概述
        3.2.2 CCB的分类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3.2.3 用药原则
        3.2.3. 1 适应证:
        3.2.3. 2 禁忌证: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3.3.1 概述
        3.3.2 分类
        3.3.3 用药原则
        3.3.3. 1 适应证:
        3.3.3. 2 禁忌证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3.4.1 概述
        3.4.2 分类
        3.4.3 用药原则
        3.4.3. 1 适应证:
        3.4.3. 2 禁忌证: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5 β受体阻滞剂
        3.5.1 概述
        3.5.2 分类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3.5.3 用药原则
        3.5.3. 1 适应证:
        3.5.3. 2 禁忌证: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6 α受体阻滞剂
        3.6.1 概述
        3.6.2 分类
        3.6.3 用药原则
        3.6.3. 1 适应证:
        3.6.3. 2 禁忌证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7 固定复方制剂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3.7.1. 1 概述:
        3.7.1. 2 分类:
        3.7.1. 3 用药原则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3.7.2. 1 分类:
        3.7.2. 2 应用证据:
        3.7.2. 3 应用原则:
        3.7.2. 4 方案推荐
    3.8 中枢性降压药
        3.8.1 概述
        3.8.2 分类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3.8.3 用药原则
        3.8.3. 1 适应证
        3.8.3. 2 不良反应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3.8.4 方案推荐
4 国产创新药物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4.1.1 药理学
        4.1.2 创新点
        4.1.3 药物作用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4.1.5 规格和用法
    4.2 尼群洛尔片
        4.2.1 药理作用
        4.2.2 降压特点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4.2.4 药物规格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4.3 阿利沙坦酯
        4.3.1 临床药理学
        4.3.2 创新点
        4.3.3 临床效果
        4.3.4 安全性
        4.3.5 禁忌证
        4.3.6 药物相互作用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4.4.1药理学
        4.4.2适应证
        4.4.3 原创点
        4.4.4 开发背景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4.4.6 循证证据
        4.4.7 药物规格
    4.5 左旋氨氯地平
        4.5.1 药学部分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4.5.4 临床推荐
        4.5.5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5.1.1 概述
        5.1.2 降压药物选择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5.1.2. 2 药物推荐: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5.2.1 概述
        5.2.2 降压药物选择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5.3.1 概述
        5.3.2 降压药物选择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5.3.2. 2 目标管理:
        5.3.2. 3 药物推荐: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5.4.1 概述
        5.4.2 降压药物选择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5.5.1 概述
        5.5.2 降压药物选择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5.5.2. 2 指南推荐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5.6.1 概述
        5.6.2 降压药物选择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5.6.2. 2 指南推荐: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5.7.1 概述
        5.7.2 降压药物选择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5.7.2. 2 指南推荐: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5.7.3. 5 监测血钾:
    5.8 高血压急症
        5.8.1 概述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5.8.3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6.1.1 概述
        6.1.2 降压药物选择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6.1.2. 2 指南推荐: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1.3. 1 降压目标: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6.2.2 诊断和评估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6.2.2. 2 诊断和评估:
        6.2.3 综合干预
        6.2.3. 1 非药物治疗:
        6.2.3. 2 药物治疗
        6.2.3. 3 其他治疗: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6.3.1 概述
        6.3.2 降压药物选择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6.3.2. 5 联合用药:
        6.3.3 注意事项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6.4.1 概述
        6.4.2 降压药物选择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5 老年高血压
        6.5.1 概述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6.5.5 药物选择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6.6.1 概述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6.6.3. 2 术前准备:
        6.6.3. 3 预后: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6.6.4. 2 药物治疗:
    6.7 难治性高血压
        6.7.1 概述
        6.7.2 降压药物选择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6.8.1 概述
        6.8.2 降压药物选择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6.9.1 定义与病因
        6.9.2 诊断
        6.9.3 药物治疗
        6.9.4 其他治疗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6.1 0. 1 概述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8 小结

(9)抗高血压药盐酸贝那普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效学研究
    1.1 对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成分的影响
    1.2 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的影响
    1.3 对肾功能及蛋白尿的影响
    1.4 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1.5 其他
        1.5.1 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1.5.2 对肺纤维化的影响
2 临床应用
    2.1 高血压病
        2.1.1 降压的疗效观察
        2.1.2 与其他降压药物的效果比较
    2.2 心力衰竭
    2.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4 糖尿病肾病
    2.5 慢性肾小球肾炎
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3.1 咳嗽方面
    3.2 首剂低血压
    3.3 血钾方面
    3.4 妊娠方面
    3.5 血管性水肿
    3.6 其他
4 小结与展望

四、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苯那普利的降压疗效(论文参考文献)

  • [1]苯那普利降压效果、T/P比值及对微循环的研究[J]. 翁向群,钟忠辉. 南京部队医药, 2002(04)
  • [2]苯那普利与依那普利降压效果的对比研究[J]. 韩小茜,沈潞华,曹灵,那开宪,王普华,张红,谢苗荣.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999(11)
  • [3]苯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对比[J]. 宋执敬,任绪功,王平,李勇. 高血压杂志, 1998(01)
  • [4]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评价[J]. 徐新娟,杨坤河,洪秀芳,刘建华. 新疆医学院学报, 1998(01)
  • [5]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苯那普利的降压疗效[J]. 张瑞军,田立芬,赵德明,唐淑华,杨璇,刘峰. 高血压杂志, 1997(02)
  • [6]加味六味地黄汤联合依那普利片治疗肾虚血瘀证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同型半胱氨酸影响[D]. 娄伦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8]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9]抗高血压药盐酸贝那普利的研究进展[J]. 刘丽,王旭慧,袁易. 中南药学, 2016(06)
  • [10]拉西地平与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24h血压的影响[J]. 张先军,薛兆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20)

标签:;  ;  ;  ;  ;  

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苯那普利的降压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