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再上新台阶——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

攻坚克难再上新台阶——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突破难点再上台阶——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郑月珍[1](2021)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Scratch课程游戏化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教育部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以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便成为信息时代学生发展的主旋律。Scratch编程软件因其操作简单便捷,界面设计符合当前小学生认知特征,因此逐渐被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尽管该软件深受学生喜爱,然而实际教学中众多一线老师沿用传统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枯燥无趣、学生作品完成率低、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等问题随之出现,进而导致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不理想。信息技术课堂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处在学龄期的小学生,在教师、家长的监护之下,加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较少,信息意识、创新、责任方面的核心要素,难以在短时间得到较好发展,计算思维成为小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游戏化能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游戏化教学实践成为本研究的主题。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下,以改善当前信息技术课堂Scratch课程现状为出发点,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计算思维、游戏机制、游戏化教学、Scratch编程软件等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围绕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主线,分析、设计、开发《海娃丁丁》主题Scratch课程游戏化教学活动。依据行动研究法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等步骤展开《海娃丁丁》主题游戏化教学实施与评价。主题游戏共设置四个关卡,共32个课时的脚本设计及资源开发。基于游戏化学习理论、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及Scratch软件特色,构建“畅所欲言,主题确定”、“各抒己见,小组合作”、“思维碰撞,问题解决”、“思维碰撞,展示交流”、“妙手生花,作品创作”、“自评他评,回顾总结”教学六环节。经第一轮行动实践,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教学反思,经过修正迭代后重新构建“回顾情节,启发游戏精神”、“动手编程,编辑游戏脚本”、“试玩游戏,修改游戏漏洞”、“小组合作,分享创作经验”、“师生评价,总结游戏成果”教学五环节进行第二轮行动实践。行动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编程思想等计算思维方面能力,以课堂观察的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以计算思维水平测试、游戏化教学前后测、小组活动评价、学生有效作品统计、学生作品Dr.Scratch评析等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多角度评价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发展,以验证游戏化教学的行动效果。经量化评价数据分析,得知行动前后学生计算思维水平测试平均分提高了22.93分,学生计算思维水平提升;小组活动评价所获星级评分均值提高8.3分,中位数升为259.5,学生作品完成率稳定上升;计算思维水平由基础阶段提升为发展阶段。综上,《海娃丁丁》主题Scratch课程游戏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许惠锦[2](2020)在《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研究 ——以A市K校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文中指出“互联网+教育”变革不断深化,人们对于该领域的探索和思考开始向“智慧”方向转变,在众多搭载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终端中,平板电脑不但具有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便捷性和安全性,无疑是实现智慧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和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平板电脑获得最准确和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享受这位教学助手带来的智慧教学体验。平板电脑强大的软硬件优势决定了它将促使师生互动行为发生颠覆性的转变。“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任务责任重大。2020年起,道德与法治课程分数正式纳入中考总分,与历史学科一起作为文科综合考试,总分130分占到了满分750分的1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临巨大的双重压力,怎样运用平板电脑促进师生互动行为效率以保证其顺利实现立德树人与迎战中考的双重目标,是本文思考的着力点。笔者工作的学校——A市K校为A市三个平板电脑试点学校之一,对于研究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选取K校两个人数、男女比例、成绩等次、教学进度等方面相似度较高的班级作为实验对象,设其中一班为实验班,另一班为参照班。把是否基于平板电脑开展师生互动行为作为自变量,师生互动行为效果作为因变量,通过编码、访谈、问卷、对比等方法对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探索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现有的问题及成因,总结基于平板电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阶段有效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方案。

智淑敏[3](2014)在《基于Moodle平台微课程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内容也有了新的需求,传统的网络课程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于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灵活性的要求,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本研究首先介绍了微课程及其发展过程和微课程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国内外微课程研究现状的分析,界定了本文对微课程概念的理解: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资源与教学活动的综合,微视频是微课程的主要构成部分。本研究还阐述了Moodle网络平台的特点和主要功能,对基于Moodle网络平台进行微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以此为基础,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设计出微课程的教学模型,并详细介绍了微课程中各模块设计理念和实现过程,构建基于Moodle网络平台的《计算机基础》微课程。本研究还对微课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研究。首先,选取一个教学班级进行实验研究,将Moodle平台的微课程应用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了解教学实践效果;然后,通过教师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微课程的使用效果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微课程教学的看法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论证微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通过实验认为基于Moodle平台的微课程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学习的能力。基于Moodle平台的微课程推动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对当前计算机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开发基于Moodle平台的微课程,能够从中积累经验,为我校其他教师微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杨宁[4](2013)在《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经过对教师能力新视野的剖析,国际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对比,以及教育技术内涵的深刻理解,认为未来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表现为技术学习力、技术整合力、技术创新力和技术领导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需要经过四个主要的阶段:教师作为学习者阶段、教师作为教导者阶段、教师作为协作者阶段和教师作为领导者阶段。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需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教师作为学习者阶段教师学习的侧重点在于理解技术与个人的关系,熟练应用技术解决个人的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导者阶段教师学习的侧重点在于理解技术与学科、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熟练应用技术解决学科授导型教学的问题;教师作为协作者阶段教师学习的侧重点在于理解技术与学习的关系,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建构探究型教学和协作性学习所需的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教师作为领导者阶段教师学习的侧重点在于教育技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建模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协同进步和学校文化的融合创生。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并非线性、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与技术和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过程相辅相成的非线性循环过程,当新技术、新方法出现,打破已有教育系统的平衡时,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就会外显,当新技术、新方法已经与已有教育系统同化或顺应时,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则会内隐为“透明的”能力而“消失”于教师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领导能力之中。师范生教育作为教师终身发展的一个重要起步阶段,为了未来能够独立、合作或引领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方面将表现为异步发展状态,理念应先于实践,核心目标是建立积极的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开阔教育技术应用的视野,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师范生在理论学习方面应广泛涉及教师作为学习者阶段的信息素养、教师作为教导者阶段的授导型教学设计、教师作为协作者阶段的探究型教学设计,以及教师作为领导者阶段的教育技术研究素养,而在实践积累方面则主要涉及教师作为学习者阶段的信息技能实践和教师作为教导者阶段的授导型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此为底线,允许和鼓励部分师范生能够在实践积累方面能够达到教师作为协作者阶段,表现出技术融入的学科探究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初始能力。本研究认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由一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和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构成。以此为基准我们对四所高师院校的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个别或集体访谈,并收集了四年级实习生教案进行分析。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和因子分析,修订并验证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且从因子分析的结果中进一步验证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应由6个主要的因子构成:(1)因子1:师范生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整合、创新与建模能力;(2)因子2:师范生技术融入的一般教学技能;(3)因子3:师范生计算机和网络基本应用技能;(4)因子4:师范生效能工具(Office组件:Word、PowerPoint、Excel)应用技能;(5)因子5:师范生对技术与学科内容互动融合的理解;(6)因子6:师范生信息获取能力。因子3、4、6是信息素养的具体表现,因子5是学科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因子2体现了技术融入的一般教学设计能力,即一般教育技术能力,而因子1则与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创新和研究的综合能力有关。从问卷结果来看,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表现出一般信息素养水平高于学科信息素养水平、学科教学中尚不能恰当应用教育技术进行多样化教学等特点,且各学科师范生还未能真正认识技术之于教学、技术之于学科和技术之于学习的优势与价值,在教育技术应用态度上显现出谨慎甚至消极的一面。除了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外,本研究经过对问卷数据的路径分析,表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需经由“一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一般教育技术”的路径,才能最终提升“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创新与研究”能力。从访谈结果来看,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受到课程设置、实践机会、教师示范、学习资源、实习环境和师范生教育信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教师教育整体改革加以干预,如改善教师教育信息化环境、重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课程体系和提升教师教育者的教育技术能力。

徐晓[5](2009)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大学生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基础必修课程。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成果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该文结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以及教学过程中得到的体会,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张鸣,蔡峰[6](2009)在《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基础,但目前该课程在学习目标、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应采取明确其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等措施推进其教学改革。

谢仁恩[7](2008)在《网络环境下PBL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开始引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针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现状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本文研究了将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1em—based 1earning,简称PBL)应用于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改革思路,并应用于高校教学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验证了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是可行的、有效的,是符合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方向并适应高校教学实际的。本论文选择网络环境下的PBL模式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根据行动研究的思想,首先通过Endnote软件,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进行国内外文献研究,再采用教学实验、访谈、问卷调查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PBL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总结已有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着重在PBL实践应用层面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把PBL即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第二部分则对PBL的定义、起源、发展、特征及其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研究了网络环境下PBL模式的结构及应用。第三部分是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PBL专题学习网站设计,包括网站系统结构和开发制作等。第四部分是对网络环境下PBL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部分详细介绍了WPBL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实验的对比分析和网站效果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进行实践总结与反思。最后,对本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完善的问题。

张浪,高为民[8](2007)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极大的实践特点,成功的计算机教学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本文介绍了目前计算机基础系列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实际教学初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几点思考意见。

江安凤[9](2006)在《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高校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恢复高校教学工作基础上,一直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实践。至今为止,高校教学改革已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等宏观层面的改革转向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涉及到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并进一步向纵深层次发展。 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是从历史教学角度出发,以理工科院校发展为主线,回顾了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恢复与探索阶段;全面展开阶段;不断深入与创新阶段。第三部分以武汉大学、东北大学两所大学教学改革实践,以及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基础学科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三个阶段的教学改革历程。第四部分在回顾三个阶段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并着重分析了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思路及趋势。

陈宏麟,杨卫燕[10](2006)在《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文中提出作为信息技术基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校教学改革中的试点课程,本文从该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和理论基础着手,探讨了如何改进教学质量,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

二、突破难点再上台阶——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破难点再上台阶——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Scratch课程游戏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核心素养提升是增强教育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1.1.2 游戏化教学符合小学生认知特征
        1.1.3 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
        1.1.4 计算思维是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1.1.5 Scratch是计算思维培养的极佳工具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计量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课堂观察法
        1.5.4 行动研究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学生核心素养
        1.6.2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1.6.3 计算思维
        1.6.4 游戏与游戏机制
        1.6.5 游戏化教学
        1.6.6 Scratch2.0简介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1.1 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1.2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2 游戏化教学研究现状
        2.2.1 国外游戏化教学研究现状
        2.2.2 国内游戏化教学研究现状
    2.3 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2.3.1 国外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2.3.2 国内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2.4 Scratch教学研究现状
        2.4.1 国外Scratch教学研究现状
        2.4.2 国内Scratch游戏化教学研究现状
第3章 游戏化教学理论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学习成就感理论
        3.1.2 多元智能理论
        3.1.3 心流理论
        3.1.4 游戏化学习理论
        3.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游戏化教学设计原则
        3.2.1 目标性原则
        3.2.2 系统性原则
        3.2.3 发展性原则
        3.2.4 共同体学习原则
第4章 《海娃丁丁》主题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开发
    4.1 游戏化教学行动分析
        4.1.1 行动计划时间设定
        4.1.2 教学目标分析
        4.1.3 行动教学策略运用
    4.2 《海娃丁丁》主题游戏化教学过程设计
        4.2.1 游戏化教学指导思想
        4.2.2 游戏化教学开发思路
        4.2.3 游戏化框架设计
        4.2.4 游戏化教学环节设计
    4.3 小学生计算思维评价体系设计
        4.3.1 计算思维水平测试设计
        4.3.2 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能力变化
        4.3.3 学生访谈评价
        4.3.4 Dr.Scratch学生作品评析
        4.3.5 游戏化教学其他评价方式
    4.4 各关卡游戏化内容设计及脚本开发
        4.4.1 “白玉令”关卡内容设计及脚本开发
        4.4.2 “青云令”关卡内容设计及脚本开发
        4.4.3 “花梨令”关卡内容设计及脚本开发
        4.4.4 “紫檀令”关卡内容设计及脚本开发
第5章 《海娃丁丁》主题游戏化教学实施与评价
    5.1 《海娃丁丁》主题Scratch课程游戏化教学实施
        5.1.1 教学硬件条件
        5.1.2 教学对象基本学习情况
        5.1.3 教师Scratch课程教学所面临问题
        5.1.4 学生计算思维水平前测
        5.1.5 行动说明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以《传承剪纸》游戏化教学为例
        5.2.1 行动实施过程
        5.2.2 《传承剪纸》游戏化教学化设计
        5.2.3 行动结果分析
        5.2.4 第一轮游戏化教学问题反思
        5.2.5 第一轮行动研究已解决的问题
        5.2.6 第一轮行动研究尚存的问题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以《走出迷宫》游戏化教学为例
        5.3.1 行动实施过程
        5.3.2 《走出迷宫》游戏化教学设计
        5.3.3 行动结果分析
        5.3.4 行动问题反思
        5.3.5 第二轮行动研究已解决的问题
        5.3.6 第二轮行动研究尚存的问题
    5.4 两轮游戏化教学行动对比分析
        5.4.1 游戏化教学实施前后教学效果分析
        5.4.2 班级小管家调查反馈
        5.4.3 学生计算思维水平后测
        5.4.4 学生计算思维水平测试对比分析
    5.5 学生计算思维总评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与成果
        6.1.1 游戏化教学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6.1.2 游戏化教学能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6.1.3 游戏化教学有助于改良教学方式
        6.1.4 游戏化教学能为校本课程提供参考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2.1 对象的局限性
        6.2.2 研究时间相较短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计算思维能力测试卷
    附录2:小组活动评价表
    附录3: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Scratch编程准备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5:信息技术社团Scratch编程游戏化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6:学生作品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研究 ——以A市K校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关于平板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2.国内外关于师生互动的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1.核心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一、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
        2.实验内容
        3.实验过程与操作设计
        3.1 预设学习环境
        3.2 前测、后测问卷设计
        3.3 访谈设计
        3.4 正式实验设计
        3.5 课后习题检测设计
        3.6 分析对比与优化设计
        4.实验数据采集
        4.1 问卷发放与回收
        4.2 课堂实录
        4.3 课后习题检测
        4.4 师生访谈
二、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现状的实验分析
    (一)分析框架
    (二)分析单位及分析维度
    (三)分析方法
    (四)实验结论
        1.质性研究结果分析
        1.1 教师对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的认知结论
        1.2 学生对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的认知结论
        1.3 教师访谈结论
        1.4 学生访谈结论
        2.量化研究结果分析
        2.1 课堂实录结论
        2.2 课后测验结论
三、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教育管理理念固化
        1.教师主导地位超越学生
        2.教师自我更新动力不足
    (二)教师信息化素养待提高
        1.微课制作水平有限
        2.技术运用分布不均
    (三)学生适应水平较低
        1.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较低
        2.学习习惯整体水平较低
        3.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较低
四、基于平板电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的要求
    (一)“立德树人”要求教学发生变革
    (二)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三)中考评价标准出现新规
五、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的优化管理
    (一)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重视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互动前提
        2.践行立德树人,研究互动的学科特性
        3.坚持以学定教,提高互动科学性
        4.精进个人能力,着力信息化素养
        5.巧用小组学习,增强核心素养
        6.启迪学生智慧,提升高阶能力
    (二)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的一般流程
        1.课前预习阶段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
        2.课中探究阶段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
        3.课后巩固阶段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
    (三)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的具体优化方案
        1.课前预习阶段的优化管理方案
        2.课中探究阶段的优化管理方案
        3.课后巩固阶段的优化管理方案
六、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文献
    五、网络资源
    六、研究报告
附件1:学生问卷
附件2:教师访谈
附件3:学生访谈

(3)基于Moodle平台微课程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网络课程的发展
        1.1.2 课程的实用需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微课程理论研究
    2.1 微课程和微视频
        2.1.1 微课程定义
        2.1.2 微课程的特点
        2.1.3 微视频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2.3 微课程的相关理论
    2.4 Moodle网络平台
        2.4.1 Moodle特点
        2.4.2 Moodle的结构体系
        2.4.3 Moodle的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oodle平台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3.1 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
    3.2 计算机基础微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3.2.1 学习者情况分析
        3.2.2 师资情况分析
        3.2.3 目前的教学情况分析
        3.2.4 教学目标分析
        3.2.5 教学内容解析
    3.3 计算机基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3.3.1 计算机基础微课程的总体功能
        3.3.2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3.3.3 课程管理模块设计
        3.3.4 学习活动管理模块设计
        3.3.5 评价管理模块设计
        3.3.6 学习过程管理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oodle平台微课程的实现与效果
    4.1 用户管理功能的实现
    4.2 课程管理功能实现
        4.2.1 创建课程
        4.2.2 资源管理的实现
    4.3 学习活动管理的实现
    4.4 学习评价管理的实现
    4.5 学习过程管理的实现
    4.6 教学效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教育转型
        二、 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教师教育关注教育技术能力
        三、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困境要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一、 研究意义和目的
        二、 研究问题的阐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概念辨析
        二、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总体设计
        一、 研究的总体框架设计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写作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能力及教育技术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一、 能力及其构成
        二、 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
        三、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构成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
        一、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阶段
        二、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述评
    第三节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策略
        一、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策略
        三、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策略述评
第三章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构成要素与目标层次
    第一节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与构成要素分析
        一、 教师角色与教师能力新发展
        二、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国际比较
        三、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与要素分析
    第二节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分析
        一、 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
        二、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三节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
        一、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构成框架
        二、 对教育技术内涵的认识
        三、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
第四章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
    第一节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的总体设计
        一、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的目标设计
        二、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的内容设计
        三、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的方法设计
        四、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的工具设计
        五、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的对象设计
        六、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设计
    第二节 师范生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现状:定量数据分析结果
        一、 师范生被试总体上的能力表现
        二、 师范生被试在年级水平上的能力表现差异
        三、 师范生被试在学科专业水平上的能力表现差异
    第三节 师范生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质性数据分析的结果
        一、 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和态度
        二、 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认知
        三、 师范生对物质层面技术运用的能力现状
        四、 师范生的智慧层面技术运用能力现状
    第四节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讨论
        一、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构成要素的探讨
        二、 师范生的基本信息素养现状
        三、 师范生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现状
        四、 师范生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设计与能力现状
第五章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
    第一节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实践条件
        二、 教师示范
        三、 课程学习
        四、 实践环节的参与
        五、 学习环境与资源
        六、 师范生的观念与学科文化背景
    第二节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 理论假设模型
        二、 模型界定
        三、 参数估计结果
        四、 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第三节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策略的讨论
        一、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影响因素总结
        二、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课程路径总结
第六章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策略思考
    第一节 教师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构建
        一、 学习方式变革的社会整体认知:教师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文化基础
        二、 教师教育范式的变革:教师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制度保障
        三、 教师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核心行动
    第二节 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课程的建设
        一、 课程设计的知识基础: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再认
        二、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框架
        三、 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LT3: Learning Technology Through Technology)
    第三节 教师教育者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一、 以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教师为节点形成教师教育者发展共同体
        二、 以真实的教学问题解决为依托促进理论发展和资源共生
        三、 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是教师教育者发展共同体的实践承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1.1 注意教学的实用性
    1.2 注重上好第一堂课
    1.3 注重教学互动和实践教学
    1.4 注重教师学生的角色转换
2 课后分析与教学反思
    2.1 作业分析检查
    2.2 教学反思
3 结束语

(6)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现状
    1.1 教学目标
    1.2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3 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1.3.1 学生素质及学习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1.3.2 师资力量欠缺
        1.3.3 教学内容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3.4 教学手段和方法亟待改进
2 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措施
    2.1 根据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内容
    2.2 改革教学方法,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2.1 开展团队教学
        2.2.2 开展项目教学
        2.2.3 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模式
    2.3 完善必要的教学软硬件
        2.3.1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2.3.2 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2.4 充分挖掘机房潜力
    2.5 改革课程考核手段
    2.6 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3 结语

(7)网络环境下PBL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1.1.2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2 PBL 的提出
    1.3 PBL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PBL 国外研究现状
        1.3.2 PBL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PBL 理论及其研究
    2.1 PBL 的涵义
    2.2 PBL 的起源和发展
    2.3 PBL 的理论基础
        2.3.1 信息加工理论
        2.3.2 情境学习理论
        2.3.3 人本主义理论
        2.3.4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4 PBL 特征
        2.4.1 问题
        2.4.2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2.4.3 教师是辅助者和引导者
        2.4.4 真实的基于绩效的评价
        2.4.5 PBL 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3章 网络环境下的 PBL 模式研究
    3.1 网络环境下的 PBL 定义
    3.2 网络环境下的 PBL 要素分析
    3.3 网络环境中的 PBL 模式结构
    3.4 网络环境下应用 PBL 模式的思考
        3.4.1 WPBL 中教师的角色
        3.4.2 网络环境下开展 PBL 的优势
        3.4.3 在运用 WPBL 时要有所发展和创新
第4章 PBL 专题学习网站设计
    4.1 PBL 专题学习网站概述
    4.2 PBL 网站系统结构设计及部分页面
    4.3 PBL 网站的开发与发布
第5章 WPBL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研究
    5.1 基于 WPBL 模式的教学设计
        5.1.1 基于 WPBL 模式的教学设计案例
        5.1.2 基于 WPBL 模式的教学设计要点分析
    5.2 WPBL 模式与传统模式对比实验分析
        5.2.1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5.2.2 学习成绩比较分析
        5.2.3 PBL 其他评价
    5.3 PBL 学习网站效果调查及分析
    5.4 实践总结与反思
        5.4.1 困难及影响因素分析
        5.4.2 WPBL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结论
    1.研究成果
    2.研究的创新之处
    3.研究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IP 地址管理与域名分析》教案
附录C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的问卷调查表
附录D 网页作品评价量规—试行稿

(9)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改革开放后理工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
    2.1 恢复与探索阶段(1978-1993年)
        2.1.1 恢复
        2.1.2 探索与尝试
    2.2 全面发展阶段(1993-1999年)
    2.3 进一步深入与创新阶段(21世纪初期)
3 案例分析
    3.1 学校教学改革案例分析
        3.1.1 以教育理念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武汉大学教学改革实践
        3.1.2 以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东北大学教学改革实践
    3.2 学科教学改革案例分析
        3.2.1 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3.2.2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
        3.2.3 工科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4 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4.1 成就分析
        4.1.1 对教学改革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提高
        4.1.2 教学改革范畴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4.1.3 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改革措施,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4.2 问题思考
        4.2.1 新世纪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出现了低水平重复
        4.2.2 教学改革实践中考虑学生因素的相对缺乏
        4.2.3 跨学科、综合改革开放程度不够
        4.2.4 目前理工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方向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
        4.2.5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4.3 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4.3.1 教育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以理念作为先导,使教学改革更加理性化
        4.3.2 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注意教育哲学层次的理念更新
        4.3.3 增加跨学科改革的开放程度,破除学科与专业壁垒
        4.3.4 学生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过程
        4.3.5 加强教学改革立项的宏观管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
2. 教学改革
    2.1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教学模式
    2.3 教学要求
        2.3.1 注重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2.3.2 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2.3.3 教学标准化
    2.4 教学手段
        2.4.1 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
        2.4.2 使用多媒体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实现课堂教学的实践示范
        2.4.3 积极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4.4 网络教学
        2.4.5 思维方法的创新
    2.5 效果分析
3. 结束语

四、突破难点再上台阶——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Scratch课程游戏化教学研究[D]. 郑月珍.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平板电脑的师生互动行为管理研究 ——以A市K校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D]. 许惠锦.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3]基于Moodle平台微课程设计与实现[D]. 智淑敏. 郑州大学, 2014(03)
  • [4]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 杨宁.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5]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徐晓.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36)
  • [6]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J]. 张鸣,蔡峰.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 [7]网络环境下PBL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与研究[D]. 谢仁恩. 湖南大学, 2008(01)
  • [8]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 张浪,高为民. 福建电脑, 2007(07)
  • [9]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D]. 江安凤.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2)
  • [10]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 陈宏麟,杨卫燕. 科技资讯, 2006(04)

标签:;  ;  ;  ;  ;  

攻坚克难再上新台阶——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