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医药园区,推动企业集群

发展医药园区,推动企业集群

一、发展医药园区 促进企业集群(论文文献综述)

聂睿[1](2021)在《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文中提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在高新技术产业与自主创新方面率先探索经验,具有示范效应的区域,同时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江西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一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优化升级也将带动江西城市群网络创新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本文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集群理论、空间组织理论和协同发展理论为支撑,基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江西省高新区官网统计数据,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展开研究。分析鄱阳湖自创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其他自创区的经验借鉴,并分别从强化集聚程度、提升技术能力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和优化地方政府行为策略五个层面设计促进鄱阳湖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国内外已有文献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分析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集群等概念的界定,以及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和协同发展理论。第三章是对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其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分析鄱阳湖自创区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内部各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和产业集群情况。第四章则是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借鉴江苏苏南、山东半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经验以及对鄱阳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启示。第六章针对问题从强化产业集聚程度、提升技术能力水平、创新产业集群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优化地方政府行为策略五个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鄱阳湖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第七章是总结与展望,给出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就鄱阳湖自创区高新产业集群升级这一主题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

朴世杰[2](2019)在《企业集群视角下的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以美国硅谷的高新技术园区为代表的成功典范,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有很大启示,各级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致产业集聚,以此来建立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企业集群发展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新区企业集群发展较好;西部、边疆地区的高新区企业集群发展较差。因此,基于企业集群视角下对高新区进行竞争力综合评价,找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是高新区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竞争力理论、企业集群理论、创新理论作为高新区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依据,对延吉高新区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首先,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高新区发展的特点,在总结和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后,设计出了企业集群视角下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几种常用的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对比后,最终选取了熵值客观赋权法为本文的分析方法。其次,在全国高新区中选取了跟延吉高新区区位条件相似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新区作为对比分析的样本,计算出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权重以及各高新区的竞争力综合排名。根据计算得出的指标权重,分析了延吉高新区近五年的竞争力变化趋势。高新区是依托当地的资源、环境、政策等因素发展起来的,为了进一步考察企业集群视角下的延吉高新区竞争力,与同一地区的其它开发区进行比较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指标体系的筛选,确定了适用于延边地区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得出了竞争力得分及排名。通过计算结果得出,延吉高新区虽然在本地区中的竞争力排名在第一位,但是与其它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新区的比较中排名并不乐观,而且高新区近五年的竞争力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延吉高新区在发展中存在着产业基础薄弱、集群效应不明显、创新投入不足、配套产业不健全等制约因素。为了在以后的发展中准确定位,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指标体系中影响整体竞争力的各项因素,提出了提升延吉高新区竞争力的具体建议。

王婷[3](2019)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以天府新谷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十分迅猛,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尽管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充满生机,但是也常常面临发展的困难局面。我国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来鼓励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出台了若干的办法和措施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扶持,其中一项举措就是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和关心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小微企业以及承载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基地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动能。政府各个层级、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发展,越来越多以帮助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为己任的创业创新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小微企业集群的优势,最大范围汇聚各创新创业的服务要素,最大水平集成创新创业的服务效能,我们需要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各创业创新服务要素进行强化,提高企业创业创新的成功概率。全国曾经建成了从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获称国家级基地的416个,获称四川省级基地的122个。这些机构或组织在政府的政策导向下,不断探索创业孵化、创新发展的服务机制和服务模式,其中有部分基地在发展过程中积极进取、特色鲜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入驻的小微企业在基地的助力发展下,孵化培育成功并从基地顺利毕业。从研究探索基地服务能力建设的角度,“天府新谷”作为有服务发展特色和亮点的基地之一,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服务活动,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实地走访了有关部门和有关机构,调研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后,以服务管理专业知识为基础,把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本文服务能力分析的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运用PEST模型、SERVQUAL工具等专业理论模型,对天府新谷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本文对天府新谷在服务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探索出来的好的做法进行肯定;另一方面,本文也剖析出天府新谷在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的不足。本文结合前面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3点对策意见以及对内对外的保障措施。本文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天府新谷等基地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发展层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强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机构、平台或园区等的服务能力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阳[4](2017)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医药产业作为当今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具有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高风险、高回报率、市场前景广阔等发展特点。同时医疗器械、医药包装、物流配送作为医药产业的发展组成结构功能部分,构建了目前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医药产业成熟的标签,从地理空间形态的组织集聚可以看出医药产业发达区域经济成长空间广阔,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地位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医药行业成为了发达地区保持领先,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战略选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地处长白山腹地,凭借得天独厚的长白山天然动植物药用资源优势,医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地区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拉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产业区位可以看出,延边州位于吉林省东部中朝边境,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对外窗口,也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这也为延边州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区位条件优势,并逐步成为延边地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医药产业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在地方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组成地位,主要以少数大型企业带动为主,中小企业为辅的发展特点,逐步形成了以敖东集团、华康药业等为核心的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雏形。从国内外研究实践可以看出,医药产业集群是地方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成为了发达地区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更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拉近与发达地区产业水平的有效战略工具。本文对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产业集群的理论运用与研究内容,对于指导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探索,提升产业竞争力有重要指导作用。从民族学角度出发,民族地区医药产业是朝鲜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和民族情感;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医药产业及关联行业的协同发展对弘扬本地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进少数民族地区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问题分析入手,研究和判断了限制医药产业成长集聚的制约因素,确立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未来方向。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篇章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该章是本论文的基础章节,主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内容。同时,对所涉及的医药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较全面的梳理和综述,奠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章,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该章是本论文的理论章节。首先通过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明确了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中的形态特点和发展内涵。在此之后,分别介绍了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从外部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得以集聚的诱因,并梳理了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对其提出的“钻石模型”予以综述。佩鲁的区域增长极理论,论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增长极之间的构建关系。最后,提出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理论内容,意在说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在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与重要组成部分,为具有民族文化资源特色的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章,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本章对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首先,介绍了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勾勒出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所依托的现实背景。运用实地考察法对延边州医药产业带的战略布局、医药企业园区布局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首先辩证分析延边州医药产业的发展要素,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的框架,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关联行业、企业战略、机会、政府六个因素形象的探讨了延边州医药产业现阶段发展中各个要素的发展作用关系与产业发展状态。然后重点对敦化市敖东医药园区进行了阶段性的走访调查,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和园区企业员工的针对性访谈,更加深入了解到园区企业管理动态、运行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发展问题。经调查研究发现延边州医药产业的发展形态主要以少数大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辅的发展特点。最后,结合以上综合研究,分析出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了:一是生产要素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二是相关企业缺乏合作;三是企业发展战略问题;四是政策支撑环境有待改善;五是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不明显。第四章,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在对现有国内外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理论进行总结的前提下,针对我国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产业定量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延边州入手,结合波特的“钻石模型”,建立了影响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SPSS软件的计算,分析了影响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且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延边州所属7个县市(除珲春市)综合评价指标的得分进行了排名,分别对各个城市医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具有不同文化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影响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根据因子分析中对主要影响因子的实证结果以及延边州民族地区产业的特殊性与现实条件,本文认为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专业化分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技术创新、政府等构成了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动力机制所需的影响因素。这七个因素在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动力机制的系统模型中互相作用,形成了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动态网络的作用机制。第五章,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该章是本论文的结论章节,也是医药产业政策支撑的主要内容。在前文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借助SWOT分析法,进一步对延边州医药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探讨和研究,为延边州医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战略决策的依据。通过对集群理论的综述、产业现状的分析与存在问题以及动力影响因素机制的构建等,进一步深化了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于众[5](2016)在《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美国是最杰出的代表。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创建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市场可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等中小企业集群中的重要组成要素,自动磨合集群内部的不和谐。而政府则本着间接参与者的身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去扶持集群的发展,而非主导集群的创建。企业依托集群内部提供的中介、技术、上下游产业链等要素,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在技术溢出效应下提升自身效用。虽然美国各州立政府遵循自己的法律,不同的中小企业集群又拥有自己独特的内部规章安排,但美国国家层面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是统一的。正是在这种以市场为主导,结合政府部门制定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扶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自身乃至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首先,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升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分工与合作的发展可以大幅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综合成本,扩大集群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内部信息的充分流动又更容易催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新产品。集群所带来的正面经济效应,以及集群使企业具有规避负面效应的能力,令集群内企业更具生命力。其次,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增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一方面,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组织模式,具有增强群内企业信用等级、降低金融机构向群内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风险及成本、提高群内企业融资便利性的作用,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融资约束。另一方面,美国在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安排,例如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立法、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金融制度创新的形成与激励机制等。第三,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是群内企业可感知强烈的创新激励,如果一家企业在某项创新上领先一步,群内竞争对手将最先知道并快速做出反应。二是集群形成网络促进创新,技术和市场信息在群内企业间便捷传播,企业能快速采用新的技术。三是群内企业可方便地获取创新所需物品和条件,相关合作方也易于参与创新过程,能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及需求。美国中小企业集群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三个发展机制的成功建立:创业机制、创新网络机制以及集体学习机制。创业机制主要包含风险投资机制、企业孵化器机制以及创业教育机制三个部分。在创建风险投资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风险资本的层次性,此外,一个风险企业最好可以拥有多个外部投资者,这样他们可以互相监督。企业孵化器是创业机制中另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孵化器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一定要有一个公平的收益分配政策。创业教育机制的核心体现在对自我效能的提高上。自我效能的高低对一个人相信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些行为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自我效能的提高也会提高成就动机意识。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第二个发展机制是创新网络机制。创新网络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这些个人团体做了什么,而是他们以什么方式做的,而这种做事的方式才是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得以高效运行的基础。同时,为了实现区域创新功能的持续增强和经济活力旺盛,避免由于区域网络封闭导致的“技术锁定”,就必须要求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在区域内相互协同、交互作用的同时,也不断地构建区域外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外的创新主体进行连接,特别是与更宽泛的全球以及国家创新网络连接。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容易产生大量创新、创业的重要原因是整个集群内部形成了集体学习机制。集体学习机制与创新网络机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创新网络框架强调非企业机构和组织的重要性,而集体学习机制强调企业之间连接的强度和网络。集体学习机制需要企业在三个领域发展共享知识:一是,关于学习的先决条件,需要建立谈论技术和组织问题的共同语言,这对于创新协作是不可或缺的。二是,更严格的技术或工程分类排序的共享知识,从而使不同公司在技术项目上进行有效合作。第三种共享知识是组织上的,即在不同的职业或服务中如何划分责任,或哪些程序需要保证集体决策的一致性。在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已被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很多指导意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总的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有了相当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影响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如竞争力不强、融资渠道不畅、创新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需解决。国内外实践证明,集群化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因此,研究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运行机制和作用机理,借鉴其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对于培育和壮大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建立健全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孟祥芳[6](2014)在《基于创新网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在经历了两次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全球化浪潮后,已经步入了以创新要素驱动为核心的“全球化创新时代”,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从根本上改变着全球竞争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目标要求;天津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了“改革统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总要求,将创新驱动定义为天津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天津经济升级版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是依靠创新驱动、依靠优良创新创业环境和学习型组织参与竞争、通过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以资源带动各类要素和创新资源集聚的产业组织形式。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是天津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和科技小巨人企业“顶天立地”基础上,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支撑美丽天津建设,推进天津创新型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和创新网络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网络形成、动态演化以及创新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对集群创新的影响,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了基于创新网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创新模型,基于产业集群、网络特征和创新理论相结合,分析了创新网络结构和创新网络关系通过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对集群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理论模型。第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了理论模型,并进一步验证了创新网络通过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对集群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最后,对天津产业集群的整体布局、演进模式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对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等理论,研究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集群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机理,一方面揭示集群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探索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证明了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在集群网络与企业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分析实证研究结果,希望对创新网络视角下的集群企业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实践价值。

胡俊峰[7](2012)在《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研究——基于企业集群创新网络视阈》文中指出长三角国家高新区适应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趋势发展创新型经济,这是新形势下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从优化企业集群创新网络视阈,提出加强集群创新网络与高新区互为增强对创新资源、要素资源的集聚效应,推动创新主体间协同进化机制以及利用市场机制协同整合高新区内各类要素资源、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集群创新网络升级,促进高新区向创新型经济演进。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提升中小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支撑网络的主体建设,培育集群创新文化,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

姜宏[8](2011)在《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文中提出中小企业集群(mid-small enterprises cluster)是指在某一地域内,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而组成的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聚集,并且区域内企业间积极地进行交流与学习,共享资源网络、服务组织和劳动力市场等,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价值网络。近三十年来,由于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及意大利北部传统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功,使中小企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集群己经成为区域、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也有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东部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基本实现了集群化成长,如: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等,都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我国东北地区集群经济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建国前,东北地区就已初步形成了重工业基地的雏形。建国后,东北地区在国家巨额投资和政策扶持下,以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 productive complex)的集群模式自上而下地被建设发展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众多大中小型企业和相关机构聚集的发展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以及东部沿海地带新兴工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等由于未能进行及时的调整,整体发展水平迅速被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超越,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些发达地区。当前,东北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又适逢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好时机。东北地区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培育和加快发展若干个有实力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扭转地区经济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是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的综述。首先为了便于在写作中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以及使读者在阅读时不易混淆,本文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进行述评,理清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对理论的分析中,本文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先从企业成长理论入手,通过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理论,继而引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接下来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类型进行划分,加深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形式的基本认识。最后本文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优势进行总结,总结出企业集群化成长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营造良好环境集聚等特点,这些可以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第三章是对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与现状进行评析。此部分是从整体上对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而找出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劣势,如: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对外贸易额度偏小、服务业发展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等问题。通过对导致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劣势的原因进行综合考虑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企业集群的成长存在制度障碍、政府规划缺乏科学性、招商引资政策存在偏误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低等。由此引出下一部分内容,应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来改善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现状。第四章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介绍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成功范例,通过对美国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意大利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成长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各个集群的不同优点。另一方面是研究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典型范例,对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分析,并得出其成功的原因。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由于拥有相差不多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社会资源等,使国内的企业集群案例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国内其他地区更容易从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经验来帮助和改善各自发展的不足。最后是本文总结中外成功中小企业集群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启示,指出发展企业集群应注意政府的扶持、公共部门的指导、环境的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第五章是加快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集聚区建设。本部分结合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提出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发展思路,即通过对以集聚区建设为依托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进而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作法如下:地方政府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寻找适合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第六章是结论。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概要总结,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喻春光[9](2010)在《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形成机理与战略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园区(industrial park),在日本和韩国称为工业团地,香港称为工业村。工业园区发展于二战后,是一些发达国家为加快本国经济发展,改善城市布局结构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企业地理集中的建设方式。因此工业园区一般都是由政府主导,依靠政府推动发展,并和市场力量共同合作,形成一种加快产业升级的新型产业组织。世界上成功的工业园区都是集群式发展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竞争力实质上表现为园区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区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全球价值链下,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是通过产业聚集,参入全球生产分工,实现产业链有效整合与产业升级。因此,基于产业集群平台进行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实行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导向发展,是工业园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这一建园战略思路,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论文从分析工业园区的内部结构与组织特征入手,研究工业园区产业的集群机理与成长条件,提出工业园区集群式发展的战略方案与实施措施,建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战略绩效评价模型,从而构建一个初步的工业园区发展战略的“产业集群,,分析框架。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相比,本论文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避免孤立地分析工业园区成长的一般要素条件来设计战略方案所存在的局限,从产业集群形成与工业园区发展的内在互动关系这一新的视角来系统探讨工业园区建设的战略问题。本论文是按照“问题提出——理论分析——方案设计——政策措施——结论”的基本思路展开研究的,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论文在分析工业园区的集群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并应用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内部结构模型,总结归纳出产业集群导向发展的工业园区的基本组织特征。接着,论文运用经济演化理论,参照生物群落的聚集过程,探讨了园区产业集群的企业聚集行为一般过程模式;运用行为生态学的生境选择理论和社群博弈理论,构建了园区产业集群聚集行为的博弈模型。进而,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工业园区产业的集群机理与成长条件。然后,论文提出了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根据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设计了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战略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时机选择进行了研究,为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实施提供了系统方案。最后,论文从创新网络的视角构建了一种以GEM模型为母体架构的评价园区集群竞争力模型——GEMN模型,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战略实施绩效评价提供了定量方法。并运用该模型对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的产业集群导向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刘利军[10](2010)在《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与科技作用日益重要的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集群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在当前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集群日益萎缩、停滞,甚至倒闭,因此如何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步伐是我国摆脱经济危机、振兴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为此,探讨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显的尤其重要和紧迫。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集群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及其演进过程。然后通过阐述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的内涵、使用原则以及分类等基本理论,着重对基于地域标准的和基于动力标准的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基于地域标准演进的典型模式有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基于动力标准演进的典型模式有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和复杂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对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的特征和要求的分析,创新性地构建了外源动力指标评价体系和内源动力指标评价体系,这两个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定量的评价集群采用的模式。在理论研究之余,利用对浏阳医生物药园的问卷调研和访谈,对其演进的动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模式,其结论支持本文理论。事实上,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体系支撑,因此本文最后还根据集群演进阶段的不同,分别提出了如何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政策建议。

二、发展医药园区 促进企业集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医药园区 促进企业集群(论文提纲范文)

(1)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1.2 高新技术产业
        2.1.3 产业集群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空间组织理论
        2.2.3 协同发展理论
第3章 鄱阳湖自创区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3.1 鄱阳湖自创区的发展现状
        3.1.1 经济基础扎实
        3.1.2 发展规模壮大
        3.1.3 创新能力较强
        3.1.4 产业特色鲜明
    3.2 鄱阳湖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现状
        3.2.1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2.2 新材料产业集群
        3.2.3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集群
第4章 鄱阳湖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要问题
    4.1 产业集群发展程度较低
        4.1.1 产业布局亟待优化
        4.1.2 主导产业重叠度较高
        4.1.3 产业集聚呈现脆弱性
    4.2 产业集群技术能力水平较弱
        4.2.1 高新区发展起步较晚
        4.2.2 集群企业处于“低端”产业链
        4.2.3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
    4.3 产业集群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4.3.1 未形成专业分工的集群网络
        4.3.2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
    4.4 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4.4.1 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基础不足
        4.4.2 金融配套服务不足
        4.4.3 土地供需矛盾制约升级空间
第5章 国家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经验借鉴
    5.1 苏南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经验
        5.1.1 重视研发投入和创新团队
        5.1.2 构建一体化分工协作产业链
        5.1.3 形成差异化竞争发展格局
    5.2 山东半岛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经验
        5.2.1 完善产业区域分工
        5.2.2 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5.3 长株潭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经验
        5.3.1 积极打造特色产业
        5.3.2 搭建产业集群平台
    5.4 对鄱阳湖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启示
        5.4.1 稳步支持优势产业集群
        5.4.2 深化产业协作分工
        5.4.3 健全合作共建机制
        5.4.4 建立产业集群合作网络
第6章 鄱阳湖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高新产业集聚程度
        6.1.1 优化产业布局
        6.1.2 调整产业结构
        6.1.3 根植集群文化
    6.2 提升产业集群技术能力水平
        6.2.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2.2 延长高新产业链条
        6.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3 创新产业集群体制机制
        6.3.1 搭建产业分工集群网络
        6.3.2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6.4 加快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
        6.4.1 搭建要素共享平台
        6.4.2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6.4.3 形成综合服务平台
    6.5 优化地方政府行为策略
        6.5.1 转变政府行为观念
        6.5.2 科学区域发展规划
        6.5.3 强化政府服务行为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企业集群视角下的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
    2.2 理论依据
        2.2.1 企业集群理论
        2.2.2 竞争力理论
        2.2.3 创新理论
        2.2.4 理论综述
第三章 企业集群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3.1.1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3.1.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1.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评价分析方法
        3.2.1 AHP层次分析法
        3.2.2 主成分分析法
        3.2.3 因子分析法
        3.2.4 熵值法
第四章 企业集群视角下的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现状
        4.1.1 优势产业
        4.1.2 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
        4.1.3 投资环境
    4.2 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分析
        4.2.1 与其它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新区的横向对比分析
        4.2.2 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身竞争力的纵向分析
    4.3 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延边地区其它开发区的竞争力比较
        4.3.1 经济发展竞争力
        4.3.2 企业集群竞争力
        4.3.3 科技创新竞争力
        4.3.4 生态环保竞争力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提高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的建议
    5.3 本文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5.3.1 本文的不足之处
        5.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以天府新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1.2.1 研究方法
        1.2.2 分析工具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综述
        2.1.1 中小微企业研究综述
        2.1.2 中小微企业集群研究综述
    2.2 服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天府新谷的服务环境分析
    3.1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概述
        3.1.1 发展背景
        3.1.2 界定标准
        3.1.3 认定要求
        3.1.4 发展规模
        3.1.5 存在问题
    3.2 天府新谷的基本概况
    3.3 服务环境分析
        3.3.1 外部环境分析
        3.3.2 内部条件分析
        3.3.3 服务环境小结
第四章 天府新谷的服务现状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分析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调查样本分析
    4.2 服务现状实证分析
        4.2.1 服务设施分析
        4.2.2 服务产品分析
        4.2.3 服务质量分析
第五章 天府新谷服务能力建设的对策意见
    5.1 服务能力建设思路和原则
    5.2 服务设施的建设
        5.2.1 硬件设施的建设
        5.2.2 软件设施的建设
        5.2.3 服务配套的建设
    5.3 服务产品的建设
        5.3.1 核心服务产品建设
        5.3.2 基本服务产品建设
        5.3.3 延伸服务产品建设
    5.4 服务质量的建设
        5.4.1 优化服务质量评价标准
        5.4.2 加强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建设
        5.4.3 加强服务能力的弹性建设与管理
    5.5 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选题依据
        1.3.1 理论依据
        1.3.2 现实依据
        1.3.3 政策依据
    1.4 医药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1.4.1 医药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
        1.4.2 民族地区医药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1.4.3 民族医药产业与民族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1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
        2.1.1 马歇尔产业区的概念及理论
        2.1.2 产业聚集的诱因
        2.1.3 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关系
    2.2 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
        2.2.1 波特产业集群理论的内容
        2.2.2 波特产业集群理论的核心:钻石模型
        2.2.3 钻石模型的缺陷与发展
    2.3 区域增长极理论
        2.3.1 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内容
        2.3.2 区域增长极的条件基础
        2.3.3 产业集群与区域增长极的构建关系
    2.4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
        2.4.1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
        2.4.2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相关文献研究
第三章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3.1.1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历程
        3.1.2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1.3 延边州医药产业空间布局
    3.2 基于钻石体系的延边州医药产业要素分析
        3.2.1 四个关键要素
        3.2.2 两个辅助因素
    3.3 敦化敖东医药产业园案例分析
        3.3.1 调研对象及方案设计
        3.3.2 敦化敖东医药园区产业集聚形成因素分析
    3.4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问题
        3.4.1 生产要素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3.4.2 相关企业缺乏合作
        3.4.3 企业发展战略问题
        3.4.4 政策支撑环境有待改善
        3.4.5 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不明显
第四章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
    4.1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1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4.1.2 指标选择
        4.1.3 数据分析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关联作用
        4.2.1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关联
        4.2.2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作用
    4.3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3.1 基础影响因素
        4.3.2 核心影响因素
        4.3.3 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作用解析
第五章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
    5.1 基于SWOT分析的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战略
        5.1.1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SWOT分析
        5.1.2 构建延边州医药产业SWOT矩阵
        5.1.3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5.2 生产要素的投入配置
        5.2.1 医药产业资本投入策略
        5.2.2 医药产业人才体系建设策略
        5.2.3 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策略
    5.3 相关及支持行业(产业链)的协作发展
        5.3.1 促进园区间医药企业协同发展
        5.3.2 构建朝医药产业化的企业资源共享机制
    5.4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实施
        5.4.1 医药企业园区管理模式的最优选择
        5.4.2 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对提升医药产业竞争优势的作用
    5.5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5.5.1 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5.5.2 建立延边州医药行业协会发展制度
        5.5.3 推进医药产业政策落地
        5.5.4 加大政府科研配套资金引导力度
        5.5.5 以信息化、智能化带动医药产业规范化、规模化进程
        5.5.6 完善医药产业依法监管力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5)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主要不足
第2章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专业化分工理论
    2.2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2.3 区域经济理论
    2.4 竞争优势理论
    2.5 知识管理理论
    2.6 企业网络理论
第3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3.1 美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3.2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3.3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3.3.1 硅谷微电子产业集群
        3.3.2 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
        3.3.3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3.4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3.4.1 尊从市场力量
        3.4.2 企业交流合作
        3.4.3 专业化分工与品牌建设
        3.4.4 集群环境建设
        3.4.5 产学研用结合
        3.4.6 集群政策制定
        3.4.7 中介组织建设
    3.5 美国扶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
        3.5.1 美国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支持政策
        3.5.2 美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3.5.3 奥巴马政府支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联邦政策
第4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竞争力的影响
    4.1 影响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4.1.1 企业竞争力的涵义
        4.1.2 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4.1.3 影响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4.2 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
        4.2.1 有效的竞争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2.2 价格和产品差异化竞争有利于企业发展
        4.2.3 中小企业集群导致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4.2.4 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通过外部经济显现
    4.3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4.3.1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成本优势
        4.3.2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市场需求
        4.3.3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创新能力
        4.3.4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核心能力
    4.4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案例分析
        4.4.1 硅谷简介
        4.4.2 中小企业集群对硅谷竞争力的影响
    4.5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4.5.1 产业集聚的测量方法
        4.5.2 数据说明与分析结果
第5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融资能力的影响
    5.1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5.1.1 资本结构理论
        5.1.2 金融抑制论
        5.1.3 金融缺口论
        5.1.4 信贷配给理论
        5.1.5 关系型贷款理论
        5.1.6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5.2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5.2.1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5.2.2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5.2.3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
    5.3 美国促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制度安排
        5.3.1 有关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立法
        5.3.2 美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5.3.3 金融制度的创新过程与激励政策
    5.4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5.4.1 产业集群与融资优势
        5.4.2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融资能力
第6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6.1 基于集群视角的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因素
        6.1.1 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况
        6.1.2 集群视角下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6.2 中小企业集群对技术创新影响的作用机理
        6.2.1 产业集群的学习效应
        6.2.2 产业集群的吸收能力
        6.2.3 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扩散的途径
    6.3 中小企业集群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数理模型
        6.3.1 模型设定
        6.3.2 模型的构成
    6.4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层面的实例
        6.4.1 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6.4.2 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区产业集群
第7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
    7.1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创业机制
        7.1.1 风险投资机制
        7.1.2 企业孵化器机制
        7.1.3 创业教育机制
    7.2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机制
        7.2.1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组成部分及运作机制
        7.2.2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组成及作用
        7.2.3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开放性
    7.3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集体学习机制
        7.3.1 集体学习机制的理论框架
        7.3.2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集体学习的前提
        7.3.3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集体学习过程
        7.3.4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集体学习过程与“机构厚度”
第8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8.1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8.1.1 发展规模
        8.1.2 行业分布
    8.2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8.2.1 技术创新力不足
        8.2.2 地域性倾向明显
        8.2.3 总体发展水平低
    8.3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8.3.1 政府作用定位模糊
        8.3.2 人力成本比较优势锐减
        8.3.3 获利能力薄弱,品牌建设滞后
        8.3.4 自主创新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利
    8.4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经验及借鉴
        8.4.1 减少政府行政参与,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市场化发展
        8.4.2 加强群内合作,摈弃“业绩观”的集群建设理念
        8.4.3 加强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提升品牌建设力度
        8.4.4 加强集群内环境建设,形成内部网络化运作
        8.4.5 推动集群内部的产、学、研、用的结合
        8.4.6 细化国家层面的产业集群政策制定
        8.4.7 加强集群内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创新网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产业集群化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2.2 集群网络化是推动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
        1.2.3 网络化创新是科技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2.4 企业集群化是天津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预期创新性成果
        1.4.1 研究内容
        1.4.2 预期创新性成果
第二章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2.1 产业集群的理论背景
        2.1.1 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1.2 新古典经济学相关理论
        2.1.3 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1.4 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2.1.5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
    2.2 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
        2.2.1 产业集群概念回顾
        2.2.2 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
        2.2.3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
    2.3 产业集群的类型及生命周期
        2.3.1 产业集群的结构类型
        2.3.2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2.3.3 弹性集群与可持续发展
    2.4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
        2.4.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2.4.2 科技型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2.4.3 科技型企业集群化创新机制
第三章 创新网络文献综述
    3.1 创新网络的概念回顾及特点
        3.1.1 网络涵义及特点
        3.1.2 创新网络概念综述
        3.1.3 创新网络的特点
    3.2 创新网络的演化模式及拓扑结构
        3.2.1 集群创新网络的研究现状
        3.2.2 集群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
        3.2.3 集群创新网络拓扑结构
    3.3 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
        3.3.1 知识溢出定义
        3.3.2 知识溢出分类及途径
        3.3.3 吸收能力概念及维度
第四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模型提出与构建
        4.1.1 相关研究及其进展
        4.1.2 模型构建
    4.2 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
        4.2.1 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
        4.2.2 网络关系与创新绩效
    4.3 知识吸收与创新绩效
        4.3.1 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
        4.3.2 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4.4 网络特征与知识吸收
        4.4.1 网络特征与知识溢出
        4.4.2 网络特征与吸收能力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5.1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5.1.1 问卷设计
        5.1.2 数据获取
    5.2 变量测量与指标设计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中介变量
        5.2.4 控制变量
    5.3 研究方法
第六章 实证分析与统计检验
    6.1 数据基本分析
        6.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6.2 信度和效度检验
        6.2.1 网络结构维度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2.2 网络关系维度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2.3 知识溢出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2.4 吸收能力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2.5 创新绩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3 相关性分析
    6.4 结构方程模型
        6.4.1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2 初始模型设定
        6.4.3 模型拟合与评价
        6.4.4 模型修正
        6.4.5 假设检验
        6.4.6 模型确认和效应分解
    6.5 结果讨论与分析
        6.5.1 创新网络与知识溢出
        6.5.2 创新网络与吸收能力
        6.5.3 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
        6.5.4 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第七章 天津市典型案例与对策建议
    7.1 天津市科技型企业集群总体布局与演进模式
        7.1.1 总体布局
        7.1.2 演进模式
    7.2 天津市典型集群案例
        7.2.1 衍生型-北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7.2.2 孵化型-滨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7.2.3 嵌入型-中北镇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7.2.4 原发型-武清自行车产业集群
    7.3 现状与问题
    7.4 对天津市科技型企业集群化的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性成果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研究——基于企业集群创新网络视阈(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创新型经济与集群创新网络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从集群创新网络视阈研究国家高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价值
四、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基础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五、企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机制与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创新型经济演进路径
六、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基于企业集群创新网络视角
    (一) 提升中小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使其成为高新区集群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并增强核心网络的结网能力
    (二) 加强支撑网络的主体建设, 充分发挥其对协同创新的促进功能
    (三) 积极培育共识信任、合作共赢的集群创新文化, 提高创新主体的根植性与集群创新网络整体的稳定性
    (四) 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 加强与创新网络的外部联系, 推动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持续升级

(8)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1.2.1 论文主要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小企业
        2.1.2 产业集聚
        2.1.3 企业集群
        2.1.4 规模经济
        2.1.5 范围经济
    2.2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述评
        2.2.1 劳动分工与协作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产业区经济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2.5 区域创新理论
        2.2.6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
    2.3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类型划分
        2.3.1 按组织形式划分
        2.3.2 按与市场的关系划分
        2.3.3 按形成机制划分
        2.3.4 按现代化程度划分
    2.4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优势分析
        2.4.1 提高企业竞争力
        2.4.2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2.4.3 营造良好集聚环境
        2.4.4 增强市场融资能力
第3章 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与现状评析
    3.1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简介
        3.1.1 辽宁省中小企业集群
        3.1.2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
        3.1.3 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
        3.1.4 内蒙古东部中小企业集群
    3.2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现存问题
        3.2.1 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3.2.2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3.2.3 对外贸易额度偏小
        3.2.4 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3.2.5 新兴产业发育程度较低
    3.3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症因分析
        3.3.1 集群化成长存在制度障碍
        3.3.2 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
        3.3.3 招商引资存在政策偏误
        3.3.4 企业自身素质低下
第4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案例典示
        4.1.1 美国“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
        4.1.2 意大利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
        4.1.3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
    4.2 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成功范例
        4.2.1 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
        4.2.2 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
        4.2.3 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
    4.3 中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启示
        4.3.1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4.3.2 强化公共部门的支持及指导
        4.3.3 营造集群内良好的发展环境
        4.3.4 注重企业人才的培养
第5章 加快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集聚区建设
    5.1 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推进
        5.1.1 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5.1.2 推动社会服务网络建设
        5.1.3 优化集群内企业发展环境
        5.1.4 完善企业融资对策
    5.2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5.2.1 提高企业技术素质
        5.2.2 创新企业管理制度
        5.2.3 加快企业人才培养
        5.2.4 推进企业产业链整合
    5.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5.3.1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
        5.3.2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
        5.3.3 突破服务业人才的“瓶颈”
        5.3.4 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4.1 发挥企业家领导才能
        5.4.2 塑造企业“诚信”形象
        5.4.3 创立学习型组织架构
        5.4.4 注重企业品牌文化
    5.5 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5.5.1 完善东北地区经贸条件
        5.5.2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5.5.3 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
        5.5.4 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工作
    5.6 中小企业集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5.6.1 加大配套政策扶持力度
        5.6.2 提高企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5.6.3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6.4 促进新兴产业拓展国际市场
第6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形成机理与战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3 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工业园区的集群特征及其内部组织结构
    2.1 工业园区的集群特征
        2.1.1 工业园区的起源与内涵
        2.1.2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联系与区别
        2.1.3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2.2 工业园区的构成要素
        2.2.1 工业园区的组成主体
        2.2.2 工业园区主体之间的关系
        2.2.3 工业园区主体之间的"流"
        2.2.4 工业园区的环境
    2.3 工业园区的内部组织结构
        2.3.1 工业园区的基本组织结构
        2.3.2 工业园区的主要组织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工业园区集群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3.1 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3.1.1 园区内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分析
        3.1.2 园区内产业集群的企业聚集行为博弈分析
        3.1.3 园区内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
    3.2 园区集群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分析
        3.2.1 环境因素的影响
        3.2.2 园区产业空间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
    3.3 工业园区内集群机制的建立
        3.3.1 集群机制缺失的影响因素
        3.3.2 园区内集群机制的培育
    3.4 小结
第四章 工业园区集群式发展的支撑体系
    4.1 工业园区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
    4.2 工业园区发展的产业链支撑
    4.3 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环境支撑
    4.4 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设计
    5.1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目标设计
        5.1.1 移植阶段的目标设计
        5.1.2 入群阶段的目标设计
        5.1.3 稳定阶段的目标设计
    5.2 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思路设计
        5.2.1 总体发展战略思路
        5.2.2 区域布局功能规划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3 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模式设计
        5.3.1 国外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模式
        5.3.2 目前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模式
        5.3.3 国外经验对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模式设计的启示
        5.3.4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模式设计
    5.4 小结
第六章 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战略实施
    6.1 工业园区发展的产业选择
        6.1.1 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6.1.2 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1.3 具体的操作方法
    6.2 工业园区发展的区位选择
    6.3 工业园区发展的时机选择
        6.3.1 创新演进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6.3.2 园区集群单元形成与发展的时机把握
    6.4 工业园区集群战略绩效的定量评价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实证研究——以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为例
    7.1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发展概况
    7.2 浏阳生物医药园内部结构分析
        7.2.1 浏阳生物医药园核心产业价值链
        7.2.2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辅助网络
        7.2.3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
        7.2.4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支撑体系
    7.3 浏阳生物医药园区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分析
    7.4 浏阳生物医药的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7.4.1 浏阳生物医药现有的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7.4.2 浏阳生物医药园未来的发展战略模式探索
    7.5 浏阳生物医药园发展的战略实施分析
        7.5.1 浏阳生物医药园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
        7.5.2 浏阳生物医药园发展的时机选择
    7.6 浏阳生物医药园集群战略的绩效定量评价
        7.6.1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GEMN中"因素对"测评
        7.6.2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GEMN量化计算
    7.7 浏阳生物医药园未来发展的建议
    7.8 GEMN模型的一个应用实例
    7.9 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
    8.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中小企业集群研究现状
        1.2.2 创新集群研究现状
        1.2.3 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小企业集群与创新集群的关联及演进过程
    2.1 中小企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2.1.1 中小企业集群内涵的界定
        2.1.2 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
    2.2 创新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2.2.1 创新集群内涵的界定
        2.2.2 创新集群的特征
    2.3 中小企业集群与创新集群的关联
    2.4 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过程分析
第三章 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分析
    3.1 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的基本理论
        3.1.1 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的内涵
        3.1.2 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的使用原则
        3.1.3 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分类
    3.2 基于地域标准的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典型模式
        3.2.1 美国硅谷模式
        3.2.2 印度班加罗尔模式
        3.2.3 中关村模式
        3.2.4 上海张江模式
    3.3 基于动力标准的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典型模式
        3.3.1 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的主要动力
        3.3.2 基于动力的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典型模式
第四章 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的选择
    4.1 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的特征
        4.1.1 宏观性
        4.1.2 现实性
        4.1.3 动态性
        4.1.4 系统性
    4.2 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的要求
        4.2.1 提升集群创新能力
        4.2.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2.3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3 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选择——以根据动力标准选择为例
        4.3.1 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选择的方法
        4.3.2 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的确定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浏阳生物医药园为例
    5.1 研究目的及方法
    5.2 调研设计及样本情况
        5.2.1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发展概况
        5.2.2 问卷及访谈设计
        5.2.3 问卷样本选择及回收状况
    5.3 调研结果分析
        5.3.1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外源动力分析及评价
        5.3.2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内源动力分析及评价
        5.3.3 浏阳生物医药园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模式
第六章 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政策建议
    6.1 中小企业集群阶段和产业集聚阶段的政策建议
        6.1.1 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目标产业
        6.1.2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6.1.3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6.1.4 提高集群服务效率
    6.2 产业集群阶段的政策建议
        6.2.1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6.2.2 健全行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
        6.2.3 促进产学研合作
        6.2.4 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6.2.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6.3 创新集群阶段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浏阳生物医药园演进动力调查问卷

四、发展医药园区 促进企业集群(论文参考文献)

  • [1]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 聂睿.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企业集群视角下的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研究[D]. 朴世杰. 延边大学, 2019(01)
  • [3]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以天府新谷为例[D]. 王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 金阳. 延边大学, 2017(12)
  • [5]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D]. 于众. 吉林大学, 2016(08)
  • [6]基于创新网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研究[D]. 孟祥芳. 天津大学, 2014(08)
  • [7]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研究——基于企业集群创新网络视阈[J]. 胡俊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8]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D]. 姜宏. 吉林大学, 2011(08)
  • [9]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形成机理与战略设计研究[D]. 喻春光. 中南大学, 2010(01)
  • [10]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模式研究[D]. 刘利军. 长沙理工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发展医药园区,推动企业集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