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计划免疫迟播漏播调查分析

滨州市计划免疫迟播漏播调查分析

一、滨州市区计划免疫迟漏种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邢冬梅[1](2013)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科学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传染病防控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分析包头市CDC传染病防控能力现状,绘制包头市市、区两级CDC传染病防控的“木桶”图,发现其薄弱环节。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文献复习、参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考核操作手册》初步构建疾病防控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指标体系框架,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修改完善构建该体系,运用综合评分法构建传染病防控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建立的传染病防控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对包头市、区两级CDC进行现况调查,调查结果使用CAD软件绘制木桶图。结果构建了疾控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9个方面52个具体指标。建立的传染病防控能力综合评价模型为Y=(0.0251Y1+0.0197Y2+0.0189Y3+0.0189Y4+………+0.0206Y52)*100.实证研究结果为:包头市市区两级CDC综合评价得分介于721-936之间,市级明显高于旗县区。旗县区中青山区最高913分,石拐区最低CDC721分。从传染病防控能力的九个方面的原始得分来看,传染病监测得分最高,综合保障均分最低、其次为实验室能力,为传染病综合防控的短板。结论本研究构建了CDC传染病防控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和模型。通过该体系对包头市各CDC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其传染病防控能力总体水平较好,得分均为及格以上,防控能力相对薄弱的旗县区是石拐区CDC和白云区。包头市各CDC还应加强物资、人力储备,提高实验室检验能力,同时针对各自的传染病防控能力的短板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

于精红[2](2012)在《集安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切实履行我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做出的到2012年中国消除麻疹的庄严承诺,根据国家《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关于印发2010年通化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吉林省集安市于2010年9月1—20日对8月龄~6周岁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吉安市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评估小组分别于2010年9月25—30日、10月9日对该市所辖区域进行入户和非入户随机调查,共调查660人。现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结果分析如下。

董树山[3](2009)在《山东省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因为当时是统收统支体制,中央政府统一配置人、财、物资源,因此在客观上中央政府担负起了供给大部分卫生公共产品的责任并向下分配大部分的卫生资源,保障了不同地区居民公平地获取这些卫生资源,使各地居民能享受到基本和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专职公共卫生机构大多是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其支出全部由国家拨款;非专职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乡政府和村集体。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政策逐步发生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之后,分权连同支出管理的职责一同向下转移,各级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发展公共卫生方面的职能,但与此同时,收入制度的安排却在向上集中,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补偿也逐渐减少;国家允许公共卫生机构进行有偿服务,业务收入越来越成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筹集的重要渠道。随着财政体制和补偿机制的转变,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减弱,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服务提供不均等的现象越来越明显。2003年“非典”之后,公共卫生服务的地位和作用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筹资中责任逐渐明确,政府公共卫生投入逐步加大,特别是正在实施的“医改”,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的核心政策。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政府投入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政府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政策的落实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本研究的总目的是探讨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政策的可操作性方法和措施,为完善政府投入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具体目的包括:以山东省为例,分析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筹集和分配现状;研制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政府应需投入、各级政府资金分担测算方法,并依此进行具体测算;探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配、支付与监管机制;提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包括文献检索、现有数据收集整理、关键人员访谈和人员问卷调查。现有数据资料主要从卫生财务、统计年度报表数据库中提取,部分宏观社会经济数据从全省综合统计资料中获取;关键人员访谈选择了省直和东营市、淄博市、德州市、滨州市4个地级市,共访谈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相关专业人员49人。人员问卷调查采取函调方式,调查地区选择了省直和烟台市、东营市、济宁市、泰安市、滨州市、菏泽市6个地级市,实际调查相关专业人员155人。本研究在咨询论证的基础上设计了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测算公式和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分担比例测算公式,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具体测算;利用现有数据资料对山东省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利用关键人员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配、支付、使用和监管等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资料的测算和分析由EXCEL和SPSS软件完成。主要研究结果(1)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现状。政府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逐步加大。山东省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占财政卫生事业费补助、财政支出、GDP的比例,2000年分别为28.37%、0.82%、0.061%,2007年分别为42.71%、0.98%、0.085%;在卫生事业费补助中所占分额增幅较大,但在财政支出和GDP中所占分额较小,在2007年尚未各自突破1%和0.1%。财政补助对业务支出的补偿总体呈逐步增强趋势,但机构之间不平衡,与支出的矛盾尚比较突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其他机构财政补助占业务支出的比例2003年分别为45.36%、59.03%、21.14%和53.48%;2007年分别为53.78%、86.41%、17.21%和64.81%。(2)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经费应需投入没有公认的测算方法,本研究通过自行设计的测算公式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7年全省经费应需投入总额为92.29亿元,占2007年实际财政支出的比例为4.03%,从各地市来看,最低为东营市(1.49%),最高为临沂市(4.59%):占2007年GDP的比例为0.35%,从各地市来看,最低为东营市(0.07%),最高为荷泽市(0.56%)。可见,比例的大小主要与经济实力有关,经济发达的地市投入压力较小,经济欠发达的地市投入压力较大。要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单靠当地政府是困难的。(3)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分担。本研究认为,各级政府因财力不同而应承担不同的经费份额,不足部分通过逐级转移支付补齐。省级财政对地市级转移支付测算结果显示:全省17市2007年公共卫生服务总经费应需投入为59.15亿元,地市级财政需承担43.57亿元,占73.66%;省级财政需转移支付15.58亿元,占26.34%,其中菏泽市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承担比例最高,济南市等7市不需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菏泽市2007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总额为3.85亿元,地市级财政需承担0.98亿元,占25.38%;省级财政需转移支付该市2.87亿元,占74.62%。(4)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分配与支付。由于整体财政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加之体制框架下操作层面的因素,在分配与支付职能的发挥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财政部门与卫生部门之间的衔接机制不完善,导致经费投入难以与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的实际需求相对接;经费分配缺乏区域层面的统筹谋划机制,配置效率不高;经费分配与支付职能的有效结合不够,支付效率低,支付方式单一,不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5)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监管。目前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监管状况不利于有效落实“医改”关于公共卫生投入的政策要求。主要问题:尚没有制定针对性的、整体的、系统的监管措施;监管的人力分散与不足并存;监管的实施各自为政,难以统筹;监管的对象单一,主要是经费使用方,而对经费掌控方的监管极为薄弱。结论和政策建议我国关于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的政策框架已经形成,政策的核心就是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目前,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投入逐步提高,但投入规模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投入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的状况比较明显。要把筹资政策落到实处,在操作层面还有许多重点需要突破,如量化政府财政的投入责任、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责任的划分、切实履行财政分配、支付职能、加强全方位的筹资监管等。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建议在国家关于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的政策框架下,围绕核心政策的落实,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一揽子措施,具体建议如下:(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的领导与协调。建立起财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充分衔接的有效机制。(2)明确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测算方法。测算方法应包括具体的测算程序和测算公式,以保证投入测算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测算公式涉及指标的获取要有正规渠道,不易受人为因素干扰,能够反映影响经费投入的主要客观因素。(3)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方法。划分方法要体现责任与财力相一致的原则,要有具体的测算公式,以便量化各级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的分担责任。(4)建立区域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配统筹谋划机制。要按照公平和效率的原则,统筹同一区域级次和不同区域级次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以及各类经费内部经费的分配,在区域层面实现经费配置效率的最优化。(5)优化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付方式。根据经费支持项目的不同特点,创新支付方式,形成有效的压力动力机制,调动项目单位和地区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6)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监管效率和效果。在一定层面上整合监管的人力资源,适当引入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加强经费使用监管的同时,强化对政府财政投入、分配、支付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管,保证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政策的落实。

纪峰[4](2008)在《山东省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及其疫苗衍生病毒事件的应急处置》文中研究表明【背景】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倡议。此后近20年来,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全球消灭脊灰活动并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WHO的6个大区中已有美洲区、西太区和欧洲区先后实现了无脊灰目标。2000年10月,我国消灭脊灰活动进入到无脊灰时期。在已经实现无脊灰的地区,因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降低,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重新发生传播,造成脊灰暴发;OPV疫苗株病毒变异后产生的疫苗衍生病毒(VDPV)在OPV低接种率地区形成VDPV循环(cVDPVs),从而引起流行。上述情况对于保持无脊灰状态以及全球消灭脊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维持无脊灰时期的主要策略包括提高并保持高水平OPV常规免疫覆盖率,开展OPV强化免疫,高质量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和完善的免疫规划管理体系。cVDPVs一旦出现,就可能引起疾病暴发或流行,这在我国属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已出现过几起VDPV病例事件,虽然各地均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如何更好地探索VDPV发生和循环的相关因素,建立和完善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对策,对于我国科学制订VDPV处置规范和合理调整保持无脊灰状态时期乃至全球证实消灭脊灰后脊灰的免疫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的】本研究通过山东省自2000年实现无脊灰目标后开展脊灰病毒学监测,对山东省AFP及其病毒学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综合评价,监测AFP病例脊灰病毒(PV)及其人类肠道病毒(HEV)的携带状态,分析PV株的变异情况,并对疫苗变异株PV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索其规律和特点,进一步证实山东省维持无脊灰状态的成果。通过2007年山东省首次发现的疑似VDPV病例开展深入的调查和处理,对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和总结,为国家制订和完善针对VDPV事件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一部分山东省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分析【方法】通过全省AFP监测系统,对2000~2007年报告的AFP病例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病毒分离、型别鉴定以及血清中和抗体试验,采用WHO《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规定的方法。对分离到的PV阳性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进行型内鉴定,型内鉴定阳性的病毒株测定其VP1基因全长,采用Sequencher、DNAstar等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山东省2000~2007年各年度AFP病例监测系统的病毒学监测指标均达到和超过WHO和卫生部要求。对2000~2007年的3259例AFP病例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270株PV,PVⅡ型为优势株。PV全年均有发生,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平均为11.38%,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地区分布看,分离到的PV和NPEV分布于全省17个市,无明显的聚集性,PV分离数较高的地区,NPEV的分离数也同样较高。不同年龄组儿童间存在差异,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其中PV感染226例,占83.70%。AFP病例残留麻痹比例“零”剂次免疫组明显高于全程免疫儿童,其差异有极显着的统计学意义(x2=23.18,P=0.000)。对分离到的29株疫苗变异株脊灰病毒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2000~2004年以PVⅡ型为主,2005~2006年PVⅢ型占绝对优势,2007年重新以PVⅡ型为主。验证了5株PVⅠ型和13株PVⅡ型的重要减毒位点。11株PVⅢ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VP1区发现2个集中的变异位点,分别位于VP1区第54位氨基酸和第293位氨基酸序列上。进化树分析显示,各株同源性接近SabinⅢ型。【结论】山东省AFP及其病毒学监测系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未再发现脊灰野病毒株,掌握了山东省疫苗株脊灰病毒的分布特征和疫苗变异株脊灰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建议】在提高疫苗接种率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AFP病例的病毒学监测工作,密切关注疫苗株脊灰病毒的变异情况,及早发现输入性野毒株脊灰病毒和疫苗衍生株脊灰病毒,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直至全球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第二部分山东省首次发现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及其评价【方法】对2007年4月山东省首次发现的VDPV事件,运用现场流行病学爆发调查、快速评价与主动监测、病例管理、病毒学和血清学监测、应急免疫干预等方法进行综合处置,并对调查结果和应急处置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两例疑似VDPV病例发病前分别有1次和11次OPV服苗史,两地的AFP病例主动搜索未发现有漏报现象,同期住院病例追踪调查未发现患者之间有任何直接和间接的关联。病例一采集后续标本31份,应急免疫后第3份和第6份标本检出脊灰病毒,但未达到VDPV标准。对病例二采集后续标本15份,经检测均为阴性。采集VDPV病例血液(清)标本进行免疫功能检测,未发现免疫功能缺陷。采集与VDPV病例密切接触者大便标本188份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分离到脊灰病毒4株,也未达到VDPV标准,应急免疫后采集同一人群标本60份,结果均为阴性。采集上述儿童的血清标本检测其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结果显示两县调查儿童脊灰抗体均处于较高水平。对两地OPV接种率进行快速评估,两地OPV接种率均较高。应急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第一轮共调查儿童188名,接种率96.81%,第二轮评估共调查儿童229名,接种率100%。在发生.VDPV事件后,及时对病例采取了隔离、消毒等措施并在AFP常规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强化了当地的AFP监测工作。【结论】山东省两例VDPV病例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形成cVDPVs;针对本次VDPV事件采取的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明确了病例诊断,确定VDPV的属性,阻断了VDPV传播扩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今后我国规范处置此类应急事件积累了经验,为免疫策略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建立和完善突发VDPV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李秀君[5](2007)在《山东省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及其预测的研究》文中认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于其“传染性”和“流行性”,迄今为止传染病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WHO报告,对人类危害最大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85%);1995年全世界死亡的5200万人中,有1700万死于传染病(37.2%)。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及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仍是发达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工作中的主要病种。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为严重,是发病与死亡的主要病种。建国后,山东省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居山东省传染病发病率前三位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麻疹仍是山东省重点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在一些贫困地区,因其卫生资源贫乏,某些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的危险性依然存在。因此,有必要研究山东省主要传染病发病的流行规律并进行预测,以便为有关部门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山东省1963年-2005年17地(市)的19种法定传染病疫情报表资料,进行以下研究:①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山东省19种传染病发病的流行趋势及其季节分布特征;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System,GIS)技术揭示山东省17地(市)不同年代乙型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麻疹发病的空间分布特征:③根据山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麻疹发病的流行趋势及其季节分布特征,选用不同的预测方法预测其发病率。主要研究结果:1.山东省1963年-2005年19种法定传染病发病概况(1)山东省1963年-2005年19种法定传染病的总平均发病率由60年代的3918.09/10万下降至2000年后的45.91/10万;43年间曾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在1964年,总发病率约为6417/10万;第二次高峰在1971年,总发病率约11282/10万;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法定传染病年总发病率明显下降;1998年之后山东省法定传染病的年总发病率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2)在60年代和70年代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分别占51.49%和53.72%;80年代到2000年后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分别为67.04%、80.19%和80.89%;不同年代前5位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由60年代的疟疾、流感、麻疹、痢疾和流脑,转变为90年代后的肝炎、出血热、麻疹、伤寒和猩红热,但伤寒和猩红热的发病率仅为0.62/10万和0.59/10万。2.山东省1963年-2005年三种主要传染病发病概况(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未分型期(1963年-1989年):①60年代发病率较低(45.04/10万),70年代以后发病率增高,平均发病率约为111.37/10万;②发病具有周期性,约4-5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27年间,共出现5次发病高峰,其中1972年和1977年的发病率最高,分别为284.95/10万和464.13/10万;③病毒性肝炎在60年代无明显季节波动,70年代后具有明显季节波动性,秋冬季为发病高峰;④病毒性肝炎在全省各地均有发病,但不同年代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病毒性肝炎分型期(1990年-2005年):①甲肝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45.34/10万下降到2005年的1.53/10万;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3.02/10万,上升到2005年的43.06/10万;1994年甲肝和乙肝的发病率曲线出现交叉;②甲肝发病具有季节波动性,春季和秋季发病高;而乙肝发病的季节波动性不明显;③90年代甲肝的发病范围及其发病水平明显大(高)于2000年,90年代以青岛和济南发病严重,烟台、枣庄和泰安次之;2000年后威海发病严重,烟台次之。90年代乙肝的发病范围较大,主要集中在济南和淄博,其次为东营、泰安、枣庄等地;2000年以后,主要集中在威海,泰安和淄博次之。(2)肾综合征出血热:①60年代发病率极低,70年代后发病率逐渐增高,在1986年和1995年出现两次发病高峰(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为52.56/10万和26.05/10万;1998年以后,发病水平呈下降趋势,至2000年后发病率稳定在11.4/10万~2.39/10万,呈散发状态;②山东省HFRS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且不同年代季节分布不同:70年代以秋冬季发病为主,呈单一的秋冬峰型;80年代以秋冬季发病为主、春季发病次之,即秋冬峰为主的双峰型;90年代春季发病为主、秋冬季发病次之,即以春峰为主的双峰型;2000年后发病的季节分布同90年代;③60年代除济宁地区外,其它地市无病例出现;70年代疫区范围局限在临沂、潍坊;80年代疫区范围明显扩大,几乎波及全省各地,以济宁、临沂发病最为严重;90年代疫区范围基本同80年代,仍以临沂发病严重;2000年以后,疫区范围变化不大,主要分布在临沂及其周边地区。(3)麻疹:发病水平经历了使用麻疹疫苗前期(第1期)、麻疹疫苗推广期(第Ⅱ期)、实施计划免疫期(第Ⅲ期)、加速麻疹控制期(第Ⅳ期)和消除麻疹期(第Ⅴ期)。①第Ⅰ期发病率远高于其它四期,第Ⅱ期发病率比第Ⅰ期明显下降,下降速度约50%,但仍高于其它三期;第Ⅲ期发病率比第Ⅱ期下降得更为迅速,下降速度约96%;第Ⅳ期发病率处于最低水平;第Ⅴ期发病率较第Ⅳ期高,上升速度约为第Ⅳ期的3.4倍;②麻疹发病呈规律性季节分布,高峰集中在3月-5月;③43年间,麻疹在全省各地均有发病,但不同时期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第Ⅰ期在全省各地均有发病且发病率高,济宁、枣庄、青岛、济南发病严重;第Ⅱ期发病范围缩小,菏泽和临沂发病严重;第Ⅲ期发病范围明显缩小,主要集中在菏泽、枣庄和临沂;第Ⅳ期发病范围进一步缩小,仍集中在枣庄、菏泽;第Ⅴ期发病范围有所扩大,以滨州严重,其次为德州、枣庄、菏泽、济宁和青岛。3山东省三种主要传染病发病的预测(1)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1990年-2003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月发病率资料的特点,应用ARIMA模型对乙肝发病率进行预测。其最优模型为:Xt=Zt-0.6011Zt-1-0.0645Zt-2-0.0803Zt-3+0.0654Zt-11-0.4599Zt-12应用该模型预测2004年和2005年乙肝的月发病率,并与该期实测值比较:第一年和第二年相对误差的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13.7%(4.07%,21.97%)和16.9%(8.41%,27.17%)。显示该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且近期预测效果优于远期。进一步将2004年和2005年24个月的月发病率资料加入到1990年~2003年的数据中,拟合的最终预测模型为:Xt=Zt-0.3320Zt-1-0.1214Zt-2+0.0374Zt-11-0.4997Zt-12,用其预测山东省2006年乙肝的月发病率。预测结果显示,山东省2006年乙肝的月发病率在2.87—4.70/10万之间,仍呈上升趋势。提示山东省2006年新发乙肝病人约有3.5万~5.9万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肾综合征出血热根据1990年-2004年的月发病率资料的特点,应用小波分析对HFRS的发病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小波变换处理对2005年HFRS月发病率的预测值与同期内实测值的相对误差的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为8.81%(0.81%,28.89%),其预测精度较高;进一步把2005年的月发病率资料加入原数据中,重新进行小波分解处理,得出2006年1月~12月的月发病率预测值。提示2006年HFRS预测的月发病率比2005年有所下降,仍具有春峰和秋冬峰的季节分布特征。(3)麻疹根据麻疹月发病率的流行趋势,先利用1985年~2003年的数据构建ARIMA预测模型,其预测精度较低,不适于外推预测。进而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指数平滑法分析疫苗干预措施对麻疹流行趋势的影响。结果显示,各阶段的季节效应变化不大,但趋势效应变化明显:1963年~1976年麻疹发病水平高,且有周期性波动;1977年~1986年麻疹发病水平明显下降,且周期性波动消失;1987年~2004年麻疹发病处于平稳的持续低发状态。本研究认为,对于通过人为干预措施可使发病率明显下降、且发病率降至到很低水平的疾病,其发病率不适宜应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研究结论:1.1963年~2005年43年间,除1964年和1971年外,山东省19种法定传染病的总发病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1998年之后总发病率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80年代之前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80年代之后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前5位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当前的前5位传染病为肝炎、出血热、麻疹、伤寒和猩红热。2.山东省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在60年代较低、70年代增高,80年代后逐渐下降;甲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具有季节波动性(春季和秋季发病高),发病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青岛、济南、威海和烟台);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季节波动性不明显,全省各地均有发病。3.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在60年代低、70年代后渐增高,1986年和1995年发生暴发流行,2000年后呈稳定散发状态;HFRS疫源地性质经历了70年代的姬鼠型(单一秋冬峰)、80年代的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秋冬峰、春峰)、90年代以后的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春峰、秋冬峰);疫区主要集中在临沂及其周边地区。4.山东省麻疹发病率受免疫干预措施影响极大:使用麻疹疫苗前期发病率最高,麻疹疫苗推广期发病率的下降速度约50%,实施计划免疫期发病率的下降速度约96%,加速麻疹控制期的发病率处于最低水平,消除麻疹期(2005年~)发病率有所上升,是前一期的3.4倍;发病呈季节波动性,多发生在3月~5月;全省各地均有发病,菏泽较严重,枣庄次之。5.选用预测方法时,应根据时间序列资料的特征选择恰当的预测模型:①具有相对稳定上升(或下降)趋势且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如乙肝)可考虑用ARIMA模型预测其发病率;②对于发病率较高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如HFRS)宜用小波分析理论预测其发病率;③对于通过人为干预措施可使发病率明显下降且发病率降至到很低水平的疾病(如麻疹),不适宜应用数学模型预测其发病率。

曹国强,高玉英,王孟杰[6](2001)在《滨州市区计划免疫迟漏种调查分析》文中提出 计划免疫工作在3个85%达标后,各地计划免疫冷连运转的制度化、常规化、规范化已得到进一步落实和巩固。但是,近几年来计划免疫工作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特别是市区计划免疫迟、漏种现象已成为计划免疫工作的薄弱环节。为了解本地区计划免疫迟、漏种情况,我们对地直预防接种门诊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和调查方法 1998~1999年前来地直预防接种门诊进行“四苗”基础免疫的适龄儿童为调查对象,共调查1236名儿童,其中本地儿童1023名,流动儿童213名。1.2 迟、漏种的判定标准 本地儿童主要以接种证为准,流动

肖作奎,徐爱强,王少华,宋立志,许青,张丽,王爱莲,李霞,王同展,王常银[7](2000)在《山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控制麻疹的发病,山东省于1999年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对8月龄~7岁儿童进行了一次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实际接种总人数为4481143人,报告接种率为9567%抽样调查的接种率为9815%(1541/1570)。用省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对本次MV强化免疫的接种率进行评估发现,全省总接种率约为80%,各地区、市及各年龄组的估算接种率有所不同。本次MV强化免疫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二、滨州市区计划免疫迟漏种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滨州市区计划免疫迟漏种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清单
插图清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疾病防控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1 文献检索与文献复习
        2.1.2 delphi 专家咨询法
        2.1.3 疾病防控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2 实证研究
    2.3 疾病防控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木桶图的绘制
3 结果
    3.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体系建立
        3.1.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体系框架
        3.1.2 Delphi 专家咨询结果
    3.2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3.3 实证调查结果
        3.3.1 包头市疾病防控机构一般情况
        3.3.2 包头市疾病防控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现状
        3.3.3 包头市疾病预防机构传染病防控 9 方面能力评价
4 讨论
    4.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包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能力
        4.2.1 一般情况分析
        4.2.2 包头市防疫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现状
        4.2.3 建议及意见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集安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评价方法
    1.3 评估标准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强化免疫基本情况
    2.2 快速评估基本情况
3 讨论

(3)山东省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理论框架
    1.3 研究目的与产出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方法
    2.3 测算方法
    2.4 分析方法
    2.5 资料录入和分析工具
第三章 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文献综述
    3.1 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理论
    3.2 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方式
    3.3 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研究
    3.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山东省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现状分析
    4.1 社会经济状况
    4.2 卫生服务体系
    4.3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4.4 公共卫生服务提供
    4.5 公共卫生服务筹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的测算
    5.1 政府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测算
    5.2 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测算
    5.3 政府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测算
    5.4 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测算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筹集与分配
    6.1 经费筹集
    6.2 经费分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支付与监管
    7.1 经费支付
    7.2 经费监管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和政策建议
    8.1 方法学讨论
    8.2 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责任的量化
    8.3 各级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责任的分担
    8.4 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分配与支付
    8.5 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监管
    8.6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不足
附录: 本研究所用到的调查表、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山东省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及其疫苗衍生病毒事件的应急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背景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实施
第一部分 山东省实现无脊灰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山东省首次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及其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山东省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及其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和质量控制
    2.分析方法
        2.1 描述流行病学
        2.2 预测方法
        2.2.1. 指数平滑法
        2.2.2. ARIMA预测模型
        2.2.3. 小波分析理论
    3. 统计分析软件
结果与分析
    1. 山东省1963年~2005年19种法定传染病发病概况
    2. 山东省1963年~2005年三种主要传染病发病概况
    3. 山东省三种主要传染病发病的预测
讨论
    1. 山东省传染病总流行趋势
    2. 山东省主要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3. 关于传染病预测方法的选择
    4. 传染病预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 创新之处
结论
附录
    附录I 时间序列分析原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文章

(6)滨州市区计划免疫迟漏种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对象和调查方法
    1.2迟、漏种的判定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迟、漏种情况
    2.2迟、漏种原因构成
3讨论与建议

(7)山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MV强化免疫的组织实施
        1.1范围与时间
        1.2对象与方法
        1.3 MV与接种
    2资料来源
    3统计分析
结果
    1 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
        1.1 各地区报告接种率
        1.2 各年龄组报告接种率
        1.3 流动儿童报告接种率
    2 对报告接种率的评估
        2.1 抽样调查结果
        2.2 用统计局公布的人口资料进行评估
讨论

四、滨州市区计划免疫迟漏种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 邢冬梅.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 2013(06)
  • [2]集安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的分析[J]. 于精红.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09)
  • [3]山东省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研究[D]. 董树山. 山东大学, 2009(12)
  • [4]山东省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及其疫苗衍生病毒事件的应急处置[D]. 纪峰. 山东大学, 2008(01)
  • [5]山东省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及其预测的研究[D]. 李秀君. 山东大学, 2007(03)
  • [6]滨州市区计划免疫迟漏种调查分析[J]. 曹国强,高玉英,王孟杰. 职业与健康, 2001(01)
  • [7]山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分析[J]. 肖作奎,徐爱强,王少华,宋立志,许青,张丽,王爱莲,李霞,王同展,王常银. 中国计划免疫, 2000(01)

标签:;  ;  ;  ;  ;  

滨州市计划免疫迟播漏播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