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沙区不同稳定性沙丘生境条件研究

民勤沙区不同稳定性沙丘生境条件研究

一、民勤沙区不同稳定性沙丘植被生境条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友[1](2020)在《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的固碳过程、速率和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荒漠草地(Desert grassland)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种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等人工固沙植被(Sand-fixing vegetation)是保护和稳定荒漠草场的重要措施之一,得到政府、群众和学者的一致认同。然而,人工固沙植被的固碳效益长期被忽略,缺乏可靠方法的核算以及详实的实测数据验证。石羊河流域地处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带和气候的敏感区,是我国最早开展防沙治沙与人工固沙植被建设的荒漠草地区域之一,其沙漠化与固沙植被建设在干旱区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本研究主要从实验、模型模拟、验证三个层次展开研究:首先,以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揭示了典型人工固沙植被梭梭植被固碳以及土壤碳通量的动态变化机理(过程、规律、速率),分析了风蚀和降尘对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固碳作用的影响。然后,基于甘肃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应用CBP(Carbon benefits project)碳计量模型工具模拟并预测了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的固碳效益和碳储量未来的变化趋势,以及围封和退耕还林情景下的固碳潜力。最后,利用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碳储量的实测数据对CBP模型的测算结果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人工固沙植被建设显着提高了干旱区沙化土地植被和土壤的有机碳储量,以地上植被和表层0-5 cm土壤提高最为明显。35a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储量达到0.75 kg C/m2,平均固碳速率达到0.02 kg C/m2/a,是流动沙丘的25倍,其固碳速率与同区域沙地稳定天然白刺固沙灌丛植被的固碳速率相当,但其碳储量仅约为稳定天然白刺固沙植被的1/3。35a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达到2.48 kg C/m2,平均固碳速率达到0.07 kg C/m2/a,是流动沙丘的3.5倍,但只占到稳定天然白刺固沙灌丛的29.4%。35a梭梭人工固沙植被-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达到3.23 kg C/m2,平均固碳速率达到0.09 kg C/m2/a,较流动沙丘提高了3.4倍,但是只占到稳定天然白刺固沙灌丛的35.1%。显然,人工梭梭固沙植被还存在很大的固碳潜力。2.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地上植被碳储量随种植年限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土壤碳储量随种植年限增加逐渐增加,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储量随种植年限先增加后降低,而后逐渐增加。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地上植被碳储量在0-10a阶段增长快速,10a时达到峰值2.74 kg C/m2,分别是35a、25a和3a的3.65、3.01和6.68倍;而土壤碳储量在35a达到峰值2.48 kg C/m2,分别是25a、10a、3a的1.09、1.56和2.41倍;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在10a时达到峰值4.34 kg C/m2,分别是35a、25a和3a的1.34、1.36和2.99倍,这说明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的碳储量大小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大,意味着梭梭固沙植被的生长状况决定着其生态系统的碳储量。3.风蚀和降尘是沙漠地区最频繁的风沙活动,是影响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汇的重要因子。风蚀被人工固沙植被截留的沙尘引起的碳输入速率,5年平均值为1.12±0.42 g C/m2/a;以35a人工梭梭固沙植被为参考,人工固沙植被阻挡风蚀引起的碳固定速率占到其土壤碳固定速率的1.58%,占到其系统碳固定速率的1.21%。在人工固沙植被下垫面上,降尘引起的碳输入速率为2.47±0.47 g C/m2/a;以35a人工梭梭固沙植被为参考,降尘引起的碳输入速率占人工固沙植被土壤固碳速率的3.48%,占到其系统固碳速率的2.67%。4.土壤碳通量是土壤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人工固沙植被——梭梭植被的土壤碳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夜变化特征,主要受种植年限、土壤水含量和土壤结皮的影响。不同种植年限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生长季(8月)的土壤碳通量明显大于非生长季(1月);不同种植年限梭梭固沙植被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碳通量的日变化均为明显的单峰曲线,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日最大排放速率出现在12:00-14:00时,最小值出现在8:00时左右。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建设和去结皮处理显着提高了沙漠土壤碳通量,而且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通量大体上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递增。土壤水含量是影响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通量的关键因素,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碳通量均与0-5 cm土壤水分显着相关,且均呈二次曲线关系。5.CBP碳计量模型预测显示,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当前(39a)的碳储量为0.81 Tg C,固碳速率为0.045 kg C/m2/a;在0-100a时间尺度内的最大固碳潜力为2.19 Tg C,是当前碳储量的2.71倍,固碳速率为0.19 kg C/m2/a;在35a-100a时间尺度上,人工固沙植被碳储量逐渐减小,并在80a后变成碳源,100a时碳排放达到0.44 Tg C。35a时,CBP碳计量模型预测结果和样地法估算结果两者相差34.5%,这验证了CBP碳计量工具在干旱荒漠区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的碳储量主要分布于民勤县与凉州区,合计占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碳储量的92.4%;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储量达到1.15 Tg C,占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碳储量的84.8%。降低植被死亡率、实施围封和植被建设措施能显着增强人工固沙植被固碳效益。6.0-35a时间尺度上,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的固碳效益随种植年限先增大后减小的机理在于在0-10a期间人工梭梭固沙植被逐渐兴盛,植被碳储量迅速增加,并在10a左右达到峰值,随种植年限的增长,梭梭固沙植被开始衰败和死亡,植被碳储量下降,引起生态系统碳密度减小。调控和提升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固碳效益的关键在于设法使土壤水含量高于植物枯萎点,保证植被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持荒漠草地稳定。为了维持碳汇效益和避免将来变成碳源,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亟待保育和重新恢复。研究揭示了典型人工固沙植被——梭梭固沙植被固碳过程、规律、速率、土壤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干旱区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计算提供了重要依据;计量了风蚀和降尘在人工固沙植被固碳中的比重,是对干旱荒漠区碳汇估算方法的创新。首次应用了CBP碳计量工具模拟预测了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固碳效益和潜力,并用样地法的估算结果验证了该工具的有效性。本研究为干旱区人工固沙植被碳效益的精确估算和提升提供了参考,对干旱荒漠灌丛草地的生态维持以及科学保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徐先英[2](2019)在《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有山地、高原、河谷、平川、沙漠、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以北地区,其中沙漠、戈壁以及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戈壁流沙和内陆河形成的沙漠是主要沙源。此外甘肃庆阳环县的沙源,主要来自于毛乌素沙地;甘南玛曲高寒草原沙化草地的沙源主要是就地起沙。据第五次荒

徐先英[3](2019)在《干旱荒漠区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以民勤沙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民勤沙区4种典型防风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改进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模型(HI)计算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并从多角度分析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在群落尺度上,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2)民勤沙区4种典型防风固沙林整体处于"一般"状态(HI=0.68)。群落健康排序:柽柳群落>白刺群落>梭梭群落>沙拐枣群落,梭梭、沙拐枣群落与柽柳和白刺群落的健康指数相比差异性显着。(3)4种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防风固沙林群落健康指数为坝区(0.59)<泉山区(0.71)<湖区(0.77),荒漠区(0.70)>绿洲区(0.68)>过渡带区(0.65),坝区与泉山区、湖区的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相比差异性显着。(4)相关性分析表明,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地下水位呈显着负相关。

刘宇娇[4](2019)在《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沙丘生境沙拐枣繁殖特征》文中指出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作为蓼科灌木,具有生长快、抗风蚀、耐沙埋、耐旱、易繁殖的特点,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先锋种和优势种,因此研究沙拐枣种群繁殖特征对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种群自然更新、生态恢复与治理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荒漠绿洲过渡带天然固沙植被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种群稳定和扩张一直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关键天然固沙植被沙拐枣为研究对象,对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不同生境(背风坡、丘间低地、过渡带和迎风坡)下沙拐枣种群繁殖特征进行探索,旨在更全面的认识其种群扩张特征和对干旱高温环境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下,沙拐枣种群繁殖方式存在显着差异:在流动沙丘,丘间低地和过渡带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为辅;迎风坡和背风坡以无性繁殖为主;而随着流动沙丘固定,种群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数量和所占比重显着下降,从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2)不同生境下,土壤种子库存在显着差异,土壤种子库的大小依次为:背风坡>丘间低地>过渡带>迎风坡,并且固定沙丘土壤种子库总数量大于流动沙丘。表明背风坡和丘间低地是沙拐枣种群重要的种子储备库。(3)不同生境下,沙拐枣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均为增长型种群,并向稳定趋势转化。表明沙拐枣通过繁殖对策加强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其种群扩张。(4)不同生境下沙拐枣种群密度与年龄均呈显着负相关,种群以幼龄苗为主,种群最大年龄出现在丘间低地,为36龄。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根状茎总长度呈减小的趋势。其中流动沙丘中根状茎主要为2年生,多年生根状茎长度较短,而固定沙丘不同生境根状茎年龄结构较为均衡。表明在流动沙丘中沙拐枣越靠近母株的根状茎年龄较大,而远离母株的根状茎年龄较小,但长度较长。(5)流动沙丘不同生境根状茎和地上生物量都存在显着差异,根状茎总长度以迎风坡最长,但地上生物量最少。并随着流动沙丘固定过程中,根状茎长度和地上生物量都呈现异质性减少的趋势。综上所述,沙拐枣种群在适应荒漠绿洲过渡带恶劣多变的外部环境下,采取了多种繁殖对策,其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利用根状茎扩展生存空间、形成土壤种子库等措施以及不同生境对沙拐枣自然繁殖过程的影响。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关键天然固沙植物沙拐枣的繁殖特征,而且对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种群自然更新、植被恢复与治理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丁延龙[5](2019)在《白刺灌丛沙堆演化对地表蚀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灌丛沙堆为典型的风积地貌,在控制地表风蚀,阻滞流沙前进方面具有显着作用。本文以我国西北典型荒漠区吉兰泰盐湖北部沙垄内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及以空间代替时间等方法,分析了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灌丛沙堆从演化初期到末期不同阶段内白刺灌丛沙堆形态变化;测定了各阶段白刺灌丛沙堆近地层风速、输沙状况;并采集了灌丛沙堆沉积物,分析了风蚀活动对沉积物机械组成的影响;揭示了灌丛沙堆表面风沙活动对其蚀积分布的影响及沙堆形态的演变规律;探讨了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植被、沙堆形态变化与灌丛沙堆表面风沙活动的相互作用机制。以下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研究区域内白刺灌丛沙堆沿NW-SE走向平行于沙垄分布于垄间低地内。流动沙垄、半固定沙垄和固定沙垄中白刺灌丛沙堆分布密度分别为42.00个/hm2、50.67个/hm2和76.67个/hm2。流动沙垄中白刺灌丛沙堆均为发育、成熟阶段,半固定沙垄内10%的白刺沙堆出现退化现象,固定沙垄中退化阶段灌丛沙堆达到52.03%、衰亡阶段为15.11%。灌丛沙堆高度多在2.0m以下,超过40.00%的沙堆长度在5.0~7.5m之间。沙堆高度、长度、宽度等参数均呈现为成熟阶段>退化阶段>衰亡阶段>发育阶段。随着灌丛沙堆的发展,沙堆固沙量增加,在成熟阶段达到最大,沙堆衰退后逐渐降低。(2)在灌丛沙堆演化前期,白刺在群落中呈优势地位。随着白刺灌丛的退化,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白刺主导地位下降。在灌丛沙堆演化后期,草本植物缺乏白刺枝叶遮蔽,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灌丛群落趋于衰败。在灌从沙堆演化进程中,白刺植被盖度、枝条密度、枝条高度先增加后降低,而枝条直径、枯死率表现为持续增加。在灌丛沙堆不同部位,植被盖度、枝条密度、枝条长度、枝条高度均表现为迎风面>侧面>背风面,且坡面上部植被分布状况好于下部。(3)白刺灌丛沙堆表面流场分为迎风坡前减速区、迎风坡加速区、坡顶最大加速区、背风坡涡流区、背风坡后恢复区及侧面加速区。地表输沙量大小表现为坡顶>迎风坡>背风坡。不同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对近地层输沙量的降低能力大小依次为:成熟阶段>退化阶段>发育阶段>衰亡阶段,分别为各自对照点输沙量的6.18%、11.04%和45.40%和75.69%。灌丛沙堆表面植被通过阻滞气流运行速度,使风沙流分布高度降低,趋向于贴近地表。(4)研究区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机械组成以极细沙、细沙和中沙为主,含量超过80%。沙堆表层沉积物颗粒分布均为单峰型,粒径多在100~300μm范围内。成熟阶段颗粒分选性较发育阶段变差,颗粒组成复杂;在灌丛退化后,颗粒组成变得单-,分选性变好。平均粒径由小到大依次为:成熟阶段、发育阶段、退化阶段、衰亡阶段。研究区粒径在2.13~186μm间的颗粒为风沙环境敏感颗粒组分中的跃移部分,成熟阶段灌丛沙堆对其拦截捕获能力最强,衰亡阶段最弱,与灌丛沙堆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基本吻合。(5)白刺灌丛沙堆演化过程对其表面蚀积活动有明显影响。在灌丛发育的早期,由于植被相对稀疏,沙堆高度较低,地表风蚀沙埋活动频繁,在西北风的作用下,灌丛沙堆顶部向东南方向移动,高度增加较快。在成熟阶段,地表蚀积量减少,表现为少量堆积,沙堆个体缓慢增长。在灌丛沙堆退化及衰亡阶段,沙堆表面以风蚀为主,沙堆个体逐渐变小矮化。灌丛沙堆植被的变化与沙堆形态的演变是同步的过程,其中植被是沙堆形成演化的驱动因素。长期的风蚀活动不断对灌丛沙堆外貌进行反复塑造,形成了研究区内形态多变、大小不一的灌丛沙堆群体景观。

孙涛[6](2019)在《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分布格局及其土壤呼吸特征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是我国干旱区具有独特自然地理特征的典型过渡地带,分布着大面积的白刺灌丛沙堆,对维护民勤绿洲生态环境,减少风沙危害,稳定绿洲环境起到了重要的生态作用。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最大的通量之一,在区域环境变化与全球碳循环之间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当前,民勤绿洲过渡带的白刺灌丛退化严重,灌丛植被分布与格局的改变势必会引起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改变,而其生境的脆弱性和对水分的敏感性使得当前对土壤碳释放机理的研究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因此,量化白刺灌丛沙堆发育过程的分布格局,阐明不同发育阶段灌丛沙堆土壤呼吸特征及机理是全面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区域碳循环作用的重要而关键的一步。本研究基于野外调查观测,选择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等4个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典型样地,从白刺灌丛分布格局、植被特征等入手,通过对土壤呼吸不同时间尺度(日、月、年)的动态监测,研究灌丛沙堆发育过程的土壤呼吸时空异质性,探讨不同发育阶段灌丛沙堆土壤呼吸对水热条件的响应特征和差异性,通过数值模拟和反演评估灌丛沙堆土壤碳收支状况。本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1)阐明了白刺灌丛沙堆发育过程中植被和沙堆形态特征间的相关关系,提取出了判定不同发育阶段灌丛沙堆的主要研究指标。白刺灌丛沙堆的整体生长状况和植被盖度均随发育的进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发育阶段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稳定阶段植被覆盖度最高,活化阶段生长状态最差,枯枝率最高。灌丛沙堆水平尺度大小与高度间的相关作用随发育阶段逐渐增强。采用指标型聚类分析方法提取出的沙堆体积(V)、植被覆盖度(C)、植被枯枝率(DR)和沙堆有无结皮(CT)等4个特征指标与白刺灌丛实地分布特征相符,累计解释率可达86%以上,可帮助进一步认识和判定灌丛沙堆所处的发育阶段。(2)明确了白刺灌丛沙堆在不同发育阶段中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了维持其生态格局的机理机制。各发育阶段中白刺灌丛沙堆均未表现出明显的聚集现象,总体表现为在<10m的小尺度上趋于均匀分布,在>10m或>30m的中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大小沙堆之间的关联性随着沙堆自身尺度的增加负向联系加强或是无关联,表明白刺灌丛群落组成和结构随发育过程的逐渐进行则越不稳定。(3)研究表明白刺灌丛在生长期(5~10月)上午8:00-11:00时段,在休眠期(11-次年4月)上午9:00-11:00时段土壤呼吸观测平均值可以很好的代表当日日均值,与24h日平均值的相对差异百分率在2.14%~8.09%之间,而在多日平均尺度上,差异相互抵消。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即在时间尺度上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以“单峰曲线”为主,空间尺度上,灌丛沙堆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性显着,并随着白刺灌丛生育期的不同沿沙堆主轴两侧来回的进行偏移。白刺灌丛的土壤呼吸变异性(CV)表现出与土壤呼吸速率相反的趋势:夏季变异性最低,冬季变异性最高,平均变异性在9.01%~25.63%之间;各发育阶段土壤呼吸CV差异明显(P<0.01)。(4)阐明了白刺灌丛沙堆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对生态因子的响应机理。各发育阶段土壤呼吸速率年度内变化呈单峰曲线,生长季7、8月份最高而冬季最低,年均值差异显着,大小分别为稳定阶段0.48μ·mol·m-2·s-1>发育阶段0.43μmol·m-2·s-1>活化阶段0.31μmol·m-2·s-1>雏形阶段0.28μmol·m-2·s-1。白刺灌丛沙堆发育过程中表层0~20cm土壤水分对呼吸速率的贡献率均高于50%,且随着发育过程的推进两者间的相关性逐渐增强,其中活化阶段呼吸速率对水分的依赖性最强。(5)揭示了白刺灌丛沙堆植被生长状态、生物量与土壤呼吸间的关系。土壤呼吸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地表0~20cm根系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作用(P<0.01),尤其浅层地下根系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可达47%。白刺灌丛平均土壤呼吸Q10值在1~3之间波动,其中稳定阶段最高为2.7,活化阶段最低为1.1,各发育阶段基础土壤呼吸在0.08~1之间波动。通过逐步回归模型建立的以植被盖度、土壤水分和温度三因子的最优回归方程,累计解释率可达88%以上,表明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作用是自身植被生长状况和近地表层水分、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6)采用累加法估算了从单个灌丛沙堆到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的年度碳释放量,分别为:稳定阶段16.78 Kg·C·ha-1,发育阶段14.49 Kg·C·ha-1,活化阶段15.16 Kg·C·ha-1,雏形阶段6.58 Kg·C·ha-1。

杨瑞红[7](2017)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种群及群落动态特征和稳定性评价》文中认为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优势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定位监测及室内分析,综合应用数量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与地统计学,从种群和群落层次分析固沙植被梭梭种群结构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生物量、种群静态生命表、种群存活曲线、种群幼苗和死株情况、种群空间格局、群落植物区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用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层次结构模型和AHP法识别筛选影响固沙植被稳定性的关键因子,对固沙植被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利用回归模型初步计算维持固沙植被稳定性的盖度阈值,使用遥感数据反演植被盖度绘制整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稳定分区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梭梭种群年龄结构为反―J‖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在年幼期可高达66%,随着龄级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到衰亡期死亡率又升高;种群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Ⅲ型凹曲线;梭梭种群在小龄级和极端环境下死亡率呈现明显的波动,从沙漠南缘向沙漠腹地三个样区里的期望寿命逐渐增加,随着龄级的增加,梭梭种群期望寿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梭梭幼苗和死株情况受环境影响明显;固定沙区梭梭更新情况好于半固定沙区和流动沙区;随着梭梭的不断成长聚集程度逐渐减弱,到了成年阶段表现为随机分布类型。(2)调查的梭梭群落植物隶属于15科38属51种,三个样区均以藜科为主占40%以上,群落植物以直根为主,从南向沙漠腹地三个样区分别达到87%、92%和42%,植物个体矮从南向沙漠腹地三个样区平均植物高度分别为43.5 cm、33.11 cm、28.78 cm,植物多为旱生、微型叶或叶片退化;梭梭群落水平结构具有镶嵌性和斑块性;从南向沙漠腹地多年生植物比例逐渐增加,生物量逐渐减小;而群落多样性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均高于其他沙漠植被群落,这与梭梭群落拥有高效利用生态水的最优物种组合有关;在群落里梭梭生物量远远大于林下生物量,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3)识别筛选出影响固沙植被稳定性的6个关键的因素:盖度、多样性指数、多年生植物比例、黏粉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形成了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指数(SVSI)。(4)用固沙植被稳定性指数(SVSI)量化评价固沙植被梭梭群落的稳定性,得出固定沙区为稳定,半固定沙区为半稳定,流动沙区为不稳定,不同坡向上固定沙区除了丘间地非沙漠化其他坡向极轻度沙漠化,半固定沙区异质性较大丘顶重度沙漠化背风坡中度沙漠化其他坡向轻度沙漠化,流动沙区除了丘间地中度沙漠化其他坡向均严重度沙漠化;估算出维持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稳定的盖度阈值,当盖度低于22%时固沙植被为不稳定,当盖度在48%-22%之间时固沙植被为半稳定状态。绘制出整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的稳定性分区图。

常兆丰,张剑挥,王强强,席俊强,王祺,张德魁,唐进年,张惠文[8](2016)在《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存在的环境条件——以甘肃河西沙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月形沙丘是一种主要的沙丘类型,一般存在于沙漠边缘亦即绿洲边缘。环境是新月形沙丘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不同环境的风沙活动规律不同。为了揭示新月形沙丘形成和存在的环境条件,文中在对甘肃河西沙区新月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的分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详细调查了甘肃河西沙区新月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的环境条件,用方差检验了样本之间的差异显着性和指标之间的相关显着性。结果表明:甘肃河西沙区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均分布在沙漠边缘的下风向,一般为斑块状分布。分布区域为平坦的沙粘质或沙砾质滩地,丘间较为开阔,新月形沙丘上风向平均有246.4m的平坦沙砾质滩地或平坦粘砾质滩地,沙丘下风向平均有374.4m的平坦沙砾质滩地或平均粘砾质滩地;新月形沙丘链的上风向平均有236.6m的平坦粘砾质滩地或平坦的沙砾质滩地,下风向平均有958.1m的平坦粘砾质滩地或平坦的沙砾质滩地。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的分布区都具有明显的主风向,其他方向的风速较小或偶尔有大风但频率较低;甘肃河西地区沙漠边缘的新月形沙丘相对较为高大,新月形沙丘链较新月形沙丘更高更大。分析结果认为,沙丘最高点与沙脊线重合或分离可能与主导风向与反向风的分布频率以及观测的季节有关。

赵鹏,徐先英,屈建军,张进虎,马全林,张慧文,徐高兴,马俊梅,吴永梅[9](2017)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人工梭梭群落与水土因子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人工梭梭群落的演替关系着民勤绿洲的生态安全。以民勤绿洲边缘人工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数量生态学方法分析了人工梭梭群落与水土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TWINSPAN方法将人工梭梭群落划分为4个群丛类型:群丛I梭梭+白刺-沙蒿-盐生草(Haloxylon ammodendron+Nitraria tangutorum-Artemisia frigida-Halogeton glomeratus)、群丛Ⅱ梭梭+沙拐枣-沙米(Haloxylon ammodendron+Calligonum mongolicum-Agriophyllum squarrosum)、群丛Ⅲ梭梭+白刺-芦苇(Haloxylon ammodendron+Nitraria tangutorum-Phragmites australis)、群丛Ⅳ梭梭+柽柳+盐爪爪(Haloxylon ammodendron+Tamarix ramosissima+Kalidium foliatum);(2)CCA排序第1轴代表生境水分及有机质梯度的变化,第2轴代表生境土壤盐分的环境梯度。Monte Carlo检验和前项选择结果表明,人工梭梭群落演替的环境调控因子排序为土壤水分(10%)>有机质(9.7%)>pH(8.8%)>速效磷(8.4%)>土壤沙粒(7.8%)>地下水埋深(7.8%)>样方距离绿洲之间的距离(7.2%)>全氮(6.9%)>电导率(6.7%)。TWINSPAN分类结果在CCA样方-环境因子排序图中有较好的反映,分类和排序结果较为吻合。(3)土壤含水量、酸碱度、沙粒体积百分比、速效磷、有机质、全氮、电导率与空间因子样方与绿洲的距离解释了物种格局变化的19.8%,其中土壤因子占15.6%,地下水因子占1.1%,土壤与地下水因子交互作用解释部分占3.1%。对于50%以上未能被解释的变异部分,可能归咎于未被选取的环境因子如降水、风蚀沙埋、封禁或者随机过程。

付贵全[10](2016)在《民勤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羊河下游防风固沙林是民勤绿洲最主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持该区域绿洲的稳定和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改善民勤荒漠区的生态环境、确保民勤地区的生态安全、遏制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围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目前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表来水量不断减少以及土壤水分逐渐被消耗和沙面结皮的形成等生态水文环境恶化引起防风固沙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对于管理和经营该区域防风固沙林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和筛选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生态学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指标基础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的相关原理设置评价指标的权重、借鉴HI模型构建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和利用GIS技术构建防风固沙林健康等级区划图,并从多角度分析影响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一些管理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民勤二类调查资料以及野外实地调查资料确定民勤沙区防风固沙林主要有4个植被群落(梭梭群落、白刺群落、柽柳群落和沙拐枣群落),按照灌木重要值大小,可将4个主要植被群落划分为12种类型(梭梭,梭梭+沙拐枣,梭梭+白刺,梭梭+红砂;白刺,白刺+柽柳,白刺+红砂,白刺+沙拐枣;柽柳,柽柳+红砂;沙拐枣,沙拐枣+沙蒿。)(2)本文基于群落水平,建立了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4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设置了防风固沙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了防风固沙林的健康指数,为防风固沙林的健康评价提供基础数据。(3)民勤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HI为0.6790,处于“一般”状态。其中,44.36%的样地处于“一般”状态,31.24%的样地处于“健康”状态,24.41%的样地处于“差”状态,处于较健康状况的样地为0。(4)依据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HI)可知,4个植被群落健康排序:柽柳群落>白刺群落>梭梭群落>沙拐枣群落;12种类型健康排序:柽柳+白刺群落>柽柳+红砂群落>白刺群落>白刺+沙拐枣群落>白刺+红砂群落>柽柳群落>梭梭+白刺群落>梭梭+红砂群落>梭梭群落>梭梭+沙拐枣群落>沙拐枣群落>沙拐枣+沙蒿群落。(5)民勤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的空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横向上整体来说,坝区处于“差”状态,泉山区处于“一般”状态,湖区处于“健康”状态,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排序为坝区(0.5947)<泉山区(0.7143)<湖区(0.7665);在纵向上整体来说,绿洲、过渡带和荒漠均处于“一般”状态,但健康指数排序表现为荒漠(0.7039)>绿洲(0.6842)>过渡带(0.6471)。(6)通过收集整理并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共选取10个指标与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做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地下水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7)基于Arcgis中的地统计分析功能,对大面积分布于民勤地区的白刺和梭梭两种防风固沙林进行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民勤地区的梭梭和白刺两种防风固沙林大部分处于退化或严重退化状态,分别占梭梭和白刺总面积的79.62%和81.54%。

二、民勤沙区不同稳定性沙丘植被生境条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勤沙区不同稳定性沙丘植被生境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的固碳过程、速率和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人工植被固碳作用的研究进展
        1.2.1 人工植被固碳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2 人工固沙植被固碳作用研究
        1.2.3 人工固沙植被固碳影响因素研究
        1.2.4 碳计量方法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与水资源
        2.1.6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实验
        2.2.2 实时监测实验
        2.2.3 室内实验
        2.2.4 样地碳储量计算方法
        2.2.5 基于CBP碳计量模型的碳效益模拟预测与验证方法
        2.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第三章 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梭梭植被碳储量演变过程、规律与影响因素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系统动态变化特征
        3.1.2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储量演变过程和规律
        3.1.3 风蚀和降尘对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固定的影响
    3.2 讨论
        3.2.1 固沙植被建设对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机制
        3.2.2 固沙植被建设对荒漠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机制
        3.2.3 固沙植被建设对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机制
        3.2.4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因素
    3.3 小结
第四章 石羊河流域典型人工固沙植被——梭梭植被的土壤碳通量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日变化特征
        4.1.2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均值比较
        4.1.3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的影响因素
    4.2 讨论
        4.2.1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动态变化特征
        4.2.2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的影响因素
        4.2.3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机制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CBP的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碳效益研究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基于CBP碳计量工具的石羊河流域人工植被碳效益预测
        5.1.2 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CBP计量碳效益的实测验证
        5.1.3 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碳汇提升策略
    5.2 讨论
        5.2.1 人工固沙植被固碳效益的变化
        5.2.2 人工固沙植被固碳效益的影响因素
        5.2.3 与其他研究中固碳效益的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肃治沙研究的发展阶段
    (一)沙漠考察与定位、半定位试验阶段(1959—1964)
    (二)大规模治沙工程建设阶段(1964—1979)
    (三)治沙科研进入新发展阶段(1980—1993)
    (四)治沙科研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8)
    (五)治沙科研再上新台阶(2009—至今)
二、治沙科研主要进展
    (一)科学考察
        1. 对河西走廊沙区的考察(50年代末—60年代)
        2. 区域性专题考察(70年代中—80年代末)
        3. 沙区农业系统调查(90年代—2000年)
        4. 沙漠、戈壁和高寒沙化草地科学考察(2000年—2019年)
    (二)代表性研究
        1. 治沙理论研究
        2. 风沙运动规律与近地表沙尘研究
        3. 沙旱生植物引种驯化研究
        4. 绿洲边缘积沙带研究
        5. 沙地水分平衡与固沙造林研究
        6. 固沙植被水文过程研究
        7. 青土湖输水的生态响应研究
        8. 逆境胁迫下沙旱生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9.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1 0. 沙旱生植物物候研究
        1 1. 荒漠生态定位观测研究
        1 2. 区域荒漠化监测研究
        1 3. 退化植被恢复研究
    (三)主要治沙措施
        1.“固身消顶、截腰分段”治沙技术
        2.“前挡后拉”固沙技术引进与应用
        3. 植物治沙技术
        4. 机械固沙技术
        5. 化学治沙技术
        6. 综合治沙技术与模式
        7. 沙旱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沙产业发展
    (四)合作与交流
        1. 国内合作与交流
        2.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存在主要问题
四、研究展望
    (一)加强治沙理论研究。
    (二)加强退化防护体系自我恢复与人工修复机制及稳定性调控技术研究。
    (三)加强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应用。
    (四)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五)加强防沙治沙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
    (六)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3)干旱荒漠区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以民勤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概况
2研究方法
    2.1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方法
    2.2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
    2.3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模型
    2.4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健康评价指标构建及量化
    3.2健康评价指标权重设置
    3.3健康评价
        3.3.1防风固沙林健康等级划分
        3.3.2四种典型防风固沙林群落健康评价
        3.3.3不同区域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
    3.4防风固沙林健康影响因素
4讨论与结论
    4.1评价指标构建
    4.2影响防风固沙林健康原因分析
1.Site Description
2.Materials and Methods
    2.1Methods of Field Survey and Indoor Measurement
    2.2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2.3Health Assessment Model
    2.4 Data Analysis
3.Results and Analysis
    3.1Constru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Health Assessment Indicators
    3.2 Weight Setting of Health Evaluation Index
    3.3 Health evaluation
        3.3.1 Classification of health grades of windbreak and sand-fixation forest
        3.3.2 Health evaluation of four typical windbreak and sand-fixation forest communities
        3.3.3 Health index of Windbreak and Sand-Fixation Forest in different regions
    3.4 Health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indbreak and Sand-fixation Forest
4 Discussions and Conclusions
    4.1 Evaluation Indicator Construction
    4.2 Analysis of Health Reasons for Windbreak and Sand-fixation Forest

(4)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沙丘生境沙拐枣繁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固沙植被沙拐枣分类、繁殖对策和生理特性研究
        1.2.2 植物生殖物候
        1.2.3 植物土壤种子库
        1.2.4 植物种子萌发
        1.2.5 植物克隆繁殖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貌类型和地带性土壤
        2.1.4 植被类型
        2.1.5 水文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气候资料收集
        2.2.2 研究样地选择
        2.2.3 植被各指标测量方法
        2.2.4 数据分析
3 沙拐枣的繁殖方式
    3.1 气温、降水量和土壤温度特征
        3.1.1 结果与分析
        3.1.2 讨论
        3.1.3 小结
    3.2 沙拐枣不同生境繁殖方式
        3.2.1 结果与分析
        3.2.2 讨论
        3.2.3 小结
4 流动沙丘下沙拐枣的繁殖特征
    4.1 不同生境土壤种子库空间动态变化
    4.2 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年龄结构
    4.3 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年龄与密度、根状茎总长度的变化
    4.4 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根状茎总长度、地上生物量的变化
    4.5 讨论
    4.6 小结
5 固定沙丘下沙拐枣的繁殖特征
    5.1 不同生境土壤种子库空间动态变化
    5.2 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的年龄结构
    5.3 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年龄与密度、根状茎总长度的变化
    5.4 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根状茎总长度、地上生物量的变化
    5.5 讨论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白刺灌丛沙堆演化对地表蚀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灌丛沙堆概述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灌丛沙堆的形成演变与土地荒漠化
        1.3.2 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格局
        1.3.3 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
        1.3.4 灌丛沙堆表面气流活动及蚀积影响因素
        1.3.5 灌丛植被的生态特性
        1.3.6 灌丛沙堆的土壤理化性质
    1.4 科学问题
    1.5 研究目的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条件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和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调查样地布设
        3.3.2 灌丛沙堆演化特征调查
        3.3.3 灌丛沙堆演化阶段划分
        3.3.4 灌丛沙堆植被分布状况调查
        3.3.5 灌丛沙堆地表风沙流测定
        3.3.6 灌丛沙堆地表蚀积监测
        3.3.7 灌丛沙堆沙物质样品采集
    3.4 数据处理
        3.4.1 灌从沙堆斑块景观格局指数计算
        3.4.2 植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3.4.3 风速数据处理
        3.4.4 输沙通量模型拟合
        3.4.5 地表蚀积量计算
        3.4.6 土壤粒度参数的计算
        3.4.7 风沙环境沉积物颗粒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
    3.5 数理统计分析
4 白刺灌丛沙堆发育特征
    4.1 不同类型沙垄中白刺灌丛沙堆发育特征
        4.1.1 不同类型沙垄中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
        4.1.2 不同类型沙垄中白刺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
    4.2 白刺灌丛沙堆不同演化阶段的发育特征
        4.2.1 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
        4.2.2 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
        4.2.3 灌丛沙堆形态参数演化规律
    4.3 白刺灌丛沙堆固沙量估算
    4.4 小结
5 白刺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
    5.1 白刺灌丛沙堆植物群落组成
    5.2 白刺灌丛沙堆群落生物多样性
    5.3 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植被生长状况
        5.3.1 白刺灌丛植被整体生长状况
        5.3.2 白刺灌丛植被生长分异规律
    5.4 小结
6 白刺灌丛沙堆演化对近地层风沙流的影响
    6.1 灌丛沙堆演化对近地层气流的扰动
        6.1.1 灌丛沙堆表面气流水平分布
        6.1.2 灌丛沙堆近地层气流场分布
    6.2 灌丛沙堆演化对近地层风沙流的二次分配
        6.2.1 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表面的输沙量
        6.2.2 灌丛沙堆演化对输沙量的再分配作用
    6.3 小结
7 白刺灌丛沙堆演化对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影响
    7.1 灌丛沙堆沉积层沙物质机械组成
    7.2 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7.2.1 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颗粒分布
        7.2.2 灌从沙堆表层沉积物不同粒径组颗粒含量
        7.2.3 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
    7.3 风沙活动对灌丛沙堆土壤机械组成的作用
        7.3.1 研究区风沙活动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
        7.3.2 风沙活动敏感组分在灌丛沙堆表面的分布
    7.4 小结
8 白刺灌丛沙堆演化对其表面蚀积的影响
    8.1 白刺灌丛沙堆地表蚀积动态特征
        8.1.1 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地表蚀积动态特征
        8.1.2 成熟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地表蚀积动态特征
        8.1.3 退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地表蚀积动态特征
        8.1.4 衰亡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地表蚀积动态特征
    8.2 地表蚀积对白刺灌丛沙堆地表形态的影响
        8.2.1 白刺灌丛沙堆地表蚀积深度分布
        8.2.2 地表蚀积对白刺灌丛沙堆形态参数变化的作用
    8.3 小结
9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分布格局及其土壤呼吸特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灌丛沙堆发育过程及其土壤呼吸特征的研究
        1.2.1 干旱区灌丛沙堆发育过程的研究
        1.2.2 干旱区植被土壤呼吸的研究
    1.3 灌丛沙堆的生态效益
        1.3.1 灌丛“肥岛”效应,增加了土壤养分
        1.3.2 灌丛“庇护”效应,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1.3.3 灌丛防风固沙功效,维护了沙地生态平衡与稳定
    1.4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1.5.1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分布格局
        1.5.2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1.5.3 灌丛沙堆土壤碳释放量的反演与碳源/汇效应
        1.5.4 重点解决问题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研究区域示意图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理化性质
        2.1.4 植被分布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白刺灌丛沙堆不同发育阶段划分依据及样地设置
        2.2.2 白刺灌丛沙堆植被特征和形态特征调查
        2.2.3 白刺灌丛沙堆空间点格局分析
        2.2.5 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代表性时段观测
        2.2.6 白刺灌丛沙堆小尺度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研究
        2.2.7 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不同时间尺度观测
        2.2.8 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对水热因子的响应测定
        2.2.9 室内理化分析及数值拟合研究
        2.2.10 气象观测及相关资料获得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4 具体观测时段和研究内容列表
第三章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植被和沙堆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植被与形态特征
        3.2.2 白刺灌丛沙堆植被特征相关性及趋势变化
        3.2.3 白刺灌丛植被与沙堆形态间的相关性及拟合趋势
        3.2.4 指标型(R型)聚类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空间分布格局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
        4.2.2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频率分布
        4.2.3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点格局
        4.2.4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间的空间关联性
    4.3 讨论
        4.3.1 植被形态特征与分布格局
        4.3.2 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格局与生境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观测代表性时段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2.1 简单时间序列移动平滑法
        5.2.2 相对差异值计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白刺灌丛生长期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
        5.3.2 白刺灌丛休眠期土壤呼吸日动态特征
        5.3.3 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呼吸各时段差异性比较
        5.3.4 不同生长季各时间段内土壤呼吸速率变异性分析
        5.3.5 土壤呼吸代表性时段与日均值差异性分析
        5.3.6 土壤呼吸代表性时段与日均值拟合特征
    5.4 讨论
        5.4.1 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的差异性
        5.4.2 引起土壤呼吸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
        5.4.3 白刺灌丛不同生长期代表性时段的选择
    5.5 小结
第六章 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研究
    6.1 引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生长期灌丛沙堆各位点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
        6.2.2 白刺灌丛沙堆不同位点空间异质性
        6.2.3 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
        6.2.4 灌丛沙堆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与最优回归方程建立
    6.3 讨论
        6.3.1 引起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多种因子
        6.3.2 灌丛沙堆自身小尺度特征与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关系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7.1 引言
    7.2 基本情况与计算方法
        7.2.1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基本状况
        7.2.2 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Q_(10))的计算
    7.3 研究结果
        7.3.1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含量季节动态
        7.3.2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温度季节动态变化
        7.3.3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
        7.3.4 发育过程的灌丛沙堆土壤呼吸与水分、温度的互作效应
        7.3.5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与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7.3.6 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与地上、地下生物量间的关系
        7.3.7 发育过程的白刺灌丛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Q_(10))
        7.3.8 白刺灌丛土壤呼吸影响因子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7.4 讨论
        7.4.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日动态特征的差异性
        7.4.2 白刺灌丛沙堆发育过程的土壤呼吸与水热因子交互作用
        7.4.3 植被生长状态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作用
        7.4.4 白刺灌丛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7.5 小结
第八章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变异性特征
    8.1 引言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不同季节土壤呼吸变异特征
        8.2.2 生长季和休眠季土壤呼吸的变异特征
        8.2.3 灌丛沙堆不同部位土壤呼吸变异特征
        8.2.4 不同时间尺度土壤呼吸速率变异性特征
    8.3 讨论
        8.3.1 土壤呼吸变异性与尺度间的关系
        8.3.2 土壤呼吸变异性与非生物因子的关系
        8.3.3 植物生长状态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异性
    8.4 小结
第九章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碳排放量计算
    9.1 引言
    9.2 结果与分析
        9.2.1 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碳排放量的计算
        9.2.2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变化
        9.2.3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碳排放量动态变化
        9.2.4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年度碳释放量
        9.2.5 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荒漠生态系统碳释放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种群及群落动态特征和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第3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种群数量及动态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梭梭种群结构特征
        3.2.2 梭梭种群的密度和生物量
        3.2.3 梭梭种群的静态生命表
        3.2.4 梭梭种群的存活动态
    3.3 讨论
第4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种群空间格局特征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梭梭种群幼苗分布特征
        4.2.2 梭梭种群死株分布特征
        4.2.3 梭梭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4.3 讨论
第5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梭梭群落的区系特征与物种组成
        5.2.2 梭梭群落外貌特征
        5.2.3 梭梭群落的结构特征
        5.2.4 梭梭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特征
        5.2.5 梭梭群落的功能特征
    5.3 讨论
第6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群落动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分析
    6.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气候变化特征
        6.2.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养分的分析
        6.2.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分析
        6.2.4 地形地貌对梭梭群落动态的影响
        6.2.5 气候与梭梭群落动态变化的关系
    6.3 讨论
第7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沙植被群落稳定性评价
    7.1 数据来源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固沙植被群落稳定性的界定
        7.2.2 固沙植被稳定性指标层次结构体系的搭建
        7.2.3 指标权重的计算和排序
        7.2.4 梭梭群落盖度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7.2.5 固沙植被梭梭群落稳定性评价
        7.2.6 维持固沙植被稳定性的盖度阈值
        7.2.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沙植被稳定性的评价及分区
        7.2.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管理对策与建议
    7.3 讨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与应用价值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英文缩略表
附表-2 调查样方清单
作者简介
致谢

(8)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存在的环境条件——以甘肃河西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丘形态特征
    2.2 分布环境
    2.3 沙丘走向与风速风向的关系
    2.4 沙丘最高点与沙脊线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9)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人工梭梭群落与水土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及植物群落调查
    1.3 土壤分析
    1.4 地下水位的空间插值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梭梭群落类型划分
    2.2 人工梭梭群落的CCA排序
    2.3 人工梭梭群落物种分布影响因子的变异分离
3 讨论与结论

(10)民勤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防风固沙林研究进展
        1.2.1 防风固沙林退化研究
        1.2.2 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1.3 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4 健康评价方法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与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2.1 研究方法
        3.2.2 技术路线
    3.3 野外调查
        3.3.1 民勤防风固沙林类型的划分
        3.3.2 野外调查内容及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库构建
        4.1.1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库
        4.1.2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各指标生态学意义
    4.2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
        4.2.1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量化
        4.2.3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权重设置
        4.2.4 防风固沙林健康模型构建
        4.2.5 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等级划分
    4.3 不同类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分析
    4.4 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空间变异性分析
        4.4.1 民勤防风固沙林整体健康状况
        4.4.2 横向上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
        4.4.3 纵向上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
        4.4.4 防风固沙林健康影响因素
    4.5 民勤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等级区划图制作
        4.5.1 空间插值方法的确定
        4.5.2 梭梭健康状况等级区划图
        4.5.3 白刺健康状况等级区划图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民勤沙区不同稳定性沙丘植被生境条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的固碳过程、速率和效益研究[D]. 王新友. 兰州大学, 2020(10)
  • [2]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J]. 徐先英. 甘肃林业, 2019(04)
  • [3]干旱荒漠区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以民勤沙区为例[A]. 徐先英.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人才·科技·绿色·共享论文集, 2019
  • [4]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沙丘生境沙拐枣繁殖特征[D]. 刘宇娇.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白刺灌丛沙堆演化对地表蚀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 丁延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6]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分布格局及其土壤呼吸特征机理研究[D]. 孙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7]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种群及群落动态特征和稳定性评价[D]. 杨瑞红.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8]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存在的环境条件——以甘肃河西沙区为例[J]. 常兆丰,张剑挥,王强强,席俊强,王祺,张德魁,唐进年,张惠文.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11)
  • [9]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人工梭梭群落与水土因子的关系[J]. 赵鹏,徐先英,屈建军,张进虎,马全林,张慧文,徐高兴,马俊梅,吴永梅. 生态学报, 2017(05)
  • [10]民勤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研究[D]. 付贵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5)

标签:;  ;  ;  ;  ;  

民勤沙区不同稳定性沙丘生境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