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丁玲一生的几个问题——陈明访谈

关于丁玲一生的几个问题——陈明访谈

一、有关丁玲生平的几个问题——陈明访谈录(论文文献综述)

罗曼莹[1](2018)在《丁玲小说中女性精神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位举世瞩目的作家,其突出性在于作品中始终有一股“新”的力量在涌动,其小说中一批鲜明的女性形象更是值得关注。在时代潮流的推进下,这些女性呈现出一系列动人心魄的精神特征。通过剖析她们在不同时段下展现的精神主题,笔者能从中提炼出二十世纪女性的时代精神内涵。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批中国女性作家与中国女性文学由此诞生。若将丁玲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相比,会发现其在个人经历、独特文风和理想追求等方面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其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亦散发出独特的精神魅力。丁玲小说中的第一类女性形象是奋力逃脱传统思想牢笼的女性叛逆者,以《梦珂》的主角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莎菲为代表。她们突出地表现孤独与自主精神。第二类女性形象是在革命与爱情之间抉择果断的女性突围者,以《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的美琳和《田家冲》的三小姐为代表。她们从个人到群体的突围精神是时代的印记。第三类女性形象是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且与群众并肩作战的女性革命者,以《新的信念》的陈老太和《我在霞村的时候》的贞贞为代表。丁玲将女性的精神思索上升到政治体制及社会革命层面上,对女性的强悍生命力、传统贞洁观与民族革命观进行深入探讨。最后一类的女性形象是有着坚实的理想追求且不懈实践的女性建设者,以《杜晚香》的主角杜晚香为代表。其融入新时代的社会理想之中,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无我精神值得深入挖掘。丁玲在不同时期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在中国的二十世纪中,一批女性在时代进程的推动下艰苦奋斗的历程:从受到启蒙的五四女性,转变到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进而变为主动参与革命的战斗女性,再在工农建设中成为不断完善自身的完整女性。结合丁玲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心理后,笔者发现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变迁,呈现出不少丰富的女性时代精神内涵,其自主精神、突围精神、革命精神与无我精神是女性们在奋斗中不断习得的精神财富。另外,本文也致力于揭示丁玲作为中国现代女性、现代知识分子与革命分子的艰辛写作历程,同时反思丁玲小说创作的成功与不足。

吴敏[2](2013)在《周扬简谱初编(二)》文中指出1938年(31岁)2月13日,在边区文化界反侵略运动大会上讲"反侵略运动就是保卫文化运动"。2月21日,在戏剧《血祭上海》讨论会上详实分析此剧。毛泽东称此戏演得好,说这伙人别散了;当时有人提议办一所艺术学院,毛泽东表示愿以最大力量帮助艺术学院的创立;当即成立"艺术学院筹委会"。毛泽东、周恩来、周扬等7人发布鲁迅艺术学院《创

朱君青[3](2012)在《周扬与中国“鲁迅传统”》文中研究说明“鲁迅传统”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的构建与嬗变,是一个宏大复杂的话题。周扬是鲁迅生前最后的对立面,而在鲁迅逝世之后,却又成为“鲁迅旗帜”的主旗手。从“四条汉子”到鲁迅的权威纪念者与阐释者,再到“围攻鲁迅”的“文艺黑线祖师爷”,周扬一生的文化界起落总与“鲁迅”戏剧性地纠缠在一起。也正是“牵动着半世纪文坛风云”的周扬,既有力推动了“官方鲁迅传统”的构建,又开启了“人文鲁迅传统”的启蒙嬗变。本文以周扬与“鲁迅传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材料梳理的方式,希望能够跳出人事纷争与孤立历史事件的狭窄圈子,从历史文化角度,着力探讨周扬与中国“鲁迅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周扬为线索,纵向延伸,探寻“鲁迅传统”在时代背景下的构建与嬗变轨迹;横向剖析,透视这一过程中,围绕着“鲁迅传统”,官方意识形态与人文知识分子之间的复杂纠葛,以极富研究魅力的“周扬现象”,撞击幽深浩瀚的“鲁迅传统”,期待可以触及更为深远的历史文化层面。

李爱芳[4](2011)在《以晚年反思为视角看周扬及其文艺观》文中指出周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而又典型的人物,从他身上可以瞥见中国现当代历史发展的某个面相,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文艺史和意识形态史的缩影"。通过对周扬晚年反思的考察,尤其是其对"异化"问题的探讨和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反思来考察其人和文学观。

杨方[5](2010)在《周扬思想文化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现代、当代的文艺史上乃至整个意识形态的历史上,周扬(1907-1989)是一位极具影响的人物,其人生沉浮可以说是“中国近当代文艺史和意识形态史的缩影”。本文把周扬一生的思想文化活动及其相应的特点分成六个阶段予以考察。第一章“翩翩浊世美少年”,重点研究周扬知识体系的童年渊源以及其少年时代的坎坷求学路,并分析“五四”精神、尼采哲学等对其的影响。这个阶段为周扬以后的思想文化活动打下了较扎实的文化与思想基础。第二章“如火如荼的左联时代”,主要研究周扬“左联”时期的思想文化活动。分析周扬为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左联”负责人,即鲁迅所谓的“奴隶总管”;以及“左联”这同一营垒里产生矛盾漩涡——两个口号之争的原因以及对周扬的影响。本阶段周扬理论上最大的功绩是:引进“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口号,并在两个口号之争后反省“题材决定论”,强调“艺术需要形象思维”。第三章“红色延安:毛泽东文艺思想代言人”,着重探讨周扬结缘毛泽东后人生的新历程;峥嵘鲁艺成为周扬这个未来的中国文艺界领导之成长摇篮。首先分析周扬身体力行文学批评新原则——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之利弊。然后指出他承继“左联”时期的原则“文学从属于政治”,坚持文学为时代为政治服务,使文学进一步成为政治的工具。再分析周扬主持鲁艺整风中初步形成周扬式的“运动模式”。周扬在整风结束后一跃成为“注经式”阐释者——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言人,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革命文艺界的领导地位。本章最后分析了周扬本阶段的理论成果——民族形式论;并辨析了其理论根源与成果。第四章“功过交织的十七年”,建国后周扬掌管全国文化意识形态,参与十七年间文艺政策的制定,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本章重在分析周扬十七年间的功过,首先分析周扬的功劳:他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筚路蓝缕,筹办主持了第一次文代会;还是颇有实绩的戏剧改革者。他主持编写高校文科教材,还主持编写第一个文艺界纠“左”文件——“文艺八条”。在评述周扬的“功”中也辩证分析其对“左”的倾向有一定的反省与抵制,但其在纠“左”时有顾虑与反复,调整也是局部的、有限的。其次分析周扬的过失,他对从政治问题到刑事案件的胡风案的造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他是被动地参加反右运动,但是他积极主动地深化文艺界反右运动,造成文艺界不少的冤假错案。1963年周扬还弃车保帅,批“三条汉子”。但是周扬在运动中也有作为“保护伞”的另一面,在不危及自己地位的情况下保护了某些文艺界的人士。本章着重分析周扬运动前后行为与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即“两面”性,重点分析他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不同之处,如他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以及他不再提文艺为政策服务;还有他对个人崇拜、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搞学术批判等一系列“左”的倾向都有所反思与批评。但周扬的复杂性或者“两面”性突出表现在每次运动中都紧跟运动步骤,抛弃或否认自己的理性思考。所以本章重在分析其“两面”性形成的复杂原因以及危害性。第五章“文革恶梦”,周扬在“文革”伊始被定为“文艺黑线”的“总头目”,从1966年起作为“敌我矛盾”被关押,于1975年经毛泽东批示为“人民内部矛盾”获释出狱。本章分析了周扬的监狱生活以及其思想的变化、理性的反省以及本性的逐渐回归。第六章“新时期风云”,首先分析复出后周扬有限的反思:他始终坚持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不情愿放弃“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并重点探讨周扬探讨马克思理论所引起的轩然大波:先分析周扬探讨“异化”的思想与理论基础,再辨析探讨“异化”之利弊,后分析“异化”探讨成为政治事件的原因。本章最后辨析周扬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现实主义”,分析定于一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的内部矛盾;再进一步辨析“革命现实主义”加“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实质;最后分析新时期周扬对“现实主义”的反思以及其局限。周扬一生不断在政治风云中跌宕起伏,历史的生活已经成了其个人的生活。周扬始终怀抱为革命而文学、为政治而文学的信念,并为这他自认值得牺牲一切的理想奉献其所有。无论周扬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其理想,真正有意义的是周扬能够献身于其信仰的价值观,并且为之战斗了一生,虽然周扬遭遇了很多的悲剧,但他是悲剧中的英雄。

张丽[6](2008)在《试论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成因》文中指出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丁玲的创作态度是主动的,但也受当时时代要求的约束。本文从丁玲到延安前后的经历、丁玲性格的双重性、丁玲知识分子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体认三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说明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原因,以期对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有更深的认识。

黄蓉[7](2002)在《命运·创作·女性——论政治文化视域中的“丁玲现象”》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政治论诗学,既由于其理论自身的缺陷,也由于一度被简单化、庸俗化、机械化运用,而今已遭摒弃。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与政治毫无关系,也不意味着就此否定了从政治角度解释和评价文学现象的任何可能性和价值。杰姆逊认为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阅读和解释的绝对视域”,真正要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抹去政治维度是极其困难的。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政治色彩的女作家,一个浪来“被托上云霄”,一个波去“又被沉入海底”,命运起起落落、一波三折,独特的经历极大的影响了其显性层面的创作和隐性层面的心理意识,在现代文坛构筑了独特的“丁玲现象”。本文拟从政治文化角度解读“丁玲现象”,探索在政治的影响下,这位女作家多舛的命运,曲折的创作历程,以及掩盖在其创作与命运之中不屈的女性意识和丰厚的美学价值。 全文由引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引论简述了在政治文化视角下丁玲研究界的现状以及本文的主旨。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即政治文化视域下丁玲多舛的命运;不断追随主流意识的丁玲创作;政治制约下丁玲女性意识的嬗变。 第二部分:我们知道,无论作家主观意识如何,从根本上都不可能远离政治的影响,一定的政治实体所建构的政治规范和权力机制,主要是通过营造某种流行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来影响文学创作的,作家并非完全被动地为政治所塑造,作家政治意识的获得与自觉有一个过程,与作家自身的性格、心理、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封建家庭的束缚,包办婚姻所带来的心灵创伤引致了丁玲最初对社会的不满和批判意识。进步思想的灌输与不幸的人生经历使丁玲逐渐学习从政治角度看问题,左联时期的文学活动、社会变革促使丁玲政治意识进一步加强。来到延安以后,在紧张的革命斗争环境中,丁玲确认了所选择的政治道路,主动地参与了各项政治生活。但随着政治规范日趋加强和僵化,作家在极力理解、追赶政治思潮的过程中却又常常处在矛盾之中。自觉的反思、漫长的政治迫害之后,作家终于作出自己的人生抉择,从而走向成熟。 第二部分:丁玲的创作与各个时期的社会思潮是分不开的,以《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第一时期的创作既与五四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主题有关,而女主人公内心的失落、无聊、苦闷,又是独属于大革命时代的情绪。加入“左联”以后,丁玲创作风格、内容、题材的急剧转变典型地反映 了一定时期流行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在医院中》到《我 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峰。对革命斗争生活的亲身体验使作 家的创作视野空前开阔,观察生活、分析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武将军” 的豪放气质与“文小姐”的细腻才思,融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但这些作品同时 号 为丁玲带来极大的灾难,“歌颂光明”的主流意识将丁玲带进《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丁玲的创作从此与主旋律紧密结合,可悲的是,即使到了政治文化宽松的 新时期,丁玲的创作还保留着过去时代的影子,政治的束缚彻底混灭了丁玲独特 的个性意识。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引入政治文化学对社会形态的三个划分模式, 即非整合模式、半整合模式、整合模式(丁玲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前两个模式)对 丁玲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更为客观的评价。 第三部分:丁玲的作品既可以梳理出一条“政治”红线,也贯穿着作家对女 性命运的深沉关注和不懈思考,两个方面相结合的解读将丁玲研究带入一个更开 阔的领域。五四时期女性写作统属于“人”的解放的大主题,而丁玲一登上文坛 就“挂了头牌”,率先将自己的创作集中在对女性心理、情绪、欲望的表现上和 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与追问上:三十年代,特殊的时代造就了丁玲笔下“不爱红装 爱武装”的女性群像,作家不断地强调女性生存与社会政治的不可分割性,同时 也在有意无意间淡化、放弃了独立的女性立场,导致了女性意识的“雄化”。延 安时期,丁玲的政治觉悟与女性意识之间的结合与抵触,却形成了一种张力,构 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属于丁玲的“女性一公民”写作,陆萍、贞贞的形象余味悠 长,独具魁力。 络语:我们不能不承认,“政治”造就了丁玲,‘“政治”同样也剥夺了丁玲的-.创作生命。在政治空气空前自由的今天,我们从政治文化角度考察女作家丁玲的 命运i 创作、女性意识必会得出更加客观的评价,同时,这对于我们多角度地反 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复杂的关系颇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涂绍钧[8](2002)在《身后是非谁管得——读袁良骏先生的《丁玲:不解的恩怨和谜团》》文中认为

闻亮[9](2001)在《有关丁玲生平的几个问题——陈明访谈录》文中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读者通过不同途径,对于本刊2000年第7期发表的《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一文提出了批评。中国丁玲研究会的一些学者还为此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这些批评意见是中肯的,使我们感到了读者对本刊的关心,也使我们看到了工作的某些不足。本刊记者最近就有关丁玲生平的几个问题采访了陈明同志。

二、有关丁玲生平的几个问题——陈明访谈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丁玲生平的几个问题——陈明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丁玲小说中女性精神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女性精神内涵
    1.1 从“人”的解放到“女人”的解放
    1.2 西方女权主义对“五四”女权主义运动之影响
    1.3 丁玲—中国二十世纪突出的女性作家
    1.4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精神内涵
第2章 叛逆者:五四女性的自我精神
    2.1 莎菲与梦珂:叛逆独立的自我意识
    2.2 女同性恋与“情欲”的自我表达
    2.3 女性“进城”之后的精神出路问题
第3章 突围者:知识女性的理智精神
    3.1 美琳与三小姐:投身革命的果断抉择
    3.2 “爱情”与“革命”的价值取向问题
    3.3 从个人到群众的精神突围
第4章 革命者:战时女性的战斗精神
    4.1 陈老太与贞贞:“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觉醒信念
    4.2 战时女性在革命中的困境
    4.3 女性精神在延安时代的更新与发展
第5章 建设者:工农女性的无我精神
    5.1 杜晚香:新中国建设中的“一枝红杏”
    5.2 “异已”和“同化”的意识形态立场问题
    5.3 女性精神内涵与女性解放道路
结语:丁玲小说中女性精神价值及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3)周扬与中国“鲁迅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左联恩怨录——“横站的士兵”与“职业革命家”
    第一节 :左联队伍中“横站的士兵”与“职业革命家”
        一、 “横站的士兵”——左联鲁迅
        二、 “职业革命家”——左联周扬
    第二节 :围绕文艺的纷杂争论——“四条汉子”缘起
        一、 《汉奸的供状》引发的按语和回信
        二、 “秘密起来,不寄给我看”的《文学生活》
        三、 左联解散——“一条战线”的悄然消亡
        四、 “两个口号”之争——左联矛盾沉默后的爆发
    第三节 宗派主义的溯源——周扬与鲁迅矛盾探源
        一、 现实存在的宗派主义
        二、 左联内部的异质性
        三、 从“作家联盟”到“第二党”——左联的政治化渐变
第二章 :周扬与“鲁迅传统”的构建
    第一节 :“官方鲁迅传统”的发端
        一、 鲁迅吊唁——鲁迅话语权的选择
        二、 “官方鲁迅传统”的核心理论构建
    第二节 周扬鲁迅话语权的奠定
        一、 周扬官方话语权的确立
        二、 周扬鲁迅话语权的奠定
        三、 周扬话语权的扩大和巩固
    第三节 周扬对“鲁迅传统”的阐释和构建
        一、 延安时期周扬对“鲁迅传统”的阐释与构建
        二、 十七年时期周扬对“鲁迅传统”的阐释与构建
    第四节 “官方鲁迅传统”的反戈
        一、 文革中周扬批判的话语背景
        二、 文革中的周扬批判——“官方鲁迅传统”的反戈
        三、 走在“金光大道”上的“鲁迅传统”
        四、 文革时期周扬与“鲁迅传统”构建小结
第三章 :周扬与“鲁迅传统”的嬗变
    第一节 周扬曲折的文艺界复出之途
        一、 在粉碎“四人帮”中完成自我辩诬
        二、 在道歉忏悔中完成情感“洗罪”
        三、 审时度势,再立潮头——重掌官方文艺话语权
    第二节 知识分子立场复归,个人化“鲁迅”解冻
        一、 周扬悬而未断的知识分子立场复归
        二、 周扬开启的个人化鲁迅话语
    第三节 人道主义探索中周扬鲁迅话语的变更及影响
        一、 周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之路
        二、 从“科学精神”到“人”——为“人文鲁迅传统”破冰
        三、 “新时期”周扬“鲁迅传统”探索的局限和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4)以晚年反思为视角看周扬及其文艺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异化”问题的反思:以“异化”事件为中心
二、批评权力话语:从周扬晚年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反思谈起
三、结束语:关于历史感与其他

(5)周扬思想文化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注释
第一章 浊世翩翩美少年
    第一节 知识体系的童年渊源
        1.1 薄弱的古典文化修养
        1.2 初沐西风的少年
    第二节 坎坷求学路
        2.1 远赴长沙
        2.2 雏鹰飞上海
    第三节 赴日求火
    注释
第二章 如火如荼的"左联"时代
    第一节 锋芒初露:一个有争议的"左联"负责人
        1.1 所谓的"奴隶总管":"左联"党团书记
        1.2 尼采的影响
    第二节 同一营垒里的矛盾漩涡:两个口号之争
        2.1 内部矛盾的起因
        2.2 激烈的两个口号之争
        2.3 难堪的"闲适"
        2.4 假如鲁迅还活着
    第三节 左翼时期周扬思想文化活动的阶段性分析
        3.1 世界性的左倾背景
        3.2 理论最大功绩:引进"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口号
        3.3 反省"题材决定论"
        3.4 艺术需要形象思维之辨析
    注释
第三章 红色延安:毛泽东文艺思想代言人
    第一节 结缘毛泽东:开始文字之交
    第二节 峥嵘鲁艺:中国文艺行政领导之成长摇篮
        2.1 回归文艺界:鲁艺副院长
        2.2 文学批评原则: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之辨析
    第三节 鲁艺整风沧桑
        3.1 "关门提高"的鲁艺
        3.2 如火如荼的延安整风
        3.3 亡羊补牢的鲁艺"整风"
    第四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言人
        4.1 从"文学从属于政治"到"文学是政治的工具"
        4.2 注经式阐释者
        4.3 "凡事有经有权"
    第五节 "民族形式论"之辨析
        5.1 民族形式论之理论根源:毛泽东文艺思想
        5.2 民族形式论的果实:"赵树理方向"
    注释
第四章 功过交织的十七年
    第一节 继往开来的第一次文代会
    第二节 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筚路蓝缕
        2.1 意气风发的文艺政策制定者
        2.2 颇有实绩的戏剧改革者
    第三节 主持编写高校文科教材
    第四节 "文艺十条"与"文艺八条"
        4.1 第一个文艺界纠"左"文件:"文艺八条"
        4.2 局部纠"左":不再提文艺为政策服务
        4.3 纠"左"的文艺思想:"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第五节 所谓的"两面派"
        5.1 两面的人格
        5.2 勉强过关的运动:批《武训传》
    第六节 千古奇冤胡风案
        6.1 由学术讨论转为政治批判的批"红学"
        6.2 从政治问题到刑事案件的胡风案
    第七节 结怨丁玲
        7.1 丁、陈案起因:非个人恩怨
        7.2 身不由己的反右
        7.3 积极主动地深化文艺界反右运动
        7.4 作为"保护伞"的另一面
    第八节 弃车保帅:批"三条汉子"
    注释
第五章 文革恶梦
    第一节 成为"文艺黑线"的"总头目"
    第二节 从敌我矛盾到人民内部矛盾
    注释
第六章 新时期风云
    第一节 复出之路
    第二节 有限的反思: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2.1 真诚的道歉
        2.2 有限的反思
    第三节 "异化"探讨的轩然大波
        3.1 探讨"异化"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3.2 探讨"异化"之利弊
        3.3 "异化"探讨成为政治事件
        3.4 悲剧的结尾:植物人
    第四节 不完善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4.1 定于一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4.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的内部矛盾
        4.3 "革命现实主义"加"革命浪漫主义"之辨析
        4.4 "文革"后的反思与局限
    注释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命运·创作·女性——论政治文化视域中的“丁玲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为云为雨多毁誉 只因“左”“右”不逢源——政治文化视域中丁玲多舛的命运
初试文章惊海内 匆匆又作陇头行——不断追随主流意识的丁玲创作
戎装红袖均相称 真个湖湘女杰人——政治制约下丁玲女性意识的嬗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身后是非谁管得——读袁良骏先生的《丁玲:不解的恩怨和谜团》(论文提纲范文)

丁玲真的“只对了一半”?
丁玲“有变节行为”吗?
丁玲“同样充满了宗派色彩”吗?
也谈丁玲、沈从文的历史恩怨
丁玲、胡也频、沈从文曾“大被同眠”吗?

四、有关丁玲生平的几个问题——陈明访谈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丁玲小说中女性精神内涵研究[D]. 罗曼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01)
  • [2]周扬简谱初编(二)[J]. 吴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13(03)
  • [3]周扬与中国“鲁迅传统”[D]. 朱君青. 苏州大学, 2012(10)
  • [4]以晚年反思为视角看周扬及其文艺观[J]. 李爱芳. 重庆与世界, 2011(19)
  • [5]周扬思想文化活动研究[D]. 杨方. 复旦大学, 2010(11)
  • [6]试论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成因[J]. 张丽.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 [7]命运·创作·女性——论政治文化视域中的“丁玲现象”[D]. 黄蓉. 陕西师范大学, 2002(02)
  • [8]身后是非谁管得——读袁良骏先生的《丁玲:不解的恩怨和谜团》[J]. 涂绍钧.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2(01)
  • [9]有关丁玲生平的几个问题——陈明访谈录[J]. 闻亮. 百年潮, 2001(01)

标签:;  ;  ;  ;  ;  

关于丁玲一生的几个问题——陈明访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