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的热塑性研究

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的热塑性研究

一、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继祥[1](2021)在《TPU基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文中指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TPU)具有机械强度高、加工性能优异,综合性能出色的特点,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TPU的皮肤触感差,且聚酯型TPU不耐水解,聚醚性TPU耐氧化性差,这都不利于其在生物医用材料,以及与人体直接接触材料,如智能手环料、手机保护套等领域的应用。将TPU与其他类型高分子材料共混,是提高TPU性能的有效方法。聚异丁烯(PIB)基弹性体和硅橡胶(Si R)是两类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本文将TPU分别与高分子量PIB、溴化对甲基苯乙烯异丁烯共聚物离聚体(BIMS ionomer)以及Si R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TPU基聚合物共混材料,通过万能拉伸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能谱仪(EDS),研究了共混比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和动态机械热分析(DMA)研究了共混物的热性能;通过硝酸(HNO3)浸泡实验研究了抗氧化/水解性;并通过橡胶加工分析仪(RPA)研究了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和加工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借助于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的增容作用,可获得具有较高力学性能和优异耐氧化/水解性能的PIB/TPU共混物。PIB和TPU的极性存在显着差异,须引入相容剂PP-g-MAH以改善界面特性。PIB/TPU共混比为1/9~3/7时,TPU为连续基体相,PIB为分散相;PIB/TPU共混比为5/5时,共混物转变为双连续相分布;PIB/TPU共混比为7/3~8/2时,PIB转变为连续基体相,TPU为分散相。PIB/TPU共混比为7/3时,相比于高分子量PIB,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加工性能,拉伸强度达到7 MPa;相比于TPU,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耐氧化/水解性能。通过缓慢冷却热处理,可促使PIB向共混物表面迁移,进一步增加共混物的抗氧化/水解性。2.三苯基磷(P(Ph)3)和溴化对甲基苯乙烯异丁烯共聚物(BIMS)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可以形成BIMS离聚体(ionomer),最优的反应条件为P(Ph)3/苄基溴=2(摩尔比)、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10 min。在PP-g-MAH的增容作用下,将BIMS离聚体与TPU进行物理共混,相比于高分子量PIB/TPU共混物,在进一步提升力学性能的同时,还显着提高了耐蠕变性能,减少了应力松弛;共混比均为7/3时,BIMS离聚体/TPU共混物的耐蠕变性能提高了61%,应力松弛减少了15.7%,拉伸强度提高到9.1MPa。BIMS离聚体/TPU还表现出良好的加工性能。3.通过简单物理共混和动态硫化,制备了Si R/TPU共混材料。使用简单物理共混法,在Si R含量为15%时,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优异,拉伸强度14.9 MPa,断裂伸长率为805%。Si R含量较高时,动态硫化可降低共混材料的拉伸永久变形。铂金硫化体系和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的都能够有效交联Si R,铂金硫化体系的交联程度相对要大一些。Si R/TPU在5/5共混比下为双连续相分布,通过动态硫化可转变为硫化Si R分散于TPU基体中的单连续相分布。

樊文礼[2](2021)在《SBR/PVC弹性体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丁苯橡胶(SBR)和聚氯乙烯(PVC)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PVC聚合度、加工工艺、丁腈橡胶(NBR)增容剂、氯化聚乙烯(CPE)增容剂和马来酸酐聚丁二烯共聚物(橡胶助剂1731 HS)对SBR/PVC弹性体的各项物理机械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及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为橡胶塑料合金制品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和理论依据。研究了PVC聚合度及工艺对SBR/PVC弹性体的影响。结果表明,PVC聚合度为1300时,SBR/PVC橡胶塑料共混比例为80/20时,SBR与PVC混炼温度为165℃时,SBR/PVC弹性体的综合性能良好。故以PVC 1300为主要原料,SBR与PVC共混比例为80/20,混炼温度为165℃,作为后续实验的制备工艺。研究了增容剂NBR丙烯腈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丙烯腈含量为40%的NBR4050对SBR/PVC弹性体增容效果最好,拉伸强度最大,为19.45 MPa,断裂伸长率为472.4%,撕裂强度为47.51 N/mm;tanδ-T曲线上SBR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38.04℃,PVC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46.13℃,呈现出相互靠近的现象;SEM图片表明,断面的相畴粒径比较小,两相之间无明显相分离状态,相界面比较模糊,增容效果比较好。研究NBR4050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NBR 4050含量为20 phr时,拉伸强度为19.67 MPa,撕裂强度为43.13 N/mm,tanδ-T曲线上SBR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38.15℃,PVC相Tg为29.75℃,两玻璃化转变温度相互靠近,SEM表明,弹性体断面比较平整光滑,相畴粒径比较小,相界面比较模糊,无明显的两相分离,两相的增容改性效果最好。研究了氯化聚乙烯CPE对SBR/PVC弹性体影响,结果表明,SBR/PVC弹性体的拉伸强度随着CPE含量增加的先升高后降低,当CPE份数为5 phr时,拉伸强度最高为17.21 MPa,SBR相的Tg由空白样的-40.10℃上升至-37.95℃,PVC相的Tg则由空白样的91.40℃下降至85.21℃,呈现两玻璃化转变温度相互靠近的现象。研究了橡胶助剂1731 HS助剂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影响,结果表明,当1731HS助剂为5 phr时,拉伸强度最高为16.88 MPa,断裂伸长率则为422.9%,邵A硬度为75,综合力学性能最好。tanδ-T曲线显示SBR相的Tg为-33.04℃,PVC相Tg为99.32℃,呈现相互靠近现象,SEM结果显示,弹性体的平面比较平滑,无明显凹坑,颗粒粒径比较小,边缘比较光滑,基体界面过渡平缓,两相界面模糊,增容效果最好。

刘雅煊[3](2021)在《动态硫化IIR/PP型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TPV)英文为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s,是指由橡胶相、树脂相以及配合体系共同组成,采用动态全硫化技术进行加工,橡胶发生全硫化交联反应并被强劲的剪切力破碎成大量粒径小于2μm的微米级颗粒,均匀地分散在连续的热塑性树脂基体中,兼具热塑性塑料的加工特性和传统热固性橡胶的力学性能的新型材料,并在汽车配件领域、电子电器领域、建筑材料领域、食品包装领域以及医疗材料等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两步动态硫化法成功制备聚丙烯/丁基橡胶热塑性硫化胶,通过配方的调整以及反应机理的选择,探究IIR/PP型TPV不同橡塑比例和硫化体系对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同时以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IIR/PP型TPV进行模型构建以及运行计算,与实验测试结果相结合,发现橡塑比例为60/40时,IIR/PP型TPV相容性最好,Payne效应最小,橡胶相IIR和塑料相PP有着最好的界面作用,在保证硬度和拉伸强度的同时提高断裂伸长率,但橡胶相IIR对塑料相PP的结晶有阻碍作用,IIR所占质量分数越大,熔融温度越低。对于硫化体系不同的IIR/PP型TPV,研究结果表明,PRV-TPV具有更好的物理机械性能、热稳定性能,气密性高于硫磺硫化体系,Payne效应低,加工流动性能更好,橡胶相IIR在塑料相PP中的分散性更好,分散粒径更小,不易团聚,在多个方面具有更为理想的优异性能。制备纳米级OMMT/IIR/PP复合材料,研究OMMT含量与橡塑比对OMMT/IIR/PP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以及宏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蒙脱土的加入量为20phr时,拉伸强度达到峰值,Payne效应最小,可提高体系的结晶温度,同时加入OMMT可提高IIR/PP TPV的阻尼性能和阻尼温域,当蒙脱土的添加含量为20phr时,tanδ峰值最高,tanδ>0.3的有效阻尼温度区域最大,此时的阻尼性能最好。OMMT含量一定时,当橡塑比例为60/40时,OMMT填料与橡胶微球在塑料机体中分散性最好,Payne效应最弱,体系中橡胶相IIR,塑料相PP以及OMMT之间的相容性达到了最佳水平;当橡胶相含量上升,填料蒙脱土对OMMT/IIR/PP复合材料结晶的促进作用不及橡胶相对结晶的抑制作用,使结晶度下降,体系的熔融温度下降。

孟祥坤[4](2021)在《热塑性聚氨酯基阻尼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热塑性聚氨酯(TPU)兼具橡胶材料的高弹性和塑料材料的高温可塑化加工性,且其力学性能优良,但是单一组分的TPU材料的阻尼性能较差。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熔融共混工艺制备热塑性聚氨酯基阻尼材料,以期改善TPU的阻尼性能并降低其成本。本文选用聚氯乙烯(PVC)和丁腈橡胶(NBR)分别对TPU进行共混改性,主要探究了共混比例、填料类型、NBR的丙烯腈含量和受阻酚AO-60对热塑性聚氨酯基阻尼材料的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AO-60/NBR/TPU共混体系性能变化的原因。(1)探究了PVC/TPU的共混比例、TPU的种类和填料种类对PVC/TPU共混体系的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60/40的PVC/TPU的共混比例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芳香族TPU较脂肪族TPU与PVC共混体系的阻尼性能的更佳;纳米碳酸钙和滑石粉、云母相比,纳米碳酸钙更适合做PVC/TPU共混物的填料,其做填料时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最好。(2)探究了NBR/TPU的共混比例、补强剂和丙烯腈含量对共混物的阻尼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NBR所占比例的增加,NBR/TPU共混物扯断伸长率和拉伸强度逐渐降低,NBR/TPU共混物的tanδ的峰值提高,有效阻尼温域变化不大;滑石粉较白炭黑在共混体系中的分散性更好,滑石粉补强共混物体系的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更佳;随丙烯腈含量从18%增加至40%,NBR/TPU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提高,阻尼损耗峰峰值(tanδMAX)变大,有效阻尼温域向室温移动,阻尼性能提升,但有效阻尼温度范围没有拓宽。(3)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NBR/TPU共混体系中加入受阻酚AO-60,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构建AO-60/NBR/TPU共混物模型并进行动力学计算。随AO-60的加入量的增加,NBR/TPU共混体系的阻尼性能提高,tanδMAX从1.1增加到1.43,有效阻尼温域从34℃提高至51℃;动力学计算结果显示,随AO-60含量的增加,共混物体系的结合能增加,自由体积分数减小,氢键数量增加。共混物体系的分子间氢键数量增加,氢键的断裂与生成提高了体系的能量损耗,导致体系阻尼系数提高。

孙颖涛[5](2021)在《功能型EAA/NBR TPV的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动态硫化法制备出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丁腈橡胶(NBR)热塑性硫化胶(TPV)为基础,对其力学性能、微观结构以及压缩Mullins效应、撕裂Mullins效应、压缩应力松弛、压缩永久变形等黏弹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对EAA/NBR TPV的形状记忆性能进行探索,研究了TPV的微观结构、热机械性能和形状记忆行为,深入探讨了其形状记忆行为与黏弹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对形状记忆机理进行相应阐述;通过金属配位交联成功制备了NBR/无水硫酸铜(CuSO4)和NBR/CuSO4/一硫化四甲基秋兰姆(TMTM)硫化胶,并分析了CuSO4与TMTM之间的协同效应,对硫化胶的硫化特性、力学性能、压缩Mullins效应、链段移动、形态特征、溶胀行为及动态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EAA/NBR和EAA/NBR/甲基丙烯酸锌(ZDMA)TPV的研究表明,提高体系中EAA含量有助于提高TPV的撕裂强度和硬度,当EAA含量为40份时,EAA/NBR TPV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达到最大值,通过在NBR中引入ZDMA可提高EAA/NBR TPV的撕裂强度;微观结构研究表明,EAA/NBR TPV具有典型的“海-岛”结构,交联的NBR颗粒以5~8μm的直径均匀地分散于EAA基体中,ZDMA增强的EAA/NBR TPV的断裂表面更为粗糙,表明界面相容性获得显着改善。(2)对EAA/NBR TPV的压缩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TPV中的压缩应变及EAA含量可以增强Mullins效应,提高热处理温度可以显着增强Mullins效应的可逆回复程度;研究了EAA/NBR和EAA/NBR/ZDMA TPV的撕裂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结果表明,EAA/NBR TPV撕裂模式下的Mullins效应随EAA含量的增加而增强,ZDMA增强的EAA/NBR TPV在撕裂模式下表现出更为显着的Mullins效应,但在未填充的NBR静态硫化胶中几乎观察不到Mullins效应,Mullins效应的可逆回复表现出明显的温度依赖性,在升温条件下可以发现EAA/NBR TPV的良好形变可逆性;研究了EAA/NBR TPV的压缩应力松弛及其可逆回复,结果表明,EAA/NBR TPV的应力松弛行为随EAA含量及压缩应变的增加趋于显着,在热处理过程中升高温度或延长时间,压缩应力松弛的可逆回复行为均显着增强,通过对测试数据拟合处理定量解释了可逆回复在不同阶段的应力及松弛时间特征;研究了EAA/NBR TPV的压缩永久变形及其可逆回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压缩永久变形可逆回复的速度明显加快,残余压缩永久变形显着降低,当热处理温度一定时,压缩永久变形的初始值与残余变形随NBR含量的增加均呈现出下降趋势。(3)研究了基于EAA/NBR TPV的“海-岛”结构热触发形状记忆高分子(HSMP)的形状记忆行为。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研究表明,高的界面强度对EAA与NBR之间形成足够的物理缠结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显着提高了EAA/NBR TPV的形状记忆效应(SME);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和形状记忆研究表明,EAA基体与NBR颗粒之间强烈的界面相互作用为保持变形橡胶颗粒的临时形状和储存更大的弹性回复驱动力以满足形状记忆性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外,Td和Tr设定为95°C和EAA/NBR TPV质量比为50/50是获得优异SME的最佳条件;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表明,随着EAA用量的增加,TPV的熔融转变热增加,NBR颗粒促进了EAA相的结晶,使得HSMP在转换温度和能量上具有极强的可调性,以及高应变下较高的固定和回复水平。(4)采用配位交联制备得到NBR/CuSO4和NBR/CuSO4/TMTM硫化胶。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CuSO4含量的增加,NBR/CuSO4硫化胶的拉伸性能获得明显改善,CuSO4与TMTM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了NBR/CuSO4硫化胶的配位稳定性,NBR/CuSO4/TMTM硫化胶拉伸性能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在NBR/CuSO4硫化胶的单轴循环压缩过程中,同一应变下的最大压缩应力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明显下降,表现出应力软化现象,瞬时残余变形随应变及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呈现出明显的Mullins效应,在CuSO4添加量增多及应变增大的条件下,NBR/CuSO4硫化胶表现出Mullins效应的“放大器效应”;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DSC、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FE-SEM及交联密度等实验结果表明,三维交联网络是由腈基(-CN)与铜离子(Cu2+)的金属配位键结合在一起的,NBR/CuSO4/TMTM硫化胶的扭矩值、拉伸强度和交联密度均优于NBR/CuSO4硫化胶,这归因于TMTM热活化裂解形成的自由基与Cu2+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高反应活性及高结合能的[Cu(SnCNMe2)]·2+络合物,与-CN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其中,XPS研究进一步证明了TMTM的加入使协同配位效应得到明显提升;此外,在热处理条件下,加载-卸载过程中断裂的配位键可以重新形成,使NBR/CuSO4和NBR/CuSO4/TMTM硫化胶中配位交联网络展现出优异的可逆性。

朱永贞[6](2019)在《PVC基高阻尼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聚氯乙烯(PVC)为基体材料,利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PVC热塑性弹性体(TPE),主要研究了基本配合、小分子树脂以及聚合物对PVC TPE的基本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耐热空气老化性能的影响,目的制备高阻尼PVC TPE,探索提高阻尼因子(tanδ)和拓宽有效阻尼温域(tanδ>0.3)的方法。论文实验内容第一部分研究了增塑剂、无机填料和聚合度对PVC TPE的力学性能、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DOP、DOTP、TOTM和聚酯4种增塑剂/PVC TPE的物理性能相差不大,老化性能优异。同等用量的增塑剂中聚酯/PVC复合材料体系的tanδmax值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增塑剂,阻尼性能最优;随着聚酯增塑剂用量的增加,PVC TPE的tanδmax值逐渐增大,其tanδ峰值温度逐渐降低。随着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云母粉和滑石粉4种无机填料用量增加,PVC TPE的物理力学性能变化一致,轻质碳酸钙/PVC TPE的耐老化性能最优。4种无机填料中,云母粉和轻质碳酸钙/PVC TPE的tanδmax值较高,阻尼性能较好;轻质碳酸钙用量较低时可以改善PVC TPE阻尼性能,但用量大于15份时,由于体积效应,PVC TPE的阻尼性能下降。PVC聚合度增加,PVC TPE的综合物理性能变好,阻尼性能下降。论文第二部分通过添加有机小分子的方法来提高PVC TPE的阻尼性能,研究了酚醛树脂、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对PVC TPE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醛树脂、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对PVC TPE的物理力学性能影响较小,其中酚醛树脂/PVC TPE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差。3种树脂/PVC TPE老化后硬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减小,其中酚醛树脂/PVC TPE的耐热空气性能较好。随酚醛树脂用量的增加,tanδ峰值温度明显向高温移动,最高达34.20℃,tanδmax值在室温以上时PVC TPE的tanδ有明显提高,有效阻尼温域加宽,阻尼性能变好;石油树脂的加入使PVC TPE的tanδmax逐渐增大,最高达0.81;然而,萜烯树脂对于PVC TPE阻尼性能的提高作用不太明显。阻尼性能方面来讲,酚醛树脂和石油树脂可以作为阻尼性能调节剂,改善阻尼性能;而萜烯树脂的加入对PVC TPE阻尼性能的提高作用不明显。论文第三部分通过利用丁腈橡胶(NBR)、聚氨酯弹性体(TPU)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分别与PVC共混制备TPE,研究不同聚合物用量对PVC TPE性能的影响,得知:随着NBR用量的增加,粉末状P83和块状NBR3305/PVC两种TPE的物理性能变化大致一致,粉末状P83/PVC TPE的综合物理性能物理力学性能更佳。两种类型的NBR对于PVC TPE的阻尼性能有一定改善,当NBR用量均为10份时,tanδmax值最高达到0.79;有效阻尼温域得到加宽。硬度不同的两种TPU/PVC TPE的物理性能和老化性能得到改善。但两种TPU没有改善PVC TPE的阻尼性能。在室温段EVA没有改善PVC TPE的阻尼性能。对比NBR、TPU、EVA三种聚合物对PVC TPE阻尼性能的影响,用量较高时,两种TPU/PVC TPE的tanδmax值相对最大;EVA/PVC TPE的tanδ峰温最高,最高为20.12℃;两种NBR/PVC TPE的有效阻尼温域最宽,最宽达55.58℃。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对阻尼的应用要求选择合适的聚合物种类和用量,制备PVC基高阻尼TPE。

李超芹,胡海华,梁滔,龚光碧[7](2017)在《NBR/PVC TPV与NBR/PVC共混胶的性能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丁腈橡胶(NBR)和聚氯乙烯(PVC)树脂为基础材料,采用动态硫化和熔融共混的方法分别制备了NBR/PVC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与NBR/PVC共混胶,并对TPV和共混胶的高温拉伸性、耐热空气老化性、耐油性以及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室温下,NBR/PVC TPV的拉伸强度高于共混胶的;温度高于50℃时,共混胶的拉伸强度则高于TPV的。在测试温度下,NBR/PVC TPV的断裂伸长率始终低于共混胶,两种材料在120℃时都失去使用价值。NBR/PVC TPV的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和耐3#标准油性能优于NBR/PVC共混胶的。NBR/PVC TPV初始弹性模量较高,共混胶的损耗因子峰值高于TPV的,两种材料损耗因子峰值温度基本相同。

夏迎松,宇平,章于川[8](2013)在《丁腈橡胶/聚氯乙烯合金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文中认为阐述了NBR/PVC合金的研究现状,列举了其在密封条、胶管、电线电缆以及海绵泡沫等领域的应用情况,提出了我国在NBR/PVC合金研究领域的问题和建议。

王刚[9](2012)在《NBR/PVC共混胶与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丁腈橡胶(NBR)和聚氯乙烯(PVC)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静态硫化方法和动态硫化方法制备不同形态结构的NBR/PVC共混胶与NBR/PVC热塑性弹性体(TPV),系统研究了影响NBR/PVC共混胶与TPV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PVC塑化温度、增塑剂用量、橡塑比、PVC的聚合度、NBR的丙烯腈质量分数。并分别对两种方法制备的NBR/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考察。论文第一部分采用机械共混然后静态硫化方法制备了NBR/PVC共混胶,并研究了影响NBR/PVC共混胶性能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PVC塑化温度在160℃、增塑剂用量为20份、橡塑比为60/40-70/30时NBR/PVC共混胶综合性能较好。随着PVC聚合度的提高,NBR/PVC共混胶力学性能得到提高;NBR中丙烯腈含量的增大有利于NBR/PVC共混胶性能的提高。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结果表明提高PVC聚合度、NBR的丙烯腈含量,可以提高NBR/PVC共混胶的弹性模量,提高NBR/PVC共混胶的抗形变能力,并使内耗增大。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结果表明提高NBR的丙烯腈含量能够提高NBR与PVC两相间的相容性。扫描电镜(SEM)显示NBR、PVC具有部分相容性,两相间结合作用力强。随着橡塑比的增大,分散相粒径逐渐增大,约为1μm左右。论文第二部分采用动态硫化工艺制备出NBR/PVC TPV,并研究了影响NBR/PVC TPV性能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动态硫化工艺的关键是控制动态硫化反应的速度使动态硫化过程平缓进行。提高PVC聚合度,可使动态硫化NBR/PVC TPV的硬度、拉伸强度、撕裂强度逐渐增大,扯断伸长率随PVC聚合度的增大逐渐减小。随着橡塑比的增大,NBR/PVC TPV的硬度、撕裂强度逐渐减小,扯断伸长率逐渐增大,橡塑比为50/50的NBR/PVC TPV拉伸强度值最高。DMA数据显示随着PVC聚合度的增加,NBR/PVC TPV tanδ减小,Tg峰值向高温区移动。随着橡塑比的增大,弹性模量逐渐减小,tanδ峰值逐渐增大即内耗增大,Tg峰向低温方向偏移。SEM照片显示NBR/PVC TPV的两相界面模糊,难以分辨出两相结构,说明NBR/PVC TPV中NBR、PVC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随着PVC聚合度的增大,NBR交联粒子粒径减小,共混材料性能提高。论文第三部分对NBR/PVC共混胶与NBR/PVC TPV的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动态硫化方法制备的NBR/PVC TPV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均优于由静态硫化方法制备的NBR/PVC共混硫化胶。且随着PVC聚合度的增大,NBR/PVC TPV的拉伸强度明显高于静态硫化方法制备的NBR/PVC硫化胶,扯断伸长率逐渐减小并接近于静态硫化制备的NBR/PVC硫化胶。DSC分析表明NBR/PVC TPV与NBR/PVC共混硫化胶均有两个Tg并且基本介于两纯组分之间,说明NBR/PVC TPV与NBR/PVC共混硫化胶均为亚微观非均相体系,NBR/PVCTPV两相间的相容性优于NBR/PVC共混硫化胶。DMA分析表明,NBR/PVC TPV的初始弹性模量较高,模量在较低温度下就出现明显下降;tanδ峰值减小,向低温方向偏移。SEM研究表明NBR/PVC TPV脆断表面有大量的圆球形颗粒凸起,而NBR/PVC共混硫化胶的表面颗粒状物质形状不规则且相对较为稀疏,经动态硫化、静态硫化制备的NBR/PVC硫化胶相结构形态差别较大。

杜鹏,曹仲林,苏胜培[10](2011)在《黑液-蒙脱土/聚氯乙烯/丁腈橡胶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采用蒙脱土对造纸黑液中的木质素进行絮凝沉淀,制备黑液-蒙脱土复合物(BL-MMT),然后将其应用于聚氯乙烯/丁腈橡胶(PVC/NBR)热塑性弹性体,并对其力学性能、耐老化性能及热降解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BL-MMT中木质素蒙脱土比例增大,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先增大后减小,适宜配比m(木质素)∶m(蒙脱土)=1∶1。BL-MMT份数增大,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先增大后减小,20份时出现最大值。BL-MMT填充的PVC/NBR热塑性弹性体与添加炭黑和碳酸钙相比,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相当,而耐老化性能更为优越。黑液-蒙脱土复合物可望用作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的补强剂。

二、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TPU基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TPU
        1.1.1 TPU的结构及性质
        1.1.2 TPU的应用
    1.2 TPU共混改性技术进展
        1.2.1 动态硫化技术与热塑性硫化胶(TPV)
        1.2.2 相容剂的作用
        1.2.3 塑料与TPU的共混
        1.2.4 弹性体与TPU的共混
    1.3 聚异丁烯改性TPU
        1.3.1 丁基橡胶结构、性质与种类
        1.3.2 聚异丁烯改性TPU研究进展
    1.4 硅橡胶/TPU共混
        1.4.1 硅橡胶种类、结构与性质
        1.4.2 硅橡胶/TPU共混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PIB/TPU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制备过程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2 力学性能分析
        2.3.3 蠕变、应力松弛分析
        2.3.4 共混过程分析
        2.3.5 微观结构分析
        2.3.6 流变学分析
        2.3.7 热行为分析
        2.3.8 接触角分析
        2.3.9 热处理分析
        2.3.10 耐氧化性能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结构分析
        2.4.2 共混过程
        2.4.3 力学性能
        2.4.4 微观结构
        2.4.5 热行为
        2.4.6 流变学
        2.4.7 耐氧化水解性
        2.4.8 热处理
        2.4.9 接触角
    2.5 小结
第三章 BIMS离聚体/TPU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制备过程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结构分析
        3.3.2 离聚体反应过程检测
        3.3.3 力学性能分析
        3.3.4 蠕变、应力松弛分析
        3.3.5 流变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BIMS离聚体的制备
        3.4.2 BIMS离聚体结构表征
        3.4.3 力学性能
        3.4.4 蠕变、应力松弛
        3.4.5 流变学
    3.5 小结
第四章 硅橡胶/TPU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制备过程
    4.3 实验表征方法
        4.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2 力学性能分析
        4.3.3 应力松弛分析
        4.3.4 微观结构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结构
        4.4.2 力学性能
        4.4.3 应力松弛
        4.4.4 微观结构
    4.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SBR/PVC弹性体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丁苯橡胶的简介
        1.2.1 溶聚丁苯橡胶
        1.2.2 乳聚丁苯橡胶
        1.2.3 丁苯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1.2.4 SBR橡胶老化机理
        1.2.5 影响橡胶热氧老化因素
    1.3 聚氯乙烯简介
        1.3.1 聚氯乙烯结构与性能
        1.3.2 PVC的聚合方法及种类
        1.3.3 PVC加工工艺
        1.3.4 PVC研究进展情况
    1.4 高分子合金简介
        1.4.1 高分子合金的制备
        1.4.2 高分子合金相容性
        1.4.3 高分子合金增容改性
        1.4.3.1 高分子合金共混改性
        1.4.3.2 高分子合金填充改性
        1.4.3.3 高分子合金化学改性
        1.4.4 橡塑合金简介
        1.4.4.1 橡塑型共混TPV的制备原理
        1.4.4.2 橡塑共混型SBR/PVC弹性体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加工工艺对SBR/PVC弹性体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配方
        2.2.3 主要实验设备
        2.2.4 试样的制备
        2.2.5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VC聚合度对SBR/PVC弹性体的影响
        2.3.1.1 PVC聚合度对SBR/PVC弹性体的硫化特性影响
        2.3.1.2 PVC聚合度对SBR/PVC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2.3.1.3 不同聚合度PVC对SBR/PVC弹性体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2.3.2 橡塑比例对SBR/PVC弹性体影响
        2.3.3.1 橡塑比例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的影响
        2.3.3.2 橡塑比例对SBR/PVC弹性体物理机械性能影
        2.3.3.3 橡塑比例对SBR/PVC弹性体热氧老化性能影响
        2.3.3 混合温度对SBR/PVC弹性体的影响
        2.3.3.1 混炼温度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影响
        2.3.3.2 混炼温度对SBR/PVC弹性体力学性能影响
        2.3.3.3 混炼温度对SBR/PVC弹性体热氧老化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BR增容SBR/PVC弹性体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实验配方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1 不同厂家NBR对SBR/PVC弹性体研究
        3.3.1.1 不同厂家NBR门尼粘度实际值
        3.3.1.2 不同厂家NBR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影响
        3.3.1.3 不同厂家NBR对SBR/PVC弹性体DMA测试
        3.3.2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NBR增容SBR/PVC弹性体研究
        3.3.2.1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NBR增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研究
        3.3.2.2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NBR增容SBR/PVC弹性体力学性能研究
        3.3.2.3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NBR增容SBR/PVC弹性体热氧老化研究
        3.3.2.4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NBR增容SBR/PVC弹性体DMA测试
        3.3.2.5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NBR对 SBR/PVC弹性体的形态结构影响
        3.3.3 NBR/PVC母料对SBR/PVC弹性体研究
        3.3.3.1 NBR/PVC母料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研究
        3.3.3.2 NBR/PVC母料对SBR/PVC弹性体物理性能研究
        3.3.4 NBR4050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增容研究
        3.3.4.1 NBR4050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影响
        3.3.4.2 NBR4050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力学性能影响
        3.3.4.3 NBR4050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热氧老化性能影响
        3.3.4.4 NBR4050含量SBR/PVC弹性体DMA测试
        3.3.4.5 NBR4050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形态结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PE增容SBR/PVC弹性体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配方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试样制备
        4.2.4 性能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PE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影响
        4.3.2 CPE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力学性能影响
        4.3.3 CPE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的热氧老化性能影响
        4.3.4 CPE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的DMA测试
        4.3.5 CPE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的形态结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橡胶助剂1731 HS增容SBR/PVC弹性体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2.3 试样制备
        5.2.4 性能测试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5.3.1 1731HS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影响
        5.3.2 1731HS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力学性能影响
        5.3.3 1731HS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热氧老化性能影响
        5.3.4 1731HS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的DMA测试
        5.3.5 1731HS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形态结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动态硫化IIR/PP型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TPV概述
        1.1.1 TPV定义
        1.1.2 TPV的应用
        1.1.3 TPV的分类
        1.1.4 TPV制备
        1.1.5 TPV微观相态结构
    1.2 分子模拟在IIR/PP TPV结构、性能中的应用
        1.2.1 分子模拟简介
        1.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1.2.3 分子模拟软件及各大板块
    1.3 蒙脱土增强TPV性能研究进展
        1.3.1 蒙脱土结构
        1.3.2 蒙脱土的性能
        1.3.3 蒙脱土/TPV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选题的研究意义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用材料
    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实验工艺及配方
        2.3.1 配方设计
        2.3.2 IIR/PP TPV制备工艺
    2.4 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2.4.1 机械力学性能
        2.4.2 结晶性能测试
        2.4.3 RPA测试
        2.4.4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2.4.5 微观形貌测试
第三章 IIR/PP型 TPV动态硫化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橡塑比例不同的IIR/PP TPV
        3.1.1 不同橡塑共混比例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1.2 不同橡塑共混比例对TPV结晶性能的影响
        3.1.3 不同橡塑共混比例对TPV材料动态性能的影响
        3.1.4 不同橡塑共混比例的RPA分析
    3.2 硫化体系不同的IIR/PP TPV
        3.2.1 硫化体系不同的转矩曲线
        3.2.2 硫化体系不同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2.3 硫化剂不同对IIR/PP TPV结晶性能的影响
        3.2.4 硫化剂不同对IIR/PP TPV动态硫化性能的影响
        3.2.5 硫化体系RPA表征
        3.2.6 硫化体系TEM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IR/PP TPV分子模型构建与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动态硫化IIR/PP TPV模型构建
        4.2.1 力场的选择
        4.2.2 IIR/PP TPV模型的构建
    4.3 IIR/PP TPV分子模拟研究
        4.3.1 IIR/PP TPV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3.2 IIR/PP TPV自由体积分数的模拟研究
        4.3.3 IIR/PP TPV内聚能密度的模拟研究
    4.4 分子模拟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橡塑比例IIR/PP型 TPV分子模拟结果与讨论
        4.4.2 不同硫化体系的IIR/PP型 TPV分子模拟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MMT增强IIR/PP TPV性能研究
    5.1 试样配方及制备
        5.1.1 OMMT用量不同OMMT/PP/IIR复合材料配方
        5.1.2 橡塑比例不同的OMMT/PP/IIR复合材料配方
        5.1.3 动态硫化OMMT/IIR/P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5.2 OMMT用量不同对IIR/PP TPV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2.1 力学性能分析
        5.2.2 RPA分析
        5.2.3 DSC分析
        5.2.4 DMA分析
        5.2.5 微观结构分析
    5.3 橡塑比不同对纳米蒙脱土改性IIR/PP TPV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3.1 力学性能分析
        5.3.2 DSC分析
        5.3.3 RPA分析
        5.3.4 DMA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热塑性聚氨酯基阻尼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阻尼材料简介
        1.2.1 阻尼机理
        1.2.2 阻尼材料的分类
        1.2.3 阻尼材料的研究进程
        1.2.4 阻尼材料的性能表征
    1.3 热塑性聚氨酯简介
        1.3.1 热塑性聚氨酯在国内外发展情况
        1.3.2 热塑性聚氨酯的结构和性能
        1.3.3 热塑性聚氨酯的共混改性研究
    1.4 丁腈橡胶简介
        1.4.1 丁腈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1.4.2 丁腈橡胶的共混改性研究
    1.5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
        1.5.1 分子动力学模拟发展
        1.5.2 分子动力学模拟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
        1.5.3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主要模块
    1.6 本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2 PVC/TPU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实验配方
        2.2.4 试样制备
        2.2.5 测试实验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共混比例对PVC/TPU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2.3.2 TPU类型对PVC/TPU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2.3.3 填料类型对PVC/TPU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NBR/TPU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2.3 实验配方
        3.2.4 试样制备
        3.2.5 测试实验与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共混比例对NBR/TPU共混物的影响
        3.3.2 填料对NBR/TPU共混物的影响
        3.3.3 丙烯腈含量对NBR/TPU共混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AO-60/NBR/TPU共混物实验与模拟结果分析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2.3 实验配方
        4.2.4 试样制备
        4.2.5 测试实验与表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AO-60 用量对NBR/TPU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AO-60 用量对NBR/TPU共混物阻尼性能的影响
    4.4 分子动力学模拟
        4.4.1 AO-60/NBR/TPU共混体系模型的构建和平衡态判定
        4.4.2 AO-60/NBR/TPU共混体系结合能分析
        4.4.3 AO-60/NBR/TPU共混体系自由体积分析
        4.4.4 AO-60/NBR/TPU共混体系溶解度参数分析
        4.4.5 AO-60/NBR/TPU共混体系氢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功能型EAA/NBR TPV的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1.1 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简史及分类
    1.2 热塑性硫化胶的概述
        1.2.1 热塑性硫化胶的制备
        1.2.2 热塑性硫化胶的微观结构形成机制
        1.2.3 热塑性硫化胶的性能
        1.2.3.1 热塑性硫化胶的力学性能
        1.2.3.2 热塑性硫化胶的黏弹行为
        1.2.3.2.1 热塑性硫化胶的Mullins效应
        1.2.3.2.2 热塑性硫化胶的应力松弛
        1.2.3.2.3 热塑性硫化胶的永久变形
        1.2.3.2.4 热塑性硫化胶的流变行为
        1.2.4 热塑性硫化胶的应用
    1.3 形状记忆材料的概述
        1.3.1 形状记忆材料的简介
        1.3.2 形状记忆高分子的发展历程
        1.3.3 形状记忆高分子的组成及设计
        1.3.4 基于热塑性硫化胶的形状记忆高分子
        1.3.5 形状记忆高分子的应用前景
    1.4 金属离子配位交联橡胶的概述
        1.4.1 金属离子配位交联橡胶的研究背景
        1.4.2 金属离子配位交联橡胶的机理解释
        1.4.3 金属离子配位交联橡胶的研究进展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EAA/NBR TPV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原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EAA/NBR动态硫化体系的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2.4.1 力学性能测试
        2.2.4.2 黏弹行为测试
        2.2.4.2.1 压缩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测试
        2.2.4.2.2 撕裂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测试
        2.2.4.2.3 压缩应力松弛及其可逆回复测试
        2.2.4.2.4 压缩永久变形及其可逆回复测试
        2.2.5 微观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AA/NBR TPV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2.3.1.1 EAA/NBR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2.3.1.2 EAA/NBR TPV的微观结构
        2.3.2 EAA/NBR TPV的压缩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
        2.3.2.1 EAA/NBR TPV的压缩Mullins行为
        2.3.2.2 不同温度对EAA/NBR TPV的压缩Mullins效应可逆回复的影响
        2.3.3 EAA/NBR和EAA/NBR/ZDMA TPV的撕裂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
        2.3.3.1 EAA/NBR和 EAA/NBR/ZDMA TPV的撕裂模式下Mullins行为
        2.3.3.2 不同温度对EAA/NBR TPV撕裂模式下Mullins效应可逆回复的影响
        2.3.4 EAA/NBR TPV的压缩应力松弛及其可逆回复
        2.3.4.1 EAA/NBR TPV的压缩应力松弛行为
        2.3.4.2 EAA/NBR TPV压缩应力松弛的可逆回复
        2.3.4.3 EAA/NBR TPV压缩应力松弛可逆回复的模型拟合
        2.3.5 EAA/NBR TPV的压缩永久变形及其可逆回复
        2.3.5.1 EAA/NBR TPV的压缩永久变形行为
        2.3.5.2 EAA/NBR TPV压缩永久变形可逆回复的机制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AA/NBR TPV的形状记忆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形状记忆EAA和 EAA/NBR TPV样品的制备
        3.2.4 性能测试
        3.2.4.1 形状记忆行为测试
        3.2.4.2 DMA测试
        3.2.4.3 DSC测试
        3.2.4.4 XRD测试
        3.2.4.5 机械性能测试
        3.2.4.6 微观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系列EAA/NBR TPV的微观结构研究
        3.3.2 系列EAA/NBR TPV的形状记忆性能研究
        3.3.2.1 变形温度及回复温度对EAA和 EAA/NBR TPV形状记忆行为的影响
        3.3.2.2 不同变形模式下EAA和 EAA/NBR TPV的形状记忆行为
        3.3.3 EAA和 EAA/NBR TPV的形状记忆机理分析
        3.3.3.1 动态黏弹性对EAA和 EAA/NBR TPV形状记忆行为的影响
        3.3.3.2 结晶性能对EAA和 EAA/NBR TPV形状记忆行为的影响
        3.3.3.3 温度对EAA和 EAA/NBR TPV形状记忆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同效应诱导NBR/CuSO_4/TMTM混炼胶的配位交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混炼胶的制备
        4.2.4 性能测试
        4.2.4.1 硫化曲线测试
        4.2.4.2 力学性能测试
        4.2.4.3 压缩Mullins效应测试
        4.2.4.4 红外测试
        4.2.4.5 DSC测试
        4.2.4.6 XPS测试
        4.2.4.7 微观结构表征
        4.2.4.8 交联密度测试
        4.2.4.9 循环单轴压缩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硫化曲线及产物的力学性能
        4.3.1.1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硫化曲线
        4.3.1.2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力学性能
        4.3.2 NBR/CuSO_4硫化胶压缩Mullins效应的“放大器效应”研究
        4.3.2.1 NBR/CuSO_4硫化胶的简单单轴及单轴循环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4.3.2.2 NBR/CuSO_4硫化胶的最大压缩应力-时间曲线
        4.3.2.3 NBR/CuSO_4硫化胶的瞬时残余变形-时间曲线
        4.3.3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配位反应机制研究
        4.3.3.1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红外光谱研究
        4.3.3.2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DSC研究
        4.3.3.3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XPS研究
        4.3.4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微观相态研究
        4.3.5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溶胀性能研究
        4.3.5.1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溶胀程度观察
        4.3.5.2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交联密度测试
        4.3.6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循环单轴压缩测试
        4.3.6.1 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的能量耗散行为
        4.3.6.2 热处理对NBR/CuSO_4和NBR/CuSO_4/TMTM硫化胶可逆回复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社科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6)PVC基高阻尼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高分子阻尼材料
        1.2.1 高分子材料的阻尼机理及评价测定方式
        1.2.2 高分子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因素
    1.3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阻尼性能
        1.3.1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简述
        1.3.2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种类及阻尼性能
        1.3.3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的制备
    1.4 提高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阻尼性能的方法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本配合对聚氯乙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增塑剂对PVC TPE性能的影响
        2.3.2 填料对PVC TPE性能的影响
        2.3.3 聚合度对PVC TPE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小分子树脂对聚氯乙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酚醛树脂对PVC TPE性能的影响
        3.3.2 石油树脂对PVC TPE性能的影响
        3.3.3 萜烯树脂对PVC TPE性能的影响
        3.3.4 不同树脂用量对PVC TPE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物对聚氯乙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配方
        4.2.4 试样制备
        4.2.5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丁腈橡胶对PVC TPE性能的影响
        4.3.2 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对PVC TPE性能的影响
        4.3.3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对PVC TPE性能的影响
        4.3.4 不同聚合物用量对PVC TPE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NBR/PVC TPV与NBR/PVC共混胶的性能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试验
    1.1 原材料
    1.2 基本配方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试样制备
        (1) NBR/PVC TPV制备
        (2) NBR/PVC共混胶制备
    1.5 性能测试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温度对NBR/PVC TPV和共混胶拉伸性能的影响
    2.2 热空气老化对NBR/PVC TPV和共混胶的性能影响
    2.3 NBR/PVC TPV和共混胶的耐3#标准油性能
    2.4 NBR/PVC TPV和共混胶的动态力学性能
3 结论

(8)丁腈橡胶/聚氯乙烯合金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NBR/PVC合金研究现状
    1.1 粉末NBR增韧改性PVC制得NBR/PVC合金
    1.2 加入第三组分制得NBR/PVC合金
    1.3 用不同工艺制备NBR/PVC合金
    1.4 NBR/PVC合金的配方优化
2 NBR/PVC合金的应用
    2.1 密封条
    2.2 胶管
    2.3 电线电缆
    2.4 海绵泡沫
    2.5 其他
3 结束语

(9)NBR/PVC共混胶与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NBR/PVC 共混胶的概述
        1.2.1 NBR/PVC 共混胶的研究进展
        1.2.2 NBR/PVC 共混胶的分类
        1.2.3 NBR/PVC 共混胶的特性
        1.2.4 NBR/PVC 共混胶的制备方法
        1.2.5 NBR/PVC 共混胶的主要应用
    1.3 动态硫化 NBR/PVC 热塑性弹性体
        1.3.1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
        1.3.2 动态硫化技术
        1.3.3 NBR/PVC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
    1.4 聚合物共混物研究方法
        1.4.1 聚合物共混物重点研究内容
        1.4.2 共混物相容性的分析方法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静态硫化 NBR/PVC 共混胶的性能与结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材料
        2.1.2 基本配方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试样制备
        2.1.5 结构与性能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塑化温度对 NBR/PVC 共混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2.2.2 DOP 用量对 NBR/PVC 共混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2.2.3 橡塑比对 NBR/PVC 共混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2.2.4 不同聚合度 PVC 对 NBR/PVC 共混硫化胶性能影响
        2.2.5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 NBR 对 NBR/PVC 共混硫化胶性能影响
        2.2.6 NBR/PVC 共混硫化胶的动态力学性能
        2.2.7 NBR/PVC 共混硫化胶的 DSC 分析
        2.2.8 静态硫化 NBR/PVC 共混硫化胶的形态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硫化 NBR/PVC 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材料
        3.1.2 基本配方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4 试样制备
        3.1.5 结构与性能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动态硫化工艺的研究
        3.2.2 PVC 聚合度对 NBR/PVC TPV 力学性能的影响
        3.2.3 橡塑比对 NBR/PVC TPV 力学性能的影响
        3.2.4 NBR/PVC TPV 的动态力学性能
        3.2.5 NBR/PVC TPV 的形态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备工艺对 NBR/PVC 共混材料的影响对比
    4.1 动态硫化与静态硫化物理机械性能的对比
    4.2 动态硫化与静态硫化 DSC 的对比
    4.3 动态硫化与静态硫化的动态力学性能对比
    4.4 动态硫化与静态硫化形态结构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黑液-蒙脱土/聚氯乙烯/丁腈橡胶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原料及配方
    2.3 黑液-蒙脱土复合物的制备
    2.4 BL-MMT/PVC/NBR热塑性弹性体共混材料的制备
    2.5 性能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木质素与蒙脱土质量比对PVC/NBR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2 黑液-蒙脱土含量对PVC/NBR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填料类型对PVC/NBR性能影响
        3.3.1 力学性能
        3.3.2 热老化性能
        3.3.3 热性能
4 结论

四、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TPU基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 贾继祥.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SBR/PVC弹性体制备与研究[D]. 樊文礼.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动态硫化IIR/PP型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雅煊.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热塑性聚氨酯基阻尼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孟祥坤.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功能型EAA/NBR TPV的结构及性能研究[D]. 孙颖涛.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6]PVC基高阻尼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D]. 朱永贞.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7]NBR/PVC TPV与NBR/PVC共混胶的性能对比研究[J]. 李超芹,胡海华,梁滔,龚光碧. 世界橡胶工业, 2017(11)
  • [8]丁腈橡胶/聚氯乙烯合金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 夏迎松,宇平,章于川. 安徽化工, 2013(02)
  • [9]NBR/PVC共混胶与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刚.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
  • [10]黑液-蒙脱土/聚氯乙烯/丁腈橡胶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杜鹏,曹仲林,苏胜培.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11(03)

标签:;  ;  ;  ;  ;  

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的热塑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