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电采暖地板辐射采暖试验研究

低温电采暖地板辐射采暖试验研究

一、低温电热地板辐射供暖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汪靖凯[1](2021)在《石墨烯基电热膜室内采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居住环境舒适度正逐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冬季室内采暖需求向多元化、便捷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的集中供暖、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供暖等供暖方式存在热量损失大、易污染环境、设备复杂、成本高、不易于管理等弊端,已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室内采暖需求。电热膜采暖具有灵活、绿色、控制方便及安装维护成本低的优势,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石墨烯具有高导电、高红外辐射等性能,成为高性能电热膜的首选材料。然而,目前关于石墨烯基电热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电热转换材料设计、制备工艺等方面,并未对其采暖效果、舒适度、经济性等工程应用上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制约了电热膜室内采暖方式的市场推广。为此,本文基于电磁波和红外辐射的基本理论分析,首先研究了电热膜的发热功率;通过建模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电热膜采暖房间的流场与温度场分布规律、电热膜表面铺设的不同类型和厚度的覆层对电热膜房间采暖效果的影响,并将电热膜采暖效果并与普通散热器采暖效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石墨烯基电热膜电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高分子类型电热膜进行对比,分析了电热膜室内采暖效果影响因素。最后,从工程应用角度,对电热膜室内采暖的热舒适度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测试和讨论。以期为电热膜室内采暖市场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数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创新性结论:1.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电热膜采暖房间和散热器采暖房间流场及温度场分布情况以及在电热膜表面铺设不同类型、厚度的覆层对电热膜采暖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种供暖方式靠近热源处空气温度较房间中心区域高1~1.5 oC,且靠近热源的空气层中产生自然对流。散热器采暖房间主体区域气流速度较电热膜采暖房间小,电热膜采暖房间主体区域温度更为均匀。此外,电热膜表面铺设覆层后,房间内空气平均温度与覆层导热系数、厚度呈正相关关系,且覆层导热系数升高至2.7以上后房间内空气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放缓。纳米流体夹层板覆层较普通固体地面装饰材料覆层而言具有更强的均热能力,在房间内电热膜未铺满地面时应用价值尤为突出。2.电热膜电热性能及采暖效果实验监测研究。分别以石墨烯、高分子材料改性石墨烯为发热材料的两种电热膜铺设于人工气候室内进行热辐射采暖性能研究。实验发现,两种电热膜连续通电发热过程大致可分为快速升温、慢速升温两部分。通电后两电热膜表面温度在5 min内由室温升高至最高温度的82%之后,进入缓慢升温阶段。石墨烯基电热膜电功率平均值为1650 k W,高分子电热膜为1500 k W,两种材料能耗相当。3.电热膜采暖的热舒适性及经济性评价。首先研究电热膜采暖房间室内人员的热感受,随后分别计算某一总面积500 m2的模拟建筑采用石墨烯基电热膜、高分子电热膜和空气源热泵三种方式进行采暖时的费用年值这一经济指标,并且使用敏感性分析法寻找相同变化幅度下对费用年值影响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最敏感因素)。研究发现,受试者普遍反映电热膜房间内偏暖,但基本感觉舒适。其中在相同室温下,男性更多人感觉房间偏热,女性较男性而言更喜好偏热环境。影响电热膜经济性的最敏感指标为运行费用,即采暖用电费用。经过计算,使用年限为20年时,石墨烯基电热膜费用年值为19939.88元,高分子电热膜为18593.00元,散热器采暖为15065.41元。与热泵采暖相比,电热膜采暖费用年值稍高,但在可接受范围内,用户不需过度在意石墨烯基电热膜采暖费用问题,且电热膜采暖适合在未铺设集中供暖的地区大面积推广使用。基于以上研究,认为电热膜采暖可以达到传统采暖方式的采暖效果,采暖经济性亦与传统采暖方式相当,且电热膜采暖较传统采暖方式具备更高灵活性、安装维护成本更低且更易于智能控制,可以满足多样化和极端环境、临时建筑采暖需求。

康佳莹[2](2020)在《新型相变蓄热地板采暖模块研发》文中研究指明全球面临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因燃煤供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清洁能源采暖创造了发展空间。东北地区风电资源丰富,为了提高风电的利用率,电供暖逐渐被广泛应用。然而,风电利用面临诸多挑战,直供式电供暖系统因其供热成本高,电网峰谷差较大等原因,在应用技术推广上存在许多困难。将相变蓄热材料和建筑围护结构相结合,开发适用于电采暖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可实现谷电价蓄热,峰电价放热,合理的利用了峰谷电价,提高供热经济性,实现了电网的“削峰填谷”,为清洁能源供暖快速发展创造条件。本研究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相变蓄热地板采暖模块,以石蜡微胶囊作为低温相变蓄热材料,将石蜡胶囊化封装并与建筑材料结合,以铝颗粒(铝粉末)为强化传热材料,提高石蜡导热率,利用石膏或水泥砂浆等建筑材料作为基材,加强了结合性,设计与电采暖发热装置结合的相变蓄热电采暖建筑构件模块,利用热特性实验,确定铝颗粒和石蜡微胶囊混合的最佳比例和相变蓄热过程。运用Fluent软件模拟,以相变蓄热层为纯水泥砂浆、石蜡微胶囊/铝颗粒/水泥砂浆、石蜡微胶囊/铝颗粒/石膏三组不同的复合相变模块作对比分析,模拟了石蜡微胶囊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蓄放热性能。通过六组样本模块的热特性实验得出测试数据,分析了其蓄放热性能。结合graph prism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蓄热层内添加42℃石蜡微胶囊/铝颗粒/水泥砂浆为复合相变材料的蓄热放性能最佳,可充分利用夜间的谷时电价蓄存热量,满足日间采暖需求。通过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建筑构件与电采暖装置的结合,有效利用富裕的风电和峰谷电价差,实现经济供热需求,降低了电供暖成本,为清洁能源供热发展和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清洁能源供暖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隋学敏,王婕婕,黄立平[3](2019)在《相变蓄能式辐射供冷/暖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相变蓄能式辐射供冷/暖系统的工作原理,从相变材料的选择和安装位置、系统热性能及间歇运行的应用效果三方面综述了该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总结得出,系统所用相变材料的选择应首要考虑其相变温度,合适的相变温度需要根据辐射末端形式及供冷/热温度来确定;相变蓄能式辐射供冷/暖系统热性能优于显热蓄能系统;间歇运行有效可行,既可将室内热环境控制在人体热舒适性要求范围内,又可大幅度转移电力负荷及降低系统运行费用。指出开发可靠及经济的相变材料封装方式,探寻相变材料最优安装位置,优化末端设计以实现供热供冷一体化,加强实验研究及寻找更加经济节能的调控策略是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

王婕婕[4](2019)在《基于TRNSYS的相变蓄能式地板辐射供冷系统间歇运行特性及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相变蓄能式地板辐射供冷系统是将相变材料添加到地板结构层中构建的一种新型辐射供冷系统。该系统可以利用夜间较为廉价的低谷电对相变材料进行蓄冷,在白天再将此部分蓄存的冷量通过相变过程释放出来供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该系统经济节能,可有效的将白天的负荷转移到夜间来处理,另外,由于相变材料的加入,室内温度更加稳定,人体热舒适性更好。目前,该系统在国内外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极少。究其原因,在于该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该系统涉及相变蓄能技术与辐射供冷技术。相变材料相变时的蓄放热过程增加了辐射末端传热过程的复杂性,给系统的优化及运行调控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鉴于此,本课题以TRNSYS软件为模拟平台,构建了一个位于西安地区的三层办公建筑,在办公建筑内敷设了相变蓄能式地板辐射供冷系统+独立新风的复合式系统。以室内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地板表面热流密度及地板表面温度等为评价指标对该间歇运行工况下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另外,从相变材料的设计优化及辐射末端的优化设计两方面对该系统进行优化研究。研究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夜晚间歇运行6小时,办公建筑第二天白天的室内空气全天温度不超过26℃,地板表面不结露,相变蓄能式地板供冷系统的间歇运行是可行的,可以满足人体热舒适性及规范要求。(2)相变材料层厚度的优化与间歇运行时间有关,间歇运行时长越长,可使室温稳定的相变材料层的厚度也在增加。(3)相变材料层位于供水埋管上方时,白天房间温度更稳定、波动性更小,且蓄能比更大。其性能优于相变材料层位于埋管下方的安装方式。(4)相变潜热越大,室温越低、白天地板的热流密度及蓄能比越大,但其变化幅度越来越不明显。相变潜热的优化研究表明设计中不能一味追求潜热值大的相变材料,要根据具体工况来选择。(5)地板覆盖层导热性越高,导热系数越高使得室温越低且白天室温的波动性较小,地板表面热流密度越大,但蓄能比却略微减小。地板覆盖层导热系数的优化并不是追求高导热性的地板覆盖层材料,而是需要根据实际工况来综合考虑。(6)埋管管间距越大,室内温度越高且地板表面热流密度越小,但管间距越小,会使蓄能比略微减小,所以要根据实际工况来选择合适的管间距。

金强[5](2019)在《基于电地暖供暖的装配式单体建筑保温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的资源浪费及能源短缺情况仍不容乐观,传统土木建筑行业能耗高、建设周期长、资源浪费严重等缺点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近几年,随着装配式建筑的逐步兴起,建筑周期及能耗都得到大幅降低。从国家政策层面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出发,对装配式建筑新型材料进行研发及应用,以及就相关配套产品对建筑整体保温节能效果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校企共建产学研平台项目(装配式单体建筑)为依托,通过建立能耗分析理论模型,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同时结合实验测量方案,对装配式单体建筑与传统混凝土建筑在保温性能上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本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装配式单体建筑模型及混凝土模型的物理参数建立能耗理论模型,采用DeST能耗分析软件进行求解,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装配式单体建筑新型墙体模型全年能耗较混凝土模型低,节能率可高达29%,累计节能量为7500 kW·h;2)单体建筑热负荷Qn为1800 W,地暖系统单位面积有效散热量为124.2 W/m2,此结果与室内所需的单位面积热指标仅相差4.2 W/m2,误差仅为3.5%。(2)为进一步对两种模型的保温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基于CFD软件分别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可得到如下结论:1)系统在24 h连续工作阶段,新型墙体模型共经历约15次启停周期,混凝土模型共经历约12次启停周期;2)新型墙体模型在预热升温阶段达到室内初次目标控制温度时地板面温度约为32.5℃,混凝土模型达到初次室内设定温度时地板面温度约为33.6℃;3)从波动特性曲线可看出,新型墙体模型较混凝土模型的热反应速率响应速度更快,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可更快获得理想的目标温控效果;4)两种模型整体大部分区域空气流速均较低,人体基本无吹风感。(3)通过对实验模型开展实际测量,进一步对两种模型的保温性能差异特性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两种模型的实验测量值与模拟预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实验值均略低于模拟值1℃左右,模拟值达到设定温度的温升时间较实验值均略有滞后,新型墙体模型层高为1.2 m处实验温度值达到20℃的时刻点约为132 min,滞后约12 min。混凝土模型在层高为1.2 m处的温度值达到设定温度时刻点约为180 min,较模拟值滞后约10 min,新型墙体模型较混凝土模型仍表现出较快的升温趋势;2)经计算两模型测点平均温度,混凝土模型测点平均温度为17.9℃,新型墙体模型为20.1℃,新型墙体模型较混凝土高出约2.2℃。本论文研究成果有如下意义:促进供暖方式中新工艺新方法的实际应用,从而可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量,推动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落地实施;为更加节能舒适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降低冬季采暖能耗,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舒适。

李斯,苑翔,赵飞[6](2019)在《相变蓄热技术应用于采暖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用电时间集中、峰谷差距大的问题开始显露出来。相变蓄热技术具有蓄热量大、温度恒定的优点,是解决用电峰谷差距大的有效手段,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结合3种蓄热方式,对应用在采暖方面的相变蓄热技术做出综述,分别介绍中低温相变蓄热技术、梯级相变蓄热技术和相变蓄热地板辐射供暖技术,指出相变蓄热技术应用于采暖方面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梁善庆,李思程,柴媛,傅峰[7](2018)在《内置电热层实木复合地板表面温度变化规律及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电热层位置和不同结构的电热实木复合地板温度变化规律,为电热实木复合地板的电热性能及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碳纤维纸作为发热元件,通过热压方式制备具有电热功能的实木复合地板,测试了通电荷载后时间-温度效应、温度不均匀度、电-热辐射转换效率和表面网格温度,分析不同电热层位置对表面温度、温度不均匀度和电-热辐射转换效率的影响,模拟了表面温度二维和三维分布图,探讨不同结构电热实木复合地板正面和背面温度变化规律,拟合了时间-温度变化曲线幂函数方程。【结果】表面温度均随通电荷载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终趋于稳定,切断电源以后,温度快速下降直至与环境温度平衡。随电热层位置下移,发热稳定后表面温度随之降低,电-热辐射转换效率也相应降低。功率密度为200、300、400和500 W/m2,电热层位于近表层时,表面温度比底层温度分别高了17.2%、21.8%、24.8%和26.8%。随功率密度的增加,温度不均匀度增加,电-热辐射转换效率也随之增加,功率密度达到500 W/m2时,电热层位于近表层的电-热辐射转换效率达95.6%。二维和三维模拟图表明:表面温度分布总体呈中间高、四周低趋势,电热层位于表层尤为明显且存在聚热现象。不同结构电热实木复合地板正面表面温度随通电荷载时间增加而增加,背面木材厚度越厚,正面表面温度越高,反之背面温度越低,拟合方程表明时间-温度变化呈幂函数关系,决定系数最高达0.999 9。【结论】电热层位置和地板结构对电热实木复合地板表面温度和电-热辐射转换效率影响显着,电热层位于近表层时更有利于电热性能改善。

孙勤贺[8](2016)在《基于多传热方式耦合的相变储能房间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相变材料作为地板辐射供暖的蓄热层是相变储能房间的主要方式,改善相变材料的热物性,研究相变储能房间的热特性对建筑节能技术和相变材料的高效应用尤为重要。采用膨胀石墨为导热增强剂,高密度聚乙烯为定形载体,以提高相变材料的热导率和改善相变材料的定形效果为目的,制备出一种导热增强型定形相变材料,并将其作为地板辐射供暖的蓄热层,模拟分析热源位置及方式对地板结构层的热特性影响。结果表明,膨胀石墨不仅能明显提高相变材料热导率,而且对其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影响较小;当使用毛细管网作为热源时,毛细管网布置在地板相变材料中间位置比布置在底部能蓄存更多的热量,地板表面温度更符合舒适性标准。将相变材料—电加热膜地板辐射采暖建筑物抽象为全尺寸二维模型,将室内空气作为计算区域,并且同时考虑多种传热方式,动态模拟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厚度、相变潜热等因素对储能房间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导热系数越大越利于房间负荷的调节,相变材料厚度不宜过大,电热膜热流大小应与室内舒适性和电力消费相平衡;相变材料潜热值越大越有利于室内空气温度的稳定性,但相应的电热膜热流应增大以提高室内温度,使其达到合适的温度范围。

彭余华,鲍梦捷,陈绍辉[9](2016)在《内置碳纤维发热线融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0引言在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道路会因降雪、冻雨等自然气候而结冰,给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寒冷地区和海拔较高的高速公路桥梁及隧道洞口路面,因处在自然水体或峡谷之上,自然风较大,当寒冷气候来临时,路面和桥面极易结冰,是高速公路冰灾的高发区段。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保证道路的畅通和安全,每到冬天需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抗冰保通,虽然成效较好,但是成本很大。国内针对桥面结构融冰化雪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

杨保铈,贺绍均,王丰,阙泽利,潘彪,朱一辛[10](2016)在《杉木集成材薄板制备电热地板的热工性能》文中研究表明以低等级杉木六棱柱体锯解薄板为基材,橡木为面板,采用内置碳纤维发热线的形式制作电热地板。在70,80,90和100 V 4种电压下对电热地板进行了热工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4种电压下均能达到《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中规定的地板表面设计平均温度,80 V电压以上时地板的升温速率可达到地采暖用木质地板导热效能的要求;地板表面温度比距地板表面0.5 m及以上高度的室内温度高37℃,且分布均匀;70 V电压下功率最低,且每块地板由安全的35 V低电压驱动;加热试验后,电热地板面层净宽收缩率为0.57%,宽度方向翘曲度增加1.99%,长度方向翘曲度仅增加0.10%。

二、低温电热地板辐射供暖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温电热地板辐射供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石墨烯基电热膜室内采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电热膜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电热膜应用现状
    1.3 石墨烯基电热膜技术
        1.3.1 石墨烯电热材料电发热原理及优势
        1.3.2 石墨烯基电热膜制备技术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课题目的及意义
2 电热膜采暖房间流场及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2.1 辐射功率计算
        2.1.1 相关电气理论
        2.1.2 热辐射理论
        2.1.3 石墨烯基电热膜辐射功率计算
    2.2 电热膜采暖房间与散热器采暖房间建模
        2.2.1 模型简化假设
        2.2.2 基本控制方程
        2.2.3 热传递相关理论
        2.2.4 湍流及辐射模型选择
        2.2.5 几何模型建立
    2.3 石墨烯基电热膜采暖与散热器采暖效果比较
        2.3.1 边界条件与相关参数设置
        2.3.2 模拟结果分析
    2.4 室外温度对石墨烯基电热膜采暖效果的影响
        2.4.1 边界条件及相关参数设置
        2.4.2 模拟结果分析
    2.5 覆层对电热膜采暖效果的影响
        2.5.1 不同覆层材料对室内采暖效果的影响
        2.5.2 不同厚度覆层对室内采暖效果的影响
    2.6 纳米流体夹层板覆层
        2.6.1 常规地面装饰材料覆层缺陷及纳米流体夹层板覆层优势
        2.6.2 纳米流体夹层板结构
        2.6.3 纳米流体夹层板覆层效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电热膜电学性能及发热能力实验研究
    3.1 电热膜地暖房间布置及测试仪器
        3.1.1 实验场地及仪器设备信息
        3.1.2 实验场地布置
        3.1.3 房间内温度测量方式
    3.2 电热膜电气参数采集系统
    3.3 室外气候条件
    3.4 电热膜基本电学性能
    3.5 电热膜红外温度测试
        3.5.1 石墨烯基电热膜红外温度测试
        3.5.2 高分子电热膜红外温度测试
        3.5.3 电热膜地暖对人体温度的影响
    3.6 电热膜发热性能
        3.6.1 石墨烯基电热膜测试结果
        3.6.2 高分子电热膜测试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电热膜采暖的热舒适性及经济性评价
    4.1 电热膜采暖的热舒适性
        4.1.1 热舒适相关理论
        4.1.2 热舒适测试地点与内容
        4.1.3 测试仪器与测点布置
        4.1.4 问卷设计
        4.1.5 热舒适实验结果
    4.2 电热膜采暖与空气源热泵采暖经济性分析
        4.2.1 经济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
        4.2.2 运行环境及主要参数
        4.2.3 采暖经济性分析
        4.2.4 敏感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电热膜采暖发展与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二 热舒适调查问卷
附录三 石墨烯基电热膜相对辐射能谱曲线
致谢

(2)新型相变蓄热地板采暖模块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供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相变蓄热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相变蓄热电供暖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创新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复合相变蓄热采暖模块结构设计
    2.1 相变蓄热采暖模块设计
        2.1.1 发热源的选择
        2.1.2 相变材料的筛选
        2.1.3 传热材料的筛选
        2.1.4 支撑材料的选取
    2.2 相变蓄热材料热特性实验
        2.2.1 实验过程
        2.2.2 实验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变蓄热电采暖结构理论计算与模拟
    3.1 热过程理论计算
        3.1.1 相变蓄热层结构加热过程计算
        3.1.2 相变蓄热层结构放热过程计算
        3.1.3 相变蓄热结构的热效率
    3.2 相变蓄热结构模拟
        3.2.1 模块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参数及模型简化
        3.2.3 数学模型
    3.3 模拟结果分析
        3.3.1 水泥砂浆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3.3.2 石蜡微胶囊/铝/水泥砂浆复合相变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3.3.3 石蜡微胶囊/铝/石膏复合相变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变蓄热电采暖结构热性能实验
    4.1 实验方案设计
    4.2 实验台搭建
        4.2.1 测温点分布设计
        4.2.2 实验台外部结构设计
        4.2.3 实验台内部结构设计
        4.2.4 实验仪器
    4.3 实验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
    5.1 蓄热过程结果分析
    5.2 放热过程结果分析
    5.3 实验结果数据处理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六组地板模块蓄热过程温度数据表
    附表2 六组地板模块放热过程温度数据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相变蓄能式辐射供冷/暖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变材料的选择及安装位置
    1.1 相变材料的选择
        1.1.1 相变材料的封装方式
        1.1.1. 1 直接结合
        1.1.1. 2 间接结合
        1.1.2 常用相变材料种类
    1.2 相变材料在辐射供冷/暖末端中的安装位置
        1.2.1 相变材料在水媒辐射供暖及辐射供冷末端中的安装位置
        1.2.1. 1 加热/供冷管直接设于相变材料层中
        1.2.1. 2 加热/供冷管设于相变材料层上方或下方
        1.2.2 相变材料在电热辐射供暖末端中的安装位置
2 相变蓄能式辐射供冷/暖系统的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2.1 相变蓄能式辐射供冷/暖系统的热性能
    2.2 相变蓄能式辐射供冷/暖系统热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3 间歇运行的应用效果
4 结论与展望

(4)基于TRNSYS的相变蓄能式地板辐射供冷系统间歇运行特性及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变蓄能式辐射供冷/暖系统热性能的研究
        1.2.2 相变蓄能式辐射供冷/暖系统热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1.2.3 间歇调控的应用效果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变蓄能式地板辐射供冷末端的设计及原理
    2.1 相变蓄能式辐射供冷/暖系统中相变材料的选择
        2.1.1 相变材料的封装方式
        2.1.2 常用相变材料的种类
    2.2 相变材料在辐射供冷/暖末端中的安装位置
        2.2.1 相变材料在水媒辐射供暖及辐射供冷末端中的安装位置
        2.2.1.1 加热/供冷管直接设于相变材料层中
        2.2.1.2 加热/供冷管设于相变材料层上方或下方
        2.2.2 相变材料在电热辐射供暖末端中的安装位置
    2.3 本课题中相变材料的选择及安装位置
    2.4 相变蓄能式地板辐射供冷系统的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变蓄能式地板供冷系统模型的构建及参数设置
    3.1 TRNSYS软件及相关模块
        3.1.1 TRNSYS软件介绍
        3.1.2 模块介绍
    3.2 数学模型
        3.2.1 房间的热平衡模型
        3.2.2 相变蓄能式地板供冷系统的综合模型
    3.3 建筑模型的建立
    3.4 TRNSYS软件主要界面介绍
    3.5 内外扰参数的设置
    3.6 新风参数的设置
    3.7 相变模块的设置
    3.8 Type1270 模块的正确性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变蓄能式地板供冷系统间歇运行特性及系统优化
    4.1 相变蓄能式辐射供冷地板间歇运行特性分析
        4.1.1 间歇运行室内空气温度特性分析
        4.1.2 地板表面温度变化及热流密度
    4.2 相变蓄能式地板供冷系统的优化
        4.2.1 相变材料的设计优化
        4.2.1.1 相变材料厚度的优化选择
        4.2.1.2 相变材料安装位置的优化设计
        4.2.1.3 相变材料潜热的优化选择
        4.2.2 辐射末端的优化设计
        4.2.2.1 地板覆盖层导热性的优化选择
        4.2.2.2 埋管管间距的优化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电地暖供暖的装配式单体建筑保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本文研究意义
    1.2 基于电地暖供暖的装配式建筑体系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地暖采暖研究现状分析
        1.3.2 装配式建筑保温性能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新型墙体与配套电地暖设计及安装流程
    2.1 新型墙体生产工艺流程
    2.2 装配式建筑装配流程
        2.2.1 装配式建筑体系简介
        2.2.2 装配式轻型钢结构装配流程
        2.2.3 装配式单体建筑实体模型
    2.3 配套电地暖施工过程
        2.3.1 电地暖系统介绍
        2.3.2 电地暖设计及安装过程
    2.4 典型应用案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配式单体建筑采暖季能耗分析及热负荷计算
    3.1 引言
    3.2 DeST软件
    3.3 单体建筑能耗对比模型的建立
    3.4 模拟结果分析
        3.4.1 能耗分析
        3.4.2 自然室温波动分析
        3.4.3 单位面积热指标分析
    3.5 单体建筑热负荷及地暖系统散热量计算
        3.5.1 单体建筑热负荷计算
        3.5.2 地板散热量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FD模拟的装配式单体建筑保温性能分析
    4.1 CFD与 STAR-CCM+简介
        4.1.1 CFD介绍
        4.1.2 STAR-CCM+简介
    4.2 数值计算数学模型的构建
        4.2.1 关于数值计算模型的几点假设
        4.2.2 传热流动模型控制方程
        4.2.3 湍流问题的两方程模型
        4.2.4 辐射模型的选择
    4.3 CFD模拟物理模型的构建
        4.3.1 装配式单体建筑新型墙体模型与混凝土模型
        4.3.2 边界条件
        4.3.3 模型网格独立性验证
    4.4 结果分析
        4.4.1 模型温度场结果分析
        4.4.2 模型空气速度场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实验测量的装配式单体建筑保温性能研究
    5.1 实验任务
    5.2 实验方案
        5.2.1 实验房间简介
        5.2.2 实验仪器及测点布置
        5.2.3 实验测试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6)相变蓄热技术应用于采暖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蓄热方式分类及特点
2 相变蓄热应用于采暖的研究
    2.1 中低温相变蓄热技术
    2.2 梯级相变蓄热技术
    2.3 相变蓄热地板辐射供暖技术
3 结语

(7)内置电热层实木复合地板表面温度变化规律及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性能测试
        1.3.1 电热性能测试
        1.3.2 电-热辐射转换效率
        1.3.3 表面温度模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电热层位置对时间-温度效应的影响
    2.2 不同电热层位置对电-热辐射转换效率的影响
    2.3 表面温度分布模拟
    2.4 不同结构对时间-温度效应的影响
    2.5 时间-温度变化曲线拟合方程
3 结论

(8)基于多传热方式耦合的相变储能房间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能耗问题
        1.1.2 我国电力发展不均及峰谷差问题
        1.1.3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结构复杂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变储热与相变材料
        1.2.2 相变储能房间发展现状
        1.2.3 提高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措施
        1.2.4 相变储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导热强化型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与热物性分析
    2.1 建筑用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
        2.1.1 石蜡相变温度调节
        2.1.2 相变材料的定形
    2.2 定形相变材料的导热强化
        2.2.1 实验过程及试样制备
        2.2.2 实验样品热物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研究
    3.1 低温热水-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规律
        3.1.1 几何模型和求解设置
        3.1.2 蓄热期间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
        3.1.3 放热期间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
    3.2 电热膜-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规律
        3.2.1 几何模型和求解设置
        3.2.2 蓄热期间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
        3.2.3 放热期间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
    3.3 本章小结
4 相变储能房间热特性的多传热方式耦合分析
    4.1 研究对象
    4.2 边界条件和数值计算方法
    4.3 不同因素对储能房间热特性的影响
        4.3.1 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
        4.3.2 相变材料层厚度
        4.3.3 电热膜热流大小
        4.3.4 相变材料潜热
    4.4 房间温度场均匀性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内置碳纤维发热线融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热电缆加热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碳纤维发热线加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1 碳纤维的特性
    2.2 碳纤维发热线融冰技术的应用
3 结语

(10)杉木集成材薄板制备电热地板的热工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1. 2 试验仪器与设备
    1. 3 试验方法
        1. 3. 1 电热地板的制作
        1. 3. 2 电热地板的热工性能测试
        1. 3. 3 耐热尺寸稳定性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 1 地板表面温度变化
    2. 2 室内垂直方向温度分布
    2. 3能耗与功率
    2. 4 耐热尺寸稳定性
3 结论与建议

四、低温电热地板辐射供暖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烯基电热膜室内采暖应用研究[D]. 汪靖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新型相变蓄热地板采暖模块研发[D]. 康佳莹.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3]相变蓄能式辐射供冷/暖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J]. 隋学敏,王婕婕,黄立平. 建筑节能, 2019(06)
  • [4]基于TRNSYS的相变蓄能式地板辐射供冷系统间歇运行特性及系统优化研究[D]. 王婕婕. 长安大学, 2019(01)
  • [5]基于电地暖供暖的装配式单体建筑保温性能研究[D]. 金强.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相变蓄热技术应用于采暖的研究现状[J]. 李斯,苑翔,赵飞. 节能, 2019(03)
  • [7]内置电热层实木复合地板表面温度变化规律及模拟[J]. 梁善庆,李思程,柴媛,傅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8(11)
  • [8]基于多传热方式耦合的相变储能房间热特性研究[D]. 孙勤贺.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9]内置碳纤维发热线融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 彭余华,鲍梦捷,陈绍辉.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6(02)
  • [10]杉木集成材薄板制备电热地板的热工性能[J]. 杨保铈,贺绍均,王丰,阙泽利,潘彪,朱一辛. 林业工程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低温电采暖地板辐射采暖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