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桂枝汤加味治疗急性类风湿关节炎

白虎桂枝汤加味治疗急性类风湿关节炎

一、白虎桂枝汤加减治疗急性风湿关节炎(论文文献综述)

陈易[1](2021)在《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自建库起至2018年10月31日的相关RCT文献;检索内容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类风湿关节炎的8种主要中医临床证型,分别是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对各证型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Meta系统分析,对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效应值合并和漏斗图分析;比较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并在亚组分析中分别对纯中药与西药、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进行对比;最后对8种证型中药和中西药联合用药的疗效做对比。结果:此研究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88篇,参与对比总样本16615例,治疗组即中药组(含中西药联合用药)8680例、对照组即西药组7935例。亚组分析中纯中药组4416例、对照西药组3778例;中西药联合组4264例、对照西药组4157例。(1)风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20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24%和77.26%,[OR(95%CI)=3.62(2.54,5.17),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8篇,病例总数1006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3%和 78.19%,[RR(95%CI)=1.19(1.3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0%和73.00%,[RR(95%CI)=1.23(1.08,1.41),P=0.002]。(2)寒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66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56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83%和76.43%,OR(95%CI)=3.08(2,64,3.61),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4篇,病例总数330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1%和 78.23%,[RR(95%CI)=1.18(1.1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2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50%和 75.26%,[RR(95%CI)=1.16(1.13,1.20),P<0.00001]。(3)湿热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4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3570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4%和73.50%,OR(95%CI)=3.45(2.85,4.1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8篇,病例总数244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0.65%和 75.67%,[RR(95%CI)=1.17(1.12,1.23),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4篇,病例总数1129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8.99%和 69.12%,[RR(95%CI)=1.26(1.19,1.33),P<0.00001]。(4)痰瘀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5%和73.77%,OR(95%CI)=4.09(3.08,5.42),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00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81%和 76.87%,[RR(95%CI)=1.18(1.04,1.34),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7篇,病例总数1517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54%和 73.16%,[RR(95%CI)=1.21(1.14,1.29),P<0.00001]。(5)瘀血阻络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7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612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83%和74.75%,OR(95%CI)=3.77(2.80,5.0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94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4.20%和 81.28%,[RR(95%CI)=1.14(1.03,1.27),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2篇,病例总数1218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 72.73%,[RR(95%CI)=1.23(1.16,1.31),P<0.00001]。(6)气血亏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9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904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5.06%,OR(95%CI)=3.56(2.41,5.2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篇,病例总数168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3.10%和 77.78%,[RR(95%CI)=1.20(1.05,1.37),P=0.006];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7篇,病例总数736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74.46%,[RR(95%CI)=1.22(1.14,1.31),P<0.00001]。(7)肝肾不足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0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88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91%和69.97%,OR(95%CI)=3.32(2.59,4.26),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16篇,病例总数1575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33%和 71.33%,[RR(95%CI)=1.26(1.19,1.32),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313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13%和 63.69%,[RR(95%CI)=1.25(1.10,1.43),P=0.0010]。P 值小于 0.05 说明疾病疗效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8)气阴两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0篇,因为无法检索到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则最终无法进行Meta分析,也无数据参与证型间的疗效对比。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证型中西药联合用药及纯中药组治疗RA的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西药联合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纯中药组。

袁林[2](2020)在《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风湿热痹证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RA风湿热痹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住院以及门诊治疗的60例患者,符合西医诊断RA且中医分型符合风湿热痹证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次,1次/周,美洛昔康片7.5mg/次,2次/日,两药均餐后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加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持续治疗3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A临床活动度评分(DAS28)、临床疾病活动性指数(CDAI)、简化的疾病活动指数(SDAI)、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发热、晨僵、口渴、汗出等)及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疗效评定指标的变化,评估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RA风湿热痹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AS28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DAS28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DAS28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AI、SDAI比较均有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发热、晨僵、口渴等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缓解汗出症状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RP、ESR、R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实验室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疾病治疗效果方面: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RA风湿热痹证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总有效率(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RA风湿热痹证,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降低疾病活动度,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王思思[3](2019)在《热痹康冲剂联合针灸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热痹康冲剂联合针灸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探讨本联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优势。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7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服用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美洛昔康片(关节剧痛时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热痹康冲剂及针灸治疗。观察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持续时间、HAQ指数、疼痛VAS评分、患者对疾病活动性评价、医生对疾病活动性评价,实验室指标包括RF、ESR、CRP、IL-1、IL-6、TNF-α及安全系数指标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对观察病例进行评估,并于治疗8周结束后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ACR20、ACR50、ACR70标准以及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作为疗效评价标准。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选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选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疾病疗效:治疗组达到ACR70标准2例,达到ACR50标准14例,达到ACR20标准13例,未达到ACR20标准3例,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达到ACR70标准1例,达到ACR50标准7例,达到ACR20标准15例,未达到ACR20标准10例,总有效率69.7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疾病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7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症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症状、体征:两组在治疗8周后,观察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较前减少、晨僵持续时间均较前缩短、HAQ指数、VAS疼痛评分、患者对疾病活动性评价、医师对疾病活动性评价均有所降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指标:两组RF、ESR、CRP、IL-1、IL-6、TNF-α于治疗8周后均有所降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比较: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共出现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对照组共出现不良反应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热痹康冲剂联合针灸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同时能降低C反应蛋白、血沉、类风湿因子以及致炎因子,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两组治疗过程中安全性比较,本联合疗法治疗不良反应少。

张天成[4](2019)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经辨证证候分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六经辨证及临床观察分析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经证候分布情况,研究三阴三阳各经证候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同病情、病势、病程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联。方法:本课题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238例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基本病情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患者中医四诊的基本信息、病程、年龄、性别,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的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等,采用六经辨证的方法辨别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证候,获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六经证候分布情况,并采用统计学分析分析探索其六经证候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238例RA患者有15个六经证型出现,其中包含了 6个单经病证型,以及9个六经合病证型。15个六经证型中以单经证候太阴病最多,共56例,占23.5%,其次是少阳病14.7%,少阴病11.8%,少阳太阴合病10.1%,少阳太阴病是六经合病证型中最为常见的证型,共有24例,占10.09%。患者症状表现多而复杂,总结统计RA患者较多出现的症状,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关节疼痛、晨僵、怕冷、关节发热、胃不适、大便烂、四肢冰凉、口苦。舌脉方面,最为常见的舌象是舌质淡嫩苔白,最为常见的脉象是脉细弱。2.统计各经病出现频率,经统计,各经病证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太阴病,占40.3%,其次为少阳病,占33.2%,用黄金分割法计算,40.3%+33.2%>61.8%,可知患者主要辨证分型为太阴病和少阳病。阳明病出现频率最低,占6.7%。3.研究性别、年龄、病程以及RA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指标ESR、ACCP、RF、CRP和六经证候之间的关系。经分析,在ACCP的数值大小分布上,六经证候之间并无显着差异,说明RA的特异性抗体ACCP并不影响六经证候的形成。而在其余临床指标上,六经证候各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这些指标可能影响六经证候的形成。结论:本次研究的男女比例为1:3.67,与既往研究基本符合。发病年龄上,41-60岁为RA发病的主要人群。病程在0-5年的病人数量最多。这可能与患者确诊RA后,每次复诊时间逐渐延长等因素有关。患者症状出现最多的依次为关节疼痛、晨僵、怕冷、关节发热、胃不适、大便烂、四肢冰凉、口苦。最为常见的舌象是舌质淡嫩苔白,最为常见的脉象是脉细弱。在六经各经证候分布上,太阴病和少阳病出现频率最高。基本临床资料如年龄、病程和性别等可能影响六经证候的形成。在各证型组实验室指标对比上,炎症指标ESR和和C反应蛋白在各证型之间都有显着差异,说明ESR、CRP的高低可能影响六经证候的形成。RF在各证型之变分布是有显着差异的。说明RF高低影响六经证候的形成。

王赛[5](2019)在《四妙痛风安合剂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四妙痛风安合剂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依据和参考,为临床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收集72例患者,经脱落及剔除后,剩余60例有效病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予口服四妙痛风安合剂,对照组予口服痛风定胶囊,若关节疼痛剧烈,患者不能耐受,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可加服醋氯芬酸片,5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症状缓解所用时间等疗效性指标。并观察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即性别、年龄、痛风病程等相关情况经比较,P>0.05,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临床研究具有可行性。⑵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各项评分、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对比p>0.05,提示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着下降,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治疗后,组间对比结果显示,中医证候各项评分、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等,试验组所得结果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⑷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情况比较,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6%;试验组总有效率90.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改善症状所用时间,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妙痛风安合剂所用时间较痛风定胶囊显着缩短。⑹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检测无异常,且均未出现临床不良反应。结论:⑴四妙痛风安合剂与痛风定胶囊均可用于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及临床症状;⑵四妙痛风安合剂较痛风定胶囊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更佳,具备有效性、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曹丽君,王瑞,刘永惠[6](2018)在《刘永惠教授临床辨治痹证经验》文中指出痹证是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刘永惠教授认为正虚邪实为痹证的基本病机,可从经络气血、脏腑角度辨证论治,并把痹证分为缓型和急型,临床根据病机变化遣方用药,并注重整体辨证论治。缓型风寒湿痹的治疗除祛风、燥湿、通络、止痛之外,必须兼以补气养血为要;急型热痹的治疗除甘寒清热、解肌佐以苦寒解毒、宣肺之外,更须注重活血通络为先。采用刘氏黄芪赤风汤加减治疗缓型风寒湿痹,白虎桂枝汤加减治疗急型热痹,临证变通,屡获良效。

林美玉(Lam Mei Yuk)[7](2018)在《经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且致残率高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理念,使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初步客观、系统评价中医学运用经方治疗RA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药治疗RA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评价,分析比较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白虎加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与常规的西药治疗RA的疗效,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以期为RA患者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全面提高中医药治疗RA的水平,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实用的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数据分析采用Meta分析,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建库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中医、西医治疗RA的RCT文献,桂枝芍药知母汤纳入28篇,白虎加桂枝汤纳入3篇,黄芪桂枝五物汤纳入5篇,乌头汤纳入11篇,经质量评价、异差质性检验后,采用Meta分析,比较中药、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第二部选取导师汪悦教授治疗RA的临证医案,并对其经验和临床心得加以分析。结果:①桂枝芍药知母汤纳入RCT文献28篇,合计病例2440例,中药组1236例,西药组1204例。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组总有效率94.3%,西药组总有效率81.3%,RR=1.16,95%CI(1.09,1.2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0001。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组在 ESR(MD =-8.43,95%CI[-13.27,-3.29]),p=0.001;CRP(MD =-4.24,95%CI[-6.38,-2.11]),p<0.0001;晨僵时间(MD=-22.17,95%CI[-31.33,-13.05]),p<0.00001,全部主要指标显着优于西药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配合西药组总有效率93.0%,西药组总有效率78.8%,RR=1.18,95%CI(1.03,1.2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0001。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在ESR(MD =-9.09,95%CI[-14.26,-3.91]),p=0.0006;CRP(MD =-7.41,95%CI[-11.41,-3.40]),p=0.0003;晨僵时间(MD=-13.69,95%CI[-17.51,-9.28]);RF(SMD =-1.30,95%CI[-1.92,-0.68]),p<0.0001),全部主要指标显着优于西药组。②白虎加桂枝汤纳入RCT文献3篇,合计病例252例,中药组127例,西药组125例。白虎加桂枝汤加减配合西药组总有效率90.2%,西药组总有效率76.4%,RR=1.19,95%CI(1.03,1.3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2。白虎加桂枝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在 ESR(MD =-8.92,95%CI[-15.16,-2.69]),p=0.005;CRP(MD =-5.41,95%CI[-7.74,-3.07]),p<0.00001;晨僵时间(MD =-15.65,95%CI[-18.98,-12.32]),p<0.00001,全部主要指标显着优于西药组。③黄芪桂枝五物汤纳入RCT文献5篇,合计病例359例,中药组189例,西药组170例。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西药组总有效率91.9%,西药组总有效率76.4%,RR=1.18,95%CI(1.05,1.32),p=0.005。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在 ESR(MD=-5.90,95%CI[-23.51,11.72]),p=0.51;CRP(MD=-4.23,95%CI[-10.86,-2.40]),p=0.21;晨僵时间(MD =-21.22,95%CI[-42.9,10.46]),p=0.06;RF(MD=-3.79,95%CI[-7.15,-0.42]),p=0.0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在RF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而对CRP、ESR和晨僵时间的改善作用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④乌头汤纳入RCT文献11篇,合计病例913例,中药组478例,西药组435例。乌头汤加减组总有效率88.2%,西药组总有效率69.3%,RR=5.09,95%CI(2.50,10.34),p<0.00001,有显着差异。乌头汤加减组在RF(MD=3.75,95%CI[-166.14,173.64]),p=0.97,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乌头汤加减配合西药组总有效率89.8%,西药组总有效率69.2%,RR=1.30,95%CI(1.19,1.42),p<0.00001。乌头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在ESR(MD =-8.5,95%CI[-12.05,-4.94]),p<0.00001;CRP(MD =-5.40,95%CI[-6.60,-4.21]),p<0.00001;晨僵时间(MD =-19.93,95%CI[-36.59,-3.27]),p=0.02;RF(MD =-21.47,95%CI[-51.87,8.92]),p=0.17,乌头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在ESR、CRP、晨僵时间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而对RF的改善作用,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说明所有经方加减或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组对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功能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对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p>0.05,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对中医证候疗效、ACR改善率、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双手握力、关节肿胀分、中医证候积分、VAS、HAQ、DAS28、TNF-α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对休息痛的改善作用,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白虎加桂枝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对IL-1、TNF-α、关节压痛数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有统计学上的差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对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乌头汤加减组对IL-1β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乌头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对抗CCP抗体的改善作用,p>0.05,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①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方配合西药治疗RA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减少晨僵时间、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ESR、CRP、RF等。从多方面改善关节功能,其总体效益优于西药,而且不良反应较西药常规疗法少。②对经方加减治疗RA的研究,指出经方治疗RA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唯纳入研究文献质量和数量不高,因此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③JADAD评分表示纳入的47篇文献中,仅有2篇属高质量研究,其余属低质量研究。即使meta提示了经方治疗RA有治疗优势,其疗效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去证明。④汪悦教授善用经方治疗RA并获得良好疗效,将为中医药提供宝贵的临床医学应用。

高金良[8](2014)在《加味黄芪建中汤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相关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病几率大概是男性患者的2倍,而且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出现。如果在炎症发生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治疗控制,该病不仅会影响软骨,骨组织还会引起周围的结缔组织的炎症发生。该病的发生是全身性的,不仅会引起关节的损伤,还会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更重要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引起病人的疼痛,疲劳,残疾以及功能丧失等情况,这些都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治疗RA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对RA的治疗方法从单一激素发展至联合用药,可以有效阻止关节变形,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久服药物带来肝脾肾功能的损伤,以及高昂的药物费用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这些方法不能彻底治愈RA。因此,RA的治疗因尚缺乏特效药物,目前仍是国内外医学界共同攻关的难题。RA属中医“痹症”范畴。辨病与辨证是中医的灵魂精髓,治疗RA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以辨证为主。根据中医痹症理论,其病因病机RA的关键是脾虚为本,外邪为标,血瘀贯穿RA的始终。本课题以伤寒论经方黄芪建中汤为基础方,加青风藤、鸡矢藤、三七、秦艽、薏苡仁等药组成的配方来治疗RA。前期临床应用多年,对脾虚寒凝血瘀型RA疗效显着。以文献研究法,总结历代对RA相关病证的认识和前人治疗RA的经验,提出RA的中医学病机,拟定RA从脾论治的方药加味黄芪建中汤(HQJZ)。药物组成:黄芪(30克),饴糖(30克),桂枝(15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秦艽(10克),鸡矢藤(10克),青风藤(30克),三七(6克),生薏苡仁(30克)。本课题是从动物实验角度及临床观察探讨健脾益气、祛湿通络止痛法之加味黄芪建中汤(HQJZ)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大鼠相关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特别是通过加味黄芪建中汤对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临床表现,降低血清IL-1、IL-6、IL-10、RF、CRP、TGF-α、IFN-γ表达水平和提高大鼠机体免疫能力(IL-4)有着显着疗效。阐明了加味黄芪建中汤对RA模型大鼠治疗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验证了中药的有效性。另外,通过对收集到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例进行研究。随机将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握力、疼痛值等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等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本课题研究发现加味黄芪建中汤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征,治疗组中无不良反应病例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ESR、RF、CRP、IgG、IgM、补体C3等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机体免疫力,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愈率。进一步论证了健脾益气、祛湿通络止痛法之加味黄芪建中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愈力。同时也论证了中医脾虚血瘀与RA免疫系统的关系,为临床RA的用药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为开发新药奠定基础。

吴金莲[9](2012)在《白虎桂枝汤加味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文中研究指明风湿关节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反复发作并可累及心脏,甚至遗留心脏瓣膜病变,一直是困扰医务工作者的难题。笔者从事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十多年,在中医方面摸索了一点经验,从十多个经验方中选取白虎桂枝汤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风湿关节炎患者,取得了一定效果,现简介如下——白虎桂枝汤是由石膏、知

陈静[10](2012)在《陈进春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导师陈进春教授的指导下,对其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和辨治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论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治方法、证候分型及其治疗等进行深入探讨。论文的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在大量阅读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西医在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认识、诊治及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梳理归纳。其中,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研究进展,系统回顾了古今中医文献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的概况,历代中医学家在学习相关论述及着作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及探索,认识了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并据此进行辨证施治,为后世医家辨治本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近、现代中医学家通过自身积累及相关的临床实验研究,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本病的认识,从而使本病的辨治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最后指出了目前中医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辨治、研究方面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讨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而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诊治进展方面,简要介绍了西医对该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情况,最后浅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论文的第二部分为导师陈进春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经验总结,分别从学术思想、病因病机、辨治要点、临证用药经验及临床病案举隅等方面进行探讨,体现了陈进春教授的独到见解及诊疗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术思想方面,主要包括“明辨本证,详审病性”、“扶正固本,贯彻始末”、“防阴伤又不可过用滋腻”、“注重三因制宜、生活调摄”、“充分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内外合治,身心同调”以及“师古不泥,敢于创新”等七个方面,体现了陈进春教授对痹证诊治的独到见解;病因病机方面,指出了“虚、湿、痰、瘀”为久痹的常见病机,并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为准确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及可靠的依据;辨治要点方面,从辨本病的初久论治、辨本病的证候论治、辨本病的症状论治及辨本病的部位论治等四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前两者体现了分期、分型论治的整体辨治思路,后两者体现了根据症状表现、受累部位等合理用药的局部辨治思路,从整体与局部综合考虑问题,使治疗更为全面且有的放矢,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其中分型论治总结出了风湿热痹证、风寒湿痹阻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肝脾不和证等七个该病的常见证型及其临床表现特点,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治法与方药;用药经验方面,主要简述了陈进春教授根据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偏重及其相兼情况加减用药的经验,以及其根据药物的偏性及归经特点相须用药的常用药对,体现了其用药的大体思路,具有较强的临床借鉴意义;病案举隅部分,例举了四个典型医案,并对其辨治过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对中医在诊治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优势、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生阶段的跟诊体会进行了小结。

二、白虎桂枝汤加减治疗急性风湿关节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虎桂枝汤加减治疗急性风湿关节炎(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认识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认识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用药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
        2.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2.3 类风湿关节炎辩证分型的认识及发展
        2.4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法及用药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及结果
    2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3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文献基本情况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文献基本情况
        4.3 文献质量评价
        4.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5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5.1 文献筛选结果
        5.2 文献基本情况
        5.3 文献质量评价
        5.4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6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6.1 文献筛选结果
        6.2 文献基本情况
        6.3 文献质量评价
        6.4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评价
    7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7.1 文献筛选结果
        7.2 文献基本情况
        7.3 文献质量评价
        7.4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评价
    8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8.1 文献筛选结果
        8.2 文献基本情况
        8.3 文献质量评价
        8.4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评价
    9 分析结果
        9.1 纳入文献总体情况统计
        9.2 疗效对比
第三部分 证型分布及常见的复合证型
    1 临床单一证型的分布情况
    2 临床常见的复合证型及论治方法
        2.1 湿热瘀阻证
        2.2 寒热错杂证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Meta分析过程及结果
    3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与剔除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评估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3.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6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估
4 讨论
    4.1 RA现代医学认识
    4.2 RA中医认识
    4.3 导师诊疗RA经验总结
    4.4 白虎加桂枝汤治疗RA风湿热痹证
5 临床结果分析
    5.1 纳入病例完成情况
    5.2 疾病活动度
    5.3 中医症候积分
    5.4 实验室指标
    5.5 临床疗效
6 不足与展望
    6.1 缺少作用机制研究
    6.2 样本量不足
    6.3 病例来源不足
    6.4 治疗时间不足
    6.5 临床指标不足
    6.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热痹康冲剂联合针灸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治疗疗程
    2.4 观察项目及观测指标
    2.5 疗效评定
    2.6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资料比较
    3.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3.5 不良反应的处理及转归
4 讨论
    4.1 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4.2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4.3 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4.4 热痹康冲剂联合针灸的选用依据
    4.5 疗效分析
    4.6 安全性分析
    4.7 本联合疗法作用探讨
    4.8 研究结果的总结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经辨证证候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1.1 六经辨证的研究背景
        1.1.1 六经辨证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1.1.2 六经的实质研究
        1.1.3 六经辨证临床应用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3.1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3.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4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经辨治研究现状
        1.4.1 太阳经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1.4.2 阳明经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1.4.3 少阳经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1.4.4 太阴经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1.4.5 少阴经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1.4.6 厥阴经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1.5 小结与研究意义
第2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临床病例来源
        2.1.2 疾病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观察指标
        2.1.6 调查方法
    2.2 统计学分析
第3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病程分布情况
        3.1.4 症状体征分布情况
    3.2 患者六经分布情况
        3.2.1 六经辨证分型总体分布情况
        3.2.2 六经病主证出现频率
        3.2.3 单经及合病分布情况
    3.3 六经主证与相关观测指标的统计学研究
        3.3.1 性别与六经主证
        3.3.2 年龄分段与六经主证
        3.3.3 病程与六经主证
        3.3.4 实验室指标与六经主证
第4部分 讨论
    4.1 基本情况分析
    4.2 患者六经证候分布情况讨论
    4.3 六经证候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活动及获奖情况
致谢

(5)四妙痛风安合剂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第二章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痛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症状评分
附录2 实验室检查
附录3 临床观察随机数字表
附录4 合并用药登记卡
攻读期间学位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刘永惠教授临床辨治痹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风寒湿热邪
    1.2 正虚为发病之本
    1.3 久病瘀阻经络
2 辨证特点
    2.1 从经络气血辨痹证
    2.2 从脏腑辨痹证
    2.3 痹证的急缓辨证
3 治疗特点
    3.1 补气养血治疗缓型风寒湿痹证
    3.2 清热活血通络治疗急型热痹证
    3.3 重视整体辨证论治
4 验案举例
5 小结

(7)经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展源流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分型
        1.4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
        1.5 小结
    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述认识
        2.1 致病原因
        2.2 诊断与辅助检查
        2.3 治疗
第二部分 汪悦教授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整理分析
    1 汪悦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术思想
    2 汪悦教授的经方治验
        2.1 桂枝芍药知母汤
        2.2 黄芪桂枝五物汤
        2.3 白虎加桂枝汤
        2.4 乌头汤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检索关键词及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文献筛选与管理
    2 研究内容
        2.1 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
        2.2 偏倚风险的评估
        2.3 出版偏倚分析
        2.4 异差质性检验
        2.5 效应量选择
        2.6 统计学分析及方法
第四部分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
    1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RA的Meta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的评价
        1.3 结果
    2 白虎加桂枝汤治疗RA的Meta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的评价
        2.3 结果
    3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RA的Meta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的评价
        3.3 结果
    4 乌头汤治疗RA的Meta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的评价
        4.3 结果
第五部分 讨论
    1 分析结果
    2 研究的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加味黄芪建中汤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相关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 古代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近代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第二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中医综述
        1. 病因病机
        1.1 病因
        1.2 病机
        2. 辨证分型
        2.1 分证论治
        2.2 脏腑论治
        2.3 辨证论治
        2.4 从瘀论治
        2.5 从痰论治
        3. 专方治疗
        4. 中药外治
        5. 针灸治疗
        6. 其他
        7. 展望
    第二章 中医学脾虚致痹的文献研究
        1. 中医学理论对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脾胃虚弱营卫不和寒凝血瘀
        1.2 脾虚失运,湿郁化热、湿热蕴结、痰瘀阻络
        1.3 脾胃亏虚致气血亏虚、气滞血瘀
        1.4 脾阴不足、阴阳失调、瘀血阻络
        1.5 脾虚可致肝肾不足
        1.6 小结
        2. 治痹需健脾
    第三章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综述
        1. 分期论治
        1.1 急性期
        1.2 稳定期
        1.3 单体药物研究模型
    第四章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西医综述
        1. 类风湿关节炎定义及其结构
        2. 病因
        3. 临床表现
        4. 检查
        5. 诊断
        6. 治疗
第三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脾虚动物模型的建立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结论
        1.4 讨论
    第二章 脾虚合并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结论
        2.4 讨论
    第三章 加味黄芪建中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结论
        3.4 讨论
    第四章 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结论
        4.4 讨论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陈进春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对病名的认识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
        4. 针推治疗
        5. 其他疗法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诊治进展
        1. 概述
        2. 病因
        3. 发病机制
        4. 病理
        5. 临床表现
        6.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7. 诊断
        8. 治疗
        9.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陈进春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总结
    前言
    1. 陈进春教授学术思想初探
        1.1 明辨本证,详审病性
        1.2 扶正固本,贯彻始末
        1.3 防阴伤又不可过用滋腻
        1.4 注重三因制宜、生活调摄
        1.5 充分重视“治未病”的理念
        1.6 内外合治,身心同调
        1.7 师古不泥,敢于创新
    2. 陈进春教授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剖析
    3. 陈进春教授辨治要点浅析
        3.1 辨“初痹”与“久痹”
        3.2 分型辨治
        3.3 辨症状论治
        3.4 辨部位论治
    4. 陈进春教授用药经验拾萃
    5. 临床病案举隅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白虎桂枝汤加减治疗急性风湿关节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D]. 陈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证临床观察[D]. 袁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热痹康冲剂联合针灸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王思思.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经辨证证候分布研究[D]. 张天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四妙痛风安合剂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王赛.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6]刘永惠教授临床辨治痹证经验[J]. 曹丽君,王瑞,刘永惠. 河北中医, 2018(04)
  • [7]经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D]. 林美玉(Lam Mei Yuk).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8]加味黄芪建中汤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相关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D]. 高金良.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9]白虎桂枝汤加味治疗风湿性关节炎[J]. 吴金莲. 家庭医药, 2012(10)
  • [10]陈进春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总结[D]. 陈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白虎桂枝汤加味治疗急性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