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文化遗产研讨会在开平举行

华侨华人文化遗产研讨会在开平举行

一、华侨文化遗产研讨会在开平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觉[1](2021)在《开平灰塑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

连孝奇[2](2021)在《广东台山侨墟建筑营造与装饰文化传流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卢泽楷[3](2020)在《鼓浪屿华侨文化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鼓浪屿逐渐成为福建归侨侨眷的主要聚居地,成为会通东南亚各国的金融服务网络及跨国经贸网络的重要节点。鼓浪屿华侨留下的丰富的华侨建筑遗产、充满正能量的华侨精神与华侨故事,共同构成了鼓浪屿华侨文化的基本要素。鼓浪屿华侨是20世纪初鼓浪屿发展繁荣的重要支撑,是近代鼓浪屿公用、文教事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主力军,是近代福建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有力促进了鼓浪屿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最终形成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福建、厦门和鼓浪屿的近代化发展历程中发挥主导力量。因此,鼓浪屿华侨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将梳理鼓浪屿华侨文化曲折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兴盛和衰弱的原因,研究其在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形成与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分析当前鼓浪屿华侨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2017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在申遗过程中,鼓浪屿华侨文化没有得到重视,出现了质疑其是“殖民地文化”的声音。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下,鼓浪屿的华侨文化有望再次扮演重要角色。未来鼓浪屿应吸收广东省开平市与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通过教育传承优秀华侨文化;坚持“文化景区+文化社区”定位,充分挖掘华侨文化内涵;立足福建海洋文化,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借助福建自贸区及海丝核心区的区域优势,打造世界华侨华人和海丝文化中心;通过讲好华侨故事,举办寻根谒祖活动,加强同海外华侨的联系;搭建以鼓浪屿为中心的“海丝”旅游线路,让华侨文化走出去,从而实现鼓浪屿华侨文化的永续传承以及在海丝建设中的再发展。鼓浪屿华侨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在现实层面上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同时也有助于在观念层面上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

付有[4](2019)在《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鼓浪屿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名胜区,历史国际社区,同时也是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但是近年来有些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因与旅游发展不协调而遭受破坏,如我国故宫、长城等,因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鼓浪屿旅游发展迅速,而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如何促进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协调变得尤为重要,对其旅游发展有了更新的要求和思路。本研究立足于城乡规划学的角度,以案例形式对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探究,基于理论的分析,深入剖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以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指导,提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发展关系,两者之间可以达到互相协同、互相促进的状态;针对相关案例展开深入分析,为鼓浪屿提供一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其次,揭示了鼓浪屿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见证了多元文化的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的文化遗产价值内涵,如今鼓浪屿正处于旅游发展的文化转型阶段,要注重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展示以及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文化旅游体验;通过实地调查与调研问卷分析了鼓浪屿旅游服务设施现状、旅游空间分布特征、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并指出在申遗之后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存在旅游文化体验欠缺、旅游空间感受不佳、旅游设施支撑不足和旅游商业氛围过浓等问题。最后,对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剖析,在受到由文化遗产、旅游容量、服务设施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鼓浪屿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已经呈现不协调的态势,文章结合理论指导与案例启示提出在申遗后的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目标、原则,以及涵盖文化、体验和环境三个层面的提升思路,并依此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空间策略,包括提升空间文化内涵、优化旅游空间建设、调控旅游空间容量和完善服务设施布局等,以期能为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决策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张力月[5](2019)在《中国移民博物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生活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博物馆的类型也逐渐向精细化划分。移民博物馆作为专题博物馆的一员,对于教育观众、保存记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移民博物馆的关注度不高,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是以我国移民博物馆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我国移民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入手,笔者通过对搜集到的19座移民博物馆进行介绍和梳理,将我国移民博物馆分为被动性移民博物馆和主动性移民博物馆两大类;论述我国移民博物馆的特点、必要性和建设意义;分析目前我国移民博物馆建设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个性化问题;结合国外优秀移民博物馆成功经验,从陈列布展、重视人才培养、拓宽对外宣传渠道、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来强化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来探讨建设我国移民博物馆的意义与重要性。抛砖引玉,以期提高业内对移民博物馆的研究关注度。

俞雪莲[6](2019)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及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而依托于这一背景下所形成的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则是综合反映东汉至民国期间福州十邑地区与其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地区通过海上交通进行对外经贸往来而延伸至政治、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各种历史文献以及民国以来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总和。前者涵盖的文献类型包括地方史料、地方志、谱牒、侨批、考古资料、乡邦人士及外邦人士着述等文本文献,以及票据、契约、金石拓片、舆图、碑刻铭文等非文本文献;后者则主要为民国以来学者的相关研究论着、论文集等文献类型呈现。本文以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科学方法,对目前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整理与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从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概念界定、收藏现状、研究价值等方面,系统梳理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和开发的整体情况,论述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的各自特点,分析了目前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开发工作中分别存在的不足,最后就现存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及对策。

岳峥[7](2019)在《赤坎古镇旅游开发项目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的旅游业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满足人民群众深层次“精神”、“心理”层面的需求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赤坎古镇具有优越的建筑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开发建设时,科学制定发展方向,正确评价赤坎古镇资源状况,采取因地制宜的开发措施,不断挖掘赤坎古镇的历史底蕴、人文特色和价值品格,对赤坎古镇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和SWOT分析等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和项目评价等方法,对赤坎古镇的旅游开发项目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赤坎资源总量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其面临旅游资源开发度不高、旅游资源碎片化、旅游活力不够、旅游模式落后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对赤坎古镇开发项目进行科学再规划,发掘其内在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第二,本文针对赤坎古镇旅游开发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经过仔细规划设计和研究论证,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赤坎古镇旅游项目,旨在现实中推动赤坎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建立增长极建设战略。建设文化休闲旅游集散中心,集中发展高端的旅游综合服务设施。第二,建立文化创新战略,进行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第三,建立集散中心建设战略,有机联系临近城镇的景区景点。第四,建立区域联动战略,创新乡村旅游模式,建设旅游新业态。本文的研究不仅肯定了赤坎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对类似古镇的旅游开发项目实施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陈伟军[8](2018)在《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上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通商政策率先开启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西风东渐的背景下,中西建筑文化缓慢融合。鸦片战争后,西洋建筑文化强势锲入,带来了欧洲的工业革命成果,中外建筑理念发生激烈碰撞,推动了建筑艺术和结构技术的快速发展,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近代建筑,形成了岭南近代建筑发展的高潮。基于“建筑就是建造”的理念,文章从建造的本源出发,选择与欧洲工业革命成果最为密切的结构特征作为切入点,展开岭南近代建筑的研究。文章从时间的维度梳理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脉络,把明末葡萄牙人登陆澳门到清代广州十三行这段近代前期的历史纳入研究的视野,并重点阐述近代以来粤、港、澳及沿海开埠城市和侨乡地区的建筑结构发展概况,结合对历史、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关于结构特征的研究,文章分别从结构材料、结构构造、施工工艺三方面展开,构建了相互补充的研究框架。结构材料是结构体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进步是一切结构技术发展的基石,文章以材料分类展开研究,分别阐述了砖石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材料特性,以及对应的建筑类型和结构体系的转变,呈现近代建筑结构的基本特征。结构构造是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适应材料特性的组合与构成关系,其造型和机理直接影响建筑的立面形象,是结构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工艺是建造的具体实施,外来技术必然要与本土工艺发生融合,呈现“土洋结合”的地域性特征。文章指出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结构特征的保护和再利用方面,文章首先归纳总结了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的原则性条款作为保护利用的依据,并强调结构特征保护的重要性和前提性。其次在传统局部保护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保护的理念,目的在于解决原结构未能满足现行规范及新的使用要求的问题;基于“利用有益于保护”的国际共识,在遵守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空间改造的可行性策略。最后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的差距,指出保护程序的标准化是确保保护效果可控的有效手段,在分阶段阐述保护的具体内容、法定程序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作者制定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作为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全过程管控的标准化文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章最后对整个研究成果做了总结。文章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从结构的全新视角研究岭南近代建筑的发展特点,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脉络,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2)深入阐述和系统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重新认识结构特征之于建筑形态的审美价值,指出结构特征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并为近代建筑分类、断代和保护利用提供重要依据。3)根据国际公约和国家规范,提出了结构保护、空间改造与可持续利用的九大原则和解决方案,制定了旨在推进保护利用标准化程序的《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以确保实施效果的可控性,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陈思[9](2018)在《城市设计视角下五邑侨乡文化景观更新研究 ——以江门长堤历史街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发展、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数量与潜力失衡、以中国侨都——江门五邑为代表的侨乡文化景观风貌面临遗失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尤其是五邑侨乡文化景观更新探索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人们愈加认识到自然、文化、历史之间不可忽视的关联性,意识到历史和华侨影响下的文化景观与城市生活和城镇发展协调统一的重要性,以及对五邑侨乡文化景观进行更新的迫切性。首先,本文通过对研究对象形成及特征的研究,发现关联和影响五邑侨乡文化景观的内容不仅体现在建筑、景观等外在的物质形态上,更深层内涵上还涉及了城市历史、华侨资助和现代建设过程中关于权属、业态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而这些仅由单纯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从相互分立的角度无法系统、整体地解决文化景观更新的问题,而通过城市设计对空间形态的控制导引、对多元参与和协同机制的引入才能从城市整体、重点区段和重要节点等不同层面对文化景观进行更新策略实施的引导。同时,本文引入城市形态研究重要方法之一的类型学,其在城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技术逻辑意义,对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划分形态类型的方法与城市设计相辅相成。进而,本文在城市设计视角和类型学方法的指导下,对规划、建筑、景观领域城市空间要素受到华侨影响形成的文化景观类型进行建构,形成了五邑侨乡文化景观体系。按“宏观——城市”、“中观——街区(村落)”、“微观——建筑(景观)单体”三个层面,划分对应的五邑侨乡文化景观类型分别为“城镇空间肌理及格局”、“建筑群组及公共空间”和“建筑单体及其外环境”,并对各层面文化景观进行分类型研究。其中,由于骑楼街区在五邑侨乡分布广泛、层面要素类型丰富、侨乡文化特色突出、与现代城市风貌发展联系紧密,以及申遗潜力巨大却未像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一样被列入世界遗产等多种原因,本文选取骑楼街区作为五邑侨乡文化景观的重点研究代表,以城市设计视角和类型学方法对骑楼街区的文化景观体系进行构建和要素解析,并从街区、区段和节点层面对骑楼街区文化景观更新模式进行探索研究。最后,本文以江门长堤历史街区规划与设计作为五邑侨乡文化景观更新实证进行应用研究,为五邑侨乡文化景观的整体更新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张波[10](2016)在《近代粤中四邑村镇建成环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初,粤中四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迅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侨乡地域环境景观。其建成环境的一部分“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本文通过系统考察近代四邑村镇物质建设活动,探讨其建成环境景观的整体特征,阐释这种文化景观现象的系统逻辑和形成演进机制。以往诸学科对四邑地区的研究多专注于入选世遗的碉楼建筑及其村落上,而鲜有关注串联城市一样织起村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铁路公路交通网络,以及乡村公园等内容,将建成环境作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的就更少。另外,在一个地域内,三十年左右时间支撑建成这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的模式(经济、组织)是什么?影响一致性建设行为的文化表现的内在机制是什么?以往联系建设与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力量的研究也比较零散。针对这些不足,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文献资料,系统地阐述近代粤中四邑建成环境的地域性特色,并结合近代华侨文化、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以及较先进的经济社会组织文化,探索近代粤中四邑村镇体系建成环境的动力机制。文章详细梳理近代粤中四邑地区物质建设的成就。1、对区域内发达的交通体系建设自下而上的特殊形式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揭示出铁路、公路网源于传统村镇区位而形成封闭的循环体系,成就以村镇为目、以道路为网的网目结构;其建设采用先进的集股筹资方式,经济组织跨越了村落宗族体制。2、结合实例阐述宗族力量对村落建设的控制,和对土地均等化和消费形式的影响;指出宗族组织之间的合作建设,如新建扩建集镇,则灵活地利用签约“商办”等方式实施。3、对于本地域乡村中出现的公共建筑和休憩空间,如学校和公园,以及较多关注的居住建筑碉楼及庐的形式变化,挖掘了其与社会组织及其分化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纳入到整个地域建成环境系统中,揭示这一系列侨乡特色的地域性建筑的产生衍变过程。粤中四邑地区能在短时间内,突破传统民居的束缚,传承与创新地域建筑形式,形成侨乡景观特色,并且在基础设施、集镇形态以及公共建筑方面有所创新,形成侨乡文化景观系统,其根基是地域文化引导下的社会心理的共同倾向,是传统华夏儒文化家族理念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表达了华侨和族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区域性的社会情感的象征性的文化演化,达成了整体文化环境的系统特征。文章最后用变异与趋同的系统运行规律,解释粤中四邑地区村镇近代发展的特殊现象,提出“侨乡文化景观系统”的认知观点,认为该建成环境现象可以整体性认知,其内在主导因素是侨乡民众的建设行为动机与地域文化的协同。这种地域文化的表现说明传统文化的适应发展,和在促进地域村镇与建筑文化景观整体连续性演化方面的强大力量。

二、华侨文化遗产研讨会在开平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侨文化遗产研讨会在开平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3)鼓浪屿华侨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鼓浪屿研究国内综述
        二、鼓浪屿研究国外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五节 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鼓浪屿华侨文化发展与衰弱
    第一节 鼓浪屿华侨文化快速发展时期:1903-1941
        一、华侨大量移民鼓浪屿的原因及鼓浪屿归侨侨眷聚居地的形成
        二、华侨对鼓浪屿建设的贡献
        三、对鼓浪屿生活社区形成和对厦鼓文教事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四、民主革命和抗日救亡的中坚力量
    第二节 鼓浪屿华侨文化衰落时期:1941-1978
        一、鼓浪屿华侨资源衰落的原因
        二、鼓浪屿华侨资源在1941-1978年间的变动情况
    第三节 总结鼓浪屿华侨文化的特点
第三章 申遗与鼓浪屿华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第一节 申遗前鼓浪屿华侨文化的恢复与重建
        一、改革开放后鼓浪屿华侨文化发展的背景
        二、改革开放后鼓浪屿华侨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申遗过程中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二、申遗期间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措施
    第三节 申遗后华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申遗后鼓浪屿华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利条件
        二、申遗后鼓浪屿华侨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三、开平市与日本等地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经验
        四、申遗后鼓浪屿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路
第四章 海丝背景下鼓浪屿华侨文化的再发展
    第一节 海丝背景下鼓浪屿未来的功能和定位
        一、海丝背景下鼓浪屿华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二、坚持“文化景区+文化社区”定位,充分挖掘华侨文化内涵
        三、立足福建海洋文化,打造世界华侨华人和海丝文化中心
    第二节 鼓浪屿华侨文化在海丝建设中实现再发展
        一、在海丝建设中促进鼓浪屿华侨文化的传承
        二、在海丝建设中不断实现自身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对象简述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研究
        2.1.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1.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2.2.1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法规演变
        2.2.2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同作用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
        2.3.2 旅游发展空间策略研究
        2.3.3 鼓浪屿相关研究
    2.4 相关案例研究
        2.4.1 案例选取
        2.4.2 案例分析
        2.4.3 案例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鼓浪屿文化遗产价值
        3.1.1 文化遗产核心要素
        3.1.2 文化遗产价值内涵
    3.2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历程
        3.2.1 初始萌芽阶段(19 世纪50 年代——19 世纪80 年代)
        3.2.2 探索形成阶段(1988 年——2000 年)
        3.2.3 高速发展阶段(2001 年——2012 年)
        3.2.4 文化转型阶段(2013 年至今)
    3.3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3.3.1 旅游服务设施现状
        3.3.2 旅游空间分布特征
        3.3.3 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3.4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
        3.4.1 旅游文化体验欠缺
        3.4.2 旅游空间感受不佳
        3.4.3 旅游设施支撑不足
        3.4.4 旅游商业氛围过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4.1 文化遗产因素
        4.1.1 文化价值内涵阐释
        4.1.2 历史建筑展示利用
        4.1.3 文旅缺乏融合发展
        4.1.4 人文社区传承危机
        4.1.5 旅游行为破坏风貌
    4.2 旅游容量因素
        4.2.1 登岛游客数量现状
        4.2.2 游客时空分布分析
        4.2.3 空间容量供给分析
    4.3 服务设施因素
        4.3.1 服务设施体系分析
        4.3.2 旅游交通组织分析
        4.3.3 旅游商业发展分析
    4.4 自然环境因素
        4.4.1 环境制约下的空间建设分析
        4.4.2 环境制约下的空间布局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策略
    5.1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目标
    5.2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原则
        5.2.1 遗产保护性开发原则
        5.2.2 景区精品化转型原则
        5.2.3 环境整体性协调原则
        5.2.4 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提升思路
        5.3.1 文化层面——彰显特色人文内涵
        5.3.2 体验层面——强化旅游体验品质
        5.3.3 环境层面——保护整体环境基底
    5.4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策略
        5.4.1 提升空间文化内涵
        5.4.2 优化旅游空间建设
        5.4.3 调控旅游空间容量
        5.4.4 完善服务设施布局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中国移民博物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对移民的研究
        1.3.2 对移民博物馆的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移民博物馆发展现状
    2.1 被动性移民博物馆
        2.1.1 宁夏移民博物馆
        2.1.2 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
        2.1.3 重庆湖广会馆(内设有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
        2.1.4 冯卯库区移民文化博物馆
        2.1.5 三峡移民纪念馆
        2.1.6 东江移民博物馆
        2.1.7 小结
    2.2 主动性移民博物馆
        2.2.1 客家族谱博物馆(福建)
        2.2.2 四川客家博物馆
        2.2.3 中国客家博物馆
        2.2.4 梅州市客侨博物馆
        2.2.5 江门市博物馆(又名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2.2.6 广东华侨博物馆
        2.2.7 固始县根亲博物馆
        2.2.8 厦门华侨博物院
        2.2.9 开平华侨博物馆
        2.2.10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2.2.11 南通华侨博物馆
        2.2.12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2.2.13 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
        2.2.14 小结
第3章 国内移民博物馆的特点、必要性及建设意义
    3.1 特点
        3.1.1 藏品资源丰富,主题集中
        3.1.2 保存移民文化
        3.1.3 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场所
        3.1.4 地理位置分布集中
    3.2 必要性
        3.2.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
        3.2.2 构建多元化博物馆的需要
    3.3 建设意义
        3.3.1 观众接受教育重要场所,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信心
        3.3.2 保存移民记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3.3.3 构建社区文化产业旅游体系,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3.3.4 推动多元文化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第4章 国内移民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普遍性问题
        4.1.1 博物馆建筑设计不切合主题
        4.1.2 展出形式单一,展品质量不高
        4.1.3 专业人才紧缺
        4.1.4 缺乏稳定资金扶持
        4.1.5 宣传力度不到位
    4.2 个性化问题
        4.2.1 先建后管带来的问题
        4.2.2 先定题后搜集带来的问题
第5章 经验借鉴和改进建议
    5.1 国外优秀移民博物馆经验借鉴
        5.1.1 法国国家移民中心
        5.1.2 圣保罗移民纪念馆
        5.1.3 德国移民博物馆
        5.1.4 丹麦移民博物馆
        5.1.5 澳洲墨尔本移民博物馆
    5.2 国内移民博物馆改进建议
        5.2.1 针对普遍性问题
        5.2.2 针对个性化问题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国内移民博物馆一览表
附录二:外国移民博物馆列表(不完全统计)
致谢

(6)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海丝文献研究现状
        1.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概述
    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2.1.1 空间界定
        2.1.2 时间界定
        2.1.3 内涵界定
    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研究价值
        2.2.1 学术价值
        2.2.2 应用价值
    2.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收藏现状
        2.3.1 以福州市图书馆为首的公共图书馆
        2.3.2 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首的高校图书馆
        2.3.3 以福州市档案馆为首的档案馆
        2.3.4 以福州市博物馆为首的文博机构
        2.3.5 其他海丝文献收藏机构
第三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整理现状
    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概况
    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形式及内容
        3.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影印出版
        3.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编订出版
    3.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3.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特点
        3.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存在问题
第四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开发现状
    4.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概况
    4.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形式及内容
        4.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特藏机构设置
        4.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书目索引编制
        4.2.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
        4.2.4 利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展的宣传推介活动
        4.2.5 利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展的研究活动
    4.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4.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特点
        4.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第五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的相应对策
    5.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对策
        5.1.1 组建海丝文献整理专业人才队伍
        5.1.2 创新海丝文献整理方式
        5.1.3 转变重藏轻用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5.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对策
        5.2.1 推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5.2.2 编制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综合书目索引
        5.2.3 深入挖掘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内涵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州古代海丝文献资源整理论着
附录2 州近现代海丝文献资源整理论着
附录3 州海丝文献资源相关研究论着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赤坎古镇旅游开发项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旅游项目开发原则
    2.2 增长极理论
    2.3 SWOT分析法理论
    2.4 项目评价理论
        2.4.1 项目评价定义
        2.4.2 项目评价方法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赤坎古镇现状分析及开发措施
    3.1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3.1.1 资源条件
        3.1.2 市场现状
        3.1.3 政策环境
    3.2 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3.2.1 内部条件分析(SW)
        3.2.2 外部条件分析(OT)
    3.3 古镇开发措施
        3.3.1 措施体系
        3.3.2 旅游市场与产品开发策略
        3.3.3 市场营销
        3.3.4 旅游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
第四章 赤坎古镇旅游开发项目评价分析
    4.1 旅游资源及开发评价
        4.1.1 旅游资源类型及评价
        4.1.2 旅游资源开发竞争分析
        4.1.3 开发适宜性及卖点分析
    4.2 旅游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
        4.2.1 旅游影响分析和评价
        4.2.2 环境保护措施
        4.2.3 资源保护措施
    4.3 财务评价
        4.3.1 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的估算
        4.3.2 编制财务评价报表
        4.3.3 盈利能力分析
        4.3.4 偿债能力分析
        4.3.5 财务评价结论
    4.4 社会评价
        4.4.1 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4.4.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4.4.3 社会风险分析
        4.4.4 社会评价结论
    4.5 项目效益
        4.5.1 经济效益
        4.5.2 社会效益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8)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岭南”的地域概念
        1.2.2 “近代”的时间概念
        1.2.3 “结构”的广义概念
        1.2.4 研究重点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
        1.3.2 岭南近代建筑的研究
        1.3.3 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的研究
        1.3.4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文献查阅
        1.4.2 调研测绘
        1.4.3 分类比较
        1.4.4 案例实证
第二章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概述
    2.1 中国古代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发展回顾
    2.2 明清两代岭南传统建筑构建方式的转变
        2.2.1 竹筒屋——砖木结构的雏形
        2.2.2 西关大屋——混合结构的发展
    2.3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通商政策
    2.4 明清时期澳门建筑结构的发展
        2.4.1 贸易与宗教的兴发
        2.4.2 西洋风砖石结构建筑的发展
        2.4.3 华洋融合的结构特征
        2.4.4 “中体西用”的技艺输出
    2.5 清代广州十三行商馆建筑结构的发展
        2.5.1 十三行的空间布局
        2.5.2 早期商馆建筑的结构特征(1748-1822年)
        2.5.3 中期商馆建筑的结构特征(1822-1840年)
        2.5.4 后期商馆建筑的结构特征(1840-1856年)
    2.6 近代早期岭南建筑结构的发展(1840-1911年)
        2.6.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殖民城市建设与建筑结构的发展
        2.6.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广州沙面租界建设与建筑结构的发展
        2.6.3 教会建筑与西洋砖石结构的发展
        2.6.4 早期钢结构的应用
    2.7 近代中期岭南建筑结构的发展(1911-1937年)
        2.7.1 清水红砖混合结构在文教、居住建筑的广泛应用
        2.7.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快速发展
        2.7.3 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
        2.7.4 大跨度钢结构
        2.7.5 岭南侨乡新型结构的发展
    2.8 近代后期岭南建筑结构的发展(1937-1949年)
    2.9 岭南近代建材工业的发展
        2.9.1 机制红砖
        2.9.2 水泥
        2.9.3 钢铁
    2.10 近代岭南中外建筑工程师概况
        2.10.1 近代早期西方建筑工程师对岭南建筑结构发展的贡献
        2.10.2 近代中、后期岭南本土建筑工程师队伍的崛起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岭南近代砖石结构建筑
    3.1 砖、石材与砂浆
        3.1.1 砖
        3.1.2 石材
        3.1.3 砂浆
    3.2 砖石的砌筑方式
        3.2.1 砖墙
        3.2.2 石墙
        3.2.3 灰缝
    3.3 基座
        3.3.1 基座的功能
        3.3.2 石砌基座
        3.3.3 清水红砖基座
        3.3.4 仿石基座
    3.4 结构柱
        3.4.1 清水红砖柱式
        3.4.2 西方古典柱式
        3.4.3 其它现代风格柱式
    3.5 拱券
        3.5.1 中外拱券发展简史
        3.5.2 岭南近代拱券结构的发展
        3.5.3 拱券的力学与技术特征
        3.5.4 拱券的造型与艺术特征
    3.6 楼面结构
        3.6.1 木梁板结构
        3.6.2 型钢梁结构
        3.6.3 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3.7 屋顶结构
        3.7.1 屋架结构
        3.7.2 挑檐结构
        3.7.3 平屋顶结构
    3.8 红砖结构典型案例——岭南大学教会学校建筑
        3.8.1 岭南大学近代建筑概况
        3.8.2 清水红砖砌筑结构特征
        3.8.3 混凝土结构特征
        3.8.4 中式屋顶的西方演绎
        3.8.5 小结
    3.9 全石结构典型案例——圣心大教堂
        3.9.1 建设背景与建筑概况
        3.9.2 历次结构维修情况
        3.9.3 主体结构特征
        3.9.4 构造与工艺特征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岭南近代新型结构建筑
    4.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4.1.1 过渡时期沙面建筑的混合框架特征
        4.1.2 长堤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仿石结构特征
        4.1.3 骑楼建筑的框架化发展特征
        4.1.4 中国固有式建筑的仿木结构特征
    4.2 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开平碉楼
    4.3 钢铁结构
        4.3.1 早期建筑中的西洋铸铁构件
        4.3.2 近代钢构件制作与连接工艺特征
        4.3.3 钢屋架及其造型的多样化特征
        4.3.4 轻钢塔架
        4.3.5 钢结构桥梁
        4.3.6 高层钢结构——爱群大酒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与利用
    5.1 关于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地区规范
        5.1.1 《威尼斯宪章》(全文详见附录一)
        5.1.2 《奈良真实性文件》(全文详见附录二)
        5.1.3 国家法规
        5.1.4 广东地区法规
        5.1.5 保护与利用原则总结
    5.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与利用的标准化程序
        5.2.1 任务书的制定
        5.2.2 前期调研
        5.2.3 中期设计与审批
        5.2.4 后期实施
    5.3 岭南近代建筑各类结构的劣化机理与保护措施
        5.3.1 木结构
        5.3.2 砖石结构
        5.3.3 钢铁结构
        5.3.4 混凝土结构
    5.4 基于整体保护利用的结构体系重构
        5.4.1 原有结构体系的历史文化价值
        5.4.2 结构构件保护加固的局限性
        5.4.3 结构体系重构的原理与现实意义
        5.4.4 结构体系重构的原则
        5.4.5 结构体系重构的具体方法
        5.4.6 局部保护与整体建构的关系
    5.5 基于可持续利用的结构空间改造
        5.5.1 国内外关于历史文物建筑改造利用的观点
        5.5.2 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的界定
        5.5.3 结构空间改造的原则
        5.5.4 结构空间改造的方法
    5.6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与文化性
        6.1.1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
        6.1.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地域性
        6.1.3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文化性
    6.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多样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特征
        6.2.1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多样性特征
        6.2.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技术性特征
        6.2.3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艺术性特征
    6.3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与利用
        6.3.1 保护利用原则
        6.3.2 基于结构特征的保护与改造利用策略
        6.3.3 保护与利用标准化——《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
    6.4 论文的创新性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威尼斯宪章》
    附录二 :《奈良真实性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城市设计视角下五邑侨乡文化景观更新研究 ——以江门长堤历史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城市设计视角
        1.2.2 五邑侨乡
        1.2.3 文化景观概念及其局限性
        1.2.4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五邑侨乡文化景观更新研究综述
    2.1 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2.2 五邑侨乡文化景观的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文化景观更新的研究和实践
        2.3.2 国外文化景观更新的研究进程
        2.3.3 国内文化景观更新的研究进程
    2.4 现有研究的主要趋势和不足
        2.4.1 研究趋势
        2.4.2 存在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设计视角下五邑侨乡文化景观体系及其更新模式
    3.1 城市设计作为方法论基础的建构原理
        3.1.1 城市设计视角和方法
        3.1.2 类型学方法
        3.1.3 五邑侨乡文化景观的分级体系
    3.2 城市设计作为整合性框架的五邑侨乡文化景观
        3.2.1 城镇空间肌理及格局
        3.2.2 建筑群组及公共空间
        3.2.3 建筑单体及其外环境
    3.3 城市设计作为实施性策略的更新模式
        3.3.1 城市设计视角下五邑侨乡文化景观的更新原则
        3.3.2 城市设计视角下五邑侨乡文化景观的更新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骑楼为核心要素的五邑侨乡文化景观整体更新模式
    4.1 骑楼街区在五邑侨乡文化景观体系中的价值与危机
    4.2 城市设计视角下骑楼历史街区文化景观要素解析及体系建构
        4.2.1 骑楼历史街区的整体空间格局
        4.2.2 骑楼历史街区的重要区段:街巷和广场
        4.2.3 骑楼历史街区的重要节点:建筑和景观
    4.3 城市设计视角下骑楼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整体更新模式
        4.3.2 针对骑楼街区整体空间格局的更新策略
        4.3.3 针对骑楼街区重要区段的更新策略
        4.3.4 针对骑楼街区重要节点的更新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设计视角下五邑骑楼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更新实证研究
    5.1 江门长堤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5.1.1 江门长堤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
        5.1.2 江门长堤历史街区的发展现状
    5.2 城市设计视角下江门历史街区文化景观要素解析及体系建构
        5.2.1 历史街区整体文化景观格局
        5.2.2 核心风貌区文化景观
        5.2.3 建筑等文化景观要素
    5.3 城市设计视角下江门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更新规划研究
        5.3.1 街区整体的更新策略
        5.3.2 核心风貌区的更新策略
        5.3.3 建筑等单体要素的更新策略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结论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江门长堤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更新调查问卷
附录二:江门长堤历史街区房屋信息统计表
附录三:江门长堤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现状风貌
附录四:城市设计导则的概念、类型、内容与实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近代粤中四邑村镇建成环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范畴
        1.1.1 地理范畴
        1.1.2 时间范畴
        1.1.3 对象范畴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立论依据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线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近代粤中四邑村镇建成环境研究的基础
    2.1 近代粤中四邑物质建设的区域性条件
        2.1.1 独立的地理单元
        2.1.2 特殊的经济结构
        2.1.3 独特的人文要素
    2.2 近代粤中四邑物质建设的时代性因素
        2.2.1 主导因素
        2.2.2 推动因素
        2.2.3 协进因素
    2.3 近代粤中四邑物质建设成就的研究进展
        2.3.1 近代四邑建筑研究的成果
        2.3.2 近代四邑村镇聚落景观研究的尝试
        2.3.3 近代四邑城乡建设研究的角度
        2.3.4 研究现状反思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吾族道路”:近代粤中四邑村镇体系交通网络建设
    3.1 “本邑之铁路”
        3.1.1 造路自强
        3.1.2 “新宁铁路”
        3.1.3 乡村铁路
    3.2 “筹筑道路”
        3.2.1 省道
        3.2.2 省道
        3.2.3 乡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吾乡”:近代粤中四邑集镇社区拓展与更新
    4.1 集镇
        4.1.1 集镇社区
        4.1.2 墟市拓展
    4.2 村落
        4.2.1 村落土地
        4.2.2 新村拓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式建筑”:近代粤中四邑地域建筑传承与发展
    5.1 居所
        5.1.1 三间两廊楼房化
        5.1.2 庐
        5.1.3 碉楼
    5.2 学校
        5.2.1 社学、学堂和学校
        5.2.2 学校建设
        5.2.3 乡族学校
    5.3 公园
        5.3.1 近代公园建设背景
        5.3.2 四邑近代公园建设
        5.3.3 恒美坊的思仁公园
        5.3.4 浮石村的兰溪公园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粤中四邑村镇建成环境的整体特征
    6.1 协同创新:区域建成环境的整体特征
        6.1.1 道路网络建设与村镇体系的协同创新
        6.1.2 村镇拓展更新与集镇社区的协同创新
        6.1.3 “新式建筑”与地域传统建筑的协同创新
    6.2 文化表现:近代四邑乡村建设行为的动机与作用
        6.2.1 主体意志:建造的创造性
        6.2.2 情感象征:形式的复杂性
        6.2.3 群体记忆:景观的连续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域文化景观系统
    7.1 现象解释:侨乡文化景观系统
        7.1.1 区域性的系统化条件
        7.1.2 协同创新的系统衍化机制
    7.2 实证借鉴:探讨保护更新历史建成环境的适应性技术理论
        7.2.1 建成环境特征比较:建设主体的差异
        7.2.2 风貌整体性塑造:情感象征的意义
        7.2.3 适应性技术探讨:意愿评价
    7.3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近代粤中四邑村镇物质建设成就
        1. 发达的村镇交通网络建设
        2. 延续了社会组织结构的集镇社区更新
        3. 各种新式建筑和休憩空间发展
    二、近代粤中四邑村镇建成环境的整体特征及其成因
    三、侨乡文化景观系统
    四、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四、华侨文化遗产研讨会在开平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平灰塑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D]. 王明觉. 集美大学, 2021
  • [2]广东台山侨墟建筑营造与装饰文化传流关系研究[D]. 连孝奇.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鼓浪屿华侨文化传承研究[D]. 卢泽楷. 华侨大学, 2020(01)
  • [4]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策略研究[D]. 付有. 华侨大学, 2019(04)
  • [5]中国移民博物馆的初步研究[D]. 张力月. 吉林大学, 2019(10)
  • [6]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 俞雪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7]赤坎古镇旅游开发项目评价研究[D]. 岳峥.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8]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D]. 陈伟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9]城市设计视角下五邑侨乡文化景观更新研究 ——以江门长堤历史街区为例[D]. 陈思.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10]近代粤中四邑村镇建成环境特征研究[D]. 张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华侨华人文化遗产研讨会在开平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