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汉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阿拉伯汉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一、阿译汉中的文化因素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21)在《模因论视角下《黄金时代》中文化负载词汉译阿研究》文中提出

简茜[2](2021)在《《观光公害-入境游达4000万人时代的副作用》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

陈梦伊[3](2020)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阿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优素福·塔德鲁斯的故事》(节选)为例》文中指出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而小说《优素福·塔德鲁斯的故事》以主人公优素福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宗教差异、社会中各种桎梏对生活产生的影响,讲述了主人公在品尝了生活之苦后仍向往光明、寻找救赎的故事,也再现了六、七十年代埃及科普特人的生活状况。笔者希望能将作品介绍给中文的读者,为研究埃及的政治、宗教问题,理解埃及社会族群间的冲突提供参考。生态翻译学是由中国本土衍生而来的一种翻译学理论,借鉴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原则,从“选择”和“适应”的角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和方法等方面作出了新的阐释。生态翻译学提倡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着眼于宏观和系统化的研究,为文学翻译研究拓宽了视野,对于文学翻译也有比较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了翻译中的实例,结合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理论进行归纳和分析,针对各类翻译现象和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旨在阐明生态翻译学在阿译汉翻译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翻译行为的解释能力。翻译实践报告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研究背景,包括对生态翻译学的概述,对主要观点、翻译原则和方法的介绍。第二章是翻译任务描述,包括作者和作品简介、翻译的过程。第三章是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案例分析,对翻译时主要采取的“三维转换”的方法进行探讨。第四章是翻译实践总结,即翻译实践的体会与心得,未来进一步要学习的内容。

冶海花[4](2018)在《阿拉·阿斯旺尼作品的非文学性研究 ——以《亚库班公寓》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阿拉·阿斯旺尼的成名作——《亚库班公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小说的非文学性为切入点,以“一·二五革命”前的埃及社会为研究背景,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法、文本细读法、跨学科分析法及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知识来全方位解读小说《亚库班公寓》的社会性。探究了小说中关于革命前埃及现状描写的客观性,及小说与之后发生的“够了”运动及“一·二五革命”之间的联系。本文的序言部分介绍了阿拉·阿斯旺尼作品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选题的意义及创新之处,概述了本文研究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并梳理了全文的章节内容。第一章介绍了阿拉·阿斯旺尼的基本情况及其代表作《亚库班公寓》的重要地位,大致介绍了《亚库班公寓》的故事情节,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层面选取了小说中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探究其命运与埃及社会现状的关系,呈现了小说中对于“一·二五革命”前埃及社会描写的客观性并分析了造成埃及社会诸多社会矛盾的原因所在。第三章研究了小说《亚库班公寓》对埃及社会的影响,主要从小说出版后埃及国内发起的“够了”运动入手,客观地分析了小说对于“够了”运动的发起所起的推动作用,及“够了”运动与小说诉求的一致性。结语通过对本文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通过“够了”运动对埃及“一·二五革命”的发生所起到的间接的影响。

李楠楠[5](2016)在《阿拉·阿斯瓦尼《汽车俱乐部》的空间解读》文中认为阿拉·阿斯瓦尼是当代埃及着名小说家,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医学院学医牙医专业。毕业之后回到开罗担任牙医,并开始写作生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牙医和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两者都关注一个共同的话题:人。因此作家一直以一个埃及知识分子的视角针砭时弊,以埃及大社会为背景,用文字刻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凭借小说《亚库比恩公寓》一举成名,跻身于畅销小说家行列。2011年11月30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公布的2011年度全球100大思想家名单中,埃及小说家阿拉·阿斯瓦尼更是名列榜首。有人评论说他的作品就像《纽约时报》的文章一样犀利,笔下人物反映了埃及社会各阶层现状。《汽车俱乐部》出版于2013年,是阿拉·阿斯瓦尼的最新力作。空间在这部小说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中诸多空间场所不再是泛泛的人物活动背景,其本身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色。作家主要围绕汽车俱乐部、家宅以及咖啡馆这三个空间来构建小说的中心情节,为读者描述了生活在都市和家庭中的埃及民众的身影,编织出了纷繁复杂的生存空间,小说中众多人物的人生轨迹不仅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埃及人的生存状况的缩影,也是许多当代埃及民众人生的缩影。这些看似平常的空间不仅构成了小说故事发展的主要框架,表现出小说人物的种种处境,也折射出埃及大众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不同生存状况,反映出作家对生活在各种空间下的埃及普通民众的思考。而空间理论则是后现代主义研究者所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空间理论的发展,文学与空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看待文学中的空间时一些学者开始逐渐抛弃那种简单地将空间当作小说背景来处理的传统做法,转而关注小说空间所蕴含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特色,文学研究领域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尝试“空间解读”这一研究角度。本论文尝试立足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亨利·列菲伏尔、米歇尔·福柯等人的空间理论,从《汽车俱乐部》中的主要空间——汽车俱乐部、家宅、咖啡馆着手进行分析,探析小说中具有权力和社会文化等多层内涵的空间意象,希望能够揭示小说中众主人公在不同空间下的生存状况以及这些空间与小说人物的互动关系,进而揭示埃及人在不同空间中的生存状态及暴露出的民族性格。希望这样的研究能够为空间理论阐释阿拉伯文学作品的实践贡献一点力量。本文一共分为三部分:前言、正文、结语。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小说作家、小说故事梗概。第二部分论述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以及空间理论与文学的关系。本论文从第二章到第四章着重分析《汽车俱乐部》中的主要空间,每章都分为三节。第二章“神圣空间:汽车俱乐部”,第一节解读汽车俱乐部及其权力机制:第二节解读汽车俱乐部中埃及工人的生存状态;第三节解读汽车俱乐部所体现的神圣的空间与埃及政治的关系,揭示在此类暴政空间生存的埃及人所表现出的民族性侧面。第三章“自然空间:家宅”,第一节解读家宅及其权力机制;第二节解读家宅中埃及民众的生存状态;第三节解读家宅所体现的绝对的空间与埃及社会的关系,揭示在此类远离暴政的空间下生存的埃及人所表现出的民族性侧面。第四章“差异性空间:咖啡馆”,第一节解读咖啡馆中的权力机制;第二节解读咖啡馆中埃及民众的生存状态;第三节解读咖啡馆所体现的差异性的空间隐喻,揭示在此类隐性权力控制的空间下生存的埃及人所表现出的民族性侧面。

张东旭[6](2014)在《顺应论在阿译汉中的运用 ——以翻译《芝加哥》为例》文中提出顺应论作为一门语用学理论,拥有较强的解释力,极高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途,它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顺应论的研究维度共有四个: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包含了语言、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顺应论的四个研究维度恰好与这些因素相契合,因此顺应论被应用来对翻译这个复杂的语言使用过程进行研究。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选择与顺应贯穿语言使用的始终,他提出的语用综观理论框架对重新审视翻译过程及翻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益的视角。本文以《芝加哥》为个案,采用观察性研究中的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借顺应论理论框架,研究分析译者在阿译汉的过程中,如何在顺应论的指导下,顺应不同因素做出选择以实现其翻译目的,使译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尽可能地接近源语读者阅读原文作品时在语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知效果。本文共分四部分,序言解读了顺应论的起源与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文本小说《芝加哥》做以简介。第一章则阐述了顺应论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维度,并阐释了它与翻译的联系以及国内学者利用其对翻译进行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以《芝加哥》翻译文本为例分析了顺应论在小说翻译语言结构层面的应用。第三章也以《芝加哥》翻译文本为例探析了顺应论在小说翻译语境关系层面的应用。本文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从专业角度来说,本文把顺应论引进阿拉伯语汉语翻译的实践中来,并尝试加以解析,这在我国阿汉翻译领域做了一点开拓性的试验。第二,从研究角度来说,本文抛开以往利用小说已存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的模式,而以笔者对小说翻译的亲身实践为出发点,尝试研究顺应论对翻译的指导和解释作用。通过探讨研究,笔者尝试将阿译汉中的顺应性翻译过程总结如下:解读阿语文本并确定源语含义,用译入语表述源语含义时面临多种表达技巧和策略的选择,明确翻译目的后选择顺应的对象或层面,选择相应的策略技巧以实现相应的顺应。本文以阿拉伯语小说翻译为例,旨在阐明顺应论在阿译汉翻译实践过程当中,对于处理与文本语言结构及语境各个方面相关的翻译问题时的指导作用,及其对部分翻译现象的科学解释能力。

高肃秦[7](2004)在《文化语境与阿汉互译》文中指出

徐雯[8](2003)在《阿译汉中的文化因素处理》文中研究指明

二、阿译汉中的文化因素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译汉中的文化因素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3)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阿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优素福·塔德鲁斯的故事》(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附件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生态翻译学概述
    1.2 “译者中心”
    1.3 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
    1.4 “事后追惩”机制
第二章 翻译任务描述
    2.1 作者及作品
    2.2 翻译过程
        2.2.1 译前准备
        2.2.2 译中修改
        2.2.3 译后审校
第三章 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3.1 语言维的转换
        3.1.1 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语句通顺
        3.1.2 保留原文风格,还原原文的美感
    3.2 文化维的转换
    3.3 交际维的转换
        3.3.1 斟酌词义,准确传递内容
        3.3.2 肯定与否定的转换
        3.3.3 注意语气的处理,传达原文情感
        3.3.4 音意结合,帮助读者理解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的体会与心得
    4.2 笔者未来需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4)阿拉·阿斯旺尼作品的非文学性研究 ——以《亚库班公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附件
中文摘要
摘要
序言
    国内外研究综述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研究方法和章节介绍
第一章 《亚库班公寓》与阿拉·阿斯旺尼
    第一节 阿拉·阿斯旺尼生平及主要作品
    第二节 《亚库班公寓》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梗概
第二章 《亚库班公寓》与埃及“阿拉伯之春”前的社会现状
    第一节 政治上——反映了以亚赞姆和凯迈乐·弗利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的腐败
    第二节 经济上——反映了以塔哈和蒲沙娜为代表的低层阶级的贫苦
    第三节 文化上——反映了以哈题姆和阿布杜·拉比为代表的东西方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亚库班公寓》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够了”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够了”运动与《亚库班公寓》的一脉相承性
        一、青年人问题
        二、言论自由问题
        三、游行权利问题
    第三节 “够了”运动与阿拉伯之春的一脉相承性
        一、口号上
        二、媒体
        三、游行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结语
参考文献

(5)阿拉·阿斯瓦尼《汽车俱乐部》的空间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小说及空间理论简介
    第一节 小说家阿拉·阿斯瓦尼及其小说
    第二节 空间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神圣空间:汽车俱乐部
    第一节 汽车俱乐部中的权力:不合理的秩序
    第二节 汽车俱乐部中的生存:夹缝中的挣扎
    第三节 “神圣空间”内的埃及人:对公正失去信心
第三章 自然空间:家宅
    第一节 家宅中的权力:话语的丧失
    第二节 家宅中的生存:人性的异化
    第三节 “自然空间”内的埃及人:自欺欺人
第四章 差异空间:咖啡馆
    第一节 咖啡馆中的权力:“消失”的权力
    第二节 咖啡馆中的生存:被“驯服”的个体
    第三节 “差异空间”内的埃及人:渴望平等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6)顺应论在阿译汉中的运用 ——以翻译《芝加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外文摘要
绪论
    0.1 顺应论的起源
    0.2 《芝加哥》作者及作品简介
    0.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顺应论与翻译
    1.1 顺应论理论框架
        1.1.1 顺应论中的选择观
        1.1.2 顺应论的三个特性
        1.1.3 顺应论研究的四个维度
    1.2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2.1 翻译作为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1.2.2 翻译作为一个顺应过程
        1.2.3 国内学者利用顺应论对翻译所做研究
第二章 语言结构顺应在翻译《芝加哥》中的运用
    2.1 语音上的顺应
        2.1.1 顺应中的音译
        2.1.2 顺应中的押韵
    2.2 词汇上的顺应
        2.2.1 顺应中的四字格
        2.2.2 顺应中的习语
    2.3 句子上的顺应
        2.3.1 句子时态中的顺应
        2.3.2 句子结构中的顺应
第三章 语境关系顺应在翻译《芝加哥》中的运用
    3.1 交际语境中的顺应
        3.1.1 物理世界中的顺应
        3.1.2 社交世界中的顺应
        3.1.3 心理世界中的顺应
    3.2 语言语境中的顺应
        3.2.1 顺应中的篇内衔接
        3.2.2 顺应中的篇际制约
        3.2.3 顺应中的线性序列
结语
参考文献
译文

(7)文化语境与阿汉互译(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句型翻译中的中阿思维方式比较
    第一节 中阿思维方式比较
    第二节 中阿句型比较
    第三节 中阿句型翻译
第二章 人名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阿汉取名文化比较
    第二节 阿汉人名结构比较
    第三节 阿汉人名的翻译
第三章 称谓语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阿汉称谓文化背景比较
    第二节 阿汉社交称谓比较
    第三节 阿汉称谓语翻译
第四章 数字、色彩、动植物的文化语境与翻译
    第一节 两种文化背景
    第二节 两种数字、色彩、动植物的文化观
    第三节 数字、色彩、动植物的阿汉互译
第五章 习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
    第一节 两种独特的文化意象
    第二节 两种独特的文化语境
    第三节 阿汉习语的翻译
第六章 委婉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
    第一节 相同的语用心理
    第二节 不同的民族特色
    第三节 委婉语的翻译
结束语
中文参考书目
阿文参考书目
外文原文

四、阿译汉中的文化因素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模因论视角下《黄金时代》中文化负载词汉译阿研究[D]. 王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 [2]《观光公害-入境游达4000万人时代的副作用》翻译实践报告[D]. 简茜.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3]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阿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优素福·塔德鲁斯的故事》(节选)为例[D]. 陈梦伊.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7)
  • [4]阿拉·阿斯旺尼作品的非文学性研究 ——以《亚库班公寓》为例[D]. 冶海花.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5]阿拉·阿斯瓦尼《汽车俱乐部》的空间解读[D]. 李楠楠.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3)
  • [6]顺应论在阿译汉中的运用 ——以翻译《芝加哥》为例[D]. 张东旭.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09)
  • [7]文化语境与阿汉互译[D]. 高肃秦.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01)
  • [8]阿译汉中的文化因素处理[J]. 徐雯. 阿拉伯世界, 2003(01)

标签:;  ;  ;  ;  ;  

阿拉伯汉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