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xycon Pro与MetaMaxⅡ心肺功能仪测试值对比

Oxycon Pro与MetaMaxⅡ心肺功能仪测试值对比

一、Oxycon Pro和MetaMax Ⅱ两种心肺功能仪测试值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许强[1](2020)在《心率变异阈值(HRVT)评估高校男性学生通气阈的信效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气阈(Ventilatory Threshold,VT)是一种评价人体心肺适能有效、无创的方法,但是所需仪器设备昂贵,操作过程复杂,不宜在学生体质测试中广泛使用。在递增负荷运动中,随着运动强度的不断增大,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主导作用,副交感神经活动逐渐降低,产生“回撤”现象并出现拐点,此拐点即为心率变异阈值(Heart Rate Variability Threshold,HRVT)。近年来,由于运动中HRVT和VT出现的时间点吻合度较高,逐渐被运动科学领域研究人员所关注。不同群体HRVT与VT关系的研究仍缺乏相关数据资料。本文通过观察高校健康男生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异和气体代谢情况,探讨HRVT评估VT的信效度,为HRVT应用于学生体质监测提供方法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海报等方式招募20名高校健康男生,其中5名因运动损伤、数据丢失等原因流失,最终选取15名(年龄:21.1±1.9岁;身高:175.5±3.4cm;体重:64.5±8.3kg;BMI:20.9±2.3kg/m2;体脂率:14.4±5.4%)作为研究对象,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低血糖等相关疾病,并且无任何运动障碍。所有受试者佩戴仪器设备分别完成室外场地递增负荷运动和室内跑台递增负荷运动。两次运动在一天的同一时间点进行,并且至少间隔三天。采用Polar RS800cx心率遥测表持续记录运动中的R-R间期信号,使用Polar ProTrainer_5.0软件下载、剔除信号中的干扰,然后通过Kubios HRV Premium_3.3.1软件分析出非线性指标SD1(Poincaréplot,对应庞加莱图椭圆的半短轴),根据指标SD1随运动时间变化产生的拐点,判定室外场地递增负荷运动和室内跑台递增负荷运动中的HRVT,各自对应的心率依次记为HRVT1-HR和HRVT-HR;Cortex Metamax3B气体代谢分析仪测试跑台递增负荷运动中的气体代谢情况,利用代谢等价当量结合呼吸商等于“1”两种方法判断通气阈(VT),对应的心率可记为VT-HR。为进一步研究室外场地递增负荷运动确定HRVT的可重复性,选取参加第一部分研究的14名受试者(年龄:21.3±1.9岁;身高:176.1±2.9cm;体重:64.6±8.6kg;BMI:20.8±2.4kg/m2;体脂率:13.0±5.4%)完成第二次室外场地递增负荷运动。本次室外场地递增负荷运动的测试条件与实验第一部分室外场地测试条件基本保持一致,第二次运动判定的HRVT处相应心率记为HRVT2-HR。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Kolomogorov-Smirnov和Shapiro-Wilk检验数据的正态分布情况,采用Levene test检验方差齐性,运用方差分析(ANOVA)比较HRVT1、HRVT、VT中每两组对应心率数据的差异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散点图法验证各指标两次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利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组间变异系数(CV)检验两次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数据用—X±SD表示,P<0.05为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室外场地递增负荷运动确定的HRVT1-HR与室内跑台递增负荷运动确定的HRVT-HR、VT-HR之间并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HRVT1-HR与HRVT-HR,HRVT1-HR与VT-HR,HRVT-HR与VT-H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8、0.742、0.906,且Bland-Altman散点图表示出较高的一致性。(2)两次室外场地递增负荷运动中获得的HRVT1-HR与HRVT2-HR的相关系数为0.833,ICC为0.909,CV为4.0%,同时Bland-Altman散点图表明二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结论:通过递增负荷运动中的心率变异非线性指标SD1变化分析确定的心率变异阈值可能是一种评估高校男性学生通气阈的可替代方式。

蔡旭旦[2](2020)在《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 ——基于运动机能监控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探究跨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点、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成分有何差异;2)探究越野滑雪长期训练对跨项目运动员的一般生理机能和越野滑雪专项生理机能(即“运动能力”)有何影响、如何变化;3)探究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在越野滑雪长期训练中运动能力变化特点和异同,并提出针对性的训练建议。研究方法:研究1:60名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男子:19.4±1.6岁,182.4±5.0 cm,74.8±7.8 kg;女子:20.0±2.1岁,169.7±5.4 cm;60.8±7.1 kg),分别来自中长跑、皮划艇、赛艇等3个项目,参与了本次测试,每个项目各有10名男子运动员和10名女子运动员。60名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依次进行了iDXA身体成分测试(Luna iDXA,General Electric Company,USA)。采用IBM SPSS 17.0软件(SPSS Inc.,Chicago,IL,United States)和Excel 2013(Microsoft Corporation,Redmond,Washington,United States)对跨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成分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的形式呈现。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检验和测试。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男子、女子)和不同来源项目(中长跑、赛艇、皮划艇)运动员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显着,P<0.01为差异非常显着。研究2:以2018年11月-2019年5月,在挪威梅尔克越野滑雪学校集训的24名跨项目运动员为受试者(男子运动员15名,18.7±1.5岁、179.9±8.5 cm、68.5±10.1 kg;女子运动员9名,19.9±2.2岁、166.5±7.8 cm、60.3±8.1 kg)。24名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将分别于2018年11月、2019年2月、2019年5月进行3次阶段性生理机能和越野滑雪专项能力评定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跑步机乳酸阈、最大摄氧量测试,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摄氧量峰值测试,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以及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力量耐力测试等。采用IBM SPSS 17.0软件(SPSS Inc.,Chicago,IL,United States)和Excel 2013(Microsoft Corporation,Redmond,Washington,United States)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的形式呈现。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重复方差分析(Repeated-measures ANOVA)进行运动员自身比较(测试1、测试2、测试3)。以P<0.05为差异显着,P<0.01为差异非常显着。使用Cohen‘s d公式计算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测试变化指标的效应量(ES,Effect Size),效应量的评价标准如下:0-0.2微不足道的效应,0.2-0.6小效应,0.6-1.2中等效应,1.2-2.0大效应,>2.0极大效应。研究3:以2018年11月-2019年5月,以在挪威梅尔克越野滑雪学校集训的15名原运动项目为中长跑的运动员(以下简称―原中长跑运动员‖;18.7±2.0岁、173.7±10.1 cm、62.1±8.6 kg)和9名原项目为皮划艇或者赛艇项目的运动员(以下简称―原皮划赛艇运动员‖;20.0±1.2岁、176.8±10.1 cm、71.0±9.3 kg)为受试者。原中长跑运动员、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分别于2018年11月、2019年2月、2019年5月进行3次阶段性生理机能和越野滑雪专项能力评定测试。定期测试项目包括:跑步机乳酸阈、最大摄氧量测试,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摄氧量峰值测试,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以及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力量耐力测试等。采用IBM SPSS 17.0软件(SPSS Inc.,Chicago,IL,United States)和Excel 2013(Microsoft Corporation,Redmond,Washington,United States)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的形式呈现。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中长跑与皮划艇、赛艇)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显着,p<0.01为差异非常显着。使用Cohen‘s d公式计算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测试变化指标的效应量(ES,Effect Size),效应量的评价标准如下:0-0.2微不足道的效应,0.2-0.6小效应,0.6-1.2中等效应,1.2-2.0大效应,>2.0极大效应。研究结果:研究1:跨项目越野滑雪男子、女子运动员之间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差异显着。跨项目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在身高、体重、BMI,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总质量,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肌肉质量,全身肌肉%BM,上肢、躯干和下肢肌肉%SM等指标上要显着高于跨项目越野滑雪女子运动员(P<0.05)。跨项目越野滑雪女子运动员在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脂肪质量,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脂肪%BM上要显着高于跨项目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P<0.05)。不同来源项目的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之间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差异显着。原赛艇、皮划艇运动员在身高、体重,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总质量,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肌肉质量,全身、上肢和躯干骨骼质量等指标上显着高于原中长跑运动员(P<0.05)。原赛艇运动员与原皮划艇运动员在绝大部分身体形态指标上无显着性差异。研究2: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跑步机最大摄氧量测试vVO2max,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CL、CT、OBLA Power、OBLA Incline,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O2peak Power、最大BLA、最大HR、最大RPE,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30秒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最终RPE,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5分钟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最终RPE、VO2peak Ab,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TPD1RM,专项力量耐力测试MAX Chin、MAX Dips等指标中,与测试1结果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次最大强度O2cost Ab、O2cost Rl、RER、HR、BLA、RPE和GE等指标上,与测试1结果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在测试指标的ES值上,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BLA、CL、CR,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VO2peak Power、最大RPE等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大效应区间范围。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跑步机VO2maxmax Ab、VO2max Rl,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HR、BLA,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VO2peak Ab、VO2peak Power等指标上表现出较大差距。特别是跨项目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在平均体重,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Mean Power,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等指标上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差距较大。研究3: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GE、CL、CT,滑轮跑台乳酸阈测试OBLA Power、OBLA Incline,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O2peak Power、VO2peak Ab、最大BLA、最大RPE,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Peak Power、Peak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最终RPE,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TPD1RM,越野滑雪力量耐力测试Max Chin和Max Dips等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O2cost Ab、O2cost Rl、RER、HR、BLA、RPE、CR等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CL、CT,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VO2peak Power、最大HR、最大RPE,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TPD1RM,越野滑雪力量耐力测试Max Chin等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RER、BLA、CR等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与测试1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测试3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HR、RPE,滑轮跑台乳酸阈测试OBLA Power,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O2peak Power、VO2peak Ab、VO2peak Rl,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越野滑雪专项力量耐力测试Max Dips等指标上的绝对值变化幅度要显着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身体重量,跑步机最大摄氧量测试VO2max Ab,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HR、BLA,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O2peak Ab,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Mean Power,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等指标上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差距明显。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跑步机最大摄氧量测试VO2max Rl,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HR、BLA,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O2peakpeak Rl等指标上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差距明显。研究结论与建议:经分析研究1、研究2、研究3研究结果,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成分差异显着,原中长跑运动员的全身、肌肉质量显着低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身体成分相比存在不同差距,原赛艇运动员在各项身体成分指标上相接近,原皮划艇运动员的躯干脂肪质量和脂肪%SM偏高,原中长跑运动员的上肢、躯干肌肉质量差距巨大。2)6个月的训练中,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最大奔跑速度、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滑行运动表现、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等运动能力均得到了显着提升。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最大摄氧能力、专项动作技术经济性、专项绝对峰值摄氧能力、专项持续做功功率和专项最大力量等运动能力上差距较大。3)原中长跑运动员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其越野滑雪专项动作技术水平、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乳酸阈能力、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等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其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等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原中长跑运动员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在专项动作技术水平、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乳酸阈能力、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上的进步幅度要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4)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的最大绝对摄氧能力、专项动作技术经济性、专项绝对峰值摄氧能力、专项持续功率输出能力和专项最大力量等运动能力上差距较大;原皮划赛艇运动员的最大相对摄氧能力、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相对峰值摄氧能力等运动能力上差距明显。建议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未来的训练中,应注意如下几点:1)应当建立定期全面的生理机能评估体系。定期对跑步机乳酸阈、最大摄氧量,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摄氧量峰值,滑雪测功仪30秒最大做功能力、5分钟持续滑行能力,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力量耐力等指标进行系统测试,以监控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发展情况,评估阶段性训练效果,并为未来的训练提供建议和反馈。建议将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BLA、CL、CR,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VO2peak Power、最大RPE作为重点评估指标。将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HR、RPE、CT、OBLA Power、OBLA Inline,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最大BLA,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最终RPE,专项力量耐力测试MAX Chin、MAX Dips等指标作为重要的参考评估指标。2)应当继续坚持进行以越野滑雪专项动作技术模仿和专项下肢稳定能力训练为主的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训练。在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两组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越野滑雪专项能力提升差距表明,该训练是提升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动作水平和专项动作经济性的有效方式。建议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未来的备战训练中,应考虑到不同来源项目、不同性别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差异,根据不同来源项目、不同性别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和营养方案,以提升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专项能力上的提升速度。3)应当注意保持越野滑雪专项训练的系统性,每周完成16-20小时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以稳步提升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水平、动作经济性、专项做功能力和专项力量水平。同时应当重视安排跑步训练,以维持和提升机体的有氧能力、一般最大摄氧能力和越野滑雪专项峰值摄氧能力。4)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维持越野滑雪专项力量水平的同时,应侧重于进行更多的长时间低强度越野滑雪持续滑行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和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训练,以降低身体脂肪质量(特别是躯干脂肪质量),提升他们在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技术模式下的最大相对摄氧能力、长时间持续做功能力和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5)原中长跑运动员在坚持大量低强度的越野滑雪专项滑行训练的同时,应当侧重进行更多越野滑雪专项力量训练(最大力量、力量耐力、核心力量),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营养补充,提升越野滑雪专项肌群的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以缩小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身体成分和肌肉力量上的差距。进而提升他们在越野滑雪专项动作技术模式下的峰值摄氧能力、最大做功能力、长时间持续做功能力和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水平。

王天宇[3](2019)在《我校20-24岁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大学生能量消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平板运动跑台和场地两种不同的测试方法,对我校20-24岁非体育专业20名女大学生进行气体消耗和能量消耗比较,帮助同学们更科学有效地进行跑步锻炼。方法:受试者为我校20-24岁普通在校的非体育专业的20名女生,体力活动水平Ⅰ级和Ⅱ级各10人,BMI在18.5-24.0之间,在平板运动跑台和场地完成7 km/h、8 km/h、9 km/h三个速度的跑步运动,使用韩国杰文DX-200身体成分分析仪测试受试者的身体成分,Cortex MetaMax 3B气体代谢分析仪测试受试者安静和跑步过程中的气体代谢指标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跑步速度越大,能量消耗值越大,摄氧量也越大;相同速度下,场地跑的心率、能量消耗值和摄氧量显着高于在跑步机上跑的心率、能量消耗值和摄氧量;进行同种跑步运动时,经常运动锻炼比不经常运动锻炼的人消耗的能量较少且心率较低。

管星星[4](2019)在《国家规定十二套广场舞运动强度与能量消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国家体育总局于2015年推出12套编排科学合理、简单易学的广场舞,广场舞锻炼的健身受益有赖于科学的健身计划,而运动强度是制订合理的个性化健身计划的核心。本研究试图对国家规定12套广场舞的能量消耗和运动强度进行客观分析与评定,以更准确把握大学生体力活动强度和运动过程中的能耗状况,为指导普通群众科学健身、为大学生体力活动强度的选择、制订合理有效的锻炼计划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三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Polar表和自我疲劳感觉量表(RPE)测试江西师范大学在校非体育专业本科生公共体育课程女生395人完成十二套广场舞后的心率(HR)、梅脱(MET)、能耗值及RPE,以评定十二套广场舞的运动强度及分析能量消耗特点。研究结果:1.女大学生完成国家推广的十二套广场舞整套操的最低心率区间在100112次/分,最高心率区间在135165次/分,平均心率区间在124148次/分,1分钟恢复心率在105120次/分之间,3分钟恢复心率在92108次/分之间,5分钟恢复心率在89104次/分之间。最大心率百分比(HRmax%)在6276%之间。2.十二套广场舞中除了《快乐舞步》MET值在2.63±0.46外,其他11套MET值均大于3小于6。其中《倍儿爽》的MET值最大4.39±0.8。3.十二套广场舞平均RPE值在9.713.4之间,其中《广场Style》的RPE值最高,为13.4。《快乐舞步》《今夜舞起来》《中国味道》RPE值小于10,其他8套RPE值均在1012之间。4.十二套广场舞中各套广场舞总能量消耗在1236kcal之间,《快乐舞步》和《今夜舞起来》两套操每分钟能耗分别为2.97 kcal/min,3.84 kcal/min,《倍儿爽》的每分钟能耗是9.08 kcal/min,其他9套均在每分钟能耗47kcal。研究结论:1.十二套广场舞时长在35分钟之间,由612套节段组成,动作结构融入了舞蹈步伐和民族特色舞蹈元素等。2、女大学生完成国家规定十二套广场舞的平均心率在124148次/分之间,最大心率百分比在6276%之间,MET值在25MET之间,RPE值在913之间,根据ACSM运动强度分级为中低强度运动。其中《今夜舞起来》、《中国味道》和《快乐舞步》的HRmax%、MET和RPE值在低强度范围内,为低强度运动。《倍儿爽》、《广场Style》和《中国美》部分节段HRmax%、RPE值在中大强度范围内,属于中大强度运动。其他六套广场舞的强度均在中等强度范围内,为中等强度运动。3、十二套广场舞总能量消耗在1236kcal之间,《快乐舞步》和《今夜舞起来》两套操每分钟能耗分别为2.97 kcal/min,3.84 kcal/min,属于小强度运动。《倍儿爽》的每分钟能耗是9.08 kcal/min,高于中等强度每分钟能耗。其他9套均在每分钟能耗47kcal内,属中等强度。4、综合心率、梅脱、RPE、能量消耗四个指标,低强度的曲目有《今夜舞起来》《快乐舞步》《中国味道》,中等强度的有《站在草原望北京》《小苹果》《最炫民族风》《微笑》《策马奔腾》《自豪的建设者》,中大强度运动的有《倍儿爽》、《广场Style》和《中国美》。

刘智鑫[5](2018)在《中长跑技术特征与运动能耗相关性实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中长跑运动过程中其技术特征与运动能量消耗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六名中长跑运动员2 000m距离跑进行全程技术特征捕获和气体代谢监测。结果前程启动后保持较好的竞速状态,进入中程前后(800m),速度出现最小值,800m距离速度最慢,后程速度保持都较好。不同阶段平均速度与能量消耗整体相关程度大小排序为前程>后程>中程。总净能耗与步长呈低度负相关,与步频呈中低度正相关,与重心合速度及水平速度呈低度负相关,重心起伏距离与总净能耗、运动时净能耗及恢复期能耗呈中度负相关,躯干倾角与运动时净能耗呈中度相关,总净能耗与腾空时间表现出高度负相关,与单支撑表现出低度正相关,而且与腾空时间和单支撑时间的比值呈中度负相关。结论呼吸交换率变化特征基本能够表现个体运动速度特征和个体乳酸阈特征;运动总成绩及速度分配特征与能量消耗的相关影响程度较大;能量消耗与运动学参数存在相关性。

张平安,虞定海[6](2016)在《“高原健身增氧功”的健身作用与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体育总局设立了"高原健身增氧功"实证研究项目。运用生理学及中医养生学的知识对功法的健身机理进行阐释;通过实验的手段,在海拔3 600 m的西藏拉萨地区对28名受试者进行运动干预实验,分析运动过程中呼吸代谢指标的变化特征,探讨功法改善人体呼吸机能与健身锻炼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该功法安全可靠,能起到减缓入藏人员不良生理反应的作用。

王兆征,王春波[7](2016)在《皮划赛青少年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测试的统计分析》文中提出皮划赛艇运动是一项以有氧供能为基础的水上竞速项目,所以,最大摄氧量常作为青少年选材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应用Breath by Breath分析法,利用功率车采用递增负荷测试方案,对水上项目229例1315岁青少年选运动员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表明:女子最大摄氧量(绝对摄氧量)为(3.08±0.38)L/min,每分每公斤体重最大摄氧量(相对摄氧量)为(45.2±4.38)m L/kg·min。男子最大摄氧量(绝对摄氧量)为(4.42±0.51)L/min,每分每公斤体重最大摄氧量(相对摄氧量)为(54.4±5.26)m L/kg·min与之前的文献报道数据相比结果偏低,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全明辉[8](2015)在《体力活动对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体力活动客观测量方法,测量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日常体力活动水平,并以现行的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推荐量为标准,评价上海市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达标百分比。在此基础上检验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认知能力水平之间的关联性,即体力活动水平高的学龄前儿童,是否同时表现出更好的认知能力。并进一步研究外周血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是否在体力活动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研究方法实验一(第二章)根据前期已公布体力活动水平数据,进行拟募集受试样本量估计。根据知情、自愿原则,共在上海杨浦、宝山区7个幼儿园募集受试学龄前儿童306名(男,176名;女,130名)。利用美国产Acti Graph GT3X+作为体力活动测量工具,受试者连续7天佩戴GT3X+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日常静坐行为和体力活动水平(5个工作日和2个周末日),测试期间仪器佩戴和摘除均由受试者家长协助完成。工作人员在7天测试结束后的第8天收回仪器,仪器收回后首先利用Actilife(Version6.11.5)对数据进行下载、查看,对于测量数据不符合要求或有缺失数据的受试者,在征得家长同意后进行相应补测。采样间隔设置为1s,将输出的原始counts值,以≤100counts/60秒,101-1679counts/60秒,1680-3367counts/60秒,≥3368counts/60秒为界值点计算得出每日静坐行为(SB)、轻强度(LPA)、中强度(MPA)和大强度(VPA)体力活动时间,总体体力活动水平(TPA)等于LPA、MPA与VPA之和。实验二(第三章)以《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简式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为指导,选取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各2项构成“学龄前儿童智力简式测验量表”。2项言语测验量表分之和构成言语智商,2项操作测验量表分之和构成操作智商。根据《手册》赋予4项测验各自的权重系数,最后计算总智商。受试者心肺适能采用20米往返跑测量;运动适能采用10米×2折返跑测量。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探讨校正个人特征(性别、年龄、BMI、行为表现得分)、家庭背景(父母学历、家庭结构、经济收入)和体适能水平(心肺适能、运动适能)后,体力活动水平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实验三(第四章)受试学龄前儿童经家长同意并签署知情同书后,参加外周血IGF-1和BDNF检测。采集受试儿童清晨肘正中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 Assay,ELISA),美国R&D System公司生产(Human IGF-1Quantikine ELISA Kit;Human BDNF Quantikine ELISA Kit)试剂盒对血浆IGF-1和BDNF浓度进行检测。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外周血IGF-1和/或BDNF是否在体力活动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若假设成立,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体力活动水平与认知能力显着相关;2,体力活动水平应与外周血IGF-1和/或BDNF含量显着相关;3,外周血IGF-1和/或BDNF含量在校正体力活动水平的前提下,与认知能力显着相关。研究结果实验一(第二章)(1)根据满足2个有效工作日+1个有效周末日数据的受试者纳入统计分析的标准,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测量无效35人,纳入统计分析共计271人,有效率为88.6%。其中男童152人,女童119人(男童占55.7%)。平均有效佩戴天数为6.3天,佩戴时间为750.1分钟。总体来说,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进行SB、LPA、MPA和VPA时间分别为580.6分钟、98.6分钟、40.3分钟和31.6分钟。除SB与MPA外,男童LPA、VPA、MVPA和TPA都显着高于女童;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学龄前儿童之间静坐行为和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水平无显着差异;周末的MPA和TPA显着高于工作日,与其对应的是周末的SB要显着低于工作日。(2)根据平均每天至少累积不同运动强度180分钟,和平均每天至少累积中等强度以上运动60分钟两个标准,本研究中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分别有37.6%和74.9%的受试者到达推荐量要求。实验二(第三章)306名受试者中,完成认知能力测试共计291人(男,165名;女,124名),其中5名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智力发育迟缓(男4名;女1名,智商表现54.2-73.8分),不纳入最后统计分析;包括需要校正的混杂因素,共有260名受试者数据完整(男童,144名;女童,116名)。在男童的回归分析结果中,校正个人特征(性别、年龄、BMI、行为表现得分)、家庭背景(父母学历、家庭结构、经济收入)和体适能水平(心肺适能、运动适能)后,仍表现出LPA与全智商存在显着性正相关关系,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60(P<0.05)。女童回归分析结果中,未表现出体力活动水平对认知能力的显着关联性。实验三(第四章)306名学龄前受试者中,自愿参加外周血IGF-1和BDNF检测189名(男童,109名;女童,80名),其中体力活动水平、认知能力测试、外周血IGF-1和BDNF数据都完整的,共174名(男,97名;女,77名),无论男童或女童的回归分析结果中,均未见体力活动水平与外周血IGF-1和/或BDNF含量,以及外周血IGF-1和/或BDNF含量与认知能力之间显着关联性。研究结论实验一(第二章)本研究建立在体力活动客观测量基础之上,结果发现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他国同类研究报导数据相比,处于中等水平。根据现行的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推荐量的要求,至少仍有25%的受试者未达标,尤其是女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有意识的关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干预方案,从小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与健康水平。实验二(第三章)本研究结果发现在男童中,体力活动水平与认知能力呈现显着正关联性,其中以LPA的影响最为显着,LPA每提高10分钟/天,全智商得分提高1.9分。结果提示我们在学龄前儿童阶段,也许不需要过度强调体力活动的强度,可以更加关注日常体力活动总量。实验三(第四章)从本研究结果中,未发现外周血IGF-1和/或BDNF在体力活动对于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的有益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后期有待于更严格的实验设计,如长期纵向跟踪研究和干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

刘刚,李焕品,李稚[9](2015)在《MAX-Ⅱ和Vmax Spectra 229D两种心肺功能测试仪的应用比较》文中指出对MAX-Ⅱ和VmaxSpectra 229D两种心肺功能测试仪的主要测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22名受试者分别进行2次独立的跑台递增负荷运动测试,同时采集记录相关参数指标。结果发现:2次测试时受试者的HRmax和RPEimpex无显着差异,但BLAimpex和Tmax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除RQmax、BFmax两仪器间无差异外,Max-Ⅱ仪器测试的VO2max/kg、VCO2max、VEmax(P<0.01)和VO2max指标(P<0.05)低于Vmax Spectra 229D测试值;除VO2max/kg指标外,其他心肺功能指标的测量数据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好。得出结论:MAX-Ⅱ仪器与VmaxSpectra 229D仪器测试的多数气体代谢指标的峰值存在差异,尽管MAX-Ⅱ仪器测试会引起一些不适体验,可能会影响受试者大强度运动时的表现,但两仪器心肺功能指标(除VO2max/kg)的测量数据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好,通过转换公式可以为相关数据的代替转换和比较分析提供简便的方法:VO2max指标Y=0.932 X+477.764;VCO2max指标Y=0.997 X+468.576;VEmax指标Y=0.771 X+37.83(Y为VmaxSpectra 229D测试值,X为MAX-Ⅱ测试值)。

宋海卫[10](2014)在《运动负荷递增实验中运动性高血压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目前对于高血压的诊断,日常生活中多限于多次测量静息血压的基础上判断血压是否正常,由于在形成稳定的高血压之前,机体长期处于无症状状态,以至出现临床高血压时,已不可避免对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故此,对大多数人群实行血压早期监控,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把高血压给机体带来的风险消灭萌芽状态,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运动性高血压是将来发展成为高血压、脑卒中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先兆,运动性高血压对于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也是一种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了解运动性高血压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人们早期高血压的预防提供建议,并为建立新型及方便易行的早期高血压预测体系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的意义:通过对运动性高血压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使用运动负荷试验中测量血压为早期发现高血压易患人群提供了相对简便、经济的手段。这对早期发现易患人群,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延缓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研究针对非高血压者及高血压患者运动负荷递增实验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我国人群运动性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及特征,以期为高血压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控制的建议提供参考,并为建立新型及方便易行的早期高血压预测体系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分别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鲍山公园、章灵社区、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等区域进行受试者招募,并将受试对象的年龄范围界定在40~59岁之间的中年,其中筛选58名受试者分为两组为研究对象:高血压、非高血压,两组人数和性别比例为1:1,主要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通过Bruce平板实验递增等级负荷,研究受试者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血压的变化特征,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2、问卷调查法: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检查,通过体力活动调查。3、数据统计法:将Bruce平板实验、问卷调查、身体检查等相关指标录入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高血压人群中运动性高血压的发生率显着升高,与非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较明显,可应用收缩压判断运动性高血压,有运动性高血压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几率较高,运动性高血压可以对高血压做早期预测;高血压组峰值SBP及SBP升高幅度较非高血压组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人群收缩压峰值较高且升高的幅度较大,高血压患者对身体造成伤害;两组恢复正常范围血压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人群相比较非高血压人群血压恢复的时间较且较慢,高血压人群中运动性高血压的发生率显着升高,与非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收缩压血压变化不明显,但也有差异性,也可以用舒张压判断运动性高血压,运动性高血压可以对高血压做早期预测;DBP总体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非高血压组内各时间点DBP组内无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组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距,高血压与BMI有显着想差异,肥胖和超重人群高血压有78.5%,而高血压与高水平体力活动水平也有差异,体力活动水平对高血压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论:1、高血压患者运动性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者,以SBP升高为主,但仍可以完成与非高血压者相似负荷量的有氧运动;运动后的恢复时间较长,运动试验过程中,峰值SBP与峰值DSP之间存在密切关系。2、相比较运动时DBP的变化而言,SBP的变化可以作为运动性高血压较理想的指标。3、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运动前、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的平均收缩压变化组内组间均有明显差异;而平均舒张压和心率变化则于组内有明显差异,组间无明显差异;4、运动性高血压与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子有相似,体力活动,BMI等因素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二、Oxycon Pro和MetaMax Ⅱ两种心肺功能仪测试值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xycon Pro和MetaMax Ⅱ两种心肺功能仪测试值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心率变异阈值(HRVT)评估高校男性学生通气阈的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文献综述
        1.4.1 通气阈评价心肺适能
        1.4.2 心率变异阈值
        1.4.3 心率变异阈值在运动健康领域的相关研究
        1.4.4 心率变异阈值在运动训练领域的相关研究
2 实验第一部分:室外场地递增负荷运动获得HRVT评估VT有效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设计
        2.1.3 跑台递增负荷运动方案
        2.1.4 场地递增负荷运动方案
        2.1.5 指标测试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与分析
    2.4 小结
3 实验第二部分:室外场地递增负荷运动判定HRVT的信度研究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设计
        3.1.3 统计学分析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与分析
    3.4 小结
4 研究结论
5 研究的创新点
6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 ——基于运动机能监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紧迫需求
        1.1.2 我国越野滑雪项目竞技水平亟待提升
        1.1.3 跨项目选材可行性论证的实际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假设
    1.6 名词解释与操作性定义
        1.6.1 跨项目选材
        1.6.2 跨项目运动员、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
        1.6.3 长期训练
        1.6.4 运动能力
        1.6.5 训练负荷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越野滑雪研究现状
        2.1.1 越野滑雪运动项目概述
        2.1.2 国内越野滑雪研究现状
        2.1.3 国外越野滑雪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跨项目选材研究现状
        2.2.1 国内跨项目选材研究现状
        2.2.2 国外跨项目选材研究现状
    2.3 越野滑雪世界格局及对我国高水平越野滑雪训练的启示
        2.3.1 2018 -2019赛季越野滑雪世界格局分析
        2.3.2 2018 -2019赛季中国越野滑雪国家队表现分析
        2.3.3 中外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比较及对我国高水平越野滑雪训练的启示
        2.3.4 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训练结构分析及对我国高水平越野滑雪训练的启示
        2.3.5 小结与建议
第三部分 跨项目运动员身体成份研究
    前言
    3.1 研究方法
        3.1.1 受试者信息
        3.1.2 研究方法
        3.1.3 测试方案
    3.2 研究结果
        3.2.1 身体成分测试结果
        3.2.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测试结果
    3.3 讨论
        3.3.1 跨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测试结果讨论
        3.3.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测试结果讨论
    3.4 结论与建议
        3.4.1 结论
        3.4.2 建议
第四部分 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研究
    前言
    4.1 研究方法
        4.1.1 受试者及训练测试安排
        4.1.2 研究方法
        4.1.3 测试方案
    4.2 研究结果
        4.2.1 受试者身体形态变化及训练量统计
        4.2.2 跑步机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
        4.2.3 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
        4.2.4 滑雪测功仪测试结果
        4.2.5 力量测试结果
    4.3 讨论
        4.3.1 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身体形态及6个月专项训练计划讨论
        4.3.2 跑步机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讨论
        4.3.3 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讨论
        4.3.4 滑雪测功仪测试测试结果讨论
        4.3.5 力量测试结果讨论
    4.4 结论与建议
        4.4.1 结论
        4.4.2 建议
第五部分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研究
    前言
    5.1 研究方法
        5.1.1 受试者及训练测试安排
        5.1.2 研究方法
        5.1.3 测试方案
    5.2 研究结果
        5.2.1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训练量统计
        5.2.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跑步机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比较
        5.2.3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比较
        5.2.4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滑雪测功仪测试结果比较
        5.2.5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力量测试结果比较
    5.3 讨论
        5.3.1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及6个月专项训练计划讨论
        5.3.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跑步机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讨论
        5.3.3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讨论
        5.3.4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滑雪测功仪测试结果讨论
        5.3.5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力量测试结果讨论
    5.4 结论与建议
        5.4.1 结论
        5.4.2 建议
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
    6.1 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机能监控主要研究结论
        6.1.1 跨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研究结论
        6.1.2 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研究结论
        6.1.3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研究结论
    6.2 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机能监控研究主要建议
        6.2.1 对于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训练机能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6.2.2 对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整体训练建议
        6.2.3 对原赛艇、皮划艇运动员未来训练的建议
        6.2.4 对于原中长跑运动员未来训练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3)我校20-24岁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大学生能量消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名词概念的界定
    2.2 能量消耗的测评方法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美国相关单位对体力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及2008美国体力活动指南
        2.3.4 我国有关部门对青少年体质及体力活动的相关政策
3.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测试法
        3.3.3.1 测试仪器
        3.3.3.2 测试环境
        3.3.3.3 测试方法
        3.3.4 计算法
        3.3.5 数理统计法
4.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身体形态机能及静息能耗测试结果
    4.2 运动能量消耗测试结果
        4.2.1 能量消耗的结果与对比
        4.2.2 摄氧量、二氧化碳呼出量、心率等测试结果与对比
        4.2.3 其他测试结果与对比
        4.2.4 受试者进行相同距离运动时能量消耗的情况
    4.3 讨论
5.结论
6.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国家规定十二套广场舞运动强度与能量消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广场舞的相关研究
    2.2 能量消耗的测量及应用研究
        2.2.1 能量消耗测量的研究
        2.2.2 体育运动项目的能量消耗研究
    2.3 运动强度的评定及应用研究
        2.3.1 运动强度的评定及分级标准
        2.3.2 体育项目运动强度的监控研究
    2.4 广场舞能量消耗和运动强度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十二套广场舞编排特点分析
    4.2 女大学生十二套广场舞运动过程中MET的变化
    4.3 女大学生十二套广场舞运动过程中心率的变化
        4.3.1 十二套广场舞最高、最低、平均和恢复心率分析
        4.3.2 十二套广场舞各节段最大心率百分比的分析
    4.4 女大学生十二套广场舞运动过程中RPE的变化
        4.4.1 十二套广场舞整体RPE情况分析
        4.4.2 十二套广场舞各节段RPE变化分析
    4.5 女大学生十二套广场舞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的变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中长跑技术特征与运动能耗相关性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1.2.2 数理统计法
        1) 运动学参数的计算与统计
        2) 运动能量消耗的统计与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试者整体运动技术表现与气体代谢特征分析
    2.2 运动成绩与运动能耗相关分析
    2.3 运动学参数与运动能耗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6)“高原健身增氧功”的健身作用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路径
2 “高原健身增氧功”编创的价值及特点
    2. 1 价值
        2.1.1开创“高原环境与传统养生”的实践研究
        2.1.2提出高海拔下日常健身锻炼的方法
    2.2特点
        2.2.1功理科学
        2.2.2简单易学
        2.2.3安全健康
3 “高原健身增氧功”的生理学基础及中医养生学探究
    3.1生理学基础
        3.1.1肢体运动,辅助呼吸
        3.1.2腹式呼吸,增加氧气
    3.2中医养生学探究
4 “高原健身增氧功”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4.1.1实验对象
        4.1.2实验仪器
        4.1.3测试方案和环境
        4.1.4数据处理
    4.2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安静与运动时VO2与VCO2的比较
        4.2.2安静与运动时肺通气功能的比较
        4.2.3安静与运动时呼吸商的比较
        4.2.4运动前后心率与血氧饱和度比较
5 结束语

(7)皮划赛青少年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测试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设备
        1.2.2 测试程序与方法
        1.2.3 测试指标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测试仪器技术的更新
    3.2 测试运动平台不同
    3.3 所采用的负荷方案不同
    3.4 所有测样本年龄都偏小
4 结语

(8)体力活动对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水平研究现状
        1.1 体力活动定义
        1.2 体力活动水平测量方法
        1.2.1 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效标测量方法
        1.2.1.1 双标水法
        1.2.1.2 间接测热法
        1.2.2 主观测量方法
        1.2.3 客观测量方法
        1.2.3.1 心率监测
        1.2.3.2 运动传感器
        1.2.3.2.1 计步器
        1.2.3.2.2 加速度传感器
        1.3 测量体力活动水平研究现状
    2. 体力活动对认知能力水平影响及其机理
        2.1 体力活动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人体实验
        2.2 体力活动对认知能力影响的机制
        2.3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学龄前儿童静坐行为和体力活动水平分析
    1. 研究背景
    2. 对象与方法
        2.1 受试对象
        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3.2 静坐行为与体力活动水平
        3.3 受试者达到现行体力活动推荐量的比例
    4. 讨论
        4.1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静坐行为及体力活动水平
        4.2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达到现行体力活动推荐量的比例
    5. 结论
第三章 体力活动对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理论框架
    3. 对象与方法
        3.1 受试对象
        3.2 测试指标与方法
        3.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
        4.2 受试者特征及家庭背景情况
        4.3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不同强度体力活动对认知能力有益作用的差异
        5.2 体力活动对认知能力有益作用的性别差异
    6. 结论
第四章 体力活动对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有益作用的中介变量初探
    1. 研究背景
    2. 对象与方法
        2.1 受试对象
        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特征及家庭背景情况
        3.2 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城市版
学习工作经历
博士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9)MAX-Ⅱ和Vmax Spectra 229D两种心肺功能测试仪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方案和环境
        1.2.2 测试前准备工作
        1.2.3 测试日工作
        1.2.4 测试指标
        1.2.5 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3 分析讨论
    3.1 2次测试的运动强度和运动表现的比较分析
    3.2主要心肺功能测定指标的分析讨论
4 结论

(10)运动负荷递增实验中运动性高血压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血压与运动性高血压
        2.1.1 血压及高血压的形成机制:
        2.1.2 运动性高血压的形成机制
    2.2 测量运动负荷递增实验的方法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文献资料法
        3.2.4 数据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运动负荷递增实验中高血压与非高血压人群血压的变化及分析
        4.1.1 两组人群 SBP 运动前、中、后血压的变化及分析
        4.1.2 两组人群 DBP 运动前、中、后血压的变化及分析
    4.2 运动性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4.2.1 影响因素观察指标描述
        4.2.2 运动性高血压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
附件 2

四、Oxycon Pro和MetaMax Ⅱ两种心肺功能仪测试值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率变异阈值(HRVT)评估高校男性学生通气阈的信效度研究[D]. 许强.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2]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 ——基于运动机能监控的研究[D]. 蔡旭旦.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3]我校20-24岁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大学生能量消耗的研究[D]. 王天宇.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4]国家规定十二套广场舞运动强度与能量消耗研究[D]. 管星星.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5]中长跑技术特征与运动能耗相关性实验分析[J]. 刘智鑫. 湖北体育科技, 2018(01)
  • [6]“高原健身增氧功”的健身作用与机理[J]. 张平安,虞定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02)
  • [7]皮划赛青少年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测试的统计分析[J]. 王兆征,王春波. 当代体育科技, 2016(08)
  • [8]体力活动对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研究[D]. 全明辉. 上海体育学院, 2015(01)
  • [9]MAX-Ⅱ和Vmax Spectra 229D两种心肺功能测试仪的应用比较[J]. 刘刚,李焕品,李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02)
  • [10]运动负荷递增实验中运动性高血压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D]. 宋海卫. 山东体育学院, 2014(03)

标签:;  ;  ;  ;  ;  

Oxycon Pro与MetaMaxⅡ心肺功能仪测试值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